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安全

2022-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经济安全

中国石油安全与中国

摘要: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世界大国对中亚地区的能源争夺日趋激烈。为了缓解中国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进口渠道单一等问题,中国应该制定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同中亚地区的石油能源合作,确保中国的石油安全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中亚;能源合作;石油安全;战略

能源特别是石油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它不仅是一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成为一种政治手段,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油气资源蕴藏丰富的中亚地区对于中国来说,无论从地缘、成本还是进口多元化角度考虑,都应当是中国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重要对象,是当前也是今后的开发重点。加强中国与中亚的石油能源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石油短缺的局面,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石油供需现状及石油安全

石油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能源,在国民经济和国际关系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反映政治军事安全的至关重要的商品。然而,在石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的石油供需状况并不容乐观。总体上来说,中国的石油需求大于国内总供给。因此,作为石油能源消费大国的中国的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也必然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一)中国石油供需现状

中国石油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海域三大块,并且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型盆地中,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性。而且中国石油资源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目前,国内的石油供应已经不能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一直较低,且占世界总储量的比重也很低。据《BP Statisti,calReview of WorldEnergyJune2008》显示,中国2007年石油探明储量为21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3%,在全球石油探明储量排名中居第12位。中国石油剩余可开采储量多年来也没有较大提高,而且储采比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一些高产油田如黑龙江的大庆油田、山东的胜利油田等油田,因开采较早、难度成本上升等原因,石油产量都已经进入中晚期。因此,中国石油产量在近几年内都不可能出现较大增长。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能耗较多的第二产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提高(如私家车的增加)等原因,对石油能源的消费越来越多。至2003年。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且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已经增加到3.88亿吨。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随着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加大,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从1993年成为原油进口国以来,原油进口数量不断上升o 1995年,石油进口的金额超过了石油出口的金额,在石油贸易金额上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原油进口量更是突破了1亿吨的大关。近几年来,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呈直线上升的态势。

据国内石油专家预测,21世纪前半叶,中国石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外依存度发展趋势令人担忧。美国能源部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高达50%和60%;而国际能源机构(1EA)预测的数据分别为65%和76%。尽管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预测数据有一定的差异,但都表明,中国国内的原油自给率将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将不断提高。

石油对外依存度越高,中国石油供应的中断越具有可能性,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

(二)中国石油安全

随着中国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石油安全也越来越成为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然而,中国在石油进口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对中国的石油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一方面,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和渠道比较单一,潜在的供给能力脆弱。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占进口石油总量的一半以上,达到了56.2%。中国对中东地区石油的过分依赖给中国的石油供应的连续性造成了一定的风险。中东地区不但历来是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而且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宗教、民族、边界等关系复杂,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从石油运输上来看,中国的石油进口渠道单一。中国进口石油主要采取海上集中运输,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到中国的石油已经占到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80%。由此可见,中国石油对中东地区的过度依赖和石油运输渠道的单一已经给我国石油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另一方面,国际油价的波动和上涨给中国石油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形势,尤其是西方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加上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和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大笔资金流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由此引发的活跃的市场投机行为使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至2008年的7月,国际油价已经突破了140美元/桶,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目前,我国原油价格和国际接轨,疯狂飙升的油价给中国的经济和石油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因此,为了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中国必须广泛参与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石油能源合作,更多地争取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使中亚成为我国稳定的石油供应区。加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石油能源合作,符合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战略,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

二、中亚油气能源竞争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相邻,共同边界线长达3000多公里,地缘优势明显。同时,中亚各国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基础把开发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纷纷走能源出口多元化的道路。所以,中国应借助有利的地缘战略条件和中亚的能源政策,积极发展与中亚的石油能源合作,从而改善中国目前过分依赖从中东进口石油的现状,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然而,对于世界各油气需求大国来说,中亚能源已经成为竞相争夺的对象,不惜以各种手段希望中亚能源为己所用。对中亚油气资源的占有权和开发权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状态。这无疑给中国进军中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

中亚国家石油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仅次于中东地区。据美国能源署估计,里海石油储量可达到1800—2000亿桶,约占世界总量的18%一25%,随着探测的深入,里海地区的石油储量还可能上升。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作为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国备受世界瞩目。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虽然在该地区的油气资源较为贫乏,但却是主要的通道国。由此可见,中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和能源优势,必然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二)世界各国对中亚地区油气能源战略利益的争夺。

首先,美国是中亚地区的重要行为体。为了让中亚地区成为美国石油天然气供应的可靠来源,美国一直以来依靠其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对该地区的渗透,试图削弱俄罗斯对中亚能源的掌控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6年7月,由美国牵头修建的“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汉”石油管线投入运营,成为中亚地区第一条避开了俄罗斯的能源输出管线。美国中亚战略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为了参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掌控该地区的油气生产与运输,使该地区成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二是为了把该地区纳入西方体系,遏制俄罗斯和伊朗在该地区的影响。阻止中国在该地区的能源领域发挥作用。

其次,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视。一直以来,俄罗斯都将中亚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任何外来力量都十分警惕。当前对俄罗斯而言,最重要的是确保其在石油和天然气(特别是阿塞拜疆的沿海石油)开发与运输上的地位。因此,俄罗斯对中国进军中亚地区的能源领域持有很强的戒心,害怕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会影响自己在中亚的战略地位。另外,俄罗斯也十分担心中俄的油气贸易会因为中国与中亚的合作而弱化,从而失去中国这个大市场。

再次,日本十分重视中亚地区。日本作为世界上资源最为匮乏的工业国,自然也会把目光投向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日本试图通过“丝绸之路外交”争夺中亚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同时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日本在2004年就启动了中亚外交战略,推进日本与中亚的合作,并在能源开发等领域向中亚国家提高技术合作,是中国进军中亚市场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最后,印度等新兴大国日益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户。印度近几年正积极进军中亚石油开采市场,参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开采与经营。它的介入加剧了中亚地区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加大了中国进军中亚石油市场的难度。

总之,世界大国对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的争夺复杂而深刻,对我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利益和经济利益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中国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与中亚的油气能源合作,从而保障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战略

(一)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合作,为能源合作提供前提条件。相互信任和睦领有好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政治基础。只有在此政治合作基础上中国才有可能实现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合作,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目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不应当满足于现状。中国应该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发展与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有效合作。同时,我国应注意与中亚五国平衡发展外交,与中亚国家建立良好的互信、互利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世界稳定与地区和平,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区域政治环境,继续巩固和扩大我国石油企业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为我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方面的作用,采取油气进口重点化战略,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建立了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在互惠、互利、共赢为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了密切的经贸合作,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2006年初,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了“能源合作国家间专门小组”,以确定成员国在油气能源方面的合作项目。从而有利的推动了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因此,中国应该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同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与能源合作,努力在中亚能源市场拓展多条运输线路、多种合作方式,从而保障中国石油供应的连续性。同时,中国在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中应采取油气能源进口重点化战略,确定能源合作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主要的合作方式和合作伙伴等。例如,在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中,中国应该重点开展与石油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在石油开发和运营上的合作;也要对建设土库曼斯坦至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从而充分利用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资源。只有实施了重点化战略才能使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更具有针对性,更好操作。

另外,在确保油气能源来源持续的同时,基于目前世界原油价格一路飙升的国际原油态势和石油峰值的到来,中国应该完善石油储备体系,防范石油供应风险。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分批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中国石油储备的目标是到2030年达到60天石油净进口量,约为1.1亿立方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因此,中国应该借鉴外国先进的石油储备经验,加强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从而有效确保中国石油安全和能源安全。

作者:于 琼 赵 亮

第2篇:南海问题与中国经济安全

摘 要:南海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之争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安全问题。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中国的经济安全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中国应该采取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手段消除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这些手段主要有:重视南海的经济开发,充分利用南海的资源;增强中国军力,保证航线的安全和加大外交的力度,增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可能性。

关键词:南海;南海问题;经济安全

冷战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经济相互依赖的增强,对外贸易的频繁,现代经济对能源的高度依赖,金融风险的增大和经济竞争的加剧,促使经济安全成为各国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更是如此。学术界对南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从国际法的角度对当事国的理论依据或批驳或评析;对争端国采取的政策分析;各国解决南海问题模式的设想。但对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制约论述还较鲜见。本文着重论述南海问题与中国经济安全的关系。

一、南海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南海问题主要是指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主权归属上的争议。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二是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问题。第二个问题从属于第一个问题,因为解决了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以划分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故第一个问题是南海问题的核心问题。南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一是经济因素。南海资源丰富和重要的贸易通道对有关争端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二是法律因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升了南海的价值。三是中国因素。海洋意识的淡薄和自身力量的制约使中国忽略了对南海的经营。南海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与南海地区有关争端国的海域之争,而且,背后还有大国背景,南海地区是多种国际政治力量交汇的地区。南海问题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经济和地区安全问题。

南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多方占领。越南迄今为止共占领中国南沙岛礁29个之多,是侵占南沙岛礁最多的国家。菲律宾非法将我国41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其版图,并占领9个岛礁。马来西亚于1983年8月和1986年10月以军事演习为名侵占了弹丸礁、光星仔礁和南海礁,此外还将27万平方公里南沙海域划入其版图。印度尼西亚和文莱虽没有侵占南沙岛礁,但分别侵入了我国传统海域5万和3万平方公里。中国台湾省控制着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而中国是南沙群岛的合法拥有者,却只占有7,个岛礁。这样南海海域形成了6国7方纷争的局面。

第二,扩充军备。越南基于海洋战略利益的计量,比较早地实施海洋战略,着手打造强势海军。最近,据俄罗斯纽带新闻网报道,越南海军正在建造30至40艘400吨级的军舰,并计划投入38亿美元,在越南东北部建造一座占地3000公顷和可停靠4万吨级战舰的大型军港,2006年2月1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已下令购买无人间谍飞机数架进行海洋侦查和监控,以保卫其海疆。新的间谍装备将会使菲律宾“情势觉察优势以便在非法活动发生时迅速有效的介入”南海争端。马来西亚把军队的职能由镇压国内暴动调整到保护专属经济区和领土上,声称以捍卫其在南海所谓的“主权”。尽管马来西亚军费预算相对低一些,但已把相当一部分用到它所侵占的原属于中国的岛礁上。

第三,联合对华。在国际关系中,力量弱小的一方常常通过联合或结盟的方式增强自身的力量,以共同对付强大的第三方。联合方式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几个国家处在一个国际组织中,以组织的名义共同与第三方对阵;二是在某一国际争端中具有共同利益的两个或多个国家暂时联合起来应付第三方,协调行动。而在其他国际问题上未必有共同的利益,甚至有矛盾冲突。第一种联合的形式就是以东盟组织的名义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博弈。东盟以“一个声音说话”加强了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抗与谈判的实力。第二种形式的联合主要是东南亚争端各国相互支持对方提出的解决争端的建议和联合开发资源。

第四,大国插手。南海地区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引起区外大国的关注。南海地区是日本重要的运输道、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和能源来源地之一。南海地区的航道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极为重要。日本防卫厅早就表明了南海的重要性,它认为南海海域在运输资源到日本的地位非常重要,该地区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交通的关键。因此,冷战后,日本积极“南下”关注南海问题。印度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明显增长促使印度积极推行“东进”政策,意在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影响,扩大其在南海的“利益范围”。日本和印度介入了南海问题的共同的手段有:加强与东盟的军事上和安全上的联系,大肆炒作南海问题,使之国际化和复杂化。美国是影响南海问题走向的大国。冷战后,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的重点是欲通过南海问题防范和制约中国的崛起。其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消极中立变为积极介入。美国加大了对南海地区的军事渗透。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联合军事演习越来越多,演习的目的越来越清晰,即直接针对南海问题。这种意图集中体现在“卡拉特”演习。该演习的设想是“某一地区性大国”派兵占领了南海上有争议的岛礁并封锁了南海上的国际航道,美国应东南亚相关国家的要求,进行军事和人道主义援助,维护地区安全和海上航行自由。2004年1月美菲举行的Balikatan-04的演习,出现了新特点:一是演习地点首次出现在南海有争议的海域;二是首次把演习的目的定为抵御外来入侵。

南海问题发展的趋势表现出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南海地区是世界主要大国力量、意志和利益的交汇点,隐藏着中日俄印和东盟等大国和组织的博弈格局。南海问题现在不是说有没有国际化,而是说国际化程度轻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南海问题的复杂化和国际化趋势就会进一步加强。当前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对策主要是:正式确定“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解决方针;由坚持双边谈判到双边与多边并行,推行灵活务实的对策。这些对策并不是放弃南海主权,而是暂时冻结主权问题,以待日后解决;同时也说明,中国从大局出发,着眼于维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从而免受南海问题的影响。但事实是,中国这些友善的意图并没有得到有关争端方的理解。它们竞相占领原属中国的岛礁,大肆掠夺中国的旅游、渔业和石油资源。南海主权问题不解决,中国现实对策很难执行。很明显,中国求解南海问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求解

南海问题与发展睦邻关系以及恢复南海主权和中国需要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进行经济建设。中国的南海政策困境客观上也促成了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趋势。

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印度的“东进”,日本的“南下”,东盟地区安全作用的加强和美国的“积极关注”加剧了南海问题的不确定性。基于成本一收益的理性衡量,多方竞争的态势多为自身利益计,使求解南海问题有了更多的政策选择,这又给域外大国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二、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制约

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从涵盖的内容上看,经济安全可以分为狭义的经济安全和广义的经济安全:狭义的经济安全指的是,当一国的经济利益受到某些事件的威胁和影响的时候,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而这些事件可能是国外的突发事件、原发事件(自然力作用的结果)或人为事件;广义的经济安全则指的是,除本国经济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之外,还能够采取主动措施,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捍卫自身经济利益。有的学者认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实质在于对国家经济利益的维护和拓展”。也有的学者认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经济化,它通常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参加国际竞争的能力及其带来的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这些定义的共同点就是一个国家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

作者认为,经济安全就是国家维护本国根本经济利益不受外来力量所损害的能力。一般而言,衡量一国经济安全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安全的运输通道;第二是获得充足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三是有效地开发海洋国土。所以,中国要保证经济安全必须具备以下能力:中国保护自己运输通道的能力,中国获得能源的能力和中国开发自己海洋国土的能力。

美国著名的学者安德鲁·内森和罗伯特·罗斯认为,在战略中,像在房地产中一样,地理位置是决定价值的主要因素。南海在中国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南海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联系亚洲大陆和大洋洲的交通要冲,被称为“亚洲的地中海”。南海在中国经济安全中的地位,突出表现在:一是南海重要的运输通道;二是南海蕴藏的丰富的能源;三是中国陆地国土的延伸。不言而喻,21世纪南海和中国的经济安全有了不可分割的天然的联系。

(一)南海问题影响中国贸易运输安全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和紧密。这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走向,不可能是完全封闭运行,不再完全是自己独立和自主的运转过程。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中国经济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南海是多个国家的“海上生命线”。它是世界上第二大海上航道,仅次于欧洲的地中海,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大型油轮及货轮均航行经过此水域,每年来来往往的大小船舶总计在4万艘以上。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的油轮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经过南中国海运输的液化天然气是全世界液化天然气总贸易量的2/3。这条能源供应线对日本和中国最为重要。日本每年从中东进口的18亿桶原油中有70%是经过这条航道运往日本。另外,日本出口欧洲市场的货物和对东南亚的贸易也主要依靠这些航道。现在中国依赖这些航道的程度已超过日本,中国有外贸量的87%是通过水路进行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南海地区的。中国有超过1/3的能源进口需要经过南海海域。南海可以说是东亚各国的“海上生命线”,同时也是东南亚各国对外贸易的主航道。南沙群岛附近的航道也是美国西海岸与波斯湾之间的主要航道之一。所以,南海是世界上交通大动脉。

南海问题日益复杂化使其蕴藏着潜在的危机。美国认为南海问题是继台湾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之后的亚太地区的第三大热点问题。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先生认为,亚洲发生冲突可能源于两大问题:一是台湾问题;二是南海问题。更严重的是“所有这些涉及到的争端的国家和地区,都千方百计想使它们开采的海洋资源区域达到最大,并且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表示用武力来保卫它们近海的利益。此外,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加强了它们的海军、空军的能力。最要命的是,世界上三个主要军事大国一美国、中国和日本一都在该地区有着生死攸关的利益,并准备在必要时以军事手段来保卫这些利益。”南海地区潜在的不稳定增大了中国对外贸易运输的成本,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安全。

(二)南海问题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可用两个指标来衡量:一是有稳定的能源供应地,该地区能源丰富;二是能源运输安全。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交通要道的南海自然成为中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选择。我国石油运输以海运为主,且多走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这条运输线。按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中国石油的80%以上将通过南海航线运输而来。随着亚洲石油需求增长,能源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亚洲国家的重视,国际石油贸易从波斯湾向东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强,南海运输交通线的重要性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

美国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认为:“石油是先进工业国的血液。”由于现代经济对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高度依赖,因此石油是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同时石油在军事上也是重要的后勤保障。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看,石油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更重要的是,能源与经济安全有一种天然的、无法打断的链形关系。这是因为当代世界经济对能源的高度依赖,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保证充足的能源供应。因此,能源安全成为一国经济安全的基础。对外能源依赖的高低是与一国经济安全的威胁是正相关的关系,即对外能源依赖越高,该国受到国外的威胁越大。所以,一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如何将促使这个国家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维护经济安全。

南海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海陆架新生代地层厚约2000米~3000米,有的甚至于长达6000米~7000米。第三纪沉积有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从长远看,南海深水石油储油潜力比东海、黄海都要大。南海石油潜力最大的地段是中国台湾和海南岛之间的大陆架一带;南海天然气资源相当丰富。我国10个主要的沉积盆地中,珠江口和莺歌海盆地资源丰度最高,在我国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中,南海西部海域占50%。南海可能储藏有丰富的未来能源——可燃冰。

冷战后,亚洲能源需求不断上升,从两个方面提升了南海的价值:一是与该地区相临的国家将毫无疑问地谋求最大程度地得到它的海底资源,以便减少进口依赖;二是几个亚洲国家的能源供给,几乎要通过南海运输,它们当然会千方百计地防止任何对资源持久流动造成威胁。这些因素结

合在一起,使得南海成为亚太地区能源竞争的焦点。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最新发布的2006年能源蓝皮书《中国能源发展报告》预计,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在2010年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百分之五十。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能源安全是中国目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同时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相联系”。

南海争端国大肆掠夺原属于中国的油气资源。中国不能很好地享有中国主权范围内的油气资源,不得不舍近而求远,靠进口石油来解决自己的石油短缺问题。更严重的是,中国进口石油绝大部分必须经过南海航线,“我们对海外石油进口线的保护几乎无能为力,它完全掌握在美国海军手里,这对当代中国来说是致命性的,因为中国已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了世界,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世界。

(三)南海问题使中国不能充分地有效地利用南海

50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地密斯多克利就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在中国海洋国土中,南海面积最大。南海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空间,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目前,虽然南海地区总体局势稳定,但多方占领、开发无序、联合对华的态势、东盟各国的“逆裁军”形势和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算计而染指南海的现状,使得南海地区潜藏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趋势加剧了南海的不稳定。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中国充分利用南海。南海是中国主权管辖的蓝色国土。南海问题的存在,意味着中国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南海。任何土地的丧失或获得对一个国家而言,都牵涉到安全保障问题。土地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块土地是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是国家安全的保证;其次,即使这块土地不是战略要地,但至少可作为与邻国和敌对国的缓冲地带;再次,土地本身是衡量国家实力大小的标准之一;最后土地上的产出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力量。虽然现在科技十分发达,但土地的作用没有削弱,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增强,土地依然是人们的生活保障。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南海关系到中国的命运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南海问题抑制甚至抵消了南海作为蓝色国土在中国经济安全中的作用。

三、应有的对策谋划和建议分析

南海问题涉及到中国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南海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贸易通道。当代中国的经济出现两个特征:一是能源的巨大消耗;二是对外贸易的急剧增加。可以说,中国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南海问题的顺利解决。中国应从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来消除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制约。

(一)重视南海经济开发,充分利用南海的丰富资源

现在南海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是,另一种“冲突”在进行,即南海地区的争端国对南海资源的大肆掠夺,特别是在有争议的地区引进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投资。目前,中国在南海的开发力度不大。因为按照国际惯例,衡量一个国家对一区域主权的行使,必须考量几个因素:一是最早发现;二是实际占领;三是经济活动南海诸岛是中国最早发现和最早经营的,我们有无可争辩的历史和法理依据,这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承认。但是,我们实际占领的南海诸岛数量有限,并且在南海的经济力量也很弱。

首先,中国要和东盟有关国家联合开发南海。现在中国和东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较好,联合开发具有较好的基础。既然南海问题不能一下子解决,可以先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从“高级政治”转移到“低级政治”上。其次,中国应加大自身对南海开发力度,综合国力的增强,海洋经济和海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海空力量的不断壮大等因素,足以保卫我们的海上各项工作顺利进行。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蓝色圈地运动”激烈展开。中国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争夺更多的海洋利益,分享应得的利益份额。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海洋强国是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两翼。

(二)增强中国军力,保证航线的安全

“国际间的文明只有在实力对等的国家间发生。弱肉强食是国际斗争铁的法则。弱者有权利但无能力享有保障的文明”。50多年的和平生活使很多中国人忽视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巨大影响,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获得物质财富。但事实上是,如果这些物质财富没有强大的实力作后盾,就只能是没有保障的存在物。“力量比财富更加重要。……因为国家力量是一种动力,新的生产资源可以由此获得开发,因为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子的树比果子本身价值更大。力量比财富更加重要,因为力量的反面——软弱无能——足以使我们丧失所有的一切,不但使我们既得的财富难以保持,就是我们的生产力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自由,还不仅这些,甚至我们国家的独立自主都会落在力量上胜过我们的那些国家的手里”。

当然,不是说增长国家财富有过错,而是说不能忽视财富要适当地转化为军力,因为国家强盛的主要动力并不是财富的增长,而是财富在国家政治中的,尤其是政治暴力部分的有效运用。对当代中国而言,增强军力,从历史经验来看主要是追求正当的海洋权利。1890年美国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从总结英法欧洲强国的历史兴衰中得出结论:谁控制海洋,并阻止别国控制和利用海洋的国家才能成为世界强国。谁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世界,从而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最高战略层面。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出现了和世界相联系的国家利益。近几年来,中国的海外利益受损事件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保证自己海外利益的能力亟待加强。也就是说,中国不仅能保证自己主权范围内的国家利益,而且,还必须加强由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外溢”国家利益。因此,中国的经济安全需要中国军力的保证,确保中国南海航线的安全。

(三)加大外交力度,增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可能性

南海地区是我国21世纪的战略重点。该地区存在的力量有以下三类:一是中国;二是东盟及其相关争端国;三是美日印等区外大国。目前的态势是,美国在南海问题上联合日本、印度和东盟共同对付中国的格局日趋明显。因此,“中国不得不同时在三个层次上做好工作:第一层次,是与有关国家的双边交涉;第二层次,是在地区层面上与东盟的对话;第三层次,由于美日的插手,特别是美国的介入,不得不在地区和全球两个层面连同台湾问题一道与美国打交道”。所以,这些力量的联合会极大地压缩中国在南海地区的战略空间。中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外交智慧,防止这些力量的联合。

首先,与有关国家的双边谈判。依据争端国对南海问题态度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激烈型,如越南和菲律宾;二是温和型,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因此,应区别对待。在坚持中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考虑到其合理要求,尽力达成如中菲2000年签署的《关于21世纪双边合作框架的声明》类似的协议;也可借鉴中越北部湾划界的解决方式,即:同时签订《划界协定》和《渔业合作协定》,其特点既解决了边界争端,又促进了两国合作,还可以达成如中菲越签署的被称为“南海范例”的《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其次,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的东盟介入南海问题比较温和,体现了国际组织发挥协调作用的功能。中国可从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两方面加强与东盟的关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加强的范例。最后,搞好中美关系是关键。美国是影响南海问题走向域外大国,其亚太安全战略,尤其是其对华政策决定着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中国应该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寻求共同利益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性增大和中国经济的外向性增强,南海在中国经济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南海问题是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变量,其解决的好坏决定着中国未来的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南海的战略与经济价值日益凸现,南海问题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对中国而言久拖不利,其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面日趋明显。南海问题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其顺利地解决关系到中国的前途。

(责任编辑 徐家英)

作者:李国选

第3篇:国际安全形势与中国周边安全

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特别是2015年的诸多事件如何对全球安全格局构成冲击?面对这些安全挑战和安全危机,各个大国之间如何相互竞争?又如何维持一定的平衡态势?如何看待中国周边安全领域中发生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以及周边安全形势的总体特征?如何看待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2016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需要关注的主要趋势和看点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杨毅。

《领导文萃》:请您谈一谈当前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有哪些新特点?

