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和文化交流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艺术品和文化交流(精选9篇)

艺术品和文化交流 篇1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

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所著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受益匪浅。

书中所写的事例都是平时教育教学当中常常被我们认为的一些小事,吉诺特博士把教育心理学理论变成了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他站在多个角度思考、分析,就事论事,明确指出问题所在,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具体的解决办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让我们从中领会到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原则: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情况,老师都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灵活对待。

读了这本书,引发了我深深地思考,教师应该怎样和学生说话,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遵循交流基本原则

“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孩子的品行”这一基本原则,适用于老师与孩子之间的所有交流。根据不同的情况自觉地运用这一原则也正是有效教育的本质所在。有这样一个案例:

安慰的纸条

一位老师将新书分发给班里的同学。但是当发到9岁的保罗那里的时候,书却已经发完了。保罗哭了起来说:“我总是最后一个得到东西的人,”他抗议道,“就因为我的名字是用Z开头的,所以我排名在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我恨我的名字,我恨学校,我恨每一个人。”

老师很想及时帮助保罗,她灵机一动,于是她写了一张纸条给保罗: 亲爱的保罗:

我知道你心里恨难过。你热切地希望拿到你的新书,但却让你失望了。除了你,每个人都拿到新书。我会想办法,让你尽快拿到你的新书。

你的真诚的老师

保罗看到老师安慰的纸条以后很快就安静下来,并且从此记住了老师给他的这点温馨。

如果当时老师采取不屑一顾、漠不关心,甚至是冷嘲热讽的批评,比如说:“你为一本书就恨学校,恨他人,这么小题大做,有必要吗?你今天拿不到,明天总可以拿到。你已经9岁了,却还像一个婴儿一样哭哭啼啼。像个男子汉吗?”老师这样说很可能加重了对孩子心灵的伤害,这样会让保罗更加痛苦,从而在他心中留下老师对他不公平的阴影。

老师在处理这件事时就是就事论事的语言,没有过多的理论和大道理。而是从学生的感受出发,用心贴着学生的心,没有质问、指责和大道理,而是用同情、真诚和幽默传达出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二.掌握交流的科学方法

我明白了“恰当交流”的方法: 鼓励孩子自治,树立孩子的形象,增强孩子的自信,缓解孩子的焦虑,消除孩子的恐惧,减少孩子的挫折,平息孩子的怒火,化解孩子的冲突。

“作为一名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是骤然升级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啊!当老师的每天都要与学生接触、交流,那么老师的语言是多么重要。它可以成为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它也可以成为师生之间的战争导火索。现在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刻变革之中,时代和家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学生也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的关怀、理解都要通过语言传达给学生。最佳交流不是对学生训话,不对孩子讲大道理,不让孩子有罪恶感,也不要求孩子做出什么保证,不对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对孩子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忧心忡忡。教师只着手处理现在的事,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地有一个孩子需要帮助。通过关心、安慰、同情、艺术技巧等方式来表现。通过恰当的交流,孩子对教师的信任是可以逐渐激发和培养的,这样可以使孩子健康成长,同时也可以使孩子对自身内心世界的信任建立起来。

三.善用表扬和提醒的技巧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表扬是经常用的方法,教师要多使用建设性的表扬,那就是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觉,千万不要评价判断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出对自己的评价。

在教育教学中离不开常规管理,我们通常在常规管理中责罚孩子。这种处罚只会使孩子发怒并且不听教诲,令孩子心怀怨恨,甚至产生报复的念头。这样孩子是没有心情和时间去读书的。在常规管理的实践中,我们需要避免造成孩子的怨恨,就要把主观的责罚变为善意的提醒,努力激发孩子的自尊。让孩子的学习有安全感,即使学习失败了也不怕,只要消除孩子的恐惧就能引得孩子跃跃欲试,鼓励孩子勇于学习。

我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在表扬学生时经常使用:“你很聪明”、“你真棒”“老师最喜欢像你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评价语言,这就意味着会回答问题的学生是聪明的、好的,那么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学生就是笨的、差的。因而针对与学生交流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行改正。四.变严厉的批评为和蔼的说服 我觉得老师在和犯错的学生说话时应该掌握批评的技巧。我们不需要时时将孩子的未来当作自己指责与愤怒的幌子,重要的是,现在我们能否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想作为老师——孩子的启蒙老师,在这方面更需要加强。

每个教师都知道学生是需要理解和接纳的,可是实际上我们老师却很少能真正做到遇事心平气和。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首先经常做的就是发泄内心的愤怒,而愤怒之下,我们往往会失去原本的理智。但事后静下心来细想,那些尖酸刻薄的话不仅不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反而会导致更多的学生注意到学习之外的事,得不偿失,不仅折磨自己,也伤害学生。更糟的是,如果我们的言行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那么,当他走出办公室后,错误还会继续发生。

