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前鉴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前鉴(共8篇)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前鉴 篇1

第一方面:会展经济的功能,会展经济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展经济本身就是高效益,无污染,而收益率是非常高的。从国际上来说,一般会展经济的收益和投资比率大约的20%。在各行各业中,会展经济可以说的高效益的经济。会展经济给会展的经营者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利润。

美国一年大约要举办两百个左右的大型的国际会议,仅仅是办投资者获得的经营收入,经营的利润就是300亿美元,它所带动的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所提供的经济成果就相当可观了。萧灼基说:“会展经济所带动其它经济的带作用,那就是九倍到十倍。也就是说,给会展也受益1块钱,那么其它行业受益的就是九块到十块钱,它能带动旅游业、餐饮业、购物业以及其它消费领域,它的带动作用是相当大的。

以香港1990年以来,给参展业15 亿港币,酒后业受益216亿港币,给餐饮业的受益635亿港币。会展业的受益和其他行业的受益会带动其它行业的受益,我们国内的现在没那么高。据初步估计是1:6,对会展业的受益是其它行业的受益的6,但是这种带动作用也会逐渐增加。

第二方面:会展业的社会效益是非常高的,它的带动经济效益不是以倍数来说的,是很高的。

比方说,在每一次的会展业中,鉴定的贸易协定、技术合作协定以及投资协定,可能大大的超过了会展业本身的受益,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大多数的贸易会展业已经不是单纯的会展,而是把会展与商务谈判结合起来。因此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以最近的十年来,我们中国会展业对经济的供献来说:至少与会展业推动出口时间而言,推动国际贸易120亿人民币,这是我们非常粗略的统计,而且应该看到会展业它不仅仅是在经济上,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除了这一些,会展业还在经济上起着很大的作用。比方说广州的广交会,刚才何主席已经讲了,有了92次,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后,它在经济方面的作用比较大话,那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是通过广交会在发挥我们政治上的影响,好多和我们没有建交的国家通过广交会认识中国,来和中国建立一些经济关系,正是推动本国和中国的建立友好关系,甚至是外交关系,这方面对当时打破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封锁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老一辈同志都知道的,这不仅是经济的作用,广交会的作用远远不止经济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实际上是我们一种对外贸易,对外掌势,以及对外工作、室外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最近我看到我们贸促会的一个简报,我们贸促会的一个代表团到南美的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很小,都还没和我们国家建交,是和台湾建交的,那么我们要怎么打进去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准备在这个国家,现在国际贸易促进会的代表去了,下一步就

是要咱们办展览,从展览使得当地的群众了解中国,这个使到当地的群众要求和中国建交更亲切的经济关系,以及外交关系,这个是作为我们国际外交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其次,从当前来讲,发展会展行业对进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息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许多会展,它不仅是展示,而且研讨,现在很多展览会都同时举办论谈。最近几年我们的广交会都设了很多论谈,北京的科技周不仅是展示而且也有许多论谈,通过这些论谈,一些学者和专家、官员从多层次、多方面的来探讨当前国际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探讨国内的一些重大问题。那么这样不仅有助于各个人民之间、各个地区的、群众之间的互相认识,互相了解,而且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展览会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的会议。大家可以从这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大家可以从这里交流信息,交流体会,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展览会本身也是竞争的市场,同类产品在市场上较集中的来进行展示本经济途径,我们可以在这里学到外国一些新的技术,新工艺,新的产品,我们也可以从这里学到外国的金融管理新的理念,新的方式,这对我们既是一种竞争力,开进的机会又是一种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不仅仅是把展览作为一个商务活动,而且要把它当作一种技术交流和学术活动,同时也要把它当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展示经济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对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进步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说,会展经济有这么大的作用。现许多国家,由其是著名的城市都把会展当成重要的支柱行业,这个展览会它不仅是在经济上的作用,对提高一个城市的知名度、改善声调的观宏的投资环境有着很大的作用,比方说云南的世博会,世博会从筹备到开会(因为我是云南省的经济顾问,我几乎每年都到)我能清楚的感变化非常的大,原来云南的老城区是破破烂烂的,当时刚开始规划云南世博会的时候,我们都怀疑能不能够在三年时间里把整个昆明市改变,当时我个人是缺乏信心,当时提出参展的要几百万人,我表示怀疑,我说几百万人是什么概念?云南昆明的机场适不适应?昆明的酒店有没那么多床位?昆明的汽车、效通能不能适应?特别我还提出来昆明的翻译人员怎么样?来自全世界几百个地区和国家、讲几十种,上百种语言,有没有那么多翻译?我甚至提出来云南有没那么多厨师?他们有的吃中餐、有的吃西餐、有的吃回民菜、有的吃各个特殊的风味,你都有那么多的厨师?当时我个人感到信心不足,但是仅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世博会就开幕了,而且这个在国内外反映相当好的。世博会已经是成为一个长期的久远的中心,也是已经成为吸引广大的中心学生到那里参观学习的一个地方,世博会到现在已经是有九百多万人参加,去年是有九百叁拾万人参加,现在变多了。世博会去年的门票收入就相当可观,但时世博会的投资也相当大,两百多亿,整个昆明的城市建设焕然一新,如果没有世博会推动,昆明的城市建设要到现在这个水平,我看至少要十年,世博会是加快了昆明城市的建设。上海2010年要举行世博会,我想十年以后的上海肯定城市面貌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所以说会展经济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公是从经济上、社会上、城市建设上会展经济有意义,那么从政治上会展经济也有重大意义,比方说,一些国际性会议、大型国际会议、重要国际会议也是在那里开的,它这样在政治地位、国际地位会有很大渠道,像我们中国举办了A太平会议,、A太平会议不是会议经济收入多少,而是展示了中国的崭新面貌,至使到国际上所看到中国是经济增长很快,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个很好的投资环境,这一点比任何的可观经济收益可能要重要的多,这两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增加,外商在中国的投资的增加,跟我们成功的举办、A太平会议都有重大的关系,但是全世界投资的安全系数下降的同时,人们看到中国投资的安全系数是大大的提高了,对今年我们利用外资可能超过以往利年的水平,现在我们没有算总帐,到十月份为止,我们引进外资是477亿美元,估计今年超过500亿,我们已经连续九年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今年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这些都和我们举办大型会议是分不开的,所以上面讲的当前会展经济在世界上的发展比较迅速的,会展经济作用是越来越大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前鉴 篇2

