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2022-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十一五”期间桂林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桂林市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旅游业以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为目标,认真贯彻市委政府“两个转变、五个增加”发展战略,努力实施市委政府“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走“旅游兴市”之路,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优化产品结构,充分整合发挥桂林资源优势,在持续提升观光旅游品质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及国际合作,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使桂林成为世界级旅游名城和旅游集散地。开拓进取、克难攻坚、努力拼搏,一心一意谋发展,采取系列改革创新发展措施,积极参与世界旅游发展竞争,正确把握发展机遇和应对挑战,克服“5·12”汶川大地震、雨雪冰冻灾害、H1N1流感、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类-旅游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顺利启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创桂林以旅游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新局面。规划期内全市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均创造历史性新高,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十一五”规划主要调控目标及项目设置情况

“十一五”经济指标: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实现100亿元以上,相当全市GDP的10%以上,“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1.5%左右;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到1600万人次以上,“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6%左右,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150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8.4%左右,入境旅游者中的外国人要达到10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1450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5.7%左右;实施旅游就业推进计划,实现旅游就业岗位达到25万人,其中:直接就业达5万人,间接就业20万人。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共有17个项目被列入全市重点项目库中,占全市重点项目的8.7%,总投资达到84.44亿元,占重点项目总投资的8.3%。

二、“十一五”期间主要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

(一)指标

2006年,全市旅游总人数1337.95万人次,同比增长11.03%,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10.62万人次,同比增长10.52%;全市旅游总收入68.75亿元,同比增长18.63%,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0.97亿元,同比增长9.29%。

2007年,全市旅游总人数1530.64万人次,同比增长14.40%,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28.60万人次,同比增长16.25%;全市旅游总收入85.51亿元,同比增长24.39%,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7.14亿元,同比增长29.42%。

2008年,全市旅游总人数1626.90万人次,同比增长6.29%,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25.02万人次,同比增长2.78%;全市旅游总收入100.26亿元,同比增长17.25%,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6.48亿元,同比增长一2.41%。

2009年,全市旅游总人数1860.08万人次,同比增长14.33%,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29.03万人次,同比增长3.21%;全市旅游总收入126.92亿元,同比增长26.59%,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8.83亿元,同比增长8.88%。

2010年,全市旅游总人数2246.33万人次,同比增长15.72%,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48.62万人次,同比增长15.18%;全市旅游总收入168.3亿元,同比增长32.61%,其中:入境旅游收入34.12亿元,同比增长18.14%。

“十一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8601.9万人次,年均增长速度13.8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960.01万人次,年均增长速度14.34%;接待入境游客641.89万人次,年均增长速度7.66%。“十一五”期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49.7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5.0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12.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9.45%;入境旅游收入137.5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2.94%。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十一五”期间,桂林旅游业努力克难攻坚,实现了经济运行逆境上扬,基本完成了《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期目标和“十一五”规划指标。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体现了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取得显著成效。旅游收入实现了比旅游接待人数增幅高出10个以上百分点。

(二)重点项目建设:17个重点项目中的香格里拉大酒店、龙胜龙脊梯田景区自然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二期)、遇龙河景区旅游开发等项目已经竣工;两江四湖二期、“重走红军长征路”一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大圩古镇旅游景区开发、相思江生态家园一期、资江_/角寨景区、兴安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陈列馆等项目正在实施: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建设(项目已争取到中央专项资金,由于设计方案未确定,所以列为未开工项目)等项目尚未开工建设。

三、“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系列主题持续推进,行业管理形成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我市围绕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开展旅游主题年活动,先后开展了诚信旅游年、品牌提升年、优质服务年、精品建设年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一系列旅游主题年活动的持续开展,有力提升了桂林旅游核心竞争力,加快了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为不断增强我市旅游的吸引力,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探索诚信旅游体系建设,创新行业管理制度和产业发展机制,建设维护旅游精品品牌,有效提升了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是开展主题宣传,形成主题建设氛围。通过主题年启动仪式、在桂林晚报和桂林旅游网开办旅游专栏、制作主题年大家谈节目、举办征文活动、编制《桂林旅游消费指引》等宣传页等宣传形式,形成旅游行业主题年建设氛围,提高了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创建和维护精品、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确保优质服务的观念意识。

二是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推动旅游精品建设。强化饭店星级管理:通过贯彻国家旅游局《星级饭店访查规范》和全区城市问星级饭店交叉复核,加大饭店星级标准复核力度,促使星级饭店保持质量标准。引导具备条件的饭店创星上星,提高软硬件水平,共新增三星级以上饭店11家。加强旅行社质量管理:以规范合同为重点,增强了对旅行社的诚信和规范经营监督力度,开展了星级导游员评定,引导旅行社诚实守信健康发展,拥有全国“双百强”旅行社5家。促进旅游景区质量提高:以行业标准积极引导旅游景区创建A级活动,新增5A级景区2家。现拥有国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9家、3A级景区13家,全市3A级以上景区已达到34家。制定实施了《桂林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规范》,引导推动“农家乐”旅游上档次,指导支持乡村旅游点争创全国和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5家,我市农

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居全区之首。建设汽车旅游营地3个。共有2条线路列入国家和自治区旅游精品线路。桂林拥有国家高A级景区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之多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绝无仅有。一批“十佳星级饭店”、“十佳旅行社”、“十佳A级旅游景区”、“十佳农业示范点”应运而生。

三是政府行业企业互动,共建旅游诚信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旅游联动综合执法,全面贯彻落实《旅行社条例》、《广西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秩序监管,综合治理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环境大为好转,旅游投诉大幅下降。开创了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城市质监部门互动、旅游质监部门与行业协会互动的执法新模式,规范经营和市场监管取得重大突破。旅游行业协会积极配合市场治理和规范,开展了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经营系列活动。开展了旅游行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自查自纠存在问题,有效遏制了商业贿赂行为。制定了诚信企业条件、评选方法和考评细则、公布了企业诚信信息征集办法,在全国率先形成较为完整的诚信旅游评价体系。

(二)客源结构优化升级,入境市场再铸新辉煌

以游客市场需求为主导、以提高国际化程度为重点,大力开展境外旅游营销。市领导亲自带头抓促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市人大、市政协联系旅游工作的领导亲自带队,出击韩国、日本、印度、“新马泰”、台湾、美国、加拿大等我市主要入境客源市场,还通过一年一度的联合国记者协会年会,将桂林旅游促销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在全国入境市场平均增幅4%左右低迷情况下,我市入境旅游强劲发展,年均增长到达近7%,客源结构呈现出外国游客增长高、欧美游客比例高、台湾游客份额高的“三高”特点。

一是大力开发欧美市场。针对欧美市场特点,精心制作适应欧美游客的宣传手册。与世界著名媒体CNN和BBC合作,在电视黄金时段播放桂林旅游广告。全力组织柏林、巴黎、伦敦世界三大国际旅游展参展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意、泰、德、法等国的宣传营销。充分利用桂林至巴黎、洛杉矶、法兰克福和悉尼的国际航班展开多种市场宣传推广活动。旅游行业网站开展了欧美游客的集中宣传。

二是努力恢复日韩市场。派出多批人员赴日韩主要城市进行市场调研和促销,市旅游局派往日本熊本市学习人员深入日本各地进行广泛的旅游推介。与两国旅游机构和企业就交通、产品、线路、接待等进行具体对接,在两国强势媒体刊登桂林旅游广告,推出“山水甲天下,魅力新桂林”为主题的品质游、精华游、四季游、周末游等产品,打造了高尔夫旅游、资源丹霞风光专项产品。

