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经济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镇域经济(推荐7篇)

镇域经济 篇1

(2012年6月)

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区、镇赴苏浙学习之后,我们对镇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结合XX镇实际,认真研究镇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措施,以利于强力推动镇域经济率先跨越发展。1-6月份,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36%,占任务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6亿元,同比增长76%,占任务14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8.35万元,同比增长21.5%;招商引资任务完成3.65亿元,占任务的182.5%;新增个体工商户69家,个体私营企业15家,占任务的77%。

一、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再掀赶超跨越、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热潮。6月11日下午,立即召开党委政府成员会议,贯彻传达考察学习情况和领导讲话精神,研究在全镇学习贯彻落实方案。当晚印发学习材料260份。6月12日,组织全镇机关干部、各村两委成员、镇直镇办负责人、各企业负责人集中学习市、区考察期间的会议精神,围绕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思想再解放,境界再提升,目标再拔高,落实再高效”的主题活动,进一步调整、理清工作思路,拔高工作目标,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用学习的成果,强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发展。要求镇村干部,每天都要学习《莱芜日报》、1莱芜电视台报道的讲话和经验介绍,对照先进找差距,学习先进促发展。第一时间,迅速在全镇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热潮。

二、以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为第一追求,进一步理清思路,调高目标,实现镇域经济快速膨胀发展。对比江浙,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研究确定了“东部电线电缆,西部新材料,南部新能源,北部生态旅游,中部加快城镇化”的产业及镇域发展布局,利用3年时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利税3亿元,5年之内,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利税7亿元,确保地方财政收入每年保三争四目标的实现,到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5000万元。在镇政府以东,打造占地1000亩的电线电缆产业园。努力建设山东省电线电缆特色产业镇,充分发挥科虹、振泰两大龙头作用,加大线缆相关企业的引进力度,牢牢抓住电线电缆这个牛鼻子,坚定信心,将产业集群打造好,将品牌做大做强,建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线缆制造产业基地,打造镇域经济发展“高峰”。今年在建的科虹线缆产业园,5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底建设完成,8月份安装设备,10月份四条中高压生产线建成投产,同时新开工建设6.6万伏橡套线缆项目,750千伏超高压立塔、7000平方米研发中心,着手核电电缆项目的规划设计。豪泰特缆项目2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上旬建设完成,8月份进行

设备安装,9月份投产。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1000亩的新材料产业园。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和储备,实行捆绑发展,聚小成大,建立新型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镇域经济“群山”。目前,一期入园项目5个,2家已经投产,3家已开工建设,正在洽谈的还有7家,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引进中小企业30家,产值到达20亿元,利税2亿元。在南部三平洲村,建设新能源产业区。6月14日与中电(香港)集团公司主动对接,就施工便道、变电升压站、成立指挥部等事宜进行现场办公,加快项目推进。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分2期实施,一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架设风力电网,计划于2012年7月开工,年底建设完成;二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和风力变电站,计划于9月开工,2013年建设完成。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到50万兆,产值30亿元,利税3亿元。将成为全市新能源产业的典型示范工程。在镇政府以北,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区。依托青石关、齐鲁古道、平洲顶等历史遗迹,管家庄村与淄博天恒集团、大英章村与莱芜创富集团合作,就望鲁山等景区实施开发建设。重点围绕齐鲁文化、齐鲁长勺之战、中国八极拳基地、特色生态农业做好山区特色文化旅游的文章,建设莱芜北部旅游名镇。在政府驻地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镇。坚持双轮驱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定位于莱芜北部特色产业化重镇,集中精力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

规划,按照30000人的居住规模来谋划XX的发展,当前重点围绕大项目搞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以深化落实为根本,将学习成果落到实处,强力推进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以市场化的思路深化落实。企业大发展,资金、人才、管理是关键,当前我们不仅关注企业投入、进度,更关心企业科学持续发展。为此,针对资金问题,我们鼓励企业通过市、区金融办规范运作上市及风投工作;针对人才问题,强化与名牌高校、研究院所加强联系,统筹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人才集聚区,规划建设楼房20栋,专家公寓20栋,将公共服务资源向该区域集中,形成招贤纳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天然气、电力双线保障、标准化中心学校、卫生院及派出所升级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发展创优氛围。通过土地增减挂钩为项目建设增加土地容量,今年西平洲挂钩试点已通过验收32亩,横顶村还未立项,已完成复耕土地39亩,同时东车幅、张家台、下崔等村前期工作已准备充分,立项批复后即可加快实施。

