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共12篇)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存放,物品定位放置。灭菌物品包外标识清楚、准确,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清洗、灭菌。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存放时应去除中包装,分类码放在防尘良好的柜内,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使用后按规定分类处置,不得重复使用。
四、使用中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根据其性能定期监测并有记录(如含氯消毒剂等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一次),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剂每月一次,消毒剂每季度一次。
五、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更换时容器必须同时灭菌。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应注明开启时间,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使用无菌干燥持物钳及容器应每4-6小时更换。
六、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瓶装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提倡使用小包装。
七、凡侵入性诊疗用物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与病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
八、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速干手消毒剂。
九、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操作前操作者必须洗手、戴口罩、帽子;特殊感染病人如阮毒体、气性坏疽、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操作技术规范》要求,应双层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消毒供应中心单独回收处理。污染敷料置入双层垃圾袋密封运送。
十、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医务人员每治疗、处置一个病人,接触污染物品后,应及时洗手或手消毒。
十一、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交接、登记等工作。
1 医院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医护人员感染观念淡漠:
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不够, 感染知识匮乏, 无菌观念淡薄, 在某些紧急情况下, 未按照无菌原则操作, 致使医院管理常被忽视。这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
1.2 进行侵入性操作:
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静脉插管和各种内窥镜、抢救仪器、器械等, 如使用不当或消毒不彻底容易导致院内感染。
1.3 抗菌药物的使用:
外科以预防性用药为主, 内科以治疗用药为主, 单一用药占首位, 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高。大多数临床医师以经验性用药为主。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医院感染非常重要的目标。
1.4 诊疗用品的污染:
如体温表、氧气湿化瓶、血压计袖带等在病人之间反复使用, 若消毒不严格, 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间接的把病原微生物传播给一些病员或医护人员而造成交叉感染。
1.5 污染物的传播:
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即倒入下水道或垃圾道使传染病蔓延。尤其是医护人员身上有伤口且防护不到位时, 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时更易引起自身感染及交叉感染。
2 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
2.1 健全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 应急预案、医院感染爆发应急处理流程及重点部位预防感染控制措施、制定和完善了科室感染控制制度和方案、医务人员管理职责、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流行报告制度、医院感染病历报告制度、环境卫生检测制度、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传染病管理制度、特殊感染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制定科室感染控制方案, 逐级落实责任, 切实保证消毒灭菌质量,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医院将感染培训制度及重点部门感染制度装订成册, 使医院感染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2.2 提高医务人员控制感染意识:
定期组织学习, 使各类人员正确掌握消毒隔离制度, 了解各种消毒液的性能, 作用原理配制方法、使用方法及有效浓度检测, 加强护理人员在职教育, 使其自觉执行防止医院感染的的规章制度, 加大免疫注射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度, 增强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检测、控制、危险因素评估和自身防范意识, 争取在防止医院感染中真正起到一位监护人员的作用。
2.3 手卫生消毒管理。
工作人员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的最主要媒介, 因此手卫生消毒使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下列请况下, 医务人员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 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 (2) 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 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穿脱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3) 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4)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5)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3.2 下列情况下, 医务人员应先洗手后进行手卫生消毒 (1)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后之后。
2.4 加强病室空气环境的管理。
病室清洁卫生做到、定时、定人的岗位责任制,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地面湿式清扫, 用500 mg/L有效氯的消毒液浸泡拖把并擦拭消毒地板;用消毒液浸泡过的抹布擦拭室内物品表面。室内空气紫外线消毒, 每次1h,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周用酒精纱布擦拭紫外线灯管一次, 每季度监测紫外线强度一次。每月进行各室细菌培养, 如不合格的, 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 以保证病室的清洁。
2.5加强仪器、物品的消毒灭菌处理。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 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 清创的各种器械及换药碗用浸泡消毒、清洗、再高压蒸汽灭菌的原则消毒。无菌物品保存在清洁、干燥的环境中, 无菌物品按照灭菌时间顺序排列, 按照时间顺序使用, 并定期检查, 杜绝无菌物品过期使用。
2.6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加强其管理是有效控制感染和延缓耐药菌产生的重要措施。应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进行培训, 大力推广临床微生物的快速检验技术,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任贾, 文细毛, 吴安华。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 1 (6) :17-18
[2]孟维存, 李胜利.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09, 6 (38) :547.
