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精选8篇)

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篇1

教育改革永远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正走在时代的前列,指引着全体教师努力培养出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是每个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例如:课本应怎样教?过去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现在要改造成研究式、互动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问?课堂上应该怎样体现和谐高效?课堂讨论的过程应该怎么组织?怎样的形式才能让学生互动起来等。这些具体环节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也为我们教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转变观念,开拓进取,争取时时进步,年年有收获,全身心投入到课改的实践中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的人才。

为了把课改不断推向深入,我们学校主要抓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一是加强课改的理论学习,了解新课程标准以及课改的内容,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使课改家喻户晓产,人人皆知,为把课改落实到实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把新课

程改革落实到实处,我们进行了思考、研究与探讨,广大教师一直认为课堂教学不改革,一切学习与培训都可能落空,而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没有一系列新课型来引领与支撑,也同样不能落到实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以兴趣为支点,以自主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因此学校领导重视课改,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改课,和老师一起研究探讨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中、青年教师大胆地探索和尝试,老年教师也要更新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同时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并与学校责任制考核挂钩,凡是课堂教学不运用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行一票否决,课堂教学评价一律视为三等,当年不得评先树优。其次加强教研活动,发现好典型在全校推广,组织全体教师轮流听课、评课、改课,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反复探讨,研究,经过实践,我们学校品尝到了课改带来的新变化,教学质量不断上升,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教师们深有感触地认为,刚开始实行课改的时候的确很不适应,想要上好一节课需要准备很长时间,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需求,下课后要进行反思,看教学效果怎样,学生的反映怎样。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的确比以前有进步,学生学到的东西更多,更灵活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而教师本身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因此教师树立

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2、教育观念转变了。教师的角色行为也变化了,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启发提问,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思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

3、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变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和谐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实施新课改的进程是一项系统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肯定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目前,我校教师老龄化严重,青年教师少,对课改的认识不到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屡见不鲜,其次是缺乏课改的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带领大家全身心投入课改中去,三是缺乏与新课程合拍的教育理念和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勤钻研、善反思,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的进取精神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都制约着新课改的实施。

为了克服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今后教学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化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做到学一点,体会一点,运用一点,不求面面俱到,力争在课堂提问方面有新的突破,二、强化教

学研究工作,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和实验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增长见识,充实自己,为我校的新课改做出贡献。

实践证明,新课改需要新的评价机制,新观念,新的教学模式,新型人才相适应,用传统的评价标准不利于课改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打破传统评价观,力争评价多元化。

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篇2

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着两大问题:词汇意义认识和词汇识记学。

(一)词汇意义教学的问题

1. 脱离句子和文章内容孤立地讲解词义。有些老师在词汇教学中脱离句子和课文,把新授词汇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领读讲授词义。这种孤立地讲解词义的词汇教学法,不仅使学生感到词汇学习枯燥无味,失去兴趣,而且不能使学生理解该词的真正含义及其用法。

2. 不能正确处理词汇中心意义和具体意义的关系。

3. 词汇教学中主次不分,均衡分配力量。

(二)词汇识记教学的问题

词汇识记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词汇教学“三脱离”,识记效率十分低。2.未能遵循记忆规律而有效合理地复习和检测词汇。3.教师采取错误的补救措施,死背词汇表。

二、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任务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读懂和听懂,并为说和写奠定基础。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交际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词汇则是交际得以进行的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之一。

三、词汇教学方法与策略

根据英语词汇的特点,教师应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采取精妙设计的教学措施,有效合理地进行词汇教学。以下是词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几个方面。

(一)词汇与词块教学

词汇法(lexical approach)认为,词汇是许多词块(chunk)的集合。词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词块或语块,并使用它们构成完整的句子和语篇,而不是教授独立的词语(赵小沛,2002)。对词块的教学将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正是当前学生英语学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联想教学