以一线工作深化落实。围绕新目标和项目,结合实际,重新调整工作布局,要求党政负责人每天一个现场调度会,在一线发现问题,抓推进。镇“转提优保促”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对包项目责任人服务企业情况进行督查,并做好督查记录;实行包项目责任人“日总结、周汇报”,以督查促落实,确保包项目责任人扑下身子,搞服务、促进度。

镇域经济 篇2

一、镇域经济发展状况

2012年末,天津市共有乡镇134个,其中乡11个,建制镇123个。本文将134个乡镇统称为镇域,利用2012年乡镇统计资料,依照天津市镇域经济发展指数,对134个乡镇的镇域经济综合指数进行综合测评,同时分别计算它们的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和发展潜力指数3个子指数。

(一)镇域经济综合指数情况

镇域经济综合指数在2.0以上的乡镇有4个,在1~2之间的有45个,在1以下的有85个。镇域经济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北辰区天穆镇,为2.529;最低的是蓟县礼明庄镇,为0.590。综合指数前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环城4区,其中北辰区7个、西青区4个、津南区4个、武清区2个、静海县2个、宁河县1个;综合指数后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北部的蓟县,其中蓟县10个、宁河县7个、武清区3个。

(二)镇域经济子指数情况

1. 发展水平指数。

镇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2.0以上的乡镇有5个,在1~2之间的有34个,在1.0以下的有95个。镇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最高的是北辰区天穆镇,为2.720;最低的是蓟县礼明庄镇,为0.549。发展水平指数前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环城4区,其中北辰区8个、西青区5个、津南区4个、静海县2个、武清区1个。发展水平指数后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我市北部的蓟县,其中蓟县15个、武清区3个、宝坻区1个、静海县1个。

2. 发展活力指数。

镇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在2.0以上的乡镇有12个,在1~2之间的有34个,在1以下的有88个。镇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最高的是静海县大邱庄镇,为4.387;最低的是宝坻区新安镇,为0.095。发展活力指数前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环城4区,其中西青区6个、北辰区5个、津南区3个、静海县3个、武清区2个、宝坻区1个。发展活力指数后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北部的蓟县和武清区,其中蓟县7个、武清区6个、宝坻区4个、静海县2个、宁河县1个。

3. 发展潜力指数。

镇域经济发展潜力指数在1.0以上的乡镇有74个,在1.0以下的有60个。镇域经济发展潜力指数最高的是北辰区天穆镇,为2.276;最低的是宁河县东棘坨镇,为0.532。发展潜力指数前20名乡镇分布比较分散,其中北辰区6个、西青区4个、津南区3个、静海县3个、武清区2个、宁河县2个。发展潜力指数后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天津市的东北部地区,其中宝坻区6个、宁河县6个、武清区4个、蓟县3个、静海县1个。

二、强、弱乡镇差异性分析

为了分析镇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将镇域经济综合指数排在前20名的乡镇称为强乡镇,将排在后20名的乡镇称为弱乡镇,利用2012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强弱乡镇间的差异性比较,并将监测结果与2008年进行对比。

(一)经济实力

2012年,20个强乡镇财政收入合计为104.9亿元,20个弱乡镇财政收入合计为5.5亿元,均比2008年增长近2倍;强乡镇财政收入占整个镇域经济财政收入总量的52.9%,所占比重比2008年提高7.9个百分点;弱乡镇财政收入占整个镇域经济财政收入总量的2.8%,所占比重仅比2008年提高0.4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强乡镇财政收入为5.2亿元,弱乡镇仅为0.3亿元,强乡镇是弱乡镇的17倍,2008年两者相差20倍,差距有所缩小。强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852元,弱乡镇为9003元,强乡镇是弱乡镇的1.8倍。强乡镇年末资产总额为89.6亿元,是2008年的6.3倍;弱乡镇为3.7亿元,比2008年增长12%。平均每个强乡镇资产为45亿元,平均每个弱乡镇仅为0.2亿元,强乡镇是弱乡镇的22.5倍。

(二)工业化水平

强乡镇共拥有工业企业9042个,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工业企业452个,比2008年增加113个;弱乡镇共拥有工业企业2417个,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工业企业121个,仅比2008年增加13个;2012年每个强乡镇拥有工业企业比弱乡镇多331个,这一差距比2008年增长43%。强乡镇工业企业共吸纳从业人员32.7万人,而弱乡镇工业企业仅吸纳从业人员5.7万人,仅为强乡镇的1/6。