吉诺特说:老师和蔼的态度胜过一切争论与指责。既然令人生气的事情已经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轻事情发生所带来的后果。“无论如何,尽可能不要把轻微的过失看成是故意违犯,让孩子有保全面子的余地。”只要有积极的态度,再大的裂缝也是可以解决的。唯有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方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五.让鼓励的阳光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鼓励是老师和学生交谈时经常用到的技巧之一,它也是一门艺术。现实社会中,学校的重视、父母的期盼、繁重的课业负担都极易影响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与信心,有不少的孩子为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就应该经常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安全感、意识到即使学习失败了也不用怕,让鼓励象阳光一样伴随学生健康成长。在日常的工作中,老师应当做到:激励孩子学习、鼓励孩子自治、树立孩子的自我形象、增强孩子的信心……

艺术品和文化交流 篇2

“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表述,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涵。研究艺术传播对艺术理论、艺术史写作的影响,梳理西方媒体艺术传播的经验和问题,对认识和把握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和艺术传播语境,对新世纪中国美术文化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以西方艺术的发展史为考察对象,以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和艺术传播的介入为标志,可以把艺术传播对艺术史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静态的古典时期。在古典时期,由于艺术品只为少数人拥有,艺术品、艺术家仅与少数王公贵族发生关联,古代艺术史研究形成的传统方法呈现一种静态的稳定性,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作品和它背后的艺术家,涉及作品的主题与内容、形式与风格,作品的历史评价,以及作品与艺术家的种种关联,比如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处境、创作目的,并由此推及到作品的归属和流传。“尽管艺术史研究者面对的是多种多样的问题,但研究的主线仍主要围绕赞助人艺术家——作品——收藏者(同时也有可能是赞助人)而展开”。

二是现代媒体的艺术传播形成期。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公众文化的兴起。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的发展催生了公众文化的兴起和发达,并以此为基础生成了具有文化学意义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文化遗产,一直被西方学界视为现代市民社会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在一个自由的公共领域中,各种公共媒体才能成为思想交锋、文化论战的阵地。西方艺术的发展史在思想启蒙运动后进入新的时期,不仅展览展示的空间逐步扩大,讨论和传播的空间也大大发展,当时的欧洲多个艺术沙龙之间形成了展览竞争的局面,咖啡馆成为讨论艺术的原始而具有现代意味的公共平台。尤以狄德罗在《文学通讯》上陆续发表沙龙画评为标志,以艺术新闻、艺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传播成为艺术生态的一部分。艺术传播伴随西方现代艺术从萌芽到繁盛,再到19世纪中期走向成熟,验证了西方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形成的同步性,并逐步发展成为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媒体行业,影响了西方美术史书写的方式和角度。实际上,不管是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还是印象派,它们之所以能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都与当时公共传媒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一时期的美术史研究方法和传统的美术史研究方法相比,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拓展。美术史研究除了传统领域,更多地涉及作品与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仅仅从当代艺术传播的角度入手,即可获得美术作品诞生之后的大量可以进入美术史研究范围的“信息”,研究者可以从它的传播路径和接受路径,比如展览方式、博物馆空间,报刊、杂志的报道或者批评家的评论,考察美术作品“以某种文化的方式存在”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比如从接受层面来分析,到博物馆去欣赏艺术和通过媒体欣赏艺术,可能获得截然不同的艺术接受体验,也因此可能形成知识精英阶层和普通市民对于美术欣赏的不同姿态。这种不同的艺术接受体验,经由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学者和艺术媒体的专业“引导”,建立了艺术品评的价值权威和艺术媒体公信力。即使是亲临现场参观的观众,也需要通过对艺术新闻、艺术评论的阅读,才能感到真正参与其中。艺术鉴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专家时代”,权威专家的文章成为艺术传播的利器。这种情形,与20世纪80年代以新潮美术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滥觞期颇为相似,这一时期,中国媒体正尝试进入现代媒体形态,《美术》杂志、《中国美术报》、《江苏画刊》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担当了启蒙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其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成为当代美术史研究的不可或缺一个环节,现在仍在活跃的一些艺术批评家正是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声名。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考量,这一时期中国当代美术的传播,进入公共传播空间并产生影响的范围都比较狭小,以作品为例,除了罗中立的《父亲》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作品能像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那样为公众所熟知和接受,这一客观事实,对评价20世纪后期中国新潮美术不无参考意义。

在进入20世纪后,现代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被艺术家“发现”和“利用”,借助艺术市场形成的资本的力量,构成了艺术的媒体诉求和媒体的艺术推广互动的多元时期,可视为艺术与媒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艺术作品除了具备一般艺术属性外,艺术家更在意其作品能否在公共空间的传播,以及传播的影响力(刺激性)。这一文化诉求,常常被研究者视为作品是否具有现代性、当代性的主要标志。换言之,现代艺术从产生之初就与公共传播系统捆绑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无法进入公共空间、不能通过公共媒介进入传播系统的艺术难称其为现代艺术。由此,西方现代艺术与公共媒体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并进入了当代生活。20世纪初《新法兰西评论》对立体主义,二战后《纽约时报》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不遗余力的支持都是这一现象最好的例证。在另一个维度上,艺术家对电视媒体、电子媒体的改造利用,形成了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直接模糊了艺术和媒体的关系,媒体在艺术家那里,成为了艺术新的表达语言。在接受层面,媒体刺激和推动了公众生活审美化的强烈诉求,这不仅为艺术的多元发展提供土壤,也不时消解着艺术的品评标准,消解了艺术传播领域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塑造,为艺术的传播逻辑取代艺术的审美逻辑埋下了伏笔。伴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市场的形成,西方艺术凭借着资本强势,用艺术的媒体传播强烈地影响公众对艺术家的判断,左右公众对艺术作品的判断,不断地以传播逻辑取代了艺术的审美逻辑,一方面为弱势地域的艺术传播烙上了浓重的后殖民色彩,另一方面媒介资本大量介入艺术传播领地,艺术作品被资本化造成了艺术品自身的性质危机——艺术创作的独立精神让位于媒介工业的商品逻辑,艺术创作已不复为艺术创作,沦为彻底的艺术生产,尤其在当代艺术的风云榜上,更是不乏这样自觉融入媒介资本市场、接受资本化改造的识时务者。正如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文化工业环境下,艺术作品(产品)以大众化的由头一步步趋向物化,不可避免地印有了商品拜物教的痕迹。”

