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2022-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衡水市人民公园景观改造设计探讨

摘 要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一些早期建造的公园景观设施老化、功能退化,急需进行改造提升。2019年衡水市政府提出对衡水市人民公园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在对衡水市的地域文化诸要素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本次改造掌握公园的发展脉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景观要素,引用衡水的儒家文化元素,营造出具有典型特征的园林景观氛围,实现了公园的功能提升、景观优化和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城市公园;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景观改造;衡水市人民公园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与人们日常休闲、活动、游憩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同时具有城市防灾避难的功能。公园是“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其本身就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脉络,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1]。在景观设计中,常采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将其文化特征通过设计语言进行提炼和归纳,符合城市文脉与发展方向,使其与场地本身的“场所精神”达到一致和相互加强,再现当地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风土人情,展现地域特征之下深厚的历史文脉[2]。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一些早期建造的公园景观功能退化,设施老化,景观功能分区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突显,急需进行改造提升,在景观改造设计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和发扬地域文化,为周围人们提供高质量的休闲环境,营造出一个具有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园,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3]。本文以衡水市人民公园的景观改造设计为案例进行探讨。

1 项目位置及现状

衡水市人民公园(见图1)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市区,西至榕花街,东与居民区相连,北至人民路,南至胜利路,现状公园占地面积12.7 hm2,其中水面面积4.12 hm2。人民公园始建于1988年,是在一片废弃水洼地上修建的,衡水市最早的一座综合性公园。经过时代变迁,公园内的绿地、道路、建筑、小品及附属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破损现象,亟待改造提升,以满足周围居民休闲娱乐的需要。2019年市政府提出对人民公园进行全面提升改造。

2 項目主题

衡水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溯源至周,成于儒士,得名于褉礼。儒家文化已经成为衡水重要的城市名片,汉代大儒董仲舒、唐代大儒孔颖达都是衡水人,而当代衡水更是国内著名的儒学研究高地,因此,拟选定“儒家文化”作为人民公园改造的主题理念,赋予城市公园人文精神,使公园更具活力和生命力[4],传承和延续衡水地域文化,把地域文化融入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塑造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公园景观,同时唤起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3]。

3 项目总体设计

3.1 场地现状分析

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公园内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例如现状道路系统混乱并且与周边道路连通性差,南侧出入口景观单一,公园内的水系基本枯竭,水岸线景观较差,古亭需要修复,断桥需重新修葺,公园内中心岛屿已荒废需要重新设计。

总体上虽然人民公园问题比较多,但是其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适宜赋予公园新的文化内涵,建设成以“儒家文化”为主题,集城市形象及文化展示、休闲游乐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园。

3.2 设计方案

本项目的规划设计兼顾城市发展与城市风貌的现状,对公园内的土地使用功能、城市空间形态、交通组织、水系设计、滨水游憩活动空间、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打造滨水休闲、文化娱乐、亲水平台等空间,供游人观、游、赏、用。

此次公园改造提升项目将全园分为“一带、两心、三区”。“一带”是公园西侧邻水区域,“两心”是现有古亭景观、新建儒乡园景观区,“三区”是南北入口区域、公园内中部山体区、西南侧湿地区域。建园风格为中式传统园林,充分挖掘衡水市儒家文化,融于园林建设中。

1)对公园内的交通组织进行重新梳理,贯通公园内的道路;2)为保障消防的需要,将主园路拓宽至4 m;3)对公园内破损严重的种植池、木平台、园路、园桥、景观亭及存在安全隐患的栏杆进行改造提升;4)改造硬质水体驳岸;5)将林下裸露地面根据游人需求进行铺装,增加游人的活动空间;6)新增监控系统、音响广播系统、紧急求救系统;7)新建儒乡园、五孔桥、南入口牌坊等。

3.3 主要景观节点改造提升

人民公园景观节点改造提升主要分为五部分:1)贯通全园交通组织游线;2)新建儒乡园;3)南广场区域改造提升;4)新建五孔桥,修缮园内其他园桥;5)利用废弃物修建木亭1座。

3.3.1 贯通全园交通组织游线

通过实地勘察,贯通了园内的道路交通体系,拓宽主园路,公园西侧沿水体道路改造成木栈道,并且使其与园内主环路(一级路)连通,形成回路。公园中心儒乡园区域的园路,通过对景观桥进行改造提升与主路相互连通。对公园内次路、支路进行修缮、靓化。为了达到景观效果的一致性,全园风格形成中式园林风格,在次路、支路两侧设置低矮竹篱笆栏杆,突出公园的园林特色。

3.3.2 新建儒乡园

儒乡园位于人民公园中心区域,公园主山南侧,公园内中心岛屿。原位置建有仿古建筑中心大殿,此殿已荒废成危建,为了重新利用该区域,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修建儒乡园(参见图2、图3),充分展示衡水的儒乡文化。儒乡园包括寒门习礼区、书院致知区、归园田居区三个区域:寒门习礼区缘起儒家少年寒窗求学、习艺明礼的典故,以松竹为背景,展现学子求学的场景;书院致知区是儒乡园的核心区域,围绕池水布置厅堂、亭廊、水榭、山石,展现衡水的大儒风貌;归园田居区取义归田合道的儒家思想,利用草堂、柴扉结合微地形和植物种植(芦苇、观赏谷、小菊等),形成田园归隐的环境氛围。

主要的园林景观有:寒门习礼、礼正厅、明礼山堂、禊手榭、临溪草堂、知水亭、乐山亭、书卷墙。书卷墙法帖图案均由衡水学院美术学院老师根据儒家文化亲自画稿,交由专业师傅雕刻而成。园内的铜像组合、花街铺地、建筑匾联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定夺。

3.3.3 南广场区域改造提升

南广场位于儒乡园南侧,与胜利路相接,以前景观单一,现对此处进行了景观改造,与新建儒乡园形成统一的整体,南广场的形状由“鼎”演化而来。南广场入口新设有石牌坊一座,该牌坊作为人民公园南广场的标志,凸显中式造园风格与儒乡园的整体风格统一。

3.3.4 园桥

新建五孔桥(见图4)。五孔桥位置原是公园水体内的断头路,现修筑五孔桥打通了园内与公园西侧绿地的联系,成为市民进出公园重要的交通节点。五孔桥材质为汉白玉,其造型经过精心设计,柱头石狮子形式多样,体态变化丰富。

对公园内所有的园桥均进行了翻新修复,更换栏杆,刷漆,桥栏板的纹样由衡水学院美术学院老师设计,标志以桃花为底,中间以“园”字为形,成为人民公园特有的标志(见图5)。

3.3.5 修建木亭

原人民公园中心大殿废弃木材经过重新打磨,从中选取可用的,新建一座极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木亭,取名“陋亭”,选意于孔子“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第九》)。

陋亭对面是浣溪叠石,叠石水坝层层流水,别具田园风情。

4 结语

本设计对衡水市人民公园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准确判断,在对衡水市的地域文化诸要素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掌握公园的发展脉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景观要素,引用衡水的儒家文化元素,营造出具有典型特征的园林景观氛围,实现了公园的功能提升、景观优化和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樊蕊.老公园景观提升改造设计探讨——以西安市莲湖公园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6(05):154-155,220.

[2] 朱建宁,马会岭.立足自我、因地制宜,营造地域性园林景观[J].风景园林,2004(12):52-55.

[3] 袁冬颜,闫慧,徐森森.基于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设计研究——以许昌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9):150-151.

[4] 史维纳.城市公园地域文化表达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12):87-88.