国际上, 2013年, 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 (TTIP) 谈判的启动,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的达成和WTO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停滞时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区域自贸谈判, 都在释放一个信号——发达经济体正在竭力推进新的贸易规则的建成。而这些却必将遏制中国争取国际贸易公平地位, 甚至可能再次边缘化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位置。对中国自身而言, 对外贸易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 外贸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用工难问题突显, 相比之下, 周边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却进一步显现。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遭遇严峻挑战。国际形势和中国自身对外贸易的发展, 都要求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而自贸区即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引擎, 顺应了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2002年《中国和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启动了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合作, 是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突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对其交易纽带广西、中国经济和东盟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2013年, 中国与东盟合作历经了“黄金十年”之后, 两者经贸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更能够进一步巩固传统睦邻友好关系, 为拓展和延伸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空间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机遇。而2013年9月29日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简称“上海自贸区”) 的正式挂牌, 标志着中国继改革开放、加入WTO之后, 再一次踏上以开放促改革的新台阶。中国沿海各市对设立自贸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厦门、天津、深圳等地已着手对建设自贸区进行可行性研究, 并进行规划和申报, 希望能够继上海之后, 建设中国第二个自贸区。2014年, 中国将作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积极地参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与世界各国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前鉴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波动;多轮驱动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深水区,需要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不在是以往单方面依靠东部的“单项驱动”,而更是多区域带动的“多项驱动”的发展战略。我国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这些战略的实行使得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平稳、和谐。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影响。 首先就是使得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更趋平稳。区域经济的“多项驱动”使得经济发展更趋合理,宏观经济的波动也就较为平稳,趋向正向波动。其次,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对于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得我国的各个区域的经济都得到发展,而且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与外部冲击有关

(一)文献回顾。本文从以往的文献、经济的测度、实证分析几个方面来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主要是因为外部的冲击。在以往的文献中,如李云娥(2008)利用VAR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得出结论是,我国经济宏观波动的原因主要来自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波动,而非第三产业的波动。刘树成(2004)在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出发提出,第二产业具有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波动性。这也说明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外部冲击导致的。

(二)经济的测度。在宏观经济的测度上,宏观经济测度之一就是潜在产出水平,这里存在两种情况,实际产出水平大于潜在产出水平时,经济就是正向波动。另一种情况,当实际产出水平小于潜在产出水平时,经济就在负向波动。负向波动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宏观经济的测度之二就是产出缺口的部分。而估算产出缺口部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生产函数的方法,另一种就是实际产出时间序列进行分解的方法。这两种测度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主要是由于外部冲击而导致的。

(三)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主要通过模型构建、模型估计等得出我国经济宏观发展主要是通过外部冲击来加以影响的。模型的建构和模型的估计都是从一定的公式出发,得出结论。在实践的基础,通过建构一定的模型对模型进行估计,从而估算出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变量。这就如同在建筑房子之前,通过一定的模型来选择一定的布局。从模型的构建和估计当中,我们也得出了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主要是由通过外部冲击影响的。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是我国宏观经济波动趋于平稳的深层次原因

(一)文献综述。在以往的文献中,有很多言论阐明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是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更趋平稳的深层次原因。

(二)模型的建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在拘泥于温饱问题上,更多的人重视精神上的消费,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也在逐年的增长。通过一定的模型建构,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模型建构的另一方面就是生产部门,生产是为了消费,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水平。区域的协调发展战略转变改变了以往东部的生产能力远远高于中西部的生产能力这一格局。通过建构生产部门的模型,可以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是引起宏观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四、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启示

首先,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由“一元”到“多元”的全面发展,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既竞争又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只有我国的经济协调同步的发展才能使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更趋平稳。再有就是两者的关系表明,加快统筹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的迫切性,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使宏观经济波动趋于正向波动,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最后,我们要抓住两者联系,努力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

结语: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在不断的转变,区域经济的转变主要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而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主要来自于外部的冲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是我国宏观经济趋于稳定的深层次原因,这就告诉我们要紧紧抓住两者之间的联系,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篇4

一、定义及背景介绍

维基百科中全球化的定义为:“随着全球联系不断加强, 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以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紧密互相依存, 全球化也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1]。

全球化经常指经济的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 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2]WTO也致力于全球化的推动, WTO首任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曾说过:“我们 (世界贸易组织) 不再制定不同国家经济间的相互关系的准则, 而是正致力于单一的全球经济的宪法的制定。”

过去近30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猛增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标志。

世界全体的贸易额从1985至2007年的23年间, 增加了约6倍, 年均增长约9.3%;并且贸易的增加比率超过了GDP年均增长比率 (约6.7%) 。出口占世界GDP总量的比率由1985年的15%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25%。世界的对外直接投资从1985年至2007年增长了32倍, 年均增长约17.2%, 远远超过了GDP增长比率。FDI占世界GDP总量的比率由1985年的不到0.4%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3.4% (1) 。这意味着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正在强化, 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剧。

二、经济全球化的观点

相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证明地球是“圆的”, Friedman先生2004年2月的班加罗尔之行后意识到:“全球的竞技场变平了, 世界变平了。”他参观印度最大的信息产业Infosys后, 感悟到:人类历史上从来未有这样的时刻: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他们能够找到越来越多的合作对象和竞争对手, 人们将和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互相竞争和合作, 人们将会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上互相竞争和合作, 人们的机会将越来越平等。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电子邮件、网络、远程会议和各种新软件。

作为李嘉图理论的信徒, 他还相信: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壮大, 馅饼越来越大, 每个人得到的份额也会增长[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hagwati教授通过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证明, 中国的积极对外经济政策帮助中国的贫困比率从1978年的28%降低到1998年的9%, 这是全球化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他并不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他认为可持续的全球化进程应该是“被管理的”[4]。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tiglitz教授认为全球化并没有让尽可能多的人群受益, 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结构缺陷、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竞争。推广全球化的同时, 一部分地区贫富差距的扩大, 环境问题的出现, 经济的不安定以及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过渡出现的问题等需要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政策上的调整[5]。