上述情状,在这些年来颇为风光的“798”等中国当代艺术区里随处可见、俯拾皆是。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当代艺术模式是后发的边缘性现代性文化,即指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并非自主驱动,而是受到外部影响而发生的,因此中国的当代艺术景观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混合型态的文化图景中,798艺术区就是典型一例。在798艺术区从单一的工业企业向多元的当代艺术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媒体的力量不容忽视。在2003年“798”初具规模时,西方媒体如《纽约时报》、《时代》杂志、《新闻周刊》、《世界商业评论》等向境外读者、艺术机构和收藏家介绍了北京“798”的艺术状况,特别是2003年,美国的《新闻周刊》由于“798”的存在而将北京列为“年度城市”之一,因为它“证明了北京作为世界之都的能力与潜力”,正是这些西方媒体的有力传播助推了国际艺术市场上中国当代艺术价格的飙升。《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国内重要媒体从2003年开始也陆续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重点宣扬以“798”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活力和创新精神,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也从“798”作为奥运城市北京的当代文化名片的立场,多次报道798的创意产业。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神化在市场打造成功后,引起了各路媒体大量而持续的报道兴趣,并催生了《艺术地图》、《艺术财经》、《HI艺术》等专门服务798艺术区的艺术杂志和艺术国际、99艺术网等网站。然而,在这些关于当代艺术的传播报道中,除了对当代艺术所创造的引人注目的价格津津乐道之外,你已经看不到当代艺术的文化取向和审美创造。与“798”相映成趣的是邻近的中央美术学院,这里的学术研究近些年早已不被媒体关注了。在媒介资本魅力的诱惑下,曾经以精英自居的艺术家们分成两极:一部分人在对自身身份的反思中,远离喧哗的商业都市,守护的精神家园是已被媒介资本冷落的精英艺术,他们放逐了自己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被放逐为艺术场域的边缘人;另一些人则在身份焦虑中做出了最务实的选择,放弃了青灯独守纯艺术的打算,投向媒介市场的娱乐化、商业化的怀抱。相较于美术学院近年来关于中国画笔墨传统以及现代转型等学术问题的深入讨论,关于当代艺术的传播让人记住的似乎只剩下一个关于价格的空壳。这是当代艺术的空洞使然,还是当代艺术传播的失范使然呢?或者兼而有之吧。

艺术品和文化交流 篇3

关键词 音乐 艺术思维 训练 艺术文化 渗透

音乐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曾一度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被大多学校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在课程安排上,虽然也象征性地安排了几节课,也往往是被其他学科把时间挪用了。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渗入,特别是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的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音乐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学科,逐步走上了正规的教学轨道。但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融入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重要性

1.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学科本身特点的要求。就音乐这门学科来说。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在向学生展示音乐这门学科的艺术魅力。比如说,音乐中的五线谱,从表面看错落有致,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跳跃感,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与多个领域,作为艺术造型的创作原型。如果我们在音乐课堂上,不从艺术的角度组织课堂,传授有关知识,就会失去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让人感觉音乐枯燥、干扁。

2.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艺术修养也是体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方面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如何将音乐和艺术结合,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已经成为目前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

1.科学创设课堂环境。好的课堂环境是诱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的环境基础,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在课堂上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有关内容,从探究教学的角度设置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艺术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这个环境包括多个方面,包括教师本身的着装、板书、教学器材等,除此以外,还有课堂氛围这样的软环境。在课堂软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我们引入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后.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手段,为学生創造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参与的环境,刺激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和引导进行艺术思维。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的课程理念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要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再被动地等待老师告知思考的结果,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美,享受独立思考后得到答案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一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就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音乐课堂上更多的问题是艺术的,因此,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音乐教学要与艺术文化渗透

1.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我们说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也不是不分轻重、主次的盲目引入,要在充分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与教材内容体现相对集中的术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在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有计划、有侧重地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艺术文化底蕴。

2.多策并举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也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思考题,这些问题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尽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导学生对艺术文化的学习和思考。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一些体现不同艺术文化主题的文体活动。总之,要多策并举,加强音乐教育和艺术文化的融合。