杨毅:可以说,这些年国际安全形势确实发生了变化,2014年整个国际安全局势和国际政治生态就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过没有发生对全球整体安全格局造成震荡性冲击的事件。而2015年则出现了诸多安全挑战和安全危机,各大战略力量在安全关系方面的互动异常活跃,可以说2015年是冷战后,尤其是“9·11”事件以来国际安全局势变动最为活跃的一年。总的来讲,大的战争冲突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直接战争摩擦没有发生,但在其代理人之间发生了很多“敲山震虎”式的冲突。

2015年欧美和俄罗斯延续了自乌克兰危机事件以来的紧张安全关系。与之前欧美采取“攻势”、俄罗斯采取“守势”的不同之处是,在2015年“北极熊”绝地反击,“险中弄险”,争取主动。一方面,在欧美联合制裁、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降价的背景下,俄罗斯外汇收入降低,卢布贬值,经济遭受重创,安全环境出现恶化;另一方面,俄罗斯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坚决挺住,并有力回击,比较突出的是根据叙利亚的形势变化果断出兵,客观上使得俄罗斯的安全局势有绝处逢生的感觉。通过出兵叙利亚,克里姆林宫达到了很多地缘政治目的。而之后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使得法国对叙利亚IS进行了报复打击,客观上促成了法俄组成打击IS的同盟军,而英国随后也参与了打击。此外,针对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这一事件,莫斯科采取很巧妙的回应方式,没有立即鲁莽地动用军事力量报复土耳其,而是有理有据有节地逐步占领舆论和道德高地,从表面上采取了一些防御性的措施,实际上为未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舆论准备、力量准备和方案准备,体现了比较高超的战略智慧。从这个角度上说,虽然有很多不利因素,但是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对于美国来说,2015年是继续延续其战略间歇期,从整体上看,美国安全战略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在2015年奥巴马尽可能地减少对外干预、对外军事用兵。能不派兵尽量不派兵,能派无人机尽量不用作战部队,能派空中部队尽量不派地面部队,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小布什任期内过多地参与地面战争而陷入地区安全危机和战争泥潭的情况,尽量减少对美国综合国力造成重创的军事行为。

再者,美国面临着一个“双重矛盾”的尴尬,也就是其远大的战略目标与实际战略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美国的战略目标很远大,奥巴马总统提出要重振美国雄风,稳固其全球的领导地位,延续美国的全球领导,实现继续领导世界一百年的目标。然而,美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综合国力又不足以支撑这么宏大的战略目标,出现了战线过长、能力不足的窘境。

而在军事建设方面,美国面临维持现有军事行动规模与军队长远建设的矛盾,也就是在资源配置方面如何处理现实与未来之间的矛盾的问题。面对未来愈发激烈的竞争,必然要投资更加高科技的装备,这需要高昂的军费,而维持现有的军事行动规模同样要耗费大量的财政支出。更多地立足现在还是着眼未来,这使得美国陷入一个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IS和俄罗斯定为安全威胁,但从长远的国际战略格局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担忧与日俱增,这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潜力没有底,不知道中国的战略能力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不知道中国进一步强大之后会采取什么样的姿态,美国对中国是不放心的。尽管美国宣称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但是对中国未来可能挑战美国霸权潜力的忧虑促使美国增强了对中国的战略防范,采取了一系列恶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举措,这就是在中国周边的南海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引发的紧张状态的美国因素所致。其中,美国采取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积极调动并借用日本来制衡中国。

总的来说,国际安全局势出现了各个大国之间相互竞争,而在竞争同时又维持一定的平衡的态势。在面对许多地区和世界安全危机上,各大国既有合作,又各打自己的“小算盘”,暗藏了深远的地缘政治目的。可以说,各大国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竞争中不得不妥协,形成了一种比较复杂的交织状态。此外,传统安全挑战与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互交错,在2015年发生了多起非传统安全挑战,比如IS的出现,巴黎恐怖袭击,美国恐怖主义事件。这些事件加大了大国关系互动的复杂性和重叠性,各大国在不同领域互动的现状和目标各不相同。

领导文萃:这些年,中国周边安全领域中也出现了令人关注的变化,特别是2015年发生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对此,您如何看?

杨毅:应该说,中国周边环境总体稳定。中国的整体实力增强,但是面临的战略压力在增大。这个看似是矛盾的,但是有因果关系的。中国面临的结构性和阶段性安全压力增大。所谓结构性,就是我们国家无论在地区、周边还是在全球层面,我们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影响力和军事能力都在大幅度提高,这就引发了其他周边国家的猜疑、防范、恐惧和担忧。对于美国来讲,是一种战略警觉和防范,担心中国的强大会把美国赶出亚太,影响美国在地区和全球的地位,甚至是在全球层面上把美国取而代之,成为在亚太乃至整个世界的主导性国家,所以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防范。所谓阶段性,是中国和周边国家,尤其是和与自己有海洋和领土争端的国家的矛盾在激化和上升,这些国家担心中国整体实力上升后,会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和他们打交道。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中国需要应对双重压力的情况,既面临着美国的战略防范,也面对着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中国有矛盾的国家的恐惧和担忧。这两者在跟中国有矛盾的时候会形成不利于中国的合力,对中国形成同步压力。这是中国周边环境在当前的一个特征,特别是2015年发生的事件使这个特征更加凸显,具体说:

第一,日本安保法的通过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个也可以说既是二战之后日本安全政策的最重大变化,也是东北亚地缘政治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绝不能低估这个事件对于日本对外政策、东北亚安全以及亚太战略平衡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二战战败国,由于战后体系和宪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安排,日本被剥夺了集体自卫权,也就是剥夺了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的权利和能力,而安倍政权通过一系列努力突破了上述限制,其背景是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中美之间的战略性矛盾。前面我们讲到,美国是野心过大而能力不足,要防范中国感到力不从心,况且美国不能尽全力防范中国,他还有别的地区、别的利益需要关注和维护。所以,美国需要帮手。而日本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大力营造中国咄咄逼人、以强凌弱的氛围。日本以帮助美国防范中国、平衡中国为名义,“借船出海”,为其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造势,来获得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从短期来看,日本还不至于发动侵略战争,但是,一旦日本打开这个拥有发动战争权利的“潘多拉魔盒”,拥有这项权利和能力,日后对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冲击不可小觑。日本社会和战略文化中的军国主义的基因很容易被唤醒,对其未来不得不防。可以说,美日是相互利用,美国利用日本来弥补自己能力的相对不足,而日本则借机获取道德的保护伞。这对于中国就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历史上中国人民、朝鲜半岛以及亚太地区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害,对日本军国主义还留有很深刻的历史记忆。从地缘政治来讲,日本不能接受中国在这一地区充当领导者和支配者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日在安全问题上存在非常浓厚的零和色彩,因为两国还存在诸如钓鱼岛问题的争议。日本的军事潜力不可低估,这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大的事情。

第二,在南海方向出现了矛盾公开化、美国走向前台化的戏剧性现象。中国和越南、菲律宾等国存在海洋权益、岛礁归属等争议问题。虽然中国的领土被侵占,但我们还是本着稳定周边的考虑和合作共赢的大局,主张“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通过双边和多边关系的改善和相互合作,为未来问题的解决寻找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但是越南和菲律宾在域外势力,主要是美国的支持下,越来越大胆行事,时常到国际法庭上去告中国,而美国在对中国防范的战略的指引下,对于南海问题也越来越强硬,越来越表面化。美国针对中国在南海岛礁建设这一问题大做文章,进行炒作,使得南海问题的热度不断提高到中国破坏区域格局的高度,给中国扣上“破坏游戏规则”的帽子。说中国在南海人工造岛,而实际上是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施工建设。这是个根本的问题,因为如果是人造岛礁,就不拥有主权,而在自己的岛礁上进行施工建设,这是我国在主权范围内完全可以做的。而因为这个事,美国在2015年10月27日派军舰来巡航。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这次巡航,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而是整个大棋盘中的一步棋。通过这个来限制中国,并想借此激化矛盾,引诱中国做出过激的行动,让中国出昏招。而中国的应对相对巧妙,没让美国占多大便宜。在这个问题上美国重在政治炒作,在具体行动上非常谨慎,没有采取更加具体、更加刺激中国的军事行动,包括导航雷达开着,警戒雷达是关闭的,火控雷达也关闭着,也没有其他军事行动的操演。应该说美国在军事上非常低调,在政治上非常高调。而中国采取军事上监视、警告和驱离,外交上抗议,今后这步棋还要这么走,下一步美国还会让巡航常态化,那么中国的反应也必然常态化。中美双方在南海和整个亚太地区的互动也是未来导致地区安全局势变化的一个不确定因素。总的来说,东海方向的日本安全政策调整和南海方向的美国直接介入是中国周边形势在2015年的最大事件。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周边安全局势是稳定的,呈现出“北固、西稳、东紧、南急”的局面,也就是在北部和俄罗斯以及北部方向国家的关系较好,安全局势稳定;西部也相对稳固,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和最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中亚甚至西亚国家的关系比较稳定,安全局势较好;东部的紧张是由于日本安全政策走向导致;南部的南海问题风高浪大,显得比较急,对于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而言比较迫近。

领导文萃:由此,您认为目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杨毅:尽管2015年有着上述的标志性事件,但是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总体特征可以说是稳中有紧,紧张之中体现平稳的态势。中国的整体实力在增强,并处于上升趋势,这些问题和挑战也是中国在爬坡阶段遇到的正常挑战,属于正常现象。中国的回旋空间广了,力量大了,影响力强了,随之面临的压力也必然增大。而我们应对这些压力,面对这些挑战的能力也提高了。总体看,我们的运筹帷幄和应对是不错的。可以说2015年周边安全形势是稳定当中有动荡,动荡之中又维持一定的稳定。这跟我们的实力增加有关,跟我们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运筹也有关。

《领导文萃》:谈及国际安全形势,特别是谈到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就不能不首先谈到中美关系,当前中美安全关系的总体情况如何?

杨毅:中美关系是个非常复杂的关系,很难用一两个词概括中美关系。不能用朋友、敌人等词语把复杂的中美关系简单化、标签化。中美关系是个非常复杂的复合性的大国关系。在不同的领域,中美双边关系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是不完全一样的。在政治上,中国作为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与美国有很多共同利益和分歧,双方既有斗争也有合作,既有协调,也有妥协;在经济上,双方都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度较高,也是中美关系保持稳定的压舱石,尽管在2015年中美在贸易领域出现一些争议,但总的来说,经济是中美关系中比较稳定的因素;而安全和军事因素则是中美关系中最不稳定、变量最大的因素,因为在大国政治中,军事力量是看家手段,是大国博弈的“守门员”。如何守住底线,军事力量是最后保障。从全球来讲,美国的军事霸权、金融霸权是无可匹敌的,但出于对未来发展和全球领导地位的维护,美国对中国的发展是充满疑虑的。实际上,美国对俄罗斯并不担忧,尽管俄罗斯最近不断地秀肌肉,而且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核武器的存量比中国还多。但是美国更担忧的是增量。美国认为,俄罗斯再厉害也超不过前苏联,前苏联那么厉害,都被美国搞垮了,而俄罗斯不会对美国造成本质性的威胁。而中国是一个上升的东方大国,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家,美国没有理想的手段和十足的把握能够战胜,美国也不知道中国的军事力量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中国未来的领导人、战略规划者在今后如何使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对于中国的担忧是实实在在的。因此,美国加强了对中国军事力量和军事现代化的防范。在战略上,美国对中国是防范性的而非进攻性的,美国不希望主动挑起军事冲突跟中国决战;而在战术上,美国则是进攻性的,从军事部署上,美国招数不断,而且非常扎实地稳步推进。而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的访美对中美关系的总体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这次访问很不容易,双方进行了坦诚的交流,有博弈,有磋商,也有分歧,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很多共识。有一条共识很重要,就是双方要有效地管控分歧。我们承认分歧,正视分歧,尊重现实,尤其在军事安全领域。如何有效地管控分歧、控制分歧使之不转化为危机,使危机不转化为冲突,这是双方战略领导人的智慧所在,也是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所在。这使得中美两国恶性竞争出现的可能变得更小,更不能把可能出现的竞争和恶性竞争升级为对抗性的矛盾。对抗性是很危险的,作为两个大国,尽管中国的综合军事力量不如美国,但是中国军事的增量很大,中美两国的军事对抗不但使中美两国受害,还会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全、繁荣、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习主席的访问推动的是不冲突、不对抗的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美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也不愿意和中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对抗不是最好的方案,得不到什么实际的好处,反而会损失惨重。可以说,习主席这次访美为中美安全关系上了一道保险阀。

《领导文萃》:前面提到,“一带一路”是稳固周边特别是西部安全局势的重大战略部署,那么,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杨毅:“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说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应对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很多人把这个战略简单地理解为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走出去”的一个平台,而实际上,这是中国提出的很大的战略构思,对内是战略,对外是倡议,是形成以中国为圆心向四周画的大圆,这个大圆形成利益共同体,政治安全上互信,经济贸易上互惠,文化民心上互通,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利益共同体。这是一个大的战略构想,它会促进中国在各个方向同俄罗斯、中亚、西欧、东亚、西亚、东盟等地区的合作。如果“一带一路”能够顺利实施,这将极大地拓展我国的战略空间、安全空间、利益空间,同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也是有很多利益的。而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传统的地缘政治理念。按照麦金德的陆权理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住了全世界的命门,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正好要经过所谓的世界岛;按照马汉的海权理论,谁控制了海洋尤其是咽喉航道,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贸易的通道,谁就控制了经济命脉,谁就控制了全世界。在以美国为首的欧美看来,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就是要控制海上的咽喉要道,所以从传统的地缘政治来讲,这是一种挑战。对于美国来说,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美国的两洋战略出现重合性的矛盾,美国两洋战略,即大西洋战略与太平洋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战略目标是搞垮苏联。而现在美国的新两洋战略从侧重欧洲转向侧重亚洲,在巩固大西洋联盟的同时,其重心已经放在了太平洋,比如加强美日同盟。当然,在两洋战略中还包括经济武器,比如TTIP和TPP。总的来说,我们的“一带一路”面临着两大挑战,传统的地缘政治挑战,认为你不是搞合作,而是占地盘,控制海洋,控制世界,美国认为,这是对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种挑战和对冲甚至是对抗和去全球化,还包括日本、印度、土耳其等一些地区大国的怀疑,这是“一带一路”的外部挑战;对内来讲,我们面临一个准备不足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大战略,形成了中央提出,各部委研究,地方实施的局面,容易出现一哄而上和急功近利的情况。

《领导文萃》:与中国相关的主要非传统安全议题,诸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当前有哪些新变化?

杨毅:中国面对的非传统安全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15年气候问题更加严重,在我国的华北、华南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在去年12月中上旬北京颁布了雾霾红色预警,可以说,气候变化使中国深受其害,这类的非传统安全带有很强的紧迫性。

说到网络安全,我国是网络安全问题的最大受害国,我们的问题是,我们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因为我们的网络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这增大了我国受网络攻击的可能性。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网络挑战,维护网络安全,比如维护网络安全平台的建设,加快网络硬件和软件的国产化。我们在遭受网络安全挑战的同时,也遭受来自这方面的压力,美国指责中国对其进行黑客攻击,而实际上,美国利用自己在网络方面技术最强、力量最大、手段最多的优势,对别的国家网络的监控攻击才是无所不用其极,正如斯诺登揭示的那样,美国甚至对盟国的领导人,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日本首相安倍都进行了监听,更不要说对我国的领导人和重要人物的监听。所以,在网络安全方面,中国面临着双重危险,一方面被别人攻击,另一方面被“莫须有”地指责攻击别人。

再者,是恐怖主义袭击。对于国内来说,我国没有面临大规模、有组织的暴力恐怖主义袭击的威胁。但是,这种潜在的危机、威胁在上升。第一,就是外部恐怖主义势力进入中国国内的问题。随着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在叙利亚对IS的打击,这些恐怖组织势力可能会东移,通过相关途径进入中国。第二,就是国内的三股势力不容小觑。三股势力呈现不断蔓延、不断扩大并逐渐向内地发展的趋势。不断高科技化并在大城市闹市区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在提升。第三,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深层次的转型期,各种类型的矛盾都在激化,客观上,为恐怖主义袭击提供有利的环境。因此,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领导文萃》:中国与周边大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的安全关系目前呈现出哪些主要特点?

杨毅:可以说,中国在与周边大国的互动中体现的是一种积极作为、稳步推进的态势。首先,我们跟俄罗斯的关系在2015年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战略互信不断提高,两国元首习近平和普京频繁会见和不断针对世界局势及时交换意见。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军事关系、经济关系都在提升,俄罗斯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中国的政治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合作。中俄战略互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俄签订了一系列的合同和协议,尤其军事合作,包括达成了关于俄罗斯苏-35和S400的协议。这些都是俄罗斯武器库中比较高端的武器。以前俄罗斯对于类似的高端武器出口中国是不放心的,而现在的出口则显示了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信任在增加,当然也有其经济困难不得不卖的背景。可以说中俄之间的安全关系更加巩固、更加成熟。

就中印关系而言,两国总体关系得到改善,总体维持稳定。在2014年习近平主席对印度进行成功访问,并与莫迪总理进行了深入会谈,两国就重大的地缘安全问题,包括双边的和多边的国际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15年莫迪总理访问中国,习主席特意到西安迎接,并举行了隆重的仿古欢迎仪式。应该说,两国关系在其领导人的大力推动下,总体回暖,保持稳定。两国发展稳定的、持久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双边关系的意愿是很强烈的。但客观上讲,中印安全关系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一个是两国的领土边界问题没有解决,另一个是第三方因素问题。美国和日本都在拉拢印度,印度也想在美国、日本和中国之间左右逢源,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总的来说,中印双边关系更加发展了,愈加巩固了,这是主要方面。

就中日关系而言,总体关系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我们知道,2012年日本政府对钓鱼岛采取购岛、“国有化”的政策,用政府的行为直接挑战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尊严,直接导致中日关系跌入低谷。而在2015年,中日关系进行了“破冰”和走出低谷的尝试。由于日本在中国核心权益方面做出了承诺,双方达成了四项共识,实现了中日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会见,双方也都愿意稳定中日双边关系,应该说,中日关系在逐步走出低谷,朝着更加稳定和积极方向发展。但中日关系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双方对对方的战略意图都抱有很深的猜疑心,有很高的不信任。日本担心中国日益强大会以力服人,采取咄咄逼人的政策;而中国担心日本在军事安全政策方面走得更远,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挑战。双方的战略担忧,互相不放心仍在继续。另外,两国在地区其他问题上也存在竞争,比如,日本的外交很重视中国,基本是习近平主席走到哪里,安倍就要跟到哪里。中日恶性竞争的事件经常发生。这都对中日关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中日安全关系走出低谷,但要实现恢复平稳发展,避免结构式动荡,还需要中日两国的进一步努力。

《领导文萃》:2016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需要关注的主要趋势和看点有哪些?

杨毅:应该说,2016年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十三五规划是在夺取全面小康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第一个目标的冲刺阶段的背景下提出的,对于中国全面推动改革的意义极其重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特别需要外部环境的稳定。处于国家利益维护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我国特别希望2016年周边安全环境的稳定,包括跟各大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关系稳定。这就牵扯到如何稳定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继续深化和巩固中俄关系,妥善地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印度的合作关系。应该说,这是中国周边外交需要关注的大问题。

但是,从外在趋势来讲,这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首先,中美之间在安全方面的结构型相互猜疑还会继续上升。因为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实力与日俱增,美国对于中国的担忧也会愈发强烈。双方还会继续试探对方的战略意图和战略底线,中美可能会在2016年出现新的摩擦点。第一,美国的对台军售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美国已经放出风声,继续对台军售,这必然招致中国政治上的反对,中国也必然会采取相关的反制措施。第二,美国进入大选年。出于选举和国际局势的综合考虑,美国会对中国实施更大的压力。中国的议题会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之间很重要的谈资。第三,美国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相关问题上,会加大对与中国有矛盾的第三方的支持力度。比如,会加大对菲律宾和日本的支持。这些因素的叠加会导致中美关系的不稳定。

而中日关系面临着日本如何实施已经通过的安保法案问题,尤其是关于“灰色地带”的问题。首先,我们要警惕日本在钓鱼岛附近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关系会面临着新一轮的紧张态势。其次,我们要警惕日本在南海方向上的动作。日本的官方和民调都支持日本加强在南海的巡航等等。这是一个非常能引起我们警觉的信号,会对中日关系造成很大的负面冲击。中日能不能避免在东海擦枪走火,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在海洋方面,我们要避免一些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因为美国的军舰、飞机在我们周边巡航、侦察频繁。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就必须增强我们的巡航,这样,发生意外事件的几率就会上升。

再就是要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防止这些周边国家“抱团”,防止其形成更加固化和稳固的、针对中国的阵营。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关注点。

台海方面,即将上台的民进党,他们也不敢贸然采取不利于两岸发展的极端举措,但采取一些“阴招”,比如隐性台独、文化台独和恶化两岸关系的趋势不可低估。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的实力增长,地位的上升,中国在周边的影响力也会不断增加,周边国家对我们的经济需求也会增加,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我们在周边的回旋余地更大,但是相应的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2016年的周边安全形势总体上是乐观的,但是会发生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朝鲜半岛问题,这是很难预料的,朝鲜会不会继续进行类似不久前发生的核试验或者其他的冒险行动,都不好说。这就对中国周边的冲击很大,大大增加我国周边外交的变数。最后,我们还要预防那些我们难以预见的意外事故的出现。我们能预料的挑战,是比较好应对的,那些我们想象不到的意外事件,则需要我们提高战略智慧和应变能力来应对的。

作者:李然

第4篇: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 社会安全 政治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

大家知道中国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客观上,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安全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但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融入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外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也出现了新的挑战。未来中国要进一步由当前的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经济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安全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所以说我们今天讨论这么一个问题非常重要,经济安全已经上升到我们的国家的重大的战略之一。

我们今天主要从三个来讲讲经济安全的问题:第一个方面,讲讲经济安全的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主要是结合当前的理论界对于经济安全的阐述,讲一讲经济安全内在的含义,同时结合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中国当前防范经济风险,同时,我们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为经济安全做了哪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的支撑。第二个部分结合最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新的安全的挑战以及问题。最后再谈一谈促进中国经济安全的几个战略选择。

一、经济安全的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经济安全的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一)经济安全的内涵

什么是经济安全?从理论上看,仍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理,但是通常来说,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维护国民经济发展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所以简单来说,经济安全是一种状态,同时又是防范,或者说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一种能力。从广义上看,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非常复杂,表现为一国政府能够有效维护本国经济制度和相关法律,确立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管控本国经济抵御外国资本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冲击,保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内容。这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上面的经济安全所涵概的一系列的内容。

当然对我们国家来说,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经济安全或者整个国家安全,做了非常深入的战略的部署。所以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有其特定的意义、特定的含义。2014年4月15日,习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里面提出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道路,第一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并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我们国家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十一种安全,那就是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从这些可以看出,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是并列的。从广义上讲,经济安全还包括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但是我们国家把科技安全跟资源安全单独列出来了,所以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就主要是指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与粮食安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要看就是这四种安全的内涵是什么?与经济安全一样,我们通过经济安全广义上的内涵来定义四种安全的内涵。金融安全是指一国维护金融发展和金融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是一国维护产业发展和产业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贸易安全是指一国维护贸易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粮食安全

1 是指一国维护粮食发展和实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所以,总的来说,四种安全跟经济安全也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状态跟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保持各个方面能够健康发展,同时各个方面的实力能够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能力。这个是经济安全里面的一些内涵。 我们国家在经济安全方面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部署,最重要的是国家安全法第三条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句话体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那就是经济安全是所有其他安全的基础,经济安全对于国家安全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跟作用,所以经济安全非常重要,这跟我们原来学过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么一个判断一脉相承。所以国家安全首先要看经济要安全,从这里面突出了经济安全在全局地位当中的核心地位。

在经济安全里的几个部分金融安全等方面,我们国家也做了非常明确的一些战略部署。比如说在金融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这是我们国家在金融安全方面的一些重大战略方面的部署,其实也是一个要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在粮食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要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的供给和质量安全。在其他经济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在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和预防、化解经济安全风险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经济利益的安全。

我们刚才讲的是国家在国家安全法里面或者说在战略层面,对经济安全各个层面的要求,同时也突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安全是其他国家安全的基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突出了经济安全的核心地位。所以我们刚才明确的是经济安全的一个内涵。

(二)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我们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经济安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大幅提升我们经济安全的水平。

1.经济较快发展

第一个方面就是整体经济的体量在快速提升。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次较快的发展。第一次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对外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开启了以沿海开放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波较快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小平南巡,上海浦东新区设立,内地很多城市开始对外开放,中国大规模的引进外资,很多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不断地释放比较优势。中国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第二轮较快增长的巨大成就。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以后,中国对外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代。从加入WTO以后,2001年一直到这一次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达到了10%。通过三次对外开放,中国融入了全球,释放了比较优势,中国的经济快速的提升,整个经济体量、经济规模不断膨胀,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跃居全球第