我们充分肯定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同时也应该了解由于国际架构的不完善, 中国可能面临不仅仅国内的不安定因素。在正确理解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正负面影响的基础上, 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必要的宏观和产业政策调整, 使全球化真正帮助中国现代化建设。事实上, 我们已经看到了最近世界的不安定因素。

联合国公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 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期, 国际贸易前景暗淡, 发展中国家将受到深远影响, 全球在减少贫困、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可能大幅倒退。而爆发的主要导火索是2007年夏季开始的美国住房市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这次危机在2008年不断扩大, 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金融风暴再次引发了全面的经济危机, 发达国家已经陷入经济衰退, 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迅速下滑, 包括过去几年经济增长强劲的一些国家。

下面将通过贸易和投资面来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三、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并且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贸易依存度提高, 中国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增强。

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突飞猛进, GDP由1985年的3090多亿美元, 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33820亿美元 (1) , 经济规模已经超越德国, 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经济年均增长11.5%, 比世界均速快了4.8个百分点。阿克塞尔德勒赫计量研究显示, 1975~2000年间, 中国经济全球化指数上升了2.14个百分点, 这直接导致了同期中国年经济增长率上升了2.33个百分点 (2) 。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 2007年,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 世界排名跃居到第二位。中国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2007年也提高到6.7%, 位居世界第三位。从图1可以看出,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 (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从1985年的8.8%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37.1%, 表明了出口对GDP的贡献在不断增强。加强国际合作, 已经成为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理性选择。

但同时, 出口产品的消费品20%强输出美国, 需要调整贸易均衡, 避免美国的经济调整产生的压力。其次随着贸易的扩大, 保护主义和其他贸易问题不断出现, 需要我们积极面对。中国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指出, 近期的经济危机蔓延全球, 各国可能会竞相采取保护本国产品的措施, 中国实际上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中国出口占世界总量的8%左右, 而所受到的贸易保护诉讼达到15%以上。如果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抬头, 那将带来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萎缩和投资下滑, 对此我们国家应保持警惕。

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提高

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工业制造品的出口迅速发展以及出口产品的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以纺织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已经被90年代的电子和电器产品所取代。发达国家开始认为中国将在世界贸易中威胁它们一直占据相对优势的高附加价值产品[6]。

如图2所示, 中国出口工业制造品从1995年的1245亿美元大幅度提高到2006年的8935亿美元, 并且对初级品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5.2倍提高到2006年的12.2倍。如图3所示, 纺织品出口占总出口比例从1985年的29%下降到2006年的12%, 而一般机械、电子产品以及电器产品分别从1985年的1%、3%、2%大幅上升到2006年的18%、20%和9%, 并且电子 (计算机设备和零部件为主) 和一般机械已经分别成为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品种。单纯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结构已经逐步发展成资本和劳动密集型并举的出口结构。

但同时因为我国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2006年以纺织品、食品、纸张和玩具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 (33%) , 即使占最大比例的一般机械、电子和电器产品 (47%) 也多以OEM (代工) 方式出口到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中国被发达国家看作是组装和加工的主要“世界的工厂”而存在, 外国的资本在资本构成上仍然占较大的比例, 存在发展的脆弱性, 如何提高内需的依存度已经被我国政府摆上日程。

我们可以根据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7]看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如图4所示, 我们发现1985年占最大相对优势的纺织品 (5.27) , 尽管2006年仍然占相对优势 (2.70) , 但已经退位于玩具及其他轻工类产品 (3.10) 和家用电器类 (3.00) , 处于比较优势的第三位, 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资本密集型产品一般机械和电子产品分别从1985年的相对劣势 (0.10和0.24) 转变为2006年的相对优势 (1.41和1.57) , 但是其他资本密集型产品化学、精密仪器以及运输机械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2006年分别是0.45、0.18和0.88, 可以看出资本密集型产品处于两极分化, 我们国家的出口商品架构明显是仍然具备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资源类产品石油和金属非金属等均呈比较劣势, 2006年分别是0.09和0.75, 说明我们国家资源贫乏, 严重依赖进口。

张鸿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纯出口比较优势指数NEPR, 比较和评估了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现, 纺织品中服装类别RCA和NEPR均高于所有的出口商品, 显示出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而机械制品中, 一般机械表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以外, 其他机械产品进出口接近平衡, 基本上处于产业内贸易状态。需要我们正确了解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机构和现状, 应该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与引导, 促使这些行业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不断改善工业产品的品质, 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 从而使我国的工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在不断追求动态比较优势中获得更多的动态利益, 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8]。

五、跨国公司为主的FDI促进了产业间贸易额不断提高

上面分析发现机械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 其主要原因是日本随着本国货币日元的升值和劳动力工资成本的上升, 不得不把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工序或区段 (主要是电子和电器产品) 转移到亚洲周边国家, 集中发展本国的优势产业, 提高经济竞争力。而中国同时期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 促进了商品的自由交换, 也促进了中国发展机械类产品所需的资本、技术和人员的引入。

中日以机械为主的产业内贸易快速发展, 跨国企业直接投资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解释我国的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现状。20世纪70年代末, 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和跨国公司活动的频繁, 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贸易的原因和结果, 研究新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政策, 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学说。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克鲁格曼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创立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 即“新贸易理论学说”。这一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发展迅速的工业国之间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们可以运用比较优势来分析此现象;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潮流下, 产业内在地域间分工合作愈来愈紧密, 这应该是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规模经济以及垄断竞争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我国现阶段的机械类产品出口大幅度提高。尽管中国存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外国的直接投资, 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周边国家竞争力的加强, 中国需要产业集聚来扩大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规模优势。

跨国企业为了规模经济和强化垄断优势, 积极在中国投资办厂, 它们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幅度提高, 也促进了机械电子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松村和藤川指出现今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是跨国企业促进了产业内国际分工的结果, 苏美冷战后世界最主要的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及银行在全球的迅速扩张。跨国企业首先逐渐在海外建立具有当地法人资格的分公司, 其次逐渐建立了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体系 (比较优势的内部化) 。1995年3.9万家的跨国企业拥有的27万家海外分公司的海外销售达到6万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同时期GDP的82.7%。

