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级人民政府构成(共7篇)
关于龙源镇政府机关申报市级园林式单位的报告
焦作市绿化委员会:
近年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步伐的要求,积极开展市级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始终坚持把创建园林单位作为改善干部职工工作条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成立组织、制定方案、认真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2009年城区绿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我镇本着“加大投入、建管并重”的工作原则,组织全镇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绿化创建工作,今年我镇城区段共植树木120000株。为搞好我镇市级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我镇专门抽调人员,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认真开展了院内硬化、绿化创建活动,进一步改善了机关办公条件,绿化、美化了工作环境,镇机关绿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日益完善。
为确保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龙源镇创建市级园林式单位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有5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创建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实施。制订了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按照“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的工作原则,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截至目前,我镇共投资40余万元,对镇机关室外地面进行了全面硬化,投资12000元建设了一个占地120平方米的牡丹花园和4个占地80平方米的绿化带,分别栽植了牡丹、银杏、雪松、大叶女贞、梧桐、黄杨球等树木和花草。绿化面积达3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实现了“花草配置得当、绿化分布合理、四季自然长青”的奋斗目标,同时,我们注重养护管理,明确了2名管护人员及其工作职责,要求其定期对院内绿化树木进行修剪、护理,及时进行浇水、施肥、病虫防治等,确保了树冠整齐、花带完好,环境良好。综上所述,我镇认为,市级园林单位创建已经达标,现恳请上级有关部门进行验收。特此报告。
然而, 作为占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县级政府采购工作却引起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财力相对紧张, 预算内可用于安排资金量不大, 预算外资金已成为政府采购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我市, 2008年政府采购总额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仅为2%左右, 在政府采购总额中, 预算内资金占41%, 预算外资仅占58%。二是采购规模少, 如市近几年政府采购总额一般维持在5000万元左右, 其中还有约30%的定点采购。三是采购项目比较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 日常的零星采购构成了采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县市级政府采购的现状是:
县市级政府采购存在的主要症结:
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 目前县市级政府采购存在的主要症结有七个, 分别是:
(一) 观念落后, 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政府采购虽然从产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对于我国县市级地区来说, 还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我市也仅走过6年的路程。因而, 在思想观念上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例如:“政府采购就是招标”、“政府采购等与政府购买行为”、“政府采购就是一个行式”, 同时, 对于公平交易与效率、政府采购与财政改革、政府采购与财政编制及财政资金的拨付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这些都为县级市级采购工作的稳步推进造成了障碍。
(二) 重节支, 轻规范
在县市级政府采购中, 只片面地注重节约资金, 而忽视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一关键内容, 致使招标投标过程中出现了拼命压价, 恶性竞争的不良行为, 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在实际操作中, 并未能使政府采购制度真正成为严控支出、规范政府行为的“杀手锏”。同时, 由于思想认识的原因所导致的政策宣传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完善, 再加上各部门对此项工作还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给政府采购的推行带来重重困难。
(三) 管理体制不顺, 缺乏有效监督
现在大多数的县市级地区都实行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才、办不分, 从管理体制上也形成了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
(四) 采购规模偏小, 市场发育不全
对于县市级财政来说, 。财力薄弱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 逼迫着县市级政府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来节支, 从根本上规范支出行为;另一方面, 县市级财政是“吃饭财政”, 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十分有限, 制约着政府采购的规模。诸如工程类、服务类采购时的力度不大, 占比重偏小。同时, 政府采购资金主要写涉及政预算内外拨款部分, 单位自筹资金进行的采购仍然缺乏强有力的约束。这些都与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采购相差甚远。导致了公开招标供应商参与少,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不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五) 管理“中间大、两头小”, 采购程序欠规范
制度和程序在政府采购工作中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两个重要环节。由于制度不完善, 造成了县市级政府采购“中间大、两头小”的管理格局, 即:县市级政府采购制度设计中侧重于招标过程, 而在事前忽略了标讯的发布、供应商资质的预审和采购招标书制作, 在事后缺少对验收工作的严格把关和政府采购效益的综合评价。
(六) 信息流通不畅
尽管政府采购工作已能够借助于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传输系统进行信息的采集, 但在县市级地区信息相对闭塞, 而且信息渠道有限, 要充分地地对投标供应商的资质、经营业绩、售后服务等内容进行全面地了解则十分困难, 由于信息流通不畅, 各部门对政府采购这一新制度运作流程、效果意义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及时、缺乏针对性, 结果使得外界对政府采购种种误解长期难以得到根本消除,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采购的进一步推进。
今后县市级政府采购的规范与发展:
在县市级政府采购中, 要彻底消除这些症结, 就必须结合实际, 因势利导, 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 从规范入手, 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为目标, 在区域范围内实行四个统一, 即统一政府采购的机构设置, 统一政府采购的操作程序, 统一政府采购的管理制度, 统一政府采购的监督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划分职责, 健全机构
在机构设置上,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分离, 划分职权, 明确责任, 加强领导, 尤其是要明确政府采购中心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的职责, 即:一是采购前的准备工作, 主要是:根据采购计划汇总编制分四段的采购计划;确定合适的采购方式。二是实施招标行为, 主要是:填写委托书;制作招标文件;发布标讯;组织评标委员会;还标;评标;定标。三是采购的后期工作, 敦促并监督各方按合同履约;受理投诉。四是采购的规范工作。如制定供应商准入的条款;制定评标工作规则;进行政府采购效果评价等。
(二) 强化监督, 加强管理
