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的问题和对策——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2022-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是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 以课堂教学以外活动为内容, 以文化交流和生活交往为基本形式, 具有学校特点的群体文化, 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而“文化校园”的概念是近几年来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校园文化观。所谓“文化校园”大体被认为是以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文化活动为载体, 以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集中体现, 在所有育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方位育人氛围、育人环境的统称,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 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指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 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 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示范区和辐射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有着60多年的历史文化艺术传统, 以其为例, 考察艺术高职院校的特性, 总结文化校园建设的经验, 探究文化校园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具有一定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1艺术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的资源优势及缺陷

1) 精神文化有传承、有内涵, 但缺乏传播载体。学校精神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 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富有生命活力的精神文化状态, 是经过历代师生努力奋斗而积淀、凝练、发展而成的较为稳定的学校传统、教风学风和理想追求, 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几十年艺术教育办学史的艺术高职院校, 大多形成了传承已久、富有人文内涵的学校精神。这缘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倡导文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一方面为培养文艺人才创建艺术学校, 一方面“推陈出新”“出人出戏出精品”, 培养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往往兼有舞台演员和艺校教师双重身份, 经年累月传承熏染, 艺术学校的学校精神由此形成, 其核心就是“德艺双馨”, 其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观照下艺术从业者审美价值取向和职业规范要求的标准, 即“学戏先学做人”“学艺必先修德”。这一标准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职业操守和艺术水平的最高要求, 突出强调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职业目标和思想境界。然而进入高职时代, 学校精神传播载体殊为缺乏。传承载体弱化, 诸多新扩建校区的艺术高职院校, 将经费、精力和关注点投在专业建设上, 较少有学校在筹建新校区时将校史馆、艺术博物馆、 校训主题公园等规划进去, 在新校区里感受不到艺术传承的精神和气息。传承主体弱化, 老教师的逐渐退出和年轻教师的陆续加盟, 使学校精神的传承力下降, 年轻教师对校史了解有限, 对专业教学以外的学校精神传播兴趣不高, 满足于上好本专业知识课, 学校教育从原来的“人文式教育”进入到“技术式教育”。

2) 环境文化有资源、有体现, 但缺乏布局整合。校园环境文化是文化校园建设的一个生态系统, 是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的物质承载和固化, 能体现学校精神、学校形象、师生精神、校风学风和舆论倡导, 良好的环境文化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励进步、塑造心灵、引导成才的作用。艺术高职院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 包括校训精神、名师大家、 明星校友、行业规范、职业标准、专业要求等, 然而校园环境文化布局和整合较为薄弱, 大多艺术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景观和绿化有规划有设计, 校园自然景观优美, 绿树花草、假山池塘尽显生态之美, 但缺少学校人文精神, 文化艺术气息不浓, 仅限于制作摆放校训石、明星签名石, 教学楼道张贴名师名家、明星校友和剧节目演出照片, 零星制作一些名师和艺术雕像, 这些环境文化建设缺乏明晰统一的设计理念, 缺少艺术性设计和布局, 产生不了环境文化和整体性优势, 本应该以艺术取胜的艺术院校, 在校园环境的艺术性方面却有短板。

3) 制度文化有继承、有出新, 但缺乏大学视野。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 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艺术高职院校有着中专时期规章制度的基础, 进入高职教育后, 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在制度文化方面有所完善和创新, 制度建设有较大提升, 但受原有的中专办学思维和眼界影响, 制度建设既缺乏高等教育视野, 也与职业教育要求有一定距离, 特别是在德育教育和文化校园建设方面, 较之于专业教学规章制度显得更为薄弱。在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执行、组织机构队伍落实等方面也较为薄弱, 使得艺术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执行力度受到影响。简言之, 艺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有较大缺位, 缺少大学精神的支撑。

4) 活动文化有特色、有优势, 但缺乏内涵提升。活动文化即狭义的校园文化, 专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师生课外文化活动以及以第二课堂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活动,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要参与主体、影响广泛、具有周期性、活动性、娱乐性等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艺术高职院校的活动文化因其专业优势和学生特长而具有艺术方面的优势, 文艺表演、演讲朗诵、美术摄影等文艺活动较之于其他院校艺术水准较高。然而艺术高职院校活动文化只注重专业艺术素质体现, 在表现和传承学校精神特别是大学精神的意识方面较为薄弱, 活动内容体现专业技能充分, 活动气氛热闹有余, 但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引人深思、给人启迪的优秀活动缺乏, 活动的师生参与面也有限, 且活动给人以扩展版的中专文化之感。

