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精选7篇)

美术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篇1

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子课题

中期研究报告

美术教育在学校内主要是通过美术课来实现的,初中美术教育秉承了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增加了美术形式种类,扩大了学生视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所学知识能够产生实效性;减少学生盲目向专业美术方向的发展,避免用专业水准作为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注重美术课堂对美术知识的普及效率,等等。

我校课题组在课题申报成功之后,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责任分工,明确任务,业务培训,并且围绕课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全国各地相关内容的研究资料,分析其研究成果并加以借鉴吸收。组织了初一和初二年级各一个实验班级进行实验教学,并同其他班级进行比对研究。实验教师根据课题实施方案撰写论文,制作教学资源库,对教学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反馈。

具体说来,我们首先从美术课本入手,将初中年级的美术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美术史及美术欣赏;二是绘画练习;三是绘画、设计理论知识及其应用。

根据上述分类,我们制订了不同的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通过美术及美术欣赏课,让学生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审美特点及其表现,拉近学生与高层次美术作品的距离,使其充分体会到美的内涵及真谛。在制作该类课堂资料库时,我们采用的是一种博物馆式的展示方式,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克服书本上只言片语和图片稀缺、呆板造成的理解困难,营造一个生动的、多感官相互作用的学习环境。在绘画练习课上,将课堂搬到多媒体教室,大屏幕上的课件内容为学生展现一个真实、清晰、流畅的绘画(设计)作品制作诞生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演示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摆脱了材料和场地的束缚,让原本受限的课堂演示活动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全面详实,满足了学生多角度观察演示的需要,避免了演示盲区的出现,还可以重复观看学习,提高了演示效率。

而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则是我们这个课题关注的重中之重。学生美术视野的拓展,学习兴趣的培养,练习的多样性,最终是为了提高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又必须通过“物化”的方式体现出来,这种“物化”在我们看来就是指导实践应用的能力。应该说,审美能力与其指导实践的水平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不仅希望学生学,更希望他们学以致用。

因此,我们在课内课外都十分注重学生活动。除了传统活动,诸如班级布置,板报评比,艺术作品展览之外,我们同样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到美术活动之中,并且不失时机地将一些与生活休戚相关的内容加载进来。例如创建学生自己的虚拟个人网站,建立个人虚拟服饰馆等等,使学生的美术知识得以应用和检验。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实验班的学生在校内外组织的各项美术活动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与课题的开展不无关系,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我们基本完成了初

一、初二年级美术欣赏和史论课的教学资源收集工作,开始步入优化整合阶段,力争利用学期末和假期时间将资源库建成,真正实现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堂教案进行学习的设想。课堂演示课件的制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方面,我们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汲取同行所做的有益尝试,将好而新的教学内容采纳到我们的教学课件中,另一方面,课题组也组织实验教师自己根据课堂需要拍摄制作视频演示资料,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信会起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届时,一个根据新课标教学内容安排而制作的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教学资源信息库将在美术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然,万事开头难,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意料中和意料之外的问题:

一、课程资源库的投入使用,极大丰富了课程内容,而受课时的制约,巨大的信息平台如何完全发挥其效用,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可以针对同一堂课自主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案”,满足了学生自我学习的需要,照顾到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但在教案的制定上,教案间的差异如何把握还需要斟酌。最终做到教案即各有特色,又能围绕共同主题完成教学目的,实现殊途同归,不能不说是个考验课题组全体成员能力的问题。

我们将会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展开研究和探讨,做到问题出现一个解决一个,向着最理想的结果努力。

课题组目前进展顺利,工作正常,无重大变更事项。只是由于工作调动原因,贾文峰老师离开课题组,现由信息技术教师贺东利(女,中教一级)履行原贾老师工作职责。

美术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篇2

一、制定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计划比方案简单一些, 主要是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写下来。写计划需要多读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 与自己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借鉴一些同类课题的实施计划。计划需要由课题主持人来写, 因为他最了解这个课题, 希望课题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课题研究计划要涉及什么人做什么事, 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积累哪些资料。拟好的计划要发给课题组成员研讨, 定稿后发给每个成员, 按这个计划来开展研究。其实, 在选择课题组成员时就要考虑到课题组老师的专长, 既有善于总结的老师, 也有善于上课的老师, 还有能提供后勤服务的老师, 当然还可以兼顾一些年轻的教师, 他们有活力, 也愿意参与其中。

二、平时注意搜集整理资料

平时的资料搜集整理有利于课题成果的积累。老师们做的课题一般都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 可以搜集以下一些资料:示范课课例、课堂听课笔记、教师读书笔记、学生作品、活动视频、图片、教学设计集、教师论文集、沙龙活动记录等。为了资料的规范, 我们可以设计专用的活页纸, 发给课题组成员和学生, 方便直接手写, 更真实, 更便于及时收集。同时, 鼓励课题组成员购买一些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 让每个人都能够透彻了解国内外该方面的理论研究的动态, 从而更好地为本课题的开展服务。