【关键词】医院感染;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44-01
1医院感染原因
1.1易感人群集中一般住院病人由于原发病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免疫功能失调,易感性较高,因此,所有住院病人都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对象。
1.2毒力强耐药菌株易于形成引起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来源于病人,此类微生物经过多次繁殖,反复传播,毒力很强而且长久在广泛应用抗生素的医院生长繁殖。当细菌进入人体后,迅速生长繁殖,就会导致正常的相互制约的菌群失调,很快达到治病量,导致感染的发生。
1.3对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护理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对院内感染管理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职业防护意识淡泊,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有的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1.4感染管理知识缺乏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不到位,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标准预防的概念不清楚,部分医院没有设立感染科,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医疗废物不断增加并已经成为医院感染和社会环境的污染源,在基层医院由于这方面管理制不完善,容易导致二次交叉感染。
1.5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导致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特别是基层医由于不合理院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存在,联合用药不规范,用药时机不规范,时间、用法、用量不规范等问题。
1.6院内感染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管理者忽略了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一次性物品管理制度的检查,造成一些违反规范要求的操作行为。医疗废物如果分类不清楚,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时,就会引发传染源扩散或发生院内感染。
1.7医院环境污染严重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抽水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气溶胶。
1.8侵入性诊治手段的增加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等侵入性诊治手段,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人体内,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2控制感染对策
2.1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看,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
2.2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做好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工作,减少漏报 ,能及时发现问题 ,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蔓延。落实制度 ,制定考核标准,每月考核 1次 ,每月向科室反馈漏报个案表、科室漏报率 ,使报告工作细化、量化 ,使漏报率逐步达到卫生部的要求 ,有效地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2.3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规划和组织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
2.4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以组织专题讲座、职工进修、岗前教育为重点,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5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
2.6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广泛使用,有效的预防、控制了医院感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临床科室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按规定进行污染垃圾分类初步消毒,并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实行无害化处理,防污染物品流入社会造成危害。
2.7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消毒灭菌观念,使医院感染率降低到最低。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
2.8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提高感染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用药,避免盲目的经验用药。
总之,管理和控制医院感染是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解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困难 ,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建立健全 ,加强感染管理科工作的主动性 ,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认真开展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检查安全化、监测常规化,才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1,无菌换药室
(1)换药室的清洁、一般物品及室内消毒制度同治疗室。
(2)器械使用后先手消毒液浸泡,再刷洗、擦干由中心供应室下收下送高压灭菌消毒。
(3)每日整理、刷洗各种器械、弯盘、保持室内清洁整齐。
(4)其他同《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2,有菌换药室
(1)换药室的清洁、一般物品及室内消毒制度同治疗室。
(2)器械使用后的消毒方法同无菌换药室。
(3)特殊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所用器械敷料固定专用,器械用毕浸泡在消毒液后,再刷洗、擦干,由供应室双蒸高压消毒。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7年7月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5、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应注意选取排风条件好的区域或安装排烟系统。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等。
2、应选取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的诊疗场所。采用自然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
3、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
4、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进行穴位敷贴时,贴敷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6、敷熨熏浴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75%乙醇消毒。
7、穴位敷贴使用的毛巾、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8、患者每次使用过的熏蒸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熏蒸锅定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熏蒸室每日诊疗结束后紫外线照射1小时。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
2、针刺类相关技术针具是进入皮下无菌组织,属于侵入性操作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3、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使用前应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4、可重复使用的针具,遵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要求,严格一人一用一灭菌,并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遵照“清洗—修针—整理—灭菌—无菌保存”程序处理。
5、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再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6、针刺部位皮肤消毒选用复合碘,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消毒棉棒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根棉棒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7、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皮肤避免沾水。
