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性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性(精选13篇)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性 篇1

自从实行课改以来,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成了老师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将竞争机制引入小组建设中来。

小组竞争机制的内容

将班级日常生活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小组竞争,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习、纪律、卫生、劳动及行为习惯等等。这些内容的考察对象是每一个同学,而评价时则以小组成绩表现。为了对比鲜明,把好的方面用红旗表示,把差的方面用黑旗表示。如某同学违反了纪律,则在其所在组的表格内画上相应的黑旗,并不显示该同学的姓名。

在全体同学民主讨论基础上,制定出竞争考核细则如下:

实施过程

1、小组的划定:(1)人员确定:六人一组,共分八个组。各组之间从学习成绩到行为习惯都要基本均衡。首先是从成绩上,综合高一几次大型考试的平均成绩,进行均匀分配;如1—8名为1—8组,9----16名为8---1组如此循环,达到各组年级名次基本相等。其次是班、团干部每组分配一人,行为习惯较差的同学尽量均分开。(2)座位确定:为了突出小组功能,将六个人固定在前后三排。调换座位时以小组为单位组与组大调换,组内小调换。以确保每一个同学能在班级任何一个位置坐过。这样,既确保座位的公正性,又方便了小组竞争的特点。

2、组长负责制;(1)组长的确定:组长由组内民主选举产生。(2)组长的责任:组长受班、团干部领导,对小组竞争机制中的所有内容负责。例如:收作业时先由组长收齐再交给科代表,组长则负起了督促检查的责任。

3、内容的检查落实,及时记录在班级前面墙上竞赛的表格中,并通知组长和个人。

4、每周小结一次;每周由班长汇总一次,在周一的班会上向全班公布。

5、每月总评一次;每月在月考的下一周,进行综合评比一次。排出八个组的顺序。对前三个组进行物质奖励。由组长介绍获奖经验。由后两个组的组长总结落后的原因。

阶段性成果:

1、班级内组与组的竞争局面已经形成,组内同学相互制约、团结互助蔚然成风。开始分组时一般都是两个成绩接近的同学同桌,但分组不久,同学们自动调换为一个成绩高的与一个成绩低的同桌。用帮讲、帮做取代了过去的帮抄。特别突出的是八组,在前四次月评比中均在前三名之内。组长王浩然以身作则,把帮助同学落到实处。例如在收作业这个事情上,他和组内同学讲,宁可画黑旗也不能抄袭。在他的带领下,八组经常因作业完成的及时认真而画上红旗。

2、班级学习、生活环境得以明显改观。由于课堂纪律有值日班长和组长双重负责,使得课堂纪律井然有序,老师们上课顺心,同学们学习舒心。卫生划片管理,有组长、个人双重负责,有值日班长和卫生委员双重检查,使得教室地面一尘不染。再加上窗台上放置的各组竞赛养的盆花,教室里给人以温馨、爽朗的感觉。

3、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的潜能,在为组争光的意识中体现了自我价值。通过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实现了自主教育的原则。班里的两位“电脑游戏大王”在“不给组里拖后腿”的思想认识下,毅然放下电脑游戏,成为学习上进步最大的同学之一。班级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从高一时的倒数

冠亚军一跃变为高二四次月考中的正数前三名。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性 篇2

关键词:课堂,情景,趣味,激励

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 参与是最基本的条件。我们从实践中证明,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直接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不断地进行改革, 但课堂教学这个传统教育的基座仍然十分顽固, “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根深蒂固, 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我们的教师也并没有真正摆好师生的位置, “师道尊严”使学生对我们敬而远之。我们的学生, 或许因为在认知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或因为种种原因, 他们不敢在同伴面前轻易回答老师的提问, 害怕出丑。这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他们的学习能力仍得不到应有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当中实施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师生互动, 缓和课堂气氛

在很多时候, 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更多的学生则扮演着“群众演员”, 任凭教师摆布。事实上, 处于不同状态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能力, 师生的共同活动能使机械、沉闷的课堂呈现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 同时也会改变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现象。这就要我们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把这一过程灵活地组织成全班性的活动, 并且能让自己也参与其中, 这样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 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在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 而是以已有的知识框架和内在的经验体系为基础主动构建新框架的过程。教学中如果不能抓住教材所蕴涵的兴趣因素,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 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入门的阶梯, 兴趣孕育着愿望, 兴趣滋生着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规律, 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作为教师, 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愿望。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 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 创造思维才会活跃。

三、将趣味性教学渗透到教学之中

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并不等于学生已经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来了。那么, 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呢?教师如何将趣味性教学渗透到教学之中,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呢?

