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家的修养气质和文化素养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艺术家的修养气质和文化素养(精选3篇)

论艺术家的修养气质和文化素养 篇1

艺术修养是一个艺术家不可缺少的,他也需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学识修养将会帮助艺术家从整体上提高艺术创作的境界。由于生活是丰富多采的,艺术也必然要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了解生活的各个侧面,增加自己的学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文化修养是艺术家必备的素质。从定程度上说,文化修养制约着艺

术家的创作水准。

关键词:

艺术家素质修养

正文:

艺术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作品的艺术质量,因而要求艺术家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笔者概括提出了艺术家的素质结构.艺术家的素质由五个方面构成--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深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生活积累、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一个艺术家,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稳重的功底,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不平凡的社会经历,对事物独到的见解,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意思的东西,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一个艺术家应该大胆地创新,艺术品具备三个条件,难度,独创性,情感.艺术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别人根本模仿不来的.别人根本无法取代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还得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不断地进步,艺术是块永远都探索不完的圣地.是个永不满足的过程.艺术直接产生与创造它的主体-----人,也就是艺术家,这是无可置疑的。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民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那么对于艺术家来说,自身拥有的素养和艺术创作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关系呢?

艺术家通常是按照“学问要博,生活要广,认识要深,情感要真,立意要新,想象要丰富锐敏,意象要包含意蕴,形象要栩栩传神”的审美要求和标准进行创作的。这些要求和标准都需要艺术家拥有深厚的丰富的个人素养,那么这些艺术素养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怎样与创作息息相关的呢?

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平凡生活中真善美的一种提炼以及深层次的挖掘,那么对艺术家来说要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丰富的生活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了!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和前提条件。对于一个有一定创作能力的艺术家来说,如果拥有丰富而有深刻的生活积累,特别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或与自己的命运发生联系的经历的深切感受。往往容易激发欲罢不能的创作冲动,从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地构思和创作出内涵深刻感人至身的艺术作品。也就是说,艺术创作的火花是艺术家深切的主体感受与社会生活的独特事件相遇合,相碰撞而产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一个很有才能的艺术家长时间远离了社会生活或是对要表现的对象不熟悉或体验不深刻也是回失败的,著名剧作家老舍以《茶馆》《骆驼祥子》等名作著称于世,但他却谈到创作《青年突击队》失败的原因,认为是自己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知道的不多认识的不深,而又急于写作.....并且指出作者的毛病即在以写作的热情代替了生活经验的积累。艺术家应该像一颗饱满的富有生命力的种子那样,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埋在生活的土壤中,从中汲取养料化成自己的躯肉和灵魂,才能对生活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真实的感受,从而由衷地生发创作冲动。黑格尔认为:“艺术家创作的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的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的景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的多。他必须发生出过很多行动,得到过很多经历,有丰富的生活。然后才能用具体的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

“上帝创造了光,创造了世间万物的色彩,同时也创造了会使用这种光和色彩的人。梵高与毕加索仿佛就是上帝的两个儿子。只是世间的沧桑与艰辛,生活道路的坎坷与磨难使提前降临人世的梵高经受着无比的辛酸与愁苦,梵高的作品是伟大的,但世人是无知的,他们仿佛激怒了上帝,因此,小儿子毕加索好像从一出生便被上帝赋予了被广为人知的灵性和长达一个世纪的寿命,并使其享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和荣耀,上帝可能正是用此来弥补大儿子所遭受的屈辱与不公吧。” ——摘自《梵高与毕加索对话》

梵高与毕加索都是世界绘画大师,从他们那高超的绘画技术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彼此都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艺术境界一定是很高的。他们的每一张

创作,都是对自己心境的一种表达,所以让我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不禁会同事联系到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就想是用画在和他们沟通一样。

艺术就像骨头中间的“精髓”

艺术所以有着巨大的诱惑力,是因为它关联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人类的进化,关涉到每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一生可以疏远数学,可以不喜欢化学,然而绝不可以没有艺术修养。

人类社会已经有了几百万年的历史,进入文明社会也有五千多年之久,试看人类进化的每一步,哪一步离过艺术呢?一个人出生后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了世界的美丽,有了听觉就感到了声音的美妙。王子的情窦初开,少女扔翩翩起舞,壮士去赴汤蹈火,哪一件事曾离开过艺术的陶冶呢?没有艺术巨匠们给我们留下来的艺术“精髓”的滋补,我们肯定还会处在原始荒蛮的愚昧状态之中。

唯有艺术,能把我们的精神和生活装扮得五彩缤纷。享受艺术,具备艺术的修养,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和我每个人的一生都息息相关。即使你不想做一名艺术家,但你至少是想做一位高尚的人、一位有能力的人、一位充满着生机的人,那么你就应该接受艺术的陶冶!——《大众素质书—艺术修养书》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艺术家的基本素养是他们的生活历练,它主要包括:丰富的生活经验,真性情与人格,发现的目光与独到的体验,艺术技巧和文化修养,尤其重要的是创造精神。

