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积极地构建和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提高内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单位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加强内部控制不仅是为了适应相关政策改革的需要,更是因为加强内控能够帮助公医院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规范医院员工的业务工作行为,优化各个经营管理流程,及时发现并处理医院经营运转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从而全面地提升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策略分析

医疗卫生单位在实施内控前,首先要确保构建一个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框架[1],做好单位内控的顶层设计,考虑从治理层、业务层、监督层以及内控交流与沟通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明确单位各个部门及岗位的内控权责,为实施内控夯实基础。

(一)治理层级

治理层的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于内控环境的改善、内控风险的防范两个方面。

在内控环境方面。1、公立医院领导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积极推动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要全面覆盖医院业务经营的各个流程环节,全部岗位人员,确保内控制度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要进一步细化关键内控制度条例,确保制度对实践业务操作的指导性和规范作用。2、医院要对现有的内控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一方面设置专门的财务内控岗位,实现财务的基础核算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分离,进一步促进医院财务的转型升级,以满足《意见》以及相关内控规范条例对医院财务内控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医院要重新设计岗位结构,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进行岗位设计,严格禁止支出结算与审批监管等相关岗位的兼职串岗现象,有效防范不法分子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3、公立医院要积极促进业务与财务融合管理,鼓励财务人员深入了解医院各个经营业务环节的业务活动开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财务内控措施。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财务内控权责义务,落实各个科室部门以及具体岗位的内控责任目标,充分地发挥内控的协调管理和联动控制机制作用。

在内控风险方面。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可将公立医院的内控风险分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层面的风险内容。单位层面的风险主要指的是制度体系、组织结构等内容,风险的防范措施在上文已经通过内控环境的优化给出了解决措施。而业务层面的风险防范要与医院的实际的业务内容相结合,一般来说,医院业务层面的风险主要来自政府采购、业务预算、现金收支、资产管理、项目建设、合同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医院需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制定相应的内控规范,找出各个业务内容的关键风险控制环节以及风险关键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风险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医院的风险预警能力。制定医院的《内控风险手册》,在手册中明确规定业务操作规范并给出常见的风险应对措施,更好地指导医院内控人员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业务层级

公立医院的政府财政拨款有限,加上新医改相关政策的实施也使得医院的成本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业务层级公立医院需要着重加强的就是与资金资产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具体包括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优化医院的资产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收支业务行为,全面提升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服务效果。

1、政府采购业务

在采购业务环节,医院要严格按照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规定程序执行,尽量实行集中批量采购,结合医院的运营实际合理地设计药品以及医用耗材的经济采购批量以及采购时间、批次等,要严格控住采购权限,实现采购申请、采购付款、采购监督等岗位地分离,严禁一人负责采购全程的不良现象。同时,医院要着重对采购验收环节加强控制管理,确保验收的质量以及数量准确无误,建立采购责任追究制度,对采购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实施严厉的惩戒措施。

2、预算业务

公立医院在编制预算时,要严格按照“两上两下”的基本原则编制预算计划,同时在增量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要结合不同业务项目的特点合理地选择预算编制方法,如针对存在较多变动的业务项目可选择零基预算与弹性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2]。确定预算编制重点,实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医院各科室部门在收到上级下达的预算指标后,要进一步将指标细化,通过财权与事权的匹配,积极推动预算计划的执行与落实。另外,医院要对预算绩效进行分析和考核,调动各科室部门人员预算管理的积极性,规范其预算业务工作行为,强化预算管控约束。

3、资产业务

公立医院要重视资产管理工作,对资产从资产预算编审、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盘点、内部流转、评估处置等各个环节执行规范的流程管理标准。针对一些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要结合医院的业务开展需求,进行资产投资效益分析,组织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资产购置的讨论审批,在审核批准后才允许编制资产预算,严禁采购不在预算编制计划内的资产项目。要明确医院各个部门及科室的资产管理责任,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确保资产得到充分、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的无效流失。

(三)监督层级

公立医院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统筹医院的各项内控监管活动。要确保审计行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减少医院领导或者高层管理机构对审计监管行为的主观干扰。开展日常审计和不定期专项审计活动,加强对关键内控岗位和内控环节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管[3]。建立针对各项业务流程的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将监管中心从过去的事后财务核算型监督管理逐步转变为事前的预防性监管和事中的控制性监管。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同外部上级纪检监察的配合,通过内外合力,强化医院的监管约束力度。

(四)内控交流与沟通

内控交流与沟通是贯穿以上三个内控层级的,其作用在于更好地畅通业财融合渠道,提高内控信息在医院内部的传递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各个科室及部门的团结协作,最大程度上发挥联动管控作用,增强公立医院内控效果。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定期开展内控交流会议,了解各科室部门的内控需求,可通过搭建内控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医院各部门科室人员在该平台提出内控意见或建议。2、促进业财融合,加强医院各个科室业务系统同财务系统等的数据对接,实现业财数据的实时共享,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质量。3、完善医院信息化系统功能模块,通过对系统进行权限控制、流程管理控制等保障内控信息安全。4、构建医患一体化的随访系统,搭建其内外部系统的沟通平台,社会公众可通过该平台查询其所需的信息内容,加深对医院业务项目的了解,帮助医院树立良好的公益形象,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成效直接影响到其是否能够获取长足的发展空间,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因此,各公立医院管理人员一定要顺应医疗体制改革趋势,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机制,通过内控全面提升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医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摘要: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取消了药品及医用耗材加成。同时为了促进医疗行业市场化发展,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医疗行业的发展,并通过实行分级诊疗制度以及多元化医保支付制度等手段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公立医院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也随之加大,医院有必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有效地防范风险危机,促进其医疗卫生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公立医院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结合公立医院的运营实际提出了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优化策略,希望能为公立医院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惠.公立医院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 2017(01):165+186.

[2] 张一凡.公立医院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7(1):82-83.

[3] 张勇.县级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财务与会计, 2018(15):67-68.

上一篇: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护理探讨下一篇:生活实践式的口语交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