三、定期召开课题小结会

主持人要按照计划推进课题研究。每一阶段要把课题组成员召集到一起, 总结上一阶段课题的开展情况, 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大家畅所欲言, 探讨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主持人认真记录总结, 及时反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这个过程应该是课题组教师共同成长必不可少的, 扎实的课题研究可以带动一批教师快速成长。当然,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融合, 会议或沙龙之后可以小聚一下, 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一些苏南学校的老师, 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型学术沙龙, 聚集一些热衷教育的老师, 喝喝茶, 聊聊读书、教学、写作, 这种教育生活方式非常好。

四、创新课题研究的平台

现在的信息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课题研究要不断开拓创新, 寻找合适的平台展示课题成果。如, 微博、微信、博客、电子杂志等。平时, 课题组还可以通过飞信、QQ群等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以笔者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童心作文’教学与实践研究”为例, 我们课题组建立了这样一些平台。一是博客平台, 建立“童心作文”博客, 将自己在网上浏览到的一些课题相关的知识发在上面供大家分享。二是QQ群。课题组建了一个QQ群, 组员都加入进来, 就困惑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三是网站。课题组建了一个教育网站, 设置了与课题相关的四个版块, 由课题组老师担任版主, 组织各班学生参与进来, 扩大课题的参与度。四是文学社。课题组有一个童心文学社。从课题组成员的各班抽出一批有文学底子的学生, 由课题组老师定期进行写作培训、组织外出采风, 组织参赛, 培养一批文学新苗。

五、抓实课题研究的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题研究不能只落在文字层面, 还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课题组成员要严格按照计划和方案上的步骤去做, 去落实课题提炼出的理论, 去鉴定其方案的可行性。哪些措施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哪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不强、高耗低效甚至是败笔, 这些都要及时记录下来, 反馈给课题主持人。主持人要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反馈, 适时调整, 及时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可行的方法, 继续研究。总之, 课题的实践要本着“在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实践”的原则,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之路。课题实践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教学,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六、分阶段进行理论提炼

课题研究的成果、小结等需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这些内容需要分阶段进行总结提炼, 绝不能是一些套话、白话。可能有的老师会说, 理论对我来说太遥远了, 我可不会。其实, 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你读书、写作、科研提升的过程。一边读一些理论的书籍, 一边结合自己课题研究的情况, 撰写课题研究方面的论文, 将读到的东西以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有了读作支撑, 你的思考就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我们做课题, 为什么课题管理部门要有中期验收, 就是提醒我们关注课题成果的积累, 理论的提炼, 不能等到最后才去写。如果真等到那时, 估计就是大脑空空, 两眼抹黑了。

七、邀请顾问及时进行指导

美术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篇3

自我校申报的“民办学校活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列为“十二五”重点课题以后,我校全体师生在学校课题组的领导和主持下,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方案,在基础年级脚踏实地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验,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学校教改之路越走越宽,教师们坚持教改的方向越来越明确,决心也越来越坚定。回顾近两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现作中期总结报告如下。

一、在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完善理论建构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和郭思乐“生本教育”理论为指导,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杜郎口学校“高效课堂”等改革经验,结合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明确提出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二三四五”工程,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形成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较完整的指导性意见。

一个目标:教会学生学习。

两个转变:变讲堂为学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个环节:自主学习;充分展示;当堂评价。

四项要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教学手段先进多样;教学效果当堂反馈。

五个原则:自主学习原则;合作学习原则;探究学习原则;快乐学习原则和成功学习原则。

上述改革指导性意见的理论基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改革的起点和归宿是努力改善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质量(不仅限于学习质量),改变学生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激发生命成长的活力。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自由与自觉,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不仅是学习效果),关键是把课堂最大化的还给学生,并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为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最佳课堂环境和条件。

二、在实验与探索中稳步推进课堂结构的改变

为探索课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老师们进行课改的信心,学校每学期举行“广雅杯生本活力课堂大赛”。在第一届“生本活力大赛”的基础上,派出课改积极分子,由校长亲自带队,到全国多所课改先进学校取经学习,带回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了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学校不惜巨资强化了硬件建设,先后按新课堂要求改建了两个多媒体大教室,精心设计了专门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合桌椅,供校级大赛课和展示课使用;配备了高清摄像机,提升了校园网带宽,保证每个老师都能及时观摩校级课改公开课。

截至目前,学校已经组织了三届“广雅杯生本活力课堂”大赛,每次组织形式都有所不同,由最初学校指定个别有课改热情的中青年教师典型引路,到科组推荐,再到全员参与初赛,科组选拔优秀者参加校级决赛,从点到面,逐步扩大参与范围。本学期即将进行的第四届大赛,决定采用四级推门听课的方式进行,目的是实现赛课的常态化,将通过前期试验探索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推广应用到常态课堂,至此,参与新模式改革实验的教师逐步达到了100%。从参与课改的学生来讲,由最初的组建实验班,扩展形成实验年级,到初中和高中的基础年级全部参加,学生参与率也越来越高。参与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表明我校围绕课题进行的课改实验正在实践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常态化。

三、在总结与反思中提炼形成新模式

初中年级的“三四五”导学式教学模式解读。“三”即为课堂教学结构的三个基本板块:预习(自学)、展示、反馈。“四”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循环程序:第一循环为独立预习、交流展示、评价反馈;第二循环为合作探究、联动展示、评价反馈;第三循环为迁移训练、拓展展示、评价反馈;第四循环为自我诊断、穿插巩固、评价小结。“五”为课堂教学原则的“五项要求”:一是自学预习要充分,二是学生展示要精彩,三是小组互动联动要有质量内涵,四是教师指导要个性化,五是评价要有激励性。