首先,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 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 巧妙构思,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想办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多创造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 课堂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其次,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良好氛围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与学生打成一片, 做学生的好朋友。要有幽默感、亲切感, 这样学生才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 提高积极性, 找到学习的乐趣。

四、因材施教, 优化激励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在课堂上, 教师不应冷落任何一个学生, 不歧视后进生, 要尽量发挥有自卑感的学生的积极性, 给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关注和正确的评价, 以鼓励为主, 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激励他们主动地学习,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他们自己能亲自参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己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也可采用“评优”的办法来激励学生, 使学生更热爱学习, 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竞赛情境, 以充分展示学生们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特长, 是活动的价值所在。教师可以适当扩大鼓励面, 增设奖励项目, 以激励中间层, 促进差生的转化和投入。如我在上一些活动课时, 准备了一些小礼品, 如铅笔、橡皮、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或者橘子、苹果、香蕉等水果, 学生们一看见这些物品都想得到它, 尽管这些东西不贵, 但是意义却大不一样。所以课堂上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积极地参与活动, 氛围十分热烈。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同学, 特别是一些差生, 只要他们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就要鼓励。

综上所述,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的归属与落脚点。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就应该追求完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想法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们的学生就会想学、乐学。只要我们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 学生自然就会兴奋, 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高涨, 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因此, 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创新。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性 篇3

数学积极性参与意识创设情境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数学教学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知识,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用原来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己思考,才能使学生掌握,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数学奥秘,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值得每一个数学教师去思考、探索与实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我让学生复习加法的运算定律,然后提出问题:在乘法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运算定律呢?同学们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咱们以小组为单位,举例来验证一下吧。”学生们立刻热情高涨地投入到研究活动中,谈自己的发现。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意有效地创设氛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参与的能力,并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的探求,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时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促进学生想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除教材上一般的同心圆的环形面积公式推导后,我画出不是同心圆的而是大圆包小圆的,像这样的又怎样求呢?看谁最聪明?学生反响强烈,争先恐后的要求发言。生1:我认为只要把小圆通过平移的方法,把两圆重叠为同心圆,就成了环形,而阴影部分不变。生2:我想:把组成环形的两个圆展开,得到一梯形,梯形的上底就是内圆周长,下底就是外圆周长,高就是半径之差。根据梯形面积公式可以得到环形面积公式。培养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参与学习,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采取多种方式,有意识地灵活地创设出符合教学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想参与学习活动。

三、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习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为让学生直观感知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型,在课堂上改教师演示为学生分组动手实验,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并在黑板上巧设问题: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里,倒几次正好倒满?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通过认真操作实验,观察思考,都明白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在课堂上提供机会,让学生敢参与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让学生课前准备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提出问题: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没有特殊情况?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还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并找出它们的特征。(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并用同样的方法总结出正方体的特征。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五、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参与

学生有了参与的机会,还必须有参与的能力,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给予参与的方法,可以使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在教“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手中的圆片的周长。再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用同样的办法去测量黑板上的圆的周长,几个同学绕来绕去,很难量準,教师拿出毛线,将毛线的一端拴上小球,一只手捏着毛线的另一端,让小球旋转起来,小球在空中划出一个圆,教师提问:“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学生都说没有办法测量出来。老师借此机会引导说:“看来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找到一个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让我们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什么样的圆都能求出它们的周长。”老师的这一席话给学生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他们立刻投入到下一步的研究。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片以及测量到的周长数据继续探讨。通过测量、计算,知道了任意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里的3倍多一些是一个常数,就叫做圆周率,求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就能顺利推导出来了。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性 篇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明航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中国教育报第3版

目前,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但由于合作动力不足,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企业对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观念陈旧,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不少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职业学校两个人才来源地;对人才培养成本还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要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有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没有认识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表现为企业的教育和培训成本在企业的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过低,企业设备和设施只发挥着生产作用,没有发挥教育和培训作用,对于校企合作所产生的效益没有切身感受。

第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得与失。在没有政策、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支付的额外教育成本,需要自己独立承担。因此,企业可以或可能少量、单次尝试投入这部分资金,但不可能长期投入。

第三,许多企业的教育和培训仍是薄弱环节,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参与教学人员的激励措施。

第四,校企合作既要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和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现实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对校企合作的把握只是依靠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的协议和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对学生参与岗位工作的劳动限度、时间限度、质量评价和结果考核尚缺乏法律依据。