利用联想和分类方法,可以使学生把词汇记忆置于一个大的意义环境之下,而且联想的组合愈紧密,词汇愈易于记住。

(三)用词造句巩固词汇教学

在造句之前,有学生必要弄清所学词汇的解释,研读教材和词典给出的例句,然后通过模仿例句,灵活而有规律地变化部分句子成分,就可以选出富有创造性的句子了。句子是承载词汇所包含的意义和句子的语法结构所显示的意义的载体。记忆典型例句并辅以造句等实践训练,永远比单纯记忆孤立的单词好得多。不仅提供各自的词性,而且通过例句来对比说明它们的用法,这样在便于学生记忆词汇的同时,也掌握了各自的词性。学习词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有一天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因此,造句练习是从学习语言过渡到应用语言的必要途径。过去,许多老师和学生对造句教学法很不重视,而我认为造句是记忆、积累和掌握单词的最好方法。

(四)加强作文练习巩固词汇教学

作文历来是锻炼和测验一个人遣词造句、有章法地表达自己的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积极认真地运用和贯彻这一原理。同样,在作文问题上也存在基本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时间分配与效率的问题。作文教学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但它提高学生词汇量和语言能力的效能和效率是很高的,这一点我们应充分认识。

在学习某个新词或词组时,若该词或词组与先前所学的词组意义相同或相近时,教师往往可以采用作文的形式进行比较辨析进行教学。其教学方式一般是以语义和句型为主线,进行系统归纳、分类、比较并加以辨析,以达到克服混淆和灵活运用的目的。这种以语义为核心,以句型为主线的词汇教学方法,有利于克服孤立学习词汇的弊端,将词与句结合起来。有时再把句子组成文章,使词汇前后联系,纵横交错。如新授动词watch(观看),可以联想到watch, look, look at, see, read等词义相近的词或词组比较辨析,让学生将这些词或词组编在一段话中。同时,作文本身就是语言应用的一种方式,因此作文本身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值得充分重视和大力推行。

综上所述,词汇教学应揭示词汇的音素、结构、性质和搭配规律;在词义不同的语境中应用词汇,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其不同意义;依据学生不同的交际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相应类型的语言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利用单词的音、形、义要求学生正确发音,注意拼写规则、构词法等;提倡读、写、听三者结合,以及利用词汇的内在联系组织识记材料,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改变单纯知识传递的教学方式,必定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能让词汇记忆完全停留在学生自发学习的阶段,把单词记忆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教师要研究词汇教学的规律和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词汇记忆的规律。忽视词汇教学就忽视了语言教学的本质。词汇教学不能脱离意义与实用,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接受词汇知识,同时给他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把所学得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反复实践,学生的词汇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交际能力也必然会增强。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为了更好地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我们要分析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任务;认真研究词汇教学方法与策略, 从而提高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质量。

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阶段性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要求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摆脱封闭、僵化单一的状态,不仅要在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也要在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通过探索与研究,了解作业设计的途径与方法,不但可以巩固、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而更应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因此,我校申报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现将课题阶段性研究情况作一总结。

二、具体的实践

(一)制订计划: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从课题审批下来后,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会议,撰写开题报告,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研究的对象,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从2011年10月开始,拟定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调查问卷,并在三—六年级各抽取20名学生和25名语文老师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随即对我校的语文家庭作业进行了随机抽查,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对我校的语文作业随机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发现我校的语文作业设计不容乐观,与新课程下作业设计要求相差甚远。作业设计形式单一,随意性强,一刀切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于是又召开了第二次课题组会议。会上,各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整改方案,在作业设计上提出明确的要求,作业设计要科学、合理、有效,达成共识。

(二)制定具体可行的作业设计方案

(1)基础型作业设计更加丰富多彩。为了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

①正音正字法取消了传统的课内字词教学。在前一天预习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基础,借助字典、词典自主扫清“拦路虎”,为课文正音正字。设计了这项作业,改变了原有的读课文、画词语、抄词语的刻板模式,不仅关注到了每个同学字词掌握的不同程度,能让每个同学对自己字词掌握的情况进行反思,认识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还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大大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

②自默自批法取消了传统的课后字词抄写。在学完一篇课文的第一课后,以往我们总会布置学生抄写生字词或文章中的一些重点段落,有时甚至抄上好几遍。对于学生来说,这项任务机械、重复,毫无意义。于是,我们根据学生的意愿设计,有的会挑选课文中的一些好词语背诵;有的会挑选课文中的同音字、形近字进行比较练习;有的会挑选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按课文内容填空的练习;有的干脆直接把整段重点默写下来;还有的会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进行梳理记忆。自己出题自己完成之后,学生会对照课文进行批改,然后订正。