数字艺术发展和茶文化的结合论文 篇4

传统茶文化相关的艺术设计需要对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有较强的文化领悟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些实际因素的限制,让很多设计师无法设计出理想的茶文化相关设计作品,这也很大程度的限制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数字艺术可以成为设计师很好的工具,将茶文化艺术设计的过程与数字艺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方便设计师设计出更新颖的茶文化相关艺术设计作品。茶文化的内涵丰富,对于一些设计师而言,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这些数字艺术的设计师会从茶文化中找寻灵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在本质上,数字化设计师和一般的设计师是一样的,都是文化的传播使者,只是大家用来表达的手段和技术不一样。此外,过去人们记录和保存文化都需要用到实物,费时也费力,传播效果也不佳,而如今科技非常发达,数字化可以非常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我们想要记录全国范围内的茶文化材料,过去需要复杂的调查和记录,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非常快速和高效的完成这一过程,信息的保存和筛选也会更加的可靠,这些资料也非常适合去分享和传播,让普通的民众都能接触到专业且完整的茶文化资料。

2.2实际操作的交互性

通过数字艺术在进行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设计时,需要很好地展现设计师的思维和意图,同时也应该考虑用户的需求和想法。数字艺术可以很好的方便设计师与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让设计师更加了解用户的意图,从而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创作形式更加丰富。通过数字艺术对茶文化相关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在通过数字技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作品进行完善和更新,保证其品质和质量,从而更好的对传统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数字艺术的交互性,让传统茶文化设计作品能够更好的表达情感,展现茶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设计出更加有深度和思想的作品。交互性的实际操作让更多的人及时的浏览到传统茶文化的相关作品,更加方便地发表看法和意见,从而让设计师了解到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想法,吸取更多的反馈和意见,为传统茶文化相关作品的设计积累更多的素材。

2.3时空的虚拟性

艺术品和文化交流 篇5

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

一、社会文化艺术人才能适应北部湾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北部湾地区文化艺术人才奇缺,为文化艺术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根据原市艺校(2012年6月1日已正式合并到我校)20年来的办学经验,市艺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都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渠道宽、就业灵活,多年来,市艺校毕业生凭着良好的艺术印象,过硬的文化艺术素质,扎实的文艺艺术功底一直以来深受各文艺演出团体、各事业、各机关单位、各企业单位的欢迎,就业单位包括:钦防北的歌舞团、粤剧团、文体局、文化局,又如钦南区政府办公室、钦北区财政局办公室、钦州市广播电视局办公室、三娘湾医院、钦州市高速公路管理处、钦陆公路管理处,还有北海、防城、钦州的一些大中型企业。

二、未来几年,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

1、钦州临近广西首府南宁、地处中国东盟各国主要通道,未来几年,国家将继续深化和东盟各国的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文化艺术生的就业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2、钦州作为北部湾地区的之一,经济发展迅速,未来几年,各种大中型企业将陆续落户钦州,为文化艺术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艺术品和文化交流 篇6

社会文化艺术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一、社会文化艺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艺术特色教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乐器等其他文化艺术课程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就是这样一个综合型艺术特色教育专业,以培养音乐、舞蹈、美术、手工制作等方面人才为目标,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是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开设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可行性

1、“学校”改“学部”,艺术专业教育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校的艺术学部,其前身是XXXXXX学校,2012年6月1日合并到我校,是全日制的艺术类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有:音乐、舞蹈表演、室内设计、美术绘画等,该校于1992年成立,至2012年已有20年的历史,两校合并后,原来市艺校的教师现在已经成为我校艺术专业教学的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2、艺术教育师资力量雄厚

我校的艺术学部,目前开设有5个艺术类专业,包括市艺校合并过来的3个专业(音乐、舞蹈表演、室内设计),还有学部原有的学前教育专业和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这5个专业的配置相似,开设课程相近,所以能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享教学设备和师资资源,增强了开设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师资力量。

(1)我校现有专任音乐教师9人,其基本情况如下:

XXX,女,大学本科,音乐教育专业,讲师职称;XXX,女,研究生毕业,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从事声乐、视唱练耳教学。XXX:女,大学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从事声乐、视唱练耳教学。XXX,女,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民族器乐教育。XXX,女,大学本科,主要从事钢琴教学。XXX,女,大学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从事声乐、电子琴教学。XXX,男,大学本科,大提琴专业,主要从事作曲和音乐教育。XXX,男,大学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从事钢琴教学,有多年组建和管理铜管乐队和鼓号队的经验。

(2)我校现有专任舞蹈教师4人,基本情况如下:

XXX,男,大学本科,舞蹈表演与教育专业,主要从事舞蹈基本功教学。XXX,女,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民间舞教学。XXX,女,大学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从事民间舞教学。

(3)我校现有专任美术教师7人,基本情况如下:

XXX,女,大学本科,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从事、色彩、图案、手工教学。XXX,女,大学本科,美术教育专业,主要从事中国画、雕刻教学。XXX,女,大学本科,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从事素描、图案教学。XXX,男,大学本科,雕塑专业,主要从事美术基础课、雕塑教学。XXX,女,大学本科,美术专业,主要从事美术基础课教学。XXX,男,大学本科,课余主抓学生书法特长培养与辅导。XXX,女,大学本科,绘画专业,主要从事中国画教学。