加大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根据国外的经验,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校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英国政府规定,如果企业和学校实施“三明治”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可以减免教育税。同样,加拿大政府也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校企合作。尽快建立及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支持、规范和管理企业的参与。第一,在行业内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参与,如评价审核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资质,并规定获得资质的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教育培训资金、参与职业教育有关活动等方面可得到优先支持。第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对有资格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通过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建立,使那些生产条件完善的企业成为参与职业教育的资格企业,明确其责任和义务,明确校企双方在“结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把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实效和由此推动的企业技术进步,纳入各企业法人任期考核内容;把开展校企合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通过考核评估对合作办学成绩卓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

分级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参加的协会或专业委员会。专门机构的成立,尤其是一级和二级机构,在校企合作实施中应起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大劳动市场信息和人才培养信息的交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最新动态,减少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增加学校和企业结合的机会;通过有关制度的建立,如参与企业和学校注册制度或备案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和企业结合的效果,利用这些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结合程序和措施,使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更快捷、更顺利、更有效;通过各种教学文件的起草和审定,提高结合的水平和质量,使学校与企业的结合能持久开展;通过定期组织召开不同层次机构的联席会议,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交流,增加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增加企业和学校双方人员的交流,为双方的合作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多信息。

完善弹性学制,让教学管理适应校企合作的开展

目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多半只停留在模式的结构和运作等基本层面,较少触及这一模式中课程究竟如何设置、教学方法如何取舍等问题。随着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深入进行,学和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直接,学生和企业对学校的课程提出很多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有必要将改革深入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国情。

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是组织实施教学的依据。为确保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制定了分专业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明确了招生对象、学习年限(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教学时间和进度等内容,这些教学方案(教学计划)都是在学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制订的,它们显然不适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要。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的“2+1”模式,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2.5+0.5”模式,必须对现有教学方案(教学计划)进行解构,然后重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方案(教学计划)”。

对现有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的解构,就是要对课程设置的功能和作用进行重新评估与明晰,确定教学要求、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学场所(学校或企业),也就是要明晰课程的作用(为什么要设置)、课程的内容(学什么)、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序列(如何设置)、课程或作业实施主体(在学校实施还是在企业实施)。在此基础上,制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方案中要特别明确各专业所面向的实习岗位(群),以保证工作与学习的真正结合,避免工学互不关联。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由教学计划和职业教育条例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学校教学部分的依据,后者是企业教学部分的依据。因此,应针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职业院校和企业生产的特点,组织研究制定具有规范意义和可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将校企间的合作上升到政府规范的层面。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实施学年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的余地不大,已成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一个瓶颈的现实,需要真正实施弹性学制,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灵活开展。实施弹性学制时,要求改革学校的机构设置,提高实施弹性学制的管理服务功能,完善职业学校的学分制管理,为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和专业发展空间服务。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发挥人才培养作用

要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步伐,就必须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形成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

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加快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要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机制。要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开展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按照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安排学生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岗位上学习,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有些地方和职业院校可以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将学生安排在企业岗位上学习,也可以在保证总量的前提下,将学生在企业的时间分成若干阶段,与学校教学活动交替进行;学生可以在三年内集中完成学业,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总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上,鼓励多样化。

如何调动官兵练兵活动中积极性 篇5

开展执勤岗位大练兵是为消防部队打牢业务基础、苦练基本功、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消防部队整体战斗力的必然途径。而调动战士训练的积极性则是确保练兵成效的重要手段,所以如何才能提高官兵的训练积极性便逐步成为了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课题,下面我就“如何调动官兵练兵活动的积极性”结合自己工作以来遇到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官兵在岗位练兵活动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及表现

(一)敬业精神不佳。部分官兵政治信念淡化,缺乏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意识和干劲。一是精神状态差,不思进取。来当兵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满足于混日子,干工作出工不出力,能躲就躲,能逃就逃,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做一件事情,不求无功,只求无过。这部分同志事情也做,但不尽力。训练场上也能训练,数量也足,但质量不高,效果不好,抱着一种消磨时间,等下课的消极态度。特别是在中级士官队伍中有些同志存在越发严重的混日子观念,中级士官的成长中都经历了多年的当兵过程,至少是八年以上的兵龄,按照常理来说本应该从军事业务素质上和灭火、抢险救援经验上都应当成为基层部队的佼佼者,当好其他战士的领头人。但是,有的中级士官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认为当兵这么多年了,该吃的苦也都吃了;该干的活也都干了;该训练的也都练了,到了这时候应该是享清福的时候了,可以大小事情都高高挂起,堂而皇之地当起了老爷兵。二是价值观扭曲,攀比、享受观念侵蚀思想。少数同志认识上存在严重错误,不珍惜在部队接受锻炼的大好时机,而是比福利,比贪玩,怕吃苦,怕吃亏,追逐名利,谋求享受。不是在战友之间比谁比谁干得多,谁比谁业务好,而是比谁的手机好,谁偷懒的多。