高中年级的“三个基于”自主学习模式,即“基于教的学,基于做的学,基于研的学”,通过引导学生为教会同伴而学,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为完成某一课题的研究而学,真正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把教师的讲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研究中学。高中青年历史教师李娜在大赛课上将自己定位为“导演”的角色,让平时一个不太起眼的学生做“主演”,进行了“小先生制”的尝试,其他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在课前预习时广泛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了精彩的重演历史性的角色化展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

四、阶段性研究成果

学校领导层逐步由管理型向学习型转化,整个行政团队向“专家治校”方向发展,骆校长关于课改的阶段性总结论文《用情感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获得省级一等奖,多名中层干部的论文也相继获得各项省级奖励。一部分中老年教师迅速转变了观念,从原本观望转为积极参与,努力触摸教改最前沿。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参加课改,接受着最新的教育理论的洗礼,迅速站稳讲台,成为教学改革的急先锋。

课堂教学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座位由传统的秧田式转变为马蹄式,强化了小组合作学习。孩子明显的进步,得到了家长的赞许;课堂形式的转变,得到了广雅本部教学督导团专家的赞誉;逐步走向常态化的教改,也得到了周边地区兄弟学校的关注,对周边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推进课题实验研究的基本经验

1. 行政推动是保障。学校行政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学校教改的走向,在多考察、多思考的基础上,找准改革的切入点。既然认准了改革的方向,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从校长、副校长,到中层领导,到科组长,自上而下,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形成机制,层层推进。

2. 转变观念是根本。新的学校就应该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全体教师,只有转变了全体教师,乃至学生家长旧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才能够顺利推进。

3. 集体性反思是动力。课堂教学改革只有正确的方向,没有固定的模式,加上各个学校实际情况各异,如果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胶柱鼓瑟,只能处处碰壁,损伤改革的热情和决心,只有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迅速推广成功的经验,及时纠正改革的偏差,这样,课改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4. 全体参与可持续。只有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课程改革才能有序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才能走向常态化,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要对推动改革进行制度性的设计与安排,及时制定适应课改需要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到课改中来。

美术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篇4

(对中小学科研的很有针对性的讲评——很有实用的指导意义)

2009年06月01日 星期一 09:17

怎样写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中期报告的功能和结构

1、功能:科研中期报告是科研课题的执行人在科研过程中向科研主管部门汇报课题研究工作进度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的书面材料。

主要功能有:

①课题执行人总结前一段研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②向主管部和协作单位通报信息,以便检查研究进度,安排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2、结构:科研进度报告由:

课题名称;

a.课题概述(课题来源,起止时间,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支持的经费等);

b.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

c 阶段性成果.d.下阶段研究工作的计划;

e.参加这段工作的人员名单和报告时间等六部分构成。

二、课题中期报告的写作

1、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写法上应按工作计划上规定本阶段任务条款,逐条检查落实,注意写明完成情况,也同时写明存在问题,分析存问题的原因,如果不具备研究条件而未完成任务应作出说明。这部分写得如何,是衡量报告质量的关键所在。

2、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这部分写作既要参照课题工作计划写出下一阶段将进行的研究,又要针对上阶段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将未完成的任务移至下一阶段去完成。如果研究工作计划有变动,应写明变动原因并作出新的安排。

3、报告的编写方法:对单一课题,可采用时序式编写,按任务完成时间的先后写。但重点放在本阶段研究工作的进展和结果上,避免写流水账。对项目比较多的课题,如分有多个子课题,可采用任务分项式编写,一项一项地写。也可把时序或任务分项式结合起来编写。

4、内容真实,把握分寸:报告写作的重点应放在“研究计划完成情况”和“未能按计划完成的工作”两部分上。写作中应如实反映研究的客观实际,正确估价取得的成果;写成绩不要过分夸大,同时要写明存在困难和问题。

结题报告的写法

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描述,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篇规范、合格的结题报告,需要回答好3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即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三是“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10个部分(也可分为8个部分):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这两个部分着重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6、课题研究的方法;

7、课题研究的步骤;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第3部分到第8部分,回答的是上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结题报告的这8个部分,除了第8部分外,从第1到第7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照抄或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而第8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有时候,第7、8两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写。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基本上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3个地方:

1、研究报告中的第3部分“课题研究目标”,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假设”。

2、研究报告中的第9部分“课题研究成果”,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结果与分析”。

3、研究报告中其他部分的标题中的“课题研究”,应改为“课题实验”。

二、结题报告的总体要求

1、要根据课题研究类型的要求,规范小标题的表述。

科研课题的类型大致分为两类,即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实验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实验性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在小标题的表述上是有所区别的(这个区别在第一部分已讲过了),要按照不同类型的要求来表述小标题,做到前后一致。在这次结题验收评审中,我们发现,有些课题组没有分清所研究的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课题还是实验性研究课题,因而,在结题报告小标题的表述中出现不应有的混乱:在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中,有些部分的小标题以“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成果”等来表述,其他部分的小标题则以“实验目标”或“实验内容”这样的小标题来表述,小标题的表述互不协调。还有,“假设”是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结构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但在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中有的没有这一“假设”,而在应用性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中有的反而出现“假设”。这样的表述是不规范的,在修改时应使注意小标题的表述前后一致。