3、艺术教育专用教室及设备齐全

我校有用于音乐教育的配置齐全专用音乐教室,教室宽敞明亮,其中声乐教室4间,每一间配置有一架钢琴,小钢琴教室4间,均备了钢琴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琴教室5间,每一间配置40架电子

琴。舞蹈教室7间,每一间都配备有一套包括大屏幕电视、功放、音箱的专用设备。

500座次大礼堂一个,音响设备齐全,一个演出舞台,可以进行艺术特色教学和演出活动的现场直播,有线电视和广播直达校园每一个教室和专用教室,所有这些,为学校开展艺术特色教学、训练和常规的演出活动提供了保障。

我校现有美术专用画室4间,美术手工制作室3间,每一间都配置有40个专用画架,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专业教学设备齐全,拥有两套石膏美术素描模具、两套色彩静物教学模具、两套美术专业创作灯光设备、两张专用国画用灯箱桌及大量教学参考光盘、画册及专业用书、术专业多媒体教学软件。拥有40个专用画架。

学校现有数字摄像机2台,模拟摄像机2台,能保证学校艺术特色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学校每年元旦、庆国庆文艺汇演等文艺汇演,均拿出专项资金另外在广场上搭建舞台为艺术特色表演提供平台。

4、近几年,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我校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成立吉它、舞蹈、电子琴、美术、书法、话剧、街舞、等学生社团组织,超过50%以上学生参加了活动。现在活跃在校内外的艺术社团主要有:梁德战老师指导的学校舞蹈队,阳丁玉老师指导的合唱队,李冷老师指导的话剧团,陈萍萍老师指导的器乐社团,黄芳丽老师指导的健美操队,晓敏老师指导的礼仪队,谢庆玲、刘明俊老师指导的书画协会。

学校还开发更多的充分体现学生个性要求的模块化艺术课程,鼓励学生选择符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块,按照课程模块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与管理。

学校每年都举行元旦、国庆、五四青年节等文艺晚会,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兴趣。还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进行了阶段成果汇报演出。学生们精湛的表演,受到了与会者和有关领导一致好评。电子琴乐队、合唱队和palapala舞、街舞、话剧团多次参加新区、社发局和街道组织的文艺汇演,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不定期举办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体操、手工等单项比赛活动,使艺术教育实现经常化、持久化。

近几年,原市艺校的原来3个专业在合并后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集中音乐特长生训练的方式培训同学在电子琴等器乐、合唱、舞蹈才能,挖掘了学生的音乐才华,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近几年来,我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所具有音乐、舞蹈、乐器、美术特色的学校。校园里器乐声、歌声此起彼伏,橱窗里展示了教师、学生的优秀艺术作品,也有师生们的书法、绘画、美术手工制作展示,使校园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得到了全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并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从而塑造了同学们美的心灵,培养了他们美的行为,提高了他们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营造了校园深厚的文化艺术氛围,5、近年来,学校艺术团队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艺术特色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深厚的艺术根基

近年来,学校艺术团队积极参加市委市政府及各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种公益性文艺活动近100多场(次),如利用假期“送戏下乡”,钦州市第二、三、四届中国钦州海豚节的演出,中国沿海城市友好运

动会开幕式的演出,广西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的演出,广西国土资源运动会开幕式的演出,每年市政府组织的元旦、春节文艺晚会、团拜会、“七一”党庆文艺晚会、“八一”慰问部队文艺晚会、“十一”国庆文艺晚会、党代会召开文艺晚会、中国三娘湾观潮节开幕式演出、民政部门献爱心文艺晚会的演出,市委宣传部和市纪委主办的廉政文艺晚会演出、“中越友谊之夜”文艺晚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万人红歌大合唱晚会、广西成立60庆典活动等,为钦州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各机关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表扬。

九二年以来参加广西举办的音乐舞蹈大奖赛和八桂群星奖大奖赛,荣获编导二等(银奖)2个,编导(创作)三等奖2个,表演二等奖1个,表演三等奖1个,节目二等奖1个,节目三等奖3个,节目振兴奖1个。《踢沙情》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获荣誉奖一个。舞蹈《旮旯山的太阳》参加广西的“红铜鼓”杯的比赛获表演二等奖1个。舞蹈《海妹》、《同行》参加广西“红铜鼓”杯的比赛,荣获表演二等奖1个,表演三等奖1个。与市歌舞团演员2004年联合演出的《海妹》获广西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广西选拔赛集体表演奖1个,节目二等奖1个,《祈雨》获06年广西音乐舞蹈比赛节目二等奖1个;《虾公虾婆和虾仔》获节目一等奖1个;集体表演奖1个。舞蹈《打蚝妹》、《坭兴飘香》获06年广西八桂群星奖铜奖2个。《健美操》参加06年钦州市工会组织的大奖赛荣获节目一等奖1个。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参加06年市妇联举办的文艺大奖赛,获表演一等奖1个,舞蹈《春天的话语》参加05年市卫生系统的文艺大奖赛,获节目一等奖1个,舞蹈《无名花》07年5月参加北海市的文艺会演,获表演一等奖1个,《无名花》参加2007年5月广西卫生

