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探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民办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在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可充分挖掘出大学生个人优势及潜在能力,进而有助于促进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最终真正意义上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率。所以,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有必要重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探讨,由此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鉴于此,本文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路径”展开深层次分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要想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道路,需提前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大学生需重点考虑自身特长、专业、兴趣等因素。大学期间,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让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方位准确了解自己,并准确定位个人能力,明确自身兴趣、特长等,由此合理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侧重教育结果,民办高校亦是如此,侧重教育结果,忽视教育过程,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尚未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民办高校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一次就业率,通常在大学生最后在校一年内频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者专家咨询活动,尚未将大学生职业生态规划教育工作视作一项课程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缺乏可行性的规划,学生在此过程中,仅能够大致掌握一些职业选择知识,或者了解一些简单肤浅的求职技巧,难以在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发挥出既有作用。

(一)民办高校及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度不足

民办高校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列课程,但是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措施与教学质量检测、反馈措施,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同时,民办高校在教师及教学时间分配方面侧重学科知识,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外加教学时间的缺乏,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序进行[1]。

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尚未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缺乏相应的态度,不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同时,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性、系统性,仅涉及一些求职技巧、就业政策等内容,尚未系统讲解职业规划其他方面的内容,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有作用的发挥[2]。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契合度不足

民办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然而,专业化工作知识与实践技能是职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倘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未考虑学生专业,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提高。所以,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重视大学生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由此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性的提高[3]。

(三)教师整体综合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主要由院校辅导员或者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负责,这类人员由于身兼其他职位,缺乏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深入钻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且在实践中,难以从专业角度透彻分析职业发展状况,从而直接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4]。

除此之外,教师队伍普遍是兼职人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职业素养等,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方案,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较大负面影响[5]。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进积极心理学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作用

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之外,还需要综合学生兴趣、专长等,全方位、系统分析大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基于这一层面分析,积极心理学引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作用。

(一)正确、全方位认知教育对象

传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个体的不足与缺陷,然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侧重个体潜力的开发与全面发展,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明确[6]。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心理学中持有人具有自我决定性的内在优质生命系统,基于这一层面而言,积极心理学可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层次认识教育对象,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准确把握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认为教育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被动输入过程,而是一个教育对象主动认知与加工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包括信息登记、编码、选择以及加工等一系列操作。倘若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内心产生了抗击力,势必会影响到教育内容的加工与内化。

教育对象并不是机械,教育过程也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要想真正意义上让教育对象吸收教育内容,需重视教育对象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不同个体之间的教育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所以,教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除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之外,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三)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育目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满足人的具体需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以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这种教育除了体现大学教育经济功能之外,还需要重视实践作用的发挥。所以,教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将职业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引导阶段,而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规划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重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突出,并予以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发展成才,进而才能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学习持有充足的内驱力,对于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路径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积极心理学的引进具有积极现实意义与重要作用。所以,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有必要予以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应用价值,促进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的提高,有效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接下来,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及文献研究成果,予以个人语言,就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提出自身几点拙见,仅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借鉴。

(一)充分挖掘大学生个人潜力与优势

Holland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当中指出:人的兴趣爱好、性格与职业选择具有紧密联系。所以,民办高校教师有必要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个体优势与潜力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并将其用于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生活方式单一,并尚未过多参与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所以,低年级的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未来迷茫,缺乏人生目标,高年级的大学生则由于面临就业,表现出不安。针对这一情况,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岗位的执教者有必要借助一些工具,例如: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加德纳多元智力测试等,对学生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系统评价,具体涉及学生的性格、能力专长、兴趣爱好等,由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充分挖掘出大学生个人潜在能力与独特优势,由此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对自身进行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认识和评价。

(二)提升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简单来说指的是大学生对实现某些业务目标的意志力,或者说是大学生对职业行为能力的正确认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密切联系,并且职业生涯规划会伴随自我效能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反之,一些职业自我效能偏低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势必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好高骛远,要么妄自菲薄。现阶段,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较高的职业自我效能,分析其本质原因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对自我职业能力缺乏一个正确认识,并且大部分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不够客观准确。所以,民办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工作者需以个体或者团队方式,结合具体成功案例,引导大学生挖掘出自身的优势与个人潜在能力,由此有效提高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观意愿。

(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职业生涯中的不确定性

现阶段,市场中流行的职业规划书籍当中,重点介绍了职业规划三大内容,一是了解自己的特质;二是了解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与特点;三是将个人特质与行业、职业特质相互匹配,能够聚焦定位符合自身特点的行业,或者职业类型,并参考此职业目标,制定一个校企学习目标,由此最终实现人生目标。

然而伴随着市场的转型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愈加复杂,大学生就业行为被引入其中,然而针对市场这一大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具有大量不可控、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单纯对单个大学生毕业时期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想要预测十年乃至更长的职业规划发展则具有现实困难。所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设置生涯目标时要能与时俱进,随时调整计划。二是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具有行业快速转变的复杂性、可开发性等特点,在此情况下,“黑天鹅”“灰犀牛”等偶发事件愈发多了。大学生特别是民办大学的毕业生需具备积极应对偶发事件的能力,才能紧紧把握住发展机遇。三是有专才有业。立足专业,才能拓展事业方向,以不变的专业能力应对万变的就业环境。

(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四观

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除了专业职业规划教育之外,还涉及其他因素,诸如积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了就业指导之外,需重视大学生人生引导及人生价值的认知,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这意味着教师除了需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三观外,还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就业观。

实践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团体辅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与学生探究如下问题:一是想象自身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如何有效开展相关工作?二是想象从事何种职业,能够让自身感到人生充满了价值与意义等等。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团辅活动,让学生对自身内心世界及想法具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树立积极四观。

四、结语

总之,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不容乐观。所以,教师有必要基于积极心理学探索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途径,积极有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在职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摘要:本文主要以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展开分析,先是深入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随后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作用及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后深入探讨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旨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人潜在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民办高校,大学生,新型职业生涯规划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雪琪.分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智库时代,2019(6):194-195.

[2] 张昕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219-220.

[3] 邓彩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统计与管理,2017(3):85-87.

上一篇:探析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下一篇: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