2、要扣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撰写结题报告。

围绕科研课题题目,尤其是扣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是写好一篇结题报告的基本要求,也是填写好立项课题申报表,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好开题报告,组织好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如果能切实做到紧扣题目,紧扣关键词语,在撰写时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例如:《培养新型主体人格的德育目标研究》这项课题,其关键词是“德育目标”,“培养新型主题人格”是“德育目标”的修饰语。在结题报告中就要抓住“德育目标”这个关键词,在“研究成果”部分表述所研究的“德育目标”是什么。

3、结题报告的结构要完整。

要按照10个部分(或8个部分)的基本结构要求来撰写结题报告,做到结构完整。有些结题报告存在结构性缺失,有的缺失一、二项,有的缺失多项,有的自定结构,自设小标题,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不同于论文的撰写格式,要注意不要仿照论文格式来写,不要在结题报告的前头增设“内容提要”、“关键词”、“引文”等。结题报告也不同于经验总结,不要以经验总结的格式要求来撰写结题报告。

4、语言文字表达要规范。

结题报告运用的语言应是陈述性的报告性的,文字应当简洁流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一要注意不要使用经验总结式的语言;二要准确表达,切忌答非所问;三要

简练,文字切忌累赘、重复。

三、结题报告各部分的基本要求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这个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个别的结题报告,如有必要,还可列出一个部分“课题内涵的阐释”,专门对课题的内涵作说明。

2、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既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陈述,也可以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来陈述。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能更充分地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这部分的陈述要求理论依据要具体,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列出课题研究所依据的若干个具体的理论观点或若干项具体的政策,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所选择的政策要具时代性。在陈述理论依据时,应切忌将某一专家、学者的整篇著作或某一个文件、某位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全文当作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本课题研究所要最终达到的目的。在实验性的课题中,它体现的是“实验假设”。实验假设其实也是实验将要达到的目标。这一部分的陈述只须用一、二百个字就能说明问题。这个部分的陈述,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

一是课题研究目标的确定不要过于空泛,过于原则,或没有扣紧课题题目。例如,有的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目标”中,提出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这样的研究目标显得过于空泛、原则。有的提出,要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探索德育的性质,研究对培养人素质和新型主体人格的普遍要求,探索培养目标,探索德育的基本任务,探索德育的主旋律”,确定这样的已经由国家确定了的研究目标,显然是不妥的。

二是要注意结题报告结构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本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最终必须落实到研究成果中去。看一个课题的研究合格不合格,能不能通过验收,就看在研究成果中,所取得的成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在陈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时,一定不能忽略研究目标与研究成果之间这一内在的联系。否则,会令人感到这个课题研究并不成功。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陈述的是课题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对研究主要内容的表述应当紧扣研究目标,简明扼要,准确中肯。在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时,有的将子课题表述成研究的内容,这也是一种简洁明了的表述办法。必须注意的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的研究结果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6、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指的是该项课题在研究时所采用的教育科研方法。一项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科研方法。比如,采用实验法,同时也可能采用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

7、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这部分的陈述比较简单。一般将课题研究分成准备、实施研究、总结等三个阶段,也有的分成四个、五个阶段。然后,在每个阶段中简要陈述做了几项工作,一做什么,二做什么,三做什么,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需要花费较多的笔墨来陈述。要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也可以与“课题研究步骤”合在一起陈述,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陈述所做的几项工作,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或措施等。

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语调来撰写,不要将这部分写成经验总结或研究体会。

9、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

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课题中期论证报告 篇5

课题负责人:董来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提高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探索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

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课题研究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通过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有效导入的方法。(2)通过实践进行探讨,研究好的、有效的导入方法。

2、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学术期刊网、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教育实验法: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大量收集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预定一年内完成。

研究阶段预期:

1、申报阶段(2015.9——2015.10)

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2、前期实施阶段(2015.11——2016.2)

成立课题组,举行开题论证会。探讨基础研究流程及分工,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

(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首先了解学生对语文课堂导入的需求及认识;

(2)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

(3)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一般遵循原则‘

(4)反思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艺术性、科学性等特点;

(5)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新科导入易犯的错误,探索新的方法策略;

(6)设计和编制合理的导入教案。

(7)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后期实施阶段(2016.3——2016.5)

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4、总结鉴定阶段(2016.6——2016.8)

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教案实录,出示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基本要求和优质导入评定标准。

五、取得的阶段成果

本课题研究时间已接近尾声,预期目标基本完成,主要成果有:

1、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份;

2、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一份;

3、关于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的课堂教学案例10多篇;

4、研究组老师所写的相关论文近10篇;

5、研究组老师所写的教学反思,研究体会,随笔杂感等近50篇;

