公办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考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2003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代会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 教育系统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对中学而言最紧急的任务就是学校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均衡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这一要求具体化为建设特色学校。实践也证明建设特色学校, 发展办学特色是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特色学校通常会考查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校园环境、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校园文化等等。

大量的中小学校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建设发展后, 都努力向社会展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比较常见的是宣传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的特色, 教学的特色通常是宣传学校在某种技能或专长的培养上的能力, 如计算机、艺术、数学、外语、体育等, 这些特点容易量化, 可以以数字方式表现出来, 如有多少人参与, 获得了什么成绩, 相对于同级学校有什么不同等, 都可以直观地向他人展示和宣传, 大部分学校都采用这种方法, 教育的特色则是强调对传统认知教学中空白的补足, 表明自己拥有更全面的五育教学内容, 如强调感恩教育、爱心教育的基础道德教学, 或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并行教育等, 这些特色不易量化, 主要还是依靠宣传和口碑, 实现起来比前者要困难些。这些特色显然只是某一方面的表现, 只是学校特色, 不是特色学校, 它是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阶段性目标的表现。在外部特征上比较像美国的“磁石学校”, 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磁石学校”项目是一个学校特色建设项目, 它希望的磁石学校是办学特点鲜明, 具有专长教育科目, 在教学方式, 生源资格、入学考试上都与其它学校有区别, 它是一种有特色的学校建设项目, 但还不是建设特色学校。而随后进行的“蓝带学校”项目才是一个普遍性的解决方案, 才更接近目前我国教育专家们所希望的“办出自有的特色”的要求。“蓝带学校”的特点是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学生核心和支持;学校组织和文化;挑战性的标准和课程;主动的教学和学习;专业社群;领导和教育活力;学校、家庭与小区伙伴关系;成功指标。这个特征体现方面和我国现阶段对特色学校考查方面基本是一致的, 只是蓝带学校的特色叙述是从社会层面, 而我国主要是从学校层面。这两个项目都是美国教育部门以外部激励和市场调控的手段促使学校形成明确的办学特色, 努力实现办学目标。它对办学特色并无一定之规, 而是指明目标任其自行发展, 以市场反应来表现对你发展目标的认同程度。学校的建设过程完全是自主的, 教育主管部门不会干涉, 它们对学校的建设只有辅助、评价等功能。

参考“蓝带学校”是因为它的目标、评价方式和我们目前进行的特色学校建设有类似性, 但我们和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产生背景, 这个产生背景可以解释目前我们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大部分问题。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系统, 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统一规划和管理, 各个地区的同等级学校在管理体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人事调配、财务运作上, 都按照统一计划设置运作, 这就形成了学校除了名字不同外, 其它方面基本是一样的, 同一地区的学校相似度更高。这种学校都以完成一定质量、数量的人才培养为目标。和现在不同的是, 学校只需要对主管部门负责, 不直接对市场和社会负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教育体制的改革, “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将教育体制和其它体制接轨, 逐步实现教育系统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将原来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外部驱动方式, 改变为学校内部驱动适应市场的方式。而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就是希望学校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自己主动思考, 主动完善, 主动适应, 摆脱过去等指示的被动局面, 增强学校在新体制下的运作生存能力。但是许多学校还停留在计划体制思维模式中, 以为建设特色学校又是一个计划体制给予的生产任务, 因此它们学校的特色建设就不是我要建成什么特色学校, 而是我要怎么才能让人家认为我是特色学校。抓的不是内部建设, 而是外部表现, 用学校特色来代替特色学校, 期望尽快完成特色学校的建设目标, 实现上级交代的任务, 实际上仍停留在外部驱动方式。它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不管自己愿意与否, 市场体制都在一步步改变它们在新的教育体制中的角色。很多学校希望主管部门能发个公文明确指明自己进行特色学校建设的方向、步骤, 任务。而完全忘了特色学校建设的绝对因素是内部建设, 主管部门如果发文指明方向, 那特色学校就没有学校特色了, 只能表现出主管部门要求的地方特色。比如“五个校园”的建设计划也只会提出硬件要求, 不会在各自特色上做过多限制。特色学校建设不是目的, 它只是手段, 对学校自身而言是实现对市场化体制的运营转变过程, 是将原来适应计划体制的那一套管理方法转变为适应市场机制, 是尽快在体制转型期实现自身实力增强的方法。如果没有这样的觉悟, 而只是将特色学校建设当成一项任务, 那公有制学校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弱, 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这绝非危言耸听, 目前在中西部地区已有大量公有制学校停办的例子, 参考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经验就是很好的证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后的这7年, 教育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校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公办学校之间哪种谁也不会被淘汰的体制内竞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在教育体制中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非公有制的学校已经由出现到普及, 不仅在中心城市随处可见, 而且在二线城市和农村也占了一席之地, 它们以更灵活, 更有力的方式在抢夺生源, 将市场体制的特点和作用带入到教育系统中。它们为了生存会细分生源类型, 考虑家长需求, 形成能吸引特定学生的特色, 它们可能在主观上并没有明确的想到要建成什么特色学校, 但生存的需要会使它对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响应和调整, 在客观上逐步变成了有特色适合存在的学校。如在中心城市的民办中学大都会将国际化、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特点满足中高收入家庭希望自己后代有更大发展空间的需求, 而在二级城市往往会以同等教学质量下, 更友好更全面的服务来吸引生源, 这就使非公有制的学校不仅在高端也在低端和公有制学校抢夺生源, 掠夺它们的生存空间。特色学校建设实际是学校健康发展继续生存的内部要求, 因此转变特色学校的建设思想是建设特色学校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不能建立起自己地位和展现自己实力的学校就一定会由落伍走向淘汰。