一、丰富的生活经验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反映。离开丰富的生活经验,不可能有深刻的艺术创作。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丰厚的人生阅历。应该说,他们真正的艺术摇篮,首先是生活。中国古代艺术家历来主张现有生活,懂得生活,然后才能谈到艺术创作。否则,创作出来的东西只能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二、真性情与人格境界

所谓真性情,是指人们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它顺其自然,真挚诚恳,不矫揉造作。

人格境界是指建立在真性情之上的自我道德完善高度,形成一种境界超拔的精神实体。真性情与人格力量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真性情,人格境界就无从立足;人格境界低俗,真性情难见发挥。因此,真性情是艺术家对待世界与人生的态度,人格力量是在真性情的人生实践中凝聚的精神实体。

艺术家需要的就是真性情,因为它可以使他们保持对世界与人生的真挚态度、探求兴趣、自由想象与大胆创造。艺术家的天性注定了他不能变得虚伪,不能变得世俗。

人格境界构成了艺术家的精神实体。它并不是指普遍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品质,而是由灵魂深处生长起来的精神之树,以生命为树干,以真性情作枝叶,生成一种高标独立的人格气象。中国古代艺术家也非常注重人格修养。高洁与旷远是境界的两种象征。中国艺术家的人格境界是儒道互补的哲学精神。中国艺术家视气节为生命之魂。这种气节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个人情操、理想与品性。

艺术家的真性情和人格境界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艺术品境界的高低取决于艺术家是否具有真性情和人格境界的高低。一个卑俗浅陋的人不可能创作出境界高旷的作品。弘一大师的书法清圆高洁,妙韵天成,正是他人格境界的自然外化。总之,真性情与人格境界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品质。人格境界的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变易而作相应的调整,但它不会消失。

三、发现的目光

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就会发现与别人不同的东西,艺术家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新的内涵,在自然生活中寻找生命的契合点,作出对生活、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思考,提炼出感性形象。发现的目光要求艺术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艺术敏感是艺术家重要的素质,这是艺术创造的开始。敏锐的观察力可以分为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的新发现和在瞬间捕捉事物主要特征的能力。如中国民间艺术家张明山因为有了敏锐的观察力所以才有他的泥人艺术的独到之处。

艺术敏感更体现在艺术家的心灵与世界的契合。一次偶然的触动——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条鱼或一缕彩霞,都可能引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发现的目光是艺术家的基本素质,因为艺术家的主体精神与社会自然生活的交融构成了艺术的表现内涵。人的精神在发现中找到自己的回响,找到自己要表达的意象,找到独特的审美。

具有艺术素质的人未必都能成为艺术家,因为艺术家还必须具有艺术修养。它主要包括熟练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四、艺术技巧和文化修养

艺术技巧是完成艺术创作的最终手段。艺术家中不乏天才,但大部分都是靠刻苦修炼达到艺术高峰的,即使是天才,他们也需要经过刻苦的练习。

艺术创作是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撞击的产物。如果艺术家只了解他所要表现的对象,他的创作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一件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作品,不仅需要艺术家有高超艺术技巧,还需要他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

我相信具备了以上这些素养,你离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距离就会慢慢缩短!参考文献:

<1>书名:《大众素质书—艺术修养书》

书籍作者:夏桂楣 著

图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图书品相:十品

图书类别:综合类、其他类

上书时间:2011-07-08 出版时间: 2008-01

开本:16开页数:226 页

<2>书名:《艺术心理学》

作者:高楠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3>书名:《美术大观》

作者:美术大观编辑部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4>《梵高与毕加索对话》

作者:人文素养读本编委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第1版 精装: 212页

论艺术家的修养气质和文化素养 篇2

当前的制度改革也是一样, 它先是从形式到内容的改变中国的教育制度, 再由外部 (社会反应) 反馈到教师内部, 从而使教师文化也相应的得到改变。教师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塑学校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 在学校文化的重塑中, 究竟需要塑造什么样的教师文化?

想要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其他人的见解: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在自己的《教育文化学》一书中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 文化概念的模糊不清, 足以让人越辨越糊涂。不过, 删繁就简, 从中仍可以看出, 人们大致从两个维度———动态、静态来界定文化概念。”山东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润洲先生沿用了这个概念, 并充分研讨了这个内容, 他认为:“从静态来看, 教师文化就是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学观念以及教师角色认同等精神因素的总称, 其核心是教育教学价值观;从动态来看, 教师文化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 其核心则是行为方式。前者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份文化之中, 后者则主要表现在教师形象文化、交往文化之中。这样看来, 教师文化主要由精神因素和行为方式两部分构成, 具有历史性、稳定性、民族性、可塑性等特征。教师文化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 (政治、经济、文化) 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内部教师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笔者十分赞同这个说法, 并且在新时期的教育制度改革下, 教师文化被时代赋予了更不一样的内涵。