2 二大经济体,我们的进出口总额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所有这些为中国经济安全奠定了最基本或者最基础性的基础,因为经济快速的发展,就快速提升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保障经济安全的能力。

2.经济在全球的地位上升

除了我们自身的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了自身经济安全水平以外,同时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增大或者促进提升了中国经济在全球当中的地位,这也预示着我们对全球的影响在增强,我们的主动性在增强,客观上也提升了我们整个国家的经过安全水平。比如说从1980年到199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增量贡献是3.7%,2008年到201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达到了48.3%。同期,美国由32%下降到22.5%。2015年中国依然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超过了25%,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量贡献最大的国家。这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中的地位快速上升。

所以我们现在跟其他国家在讨论全球经济未来发展态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原来我们讨论全球经济的时候,基本上就会说全球经济看美国,但现在,我们讨论全球经济发展的时候,很多国家开始逐步认识到中国在全球中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全球经济很多国家都开始认为要看中国。这是我们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发展对我们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的提升,一个是我们自己经济实力、经济整体水平的快速上升,第二个是我们对全球的影响在增强,增大了我们的主动性,同时从经济安全里面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来看,我们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或者说我们这几块安全的水平,也大幅地提升。

3.金融规模较快增长

比如说,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对全球银行的核心资产跟规模等方面的排名可以显示,2015年世界十大银行中,中国占据了四家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跃居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这充分说明我们金融机构的规模、体量较快的提升。另外我们的核心资本、资本充足力等指标也处于比较健康的水平,这些都显示了我们金融实力可能在提升。

中国在金融方面还有个非常重要、值得提出的,那就是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外汇储备到2014年上半年曾经接近4万亿美元,最近一两年出现的外汇储备下降。但是当前,截止到2016年3月份,我们的外汇储备仍然达到3.2万亿美元,是全球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有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客观上为我们的金融风险或者金融的汇率、金融的波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因为我们看到,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有很多国家因为缺乏外汇储备而使得汇率极其波动,货币的风险很高,但我们国家现在有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客观上为我们货币的稳定、汇率避免大规模的无序波动、资本大规模的流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或者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所以金融整体水平也在上升,金融安全的能力在上升。

4.国际金融话语权上升

中国在全球金融国际金融体系当中的话语权也出现了提升。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已经连续多年派了领导到世界银行担任副行长,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副总裁。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治理结构的改革,将中国的投票权由原来的3.6%上升到6.1%。中国已经

3 成为在IMF里面投票权全球第三的国家,预示着中国在全球国际金融体系当中话语权上升的一个事实。

5.产业体系较快发展

我们的产业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大幅提升,近年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产业体系产业能力、产业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也预示着我们产业安全水平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支撑。

6.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化,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当前中国的出口全球第一,进口全球第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最大的国家,这说明我们国家跟别人的合作在不断的深化。现在我们很多人到国外去,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非常偏僻、非常偏远的国家,你到他的超市里面去、到他的商店里面去,非常容易地就可以发现,这些商店里边可能都会有中国生产的产品。那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商品竞争力在全球不断增强,我们的贸易、经贸合作在不断地加深。这客观上就使得全球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全球,中国与全球逐步形成一个共同体,这也为我们国家的贸易安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

7.粮食12连增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贸易、产业、金融等安全以外,粮食的安全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那就是2015年,我们国家的粮食实现了12连增,连续12年增产,产量现在已经达到了1.2万亿斤,突破了历史记录,非常高。粮食的大规模生产,粮食产业的持续上升,客观上为我们解决粮食问题、缓解粮食的挑战,提升粮食安全,有重大、积极的作用。 我们刚才讲的主要是经济安全的内涵,跟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安全方面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支撑中国经济安全水平提升的经济实质性的发展。当然,我们也要非常客观的看到,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在经济领域也暴露出经济安全方面的一些挑战,一些问题。

二、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看的是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跟问题。我想主要有四方面的挑战跟问题。第一个方面那就是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第二,产业大而不强与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的挑战突出。第三,国际经贸不平衡及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突出。第四,粮食结构性短缺与转基因等技术引发的挑战突出,主要是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

第一个方面叫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我想在经济安全层面,它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这从刚才的经济内涵方面可以看出来,也非常复杂。但是就其核心内容来说,现在来看,现代的国家,金融安全逐步成为经济安全的核心,所以,很多世界强国都

4 将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以及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放在重中之重的内容,或者把它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曾经有两个伟人对金融、货币、资本做了很高的论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说,要颠覆现存社会的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货币更微妙且更保险的方式。这体现了金融不仅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金融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的存亡。所以,金融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

俄罗斯在前年将克里米亚吞并,欧美大国十分不满,但欧美没有跟俄罗斯出现正面的军事战争,而是采取冻结俄罗斯及俄罗斯主要官员海外资产等方法,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到现在为止,俄罗斯经济已经出现了持续的衰退。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俄罗斯去年出兵叙利亚,搞了阅兵式,有很多新鲜的武器展示出来,这其实在展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强国,但是对于欧美的经济制裁,俄罗斯的经济却显得比较脆弱,为什么?那就是俄罗斯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仅仅是一个军事强国,没有掌控全球的金融话语权。所以我们看到它在欧美的制裁面前,经济显得比较脆弱。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或者说一个能够掌控经济安全的国家,必然需要有较强的金融实力。我们国家要成为未来经济强国,要能够大幅提升,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可以说,金融发展或者金融体系、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但是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来看,我们的金融其实还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我们的金融安全水平还有待于大幅提升。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图,这个图的横轴是一个国家的或者经济体货币供应量的绝对量,纵轴是货币供应量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货币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最高的,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当前是美国的两倍,但是我们的经济总体仅仅是美国的2/3。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货币金融的效率很低,我们花一块钱所创造的GDP,可能还没有美国花5毛钱所创造的GDP多,所以我们金融效率比较低。而且,我们有这么多货币,还滋生新的问题,这么多的货币怎么到实体经济去?主要是通过债券融资,通过信贷,这些占据

7、80%的左右的份额,转到实体经济。我们知道通过债券、通过信贷,就会形成企业微观主体的负债。我们的货币很多,就意味着企业微观主体的债务很高,债务很高就意味着杠杆力很高。这个问题是比较重的。当一个企业债务很高以后,它的很大一部分利润都必须用于还本付息,这样一个企业就没有活力,就没有回报,没有利润,这个企业就不会有投资的动力,没有投资的意愿。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整个社会融资或者说杠杆力比较高,这是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尤其是近期以来我们把去杠杆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但现在来看,短期来说去杠杆是比较困难的,怎么去杠杆呢?理论上讲,一个社会的杠杆力是由债务除以GDP。所以要去杠杆第一个方法就是让企业把债务还清,或者让企业把债务还上一部分,这样,可以把分子变小。但是现在有很多企业很困难,你现在让它把债务还上,那它可能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更大的压力。所以,如果让企业把钱还上,它可能会使得经济出现大幅下滑的问题,因此这一条不行。有没有另外降低债务的方法呢?

还有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在债转股。现在我们看到银行通过贷款给企业,银行是债权人,企业是债务人,所以企业要还本付息,但企业杠杆很高怎么办?把银行变为企业的股东,原来的债权变成股权,这样企业就不再需要为银行还本付息。确实如果这样做的话,可以使得 5 企业包袱或者债务的问题得到缓解。但是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会出现道德风险,那就是银行不知道它要救谁,不知道谁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因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有很多企业可能会说自己的经营非常困难,希望债转股。银行怎么样能够真正理清哪些企业是真正需要帮助的?特别是有些企业产能过剩,或者说它的行业没有竞争力,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是需要退出市场的。所以当前的经营困难可能是正常的、也就是它未来必须退出市场,市场的压力使得他出现困难,而不仅仅是债务的问题。所以如果这些企业接受了债转股,银行的介入的也很难使得这些企业能够起死回生。债转股可能没有办法解决企业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债转股虽然在理论上挺好,但在现实中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通过债转股大规模的降杠杆,可能也有困难。

去杠杆怎么办?现在来看有第三条路,那就是通过做大分母,做大GDP来降低杠杆。怎么做大GDP来降低杠杆?现在的企业不是债务很高吗?没关系,我们再进一步给它贷款,企业获得新增贷款以后,它就会增加投资,增大GDP,由此来降低杠杆率。但是,这种方法管用的前提是通过企业的加杠杆以后,企业债务的上升速度比GDP的上升速度慢,如果更快,分数就会上升,杠杆力就会上升。

现实来看,这个是很困难的。比如说2016年一季度,中国的货币信贷是4.6万亿人民币,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的水平,但是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V型回升,没有出现快速回升。一季度的季度GDP的增速下降到6.7%,这说明分母没有快速做大,分母的增速没有超过分子的增速,所以,通过加杠杆、去杠杆是比较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那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货币的边际贡献在下降,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可能花一块钱所创造的GDP可能是8毛钱,现在花一块钱所创造的GDP仅仅是4毛钱。

所以我们看到,进一步的加杠杆来提升经济的代价非常大,可能杠杆力没有下降,反而助推杠杆力的上升。所以去杠杆的问题因为加杠杆更加突出。同时,因为你加了杠杆以后,有一些需要退出市场,尤其去产能行业的企业获得了信贷,所以有一些企业又开始活过来,开始生产,使得去产能的难度加大,同时通过加杠杆以后,

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了较快的上升问题,这使得本来库存就很少的

一、二线城市在大量的增加库存。所以,加杠杆以后,我们看到去库存没去,它可能在加库存。所以综合来看,加杠杆引发了国内经济金融风险上升。

同时也引发了汇率或者货币汇率波动加剧的风险,也就是说,汇率的风险在上升,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国际金融风险叫汇率风险,也是我们经济安全的另外一个层面的内容。现在来看,通过加杠杆,汇率风险也在持续的波动,尤其是按照现在相对来说,货币没有以前那么紧,货币比较宽松的背景下,我们的货币可能会有加大流出海外的诉求,由此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汇率会出现较大贬值压力的问题。按照现在货币增长速度来测算,2020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可就会达到20万亿美元,如果我们考虑10%左右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的话,那可能未来

4、5年,我们对外的资金转出去的需求或者全球配置的需求,就可能有2万亿美元,甚至更多。

那也就是未来可能有10几万亿的人民币要求要换美元,这样可能就会使得我们的汇率出现贬值压力较大问题,汇率的风险会上升。如果大家都预计到会有这么一种情况,现在就有很多资本可能希望流出,这样金融系统性风险可能会加大,我们的金融风险可能会加大。 6 比如资本流出2万亿,外汇储备就要消耗1万多亿,甚至2万亿,这样对我们外汇储备防风险的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这是第二个挑战,就是我们的汇率风险。

第三个挑战就是资本跨境大规模流动的问题。就现在资金要流出海外,但是我们资本还没完全放开,资本帐户还不是完全可兑换。所以我们现在有个好处就是,虽然国内的金融市场在波动,但是资本大幅流出的问题短期不会出现。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情况,通过虚假贸易、通过其他渠道来使得资本流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那也就是我们可能需要更加关注金融安全里面,怎么来防范资本的跨境大规模流动的问题。比如说2016年4月份,中国大陆从香港进口的月度增速上升到200%以上,翻了两倍,这什么原因?这不是因为我们国内经济很强,我们的经济还往下走,下行的压力还比较大,为什么从香港那边进口的月度增速会增了200%?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虚假贸易,让资本流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所以金融风险、金融安全问题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比较大的挑战。

(二)产业大而不强与产业链不完善的挑战突出

第二块是产业安全方面,产业大而不强与产业链不完善的挑战很突出。

我们刚才也说了,工商银行全球第一大银行,其实其他的产业也很大,比如说世界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里,前10大公司里面,我们具有3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都进入了世界500的前10强。说明我们企业规模是相当巨大的,同时我们的制造业全球第一,也突出了我们在全球中的地位。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能够在全球很有竞争力,这些企业能够在短短时间快速地提升,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成本,尤其是劳动力的成本比较低。所以我们对加工等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现在来看我们的人口结构在变化,传统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同时我们产业的竞争力需要增强。

在2016年,彭博刚刚发布的彭博创新指数当中,中国的创新排名仅仅排在全球的第21名,这跟我们世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说明我们的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同时创新的环境也有待增强。现在我们说讲创新,创新靠什么?靠企业、靠高校科研院所。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创新氛围还有待形成,尤其是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的力度。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百度跟其他企业合作,做了一些虚假的广告。这也是创新,但是创新有好的创新,有坏的创新。所以,在一个制度不健全和创新环境不好的背景下,可能我们的企业会出现一些坏的创新。所以我们的产业竞争力亟待提升,同时产业链亟待转型升级。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进出口总额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我们的核心技术,有很多都还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比如我们的看到的计算机的芯片、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很多都掌握在国外。到去年年底,window生产的window7,市场份额高达43.95%,window8.1的市场份额是12.63%,苹果的mac系统占了全球的10.85%,window xp占据了7.9%。所以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核心技术还是依赖国外,那这里面就亟待提升,不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的经济安全会受到影响。

进一步看我们的产业控制力,控制在别人手里。怎么能控制我们?我们的产业能不能由我们国家主导?现在来看,有一些产业,可能还比较困难,比如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的三大互联网巨头,这三家企业,外资都占据了主要的股份,这三家企业都有外资来控

7 股,这也暴露出另外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经济安全里面,虽然我们产业很大,但是我们的控制力却是受制于人或者是被外资控制。

总的这些来看,中国现在产业优势正在减弱,原来低成本劳动力的现象出现了改变,所以未来我们的产品可能要比较贵,低价格已经成为历史。未来我们的产品可能从价格的角度、成本的角度,没办法跟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相比,这样就使得我们国家跟这些发展中国家相比,竞争力减弱。但是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我们的操作、芯片,这些核心技术,仍然是由发达国家管控,发达国家主导,所以,我们在技术方面跟发达国家可能也没办法竞争,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结果,就我们的产业两边都没有竞争力,就出现我们现在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以我们的产业安全当前也亟待提升。

(三)国际经贸不平衡及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突出

第三个挑战,那就是国际经贸不平衡及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突出。虽然我们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但是从结构上看,我们并不平衡。

1.内外需不平衡

第一个不平衡就是内外需的不平衡。这次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较大的下挫,世界很多国家经济低迷,我们国家不仅经济低迷,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那是因为国际市场出现了萎缩,国内市场也出现了调整。但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有没有出现产能过剩?没有。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相对美国来说,我们的开放的内外需是不太平衡,内需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由此来促进我们国家良性发展,那就是更加平衡。

2.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投资不平衡

第二个方面就是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投资的不平衡。我们国家跟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一样,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外汇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企业就会出现外汇不足而没有办法引进别人的先进技术,没有办法跟别人合作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中国大规模的引进外资,前几年外资出现了较快的增长。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国家的对外投资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外资占GDP的比重出现了上升,但是从总的存量来看,外面国家对我们国家的投资远远高于我们国家对外的投资,这就会出现不平衡的问题,就会出现麻烦,待会儿我会讲到这个麻烦在哪。跟美国相比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对外投资跟海外对美国的投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是一样的,这是我们的第二个方面。

3.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平衡

第三个方面不平衡是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平衡。虽然我们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是我们货物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仅仅是美国的一半左右。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最核心的原因在哪?就是我们的金融、保险业发展太慢,生产服务业发展比较慢,同时我们还缺乏相关服务业的人才。所以,未来经贸结构不平衡会不会出现一些风险的问题?会不会影响贸易安全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4.经贸话语权不高

8 我们在全球层面,经贸话语权并不高。就拿最近欧盟一个事情我们就能看得很清楚,欧盟议会最近在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就我们国家不是市场经济第一位的国家。所以,现在来看,我们的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很突出。我们跟别人签订WTO的时候,提过要让别人在15年以后,也就今年12月份自动地接受中国市场地位?但是现在来看,欧盟好象不愿意,美国可能也不愿意,那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们在制定这个规则的时候,没有把这个规则写得很好,所以现在出现麻烦,就体现了中国话语权不高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国家跟外部持续合作、深化合作,我们国家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还有其他一些投融资等方面的管理,但是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大规模的援助欧洲、援助非洲等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有些人到非洲去采访,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会问他们,中国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做了很多事,帮他们盖房子、修铁路、修公路、修学校等,非洲这边老百姓怎么看呢?有些调研显示,非洲这些国家认为中国不是跟他们进行合作共赢的合作,而是因为中国有较大产能过剩的压力、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非洲这些国家是帮助中国消耗产能。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做了很多好事,反而受到了负面的评价。这背后显示一个问题,我们经贸话语权、经贸规则的制定能力仍然比较弱。当时签订WTO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很好的来推动、构建互利共赢合作思路的产能合作的新规则,所以我们未来要加快构建。如果没有这个,那我们的经济安全会受到影响。

同时,现在在全球层面,不仅中国在搞“一带一路”,美国也搞TPP、TTIP,东盟十国在力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俄罗斯在力推欧亚经济联盟,所有这些都希望能够推动全球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但是这些倡议或者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是互相交叉的,那也就是,未来这些倡议会互相影响,不是促进了一体化的提升,可能会出现全球治理体系的混乱,也就是全球治理体系出现碎片化的风险。我们国家到底怎样能够将合作共赢新的全球治理思想贯彻其中,使得我们所倡导的新的全球治理理念能够比其他国家更好,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竞争力?就需要我们经贸规则的制定能力、经贸话语权等不断提升,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难以在全球层面大幅提升话语权。同时我们就难以很好的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所以这些方面突出了现在国家在整个经贸方面的安全出现了一定的挑战。

(四)粮食的结构性短缺与转基因等技术引发了粮食安全的挑战 第四个挑战,粮食的结构性短缺与转基因等技术引发的挑战

我们刚才说粮食已经实现12连增,但这是不是已经很安全呢?这里面需要厘清两个事实,第一个就是粮食产量增长不等于实现粮食安全,因为粮食产量的增长只代表国内粮食的短期供应能力,并不等于粮食安全的实现。粮食安全还取决于粮食生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及需求增长和结构变化。第二个是粮食过剩并不代表粮食安全。因为粮食虽然总体过剩,但是可能结构性存在短缺,比如说现在国内粮食比较多,大米等生产量比较大,但是我们有很多还依靠进口,对我们国家来看,粮食安全还存在其他一系列的挑战。

1.国际粮食价格的天花板效应

第一个方面就是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天花板的效应。伴随这几年持续的发展,我们的人工成本在上升,农业投入生产资料的价格在上升,这使得国内大米的价格会高于国外,如果我们的价格持续高于国外,又使得国内的老百姓、农民,尤其是种地的农民能够有收入的话,

9 那我们的价格就要高于国外,如果我们比国外高很多,就会使得国外的稻米、粮食大规模进口,会引发国内粮食安全新的挑战、新的问题。

2.国内的农业补贴空间日渐缩小

第二个方面是国内的农业补贴空间日渐缩小,面临地板效应。刚才我们说成本很高,生产粮食成本很高,能不能通过农业补贴来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我们通过农业补贴以后,使得粮食的价格降下来,缩小国内粮食价格跟国外粮食价格的价差,来平衡国外粮食大规模进到国内市场的问题,引发国内没法卖出去的问题,能不能平衡?现在来看这个空间越来越小。因为我们加入WTO以后,WTO规定,我们国家直接在成本上面的补贴不能超过8.5%,但目前已经接近或者超过这个水平。所以未来农业进一步的补贴空间越来越小。

3.环境生态恶化的巨大压力

第三个方面就是环境生态恶化的巨大压力。近年来我们粮食持续的产量上升,其实背后还跟我们的粮食生产所进行的一些化学方面的技术创新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直接带来的可能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说,1978年,我们国家每年使用的化肥的总量是800万吨,到2013年,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达到5900万吨,农药使用量达到了180万吨。这些就会进入土壤、地下水,使得我们生态系统出现破坏。所以未来如果我们注重生态环境的话,可能粮食的产量就不能这么高了,因为我们不能采取另外一些新的技术创新手段。

4.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减少

第四个挑战就是我们的农业的劳动力在持续减少。现在看到三十多年的发展,很多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面临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未来生产农业的基础或者农业发展的能力资本要素就面临着短缺的问题。

5.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因素的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也引发了我们粮食安全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我们国家,包括全球,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逐步凸显。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我们粮食生产未来可能会出现不确定性。

6.转基因商品是否有负面影响的问题依然不确定

当然对于粮食而言,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广泛的争论。那就是近几年来我们加快进行转基因商品的粮食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幅提升产量,有助于解决我们粮食不足的问题,但是转基因到底对人有没有危害?有没有影响?现在从科学上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结论。有些影响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逐步爆发。如果这里面确实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话,那显然粮食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范畴,它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民族的健康。 所以从这一系列的挑战来看,粮食安全现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虽然说粮食实现12连增,但是并不能说我们的粮食安全已经没问题。即便我们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大幅提升,产业方面承接全球产业分工,产业规模不断的扩大,金融规模不断的增长,同时贸易 10 水平在持续深化,粮食生产在大幅提升,但这些都没有预示我们国家就没有经济安全的问题。而是伴随我们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也逐步爆发或者突出出来。 所以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安全、提升中国经济安全?

三、促进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

我想谈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怎么样促进中国经济安全?促进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是什么?