中国利用外资自1985年一直位于发展中国家首位, 从近34亿美元大幅度增长到2007年的835亿美元, 即使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荷兰, 位于世界第六大外资引进国。尽管我们看见FDI不断增长的趋势, 但从图5中我们也发现, 自1994年开始, FDI相对于我们国内经济水平有放缓的趋势, 它的增长趋势也在放缓, 需要我们实证分析。如果FDI以后减少, 是否会影响部分产业的出口和就业水平。

六、总结和新的课题

1.全球开展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较高的贸易依存度, 使中国容易面临国际市场下降趋势的冲击, 需要强化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在GDP的比重, 以减弱一部分主要消费市场, 例如美国经济下行的压力。随着贸易的扩大, 贸易摩擦也日渐增多, 需要更好地利用国际规则保持贸易的稳定发展。

2.出口结构优化。以前纺织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结构开始优化成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并存的出口结构, 但是仍有一部分主要资源和食品严重依赖进口, 需要通过与国外资源类公司合作, 稳定货源地和资源价格。最近中铝和力拓的合作是很好的先例。但我国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全球化进程中, 需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产业内贸易增加对我们国内的产业构造和生产要素市场给予的影响有多大, 相关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 需要以后综合微观和宏观的理论和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主要产业的基础零部件依赖国外进口, 受制于人, 如果国外供应商企业在基础零部件供给、价格、供货期、规格等多方面对我国采取限制, 将影响产业的正常发展和做大做强。

4.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直接投资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但最近增长趋势有所放缓, 需要我们了解原因, 并逐步加强国内资本对一部分优势产业的投资。

摘要: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出口结构的优化、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中国贸易依存度高, 当国际市场发生某种不利变化时, 中国国内经济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文章首先介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中国贸易发展现状, 然后分析贸易出口增长变化、出口结构的变化、比较优势的变化以及产业内贸易的实质和动因, 最后提出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EB/OL].http://zh.wikipedia.org/.

[2]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593.htm.

[3]Friedman, Thomas L.the World is Flat[M].Holtzbrinck Publishers..

[4]Bhagwati, Jagdish.In Defense of Globaliz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5]Stiglitz, Joseph E., 2006, "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 W.W.Norton.

[6]Guillaume Gaulier, Francoise Lemoine, Deniz unal-Kes-enci, 2004:"China's Integration in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its Implications", 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04-E-033.

[7]Balassa, B. (1965) .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Manchester School, 33, 99-123.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前鉴 篇5

关键词:经济危机;经济外交;经济外交战略

一、课题背景

十七大报告提出,经济外交作为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所作为。在不断的实践中,中国经济外交越来越走向成熟与自信,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鉴于经济外交的重要性,我认为有必要将经济外交放到一个战略的高度进行深入研究。这既是对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和战略理论的一次创新也是危机形势下政策选择机制研究的题中之意。对中国而言,在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国际格局中如何通过经济外交的有效作用维护国家经贸和发展利益大局这样一个疑问成为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动力。

二、经济外交与经济外交战略

经济外交一方面可以解释为以经济为目的,将外交作为手段,把谋求扩大经济利益作为目标;相反,也可以采用认为以经济为手段,谋求对外的什么目标,或依托经济力量来实现的含义。即“经济”是外交的目的,或作为外交的手段。而战略就是目的和手段之间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关系。由此可见,战略既包括目的也内涵手段,当目的既定,就需要实施可操作的手段去达成战略目的,而连接目的和手段的是制度化的运作机制或程序。从目的制定到手段的实施,再到结果的及其分析这样一个可循环的复杂过程和关系构成战略体系。中国外交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可以把中国的经济外交战略定义为:以经济和发展利益为目标,通过一整套高效的机制化或程序化外交运作手段而形成的战略体系明晰的关系网络。归纳起来这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明确经济利益的核心地位。其次,完善高效系统的外交运作手段。然后,明确战略应对机制和具体的政策选择。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

三、日本经济外交战略的案例分析

在国际贸易层面,中国的经济外交大部分是以一种临时应对经济贸易争端危机的形式出现的,例如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轮胎特保案、人民币汇率问题等。在明确了具体的谈判目标和经贸利益之后,中国的经济外交往往在外交手段的具体运作、战略应对机制和政策选择上存在不协调和滞后的现象。这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外交战略在上述第二和第三方面的运行及系统性衔接上存在明显的缺陷。然而作为资源小国的日本却在这些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日本应对日美贸易摩擦的案例对中国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机制建设和政策选择上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通产省(经济产业省)在日本贸易摩擦应对反应机制中处于中枢位置,被誉为塑造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第一功臣。在历次关于工业品贸易摩擦的国际协调中,通产省官员都成为日方谈判的主角,肩负重要的交涉任务。其下设的特殊机构“法令审查委员会”和众多非正式智囊机构不拘一格地发掘年轻而充满智慧的官员,而日本政府严格维护不对大臣以下岗位的官员实行政治任命的制度确保了通产省在职能的发挥上能享有高度的政治独立性。但通产省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贸易管理和摩擦应对机构,更重要的是它拥有无比强大的宏观调控经济手段和对经济的控制力。通产省之所以被评论为“国民经济的想到机构”和“日本经济奇迹的创造者”,原因在于它掌控了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的权力。

在谈到日本应对日美贸易摩擦经验时,学者都会提到自主出口限制对策。即当一国出口威胁到进口国整个国内经济时,进口国以全面贸易限制威胁,引导另一国“自愿”地减少某种商品的出口。当自主出口限制对策成功实施时,它便具有等效的进口配额所具有的经济效益。上世纪70到90年代,日本对美汽车出口的爆炸性增长严重打击美本国汽车工业,仅1977到1981年美国就有30万汽车工人失业。日本由于害怕美国实施严厉的出口限制而“同意”限制汽車出口。美国的汽车生产者利用日本汽车出口限制这段时间降低保本点和提高质量,但是成本的节约并未传递给消费者,而是将巨额利润装进了自己的腰包。这客观上导致了美制汽车价格不断上涨,日本通过出口高价汽车以及加大在美国所谓“移植工厂”投资生产汽车的力度顺势赚取了高额利润。到1991年,日本已经占领了31﹪的美国汽车市场。所以从90年代开始,美国在汽车产业一直没有要求继续签进口自主限制协议。