8、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具按照损伤性废物处置。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留罐技术、闪罐技术、走罐技术、药罐技术、针罐技术及刺络拔罐技术等。
2、操作前应检查清洁、无菌物品,确保包装完整,无污迹,且在有效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物品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检查罐口是否平整、光滑。走罐所使用的润滑剂应保持清洁。
3、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选用复合碘,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消毒棉棒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根棉棒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4、操作中遵守拔罐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尽量减少皮肤损伤及出血。
5、起罐后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如有皮肤破损应用无菌敷料覆盖。
1、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操作前后必须洗手。
2、医生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口腔器械盘(镊子、口镜、探针)、注射器、口杯、手套、吸托器均为一次性使用,用后统一回收无害化处理。
4、手机头、超声波治疗头一人一用一消毒,清洁、干燥、塑封后高压蒸汽灭菌。
5、钻针、拔罐针、洗髓针、根管锉等,一人一机一消毒。(预消毒一超声清洗_环氧乙烷或高压蒸汽灭菌)。
6、口内器械(充填器、针柄、成形夹)、口外器械(剪子、拔牙钳、凿子、挺子)、修复用托盘等均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清洗——灭菌。
7、方纱布、棉球、缝合针等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8、无菌持物钳采用于式保存,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有污染随时更换。
9、漱口盂保持清洁,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刷洗。
10、诊室工作台面、地面等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11、诊室空气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月监测并记录。
12、高压蒸汽灭菌锅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1 加强教育与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意识
1.1 加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所有护士均应熟悉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 加强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 规范履行护理行为、遵守各项规程和制度, 护理操作程序要有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 所有的操作处置是否符合要求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医院感染, 所以, 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是加强护士素质管理。感染监控小组将自觉遵守无菌操作程序、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相互监督, 确保灭菌消毒、无菌操作的准确无误, 提高全体护士的业务素质。
1.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消毒技术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置》等知识。通过培训, 增强感染管理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制度。
2 制定消毒隔离考核标准
制定重点科室和病房消毒隔离考核标准, 搞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定期考核, 量化评分, 从工作人员自身到患者用品、消毒、病区环境、医疗物品及空气微生物监测等方面, 制定考核标准, 及时反馈整改, 使消毒隔离工作逐步完善。
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手段是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落实消毒灭菌工作, 也是避免医源性感染的主要措施。管理制度应规范化, 应严格遵守各种主要的规章制度:无菌操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供应室的物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及对高危科室的监测制度。
4 规范护士行为
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洗手规范执行, 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规范护士在技术操作中的行为, 护士进行技术操作如输液、各种注射、输血等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过程中,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尤其是透析术、气管切开、动静脉置管、导尿术、人工呼吸等侵入性操作, 护理人员自身必须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并督促医生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规范护士处理用后医疗物品的行为, 用后的物品分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放置。规范护士在抗菌药物使用中的行为, 注意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配伍禁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强调护士的自我防护行为,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5 严格加强护理监控管理和监测
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法规, 认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消毒灭菌、隔离措施,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技术规范。不定期的随时抽查, 科室每月做好对物体表面、空气、工作人员的手的细菌培养监测, 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中的问题, 及时提出整改要求。
6 加强重点环节的控制
根据消毒隔离管理规范要求, 对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如供应室、手术室、ICU病房严把消毒灭菌关, 使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分布合理, 确保灭菌物品合格率100%, 加强诊疗器械消毒、灭菌、清洗各环节的监督管理。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做好医疗废物的收集、分类和集中处理, 严防因医疗废弃物泄露而致传染病传播扩散。
总之, 整个护理工作贯穿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做好护理管理工作, 可以有效地促进《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落实, 对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作用。方法 实行全员培训, 制定质量标准, 调查、分析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各种护理管理因素, 建立监控网络等过程管理和环节的结合。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 做好护理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加强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感染,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何伶俐, 雷学忠.医院感染控制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3) :283-285.
[2]高凤莉.护理人员如何参与医院感染控制[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3) :73-74.
[3]Esposito S, Noviello S, Leone S, et al.A pilot study on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with fluoroquinolones[J].Jchemother, 2006, 18 (5) :494-501.
[4]Sempertegui F, Estrella B, Elmieh N, et al.Nutritional, immunological and healthstatus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living in poor neighbour-hoods of Quito, Ecuador[J].Br J Nutr, 2006, 96 (5) :845-853.