6、语文课堂导入多样方法的教学设计40多篇。

通过课题主持人的正确领导和实验教师的潜心实践,课题组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着。一年来,课题组共召开专题会议7次,开展培训活动、交流研讨活动和主题活动等10多次。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中,更是总结出三十多种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好方法、好技巧。简要归纳如下:

(1)音乐激趣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

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

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讲好开头是关键。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

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娓娓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些问题是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

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

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投影片。

讲课开始,先投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

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

像同步,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

这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4)故事传情

乐意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这篇课文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

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

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一下子,就把热血沸腾的学生拉入了文境中。

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您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式样好吗?质料好吗?您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式样、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大笑不止。这位老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会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5)诗歌怡情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用诗歌来开头,可以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

用诗词导入,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现成的名诗、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比如上《西湖的绿》一文,由于西湖风光让历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惟妙惟肖的诗篇。

所以从诗歌入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于是在开场就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淋漓尽致地赞美了西湖之韵的诗歌为引子。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西湖的风光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学会了两首古诗,而且在学完了课文后,学生们也会自然地仿诗赞美西湖。真是一举三得。

(6)审题设疑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

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这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

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从血缘关系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7)温故知新

在讲授新课前,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起知新之趣。

如教《林海》可以这样开场的:“同学们,以前你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

课文先概括地写小兴安岭树木成林,几百里连成一片的壮美景致,然后分述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中小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而且对春天的绿叶、河水,夏天的晨雾、野花,秋天森林中的物产,冬天的风雪、动物,作了具体的描写。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林海》一课,也基本上是这样写的,但它比《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得更具体细致,更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加以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这则导语既有对旧课知识的复习,又有新课教学目的之明确要求。

语言精炼,毫无闲言杂语;层次分明,给人以明确信息;条理清晰,给人以深刻印象。

(8)简介作者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新课作者的生平及其有关情况,使学生缩短了与课文的距离,易于同作者的思想感情达成互契与共鸣。

比如,教《长征》一诗,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毛主席。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工农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学生们马上能以站在诗人的立场来欣赏这首豪迈的诗篇。

(9)设置悬念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积极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

一开课就给孩童设置疑障,造成悬念,可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思维兴致,同时对儿童的学习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教《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先讲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领八

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想一举消灭孙权,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当时孙权的军队才三万,可是赤壁一仗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却被东吴打得落花流水,损失了一大半。

曹操自己也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从华容道逃跑。于是,赤壁之战这一仗也就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有名战例。那么,东吴究竟采用什么计策打败曹军的?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

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10)猜谜激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

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雨》这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接着出示课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11)激发体验

文学作品大都是以情动人的。它以感人的故事情节,激起读者的共鸣。

对于记叙英雄人物的文章,要用英雄模范的行为美,激发学生的心灵美。

使他们结合实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将心比心地体会文章的内容。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先提问:火烧活人,这种情景同学们和我都不曾见过,但火星溅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不小心

被火灼了一下,这种情况却是有的。

请同学们谈一谈,这种感觉是怎样的?在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后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位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地趴了半个多小时,最后被活活烧死的英雄—邱少云的故事。

通过诱导,学生将心比心地进行联想,使他们产生共鸣,更加体会到英雄的伟大。

(12)板书引路

把精炼、新颖的板书放在新课伊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老师在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时,走进教室,扫视了一下全班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贪—贪—贪—贪—贪—贪贪得无厌。”

学生看到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大于一个的“贪”字,感到十分新奇,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时,我顺势说:谁存有贪心?而又是怎样贪得无厌?最后落得了怎样的下场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吧!(13)描摹景物

一位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先描述:“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方,更有一处因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界的地方,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桂林,去领略那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风景。”

这样给学生增加了地理知识,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桂林的山水,增加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14)幽默诙谐

一位老师在教学《修改文章》一课时,同学们,你们经常写文章,知道什么叫“文章”吗?老《辞海》上说:“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人的脸皮有青有赤又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

古今中外许多女同胞都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你看吧:她们每天早晨对着镜子梳妆,用奥琪增白霜反复“揣摩”(涂抹),再用高级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特制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

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文章出类拔萃,成为好文章,不在修改上下功夫行吗?

就这样,把本来严肃的内容说得含蓄、幽默、妙趣横生。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师的独具匠心,教师的幽默语言,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至关重要的。

(15)游戏玩味

在教学《听讲要专心》一文时,一位老师采用了游戏导入课题的方法。

刚一上课,老师便提出做游戏的建议。游戏的名字叫《品尝》。

老师借鉴了著名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听、看,看谁学得最像。老师首先拿出三只瓶子。

一只装满汽油,一只装满蓖麻油,一只装满醋。老师说道:"现在请仔细观察。“

然后他给一个杯子倒入一点汽油、一点蓖麻油和一点醋。

随后他竖起一个手指给学生看。接着他把手指放进杯子蘸了一下。

几秒钟后,他把手指拿出来。”现在大家看着,”他说,“记住,你们要照我做的去做。”

他把一个手指放进嘴里,尝了尝,微笑着,显得很高兴的样子。

然后他把杯子递给学生,在全班传递。

每个学生把一个手指伸进混合液蘸了蘸,然后放进嘴里吸了一下。

他们没有笑,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个鬼脸。这混合液的味道太难吃

了。

当这个杯子最后传回到老师手里时,他很不高兴地说道:“很遗憾,你们中谁都观察得不够仔细。

不错,我是吮吸了一个手指,但是我放进嘴里的那个手指并不是我伸进杯子里的那个。”