建设特色学校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 涉及到很多方面, 粗略来看可以归为内外两个方面。在内外两个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甚至决定性因素的就是学校的管理者--校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校长的职能和权力描述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依靠教职员工办好学校”, 是一个内外因素的连接点。“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 (注:《陶行知文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106页。) 这个观点就有了立足点, 原来的计划体制下学校, 校长只是执行者, 不是决策者, 所以在计划体制下这句话是不准确的。关于校长对特色学校建设的作用已经由大量文章讨论过, 辜伟节在他的《特色学校与校长个性》一书中更有详细的分析。这里也就无需重复了, 但还是有两点值得一提, 一是校长性质, 二是校长任期。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任免校长的方式已经逐渐由委任制为主转变为委任制、聘任制、考任制和选任制并存的方式。非公有制学校大都采用聘任制, 公有制学校则会因为历史或地域的原因各个学校略有差异但都可以归入这四种方式。不管是那种方式在实践中都证明可以选出高素质适合学校的校。但是, 对公有制学校来说不管哪种方式都离不开主管部门的同意。所以同样是校长的确立, 非公有制学校是以市场评价来左右经营者对校长的选择, 公有制学校则更多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对本地教育发展的判断。虽然都是自上而下, 但非公有制学校在做决定时会将利益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而利益的产生取决于提供服务或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这就决定了非公有制学校的校长选择是市场导向的, 它们的运作方式更多时候是资本提供者和运营者的关系, 运营者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必须给社会提供有特色的服务和有吸引力的产品, 它不得不在市场压力下建设出自己的特色, 才能生存。而公有制学校的校长是行政成分多过市场部分, 这点只需要注意到校长的行政身份就可以看出。特色学校的建设对所有学校虽然都一样, 但驱动力是完全不同的, 非公有制学校的特色学校建设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是不得不进行的生存适应活动, 一旦失败就意味着经营者的实际利益的损失;而公有制学校运营者的行政身份, 使自己利益和学校利益联系并不紧密, 学校建设活动的失败一般不会或很少损失运营人的经济利益, 所以基本不存在生存压力。所以两种校长的根本性区别就是一个是商人一个是官员, 在市场经济下商人的适应度毫无疑问是高于官员。所以公办学校的校长除了教学、管理能力外, 还需要具备市场适应能力。对校长的能力要求清楚后, 可能采用更多相关人员参与和多种方式综合使用方式来选拔。具体地说就是在“公平”原则下, 让直接和潜在利益方提出的候选人通过考试方式确定选举资格;在“公允”原则下, 采用选任制的手段进行再次筛选;在“公正”原则下, 借助利益方的统一意见来最终确定人选;要在“公开”原则下, 倡导任期届满评价制度以实行严格的管理成效监控。这种方式实际是弱化了主管部门原有的管理者角色, 将他们变成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参与者和服务者, 而将家长、学生、社会、教师等直接利益者的参与作用凸显出来。一个学校由确立特色方向到形成自有特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牵涉到诸多方面, 无论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校园环境、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校园文化特色出现都不易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 既然校长决定了学校的特色, 那现有的校长任期大都为3-5年是否合适就是一个问题了。耶鲁大学校长列文曾在中国大学校长上发言说, “我认为, 给大学校长的时间至少应该是10年。”虽然他谈到的是大学, 但正在进行学校转型建设的中小学又何尝不是如此。3-5年的任期恐怕只够校长完成特色学校的一部分建设工作, 形成有特色的学校, 10年时间可能也只是让学校初现特色, 而且给校长过短的任期, 可能还会导致校长不思进取, 注重短期利益, 急功近利, 难以按照办学规律办学。同样过于频繁的校长更换无疑会影响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稳定关系, 影响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管理过程中形成合力及促进学校发展的能力。参考一下国外的情况, 可以看到任期限制并不是必须的, 如美国中小学校长在任期限的长短, 通常取决于对其进行评估后的结果。杰出校长任期不受年龄限制。德国小学校长任期各州无统一规定, 一般先由主管部门暂聘2年, 期满后, 再确定聘任年限;中学校长由选举产生, 选举办法和任期各州不同。法国教育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型行政管理体制。中小学校长的任期一般为3年, 但可以连任, 连任期数并无规定。因此在学校建设转型期应该给校长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建设上。

特色学校的建设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教育体制市场化特点越来越明显, 在体制改革过程中, 中级学校如果不能随着体制改革实现自身的实力增长,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就会越来越难以生存。

摘要:公办特色学校建设势在必行, “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含义并不相同, 后者只是前者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表现。特色学校建设不是目的, 而只是一种手段, 是学校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自己主动思考、主动完善、主动适应, 摆脱过去等指示的被动局面, 增强学校在新体制下的运作生存能力。是增强学校活力, 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特色学校建设是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 起决定性的因素是学校校长。

关键词:特色学校,办学特色,校长作用

上一篇:住院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分析下一篇:“慕课”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政课激励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