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是中央基于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国内外粮食供求新态势做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思路。藏粮于地是基础, 藏粮于技是动力,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共筑国家粮食安全新机制。

1 河南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意义

河南是中国传统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 用不到全国1/15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的粮食和超过25%的小麦, 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但河南粮食生产也存在耕地后备资源枯竭、耕地质量下降、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科技普及率与农业科技贡献率以及农业劳动力素质低等突出问题, 使粮食连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 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河南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仅事关河南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也关系到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 更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

2 河南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主要做法与成就

河南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耕地占补平衡等多种途径严守耕地红线, 通过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通过构建“一三五五”科教兴农工作机制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通过实施“四优四化”工程深入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

2.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004—2015年, 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 并在2015年首次超过600亿kg, 平均667 m2产达到创历史最高记录的606.71亿kg;2016年小麦产量实现“十三”连增, 虽因受自然灾害影响和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粮食总产量小幅减产至594.66亿kg, 仍处于高位运行;2017年在播种面积调减667 hm2的情况下, 全省夏粮总产量和平均667 m2产均再创历史新高, 分别达到355.4亿kg和431.4 kg, 增幅均为2.2%[1]。

2.2 基本农田建设与耕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把基本农田划定作为政治性任务狠抓落实, 完成划定永久基本农田682.22万hm2, 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目标, 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4%;二是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把守红线与保发展相结合起来, 连续16年实现“占补平衡”;三是积极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复垦, 累计平整土地12.1万hm2, 耕地质量等级提高1.86等,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超过10%, 耕地面积达0.08亿hm2, 净增0.51万hm2, 实现了2009年以来耕地面积的首次净增加;四是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 2012年至今, 累计改造中低产田80多万hm2, 建成高标准良田235.3万hm2, 累计达到357.1万hm2。

2.3“一三五五”工作机制助力科教兴农

在农业主管部门的牵头下, 河南省依托35家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推广机构、农业企业、规模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聘请11名首席专家、42名岗位专家、33名综合试验站站长进行协同创新, 基本形成“一三五五”的科教兴农工作机制[2]。“一”是指每个首席专家团队对接服务一类 (个) 农业产业化集群 (龙头企业) ;“三”是指每个岗位专家至少联结服务三个乡镇农技推广站;“五五”是指每个综合试验站站长至少分类联系服务五名新型职业农民、每个乡镇 (区域) 农技推广站至少分类服务五个新型职业农民。“一三五五”工作机制有效整合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的“一盘棋”。

2.4“四优四化”战略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蓬勃开展

“四优四化”战略是指通过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 统筹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 为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河南省2016年调减了供过于求的玉米种植 (15年来首次下降) 改种大豆、杂粮等粮食作物和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效益不减反增;永城市通过实施“1006”工程, 减少传统的玉米种植增加6.7万hm2高产大豆和0.4万hm2优质花生种植, 使当地农民的收益大幅增加。

2.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催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则是解决“谁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和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河南省从2012年就开始试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已经培育各类职业农民31.68万名。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动下, 河南农地流转面积大幅增加, 流转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催生出20余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包括4.3万户种粮大户、2.96万个家庭农场和13.2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经营耕地面积高达111.1万hm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态势和效益明显[3]。

3 河南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严守耕地红线与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河南耕地面积排名全国第三, 但仅为黑龙江的50%, 仅为全国的6.5%;耕地保有量为813.3万hm2, 仅高出保护红线2.67万hm2;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虽超出国家规定1.8万hm2, 但基本农田保护率尚未达到84.8%的国家目标。2000—2016年, 河南共完成退耕还林105.7万hm2, 2017年中央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为0.3万hm2;能够开垦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三区一群”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等国家级战略推进,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难度的越来越大;中低产田比例仍然高达60%, 高标准良田建设与424.6万hm2的规划目标尚有67多万hm2的差距;自然灾害损毁、耕地质量退化、耕地粗放和过度使用等问题依然存在。

3.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仍然较低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投资大见效慢, 故往往主要靠政府主导和财政投入, 投入渠道单一、投入力度有限。河南省当前整体仍有400万hm2中低产田需要改造,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65%, 仍有100多万hm2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同时, 部分新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由于分布散乱、重建设轻管理、配套不完善而功能受限, 部分坑塘井坝设施废弃、老化、失修状况严重, 抗灾减灾能力有限, 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2016年粮食减产2%的一大原因就是夏秋两季均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3.3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偏低