(二)个人素质不高。这和近几年关系兵增多,部分关系兵“困难户”可能执勤岗位练兵成绩不怎么样,但到评先入党等一些敏感问题时,一个电话打来,可能他一样入党考学。这无疑是对其它刻苦训练同志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打击。部分“困难户”本身身体就不符合当兵的条件,而是通过关系来当兵的,“螺旋腿”他不可能完成体能训练中的立位体前屈,“平板脚”在22分钟内他也很难跑完5公里。这部分同志无论他们怎么练,达标的要求离他们还是很遥远,这时他们的积极性也没有了。

(三)干部队伍风气的好坏。部分中队管理松散,干部管理方法简单粗暴,中队环境压抑,官兵关系不融洽,战友之间不团结,道德行为明显滑坡。有的干部对自身要求不严格,平时侵占战士利益,让战士为自己办私事,品行不端,讲话不文明,举止失水准。这些也影响着部分官兵训练工作的积极性,他们把对中队环境的不满就可能带到训练场上。

(四)部分同志心理失衡。从主观方面来讲:面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日益突现的“金钱至上”观念,部分战士心理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他们和外面比报酬,和领导比工资。比赛中有物质奖励的,他们训练积极性高一点,没有物质奖励的就不练或没有工作积极性。他们中还有的同志在部队也只是一种过渡,对一切无所谓,对入党考学也不感兴趣,自己不想留在部队,只是家人要求送来煅炼的。从客观方面来讲:近几年来基层部队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11.15”大火以后,上海消防部队更是站在了风口浪尖,检查组是一个接一个,开展的活动是一个连着一个,白天训练了,晚上还要背一大堆的理论知识和竞赛题目,在他们压力达到一定限度时,他们心理也容易产生不平衡。正是这种不满情绪的支配下,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同志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调动官兵在执勤岗位练兵中工作积极性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增强官兵的责任感。在思想认识方面,注重科学引导,不唱高调子、戴高帽子、摆花架子,让战士认识到练兵不是为领导练,也不是为他人练,就是为自己练。面对纷繁复杂的练兵课目,瞬息万变的火场情况,中队将深入推进消防铁军工作作为提升消防部队整体素质和提高战斗力的必然途径,建立在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这一崇高的目标上来。使官兵们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的投身到训练当中去。

(二)干部身体力行是调动官兵训练积极性的前提和原则。常言到:“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干部作为管理者,其行为对官兵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影响极大。好的管理者本身就是调动官兵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干部只有在学习中找得到快乐、工作中放得开手脚、生活中经得住诱惑,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廉洁、务实、公正、奉献的形象,塑造人格魅力,才会有威信和感召力,才能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基层干部要了解每名官兵对现实需求、对未来的期望和效价、对公平现状的评价。要求战士争先创优,基层干部必须先要有争先创优的决心和信心。这样,基层干部就可以一种无形的人格魅力感染大家,激励大家。所以在执勤岗位练兵过程中,首先我们干部要充分认识消防执勤岗位练兵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切实抓出成效。再次,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加强自身体能和业务技术训练,掌握消防器材装备的使用方法,通晓灭火的基本战法,熟知社情,不断提高灭火和抢险救援的综合素质,为部队岗位练兵带好头,做出好样子,用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和模范行动,带动和促进岗位练兵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坚持典型引导,营造良好训练氛围。要注重在训练中培养、选拔身边的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通过选拔一批业务精通、实绩突出的业务尖子,充分激发战士训练热情。积极树立先进典型,让全体官兵学有榜样,比有标杆,奔有方向。营造浓厚的学习先进典型氛围。要让先进典型不仅政治上得荣誉,而且经济上得实惠。从而充分激发每一位官兵崇尚先进、争当先进、超越先进的意识,激发官兵从事消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爱业、敬业、乐业意识,满腔热情地积极投入到训练工作中来。目前,基层消防中队之所以岗位练兵热情不高,其主要原因,我认为就是对先进典型培养、宣传重视不够,忽视了先进典型的重点培养、先进事迹的进一步宣扬。结果,使官兵想学无榜样,想比无对手,想钻无气氛,难以产生“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应,难以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甚至出现对先进人物讥讽、挑剔、不服气的现象。因此,要高度重视做好先进典型的培养工作,以此激发广大官兵岗位练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 篇6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享受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使学生想学、乐学和善学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创设

