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内容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题研究的内容(推荐8篇)

课题研究的内容 篇1

本课题在素质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信息的集成性、人机交互、实时反馈特点,构建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本课题的研究将充分发挥我校教育装备现代化的优势,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托信息技术和课程,使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学习的认识及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学习成果的意识及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难点是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的提高英语学习能力之间的联系纽带。

五、研究对象

初级中学1—4年级的学生

六、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性质和目的,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统计法为辅”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是在教学中和对教学的研究,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确定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具体做法是:组织实验班实验,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总结经验,优化实验方案。

2、问卷调查法:制订调查量表(如:教师对英语实验教学价值的认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学生所具备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学习技能等),通过调查全面了解英语教学的现状;

3、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报告论文。

七、课题的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的基本策略

1、认知策略。根据需要进行预习;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2、调控策略。明确自己学习英语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制定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英语中的进步和不足;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经常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

3、资源策略。注意通过音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使用简单工具书查找信息;注意生活中和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能初步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学习资源。

(二)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具体措施:

1、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7年1月:课题酝酿,设计方案,理论学习,制定计划。

(1)成立课题组,建立建全研究班子。

指导小组:董立平亓成贤

领导小组:李 艳 孟光臣 刁兴庆 陈书亭亓洪胜

研究小组:亓洪胜 许 忠 王素敏 贾红菊孙 燕

朱晓霞 赵 晖 朱英娟 赵兰芳亓俊胜

(2)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基本操作能力为研究的主要内容。要求课题组成员通过阅读理论书籍、浏览网上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方面的文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课题组要求组员撰写论文,并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座谈、交流,统一认识,共同提高。

2、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9年1月,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索学习中所需信息和展示成果的能力为主。进行学情调查,运行动作,调整分析,积累资料。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素材,设计探究性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

(2)通过学生反馈、教师评课,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3)适时请专家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3、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总结实验经验,进行目标检测与评价,并在学校其它学科推广研究成果。

八、研究结果

1、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和信息资源库进行预习、听课、练习等环节学习知识,并通过人机交互检测和反馈,通过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的手段,达到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改变了以往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大部分学生做观众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2、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和网络特性的共同支持下,使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地提供给学生有价值的信息,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极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发散了自己的思维,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当最终一个单元结束后,相配的一套通过实践检验的信息技术辅助设计也就完成了。通过这种模式,一个学科中由许多实验小组,制作不同的单元,最终资源共享,可以使得每一位教师花最少的精力,得到与当前实际教材相应配套并经过实际检验的一套信息技术教学辅助设计,并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教材相应配套并经过实际检验的一套信息技术教学辅助设计,并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略加改进,就可以利用。这样可以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度,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参与和应用。

网络课件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智能导航原则。由于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层面复杂,链接繁多,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迷航,为了确保有效地教学,必须在课件设计中具有智能提示、辅导、启发、反馈、纠错等导航功能。

(2)科学性原则。网络教学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符合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应做到教学内容准确无误,教学策略科学合理,能揭示特定条件下教学过程结构内部关系与运行机制。

(3)灵活性原则。网络教学的适用范围广,运行条件要灵活,要易于操作,能根据学习者动态发展的学习过程,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策略。

3、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学生不但能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说话、写作训练,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语音、语法、习惯用语),修改自身错误。如此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增加了他们的句型、词汇量,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

4、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有所提高。

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正确引导、帮助下,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利用。这一过程,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学习、锻炼和提高。

5、网络英语学习软件的运用。

网络已成为学生越来越重要的学习渠道和知识来源,因此网络教学除了需精心“经营”课堂以外,课堂之外的网络还需好好“营造”,原因有正反二个:正面原因是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渠道之一,我们教师还应为学生自学或拓展知识面营造学习环境,反面原因是网络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必竟不是一方净土,弄不好学生会在网络中迷航--误入歧途。基于这二点考虑,作为学校和教师有必要构建一个适合中学生学习的良好的信息环境,使学生平时上网时有“地方”可去。学生目前已运用100e网络平台进行课外英语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九、问题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难点。难点之一在于,寻找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最佳的切入点。切入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①自制多媒体课件;②利用成熟的教学软件;③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设备;④学生通过教师建立的教学网站学习,完成教学任务;⑤网上寻找资料,自主完成;⑥计算机虚拟情景教室中,互动式学习等等。当然也可以是各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合。

难点之二在于,信息技术辅助的设计与制作如何简便和实用。因为过多的精力投入、信息技术辅助的制作上是不值得的,这要求我们使用信息技术作教辅要象使用黑板和粉笔那样简单。解决方法一是,提高教师本身的计算机素养,这是一个教师培训的问题;方法二,使用简便的制作开发平台和有效的学科资源库。方法三,团队的协作或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助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当然还有其他解

