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2022-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课题中期阶段研究报告

《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课题由广东省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组织研究实施,2011年5月,经评审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编号:J11-207),课题研究正式启动。2012年3月16日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和教研骨干研修班的培训学习,2012年6月12至21日又参加了广东省高中语文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将阶段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努力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2007年11月,我校申报了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负责人:郑旺吉),于2008年1月被批准立项(项目编号:D-06),课题组教师围绕该课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课题于2010年11月经评审结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该课题取得的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教研中,在汕尾市各高中学校加以推广;同时,组织我校语文科骨干教师蔡赞生、郑昌适、陈兆慈、周瑞超、张远志、吴振涛深入学习《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等专著,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于2010年12月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把研究的突破口瞄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希图探索、寻求一套有效的指导方法。2011年5月,该课题经评审正式立项后,课题组于2011年7月8日在学校行政会议室举行了开题报告会。会上,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充分论证了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核心概念与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阶段及成果预测;与会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勤奋扎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一)努力学习相关理论,寻求课题研究支撑点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积极搜集相关资料。首先是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解读《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其次,利用网络的便利,搜集资料,下发学习。如认真学习我校业已结题的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学习全国各地有关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群策群力,整理编辑了《课题理论学习资源包》,作为课题组教师培训和学习的必备资料。该资源包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相关理论、名师“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课堂实录、名著导读讲座、普通高中文学作品教学的相关论文、名家谈读书等。

(二)创设各种教研载体,指导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为与课题研究相配合,课题申报以来,所有全校性的语文教研活动均和本课题研究整合起来,教学研讨的内容有意识地增加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比例。让每一次常态性的语文教研活动都成为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一次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均安排课题组教师作专题发言,如课题负责人郑旺吉老师先后作了“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古诗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情境的创设”等主题发言,蔡赞生老师作了“现代诗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等主题发言,张远志老师作了“传记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主题发言。这些主题发言各有见地,给老师们以很好的启迪。课题组还确定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根据“教以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思想,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相应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研讨课,如郑旺吉的“《花非花》诗意探究”、郑昌适的“《寒风吹彻》意蕴探究”、吴振涛的“《项链》人物性格探究”、张远志的“《祝福》春节文化探究”和陈兆慈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等研讨课均体现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影响。

这些专题发言和研讨课,将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全校语文教师中加以验证、推广,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及研讨活动中及时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方面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加以方法指导。

(三)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提高研究能力水平

课题研究启动后,我们抓住各种机会学习、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2012年3月16日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和教研骨干研修班的培训学习,聆听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崴、广雅中学教务处主任何丽萍、河源市教育局教研室周清生、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黎耀威等专家的精彩报告,回校后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研读研修班资料《教研芳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2年3月出版)。2012年6月12至21日笔者又参加了广东省高中语文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教师怎样做行动研究》、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梁文宁教授《文学鉴赏与中学语文教学》、谭海生教授《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等主题讲座,获益匪浅,回校后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认真研讨、学习,将其观点、做法应用于课题研究中,使课题研究获得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书报和上网搜索等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各种文学体裁阅读鉴赏评价理论与方法指导文字资料、文学作品导读文字资料、PPT课件和文学名著电子书籍、“电视文学”“百家讲坛”等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视频材料,充实了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教学资源。

(二)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探究与实际操作,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指导方法,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逐步加以改进和推广。首先,我们认识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学生,组织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落实自主、探究学习。

具体到散文教学和诗歌教学中,我们吸收了课题组负责人郑旺吉分别于2010年1月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9809,国内统一刊号:CN11-2644/1)上的教学论文《浅谈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2011年4月发表在《师道(教研版)》(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265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4-1299/C4)上的教学论文《浅谈古诗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阐述的指导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开放教学内容”“正确评价探究结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评价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利用古诗的“空白艺术”“丰富意蕴”和“意象的多义性”来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评价自主、探究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至于小说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和传记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我们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推广。目前,课题组已组织精干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编》,在选编之传记文学文本中专门设计了“思考与探究”,用以检测学生对传记文学鉴赏评价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通过研究实验,课题组教师初步掌握了对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的指导方法,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2012届高三年级林雪琼同学主持的“短篇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研究性学习”获陆丰市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课题组教师将研究成果撰写成研究论文,参加汕尾市2011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获得优良成绩,其中张远志的《浅谈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探究》、吴振涛的《小说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荣获二等奖;蔡赞生的《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最佳途径》发表在《汕尾教育》杂志(2011年第6期)上。这些获奖、发表的论文观点务实,对文学作品鉴赏评价的教学、教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如:蔡赞生的《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最佳途径》中指出,“(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通过阅读梳理出不同的理解,并借助这些问题的解析和共同探究,努力让学生去拥有个性化的解读。”同时,课题组教师积极开发、制作体现“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教学课件,参加陆丰市2011年度中小学教学辅助课件评选获得优秀成绩,如郑昌适的“《滕王阁序》网络课件”获一等奖,陈兆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获二等奖。

四、实验的反思及今后安排

该课题研究实验,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基本达到了预定目的,对原计划中预计突破的难点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较好效果,因此,实验是成功的。同时,本实验是在没有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前提下取得较好效果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开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没有什么阶段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评价习惯应从小训练和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何构建新的学习机制,是本实验将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将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在前一阶段中,我们认为,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内容上按照课题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方法上力求创新,努力探索研究的新路子,因此,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许多工作还不够完善甚至没有做好。