(一)经济安全总体战略

总的来看,按照我们国家安全法总的部署,将经济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同时,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和贸易安全等方面,我们要按照国际安全法的部署来进行稳步推进,实现我们的目标,结合现在形势来看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1.构建防风险的经济安全监控体系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构建防风险的经济安全监控体系。从整个经济安全总的层面上看,我们要加快构建风险防控体系。这是任何一个强国都在做的事情,虽然安全是一个状态跟能力,但还得防患于未然,因为现在全球的发展非常快,全球的形势在急剧变化。怎么来防风险?就是要构建完善的经济安全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机构组织体系,明确金融、产业、贸易、粮食等各领域在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涵盖更安全领域的监测指标体系,保证我们国家在应对国际威胁时,实时作出预警及反应。这个是我们说要防风险,要有监控的能力。

2.夯实内生增长动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夯实整个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将我们的经济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做大做强,这才是我们经济安全的根本,那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夯实宏观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健康、持续、较快的发展。

3.构建促进经济安全的开放体系

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在开放环境中,经济能够提升经济安全的制度体系,就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法律法规,通过法制层面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我们国家在全球的制度性话语权,真正构建促进经济安全的开放体系。这个是制度层面。所以通过这三个方面有助于提升我们国家整体经济安全。

(二)促进金融安全的战略选择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着力实施战略调整,推动经济安全的四个层面的发展,那就是金融安全我们要进行深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来提升金融安全。

11 1.构建完善的保险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构建完善的保险体系,防范金融风险。近年来我们的金融风险在加大,金融的波动也在加大,金融发展的问题也在突出。比方说去年以来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的风险,股市暴涨暴跌,汇率市场大幅波动,其实从全球来看,金融改革的过程和经济波动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问题的突出。所以我们国家要做的不是完全消除金融风险,这是不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样构建一个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体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克强总理非常明确地说,今年有一个非常大的重点就是要完善金融市场保险体系。这个非常重要,一旦金融出问题了,保险机构通过保险来为我们的金融风险买单。在此基础上,如果说保险真的有问题了,政府再介入,这样就使得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2.提高外汇储备的流动性,降低货币兑换风险

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外汇储备的流动性,降低货币兑换风险。近年来随着我们货币大规模的发行,包括国内稳增长的推出,出现了汇率波动的问题,最近人民币出现贬值的问题,资本出现大幅流出的预期。那这怎么办?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3.2万亿的外汇储备,客观上为跨境的金融风险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但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3.2万亿的外汇储备要用的时候随时要能用,也就是要保障外汇储备有足够的流动性。

3.创新国际金融改革思维,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

最后要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当中的金融话语权。到底能不能提升我们的金融安全水平,还在于我们在全球中金融话语权的高低。我们在世界上IMF机构的话语权在逐步提升,去年人民币也加入了SDR货币篮子,成立了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这些都预示着我们国家在区域乃至全球金融体系、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在不断提升。但是现在我们要看到的是,我们虽然在逐步提升话语权,但我们在全球金融话语权里面仍然是比较低的、比较弱的。比如说在全球货币体系里面,外汇储备份额中,英镑、美元、日元、欧元,四大货币占据了93%,人民币仍然不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世界银行历任总裁都是美国人,IMF的历任总裁都是欧洲人,这些都预示着我们国际金融机构的问题,就是我们全球金融话语权的问题仍然局限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的话语权根本不高。

中国怎么提升金融话语权?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寻找增量。增量在哪里?最重要的就在互联网金融。我们国家这几年持续较快的发展,形成了全球最多的手机用户、最多的计算机用户,这为我们现在推行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当然我们现在最近也看到P2P等互联网金融问题持续的暴露、持续的爆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互联网金融有问题而限制它发展,而恰恰要加快制定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规则体系。如果我们国家能够制定,那我们国家有全球最多的网民、最多的手机用户,客观上能够使得我们互联网金融的规则有望成为全球互联网金融规则。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等增量方面,来提升我们在全球的增量的话语权。这是我们在金融安全方面可以重点推进这些战略方面的调整。

(三)在产业安全方面推动创新

第二个在产业安全方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要推动创新,促进我们产业延链建链补链,真正提升我们整个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这样能够提升我们国家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

12 要提升我们整个国家的产业安全,怎么样来促进创新呢?我想有三个机制。 1.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一个就是要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我们已经将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未来会加大创新的改革,营造一个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但是我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创新体制机制环境的构建要注重的是让市场能够发挥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创新。因为在现实当中政府其实是不知道什么是创新,从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创新是小概率事件,并非是政府所能主导。所以未来我们要创新,仍然是要尊重市场,让市场主体能有创新的机会、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激励,这才是最核心的。这里面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要抓紧推进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让很多创新主体能够真正有时间、有精力集中于创新,而不是集中于其他一些事务。第二个要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的创新意念,为那些真正有创新的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

2.构建国外创新成果的引进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快构建国外创新成果的引进机制。中国经济体这么快的发展,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持续的、不断的向人家学习,引进各种先进的技术,未来我们仍然要注重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因为发达国家仍然站在产业技术创新的最前沿。 2015年,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指出,未来5年,我们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千亿美元。这为我们技术引进创造了非常好的空间,未来我们可以加大跟别人谈判的力度,通过对外投资获得他们先进的技术,进一步转到国内,致使我们转型升级。

3.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当然,创新最核心的还是靠人,所以创新的第三个机制就是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国家,劳动生产力最高的国家,都是人力资本最高的国家,所以我们未来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能力资本的大幅提升。

(四)在贸易安全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在贸易安全方面,我认为就是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提升我们在全球贸易规则方面的制定权,提升我们在贸易方面的话语权。当前美国在搞TPP、TTIP,对我们构成了很大的未来潜在压力,我们怎么样能够在美国力推下一代全球经贸规则调整的过程中占据主动?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现在实施的一系列战略。

1.高标准的自贸园区战略

第一个战略就是我们实施自贸园区战略,推出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园区,为探索我们在全球新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很好的实验,通过这些自贸园区的发展,可以为我们国家未来提升经贸话语权、参与制定规则,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开放理念的全球治理性规则。

2.“一带一路”:构建合作共赢开放新体制

13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对外释放、对外推广,能够形成具有中国开放理念的“一带一路”区域或者全球经贸性规则。当然现在来看, “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性战略。2015年9月22日,习主席访美的时候在西雅图出席第三届省州长论坛时发表讲话,提出“一带一路”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积极参与,说明“一带一路”包括美国等世界各国都能参与。未来我们通过自贸园区、通过自贸区所探索出来的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在“一带一路”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里面,释放具有中国理念的全球治理的新思维,稳步推进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合作,我们所构建的这么一套新的规则理念,未来是希望成为全球的治理体系,或者说,未来我们希望借此来参与、影响全球经济治理。因为我们现在看到,“一带一路”已经跟TPP、TTIP一样,它着眼的是全球,着眼的是未来几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贸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我们要提升贸易安全,要提升经贸话语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在自贸园区,还在“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那也就是通过参与全球治理、提升话语权,由此来提升我们经贸安全的问题。

(五)粮食安全方面的战略选择

最后一个方面我想就粮食安全方面的战略选择。粮食安全一直是各国经济安全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就没有安全可言。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实现了粮食的12连增,客观上,我们的粮食总量是比较充裕的,那未来怎么办?未来要构建能够促进我们当前粮食保持较快发展态势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我们粮食12连增,未来还能不能增加、未来还能保证现在的水平?那这就需要有大智慧,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调整。

比如说,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真正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作用,而不是单纯通过补贴、通过价格等方面的管控来促进粮食的发展,这不能持续。当然,世界各国对粮食的补贴、对粮食的特殊政策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要大幅地减少对这方面政策的依赖,因为这方面的空间会愈来愈窄。当然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粮食的发展还有新的动力,那就是未来在农村、在乡镇,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改革。现在我们看到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大规模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这些其实都有助于推动农业或者粮食保持可持续发展。未来我们还得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这些,整个粮食安全有望达到比较好的保障。

我们这堂课主要讲的就是这些内容,主要讲的是经济安全的内涵,中国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支撑中国经济安全的一系列宏观、微观等各方面的重要基础。但是,伴随着开放进一步推进,我们国家跟外部深度对接,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我们也看到,中国的经济安全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挑战。当然,我们国家在新时期的战略调整应该说是有精准性、针对性,只要我们不断的深化改革,切实地提升我们的经济实力,同时构建防范经济风险的各种制度,我们的经济安全是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的。

谢谢大家。

14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国土安全 主讲人:孙现朴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各位学员,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共同学习《国土安全》这次课程。我们现在知道国土安全这个概念是越来越热,那么国土安全是什么呢?我们就先来说国土。

国土是一个国家所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物理空间。可以说国土安全是国家实现发展的根本条件,关乎一个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土安全一般是指国家的领土安全。我们这次课主要围绕着以下四部分内容展开论述。

首先,对国土安全的概念进行一个解析,国土安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一下当前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的总体现状,进行一个研判。第三部分,主要去剖析一下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一部分,针对中国的国土安全提出基本性的思路。

一、国土安全的基本内涵

首先,进入本次课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就是国土安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一)何为“国土”?

讨论国土安全的概念时,先看一下国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地理空间上国家需要有一片土地去归它所统辖,对于国家而言,如果没有一片土地归它所统辖的话,那么它是要大打折扣的。

(二)何为“国土安全”?

对于国家来说,国土是国家主权赖以实施和体现的物理存在空间,也是一个主权国家人民进行繁衍生息劳作的物质基础。

(三)国土的构成

国土由四部分所构成。第一部分是领陆,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其主权管辖之下的全部陆地和岛屿的总和;第二部分是领水,指的是在一个国家主权统辖范围之下的全部水域的集合;第三部分是领空,是指在领陆和领水上面存在的空气空间;第四部分是底土,指的是在领陆和领水下面的全部底土,包含很多的资源。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土的概念也逐渐的在向外拓展,它的外延现在也包括了在国际法上所规定的海上专属经济区。所以在看国际新闻的时候,经常能发现许多国家围绕着海上 15 专属经济区发生了一系列的争执等。这是国土随着时代观念的变化,它的外延也在不断的向前扩展。

(四)何为“国土安全”?

分析了国土的概念之后,国土安全指的又是什么呢?它有什么样的基本意涵呢?国土安全既有广义的概念,又有一个狭义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国土安全指的就是国家的国土不受到外部国家的威胁和侵犯,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人民,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处于一种安全、稳定的状态。国土之上的重要基础设施,不遭受到人为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国土不受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变化的严重影响。

在狭义上国土安全是指这个国家的国土不遭受到来自外国的威胁和侵犯。应当来说了,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国土安全的国家,世界各国面临国土安全的境况并不是十分相同的,对于我国而言,我国面临的国土安全现状是什么样子呢?这也就为我们界定我国的国土安全概念有了一个背景,从我国国土安全面临的这种现状来看,我们的国土安全概念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五)从我国国土安全的现状来看,国土安全概念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国土不受外国的威胁和侵犯。第二是我国的国土不被分裂。第三是国土之上的重要基础设施不遭受到重大的破坏。

国土安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所辖的国土不受其他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在现代国际法确立之后,国土主权是国家最根本的权利,这是明确规定的,而且是指一个国家在它的国际社会当中存在的基础。一国有权决定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针,它可以在国土统辖范围之内采取立法、司法以及行政措施,任何其他国家不能以任何目的、任何理由对其进行干涉、对其进行侵犯。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我国越来越多的重视国际规则,而现在国际法体系提出之后又明确地确立各国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的基本原则,目的就是要保护一个国家对所辖国土的主权。任何国家有威胁其他国家的国土主权,都是违背国际社会的基本准则,都是违背联合国经济的。

国土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保证国土的完整不被分裂。长期以来,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土完整以及国土安全的重大威胁,分裂势力的重要目的就是脱离所属的主权国家,从而谋求独立地位,领土诉求也是分裂主义区别于一般民族冲突的重要特征。

在冷战之后,苏东地区一些国家,从一国分裂为许多国家,比如说,南斯拉夫,分裂为了塞尔维亚、波黑等等几个国家,包括我们在观察现在的国际形势,看加拿大的魁北克人、英国的苏格兰人,都在要求这种分裂主义运动,要求成立一个自己的独立国家,希望自己的这个族群所居住的土地随独立出来,所以说保护国土的完整性不被分裂是国土安全相当重要的一个特征。

国土安全还包括对国土之上重要的、关键性基础设施的防护。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土安全的概念在不断的扩延,现在已经开始要包括到关键性重要基础设施不遭受到外来的攻击和威

16 胁。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保证关键性的、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安全不受破坏,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我们看“9•11”事件,恐怖分子劫持了客机,然后撞向了美国纽约的世贸大楼——双子塔楼,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保护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现在已经迫在眉睫,提上了各国政府的重要日程。

(六)国土安全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中的地位

国土安全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中具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我们知道习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这个概念,从战略决策高度去认识新的国际形势,去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而在这个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中,国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我们所说的国土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国土安全与政治安全有着怎样的一个联系呢?国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国家如果失去国土或者国土遭受到严重的威胁,那么它的政治安全就面临重大的威胁。在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国家往往以威胁他国国土安全的方式去威胁他国的政治安全。 比如在冷战时期,美苏等国常常会以威胁他国国土安全的方式来威胁他国的政治安全。美国在冷战时期,古巴当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古巴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当时就担心古巴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美洲得以蔓延,不断的拓展。因此当时就发动入侵战争——“猪湾事件”,想通过去侵犯古巴国土安全的方式去推翻古巴的社会主义政权。所以,国土安全和政治安全的联系是极其紧密的。

其次,国土安全与经济安全也是有联系的。国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有利保障,国土是国家经济财富的物质基础,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源,而且只有国土安全得到保证,国家的经济才能可持续性的发展,人民才可以在一种稳定的状态下去谋发展,而且国际资本也才能更放心地对其进行投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国际资本能往那投资吗?资本是逐利的,今天投下去,可能明天就由于战火毁于一旦,资本就不能盈利,它为什么要往那投资呢?

只有国土安全,一国的经济部门也才能与他国进行深入的合作。只有国土安全之后,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上的战略对话与深入合作。如果这个国家处于战乱之中,那么这个国家的部门有精力去跟其他国家进行深入的合作吗?有精力去制定这种长期的战略规划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国土安全与军事安全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国土安全是军事安全的根本基础,国土是国家军事力量存在的基础,为国家的军事力量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空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国土安全做保证,那么它的军事训练就难以正常化有规模的进行。

我们看到一些小国,它怎么进行军事训练呢?只能去租借其他国家的地方。显然这种训练是不持续的,很难进行长期规划。而且一个国家只有有效地掌控国土之上的战略要地或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国家才能对军事力量进行战略性的部署。只有确保国土安全,军队才能在域外执行军事任务,才能更放心地与他国进行合作,去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

(七)国土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联系

那么,我们看了国土安全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联系后,国土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联系是什么呢?从关系上来看,国土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系当中,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国土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国土不被威胁、不被侵犯、不被分裂,国家才能在一种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谋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国土安全就是国家的生存空间问题。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当中,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

从安全观念的分属上来看,国土安全到底是处于传统安全,还是非传统安全呢?我们说它在这个安全观念当中,处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这种交叉区域。一般上认为国土安全就是指这个国家的国土不受威胁或侵犯,毫无疑问属于传统安全的范围。但是我们看到冷战之后,由于恐怖分子或自然灾害所造成关键性基础设施的毁坏,使得国土安全慢慢地也展现出了非传统安全的一些特点。所以从安全观念上来说,国土安全处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交叉区域。

二、中国国土安全的总体现状研判

下面进行本次课的第二部分内容,看一看中国国土安全的总体现状是什么呢?对之有一个研判。

(一)中国在维护国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后,6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在维护国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是中国与周边大国构筑了良好的双边关系,我国严重的、直接的外部威胁基本得到了消除。第二是中国与多数周边国家划定了边际,边际安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第三是香港、澳门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重回祖国的怀抱。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周边国家在军事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这是我们的消极因素。

但是总体上来看,冷战之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土安全面临直接的、严重的外部威胁基本上得到了消除,呈现出了一种较为有利的态势。

(二)中国维护国土安全取得的成就

具体分析一下,中国维护国土安全取得的一些成就。首先是中国与周边大国的关系,整体上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严重、直接的外部威胁基本消除。

冷战时期,我国面临的外部形势是极其严峻的,国土安全一度受到了外部大国的直接威胁。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国当时反共极其严重,对我们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一种封锁、抵制的措施,而且在观念上,还发动了朝鲜战争,并对朝鲜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进而在陆上直接的威胁中国的国土安全。为了保卫我们新生的国家,我们提出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面临着直接的外部威胁,这是在东北部。

而且美国当时还不止如此,美国还派遣了它的海军第七舰队深入台湾海峡、封锁台湾海峡,阻止我国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这些都是对我国的直接威胁,在50年代。

18 到60年代,我国的直接威胁仍然没有消除,我们面临的地缘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上不光是美国,还面临着来自美国和苏联两个霸权国的直接威胁。 进入60年代之后,随着中苏两国的论战开始,中苏两国关系逐渐恶化。在这些过程当中,苏联为了给中国施加压力,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使得我国的北部边界面临着直接的威胁,给我国造成了直接的战略压力。而且苏联不但自己对我国施加压力,还联合了越南、印度等国对我国施加战略包围。当时处于战略包围之中,我国提出了一个国家政策理念“两个拳头打人”。

这一时期面临的安全形势最为严峻,国土安全时刻处于外国的军事威胁之中,无论是在东面还是在西面,都面临着直接的威胁。而且当时我国在与苏联的地缘博弈当中,中苏双方在边界地区还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事情。比方说我们所熟知的“珍宝岛事件”,这都是我国最直接的威胁。

进入80年代90年代之后,随着苏联解体,美苏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终结。我国也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经济建设,发现我国面临的直接安全威胁得以消除。苏联解体之后,北部边界的安全威胁直接消除。

随着进入改革开放,我国提出了“睦邻 安邻 富邻”一系列的政策,与周边国家逐渐地改善关系,与东北亚国家、与东南亚国家、与南亚国家的关系都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美国的关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在这个时期,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开始向缓和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与周边主要大国的关系几乎都处于稳步的发展之中,尽管中美关系还时有摩擦,在南海争端上、在网络安全问题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人说中美关系走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十字路口,但两国的战略高层都认识到,双方的合作是根本,整体上双方都希望双边关系处于一个稳定发展之中。

总书记上台之后,与奥巴马总统共同的提出了中美双方要积极地构筑新型大国关系。而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不冲突、不对抗,我们要谋求合作共赢。

苏联解体之后,我们还积极地发展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俄罗斯在苏联刚刚解体的时候,一度靠向了西方,希望西方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援助,帮助它渡过难关。两三年之后,俄罗斯发现西方国家提出的援助等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西方国家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所以俄罗斯又重新发现亚洲,重新执行它的双头鹰外交。至此之后,中俄关系慢慢地就进入稳步发展的态势之中,不仅在叶利钦时期、在普京时期,都处于稳步的发展之中。中俄两国都是金砖国家合作成员,双方还共同发起了中俄印三边外长会晤机制。可以说中俄两国的关系,无论是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在文化上,都得到了一系列的深入发展。

那么,再看东北亚。中日关系在经历震荡之后,慢慢地也在找到了一些平衡点,逐渐地在回归平稳的状态,双方都希望积极的发展两国的经贸合作,推进两国的经济关系。 西南方面进入冷战之后,我国不断地加强与印度的双边关系。冷战之后,中印双方都在不断地去重复亚洲足够大,足够容纳中国和印度的同时崛起。冷战之后,历届的印度政府整体上采取的都是对华友好的一种状态,中印两国在政治上发展很快,在经济上发展就更快了。

19 尤其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印两国的经贸额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双边层面上中印两个新兴大国承担自己的责任,推进了在次区域层面的合作,成立了孟中印缅四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两国更深入的合作,通过孟中印缅经济合作去发展两国的欠发达地区。

其次是中国与大多数邻国划定了边际,陆上边际安全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位于亚洲东部疆域极其辽阔的大国,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到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压迫和侵略,国土被割占、利益被掠夺,而中国的许多邻国也沦为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比方说在南亚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中南半岛是属于法国的殖民地等。

这使得新中国成立之后所继承的边界“有名无实”,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急需去展开在边界上的工作。中国当时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谈判原则,与邻国开展了一系列的边界谈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与绝大多数的周边邻国在陆上边界的勘界工作得到了完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在1960年时与缅甸首先签订了边界条约,两国的边界得到了确认,是极具象征性意义的。至此之后,中国相当于来说就有了一个模板,逐渐的去其他的国家展开边界谈判。在60年代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勘定的第一波高潮。分别与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签署了边界协定,妥善解决了与这些国家的边界问题,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谋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冷战结束之后,中国与其他国家边界划界工作迎来了第二个高潮。苏联解体之后,原来长达7千多公里的中苏边界,分为了中国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四国的边界,在不懈的努力之下,中国与上述四国的边界问题最终得到了顺利解决。

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签署边界协定之后,中国的边界安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边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和国际法保护。这就使得一些域外国家很难再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纠纷介入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事务之中。一些国家希望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去设置一些障碍,去延缓中国的和平发展,进而在我国的外围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第三个层面我国取得的成就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迫当时的中国政府签署了不平等条约,香港被割占出去了,当时我们无力收复。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个明显的间隔点,既是中国近代以来倍受宰割命运的终点,同时又是国家重新追求统

一、维护国土安全的新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后,明确表示中国政府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不平等条约。所以建国之后,新中国有三大外交政策,有一条就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把这些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不平等条约重新梳理,在新的基础之上,我们进行外交谈判,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去谈香港问题、谈澳门问题。 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英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的接触,到20世纪80年代时,迎来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条件日趋成熟,考虑到香港以及澳门的历史现状,中国政府提出了创建性的思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制定了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基本方针。最终通过和平谈判,中国与英国、与葡萄牙分别签署了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和澳门重回了祖国的怀抱。

(三)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刚才主要谈到了中国维护国土安全取得的巨大的成就,那么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着哪些的主要问题呢?

首先,我国的周边国家近年来加大在军事领域的投入力度。冷战之后,亚洲的经济发展相当的迅速,一些国家开始加强军备建设。可以说冷战之后,亚洲成为了世界军备竞赛的一个重点区域,亚洲国家在军事领域的投入不断的增加。

东北亚的国家为了追求与经济地位相称的军事地位、政治地位,冷战之后,日本加速发展了军事力量,在军事领域的投资不断的增大。

东南亚国家在冷战之后,为了取得与邻国在解决争端问题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都开始在军事领域投入巨资,购买军事设备。

南亚的两个国家,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敌对。冷战时期,印度与巴基斯坦曾经发生过三次战争,印巴冲突是南亚地缘政治最明显的特征。冷战之后,为了掌握在地区的战略主导权,两国在军事领域的比拼是愈演愈烈,两国不但在常规力量方面投入了巨资,两国还在核力量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1998年,印度进行了首次公开的核实验,一下子进行了5次核试爆。印度进行了核试爆之后,巴基斯坦随即就进行了报复。巴基斯坦马上进行6次核试验进行予以还击,这就使得我国周边的态势更加严峻,我国的周边又增加了两个核国家。 第二个方面是美国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冷战之后,中美两国共同的对手——苏联解体了。失去了共同对手之后,美国对中国的防范开始不断的增长起来,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亚洲地区实力的快速增长、崛起,美国越来越担心,在亚洲的主导权慢慢地要转移到中国,所以近年来美国对中国采取“接触+遏制”的政策,“遏制”的成分在逐渐的增多。美国现在已经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范中国,这也成为了中国维护国土安全的一些潜在问题。尤其是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让他的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马上飞到了东南亚,说美国要重返亚洲。

所以奥巴马政府马上结束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把美国的主要精力转入到了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反叛。而且美国的战略部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美国除了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这些传统的盟国之外,还不断的加大了与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比方说印度、越南、印尼的这种伙伴关系,希望在亚太地区编织一种网状安全体系,去平衡中国快速崛起的影响力。

所以,美印关系这几年发展相当快,美国总统奥巴马经常访问印度,而且美印两国在军事领域的进展尤其迅速,美印两国前几个月签署了后勤协议,双方之间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允许运用对方的军事基地,这些就是深层次合作的表现。美国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编织一种网状安全体系,去平衡中国快速崛起。

此外美国还没有放弃手中的台湾牌,希望通过插手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牵制。美国加强在亚太的战略部署,增加了我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同时也增大了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

21 第三个方面是周边国家的恐怖主义威胁对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有一定的挑战。恐怖主义和贩毒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于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提出了新的难题。

在南亚地区恐怖主义势力极为泛滥,本•拉登的基地组织是在阿富汗,阿富汗属于南亚地区,属于我国的周边区域。一直以来基地组织在阿巴地区从事的恐怖袭击事件,尽管知道阿富汗或者说巴基斯坦政府近年来不断地采取各种的反恐行动,美国也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去反恐,但是反恐势力至今没有被完全消灭,依然在从事一些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而且我国的周边区域,像南亚、中亚,不光有基地组织,在中东兴风作浪的伊斯兰国也在把它的势力慢慢的扩展到南亚地区,要在南亚地区建立一个分支机构,要建立一个呼罗珊省。

整个在南亚区域,呈现出一种“两魔凌舞”的恐怖安全格局,那显然是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土安全是不利的。

南亚、中亚地区与我国的西部省份相邻,恐怖分子往往利用边界人迹罕至的自然地理条件渗透至我国境内,然后威胁我国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基础设施安全。如果恐怖势力渗透不加以遏制,今后必将成为我国维护国土安全重要的威胁。

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机遇与挑战

第三部分内容,分析一下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着哪些机遇,有哪些挑战。

(一)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机遇

首先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为中国维护国土安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国土安全涉及到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总和,综合国力的强与弱,与一个国家维护国土安全的程度是成正比关系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力极其强盛,那么国土安全毫无疑问是能够得到保障的。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处于衰微,那么国土安全很有可能会面临危机。

追溯历史,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综合国力一直是雄居世界的前列。但是进入近代之后,随着中国国力日益衰减,列强开始对我国步步紧逼,通过长枪大炮,打开了我国的门户,迫使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迫使我国割地赔款,我们的国土安全无从得到保障。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尽管当时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但是中国的国家实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尽管一战的时候是战胜国,但是没有享受到战胜国的权利,可以说当时还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国有了自主的力量,尤其是进入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到了大发展的时期,经过30多年来的不懈奋斗与努力,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综合国力又完成了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22 综合国力的首要表现是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总量仅仅是位居世界的第十位,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属于低收入国家。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在2012年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我们在步步紧追美国的步伐,而且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来说,我国现在已从低收入国家到了中等收入国家。

与之相同步的是什么呢?我国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增强,在军事力量建设和国防科技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现在已经研制出了多种领先的武器装备,比如说在导弹方面、在隐性飞机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

总而言之,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维护国土安全的抓手,能够为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提供有利的保障,这是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国土安全的支持。

国际地位提高也为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维护国土安全一方面是需要综合国力的提升,让自己变得强大,同时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及良好的周边环境,从外部寻求更多国家必要的支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的得到提高。

(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全面的参与国际多边机制。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力所限,经济所决定参与国际多边机构以政治类为主,以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主要代表的政治机构。但在1980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恢复了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开始由一个政治型的社会主义大国向经济型的社会主义大国演变,开始全面的参与当前的国际体系。

进入新世纪之后就更明显了,2001年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最终加入了世贸组织。这也全面的标志着我国融入了当今世界的经济体系。

除了我国全面参与国际多边机制之外,还积极地开展创建一些新的国际多边机制。 我国参与创建了20国集团,都知道20国集团现在成为了决定国际经济秩序最重要的一个多边机制,里面涵概的国家是最有发言权的国家。而且我们都知道,今年的G20峰会就要在中国召开了。

其次,还参与创建了维护地区和平的上海合作组织,去打击“三股势力”。不但如此,我国还与其他新兴大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创建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我国希望通过上述创立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去塑造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第三个方面是中国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话语权得到了明显提升。2010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中国的份额得以明显的上升,这也是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认可,也是对于国际经济力量的现实反映。

23 2015年1月,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选举了新一届的委员会成员,在20名委员当中,中国有2人入选,这2人分别代表亚洲和大洋洲的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