(2)阅读型作业设计更加具体细致。

①扣关键字词,抓住短文中的生僻字词或关键字词,对这些字词进行注音、辨析或理解;②抓关键语句,深化短文中心。教师要围绕文章中心设计作业,并分发给每个学生作业纸,随后收集,随时掌握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③抓好读后感交流展示,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布置给学生的阅读内容,一定要抓好读后感的书写,交流评价环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读懂文章内容,才会把阅读作业真正落到实处。

(3)实践性作业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

①延伸性作业设计——从课内走向课外。教师设计的作业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真正达到“学语文,是为用语文”的目标;②表演型作业设计——用文本创造活动。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把作业当成是学习,也是活动,更是快乐的享受。

(4)层次性作业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作业。这样,由于难度适宜,同学们都乐于完成作业。并且,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作业,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关注到知识的层次性,还要关注到孩子们的差异。作业设计应体现选择性、层次性。

三、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阅读语文,分层体验多元化的作业,不同于以往的作业要求,在学生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当听到孩子们的一声声:“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时,作为教师我们感受到了作业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大气自信,体验到了快乐与成功,使语文作业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潜能,放飞个性的沃土。

四、实践后的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也发现了不足及问题。1.阅读型作业,对学习积极主动,文学鉴赏水平高的学生不是很困难,但对一些学困生较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如何将这样的作业质量提高,将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2.阅读作业中读后感的交流评价活动的过程资料怎样留存是一大困难。3.实践型作业学生很喜欢,但由于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环境,不能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学生的要求,落实不到位。4.层次型作业设计有部分老师不能长期坚持。

(二)努力的方向

1.教师要克服困难,捕捉学生活动中的细节并善于收集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改进,并对自己作业设计过程中的感想、认识和做法,随时记录下来,写成研究随笔、小论文等文本资料,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2.教师要进一步发挥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希望通过课题组老师在语文作业上的设计研究一些成功的做法,从而带动年级组老师大胆创新,精心设计,推动我校作业设计的全面改革。

英语课题组阶段性实验工作总结 篇4

在我校,学生家长外出务工较多,试验班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如何让这些在“隔代”监护下的学生有个好的家庭英语学习环境,是我们课题组面临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现象,课题组全体成员协商后一致认为:召开实验班学生家长会,切实夯实攀登英语家庭环境建设。

三月三日,学校教导处向实验班学生家长发出了召开“攀登英语家长培训会”的邀请函。三月六日下午2:00,“一年级学生家长攀登英语家教培训会”准时举行。一年级学生家长、本校教师及县教育局攀登英语项目负责人姚大田主任等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首先组织家长观看“攀登英语项目简介”光碟(家庭版),让家长对攀登英语项目有了初步了解,接着观摩了檀小芬老师的攀登英语课堂教学,使家长们现场感受攀登英语的课堂教学氛围及其魅力;随后中心学校李序文主任就攀登英语的目的、教学特点及家庭英语环境的创设等内容对家长进行了培训;县局姚主任就攀登英语项目实验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中心学校张国平校长就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实施情况做了阶段性工作总结。会后,课题组还对参加培训活动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研,家长对攀登英语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在家庭英语环境的创设方面取得了共识。

二、重视课堂教学研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验前期,实验教师对攀登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了解与掌握主要来自对光碟的学习,亲身参与的观摩、学习、培训极少,仅有去年省级培训一次。开始的几周,课堂教学组织混乱、低效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摆在我们课题组面前的紧迫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召开专题会议,在教导处的安排下,决定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开展攀登英语课堂教学研讨。实验教师的攀登英语研修课,纳入学校校本教研考核内容之中,在制度上对实验教师的工作给与规定与认可。会后,课题组成员加强互动观摩学习的研讨力度。本期,试验教师每人已开教研课2节。每节教研课后,课题组长、英语指导老师与各位实验教师一起就学习内容的环节设计、评价应用等献言献策。至今学生的口语表达、学习兴趣,主课教师的课堂组织及调控能力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效果显著。3月18日,北师大明德项目组专家来我校指导工作,现场观摩了徐珍霞老师的攀登英语课堂教学,课后对我校实验老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及攀登英语的课堂教学组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三、精心设计、布置教室文化,重视攀登英语的评价、激励作用