【关键词】医院内感染;管理与控制;体会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后已开始或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1 ]。医院感染是我国当前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诊断、治疗器械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细菌谱的变异以及大量老龄人群及慢性病人的增多,已使医院感染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它的发生对现代医学造成很大冲击,也是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一大障碍。因此,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影响医疗质量,而且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2]。本人现将对如何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病率談几点体会。
1 必须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早在几年前,卫生部就已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暂行办法》,要求300张病床以上医院应设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少于300张病床的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委员会由院长直接领导,由主要临床科室主任组成并有各病室总住院医生和兼职护士参与管理体系,配备专职人员,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的监控管理工作。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小组)应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以及其它防止医院感染的有关规定,制定全院性的控制感染规划、各项卫生学标准及管理制度,要对医院感染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考评效果,研究改进措施。同时,将条例职责汇编成册,分发到有关科室,执行到位。
2 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
感染率的监测采取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方法,由医生填报感染病例登记表,专职人员到各临床科室检查危重患者的住院病历、出院病历,统计有关科室每月住院患者感染数,并计出其感染率,再综合全院感染率。
3 消毒灭菌质量控制
消毒灭菌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包括各类灭菌效果的质量控制;内窥镜及其他不耐热医疗器械质量控制;化学消毒剂的质量控制;医院环境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医务人员手部的消毒;医疗器械药品及血源污染的控制。手是引起医源性感染的主要途径,医务人员手上居留着从感染和带菌病人身上染上的致病菌,能引起医院内感染。洗手是最简单、方便、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应使每一名工作人员,尤其是医护人员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3]。洗手可分为一般性洗手和用含有消毒剂的溶液洗手,一般性洗手可用肥皂认真搓手及腕部,特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部位,整个搓揉时间不少于15秒钟,然后用流水洗净。在进行介入性操作前或接触传染性的病人或其他病人后,应用含有消毒剂的溶液洗手(常用的消毒剂有洗必泰酒精、碘伏或氯消毒剂等)。
4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教育
坚持不懈地开展感染监控工作的宣传教育,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全院职工积极性,尤其是提高各级领导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采取的措施可包括:报告会;学习班;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讲课;组织全院职工观看有关医院感染录像;给新上岗的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讲解医院感染基本理论知识等。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从根本上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治疗各类感染主要依赖抗生素,在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耐药菌株大量产生,引起宿主体内菌群的生态失调,成为医院内感染发病率增多和复杂化的主要原因。临床科室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上问题较多,而且普遍,通过查处方查病历,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登记、通报,对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统计,可以使医院领导和全体医护人员了解到抗生素使用的混乱状况,增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紧迫感,也了解到抗生素使用与细菌耐药的关系,有利于抗生素的管理。
6 加强无菌观念,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环境传染
进行无菌操作时要严格掌握无菌原则,侵入性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皮肤和粘膜,减少侵入性器械损伤引起感染的机会。病房地面湿性清扫,无感染性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对于感染性敷料等及时焚烧,一次性器具用后必须毁形和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7 增强易感人群的免疫力
对年老体弱、慢性疾病及恶性疾病者,尤其是接受化疗、放疗后的病人,机体正常屏障功能受破坏,防御机能衰弱,应加强营养,避免受凉感冒,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闫新丽,朱小慧.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体会[J].全科护理,2008,12(6):34.
[2]余超美,张延安.抗生素使用中应用原则和存在的问题[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0):949-950.
一、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在此基础上逐一开展目标性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等进行监测,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严防医院感染流行和爆发的发生。医院感染控制指标监测内容
二、卫生学监测标准
1、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 标准 环境范围标准 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类别
322(cfu/m)(cfu/cm)(cfu/cm)Ⅰ类 层流洁净手术≤10 ≤5 ≤5 室、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 普通手术室、普 通保护性隔离 室、供应室无菌≤200 ≤5 ≤5 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1
Ⅲ类 儿科病房、妇产
科检查室、注射 室、换药室、治≤500 ≤10 ≤10 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抢救室、化验室、各普通病房 Ⅳ类 传染科及病- ≤15 ≤15 房 监测时间:根据不同的特殊重点部门,至少每个月监测一次。当发生医院感染流 行,高度怀疑或确定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有关时,可随时进行监测。
2、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①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②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2③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200 cfu/g或100cm,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卫生标准 ①使用中的消毒剂细菌含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每季度监测一次。②使用中的灭菌剂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每月监测一次。
三、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照射强度监测: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2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270uw/cm,照射强度监测院感科每半年抽查一次,科室要求每季度监测一次。2参考值:使用中的照射强度不低于70μW/cm。新购进的灯2管不低于90μW/cm。2