这一系列的事件充分的表明,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多边机制的议程讨论及决策,也表明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不断的提升。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全面的融入了当前的国际体系,这为维护我国的国土安全提供了诸多的有利条件。一方面,当我国的国土安全面临威胁时,既能够利用多边机制发出自己的声音,又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寻求其他国家在道义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得我国在维护国土安全的时候更加的自信。为什么呢?国际地位的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国际行为越来越符合国际规范,越来越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当我国的国土安全遭受威胁时,可以更为自信的运用当前的国际准则去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挑战

前面讲的是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机遇,下面说一下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分裂主义势力抬头,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增大。近年来,中国国内的这些台独、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频频抬头,他们试图破坏国土的完整性,这对于维护国土安全所造成的威胁显然是不容忽视的。

在解放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发生内战,国民党败退到了台湾。可以说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的阻挠,封住台湾海峡,迄今可以说解决台湾问题依然是我国的重要问题,两岸依然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两岸这种状态还远未结束,为了祖国的统一,我国的中央政府提出了只有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就有共同合作的前提。

在1991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在商谈中也曾经达成了“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都希望这个问题得到一个完满的解决。但是在李登辉主政台湾之后,台独分裂势力开始不断的发展,特别是在民进党上台之后,台独势力加快发展。在2002年的时候,陈水扁抛出了“一边一国论”,标志着民进党当局把台独公开化了,企图从根本上将台湾从中国的版图当中分裂出去。

那么除了台独问题,还有疆独。自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一直没有停息,尤其是进入到冷战之后愈演愈烈,为什么呢?冷战结束之后,苏联解体,中亚民主主义逐渐的抬头。而中亚与我国的新疆地区相邻,受到中亚分裂势力的影响,疆独势力在冷战之中发展很快,一些狂热的疆独分子开始编织了所谓的一些理论——东突理论等。妄图把新疆从中国分离出来,而且疆独分子到后来演变为以暴力恐怖的方式、手段去谋求独立地位。一些极端分子甚至公开宣扬,要通过恐怖手段达到分裂、分离的目的。

在和平解放西藏之前,西藏上层的分裂集团就图谋把西藏从中国的版图当中分离出去。当时英国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南亚的时候,鼓动西藏分裂势力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来,当时西藏上层分裂集团也有这种企图。西藏上层分裂势力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依然没有放弃独立的图谋,在独立图谋达不到的情况下1959年策动了武装叛乱。结果叛乱失败,西藏上层的分裂势力开始流亡海外,并且当时在印度还组织了流亡政府,在印度的达兰萨拉建立了分支

24 机构。这就使得藏独问题,几十年来的活动一直并没有停息,一直在以南亚的某个国家做基地,然后开始进行这种武装独立图谋,现在也成为了我国维护领土完整的一个重要威胁。 在短期之内,这个台独、疆独、藏独分裂势力还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仍将是我国维护国土安全的重大威胁。从地缘安全的角度来看,台湾、新疆、西藏都地处我国的边疆区域,一旦独立目标实现之后,那么很可能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引起这种连锁反应,这将从根本上威胁到中国的国土安全。

我国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什么呢?近年来,中国与邻国存在的海洋国土纠纷愈演愈烈,对我国国土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的挑战。

以往可能说我国是一个大陆上的强国,往往忽视我国的海洋国土,但是现在海洋安全问题,逐渐提上了国家安全的议程。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海洋国土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国的海域内的许多岛屿、岛礁被周边国家侵占,这个在东海方向明显的表现就是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在70年代的时候,我国先发展其他领域的友好关系,相信以后会有好的方式去解决钓鱼岛问题。但是后来日本违背了友好合作的原则,然后挑起事端,在钓鱼岛问题上逐渐的升级,慢慢的就有可能演变为东海危机的一种事态。

在南海方向,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我国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看到部分东南亚国家,像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枉顾历史事实,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侵占我国的南沙岛礁。

第二个方面就是周边国家在与我国的海洋划界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析,除了岛屿、岛礁争端之外,在海洋划界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的就是海上经济作业区。我国与部分国家至今尚未达成海域的划界协定,双方所主张的海洋边界出入较大。比方说在东海方向,中国与日本之间存在纠纷既包括200海里的海上专属经济作业区的划分,也包含着历史遗漏下来的东海大陆架的划界纠纷。而在南海问题上就更为复杂了,海洋划界涉及到的六国七方。 第三方面就是我国的海洋资源已经开始遭到相关国家的掠夺。常说南海岛屿被侵占、资源被掠夺,说的就是我国的海洋资源被掠夺。由于我国与相关国家存在海洋争端,而且这些争端国大多数都是一些小国,所以在与我国解决海洋争端的过程当中,底气不足。一些东南亚国家就认为一个国家中国容易去折断,如果几个东南亚国家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几个筷子捏到一块中国就不容易折断,所以部分东南亚国家开始联合在一起与中国抗衡。而且部分域外大国居心叵测,挑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些矛盾,联合其部分小国去开发争议地区的海上资源。

第三个层面就是尽管我国与周边国家达成了陆上边界协议,但是仍有陆上边界尚未划定,而且争议双方存在的分歧也非常大。

建国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与大部分的国家签署了边界协议,但是中国与印度和不丹的边界还没有划定,尤其是中印边界纠纷,涉及的领土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在中国的陆上领土主权问题中最为突出。中印边界问题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之间在这三段争议地区怎么达成一个友好的协议,至今尚未有定论。而且在1962年的时候,中印双方为这个

25 边界问题曾经发生武装冲突,严重地影响了中印两国的关系,使两国的关系陷入到了一个冰点。

冷战之后,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都在不断的强调,要以务实合作的态度去解决边界问题。但是由于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使得中印双方在边界地区经常发生摩擦事件。比方说中印两国在边界地区发生了“帐篷对峙事件”,印度当时国内的媒体对此给予了渲染,说中国入侵论等等,毫无疑问对于双边关系是有影响的。而由于边界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对于我国陆上安全也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威胁。

第四个层面就是重要基础设施面临的安全威胁日趋增大。

重要基础设施是附属在国土上的人类劳动成果,是人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形成的一种劳动结晶,是依附在国土上的重要附属物,对于国家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基础设施涵概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重要基础设施的主要威胁,有恐怖主义、网络攻击、突发公共事件等。

近年来恐怖分子、犯罪分子已经制造了多起的针对基础设施的破坏事件。比如2009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2014年,在云南的昆明火车站暴恐分子袭击了交通枢纽,导致昆明火车站一度陷入了瘫痪状态,无法正常运行。如果这些事情得不到及时遏制的话,那么今后的电力、能源、交流运输等基础设施,极有可能成为暴恐分子的攻击目标,这显然会成为国土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

此外,随着网络等新技术的运用,部分犯罪分子还开始运用网络等新技术发动大规模的破坏活动。此类犯罪活动尽管刚刚开始,但由于技术手段极快,往往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2014年的时候,铁路系统网络平台曾经发生了泄密事件,这就致使多达几十万的用户的个人信息被黑客盗取,而那些犯罪分子往往还会利用网络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破坏活动。如果这种犯罪活动得不到及时制止的话,那么他们的行动毫无疑问会进一步的升级,最后严重危及到我们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

其次是重大的自然灾害,对于重要基础设施所造成的危害,损失也是我们不能低估的。比如在2006年的时候受到西太平洋海域地震的影响,多条海底的光缆断裂,造成了中国大陆向美国、以及欧洲国家方向的通信中断,互联网无法正常的登录,造成了国内的部分外盘交易陷入了瘫痪,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经济合作交易。

2008年5月,四川省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还造成了数个中等城市,以及上百个城镇的基础设施完全陷入到了瘫痪状态,电力、交通、能源等几乎全部中断。所以,自然灾害对于重要基础设施造成的损失,我们也是不容低估的。

四、中国的国土安全提出基本性的思路

下面,讨论一下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有哪些基本思路,有怎样好的做法和建议?

26 在维护国土安全的征途上,我国需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向统一着手。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立足于国内,继续增强我国的国家实力,继续坚持睦邻友好政策,同时还要建立统一的国土安全维护机制,完备的应急处理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外合作,在谈判的过程当中,通过和平的手段去解决争端。

第一条是要增强国家实力,特别是要发展我国的军事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是一种任人宰割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一个间隔点,摆脱了其他国家奴役、掠夺的处境。摆脱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力的提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做基础。正是由于这个实力的增强,我国才能够在建国之后维护国土安全的行动中取得胜利。

比如在朝鲜战争当中取得了胜利,比如在中印边界冲突当中取得了胜利,我国有效地遏制了印度对于我国边界地区的蚕食等。归根到底是我国实力的增强,有效地去保护了我国的国土不受其他国家的侵犯。从历史的经验得出,增强国家实力是有效维护国土安全的首要法则。

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国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军事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当中,我国要重视提升军事实力及文化软实力。现在很多国家都在重视自己的软实力,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提到日程上来,软实力它并不软。

在维护国土安全方面,尤为要重视发展军事力量,提高我国的军事能力,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背景下,需要审慎的看待武力的作用,维护国土安全的基本权益也需要强烈手段。 第二条坚持睦邻友好政策。睦邻友好政策对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睦邻的政策,才与其他国家达成了边界协定。 睦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睦邻友好政策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的周边环境,使得我国能够专注于发展国内经济,去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拥有更多的资源或手段去维护国土安全。同时增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通过睦邻友好政策,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保持着友好状态,不容易被域外大国见缝插针,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然后对我国采取一些敌对的政策,进而威胁中国的国土安全。

我国采取“睦邻 安邻 富邻”等一系列的政策,还提出“亲、城、惠、容”这些周边外交工作的新理念之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就会降下来,这就防止了其他国家利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其次,睦邻政策能够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去解决陆疆、海疆纠纷,创造一种良好的外部氛围。通过实施睦邻政策,中国会向其他国家去传递一种和平解决争端的良好愿望,周边国家也能看到我国解决边界纠纷、海域争端等问题的一种诚意。表明了中国尽管在亚洲地区是一个大国,比东南亚国家块头大很多,但是中国并不会走霸权主义国家的老路,不会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还会用这种友好协商、和平的方式,去解决边界问题。

第三条就是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国土安全维护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所强调的国土安全表现出了一种浓厚的传统安全色彩,主要指的就是要保证国家的领土不会分割,国家权益不被 27 侵犯,这种认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国家的国土安全维护机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国土完整以及不被侵犯,没有对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安全这一重要内容进行统筹的考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的形式之下,我国的国土安全所指示的范围正在扩大,一系列的重大基础设施破坏行为的背后,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国际背景。因此在国土安全维护机制方面,需要去考量维护国土安全的三个方面因素,并且还要对我国各领域资源进行统一的协调规划。

第四条是要加强应急能力机制的建设。长期以来,我国解决国土安全的突发事件已经形成了一些宏观的战略框架,但在具体层面,尚存在完善的空间,特别是在新形势、新背景之下,国家在处理涉及国土安全的突发事件中,应该提高对于应急能力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应急机制的建设。

首先是要建立完备的国土安全防控体系,去及时地掌握威胁国土安全的新情况、新情报,而这些也是处置国土安全突发事件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提前准备应对不同类型威胁国土安全的事件措施,并根据新的情况制定新的处置方案。

第二个是要建立一个应急机制的训练体系,这种训练系统能够对于整个国土安全的应急机制进行检验,提高国土安全各参与部门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个是要建立应急机制的指挥体系,国土安全突发事件往往是牵涉到各部门,牵涉的面比较广,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个是要建立国土安全的应急公关机制,国土安全涉及的突发事件一般会涉及到国家安全,在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当中,国内外的媒体往往会进行那种铺天盖地的报道。而在报道当中,有一些是进行了准确的报道,但有一些是不良报道,而且有一些国家是带着有色眼镜进行主观上不实的报道,这就使得在突发事件出来之后,我国的政府要尽量去掌握舆论的主导权,提供正能量,对一些不实的报道进行辟谣,让民众了解事件的过程,增强对政府的信心。

第五条是要加强对外合作和谈判。在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国家在通过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争端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现在经常说的是什么?国际上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大国无战争的社会,大国与大国之间已经打不起战争,因为战争的成本或者说代价太大,往往是两败俱伤,还有可能使得地球毁灭。所以大国之间已经没有战争了,小国之间的战争还存在,但是它的烈度也没有以前那么强了。

所以,现在国际社会采取暴力手段去解决争端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而且规则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对外合作与谈判成为了解决争端与矛盾的主流方式。而历史证明,对外合作和谈判在中国维护国土安全的进程中,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第一波解决边界问题的高潮当中,我们当时的原则是什么?互谅互让、平等协商,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了边界的问题。

28 在苏联解体之后,我国与中亚部分新独立的国家也是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方式达成了边界协定。无论是从国际环境,还是从中国的具体实践来看,在未来维护国土安全的进程当中,还是需要加强与相关国家的谈判和合作。

第六条就是要加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的国土安全能力。在国土安全的方面,法律手段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抓手,依法治国,维护国土安全也要依法行事,为保证国土安全不受威胁,我国已经颁布的《国家安全法》,清晰地阐述了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的哪些任务?为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提供了一个法律基础。

为了国土安全,国土完整不被分裂,我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已经及时地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这为我国打击分裂势力实施的分裂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考虑到当前世界恐怖主义泛滥,以及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我国还需要从战略层面上制定《反恐怖主义法》,这样既能够震慑恐怖分子,又能为我国反恐提供更强的执法依据。 而在我国解决海洋国土争端的过程当中,还要应用好《国际海洋法》,在国际多边舞台上积极地去维护我国自身的权利及及权益。

此外,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地去制定国土安全的基本法律,为国土安全体制的运行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使得我国的国土安全体系更加的完备。

29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社会安全

一提到国家安全,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些隐蔽战线的一些斗争。近年来,关于这方面体裁的小说或者说是电影、电视都非常受到了群众的热捧。但实际上国家安全是一个非常宽泛、非常综合的观念,不仅仅是涉足于情报的获取,不仅仅是隐蔽战线的斗争,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实际上,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国家政府机关的事情,国家安全也不仅仅涉及到军事、政治这方面,国家安全实际上更多的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都非常息息相关,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来了一个综合性的国家安全概念和思路,这是对国家安全工作的一个新的发展,这是中国在国家安全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和新的实践。2014年,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所提出来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怎么构成的?我简单地跟大家概括一下。总体安全观由五大要素组成,习总书记在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他说以人民的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大家可以看,这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概念,不光只是涉及到了传统军事安全的领域,我们如果说要维护国家安全的话,我们的根本目的、指向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的宗旨到底是什么?这里提出来是说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在总体安全观概念下,政治安全是一个根本。当然,我们今天仍然在说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仍然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一个中心。因为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要为我们整个国家保驾护航,为我们整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样,经济发展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安全工作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在总体安全观的概念之下,经济安全是一个基础。同时,在总体安全观里面,他还特别强调军事、文化、社会这些领域,它为我们的总体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

同时,安全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安全也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安全实际上是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以另外一个国家的不安全为代价,那样子的话,实际上,大家都不会得到安全。所以为了根本的安全,世界的和平,国际安全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说它是依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的往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世界和平。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还特别强调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所以我们会看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非常的丰富,但是我们把它总结一下,涉及到这五大因素。在这里面非常新颖的一点是,特别提到以人民为宗旨,还特别提到社会安全为保障。社会安全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国家安全的论述里面。

总体的国家安全观除了这五大要素之外,我们还特别强调,它还要处理好五对关系,这五对关系是,既要重视外部的安全,也就是对外的,整个中国在国际社会,在整个世界经济的舞台上的地位和稳定、和平的环境,同时又要重视内部的安全和内部的社会的和谐的发展。 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的安全。国土安全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们的领土主权完整,包括大家最近都比较关注的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这都涉及到国土安全,这方面的安全也都是我们基本上来说都比较熟知的。我们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特别强调,还要重视国民的安全。也就是说,安全不光是领土主权的问题,它其实是要关注到每一个人、每一位 30 群众、每一个个人、每一个个体的切身利益。这也是和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宗旨是一致的,我们党的宗旨从成立之初就已经设定下来,就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的宗旨又进一步明确,要为人民服务。十八大以来,新的领导集体也是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习总书记也经常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方向。所以说,在总体国家安全观里面,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有体现的,具体就是强调要既重视传统上认为的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

既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就是大家都非常了解的军事、外交领域。非传统安全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涌现出来的,比如说大家也都经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近年来的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流失所造成的一些后果,包括前两天媒体也都报道了塞卡病毒在中国也出现了,这种重大的传染性疾病都属于非传统安全。还有就是一直以来中央也非常重视的,其实也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像环境的变化问题,极端天气所引起的灾害。这都属于非传统安全,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会联系得更加紧密。

第四对就是既要重视发展问题,又要重视安全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都非常了解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实际上来说,发展和安全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不可能离开安全去促发展,同时如果没有了发展我们也肯定得不到非常切实、有效的安全方面的保障。所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我们还要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问题,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

第五对关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我们要既要重视自身的这种安全,又要重视共同的安全。也就是说,当然,作为一个国家,它首先要保证本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要保证本国国民的人身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天经地义的。同时,我们习总也提出来了,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增长的动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谋福利,让整个世界能够共享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繁荣。这就是一个更加具有广阔性、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安全观念。我们不仅仅只是重视一个国家的安全,我们还要重视共同的安全,只有大家都安全了,单个国家才能真正的安全。我们很难想象,只有一个国家安全,它的周边国家不安全,这个国家还能够安全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简单的把它概括下来的话就是五大要素,五大要素里面非常突出的就是社会安全。在五对关系里面,特别重视国民安全、重视非传统安全,这些都是和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总体安全观里面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人。

我们今天跟大家探讨的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下,如何去理解中国的社会安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总体安全观的视野下,社会安全实际上处在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安全涉及到每一个人,社会安全和我们整个党的执政理念是一致的,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非常切合的,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奋发有为,带领整个国家实现重大发展的最终追求,也是非常切合的。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中国的社会安全已经成为党国家非常重要的工作领域。

今天我们这个话题就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社会。我们要探讨的包含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一下当我们谈到社会安全的时候,到底是在指什么?社会安全的 31 本质、社会安全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第二点要谈一谈为什么新时期,国家安全工作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又是什么?这是我们第二点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第三点就是要评估一下当前中国社会安全的形势到底是怎么样?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下,我们如何去看待当前中国社会的安全状况。第四点就是当前维护社会安全我们面临着哪些机遇,同时我们又有哪些挑战。最后一点,就是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要维护社会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更好的开展社会安全工作需要哪一些战略思路?今天主要和大家主要探讨这五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安全的内涵和本质

我们谈及国家安全,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先入为主的概念,大家首先会把它与政治、军事、或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斗争联系起来。社会领域,一般所说的社会问题,我们会把它归纳为内部的问题,或者说这是我们人民内部的矛盾,把它单独起来,好像这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自己处理的,好像国家安全普遍会觉得是一个对外的领域。养成这么一种观念,跟我们国家1949年以来走过的历史、我们的国情有很大关系。我们国家1949年建立以来,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的开始,东西方阵营的对峙,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斗争严重挤压了人民的社会生活,普通人的生活其实都是有一种特别政治化的倾向。在当时,我们国家每个人的个体生活,社会组织的作用其实是非常小的,泛政治化严重的挤压了个人的空间,整个社会组织的作用是非常小的。在当时,我们很少谈或者几乎没有认为这是社会问题,我们当时把很多问题都泛政治化。所以社会问题也基本上不被考虑、不会被关注、更不会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

1978年之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来冷战结束,个人的生活、社会的生活,慢慢的实现了一种去政治化,从以前高度泛政治化的状态里面解脱了出来。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开始被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人与人之间往来的频繁,很多人要走出国门,1978年之前,出一趟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能只是一些公务才有机会出一趟国,个人出国可能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很遥远的梦。现在来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大门也都打开,越来越的人开始走出国门,国内地区之间的人也开始相互流动、跨地区的流动。所以社会问题其实变得越来越突出,社会问题就和安全其实逐渐的密不可分,联系起来。所以,在当今我们谈论国家安全实际上是避不开社会安全的,社会安全其实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7月1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我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其中第三条特别强调,把总体国家安全观列入到了法律,国家安全工作应当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的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安全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非常明确的把社会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且还特别的认为是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一个保障,把社会安全已经提到了一个非常高、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国家安全工作的保障,没有了这个,我们国家安全是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的。这是国家安全领域在理念思路观念上的转变。这充分说明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十八大以来,已经开始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去审视、分析和解决社会领域存在的难题。这成为了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一个非常鲜明的执政风格,它是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导向的, 32 社会显然是跟我们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因为社会就是由我们每个人组成的,每个人也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所以,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安全法里面,特别把社会安全写了进去。

对于社会安全,也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虽然我们都说社会安全,但是中国的社会安全和国外的社会安全还是有一些区分的,即使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到底什么是社会安全?中国的学者和外国的学者还是有一些分歧的,大家的看法还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把社会安全翻译成英文,叫social security。这个词在英文里面主要讲的是养老、医疗、失业,指的是以这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当西方人在谈社会安全的时候,更多是要规避市场经济给每个人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去谈论社会安全。比如说,因为市场竞争的激烈,有成功者,还有很多被市场竞争淘汰或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无法从市场竞争中为自己获取到足够的生活、生存的保障,无法为家庭提供生活和生存的保障,这个时候,国家要有相关的保障,所以西方是从这个角度来去谈论社会安全的。当西方人谈到社会安全的时候,更多的还有一个方面是公共安全,比如说刑事犯罪、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以及恐怖活动等。在西方社会谈论社会安全,一般会被理解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指的是相对于市场的社会保障的体系、制度,另外就是公共安全。

但是,在中国谈论社会安全的时候,除了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这两层意思之外,我们都会把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联系起来。比如社会稳定,维稳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词汇,甚至是一谈到社会安全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维稳、社会稳定、稳定压倒一切,类似于这样的一些概念和提法。所以中外关于社会安全的理解是有些不一样的。

我们今天要探讨中国的社会安全,我们怎么去理解中国的社会安全?要理解中国的社会安全,我们不能要泛泛而谈,首先要有一个观察的视角,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去看中国的社会安全。其实观察中国的社会安全,我们要从国家,或者说是政府、市场、社会,这三方面的互动关系来全面的把握社会安全。

我们既要分析西方人所强调的,市场与社会所产生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工作,都要参与市场,我们现在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我们必定要有市场竞争,有竞争就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市场会给大家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给大家带来风险。所以在这方面,社会和市场的互动关系里会产生一个社会保障问题。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会产生社会稳定问题。比如老百姓或者说哪一个群体,对于某一项政策不满,对某一项政策有他特殊的利益需求,也就是社会层面跟政府的关系。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对国家、市场、社会都有影响的公共安全问题,像中国,我们在媒体上都会看到,会爆发一些关于食品安全问题,这些实际上会影响到各个层面,它能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也影响到市场秩序,同时也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包括一些公共安全问题,比如火灾、自然灾害,这些公共安全问题对这三个方面都是有影响的。理解中国社会的安全问题,大致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我们既要关注社会的保障问题,我们还要关注公共安全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的稳定问题,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今天观察中国社会安全三个主要的视角。 如果从国家、市场、社会的互动关系来重新分析、审视社会安全,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有秩序。我们要把社会安全的工作做好,什么才叫做好?最重要是的就是我们能够在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比较良好的秩序。我们之所以说这个社会安全、那个社会不安全,其本质也在于一个社会能否提供一套非常有序的一系列安排,它能够通过一 33 些大家都认同的道德价值观念,大家都非常认同的一种共识的行为规范,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一种制度,能够有效地辨识出这些是对的、这些是错的,这些是善的、这些是恶的,能够有效的辨识出对与错、善与恶。同时它还能够防范这种冲突和矛盾。所以社会安全最根本的就在于有秩序,能够化解社会矛盾,能够化解社会风险。

我们在媒体上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其他国家,比如说像现在谈论的都比较多的是欧洲的难民问题,我们每天在新闻中都能够看到很多来自于叙利亚、其他中东欧国家的一些难民,通过海上、通过陆路,涌向欧洲避难,给欧洲国家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像德国,总共才8千万人口。但是在2015仅仅一年,它就接收到了将近1百万来自于中东欧地区的难民。为什么难民会从中东欧涌向欧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从我们今天所讲的社会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因为叙利亚的整个社会是没有秩序的,或者说在内战、各个方面的冲击之下,整个社会已经无法有秩序的运行了,这个社会无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秩序。在那里,它的社会是不安全的,在一个不安全的社会,当然人们是无法生存的。我们今天谈到社会安全,我们说这个社会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在于能否提供一个有效的秩序。

我们的国家安全法将国家安全定义为是“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其他的重大利益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我们保持这种安全状态的能力”。这是国家安全法对国家安全的定义。同样,我们遵循这种一个定义,国家安全法对国家安全的定义是一种安全的状态以及维持这种状态的能力。

社会安全实际上也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社会要处于一种和谐的、稳定的和健康的发展状态,这种状态是有秩序。第二,社会能够有一种识别、管理和消除各类风险和威胁的能力。这种健康稳定的状态,其实不是平白而故的就来的,其实是建立在一整套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价值观念有效运行的基础之上。所以社会安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社会是有序的,能够保障人们的安全。

一个社会自身是否有序,处于这个社会的人的安全是否有保障,这是我们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安全的一个核心标准。社会运行越是出现有序的状态,社会也就越安全。这种社会的有序,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通过一些行政性的指令就可以建立的,它实际上是政府、民众、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相互的磨合、相互的调整,在逐渐的积累中形成的。我们今天谈中国的社会安全,本质是希望能够在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有序的互动,这样我们就说中国的社会是安全的。

我们对社会安全的认识也是经过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我们之前在刚开始讲的时候也都谈到了,以前我们谈及国家安全的时候很少谈及社会安全。慢慢的我们逐渐认识到了社会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当时中共中央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的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要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要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单独的提了出来。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又首次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独列为了一节来进行阐述。

34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机制。2012年,十八大报告里面,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之一。2014年,总书记主持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全面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这个阐述里面,社会安全非常明确地成为总体国家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安全我们是经历了由之前的忽视、漠视到逐渐认识到,由之前对于社会安全认识的单一逐渐变得更加有层次感,对它的理解、内涵、外延认识得更加深刻的过程。

要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之前提到的五大关系里面有一个关系就是既要重要外部安全,又要重视内部安全。但是我们也经常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社会安全实际上是内部安全的一个核心,因为保障社会安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切身的利益,它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内在要求,关乎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我们对内要求发展、要求变革、求稳定,关键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这个也是我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执政理念在国家安全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

二、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我们讲为什么说要维护社会安全,它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首先来说,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我们提到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它的秩序性,如果说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我们无论是求发展,无论对外要维护领土主权完整,都将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战争中,我们也经常说战略的纵深很重要,我们要有一个大后方。实际上维持国家安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安全实际是整体国家安全工作的一个大后方。没有这个基础,大的根据地安全状态的保持,我们很难去维持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

(二)社会安全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安全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国家虽然说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经济规模很大,我们的GDP超过了10万亿美元,那世界上只有我们和美国,我们的经济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的人均GDP实际上又是很少的,我们还有大量落后的地区,还有没有脱贫的人群,我们的发展还是不均衡、不平等、有差异的,地区差异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要继续促进经济发展,让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全体人民。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必须要取得人民的信任、人民的支持。我们如何能取得人民的信任、人民的支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改革事业、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才能够顺利的推进。

(三)社会安全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第三个是社会安全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社会安全和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社会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公共安全,比如说,如果一个社会经常出现公共安全的事故,比如说食品安全、重大的医疗事故,重大的自然灾害

35 无法有效的应对,都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增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不信任感。所以维护好社会安全实际上是直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这是一个常识,只有生活在一个充满安全的社会中,大家才会感觉到满意和幸福。

三、当前中国社会安全形势评估 当前中国的社会安全形势又是怎么样的?