决的方法,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二)今后工作的思考

1、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的作用,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开发是保障。目前我校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的需求。我们本着边建设、边应用、边研究的原则,走出一条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课题为龙头,通过课题研究发展教师,通过发展教师发展学生,通过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这样一条特色之路。

2、课题研究的关键在教师。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全方位的,动态的,开放的,应随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逐步升级而展开。今后,我们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将重点放在案例培训上,在培训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另外,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今后我们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搞好整合奠定基础。

3、深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课题的研究,继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加大软件投入的力度,丰富教学资源。

十、预期研究成果

学生方面

1、学生学会上网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生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互联网中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会制作出简单的电子作品。(网络课课例光盘、学生电子作品、学生素材库)

2、学会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会从除上网外的其他途径搜索信息。(课例光盘、实验班调查问卷、测试卷)

教师方面

1、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科研总结、研究报告、教研论文、优质课例光盘)

2、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能上网络课,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网页。(教师制作的网页、课件等电子作品,网络课课例光盘、教师博客)

参考文献:

1、《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

2、文周《多媒体与外语教学改革》《外语电化教学》2001年2月;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4月;

4、金延风.吴希红主编.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课题研究的内容 篇2

1 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只成为就业训练所,而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德育教育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寓德育于各种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其次,学生从课程教学中获取的知识如果不能同自身的思想素质、职业素养、行业素养等非知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转化为能力,更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德育恰恰有责任、有能力担负起这个职能,将德育渗透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将一切健康的非智力因素同学生的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学生才能综合成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再次,高职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课堂、实验、实训和实习演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高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德育渗透的最佳载体,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也是高职院校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学生要想学好专业知识,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自觉地把个人学习与国家的前途、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通过专业课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既能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智力和能力,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教育方式,比单纯地讲大道理等教育方式自然、和谐,较少产生逆反心理。

以《网页编程》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核心课程。该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以一个贯穿项目“网上书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作为载体,设计了会员管理、图书管理、后台管理和购物管理等4个学习情境。

在设计“会员管理”学习情境时,将尊重、诚实、认同、发言权、鼓励等品德融入会员注册页面设计、会员登录页面的设计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中。要求同学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要随意抄袭他人的设计和创意,这样别人也才会尊重你的劳动成果;坦诚地对待同学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缺陷,不因要讨好对方而隐瞒自己的观点;认同同学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不因此心生嫉妒而故意陷害同学;倾听同学的观点,给同学发言和陈述的机会,而不是只顾自己侃侃而谈;同学之间应该经常相互鼓励,特别是在设计遇到瓶颈或者程序调试进行不下去的时候,而不是任其半途而废。

当然,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还可以从课堂的细节上体现。如,在机房上完课时提醒学生及时关闭电脑,提倡节约;离开教室时提醒学生将自己周围的个人卫生整理好;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关闭空调风扇扥设备;课前课后帮教师整理讲台等等。

3 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与难点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与职业发展相关的部分,如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合作意识、敬业精神等。

以《网页编程》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分组完成任务的形式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创造团队合作的环境。每个小组任务的完成即是一次团队合作的过程,整个团队需要对每个任务进行分工、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实施具体子任务等。分组时,要充分考虑人员搭配、强弱结合,便于任务的实施;分组完成后,各组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分工难免会有差异,此时需要大家相互协调,最终确定分工;分工完成后,各组在制定实施计划时,也难免会有分歧,此时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有人会遇到难题,此时需要团队互相帮助,通力合作攻克难题,才不会影响小组的进度。通过每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下,解决了一系列团队工作时将会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外,还要向学生渗透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岗与敬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基本意思是恪尽职守,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引以为自豪,二是深入钻研探讨,力求精益求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既爱岗又敬业。比如,在《网页编程》课程导入时,可以展示一些优秀的网站、列举一些优秀的网页程序员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岗位自豪感。而在具体完成某个任务时,如设计一个包剪锤的网页小游戏:可以先实现一个纯文字的两人参与的只能玩一次的游戏;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带图片的两人参与的只能玩一次的游戏;接着再实现带图片的两人参与的可以玩多次的游戏;还可以再实现多人参与的可以玩多次的包剪锤的游戏等。通过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如何从简单到复杂,如何让自己设计出来的程序逐步完善并追求完美。

4 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行业素养

行业素养是对学生就职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它培养的重点与难点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与行业发展相关的部分,如社会责任感、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社会责任感是文明社会公民最基本的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质,是学生毕业后进入就职的行业的基本素质。企业需要有责任心的员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公民,家庭需要有责任心的成员。以分组完成“会员管理”学习情境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设计注册页面、校验注册信息、设计数据库、注册信息写入数据库、设计登录页面等5个子任务来完成该学习情境的学习。分组时,组内员工分工明确,每个人完成各自的子任务,个人完成子任务的情况不仅决定自己的进度和成绩,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进度和成绩,每个成员都要对小组最后的进度和成绩负责。在整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引导,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责任完成好自己的任务。通过反复地训练,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表达、传输方式很多,但人与人的交际、沟通最主要还是通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方式。“不妨看看咱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工作中、在交际中、说话的切需超过过去时代何止十倍百倍,谁的说话能力差,不仅是他个人的吃亏,往往间接又会造成社会的损失”(叶圣陶语)。在《网页编程》课程的教学中,每次课都会安排学生汇报上一次课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讲解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创新点在哪里等等。通过这些汇报,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则主要通过撰写各种文档来实现。在《网页编程》整个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网上书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不同的设计阶段需要提交不同的文档,每个文档都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组织内容。