政府采购工作的重点仍然是规范本身, 所以, 应发挥好政府采购管理机关的职能作用, 通过实行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新闻监督和纪检监督, 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1、对源头即采购单位的监管。
鉴于政府采购制度推行的时间不长, 相当部分采购单位对政府采购还不了解, 因此必须加强对采购单位的监管, 监管的内容包括:采购行为是否按住后的预算和计划执行;属于集中采购目录上的项目有无化整为零的采购行为发生;采购神情中所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要求、付款方式封条款是否填写完备。
2、对中间环节即采购程序的监督。
应把采购活动的中间环节作为监管的重点, 在这个环节中进行监督的内容应包括:标讯的发布是否符合规定;供应商在注册资金、纳税情况、经营规模、常规资质、专业资质、供货能力、产品质量风方面是否符合要求;标书制作是否细化、完整;招标过程是否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等。
3、对执行环节及合同的监督。
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 通过对合同的监管来保护双方的利益, 重点内容是对合同合法性和可执行性的监督。目的是为了在目前买方市场的前提下保证企业的利益, 防止恶性竞争, 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 坚持原则, 规范程序
要坚持公开、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以“科学、高效”为目标, 规范政府采购程序。
1、要规范计划程序。配合预算编制, 凡是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在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都应编制年度采购预算, 报财政部门批准。减少政府采购的随意性, 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2、要规范操作程序。首先要把好供应商的资格预审关,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准入制度, 其次要把好订立合同关。合同的内容要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权利义务要明确, 责任分明, 具有法律的严肃性;文字要简练, 意思表达要准确, 具有可靠性。防止合同的简单化、责任不清、处罚无据、文字表述模棱两可。
3、要规范结算程序, 重点是把好货物验收关。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采购项目, 是有不同的验收方法, 要做到及时、专业、规范。
(四) 措施配套, 多头并进
关键词:智慧政府;治理能力;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 D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06-2
1 智慧政府治理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智慧治理研究背景
针对智慧治理这一新兴概念,经过了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不断地探讨,人们对智慧治理的认識也逐渐深入,专业部门认为,将智慧治理应用于通过一国的城市信息系统,对城市中的公共建设和相关服务进行划分、管理、资金投入和结合运行。智慧治理通过网络把安置于城市中的智能化机器串联成物联网,实现物理化城市感知,其中还应用了云计算技术对所得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实现数字与物联网的结合,对小至城市大至一国运行的各个部门进行智能响应支持,智能治理就是将数字城市加上物联网。
1.2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2.1 缺少专项性、完整性
在针对智慧政府治理方面,由于相关专项性研究不足,信息资源少的原因,造成相应研究人员视野不够宽广,关注面只是“管中窥豹”,只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样的情况,如在研究中仅仅表明了政府处于什么地位与发挥怎样的作用,或浅显地展示智慧政府运行方式,这样对智慧政府治理机制研究就还不够完整。
1.2.2 研究不够深入
学者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对整个智慧政府系统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视野,但需注意的一点是,不足在于仅仅基于对知识进行介绍,将共同点对比,而未展开研究与叙述,造成了虽然视野较大但是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出现。
2 治理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2.1 社会资源配置与利用能力
一国的发展应该在经济上体现出来,经济有了稳步发展,才有继经济发展成果使社会均衡。应在社会区域内,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然后将其高效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满足社会民众在经济需求意外的对社会的需求,让其合理地运用社会资源。这种治理能力包含着治理的内涵与方式,以及相应的途径和手段,若不能制定公共政策应对国家社会经济稳步增长,无法推进社会均衡发展步伐,则这个政府便是不负责任的。
2.2 维持税收及财政收支平衡能力
税收与财政支出的问题涉及一国是否可以稳定发展,对待基础性公共政策是否公平公正,税收可谓是一国经济的重中之重,税收若流失犹如大出血,在队公共财政收入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不公现象,国家对此绝对处于零容忍,因此国家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去防止税收流失的情况出现,税收问题也可以衡量出一政府在经济治理能力方面的能力。就公共财政收支平衡方面而言,政府首要问题就是决定能稳固本国经济发展的财政收支结构,避免财政流失。
2.3 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对比过去的世界交流,现今世界各国间彼此依存度越来越高,世界经济也趋于一体化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因为在技术与资本方面比一般国家在更早已经开始积累,进而这些国家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水平与信息资源,所以占尽优势,后发国家看见差距也纷纷迎头赶上,就这方面而言,国与国之间激烈的竞争也是良性的竞争,有益于解决在参与世界经济活动中,如何有效地避开对本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而去真正借助这样的趋势使得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3 智慧政府治理结构与模型
3.1 支持智慧治理的技术支撑
3.1.1 数据提供平台:云计算
云计算属于分布式计算,是一种服务并且实现管理的平台,它的特点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从资源共享中心获取需要的资源,十分便捷。在建设国家信息化道路中,可以利用此技术,将统一要求通过规定的信息机制将政务信息集中至云计算平台中,实现信息在政府间的自由流通。云计算平台通过资源共享来服务,共享分为P2C(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共享),C2C(客户间共享),P2P(供应商之间共享)这三种共享方式。
在共享的过程中要注重政府信息的安全性,云系统数据中心需要实时监控以外信息外泄,以及注重建设平台的成本,形成一个整体无须再单独建立平台,这也是云平台的优点,比较节约资源。如图所示为云计算平台结构图(图1)。
3.1.2 算法支持:大数据
大数据来源于庞大的数据,十分广泛,数据大到轻松超出传统方式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就好比全世界互联网一天所产生的数据总数可达800EB,需要用1.69亿张光盘才够存储这样庞大的数据。大数据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将数据瞬间捕获并进行直接处理,避免了数据压力又提高了决策效率。大数据还具有多样性,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多样的数据结构。海量的数据所包含的价值是无穷的,但是巨大的数据不代表都是有用的,很多无关信息导致数据厚度不足,所以需要将获得的数据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利用。
3.1.3 物联网技术
早在2010年,国家总理温家宝就提出过物联网相关信息,认为物联网通过大量的信息传感设施把所有东西与网络连接,进行实时通信,实现智能化网络,物联网建立于互联网基础上而不仅是互联网,而是超出互联网的延伸网络。物联网具有全方面感应,将物体接入网络与智能化处理三个特征,达到通过识别利用各种二维码或传感器立马获取相关信息,将信息进行共享,再智能决策与调控的目的。
3.2 政府智慧治理的实现途径
3.2.1 完善相应法律,提供智慧治理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对隐私保护造成了威胁,互联网因为随时随地的特点令隐私所具有的地域和时间保护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性,虚拟网络在这样的情形下显得不那么虚拟了,用户所具有的IP地址其实就包含着客户的个人信息。我国较其他起步较早国家的信息安全防范方面还不够完全,所以需要完善与新增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是要实事求是,也要注意解决好新老法律的冲突。