三是积极稳定台港澳市场。加强与台港澳旅游协会等旅游机构组织的交往联系,与台湾桂林旅游大联盟深度合作,巩固发展了我市开创的与境外旅行商共同出资宣传本地旅游的新模式。积极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台北旅展,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先后组团赴台港澳开展多种主题的宣传推广活动。对组团赴桂林旅游作出积极贡献的有关旅行社建立了奖励机制。

四是深度开发东盟市场。积极参加东盟博览会,隆重推出“天绘桂林、仙境桂林”旅游宣传片首映式。借参加马来西亚国际旅游展之机,组织对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的自主促销。与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旅游部门、旅游协会和企业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不断拓展旅游业务广度和深度,利用开通航线包机等方式引进更多东盟游客。

(三)旅游宣传推陈出新,市场营销增添新内涵

不断强化市场营销理念,积极实施旅游营销发展战略,大力探索国内外营销新体式,实现了旅游营销新突破。

一是宣传营销科学化。加快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建设,组织编制了《旅游市场营销战略规划》,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营销工作的管理办法》,从总体和战略上整合构建旅游营销系统工程。通过城市和行业整体营销,系统塑造城市旅游品牌和经典产品系列品牌。举行模拟推介会、旅游宣传品点评会等活动,提高旅游营销队伍整体素质,创新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模式。

二是旅游营销平台品牌化。建设了先进的目的地营销系统,构建了网络营销新品牌。借助成都国内旅交会机会,再次举办桂林旅游“六合一”活动,使“六合一”活动成为桂林在国内旅交会期问的营销品牌。提出桂林作为重庆游客赴台湾旅游“首选出境地”战略构想,积极推动巩固和重庆一厦门一桂林“空中金三角”经典合作品牌建设。策划组织了首届中国(桂林)户外运动联盟群英会,打造了“户外·桂林”旅游体验新品牌。

三是市场营销目标化。根据国家旅游发展“十一if,,规划重点,对全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城市进行的深入分析研究,细分目标市场,开展针对性促销。重点巩固广西及周边地区近距离市场,大力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大西南、东北地区以及京津唐等主要客源市场。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到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湖北、湖南、北京、天津等地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组织多个促销队伍,通过多种营销方式,挺进中原、进入西南,巩固和扩展了长沙、武汉、太原、郑州、石家庄、贵阳、成都、重庆等地旅游市场促销局面,桂林旅游大篷车在各地刮起一阵阵“桂林旋风”。

四是营销方式多样化。借助国内外主流媒体、重要客商进行宣传营销:在美国CNN、台湾《旅报》、日本《WHENEVER》、韩国《朝鲜日报》、KBS、SBS、MBS电视台等刊登桂林旅游宣传广告,邀请香港亚洲电视台、泰国国家电视台、美国DICOVERY(发现之旅)、英国BBC、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来桂拍摄专题片。与新浪、网易、中华等网站合作,利用广泛的网络系统宣传桂林。通过国家旅游局、自治区旅游局邀请境内外重要客商到桂林考察和进行宣传。借助客源地城市、团体、企业营销网络开展宣传:与国航、西南航空、南航、厦航等航空公司联合推出了“机票+酒店+景点”营销模式,与自驾车、户外运动俱乐部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桂林)户外联盟群英会暨户外运动邀请赛以及国际市民徒步大会。借助全国各类优秀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进行宣传:参与并获得央视《完美假期》旅游线路设计大赛20强、“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滚动排行榜前8强、携程旅行网“到达人气最旺目的地城市”前10强和《环球游报》评出的“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等称号。

(四)提升壮大旅游业,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把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主要任务,推进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通过探索实践,使旅游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一是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在总结、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组织旅游专家和业内人士编制了《桂林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了《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桂林漓江流域富民特色旅游项目规划》、《桂林市漓江上游生态环保旅游发展规划》等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恭城县、全州县等县编制了本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旅游业发展明

确了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促进桂林旅游进入发展新时期。

二是积极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历史机遇,提出了全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桂林旅游迈上跨越发展新征程。出台《中共桂林市委员会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和壮大旅游产业的决定》。

三是实施产品结构多元化调整。在巩固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努力开发多元化复合型产品体系,重点打造和推出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商务、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专项与特种旅游等产品。加强精品和品牌培育,将漓江、两江四湖、三山两洞、乐满地、愚自乐园、龙脊梯田、印象刘三姐、秦城水街等重要景区努力推向世界。突出旅游体验和休闲度假品牌,推出了多条名景览胜、生态、寻古、民俗、丹霞风光等精华游和四季游线路。

四是会展商务和节庆旅游快速发展。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会展商务旅游,集合会展商务资源,推出会展商务系列产品,使会展商务旅游取得较大成效。成功举办了区域旅游开发合作国际高峰论坛等大型会展商务活动,每年承办和接待各类会展商务活动达2000多个。组织参加了南京“长三角”旅游展、广州国际旅游交易会、广西一北京旅游文化舟、杭州国际休闲产业博览会等数十几个大型旅游交易展会,联动发展桂林会展商务旅游。成功举办了2008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2009·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整合各县旅游节庆资源,编制推出近百项节庆活动,改革节庆组织机制,使旅游节庆成为促进各业发展的新经济形式。

五是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建设了桂林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不断改进“桂林旅游网”,对广大网民和社会公众提供资讯版与政务版两种形式多语种版本,被评为全国十大旅游网站。拥有强大网上行政办公功能的“桂林旅游超级办公室”。在全国作为试点城市率先开通了全国旅游12301(桂林)咨询热线。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市县联网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2009年,成立全国首个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了一支“31作零差错、能力零差点、服务零距离、执法零投诉”的旅游质监队伍和具有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的咨询服务人员队伍,培养了拥有全国模范导游、全国优秀导游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星级和优秀导游人员,工作实效走在全国前列,受到各级、各部门领导和中外游客的好评。

六是旅游业与各行业综合互动。全市形成了合力发展旅游共识,旅游综合协作和推动功能不断增强。以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加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旅游与商贸的结合、旅游与工农业的结合,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5个转变”,即: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规模型向规模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由旅游目的地城市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城市转变:由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向满足多层次需求转变。通过密切合作,旅游业与新闻媒体、医疗卫生等行业进行了多个领域的合作互动。旅游黄金周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综合作用不断扩展。

(五)优势互补共促发展,区域合作又拓新天地

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将加快区域旅游合作作为重点工作,努力发展无障碍区域旅游区,推进区域问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提升了我市旅游国际化程度。

一是区内合作紧密多样。发挥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旅游门户城市优势,加强与全区14各地市旅游合作交流。与南宁开展双边交流,共筑广西两个旅游集散中心;利用“两广六市”合作,与贺州、梧州共同打造旅游产品和路线:与柳州合作共推“山水桂林一风情柳州”经典品牌。与北海、钦州、防城港、百色、崇左、玉林等城市开展合作,利用环北部湾经济区优势加快旅游发展。

二是区域合作不断延伸。联合成都、昆明等城市,响亮提出“西部中国”营销口号;联合重庆、厦门提出“空中金三角”携手计划,桂林至洛杉矶、巴黎、悉尼等国外城市的代码共享国际航线,延伸了旅游合作的空域通道;与中原、西南旅游合作延伸了旅游合作的地域布局;京西沪桂黄金旅游线路、桂林一沈阳一本溪一丹东一朝鲜旅游线路延伸了南北旅游轴线。与上海、郑州等九城市开展旅游质量监管互动合作,使桂林在国内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三是境外合作层次提高。市领导多批次与国际旅游组织、城市和旅行商会谈旅游合作工作。与世界旅游组织建立了较好的联系,深度合作不断加强,与亚太旅游协会也加强了联系,2007年,桂林市旅游局成为该协会会员。成功举办了第一、第二、第三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2009年实现论坛永久落户桂林,在桂林乃至广西旅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建设了阳朔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阳朔观测点。推进了与欧洲格里菲旅游集团、亚太旅行商协会、美国旅行社协会等世界主要旅游机构、旅游协会、航空公司、跨国集团、新闻媒体的具体合作,成功融人世界旅游大格局之中。在台湾、马来西亚、泰国、美国、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立了桂林旅游大联盟,密切了与台港澳旅游界、东盟经济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互动,初步构建了全球主要客源国和客源地区的营销网络。