这样就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听讲要专心》。

这样导入使学生们兴趣十足,也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16)情景导入

情感在情景中萌发、生成。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创设愉悦的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就能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骆驼与羊》一课时,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动物的王国里,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发生争论。今天就有两位动物不知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你们想知道是谁和谁争吵,又为什么争吵吗?”这样提出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

(17)释题导入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往往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带全身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让学生读了几遍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重点应放在哪两个词上?当学生抓住题眼“金色”、“脚印”,明白“金色的脚印”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从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又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首先提问:“《将相和》课文中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一直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呢?”一连串的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梳理出来,达到了开窗入室的效果。

(18)谈话导入

谈话,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

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蟋蟀的住宅》时这样导入:“同学们知道蟋蟀是“战场上的勇士”,还是有名的歌唱家。可你们是否知道,它还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这一问,首先就把学生的劲头调动起来了,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19)提问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善于提出问题能抓纲挈领,统领全篇,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进而引导学生不断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如在《养花》一课时,我就直接地提出了这样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同学们喜欢花吗?哪位同学养过花?养的是什么花?你能谈谈养花是什么感受吗?”这样的问题逗得学生心里直发痒,都纷纷举手回答。又如在执教《种子的力》一课时,一位老师这样导入新课:“世界上什么东西力量最大”?同学们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是大力士的力气最大;有的说是大象的力气最大;有的说是大吊车的力气最大;还有的说是蚂蚁的力量最大。当大家积极地思维想要得到的答案时,教师引入了新课“世界上究竟什么东西的力量最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种子的力》”。大家迅速翻开了课本,急于想知道答案。

(20)故事导入

利用历史典故导入新课,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如一位老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有一位擅长弹琴的音乐家叫伯牙。有一次,他出使到楚国,回来时走的是小路,时值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突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雨后出现了一轮皎月。伯牙兴趣所致,弹了一只曲子,这首曲子引来了一位樵夫,这个樵夫名叫钟子期,开始伯牙很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一个樵夫不配懂音乐。但伯牙弹了一曲有关高山的曲子后,钟子期赞道:“多么巍峨啊﹗大人之意在于高山”。伯牙又弹了一曲有关流水的曲子,钟子期又赞道:“多么广大啊﹗大人之意在于流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由此导入到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引入到《月

光曲》一课的教学,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1)复习导入

抓住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已学知识所蕴涵的兴趣因素来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新授课文更加有的放矢。如《数星星的孩子》一课,一位老师首先让学生背诵儿歌《小小的船》后问:“同学们,你们对这首儿歌的哪一句最感兴趣?”学生答:“我在小小的船里座,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么说同学们你们很爱看星空了,你们数过星星吗?你们看到过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拍摄的画面吗?我国古代汉朝就有一位叫张衡的人,小时候很喜欢星空,他还数过天上的星星呢?”学生一边回味着对遨游太空的憧憬,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为新授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2)悬念导入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究竟谁怕谁?是谁吃掉谁?”学生回答:“这还用问,肯定是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老师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听狐狸的指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个导入语完全抓住了学生猎奇的心理,驱使他们认真地读课文。

(23)背景导入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学生难于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教师对课文背景的介绍直接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因为课文的主人公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距离我们的小学生较为久远,直接引题很难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一位老师在授课时,直接采用背景导入的方法效果比较好。他先简单介绍了周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然后边播放大屏幕(当时送别时的情景)边深

情地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整个中国在哭泣,全世界在哭泣„„,元月11日,总理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花,首都人民自发地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北京长安街两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片课文,记叙的就是当时那令人撕心裂肺的送别情景。”教师的一段话直接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事件发生的背景,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庄严肃穆。老师的语调、语速和语气,使学生的心一下子与作者靠近了。

(24)即兴导入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教师不要慌乱,而是要发挥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促使学生的进一步生成。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要下雨了》的公开课时,本想打开课本,让学生直接读题进行课本内容的学习,谁知电视机没有调试好,图像出不来,电视机发出了“轰隆隆”的噪声。这时候,老师灵机一动,问道:“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声音像什么?”学生有的回答说像打雷的声音,有的回答说是像刮狂风的声音。老师接着问:“这两种现象过后一般又会发生什么呢?”学生有的回答说“要下雨了”,有的回答说“下雨了”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同学们认真地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课堂上这意外的一幕,不仅没有为自己带来尴尬,而且还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研讨的氛围和精彩生成的意境。

(25)插图导入法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秋天》,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田,近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附近有一棵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天空中两只燕子好像在说话。”这时,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教师板书课题《秋天》,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26)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如教学《群

鸟学艺》,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小马过河》一课的寓意。《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篇童话故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群鸟学艺》),这个童话故事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想知道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学到新的技巧技能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27)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

(28)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29)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30)趣味导入法

抓住课文要点,用富于趣味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注意力集中。

(31)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

(32)其他方法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还有如问题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漫画导入,诗歌导入、电影导入,录音、录像导入、对答激发热情导入、利用课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等,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艺术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精练、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艺术的作用。