5 渗透教育的考核与评价

将德育内容渗透进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体现,要精心设计考核与评价环节,将德育内容的考核作为课程内容考核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在课程标准中要明确规定德育内容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精心设计评价标准,让学生参与评分,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等。

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程性。从课程的第一次课开始一直到课程最后一次课结束,从每一次课的开始到每一次课的结束,有始有终。(2)公开性。在课程第一次课就公开考核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3)重能力性。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某些人不及格,而是考查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掌握从事某岗位应具备的能力。

6 总结

总之,将德育内容渗透进课程教学内容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的思想、人品和知识,会在教学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表现在要求教师要用自己崇高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真善美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注重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文明礼貌等各方面自觉地做学生的表率,这样才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接纳教师,进而接受教师的教育和观点行为。

摘要:从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思想品德的渗透、职业素养的渗透、行业素养的渗透及渗透教育的考核与评价几方面探讨了如何将德育内容渗透进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高职课程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大学生德育社会化发展向度及建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53-157.

[2]温琦.谈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7-68.

课题研究的内容 篇3

关键词:内容标准;教学内容;比较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个系统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教学和评价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建议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而很多教师却认为课程标准太泛化,弹性太大,实际指导意义不强,那么,内容标准中的要求教师又是如何实施的呢?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课标内容有哪些差异呢?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探讨,对课程内容标准的实施与改进有很大的帮助。

一、“内容标准”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要求

内容标准指出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学习要求,首先是结合生产、生活、自然现象以及环境问题学习和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另外,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活动和丰富直观的实验现象学习和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再者,提出了理性认识和思路方法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物质分类的观点,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原理及其思想方法指导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认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要求通过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树立一些基本的态度和观念,例如,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在化学合成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等 。

二、实际课堂教学内容与内容标准的比较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俩个维度对教师的实际教学内容(以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进行了观察。

例如,讲到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列举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金属和金属制品,这即贴近生活又联系了学生已有经验;学完铝的性质和铝的氧化膜时,教师提出为什么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暖气片表面覆盖的一层银白色物质是什么?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科思想方法。在了解钠的性质时,教科书以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钠与水的反应为例,教师在课堂做演示实验,讲完性质后,教师进行比较了它们的活泼性大小比较,重点讲解了金属铝与酸、碱反应生成氢气的定量关系,定量关系内容标准中未提到。金属化合物的学习弹性较大,标准中只要求学习钠、镁、铝、铜性质及重要化合物,并未要求具体学习哪种化合物,教师一般会把所有化合物涉及到,在课堂讲解重要化合物,在习题中讲一些不常见的化合物,超出内容标准,也因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考点较多,使教师不得不去更进一步挖深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时,大部分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探究,只体现了方法没有体现过程,内容也远远超过了课程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例如,设计实验装置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师只是拿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一步步引导学生,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设计装置。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内容讲解很简单,核心知识未掌握,但在做高考练习题时,加入更多内容,把核心知识的学习放在了练习题中而不是结合生活生产实践和情境学习核心知识。

三、结论

教师对内容标准的解读相对来说比较深入,但由于高考考试内容标准高,教师增添了许多内容。内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的比较突出,教师能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使学生能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热爱化学,但部分教师对STS教育还是流于表层,只能做到让生活走进化学,而不能让化学走进社会。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获得,教师也能在内容中涉及,但少部分老教师依然把原教学大纲内容作为教学的参照和依据或他们依据经验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缺乏处理好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与考试目标整合的能力。

四、建议

1.掌握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核心策略

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避免孤立的纯粹的进行物质性质的学习。

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8大元素,物质与性质都很多,如果逐一学习,导致教学时间不够,这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知识面多、广,不必太深究。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物质性质的具体获得,不要单一从结构出发,或从“族”的通性角度去阐述,因为新课程内容的改变,致使现有知识体系与旧知识体系有所不同。

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能动的学习研究物质性质。课标没有具体要求学习元素哪一种化合物,有很大的弹性,所以必须教给学生思路和方法自己去探究,避免学生被动地去接受这些元素的性质。

抓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抓住一个元素以点带面体现核心知识,运用分类的思想总结物质。

2.处理好教学内容、内容标准与考试内容要求的整合

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目标,课程内容目标和考试内容目标的关系。不要因考试目标一味的去加重教学内容,增加繁杂的课程内容。应多开展以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偏重知识现状,从内容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科学探究实验内容尽量允许学生去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逐步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体现核心知识,不但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把所学知识不仅仅用于考试,更要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胡久华,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到教学——以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为例[J].化学教育,2008,29(9):14.