(六)统筹城乡互动发展,县域旅游呈现新气象

我市加快大桂林旅游圈布局调整,充分发挥“一个中心、两个次中心”的带动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引导、促进县域旅游快速发展。

一是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抓住乡村旅游年主题,在恭城县红岩村举行了2006乡村旅游年暨红岩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揭牌仪式,全面部署乡村旅游相关工作。努力开创县域和乡村旅游新模式,加强了乡村旅游基本建设,组织阳朔兴坪镇、兴安兴安镇、龙胜龙脊景区、恭城红岩村、灵川大圩镇、平乐榕津村等开展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申报工作,打造一批以民俗、新村、花卉、树叶、果蔬为载体的乡村游品牌。

二是加强旅游强县和主题城镇建设。部署推进了旅游强县建设工作,提出了旅游主题城镇战略规划,阳朔县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强县,阳朔和兴安两个次中心逐步成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主题城镇和农村旅游服务基地蓬勃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不断建设完善,农家乐项目发展到250多个,全年近百项旅游-活动一半以上与乡村旅游关系密切,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农家乐逐步形成群体产品,景点建设、产品推广、旅游线路不断延伸到乡村腹地。

三是县域旅游经济成效显著。随着乡村旅游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县域旅游形成发展新高潮,成为桂林旅游的新亮点。阳朔、兴安、龙胜、恭城、荔浦、资源等重点旅游县接待境外游客量逐年增长。

(七)理性谋划旅游发展,理论探索取得新成果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旅游实践经验,积极进行旅游理论探索,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旅游实际工作。

一是积极举办旅游沙龙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桂林旅游沙龙活动,围绕不同主题每月定期展开讨论研究,创办了旅游沙龙配套网站,集中社会各界高端人士发展旅游思想智慧和建议意见,旅游沙龙已逐步成为桂林研究旅游发展的高端品牌论坛。旅游局机关每周举办学习沙龙活动,交流工作经验,汇集综合信息,进行案例讨论,研讨发展工作。

二是完成多项重大旅游课题研究。组织开展了《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桂林旅游营销战略规划》、《桂林旅游景区大辞典》、《WTO旅游卫星帐户应用研究》、《桂林会展节活动研究》、《导游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旅游航线与包机对策研究》、《散客旅游接待与管理研究》等旅游重点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旅游前沿研究成果,有力指导了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三是认真办好旅游杂志和快报。加强《旅游研究与实践》杂志编辑力量,陆续推出新栏目,使刊物成为国内旅游专业人士交流的平台和了解桂林旅游重要窗口。认真组织编发《旅游快报》,突出了反映较快、信息综合、渠道畅通的特点,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旅游工作动态信息,提供工作决策重要依据。

四是结合实际开展工作研讨。举办了全市导游员培训班,举行了乡村旅游专家点评活动,开展了旅游宣传促销模拟会,进行了旅游宣传品研试点评工作。

(八)旅游综合配套改革,建设试验开创新局面

2009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成为全国首个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城市。在这之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旅游业的产业定位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旅游业是桂林的优势产业,建设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国务院赋予桂林以旅游业改革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神圣使命和重大历史机遇。

《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纲要》已通过评审,正在上报审批阶段。按照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正在积极实施一批专项改革项目,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单位正在进行先期专项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为桂林旅游二次创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创了可喜的新局面。

四、“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漓江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改革创新。漓江是我市的旗舰景区,提升漓江景区的发展品质对全市旅游发展至关重要,提升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理顺漓江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漓江游览现已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问题,引起各级各界的强烈关注。

(二)市场管理工作有待深化和强化。旅游市场中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存在,如漓江游览航道上存在“飞钩挂船”、渔船和“三无”船只非法载客、摩托艇非法和超范围经营、竹排违规载客现象,欺客宰客、违法违规经营、虚假广告等时有发生,旅游景区(点)周边秩序、低于成本价竞争引发广泛关注。解决问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需要统筹部门协作和联合执法,需要政府和行业互动管理。

(三)旅游产业结构仍待优化升级。以漓江为核心的观光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不高,难以满足现代旅游需求,难以形成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既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也影响了桂林旅游产品向高端化的转变。要实现旅游的跨越发展,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升级旅游产业结构。需要培育和完善一批新的高品质的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旅游和文化体育旅游产品,实施旅游饭店升级换代行动,加大入境旅游的宣传营销力度,大力发展旅游公共服务,有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实现旅游发展质量的新突破,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四)县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用有待加强。一些县区旅游发展缓慢,影响了全市旅游整体推进,关键是没有强有力的旅游管理机构。根据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需要,为有力推动旅游具体工作,各县区一定要单设旅游管理部门机构,保证人员编制、经费和办公场所,赋予工作职能和权限。县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发展旅游中要有所作为,发挥指导、组织和推动的核心作用。

(五)旅游政策性和引导性资金投入有待增加。相比全国和广西的其他旅游城市,我市旅游直接投入严重不足。如旅游重要基本建设项目难以启动,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缺口较大,旅游业发展奖励措施多年无法解决,旅游产业升级换代严重滞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受到影响,一些县区旅游部门、旅游公共服务和执法部门办公经费不足等。

(六)部分规划项目建设滞后。即使已开工建设的项目,进展也不是很顺利,如桂林资江一八角寨景区等项目:有些项目即使列入“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由于各种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开工或建设滞后,如两江四湖二期、愚之乐园二期等项目;项目策划特别是大项目不多,旅游发展后劲不足。

(七)营销手段仍需创新。城市整体营销仍不够,要不断丰富旅游营销内涵,制定境外、国内宣传促销专项计划,采取更加有效的促销方式,全面抓好境内外促销工作。

五、对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

“十二五”期问,是桂林旅游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旅游行业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桂林旅游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发展形势,研究桂林经济旅游的发展规律,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旅游兴市为目标,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动力,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务求在继续解放思想上扎实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取得桂林旅游的新突破、新进展,最终实现桂林旅游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一)充分估计机遇和挑战,科学设置发展目标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和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变化,加上区内、市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桂林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有良好的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

机遇方面,一是后奥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带来的机遇,大型的国际赛事和国际展会等活动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鲜血液,从国家层面带来了入境客源的增长,促进国内旅游的持续发展,促进了我国旅游强国的建设。二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桂林处于自贸区辐射范围内,能较快、较充分地利用自贸区的有利条件,继续扩大对东盟市场的纵深拓展。三是国家在建设世界旅游强国过程中的一系列举措给旅游带来的机遇,在国家鼓励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桂林与其他城市一样都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四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对桂林旅游业乃至桂林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将是—个历史契机。五是桂林交通环境改善的机遇,“两

铁三高”的全面通行,将对桂林的对外连接起到重要作用。

在良好的机遇面前,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导致经济不景气,加上传染性疾病、主要客源国政治动荡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桂林入境市场影响极大,市场形势严峻,国际国内城市问竞争激烈,新的旅游兴奋点不断出现,我市旅游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本身的产品结构问题,难以满足现代旅游需求,难以形成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正确分析优势和劣势,合理制定发展战略