(一)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考察普通高中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功能,指明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误区,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探索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对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但是还无法“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尚未“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二)我们原定于本学期要开发出一本适合我校高二学生使用的校本文学选修教材(阅读文本后设计“自主、探究”思考题),但由于行政规划和经费等因素而暂时不能付诸实施,只开发了一本《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编》校本选修教材。挖掘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整理编写文学选修教材,形成一门或几门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选修课,是我们研究工作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三)我们在《课题实施方案》中确立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理论演绎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其它两种方法运用较少,在下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更多地运用其它两种研究方法,以使研究更加有成效。

(四)“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特别是其中的相关性有时并不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这一工作也还需假以时日。

应该说,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基本达到了课题方案制定的阶段目标。有了前期工作积累的经验,有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汕尾市教育局教研室专家的直接指导,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说明:“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课题系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11—207,立项时间:2011年5月),课题于2012年8月接受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期检查、验收。本文作者系该课题主持人。

作者单位:广东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

作者:郑旺吉

第2篇:《任务型英语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西湖一中(以下简称“我校”)初、高中部分学生进行为期三年的教学实践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任务型英语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粗略地研究出了一套有益农村中学英语 “教”与“学”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任务型英语教学;自主学习;培养能力;研究报告

西湖管理区是湖南省最大的移民农场, 其前身为国营西湖农场,经改制而成西湖管理区,辖区面积70平方公里。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滞后,导致教育发展困难重重。本区移民均来自新化、安化两地,与本族居住的常德人民构成了三大块。方言、生活习性及人文意识存在很大的差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此课题主要通过研究在任务型英语教学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及学生业余活动的有效开展等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形成模式,固本延伸,真正地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尴尬局面,提高师生双向发展的能力。在经历申报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后,现已进入第四阶段——课题研究深化阶段。

一、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英语应用能力已成为学习者乃至竞争者在社会生存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评估学校最直观的就是看学生的成绩。那种为学英语而学英语的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课堂教学也应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对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进行了不记名抽样调查,得到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反馈信息。

1. 学生没有运用英语的意识

英语学习只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没有学生使用和发展的语言环境,更谈不上交流与沟通,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造成单词记忆不牢,语法不通,学法不精,从而导致链条效应,使得部分想学习的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文化氛围。班级整体水平很难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提高,学生无奈于应试教育的精神枷锁,环环相扣,无法自拔,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信息传递模式为主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再跟上课堂的节奏。把英语作为一门知识性的课程独霸所有的课堂时间,而不注意把时间用于引导学生练习,忽略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势必影响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

2. 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说,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英语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通过语言实践而逐步培养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在《教育与人生》一书中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的话表明:教育过程就是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最终达到一个目的: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就像一个舞蹈演员得每天要有压腿的习惯,武术运动员必须有站桩的习惯以及声乐学习者必须有早晨练习发声的习惯一样,英语学习者也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3. 英语学习的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培养

问卷调查中对学生动机(Motivation)的调查做了整合,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主动意识,而是一种被任务化了的被动学习。动机是学习者与生俱来的,英语学习动机必须要注重形式和意义上的培养,教育者不能忽视,因为学生没有成就感,就没有学习动机,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感。众所周知,动机和环境是影响英语学习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也就是说,社会需求和个人学习目的都会影响到学习英语的效果。

4. 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应有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英语课必然是参与型的课堂。英语课堂是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美国著名学者ROBERT W. BLAIR曾指出,只要学习外语的人沉浸在丰富的、强化的、持续不断的外语环境中,就会达到最有效的外语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必须尽量用英语上课,为学生学习创造一种浓厚的英语气氛。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

在过去的两年里,课题组通过开设英语教师公开课、示范课,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档案袋、举办首届全校性“Having Fun Learning English”五四主题文化游园活动、首届学生英语风采展示晚会、英语角、邀请省市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全校英语教师“同课异构”微课制作比赛、教师教学课件比赛、教师教学设计比赛、集体备课会和常规性教学研究等形式,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有了空前提升。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我校英语教学策略和帮扶的措施,具体目标为:

(1)发掘学生英语学习的潜意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英语课题组开展了英语角主题活动,每期英语角做到教师专人负责,英语教师全员参与。每期的英语角积极穿插中西文化,以中西方节日为契机,不断提升学生口语及英语运用能力,使得很大部分缺少自信心和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能有展现的平台。

(2)积极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能力,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管理与阶段成果

课题开展至今,已获得预期的研究成果,达到初步的设想。通过制定实施调查问卷、组织师生谈话、班级管理调研、中高考成绩数据调研等手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研究设想,撰写调查报告,确定研究方向。课题实验阶段(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着实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 细化课题组成员管理模式,坚持以制度管人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杜绝研究人员纪律散漫、思想懒惰、敬业意识差的问题,主研人通过与研究人员协调商榷,制定了《西湖一中英语课题研究组工作管理制度》以及《西湖一中英语课题组研究人员管理细则》。用制度管人,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从而使课题研究从一开始就步入正轨。

2. 提升研究人员的水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出研究成果,首先要解决研究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我们聘请了汉寿县教研室黄平主任为我校课题研究人员作了专业理论学习指导,并针对我校的实际问题为研究人员一一作了解答。在教学之余,研究人员通过参加“国培”,实时了解外面兄弟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通过参观岳阳许市中学的课改示范课、常德市英语教学研讨课、观摩杜郎口中学课改视频课,积极形成和规范我校英语教学。通过多方面的学习,课题研究人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使我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走在了全校课改的最前沿,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赞扬和上级主管领导的充分肯定,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以子课题全面铺开为引子,理清课题研究的工作思路