强、弱乡镇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224.6亿元和170.2亿元,均比2008年增长1.4倍;强乡镇是弱乡镇的18.9倍,与2008年相比差距正逐步缩小;强乡镇占全市镇域工业企业总收入的61.4%,而弱乡镇仅占3.2%,比重分别比2008年提高15.4和0.9个百分点。强、弱乡镇工业企业实交税金分别为67.7亿元和2.4亿元,均比2008年增长85%。强乡镇平均每个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66.3万元,是弱乡镇的5.1倍;每个工业企业实交税金74.9万元,是弱乡镇的7.4倍;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98.8万元/人,是弱乡镇的3.3倍。

(三)城镇化水平

强乡镇非农就业率达到91%,比2008年提高7.3个百分点,比弱乡镇高出41.8个百分点。镇区人口比重为41.5%,比弱乡镇高31个百分点。强乡镇在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上明显强于弱乡镇,天津市农村外来人口中有59.7%集中在强乡镇,而弱乡镇仅占1.1%。强乡镇每万人拥有病床31张、拥有医生20名,分别比弱乡镇多出17张和14名,这一差距比2008年有所扩大。强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4.5%,弱乡镇为5.0%,覆盖率分别比2008年提高4.2和3.4个百分点;强乡镇镇均参保人数接近8000人,弱乡镇镇均只有1300人。在全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总人口中,强乡镇占31.6%,弱乡镇占5.2%,弱乡镇所占比重比2008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四)招商引资能力

2012年,强乡镇镇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45.9亿元,弱乡镇镇均为4.1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2.7倍和4.1倍;强乡镇与弱乡镇的差距由2008年的15倍缩小到11.2倍。

强乡镇外资企业营业收入共计442亿元,是2008年的2.2倍;占镇域的81.8%,比重比2008年提高18.8个百分点。弱乡镇外资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为1.2亿元,虽是2008年的近20倍,但仅占镇域的0.2%。强乡镇镇均外资企业营业收入达22.1亿元,是弱乡镇的361倍。

强乡镇外省市投资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为374.8亿元,比2008年增长55.6%;占镇域的93%,比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而弱乡镇均没有外省市投资的企业。强乡镇平均每个乡镇年末各项银行贷款余额为5.4亿元,弱乡镇平均仅为0.9亿元。可见,强乡镇在融资和引进内外资的能力都显著强于弱乡镇。

(五)土地资源与规划建设

土地资源是地区发展潜力的体现。强乡镇拥有全市10.2%的耕地,弱乡镇则拥有全市16.2%的耕地。强乡镇平均每个乡镇拥有耕地2.8万亩,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0.5亩;弱乡镇平均每个乡镇拥有耕地4.5万亩,人均1.8亩。可见,弱乡镇在土地资源上拥有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在镇区规划建设上,强乡镇平均每个乡镇的镇区面积为1.1万亩,而弱乡镇平均仅为0.45万亩,弱乡镇在镇区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于强乡镇。

(六)基础设施

强、弱乡镇都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公路,但在某些方面弱乡镇还稍显不足。如,强乡镇通有线电视村比例达到98.7%,弱乡镇为84.5%。强乡镇实现垃圾集中处理的村比例达到99.5%,弱乡镇仅为17.6%。强乡镇公路密度达到1.0,弱乡镇公路密度为0.7;而强乡镇拥有公路总里程1143公里,弱乡镇为855公里;强乡镇平均每个乡镇公路里程为57公里,弱乡镇镇均为43公里。

(七)科技投入

强乡镇在科技投入方面具备较大优势。强乡镇科教事业费支出合计7.2亿元,是2008年的2倍;弱乡镇合计为0.5亿元,比2008年增长66.7%。强乡镇人均科教事业费支出674元,弱乡镇人均98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110.6%和63.3%;强、弱乡镇人均科教事业费支出相差7倍,比2008年强弱乡镇的差距扩大了2.5倍。每个强乡镇平均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75人,而弱乡镇镇平均仅有60人,相差近8倍,比2008年强弱乡镇的差距扩大2.4倍。有36.4%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强乡镇,弱乡镇只占4.6%。

(八)发展速度

强弱乡镇在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营业收入等方面均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活力,但增长速度与2008年相比有所放缓。具体来看,强乡镇2012年财政收入增长4.7%,弱乡镇财政收入增长24.8%,增速分别比2008年下降10和9.1个百分点。强乡镇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20.9%,而2008年强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在当年实现了翻番;弱乡镇增长26.9%,增速比2008年下降5.6个百分点。强乡镇2012年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7%,弱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8%,增速分别比2008年下降9.6和14.7个百分点。

三、镇域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一)乡镇发展的不平衡局面仍存在,协调发展有待深化