六、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设想

课题中期报告 篇6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李素娟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75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我们研究的课题是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一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二是如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关注教师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通过课题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促进合作、探究的教研文化的形成。这也是目前我们最直接最有现实意义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的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遵循既定的教学计划,凭借既定的教材和手段,优化组织教学过程,争取最佳的教学途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有效的教与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本课题于2014年10月正式开题,预期到2015年12月结题,至现在已经一年多的时间,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叶澜教授等。在“十一五”期间,国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较多,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以课例为载体,对有效教学展开的研究尚不多,“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研究”是一个崭新课题。预计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有效教学研究关注教师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三是通过课题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促进合作、探究的教研文化的形成。

2、本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尽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已有多年,然而,一些整合课的有效性不尽如人意。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多角度、多渠道的视听感受,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用于制作课件、学习专题网站的时间太多,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前准备费时费力,课堂形象效果不错,但整体效益不高。且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教学媒体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学生对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应接不暇,有视觉疲劳的现象,甚至信息技术手段成了课堂教学的独占媒体,挤占了学生思考、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课件过多地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度形象化教学不利于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会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教学综合效益下降。由于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优势、有不同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相互间有互补性,因此适时适度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并与其他教学媒体共同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现实问题。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论认识、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多种教学媒体素材的有效使用,都还有许多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需要研究。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认真的实践研究,使课堂教学显示出系统的整体效益。为此,我们尝试着进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期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A、通过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寻求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的一般规律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寻求提高整合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经验和管理评价机制。B、通过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并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C、通过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2、研究内容

①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的优秀课例设计的研究。

②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的课堂实录及课例反思的撰写。③信息技术与盈余整合的各类课型优秀课例评价体系的构建。④以“有效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人员是一线骨干学科教师,具备深入课堂、进行课堂观察的便捷条件,具备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时间、空间和经验。本课题研究能促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操作性、有效性得到提高。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通过现场录像、录音,采集典型课例,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体,追求教学过程最优化,实现“赢在课堂”。在研究成果交流上,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凭借QQ群组、网络信箱、博客平台等有效媒体,观课、评课、议课,实现资源及时共享。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研究,将能更好地实现跨学校、跨学科的同行合作和专家引领,使得课题研究团队开放化、过程公开化和成果展现及时化。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进行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反思、修改,摄录案例教学课录像、录音,并进行网络实时传送、存储,撰写教学体会、教学论文、教学评点。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效果评价系统。

2、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课堂教学分析研究、课堂教学效益评价研究等。研究教学的时间主线、问题主线、活动环节、技术手段、多媒体素材的应用、研究开放性的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3、技术路线 A、将教学过程存储为视频或音频文件,与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教学评点、论文等资料汇总形成课题研究的专题网站,也可制作成教学博客网站,形成教研资源,便于同行学习、交流。

B、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相结合。课堂教与学的评价要体现出该差异性,评价要点有开放性、有可选项,教师可依据自身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思路、教研思路,来设计教与学实效性评价表,进行评价,可定性,亦可定量、还可有点评,这样老师设计的思路开阔、评价也多元化、多形式,更符合各学科教学实际,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评价方案。

二、课题研究进程

(一)建立了严密的研究组织和活动制度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成立了课题小组,按照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开展研究,课题小组所有成员定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学习思考,责任落实,合力作为。通过课题小组,确保课题的有序和深入,确保正常的研究和商议。

(二)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

近一年来,围绕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开展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的是先更新我们教师的观念。教师首先就必须得具备与现代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育观、学生观、管理观、质量观、人才观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我们的研究。因此,每学期开始,我们先召开课题组会议。一起学习如何开展课题的研究,如何试验,如何整理素材等等。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课题成员的具体工作;确定隔周利用两节课进行研究,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平时,经常性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课题实验提供有力的、新颖的理论依据,课题组要求成员学习以下书籍:《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允漷)、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叶澜)、《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何乃忠)以及每月一期的《山东教育》、《英语教师》等。除此之外,还对每人进行制作课件、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培训,这些要求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质,促进课题科研。

2、开展培训活动,专家引领明方向

自开题以来,课题研究人员参与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

3、理论结合实践,追求有效课堂

自课题研究起,课题组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逐步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实验课、研讨课、公开课、评课、作讲座等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两周活动一次,每次两节课的时间,再忙,也抽一节课进行。两个学期来,从没间断过。课题研究至今,每学期皆上过实验课,课题组组织成员进行评课,大家在言语交锋中,思维碰撞中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

(三)、研究的成效

1、有效课堂现状调查分析:构建以“自主、合作”为主要特征的高效课堂,探索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我校于2014年11月中旬对初一年段学生进行了“心目中的理想英语课堂”问卷调查。由统计结果可知,喜欢英语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的四个要素,排列顺序为适当的信息技术课件、愉悦课堂、开放课堂、作业适量。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师生互动,以老师的启发为主”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在学习兴趣和有效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2、自开题以来,我们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从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结构与教学要素、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范畴去研究和把握有效教学,得到了以下的认识:

——学生兴趣更易激发。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电、形、声、光,将数学的教授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课题导入更吸引人。好的课前导入不但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教学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演示功能更突出。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产生更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情境的设置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联想和解决问题的冲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演示会产生其他的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3、研究的中期成果 —— 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的实际需要精心制作课件或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式学习,在这种自主学习模式中,信息技术更多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的辅助者。

——利应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协作学习,互通有无。这种协作学习模式以学生小组学习为主,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得出学习结果,同时学生合作技能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通过老师的集中指导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考试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以我所教的初三班为例,三次月考成绩一次一次在提高,一次月考平均分为95,二次月考为97,三次月考为102。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初三英语的教学成绩还会有不断地提高。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教师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如何精心设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其对有效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还是一个长期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评估报告、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的展示还在探索中。

——能够深刻体现“有效性”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课题。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增强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2、重视教学案例研究。定期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积累案例,对于每一个典型课例,要求教师认真准备,重在过程。课后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利弊,写出总结材料。

初中英语词汇课题中期实验总结 篇7

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着两大问题:词汇意义认识和词汇识记学。

(一)词汇意义教学的问题

1. 脱离句子和文章内容孤立地讲解词义。有些老师在词汇教学中脱离句子和课文,把新授词汇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领读讲授词义。这种孤立地讲解词义的词汇教学法,不仅使学生感到词汇学习枯燥无味,失去兴趣,而且不能使学生理解该词的真正含义及其用法。

2. 不能正确处理词汇中心意义和具体意义的关系。

3. 词汇教学中主次不分,均衡分配力量。

(二)词汇识记教学的问题

词汇识记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词汇教学“三脱离”,识记效率十分低。2.未能遵循记忆规律而有效合理地复习和检测词汇。3.教师采取错误的补救措施,死背词汇表。

二、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任务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读懂和听懂,并为说和写奠定基础。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交际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词汇则是交际得以进行的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之一。

三、词汇教学方法与策略

根据英语词汇的特点,教师应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采取精妙设计的教学措施,有效合理地进行词汇教学。以下是词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几个方面。

(一)词汇与词块教学

词汇法(lexical approach)认为,词汇是许多词块(chunk)的集合。词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词块或语块,并使用它们构成完整的句子和语篇,而不是教授独立的词语(赵小沛,2002)。对词块的教学将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正是当前学生英语学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联想教学

利用联想和分类方法,可以使学生把词汇记忆置于一个大的意义环境之下,而且联想的组合愈紧密,词汇愈易于记住。

(三)用词造句巩固词汇教学

在造句之前,有学生必要弄清所学词汇的解释,研读教材和词典给出的例句,然后通过模仿例句,灵活而有规律地变化部分句子成分,就可以选出富有创造性的句子了。句子是承载词汇所包含的意义和句子的语法结构所显示的意义的载体。记忆典型例句并辅以造句等实践训练,永远比单纯记忆孤立的单词好得多。不仅提供各自的词性,而且通过例句来对比说明它们的用法,这样在便于学生记忆词汇的同时,也掌握了各自的词性。学习词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有一天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因此,造句练习是从学习语言过渡到应用语言的必要途径。过去,许多老师和学生对造句教学法很不重视,而我认为造句是记忆、积累和掌握单词的最好方法。

(四)加强作文练习巩固词汇教学

作文历来是锻炼和测验一个人遣词造句、有章法地表达自己的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积极认真地运用和贯彻这一原理。同样,在作文问题上也存在基本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时间分配与效率的问题。作文教学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但它提高学生词汇量和语言能力的效能和效率是很高的,这一点我们应充分认识。

在学习某个新词或词组时,若该词或词组与先前所学的词组意义相同或相近时,教师往往可以采用作文的形式进行比较辨析进行教学。其教学方式一般是以语义和句型为主线,进行系统归纳、分类、比较并加以辨析,以达到克服混淆和灵活运用的目的。这种以语义为核心,以句型为主线的词汇教学方法,有利于克服孤立学习词汇的弊端,将词与句结合起来。有时再把句子组成文章,使词汇前后联系,纵横交错。如新授动词watch(观看),可以联想到watch, look, look at, see, read等词义相近的词或词组比较辨析,让学生将这些词或词组编在一段话中。同时,作文本身就是语言应用的一种方式,因此作文本身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值得充分重视和大力推行。

综上所述,词汇教学应揭示词汇的音素、结构、性质和搭配规律;在词义不同的语境中应用词汇,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其不同意义;依据学生不同的交际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相应类型的语言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利用单词的音、形、义要求学生正确发音,注意拼写规则、构词法等;提倡读、写、听三者结合,以及利用词汇的内在联系组织识记材料,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改变单纯知识传递的教学方式,必定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能让词汇记忆完全停留在学生自发学习的阶段,把单词记忆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教师要研究词汇教学的规律和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词汇记忆的规律。忽视词汇教学就忽视了语言教学的本质。词汇教学不能脱离意义与实用,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接受词汇知识,同时给他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把所学得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反复实践,学生的词汇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交际能力也必然会增强。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为了更好地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我们要分析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任务;认真研究词汇教学方法与策略, 从而提高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质量。

上一篇:做一名懂数学的数学教师下一篇:经典短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