可以说,日本是国际上应用自主出口限制政策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要想达到自主出口限制政策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对外贸易良性发展的目的,需要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就是政府与企业必须沟通良好,上下协同决策。无疑日本机制是具备了这一必要条件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前面提到的:即作为日本主要贸易管理和摩擦应对机制的通产省同时还是一个宏观调控的管理部门,履行制定和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的职能,对企业有着强大的控制了,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此外,通产省内部的审议会制度为政府和企业的交流和共同决策提供了平台支持。而日本将通产省赋予贸易管理、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等多种权力,这种制度安排自然决定了日本在应对贸易摩擦时,能够运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和贸易的自我管理来摆脱贸易摩擦和争端带来的矛盾。中日的对外贸易具有很多相似性,上述案例的诸多特点对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管理和引导以及类似的争端应对选择无疑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四、对中国机制建设的借鉴意义

我国目前国际经济贸易谈判和争端解决的主要职能集中于商务部,这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不能是因国际争端解决日益跨部门化,需要横向和纵向协调发展的趋势。在当今一些商务和经贸外交谈判和争端的解决需要商务部和其他部门(如外交部、央行、财政部)的横向跨部门协调,不是一个部门能单独有效解决的。国际经验同时表明:经贸争端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需要在政府层面跨部门协调。日本以通产省为主体,外务省经济局、大藏省等省厅相互制约的协调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防止由于一个部门的一言堂而导致国际整体利益受损,同时在对外交涉的具体策略上可以商务部唱黑脸,其他部门唱白脸,增加我们的回旋余地,拖延时间,有效改变商务部门自谈判一开始就被对手死死盯住的被动局面。

十七大已经提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大部制的改革思路,大部制即为大部门制度。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照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系。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正朝着这一思路在稳步推进,这恰好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上述结论。

五、结语

一个国家必须使以本国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外交在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考验一个国家是否偏离主航道的试金石,也是维持一个国家持久繁荣和富强的重要手段。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外交必须上升到战略高度予以研究。从日本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以具体的经贸和商业利益为目的,以通产省为核心的强力部门为主体,以一整套高效的战略应对机制和具体的政策选择当后盾的经济外交战略对其战后“经济奇迹”的创造具有深远影响。中国的经济外交战略亦当“以日为鉴,面向未来”。因而,本课题的研究是有裨益的。

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 篇6

6月初,中央举行了一次由中央和各省市主要负责人出席的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完善我国的宏观调控,特别强调了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强调以经济手段为主,标本兼治、着力治本,这些内容是很有新意的。最重要的是,会议强调大力启动稳健的财政政策,在突出财政政策的同时没有提货币政策,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变化。

当前国民经济的“冷”与“热”

如何看待2008年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国民经济的走势?我认为,用不同的发展观来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大相径庭。

我把这几年来一些政府高层官员和著名经济学家就经济领域发表的言论概括为4个字,那就是:“冷、热、胀、缩”——CPI低于3%,就是通货紧缩;高于3%,则是通货膨胀的开始;GDP高于8%就叫“防止过热”;低于8%就叫“防止过冷”——基本上是在3和8这个范围里转,而且节奏越来越快。

这些政府官员和学者大多运用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指标体系,在他们的观念里,中国似乎已经像欧美日一样进入全面的市场经济社会了。其实,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怎么能学美国、日本呢?中国20多年来发展速度平均在8%以上,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速度是5%-7%,发达国家则是1%-3%不等。初通哲学的人都不难明白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会快一些,因为国民经济的基数有很大差异,美国人均GDP是4.3万美元,1%就是430美元,中国现在是2500美元,1%才25美元。

所以,用什么样的发展观来看2008年和未来的形势,结果会大不相同。我认为,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从发展看运行,而不能就运行看运行。所谓经济过热因而要把发展速度放缓的说法有失偏颇。根据物理学原理,热量和速度没有关系,而是跟摩擦力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大了摩擦系数,产生的热才是经济过热。所以,首先我们要弄清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哪些方面。我用五句话来概括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和定位,这五句话是:“一根拐杖、两个时代、三个阶段、四座大山、五个趋势。”

“一根拐杖”:对外依存度过高

首先是“一根拐杖”。这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空间定位。2007年中国GDP在全世界排名第4,我们是经济大国,但是不是经济强国呢?应该看到,当前的中国经济正拄着一根拐杖,这拐杖上面刻有3个词:“外商、外企、外贸”。“外商、外企、外贸”占GDP总量的比重,一般年份是60%左右 ,2007年达到72% 。反观日本和美国,日本净出口占GDP的15% ,其人均GDP3.8万美元有85%是靠内需解决的;美国的净出口也只占22% 。对外依存度过高,是我们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一个软肋。我们可以不怕美国的航空母舰,但是我们却怕它封锁自己的市场不让我们进入,如果失去了这庞大的外销市场,就会影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那些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甚至会造成几千万人失业。

“两个时代”:农民希望改变身份

其次是“两个时代”。我认为,我国正同时处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两个时代中。一方面,我们有660个城市已经迈入现代化;而另一个方面,还存在着2.6亿个小农户,他们在18.37亿亩耕地上劳作,平均每户耕地才7.1亩。

30年前“大包干”结束时,我们有9.6亿人口,其中1.85亿农户。30年过去了,现在13亿人口,有2.6亿农户——当时户均土地10.7亩,现在变成7.1亩。农业在“负发展”,农民的农业性收入也在下降。去年农民人均收入4140元,其中59%是非农业收入。如果一个人大部分的收入不是来自于农业,那他还能算是农民吗?所以就目前的总体形势而言,农民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分化瓦解,他们已经成为流动性的劳动阶级。现在70%-80%的农民可以离开农业——种一年地不如打两个月工——所以才出现20多年声势浩大的民工潮。民工潮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农民要改变自己的身份。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应对这个问题,那么若干年后我们将面对更为严峻的农民问题。

“两个时代”,是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的时间定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块短板就是怎么让农民转变身份的问题。我们谈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首先就要谈农民身份转化的速度。我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业和农业时代生产方式的矛盾,而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供求矛盾尖锐化后引起的供需失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开足马力奔向现代化的国家。不能套用发达的全面市场经济国家的模式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个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再次是“三个阶段”。即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分别处于发达、发展中和落后三个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如此严重的不均衡,一个宏观调控政策能解决不同地区存在的各种差异吗?当前,我们的价格仍然既不能反映价值也不能反映供求,与市场经济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对同样一个宏观调控,东、中、西三个地区感应都不一样,所以说宏观调控如何及时准确地到位还存在诸多问题。宏观调控要抓到点上,首先就要把握好经济运行的脉搏。所以这次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完善宏观调控,要增加它的预见性与灵活性,讲究它的力度,我非常赞同。

