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共10篇)

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篇1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天水市初中年级的学生543人 (男生302人, 女生241人) 。

1.2 研究方法

对天水市逸夫中学、石码坪中学、天水市四中、天水市五中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每年级抽取7个班的学生共计600人进行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600份, 收回问卷556份, 最后确定有效问卷543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约90%。

1.2.1 调查法

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围绕中学生健美操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参与程度三方面。在问卷调查表和内容的设计上, 请有关专家进行了经验性效度和信度检验。

1.2.2 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9.0对所得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1.2.3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与本题相关的若干文献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

由表1可以看出, 女生对健美操练习的兴趣大大的高于男生, 健美操教学更容易在女生中间开展起来。女生对健美操感兴趣程度为60.6%, 显著的高于其它项目的感兴趣程度, 而男生只有7.3%, 远远的低于其球类的85.4%。男女总人数中感兴趣的项目为球类, 最不感兴趣的除田径外就是健美操项目。

女生在中学阶段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不愿参加吃苦耐劳和需要勇敢品质的项目, 而对舞蹈、健美操等项目比较偏爱。而男生则比较喜欢刺激一点的项目, 如球类运动。

从表2看出, (1) 影响中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的原因中协调性差、怕人耻笑男生排在了第一位, 说明男生在主观上对自己信心不足, 如果老师耐心指导、帮助是可以克服的。而女生在这一原因中排位第四, 说明女生在协调协调性或者自信心的认识上比男生好。 (2) 在第二个基本原因中, 男女生均排在了第六位, 由此说明中学生对体育本身不感兴趣的人数很少, 她们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与其个人意志品质、身体素质、教学环境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有关。 (3) 中学男生对健美操普遍热情不高, 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① 认为健美操是女孩子才参加的项目, 没有刺激性, 没意思;② 不好意思, 协调性不好, 学起来困难。③ 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4) 社会和家庭对独生子女, 尤其是女生教育的失当, 使得许多女生对一些培养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的项目失去热情, 在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能力显得较差。这些不良心理因素造成了女生体育锻炼的惰性。

[1] n=543人 (%)

注1:一个学生最多选3项, 百分数为同性别中所占的比例。注2:男生302人女生241人, 共543人。

n=543人 (%)

注1:一个学生最多选3项。注2:男生302人女生241人, 共543人。

2.2 健美操学习的动机

所谓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它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在运动的需要下, 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 参加健美操活动的动机就是选择、激发和维持并强化这项活动, 从而导致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了解中学生健美操学习的动机对于我们在中学里进一步开展健美操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其学习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为主要是女生参与这项活动, 在这里就只统计了女生, 又因为其年龄段不同, 其动机也相差很大, 故简略分为三个阶段:初一至初二阶段和初三阶段, 做出了以下的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 (1) 中学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健美操学习的动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相对年龄较小时, 其选择健美操的动机主要是爱好, 占了41.3%比例, 比其它选项的大, 因为这个时候的学生, 刚刚脱离了小学阶段, 重新投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 对于新的事物, 什么都是感兴趣的, 而且这个时候的女生, 对于自身的形体并没有多大的认识, 只希望有更大的空间来给自己利用, 所以室内运动对于她们来讲, 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n=241人 (%)

注:限每人只选一项。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对于自身形体越来越关注, 怕胖、怕晒太阳, 所以导致其体育活动的动机向形体美和室内上课这两个方面转变, 而且这两个指标的变化很明显。初三阶段基本摆脱了新鲜感的束缚, 这个年龄段的女生对于爱好和尝试这两个方面都有所下降, 爱好由41.3%降至26.7%, 尝试动机由7.4%降至0.4%。

中学生健美操练习的参与程度[3]

从表4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的男生平时是不参加健美操练习的, 比例占到了87.7% , 而每周3次以上的男女生比例都很小, 男生是0%, 女生也只有6%;女生的练习密度主要集中在1次/周, 占50.3%, 比男生要好, 可练习密度为2~3次/周的只占17.5%。特别是女生中从不参加健美操练习的占了26.2%, 是个很大的数目;在统计的男女总数中60.4%的学生平时没有参与健美操的习惯, 也只有27.4%的学生有1次/周的练习密度, 3次/周的人数只占到2.8%。有两种原因, 一是学生自身不喜欢, 因此, 中学阶段开展健美操练习要有针对性。二是学校里不开展, 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没有开设健美操课, 即使开设的学校里健美操专业老师很少, 因为学校不重视, 上健美操课所应具备的场地、录音机都无法满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练健美操的积极性。

n=543人 (%)