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技能又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五大技能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为方便研究人员顺利实施,经过深入调查,鼓励研究人员从小处着手。为便于课题研究,主研人将课题细化为五个子课题,即听力、单词、句型、阅读、语法等五大模块。

4.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真实有效地开展研究

2013年上学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 的“同课异构”英语教学研讨会,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体科研人员积极探索、严谨治教,真正地做到了把自己的每一堂课当成研讨课、研究课。通过自评、互评、专家点评,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活动实施以后,全体成员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主研人针对学校的实际,研发了西湖一中校本教材,规范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多媒体盛行的现代教学设备的辅助下,我校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空前的提高。

在模式形成阶段(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课题组研究人员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仅靠单一的课堂教学不足以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发意义。反思之余,强化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主研人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玩”上,举办了首届学生英语风采展示活动。通过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效地激化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全体学生在语言知识应用中反思自身英语学习的不足。同时,还规定了每周一的第七节课为英语角活动,鼓励和激发他们说英语的热情。在2014年5月4日成功举办了首届全校性“Having Fun Learning English”五四主题文化游园活动,使学生在娱乐中感受语言环境,体会成功的喜悦。

本阶段的研究,我们探索到了独具特色的西湖一中英语课堂5P教学模式(preparation,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progress)及听、说、读、写课型模式;在如何增强师生互动的问题上,我们形成了一套可行的方法:一是增强师生之间语言上和意义上的互动和协商。二是教师多问参考性的问题,并且在提问后要适当增加等待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内容给予反馈。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进而增强互动效果。三是运用恰当的体态语。体态语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达意图、交流感情、阐述观点、示范操作时所做的动作,包括教师的表情、姿势和形体动作等。教师的体态语要自然得体,富有真实性和启发性。

教师科研论文空前增多,为有效教学奠定理论基础。经过两年的艰辛和努力,老师们经过自身实践,不断将其升华为理论高度,撰写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省、市科研论文,其中:张荣兴老师英语省级论文一等奖8篇,省级二等奖11篇,市级一等奖2篇;王兰华老师在湖南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省级论文6篇;胡向荣老师省级论文4篇;还有李画、孙红艳、马婵娟、杨万莉、唐玉琴、高红玲、邓湘姣等老师在省市级论文比赛中获奖,得到学校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赞誉。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反思这两年来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校课题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人为感情制约着课题的纵深发展,分工明确,但执行不力。

(2) 课题研究过于肤浅,没有在理论上达到一定的高度,缺乏科学的指导,纯属于在摸索中前行,教师的认识度不够,缺乏主动研究的意识。

(3)个别教师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摸式,但放得不开,担心教学质量,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还是存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教学反思少,只顾完成教学内容,没有过多注重课堂效率。

今后课题研究的重点:

(1) 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弄清抓好课题研究工作的意义、方向、目标与质量要求。

(2)加强培训,促进教师的发展。鼓励研究人员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3)举办课题研究人员教学比武课,以教育部颁发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契机,打造我校英语教学名师。

(4)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评估方案的研究。虽然我们这两年来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但限于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足,研究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希望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把我们的课题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王 蔷主编. 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

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关文信主编.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

语课堂教学实施[M]. 北京:首都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3.

[3] Stephen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ergamon:AlemanyPr, 1982.

[4]丁 文.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

堂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英语教学

与研究, 2002(07).

[5] 刘宏义. 关于外语系学生英语学习情

况调查结果的思考[J]. 英语研究,

2002(01).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西湖一中)

作者:张荣兴

第3篇:《“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

2013年5月,庐江县城南小学组织申报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本课题经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课题申请和评审书并制定了详实的研究方案报送县电教馆,再经合肥市及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专家组审核,同意上报中央电化教育馆参评,最后经中央电化教育馆专家评审组评审,于2013年9月1日在中央电化教育馆正式立项,此课题系“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号为:132921326。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国家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ljcnxx.vipsinaapp.com/),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学校领导重视,亲自参与研究的组织与实施,保障了研究工作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顾问专家组的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课题组负责人、全体课题组成员开拓进取,使课题研究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中,逐步建立较完善的校本教学资源库,渐进提高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进一步完善基于Wordpress的专属学科主题社区,积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尝试电子备课,使教学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方式调动课题组成员、教师积极参与行动研究,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建立课题研究档案,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在有效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资料的收集;通过专题研讨、开设研究课、课件制作比赛、优质课评比,常态整合课教学,开展实证应用,力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不断积累和汇总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定期进行总结,并根据制定的课题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录制部分整合教学课例,规范完成中期评估报告,编辑优秀论文集、典型案例集、典型课件集,经过分析、反思、总结提炼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至2015年年底,提出结题鉴定申请,接受县、市、省乃至中央电教馆等上级科研部门专家组的成果鉴定验收。

作者:卢凡 陈延超

第4篇: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题名称:基于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校本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湖口县第二小学李智

2011年5月我校英语教研组向省电教馆申报了《基于电子白板

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校本研究》这一课题,后经省馆专家评审予以

立项。自9月份收到立项通知后,我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亲临课题

研究一线,认真指导课题组做好开题前的准备工作,为我们课题前期

计划的制定和落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我们在此课题研究过

程中的一些思路与体会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工作思路

我校是2010年下半年刚成立的一所新学校,在县政府和县教育

局的大力支持与关心下,每个班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设备

先进,而且我校处于县城郊区,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县城郊区与周边乡

镇。他们的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英语的家庭环境与条件更不如人意,

鉴于这种情况,如何在我校电子白板这样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下开展英

语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摆在我们二小英语教师面前的

一个崭新的课题。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思路是如何在电子白板的环境下提高英

语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研究目的,我们将此课题细分为五个

主要小课题也就是五个课题内涵:

1、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英语课

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2、基于电子白板的生成式互动英语课

堂的研究;

3、基于电子白板的英语词汇教学课型的研究;4;基于电

子白板的英语会话教学课型的研究;

5、基于电子白板的英语阅读教

学课型的研究。每个小课题都有课题组成员专人负责,并制定小课题

的实施方案与计划,一切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与管理

到目前为止,按照本课题的实施方案,现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

是启动阶段(2011年5月——2011年9月),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

调查了解国内外电子白板与小学英语课程相整合的理论,结合本校实

际情况,提出实验设想,申报《基于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

校本研究》这一课题,并撰写实施方案。其次就是经历了从2011年

9月——2012年5月的课题实验阶段,本阶段主要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让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化

2011年9月伊始,我校接到本课题的立项通知后,为了保障本

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工作的如期开展,特制订了《“基于

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校本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制度》。这

一制度的出台,从思想上杜绝了课题组老师们懒散的工作作风,改变了教师们的工作态度,让课题研究从此走上正轨,实现了课题研究制度化。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专业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是教师厚实文化底蕴、完善人格魅力的基石。与一般教师相比较而言,课题实验教师除了同样要具备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外,还必须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比较敏锐的洞察力,并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自觉的反思意识。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与钻研国内外电子白板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先进理论与理念以及省市县教育部门制订的关于素质教育下的教育教学新要求。通过学习,转变了课题组成员的思想观念,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该课题的研究注重观念的转变,重点在“整合”二字上下功夫。力争通过课题研究达到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实现电子白板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通过学习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为课题顺利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了让课题组的老师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电子白板这一教学软件,我校特聘请了鸿合电子白板公司的技术员来给我们老师讲解电子白板软件的运用,通过两次培训,本课题组的老师对电子白板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非常娴熟。记得,沈鸿老师在给学生们上名词单复时,就通过在电子白板屏幕上克隆出许多一模一样的动物,让学生活生生的感受到名词单数与复数意义上是完全不同的。再者,我校英语教师现在讲授新单词时都运用电子白板自带的识字功能,它能对单词的音、形、义准确定位。

(三)、细化课题任务,保障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在本课题的研究初期,为了引导该课题的研究方向向纵深发展,便于课题组教师从小处着手,经过深入调查,我们将该课题细化为五个内涵,也就是五个子课题,即:《基于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课型研究》、《基于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会话教学课型研究》、《基于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阅读课型教学研究》、《基于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生成式互动课堂研究》。这五个小课题分别由李智、李懿、黄美娟、王珣枫、沈鸿负责,在他们的带领下,让全体英语老师都参与到本课题的日常研究工作中来。到目前为止,《基于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报告》和《基于电子白板的阅读教学课型模式》这两项教研成果已产生,《基于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会话教学模式》正在研究之中,已初具规模。

纵观这五个子课题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方法、程序符合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体现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动态研究过程,能够保证课题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

2、符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如针对我校每个班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郊区及周边乡镇,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英语教师大都是年轻教师,对课型研究理论还比较欠缺这一情况就在定试验班级的时候要考虑这些因素,找些学生英语基础中等班主任相对有经验的班级进行实验。

3、符合教学实际情况:如针对我校是刚刚成立的新学校,教研组建设还不完善,理论基础还不丰富的情况下,就从课堂教学的基本弄起,着重去研究课型教学模式,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这样对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帮助。

(四)、立足课堂,围绕实施方案,逐步开展实验研究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载体,是实施课题的主阵地。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校英语教研组建立一系列的课堂评价体系来加强课题的具体实施,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来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成绩。课题组的老师几乎都能做到每节课都自觉地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来进行课堂教学,每节课都是研究课,实验教师人人互听、互评、互学,有记录,有评价,每半个月都要集体进行研究课的探讨,能够按照"课堂教学--总结反思--课堂教学--提高巩固"的过程反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还积极开设示范课、观摩课,研究撰写课堂教学设计,既磨练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素养。

根据五个子课题实施方案,各实验教师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例如,现在,老师们上课能自觉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既关注教材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又关注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由于目标明确中肯,课堂教学南辕北辙的现象也就大大减少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课题研究实验也就落到了实处。再者,现在由于研究方向的明确,老师们都能结合课题自觉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搜集相关的案例,并自觉对照理论,反思自己的研究实践,不断地纠正偏差,从而保证课题实验更加稳妥有序地开展。

(五)、抓好资料整理,让研究成果得以共享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成果的反馈,对研究人员的论文、课件均进行了分类整理,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和谐更有效,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实在更体现研究价值,所以每个研究成果出来之后就组织全体英语教师进行学习,然后付诸于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我校整体英语教学面貌。如去年下半年我校进行了小学英

语阅读课型研究并形成了模式在全校进行了推广,现在我校全体英语教师都对这一教学模式得心应手,反应良好。

三、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课题虽然只进行研究将近一年时间,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老师共同的努力下,已初见成效。全体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了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不再是盲目的,也不再是纯粹的教书匠,而是形成了教学、思考和学习相结合的习惯,逐渐有了课题研究的知识和主动研究的意识。

(二)、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由于教师对打造高效英语课堂的重要性认识得到了提高,而且教师科研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全体英语教师普遍注重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注重学生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收获知识,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的跨越,这一点也是课题研究小组的最大收获。