“四座大山”:中国有条件解决全社会保障

接着就是“四座大山”。这“四座大山”是指当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宅四个方面存在的重负。

我重点要说的是社会保障。目前的社会保障实质上是强制储蓄+商业保险,是商业保险和金融运作出来的保障体系。我主张要把商业保险、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三者区别开来。商业保险是市场经济中的个人行为;社会保障是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必须纳入财政预算,要按目标补贴按需分配。而社会保障的来源就是全社会的收入,社会收入的绝大部分应归社会所有。

有外国人说,中国正在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国未富人先老”。其实中国政府是最有条件一步到位解决社会保障的。建国以来我们积累了庞大的国有资产,不少于200万亿,这些国有资产的利息和租金就足够社会保障的开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看透——中国有能力实现全覆盖式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到位了,老百姓就敢于消费,潜在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会被激发起来,拉动全社会的内需,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加社会就业。

社会就业水平提高了,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就会相应缩减,一年比一年少,最后稳定在5000亿左右。

“五个趋势”: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各位不难发现,等到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突破了,内需启动了,那么依赖外销的拐杖也可以丢掉了,中西部地区经济成长起来,在座各位企业家就可以在外销内销两方面左右逢源。所以我再一次强调这次中央工作会议的判断非常正确——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本质上的恶化,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增长也指日可待。我甚至可以预测2008年将以大国崛起的元年载入史册。其标志是“三高一低”——人民币要升值、人力资源成本要涨价、物价要适度上升;同时外贸顺差会缩小。“三高一低”是大国崛起的标志,而这次大地震就是一个号召、一个动员令,在地震以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凝聚了人心,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强大,使我们民族清醒地认识自己,也清醒地认识世界,更清醒地认识未来!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前鉴 篇7

一、适度发展虚拟经济, 防止泡沫经济发生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 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而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则会增加经济体系的风险, 虚拟经济的滞后发展则会对抑制作用经济增长。一国虚拟经济只有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保持平衡, 二者才能相互促进, 使经济增长达到最优和最稳增长状态。目前, 由于中国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相应政策、措施的不到位, 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缓慢, 限制了虚拟经济积极作用的发挥, 使其远远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目前中国仍要继续发展虚拟经济。但是要把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适度性, 提高金融风险意识, 高度警惕泡沫经济的发生。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中国虚拟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2007年底, 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已达32.71万亿元, 占GDP的比重达127%, 流通市值为9.3万亿元, 达到最高值。创业板市场已于2009年10月30日正式开市, 形成从主板到中小板和创业板到三板市场的多层结构, 2010年又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交易, 使得中国资本市场层次更加丰富, 财富管理和融资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国债券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债券发行额和托管余额增长数十倍, 债券市场已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 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4.9万亿元, 同比增长68.5%。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起步较晚, 但发展势头较为迅猛, 具有明显的超常规发展特征。来自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底, 中国期货市场共成交21.6万手, 成交金额130.5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58.2%和81.5%, 中国商品期货成交量占全球的43%, 居全球第一, 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1]目前中国已经成功上市了23个期货品种, 除了原油以外,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在中国都已上市, 覆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诸多产业领域的商品期货品种体系基本形成。综上所述, 中国虚拟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 但是, 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为虚拟经济还处于比较浅层次的阶段, 金融产品过于单一, 虚拟经济 (主要指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 尚不能满足实物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批有成长潜力的产业和企业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 金融资源配置不当, 虚拟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制约了实物经济的成长。日前, 普华永道发布的最新“IPO市场2010年回顾及2011年展望”报告指出, 2010年沪深股市融资总额达到4 783亿元, 而2009年底光大证券预计2010年股市融资需求为9 000亿左右, 而实际的融资规模估计在5 000亿左右。可见, 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正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导致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结构性失衡, 出现了泡沫风险。这泡沫风险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股市泡沫。中国股市投机氛围浓厚, 在很大程度上被当做圈钱的场所, 泡沫现象明显。二是房地产泡沫。近年来中国房地产投资过度增长, 使得银行大量的资金通过信贷流入到房地产市场, 使得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率都不断升高。在投机等各种因素的推动下, 房价飞涨, 使得房价远远脱离了其实际价值而产生房地产泡沫。三是因国有企业经营不善而造成的泡沫。这种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上。目前, 中国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 银行作为中介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企业因经营不善而被迫进行破产清算时, 银行会出现坏账甚至呆账。企业经营的风险通过不良贷款转嫁给银行, 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从而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在规模上保持一致, 虚拟经济只有在一定实体经济规模基础上存在一个区间, 在这个区间内, 虚拟经济最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这个区间就是实体经济所能承受的规模。当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这个规模时, 虚拟经济最终可能会以金融危机的方式向实体经济收敛。而当虚拟经济规模在这规模之内的话, 虚拟经济会以金融波动的方式向实体经济收敛。而实体经济所能承受的规模取决于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宏观调控能力、政策选择偏好以及抵御风险能力等等因素。面对中国已经形成的经济泡沫, 我们不能因此而减缓虚拟经济的发展。目前, 我们还是要适当发展虚拟经济, 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让虚拟经济的规模 (1) 和速度都与实体经济相协调。只有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适度发展 (适当扩容和总量控制的关系) 的问题, 才能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同时, 对已形成的经济泡沫, 要采取有力措施抓紧化解, 防止出现金融风险。如何适度发展中国的虚拟经济?首先, 虚拟经济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市场环境。其次, 适度的虚拟经济必须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坚持走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再次, 适度的虚拟经济必须与产业结构提升相协调。虚拟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调整等同步发展。通过适度的虚拟经济, 以价值形态的资本转移, 通过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产权重组, 使资本流动起来, 在流动着优化配置, 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而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最后, 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 杜绝虚拟经济向泡沫经济的转化。虚拟经济投机性的特性必然导致金融风险时有发生, 为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 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政府要发挥其在监管中的主体作用, 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 规范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运作, 为其参与者提供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 对虚拟经济系统进行监管, 防止由于经济主体行为异化和金融运行失常所引发的金融泡沫过度和由于经济体系扩张或经济运行过热而导致的金融泡沫膨胀, 使虚拟经济健康运行, 杜绝虚拟经济向泡沫经济的转化, 从而维护整体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优化虚拟经济结构, 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虚拟经济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 但结构还不够合理。突出表现在: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充分, 存在功能缺陷与体制风险。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不够协调。中国直接融资比重太小, 间接融资比重太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 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多数在50%以上, 美国的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重高达88%。二十年来, 中国证券市场筹资额达近5万亿元, 截至2010年7月, 境内资本市场累计融资4.81万亿元。其中, 通过股票市场募集的资金达35 711.75亿元, 直接融资能力远远弱于间接融资能力。这也反映出中国社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体系, 信用渠道单一, 资本证券化程度低。二是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比较单调, 股票和国债占据资本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股票市场规模小而且不规范, 投机气氛严重, 融资功能和风险分担功能不能很好实现, 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中国债券市场由于市场约束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无论是在规模、品种, 还是在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 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2009年末中国债券托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50%, 远低于美国的235%和日本的181%。同时, 中国债券品种结构严重不合理, 国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三个券种在发行规模中比重偏高, 企业债券和金融创新类债券占比偏低, 比重不到20%, 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此类债券占比超过60%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企业债未能很好地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融通资金,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张。三是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国有银行仍然老大, 占整个金融资产70%以上的, 中小金融机构比例过小, 金融风险过于集中, 市场竞争供给不够。国有商业银行坏账率过高, 金融体系潜在风险较大。