优势方面,桂林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基础。一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旅游将桂林作为研究旅游的基地和桥头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落户桂林,对桂林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也为桂林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二是桂林将成为世界旅游组织以及国际知名旅游业机构培养国际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摇篮。桂林是中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较早成立了旅专,并将全日制的旅游专科学校仍保留至今的唯一的城市。三是桂林代表了世界未来旅游业的绿色旅游发展趋势。四是桂林旅游起步早,基础较好。桂林具有国际影响力合号召力,也是中国递向世界的旅游名片,是世界旅游组织首批向世界推荐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从1973年成为国家首批24个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至今,每年都在可喜地递增。桂林也是中国旅游发展的缩影和风向标,并给全国旅游业发展创造积累了众多经验。此外,桂林旅游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境外游客结构合理。目前,已经形成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游客四分天下的多元化入境客源结构,相对比较稳定,不容易受单个境外市场波动的影响。二是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接待游客量较大。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较多,占总的从业人员比重较高。

劣势方面,一是旅游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从旅游产品的开发到旅游接待基础设施建设,从现代服务业的构建到现代经营理念和旅游业态的创新都急需跃上新台阶。二是增长方式亟待改进。桂林旅游业至今仍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相当部分的旅游企业处于小、散、弱、差的状态。据统计,全市109家旅行社,大多数是小型企业,管理和营销模式落后,增长方式仍是低层次、粗放型,制约了旅游经济的较陕增长。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桂林市取得导游资格证人员超过了1万,在全国占比较大。高级导游有几名,特级导游寥寥无几。四是高端旅游设施亟待增加和升级。桂林的宾馆酒店发展不平衡,酒店设施都亟待改进和修扩建,高星级宾馆酒店数量缺乏,商务设施严重不足,仅能满足观光游客的住宿需求,不能满足大型会议、高级商务、休闲娱乐等高端消费需求的酒店。自驾游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市内、景区周边停车场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满足自驾车旅游者需求。汽车宿营地等新业务也没有完善地建立起来。五是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急需理顺。旅游业综合性强,跨行业管理,行政管理功能多,关联度大,要进一步完善。六是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亟待建立。围绕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桂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传统服务业的产业体系,但是仅仅能满足中低端消费需求,而与旅游业相关联的交通、物流、金融、信息、会展、中介服务、文化休闲、高档娱乐这些方面仍要进一步完善。七是旅游产品供给也亟待放大、提质。进入新世纪以来,桂林相继开发了两江四湖、印象刘三姐、乐满地休闲世界、西街、遇龙河、愚自乐园、秦城水街、龙胜温泉、龙脊梯田等等一大批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扭转了过去“三山两洞一条江”的产品结构,也形成了多元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但是还需要在高端游客的需求、精品旅游景区景点、精品旅游线路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增强桂林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度重视试验区建设,统筹协调各类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桂林旅游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黄金时期,试验区建设是“十二五”期间的重中之重。规划期内,与之相关的旅游、农业、工业、服务业、商贸、文化、体育、金融、科教、医疗等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要服从试验区建设的需要,以旅游为主题,以综合配套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行业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都要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纲要》有机衔接,由试验区规划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规划。

(四)科学谋划旅游业发展,精心设计发展举措

1、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以政府主导,积极推进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用政策吸引项目,用资源置换项目,用好的发展环境留住项目,形成多方筹集资金,促进项目建设快速发展的局面。积极谋划特色突出的大项目。充分发挥桂林国际旅游著名旅游城市优势和优厚的自然资源、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发展环境、优越的地理环境,高起点、大手笔深度开发一批顶级、唯一的特色旅游大项目。积极扶持旅游企业壮大规模。积极引进旅游大项目建设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支持培育有实力、有规模的旅游企业,引导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包装上市等形式,多渠道融资,壮大自身,提高竞争能力,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2、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桂林旅游强势品牌。要培育和推出酒店、宾馆、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精品。酝酿成立相关旅游集团,引导多元资本参与旅游企业的改造和重组,逐步建立健全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和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大企业集团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网络。加快本市酒店与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的合作步伐,不断提高我市各项旅游业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通过集团的组建把企业力量凝聚起来。打造联合国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品牌,整合县域节庆活动,创建知名节庆品牌。

3、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客源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强化城市旅游形象。整合营销资源,形成营销合力,加大整体宣传营销投入,创新营销手段,加强城市整体营销。增强城市旅游文化内涵,把“桂林山水”的旅游形象品牌赋予文化的内涵。加强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开发。坚持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并举开发战略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促销模式,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要制定奖励政策,对组织包机、专列的旅游企业实行一次性奖励。进一步加大区域旅游合作促销力度。加大“大桂林旅游圈”建设提升力度。

4、夯实发展基础,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旅游酒店等服务设施,新建、扩建一批高端旅游宾馆、酒店,大力推行绿色酒店、青年旅馆、农家旅馆和旅游家庭旅馆,满足高端游客住宿、休闲等需求,提高我市承接国内外旅游客源的硬件设施水平。继续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要积极推进“数字桂林旅游”建设,努力实现宣传促销、信息服务、旅游质量监管等全面数字化。

5、加强行业管理,优化旅游发展大环境。继续强化旅游市场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和市场整治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强对旅游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宣传引导,倡导理性消费。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和服务工作,完善旅游投诉受理和处理机制,提高游客满意率。加强旅游法规建设,推进依法治旅进程,全面落实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旅游行风建设。加强旅游安全体系建设。建立由旅游安全、保险救援、管理教育有机结合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旅行社责任险全国统保工作。

6、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旅游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全面增强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制定桂林旅游行业“十二五”培训规划,实施旅游队伍建设行动。着力建设具有勤政高效和决策能力的旅游行业管理队伍、具有驾驭市场能力的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具有精良服务特色的旅游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队伍、具有创新探索能力的旅游科教骨干队伍。

责任编辑:彭康生

作者:唐飞鸿

第2篇: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经验介绍

一、县情和旅游资源情况

1、县情概况。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商周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县。全县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70万亩,耕地33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县。下辖18个乡镇,169个村委会,15个居委会,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3万人。

2、旅游资源及其特点。婺源境内的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这里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亭更是遍布乡野,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是朱熹故里、詹天佑桑梓,享有“书乡”美誉。自宋至清,全县出过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选《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有1万余件,被誉为“全国县级第一馆”;傩舞、徽剧、茶道、抬阁、地戏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婺源山青水秀,四季分明,生态环境优美,全县活林木蓄积量86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先后建立自然生态、珍稀动植物、自然景观等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91个,已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2000余株。婺源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众多,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是婺源“四色”(红、绿、黑、白)特产。

特点:我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各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均以婺源优美的整体环境作依托,只有在婺源大环境中才能凸显特色和魅力。全县2947平方公里的区域就是一个大公园、大景区。

3、区位特征。婺源自古即为徽饶古道必经之地。周边有著名旅游景区庐山、黄山、九华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千岛湖等,涵盖了“名山、名水、名镇、名村”四大看点。位处三条国际旅游黄金线路之上,一条是黄山—婺源—景德镇—庐山,是我省重点推出的三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一条是庐山—景德镇—婺源—三清山—龙虎山;一条是黄山—婺源—千岛湖。婺源县城紫阳镇东距浙江衢州150公里,南距上饶市150公里,西距景德镇80公里,北距黄山120公里。婺源周边有机场、火车站,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年内将建成通车,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精品旅游线路上的明珠”,是江西对外开放与东部对接的前沿和精品花园。

基于以上因素,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作出了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和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科学定位,明确了婺源旅游必须加快转型增效,由单一的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由休闲度假向最佳的人居环境转变,实现梯度发展的目标,使婺源真正成为中国的一个新的旅游胜地。