注1:男生302人女生241人, 共543人。注2:健美操课除外。

3 结论与建议结论

3.1 结论

(1) 中学阶段, 男生普遍不喜欢健美操运动, 女生的热情较高。

(2) 中学生对体育本身不感兴趣的人数很少, 她们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与其个人意志品质、身体素质、教学环境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有关。

3.2 建议

(1) 体育教师要努力学习, 更新观念,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特别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要在健美操的编排和音乐的选择上下功夫, 力求新颖独特, 不落窠臼, 能让学生耳目一新, 使学生乐于去学习, 变被动为主动。例如, 可以在健美操中加入一些时尚流行的街舞或啪啦啪啦舞等,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中学阶段的体育课开展中, 要充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选择他们喜爱的项目来开展, 尊重学生的选择,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体育课的形式可以向选修的方式转化[5]。

(3) 加强健美操锻炼价值的宣传, 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健美操, 真正的喜欢这个项目, 多开展一些健美操比赛, 可以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小型比赛, 也可以是年级与年级之间的中大型比赛, 使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和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享受音乐、旋律、运动带来的喜悦。

(4) 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精神, 加强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引导, 创造良好的锻炼氛围[6], 使体育锻炼真正成为她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摘要: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分析归纳、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天水市中学生健美操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参与程度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表明, 目前中学生健美操的开展不太理想, 针对这种现状与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健美操,动机,兴趣,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陈跃强.海南中学高中女生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体育与健康, 2007 (2) .

[2]周建红.对中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2003.12.

[3]严爱平, 王建森.对上海17所中学体操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3 (5) .

[4]曹建纯.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动机的调查研究[J].体育之声, 2005 (1) .

[5]白东波, 蔡晓竹.试论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J].四川体育科技, 1998 (4) .

对天水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2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考

天水是“羲皇故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富市”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产业素质更趋成熟,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旅游环境日益优化,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逐年攀升,旅游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天水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全市人民的期盼和愿望相比,与拥有的资源品位相比,文化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能力不强

一是交通设施条件相对滞后。二是旅游服务配套不足,接待能力较差。

(二)综合开发滞后,文化旅游产品单一

一是景区规划执行不够。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文化品位有待提升。三是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四是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

(三)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天水旅游产业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体制不够成熟,各景区多头管理,一方面造成景区各自为政,导致旅游服务不到位,损害了游客利益。

(四)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现有的1万余名旅游从业人员中,导游、讲解员数量少,文化层次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5%。旅游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天水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宾馆饭店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宣传有待加强

二、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积极抢抓政策叠加机遇

实现天水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目标,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融合型发展、全域型发展、内涵型发展、开放型发展、惠民型发展的理念,把天水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陇东南旅游集散中心。

(二)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

一是加快推进大景区建设。集中力量抓好麦积山文化旅游大景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和武山水帘洞、甘谷大像山等4A级景区品质,形成一批强劲的辐射源。二是全力推进旅游线打造。积极推进市县联动和精品线路对接,重点培育羲皇故里寻根祭祖、百里石窟艺术走廊、丝绸之路名城古韵、陇上江南生态休闲、天河沐浴休闲度假、特色农业体验观光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纵横交错、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旅游主干线,使天水真正成为连接陕、甘、川的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三是持续推进全域型发展。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以资源互补、错位发展为导向,把各县区星罗棋布的旅游景区连点成线、汇织成面,打造主次分明、特色鲜明、覆盖全市的旅游网络,打响“羲皇故里”和“陇上江南”两大旅游品牌。

(三)进一步完善功能要素,不断丰富多元文化内涵

以组装旅游线路为重点,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核心,以增加旅游收入为目标,围绕旅游诸要素搞好服务功能开发,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配套、均衡发展,让游客行得安全、住得舒坦、吃得满意、游得痛快、购得称心、玩得高兴。