为激发、提高学生学习攀登英语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师精心设计、布置教室文化。为便于操作,101班将学生的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将文化墙设计为花瓶式,每个小组为一花瓶,小组成员的每一点进步就是一朵鲜花;102班则是彩蝶,学生的进步就是为彩蝶添彩;103班是成长树,学生的进步就是树叶、花朵与果实。形式多样的、创新式的文化布置,极大地发挥了攀登英语的评价、激励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四、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展示,拓宽攀登英语的展示舞台

为巩固攀登英语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组非常重视学生的成果展示。结合“六一”全校文艺汇演,课题组决定,实验班学生用所学的英语歌曲、童谣大联唱参与活动。三位实验老师精心编排、认真准备。在“六一”活动中,实验班学生的出色表演,给全校师生一意外的震撼——太了不起了!太意外了!

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篇5

根据课题组的计划,于20xx年5月推出教师的示范课,所以,20xx年6月3日,邀请教育局教科所王吉圣,王梦利,孟立萍,冯素霞等领导莅临我校,指导自主学习、当堂达标实验课题中的英语、政治、地理三个学科示范课,教科所领导亲自听课,评课,与教师座谈,老师们受益匪浅,这将对实验课题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现在将这次活动的总结如下:

一、教师示范课的优点、

⑴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符合课题组制定的自学讲解练习。讲的课都是展示课,是在预习课的基础上,学生充分展示,讲解,完成既定目标。

⑵小组分工明确,讨论交流深刻。

⑶小组成员合作意识强烈,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⑷学生书写工整、清晰、条理。

⑸小组能够利用漫画、图片、小品等形式阐述分析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⑹学生讲解时,声音高亢,嘹亮,培养了学生胆大心细的习惯。

⑺课堂环节中学生有23分钟时间记忆知识理论,有效地巩固了知识,加强了记忆。

⑻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能够适当给与评价,鼓励、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⑼课堂上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知法守法爱法护法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⑽全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学,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

二.教师示范课的不足。

⑴课堂气氛缺乏生机和生气,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能积极性,参与热情。

⑵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需要指导,引导,精心组织,才能提高效率。

⑶教师要适时总结归纳,不要全部放给学生。

⑷教师要适时鼓励、表扬优秀学生,激励学生。

⑸教师备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知识,还要让学生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知识面,把课堂知识升华,师生产生共鸣。

⑹学生展示成果时,理解不深刻,个别问题准备不充分。(地理课上,7个自然保护区分别保护什么动物植物或原始森林?没有把西部旅游资源开发演变成各种学生参与的活动,英语课上关于E--mail知识展开,政治课上一些知识的引申讲解,需要教师指导点播到位,等等)。

⑺学生质疑,课下反馈环节薄弱,需要找办法,巩固加强。

三.下一步课改工作设想。

⑴学生课下预习任务要明确,预习和展示要接轨。

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平台作用。

⑶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贴近教学内容的活动,让讨论交流不走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⑷统一教学课改思路,新授课基本流程:预习自学展示(讲解交流拓展)--达标。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环节衔接,力求各个环节紧凑,自然,畅达。

⑸教师与学生都要准备大批学习查找的资料,为展示课做好准备。

⑹各学科课改教师都要动脑子,想思路,找不足,认真总结。

⑺课题组成员要精心设计课改方案,实施方案,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的坚持开展下去,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上有很大的收获。

课题阶段实验报告 篇6

嘉祥县老僧堂镇中学

宋文文

“中学数学优等生的培养”的研究,涉及操作、综合、理论三个层面。特别是“操作层面”的研究,从教学内容、学生要达成的主体变化角度,以及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和教学环境角度进行研究,构建了不少具体的、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80年代基本以知识的掌握为中心,90年代则明显转向了以思维能力和人格培养为中心。