总体而言,我们国家当前的社会安全形势还是比较稳定的,各类风险还处于可控的状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4年,我们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增长,平均增长速度在9.7%、9.8%左右,这在整个世界经济史上都是一个奇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么长时间持续的一种增长,对每一个人的生活的改观都是巨大的。也正是这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人类历史中从未有过的巨大转型,我们也处在一个社会矛盾的冲突的多发期,各种能够引发社会安全问题和影响社会秩序的风险都会不断积累,虽然我们当前整体比较稳定,风险可控,但是,在社会安全领域面临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当前中国社会安全所面临的风险

如果简单做一个分类,在社会安全领域,我们面临三个方面的风险: 1.各种刑事犯罪

第一类风险是各类的刑事犯罪。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刑事犯罪还是居高不下。仅仅是1978到2008这30年,全国法院一审刑事案件从14.7万增加到76.8万,年均增长是8.59。每万人口的一审刑事案件从1.53上升到了5.78,也是持续的增长。

2.各种具有人为性质的生产生活安全灾难

第二类风险是各种具有人为性质的生产生活安全灾难。近年来,大家从媒体的报道,甚至是切身的经历,我们会出现很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药品的质量以及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重大生态灾难,造成了非常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广泛的社会信心损失。公共安全方面的事故,经历了经济快速的增长,这两年,公共安全事故也进入了多发期。

3.各种深嵌在转型期社会结构中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第三类风险是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关于地,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一块地属于谁、生产的粮食要归谁、怎么去生产是一种做法。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的土地制度有了变化。随着后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的权益跟以前又不一样,附加在土地上的价值在增加,土地增值所带来的利益该如何去分配,跟以前的土地制度安排之间的冲突又如何去调解。这都是新时期所面临的很严峻的一些挑战。类似于因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所引起的利益格局的调整,财富分配的变化,信访、群体性事件都和这个有关。所以社会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调整,所造成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是我们所要面临的第三类风险。

36 第一类的公共安全层面上的风险,实际上是每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有的,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会有的,这些是可以通过增强警力,加大打击力度,通过基础手段可以进行遏制。但是,后两类风险是今天中国社会真正所面临的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的根源,是我们在巨大的转型期,不同的阶层追逐自己的利益,但是又没有合理的渠道去反映他们的诉求,没有规范的规则来规范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所以引发了社会利益的失衡,这是我们国家安全形势所面临的最根本性的风险和挑战。

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除了我们通常都比较熟悉的维稳之外,还要从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角度来构建新的社会安全体系。首先需要做的是要加强制度性的建设,我们说要建设法制国家其实指的就是这些。因为在巨大的转型中,很多的法律规范是缺失的,有一些人、有一些机构可以利用制度规范的缺失,来为自己谋取一些不正当的利益,留下了很多的空间。比如有一些事情,只能某一些群体、某一些人能来做,其他人就不能够从中分享利益。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下一步要以法制手段来很好的去调整利益的分配格局。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潜规则,现在我们要用正式和具有统一法律约束力的明规则来消除各类潜规则的运行空间,如果潜规则都没有了,我们都在同样的明规则下来进行工作,整个社会就会慢慢的恢复到有序的状态,社会安全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总体安全观特别强调国民安全,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内在的民本、人本理念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社会安全是要干什么?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要去保障居民的生命、权利和财产的安全,无论任何形势的社会不稳定,只要危及到了居民的生命、权利和财产安全,这就应该是一个社会安全事件。所以社会安全实际上是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不仅仅只是政府层面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决策层的问题,实际上它渗透在整个社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

(二)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安全问题

如果从上面给出来的分析框架来看中国的社会的话,当前中国社会的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十个方面。

第一,暴力恐怖事件。恐怖主义是当前的危害国家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都知道三股势力,三股势力在云南、新疆造成了多起恐怖事件,它不仅仅危害了国家的政治安全,它是想颠覆我们的政治制度,同时对于整体来说,对于社会安全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它威胁到了居民的生命、权利和财产的安全。

第二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有时候还会因为语言冲突、肢体冲突、打砸行为造成人身的伤害、财产的损失。群体性事件一旦没有得到有效的化解,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负面影响。所以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建立利益的调整规则,建立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协调利益冲突的方式、方法、法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黄赌毒的泛滥。这个从媒体报道中也会看到很多。第四是上访的问题。第五是强征强拆,这也是人民群众反映非常强烈的问题。第六是医患纠纷。第七点是冤假错案。第八点是贫富的悬殊。贫富的悬殊现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明明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为什么还会有很多的不满、有很多的怨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贫富的悬殊,不公正的差异在拉大。第九是城乡的黑恶势力、黑社会。第十是贪官污吏对百姓的欺压。中央很明确,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反腐败的问题的

37 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用总体安全观重新去看待审视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今天中国的社会安全问题大概就突出表现在这十个方面。

我们刚才也谈到了中国社会安全面临的这几种风险,三类风险,十大问题,这都是实事求是的存在的,我们不能回避。但是这个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安全形势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当前无论是国内和国外都流行着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社会的矛盾可能是进入到了一个临界点,言下之意就是,中国很有可能会爆发革命性的社会运动,会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是崩溃。也就是中国崩溃论。这个显然是对当前中国的社会安全形势进行过于悲观的评估,但实际上当前中国社会的安全形势上总体上来说是稳定的,爆发革命性的社会运动,出现以颠覆现政权为目的的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不存在。

为什么?首先,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增长的势头有所减缓,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国家。中国仍然是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国家之一,我们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在分享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果。第二,我们在有些地区存在着一些民族问题,在一些民族地区出现一种极端的宗教、势力的狂热活动、极端的行为、暴恐事件,但是民族团结仍然是主流,这些暴恐活动、极端的行为并没有改变整体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发展的局面。

第三个,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整个世界经济都陷入了衰退,包括美国在内,原来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出问题,它的制度也不是完美的,并且给整个世界经济造成这么大的一个麻烦,并且本身内部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小布什时期,他的一些对外政策也是非常不得人心。以前很多的社会精英群体,言必称美国,认为美国的一切都是好的,并且都向社会去宣扬这种观点,但事实胜于雄辩,近年来的发展,我们也会看到,美国也有美国的问题,美国的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所以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我们国家自己的制度,我们自己要走的道路其实是更有信心。如果简单的宣扬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观念,它的市场越来越小。不会简单的把美国的政治制度当成一种理想状态,认为我们就要朝它那个方向去走,这个观念越来越没有市场。

第四,虽然勿庸置疑,我们有群体性事件,很多国内外学者认为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频率多了,有可能会出现革命,或者对中国的政治体制造成一种颠覆性的冲击。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严重,群体性的事件对中国政治的稳定有着巨大的正面作用。因为中国的社会在经历一个巨大的转型,很多的法律规范是不到位的。一些正常的利益诉求、合理的利益调整、公正的利益分配确确实实是没有做到位。通过群体性的事件的爆发,实际是另外一种方式,当然略有极端,群众跟政府的互动。很多以群体性事件的方式爆发出来,更加有利于社会去识别,我们意识到原来这些都存在着问题,它会给整个社会提醒,会给决策层、政府有一个很好的提醒,让它把一些制度更加的完善。群体性事件从另外一方面缓解了整个社会矛盾积压,比最后以火山爆发式的不可阻挡的方式爆发出来要好得多,等于有一个压力释放的宣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然群体性事件爆发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也有它正面的意义。 最后,整个中国的政治体制经过了这么多年来的探索,我们正在形成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我们的制度正在探索,也在逐步建立民主制度,并且已经逐渐成熟。社会主义民主体制有人大、有政协,各司其职,领导人的执政时间有年限的限制。整体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已经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我们的制度有 38 很多的优点,我们的制度根植于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有自己合理独特有效的方面。所以当前中国的社会安全形势虽然严峻,但总体来说还是处在一个可控的状态。

四、当前维护社会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当前维护社会安全我们还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机遇当然是中国的经济仍然还在快速地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仍然在提高,满意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政府的施政方式、能力也在逐渐的改善,法律在不断地完善,这都是说我们新时期维护社会安全所面临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得看到,我们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

(一)暴力恐怖活动多发

比如暴力恐怖活动确实是在发生,大家通过媒体或者是其他渠道了解到,很多恐怖行为确实是令人发指的,这是我们重点打击的对象。因为恐怖活动直接降低了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暴力恐怖活动是当前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特别是国内和国外的爆恐势力还出现了联动,更加增加了我们对暴恐活动的打击难度。

(二)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第二是社会治安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水平的日新月异,我们会出现很多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的问题是我们每天会收到很多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风险。随着科技进步,我们一方面去享受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另外一方面它的一些负面作用也会出现,对于社会治安问题会造成威胁。

(三)社会矛盾聚积

第三是社会矛盾聚积。我们之前也谈到,转型期利益格局在调整,但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非常完善的利益机制,正在完成之中,社会矛盾还是有的,但我们还是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网络公共安全问题凸显

第四是网络公共安全问题凸显,现在我们会看到几乎是人人都有一部手机,以前在地铁上在公交上,可能大家都是拿着报纸看,拿着书看,现在大家越来越多的是人手一部电脑,可以上网。网络的虚拟社会让每个人越来越离不开,我们每个人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数字空间之中,并且这个数字空间是联通全世界的,与此同时带来很多新的网络世界的公共安全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

21世纪我们的社会安全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就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扩散让社会、社交、数字、数字媒体开始崛起,很多大量的信息,都能够被自由便利地使用,这根本性地改变了社会安全问题的应对方式。打个简单的比方,以前出现某种社会安全问题,对于信息的封锁可能会很简单,但是现在越来越难,甚至是根本就做不到了。以前只有少数掌握信息的人才能够对社会安全问题做出应对,大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只能从报纸和电视报道中获取一些信息,今天普通的大众正在成为社会安全问题的主动参与者,因 39 为每个人随手拍,能够每天时时刻刻创造出来众多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并且还可以迅速地去处理海量的信息,这个都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去应对社会安全提出来新的挑战。

网络与社会安全是越来越密不可分,在大数据时代,借助于信息技术,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人可以传播信息,一些信息跨国的传播实际上是非常强的,特别是及时通讯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有序性、对社会稳定已经是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近期报纸电视所关注的几起公共事件,都是在根本地改变我们应对社会安全的形式。像马航事件,马航失联之后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卫星影像数据公司叫数字地球公司,它当时用自己的一个平台,动员了世界各国的使用者,用它所提供的图片来搜寻。网络不仅能够提供信息的搜集、信息的处理能力,它有超级的社会动员能力。马航的航班失联之后,美国的数据提供商——美国数字地球公司就运用它所掌握的卫星图片、卫星信息,发布到它的平台上,动员了全世界各地的人民,科技志愿者来搜索,根据它所提供的图片来定位,它这个平台总共在全球动员了800万人,800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奥地利这个国家也就800万人,所以说我们就能看到,一个网络平台就可以动员一个国家去搜寻马航的这270名乘客的相关线索,可见超级动员能力。

这种动员能力如果被运用于人道主义救助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它要运用到威胁其他国家安全的这些项目上,就会对另外一个国家产生威胁。同样是这家公司,它除了用于人道主义的信息发布之外,它还会把一些国家的军事设施发布到这个平台上,利用它的卫星技术,动员世界各国的人民去查询、去定位,这个无疑会对一个国家的军事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这等于是动员了大量的、各个国家的人口去从事一些间谍行为。

所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是为社会安全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同时我们看到大数据的发展其实也是为社会安全体系的建立也是提供了机遇。我们的政府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去维护社会安全,它增强了社会安全工作的能力。大数据其实是有利于社会安全工作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我们可以把社会秩序运行中的一些经验性、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这其实是可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参考。同样大数据还会进一步增强,政府维护社会安全的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历年处理公共安全事故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地方哪些时段,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较高,可以提前预警来避免事故再次地发生,也就是它对于提供一些前瞻性的预防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改善网络舆情工作,提前介入,有效化解舆情,通过对网络痕迹的搜索处理,我们可以降低社会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这都是在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它给社会安全工作造成了一些挑战但同时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五、维护社会安全的战略思路

最后一部分跟大家探讨一下在新时期维护社会安全的战略思路。国家安全法第19条对于如何地处理社会安全问题有了非常精辟的归纳、论述和规定。国家要健全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积极地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公共卫生等突发性事件,要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定。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做好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方向。

(一)以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40 我们要做好社会安全,第一就是要以社会制度来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很多的社会不满情绪、社会的矛盾和利益的调整,是因为人民群众会感到,这样是不公正、不公平的。无论古今中外,有违公平和正义的现象都是社会矛盾的根源,公平和正义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关键钥匙,所以在“十八大”报告中还特别提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求要逐步建立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让发展的成果要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习总也特别指出,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导致更多的不公平,改革也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所以要让群众们感受到公平和正义。要有效地维护社会安全,第一要做的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讲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竞争,讲究的是效率,市场能够创造大量的财富,带来繁荣,但是市场实际上给参与者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有些人会说,这是你的能力问题,为什么人家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挣到很多财富,你就为什么不能?大家都在这里竞争,还是你的个人能力有问题。不能完全这样理解,市场竞争的成败不仅跟个人能力有关,也跟个人的背景、个人的机遇、受教育的水平有关,它不单纯是一个能力的问题。除去个人能力之间的差异,我们的家庭因素、地区差别的因素、教育的因素,包括运气的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甚至是绝对性地影响到我们在市场中的竞争。

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叫弗兰克,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说过一句话,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三个要素是天赋、努力、出身,它说最不重要的就是前两者。我们能够看得出来,每个人在市场上竞争,不能只看能力,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是否能够在市场上取得竞争。市场会给每一个参与者带来风险,有一些人可能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可能会面临着市场风险让他失去生活的基本保障,如果放任市场的力量,大家都去竞争,输赢都是看自己,这样将会导致社会对市场的激烈的反弹。学世界史,我们得有一张介绍西方工业化时期风起云涌甚至是非常激烈的工人运动,西方国家也是从中受到启示,有教训的总结,所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来调和市场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就是鼓励大家都去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如果你这次失败了,暂时退出,在社会保障里面会给你一定的帮助,让你能够积蓄力量,更好地去参与下一次竞争,如果你因为先天的因素,无法去参与社会市场竞争,社会保障体系也会给你一个体面的生活。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有效的化解市场竞争失败所带来的风险,能够让更多的人以合作而不是以对抗的态度来看待社会,以融入并非孤立的态度来和社会共处。很多社会安全问题、很多公共事物问题,它的肇事者看待社会非常极端、看待社会是非常对抗的,甚至大多数人可能是处于社会边缘,所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更好地调和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三)强化公共安全响应机制

第三就是要强化公共安全的响应机制。公共安全联系着千家万户,自然灾害、食品安全无处不在,所以一定要建立一些长效机制来预防解决公共安全事务。

(四)全力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41 第四点要全力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化。网络时代会出现非法网络攻击、非法获取泄漏倒卖国家企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信息,并且还会非常严重,危机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状态,习总书记也讲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必须要让网络空间的治理法治化,这样才能有效地去维护我们的社会安全。

通过这四点我们大致能够理出我们应对社会安全的思路。

42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政治安全

主要给各位介绍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导言部分,谈一谈国家总体安全观,与中国政治安全它的内容以及主要对于中国来说政治安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涵。

第一个方面的大问题我们想谈一下,当前中国政治安全的现状、评估。第二个方面我们想谈一下目前,我们国家在政治安全层面面临着哪些重大的机遇?接下来,在这个机遇面前,在当下这样的一种安全形势多样化,安全挑战多元化的情况下,中国的政治安全又存在着哪些主要的挑战?最后一个方面?我们想就这些机遇和挑战,中国如何把握机遇?如何应对挑战?来谈一下,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政治安全。谈到安全这个概念,对于国家来说它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因为作为民族国家来说,寻求和保障国家安全是它的主要目的。对于一个政府一个执政党来说,维护国家安全是最基本的一个政府功能,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国家安全?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安全实际上就是一种没有威胁,没有危险的一种状态,那么除了这种状态之外,它还是一种能力,就是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安全状态的能力。具体到中国,我们想首先分析一下,中国对于国家安全的一个界定。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们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在这部法律当中非常明确地强调了,什么是中国的国家安全,主要的内容包括,要维护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这是一种没有危险,没有危险的状态,是一种自然的程序,以及保持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所以从中国的国家安全来说第一个方面,就是上述重大利益处于一种没有危险没有威胁的状态,以及保持这样的一种状态的能力。

大家都只很清楚在当前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时期,国家面临的机遇是非常多元化的,与此同时面对的挑战,尤其是在安全层面面对的挑战也是非常地复杂,多元,正是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总书记在2014年首次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面,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书记首先在这次会议上面就对当前这样的一种国际安全背景做了一种很灵验的概括,他强调当前我们国家的安全,不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延上面来说,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影响安全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正是因为在这样的一种复杂安全挑战影响因素的背景下面,我们需要更新我们的安全观。在这次会议上面,总书记明确强调,我们国家的安全体系,要涵盖11种安全,比如说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等。同时,这11种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当中的地位是不一样,总书记强调,就是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我想大家已经注意到了,在诸多的安全类别当中,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政治安全,用了一个词叫“根本”!换句话说如果政治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维护的话,整个国家安全体系,这样的一个大厦,就有可能变得不是那么稳定,根基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动摇的状态。

从总书记这样的讲话当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党对于政治安全高度重视。接下来我们就想谈一谈什么是政治安全?什么又是中国的政治安全?关于政治安全的这个内涵,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是从广义的这个角度来看。它可以泛指,整个国家政治体系的一种安全状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面,国家的一些重要利益,比如说国家 43 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等等方面的国家利益,是处于一种自主免收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状态,它也是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就是国家的这些利益没有受到威胁,是一种安全的状态。第二各方面,解决有这样的一种能力去维护这样的一种安全的状态。这是从广义的角度里谈这个政治安全。

如果从这个狭义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元素就更加地具体。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个方面是政权的安全,第二点是主权安全,以及国家基本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不同类别的国家,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这四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又不太一样。对于中国来说,这四个方面的要素的内容是非常地明确具体的,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个问题做一个更具体的阐述。

中国的政治安全首先是政权的安全,更具体一点解决要保障人民民主,中国的这样的一种国家政权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这个性质不变,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这个对于中国来说是政权安全最核心的一个内容。第二个方面是主权安全,相对于中国来说,主权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主权独立,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国家,首先是主权要是独立,如果主权不能实现独立的话,那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自主的国家。二是领土完整,这是一个国家主权安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第三个方面对于中国来说,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一个内涵,国家的统一,那么从国家基本制度安全这个角度来说的话,解决要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巩固和不断地发展。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说,要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性的地位。这是我们具体的谈了一下中国的政治安全它有哪几种表现的形式,或者说它的主要的内容具体的内容是哪些?这是我们讲的导言部分的内容。

当前中国政治安全的现状评估

(一)政治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那么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什么是政治安全什么是中国的政治安全,包括哪些主要的内容,明确了这些基本的概念之后,我们就进入了我们第一个主题,中国的当前政治安全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我们当然也是从这四个要素进行评估,首先一个方面呢,我们要来谈一下政治安全有哪些主要的影响要素,比较概括地来讲地话这个影响要素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内部的因素,就是从国内的这个层面来考察有哪些因素是影响政治安全?第二个就是外部因素,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它是在不断地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当中,那在这个外部联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当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首先谈一下内部的因素。

第一个方面,从政权安全的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党的执政能力,比如说执政党的性质、执政党的宗旨,以及执政党在质证的过程当中,他自身建设的一个状况,在治理国家的过程当中,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在抓住机遇的过程当中表现如何,这是一个判断指标。 第二个方面,就是从中国特色的这样的一种基本制度,这个制度有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是不是能够推动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44 第三个方面的事情,就是执政党对于这样的种国家基本制度是一种什么因的态度?也就是执政党的拥护也是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稳定性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老百姓支持不支,人民群众支持不支,社会大众支持不支持?所以这几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或者是判断的指标。

那么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说,是马克思主义,它是否能够在现实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当中仍然能够发挥理论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指标,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还能不能够作为当下以及今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理论先导,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最后是维护国家统一,从内部因素来说,维护国家统一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国家反分裂活动。在处置国家反分裂行为过程当中处置能力怎么样?从内部来说,主要可以说,从这四个角度,就是党的执政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样的一些基本属性,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以及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活动这几个层面来考察。从外部因素,第一个方面就是在维护政权稳定方面,能力怎么样?现在有些从国际上面来说,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推动所谓的政权更迭或者是颠覆某一国家的政权,这实际上在国际政治现实上它仍然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从2000年以后,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一些国家,在中东地区,在中亚地区,推动了一大批国家,使政权发生了更迭,所以说政权的稳定性从外部因素上来说,能否应对这个政权更迭的挑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指标。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从主权领土完整这个方面,就是能否应对外敌的入侵,这是维护国家安全主权领土完整一个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抵御外敌的能力。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外国的势力影响下面,能否维护国家免造分裂,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国家的分裂行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内部因素,同时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从反分裂的这个角度来说,它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一个内部因素的一个体现,同时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就使这个安全问题就复杂化了,不仅仅是某一个层面,某一个领域,某一种因素的影响,它是多种因素符合影响的结果。

所以在应对挑战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手段,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应当多元化,也应当与时俱进,这就是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政治安全的总体情况

这是我们讲判断政治安全影响引路两个方面,内外两个因素,主要表现方式。联系到当前中国的这种政治安全的现实,具体表现如何。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政治安全的总体的情况,从政权安全的这个角度来说,首先我们通过执政党的这个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非常鲜明,党章当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两个先锋队,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党的这样的一种方向引领,党的这样的一种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党的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为党的这样的一种性质和宗旨,使得党在人群众当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个党的群众基础是非常雄厚的,基础是稳固的,稳定的。再一个方面来说,从治国理政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党从革命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革命党现在,已经非常成功地转化为执政党了,说党的身份革命党的身份向执政党的身份实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转变。