情感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是不同的,光靠讲授并不能奏效,而充分运用情境陶冶的手段,教师的真情流露,真心投入,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产生“移情”作用,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提问回答,应该扬长避短。小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每次都能把问题答得那样圆满、正确。教师对他们回答的总是草率地加以否定或指责,就会大大挫伤他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在课堂上安分守己,不敢“轻举妄动”的局面。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能和蔼的微笑着使用“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了吗?”“你的回答很好,请坐下”等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有助于搞“活”课堂气氛,给学生回答问题营造—种民主和谐的环境。课堂上学生动脑动口,踊跃发言,其实是教师通过言行倾注于学生身上的爱激起了学生对教育情感的回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再提问:还可以怎么想?还有其他方法吗?为什么?鼓励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发现他们“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提高他们的信心,燃起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灵火花,激起前进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引进游戏

引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实施享受教学的重要途径。引进游戏,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消除疲劳,使学生在兴奋、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增添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高昂的学习情绪,由苦学变为乐学,死学变为巧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正如教育家斯卡特金说过:“教师要用自己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 中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课堂教学引进游戏的教学正是以教师的“苦”换来学生的乐。

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篇7

下面, 我就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英语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情感的触发, 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境又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 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努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直观教具要形象逼真、生动活泼, 使学生容易理解, 乐于接受, 印象深刻,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兴趣, 增强求知欲,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情态动词时, 我问一个学生:“May I use your eraser?”他答道:“Yes, you may.”我又用pen, pencil, knife, ruler等词替换eraser, 他的回答都相同, 我突然问:“May I use your nose?”他也脱口而出:“Yes, you may.”全班立刻哄堂大笑, 他马上改口:“Sorry, you mustn’t.”这时虽然是在操练英语, 而全班同学却沉浸在轻松、愉快的语言交际中,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 用成功的欢乐去巩固兴趣

获取知识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知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 学生就会产生愉悦情绪, 并能激活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不断地产生一定的成就感, 使每一节英语课都成为他们学校生活中快乐的一幕。课堂上学生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教师肯定的评价, 因此教师应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知道, 学生的智力因素各有差异, 有的智力水平稍高, 有的智力水平低一些, 再加上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巩固能力肯定有所不同, 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耐心、有爱心, 一边认真上课, 一边仔细观察学生的神态变化, 以控制和调节教学活动。如提问时把难度较大的题留给尖子生, 容易一些的留给中下等学生, 帮助中下等学生树立学习外语的“心理优势”,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无论是哪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进取心, 都希望自己成功, 使自己的行为得到教师、同学以及家长的赞许认可。课堂上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和微笑的面容, 一句由衷的肯定的表扬, 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当后进生有那么一丁点的进步时, 我们都要给予及时表扬, 肯定他们的进步, 使他们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对学习充满信心。由于学生充满了成功感, 不断增强自信和自尊, 从而巩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会从根本上改变对英语科学习不积极的状况, 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

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师生情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育需要科学性、艺术性, 也同样需要情感性。

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些教师, 对学生缺乏爱心与耐心, 对作业完不成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责备、训斥, 造成师生间的隔阂, 如此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无兴趣, 不“亲其师”则不“信其道”。不当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他们常常以不好好学习来“报复”老师。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来。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用教师的爱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热爱。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性 篇8

关键词: 学生参与    思政课教学    教学实效

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思政课教学却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教师难讲,另一方面学生难以入耳,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中尤为突出,一些高职院校学生把职业大学简单地理解为学习一门技术和技能,与思政课并无直接的联系,表现出大道理不太懂又不愿听的倾向。出现这种“两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忽视學生参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教学实效。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中呢?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1.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重视科技教育,认为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思政课教师被认为并不具有专业知识,不能与专业课教师相提并论,这使得有些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认同感,缺乏工作积极性。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因为职业需要才讲思政课,自己并不信仰马列主义,就会课上讲一套,行动是另一套,知行不一,无法触动大学生的心灵,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实际上,思政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教育和知识传授,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导向性很强,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思政课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师,他们身上更多一份责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使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就要促使学生多参与,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政治素质上,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爱岗敬业,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发自内心地宣传马列主义,做到真信、真教、真学。讲马列主义的人首先自己要坚信马列主义,要用理论说服学生,首先必须说服自己。

在业务水平上,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及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因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会使教师讲课时间减少,从表面上看,教师显得很轻松,但其实不然,教师要做到精讲必须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思想,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够较好地驾驭教材,解答学生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这对教师的要求相应地更高。