3.2.2 注重發展信息产业,稳固智慧治理根基
对于发展初期的企业,要注重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在扶持企业时要加强推进创新体制,投资以鼓励企业创新,提升相应产业的发展,同时引进高素质人才与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相关战略,对于新技术研发成果需要及时进行专利的申请,保护好研究工作,并且鼓励技术研发,设立相应研究基金,奖励有贡献的个人与企业。
3.2.3 鼓励全民参与,建立良好政民关系
政府要积极做到将数据公开化、透明化,应及时通过互联网将公共数据信息发布,让民众可以更加了解政府,了解政府执行的公共事务,使民众主动配合政府进行的治理工作,通过互联网,民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政府应该逐渐转化为以用户为中心点,加强互动,由封闭状态逐渐变成多元化的政府,不仅需要信息技术还需依靠各界力量,才能实现治理的目的。
3.3 智慧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
3.3.1 治理观念和方式面临的挑战
虽说长期以来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下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方式,政府治理方式的特点即集中、统一化,这体现的是政府的权力统一与全能性,但是出现一些地方官员管权主义较重,对民众态度比较冷淡的现象,他们应对新兴事物接受较慢,信息处理能力也不尽如人意,他们通常靠以往的经验凭个人就做出了决策,没有经过实地调查,这样就无法了解全面的状况,也无法很好地解决公共事务。
3.3.2 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
在治理实施过程中有极大可能涉及关于隐私的问题,但由于大数据时代缘故,隐私恰好都隐藏在了日常生活信息中,一旦民众的隐私遭到泄漏,那么会大面积地触动民众的神经,造成对政府治理的不信任与恐慌,会对政府的工作产生怀疑态度与不配合工作的行为。出现这样的危险状况,说明国家政府相应的保障措施还不完善,需要对当前的政策法规做出改变,改进法律以及颁布更具针对性的法律,在享受大数据时代的便捷性同时,更应兼顾政府与民众信息的安全,处理好民众与国家间的关系,这也是治理面临的挑战之一。
4 总结
2013年至今,我国的智慧治理城市已经达到150个,总体看来政府的治理能力构成要素是政府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治理能力,在智慧政府治理中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应用起到推动发展作用。政府已初步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与智慧治理的巨大价值与回报,通过智慧治理理论进行对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若想要达到智慧政府的目标,需要政府内部的转变与联合各界力量共同进行治理。
本文通过分析智慧治理能力构成要素,从而说明政府
《德州市市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德州市政府办公室 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德州市市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市本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工程项目财政性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凡市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统称建设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的政府采购,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是指列入当年《德州市市级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大修、装修、装饰等工程,包括建筑工程、市政建设工程,环保,园林绿化工程,水利、防洪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国债、政府融资资金,城市资产经营收入资金,其他财政性资金。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采购,是指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相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
第六条 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政府采购计划的审批和下达,工程采购全过程监管,资金的支付,信息公告,采购合同的监督管理等事项。
第七条 市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政府采购工程项目的行政监督职责。
第八条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采取由建设单位委托采购代理机构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采购。
第九条 从事政府采购工程项目的代理机构必须是同时具备工程招标代理业务资格和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确认的政府采购代理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第二章 采购程序
第十条 建设单位根据市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计划和投资计划编制建设工程概算(预算),财政部门及其委托的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对工程概算进行审核并落实资金。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向市财政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填制《德州市市级政府采购项目申报表》,并附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图纸、工程预算或概算、施工说明、技术要求、工程期限等能够满足采购活动所必需的资料。
第十二条 市财政部门对建设单位提交的政府采购项目计划进行审核,按照合法、高效的原则确定采购方式。
第十三条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以公开招标作为主要采购方式,公开招标方式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可以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等其他政府采购方式。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选择确定采购代理机构后,签订委托代理协议,依法确定委托代理事项,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五条 采购代理机构接受委托后,应根据建设单位报送的政府采购计划及相关资料编制采购方案、采购文件,经建设单位审核后报市财政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备案。采购方案应包括采购活动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程序、现场踏勘、文件答疑等。采购文件应确保技术要求清晰、评审办法合法合理,主要条款完整,廉政责任明确,不得含有倾向性的条款。
第十六条 采购代理机构负责在财政部门指定媒体上发布有关招标投标信息。
第十七条 采购代理机构依法组织成立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由建设单位的代表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5人以上单数组成,其中专家人数不少于成员人数的三分之二。评标专家应于开标前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家库并入政府采购专家库管理。
第十八条 评标委员会根据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方法和中标条件确定中标人。中标人确定后由采购代理机构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并在指定的媒体上公告。开标、评标过程,由市财政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监察部门和公证处进行现场监督。
第十九条 采购代理机构应当组织建设单位与中标供应商,自中标通知书发出30日内签订政府采购合同。政府采购合同自签订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采购代理机构将合同副本连同采购活动的采购文件报送市财政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合同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和工程项目建设文本格式。第三章 资金拨付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门受市政府委托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和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 政府采购工程项目财政性资金拨款一般执行下列程序:
(一)建设单位向市财政部门提出拨款申请;