“中学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我县的农村学校多、专业教师少、学生基础差的实际,汲取各地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构建起有利于在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2解决的主要问题:

现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①教学目标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再向人格中心转变。②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变,使学生动起来,让物理课活起来;③教学方式由过去的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到学生自己学习知识,主动学会学习转变。④使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居于显著的位置。

“问题探究法”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因此,“问题探究”是激发和增强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有效方法。

“问题探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对教师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也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扬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问题探究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超越了物理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将问题探究引入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成为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问题探究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两方面研究的成果。20世纪以来,国外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流派:(1)描述性研究。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循序渐进的程序。如杜威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华莱士也曾描述过解决问题的四个程序。这种描述性研究,指出了问题解决是思维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了它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价值,促进了人们对问题解决重要性的认识。(2)皮亚杰的问题解决途径。皮亚杰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儿童心里成长过程的研究手段,指出问题解决与特殊心里结构的本体论发展有关。(3)格式塔派理论框架。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观念的加工,问题解决过程是问题组织的重新建构,期间伴随着顿悟、体验。此外,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巴班斯基也对问题解决理论做了研究和探讨,在世界各地有很大的影响。

“探究学习”产生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率先倡导“发现法”,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迅速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并由理科教学扩展到文科教学中。2)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预计有那些突破

“问题探究法”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因此,“问题探究”是激发和增强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问题探究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超越了物理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本课题旨在解决问题探究法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就是应用性研究,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探究问题,丰富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理论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应用问题探究法的方法和经验,进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对完善“问题探究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本质意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探究的氛围,点拨学生的思维,调控探究活动过程,评价探究的成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达学生到自己能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因此,运用问题探究法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1)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问题探究法”来进行教学,也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必须用“问题探究法”来掌握。就知识的分类来看,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学生自学就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这类知识

则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具有实际效果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本课题研究重要内容。

(2)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根据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景,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设置悬念,或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3)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辨证统一关系的研究: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完全预料的,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研究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

系,以便从容应对各种生成性问题,提高探究活动质量。(4)学生探究活动及其过程调控的研究

主要研究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教师如何适时、适地、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如何有效地点拨学生的思维,调控探究活动的方向等。(5)学生探究活动及其过程评价的研究

着重研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及其探究过程的评价问题,重点是对学生思维及探究方法的评

.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1)第一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①学理论、搜集资料、动员发动、制定研究方案。②召开课题研究动员会。③完成子课题研究县级立项工作。④建立子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及相关材料。

(2)第二研究探索阶段(2013年4月——2014年9月)。①分析整理资料,每个研究教师都要上研讨课、通过巡回听课,集体评课、研讨等形式,构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的教案撰写和课堂教学程序的探索性设计。

②组织研究教师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科研能力,实事求是地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建议。

(3)第三研究的深化阶段并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①进一步强化对研究的认识,促进教师把握教材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有实质性、创新性的突破。

②促进课题组成员的深化研究,积累个案资料,形成优秀论文、教案和典型案例。召开研究成员座谈会,对研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③认真总结研究和实践经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在全县具有指导性和推广性的中学物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④以研究学校为龙头,实施名师带动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县推广。

阶段负责人:宋文文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两个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物理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通过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在课题实施中存在的困惑,尝试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探索有效途径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文献资料:丰富充足。2.课题组成员:组成合理。3.课题经费:自选课题,经费自筹。

4.研究方法与手段: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共性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1、文献研究、情况调查,确立课题;

2、确立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

3、开题论证;

4、进行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分项调查(问卷法、谈话法)。阶段成果: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9月)

1、进行实验,个案研究;

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

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并设计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阶段成果:课堂教学个案及课堂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1、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

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篇7

一、反思问题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已成为一种共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努力尝试差异教学, 但是大家的关注点普遍集中在课中以及课后: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课后采取补救性措施, 很少有人关注课前的准备与铺垫, 课前预习处于一片混乱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预习水平停滞不前