强、弱乡镇差异性分析和两年数据对比显示,强、弱乡镇在财政收入、农民收入、资产总额、工业化水平、科技投入等经济实力方面的差距在逐年加大,形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不利局面。强乡镇在城镇化建设、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弱乡镇;在招商引资、社会保障覆盖等方面对区县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乡镇可支配财力不足,科教投入参差不齐

2012年天津市134个乡镇中,镇均财政收入为1.48亿元,低于平均数的乡镇有100个,也就是说,仍有74.6%的乡镇财政收入尚未达到平均水平,可支配财力比较薄弱。仅有23个乡镇的财政支出中含有科学事业费支出,所占比重不到20%。在有科学事业费支出的乡镇中,最少的仅支出1万元,最多的支出130万元,只有6个乡镇科学事业费支出超过50万元。镇域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为602元,过半数乡镇低于平均水平。

(三)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人才发展空间受局限

从镇域企业发展情况看,2012年天津市镇域拥有企业8.1万家,平均每个乡镇企业年营业收入仅为920万元,乡镇企业数量不够多、规模还不够大。有关数据显示,天津市已拥有主导和特色产业的乡镇占到56.3%,刚刚超过半数。镇域产业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比较弱,产业链条还缺乏有效延伸,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由于乡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各种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吸引高素质人才还存在一定困难,普遍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人才自我发展空间小、机会少。2012年镇域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仅58人、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仅4人、乡镇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仅23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仅15人。

(四)招商引资能力亟待加强,发展环境不够完善

当前,天津市乡镇招商引资已取得一定进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但镇域外向型经济规模偏小,特别是弱乡镇外向型经济实力极为落后。2012年20个弱乡镇均没有外省市进行投资建企,三资企业也只有5家。一些乡镇工业园区和各功能区在软硬件环境上需要完善,园区的招商载体作用尚未发挥。2012年与2008年两年数据显示,乡镇基础设施和镇区规划建设没有明显改变,仍有84.3%的乡镇镇区绿化面积不足10公顷,有31.7%的村没有实现垃圾集中处理,6.7%的村没通有线电视,2.5%的村没通自来水,镇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提速。

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镇域发展水平

一是调整优化镇域经济结构。紧紧围绕“做精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的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体系,加快形成与天津市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水平。二是转变镇域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扩大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打造产业强镇。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整个镇域建设共同进步。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镇域发展活力

一是广开思路、积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大对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资力度,坚持量的扩大与质的提高相结合。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围绕资源优势、功能区分和产业规划有目的招商,发展配套经济,逐步将资源优势、规划优势转变为镇域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扶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多渠道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帮助民营经济完善现代经营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帮扶,引导优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挖掘镇域发展潜力

一是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中心镇、重点镇投入建设力度,加强乡镇道路、饮水、排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行人才激励与奖励政策;提升镇域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为镇域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医保、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低保、医保、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关注和解决乡镇农民就业问题。提高镇区公共管理水平。三是统筹强弱乡镇均衡协调发展。加快财政投入向弱乡镇倾斜、资源要素向弱乡镇配置、基础建设向弱乡镇延伸、公共服务向弱乡镇覆盖,不断缩小强弱乡镇的发展差距。

摘要:依照天津市镇域经济发展指数,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利用2012年乡镇统计资料,对天津镇域经济进行监测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强弱乡镇在经济实力、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招商引资能力、土地资源与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科技投入和发展速度之间存在差异。通过对2008年以来,天津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镇域经济在协调发展、可支配财力、科教投入、产业竞争力、人才发展、招商引资、发展环境等方面仍比较薄弱。建议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天津市镇域经济发展。

立足试点机遇 把脉镇域经济 篇3

关沮镇作为湖北省的一个乡镇,位于荆州市沙市区近郊,紧邻荆州主城区。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约2万人。在本次普查中,全镇共登记法人、产业单位274家,个体经营户1543家,圆满完成了三经普任务。现结合我镇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此次经济普查的工作经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相关建议:

一、普查中的几点经验

1、抢抓试点机遇,打响第一枪

立足优势,亮点纷呈。一是立足两湖绿谷大市场商户高度集中的区位优势开展试点,验证普查方案的可行性;二是立足移动数据采集终端(PDA)的信息化、智能化,创新普查登记方式;三是立足大学生村官的年轻化、知识化,确保普查人力资源充足可靠。

统一部署,保障到位。一是迅速组建镇村两级普查机构并指定责任人负责普查。二是积极组织普查员参加市、区举办的业务培训,提升普查员业务素质。三是合理划分普查区,绘制普查区地图,确保普查有图可依,有迹可循。