(二)项目监理单位提供相关依据;
(三)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审核签字;
(四)财政部门根据政府采购合同规定、拨款申请和其他拨款依据进行审核拨款。
第二十三条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合同在履行过程中,需要变更设计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市财政投资评审机构研究确定,形成工程变更意见并附相关资料,报财政部门审核后按政府采购合同变更的相关规定执行变更。单项工程50万元以上的设计变更,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第四章 相关责任
第二十四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按照投资计划切实加强工程资金的管理,对规避政府采购和违反政府采购招投标有关规定的,督促其按照有关规定纠正和整改,对情节严重的缓拨或停拨工程建设资金。
第二十五条 建设单位要及时向市财政部门提供采购活动所必需的资料,严格按政府采购合同的规定组织施工、验收,提出拨款意见,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因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不到位,出现质量和工期延误问题的,依法追究建设单位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监理企业全权负责对施工企业履行政府采购合同情况的监督。因监督不到位,不能及时向建设单位或财政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造成质量问题和工期延误的,依法追究监理企业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市监察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加强对市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政府采购活动的全过程监督,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察,及时掌握政府采购情况,发现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十八条 市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对市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严肃处理逃避政府采购监督、违反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采购代理机构依法接受市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并按照《德州市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为建设单位组织采购。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市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财务决算和质量验收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以上未涉及的事项按现行政府采购有关的法律、法规执行。
工作总结
成,实现了五到位,即:机构按规定设置到位、部门职能职责界定到位、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到位、各部门“三定”协商一致落实到位、“三定”方案印发到位,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新的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中,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精神,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多整合、重加强”的工作思路,着眼进一步巩固随州大部制成果,坚守机构设置限额、编制总量“两不超”底线,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上下功夫,全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机构(含直属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由43个减少到40个,减少了6%;31个政府工作部门中,有26个与省政府对口。撤销了1个副处级事业单位(市营运车辆管理办公室),并对4个单位(人事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防办与地震局)进行了有效整合。通过改革调整,政府部门共划出职责12条,划入职责8条,新增职责44条,加强职责84项,明确部门间配合等职责27条,取消职责11条,较好地理顺了部门间的职责关系,转变了政府职能。
(一)广泛调研论证,科学拟定改革方案。一是搞好调研。为搞好这次机构改革,我们直接到涉及机构变更、职能调整、工作任务变化的市直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并到其他条件
相近的兄弟市考察学习,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广泛听取部门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逐一进行梳理。
二是吃透上情。多次召开编办主任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市有关政府机构改革的文件精神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指示,结合随州实际,在确保随州大部制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政府机构个数、人员编制总量两个规定“不突破”的前提下提出机构改革的初步方案。三是搞好论证。市政府机构改革初步方案拿出后,我们先后提交市长办公会、市编委会和市委常委会讨论,并多次前往省编办请示汇报,根据省编办的意见和市领导的要求,对《方案》进行了近十次修改完善,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9月22日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审批《随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请示。
(二)及时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方案。一是迅速出台了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二是及时召开了政府机构改革动员会。我市机构改革方案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并报中央编办备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09年12月16日正式行文批复。1月19日,我们召开了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都作了重要讲话。三是配备调整了部门领导班子。为确保政府机构改革期间班子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间断、国有资产不流失,在召开动员会的同时,市委宣布了新调整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名单。四是督促有关部门调整到位。改革方案出台后,我们对涉及改革的部门督促其迅速调整到位。人事、劳动整合后迅速召开了工作会议,实现了机构合、班子合、工作合、思想合的新局面;人防办、地震局合并后立即充实了领导,明确了分工;原由水利局管理的水产办公室、原由林业局管理的食用菌生产等职能迅速理顺到市农业部门;原经信委管理的电子政务管理职能划入到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原市建委所辖的城市公交管理职能划入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管理,同时将邮政、铁路运输协调管理权赋予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等等。在监督调整理顺的过程中,各分管副市长主动出面协调,使涉及调整部门均实现了无缝对接。
(三)结合随州实际,科学制定部门“三定”。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及时出台了《市编委关于市政府工作部门“三定”工作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随编发[2010]15号)等机构改革相关政策,使“三定”工作有章可循。
二是搞好培训。为科学制定政府部门“三定”规定,我办对40个政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的政工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就“三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范围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审批程序进行了重新明确和统一规范,规范了“三定”的模式,提高了部门“三定”草案的质量。
三是统一原则、标准和尺度。在各部门“三定”草案的审核中,我们始终按照统一的原则、标准和尺度进行把握。在部门职责的界定上,坚持上下基本对应、政事分开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做到能对口的尽量对口,不能对口的其职责要落实到相对应单位。按照以上原则,我们从实际出发,将市本级电子政务管理和平台建设职责赋予行政服务中心;将人社局的军转干部综合管理职能、农业局的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能、安监局的执法职能、司法局的法律援助管