(责任编辑:丁志祥)

作者:马丽萍 刘贺明 郑歌 孙甜甜

第2篇: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摘 要】从空间布局、发展阶段、产城互动、循环经济、产业链等五个方面分析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指出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重点分析其资源依赖、工业经济内部结构、产能过剩等问题,从技术立市、工业结构调整、服务业集聚发展、政府与市场关系、工业园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六盘水;工业园区;发展;问题;路径

一、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的总体状况

(一)空间布局比较合理

目前,六盘水市共有工业园区12个。其中省级工业园区2个,包括红桥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县红果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园区);市级工业园区6个,县级工业园区4个。

总体上看,六盘水市工业园区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三区三带。” “三区”是指中心-卫星城产业协作三角区、盘县生产力协作区、六枝工业区。中心-卫星城产业协作三角区以勺米-玉舍产业园、汪家寨-大河产业园和老鹰山重化工基地为三个顶点所构成的三角形产业协作区,包括钟山区经济开发区、水月产业园区、大湾工业园区和水城县董地、发耳、中箐工业园区。该区域位于水盘兴高速公路和水毕兴高速公路与贵昆铁路和株六铁路的交叉口。盘县生产力协作区即盘县县城中心区,包括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即红果产业园,还包括盘南工业园区和盘北工业园区。该区域位于水盘兴高速公路与国道G60相交处。六枝工业区即六枝县城平寨中心城所在区域,该工业区包括岩脚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和郎岱农业产业园区。该区域位于株六铁路与规划中的毕节-兴义高速公路的相交处。

“三带”即包括水-盘-兴产业带、贵昆铁路-株六铁路产业带、毕节-兴义高速公路产业带。水-盘-兴产业带即水盘兴高速公路沿线,从中心-卫星城产业协作区三角区依次途经发耳产业园区、鸡场坪产业园区、盘县生产力协作区,向南延伸至盘南循环经济区即保田产业园区所在之处。贵昆铁路-株六铁路产业带即贵昆铁路与株六铁路沿线,从大湾产业园途经中心-卫星城产业协作三角区、黑糖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发展基地,向西南延伸至六枝工业区。毕节-兴义高速公路产业带,位于毕节-兴义高速公路沿线,包括郎岱农业产业园区。

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布局依据的是“点轴式”发展的理论模型,以城镇为节点、交通干线为轴,工业园区为新增长极,生产力沿轴线辐射展开,构筑了“三区三带”的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这样的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与统筹城乡的发展导向,遵循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中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整体看来是比较合理的。

(二)总体上处于激励成长阶段

总体来看,六盘水市工业园区还处于激励成长阶段。一般的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主要效益、动力机制和中心任务等方面的不同,工业园区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起始阶段、激励成长阶段、规范成长阶段、专精合作成长阶段和网络化本土化阶段。第一阶段即起始阶段,是指从工业园区的开始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七通一平”)基本完成的阶段。这是整个工业园区建设的起步阶段,也是顶层设计的确定阶段,决定着工业园区的基本框架和未来发展方向。这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选址、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市省级、市级工业园区都已基本走完了第一阶段,园区规划和可研报告都已经通过,园区也已经实现了“七通一平”。县级工业园区也已完成了规划设计,正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五通一平”。2013年底,六盘水市11个工业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4530公顷,已建、在建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234.36亿元,已完成投资157.8亿元。第二阶段是激励成长阶段。即采取比如廉价供地、厂房廉价出租、政策引导资金等激励措施,招商引资,抓项目落地。目前六盘水市红桥工业园区、红果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的建设已经进入第二阶段。2013年底六盘水市入驻工业园区的企业516户,建成投产企业67户,建成标准厂房140万平方米,全市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入驻企业108户。第三阶段即规范成长阶段。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建设正在为进入第三阶段而加紧准备。在第三阶段,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加,企业集聚的规模越来越大,园区内规模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大,对市场流动资本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相比之下,政府原来的激励政策的吸金作用相对下降。这时工业园区的发展自然进入第三阶段即规范成长阶段,即以一系列规范制度的集合来促进园区新一轮成长的阶段。这一系列规范制度规范培育着廉洁高效的政府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亲商富商的社会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这五大环境要素是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社会无形资本。只有到了这一阶段,工业园区建设才算是有了继续成长壮大,走向成熟的可能。第四阶段即专精合作发展阶段,是指园区内企业分工合作发展的阶段,这也标志着工业园区开始走向成熟。第五阶段是企业的网络化本土化阶段,也是工业园区的成熟阶段。网络化是指园区内企业形成各种各样的网状联系,交换各种信息,本土化是指园区内的企业逐步完成与本土经济要素的深度融合。

(三)产城互动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没有高质量的工业化,就没有高水平的城市化。工业园区发展的是工业经济,作为增长极点,利用自己的在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区位优势,首先形成集聚发展,必然会吸引更多企业和人口集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如红桥新区,将依托铁路编组站和杭瑞高速公路过境段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该区域在市中心城区的区位条件,以轻工业及食品加工业、矿山机械及机电产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及其他服务业等为重点建设新型产业园区。同时,在工业园区靠近中心城区的地段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划出新的商业区、居住区等,为新的城区的形成打下基础。

(四)延长“产业链”

在六盘水工业园区,落户的主体项目以上、中、下游的延伸产品为纽带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第一,立足煤,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第二,依托煤,延伸煤炭产业链。重点推进煤电化、煤电钢、煤电铝、煤电材一体化,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加强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升产业的丰厚度,提高资源的转化率,做好资源深加工。这样就从从前的“挖了就卖”的低端走到了“点煤成金”的高端。六盘水的工业园区拥有“五朵金花”,即煤-电-焦、煤-电-化工、煤-电-钢(铝)、煤-电-气、煤-电-建材五条产业链。如盘北工业园区,就有“五朵金花”。

二、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在建设中,存在国内工业园区建设中同样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园区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人才难、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但六盘水作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工业园区建设中还存在三个新的问题。

(一)工业园区建设并没有摆脱其资源依赖路径。成长型资源城市的工业化,往往依赖本地资源优势,因资源开发而兴,因资源枯竭而衰的,比比皆是。六盘水作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其工业化提出“立足煤、依托煤、做大做强煤、超越煤、跳出煤”的思路。“立足煤、依托煤、做大做强煤”立足发展本土煤炭企业,延长煤炭的产业链,打造“五朵金花”。 “超越煤”,立足大力发展采煤机械装备制造。“跳出煤”,立足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二)工业园区建设加剧了区域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状态。六盘水的工业经济的特点是重工畸重,轻工畸轻。在第二产业内部,2013年全市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几乎占80%以上,而轻工业占比偏小。2013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52.43亿元,增长15.4%,其中,规模以上(500万元口径)工业增加值完成421亿元,同比增长20.4%;完成工业投资490亿元,同比增长34.5%;原煤产量7309万吨,增长2.1%;洗精煤产量2780万吨,增长5.6%;钢材产能500万吨,产量456万吨,下降6.35%;电力装机7960MW、发电421.7亿kWh,增长14.3%;新型干法水泥产能1110万吨、产量720万吨,增长40.7%;焦炭产能680万吨、产量580万吨,增长14.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六盘水近年来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以煤炭为基础的重工业。

(三)工业园区中项目建设往往忽视国内市场整体供需状况。项目引入,忽视国内市场的整体供需状况,导致目前六盘水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目前,全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光伏产业都已经属于产能过剩产业。因而六盘水市的钢铁、水泥、电解铝产业也属于产能过剩产业。

三、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六盘水市属于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其主要资源是煤炭,在开发建设工业园区上,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现在,六盘水工业园区建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采取了一些有利措施,比如重视市域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和单个园区规划、坚持产城互动、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等。这些已经谋划了六盘水最近三十年经济发展方向。但从当前的不足和更长远发展来看,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新的路径。

(一)变“资源立市”为“技术立市”

跳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煤吃煤”的传统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本市各方面的资金与高新技术融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造经济洼地,筑巢引凤,积极从外部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六盘水。

(二)改善工业内部结构

积极发展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的轻工业,改变重工畸重、轻工畸轻的现状。在第二产业内部,2013年六盘水市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几乎占80%以上,而轻工业占比约只有20%,明显偏小。因此,日后在稳定“五朵金花”产业链的同时,在园区内要着力发展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的轻工业。

(三)集聚、融合双轮驱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彻底转型的根本途径,必须促进服务业产业的集聚发展,必须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依靠集聚、融合双轮驱动,发展第三产业。

(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方式,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对园区内各种资源、要素的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主管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园区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政策激励、科学管理、协调服务上,注重研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五)正确处理优势产业与劣势产业的关系

产业发展是动态的,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化,不同产业都有一个新旧更替、彼衰此起的过程。确定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不在于产业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成体系,是否具有潜力、特色和市场竞争力,是否在园区发展中起到支柱和带动相关产业的作用。因此,在分析、评价、发展和引进产业时,既要重视优势产业使其更优,也要重视潜在优势产业的发掘和开拓。

参考文献:

[1]王国发.刘旭.主编《区域经济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8.