(四)进一步推进深度融合,凸显产业集群联动效应

一是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五大文化资源,特别是要抓好“大道朝天—游天水、知天下”重大项目的建设,打造一批主题性文化旅游产品或主题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森林科普、林业科考、环境教育、草原风情、生态休闲、寻幽探险、狩猎趣味等新兴旅游业态。三是发展中医药养生养老保健旅游。加快发展中医保健、中药美容、医食养生、生态养老、温泉疗养、泥疗沙浴、禅道体验等系列保健旅游产品,推出慢游休闲产品和优惠措施。四是加快培养文化旅游人才。着眼于全市文化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培养熟悉天水文化和旅游的综合型人才,引进精通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端经营管理精英,为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进一步突出公益属性,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在进一步完善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基层倾斜,全力加快城乡文化事业一体化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重点实施天水文化馆、天水博物馆、天水体育馆、天水大剧院、天水广电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抓好县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使每个县区都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三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文化服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伏羲庙、伏羲城、南北宅子、天水西关等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区的维修保护,抓好伏羲文化发祥地三阳川和秦安陇城镇、武山滩歌镇、麦积街亭古镇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做好民间民俗文化的调查、评估、抢救和保护工作。

(六)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旅游发展活力

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篇3

饶丹梅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今后要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农业政策,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关 键 词〕 农业 结构调整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重大项目办副主任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总人口30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80%。全市范围内石漠化比较严重,人均耕地不到2亩。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新建项目的上马,耕地越来越少。在六盘水这块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呢?我认为必须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各县(区)逐步建成了一批以粮食、林木、烤烟、蔬菜、生猪、牛、羊等为主的商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改变了过去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形成了农、林、牧、渔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达42.2%,比2004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从各地的情况看,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是各地都将农业结构调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落实,结构调整开始向优质高效、产业化迈进,如各县已基本建成黑山羊、商品猪、肉牛养殖基地。二是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将创名牌作为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如盘县信友核桃乳、钟山区大桥蔬菜、水城县富硒茶等一些农副产品先后抢占六盘水市场,对周边地区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三是部分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政策,通过财政和信贷资金实行有偿、无偿、贴息等,重点扶持和全面启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四是逐步探索出公司+农户+基地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支部+协会+农户+基地的市场带动模式等。五是部分农村形成了自己的结构调整特色。如钟山区地处市中心城区,在结构调整上紧紧围绕城市餐桌做文章,大力发展错季蔬菜、大棚蔬菜和养殖业,延长餐桌产业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水城县利用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二、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

1、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存在着重生产轻市场的现象。一方面,农户对结构调整缺乏认识,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停留在农业内部,而对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农业劳动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深层次问题思考不够,对农业生产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服务。

2、生产社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市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尚未健全,很难为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中介机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载体,由于只顾生产,不注重加工、流通,从而影响了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服务体系滞后,致使产销脱节,在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上,科技手段有限,“名特优”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扩大市场份额。

3、农民增收缓慢,农业投入比重减小。农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户投入是农业生产投入的主要来源,而农户收入低,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2348元,其中60%以上还是实物折款,即使农民意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也“不敢调”、“不愿调”,多数农民也只是心动没行动。

4、现行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首先是价格政策,优质不能优价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由于没有完善的质量检测标准和质量检测手段,做不到优质优价,从而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其次是现行的信贷政策。农业结构要调整,势必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随着信贷抵押制度的出台,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越来越难贷到资金,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较突出。三是目标考核政策。现行的目标考核政策

不合理,还有意识地将某种产业、产品总量增减作为考核基层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5、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遏制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据2007年统计资料,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4.66%,小学文化程度占45.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9.44%,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影响了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

三、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及建议

按照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搞好特色农业和立体农业;在2010年,力争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5%,农产品的综合商品率从2001年的40%上升到60%,真正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我市农业结构调整重点要从农业生产布局上入手,突出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在农林牧渔的特色产品上下功夫,突出畜牧产品;在农产品的加工上努力,突出抓农产品的增值和商品率;在市场开发上努力,突出抓农产品的流通和中介信息,并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1、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六盘水的地理结构及生态环境,决定了六盘水的农业不能以粮食生产为主导,不必强求粮食的自给。经有关专家计算,六盘水粮食种植的边际效益很小,机会成本则很大,过分强调粮食自给,反而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要转变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按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扩大优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把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同时,引导乡镇企业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村第三产业,壮大经济规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在各类涉农投入渠道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区域相对集中的办法,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放开搞活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和经营权,形成滚动发展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信用社和金融部门更应立足于服务农户和企业两个重点,一方面拓展贷款项目,带动农户进行结构调整,开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乡镇企业扩大规模。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和信息网络,加快农村“信息入乡”网络建设,实现市、县、乡网络联网。建成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业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流通中介组织。加快农产品加工、存储、保鲜和运销体系建设,高起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采取公司+农户、支部+协会、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努力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