理职能等行政职能由原来事业单位承担均划入行政机关行使;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职能、河道采沙管理职能、水产生产管理和食用菌生产等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同时重点明确和强化了公安机关负责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在内设机构拟订上,坚持综合设置的原则,仅市发改委就有10个科室应单设而没有单设,采取在相近科室挂牌设置;新增加职能的部门增加科室从紧控制的原则,如我市经信委、国资委合署办公只设置了16个科室,而要对应省两个单位40个处室。此外,统一规范了内设机构的名称和规格,设置的科、室均为正科级。在人员编制的拟订上,坚持总体维持现状,局部适当微调。按照行政机关不得使用事业编制的规定,在我市行政编制总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采取挤、压、调的办法,坚持将原属事业单位的市城乡规划局调整为行政机关,按
原定事业编制数全部置换成行政编制;原地震局整合到民防办、原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整合到市政府办后,将原地震局、政府研究中心使用的事业编制置换成行政编制并入到整合单位;对职责调整、工作量增加的部门和部分单位原编制核定过紧的,适当增加。此次改革,新增行政编制60个,事业编制3个,同时核减全额事业编制32个。在领导职数拟订上,首先,严格执行文件规定。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领导职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鄂办发[2005]37号)的规定,部门编制在10名以下的,领导职务职数核定1-2人;编制在11-20名的,领导职务职数核定2-3人;编制在21名及以上的,领导职务职数核定3-4人。其次,对综合部门、重点部门以及涉及民生事项比较多的部门适当倾斜。第三,对一个机构挂多块牌子且工作任务比较重的部门,比照省里的做法,另
增核1个领导职数。第四,“总师”职数与省直部门对应设置,在经信委、财政局等共15个政府部门和供销社核定了“总师”职位。
四是密切沟通,协商达成共识。在拟订部门“三定”草案中,我们始终坚持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持严谨细致的作风,加强沟通,形成共识。首先,做好内部沟通。按照业务科室初审、分管领导复审、主要领导把关、会议讨论通过的工作程序,集思广益。其次,搞好与部门沟通。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分工问题,我办主动牵头,召集部门面对面协商,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五是编委会审议完善。为便于编委领导科学决策,对部门的“三定”草案,我办创造性地用表格的形式,将各单位对“三定”要求、本次“三定”的标准及经编办主任会议讨论通过的
“三定”草拟意见,以对比的方式附加文字说明,提供给每名编委领导审议,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各单位的基本情况。由于我们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并经过反复论证,40个单位的“三定”方案在编委会上一次性全部通过。
二、主要成效
(一)整合机构,理顺职责,高标准完成省规定的改革任务。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我们按省委省政府要求,高标准完成了规定的改革任务。按照省的统一要求,将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整合组建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立起全市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影响人力资源的体制性障碍;将原由市水利局管理的水产、市林业局管理的食用菌等归口市农业局管理,推动我了市农业大市的发展,推进了大农
业建设;将城市公交、城市出租车市场营运管理和邮政、铁路的协调管理权赋予市交通运输管理局,构建了我市大交通体制;在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增加了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职责,负责对文化艺术经营活动进行行业监管,实行综合监管和统一执法的大文化体系。
改革中,我们对40个部门的权责进行了清晰定位,做到越位的退位,错位的正位,缺位的到位,全面理顺了政府各部门职责。一是下放了权限。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转移下放出去。在部门中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11项,将可以由区市县政府承担的事项真正交给区市县政府,并将一些技术性和具体事务从行政机关剥离,交给事业单位或中介组织。二是完善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围绕保障和改善
民生,在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部门“三定”规定中,增加和加强了职能84项。重点加强了在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安全生产、应急救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方面的职能。三是理顺了职责关系。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协调,在职责关系上,我们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集中解决和理顺了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共理顺职责关系27项,使长期存在的河道采砂、电影、音像制品、动漫和网络游戏管理、公民出境就业等方面的职能交叉问题得到了解决,较好地克服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确保了权责一致。第一次在37个部门,特别是一些与国计民生、社会管理密切联系,公众比较关注的部门“三定”规定中,明确和强化了责任。明确了市发改委承担监测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责任;明确了市商务局承担牵头协调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
济秩序工作的责任;明确了市公安局负责治安、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责任;明确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承担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责任等等。
(二)突出特色,巩固提高,随州大部门体制有了新发展。
随州试行“大部制”的做法于2008年经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后,成了扩大随州知名度的一大特色和景点,也成就了全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随州模式”。此轮政府机构改革,我们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在巩固提高随州“大部制”上做足文章,真正建立起与随州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架构。在原有大部门体制的框架内,我们又将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招投标活动及其它相关集中进行交易,形成了集中统一、资源共享的有形市场,创新了综合大
招投标体制;将城乡规划局由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加强了城乡规划统一管理力度,推动了文明城市、和谐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大规划格局;将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由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并更名为招商局,加强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提高了大招商起点;将市物价局由部门管理机构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加强了价格监管,保持全市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完善了大物价体制;将人民防空办公室和地震局整合组建了民防办公室,使人防、防震减灾、抗震救灾教育宣传一个途径,建筑设计防震、人防建设一个单位把关,构建了人防指挥和抗震救灾指挥综合平台,构建了大民防平台;将以前没有实行纪检监察综合派驻体制的市司法局等政法部门全部纳入综合派驻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纪检监察大部制等等。此外,为避免区市机构重复设置,努力降低行政成
本,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设置了曾都区交通分局、环保分局,均为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的派出机构,确保了有限行政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促进了我市大部门体制的全方位巩固发展。