系统文艺比赛获表演二等奖1个,歌舞《爱在天地间》、参加06年市的“白求恩之声”获节目一等奖1个,舞蹈《红风筝》参加06年市的“白求恩之声”,获节目二等奖1个。2009年《歌飘山水间》荣获沿海四市群众优秀文艺节目比赛一等奖,2010年《孔雀》荣获沿海四市群众文艺节目比赛金奖,2009年《梦幻八寨》荣获广西八桂群星金奖。此外,还有一批节目曾荣获市级一等奖、二等奖多个。

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办了美术特色教育,在区级以上的书法、绘画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且每年中考都为更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了许多美术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我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艺术品和文化交流 篇7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源于五代十国, 流传至今的文学形式, 它在传统文学中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传统文学的一项艺术结晶, 同时也是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文体, 融艺术与生活为一体。

在对联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 对联曾一度被人认为是雕虫小技、是诗词歌赋的附庸, 难登大雅之堂, 真正懂得对联艺术的人肯定都明白这是对对联的一种误解, 实则对联不仅有深厚的文学渊源和一定的哲理内蕴, 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可见继承和发展对联文化, 首先要对对联文化有一个广泛和深入的了解。

一、对联的含义及分类

对联由两段文字构成, 第一段文字称为上联, 也叫出边, 第二段文字称为下联, 也叫对边。构成对联的这两段文字可长可短但必须互相对称, 对联没有规定的固定句式, 但上下联节奏点必须一致, 而且上下联必须对偶。简而言之, 对联就是由两段既相互独立, 又互相关联的文字组成的一种文学式样。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是对偶。

关于对联这种文学题材应该如何分类, 古往今来关于对联的书籍中有不少涉及的, 诸如清人梁章钜的《楹联丛书》以及近现代的《中国楹联大全》、《中国对联大辞典》、《中国楹联鉴赏词典》等, 但由于依据的标准不同, 对对联分类的结果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本文主要依据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对对联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探讨。对联依据所表达的内容大致可以分出颂扬庆贺联、写景咏物联、格言言志联、讽刺谐趣联等类。

颂扬庆贺联

颂扬对象主要是针对名人名胜。多见于一些名胜古迹或是大人物的哀挽联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庆贺联。

名人哀挽联如李俊彦哀悼林则徐的挽联:

千秋青史存公论;四海苍生哭此人。

这幅挽联很简单, 上下联总共只有14字, 却生动形象的写尽了林则徐的生前身后事。上联7个字“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写尽了林则徐以国家为己任的一生, 下联生动地再现了林则徐去世后举国齐哀的场面, 对林则徐的颂扬之情溢于言表, 对他逝世的哀痛之情跃然纸上。

庆贺类

庆贺类对联主要是针对喜庆之事例如新春、婚嫁、添丁、寿诞、乔迁、升学毕业、升职等撰写的表达庆贺和祝贺之意的对联。

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遐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富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

以上是梁章钜七十大寿时他的好友王叔兰的庆贺联。上联概括了梁章钜的生平事迹, 下联嵌入了他生平五本著作, 梁章钜著有《楹联丛书》一书, 对对联很有研究, 他的好友以这种方式贺寿可谓颇有情趣。

写景咏物联

这类对联主要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最为常见。

一水抱城西, 烟霭有无, 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 雨晴浓淡, 倚栏人在画图中。

这副题西山华亭寺的对联生动的渲染出了山寺周围缥缈朦胧、淡雅有致的环境, 宛如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歌。

格言言志联

言志联多是作者通过对联题写自己的居室、书斋、官舍来表现自己的情趣品性、志节操守或是理想愿望。

如明朝官员左光斗的一副自提对联:

霁月光风在怀袖;

白云苍雪共襟期。

这就是一副典型的言志联, 表达了作者立志要有“霁月光风”那样开阔坦荡的胸怀和“白云苍雪”一样明净洁白的心地。

格言联则是作者告诫自己应该遵循的品德行为和表现自己追求的理想愿望的对联, 这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不仅对自己, 对别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如有副对联云:

水惟善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极天

用山之所以成高山水之所以成大海为喻, 告诫人们想要成大学问、有大成就一定要积少成多、谦虚谨慎。

讽刺谐趣联

嘲讽联以讽刺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凶恶现象及丑恶本质为中心, 能用简单的字句巧妙地揭露出丑恶现象的丑恶本质, 如一副讽贪官的对联:

早死一日天有眼

再留三日地无皮

通过夸张手法进行讽刺, 简简单单的14个字就深刻的写出了人民对吸尽民膏民脂的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

谐趣联

谐趣联大都是以作者为了表现情趣或是才情以斗巧逗趣为目的的对联, 这种对联大都具有轻巧、灵便新颖尖巧的特点。

据传佛印曾吟出无山得似巫山好的上联, 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分别对出“何叶能如荷叶圆”和“何水能如河水清”。利用“无与巫”、“何与荷”以及“何与河”的谐音对出了看似平易, 实则奇绝的对联。