率先垂范,成果显著。2013年9月9日,全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经过近半个月的紧张工作,9月18日,三经普试点工作告捷,共登记我镇景湖社区和杨泗村全部经营活动单位1099家,其中新增法人、产业单位32家,个体经营户1041家。

2、狠抓“三个落实”,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抓机构落实。组织成立了我镇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出任小组组长,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负责统筹领导整个普查工作。小组领导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跟踪了解工作难度,及时解决在普查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保证了普查的质量。领导小组下设经济普查办公室,由我镇经济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奠定了普查工作的组织基础。

二是抓宣传落实。为营造良好经济普查氛围,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我镇经普办在人口密集处通过发放《第三次经济普查告知书》、挂横幅、贴墙报等形式,为经济普查造势。以荆州市“第四届统计开放日”在我镇召开为契机,大力开展统计宣传;此外,通过开展经济普查进机关、进企业、进市场、进社区的“四进”活动,在全镇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主动参与经济普查的浪潮。

三是抓经费落实。为了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我镇政府划拨专项资金用作三经普经费并制订了经费开支细则。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经费只能用于三经普物资采购及普查两员的津贴。经费执行严格的管理程序,任何重大开支须经经普办主任以及分管领导同时签字后才能报出。否则,一律不得报销。

3、遵守“三项原则”,锻造两员队伍

一是遵守一切行动服从安排的原则。为了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普查任务,我镇经普办从实际出发,统一调度,集中全部人员和设备,分5个小组通过地毯式轰炸在春节前完成了对我镇景湖社区和杨泗村两个普查区的全部普查工作。春节逼近,普查员不畏严寒,一家家上门登记,好多普查员因此身患感冒。尤其是一位怀有身孕的普查员却依然参加普查,敬业精神令人折服。

二是遵守普查数据客观真实的原则。数据的真实性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省统计局下派干部在深入企业的过程中也着重强调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我镇经普办不仅组织普查员学习了《保密法》和《统计法》,同时要求全体普查员签署了《数据保密协议书》,明确指出在普查登记中,普查员只能指导普查对象填报数据,决不能出现干扰甚至代报的现象。经普办还随机抽样了部分已登记单位进行电话回访,对普查表中的有关数据及经济指标进行核实。

三是遵守普查问题绝不拖延的原则。我镇经普办针对普查員反馈的问题(例如普查对象不配合、三证不齐全、单位属性变更等),坚持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立刻与上级经普办协调,密切联合工商、税务等部门多方参与,把问题消灭在基层,绝不拖延。

二、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是普查对象不配合。一方面由于商户怕露底、怕显富,担心泄漏商业秘密导致对普查工作不支持、不配合。另一方面,重复上门也让普查对象感到厌烦。比如两湖绿谷大市场内的一家从事汽车贸易的公司在经过普查员先后四次上门软磨硬泡后才配合登记。

二是普查表格变动频繁。据普查员介绍,正式普查使用的单位普查表较试点和核查时所用表格有了很大变化,将法人、产业活动单位所用表格合二为一,多项数据指标也融合在一张表中,致使普查对象无法正确填报。

三是普查流程重复。本次普查相对于二经普最大的不同就是使用了PDA设备采集,需要对有证单位拍照留底。对于非联网直报法人单位,普查员不仅要在PDA录入数据、拍照,而且还要指导企业填写纸质普查表以及告知书,并签字盖章拍照,这就增加了普查员以及普查对象的工作量。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大部门协调和执法力度。经济普查是一项政府行为,所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有义务配合政府部门参与经济普查登记。据普查员反馈,绝大多数商户都较通情达理,经普查员多次上门后最终配合登记。对于那些坚决不配合的单位,要联合工商、税务、质监、铁路、银行等部门共同执法,强制执行普查登记。

二是开展对普查员的针对性培训。从我镇经普办反映情况来看,培训班办了不少,但是效果总是不能尽善尽美。特别是表格合并后,有些数据指标归谁填、怎么填都分不清楚。为此,建议各级经普办要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而不能人云亦云,简单地看个视频或是按照培训手册上的内容讲解,貌似面面俱到,结果可能达不到效果。

镇域经济 篇4

镇域经济是区(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区(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区(县)域经