[3] 胡久华,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J].化学教育,2007,29(2):29-31.

作者简介:李锦娟(1988-2-10),女,甘肃人,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专业:教育学硕士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基于内容的英语阅读研究 篇4

基于内容的英语阅读研究

英语阅读能力不仅是英语学习的一个目标,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甚至是根本途径.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明确英语阅读的目的`,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基于内容的阅读,会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所启发.

作 者:林淑芝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沈阳,110034刊 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LIAONING GUANGBO DIANSHI DAXUE XUEBAO年,卷(期):“”(3)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阅读 基于内容 职业院校

改进集体备课内容和方式的研究 篇5

厦门一中集美分校初中生物备课组 林世国

一、课题的确定:

备课是教师实行优质教学的前提。集体备课是指学校内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并确定突破方法,撰写教案的过程。我校本学年的校本教研要求教研组、备课组的工作以集体备课为重点,以期通过集体备课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同时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因此,我备课组结合市、区要求,确定本课题。

二、研究目标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新的课程改革需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2、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凸现个人特长,让集体备课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激活课堂活力的关键因素。

3、切实减轻老师备课负担,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找相关理论资料,各种集体备课模式用来对比研究。2.讨论法:备课组成员经常讨论、总结,促进提高。

3.归纳总结法:对研究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形成材料以期指导今后的工作。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九月)思考研究方向,设计研究方案,制定实验计划。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十、十一月)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凸现个人特长,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加强反思,及时进行阶段小结,努力探索,初步形成体系。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十二月)回首过程,总结规律,汇报成果,形成报告。

四、研究过程及成效

(一)制定集体备课目标

(1)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易掌握的教学方法,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以集体为重。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并保持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以方法为主。备课时主要考虑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二)初步探索出具有实效的集体备课的模式:“开、听、评”活动模式。对集体合作备课常见的误解是:合作就仅仅是分工合作,即分工备课。然而我认为的合作并非这样,真正的合作是老师在一起就某一教学内容自由交流,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利用众人的智慧,是取长补短,是互相帮助,是共同进步。当然,在很多情况下,经过讨论我们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教学预案,这时我们就由其中一人执笔,写下共性的预案。但这还不是集体合作备课的全部。

我们知道,教学虽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但是没有规定共同的格式。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就应该依靠集体的智慧结晶,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长去组织教学,而不是大家共同采用同一个教案,要是那样,在教学中就没有体现出各自的教学风格了,而从因材施教这个角度来论,那就更加离谱了。

“开、听、评”模式活动就是集体合作备课和个人根据班级实际作相应调整相结合。具体讲,就是围绕一个课题进行主题研讨,讨论出执教方案后,由一位教师上课,其他组员(注:我校因初中部生物教师人数太少,所以是邀请同教研组及开课年段其他学科的老师前去听课,因此,以下说的“组内人员”也包括同教研组及年段其他学科的老师)。课后由授课者先进行说课并反思,所有参与者共同研讨,经过修改,完善教案,再由第二位教师接着上,并进行评课活动,评课时由授课者针对开课设计意图、课后反思两方面进行说课。

“围绕专题、以典型课例作为引子研讨日常教学中的问题”的教研活动,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活动机制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格局。

(三)“开、听、评”活动模式的逐步完善。

1、在备课模式上,进一步扩展它的外延。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将新课程的理解创造交流的平台,用协作的思想实现资源的共享,用积极的参与实现对教材的解读与方法的研究。在集体备课之前,个人必须先通览本单元(章、节)教材,按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虑好自己的意见,再参加集体研究。个人备课需要个人钻研,独立思考。集体备课强调集思广义,相互切磋,发挥集体的群策群力和协作精神。在集体研究后,个人再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再补充,按课时编写教案。因此,个人备课是对集体备课的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是集体备课的深化和延伸的阶段。

2、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学习和理解课标,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着重研究每个单元的特点: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一单元在知识上有哪些联系,与后一单元在知识上又有什么关系,如何进行知识迁移,有什么内在联系;本单元(章、节)的教学目的应该怎样确定,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采用什么教法,教给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课前需要作哪些准备。

3、集体备课的主要方式:在备课的方式上也提了一些要求,更具有操作性。要抓好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就要强化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把集体备课变成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为达到这一目的,在集体备课中,按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各自的专长和特点每次定“中心发言人”实行轮流坐庄,并辅以“共同讨论”让每个教师能真正参与这一活动。