二、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的成效

1、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几年来,我县先后开发建设了江湾、鸳鸯湖、李坑、晓起、大鄣山峡谷、彩虹桥、文公山、思溪延村、甲路古樟园等1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形成了三条旅游线路:东线“伟人故里古村游”,西线“山水奇观生态游”,北线“古洞古建古风游”。“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江湾、大鄣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全县大小宾馆145家,社会餐馆310家,农村“农家乐”馆店近232家,旅行社14家,导游人员和讲解员260人。全县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近6万人,旅游及相关税收由2001年的2373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8889万元。开发形成了以蒸、糊为特色的婺源菜肴和文公宴、江家宴、鸳鸯宴、红鱼宴、农家宴等五道名宴。引进了婺源旅游汽车出租公司。开发了茶、伞、砚、酒、土特产等五大类旅游商品,建成婺源民俗风情街、茶博府、故园里茶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综合性旅游服务场所。旅游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不断提升。经过五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质和量的突破,由最初的12.5万人次飚升至2005年的243.7万人次,今年1-7月共接待游客193.4万人次,门票收入3316.3万元,综合收入32727.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3.8%、39.9%、51.4%。去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31.6%,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三产比重由38:33:29提升为18.7:40.8:40.5。2005年财政收入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工业及开放型经济提速。2001年至2005年,婺源引进旅游类项目就有82个,实际引进资金62660万元。江西省首家生态工业园区和全省最大有机茶产业园先后落户婺源,生态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40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林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1.53亿元增加到去年的8.7亿元。有机绿茶占据欧盟市场70%以上份额,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出口示范基地县。

2、发展乡村旅游富民兴农效果显著,提供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是农村资源升值。景区所在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土地、山林、房屋、茶园、果园、池塘等资源,因开发旅游,增加了价值,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农业产品增值。围绕旅游产业,我们加快发展以有机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将全县划分为东北生态林茶、中部生态茶果、西南生态粮牧渔三大生态农业区,建成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50余万亩。蔬菜、水果、禽蛋、肉类这些农副产品就地消费,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市场价格,又可以通过制成旅游食品增加附加值,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5年,我县还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唯一以县为单位的农业旅游示范点。三是旅游一业兴带来百业旺。人气带来财气,农民尝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更加积极地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经营,创办农家旅游馆店,并积极创评“星级农家乐旅游饭店”。以生产砚石著称的江湾镇大畈村,目前已形成砚石产品一条街,砚石厂及店铺达238户,带动农民就业1800余人,农民年均收入1.208万元。从2001年至2005年旅游景点和非旅游景点农民收入的对比情况看,旅游景点农民从旅游业上人平增收达1000元左右。四是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江湾镇江湾村古村落开发乡村旅游后,年旅游收入800万元。村民男60岁、女55岁后都享受村委会发放的退养补助金。晓起村在旅游开发前是“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发展乡村旅游后迅速成为全市有名的“富裕村”,去年全村实现门票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800多元。“小桥流水人家”景区李坑村,年旅游收入600多万元,收入的45%分配到农户,人均门票收入600多元,景点户户均门票收入1万多元,村集体也有钱办事、有人理事。

3、发展乡村旅游就业功效令人瞩目,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

旅游六大要素的逐步发展壮大,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保安、司机、清洁、导游、服务员、导购员等10余类12000余个就业岗位。一大批农民老板、农民总经理应运而生。赋春镇农民祝学文,从承包鸳鸯湖景区起步,到目前投资建设天马超市、天马食府、三星级天马大酒店、天马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成为婺源有名的“农民老总”。李坑村民邱五权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餐馆,去年收入百余万元,年纳税10余万元。赋春镇农民金林生抓住机遇,把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嫁接”起来,实现了发展“双赢”,个人资产由10年前的1000元增长至现在的1700万元,去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市场的开发、产品的营销、规范的服务,使广大农民接受了思想观念和知识技术的更新,间接或直接地完成了“洗脑”。农民的文化素质、市场经济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农民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技术,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晓起村的“老屋饭店”,庆源村的“婺源人家”等一大批农民自办的旅游服务馆店,还通过互联网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实现了网上预订。

4、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作用凸显,加快了新村镇建设的步伐。

一是促进了农村公路建设。五年来,共筹集公路建设资金5.86亿元,改造路基480公里,改善路面458公里,改善硬化景区公路25条171公里,所有县通乡镇、景区都铺设油路,婺源到达周边大中城市的“4小时经济圈”和县内“半小时通达圈”基本形成。二是促进了电力、通讯设施建设。100%的行政村开通了有线电视,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87人/部,移动漫游业务位居全省各县之首。所有乡镇、主要景区全部实现了宽带上网。三是促进了城市建设。五年来投入县城城建资金10.25亿元,城区从4.85平方公里扩大到8.7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43.4%。四是景区、集散城镇乡村建设呈现新貌。徽派建筑林立,村中道路平坦交错,农家户内干净整洁,这是如今婺源县农村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我们把营造和谐旅游环境和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以整治村容村貌、双改双节、改水改厕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改水受益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65%、96%、63%。今年,旅游大镇江湾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是目前江西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5、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效应强劲广泛,推进了环境资源的保护。

我县乡村旅游产业以良好的文化与生态资源为基础,环境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我们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实施了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绿化工程,以改燃改灶为重点的能源替代工程,以优化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以水土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美化工程,切实有效地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全国率先建立191个自然保护小区,规划保护了150万亩旅游生态公益林,名木古树全部挂牌建档保护;城乡建立沼气池5000余座,“双改”率达96%以上;对公路沿线4000多个坟墓进行了搬迁改造,县、乡财政共投入320万元;对公路沿线43家矿山企业实行关停或搬迁,并对破坏山体进行绿化,县、乡财政共投入320万元。启动了公路沿线和景区非徽派建筑改造,投资7900万元对境内的2900多幢非徽派建筑进行改造,对主要公路沿线宣传广告牌进行综合整治。在全县范围内开展 “加强景区管理,整治环境卫生,建设最美乡村”活动,又为我县营造了一个“美在干净、美在安静、美在清静”的最美乡村旅游环境。

三、做法和体会

1、政府主导,创新机制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强劲动力。

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之后,政府主导是实施这一决策的第一推动力。这一动力表现在人力的组织、财力的投入上,也表现在建立良好的产业体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上。为了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2001—2005)》以及10个《景区规划》,建立起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管理体制,形成了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上,全县上下形成了围绕发展旅游业尽职尽责的良好局面。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都要认真制定全年旅游工作《实施意见》,召开全县旅游工作会议,研究、动员和部署旅游产业工作。全县上下,积极配合,为我县旅游业发展营造了一个“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使我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

2、放手民营、多元投入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力保障。

婺源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政府财政的乏力、国企体制的弊端,决定了婺源旅游不能像其他景区一样,集中资源,成立机构统一开发。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敢于打破常规,在启动旅游业发展之初的2000年,就提出了“放手民营,多元投入”的举措。我们舍得拿出最好的旅游产品项目,包括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鸳鸯湖、大鄣山峡谷、文公山等一大批精品景区进行招商,表明了政府的魄力。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还积极主动地帮助投资商协调关系,排忧解难,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显示了政府的决心。正因如此引来了外资、民营企业,撑起了婺源旅游业的一片天空。目前,我县的李坑、文公山、鸳鸯湖、灵岩洞等景区,江湾、凯悦、明珠、金都、锦江、滨江等宾馆,大部分旅行社以及“茶博府”、“婺源民俗风情街等旅游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放手民营,多元投资为婺源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据统计,外资、民资投入我县旅游业的资金累计将近10亿元。