济的崛起,构建和谐万州也变得不可能。什么是镇域经济呢?按区域经济理论解释,镇域经济属于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特征明显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处于我国国民经济五级(中央、省、市、县或区、镇或乡)构架中的最基层,是国家方针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在我区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进程中,必须大抓特抓镇域经济,盘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这对于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万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清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刻理解和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堪忧。据区统计局提供资料显示,2006年万州镇域(包括镇乡、街道)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镇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000余元,同比增长8、3,远远低于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00余元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全区镇域经济总量还不如九龙坡区九龙镇的经济总量,仅为九龙镇的41,少65亿元。更不如位居全国千强镇之首的东莞市虎门镇,仅为虎门镇的32,少90亿元。全区除街道办事处外,还没有一个镇乡经济总量上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500万元。因此,我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增速缓慢,差距十分明显。

(二)、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浙江镇域工业企业占到了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称为“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见,镇域经济对浙江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非常强。与此相比,我区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还远远不够,镇域经济是万州区域经济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万州经济实力的提升。

从我区镇乡实际情况看,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城发达区县狠抓镇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我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为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增强镇域经济活力,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万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选准加快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从我区镇域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从镇域客观实际和镇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积极选准加快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城镇一体化、产业带状化、投入经常化、人才保障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城镇空间布局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由于我区镇乡区划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城镇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弱。应当采用“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拆并带动作用不明显的一般建制镇(乡),以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城镇空间,继续缩减镇乡规模。要支持小城镇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对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二是以布局带状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特色经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镇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问题 篇5

**乡党委书记***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最新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近来,**乡党委就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对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调研,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工作建议。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质量明显提高

2011年全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13亿元,完成任务2600万元的71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512万元,增长49.6%;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15412万元,增长54%;农业总产值达到8100万元,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5480元,较上年增长75.2%;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5000元,较上年增长53%。

(二)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大力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沼气工程。

土地平整取得突出成效。不断加大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力度,保障了可灌溉良田的有效灌溉和农业丰收,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及规模产业,实现了苹果创强目标。

5、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等村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美化、亮化了村庄。

(三)城乡化进程日益加快

城建工作按照“拉开框架、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先后实施了人行道扩建、下水道修建、行道树补植、路面店面改造等10余项小城建工程,城乡亮化率、绿化覆盖率不断上升。进一步完善了小城乡功能规划,对小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特别在整治环境卫生上花了大力气,成立了卫生清洁队,新建了多个垃圾台和一个垃圾填埋场。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就全乡总体发展局面看,经济发展后劲十足,社会和谐繁荣,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相对粗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二是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显现。果业、建材业、煤炭产业发展局面良好,但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配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相对比较迟缓,集群招商的效果不明显。三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经济强村建设力度大、效果好,经济薄弱村仅限于整治农村环境。另外,大多数村对新农村建设存在思想偏差,只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忽视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乏力。四是对外开放领域不够宽广。体现在重点大项目引进乏力,引进项目质量偏低等方面。

三、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

根据当前的发展局面,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果业强乡、打造全省文化名乡、建设全市商贸大乡”的发展思路,工业上上规模,农业上创特色,城建上讲个性,三产上聚人气,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项目建设水平、社会和谐水平、党建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全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立足培优扶强,挖掘发展潜力,在工业经济上上规模。工业是支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脊梁。我们要按照做大做强的原则和节能降耗减排要求,大力发展工业。突出重点抓工业。抓好煤炭、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提高优势产业增加值。支持重点企业新上项目,扩大企业规模,实现工业总量和质量双提升。实施名牌战略,积极争创省优、市优品牌,大力培育拥有自主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主导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竞争优势。建好项目抓工业。认真研究加快工业发展的措施,引进培育一批新型工业企业,带动乡域经济整体实力扩张。强化服务抓工业。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全力支持工业发展,继续实行乡领导联系企业制度,解决企业发展困难,创优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做到思想向工业统一、精力向工业集中、措施向工业倾斜。

(二)立足富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在建设新农村上创特色。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打牢商贸重乡基础。培育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乡区经济、村组经济,努力形成“户有主业、村有基地、乡有特色、外创品牌”的产业发展格局。稳定粮油生产,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油产量和质量。突出发展鲜干果产业、蔬菜产业和畜禽养殖业,扩大苹果、蔬菜和畜禽养殖基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公路、沼气、饮水、广播电视等基础建设,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益性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推进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推出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村容整治、乡风文明的示范点。提升农民素质。利用好“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尚,共同建设和谐**。

(三)科学规划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在城乡建设上显个性。根据城乡的产业、人居等发展需求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将全乡划分为行政区、商贸区、生活区三大区域。根据功能区划分特点,规划一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步行街建设及街道的绿化、亮化和配套设施建设。