作者:魏人山

第3篇:六盘水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摘 要:该文以六盘水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一级以上的旅游资源的为基础的研究数据,依据国家分类标准,将旅游资源划分为5个等级,运用区位熵、地理集中指数、β指数等计算方法,结合ArcGIS等软件,对研究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空间特征分析研究,对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的探究,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空间结构;六盘水市

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in Liupanshui City

Xiong Yangju et al.

(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Liupanshui 553004,China)

Key words:Tourism;The spatial structure;Liupanshui City

旅游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对象在空间中彼此作用,而产生的空间聚集程度及状态,呈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及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指示器。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旅游空间结构都有了一定的程度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者的行为、空间位移以及旅游区等方向,而国内学者则主要从组成要素、游客类型、发展模式以及演变机制等方向研究颇多。目前,针对六盘水市的研究较少,袁茏、张晓松等在山地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以六盘水市为例中,主要采用了“点-轴系统”理论,其并未对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点集散度、旅游交通进行深度分析。基于此,根据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现状,本文主要运用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对六盘水市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使其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区域旅游业的稳步发展与进步,为对六盘水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进行有效的整合及改善奠定基础作用。

1 研究区域概况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省西部的乌蒙山区,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的斜坡上。北纬25°19′44"~26°55′33",东经104°18′20"~105°42′50"。全市有1个市辖区即钟山区,有1个特区即六枝特区,有2个县即盘县和水城县。该地夏凉冬暖,气候凉爽,全年无夏季,被评为“中国凉都”。六盘水市全年平均气温在13~14℃,年均降水量在1200~1500mm,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居住着彝族、苗族、布依族、回族、仡佬族等44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六盘水市境内的交通发达,促进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具有古老神奇、山川水秀、群山逶迤、峡谷幽深、风景奇绝、民风淳朴等诸多的特点。既充满了山川秀美的风光,又不失悬若日月的灵动。一方面是自然旅游资源:六盘水市地处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地带,水域风光丰富,北盘江大峡谷、百车河风景区和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景区镶嵌其中。还有有喀斯特地貌景观与洞穴奇观、名山、漂流峡谷、草场风景、生态资源等。各个景点资源都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另一方面是人文旅游资源:六盘水市除了依托“夜郎古国”文化外,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该地区特有的折溪傩戏、长角苗等民族风俗和彝族铃铛舞、陡箐农民画等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以及古建筑物和红色文化等,使六盘水市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浓厚,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 研究方法

2.1 区位熵 它表示的是一个辖区中资源点数量在整个地区资源总数中所占的比值与该辖区中所包含的乡镇数量占整个地区乡镇总数的比值的比率。一般地,区位熵的值比1大,说明区域内资源分布较多;反之,则分布较少;区位熵越大,说明辖区内资源数量越多。其计算公[9]如下:

[Di=eii=1neii=1nEi]

式中,Di表示辖区i中资源点分布的区位熵;ei表示辖区i中资源点数量;Ei表示辖区i内所包含的乡镇数量;n表示辖区的数量。

2.2 地理集中指数 它是判断资源点在空间上的集中或分散的指标,能精确反应資源的空间分布集中性。其计算公式[10]如下:

[G=100×i=1n(XiT)2]

式中,Xi表示辖区i的资源点数量;T表示资源总数;n表示辖区总数。G的取值在0~100,G值越接近100,资源点在空间上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则资源点在空间上分布越分散。

2.3 连接度 交通网络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β指数是指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11]如下:

[β=EV]

式中:E为交通网边的数量,即顶点与顶点的连线的数量;V为交通网顶点的数量。β指数取0~3,β的值越大,说明交通网络的连结度就越好;反之,其连结度差。

2.4 通达度 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15]。从每个点开始,到达其他点的流畅度,表示资源点与资源点联系的便捷性。其公式[1]如下:

[Ai=i=1nDijn]

式中,Ai表示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表示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一般来说,Ai的值越大,通达度越差;Ai的值越小,通达度越好。

3 六盘水市空间结构分析

3.1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指的是特定区域内高级别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以及数量组合关系。不只能够引起游客的空间举动,也能够对旅游资源的开展速率、收益、范围以及时间计划都有很大的影响[14]。本文主要通过利用区位熵和等级规模,对一级以上的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评价。

3.1.1 六盘水市旅游资源的等级空间分布 根据六盘水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旅游资源大普查现状及开发建议的报告中,对全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普查,通过整理得出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等级的分布状况。依据国家分类标准,把旅游资源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五个等级,把三、四、五级旅游资源是优良旅游资源,而一、二级是普通旅游资源[17]。一般地,其等级越高,则规模就大,声望度就大,吸引力的范围广,开发度大。从表1中可以看出,六盘水市旅游资源单体中,优良旅游资源水城县和盘县最多,其次是六枝特区,最少的是钟山区;其中普通旅游资源在每个地区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从数据显示,普通旅游资源的数据量大于优良旅游资源。从全市看旅游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但整体的开发程度不够,层次高的景点应该加大开发力度,减小资源的浪费。

3.1.2 旅游资源数量的空间分布 为了更加体现六盘水市旅游资源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分布区域的差异,本文主要依据六盘水市的行政区划,将六盘水市划分为钟山区、水城县、六枝特区和盘县四个辖区。依据4个区域的旅游资源等级数量,运用ArcGIS软件,利用六盘水市行政区划图为基础底图,把各个辖区内旅游资源点在该图上表示出来,且制作出六盘水市旅游资源分布图。得出六盘水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图1):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钟山区、水城县和盘县,六枝特区分布较稀少。

而旅游资源分布图,只能够反映旅游资源在整个区域上以及4个区域的分布情况,不能清晰地将4个区域内旅游资源点在其区域内进行分布情况的反映。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采用区位熵进行衡量。应用区位熵进行解析旅游资源在4个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并计算出各个区域旅游资源数量占整个六盘水市旅游资源总数的比重,4个区域的比重和区位熵的计算值见表2。

从表2中可知,六盘水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如下:在六盘水市的4个区域中,资源点数量的比重依次水城县、盘县、六枝特区、钟山区,从大到小进行排列。水城县旅游资源数量占六盘水市旅游资源总量的比重是最大的,达到了37.49%,为区域研究最丰富的地区;其次,就是盘县,达到了34.77%,与水城县相比相差了3.72%;六枝特区旅游资源数量的比重为16.53%;而钟山区的资源数量的比重是最小的,其比重仅为11.21%,因而可以得出其与其他几个地区相比之下,旅游资源的所占比重与其他3地相比是有很大差异的;说明旅游资源数量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平衡。六盘水市钟山区的旅游资源区位熵为2.38,这里是六盘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相对较达;其次是水城县为1.23、盘县为0.82、六枝特区为0.74。从数值上可以得出,钟山区的区位熵高于其他3个地区,达到约盘县和六枝特区的3倍左右。其中水城县和盘县的旅游资源数量是最大的,由于盘县的乡镇个数最多,其区位熵小于1。由此可见,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在在4个区域内的空间分布上不是很均匀。区位熵大于1的是钟山区和水城县,区位熵小于1的有盘县额和六枝特区。说明钟山区和水城县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较多,而盘县和六枝特区分布较少。

3.2 旅游景点集散度分析 通过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与计算,了解到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情况,但不能了解到其集散度状况。因此,为了进一步的对六盘水市旅游资源进行集散度分析,本文将应用地理集中指数G,对六盘水的4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集中或分散的判断。通过计算,六盘水市旅游资源的地理集中指数G=54.89。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分布以水城县和盘县分布最多,但是结合县区的辖区面积的广度来分析,由于盘县的辖区面积以及乡镇最多,其资源点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而钟山区由于受政府的开发意志的影响,其分布较为集中。再通过整体的地理集中指数的数值,说明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比较集中。结合图1六盘水市旅游资源类型分布图,可以大概的看出六枝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辖区的中部地区为最多,呈条带状分布;钟山区主要分布与城区的一定距离的环状分布;而盘县从图中看出主要分布在辖区的南部与北部地区。因此当前六盘水市所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钟山区和水城县。

3.3 旅游交通通达度分析 应用区位熵以及地理集中指数,得出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点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在区域内集散度的情况;而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交通,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上對其交通网络的通达情况进行分析。旅游地旅游路线的便利度,主要由旅游结点之间的交通网络来决定的。会对区域的旅游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衡量一个地区交通的便利度,必须对其交通网进行考虑与分析。把六盘水市的资源点和交通看成一个平面图,使用相应的拓扑指数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β指数、Ai指数对其进行分析与衡量。