(三)紧贴实际,大胆创新,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呈现新亮点。
我们紧密结合随州实际,注重在改革中大胆创新,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再次呈现了新的亮点。一是在内设机构设置上有了新尝试。根据建设学习型、廉洁型机关,加强思想建设的要求,对机关行政编制在20名以上、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较多的15个部门,综合设置1个政工人事科,主要负责干部人事、纪检监察、机关党建等工作。二是行政编制核定上有了新倾斜。对市政府办等20个单位适当调整了编制,共增编制28名,把有限的编制用好用活。
三是工勤人员编制管理上做了新规定。对原按行政编制10%的比例核定的机关工勤人员事业编制,统一改为按行政编制10%的比例核定机关“以钱养事”岗位,变“养人”向“养事”过渡。四是给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做出了新榜样。为给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作出好榜样,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一开始,我们就严格执行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一系列指示,严格控制编制总量、严守机构个数限额、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在巩固随州大部制的基础上,不折不扣执行上级政策,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不变调,为区市县搞好此轮政府机构改革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机构改革,40个涉及改革的部门(含直属事业单位、派出机构和经济组织)共设置内设机构313个,比部门要求设置347个内设机构减少了34个,减少9.7%;核定领导职数186名(其中正职43名、副职95名、其他它职数48名),比部门要求核定的235名领导职数减少了49名,减少20%;核定人员编制1022名(行政编制643名、政法专项编制321名、事业编制58名),比部门要求的1168名减少了146名,减少12.5%。
三、下步打算
(一)开展政府机构改革评估。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机构改革进行评估:一是各部门贯彻落实“三定”规定的具体措施;二是各部门职能转变是否到位,是否严格按照“三定”规定履行职责;三是各部门强化和落实责任的具体措施;四是部门之间、部门内设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是否健全和完善,职责分工是否顺畅;五是各部门内设机构的实际职责、名称、数量等是否符合“三定”规定;六是各部门是否有违反“三定”规定超
配机构、擅自提高机构规格、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情况;七是对此轮改革的科学性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估。
(二)重点疏理部门“三定”中的遗留问题。
【发布文号】宁政办〔2008〕202号 【发布日期】2008-10-23 【生效日期】2008-10-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09-2010年度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评选认定工作的通
知
(宁政办〔2008〕20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经研究,决定开展2009-2010年度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的评选认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认定的原则
市级龙头企业评选认定,总的要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实行“有进有出”,实现“调优调强调高”,确保市级龙头企业的规模和质量,确保今后各项扶持政策、措施、项目重点向龙头企业倾斜。
(一)符合产业布局。各地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农业农村发展“两大战略工程”,建设农业“两带一区十大产业”和“茶都菌乡水产大市”的总体要求,从本地实际出发,筛选推荐能带动区域优势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严格把握标准。各地申报的企业必须符合市级龙头企业评选认定的基本标准(附件1)。对经营状况不好、发展速度缓慢、行业排位落后、不能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原市级龙头企业予以调整;对符合基本标准的原市级龙头企业也应重新申报、认定。
(三)注重社会责任。申报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得有环保问题、产品质量问题、检验检疫问题和存在拖、漏、欠税及其他违法违规的现象。
(四)坚持自愿申报。龙头企业必须自愿申请,各地要做好宣传、指导和服务工作,将评定的原则、标准、要求通知到各农业企业,调动企业参评积极性,但不得强迫要求企业申报。
二、评选认定的程序
(一)申报企业直接向所在地农办和财政局提出申请,填写《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情况表》(附件3),提供相关申报材料和证明。所在地农办和财政局对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核,综合汇总,形成审核意见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开发区管委会研究,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开发区管委会正式行文向市政府推荐申报。
(二)宁德市属企业直接向市直主管单位提出申请,填写《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情况表》(附件3),提供相关申报材料和证明。市直主管单位对相关市属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核,综合汇总,形成审核意见后,正式行文向市政府推荐申报。
(三)宁德市农办和财政局对申报的企业进行综合汇总,审查评价,征求市直有关单位意见后,提出候选企业名单,报市政府认定公布。
(四)申报材料包括:
1、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申报文件,申报文件必须附《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推荐申报情况表》(表样详见附件3)。
2、企业申报文本(格式详见附件2)。
3、以上材料一式2份。
三、评选认定的工作要求
(一)申报企业要如实提供有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如果存在舞弊行为,一经查实,取消其申报资格。申报企业提供的文本不符合文本格式要求的不再通知补充材料。
(二)各地、各单位在组织申报新一轮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工作中,要对照评选认定标准,严格工作程序,认真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真正把那些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的龙头企业推荐上来,确保市级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三)对在推荐申报、评价认定过程中徇私舞弊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予以严肃处理,主管部门还要对有关责任人按有关规定予以通报批评。
(四)各地农办、市直有关单位于11月20日前将申报材料报市农办人秘科。电话:2822997,电子信箱:ndnycyh@126.com。
附件:1.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评选认定基本标准
2.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评选认定申报文本格式
3.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情况表
4.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情况表填表说明
二○○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附件1: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评选认定基本标准
1.企业组织形式。依法设立的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包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公司,其他形式的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直接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开办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等。
2.投资经营规模较大。企业有一定的固定资产规模,年产值和营销收入居本市同行前列。