3、抢抓机遇,打造品牌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目标。

旅游业属于“眼球”经济,要吸引游客目光,扩大婺源知名度,就必须千方百计创造轰动效应。2001年,我县赶乘国家旅游局评审A级景区的头班车,创评成为全国首批3A级旅游区,赢得了我县旅游业的第一块金字招牌。紧接着又抓住江泽民主席视察婺源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成功地开发了江湾景区,迅速扩大了婺源旅游的知名度。为了把产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我们不断制造抢眼的热点,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我县在“五一”、“国庆”黄金周相继举办了“民俗风情展示周”、“民间灯彩巡演”、“婺源风情篝火晚会”、“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八方宾客聚焦婺源,在媒体上不断地掀起一阵阵婺源热。从2003年开始,相继成功举办国际旅游文化节、茶文化节、乡村文化节、上海茶文化节婺源闭幕式等,通过办节,以节造势,以节聚客,以节生财,极大地扩张了婺源的知名度。近年来,外界对婺源赞誉不断 “2005-2006最具人气”旅游景点、“中国最浪漫的七个城市”之

一、 “人急着要去的十个地方”之

一、“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去年被《中国国家地理》及全国知名媒体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今年被全国党校干校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城市品牌战略提升委员会、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中外旅游品牌推介组委会、中国旅游品牌网等权威单位联合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被江西日报社、江西省旅游协会评为“江西乡村游十大最美景点”等„„

除了“引进来”之外,我们还主动地“走出去”宣传造势,寻求区域合作。2002年,我县抬阁队80余人到南昌参加“民间艺术汇南昌”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轰动整个南昌。我们还成功地联合“汉之旅”,组织了 1000余人的旅游大蓬车来婺源旅游,迅速启动了武汉旅游市场。2003年,我县与深圳的几家大旅行社合作,组织策划了港、粤、澳旅游专列“寻梦婺源”活动,开展了“浙婺手拉手”、“婺源乡村过大年”、“自驾车游婺源”等大规模旅游促销活动,还举办和参加了各类旅游推介会、旅游交易会16次,组织参与了苏浙沪闽皖赣六省市旅游合作活动,建立起各主要客源地市场的营销网络,初步实现了旅游产业与“长珠闽”的对接。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推广长江中下游旅游产品的联合声明》。赴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展旅游促销,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等,逐步拓展海内外旅游市场。

第3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XXX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XXX位于XXX市北10公里处,与XXX市接壤,景色秀丽多姿,文化底蕴深厚,山奇、地绿、水清,堪称:“灵山秀水、林海果园”,先后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省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自驾游示范点。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围绕主题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XXX紧紧围绕“XXX特色镇”建设要求,突出“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土地流转”“三位一体”发展思路,以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为重点,重点突破,分批推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道路绿化、资源开发等工作,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建设了XXX民俗村、欢乐向前冲实景基地、XXX中心、XXX等休闲娱乐项目,XXX成为集生态旅游、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农家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

(二)不断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

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了解最新旅游业务,积极争取上级乡村旅游扶持项目。同时,为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标准,提升旅游服务档次,我们积极开展各种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

- 1④田园家庭农场

建设有花卉盆景温室大棚种植区、“微田园”果树认领区、休闲垂钓区、民俗风情体验区、餐饮食宿休闲区、立体养殖观赏区,是一处集观光、餐饮住宿、会议培训、民俗体验与一体的农业生态庄园。

山景自然游 ①XXX线路

由XXX、碧霞元君祠、南天门、中天门等景点组成的XXX寺庙群,于岱岳泰山相媲美,游人拾级而上,旅游观光、赏景踏青、远离城市喧嚣,融入山野风光之中。

②孔子石线路

25亿年前自然形成的孔子石乃天赐瑰宝,于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无异,形神兼备,比例适当,儒雅高古,神情谦恭,给人以无限遐想。

③XXX线路

XXX景区垒砌工事城池为宋代呼家所营造山城,南有面积约1000平方米呼家练兵场。北有可与沂水大峡谷相媲美的景点,重峦叠嶂,雄伟无比。

欢乐采摘游

采摘时段从4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采摘品种齐全,深厚游客喜爱。

- 3利用”的十六字方针,在加大对主要景观景点、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维修、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展促销宣传活动,连年举办XXX三月三庙会、农民文化艺术节、登山比赛、摄影大赛、大樱桃采摘节等载体活动,吸引了周边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三产服务业和旅游产品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旅游收入。

(二)加大招商力度,加强旅游项目建设。通过文化招商、旅游招商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先后启动建设了XXX旅游二期开发建设工程、启动芦斗寺佛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圣山度假中心、XXX民俗村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旅游项目。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XXX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在加快旅游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旅游安全,成立了旅游管理中心,负责旅游咨询、投诉和景区内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保证了生态环境优美,旅游秩序有序。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公厕、停车场、游客咨询中心等相继建设完成,旅游导引标识基本完善。

(四)拉长旅游链条,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围绕XXX原始森林、九仙天池等自然风光,打造经典风景区;充分挖掘孔子石、碧霞祠、芦斗寺等历史文化积淀,打造集儒释道三教相融合的主题风景区;以曹刿论战地、凤凰城遗址为依托,恢复建设历史传统特色景点;立足林海果园,开发采摘

- 5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广辟渠道,加大投入。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倾斜,加大乡村旅游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

(二)改善设施,营造环境。在提高对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加快道路、停车场、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设施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的建设力度,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

(三)挖掘特色、打造品牌。深度挖掘本地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塑造个性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打造地域品牌,增强竞争力,继续深入开展各类旅游荣誉品牌创建工作,以提高我镇乡村旅游知名度。

(四)加强管理,规范经营。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制定XXX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加强旅游知识、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引导乡村旅游从业者树立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以优质服务和风格独具的“农”家特色来吸引广大游客,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 7 -

第4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小结

文章标题: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小结

__区商贸旅游局成立2年以来,在市旅游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创新思路,勇于开拓,努力克服管理体制不顺,事权职能局限明显的困难,坚持产品建设和市场开发两手抓,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主要将我区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

特点

到目前为止,我区已建成8个休闲农庄,1—6月份累计实现销售430万元,利润90.9万元,税金24.4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4,65.4和25.4。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确定“一区二圈一带”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一区”即利用鉴湖、东湖和皋埠镇南部山林资源为主的南部生态区,重点发展花卉基地,建设开放式主题公园;“二圈”即老城区环城河、新城区二环河的两个城市景观河湖生态圈,通过清水河道和绿色林带建设,开发水上游乐项目,建设环河生态公益林;“一带”即连接会稽山、东湖、吼山风景区和宋六陵古址的旅游观光农业带,利用自然和历史资源,片、点、带结合,乔、灌、草相间,建立示范带,营造绿色长廊,发展集教育、科普、旅游于一体的观光农业。

二是开辟“三型”休闲观光园。休闲度假型,以“方圆观光农业园”为代表,兴建休闲、娱乐、度假区域,为游人提供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生态旅游型,以“吼山观光农业园”为代表,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带和风景林带资源为载体,为游客提供赏景、采摘、游乐等项目;商务娱乐型,以“龙山休闲农庄”为代表,将原汁原味的当地农家菜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经营手段,兼有垂钓、棋牌等活动内容。

三是大力拓展“三生”功能。拓展生产功能,全区共发展各类休闲农业观光园12个,总面积4367亩,总投资16846万元;拓展生态功能,如绍兴丽谷林场利用500余亩绿化苗圃,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无公害产品;拓展生活功能,已建成9个休闲农业观光园,去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益1600万元,带动商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存在问题

(一)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同时,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二)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发传单(或发名片),也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三)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造成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较普遍,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三、发展设想

一是加强引导,规范管理,维护景区形象。从游客的利益、经营户的利益、行业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引导,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制订出台区域评比标准,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二是统一规划,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实力。乡村旅游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将现有的蛋糕做大,必须在统一规划下进行改造。要学习广东珠江三角洲“田园公园”、番禺的“绿野乡风化龙农业大观园”、“深圳的田园海上风光”、“高要的广新农业生态园”、“三水的荷花世界”、“成都龙泉驿花海果乡”等好的经验,破除乡村旅游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局面,靠政府的主导,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