图2 六盘水市旅游网络

注:六盘水市的交通节点在图上分别表示为:A妥乐古银杏、B大洞人类文化遗址、C老厂竹海、D乌蒙大草原、E玉舍森林公园、F南开风景区、G盘县丹霞山护国寺、H新民羊圈鱼龙化石、I牂牁江景区、J郎岱古镇、K韭菜坪、L月照养生谷、M岩脚古镇、N梭戛长角苗景区、O洗马河景区、P落别民俗博物馆。

3.3.1 连接度的分析 结合六盘水市旅游网络形态图,可以分析得到六盘水市的β指数的值,从图中可以得到V=16,E=24,则大约β=0.67。说明六盘水市的交通网络处于低等水平,进入景区的路线偏少,与六盘水市优良的旅游资源不相符合。因此,为了开发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应该加大交通网络的建设。

3.3.2 通达度的分析 六盘水市旅游网络形态图,只能区域内的旅游景点交通网进行整体上的推理反映,不能够清楚地反映区域内的旅游景点交通线路情况。为了更加准确地对其景区内的旅游景点交通情况进行了解,引入通达度指数。使用通达度指数进行旅游景点通达度剖析,并计算出六盘水市旅游景点通达度结果(表3)。结合表3可得,其旅游景点的顶点之间的平均Ai指数为69.57km。有8个顶点比六盘水市平均Ai指数低,通达度最好的是牂牁江景区;有8个顶点的比平均Ai指数高,其中韭菜坪的通达度最差。牂牁江景区、郎岱古镇和洗马河景区3个景区的通达度是最好的,3个景区与其他13个相比,其通道度指数在60km以下,其通达度就越好;而其中有5个在平均通达度69.57km以下,其通達度相对较好;在平均值以上,最差的是妥乐古银杏、南开风景区、新民羊圈鱼龙化石、韭菜坪4个景点。选择的这些景点的质量相对较好,因与市中心的距离较远,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线路连接度不好以及许多景区是县道,其通达性就很差。因此,导致了景区的开发力度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六盘水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资源进行等级划分,运用区位熵、地理集中指数及交通通达度等地理计算方法,对六盘水市旅游资源进行空间结构的分析。

(1)六盘水市旅游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集中分布于盘县、水城县及钟山区,而六枝特区的旅游资源分布则比较少,而且分布较为零散。

(2)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总量,在4个区域内各自所占总量的比重的大小存在差异,水城县和盘县所占的比重相对接近,而六枝特区和钟山的比重相近;但由于每个区域的乡镇个数不同,经区位熵计算,反映出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在在4个区域内的空间分布上不是很均匀。

(3)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在4个区域内具有一定的空间集中性特征,但整体是比较分散的。钟山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最密集且规模最大;水城县和盘县的旅游资源分布稍多,但规模均不大;在六枝特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最分散且规模最小。

(4)六盘水旅游资源丰富,但交通条件是限制该城市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各景区之间的交通连接度有待提高。而且市区与郊区的交通连接度差,与其他区域比就更加低。

参考文献

[1]王宁霞.乌鲁木齐旅游空间结构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

[2]杜丹.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3]毕丽芳,王曙文,周全丽. 云南巧家县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战略研究[J].市场论坛,2016,(05):70-72,81.

[4]朱世蓉.重庆丘陵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1):158-159.

[5]晋迪.山西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6]邱俊娟.武汉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付晶,郑中霖,高峻.GIS技术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3):92-97.

[8]谢明礼.福建沿海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D].神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9]黎筱筱,马晓龙,吴必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20-124.

[10]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6):748-753

[11]李小建,李平国,曾刚,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

[1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

[13]郭琴,黄平芳.南昌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8-121.

[14]张华,谷人旭.岳阳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云梦学刊,2008(1):93-95.

[15]沈惊宏,余兆旺,沈宏婷.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01):180-186.

[16]郑耀星.旅游资源评价与自然环境影响的关系——以福建省旅游资源特点为例[J].资源科学,2000(06):62-66.

[17]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6):748-753.

(责编:张宏民)

作者:熊艳菊 王金凤 娄伟 张元莎 汪礼

第4篇: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的意见

(2009年12月24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在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在参与国企改革、推动经营机制转换,在充分调动社会各种经济力量、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08年,全市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6.7万户、私营企业5500多户,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29%,提供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比重为40%左右。

但是,应当看到,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结构单

一、发展方式粗放;一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疑私、怕私、防私观念,在对“公”和“私”服务上没有完全做到公平对待,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的国民待遇还有差距;企业融资渠道窄,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企业负担较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问题和“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人才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自身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竞争能力不强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还存在很大差距。

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提高对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切实树立“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的大发展;只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才能加快推进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意识,真正把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放到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来。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贯穿到想问题、做决策、定措施、抓落实的始终,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作富民强市的重大举措,当作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来抓好抓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形成党委加强领导、政府全力服务、司法公正保障、社会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做大做强我市经济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想非公有制经济之所想,急非公有制经济之所急,帮非公有制经济之所需,大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提高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大提高。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00亿元以上,个体工商户超过9万户,私营企业超过2万户,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1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10户以上。到2020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50亿元以上,个体工商户超过12万户,私营企业超过4万户。

(三)主要原则。一是坚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贯彻执行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政税收、土地使用、资源配置、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时,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二是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着力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素质,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本地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发展公有制经济相结合,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相结合,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相结合,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相结合。

三、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一)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实施“创业工程”,鼓励和引导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各类人员积极创业,重点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创业主体的扶持力度。支持科技人员携非职务科研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允许国家工作人员以依法辞职、提前退休等方式创办企业。鼓励农技人员到农村一线创办领办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用足用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从事高新技术、环保、节能、社会福利、农业产业化等国家鼓励类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按有关规定依法享受优惠、减免税收政策。

(二)放宽准入条件。坚持非禁即允,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各类资本都可以进入;凡国家承诺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国有资本退出的领域,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放宽非公有制在注册资本、经营场所、企业冠名及登记前置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对非公有制资本准入的领域设置限制条件。改革政府采购制度,在政府采购中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三)突出发展重点。结合我市特点,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现代农业、优势资源、社会事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围绕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煤化工、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重要产业,开展与国有大型企业的配套协作,提供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环保节能、精细化工、矿山机械、机电产品和各类加工业;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按照“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大种植养殖规模,大力发展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经果林、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仓储、保鲜、运销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围绕打造“凉都”品牌,依托玉舍森林公园、牂牁湖、北盘江大峡谷等重点景区,投资建设旅游景点、宾馆酒店、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消夏、休闲、度假、会展、亚高原体育等产业;围绕创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物流、电子信息、咨询、法律、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娱乐演出等文化产业;围绕壮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激活民间资本,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教育、文化、医疗、社会养老、残疾人托养等行业,允许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四)搭建发展平台。立足我市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产业集中区聚集各类要素、增加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城镇化的作用,引导和吸引符合规划、产业互补的非公有制企业入驻,积极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集中扶持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上下游产业耦合,提高集约化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建成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成红山、石桥两个工业集中区,积极推进六枝特区、盘县的工业集中区建设,在重要交通节点、重点城镇、重大项目建设地等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园区、专业市场、物流集中区等。对集中区要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完善基础设施,统一建设标准化厂房,让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入驻,缩短企业建设时间,降低企业入驻成本。

(五)提高发展质量。认真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高效发展、绿色发展。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的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六盘水市知识产权奖励暂行办法》给予奖励。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高消耗、高污染等行业盲目发展。对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废弃物的企业,按照有关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对纳入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投资项目,按规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

(六)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提升企业竞争力、市场创利力、品牌发展潜力,积极创造品牌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专利权、商标注册和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开展市级“知名商标”评审工作,积极申报省级“著名商标”和国家级“弛名商标”评审工作,凡列入我市市级及其以上的名牌发展和产品创新规划的产品和企业,优先纳入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计划,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帮助。对取得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市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四、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要素短缺问题

(一)企业融资问题。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大对各类金融企业的引进力度,实施“引银入市”工程,增加金融供给,改变供需结构。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积极支持发展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鼓励和引导银行业机构研究改进金融服务措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建立健全政、银、企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对经营前景、资产和信用状况良好的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额度在200万元以内的,经担保公司审核,实行即保即贷。加快培育和规范发展各类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及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挥融资租赁、典当、拍卖、信托等融资作用。