①加工带动型企业:蕉城、福安、霞浦、福鼎等县(市、区)的企业年产值或销售总额在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总值在 300万元以上,年上缴税收(含减免退税)在25万元以上;古田、屏南、周宁、寿宁、柘荣等县的企业年产值或销售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总值在200万元以上,年上缴税收(含减免退税)在20万元以上。企业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其中林业类企业带动农户300户以上。
②专业市场:年交易额在8000万元以上,专业市场经营户达50户以上。
③中介组织:加入组织人数在80人以上;带动农户600户以上,其中林业类企业带动农户200户以上;年销售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能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3.企业资质好。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不偷税、漏税、欠税,不拖欠工资或拖欠社会保险金;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60%;企业中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加值占总增加值70%以上;企业资信良好,有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主营产品产销率达90%以上。
4.带动能力强。在同行业中能起示范带头作用,在本市内建立一定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辐射带动本市农户面广;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企业以资本、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为纽带,通过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建立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有效地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5.市场竞争力较强。企业主营业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企业能依靠科技进步,应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开发生产名、特、优、新名牌产品,产品质量好;企业或生产的产品通过ISO、HACCP或其它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所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属高新技术产品、名牌农产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出口创汇潜力大或进口替代能力强,能有力地促进和带动相关新兴产业的形成;企业营销网络健全,产品市场占有率高。
6.企业制度健全。企业遵循“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按照《公司法》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遵守《劳动合同法》,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依法经营,安全生产,形象良好。
附件2: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评选认定申报文本格式
1.封面(内容包括:宁德市农业产业化2009-2010年市级龙头企业评选申报材料;企业名称;申报年月)
2.企业申请报告
3.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情况表(附件3)
4.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介绍(1500字左右)
5.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6.企业的资产和效益情况须经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检的2007年度财务报表(加盖骑缝章)
7.企业完税情况由税务部门开具2007年、2008年上半年纳税证明,并写明减免退税情况、有无存在偷漏拖欠税的问题
8.企业的资信情况须由所在地人民银行提供企业信用报告
9.企业带动能力、基地建设和利益联结关系情况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10.企业环保情况须由所在地环保部门提供证明
11.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必须由所在地质监部门提供
12.出口企业必须由所在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提供证明
13.加工带动型企业年产值或销售总额、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必须由所在地统计部门提供证明
14.企业各类认证证书复印件
15.企业有关荣誉称号证书复印件
16.其他
注:①申报企业提供的文本除5、14、15、16项可以为复印件外,其余的都必须提供原件。
②提供的证明材料必须在在有效期内。
附件3: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情况表
[点击浏览该文件: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情况表.doc]
附件4: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情况表填表说明
表格中不论是文字型材料,还是数据型指标,除有要求填写2006年、2007年数据外,一律以2007年的情况、数据为准。要求填写“是否”的项目,相符合的填写“是”,不符合的填写“/”。其他文字型材料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填写,没有相关情况的,请放空白。
1.企业名称(代号1)。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名称。
2.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代号2)。以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类型为依据填写下列类型之一: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
3.企业类型(代号7)。分为加工型、市场型和中介组织。加工型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业。市场型以农产品流通为主业,主要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企业)。中介组织主要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根据经营主业选择填写“加工型”、“市场型”或“中介组织”。
4.带动农户(代号8)。包括合同制带动农户数、合作制带动农户数、股份合作制带动农户数与其它方式带动农户数等。
5.固定资产(代号10)。以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合计数体现的帐面价值填写。
6.销售收入(代号12)。加工型企业填写销售各种产品及服务等获得的业务收入总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企业)填写各种农产品交易额的总和。中介组织填写通过中介组织销售各种产品及服务等获得的业务收入总和。
7.产品产销率(代号18)。加工型企业、中介组织填写主营产品产销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企业)不填写本栏。
8.进出口经营权(代号19)。进出口经营权是指经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有独立开展进出口业务的权限,委托其他企业或进出口商代理进出口等情况属无权。若填写“是”,须提供相关证书复印件。
9.年创汇额(代号20)。与进出口经营权无关,指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出口产品和服务获得的外汇收入总和,包括委托其他企业或进出口商代理出口的情况。
10.主营产品名称(代号21)。主营产品名称必须具体明确,最多不超过三个,每个名称之间以逗号分隔。示例:产品名称(商标或产品)。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企业)可以选择填写“蔬菜,水果,水产品,食用菌,茶叶”等。
11.通过质量认证情况(代号22)。ISO9000,HACCP,GMP等是关于质量管理保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必须通过相关机构认证。示例:获得ISO9000认证的填写“ISO9000”,获得HACCP认证的填写“HACCP”,获得多个认证的可以填写多个。须提供相应证书复印件。
12.无公害农产品(代号23)。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和规范,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食品。若填写“是”,须提供证书复印件。
13.绿色食品(代号24)。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若填写“是”,须提供证书复印件。
14.有机食品(代号25)。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并且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若填写“是”,须提供证书复印件。
15.企业主导产品品牌(代号27)。如果企业有多个品牌,可以填写多个。