(三)、成功地承办了市、县小学英语“送教下乡”活动 2012年3月份和4月份我校英语教研组分别承办了湖口县“送教下乡”到东庄乡小学的任务和九江市英语教育学会到我县“送教下乡”的活动,在此两项活动中,我校共展示了三节英语课,分别是词汇、会话和阅读课型,会后受到同仁的一致好评和专家们的高度赞赏。

(四)、课题组教师撰写了一些优秀科研论文,并在省、市、县获奖

经过近一年来的课题实践研究,课题组的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并将它们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论文,已有一批论文在省、市、县获奖。如:

1、2012年11月《“四位一体”演绎灵动而高效的英语课堂》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外语教学研究中心三等奖李智

2、2011年8月《利用多媒体提高朗读教学效果》九江市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学资源评比三等奖李智

3、2011年12月《“四位一体”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 九江教育科学研究所三等奖李智

4、2012年1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九江市市教育局装备论文评比一等奖万国华

5、2011年10月《把握“听、说、读、写”中的寓教于乐》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外语教学研究中心三等奖王珣枫

6、2011年9月《浅谈小学英语中的多媒体兴趣教学》九江市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学资源评比二等奖王珣枫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本课题的研究形式是将该课题细化成五个主要内涵,这样针对性强,但不利于统一管理,而且有些小课题负责人的责任心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2、今年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刚出来,课题组老师对新课标还是不怎么熟悉,这样对本课题的理论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本课题研究范围广了,细化成五个小课题,每个小课题研究时间较为仓促,很难从时间上给整个课题的研究带来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英语课题组的教师有时利用节假日来研讨。

五、今后研究工作的设想

(一)、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和责任心的培养,特别是新出来的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二)、聘请市、县英语教研员来我校对课题组教师做理论指导。

(三)、集中时间对前段时间三个小课题形成的理论加以实践,并对未形成理论的两个小课题集中研究,争取早日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

第5篇: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与高效课堂构建关系研究课题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学习理论,通过一些专业书籍对本课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并通过对昌乐二中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了一些参考和反思,另一方面结合我们组有特点的课例,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研究方案,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尝试了一些做法,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上阶段的工作进行汇报,以求共同探讨,完善和提高。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课题组成员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加强了理论学习,确立了新课程理念;通过集体备课,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合作交流,提高了业务素质;立足课堂,深入研讨,寻求有效教学策略并实践于课堂。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研究进展情况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

第一,课题论证及前期准备工作。

2012年4月-2012年7月,对本课题进行全面论证,分析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完成了课题申报表及课题开题报告,完成课题申报的前提准备工作。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进行新课程课堂改革研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二,参加了课题开题会议,完成了课题的申报工作。

第三,针对课题进行组内讨论与分工,进一步明确任务与职责。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

第一、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和研究课题的活动。

1、2012年 8月17日,课题组对昌乐二中和杜郎口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组织本组教师观看了相关的视频,分析研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学习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012年8月21日,在组内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讨。由杨祥智老师就“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从理论到实际进行的详实的讲解和说明。

3、2012年9月15日,县教研室和学校教研室专门聘请了专家老师对我们所开展的课题进行了开题,并针对我们课题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现场指导。

4、2012年 10月21日,在教研活动会上,组织本组教师观看了中央电视台10月18日小崔说事栏目中播出的《老师,听我讲》。本节目专门介绍了来自山东杜朗口中学和石家庄市的鹿泉中学的课堂教学,通过观看让本课题组教师进一步对我们所开展的课题充满信心。 第

二、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策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师生理念与角色,开展课题实验。

以高一年级所有班级和本学期以杨祥智老师的高一(

7、

8、9)为实验班,我们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策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班级中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宣传,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课堂教学进行分组教学,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分工与合作。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自测自查”的课堂教学程序。长期坚持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取得一定的效果。

第6篇:课题阶段性报告

《农村中学生异向行为的矫正与辅导研究》

阶段性报告

(2010.7——2010.12)

广西忻城县果遂乡初级中学《农村中学生异向行为的矫正与辅导研究》课题组

来宾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忻城县教育局教研室:

我校《农村中学生异向行为的矫正与辅导研究》课题,经来宾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作为2010年来宾市教育科研A类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编号:LBJK2010A031)。课题研究周期为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力争一年结题)。我们在拟定课题后,就采取边申报边着手课题研究准备工作,自2010年6月以来,课题组全体同志同心协力,课题研究活动得以按计划开展,现将本课题开题及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家有关学校管理的规程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结合本校构建和谐德育工作实际,针对农村中学生异向行为开展“矫正与辅导”为主题的研究。

二、课题探索主题:

教育管理者如何通过构建和谐德育这一途径,引导学校教职工对异向行为学生进行矫正与辅导;怎样以班为单位作为基本实践范围,组织学校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实现“人人育人、各科渗透”的德育工作,进一步完整地构建校本和谐德育体系,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健康和谐发展,达到创建和谐学校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和谐德育的理论为基础,以校为本、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规范学校常规管理为动力,以转变“校风”、“教风”和“学风”为突破口,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研究观点和实施过程符合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推进学校整体工作科学发展为目的,突出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开展“农村中学生异向行为的矫正与辅导研究”,其目的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强对学校的德育管理,总结出适合本校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构建本校和谐德育体系,从根本上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学校文化,实现校园和谐,提高育人质量,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1、通过调查研究对学生违常行为作出分类,并找出相对各类行为合适的矫治措施,使辅导工作有的放矢。