三是保持本色,凸现特色,增强吸引魅力。加强科学的引导和专业的指导,通过外出观摩和邀请专业人士,定期培训经营户和服务人员,培养市场意识,转变观念,培养以游客为中心的观念,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吸引魅力。

四是宣传引导,监督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乡村旅游是以生态观光农业为背景或载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这是生存之本。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督促业主在排污和垃圾中转上加大投入,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范和相关管理要求实施。

四、重大在建、意向项目

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项目:计划投资4000万元的绍兴白鹿山庄,占地面积300亩,当前项目

第5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根据吕祖善省长关于组织省级机关工作人员下乡体验乡村旅游的指示精神,我按照局统一安排于4月24-27日赴衢江区的板固村和下呈村开展体验乡村旅游、帮扶农村建设活动。通过四天三夜吃在农户、住在农户,参与打麻糍、挖野笋等农事民俗活动,充分体验了乡村旅游的乐趣。在2个村参加座谈会,走访农家乐经营 户,了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困难和期盼,了解并实地勘察旅游基础设施,帮扶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将体验的情况作一汇报:

一、两村的基本情况

板固村位于罗樟源的中部,距离市区约30公里,地处海拔800米的山涧峡谷地带,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整个板固村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自然生态优美。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竹林面积5000余亩,同时也是衢州市的野生兰花保护基地。全村46户228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家乐经营和毛竹、高山蔬菜、土种牛羊养殖等。现从事农家乐经营户13户,能同时接待680人就餐和100余人住宿,直接从业人员近40人,间接从业人员80余人,2007年接待23600余人,实现经营收入120余万元。

下呈村坐落于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由5个自然村组成,245户农户761人。境内有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天脊龙门风景区,是衢州市重点旅游景区。依托旅游景区开展“农家乐”,现共有26家,可提供床位500张,直接就业人数60余人,日平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2007年该村年“农家乐”收入达到3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142元。在“农家乐”的发展带动下,村民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茶叶、高山蔬菜种植和土鸡、土鸭养殖业发展迅速,农副产品的销售产业也初具规模,带动了村民的经济发展。

二、体验衢江区乡村旅游的感受

1、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2005年,在村支书傅梅英的动员下,板固村的3户农户自发开始农家乐经营,经历了怕经营到试经营再到爱经营,从不懂服务到学服务再到提升服务的转变。村民从观望到积极参与,2007年底发展到13家,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农家乐迅速发展,并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经营状况明显高于农户预期,并保持稳定的增长。下呈村由于依托景区,起步较早,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半农户从事农家乐,全村农家乐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原来游客依靠单一的衢州市区和衢化职工发展到金华、杭州等周边地市;促销方式由口碑传销发展到旅行社组团旅游,旅游方式由原来的单一自驾游逐步提高了团队份额;从消费方式上由原来的定额价为主发展到以自报价为主,经营状况日趋成熟。由于农家乐更适于短途旅游,两村预计“五一”的长假变成3个短假将使当地农家乐更趋火爆。

2、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一是农民致富了,板固村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少农户放弃既辛苦又不稳的来料加工,投入到乡村旅游;二是农村发展了,板固村的农家乐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江西农村定期送土鸡,丽水的遂昌农村定期送猪肉过来,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三是不出远门当地就业了,板固村的秋兰馆农家乐不仅夫妻当家,而且将外出打工的女儿也叫回来,忙时还动员亲戚帮忙,生意红红火火,村民安居乐业;四是环境改善了,农家乐的开办使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其收入的源泉,村民主动放弃造纸等污染环境的项目,还青山绿水本来面貌。

3、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两个村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板固村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小桥流水型农家乐,主要为衢州市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下呈村则利用天脊龙门景区的独特优势,主要为中短途旅游者游玩天

脊龙门景区提供吃农家菜的服务。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旅游接待设施有待完善。住农家屋是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追求,但由于有些农户缺乏热水器无法洗澡、卫生间窗户没有窗帘布以及棉被厚度不够等原因,住宿条件还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农户的碗筷消毒土法上马,洗净后用开水沸煮,缺乏消毒柜等消毒器械和措施;景区小卖部出现销售过期食品的现象。为此,农家住宿设施设备要从方便游客出发,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设施和提供服务,增加舒适度和私密性,让游客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餐饮方面,既要在菜肴上突出“农”字,更要在碗筷等器具上讲究食品卫生,适当引进消毒柜等现代化卫生设备,让游客吃得放心。

2、乡村旅游环境有待改善。虽然农家乐经营户已经注意只身周边的环境卫生,但一些没有从事农家乐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加上游客的不断增加,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村庄整治使农民过上洁净的生活,但一些农户新建筑 过于城市化,而且楼间距越来越小,房屋越造越高,缺失了农家特有的韵味,农家特色在逐步淡化。因此,要向农民灌输“建设好自己家园就是增加收入”的理念,乡村旅游的环境是发展农家乐的根本,城市居民绝大部分就是来感受乡村的山清水秀,合理布局农家屋,避免城市化,垃圾收集制度化,创造一个整洁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乡村旅游管理有待加强,管理部门服务有待提高。压价竞争、争相拉客等无序竞争现象在农家乐发展早、竞争相对激烈的下呈村已经开始出现苗头,小商小贩在通往景区道路随意占道设摊;板固村后的火山湿地虽然很美,但囿于资金匮乏,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上山道路是砍竹人运输毛竹的通道,几乎无路可走,游客上山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安全亟需加强。此外,一些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如衢江区地税局在减免农家乐经营户5000元经营额的税收后,不再提供发票,农户经营额超过后要去衢州城里的区地税局开发票,不仅来去坐公家车要一天,而且每月10日后开发票还要收取滞纳金,限制了农家乐的做大做强。为此,要加强农家乐协会等自律组织的建设,制定规则避免恶性竞争;要加强行业管理,引导乡村旅游有序发展;要加强安全检查,避免旅游事故的发生;要增强管理部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行政管理部门服务农家乐的意识,彻底改变官僚作风,主动上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好服务。总之,发展农家乐一要突出“农”字,充分挖掘农村特色,展示农耕文化;二要突出“家”字,让旅游者不仅宾至如归,更要感受到农家的淳朴、热情和温馨;三要突出“乐”字,要开发出一批参与性广、娱乐性强的农事活动,使旅游者在农家感受到开心和快乐。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抓好几件事:一要整合资源,农家乐经营户要走合作化道路,发挥集体作用,在发展中还应与村庄整治相结合,做好环境保护的文章;二要发挥协会功能,加强安全、服务和价格等方面的自律,从简单地提供餐饮逐步发展到提供住宿,再发展到娱乐,最后让游客带走当地土特产,使农家乐形成产业链;三要提升服务和技能,要从学好普通话着手,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四要齐抓共建,旅游、交通、林业、公交、宣传等部门要相互合作,整合力量,合力抓好乡村旅游。

第6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探讨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乡村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但那时的度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洲,人们开始利用原生态的乡村居所吸引游客,于是乡村旅游在全球逐渐兴起。

德国1873年开始为公务员提供乡村休闲,1914年为白领提供收费度假服务。在美国,乡村旅游与铁路建设、国家公园建设密切相关,但直到1992年美国才出台正式的指导乡村旅游与小商业发展的政策,主要由美国国家乡村旅游基金负责,并主要为项目规划、发展和执行提供资助与宣传。在加拿大,乡村旅游主要有两种,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分别有乡村度假农庄协会和土著旅游协会负责指导和提供服务。在日本、韩国,乡村旅游的形式主要是农场观光。

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乡村旅馆作为主要形式,迅速发展起来。在欧洲,如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家庭旅馆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网络预订系统,投宿乡村旅馆的客人近年来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乡村就业,减少了人口流失,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也保护了传统工艺和地域文化,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提升,是西方国家稳定乡村、发展乡村的最基本做法。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在各地大量涌现。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

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需求。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的需求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而供给方面也多是开发层次较低,较浅的初级乡村旅游产品。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乡土特色不明显,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第二,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第三,产品形式单一,参与性不强,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第四,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些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周围环境状况较差等。第五,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还是较为可观的,将继续享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这一方面是由国家对农村问题日益重视的宏观政策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决定的,即工业化带来了更多的有逃离工业环境需求的城市人口。

相对于欧洲国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绿色内涵的重视、日本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在现阶段则侧重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供需主体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必然得到进一步发掘。这也是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相符的。乡村旅游对乡土民俗文化、乡土地域特征强烈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

纯朴的民风来创造一个对旅游者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氛围环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保障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规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规划设计中,要重视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体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第7篇:2018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是时下热词之一,她是一个游客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朝阳产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参考!