积极鼓励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成长性好、有上市意愿的非公有制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

对上市成功的企业,市级财政给予一定奖励。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商引商、以项目引资金,吸引更多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投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和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我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市县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能力,放大担保倍数。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发展和规范民间信用担保。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相关部门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服务,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抵押质押畅通渠道。扩大农村房屋产权登记,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形式,增强农民信用抵押能力。鼓励保险机构扩大险种,对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多形式的保险业务,对涉农保险,市县财政给予补贴。

(二)企业用地问题。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用地统一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积极盘活建设用地存量,用好挂钩、置换等政策,保障非公有制企业的合理用地需求。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和行政许可相关规定,对符合规定的用地需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审批,提供用地。鼓励节地挖潜,加强“零用地改造”,通过厂房改建和加层、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空间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三)企业人才问题。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纳入全市人才培训整体规划和计划。推进以企业家为核心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引进特殊岗位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根据各类企业的不同需求,有计划地选送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到有关大专院校、沿海发达地区或国外进行培训学习。整合驻市大企业与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资源,大力培养各类矿山、机械、冶炼、农副产品加工等技能型人才,把我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技能型人才输出基地。将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纳入统一申报体系,实行统一的评审标准和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与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互派人员挂职制度。

(四)企业管理问题。鼓励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强化市场营销,完善内控建设,挖掘企业潜力,加强财务监督与风险管理。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相互参股、职工持股、引进资金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和开放的产权结构。

五、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一)强化创业辅导。组建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结合创业群体特点,开展创业测试,量身定制培训计划,采取案例教学、成功创业者现场交流、实际演练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辅导。创建“创业项目库”、“创业者信息档案库”,跟踪创业者创业过程,并及时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加强政策引导。每年召开一次“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大会”,开展政策宣传、产业引导、经验交流、项目推介、产品展示、表彰优秀企业等活动。建立市县两级投资项目库,定期发布优先支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信息,定期发布大企业、企业集团配套协作、延伸加工与产业转移项目,引导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向专业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发

展。鼓励、引导和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对外经贸洽谈会、经贸考察等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和推进区域之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三)规范行政审批。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推进政务公开,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除法律规定的以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增设前置条件。对保留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创新审批方式,将审批内容、条件、程序、时限、收费等向社会公开,实现阳光审批。积极推进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对审批项目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实行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效率,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四)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清理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类收费,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非公有制企业强制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强行要求企业参加各种协会、研究会等社团性组织,不得强行向企业摊派考察、培训、接待、广告、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等费用。建立检查报批制,除有特别规定的外,同一部门对同一企业的例行检查一年不得超过一次。除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年检外,不得规定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年检。禁止安排企业开展无实际意义的达标、评比活动,不得要求企业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学术研讨和业务培训。禁止利用职权向企业报销费用、推销商品。

(五)加大纪律监督。整合现有行政诉求资源,在纪检监察机关设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畅通投诉渠道,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的问责制度,对在工作中行动迟缓、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弄虚作假等行为,一经查实,立即启动问责程序,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切实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协调。各级各部门要把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重大任务,作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大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每年召开一次非公有制企业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的呼声和建议。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在推动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统战部门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好各级工商联在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引导和依法维权作用;建立健全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切实发挥其组织、推动、指导、督查和协调等职能作用,形成社会各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合力,共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市县两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参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采用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非公有制企业技术改造创新,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创业基地建设、产业集群建设、创业培训、融资平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人员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

(三)完善征信体系。建设覆盖面广、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

享,共同监管,督促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自觉遵守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规定,自觉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依法纳税,提高依法经营的水平。

(四)强化统计监测。建立政府统计与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体系,每季度发布一次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统计数据,全面、完整、及时、有效地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统计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统计制度,完善统计和监测,全面准确地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发展改革、工商、劳动社保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工作,规范统计口径。

(五)营造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宣传合法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树立非公有制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的推荐和劳动模范等各类先进的评选,都应安排一定名额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引导富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增强社会公德,投身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

(六)加强督促检查。建立有效的督促检查机制,把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到位。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组成督查组,每年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特区、区贯彻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每年会同有关部门、单位进行一次执法检查。每年开展一次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无记名评议政府职能部门服务质量活动。督查和评议结果要向全社会公布,并作为考核评价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5篇: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精)

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2009年4月14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黔党发〔2009〕1号精神,现就加快我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2008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六盘水实际,克服了重大雪凝灾害的影响,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好成绩。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84.16万吨,同比增长2.43%,连续六年获得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5元,同比增长16.5%;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加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对农村发展的牵引力减弱;农民工返乡回流,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市场消费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而农产品价格上涨期望不大。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阶段机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粮食生产滑坡,防止农民收入徘徊,防止农村发展减速,努力保持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9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跨越发展”总揽工作全局,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十字方针,着力加快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提高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粮食总产量增长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7%,农业增加值增长6%,肉类总产量达到10.5万吨,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8万人。

一、着力加快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大种植,生产优势特色农产品。坚持以良种为龙头,以工程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粮食生产。实施好粮食增产工程和1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组装配套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提高作物单产。重视抓好秋冬种生产,加大冬闲田土开发力度,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74万亩以上,产量达到85.84万吨以上。马铃薯产业要取得新突破,完成种植面积180万亩,亩产量达1250公斤,总产量达225万吨,总产值达15.75亿元。销售马铃薯60万吨以上,商品率达26%以上。加强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建设200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完成30万亩蔬菜种植任务,亩产量达2000公斤以上,总产值达6 亿元,新增建设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加快老茶园改造步伐,提高新茶园建设标准,主攻富硒特色,整合茶叶产品品牌,新增茶园面积1万亩。

尽快恢复市农科所(或组建市级马铃薯研究所,加快良种选育推广,力争组建市马铃薯组培中心,建成水城县马铃薯快繁中心,加大力度支持盘县马铃薯快繁中心搬迁工作。

发展大养殖,提高畜牧业比重。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完成年度盘县、六枝优质肉猪基地,水城优质家禽基地,六枝、钟山良种猪推广和水城县良种禽推广项目建设,启动水城县冷坝优质肉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好六枝、盘县、水城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加强品种改良、饲草种植、疫病防治、规模养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大力推广良种、良舍、良料、良法综合配套技术,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良种畜(禽比重,提高工业饲料入户率和农作物秸秆的科技处理利用率,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新建牛改点26个,种植优质牧草5万亩,建成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10个,年出栏商品肉牛50头的规模养殖场(小区10个。积极帮助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全市猪、牛、

羊、禽存栏分别达130万头、38万头、22万只和500万羽,分别增长10%、7%、20%、和8%;出栏分别达100万头、6.8万头、10万只和523万羽,分别增长10%、12%、12%和10%。实现肉类总产量增长1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以上。

发展大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粮食、畜产品、马铃薯、生姜、辣椒、饮料、茶叶的精深加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监管力度,协助搞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信息咨询和资金信贷等工作,推动市级龙头企业达标升级。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协会,引导条件具备、实力雄厚的农民专业协会发展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农民经纪人,发挥他们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纽带作用。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和申报注册工作,积极参加省内外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水城县兴龙精淀粉有限公司的基地建设,年产马铃薯淀粉4500吨,加工鲜薯3.15万吨,产值2000万元。六盘水市中心机械化屠宰厂增加冷鲜肉分割销售,年屠宰生猪15万头,总产值2.5亿元。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屠宰肉牛5000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六盘水永恒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加工精米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加大对苦荞、中药材、茶叶、生姜、调味品、木材加工等生产企业的帮扶力度,力争产值均增长20%以上。

发展大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建立健全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市场和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认真执行“绿色通道”政策,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畅通。加强对现有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的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营造良好交易环境。建立主要农产品直接进入市中心城区的直销市场,研究对策重新启动双水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建成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重点,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建立农产品信息季度发布制度。实施现代新农村流通网络工程,扶持供销系统建设以村级为单位的农资配送联锁经营网络。培育一批骨干流通龙头企业,2010年前发展省级