(四)立足壮大特色,积足发展后劲,在繁荣三产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乡地处铜川、富平、蒲城三市县交界中心的区位优势,做活商贸物流,繁荣第三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餐饮、批发零售、娱乐、建材等商贸服务业,按专业特性分类规划建设商业街,吸引大型商贸零售业落户**,加快步行街和建材街建设,大力发展物流经济,使我乡成为一个集居住、休闲、流通于一体的人流密集、物流通畅、商流兴旺的中心区域。

(五)立足争资引资,优化发展环境,在扩大开放上求突破。进一步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迈出招商引资大步伐。充分发挥**的生态、资源、交通优势,抓住产业项目、税源项目、品牌项目不放松,切实用足、用活、用好国家产业政策,精心包装一批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中央、省、市盘子,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接替有序。借助省内外各类节会,大力宣传推介,吸引客商在**投资兴业。构建全民创业大格局。高度重视创业工作,认真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完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在全乡上下大力营造千方百计谋创业、千辛万苦去创业、千军万马兴创业的生动局面,为商贸重乡建设助力添彩。营造加快发展大环境。坚持服务为本,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畅通“绿色通道”,为投资者提供最优的服务、最大的支持、最佳的发展平台,让客商引得进、留得住,可发展、能赚钱。

镇域经济 篇6

依托三大平台助推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今年以来,蒋官屯街道办事处在市委、市政府,开发区党工委、管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134810”工作计划及“331”重点项目建设,以优势产业、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三大抓手”,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完善招商引资模式,立足新起点,勇创新业绩,促进镇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立足优势产业,做好“转调”文章

谈及产业发展,蒋官屯办事处党委书记张廷辉说:“产业发展是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基础。我们要立足优势产业,做好转调文章,依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推动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再谋新跨越”。

钢管产业是蒋官屯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无缝钢管产量已占全国的12%以上,实现了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过百亿元,大东钢管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缝钢管聚散地,市场商业销售达到500万吨,占全国无缝钢管市场销售量的三分之一。2010年,办事处被评为“山东钢管产业第一镇”和“省级钢管产业集群”。目前,《钢管产业发展规划》已由中国冶金研究院编制完成,办事处将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力争5年的时间将钢管产业打造成我市的第三个千亿产业。

商贸物流产业是蒋官屯的又一支柱产业。目前,办事处年货物进出量已超过2000万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外环物流带,现代商贸物流业初具规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总投资16.6亿元的汇通金

属商贸物流园的开工建设,汇通物流、千千佳物流、宇通物流、鼎阳物流、双荣物流、金羊物流等物流企业竞相绽放,揭开了打造聊城“物流强市”的壮丽篇章。

蒋官屯的汽车文化产业园聚集了30多个品牌的汽车销售,年营业额已达30多亿元。目前办事处正在与华晨宝马、进口三菱、中冀斯巴鲁等国际知名品牌洽谈投资协议,并已启动了占地800亩的贺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发展后劲。

金属产业、汽车产业、物流产业三大优势产业“三马”驾辕,百业竞秀,蒋官屯办事处正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做好“转调文章”,为最终实现产业布局合理,产业层次互补、产业前景广阔,逐步释放越来越显著的集聚效应打好基础。

加快项目建设,实现“保驾护航”

项目建设是带动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这不仅关系到蒋官屯的现在,更关系到蒋官屯的未来。为此,蒋官屯办事处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抓项目建设作为促进乡镇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带动经济总量的提升。

今年以来,一大批大项目在蒋官屯奠基开工,不仅增强了蒋官屯办事处的吸引力、吸纳力,而且为招商引资百日会战的全面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蒋官屯小城镇开发建设项目是列入聊城市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由市领导亲自挂帅,真正将蒋官屯打造成为集旅游、文化、休闲、宜居为一体的“江北水镇”。汇通国际金属商贸物流园项目是山东省重点项目,总投资16亿元,具备定位高、服务优、设施全、辐射广、电子化交易等特点,严格落实山东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将聊城打造成“中国三千亿元金属材料产销基地”的规划。

为了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总体部署,蒋官屯街道党委于2011年初成立了11个重点项目工作责任小组,分别负责山东汇通金属商贸物流园项目、小城镇开发建设项目、中通新能源汽车项目、鑫亚公司电控产品工业园项目、荣兴铝镁合金项目的建设,制定重点项目承包“六个一”工作制度,并将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四位一体考核。通过制度建设和严格奖惩,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抓项目、抓发展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以项目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

完善招商引资,力促“跨越发展”

蒋官屯办事处牢固地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招商引资工作,将招商引资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2010年制定了“1061”引资计划,2011年确定了“331”招商工程,自我加压,不断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促进办事处经济蓬勃发展。