预习不仅仅是单纯地扫清字词障碍, 而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第一次对话的过程, 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情绪体验 (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时, 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目前, 大多数的中高年级的预习存在“一刀切”的现象, 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三到六年级的预习处于一个层次, 要么过于简单, 只是给课文中的生字组词、标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要么过于复杂, 除了给课文中的生字组词、标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外, 还要查找资料、批注自读感悟、进行课后拓展等, 不顾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差异, 造成了中年级的学生厌学语文, 高年级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不消化、学困生吃不了的僵局, 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 被我们一点一点抹杀,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预习过程流于形式

我校地处县城南郊, 农民子女多、留守儿童多, 生源质量差, 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预习流于形式, 多数学生停留在组词、标段、解决不理解的词语、查找背景资料上, 忽视对文本的思考和感悟。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 好学生易于接受, 学困生却听得满头套, 一知半解, 连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都消化不了。教师教得辛苦, 学习效果只能靠机械重复式的课后作业来补救, 学生学得辛苦, 课堂效率低下, 造成了“耗时低效”的局面。

(三) 评价预习存在“一刀切”现象

考试成了现行评价学生的指挥棒, 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标准。教师戴着有色眼镜“横向”评价学生, 无视学生的智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优等生的一切成了全班学生的评价标准, 忽视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点滴进步, 让这些学生永远生活在优等生的阴影下, 评价预习作业时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施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 我在三年级开始, 在我们班进行了“预习学案”的尝试研究。这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环节, 是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完成有梯度的预习作业。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预习—展示—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 作业分层设计, 因材施教

首先, 每个学生的起点不一样, 水平参差不齐, 层次高低不同, 他们所需要预习的作业应该是不一样的, 有些东西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 而有些, 则是需要学生选择做的。因此, 预习作业也应该有弹性, 像套餐一样, 让学生自主选择, 分层完成。根据学生的差异, 我将预习作业分为A、B、C三级。A级作业是针对学有余力和自觉性较强的优秀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进行个性化的自我探究,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B级作业针对的是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 主要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巩固基础知识,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C级作业是针对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要求略低于B级作业, 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 注重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随着这项作业的深入开展, 级别也在不断增加。在具体的要求上, 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出题进行整合, 通过必做题和选做题的结合, 使预习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个性,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预习作业也应该是有梯度的, 由易到难, 呈阶梯性。

其次,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三年级至六年级的预习作业以“l两个梯度三个维度”展现, 两个梯度就是两个学段, 三个维度指“字词掌握、课文理解、自我探究”三个方面的学习, 随着年级的增长, 预习作业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 难度逐步加大, 自主性的权利也越来越大, 另外作业量也是由少到多。

(二) 指导分层, 授人以渔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因此, 安排预习, 教师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扶到放, 逐步放手。三年级的学生预习的能力不足, 教师应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预习, 教师可先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四字口诀:一读、二查、三记、四写, 让每个人记住预习的基本步骤。然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自觉性的差异, 制定不同的预习指南。为了让学生在平时的预习时做到有步骤, 可以请学生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长此以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预习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到了五、六年级, 大多数学生就会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

(三) 分层评价, 激发学习原动力

分级预习不仅能保持学生对预习的持续的热情, 还能鼓励学生自我竞争, 不断晋级。如果连续得到五个红星, 学生就可以自动晋级, 由C级升到B级, 由B级升到A级, 纵向评价学生,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既培养了优等生, 又转化了差生。平时, 出好的题型, 完成得好的作业, 有进步的作业, 我都在旁边画个小红花, 写上激励性的语句“你进步了”“加油”“继续努力”, 赏识每一个学生, 定期在班内及时表扬, 并将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课堂表现评价表”和“成长档案袋”记录下来。这样做,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使每个学生都有前进的动力。

总之, 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探索科学有效的分层预习方法, 变革传统机械的预习作业, 尝试“预习学案”的编制与应用, 构建“预习—展示—提升”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实践中分层设计、分层管理、分层评价课前预习, 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为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摘要:对学生来说, 读书不仅是学会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知识, 大量的新知识还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去探索、去积累。通过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发现:学生预习作业分层设计、教师指导分层、分层评价方法相结合可以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进行科学、全面的指导, 从而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预习,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赵玉红.挖掘内在潜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浅谈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J].学周刊, 2016 (9) .

[2]欧阳芬, 彭隆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篇8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上一篇:你曾是少年散文下一篇:临清.市场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