具体讲,集体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三定”。即每次活动定人、定时间、定主题。由备课组长提前确定每次集体备课的时间、主备人及研讨主题。组内成员明确内容后,个人即钻研教材,进行备课准备,撰写备课发言稿及教学设计思路,以备集体议课时发言。个人初备时,应注意:

a、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b、写出备课提纲。(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c、努力提出独创性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d、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2)集体研讨及主备人执教。

主备发言人重点发言后,组内人员根据主备人的发言情况,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统一认识后,由主备人写出个性的教学设计方案。集体研讨时应注意:

a、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以便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b、讨论下次上课内容中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主备人按教师集体备课的教案执教,同时教师还可根据教师本人和班级的实际,随时调整教学设计,以求最佳效果。组内人员跟随听课、评课,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互相学习,共同改进。

(3)复案补改、个人执教。组内人员经过集体议课后,复案补改后同组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学情,对教学设计进行补改,使之适应本班的教学实际。每个执教人将补改后的教学设计(复案)付诸教学实践,并及时交流教学情况。此时应注意:

a、应避免千篇一律,否则就丧失了个性。

b、要在学生学习的弱点与知识的缺陷点上下功夫,在学生活动上反复推敲,创造出一个个精品教案。

(4)反思总结提升。在教学结束后,备课组教师根据交流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措施。在反馈的基础上,各位教师要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分析成与败,总结得与失,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五、存在问题及反思:

1、此集体备课模式的确具有实效,但我认为只适合运用于有较多平行班,而且同年段有较多同科目教师的学校,普通的学校如我校,初中部生物教师太少,实施起来很不容易。有没有更好的,更易操作的,适合所有学校的备课模式呢?

2、集体备课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是教师积极性与集体备课的关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先决条件,是搞好集体备课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搞好集体备课奠定有力的思想基础。二是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是备课的两种形式,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提高。集体备课并不是不要个人备课,反而更注重个人备课,允许个性张扬,它是对同一备课组内所有教师个人备课的综合和优化,是备课组全体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三是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集体备课在形式上是同一备课组在教学计划、授课进度、教案等方面的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抓住“质”的问题,使它不流于形式。

课题研究包括内容 篇6

3.与课题有关的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4.与课题活动有关的活动通知、简报、调查问卷等)5.开发的软件、课件、光盘、录像、资料和照片等

laowu 12:02:13 ①题目 ②作者

③课题的由来

④课题的目的、意义 ⑤人员分工 ⑥方法、步骤 ⑦研究的过程 ⑧研究的结果 ⑨结论

⑩对上级的意见或建议 ⑩体会

⑩参考文献

秋天童话 12:02:44 群里上传的有表格 下载

laowu 12:03:03 结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的格式

社会科学课题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结题报告则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从应用写作的角度考察,课题结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正文、结尾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结题报告的标题: 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

二、结题报告的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用意义。

三、结题报告的正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列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3)课题的评价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专家评价——综述专家对本课题的意见,并点明典型评语。

实践工作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四、结题报告的结尾: 对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指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对本课题的应用推广等问题,表明课题组需作出的努力。结尾的写作应视情而定。

五、结题报告的附件: 列具课题组成员名单;附上课题研究过程中已发表的论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开始应用的佐证材料,致谢等其他材料。

上述结题报告,在课题鉴定会结束以后,可根据专家意见作适当的修改。然后经课题组长签署后存档。根据课题级别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者认识的深浅,结题报告将各具特色,但其总体要求是,反映全貌,突出重点。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素”关节,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摘自:《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原题“课题结题报告的框架结构”作者:徐挺)

增加人员分工 研究过程

研究结论

下一步展望

二、课题结项要求:课题结项时,学员须填报《“国培计划(2013)”——河南省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对象课题结项申报表》二份,并提供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论文各一式三份。

课题研究报告的要求:论题明确,论点集中、鲜明,论证充分,文字表述规范流畅;论文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实践性与规范性;字数一般在3000至5000字;不得抄袭,一旦发现抄袭,取消资格。要求附带体现研究过程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及学生对比成绩表等原始研究材料。

课题结项材料的格式要求:课题结项报告和结项论文要求装订封面,封面上要标明:报告或论文名称,作者姓名,作者参加培训的项目名称,作者单位全称(市、县、区、学校名称);报告或论文内容在标题下写明所在单位(全称)、作者姓名、电子信箱、联系电话;在正文前写好摘要;文末注明参考文献或引文出处;A4纸单面打印;标题小二号黑体,正文四号宋体,作者信息及摘要五号宋体;侧面装订。结项材料不符合上述要求者,不予以结项。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研究 篇7