四、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指标
1、二级医院感染现患率≤8%。
2、二级医院感染漏报率≤20%。
3、二级医院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
4、二级医院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0%。
5、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6、住院病人抗菌素使用率≤60%。
7、门诊病人抗菌素使用率≤20%。
五、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日常应每周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六、培训 针对以上医院感染控制指标将在每年的培训内容里涵盖,要求各科及门诊监控小组组织本科室人员学习、培训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知识。
【关键词】护理管理;医院感染
【中国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96-02
在医院工作中,护理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医院感染有直接关系,护理工作始终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通过加强管理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护理环节导致医院感染的原因
1、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知识。主要表现在对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不强,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牢、基本概念不清、常用检测方法不熟,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质控要点不能完全了解。
2、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缺乏自觉性与自律性,如不进行使用中消毒剂浓度监测,对无菌物品的灭菌有效期、破损情况检查不细,随意取放无菌物品,不按要求洗手,器械的灭菌消毒措施不当等。缺乏双向责任心,过多重视自身防护而忽略对患者的保护。
3、技术质量原因。没有得到与本科业务相适应的感染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不到位,检查标准不统一,护理质控线与医院感染控制线达不到整体性统一。
4、医疗器具消毒不规范。呼吸机管路、氧气湿化瓶消毒效果不达标,体温计、止血带、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消毒处理不规范等均可成为医院感染的原因。
5、对环境的管理不到位。治疗室、处置室卫生不达标,各区分区不明确,物品摆放不合理;地面、空气消毒与记录不符,未达规定要求;病房内患者、陪护过多;基础护理工作淡化;非医疗用具污染,如床单位的反复使用,没有做到终末消毒,都可造成医院感染。
6、医疗垃圾处理不当。未按卫生部《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规定处理医疗废物,垃圾分类不明确、标识不清、回收运送不规范等均可成为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
二、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
1、健全管理体系,加强素质教育(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首先,健全护理管理体系中的医院感染监控组织,由护理部主任和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病区护士长、病区兼职医院感染监测护士组成三级护理管理体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各科特点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的计划、标准、规范,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报告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医院感染管理预案,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2)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加强护士素质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护理行为的好坏与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关系。护理部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中,培养护士做到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拟定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开展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与技能,加强“三基”培训,选派骨干护士外出学习院感新知识,并对全院护士进行传达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树立普遍预防理念。
2、严格护理管理规范行为(1)规范重点管理部门。对手术室、供应室、腔镜室等重点部门严格规范无菌技术操作,工作流程合理,加强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方案,并予以落实,直至达标。(2)强化洗手等基本操作规范的力度。规范洗手对控制医院感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执行手卫生制度,在操作间洗手池上方粘贴六步洗手法图解,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有效促进和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3)加强一次性医疗器具的管理。健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专人管理,使用前认真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灭菌有效期内,禁止重复使用,避免污染。(4)规范病区环境管理。规范病区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的消毒隔离措施,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拖布、抹布严格分区使用放置。保持病室内空气及环境的洁净,按规范湿式扫床,卧具污染及时更换。(5)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制度严格分类放置医疗废物。收运垃圾的工勤人员要经过培训,配备防护用具,医疗废物须经清点并与回收人员核对无误双方签字记录后方可回收,并保存好记录资料。接触锐器物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损伤性废物放置于专用锐器盒,一旦被污染的利器物损伤,立即按职业暴露流程处理,防止在工作中意外伤害引起感染。
3、护理人员应了解各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给药时间、配伍禁忌以及不良反应护士应将观察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严防因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
4、推广循证干预方法。护理管理部门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护理质量感染控制标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疗行为中常见的可致严重后果的难治性感染,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等。
5、加强检查与监测。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进行环境监测,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细菌培养;进行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的监测及使用中消毒剂浓度的检测;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科室监控人员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高危科室、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加强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通过规范化护理管理,加强消毒隔离力度,强化无菌操作理念等各项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護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护理管理者要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保障作用,加强管理,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建民.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几点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1(3):214-215.
[2]郭玉杰,黄晓岑,张晓香.强化护理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医院管理,2010,7(29):57-58.