2、通过心理咨询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环境,帮助其避免或消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增加对心理冲突和心理创伤的缓解能力;影响或改变其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改善或消除异常行为表现者的病态心理状态,了解行

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矫治异常行为的目的。

3、加强对青少年行为辅导,使其行为与社会规范相符合,避免与减少青少年的社会冲突行为。

五、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

1、如何利用班级影响对中学生异向行为矫正与辅导。

2、各教师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如何对异向行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六、课题研究的特点:

以新德育观念为指导方法,坚持“边研究边实践”原则,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构建校本主谐德育体系,真正形成“学校无闲人,人人皆德育”的全员德育工作机制。

七、课题研究组织:

成立以学校校长蓝钦报为组长,课题研究负责人、学校副校长蓝军文、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蓝谋增等为副组长,各处室领导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参与课题研究人员:一是学校全体班子成员;二是各班班主任;三是各学科教师;四是各功能室人员。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结题报告、研究过程的档案资料,教师在研究实践中形成的相关论文、心得体会、反思等组成论文集。

九、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了解行为异向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成因;

2、直面交流调查法:面对面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学生情况,寻找学生行为异向的成因;

3、整体研究:从整个学生群体的心理趋势,了解行为异向成因;

4、个案研究:针对个别突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

5、集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矫正与辅导采取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办法。

十、课题研究已开展的工作: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1年,从2010年春季学期6月份开始,力争一年结题(即2011年12月份前结题)。

(一)准备及启动阶段(2010年4月—2010年9月)

1、2010年4月整理教育工作现状的资料,理出学校德育中的突出问题,依据提出本研究课题。提出课题后,立即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研究参与人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规划课题研究措施,研究成员分工落实。开始课题的初步研究活动。

2、2010年5月课题申报,正式开展课题研究。申报课题的同时,课题组深入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管理中的案例,分析、归纳和探讨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积累研究资料。全体课题成员对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并进一步研究其成因及研究矫治措施与辅导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矫治与辅导,实行一面实施一面研究。

(二)实施矫治与辅导(2010年10月起)

1、对个别典型的行为异常学生采用个别谈心的方法以,通过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影响或改变他们的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改善或消除异常行为表现者的心理状态。

2、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及各功能处室员工充分利用各自己有利时机培养

学生的生活技能。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生活行为的示范,注重教育学生掌握与提高生活自理技能和适应社会的技能。如:培养他们如何合理地安排与有效的利用时间;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3、加强时尚行为的指导,发展健康时尚,抵制消极时尚的污染。时尚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它是由少数人发起或首先仿效,以至逐渐影响到广大群体的一种行为倾向。健康的时尚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充实学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学校校风健康发展。不健康的时尚,将诱导学生萎靡、思想颓废、品质败坏,甚至严重污染学校风气。因此,在矫治与辅导中,我们注重对学生时尚行为的指导,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消极时尚的污染,让他们保持正常的、规范的行为。

4、加强观念性控制。通过法制道德、民间习俗、村规民约等宣传,利用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意愿为尺度的约束力,使学生自觉遵循行为规范,自觉矫正其行为偏差。

5、加强强化性控制。通过严格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纪校规、班规等对学生行为实行外在的强有力的教化和控制。如:2010年10月就开展了《严肃校风校纪、整顿班风学风》纪律教育整顿月活动,针对我校学生中的打架斗殴、敲诈勒索、聚众起哄闹事大喊大叫故意扰乱学校秩序,喝酒、吸烟,翻墙、私闯门岗,旷课、迟到等主要违纪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展开重点整治。

6、开展创建和谐班集体建设活动。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在学校教育中,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就像温馨的春天,随时都在陶冶着人的情感。因为和谐的班级能够促进班风、学风的形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够健全学生人格,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创建和谐班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唱主角,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适应,实现自我教育。

十一、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在矫治与辅导中,也许是方法不对或是方式不正确,依然存在个别学生矫正行为偏差收效不大的现象。这有待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2、明年(2011年)正值课题研究关键时期,我校在全县整合资源的总体规划中将撤点并入城关镇初级中学,这对课题组的开展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附:课题组负责人

电子邮箱:ljw1698@sina.com) 3

第7篇: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

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做中学”能力的研究》

(实施阶段:2014.1-2015.4)

板桥初级中学:

一、课题研究背景:

理化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要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么在理化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就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低的局面。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学生美好的明天,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才智的舞台,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流行的“动手做”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我国流行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形式。我们进行课改,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是我们的实验课题。探究创新式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当今社会是知识与技能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培养实践能力强,会学习,会生存,会交流的新兴人才,是当今教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

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塑造,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现代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以外,更重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

3.当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4.“做中学”理论。

5.初中生的心理思维逐渐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富有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课题研究实验设计:

1.设计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合作探究,培养浓厚兴趣,使学生不仅在能力上而且在情感上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体验化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创新过程。

2.教师要用先进教育观念推进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用理化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理化地思考”,即通过探究学会运用理化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现象思考问题。

3.课题研究内容

(1)、切实完成课标要求必做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2)、创造条件完成课本家庭实验和兴趣实验。(3)、加强改革实验教学积极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实验。(4)、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研制教具,改进实验装置,提高探究能力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彰显“实验教学的功能”及课改精神。

4.课题研究的的方法、手段及途径

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科特点:采用改进课程实验实验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课外研究性实验活动。与电教模拟有机结合创建理化学习情景,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和各案分析法等,辅以问卷观察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开展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自主互动”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

2.明确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

3.用实验及电教模拟构成理化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积极参与理化学习,培养创新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理化问题的方法,体验理化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理化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构建良好的理化课堂文化。