2艺术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及路径

1) 顶层设计规划应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文化校园建设的基础是顶层设计规划, 核心是弘扬学校精神, 目标是培养合格人才, 路径是选择实践载体。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统一于文化校园建设中, 构成文化校园建设体系。文化校园建设非一日之功, 需要循序渐进, 应明确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核心理念、培养途径。顶层设计立意要高, 要体现艺术职业教育的全局性视野、远瞻性目标, 体现艺术高职院校在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方面的多元作用和长远影响。必须要结合艺术教育专业特点, 也要切合实际地提出文艺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 更要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 力图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 学校精神文化应具有艺术性、职业性。学校精神是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灵魂, 文化校园的终极指向就是学校精神的凝练、升华和传承。艺术高职院校脱胎于艺术中专, 有着数十年艺术教育史, 办学史上名家大师、明星校友、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形成积淀深厚、富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校精神。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专业院校, 其校训精神反映出艺术人才在思想道德、审美价值、艺术水平和修身自律四个方面的高度融合, 体现了艺术性特点和职业性要求。校训校史教育应形成体系, 其载体有校训石、校史馆、校史画册、学校宣传片、 校园环境标识、网络虚拟展示馆、微信微博多媒体推送等, 活动形式有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校情教育、班级主题会等, 常态化向学生讲述校训校史的历史底蕴, 帮助学生学习和领会校训精神和校史文化。

3) 教师校友文化应具有示范性、传承性。教师文化是教师个人与集体间形成的组织氛围, 优秀的教师文化有利于培养人才,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是艺术专业教学的特点, 由优秀教师群体效应而产生的教师文化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有示范性和传承性。校友们对于母校的感恩和支持扩大母校的影响, 他们的艺术影响力和职业影响力让在校学生仿效, 而使校友文化发挥其示范性、引领性、传承性作用。做好教师校友文化, 首先要成立校友会, 建立校友网络联系平台, 主动联络和凝聚校友, 回母校举办讲座、学术交流、参观考察、捐资捐助等, 回馈母校, 影响学生, 助校发展。还要展现名师校友和教师风采, 特别是杰出名师名家校友和在职教师的事迹成就, 通过网络新媒体、宣传片、校史馆、校友墙、明星石、明星壁挂等载体, 以图文影像等形式展示展现, 让学生在知名校友的榜样引领下努力进步。

4) 校园环境文化应具有自然性、人文性。艺术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相比, 大多占地不大,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空间较为不足, 比较重视“自然性”的花草树木培植, 而忽视“人文性”的环境文化的布设。建设校园环境文化, 就是要在保持校园环境自然美的前提下, 提升校园环境的人文内涵, 增加人文美, 即优化校园环境布局, 使“自然”与“人文”更融合。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首先要规划区域功能, 根据学校建筑布局, 划分行政办公、教学学习、阅读自修、休闲娱乐、健身运动、休息就寝等区域功能。在各类功能区创设相应的办公文化、学习文化、休闲文化、运动文化、寝室文化设施和艺术化标语牌, 建设内涵丰富的“墙面文化”“大厅文化”“楼宇文化”。重点要美化校园中心广场等公共环境。校园雕塑主题应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和校园环境需要, 应根据学院艺术教育的文化特征和仿古建筑布局, 设置充满艺术性的人物塑像、纪念性雕塑、寓意雕塑和装饰性雕塑等, 强化校园的文化氛围, 营造昂扬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风貌和文化气息, 增设以“艺术”和“历史”为主题的校园雕塑, 凸现校训精神。

5) 学校节庆文化应具有专业性、参与性。节庆文化以其风格各异的特色活动和特色项目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体现师生广泛参与的群众性, 是校园文化发挥魅力的生动舞台。 节庆文化要以学院章程为依据, 在制度性、规范性、专业性、 层次性和参与性上下工夫。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举办的校庆纪念活动、综合展演季、先进典型颁奖盛典、开学毕业典礼、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寝室文化节、校运会、军训、校园读书月、心理健康月等活动已成为常规性主题节庆文化项目,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教育教学和谐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项目要进一步提升人文内涵和人文关怀, 扩大师生参与面和影响面, 使师生在文化活动中获得切实收益;同时要适应时代特点和艺术学生特点, 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化活动要更体现专业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结合, 吸引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文化要体现百花齐放, 加强对社团的业务指导、 规范管理和培训考核;志愿服务文化要体现学生的艺术专业能力和水平, 让学生在奉献社会中获得进步和快乐。

摘要:总结文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并提出新的思路方法, 对于推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艺术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 对于推进“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语境下的文化校园建设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艺术高职,文化校园,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晗龙, 唐家玮, 陈桂芝.大学文化校园建设的理论探讨与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5) :48-50.

[2] 王骞.文化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诉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7) :70-72.

[3] 衣俊卿.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1-2.

[4] 王霁宁, 王洪志.论高校文化校园的构建[J].辽宁经济, 2012 (3) :80.

[5] 王霁宁, 李晓月, 王洪志.实现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嬗变要把握几个根本点[J].大学教育, 2012 (5) :90.

[6] 王剑, 赵玉娟.大学文化的追根溯源[J].文化学刊, 2009 (4) .

[7] 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责任有限公司, 2007.

[8]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82.

上一篇: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探讨下一篇:人之愚不肖,亦由智教不备之所致也——中小学法制教育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