1 临床资料
我院是乡镇中心卫生院, 一级医院, 设科室7个, 床位50张, 床位使用率100%, 工作人员116名。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采样监测1次, 进行细菌培养, 监测项目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剂等。分别收集我院所做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结果的记录、同期医院感染率等资料, 并进行汇总、分析。
2 方法
2.1 加强护士素质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向全球推荐的5类措施包括: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测并通过监测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评价。在5项措施中, 护士的工作几乎全部涉及, 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 在护理过程中, 护士的手和所使用的用具, 无菌观念等都将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护士是控制医院感染的直接实施者。因此, 加强护士素质教育, 提高责任心、慎独意识与院内感染息息相关。
2.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医院感染专业知识水平, 根据我们乡镇医院的具体情况, 因地地制宜, 制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举办各级各类讲座和培训, 使护理人员接受培训教育达100%。对新上岗人员、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并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消毒隔离技术等, 编入护士考核手册中, 纳入科室及个人年度考核。
2.3 制定考核标准、建立监控网络是乡镇医院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保障
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护理部制定了重点科室和病房消毒隔离考核标准。从工作人员自身到病区环境、医疗物品、患者用品、空气微生物监测及消毒等方面, 均制定了考核标准, 使各级护理人员的活动都在制度控制之下进行, 定期考核, 量化评分, 及时反馈整改, 持续护理质量改进, 使消毒隔离工作逐步完善。成立感染管理护理三级监控网络, 即病室护士长和科室监测员为一级管理, 以全体护士长组成的消毒隔离质控小组为二级管理, 护理部为三级管理。一级管理为自我监测, 强调科室负责制, 每月对监测不合格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二级管理是每月检查1次, 按消毒隔离考核标准, 逐条检查, 当场评分, 及时进行信息回复, 及时整改。三级管理则是随时监督, 护理部人员每周有重点检查消毒隔离中的某项内容, 下病房对护士正在进行的操作过程、一次性物品毁形情况、医疗垃圾的分类等实行随机检查。
2.4 抓重要科室的同时, 不放松普通科室的管理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制订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器械清洗消毒工作流程”等工作规范, 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 根据检查结果, 采取奖罚措施。而普通病房虽然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少, 但如果不按规范操作, 亦可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在抓重点科室护理管理的同时, 不能放松对普通科室的管理。
2.5 病区环境的管理
除了标准的感染控制措施外, 要求科室每天早晚打扫卫生各1次, 每周进行1次彻底打扫, 病室注意通风。晨间护理湿式清扫, 一床一巾, 一桌一抹布。同时加强清洁工人的培训, 讲解室内消毒与清洁的关系、清洁工具的分区使用以及自我防护等内容。
2.6 监测工作的管理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严格监测全院消毒、灭菌效果, 坚持每月进行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监测, 同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统计并及时反馈到科室。
3 效果
2006~2008年对我院空气、物体表面、手表面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2.56%、94.94%、97.93%;与2006年相比2008年的环境卫生学监测明显提高。医院感染发生率从2006年5.4%下降到2008年的3.49%。全院无暴发感染性病例流行。2006~2008年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合格率分别为92%、94%、95.5%, 显示上升趋势。
4 结果与讨论
综上所述, 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护理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重视素质教育, 加强措施实施, 严格监控管理。结果:医院感染率逐年下降;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逐年上升;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有效方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实行全员培训, 提高护士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护理管理监控网络, 完善控制医院感染规章制度, 落实管理措施。结果提高了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加强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及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乡镇医院,护理管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指定“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2.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1)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目标:
①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②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③ESBLs(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的细菌)。④PD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等。(2)诊断与报告: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学的诊断。因此,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从而做好治疗、消毒、隔离等工作,以防止扩散、流行。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科室。②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时发现与诊断。
④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2)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②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③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④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每班诊疗患者者为一个护士、一个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⑤可能将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离开病房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等置黄色垃圾袋中,洗手。⑥对于血压计、听诊器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仪器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剂)。
⑦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先电话通知相关诊疗单位,以便做好隔离准备,防止感染扩散。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交班应采取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⑧病室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一次,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加强清洁和消毒次数。抹布、拖把专用,并有隔离标志,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消毒处理。
⑨限制探视人群,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⑩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3)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减轻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2)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成员进行会诊,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每季公布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结果,对耐药率>75%的药物予以暂停使用。5.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废物置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锐器置锐器盒,贴上特殊感染标识,由专职人员集中收集后密闭送医疗废物存放处。6.教育与培训:(1)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06-04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10-31
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方案10-19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09-23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05-23
PDCA循环法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10-01
血库医院感染管理06-16
换药室医院感染制度05-27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06-05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活动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