45 这种治国理政的能力,我想无论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都非常真切地体会到了,包括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这样的一种执政能力,对于中国在过去所取得的这样的一种令人注目的这样的一种发展的成就,都是给予非常高度肯定的。所以无论是从党的性质,还是从党的群众基础,还是从我们的党的执政能力上来说,这个政治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政治安全就没有挑战?这一点我们需要有吹捧的认识,就是我们当前虽然这个政治安全,从总体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也面临着很多确确实实的挑战,比如说从我们党内部来说存在着腐败,这个腐败的风险,存在着脱离群众的风险。所以,我们这是跟大家做的一个关于政治安全的一个简要的分析,就是有这些稳定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非常大的不容忽视的一些风险和挑战,之后还会进一步地来强调具体地来阐述这个问题。 第二个方面从主权安全这个角度来说,第一个方面就是外地入侵的这个风险现在基本上已经微乎其微了,是处于最低点。现在我们基本上看不到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一种能力,或者是有这样的一种意愿,想对中国发动侵略和战争,而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其实是非常不理智的一种举措。所以外敌入侵的这个风险,是降到最低点。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现实,这个现实是什么?就是从国家到目前为止,没有实现完全统一。我们在80年代确定的三大历史性任务当中,其中有一项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这个历史性任务到现在仍然没有完成。国家反分裂的形式依然非常严峻。简单地概括一下从主权安全这个角度来说,是存量是有保障的,就是说我们国家面临外部入侵的这个风险,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是有这个能力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从增量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现在从国家统一的这个角度来看,从反分裂形式这个角度来看,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这是主权安全,从国家基本制度安全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有几点是积极因素。比方说,我们国家的这个基本制度这个体系已经构建起来了,这个体系首先体现在它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当中明确地规定了我们国家的这个基本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们国家的这种制度的类型,国家的性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保障。第二个方面,中国现在所实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为什么要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取得这么大的进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能够顺应其实时代发展潮流的道路,这个路走对了,很关键,否则南辕北辙。这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这个制度体系的构建,尤其是中国的法律体系,保障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外,这个制度这个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两个要素是国家基本制度安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国家基本制度安全,一些挑战性的因素也非常地明显,从外部来说,国际社会西方一些国家仍然希望通过对中国施加影响,希望中国能够走西方式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西化,外部面临西化的这种挑战,同时内部,就是从我们国家内部来说,有一部分人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自我矮化,坚持制度自信这一条,做得不够好。作为从外部来西化内部来说是矮化,这是一种挑战。

最后一个方面,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意识形态,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首先,马克思主义它是一个科学的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这样的一套思想体系,他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关于这一条,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我们大家都知道,19世纪的时候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到现在已经21

46 世纪了,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这个理论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与时代特征,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是不断发展的。对于中国来说,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体现,比方说邓小平,比方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方说科学发展观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一些新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这个时代性,也使得这项理论体系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他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并不是静止的,他是在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成熟,自我完善,是这样的一个理论体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够保障这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当中具有指导性的地位。这个因素不可或缺,是执政党支持,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的指导性的意义。举两个例子,比如说2013年的时候,8月19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面就讲了一段话,他说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面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这样的一种突出的指导性的地位做了非常高度的概括。

在今年的时候,前不久在5月份的时候总书记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讲话,也是强调,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书记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那么通过总书记的这样的一些重要表述我们可以看到,执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当中这样的一种指导性的地位,主流的地位是基于高度的支持,并且是在大量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它的科学性、它的时代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大力支持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当中保持指导地位的一个积极的推动因素。但是同样它也面临着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来自于外部,就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一个斗争的场域。但是它同样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尤其是国家的政治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通过上面的分析,无论是从政权还是从执政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群众基础等各个方面来看,还是从主权安全还是从国家的基本制度安全,以及马克思主义这个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的地位,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为基本的结论,就是中国当前的政治安全是有保障的,基础是稳固的。这一点没有疑问,但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安全类别,政权安全还是主权安全也好,还是国家基本制度安全,都面临着非常现实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和风险不容忽视。因此是政治安全有保障,挑战风险要重视。这是对当前中国这个政治安全基本现状做出的一个总体性的一个评估。

二、中国政治安全面临的重大机遇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大问题。就是在当前形势下面,中国政治安全有哪些重大的机遇?总书记在2012年,就是“十八大”刚召开之后,11月29日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就有过一段讲话,他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跟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这个地方我们要看到,总书记在这个讲话当中特别强调了,就是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阶段,有信心有能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信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也是保证我们政治安全最核心的机遇。

(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经济发展

47 具体的来说,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是中国的综合的国家力量国家实力得到的上升。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的崛起,中国崛起实际上就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第一个方面体现在经济发展,大家可以看到我这上面有一幅图,在2014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个报告,它说按照购买力平价的标准来核算GDP在2014年的时候,中国和美国这个位置就要发生变化了,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就是从GDP总量以购买力平价作为一个核算标准。2014年中美位置就发生转换了。原先的一些研究机构评估整体的趋势,中国在GDP上面超越美国是时间问题,但是没有想到时间会提前得这么靠前。

二是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表现,也是硬实力的一种展现,就是国家的军事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的进程,明显地提速。有很多的体现,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的这个军费开支,近些年大幅度地提升。当然国际社会也是有很多的担忧,中国现在也没有非常面临非常明确的安全威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有意愿想跟中国打仗,为什么中国的军费开支还是以这么大的一个比重在增加?在过去5年,中国连续5年,这个军事预算是两位数的增长。西方世界,包括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感到很担心,你到底想干什么?但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考虑到,美国它的军事预算是后面6个国家军事预算的综合还要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想要成为一个大国,所谓大国有很多判断指标,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你的军事能力,军事力量怎么样?军事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钱,也就是军费,所以军费增加,也是中国现代化军事现代化提速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体现。除此意外我们还可以从全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个角度来判断。国际一些研究报告就显示,中国的这样的一种全球竞争力水平,已经进入到30名以内,就是所有的国家100多个国家进行比较的时候,中国进入了前30名,有一些同志可能认为,还有很大差距。确实是这样,前30多位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比较优势,与同类国家相比,都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中国这样的一种竞争力水平是最高的。比方说在精装国家当中,你比如像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这些国家,中国是唯一一个进入前30名的。当然,中国的这样的一个竞争力水平并不是很稳定,有的时期可能会高一点。比如说在2013年发布的报告当中,也是同一个机构发布的报告当中,就表明中国的这个竞争力水平是排名第21位,到2014年有所下降,下降到23位。今年2016年刚刚发布的一个报告当中显示中国的这个竞争力水平下降到25位,但是在去年也就是2015年中国竞争力水平排名第22位,不是很稳定。这说明了中国在全球竞争力的层面上来说,还是有差距,与这些发达国家,与发达的经济体比较还是有差距。但是,我们在同类的发展阶段国家相比较我们是做得最好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创新能力,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驱动来带动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从创新这个指数上来看,我们依据一个研究报告,就是世界经济知识产权组织,以及美国的康莱欧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一个全球创新指数的报告中显示,在2014年2015年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都是29位,位次没有变化,但是2015年中国这个创新指数的得分也要比2014年要高,2014年的时候是46.57,到2015年的时候就上升到47.47,将近上升了1个百分点,上升了一个点。另外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样的一种创新能力,与一个国家的总体的经济实力还是有一定的关联度的。

大家可以看这样的一幅图,这幅图上面排名前10的国家或者是地区。如果从收入水平上面来看它都属于高收入这个层次的,换句话说都属于发达的经济体,我有中国,不管说中国的这个体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发展的阶段上面来说,中国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

48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差距,但同时有巨大的潜力。除了这样的几个要素,经济的发展,军事现代化进程的提速,包括竞争力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还有一点目前现在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就是决定国际议程能力的增强。这一方面很大的,国际社会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样的一个倡议。中国所推进的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事实上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尤其是对于美国这样的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冲击,他们没想到中国有这样的能力,能够把这样的一件事情做好。所以当时美国看中国在推进这个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的时候,它们不是很看好,并且从中作梗,让它的一些小伙伴,像英国,像德国,像澳大利亚不要加入进来,让中国自己搞,看能不能搞得成,结果英国首先倒梗,首先加入是欧洲第一个加入宣布参加亚投行建设的国家,在英国的带领下一大批西方国家都加入到亚投行来,所以这个时候美国就感觉到自己被孤立了。所以,美国的一位财长,前任财长萨默斯就说,他说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外我还想不到有哪件事情能够与以下两件事情相提并论。第一个是中国力求建立一个重要的新机构,也就是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二个事件就是从英国开始美国未能说服几十个传统盟友不要参与该机构。第一个是中国能够这个事情美国没想到,中国能够建立一个新的机构,能够设定国际的议程,能够制定某种程度上制定国际的规则。

第二方面它更没有想到的问题就是,想不到英国,所谓的英美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就像亲兄弟一样,没想到英国人首先倒梗,所以美国人感到很受挫折。很多美国人认为,这是美国外交的一大挫败,比如说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批评美国政府,批评奥巴马说你这件事情你干得不好。

所以现在一开始美国是不看好中国的亚投行,并且从中阻挠,现在美国发现,它的态度有很大的转变,开始也是在积极地跟中国沟通,关于亚投行运作的一些事情。所以我们讲中国的这个设置国际议程的能力增强,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并且在未来,这样的一种或者是规则制定这样的一种竞争会在大国之间体现得更加明确。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与责任的担当

第二个方面从我们党的自身来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具体的例子我们也不展开,我们通过一个细节来反映我们党的这样的一种执政能力,自身的建设水平。

现在国际上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非常愿意和我们国家进行的一项交流是什么?就是怎么样就是治国理政,这种经验交流,一些发展中国家,一些执政党非常愿意和中国进行磋商,进行交流。在2013年9月份,我们战略研究院,就是党校的战略研究院举行的一次会议,叫“中非治国理解政与发展经验国际研讨会”。参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就是非洲国家的一些非常知名的一些学者,他们很认同一点是什么?就是非常佩服,佩服共产党能够在这么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些国家执政党也是在找,也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一开始是引荐西方的所谓的现代化道路。但是发现这个条路走不通,走不好,甚至走得更糟,他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人没有亦步亦趋。中国共产党吸收了西方的经验,但是又没有完全陷入西方唯西方经验论,而是自己找到了一条道路。

49 所以他们对于中国的这个治国理政这个发展道路它们很想吸收一些经验,这也是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自身的建设水平,是在得到了一个很大的跃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使命感。那么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当选为党的总书记的时候他有一段讲话,就职的讲话,他特别明确地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就是要实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责任、有了这样的一种担当,有了这样的一种使命感,才促使中国共产党以时不我待的这样的一种紧迫感,来发展推动中国各项事业的这样的一种不断地跃上一个台阶。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和责任担当这是一个非常积极正面的要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第三个方面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为什么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是通过在历史的不断的求索当中走出来的。原来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原来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道路,什么样的制度适合中国,都是在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失败的经验教训当中,走出来的,是摸着石头探索出来的。 我们都很清楚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整个国际社会这个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苏联解体了,东欧剧变了。一些西方的学者就开始鼓吹,社会主义崩溃了,宣扬了一些历史终结论,这地方我们要谈一下美国的一位学者,是一位日裔的一位美国学者,福山。福山当时在90年代初的时候他写了一本书叫《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他在这本书当中他就强调,西方的这样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方式。所以叫历史的终结,所以再没有一种比资本主义这样的一种自由民主的制度更好的制度了。历史到这个地方就停止了,最高形式。

在若干年以后,他发现资本主义这样的自由民主制度,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一种困境,发展的困境,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道路,适合中国发展中国国情的一条新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2014年这个福山又写了一本书叫《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他在这本书当中就把他此前的一个观点进行了一个修正,不再那么乐观,不再认为西方的这种自由民主的制度能够解决任何问题。他发现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认为他认为在这本书中他认为,有三个方面的要素。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有强有力的政府,说政府的这样的一种治理能力,必须要非常地过硬;第二个是法治;第三个他强调的是民主问责。这是福山从这个历史经验当中修正了原来的这样的一种观点。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弘扬和发展

第四个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在中国当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弘扬和发展。一个很明显的一个体现就是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校在研究机构当中成立了,并且这个马克思主义这样的一种思想体系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其他的地区都进一步地得到了发展。比方说中国每年举行一些学术研讨活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讨活动,比方说最典型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其他国外的很多学者,一些机构,也非常关注马克思主义。那么从国内的这个层面来讲,我们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的一种指导地

50

第5篇: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上)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上)

陈建奇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经室副主任、副教授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讨论“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问题”。 最近这几年,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跃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平均在50%以上,中国跟全球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这大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位置的影响。但同时也导致外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些潜在的冲击,比如说安全层面。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应该说是我们中国在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融合全球经济以后,我们自身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提升,但同时也受到了外部的一些威胁、一些挑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安全的问题。

当然,安全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很多内容,我们这堂课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那个内容,第一个方面,讲讲经济安全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也就是最近这几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说中国经济快速提升,其实也提升了中国应对风险的能力,背后也对我们中国经济安全过程的重要的支撑。我们讲第一部分,就是对安全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同时,也看看我们整个经济的实力对安全的支撑。第二部分,讲一讲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以及问题。最后,再谈一谈促进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就未来促进中国经济的那个安全性的提升,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做?

一、经济安全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基础

(一)经济安全内涵

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经济安全的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最近几年来,虽然我们对安全认识在提升,但是并没有对安全,界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应该说,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不知道安全,什么叫安全,那就非常模糊。说我们这边首先要来看,就什么是安全,尤其什么是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部分,它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简单来说,经济安全就是维护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这里边最突出的就是一种状态、一种能力,就我们应对风险,它这种能力。

从广义上看,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等很多方面。它的表现是一国政府能够有效维护本国经济制度和相关法律,确立本国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管控本国经济、抵御外国资本在国际市场的冲击和竞争,保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些是广义上的经济安全的这么一个整个概念的延伸,或者说从我们刚才看到经济安全是一种状态跟能力这么一个大的内涵的背景底下,进一步往外延伸。具体一点看,就是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所以我们说经济安全的内涵是非常广,或者说它涉及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针对我们国家来说,其实我们国家所说的经济安全又有它特定的安全,这就要回到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这个安全的一个整体的阐述。

2014年4月15号,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首次系统提出11种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从这个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把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并列。我们刚才看到,就广义的经济安全通常把资源安全跟科技安全也纳入其中,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我们看到了,它把这两个安全跟经济安全并列了,也就是经济安全就不再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了。所以根据我们刚才对经济安全广义概念的分析,其实我们国家所说的经济安全,就主要是指除了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以外的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并粮食安全四个方面,所以我们这里面所说的经济安全主要就是体现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什么叫金融安全、什么叫产业安全?应该说我们刚才看了一个经济安全总的定义,我们进一步可以推延得出,金融安全也是跟经济安全有相似的概念,比如说金融安全是指一国维护金融发展和金融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维护产业发展和产业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贸易安全就是指一国维护贸易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粮食安全是一国维护粮食发展和实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就是这个安全其实它是一种状态跟能力。所以我们在这里边应该说对各个安全都可以应用这么一套法则、这么一套规律,进一步往外延伸。所以理解安全其实也不难。当然,我们要进一步说到底什么是金融安全、什么是产业安全,进一步细分的时候,那可能就需要做专门的、深入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从概念上讲,应该说我们刚才说的它们本质就是一种状态和能力。

《国家安全法》对经济安全它的地位做了很重要的阐述,《国家安全法》第三条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可以看出,从《国家安全法》的角度说,我们国家将经济安全作为基础支撑,所以经济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当中,起着基础性的地位,因此,经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经济安全,其它安全就难以保障。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说经济如果实力很差,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就很难有势力去搞军事、搞核武器、搞文化等等其它方面的内容。所以经济安全是其它安全的基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说明经济安全非常重要。当然,我们刚才说了,经济安全,它还包括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国家安全法》在这一些方面也给予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相关的阐述或者相关的这么一个界定。

比如说在金融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20条规定,国家要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

在粮食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22条规定,我们要建立起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供给和资源安全。说明粮食安全在我们整个国家安全当中也是非常重要。除了这些方面以外,《国家安全法》还对其它,我们刚才说了,产业、贸易等等这一些方面的安全做了一些重要的阐述。

比如说《国家安全法》第19条规定,国家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全、预防和化解经济安全风险的制度机制,保障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它重大经济利益的安全。所以我们从刚才可以看到,就是我们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粮食安全包括其它方面的经济安全上升到法律层面,未来我们推进相关的改革、提升经济安全具有了一个法律的保障,有了一个法律的支撑。这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经济安全到底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它在整个经济安全当中处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地位,它的内涵是非常广泛,包括金融安全、贸易安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所以这一些让我们进一步联系的,就我们国家当中的经济安全是什么样的。

(二)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在接下来,我们就要看,我们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尤其是最近十几年以来,我们经济社会取得的较快发展,其实为经济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那我们就要看一看,中国在经济安全的支撑方面到底有哪一些方面的积累或者哪一方面的优势。第一个方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这三十多年来经济的发展,整个经济体量快速上升,使得中国我们的整个的经济发展水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平大幅地上升,也使得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不断地上升。我们从整个历史里看,可以看到,最近三十多年来了,中国主要是通过三次的改革开放助推了中国经济三次较快发展。1980年以沿海开放为重点的第一次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第一次较快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平南巡,此后我们看出,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开始承接发达国家、其它经济体转移过来的一些加工产业,所以中国的经济,进入了第二次较快发展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一直到这一次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的高水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三次的开放都助推了中国经济三次较快的发展,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在全球当中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我们现在的这个经济总量相比几十年前有了大幅的增长。

中国在全球当中的地位也快速地上升。这背后就形成了对我们国家安全对重要的支撑那就是我们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对全球的影响也在加大,中国对经济对全球影响的加大,客观上提升了我们过程应对安全应对风险的能力,或者说影响全球的能力。1980年到199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名义贡献3.7%,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到201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达到了48.3%,美国由32%下降到22.5%,中国已经成为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所以现在全球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都说,全球经济看什么,原来说是看美国,现在说是看中国。说明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在上升。中国的经济如果不好,其它国家可能就会受到我们的影响。所以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大家可能会更加希望中国经济更加平稳、更加健康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应该在全球当中就是我们的安全的保障能力在上升,因为我们经济不好,别人也担心。所以这样的话,比如说我们原来所说的,外部对中国经济的这种负面的这种影响或负面的冲击,人为的因素可能会下降,因为很多国家不希望中国的经济出现问题,出现了问题,他们也难以独善其身。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其实中国对全球的影响提升也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安全。

同时,我们看到,最近这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金融能力在快速地上升,因为我们说,一个经济体里面很重要的这个经济安全以外,这个经济安全里面是金融安全,很多国家动把金融作为非常重要的金融安全的组成部分。那从金融的角度看,我们国家安全的水平也出现了上升的态势。比如说,2016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世界前十大银行”,按预计资本排名的前十大银行当中,中国占据了四家,就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名列其中,更为重要的的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列居到前五位,也就世界前五大银行当中,中国占了四家,这说明中国整个金融规模在快速地扩张,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大国。虽然说我们说金融的创新、金融的这个盈利能力我们可能还有待提升,但是我们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看到,就世界前五大银行里面,中国占了四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对金融方面的一些较快的发展。这背后其实形成了金融安全的一个支撑。这是另外一个方面。

金融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我们的外汇储备一直处于高位。原来我们国家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跟很多其它的贫穷发展中国家是一样的,缺乏资金,没有外汇储备,没有外汇储备,一个是你很难这个通过引进外部的设备、通过这个购买别人的先进技术来这个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也很难使得本国的这个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就很难在全球进行布局。但是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上升,到2014年中国外汇储备曾经达到了将近四万亿美元,最近一两年我们看到,外汇储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外汇储备依然高于3万亿美元,我们是全球用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们对外的支付能力大幅地提升。外汇储备的高位运行,直接地一个影响就是我们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快速地提升。大家简单回顾一下就知道,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为什么说我们东南亚一些国家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甚至爆发了危机?这背后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外汇储备很少,所以通过索罗斯这么一个资本进行跨境的大规模运作,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在短短时间里面就消耗完了,所以最后,只能以危机出现。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有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这无形当中为我们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尤其是汇率风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保障。所以,国际支付能力的大幅提升,客观上增强了我们全球的或者说我们国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其实也推动或者说也为我们国家参与全球的布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一些,都有助于提升经济安全。

除了这以外,最近几年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其实在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当中的话语权也大幅提升了。比如说,2010年以来推行的国际货币基础组织的份额改革,将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由原来的第六位提升到现在的第三位,就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个全球的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里面机构里面我们是第三大投票权这个大国,仅次于美国跟日本。大家都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维护全球的金融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然后,防范全球的金融等等方面的系统性风险。我们国家在这里边地位的提升或者说我们国家份额的提升,其实背后意味着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当中的话语权在上升,我们话语权在上升,其实我们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能力也就有机会同步不断上升,这样就会保障我们国家一些重要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我们国家参与全球事务。所以这个这几个方面都突出了,就金融安全,我们也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

从产业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经持续地、快速地上升,制造业规模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了,我们的工业、制造业产值达到了全球最高的水平。是,我们现在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全球第一,制造业第一大国,原来我们是一个落后的工业化国家,现在我们已经是进入了或者完成了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的中后期。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这个工业体系怎么样,已经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产业这个水平、产业的实力、产业链的这么一个延伸,应该说都为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客观上中国为什么说现在对全球影响能这么大?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通过制造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怎么样,承接了全球重要的产业分工。所以使得中国跟外部上,外部也依赖中国,所以中国经济从现在来看,就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国,这对我们中国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不像有些国家说是经济空心化,我们现在至少从现在来看,我们仍然是一个实力经济主导的这么一个经济体,所以我们整个的产业安全应该是不断提升,不断提升。

从贸易安全来看,我们的能力也在不断上升。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跃居全球第一位,我们已经成为货物贸易最大的国家,而且在这么一个过程当中,加工贸易的份额在不断下降,一般保证在不断地上升,说明我们国家的竞争力在不断地增强,我们的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贸易的总量在不断地增长,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国际经贸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

伴随着贸易的快速上升,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在金融危机之前曾经达到65%,现在仍然有40%左右,也就说通过这个开放、改革,中国承接全球产业分工,贸易不断地上升,中国的GDP有一半左右跟外部有关系,那也就是说中国怎么样,影响全球的能力在不断地上升。就刚才我们看到,全球经济发展看中国,但从我们现在这个数据来看,就是通过贸易、通过我们承接全球产业分工,我们对全球的影响进一步地增强。所以,从这些可以看到,就产业、金融、贸易的安全在不断提升。

粮食的安全,其实也取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巨大成就,那就是去年

我们国家粮食实现了12连增,产量达到了1.2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我们的粮食非常充裕。原来有一句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粮食是我们的温饱的支撑,有了粮食,一个国家就远离饥饿。所以,粮食在整个经济安全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粮食在最近13年里面持续地增长,解决了我们国家这个粮食原来相对出现不足或者说粮食风险上升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粮食持续地上升,粮食的总量不断地增长,客观上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所以,我们刚才讲的这些,应该说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经济安全里面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这几个方面在最近几年都有了这个较快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们这些安全方面的能力建设仍然不断地推进,我们的实力扔在不断地增强。所以这个也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中国整个经济安全的水平在上升,防范经济风险的能力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提升,这是我们看到的非常重要的现象或者非常积极的现象。

二、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非常客观地、理性地看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尤其是我们刚才说的,就中国跟外部联系很紧以后,我们会影响到其它国家,但是同时,外边也会影响中国,在这么一个全球化的背景底下,中国的经济安全,应该说有一些已经突破了传统安全的范畴,进入了或者说出现了新的挑战。结合现在来看,我想主要有四个层面方面的挑战跟问题:第一个方面,就是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第二个方面,产业大而不强与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的挑战突出;第三个方面,国际经贸不平衡与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突出;第四个,是粮食结构性短缺与转基因等技术引发的挑战突出。这四个方面,我们分别从经济安全里边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这四个方面我们分别探讨,虽然说我们这几个方面的安全能力都提升,但是仍然有不足的地方,仍然有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

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就是金融安全它面临的挑战也很突出,最重要的是金融的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为什么我把金融这个问题,应该说就是从我们刚才讲的来看,我认为金融是经济安全当中的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内容。为什么我就把它放在第一点?那就是因为它是经济安全的核心,因为货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我们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明确了金融在经济当中的核心地位。曾经有两位伟人也对金融做了很高的这个评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说:要颠覆现存社会的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世界的货币更微妙且更保险的方式。说明金融、货币不仅会影响这个经济的发展,还会危机社会稳定乃至国家的存亡。所以很多国家都把金融安全放在重中之重,把提升金融的这么一个水平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经验或者一个教训,我们要格外注意、格外关注。就是俄罗斯,俄罗斯是世界上军事强国这个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反对。因为俄罗斯,我们看到,虽然苏联解体了,但最近几年俄罗斯在全球的军事方面依然它表现出实力很强,我们看到俄罗斯出兵叙利亚,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这个地缘政治的这么一个转变过程当中,他们的军事也发挥了重要的力量,吞并了克里米亚。所有这些事件都表明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强国。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但是从前年到现在,欧美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采取了比如说冻结及主要官员在海外的资产,通过这种这一些做法,俄罗斯的卢布前两年出现了大幅的贬值,经济出现了衰退。为什么俄罗斯受到制裁以后经济会这么难受?那就是因为它没有掌控全球的金融话语权,俄罗斯的金融的风险是比较高的。所以从这一点讲,就是俄罗斯它是一个军事强国,但不能称上一个真正金融体„真正的强国,因为它没有掌控金融话语权,它的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是比较差的,金融的建设有待加强。