4.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在课堂上,实行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启发小组发现问题,在理化学习中,能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识联系,培养其理化感。

3.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通过质疑,调查研究,分析研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理化的兴趣,培养其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总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能激发情趣,引发思考。

5.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科特点:采用改进课程实验实验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课外研究性实验活动。与电教模拟有机结合创建理化学习情景,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和各案分析法等,辅以问卷观察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开展研究。《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做中学” 能力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板桥初级中学:张荣春

我校理化学科的教师在教研员王红老师的带领下,在校领导的关怀下,确定研究课题,在五位老师的努力下对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做中学”能力课题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机会;用“做实验题”代替“做实验”等现象。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特别是应用分析,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差,这就是为理化新课程的实施,创设积极活跃、动手、动脑的实践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验实验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那么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学习理化的兴趣及能力,就是我校理化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

2.发展心理学理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

3.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4.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5.“做中学”理论。

6.初中生的心理思维逐渐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富有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在刚接触物理时,都有一种新奇感。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培养,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成功的创设演示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开拓学生思维, 激励学生放大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实验可以使理化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

(2)通过加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理化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理化知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理化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用实验及电教模拟构成理化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积极参与理化学习,培养创新探究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理化问题的方法,体验理化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理化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实验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切实完成课标要求必做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2)、创造条件完成课本家庭实验和兴趣实验。(3)、加强改革实验教学积极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实验。(4)、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研制教具,改进实验装置,提高探究能力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彰显“实验教学的功能”及课改精神,对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可实施性

1.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对本课题的研究寄予厚望。

2.学校有丰富的电教资源和标准规范实验室及充足器材。

3.本课题组成员:一线理化骨干,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意识。

4.规范的管理制度:学习交流制度、档案管理制度、量化考核制度等,确保课题正常开展。

5.可供利用的平台:学校教研室QQ群。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措施:

(一)时间规划

本课题总体时间约为2年(2013年12月~2015年10月)

(二)研究步骤和措施

1.课题研究的准备(2013年12月~2014年1月)

(1)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理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理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责职。

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做好计算机维护和远程教育资源整理工作及理化实验仪器配套。

2.课题开题报告会(2014年2月)

课题组成员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3.课题实验(2014年3月~2015年4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利用实验室教学设施拓展实验思路,通过教学示范、经验交流、课件展示、评价鉴定等形式,推动实验教学向纵深发展。每两个月将工作情况向县课题管理机构汇报一次

4.汇报成果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5.修改完善阶段(2015年7月~2015年8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6.上交专家评审(2015年9月)

7.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5年10月)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多区域、多层次、多类别、多特征的课型状况进行充分地调查与研究。创新: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理化课堂教学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构建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关于课型的大容量相关文献作以收集、梳理、研究和综述。

3.理论建模法--对实验课型的理论加以系统性研究,对课型的模型加以系列化构建。

4.资源推广法--开发课型优秀资源,对课堂问题与现象加以集成,为课型实施与优化搭建平台。

5.实证分析法--把传统课型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多样本实证研究中完善课题成果。

6.网络动态法--通过课题研究网,呈现研究过程、开辟课题博客、动态修订成果。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开放、动态、灵活,实践探索性强: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突破性成果

1.通过对整个初中理化的实验教学案例的梳理,拿出一套体系完整的理化实验探究的校本教材、校本学材和校本习材。

2.初步形成理化实验课的评价标准。

3.理化实验课的优质课范例。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 课题研究负责人:张荣春

2. 理论研究负责人:岳富荣

3. 实践研究负责人:韩世义 李华毓

4. 课题科研管理负责人:李延军

第8篇: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市中办中心小学

一、 课题名称

我校所承担的子课题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研究》,自申报课题后,我们一直在对“有效教学”做着思考与尝试。

二、 课题概述

(一) 课题来源

本课题的指导理论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实践研究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此外还有以下理论: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按照社会和人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的现代教育模式。它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是教育层面宽,从封闭性向开放式教育发展,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着重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创新教育有如下层面,即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于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的特征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思维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技能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创新情感指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创新个性,如勇敢、独立性、恒心、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3、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第十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这个概念应用在教育领域是指人们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既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地发展,以保持全面的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更主要的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原则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于此次承担的课题,领导重视,教师积极性很高,这就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本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2008.11—2009.8),按实 验方案开展研究,对比检测。

(三) 经费支持。学校拨出部分经费,让老师外出学习, 请名师讲座,在学校看录像等各种方式,进行创新研究。

(四) 本阶段研究的工作人员

组长:姜建平负责课题研究总指挥,掌握研究方向、大局。 副组长:李传勇、李春华、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和指导 工作。

组员:王丽和姜淑华具体负责语文教学研究;魏风和高敏具 体负责数学研究;吴文斌具体负责英语教学研究

三、 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及完成情况

1、在公开课中打磨。

我校教师公开课情况:听了一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和社会,纵观这五十余节公开课,我们觉得这个月的教科研质量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努力实现“双基”培养的最佳效果。

我们能够以研究的心态,借助公开课这一载体,通过每个教师对公开课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与思考,通过教师之间开诚布公的讨论与交流,彼此切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使公开课成为思想观念交锋和课堂智慧碰撞的平台,成为促进每一位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提高的有利契机。因此,公开课就能够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式来发挥其应有作用。