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体系已经比较完备, “一三五五”科教兴农机制基本形成并在粮食增产增效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农业科技普及率仍然偏低, 56.6%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农业发达大省江苏66.2%的水平尚有近10个百分点的差距, 与河南农业大省的地位并不相符。“一三五五”工作机制中, 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广、应用三大环节衔接还不够密切, 尚未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 特别是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的融合深度不够。

3.4 农业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农业劳动力仍然短缺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的时间周期长、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再加上农业科技投入低,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比较短缺, 特别是基层乡镇农技人员则由于待遇差、工作条件艰苦、工作量大、职称评定难等问题导致严重的人员流失、年龄老化和结构失调, 而且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涉农高校或专业招生困难以及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愿从事农业是根本性原因[4,5]。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指“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新型职业农民, 他们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应用的最后执行者, 但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经商打工, 真正留在农村的大多是“993861部队”, 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严重不足。虽然截至2016年底, 河南省共培育31.68万名各类职业农民, 但离2020年培育100万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4 河南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对策

4.1 把严守耕地红线和耕地保护作为政治性和战略性任务狠抓落实

一是构建“政府负责、国土牵头、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 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二是注重协同配合, 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国土、农业等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三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综合利用行政、法律、经济、市场等手段, 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四是以惩治性方式加强监管, 把划定农田基本与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两条“红线”协同开展, 使之成为耕地保护的“紧箍咒”;五是以“规划现行、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广泛参与”原则稳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良田建设, 同时积极申报国家耕地轮作休耕试点。

4.2 政府主导、广泛参与, 稳步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

一是政府主导, 水利和农业部门牵头, 把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良田建设相结合, 根据高标准良田的区位与地理条件, 加强规划、立项, 注重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二是搞好相关配套工程, 注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与农村道路、水电、管网建设协调发展;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 积极引入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资, 构建政府、社会、农户“三位一体”的投入保障机制;四是按照“谁投资、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 明确权责, 规范管理、加强监管;五是注重政府、建设单位、维护单位、使用者相互协调, 构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永续利用的长效机制。

4.3 加强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加强“一三五五”的深度对接, 形成创新、推广、应用三个环节紧密衔接, 促进农业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推进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打破部门、区域、行政之间的界限, 推动科研院所、农业院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的紧密合作、协同创新[6];三是充分发挥县乡基层农技部门和大学生村官的推广应用纽带作用, 因为他们对上连接农业科技创新的专家团队、对下连接农业科技的最终使用者;四是重视发挥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在良种引进、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农机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五是以灵活方式引入金融资本、农业企业、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 形成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六是发展物联网+农业技术应用推广, 重视发挥微信、QQ等在良种良法、节水节肥、灾害预警与防御方面的宣传、推广作用。

4.4 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对于农业科技人才, 一是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资源普查,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 搞好人才队伍的中长期规划;二是对于领军、急需专业人才, 建议纳入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三是对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在政策允许范围之内在职称、晋升、收入等方面适当倾斜, 同时尽量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四是注重后备力量补充, 除了涉农专业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外, 建议大学生村官选聘向涉农专业倾斜, 可以考虑借鉴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制度选拔高素质人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 可以采取各对口部门单独培养, 如农业部门负责生产经营技能培训、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职业技能与创业培训、扶贫部门负责专业技能和专业服务技能培训、教育部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并引导返乡务农创业, 也可采取多部门交叉联合培养方式, 如地方政府组织上述部门在涉农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综合培训等。

摘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对传统“藏粮于库、藏粮于市、藏粮于民”的优化、创新与升级。在阐述河南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 总结了河南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主要做法和成就, 进而深入剖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后提出实现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问题,对策,河南省

参考文献

[1] 焦国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厚植河南新优势[N].大河报, 2016-03-11.

[2] 程传兴.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新常态下的河南粮食生产安全战略[N].河南日报, 2015-12-11.

[3] 刘立新, 王俊超, 左金安.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显示河南耕地增加7.61万亩达1.22亿亩[EB/OL]. (2017-09-18) [2017-09-02].http://www.mlr.gov.cn/xwdt/dfdt/201709/t20170918_1595227.htm.

[4] 张建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 :79-85.

[5] 张培奇, 范亚旭.河南激活科教兴农新动能[N].农民日报, 2017-04-07.

[6] 史俊庭, 秦志伟.“四优四化”助推河南农业供给侧改革[EB/OL]. (2017-06-18) [2017-09-02].http://henan.163.com/smx/17/1018/14/D11O5KJL04398DPJ.html

上一篇:彭水“中华薯业强县”的实现路径研究下一篇:绿色化工技术在氯碱生产企业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