农产品流通企业1家。发展一批消费品、农资连锁经营店,2010年前完成改造和新建500家乡村消费品农家店、150家乡村农资农家店。扶持一批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2010 年前,发展2个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其食用农产品的销售比例达25%以上。建成一批标准化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化的大中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4个,其中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8个。建立一批配送中心,2009年改造和新建2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5个农资配送中心,消费品、农资产品连锁配送率达60%以上。建设3个以上特色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以芸豆、干姜、马铃薯、苦荞等产品为主,力争年出口额达100万美元以上。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兑现好中央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的政策,完善补贴办法。把增加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化肥淡储贴息资金落实到位。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和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予以直接补贴,财力较好的地方可安排适当资金购买家电赠送贫困农户。围绕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对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达到一定规模、且效益明显的种植大户予以奖励;对养殖出栏肉牛50头以上,猪500头以上,羊500只以上,家禽10000羽以上,且科技含量较高的养殖大户予以奖励;对销售达到500万元或利润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奖励。

推进农业机械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农具机补贴的机遇,把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在适宜地区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加大机械化对畜牧生产、蔬菜和马铃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购机补贴额度,实施好烤烟、茶叶、马铃薯等生产机械化项目,及时足额兑现各级农机具购置补贴。完成机耕面积39万亩,机灌面积18 万亩,机械化育插秧面积0.2万亩,马铃薯机收面积0.5万亩。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农时季节,开展农业适用技术普及培训,培训人员42万人次;立足产业发展,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人员5000人,颁发“绿色证书”4500

名。开展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00人,其中:农民初级技工培训500人,普通农民工培训800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3200人。开展贫困地区干部培训5200人。开展农机操作手和农机干部培训10000人次。

促进农民工就业。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落实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信息引导,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护农民工权益,拓宽农业外部的“增收之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尽量稳定本地工矿企业的就业岗位,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就业容量。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施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3000亩,配套小水池建设3470口。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基本口粮田13340亩,省级土地出让金建设基本农田500亩。实施烟水配套工

程7.7万亩,加强工程管护运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8万亩,其中中低产改造0.7万亩,小流域治理1.1万亩。抓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实施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展1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1.8平方公里,解决农村11万人的安全饮水困难。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认真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1.03万亩,实施石漠化治理51.88平方公里。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还林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落实管护责任,认真查处各类森林违法案件。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以林业生态为主体,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提升林业产业体系功能。

加快小城镇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科学规划产业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在强化市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扩大红果、平寨等县城建设规模,加快柏果、响水、玉舍、郎岱、老鹰山等重点城镇建设步伐,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推进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小城镇就业服务,增强小城镇的产业辐射和人员集聚功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

严格保护和建设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先补后占,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证占补平衡。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坚决制止占用良田好土建房行为。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通过施放石灰、种植绿肥、秸杆还田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作为重点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修建水池水窖10000口,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积极做好农村安全饮水、大型灌区、双桥水库等重大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农网完善化工程建设,解决农村1237户无电农户的通电问题,提标扩容,全面落实城乡电网同网同价政策。抓住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公路投资的机遇,加快农村公路、客运站点、码头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增加通达里程,开工建设通乡油路200公里、通村公路500公里。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建成沼气池20000口。开展秸秆固化气化试点,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开展棚户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903户。

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

程。创建180个农家书屋,建设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放映农村电影1.3万场次,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和地域历史文化,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

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农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两基”成果,在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覆盖面。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实施送课下乡和送教下乡,开展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的帮教活动,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强新农合资金监管,推进信息化管理。2009年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00元,参合率不低于95%,参合农民实际住院总补偿水平不低于45%。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疗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加强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巩固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网络建设,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倡导婚育新风,大力开展关爱女孩活动,逐步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加大对流动人口和孕产妇的跟踪管理服务力度,提高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努力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

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农户基本增收门路和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三个基本”为目标,完善联系大城市对口帮扶、机关党建挂钩扶贫、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三种”方式,

着力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做好农村贫困人口档案管理,加强扶贫政策体系调研。继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48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8万人。

四、加快改革创新,增添发展活力

立足区域特点,凝聚力量重点突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立足县情、农情,因地制宜,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加大力度,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取得成效,率先突破。把六枝特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试点,把盘县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试点,把水城县作为产业化科技扶贫试点,把钟山区作为城市支持农村的试点。各地要研究对策,细化措施,取得实效,推动当地“三农”工作有新的起色。

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制,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践探索和总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上取得新突破。以11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重点,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力度,为指导

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各地要注重整合资金,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力量打造出一些 亮点,搞好典型示范。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认真落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 各项措施,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推进农 户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 提高集约化水平;推进集体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 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 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 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

模经营。引导农民 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单户经营向联户经营转变,由小规模生产向大户承包、能人 承包转变。因地制宜做好外出农户的土地流转工作,防止土地撂荒。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认真贯彻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建立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 投向农村的激励机制,对涉农贷款定向给予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准入, 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地区性中小银行,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 规范和 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发展的社会责任。坚持农业银 行为农服务的方向,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新建 32 个乡镇农村信用社经营网点。 深化农村其他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完善各项后续配套政策。继续深 化农村综合改革,力争3年内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推广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 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改变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重建轻管现象,改革管理体制,实行“谁 使用、谁受益、谁管理”,探索“以水养水”路子,加强工程管护,保证长久效益。建立健 全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体制, 县级财政要将县乡泥路和村公路的管养费用按 要求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五、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强化农村工作职责。 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政策 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强化党委 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 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 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水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拓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全面落实基 层组织建设工作责任制,加强以村支书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整合资源,抓好村 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工作。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力度,注重从致富能手、 复退军人、 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培养选拔村干部, 做好在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和 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城乡党 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严格年度目标考核。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 责任制度,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三农”目标考核工

作。市委督查室和市政 府督查室要加强对“三农”的专项督查。由市委组织部、市农办、市目标办牵头,完善考核 办法,将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层层建立责任制,兑现奖惩措施。 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 抓机遇,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

第6篇: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

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

访问次数: 129 信息来源:六盘水日报 发布日期:2011-04-26 07:19:13 字体:【大 中 小】

(2011年1月15日)

本报记者 黄蜀锦 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全省工业发展大会精神,现就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意义

六盘水市因工业而立,也因工业而兴,还将因工业而强。通过“三线建设”以来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单

一、产业链短、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等问题仍然突出,

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带动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根本途径,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必然选择,是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战略任务。在全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整体部署中,省委要求我市要率先发展,为全省作出表率。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市被国务院列为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区试点以及全省实施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把工业强市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战略、核心战略、根本战略,以工业的跨越发展带动全市经

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二、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坚持集聚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增加投资、扩大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增比、进位、突破,进一步发挥工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主导和带动作用。

(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500亿元以上。不断发展壮大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业,力争把我市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

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着力构建六大支柱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壮大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煤炭产业。改造提升煤炭产业,加强高产高效和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通过资源整合、整顿关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一步压减矿井数量,提高矿井单产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建设煤炭大集团、大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市煤炭产能达1.5亿吨,产量达1.3亿吨,煤炭产业产值达1150亿元以上。

电力产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促进资源就地转化;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水电、风电,鼓励利用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发电;加快建设大型电源基地,优化调整地区电源与电网的结构和布局,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改造,进一步提高区域内电力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电力装机达1500万千瓦以上,电力产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煤化工产业。发挥我市煤炭资源优势,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联产的要求,建成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全国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到“十二五”末,煤化工产业产值达700亿元以上。

冶金产业。以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合理布局为重点,完善技术创新制度平台、基础条件平台和服务平台,加快推进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扩能改造,建成盘县首黔煤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大力发展特钢、新品及其他钢铁深加工;加快推进铝工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氧化铝,配套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积极发展铅锌、铁合金等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市钢产量力争达1000万吨,电解铝30万吨及配套铝

加工,冶金产业产值达550亿元。

建材产业。抓住我市被国务院纳入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的机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发新型绿色装饰材料,鼓励投资建设以煤矸石、粉煤灰、钢渣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建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建材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末,水泥生产能力达1000万吨以上,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达300万立方米,建材产业产值达6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引进国内一流的优强企业,积极支持六枝工矿(集团)公司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盘江装备制造公司(六枝煤机厂)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能源、冶金、煤焦产业机械设备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载货汽车、矿山成套装备和铸造加工等装备制造业。到“十二五”末,装

备制造产业产值达70亿元以上。

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高新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医药工业、特色旅游商品等新兴产业,促