二、对联的艺术美和广泛的社会功能

下面以一首最为常见的对联为例, 来分析对联的艺术美。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从这副对联不难看出, 首先对联具有对称美。

对称能给人一种平衡、均衡的美感享受, 关于利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来达到语言上的对称美, 在我国古代就被广为应用, 出现了如骈赋、骈文、律赋、律诗、排律等。但是, 对联出现之后, 没有任何一种文体能像对联人样把对称美发挥到这样淋漓尽致。如示例联所示, 对联的字数、词性、句式和声律都是两两相对, 完全均衡对称, 给人无穷的对称美的感受。

其次, 对联的音律美。对联对音律的要求虽不如词曲那样严格, 但也要求是平仄大体上相对, 因此, 对联大都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和谐悦耳、娓娓动听的音律美。

再次, 对联有新巧美。

对联利用汉语言文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式形成的语言特点, 采用拆字、叠字、回文在同一联中重复多次的使用同一词语等手法, 将汉语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从而创造出了许多尖新奇巧的对联, 十分新颖, 令人拍案叫绝。如示例联, 这一联反复重叠“声”“事”二字, 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勤研苦读,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重大责任感, 今天读来还能令人精神振奋。

对联广泛的社会功能

对联如同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据考证宋代以来, 对联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春联表示喜庆了, 对联还会在新婚、寿诞、乔迁、悼亡、升迁、送别等场合出现, 用来表达友谊、祝福、恭贺或是哀思, 对联还可以作为自勉或是题赠勉人, 同时, 对联形成以后, 还是揭露、批判和抨击统治阶级或是丑恶现象的有力武器。

与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一般文学体裁相比, 对联还兼具民俗性, 在对联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 它不断的吸收来自民间的养料以及其他文学体裁的精华, 这不仅提升了其文学性和艺术性, 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其社会功能性。

对联文化发展到今天, 除了具有其原有的功能外, 还增加了其教育文化作用和宣传广告作用。同时, 作为教育、宣传和广告工具的对联, 其超强的直观性是任何别的文学体裁所不能比拟的。

三、发展和继承对联文化

(一) 继承对联文化应从教育抓起

服务于生活, 贴近生活, 是一切文学形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对联作为一种反应灵敏、传播迅速而又简明扼要的文学形式, 具有效果极好的记事记功、阐明事理和宣传鼓动的作用, 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对对联文化的传承一定要从教育抓起, 除了引入对联作品和对联常识到大中小学的教材中外, 还应积极的在社会上成立相应的对联培训班, 吸引社会各阶层的人来学习对联文化。

(二) 发展对联文化应去旧扬新, 彰显时代特色

“与时俱进”也是一切文学形式想要长久发展的必备条件。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对, 这是对联音律美的特性, 但是同时, 这些特征也很容易使对联落于俗套, 如果对联文化总是翻来覆去的照搬传统, 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 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 反应时代生活的作品, 就很难得到发展, 也就难以受到群众的追随和喜爱。

因此发展对联文化, 在继承的基础上, 一定要摒弃那些没有特色、不适应现代发展现代文明的作品, 而是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素材寻找素材, 创作出真正的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对联作品。

参考文献

[1]、余德泉.对联纵横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3]、丁荣凡.中华对联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8.

[4]、顾平旦, 曾保泉.对联欣赏[M].北京:文联艺术出版社, 1982.

新媒体艺术和传统文化融合的探索 篇8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传递;艺术传承;全息投影;文化遗产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数字化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对文化的传播方式也需要适应时代。审视传统文化的现状、媒体的数字化,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需要从认识技术层面加以实践与探索。

1 新媒体艺术和传统文化概述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国内著名新媒体专家、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教授认为,[1]“新媒体艺术”属于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范畴,主要是指利用新的媒体呈现技术来表现或辅助艺术。

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2]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即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儒道思想等,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新媒体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首先需要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结。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与新媒体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形成最初的设计方案,再通过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影像、音像合成实现作品的呈现。

2.1 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和传播途径有其特殊性、局限性。从信息传播形式上看,传统文化从“口口相传”、“言传身教”到纸质媒介的传播,信息并没有得到最大化的传播效率。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以及味觉1%。要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全面了解,这五种感官必须协同活动才能完成。从信息传输理论上看,通过综合刺激人的感官,能得到信息传递的最优效果。

2.2 新媒体艺术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承

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主要通过视听原理进行音乐音效配合动态影像,使原本单调的文字、图形图像变得更加生动和多元化,突破了原有空间、时间的局限,拓宽了传统文化传递面积和传递深度,对传统文化中的古老文字、画作、老旧影像有了全新的表达,加强了信息的传播能力。

以笔者在2014年创作的新媒体动画影像作品《十二生肖传说》为例,十二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绘画、民间工艺作品。动画作品运用数字手段描绘生肖影像,对十二生肖的起源、形象、相关传说等从新的角度进行艺术重现,以全息投影的形式为载体,立体运用声、光、色的效果体现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形象。借助强烈而鲜活的感官刺激,传统与现代摩擦的火花,相映成趣。