关键词:内容,图像检索,特征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数据日益丰富, 而对图像的有效检索成为了热门的课题, 尤其是计算机视觉和数据库系统的研究深入推动着图像检索的发展, 主要有基于内容和基于文本的技术, 给图像检索带来了积极的意义。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出现较早, 但由于不同人对同一图像的主观理解有很大的偏差, 存在着二义性, 使得图像检索存在着精确性的问题,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随之出现。基于内容的基本方法是在建立图像库时, 从图像中提取图像目标的特征, 并将与之对应的特征向量存入图像库, 在图像检索时, 图像特征向量被提取出来, 与图像库中的特征向量进行相似度的匹配, 得到图像检索的结果。图像的特征是检索的基础, 广义上而言, 特征的提取包括视觉特征和文本特征, 但在图像中提取文本的技术尚不成熟, 而图像视觉的特征提取发展到一定水平, 通过使用最为可靠的视觉特征, 如颜色、纹理和形状等特征, 对每一种视觉特征而言, 通过不同的角度模拟人类感知, 将这些特征应用与图像检索的表达。论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 将从图像检索系统、图像内容、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为相关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1 常见的图线检索系统介绍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就已经成为了热门的研究方向, 当前有多种比较著名的图像检索系统, 以下做简要的分析概述。

1.1 Virage图像检索系统

由Virage公司基于内容开发的, 支持颜色、纹理、结构等可视化信息的查询, 也可以是上述的各特征信息的任意组合, 根据用户自己的喜好调整这些元素的组合。

1.2 QBIC图像检索系统

QBIC是IBM基于内容开发的图像检索系统, 其系统的框架具有开创性, 对其后的图像检索系统有深远的影响, 基于选择的颜色、例子图像、用户构造的略图、纹理等查询, 颜色特征有平均坐标进和K个元素的直方图, 纹理特征在对比度、粗糙度和方向等进行结合, 形状包括圆形度、面积、偏心度、主轴偏向等, QBIC的图像检索是第一个商品化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 虽然功能有待完善, 但影响深远。

1.3 Retrieval Ware图像检索系统

是由Excalibur公司开发的基于内容的检索系统, 其重点在于图像检索系统中的神经网络化, 通过对图像特征的形状、纹理、亮度、颜色、颜色分割等进行特征查询, 并且可以迎合用户的侧重, 对上述的特征量进行组合, 类似于Virage检索, 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使用了神经网络的技术。

1.4 Visual SEEK和Web SEEK图像检索系统

Visual SEEK是面向视觉特征的搜索工具, 而Web SEEK则是面向文本/图像的搜索工具。Web SEEK面向Web, 主要包含三个模块, 主题分类和索引模块、图像/视频收集模块、搜索浏览和检索模块, 主要是基于视觉内容和关键字的查询;Visual SEEK研究空间和图像区域的关系, 从压缩域中抽取视觉特性, 如基于小波变换的纹理特征、颜色集等;同时, 采用二叉树的索引方式又可以提升检索的速度。

1.5 MARS图像检索系统

这种图像检索系统与其他几类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融合了信息检索、计算机视觉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多个交叉领域, 其特点是检索与索引联结、带ranked的精确检索匹配、人机结合等。MARS的关键不在于寻找单一的特征表达, 而是将视觉特征的不同元素组合, 可以动态的使用不同用户的需求, 并在检索中提出反馈机构, 包括自动在线匹配、自动特征适应和查询矢量优化等, 检索的机制非常独到。

2 内容分析

2.1 颜色特征

作为图像内容中最为直观的要素, 颜色是用户获取信息最快捷的方式, 利用颜色进行图像检索其核心思想是在颜色空间中对颜色出现的频数进行分析, 涉及到颜色空间量化、颜色空间的选取、颜色直方图定义、颜色空间的距离定义等。在检索系统总, 为了能够正确的辨别和使用颜色, 需要建立颜色的模型。一般将颜色在3D坐标系中用空间点表示出来, 在不同的场景中, 图像的颜色表示方法也有较大的区别。以RGB模型为例, 基于笛卡尔坐标系统, 坐标轴分别为R、G、B, 从原点到离原点最远定点间的连线上有黑白分布的灰度值, 并且将颜色值都进行了标准化, 每幅图像都包括三个独立的基色平面, 可以方便的显示图像, 以图1为例。

而采用颜色直方图可以有效的将图像信息刻画出来, 从概率上而言, 颜色直方图反映颜色通道的联合概率, 其特点是图像中包含了某种颜色出现的概率, 并将之数值化, 但不包含像素的空间信息。对于任意的一幅图像都可以有对应的直方图。颜色特征是最可靠的视觉元素, 直方图也是最为常用的表述颜色特征的方式, 不但简单便捷, 而且对变比例、平移和旋转等具有固定性, 直方图将整个图像划分为若干个区域, 每一个区域中提取对应的颜色特征, 然后经过区域之间的加权和, 对应区域的相似度。人们在比较两幅图时并不是比较对应区域的相似性, 而是A图中的某一子块在B图中是否也出现了, 采用交叉相似的度量手段, 提取图像中最为接近的子块, 最终加权和作为两幅图像的最终相似度。