(一) 教师角色文化的转变

韩愈曾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代对教师角色的一个定位。韩愈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而随着时代变迁, 许多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改变, 而教师角色如何定位是由一定的教育教学价值观所决定的。因此随着教育价值观由成绩育人转变到素质育人上来, 教师已由原先的定位“工具人”转变为“引路人”。

所谓“工具人”是指把教师仅把教育当作实现外在目的的工具, 教师的价值、意义完全体现在目的的实现上。这种“工具人”的教师观强调“师”对“道”的依存关系和工具价值, 注重的是教师对社会工具价值的实现。这种教师只是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能力的单一要求, 而人才的其他方面, 如:品质, 性格等, 却是这类教师无法顾及到的。教师没有自我的独特性与发展性, 长此以往, 教育内容必然会失去它的活力与激情。“引路人”的教师则具备作为人的需要和尊严。教师不再是教育体制下的工具, 不再是社会反应的接受器。教师首先是个人, 其次才是教师。我们必须要顾虑到教师本身的需求, 才能使广大教师在这个行业上专心致志的研讨出更深刻的成果。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 教师通过在岗位上的快乐成长, 将其激情溶入教育教学中, 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融为一体, 使教育教学成为张扬个性、肯定自我、展示魅力的幸福事业。教师将自我知识素养融进教学过程中, 让教师以充满遐思的彩色语言表达富有意义的新观念, 让教师以充满智慧的对话引导学生催生出富有创意的新结果。这种教育模式, 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有益的。

(二) 教师形象文化的转变

自古对于教师形象的描述都是刻板而严厉的。因为在以往的教师观强调“师道尊严”, 要求的是对权威的维护以及对自身形象的固守。于是出现了“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师生间等级森严的制度, 将教师与学生放到不平等的地位上来。既然是在“父”的角度上, 那么其外在形象必然被刻画成沉稳老练的“完人”、“君子”, 缺乏情感, 不苟言笑。这个完美的教师形象造成人们对教师的印象的固定化、刻板化。人们在要求教师呕心沥血的同时, 还要求教师心中无我, 只管奉献。但是请不要忘记了, 教师也是人, 也有自己的情感。新时期的教育制度下, 教师要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和个人素质征服学生, 让学生打心底佩服教师, 认同教师, 从而心甘情愿地学习。这种将学生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 才是教师所应追求的效果。

原有的应试教育让许多教师迷失在成绩之中, 压抑在考试之中。整天琢磨考试, 揣测题目。教师的精神生活空间日益狭窄, 人生追求日益浅薄, 教师的知识储备常常是画地为牢, 只是关注考试内容。应付中考、高考, 虽不需要太多的教育智慧, 却消耗着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也是教师疲于奔命、变得促狭无力的根源。在考试的指挥棒下, 教师的教育活力都被消耗殆尽。这些都脱离了教育原本的宗旨, 于学生于教师都是不益的。现在倡导的新课改, 就是要让教师从单一的成绩模式脱离出来, 好让教师把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博学善能中去, 除了本学科的知识外, 天文地理, 都应懂一点;琴棋书画, 也能来一些。他们有“以教人者先教己”的精神追求, 集经师与人师于一身。教书富有感染力, 育人富有感召力。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独特乐趣与成就, 从而激发教师后继的持续发展。

(三) 教师交往文化的转变

从原有的封闭疏离转变为和谐协作。教师交往文化重在探求与教师有关的人际关系, 这些人际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师师关系、教师与领导关系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以往的教师———古代的私塾先生, 往往是单独开书舍, 独立教书育人。在学生与教师的地位上, 显然是教师高人一等, 学生与教师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育人方式一直在中国延续了几百年。在新时期的教育制度下, 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利于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 变“师道尊严”为“良师益友”。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团结、协作的师师关系, 才利于教师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挖掘。师师间的相互协作, 既可以集思广益, 相互启迪, 又可以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 观念和方法的提升, 情感和心灵的共鸣。这不仅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而且是促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只有尊重、信任的领导与教师关系, 才利于整个学校的和谐统一。一个好的学校, 如果不是上下一心, 而是矛盾重重, 那么再好的师资也做不出傲人的成绩。一方面, 领导者要确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 尊重教师的人格, 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建构公正、公平、公开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尊重、信任领导, 理解他们的工作, 关心学校的发展。

论艺术家的修养气质和文化素养 篇3

知道该如何加强文化艺术素养,如何提升艺术生的创新能力吗,不知道的赶紧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摘要: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诱发。本文就如何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来提升艺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素养;创新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 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 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 想超越现实, 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 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 缺乏创新的毅力, 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 “老师授课, 学生听课” 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 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 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 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 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 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 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

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 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 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上一篇:广西地理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服务管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