思政课教师虽然都经过系统、严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培养,但与学校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对思政课理论接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家对大学思政课教学非常重视,教育部还在一些学校举办了思政课硕士培训班,一些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不断充实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思政课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学历也在不断提高。除了教师自身加强学习外,学校也应多给思政课教师提供一些支持,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或“请进来”,加强学术经验交流,开阔思政课教师的视野,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思政课教学的需要。

2.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思政课是思想性、政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讲授是必要的,但单纯的知识传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应摆脱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学,平等地对待学生,学会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讲真话、实话,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大学生有自我肯定和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需要,而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使他们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发表意见,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在教师精讲之后,让学生登台发言,进行讨论,教师再进行综合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疏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其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阐明之后都要说明理由,这样就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分析,肯定正确的,纠正偏误的,并进行一定的理论升华,把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说明问题,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积极、健康、正确的轨道。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年龄、知识、心理等方面都具备了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观条件,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在中学阶段他们一般都比较贪玩儿,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不是很突出,更没有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热情,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很容易开小差,而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这对于他们毕业后继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讨论能够集思广益,促进师生思想的交流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师生感情,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理念的必要条件。通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改变教师主动“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让学生有话敢说,有话就说,由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如果离开学生参与和与教师的配合,就难以形成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为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只有广大学生自觉参与教学,在思想上接受,在行动中反映,才能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

3.关心学生思想实际,提高教学针对性

今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他们处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的氛围中,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思政课教师要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必须了解高职学生,一是从知识的角度,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及想知道什么,尽量避免教学的重复性;二是从思想的角度,了解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以及关注的程度如何,以便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我们可以通过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也可以通过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交流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之初,就可以用问卷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开一门课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喜欢理论课的学习吗?为什么?”“你对哪一个问题最感兴趣?”“通过学习你想了解什么?”等等,然后对学生的问卷进行分析,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当中的合理因素,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任务结束后,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本门课的得失。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有学生参与,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有利于增强教学针对性,促进教学相长。

由于学生参与增加,他们会主动思考问题,也会对理论和现实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教师应及时准确地把握这些信息,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对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采用请相关人士以专题报告形式解决。对学生中存在争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取长补短的学习环境,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实践环节,调动学生参与

联系实际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联系实际不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或实例进行教学,而且指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贴近生活,在实践中加深对思政课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自学内容,留出一至两周让学生带着问题查资料、文献,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如下岗职工问题、就业难问题等,走向工厂、农村等社会大课堂,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化思政课教育的内容,从现实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些做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中同样适用。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好形式。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查资料、讨论、社会调查后写出的论文等都可以作为期末评定学习成绩的依据。

此外,要加强学生参与,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學手段,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思政课教学由“平面”引向“立体”,将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总之,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雪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9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学生对某些抽象的东西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育家们探讨各种新的教学法,但都走不出这个圈子,学生获取信息量如同“井底之蛙”。上课时老师通过大屏幕投影向学生提出本课的中心问题,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对于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软件中设有动画,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一见就知,学习的劲头特足,个个都非常感兴趣,学生还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人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再也不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转了,一节课下来学得非常轻松。

二、多层次的内容,因人而学

在常规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的教学总是难以合全体学生的“口味”,有的觉得老师讲的问题太简单,吃不饱,而有的则吃不消,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解决这个矛盾呢?要掌握的知识放在基础篇中学习,把扩展的知识放在难题篇中学习,这样优秀学生弄清基础知识就会向难题挑战,他们被这些有趣的问题吸引了,越学劲头越足,一个个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平时反应慢的学生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学生根据电脑动态显示,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机地组合展示频率的调控,使所学知识异常容易掌握,有些学生轻松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试着向难题进军,结果少数人能做出几个较难的题目来,消除了畏难心理,极大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玩结合,寓教于乐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创设情景,其目的是把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之中,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玩其喜爱的游戏活动,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体育课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篇10

2011年贵阳市普通中小学艺术、体育教师 新课程“有效教学”论文参评送审表

体育课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体育课中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只有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课堂中,才能有所创新,才会有体育的真正体验。要上好一节体育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课中不仅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正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玩中求乐,锻炼身体?本人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在每一节课的准备活动中,不要经常采用一些固定、呆板的练习内容,因为这样就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而是应该经常变换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例如:有韵律操、小游戏等,总之,准备活动的内容、形式应在每节课中经常变换,使之不断有新意,这样能引起学生在体育课中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只有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课堂中,才能有所创新,才会有体育的真正体验。