进产业轻型化、高新化。

高新产业。积极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马铃薯、苦荞系列食品、小黄姜、茶叶、果品饮料、猪牛羊屠宰加工为主,巩固提高生产能力和水平,把六盘水市建设成为贵州省重要的马铃薯深加工基地、面向东南亚市场的马铃薯产品出口基地。

医药工业。培育一批品质优良的地方品种如天麻、杜仲、半夏、喜树、金银花等大宗地道药材,扩大GAP种植基地;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六枝医药工业园区;继续做大六枝大华制药厂和宏奇药业等医药企业,积极引进一批新的医

药企业,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特色旅游商品。加大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水城农民画、民族银器、蜡染蜡画、刺绣、民族服装服饰、民族乐器、雕刻、编织等产

品,打造一批旅游名牌产品。

五、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六项工程

(一)实施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都要科学编制产业园区规划,确保园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集约节约、规模适度、逐步推进的原则,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构建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相对完善的产业加工体系,实现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加强产业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业发展创造条件。鼓励社会投资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运作模式参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主动与发达地区对接,优选一批园区进行东西合作建设,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对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入园项目,在土地使用、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建立园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政策措施、统一管理服务,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实配强管理干部。鼓励设立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广泛吸引外来投资者领办、创办企业。到“十二五”末,建成一批重点突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重点产业园区,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左右,

就业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

(二)实施循环经济建设工程。抓住我市被国务院纳入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区试点和省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和鼓励企业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推行清洁生产,拓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途径,鼓励、引导和督促有关企业对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重点在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大力支持利用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砖、粉煤灰生产建材等,提高洗煤废水、矿井水、煤矿瓦斯、焦炉煤气的回收利用率,积极推广尾矿回填充填新技术,培育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加快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集中区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到“十二五”末,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40%以上,瓦斯综合利用率达50%以上,重点企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90%以上。

(三)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选拔懂经济、熟工业、会管理、善服务的党政人才,增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工业发展的能力。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干部管理办法,完善党管干部与董事会依法选聘、组织推荐考察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型人才输出基地”为目标,加快地方和企业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整合,建设一批中等职业学校,着力培养高技能技工人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满足境内企业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需求。

(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和全民创业工程。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按国家规定放开民间投资,降低民间资本投资门槛,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岐视,营造中小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减少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加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成本。制定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目录,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和鼓励全民创业,壮大创业主体,鼓励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复员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自主创业。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投放,大力发展融资性担保、小额贷款、典当拍卖、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培育一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到“十二五”末,中小企业比现在增加100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在现

有基础上翻一番,接近10万户。

(五)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企业、省内外大型企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进行整合重组,鼓励大企业对原材料和能源等要素、上下游产品和市场渠道等环节进行组合,形成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上市公司。

(六)实施技改扩能工程。以发展现代工业为方向,加快工业升级转型。按照“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方针,改造提升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充分挖掘驻市大企业的发展潜力,盘活存量,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快中小型煤矿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大矿帮扶小矿,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采煤机械化程度。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发明创造。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先进工业企业在技术上的合作,把最新技术成果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走技术创新和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六、大力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大力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良好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把招商引资作为投融资的重中之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形成全民招商的格局。积极扩大招商引资途径,明确方向选择招商、规划项目重点招商、依托资源吸引招商、建设园区集中招商、围绕产业配套招商、发动企业以商招商。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对签约项目要全程精细服务;对在建项目,要持续跟踪服务;对投产项目要继续贴心服务。在项目建设中,凡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的项目,要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重点引进中央企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东部沿海企业到六盘水市投资兴业。

(二)加大财政、金融和土地等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建设和资金扶持政策。加大市、县财政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市、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品种和服务,完善创业投资、债券融资、上市融资、租赁融资等投融资方式。建立商业银行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项目、技术改造所需资金的“绿色评审”通道,加快建立多形式、多元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统筹安排工业用地,优先保证园区用地指标;制定重大工业项目“点供”办法,确保项目落地;加强工业用地储备,盘活存量土地,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单位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交通配套能力和城市功能;加快电网建设,改善电源结构,保障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三)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建立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改善劳动关系。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逐步建立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安全、环保等重大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快产权、土地、矿产、技术、人才、劳动力等市场建设,提高市场化程度。大力推进流通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鼓励企业组建行业协会、民间商会等中介组织。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四)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和审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总体部署和“1+8”文件精神,着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增强政府执行力。坚决查处“吃、拿、卡、要”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和办事环境。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监督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推进网上审批、市县联网审批。大力推行首问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领导干部问责制、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重大项目建设督查制、软环境建设监测制、机关效能投诉机制等制度,切实解决行政不作为、慢

作为、乱作为的现象。

七、加强对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六盘水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及督查工业强市战略各项措施的落实,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要成立相应机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工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协调实行指挥部制,市、县级重大项目分别由市、县级领导干部担任指挥

长,切实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二)明确工作目标。由六盘水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尽快制定工业强市战略规划,将工业强市战略的目标落实到规划和具体的项目上。制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将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市各责任部门也要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特区、区相应部门。各地各部门要确保按时限完成任务。

(三)加强督促检查。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扎实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督查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每年年中和年底,市直各责任部门、各县(特区、区)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汇总上报。

(四)强化考核评价。将工业目标完成情况、招商引资情况列为对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工业发展扶持政策落实的情况列为对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对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与党政干部工作考核挂钩。严格奖惩制度,对在工业强市战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

(五)加强交流宣传。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工业发展现场观摩会,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加大对工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工业在富民强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工业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举措,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全市促进工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工业强市的理

念深入人心。

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贯彻实施意见,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于2011年2月底前报市委、市政府。

第7篇:衡水市质监局2009年度政府信息公开报告

2009年度衡水市质监局政府信息公开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和市政府办的统一部署,我局信息公开领导办公室高度重视,组织人员对2009年以来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形成了2009年度我局政府信息公开情况报告。报告全文由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复议申诉和诉讼情况、收费情况、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等六部分组成。

一、概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省局、市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文件的精神,2009年,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结合我局实际,不断完善,在制度建设、机制保障、规范梳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处理流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2009年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局政府信息公开的组织机构。为加强对我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根据省局、市政府文件精神,我局成立了由党组书记马福才任组长,局长王立发任常务副组长,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倪兰香、副局长胡书慧、纪检组长刘德彬、局长助理顾健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公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落实、监督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

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互相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效推进全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运行。

(二)编制梳理政府信息公开的指南和目录。按照省局、市政府的要求,我局把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梳理了2009年以来的主动公开文件的目录,规范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并及时上报和公开我局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目录和内容。

(三)开辟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为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效果,我局在衡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主动公开信息。同时,为进一步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丰富公开渠道,对于比较重要的信息,我局还通过办公楼一楼大厅的电子屏幕进行公开。

(四)加强培训和宣传工作。为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意识,自觉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我局除派人参加省局、市政府组织的政府信息公开培训外,还多次组织集中学习和培训。

(五)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为使我局政府信息公开落到实处,我局编制了《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为确保我局信息公开的真实、及时、有效、安全,进一步规范信息公开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制定了《衡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

查制度》,我单位严格按照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的规定、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的原则和保密审查的程序,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一)公开的内容

2009年我局主动公开信息43条,全文电子化率100%。

(二)公开形式

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是在衡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主动公开信息。对于公告类信息,我局除在网站公开外,在局机关的电子屏幕同时公开。此外,我局还定期将主动公开的信息送交市档案馆,便于公众查阅。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

(一)依申请公开的情况

2009年,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的访问人数为5000余人次,未收到咨询,未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二)依申请公开的方式

我局依申请公开主要有当面申请、传真申请、电子邮件申请、网上申请、信函申请等五种形式。

四、行政复议、申诉、诉讼的情况

2009年,我局未发生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行政复议、申诉、诉讼案件。

五、收费情况

我局对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请求而提供政府信息不收取费用。对需要复印、递送或其他涉及办公费用的情况,我局已根据省财政厅的文件精神制订了相应的收费制度,只收取成本费用。

六、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自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以来,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狠抓信息公开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因信息公开工作人员业务尚不很熟悉,与政府要求有差距。二是个别信息更新不及时,不能让群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最新工作动态。三是监督力度不够,不能更好地促进工作开展。

2010年,我局将继续把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务求实效,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努力塑造科学、廉洁、务实、高效的形象