2、有听必评的教研方式。我们学校的教研组活动一贯执行地很认真,几年来,我们坚持每周集中一次,或交流、或评课、或学习。听完课后就散席走人,那么,我们每个人学到的只是一些皮毛或是什么都没学到。只有认真地谈谈学习心得,交换彼此的意见,共商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使个人在集体中更好地成长。不管有多忙,我们尊重每位上课教师,对每次听的课总是认真评课,有赞扬的,但更多的是意见,只有在不断听取意见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大地进步。

3、落实每天的常规课。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无论哪一节课都应该进行周密准备,精心打磨。如何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如何科学确定教学重点,如何机智化解教学难点,采取哪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采用哪些课堂例题与练习……凡此种种,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无一不需要教师在课前和课中进行思考和调控,进行推敲和打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天一堂数学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执教公开课,也能做到底气十足,不需要临阵擦枪、兴师动众地对公开课进行超常规的打磨。不仅仅是公开课需要,对每一节课,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地打磨,这不但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必需,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提倡教师间相互听课,推门课不打招呼,学校常规性检查不打招呼,师徒间听课不打招呼,我们要看到的就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教学。

4、常反思、多改进。反思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需要,它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智慧,有人说:经验 + 反思 = 成长,教师的成长会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良好影响,这便是学生获得了长效性的发展基础。

5、课题研究的点滴成绩。

半年多来,我校教师认真钻研备课,灵活组织教学,共整理了20多份经得起课堂检验的教学设计。教研组学习风气浓厚,教师的教育随笔、教育论文质量有所提高,本,有十几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得奖。教师的进步也带动着学生的进步。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教学:能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的教学。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 “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获的教学。困惑:现实的教学情况是,每个班总有个别后进生学无所获,教师付出的劳动换来的还是“低分低能”。

五、下一阶段研究内容

深化提高阶段(2009.8—2010.7)调整方案,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深入研究。认真组织学习、研讨、交流活动。

六、落款

1、课题组名称《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研究》;

2、报告时间:2009年7月5日

3、实际执笔人:李传勇

第9篇: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

课题名称:基于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校本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

湖口县第二小学李智

《基于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校本研究》于2011年5月由我校英语教研组向省馆申报,9月份正式得以批准立项。课题负责人为我校英语教研组长李智老师,成员有沈鸿、李懿、黄美娟、王珣枫、万国华五位老师。

课题立项至今已将近一年时间,在这一年时间内,我们课题组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各级教育专家的关心和帮助下,课题组成员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已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现将该课题的进展和研究工作做一下汇报:

一、校领导高度重视

在该课题申报之前,我校领导就针对这一课题的申报工作召开专门会议,精心挑选骨干英语教师组成课题组,任命英语教研组长为课题负责人,负责该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指导工作。

2011年9月初,学校接到课题立项通知书后,由教务处牵头,英语教研组长主持,全体课题组成员和主管教学的相关领导参加,召开了本课题的研究实验推进会。在会上,主管教学的郑校长指出:校领导一定会从各个方面给我们课题组最大限度的支持与帮助。英语教研组长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该课题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本课题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课题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的基本重点和难点、研究目标以及实施步骤。

二、课题研究制度化

2011年9月中旬,课题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该课题的《课题研究工作制度》,明确指出:

1、课题研究工作是一项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所有研究人员必须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中。

2、课题组长负责布置、指导、协调课题组的各项研究工作,及时向有关专家请教课题研究相关问题,以保证其研究进程。

3、课题研究人员必须服从课题组组长的统一领导,认真完成课题组所分解的研究工作任务。

4、课题研究人员要按时参加课题组组织召开的相关研讨活动,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5、每双周二下午是该课题的研讨时间,每个人不得无故缺席。

6、课题研究人员除积极参加集中学习并作好记录外,还要有积极主动的好学精神,认真自学与课题相关的各类资料。

7、课题组成员对每份调查问卷必须认真研究,保质保量地完成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

8、课题研究人员要细心观察了解实验对象,认真做好个案研究工作,必须事实求实,不能有半点虚假。

三、课题研究任务明确化,研究方式活动化

课题研究之初,确定实验班级之后,课题组根据本课题的实际情况,课题负责人把本课题细化为五个主要内涵,也就是五个研究的小课题,每个小课题派课题组专门的老师负责,组织课题组外的其他英语教师集中研讨。

课题组明确要求每个小课题研究人员要做到:(一 )明确研究内容,明确研究目的,提高活动效率。我校英语教研组每双周都开展英

语教研活动,为子课题研究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于每次的活动,都能精心组织,做到活动之前有目标,活动设计有创新,活动之后有体会,教育活动重过程、讲实效。

(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提高教科研整体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多样化。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实验班级能采用多种形式,开拓活动空间,提高活动效果,采用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我们不仅抓住课堂这块主阵地,积极探索,而且把课堂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课外作业促进课堂教学有效进行。

四、研究成果及时总结,全校实践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负责人要求全组教师认真记录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文字材料并及时到实验班级进行实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总结、学习,不断改进、反思和整理。初步形成模型后再到非实验班级进行实验,观察教学效果,然后再在教研时间及时研讨,找出问题,进一步改善,研讨之后再一次地让实验教师到实验班级进行实践,如果效果良好就形成最终的文字材料,形成教学模型全校推广。如果不行就再次去研讨,去实践,去总结。

该课题虽然只进行了将近一年时间,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目前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如期开展,进展较为顺利,已初见成效。实验班级的学生课堂发言积极,学习兴趣浓厚,英语考试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本校的校园英语节中表现尤为突出,有些实验班里的学生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了县、市的许多英语竞赛活动,且表现良好。

上一篇:医学科研项目检查表下一篇:读书活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