4、加快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是有机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将有一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这就为农村小城镇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结构调整也需要小城镇带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5、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农业政策,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首先应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使农民按市场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其次稳定和完善土地政策。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搞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使用权按照市场需求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之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对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调查和思考 篇4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为了全面及时反映宝鸡市返乡农民工数量、流向、就业、收支、社会保障和创业情况,我们利用春节假日在全市12个县区、60个乡镇、299个行政村、抽选了1495户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民家庭进行了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快速调查。总体来看,金融危机虽然对宝鸡市农民在外就业带来了一定影响,但还没有形成较大的冲击,当前农民工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感到满意,对继续外出务工依然充满信心。

调 查 结 果

一、外出农民工家庭基本情况

1、这次调查的1495户农民家庭共有6641口人,户均4.44人,其中男性3514人,占调查户家庭人口的52.9%。

2、1495户农民家庭实际从业劳动力4497人,户均3.01人,占家庭人口的67.8%,其中2008年外出从业劳动力2781人,户均1.86 人,占家庭实际从业劳动力的61.9%。

3、1495户农民家庭2008年全年总收入4285.4万元,户均28665元,人均6453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3079.4万元,户均20598元,人均4637元,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71.9%。

二、外出农民工就业现状

我们从被调查的1495户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民家庭中,每户选择一名外出务工时间最长的人员进行入户访问,从中了解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条件、就业现状和社会保障情况。

(一)外出农民工的自身特征:

男性居多。被调查的149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劳动力1219人占81.5%。

青壮年为主。年龄在25岁以下的564人占37.7%,年龄在26—35岁的438人占29.3%,年龄在36—45岁的 339人占22.7%,年龄在45岁以上的154人占10.3%。

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高中及其以上学历的427人占28.6%,初中学历的1025人占68.5%,小学及其以下的43人占2.9%。

半数以上接受过技能培训。有854人接受过技能培训,占被调查者的57.1%。

(二)外出农民工的就业特征:

从业形式---自主外出为主。从外出务工组织形式看,通过政府组织外出的135人占9.0%,通过中介机构组织外出的234人占15.7%,而通过自主外出的1126人占75.3%。从业地点---省外从业为主。从外出务工就业去向看,省外为主,省内次之。被调查者中省外从业的963人占64.4%,其中在广东从业的310人占全部被调查者的20.7%,在江浙沪从业的224人占15.0%,在京津地区就业的125人占8.4%,在其他外省从业的304人占20.3%;省内从业的532人占35.6%,其中在省内县外从业的420人占28.1%,县内从业的112人占7.5%。

从事行业---工业生产为主。从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看,从事工业生产的605人占40.5%,从事建筑业的293人占19.6%,从事贸易餐饮业的229人占15.3%,从事交通运输业的83人占5.6%,从事家政服务的29人只占1.9%,从事农业的仅仅只有6人占0.4%,从事其他行业的250人占16.7%。

务工时间---以长年外出就业为主。从外出务工人员从业累计时间看,从业时间在9个月以上的1335人占89.3%,从业时间在6-9个月的89人占5.9%,从业时间在4-6个月的49人占3.3%,从业时间在3个月以下的只有22人占1.5%。

(三)外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特征:

劳动保障程度较好。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946人与用工单位签定了劳动合同,占63.3%,其他没有得到劳动保障。

社会保障程度低。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只有462人由用工单位给办理了养老保险,只占30.9%,大多数人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三、农民工返乡原因及其就业意向

在被调查的1495户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民家庭中,2009年春节前已经有1000人返回家乡,另外495人未回家。

(一)从返乡的原因来看,82%的人属于正常的回家过年,6%的人因企业关停被迫回家,3.5%的人因收入太低而放弃已有工作回家,4.5%的人因企业裁员回家,因其他原因回家的只占3.4%,仅仅只有0.6%的人打算回乡创业。