16.福建省著名商标(代号28)。福建省著名商标由福建省工商管理局颁发。
17.宁德市知名商标(代号29)。宁德市知名商标由宁德市工商管理局颁发。
18.福建名牌产品(代号30)。福建名牌产品证书由福建省名牌产品评定委员会颁发。
19.福建省名牌农产品(代号31)。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由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认定委员会颁发。
关键词:政府,经济管理,宏观,微观
1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状况及其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因素的总和即为宏观经济。具体而言, 如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经济发展的速度, 国内经济结构状况, 产业结构比例等等。国民经济包括两个方面, 一为宏观经济, 二为微观经济。其中宏观经济活动以微观经济为基础。没有无数的微观个体, 难以形成宏观经济。同时宏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微观经济。在20世纪以前商品经济还没实现全面繁荣, 人们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 这一时期世界上无论任何国家的经济都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市场, 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对宏观经济的认识与研究。一般而言, 为保障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 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 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干预宏观经济, 履行管理职能:
(1) 加强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现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一般比较落后, 而基础设施的落后又直接制约着经济建设的水平, 因为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当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直接管理, 加大投入力度, 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
(2) 注重对宏观经济的计划引导。
经济发展既需要市场调节, 同时也离不开计划调节, 只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才能共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这种经济体制在建国之初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 计划经济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 为此我们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以市场调节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 但是市场调节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计划调节, 相反, 指导性的计划在经济发展中仍然起着其他调节方式无法取代的作用。
(3) 政策调节。
政策调节与计划调节存在质的区别, 计划调节带有一定的计划性, 是在各种经济政策实施之前作出的总体安排。而政策调节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制定的临时性政策, 他比计划调节更加灵活。平衡供给与需求的财政政策, 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 优化经济结构的产业政策, 调整经济布局的区域政策等等。
(4) 行政干预。
为促进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必要时可采用行政干预手段。例如对价格和工资的管制, 外汇和外贸的管制等等, 虽然行政干预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预期目标, 但这种手段毕竟是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 因此只有在特殊时期方可动用行政干预的手段, 而且一旦度过非常时期应当及时恢复市场调节的主导地位。
2 政府微观经济管理职能
国民经济中的经济个体即为微观经济主体, 例如生产者、消费者等。微观经济个体主要包含两个部分, 生产者和消费者, 政府履行微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针对生产者而言, 包括一、二、三产业中的生产者, 小微企业等等, 而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虽然这也属于微观经济活动, 但它实际上与政府管理并无直接联系。
对于微观经济的管理, 政府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为微观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活力直接决定着整个市场经济的活力, 最终也影响这个宏观经济的活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微观经济放任自流。因为作为微观经济的个人或企业组织始终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势必要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政府必须对其实行规范引导。为此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微观经济管理职能:
(1) 价格规制。
价格应当由市场而定, 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是政府必须对价格这一重要市场“晴雨表”实行监督, 及时掌握情况。甚至对于特殊行业的特殊商品还应制定最高现价或者保护价等。
(2) 规范劳动用工秩序。
劳动者是生产中的最基础因素, 维护劳动者利益不仅是政治建设水平的体现, 而且也是促进经济发展需要, 为此必须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保护机制, 切实维护劳动者利益。
(3) 建立规范的竞争秩序。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也会随之越来越激烈。但是短时间内我们还不能建立完全竞争秩序, 为此政府应根据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发展状况及时制定适应形势需要的竞争秩序, 这种竞争秩序不能超出市场的承受能力, 也不能达不到市场的需求程度, 这是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水平的体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4) 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人类生存需要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 但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生态平衡之间存在矛盾, 这需要政府权衡利弊, 因为微观经济个体以追求利益为目标, 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缺乏天然的动力。政府作为公共组织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 因此政府必须兼顾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两种职能是经济发展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不以牺牲生态平衡为代价。
参考文献
[1]王莉萍.浅谈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 2009, (23) .
[2]康汝.政府机构如何发挥经济管理职能[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08) .
[3]朱长钢.浅谈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目标[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4) .
[4]陈松, 杨振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困境与出路[J].学理论, 2011, (22) .
【县市级人民政府构成】推荐阅读:
县市级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方案11-11
县市社会扶贫工作总结06-27
县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总结10-30
赴江苏省六县市区考察学习报告09-14
市级政府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07-20
市级幼儿园09-09
市级预算定额标准09-17
市级优秀团员申报材料07-03
市级三好生竞选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