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 使得中国虚拟经济存在较高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根据国家公布的数字, 中国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大约有近2万亿元坏账, 占其贷款总额的25%, 其中大约有6%~7%已经无法收回。当前, 商业银行还同时面临着增加贷款和控制不良金融资产上升的双重压力。由于虚拟经济的高收益性使得资本大量流入股票二级市场或衍生工具市场, 造成资产价格的快速飙升。而资金在资本市场的大量滞留, 使得实体经济部门资金不足, 从而影响了产业资本的积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呈现背离趋势。而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相背离的情况下, 当产业资本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时, 虚拟资本在投机中创造的利润失去了实体经济利润的依托而成为利润泡沫, 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越来越大, 虚拟经济的虚假性最终暴露出来并表现为泡沫的破裂, 从而导致金融资产面临全面缩水, 收入减少, 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同时将进一步造成企业大量的不良负债, 加剧了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此外, 过度强烈的行政干预不仅制约了金融虚拟经济本身的健康发展, 如利率非市场化导致利率不能反映实际资金供需状况, 地下利率和官方利率存在较大的差距, 产生金融信息不完全的现象, 而且导致金融资源在实物经济部门分配的扭曲, 劣质企业对优质企业进行资金上的挤占, 结果是, 实物经济的增长受到严重阻碍。

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富有效率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中国应从制度建设、培育市场主体、风险管理等多个层面优化虚拟经济的内部结构, 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质量和风险抵御能力。第一,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目前,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步形成, 主板市场正在成熟。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还是两个板, 二者之间的作用相互重叠, 关系还不明确。三板市场还不活跃, 交易量小。各板之间是孤立的。因此, 尽快改善上市公司结构, 鼓励中小企业和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 使股市在支持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加强债券市场的建设, 适当提高企业债券融资的比例, 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融资渠道。第二, 进一步发展完善外汇市场。为了与人民币可兑换进程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协调相配合, 中国将进一步发展完善外汇市场, 充分发挥外汇市场在外汇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对流动性、投资性和避险性产品的需求。这既包括加强外汇市场的基础性建设, 也包括外汇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规避风险机制的完善及市场运作规则和信息报告制度的进一步规范。第三, 坚持循序渐进, 逐步开放的原则, 进一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根据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适时推出国债期货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 然后再根据客观条件和需要, 逐步推出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期权、债券期权、股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但是,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要把握尺度, 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需求, 特别是加强产品设计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 消除风险隐患。

三、有效控制虚拟经济的波动性, 减弱外部冲击

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经济自由化和金融深化, 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迅速加深, 国家之间的金融市场日趋融合, 使得各国虚拟经济的关联性和波动性大大增强。特别是那些在世界到处流动的国际游资, 更进一步加剧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一旦由于盈利预期导致某国家的某种资产价格上升, 大量国际投机资本就会蜂拥而入, 推动价格飙升, 形成投机性价格泡沫, 放大市场风险。相反, 若出现价格下跌的预期, 这些巨额的游资就会大量出逃, 造成货币的急剧贬值, 引发金融动荡甚至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的爆发。可见, 随着世界经济虚拟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防范本国虚拟经济风险, 同时也要预防来自世界金融市场的外部冲击。对中国来说, 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国内来说要避免金融泡沫的产生, 从国际范围来看, 更要避免因金融市场的关联和互动使国外金融危机通过关联与互动而对中国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

伴随国内证券市场的开放, 投资与交易主体的国际化, 国际资本进出中国金融市场的频率加快, 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的过度升值会加大企业的运营资本, 这将影响中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 损害实体经济基础。同时, 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出又会加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 从而给经济带来不必要的波动、冲击甚至是危机的风险。此外, 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会造成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使得国内经济形势出现过热的倾向。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规模跨国流动是以资本项目开放为前提的。也就是说, 只有资本流入国允许国际资本以直接投资、特别是证券投资的名义流入国内, 这些国际投机资本才可能方便地流入流出, 完成投机性投资的全部过程。因此, 在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情况下, 积极稳妥推进中国金融开放, 加强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动态监控, 以避免外国投机资本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负面冲击。因此, 中国在适度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虚拟经济的关联与波动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从而减弱外部对中国金融领域的冲击。