在前期准备阶段,通过对全息投影的特点进行分析,制定适合这类传播媒介的最佳表现方案。采用了传统艺术形式——皮影戏进行动画演绎。通过对皮影戏中人物形象、形态的借鉴,用数字化的影像刻画了一场“旧时说亲娶媳妇”的“皮影戲”(图1)。

作品中十二生肖的形象参考民间艺术进行设计,选择了两种形式:一种是抽象的剪纸形式(图2),使生肖形象的轮廓化、传统化;另外一种则是具象的写实风格,还原动物的造型与动态(图3、图4)。该动画作品以新兴的视觉设计形态结合传统艺术造型进行创作,适应了数字时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与大众审美趋势。

2.3 新媒体技术对历史资料的数字化表现

数字技术有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和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存在形态和保护方式。新媒体艺术借助音频、图形、影像、动态捕捉、虚拟现实、互动媒体以及网络等技术,对传统文化中保留下来的历史资料进行加工,以一种更为直观、形象、便捷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形态。例如,2013年5月故宫发布《胤禛美人图》ipad应用,以清晰的藏品图为基础,串联起家具、陶瓷、书画、宫廷生活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

以新媒体影像作品《川藏茶马古道》为例,该作品是雅安博物馆委托,通过新媒体艺术手段还原川藏茶马古道文化历史的一部非遗文化作品。茶马古道属于线性文化遗产范畴,它串联了茶叶产地、储藏地和消费地的路线,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是古代西南地区商业贸易的民间通道。

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资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20世纪30、40年代几位著名摄像师拍摄的零散照片以及录像片段,如非专业学者查阅史实很难形成直观印象。影像作品立足现今川藏茶马古道的研究成果,以立体的影像还原了古道上的背夫生活,甚至将茶包使用的工具细节都进行了展示(图5)。作品以3D艺术结合搜集的文化信息碎片,重现了明清时期的雅安古城(图6)以及对制茶活动的生动描绘。

利用历史影像素材进行再创作:结合多种动画表现形式,融合白描、水墨等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图7),将原本静止的图片通过技术合成为动态的影像;对照现今茶马古道遗迹的影像视频(图8),更鲜明的呈现出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观众可以在一个全新的空间和时间中去感受茶马古道浓缩的文化遗产。

3 传统文化哺育新媒体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传统文化随人类活动的发展而衍生,文化生于心,艺术现于形。传统文化于艺术如同血脉之于躯体、太阳之于万物。新媒体艺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多元化需求下的产物,是通过扩展传播媒介,更多地运用声、光、色来刺激和影响人的意识行为的艺术手段。新媒体艺术并非艺术的分支,更不是颠覆“艺术”的“艺术”,但它将艺术变得更加精细化、技术化、数据化,在传播媒介飞跃发展的今天,让艺术具有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新媒体艺术正以其勃勃生机,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但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新媒体艺术之根,不是跟新迭代的技术和日新月异的硬件,失去传统文化的滋养,只会留下空乏的躯壳和昙花一现的虚无。

4 结语

传统文化支撑了整个艺术脉络,传统文化是艺术的灵魂,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够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在数字化的今天,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艺术和技术手段,使传统艺术跨越时空局限,得到新的诠释和演绎,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新媒体艺术只有融合传统文化,才能在主流艺术浪潮中展现自身优势,实现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业务融合[DB/OL].人民网, 2012-5-7.

[2] 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J] .科学中国人,2003(04).

艺术品和文化交流 篇9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The Ludlows James Horner广陵散

酒狂 熊云韵-广陵散

前言:相见时欢喜 文/张海龙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书道如诗意,也要寻求李白这种“山人合一”的境界。《易经》曾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说的就是这种体察万物休戚与共的伟大时刻。而徐戎也曾放言:“我即书法,书法即我”,描述的是书法已然与其生命融为一体的至善至美。静且动,奇又憨,痴而灵——如此徐戎活得竟像个古人。他在本领,在于能随心而化,以慧驭神。“苏轼当年看过的山水我亦在观看”,仅此一种飞扬蹈厉,便将精神背景直接接通古代气场。念佛参禅,修心行善,从未间断。今天的庐主,放下生命中诸多过往,忆念着挑水劈柴、粗茶淡饭的清朴生活。静默时,他可数日不发一言禅定静修,孤抱自守;繁华后,他可数年沉潜,隐于山野,超尘脱俗。在徐戎看来,好的草书在处理字的轻重、粗细、斜正、疏密、枯润之间很有讲究,看似蜻蜓点水,其实大含功力:貌似辗转迂回,却能意韵相连;貌似时断时续,实乃一气呵成。徐戎说,最好的草书其实是一种欢喜境界。如张旭醉后呼叫狂走,随处落笔皆成书;如怀素自种芭蕉练字,百杯酒后始癫狂;如张芝书尽家中衣帛,学书池水尽墨染。而他今天的书写,正是对“愿望还能成为现实的古代”之一种致意与想念。这源自中国古人诗意生活的四十二重欢喜境界,是我对徐戎的郑重赠予。所有这些欢喜,又全都体现在良渚文化村的日常生活当中。

坐看云起,心有灵犀,自在天成。书法家介绍:

上一篇:文献检索报告图文下一篇:痛苦的心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