要上好一节体育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课中不仅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优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通过准备活动,就能很积极的进入基本部分的学习。

二、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

1、体育的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安全、整洁,具有美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当学生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跳高”中,每当学生能成功跳过时,我会对学生说“你跳得很好,动作也很好”,每当学生不能成功完成动作时,我会帮他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且鼓励他说:“别泄气,再来一次,你会行的”。通过实践证

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3、在巩固所学的技术的基础上,可适当采用一些竞赛性的比赛。在练习速度素质时,也可以采用一些快速跑接力等。学生进行竞赛性比赛时,积极性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要克服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以新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是一种享受。例如在“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采用“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通过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性练习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感知动作的形象,参与尝试性练习和自主反复练习,达到掌握山羊分腿腾越的技术和技能。在教学设计中,将山羊分腿腾越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动作技术的特点,安排了具有激励作用的目标升级的练习内容,学生可以按不同的需求,选择其中一个练习内容作为基本目标,通过不断努力,获得不同的升级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层面上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在平时备课时,每节课的组织教学要精心设计,常教常新,力求给每个学生以新鲜感,使每堂课学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

三、在结束部分中,可以选择一些游戏、舞蹈、放松操等趣味性强的放松练习,使学生的生理负荷能较积极的恢复到课前状态。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性 篇11

一、明确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3.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课堂活动 篇12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美术的实践能力,能用美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有参与,才有实践,才有体验,才有收获。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美术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研究与探索。

一、激发参与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培养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1. 切实注重课堂导入。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美术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能否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我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导入。比如《卡通画》一课时,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为切入点。我运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怪物史莱克》的一个片段导入,滑稽的画面、夸张的想象、欢快的音乐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在教学十六册第四课《以刀代笔》时,巧设“悬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首先出示年画“门神”,然后提问:“你认识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你知道这种批量生产的古代年画是如何制作的吗?”通过巧妙地运用“悬念”,让学生在回答时进行讨论,既解决了知识的传授问题,又激发了创作的热情。

2. 有效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以它全新的视觉、听觉综合的立体感受,让学生的感情随着生动有趣的画面和明快优美的旋律跌宕起伏。应用于教学中,不但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技能,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把多媒体技术恰当地运用到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丰富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探索,在五彩缤纷的信息中穿梭、采撷,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现代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有一节课是关于动画片知识的,讲述了动画片是怎样制作的,旧时动画片的制作和现代科技下动画片制作的不同,中国和外国动画的比较。如果单是教师讲,则学生当然感受不到,于是我搜集了各种形式、不同国家的动画片向学生展示,收集我国早期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木偶动画《曹冲称象》、剪纸动画《猴子钓鱼》,感受不同制作材料的动画,收集《海底总动员》、《小飞象》、《麦兜响当当》、《冰河世纪》等,让学生比较不同视觉空间、不同动作表现形式的动画,学生大开眼界。如果没有现代技术多媒体,则这种效果是达不到的。

3. 注重培养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参与意识,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够自信。觉得自己画不好而对美术课热情不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赞美学生。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树叶”。学生的作画水平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要求,临摹、创作、表现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中,不期待学生有一样的理解与一样的表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独特的感受。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独立创新,好上加好;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辅导中给他修改几笔,在关键处提醒一下,使他能顺利完成作业,尝到“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实”的快乐,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对于学生精彩纷呈的作业,一一给予鼓励的点评,找出最优点。也许他的线条不够流畅,可是他的色彩不一定逊色;也许他的造型并不生动,可他的童趣跃然纸上;也许他画得并不生动,可是他的发言绝对精彩。你总能在品味之后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找到他们独特的一面。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评价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尽情绽放,自由发展。

二、培养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学生学习到学生自我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参与学习,进而创造。

1. 强化技法。

绘画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同样要注重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才能帮助学生解决绘画技巧上的困难。比如画人物速写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比例,引导学生画出动态线;再进一步完善线条。当发现学生轮廓画得不准,先别马上动手帮其修改,不妨让学生先停下来,自我分析画轮廓的步骤是否准确,比例关系是否运用准确、得当。在上色彩课时,除了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外,还要教会大家调色的方法,特别是复色的调配,这样才能增强大家色彩的运用能力,作品的色彩也将更丰富。

2. 积极评价。

创作一件完美的美术作品,总是要经过反复修改,修改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作品中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所以当部分学生初稿出来后,先选取几张具有代表性问题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修改的方法,并将学生作品中的优点一一予以展示、讲解;学生相互之间也能取长补短,继而各自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作品的表现意图,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大胆质疑,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学生还可自愿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评议。在进行自评、互评的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成功所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自己满意的美术技能和技巧。