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全面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做到目录内容与站内信息的一致性,规范信息公开流程,及时更新目录内容,方便公众查阅、申请、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我局信息公开的规范性和质量,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促进信息公开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发展。

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做好公开和免予公开两类政府信息的界定,完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对于主动公开的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快地进行更新,以确保群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动态,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要严把审查程序。

三是进一步提高素质,强化责任。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明确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局加强效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求全局各科室、各个工作人员要把此项工作作为本科室的一项基本工作抓紧、抓实。要积极协助配合办公室,及时上报公开内容,增强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四是加强监督力度,建立长效机制。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绩效考评的内容,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审查和更新维护、考核评估、监督检查评议、培训宣传和工作年报等工作制度,促进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深入、持续、高效地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8篇: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通知

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

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通知

丽政办发(2010)1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切实加强我市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积极预防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中共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丽委„2010‟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紧迫性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备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特种设备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迅速增长,目前全市特种设备数量已达1.2万多台(不含气瓶),气瓶117万多只。由于特种设备数量的迅速增加,特种设备安全隐患逐年增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已发生3起特种设备相关安全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受伤。给安全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必须从建设“平安丽水”、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提高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重要性

的认识,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和防止各类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明确职责,全面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责任

(一)政府职责。各县(市、区)政府要全面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保持相应组织机构到位和监管人员稳定,保证监管经费落实;督促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职责;把特种设备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责任的分解和落实。

(二)部门职责。质监部门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和检验单位开展安全监察和行政执法,查处特种设备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组织打击、取缔特种设备的非法生产使用行为;开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的持证培训及考核工作;监督、指导、协助其它行业主管部门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组织或参与特种设备事故及相关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发改、经贸、教育、卫生、旅游、交通、水利、建设、公安等部门要按照有关职责规定,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发证谁负责”的要求,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特种设备安全生产工作,对本行业内特种设备安全进行管理,及时掌握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和动态变化;定期组织对行业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进行检查,督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及时排查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协同质监部门对特种设备安全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负责本行业内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工作。

(三)生产使用单位责任。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是特种设备安全的责任主体,应按照特种设备“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的要求,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和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并认真严格执行;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严格履行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申报检验、日常维护保养、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等义务,保障必要的安全投入,加强从业人员的特种设备安全教育与培训;开展经常性的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制订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特种设备安全方面规定,自觉接受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督管理。

三、加强监管,督促生产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一)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积极推动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管理标准化建设,有效提升行业或企业特种设备安全基础管理水平;探索开展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达标示范活动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加快推进特种设备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主体责任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及企业联盟标准,建立健全行业特种设备安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引导和加强行业自律。

(二)突出重点行业领域的整治和规范。要根据本辖区、本行业、本领域的特种设备种类数量等实际情况,突出主要领域、主要时段、

主要问题的专项整治和规范,特别要加大对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等重点设备的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排查生产使用单位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和日常维护保养、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的检验(校验)、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督促生产使用单位及时整改到位。继续开展对土锅炉、土制简易升降机的取缔工作。

(三)加大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在积极督促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依法督促使用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整改;对屡教不改或存在严重危及安全的事故隐患单位,要采取责令停用设备、停业整顿等果断措施,及时整改事故隐患;对不能立即整改的事故隐患,要采取相应的应急安全防护措施,并限期进行整改;对存在严重事故隐患又不采取措施整改的使用单位,要严肃查处,并利用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

四、健全机制,努力提升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水平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特种设备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创新监管方式,推进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阶段性集中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转变。要健全特种设备责任落实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全面推进安全责任落实;健全监督巡查和隐患排查机制,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提高监管实效;健全基层基础建设机制,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队伍网络,加强安全宣传培训,提

升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完善动态安全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特种设备网络数据库和动态信息资源作用,提高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时效性;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整合监管资源,构建互动平台,形成监管合力。强化特种设备安全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对特种设备安全的关注和支持,提高全民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特种设备安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实现我市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稳定持续好转。

二○一○年九月七日

第9篇:莲都区政府网:2012年丽水市莲都区事业单位招聘

事业单位考试学习尽在事业单位考试网

2012下半年丽水市莲都区事业单位选聘公告

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决定面向丽水市公开选聘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选聘计划

本次公开选聘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共2名,具体的选聘单位、岗位、人数及报考资格等详见选聘计划表。

二、选聘范围和对象

丽水市范围内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工作人员。

三、选聘条件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爱岗敬业、清正廉洁,无违法违纪记录;

2.专科及以上学历,身体健康;

3.近三年考核称职以上(含试用期不定等次情况);

4.达到当地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在莲都区乡镇基层站所工作的,需工作满3周年;

5.年龄要求30周岁及以下(1981年12月17日后出生);

6.工作经历计算截止时间为2012年12月17日。

选聘岗位有特殊要求的,详见选聘计划表。

四、选聘办法

(一)报名和资格审查

符合报名条件者填写《丽水市莲都区公开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名表》(报名表自行下载,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盖章),并携带本人身份证、户口薄或户籍证明、毕业证书、原用人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近三年考核情况、证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份的有关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的须注明“与原件相符”字样,并盖出具单位印章)及近期一寸免冠红底照片2张;于2012年12月26日—27日(上午8:30-12:00,下午14:00-16:30)到丽水市人力资源市场内(原军分区大院内)报名(报名地点:丽水市括苍路537号,联系电话

0578-2051278),每位报名者限报一个岗位。确有特殊原因,可委托他人代报,代报者除携带上述相关证件等材料外,还需提供委托书和出示委托人、被委托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报名时需缴考试考务费40元/人。报名人数不足选聘岗位计划数3倍的,不予开考。报名人员资格审查合格者,凭缴纳的考试考务费发票和考生身份证原件到莲都区人力社保局公务员管理科领取笔试准考证(领取时间将在指定网站另行通知)。

(二)考试

1.笔试:笔试科目《综合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一门,实行闭卷考试。笔试时间为2013年1月12日上午9:00-11:30,具体安排以准考证为准。相关推荐:区事业单位招考辅导简章

2.面试:根据笔试成绩按报考岗位从高分到低分按1:3的比例确定面试对象,面试采用结构化方式。面试满分为100分,合格分为60分,面试不合格者不能列为体检、

事业单位考试学习尽在事业单位考试网

考察对象。

面试实施前3天,若取得面试资格的人员不参加面试的,将在该岗位报考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予以递补。

(三)体检和考察

根据总成绩(总成绩=笔试成绩×50%+面试成绩×50%)从高分到低分按1:1的比例拟确定入围体检。若总成绩相等,以笔试成绩高的排位在前。入围体检对象通过指定网站向社会公示。

体检参照《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卫生厅转发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的通知》(浙人公﹝2005﹞68号)、《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公务员局关于调整2010年全省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体检项目和标准的通知》(浙人社发﹝2010﹞90号)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等政策规定执行,体检费用自理;报考人员如放弃体检,视作体检不合格。

体检合格者列为考察对象。考察对象需在体检合格公布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莲都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由原所在单位、原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和原所在单位地组织人事部门签发的《同意选聘函》(附件3)。未能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提供《同意选聘函》的,视作放弃选聘资格,另在该岗位面试合格人员中按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考察工作参照《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察细则(试行)》执行。体检、考察有不合格的,在该岗位面试合格人员中按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四)公示和选聘

根据体检、考察结果,确定拟选聘人员。拟选聘人员通过指定网站向社会公示7天。公示期满后,没有反映问题或反映问题经查不影响选聘的,按有关规定办理选聘手续。对反映有影响选聘的问题并查有实据的,不予选聘;对反映的问题一时难以查实的,将暂缓选聘,待查清后再决定是否选聘。

报考人员在接到选聘通知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到。无正当理由逾期15日又不说明情况的,取消选聘资格,不再递补。

聘用后须在本单位工作满三周年方可提出调动。

五、纪律与监督

本次公开选聘有关信息指定在下列网站公布,供应聘者查询和社会监督:

1.莲都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http://ldrsj.liandu.gov.cn/,公示公告栏);

2.丽水市莲都区政府门户网站

(http:///,公示公告栏)。

特别提示:选聘过程相关信息仅在上述网站公布,请应聘者随时自行留意,不再另行电话通知。

附:

1、2012年下半年莲都区公开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计划表

2、丽水市莲都区公开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名表

上一篇: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目录下一篇:经理室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