从我们国家来看,应该说,我们刚才看到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中国金融也有内在的重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在哪儿?那就是我们现在抗风险的能力不高,受制于人。怎么来看我们金融现在具体的问题?最主要的我认为就表现在我们这个现在看到的这个图上面,这个图的横轴是货币供应量的绝对量,纵轴是货币供应量占GDP的比重,这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图,可以看到中国在这个图里面是右上角,其它国家在下面,说明中国是全球货币最多的国家。我们的货币是美国的两倍,但是我们的GDP仅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二。所以,从这里边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常识性的一个判断就是,中国发一块钱创造的GDP比美国发五毛钱创造的GDP还少,那也就说,中国的货币金融的效力非常低,这个反应了我们金融体系就是大,但是,不强,很弱,效力很低。当然有些人问,就是说这个到底有什么问题没有?货币多会有什么问题?我们的货币是美国的两倍多。

这么多的货币怎么样到社会去?现在来看,有70%左右是通过贷款进入社会,还有10%左右是通过债券、票记等等这一些方式进入社会,但是大家知道,债券跟这个贷款都属于债务,也就说我们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怎么样,银行是企业的债权人,企业必须还本付息。说我们现在可以看出,就是我们这么多钱发出来,然后,大部分是通过贷款跟债券进入社会的,也就说有80%甚至到90%形成的社会的债务,这就说明我们的债务很高。债务高,有什么问题?我们做了一个测算,中国现在社会的债务每年的利息除以GDP大于7%,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才6%多,而全社会的利息就是债务的利息除以GDP都大于7%,说明每年的GDP增量都不够还利息的。在这么一种情况底下,企业有利润吗?企业有回报吗?没有利润、没有回报,我们的企业就不愿意投资,经济的增长就会放缓。所以我们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我们企业这个负担太重的问题,那就债务的包袱非常大,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经济会很困难。

所以我们今年以来一直在力推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杠杆,就咱们把债务建起来,就债务很高,说明你杠杆率很高嘛,那现在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债务给建起来,叫去杠杆、降低杠杆率。理论上讲,这个杠杆率有很多指标,但最重要有一个指标就是债务除以GDP,如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果债务除以GDP的比例很高,说明用很多的债务做了一个相对少的GDP,那也就这个社会的杠杆率就太高了。如果债务很少,就债务除以GDP很低的话,那说明用很少的债务做出了较多的GDP,那说明我们的杠杆率就比较低。所以全社会的杠杆,就是杠杆率怎么看,有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债务除以GDP,用多少债创造出多少GDP,或者说GDP的一块钱用了多少债务来完成,来创建。所以,我们说要降低杠杆率,其实就是可以理解为降低债务除以GDP。

怎么样降低,怎么样降低这个杠杆率?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把分子缩小,把债务缩小,那债务除以GDP就降下来了。这个所以这个很简单,但是怎么把分子缩小,把债务缩下来?其实应该说这里边有很多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么两种方法,第一种,让企业把债务还上,企业把债务还上,整个社会的债务就降下来了。你让他把贷款还上,但这样行吗?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企业很困难,你让他把债还上,他这个企业可能就破产。所以现在,中央跟地方都是一直跟金融机构在说,不能对企业进行抽贷,要继续给企业贷款。所以说,你要让企业把债务还上行吗?不行。所以通过这么一个手段降低杠杆率就比较困难。

那怎么办?那今年以来,又有不少的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法叫债转股,银行贷给企业的这个资金变成企业的债务,银行是企业的债权人,那现在有人建议把企业这个债权卖掉,卖给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把这个债权变成企业的股权,第三方机构变成企业的股东,企业原来的贷款就不要再还本付息了,因为它已经变成股权融资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确实是可以降低债务,但是现在问题是,这个你要实施债转股就把债权变成股权,会引起道德风险,就到底你要对哪一些企业进行债转股,哪一些不对它债转股?因为理论上讲,有困难的企业他们可能很多都希望债转股,但是这些企业里边有很多可能是有退出市场,因为它经营不善或者它竞争力不行,未来肯定要退出市场,如果这些企业是要退出市场,但是你现在通过债转股把它救起来了,那过几年它还是要倒闭的,那如果过几年又倒毙的话,那现在的债权变成股权,谁把这个债把它买走,谁可能会承担比较大的风险。所以现在我们也非常明确了,政府也明确了,债转股要坚持市场化,政府不担保、不兜底。那如果从市场化角度,大家想一想,愿意实行债转股的这些企业,可能是业绩不好的,这样,市场上很多人就不会帮他债转股。市场上希望当企业债转股,可能看到的是那些好企业,那好企业它不一定希望把自己的债务债权变成股权。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通过债转股来降低杠杆率是比较困难。那怎么办?这样的话,杠杆率就降不下来,降不下来,怎么办?

今年以来又有不少的学者又提出了新的方式,去杠杆叫什么,做大分母去杠杆。我们看到刚才说,可以把分子缩小去杠杆,但这不行了,现在怎么办?把分母做大去杠杆。怎么把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分母做大?把GDP做大。那就是再大规模地给企业贷款,那么企业增加投资拉动GDP,只要大规模地贷款,拉动了这么一个GDP的上升速度快于债务的上升速度的话,整个杠杆率就会降下来。我们称它为加杠杆去杠杆。

加杠杆去杠杆,就把分母做大,把杠杆率降下来,加杠杆去杠杆。我们今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这么一个办法叫加杠杆去杠杆,那就在大规模的贷款。我们看到,今年一季度我们国家全社会的新增信贷达到了4.6万亿人民币。4.6万亿是什么概念?我们从这个图里面可以看出来,2008年金融危机我们出台了4万亿,4万亿期间我们全社会的新增信贷最高是在2009年的一季度4.58万亿,那今年一季度发放的新增信贷高于2008年4万亿期间最高的新增信贷的水平,说明我们这一次加的杠杆是比较大的,放的贷款是比较多的,目标就是要把GDP做大,就是要通过做大分母提杠杆,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经济的增速都是6.7%,比去年6.9%还低,那也就是说GDP没有做大,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我们看到出台的4万亿以后中国的GDP的季度增速快速地从6.5%上升到10%,所以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这一次我们放的这么多的贷款,GDP没有起来?我们做了一个测算,发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我们的1块钱的货币投入可以创造出8毛钱的GDP,但是现在?货币已经非常多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货币的效力下降到1块钱的货币投入只创造出4毛钱的GDP。所以,我们说这次放了这么多钱,为什么经济没起来?货币的效力在下降。这样就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来我们通过加杠杆要去杠杆、要降低金融风险、提升全社会的盈利能力。

但是现在来看,加了杠杆以后GDP没有做大,但是把分子债务给做大了,所以加了杠杆以后怎么样,去杠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出现了加杠杆的问题。这是我们金融体系也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第二个,就是我们加了杠杆以后,这么多的钱去哪里了?那认真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进入了基础设施进入了房地产,基础设施、房地产拉动的是钢筋、水泥,钢材是要去产能的。但是我们通过这么一个大规模的这么一个资金的拉动以后,钢铁的价格就开始出现了回升,我们的测算发现,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或者到4月份,我们的螺纹钢的期货价格暴涨了70%,钢铁价格的快速地上升,促进很多企业钢铁企业原来没有利润,现在怎么样,开始这个随着价格的上升利润开始增大,所以原来有些企业要退出市场,由于价格的上升,确实出现了退出放缓的问题,也就是去产能,虽然我们今年以来力推,但是去产能面临着新的挑战。怎么样在这些要去产能的行业,比如说钢铁,它们价格上升的背景底下,才能够稳固推动产能的这么一个缩减或者怎么去产能的问题。所以现在应该说已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问题。最近我们还看到,煤炭的价格在上升,这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地关注,到底怎么样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在煤炭价格上升的背景底下,还能把去产能落实到实处。但是从现在发布的数据来看,我们钢铁跟煤炭的去产能的进度基本上还是符合预期的,但是我们也有个担心,未来会不会有新的企业,比如说伴随着钢铁、煤炭价格的高位的上升以后,会不会有些企业又增加产能,这个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去评估。所以我们刚才看到,由于金融的加杠杆出现了这些问题。

出现的第三个问题,因为加了杠杆以后,使得房地产出现了分化。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钱进入市场以后,有很大一块流入房地产,使得

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持续较快地上升。但是,

一、二线城市房价的上升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原来要在

三、四线城市去产能的、去库存的这些资金怎么样,他就跑到

一、二线城市炒房。所以,现在加杠杆以后,我们的房地产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

一、二线城市的价格的进一步地飙升加大了外界对房地产泡沫性风险的担忧,

三、四线城市缺乏资金,又加大了崩盘的风险。所以,房地产的分化到底怎么办?怎么看?未来怎么办?那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房地产跟汇率之间可能是有着内在的联系,那就房价的大幅地飙升,最后会不会导致汇率崩盘?因为你房价快速上升以后,我们这个整个制造业成本就会上升,我们整个竞争力就会下滑,如果房价持续地上升,后面过程对我们的工业提升利润的侵蚀。未来,我们说,工人需要更多的工资,不然他没办法买房,那你更多的工资以后,企业利润就缩窄,同时,企业它这个所付的房地产的资金就会上升,这一会压缩企业的利润。我们刚才说,现在企业的利润是比较低的,所以如果按照现在这么一种情况底下发展下去,我们未来汇率的贬值压力是很大的,不然我们的制造业可能会有麻烦。所以这就是我们业界所说的,叫保资产还是保汇率?到底是要保房价还是要保汇率?如果说我们硬把汇率扛着,那房地产可能就不能保,因为你房价必须往上升,我们汇率可能就保不住。

那怎么办?现在来看,我们有巨额的外汇储备,所以可能能够保障房地产,就是保障我们的汇率的稳定,同时房地产也能得到稳定。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前一段时间的房价上升,最后如果传达到制造业,制造业怎么办?制造业能撑多久?所以现在的问题在这儿。就是房价不能再快速地往上升了,所以我们最近出台了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我认为是应该说对于促进房地产的这么一个平稳发展是有好处。当然我们怎么样来调控这个度,这个现在来看也很难说,但至少得出一个结果,就是可能未来房地产要继续地上升、价格继续在上涨空间在缩窄,空间在缩窄,我们国内投资房地产的资金才可能就要转向,最近说要转向股市,但是股市,现在来看可能还有待观察,如果股市没起来,房地产价格不涨,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那我们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资金可能会更多地流出海外,进行全球配置,而且未来流出海外的资金可能还在不断地较快地增长。

比如说我们简单测算了一下,按照现在的货币供应量的发展速度来看,2020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绝对量会将近40万亿美元,这美国GDP的将近两倍,如果按照10%的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来看,那我们未来可能会有几万亿海外投资的需求,就说明我们的资本流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但如果很大,怎么办?我们外汇储备可能会慢慢地消耗,那么外汇储备未来没有3万亿,只剩下3000亿了,怎么办?5000亿了,怎么办?那背后就反应了我们的金融风险就会上升,我们汇率可能就会面临着波动的问题。所以现在来看,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的我们刚才看到的整个这个经济杠杆率太高,附载的风险在上升,同时我们看到国际金融里面汇率的风险在上升。

上升以后,资本跨境流出的风险就进一步地加剧,这里边有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看我们这个图的蓝线,蓝线是中国大陆从香港的进口月度增速,可以看到,今年5月份中国大陆从香港进口的月度增速达到了243%,翻了两倍多,为什么这么高?是为中国全面放开二胎,所以很多人到香港去买奶粉吗?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我们资本要流出,但是我们要那个加强资本管制,但资本要流出怎么办?就通过虚假贸易流出去的。从这个指标可以反应的,就是通过今年以来,我们看到金融加杠杆以后我们出现资本流出压力在增大的问题。所以从这些信息可以暴露出一个问题,就中国是一个金融大国,但是金融实力确实有待提升,我们最近看到,杠杆率太高,债务风险在上升,汇率的风险在上升,同时,金融跨境流动资本流动风险在上升。所以这些都体现的我们金融安全存在着新的挑战,那就是我们的金融体系大而不强,我们金融防风险的能力,抗风险的能力,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我们说金融风险怎么防范,在未来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这个是第一个方面,就是金融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6篇:4.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要想维护中国的利益,只有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才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具体说来,第一,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除此之外,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伊斯兰极端势力已逐渐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大患。

第二,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第三,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第四,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第五,近年来,印中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第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第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仍是美国,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强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针对中国面对的周边安全形势,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具体而言,一要促进经济稳固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能力,二要加强国防建设,维护中国的安全,三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此外,还应加强中国安全的国际举措,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首脑外交,获取经济合作和经济援助,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并积极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安全协商机制。

因此,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第7篇:中国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险恶.朝鲜半岛问题,中日钓鱼岛之争,黄岩岛主权归属,南海争端,尤其是台湾问题,每个问题都可以说是错综复杂,每个问题都涉及到中国的根本国家利益之所在.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基本没有太多可以妥协的余地,而对方显然就是摆出了一副无赖嘴脸,强词夺理,寸步不让.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危机爆发,使中国的周边形势急剧恶化,严重影响国内经济建设.

除此之外,美、日、印等国一直视中国为潜在对手.美国积极介入台湾问题和南海争端,并伙同盟友在西太平洋地区构筑了两道“岛链”,妄图以此捆绑中国,使之真正成为一条封杀、扼控我进出大洋的“锁链”.同时又借“反恐”之机,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了阿富汗和中亚地区,在这些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基地.美国的目的,无非就是要牵制、打压中国,防范中国崛起.使中国在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受到来自一个超级大国的巨大军事压力和威慑,彻底压缩中国发展所必须依托的国际战略生存空间;日本作为美国的走狗和跟帮,也在各方面加以积极配合.日本企图利用美国来达到削弱中国、确立自己在亚太地区主导权地位的邪恶目的;而中印边境领土争端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印度出于地区霸权主义的考虑,一直敌视中国,并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重兵,形成了对中国的局部军事优势.

相比之下,北方倒是安宁得多.但我们也不应忘记冷战时期,中苏发生对抗,苏联在北方边境地带部署百万大军,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历史事实.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安全形势虽然严峻,但并不严重.对比一下冷战时期,现在可以说是缓和的多,太平的多,安宁的多了.起码除了海峡两岸以外,中国并没有与任何国家或任何军事集团发生任何形式的直接军事对抗.其实看一看其他国家,哪个国家没有许多令自己非常棘手的问题?哪个国家就真的哪么好过?俄罗斯自然不用说,就是美国也不例外:它周边倒是除了古巴以外,着实没什么太多可以操心的了.可它是世界大国,它自认为全球都有它的利益存在.伊拉克局势、伊朗和朝鲜的核问题、防范和遏制中俄、对付恐怖主义等等,哪件事让它省心了?它什么都想管,可最终恐怕只能是什么也管不了.人家欧盟都不服了,我与你经济上平分秋色,我凭啥什么都得听你的呀?就是日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说白一点,不过就是借助你美国来帮助它实现自己的大国梦罢了.等目的达到了,还不把你美国一脚踢开,如果还觉得你碍手碍脚,就给狠狠“来一口”,像六十多年前一样,叫你美国“终生难忘”„„所以,各国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有各自的难处,都存在不同的国家利益需求,而这种利益需求又必然与他国利益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矛盾和冲突.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国家会认为自己真正处于太平之中.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蒙受了一百多年的奇耻大辱后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一个国家唯有通过发展,通过积累,依靠实力,才能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才能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威胁,才能更好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中国现在所处的安全环境虽然十分险恶,但更应该看到,我们正面临着自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发展时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以积蓄实力.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难、困苦、打击甚至是失败,才能最终走向成功,并超越自我.一个国家同样也只有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经受锤炼,才能不断成熟、不断发展、不断强大.如果没有外力的压迫,一个人的潜力永远不会被发掘出来.而如果没有外在的威胁与挑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最终走向衰亡.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有现在所处的这种国际环境,同时感谢我们的对手,因为每一个强大对手的存在,只会使我们变得更强,而不是更弱.我们要敢于接受挑战,充分利用各国间的矛盾与隔阂,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我们还应当学会坚忍,统一问题、领土争端问题都可以暂缓解决,甚至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的挑衅与威胁也可以置之不顾,只要其不触犯我们的利益底线.要尽力避免与任何对手发生直接对抗,除非万不得已.切不可逞一时之快,那是匹夫之勇的愚蠢表现,那样只会断送中国的发展前途,使中华民族在本世纪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希望化为泡影.要善于运用策略,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和平发展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必须坚持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都必须无条件服从这个大局.等有朝一日,中国真正实现了强大,那么,统一问题、领土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而任何挑战与威胁也将不复存在.

第8篇:中国梦 安全梦

最近,“中国梦”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大热话题,今天站在这里我也想说,我有一个梦,一个关于安全的梦,我希望所有的安全事故离我们远去,让平安相伴我们的一生!

安全,是一个暨简单又负责的问题,简单是因为只要我们的安全警钟长鸣,把安全工作做到每一个细节,事故就能远离我们,复杂是因为我们天天点到的话题依然还是有人视而不见,大意安全!我们都明白,安全连接着我们的生命,而生命又是我们开展一切活动的最根本保证,只有安全,我们才能在人生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

安全是一本帐,里面有太多的赤字,很多已无法弥补还清,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它在我们手中不断增加。安全让我们学会忘记:不能沉溺于痛苦和悲伤,那样只能让自己更难过,它驱赶不了危险。有灾难的时刻,我们更要彼此帮扶,平安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海峡两岸我们都经受了自然灾难的洗礼,心更贴近了。自然已经带给我们那么多可怕的灾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在自己身上添加伤痕呢?让自己不再疼、让亲人不再痛,只要努力你我都能做到。每天起来,对自己说声平安,那就是最美的早晨。

安全很易得,一句善意的叮咛、一次关爱的帮扶、一份细心照顾都能使危险远离我们身边。红灯亮起时我们停下脚步,走过弹簧门时我们为身后的人多撑挡几秒,司机举杯时我们委婉的劝阻,他人违章时及时的提醒,这些举手之劳的事情会带给你、我、他的共同的安全。有人统计说,电梯超载是引发蹲底事故的主要原因,很多人为了抢时

间,不顾拥挤地塞在电梯里,事故由此如影随形,这个时候你能主动退让出来,既能保障安全,又能成就一次美德,何乐而不为呢。科技化的发展为安全提供了更多可能,人性化得的超载报警为生命多增添了一道保障,同时,警铃声也在唤醒我们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只要你愿意这么做。从客观上的保护要得到主观上的认可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安全也很难得,因为危险无处不在。瞬间的思想溜号、粗心的忘记、无知的蛮干都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即使你能控制自己,那么醉酒的驾驶员、松动的螺丝、随意丢弃的燃烟,面对这些客观外因集结的外部世界所潜藏的威胁,又有多少是你可以掌控的呢?不知道那一次碰巧的意外与你亲密接触,会让你感受失去安全的痛苦。我们不能指望产品本质安全的提高就可以高枕无忧,即使再安全的东西,不能正确的认知和使用,也一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一件事故造成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悲剧,它影响着身边周围的亲朋好友许多人,一声声揪心的哭泣、一张张痛苦的脸庞、一幅幅骨肉分离的画面,任谁看了都伤心,肢体的残缺、亲人的离别让安全成为我们的奢求。无论生活快乐还是苦闷,工作是轻松还是繁重,你都不能将安全至于脑后,因为生命和健康是我们一切的基础。离开安全谈其他,就像数字1后面的0一样,零再多,没了一也同样失去了意义。道理每个人都懂,做时未必都能做到。有的职工为了图省事,不正确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时不系安全绳,他们的理由牵强而没有说服力:只要小心就没事,以前经常这么做。经验,特别是错误的经验,在看似合

理表面隐藏着随时爆发的危险,不是每一次幸运都会保护你不受伤害,没出问题是因为还差一点点疏忽,一旦条件具备了你只有后悔的份!

疾病让健康更可贵,死亡映衬生命的鲜活。生命和健康让我们在那一刻感到如此弥足珍贵。请记住,安全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为了家人、为了朋友我们也要做的更好。不奢求能有多辉煌,只愿每一天都能清楚地感受到我在,我还好,平安就好!

第9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亚太安全格局演变和地区国家间关系调整的首要因素。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心加速转向亚太,继续利用海上安全问题对“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级,力争打造美国主导的“太平洋世纪”。亚太地区军备呈现竞赛趋势,中国周边国家利益分化重组加快。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海上问题矛盾激化,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1.海上问题矛盾激化

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压力将常态化。

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中突升级。中国海上邻国出现“合纵连横”,共同制衡中国的趋势。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美国宣布在新加坡部署一艘近海战舰,在澳大利亚部署海军陆战队,标志着越战以来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其矛头直指中国。菲律宾和越南的强硬立场和行为不仅受美国对地区安全的承诺和支持的鼓舞,同时也有深刻的国内政治经济困境压力。在11月举行的东亚峰会上,除柬埔寨、缅甸外,其余16个国家都谈到了海上安全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国家表示对南海的关切。

有必要引起警惕的是,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切与台海两岸关系联系到一起。中国台湾地区也对南海声称拥有主权,如果中国台湾因实际控制的岛屿与周边地区发生武力;中突,那么各方如何有效控制局势将是一个重大考验。总之,自1995年美国首度表示关切南海问题开始,美国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这一地区,美国的持续介入使南海地区的安全局势趋于紧张和复杂化。

2.半岛局势僵局难破

2011年1月以来,朝鲜对朝韩、朝美关系采取新的柔和姿态。朝鲜表示愿意同韩国进行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对话,并提出无条件恢复六方会谈,以缓和美日韩同盟体制对朝的孤立和高压态势。但是,自朝韩六方会谈首席代表在2011年7月东盟论坛会议期间首次接触后,朝韩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缓和。对于重启六方会谈来讲,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美、日、韩三方要求朝鲜采取所谓的“事先措施”。因此,六方会谈在李明博任期内可能难以恢复,僵局难以破解。

3.日本“远交近攻”加强日美同盟

震灾揭示日本外交“同心圆”,美日同盟继续强化。 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发生灾后国际救援行动和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排序,

即日美同盟为中核;第二层次为间接的盟友,主要是美国同盟旗下的英、法、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第三层次为与日本历史渊源甚深且有共同价值观的东南亚各国;第四层次为能够对中国实力起制衡或牵制作用的俄罗斯、印度、蒙古等。上述四个层次均具有针对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虽然中国在大地震后对灾情深切关注,物质方面予以日本大力援助,但是日本在接受中国的援助时甚为谨慎。日本选择国际援助的态度充分显示了其 “远交近攻”策略。

4.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

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地区军备竞赛加剧。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认为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主要的军事力量;东南亚国家加快军备建设,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关系,尤其是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因此,中国虽然能一再宣称自己的军事现代化是防御性的,但是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持续增长,未来这一态势不会改变,这将损害国家间安全互信的建设,使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的“恶圈”之中。

5.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地区化扩展。东日本大地震、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洪灾、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恐怖主义的抬头、中国船员在湄公河被害、中国海外投资在缅甸遭受损失等,都表明本地区深受非传统安全的威胁。由于非传统安全具有突发性、跨部门、多地区等特征,应对传统安全的治理模式遭受极大挑战。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而言,一方面,美国军事力量的局部撤退并没有带来地区局势的全面稳定,另一方面,大量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活动也使矛盾激化。未来,非传统安全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将显著上升。

同时,2012年是周边国家的大选年,各国国内政治变化可能引发地区格局新变化。2012年,美国、韩国、俄罗斯、台湾地区等都将迎来大选,中国也面临着政府换届。各国政府将更加关注国内问题,但是选举中议题的炒作,可能给地区国际关系调整带来新压力和动力。新领导人上台,财经政策变革将对市场走势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波动有时足以影响到国家的对外政策。更为直接的是,新领导人为满足国内民族主义压力,以对外政策的强硬缓和国内矛盾,可能让周边国家在观察政策走向时产生误判。

对中国周边环境产生持续影响的选举,其复杂性还在于政策调整的频率、幅度在短期内都会加剧,这有可能将使那些建立在经验积累上的外交手段失效。由于调整的叠加效应,即便是选举国自身也很难测度政策变化对地区局势的影响,从而使亚太地区存在着若干无法掌控的选举引爆点。在不确定性加大的态势下,对各国领导人的政治掌控能力、外交决策部门的反应能力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上一篇:党员公开承诺书表下一篇:高三百日誓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