三、提供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1. 作品展览,让学生在“欣赏”中积极参与。

上课中注意收集学生优秀作品,在上课前组织优秀作品展,同时再出示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能否展示、自己班有多少同学的作品被展示有一种期待,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创作,努力做好自己的作业。教师在此基础上介绍那些作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点,学生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优点。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 课堂延伸,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才华。

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活动以外,还可以举办一些阶段性艺术活动,如每年的艺术节都会举行动漫、绘画、书法等系列活动丰富学生艺术生活,让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利用网络资源将一部分优秀作品拍照或扫描后上传网站,在网上进行展出。期末时,在画廊中进行优秀作品展,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形式,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动力,使他们有了一种很强的参与意识,从而产生了一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支持性环境,激励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中,真正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体。

摘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方式, 不仅影响着他们在课堂的思想和行为表现, 还影响着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学习美术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 只有参与, 才有实践, 才有体验, 才有收获。本文从激发参与兴趣、培养参与能力、提供参与机会几方面阐述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活动中来。

关键词:美术课堂活动,参与,兴趣,能力,机会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堂教学.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性 篇13

摘要:在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中学生物理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虽然现在中学教师开始打破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模式,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但这些手段只能是起外因的作用,我认为最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思考和实践也即是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一节物理课感兴趣进而发展到对物理这一学科感兴趣,这是我们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启发式课堂教学动手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良性竞争心理激励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成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主要包括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这两个心理成分。学习自觉性是指学生对学习必要性与重要性有一定的或明确清楚的认识,并由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认识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也称求知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中下层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我认为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可以尝试以下的措施。

一、启发性课堂教学

1.指导学生预习新课。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使中下层学生能弥补前面基础知识的不足,而且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在八年级的物理教学中,有很大部分的内容是演示实验。教师在做演示实验中可以多给予中下层学生上讲台协助实验的机会。比如在讲《汽化和液化》这一节内容时,让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来做“观察塑料袋的变化”这个实验,一开始同学们对他不信任,认为他不可能把实验做好,那学生有点窘迫,我鼓励他:“你试一下,你肯定行。”那位同学树立了信心,把实验做的非常好,同学们对这位学生的印象也得到了改变,而且就因为这个简单的实验,他慢慢树立了学习物理的信心,成绩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实验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中学物理教材上的“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些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制作小发明。对于班上一些好奇心较强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做水瓶琴、针孔照相机、水果电池、指南针、电动机等,通过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这些小制作并不受学生成绩水平的影响,甚至有一大部分中下层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动手能力特别强,课外的小制作为他们才能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只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均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既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能大面积调动中下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

STS是现今中学物理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这部分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在教材的一些章节中,STS包含的内容丰富,有科学家的科学发现的历史故事,如《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有趣物理现象和知识的介绍,如《双耳效应》、《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凸面镜和凹面镜》、《海市蜃楼》……这些课程资源虽然作为阅读材料,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

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会提前阅读这些资料,而且经常几个同学会热烈讨论物理现象的原因,争论后还积极向老师提问。这时,老师也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既要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又要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网络搜索相关资料并解答相应的问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切不可因为学生的问题古怪而打击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布置同学们搜索资料的作业,在课堂上给予中下层学生充分发挥的机会,让中下层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物理学习的方法和物理知识的美,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通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良性竞争

学习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经常在教学中被采用。竞赛有个人间的竞赛、集体间的竞赛、自我的竞赛。竞赛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课堂上,通过适当紧张的竞赛思维活动让同学们兴趣增强,思维大为开阔。由于竞争是在合作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他们在课余讨论,堂上争论得相当热烈。在这样的良性竞争环境下,他们会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参与和竞争中,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培养了竞争意识和不甘落后、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

五、心理激励

中下层学生普遍的心理比较脆弱,对挫折和失败较为敏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中下层学生进行心理激励。大多数中下层学生成绩并不理想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存在智力差异,更多是个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青春期的情绪问题。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找出并克服学习障碍,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中下层学生适当机会发挥其所长,让他们体验进步与成功。在此情况下,在课堂上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困难的历程,历经了磨难,最终克服困难,有所成绩。暂时走在别人后面的人,只要有恒心,鼓起劲,迈大步,终究会后来居上的。鼓励了他们,故事鞭策着他们,他们的心中有了方向。

以上的只是阐述了调动中下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一些措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

上一篇:集资建房名额买卖协议下一篇:八年级上册Unit10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