蒋官屯办事处按照制定的活动方案,率先采取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的办法,成立了3个专业招商小组和8个全员招商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科级干部任组长,将招商引资任务量化分解到每一名机关干部。设立了招商引资风险金,做到了招商引资“人人有责、从我做起”。

按照开发区“一区七园”金属产业园的战略部署,蒋官屯办事处充分发挥以钢管产业为载体的金属产业优势,紧紧围绕钢管深加工、金属贸易、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坚持“走出去”招商。蒋官屯办事处采取了“政府搭台、行业牵手、企业唱戏”的新型招商模式,为辖区企业提供招商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发挥产业优势,以园区为载体,以商招商,以情招商”成为招商引资的新亮点。一是以钢管产业为载体,做大做强金属深加工。二是以山东汇通国际金属物流园为载体,做大做强金属贸易。蒋官屯办事处在广州、北京成功举办了山东汇通国际金属物流园招商推介会,共邀请全国著名的金属贸易商300余家参会,福建长虹商贸、北京京东齐鲁、天津华耀工贸、北京泰恒商贸、北京海京汇源等120余家大型商贸企业签约入园。

蒋官屯办事处不断创新思路,精心策划,依托自身园区优势,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方法,真正做到“看得到商机,出得去寻找,抓得住成果”,真正实现以招商促发展的目标。

镇域经济 篇7

关键词:创新驱动,梁山县拳铺镇,工业园,经济

工业园位于水泊梁山南部,面积163.58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鲁南经济带规划区和京杭运河经济带交汇处,距济宁机场50分钟车程,距京沪高铁曲阜站1小时车程,形成集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高铁、航空和水运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已融入以省会济南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梁山工业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集中突破项目建设,工业园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余亿元、财政收入1.48亿元。先后被评为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基地、中国二手商用车交易基地、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山东省循环经济园区、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梁山工业园大力实施“工业立园”、“产业兴园”、“科技助园”发展战略,大力度招商引资,突出抓项目落实,逐步形成了以专用汽车产业为主导,以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物流商贸、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辅助的多元化产业集群。目前,入园企业已达548家,形成年产专用汽车15万辆和各种配件400万件(套)的生产能力,可生产20大系列1300多种型号的专用汽车,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密集度最高的专用汽车产业集群。

一、坚持科技推动,支撑企业做大做强,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梁山工业园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设立了专用汽车产业办公室,大力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创优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先后建立了山东省专用车及零配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梁山专用汽车研发分院、山东汽车工程学会、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等4个专用汽车研发创新平台,推进专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全面提升专用汽车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人才带动,夯实企业发展根基,强化产品研发

积极鼓励和引导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科研中心,切实提高企业创新、产品研发能力。目前,以中集东岳、水泊焊割等企业为载体,先后建立山东省特种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专用车制造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研发机构,建立各类研发站、所35个,并与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36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格局。目前,梁山工业园从事企业研发工作高层次人才达100余人,聘请佟振合、蔡鹤皋、宋振骐、郝吉明四位院士担任政府科技顾问,并在水泊焊割、威特立邦等企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承担国家级项目16项,参与制定国家级标准20项、获得科技成果19项、国家专利231项。中集东岳研制的铝合金罐车、沃德研制的重型自卸半挂列车、天宇公司研制的冷藏车、盛润公司研制的LNG、CNG低温运输车等各类科技含量高的特种车占产销量比重达到28 %以上,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三、坚持政策促动,激励企业竞相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

一是靠政策带动。工业园专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大力鼓励企业打造强势品牌,重点引导和扶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申报相关名牌、商标的企业予以资金扶持,对被评为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奖励。盛润汽车、通亚汽车、中集东岳、杨嘉公司、水泊焊割、太岳板簧、康健配件等企业的20余种产品先后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二是用服务帮促。工业园(拳铺镇)专门实行领导班子成员重点技改项目包扶责任制,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推动机制,对规模以上企业进行重点帮扶,跟踪服务,并建立健全帮扶台帐,落实“双向定期沟通”机制,动态掌握帮扶企业问题台帐的节点推进情况,积极帮助企业解难题、办实事,确保企业重点技改项目快落实、快推进、快见效。三是靠科技兴企。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梁山县委、梁山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专用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快速发展的意见》、《梁山工业园关于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研发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提高创新能力,2013年企业研发投入资金达1.1亿元,用于企业科技创新奖励1000余万元。

截止目前,梁山工业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家,其中国家级5家,市级12家,达到行业标准的43家。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1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21.16%,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年增长3.12%;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12%。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小马过河》及教学反思下一篇:韩庄学校田径运动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