2.2 纹理特征

纹理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木质家具、衣服花纹等, 其反映了物体表面的灰度和颜色等变化, 和物体本身的属性直接相关, 人们在通过识别纹理特征来区分图像, 就如同在整个森林中, 不同树木的纹理是有着区别的。但是由于纹理是非线性的变化量, 难以经过硬性规定, 难以给出确切的定义。纹理特征的三个主要标志分别是:其一, 序列是由基本部分非随机排序的;其二, 某种局部的特征不断重复排序;其三, 统一材质或图像的表面其纹理特征的表现大体上是一致的, 有大体相同的尺寸结构, 被称为纹理基元。因而, 在分析纹理特征时, 应该是按照基元规律性的排列组合而成的。纹理在图像中时一个重要的特征, 如医学显微图像、卫星遥感图像、金相组织等都具有不同的纹理, 在描述时, 需要进行分割。在纹理特征的提取和描述过程中, 一般有结构法、统计法和频谱分析法。由于纹理在空间上是反复形成的, 两像素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灰度关系, 即灰度的空间相关特性, 运用灰度级空间相关性的规律, 可以很好的对图像纹理特征进行描述。

2.3 形状特征

形状是图像的显著特征, 同一物体可以有不同的颜色, 但其形状非常接近, 如汽车, 有多种颜色, 但形成具有典型的特征, 其轮廓或者说原理非常接近。在二维的图像空间中, 形状是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区域, 形成了一种轮廓, 当前基于形状特征的图像检索大多依靠外形轮廓来进行区分。形状特征的描述有样条拟合曲线、直线段、傅里叶描述和高斯曲线等, 在图像检索的过程中, 通过计算形状矩和直方图的加权距离来区分图像的形状。形状特征区域主要有区域的面积、形状的无关矩、形状的纵横比等。利用形状描述符, 如偏心率、形状参数、球状性、圆形性等对形状的特征进行描述。

3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研究

3.1 系统模块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模块有系统主界面、图像处理、检索设置、检索结果显示等部分组成。系统主界面用于显示当前的图像、对图像库进行操作等, 可以进行图像的浏览、删除等操作, 包括图像入库、图像检索、BMP文件的存入、图像序号显示等功能;图像处理基于图像处理模块, 服务于图像检索, 包含的功能有将颜色直方图转换为灰度图像、计算灰度共生矩阵、统计特征值等, 与专业的软件结合使用, 扬长避短;检索设置有当前打开的图像, 可以进行存储位置、图像的显示比例、全局颜色直方图、分块颜色直方图等设置, 显示检索的尽速和结果浏览对话框;而检索结果显示的每一幅图像结果下有一个信息条, 从上到下的相似性逐渐降低, 显示图像在库中的ID和图像实际的尺寸。

3.2 基于内容的图线检索实现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是在特征提取的前提下, 完成一个目标的模型描述, 一是建立图像特征内容的数据模型, 而是对模型进行描述。图像内容按照不同的语义级别, 建立多层数据模型, 第一层为存储层, 对图像内容特征进行格式存储、编码, 是最底层的信息描述;第二层为底层特征层, 包含纹理、形状、颜色等特征, 针对每一种图像特征的表示方法有所区别, 按照第一层的定义进行描述;第三层为图像对象层, 分析底层特征, 运用图像识别技术提取独立的图像对象, 建立语义描述和图像的定位描述;第四层为图像语义层, 建立在图像内容的完整意义上的概念描述;最后一层为附加信息层, 虽然信息和图像内容无直接的关联, 但可以进行图像检索的信息、图像制作时间等记录。

4 结语

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当面对用户主观理解具有较大差异的时候, 其检索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也不能适应用户对图像检索的某些需求, 因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对图像最为直观的特征, 如颜色、形状、纹理等进行描述, 可以较为直观、准确、快速的迎合用户的检索需求,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此类技术在应用中仍然有待完善, 随着技术的进步, 基于文本、基于内容和基于语音等技术的交叉融合性越来越强, 取得的效果明显会优于单一的检索方式, 各种检索技术之间取长补短, 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研究值得深入。

参考文献

[1]戴青云, 余英林.基于纹理特征与BP神经网络的一类图像检索[J].计算机科学, 2000 (6) :55-57.

[2]谢毓湘, 吴玲达, 奕悉道.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1) :35-38.

[3]何恒, 余英林.一种用于图像检索的综合模糊直方图方法[J].中国图象图形报, 2001 (6) :694-698.

[4]曹奎, 冯玉才, 曹忠升.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彩色图像表示与检索技术[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1 (10) :906-911.

[5]樊的, 王润生.面向内容检索的彩色图像分割[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2 (3) :376-381.

[6]陈跃峰, 肖自美, 杨灿.基于内容检索的图像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0 (10) :17-21.

[7]王文惠, 王展.基于内容的彩色图像颜色特征的抽取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1 (6) :566-569.