2017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

2017年9月,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县乡村旅游情况进行调研,座谈走访相关部门、乡镇及重点乡村旅游景点,并赴四川成都五朵金花、黄龙溪古镇等成功案例景点实地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

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

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大别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2017年

制定了《罗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通过评审,论证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制定详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塆落臭气熏天,可进入性差。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

部门和机构,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五是特色打造不力。目前,只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基础阶段,罗田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在开发乡村文化,但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吸引物。由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在景点打造、旅游商品开发上没有做出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营销主体不明确,经营者对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投入少且乏持续性。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和景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没有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知名度不高。比如瑞源、

燕儿谷、十里荷塘,主要以园林和农业为主,注入旅游元素的意识不够浓,呈现农旅脱节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我县的山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知名度、美誉度没有完全叫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科学规划。要在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迅速对2017年制定的总规进行修编,并分乡镇、分景点制定出详规,进行科学论证。修编时,要本着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做到与旅游总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同时,规划一经论证和评审,要维护其严肃性,坚决按照规划来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无序建设,浪费资源和投资。

要突出发展重点,树立保护好现有

的原生态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可以选择最有潜力的乡镇、村和景点,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对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要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对温泉、冰臼群、黄柏山、古村落等优质资源,要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分批次开发。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规划和旅游部门要派专人指导,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

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

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

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祈家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重点是要做活板栗、甜柿、红叶三大文章,激活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三大历史名人。我县素有全国板栗之乡、甜柿之乡的美誉,甜柿品质无与伦比,板栗漫山遍野,红叶声名远扬,其开发和炒作价值远远超过麻城杜鹃。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栽植甜柿和乌桕树,让游客走进罗田的山川原野,放眼满是秋阳照彩、金果凌霜的甜柿和秋林尽染、红叶烂漫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

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罗田打板栗、摘甜柿、赏红叶。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2017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4月24日,景区管委会联合县旅游局、工商局对昭苏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接待能力明显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各乡镇共有住宿餐饮点96个,农牧家乐29个,旅游从业人员1488。各乡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效果明显。夏特乡以夏特古道驿站旅游发展公司为平台,整合管理全乡所有农牧家乐,改变原有陈旧的接待方式,逐步实行规范化经营,规划建设旅游风情别墅区、民俗旅

游商业餐饮步行街、民俗旅游文化广场;萨尔阔布乡尝试在苏乎托海片区打造集哈萨克传统餐饮,传统文化,特色娱乐等为一体的民俗体验风情园;喀夏加尔镇欲打造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森木塔斯路旅游风情一条街、克乌克加尔村村史馆等景点;昭苏镇欲打造以灯塔知青馆为核心集周边采摘园、科技示范园、知青广场、草原风情牧家乐农家乐、湿地公园等集旅游、观光、体验、教育、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2.乡村旅游项目渐具规模

通过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我县打造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胡松图哈尔逊乡欲打造绿湖徒步游、国防边境游、千年桦树摄影游三条旅游线路;乌尊布拉克乡结合冰雪资源开发马拉爬犁、滑雪、雪上叼羊等旅游项目;洪纳海乡打造哈迪克马车观光、骑马观花海、体验民俗婚礼、观赏民俗歌舞表演等体验性娱乐活动;阿克达拉乡大面积集中种植油菜、油葵、甜菜等经济作物以吸引广大观光、

摄影、绘画爱好者前来旅游、采风。

3.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已露端倪

胡松图哈尔逊乡把特色奶制品、土特产推向市场,通过优化招商环境,多渠道引进公司企业共同开发,借力开发具有地缘优势的旅游资源,弥补乡财力难以承担的开发资金短缺问题;洪纳海乡开发特色奶制品,灌装马奶子、骆驼奶、小包装蜂蜜;夏特乡加大夏特四宝尤其是优质牦牛肉、牦牛肉干的加工与包装,使夏特特产规范的走向市场。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调,品位较低

我县乡村旅游主要以农牧家乐为主,但农牧和乐并不突出,有的乡镇乡村旅游虽然形成一定基础,但是起点不高,进步不明显,经营模式略为单一,以提供餐饮住宿为主要收入来源,除文艺表演外,参与性、体验性活动开展的少之又少。此外,我县各乡镇乡村旅游尚未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

六要素的融合发展来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2.乡村旅游经营、开发和管理比较混乱

我县乡村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多,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离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县乡村旅游项目清一色是农家乐项目,且以家庭为单位,缺乏统一管理、规划、营销,没有走上品牌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

3.乡村旅游的开发普遍缺乏规划

目前,我县各乡镇乡村旅游均没有旅游规划做指导,没有提炼民族文化,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难以走上品牌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不知道如

何延伸产业链、如何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二是由于经营和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生活习惯,清洁和环保意识不强,不仅农牧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5.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道路建设、环境卫生、规范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道路建设方面:有一部分乡村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不强;旅游环境方面: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虽然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经营业主已经注意周边环境卫生的改善,但一些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标识系统方面: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各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普遍缺乏规范的引导标示和指示牌。

三、对策

1.示范带动,积极推进

各乡镇应突出民族特色,确定几个农牧家乐或家访点示范点,抓好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充分调动各乡镇农牧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统筹兼顾,规划引领

为了促进我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克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低水平、同质化等问题,应按照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三结合的原则,加强规划,科学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各乡镇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应避免同质化竞争现象,尽量做到每户农牧家乐及民俗家访点开发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及体验性活动项目,以充分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把游客的消费从餐桌引向体验性活动中来,增加乡村旅游的收益。

3.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

化工程

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重点治理乱堆柴草、乱倒垃圾、乱搭棚舍等现象,切实使乡村旅游景区沿线服务设施规范达标,为游客提供高效优质文明服务。

4.加强培训,提高乡村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造就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二是加强乡镇旅游干部培训,提其发展乡村旅游的能力。三是聘请自治区或泰州知名旅游专家为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授课,提高乡村旅游技术和智力支撑。

5.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扩大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规模,积极引导农牧家乐,挖掘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等民族饮食文化,加大旅

游产品开发力度,如牦牛肉、牦牛肉干的加工与包装、刺绣、各类果酱、冷水鱼、蜂蜜、蜂胶、花粉、特色糕点、面点、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

6.丰富旅游活动项目

开发一批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旅游活动项目(如民族传统工艺体验(哈萨克刺绣、手工刀等)、民族菜肴烹制体验、农事劳作、农业观光、渔猎、禽畜饲养、湿地观鸟等旅游活动等)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达到丰富乡村旅游活动项目,提高经济收益的目的。

上一篇:社区日常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微信营销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