中国在坚持虚拟经济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 要将虚拟经济的关联与波动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 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的、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实行动态监管的指标体系, 从而控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 使虚拟经济形成的资产、交易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个指标体系既包括波动性、流动性指标, 也包括对与虚拟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经济周期先行指标、货币供应量指标、金融相关比等, 还包括系统性风险率、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股票指数异动率等等。一旦这个指标体系达到风险警戒值, 就要采取相应措施。通过这个指标体系, 可以有效控制虚拟经济的波动性。二是加强资本项目管理, 打牢狙击国际游资冲击的“防火墙”。在目前中国自身经济和金融结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适度的外汇管制是抵御国际游资冲击的一道重要“防火墙”。在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之间建立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通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跟踪、预测和分析, 适时调整管理目标, 以防范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要加强结售汇管理, 以外汇账户监管为切入点, 重点监控大额外资、外债的流出, 密切关注短期外汇资本流动的流向及流量, 防止国际短期资本以各种形式混入经常项目流入流出。强化对经常项目的管理和审查力度, 通过监控关税和进出口价格等手段来增加投机资本牟利的成本, 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的外汇检查力度, 严厉打击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行为, 防止短期资本非法流入。同时严格审批资本项目下资金的流入和规范资本项目下外汇交易, 加强对贸易信贷等资金流入的管理, 加大对非法入境的国际游资的惩罚力度, 增加其套利、套汇的交易成本。积极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格执行《外汇管理条例》实施监管, 重点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和非法外汇交易实行严密监测。2008年8月初出台并实施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强化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 提出了强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以及建立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等相关内容, 进一步健全了监管手段和措施, 从而给国际资本的流动监管提供了更多的法规依据。三是积极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控系统, 通过强化国内监控和国内外金融组织合作监控, 严防由于国际投机资本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而触发的金融泡沫膨胀。

摘要:中国虚拟经济虽然取得一定发展, 但尚不能满足实物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批有成长潜力的产业和企业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 金融资源配置不当, 虚拟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制约了实物经济的成长。因此, 中国应遵从适度和平衡原则, 稳定和协调地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只有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篇8

一、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 而进出口贸易作为实体经济的直接表现, 在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 中国担任着世界工厂的角色, 很多企业都在中国建立了加工基地, 这就表明中国经济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远远要大于外贸数据上显示的结果。中国在世界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为美国、日本等国的企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原料和劳动力, 成为主要的加工基地, 这些产品成为发达国家市场的主要消费品, 所以中国经济的变动会对这些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运行规律的影响

全球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相关制度则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所确定,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但是现在并没有改变传统的经济政治秩序, 发达国家始终占有绝对的领导地位。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我国经济对于经济运行规则的影响却在不断增大。无论是在对外贸易方面还是在与七国集团的经济交往过程中, 中国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在不断的加强。比如说在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上, 很多国家都想通过干预人民币汇率来影响和抑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并且对中国施加巨大的压力。但是中国却能够化解这些压力, 坚持按照自身的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并且进行科学的汇率改革。另外, 中国还加入了东盟, 建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区, 这就大大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经济往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中国已经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 中国的声音在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三、中国进口让贸易伙伴直接受益

中国人口众多, 是世界上重要的消费大国, 尤其是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的形势下, 消费水平也不断上升, 由此拉动了进口贸易的增长点。同时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生产水平方面也不断的提升, 对各种原料以及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国内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就需要依靠大批的进口贸易。中国进口需求的增加, 让对应的出口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创造了经济增长的机会。在服务贸易方面, 中国在2015年的进口同比增加了670亿美元, 占据世界前列, 很多国家都从中获取了经济收益。在货物贸易方面, 我国在2015年的货物贸易进口金额虽然有所下降, 但是主要是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所致, 在数量上还是呈现增长的趋势。石油和金属我国货物进口中的主要大宗商品, 在世界石油价格暴跌的形势下, 中国在进口数量方面仍然呈现逆势的态势, 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和抑制价格下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 对世界经济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中国为国际跨境投资提供增长新动力

资金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吸引跨境投资是各个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此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发达国家是国际跨境投资的主体, 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发展, 一批发展中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跨境投资的行列中, 尤其是中国的国际跨境投资增长快速, 从2002年到2014年短短的12年时间内, 在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经排到第8位, 无论是投资企业的数量还是直接投资存量方面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 成为国际跨境投资的主要力量之一, 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跨境投资行为对投资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创造了巨大的有利环境, 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要归功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只有在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才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 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良性互动

自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已经与世界经济之间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 中国经济要想得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并且逐渐的发展壮大。近年来, 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在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如今已经站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要想保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起到良性的影响, 还需要二者之间建立良性互动。中国在实体经济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并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但是在金融经济方面却显出疲软的态势, 所以需要在巩固实体经济的同时, 加快对金融经济的改革, 以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并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近些年来, 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势头始终保持上升的态势, 在这种形势下, 应该与世界经济建立一种共赢的发展模式, 在促进中国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同时, 还能够对带动其他合作伙伴的经济发展, 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从这方面来讲就可以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 在经济利益方面能够相互促进。为了改变中国金融经济落后的局面, 应该对金融经济进行深入的改革, 但是由于金融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 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 一定要循序渐进, 并且注意方式方法, 一定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国情发展的正确道路。尤其是在金融开放的问题上, 一定要谨慎, 在对经济规律进行科学的研究后, 遵循经济规律稳定发展。中国只有在金融经济方面不断的完善并且强大, 才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并且稳定发展, 真正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在金融经济改革的过程中, 一定要作为风险措施, 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 防止因为境外投资者的投机行为而威胁

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与我国周边的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 有利于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为了加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要积极的参与到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制定工作中去, 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经济运行规则, 从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制定出适宜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规则, 不断强大自身经济实力, 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六、结束语

中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无论是国内经济还是对外贸易经济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并且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近年来,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是发展并不均衡, 在某些经济领域相对而言还比较弱势, 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还是跨境投资行为, 都对合作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态对世界经济格局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确保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范围内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 还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 既能够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获益, 又能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而与世界经济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摘要:中国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改革,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金砖五国的成立, 也彰显了出了中国迈向世界强国的步伐。我国不仅是消费大国, 同时也是生产大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 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对贸易对象产生巨大的收益, 并且为国际跨境投资创造有利的条件。如今, 中国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中国进出口交易量、人民币汇率等各项经济形态都会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世界实体经济、金融经济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经济,世界经济,货物贸易,金融贸易,运行规律

参考文献

[1]陈继勇, 郭夏杰, 黎珊.后危机时代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的战略应对[J].世界经济研究, 2012-12-25.

[2]周文夫, 彭建强.中国经济转型及其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J].河北学刊, 2012-09-01.

上一篇: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征文600字下一篇:森林资源管理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