地理校本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篇8

一、地理校本研究的内容

1.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得校本地理课程开发成为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广,实用性强,地理教师大有作为。在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中可以作的研究有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性质、宗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

2.校本地理教材研究

在完成了校本地理课程的开发以后,往往需要选用或编写相应的校本地理教材,因此,校本地理教材就成为了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教材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评价,如教材的特色,教材的缺点与不足等;二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如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结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重难点分析、表述结构分析,运用教材的基本策略,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三是校本地理教材的编写,如教材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表述等。

3.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地理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地理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特定功能和适用范围,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校本性的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既可以是创设,即先提出理论假设,设计实施方案,再经过地理教学实践的检验、修正和完善而形成;或者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摸索,再通过总结经验、提炼和论证,概括升华形成。也可以是改造,即对现有的地理教学模式通过吸收、消化、融合、加工而形成。在创设和改造地理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条件(包括地域条件、教学设备条件、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等)、学生特点和地理教师自身特点。

4.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

“聚焦课堂的有效教学”、“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前沿问题。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地理校本研究必须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效能。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可以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调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设计研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地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自学辅导教学的有效I生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发现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课堂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等。

二、地理校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是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它具有批判性、自我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反思主要是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地理课后练习和地理教学关系等进行反思。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微格教学、撰写教学日记、同事交流、学生评教反馈、观摩教学、阅读理论文献等。

2.教学叙事

地理教学叙事是指地理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学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它具有真实性、人物性、情节性、可读性和感悟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叙事的构成要素是事件与主题。事件是地理教学叙事的核心。通过“事件”的叙述,使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学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学事件成为教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主题是事件的焦点,是概念的内涵,是教学故事的意义逻辑,是叙述文本的意义所在。它通过某种内在结构呈现出来,为叙述展示了价值存在。

地理教师在撰写地理教学叙事的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多方面搜集资料,需要搜集的资料,除了教师的观察和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外,还包括学生的周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文件等。二是要用一个明确的主题将选用的材料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是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描述。四是要注意对事件的分析和阐释。

3.课例研究

地理教学课例是指在对一堂地理课进行实录的基础上对这节课进行的阐释。它不等同于地理教学案例,课例强调的是对上课事实进行详细的描述加上简要的反思,而案例强调和注重对课例的后续加工。

地理教学课例的基本结构为教学实录加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实录既可以是一节课的全过程,也可以截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段;教学反恩既可以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反思,也可以对教学的总体进程进行整体反思。

地理教师在运用地理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二要注意较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三要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只有充分占有这些信息,才能为自己的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片段等打下基础。四要注意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把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

4.案例研究

地理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地理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它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启发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案例一般由标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几部分构成。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撰写的一般步骤有如下五个环节。

(1)搜集案例素材

案例素材的搜集是案例编制的首要环节。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应通过课堂实录和

访谈等途径尽可能全面地去观察、了解、发现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并及时捕捉。在案例素材的采集中,需要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与案例当事人建立较为亲密和融洽的合作关系。

(2)确定案例主题

案例主题是案例的灵魂和核心,在案例的撰写中,主题的确定尤为重要。要对搜集到的众多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分析,寻找和提炼出案例主题。在选择和确定主题时,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案例主题应当是事件发生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内容;案例主题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带来启示;案例中的矛盾冲突要明显、精彩;案例主题要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具有教育学意义;案例主题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地理教师可从新课程理念、新教学观念、新教学原理的运用,新教学方法的使用,新教学关系的处理,新学习方法与过程的设计,心理规律、学习规律的运用或发现、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来确立主题。

(3)介绍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地理教学案例背景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描写教师遇到的难题。其次,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学生隋况、教师情况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教师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等;第四,介绍分析教学内容,对本节课包括的知坝点及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承接性和延续性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清晰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

(4)描述案例事件

案例事件是案例中对事例的描述,它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过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故事性。撰写地理教学案例事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适当取舍,凸显主题。在撰写案例事件时。要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二是要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教师的心理活动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要特别注意写好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此外,还要注意情景的完整性和叙述的客观陛。

(5)撰写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是作者对案例多角度的解读。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一个旁观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撰写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分析务必实事求是、论述需要突出重点、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要独到深入。

案例启示比案例分析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是通过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后,教师受到的启发,感到应吸取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是有感而发,是为了找出共性的东西,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启迪。

5.行动研究

地理行动研究是指由地理教师独立或与专业研究者共同合作,针对地理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检验、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是反思的专业人员。地理行动研究有着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边行动边调整为基本存在形式;以地理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为基本手段;以地理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合作研究为理想境界。

按照行动者与专业研究者的关系,地理行动研究可以分为独立性地理行动研究、支持性地理行动研究和合作性地理行动研究三种类型。

地理行动研究的程序是:确定问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实施观察——进行反思——表达——交流。

上一篇:农信社历年湖南下一篇: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