(二)从返乡农民工节后从业意向看,外出农民工流动发生了新的变化,即62.1%的农民工仍然回原务工地务工,对在原地找工作充满信心;10.9%的农民工打算回到地方从业;

6.4%的农民工准备离开原务工地到新的地方务工,但能否找到新的工作还很难保证;20.6%的农民工目前无明确目标外出找工作或已经闲散在家。这部分农民工可以说处于一种失业状态。

(三)从就业地点看,回原务工地务工的,其就业的地域性特征基本未变,即省外为主,省内次之。外出农民工仍然选择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和其他外省地区就业,分别占15.9%、18.7%、7.3%和20.0%,其余38.1%的农民工选择省内县内就业。但是选择新的务工地就业的农民工中,其就业地域性特征与回原务工地务工农民的就业地点形成了鲜明的反向思维定势,即以省内为主,省外次之,而省外亦按其他外省地区、京津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反向排列,且半数以上的人已经选择县内省内就业,占比达到51.6%。

四、返乡农民工的四大期盼

被调查户中有1179人回答了“希望政府在就业方面给予哪些帮助”,其中,47.9%的农民工希望政府多提供就业信息,能在本地有更多的就业机会;24.3%的农民工希望政府对自主创业给予扶持;18.0%的农民工希望政府组织联系推荐就业;9.8%的农民工希望能得到政府贷款担保。

存 在 问 题

从调查结果看,宝鸡市外出就业农民工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不太高、竞争能力不太强,社会保障程度比较低等问题。另外,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宝鸡市已经有20.6%的农民工失业,已经外出的农民工因不能及时就业或因企业开工不足还存在很大的隐性失业现象。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受冲击的地域和行业领域也有不断蔓延之趋势,已经受到严重冲击的地域和行业的经济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转机,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农民工再就业压力加大,从而使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压力增大。

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沿海地区企业出现

经营困难或者倒闭情况也已经波及宝鸡市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使一些农民工就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今年预期仍处于下行阶段,这同样存在减少农民工就业的机会。农民工就业机会的大量减少,势必会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变得缓慢。就宝鸡市而言,农民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全年收入的42.1%,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3.6%,加之,农牧产品价格由高位开始明显回落,因此,近年来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的局面面临很大压力。

对 策 措 施

1、注重政策引导,多渠道促进就业。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及时调整和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扶持性和激励性的政策,倡导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愿望的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可免费参加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学习,在了解鼓励创业优惠政策的同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激发其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能力,同时要在小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个体经营者收费等方面给予最优惠、最实惠的扶持政策,提高创业成功率。

2、抓好就业援助,完善培训服务。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按照宝鸡市“三集中”推进“三化”的发展要求,结合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回乡人员参加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开展的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实现与企业用工定向对接。二是加大对企业单位农民工使用情况的监督监察力度,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整治非法用工、打击欠薪活动,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巩固就业成果,三是继续开展“春暖行动”,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从资金、技术、法律、政策、经营及管理等方面,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援助和服务。

3、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区划。

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篇5

关于对近郊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搞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是加快推进“三农裂变”,实现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区在近郊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市城建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近郊村在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原有机制和体制已经明显地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了。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抓机遇、创大业、树形象、提素质,解决好我区近郊村的发展问题,加快推进近郊村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提高近郊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水平。最近到4个近郊村,针对城市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对调查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近郊村在土地逐年减少后,如何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近郊村的现状

1.农村劳动力已从过去的单一的农业生产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4个近郊村共有农民2771户,农业人口约9900人;现有耕地509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51公顷。4个村有劳动力5230个,约占人口总数的53%;其中以土地为生的有2606人,占劳动总数的49.8%;而从事二、三产业、进城打工等方面的人员有262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0.2%。其中:进城打工的有92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7.6%,发展种养殖业的有147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8.1%,从事个体经营或自谋做生意的有47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1%,在村办企业就业的有64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2.3%。种点地半年闲的有172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2.9%。从调查情况上看,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供养人口与从事二、三产业人口基本持平。

2.二、三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近郊村主要的经济支撑。从调查情况看,这4个近郊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总合为6930万元。其中:一产收入为713万元,约占10.3%;二产收入为2638万元,约占的38.1%;第三产业收入为3579万元,约占51.6%。随着我区在近郊村大力推进“退一进二增三”步伐,二、三产业已发展成为构成近郊村经济的主导成份。

3.在城区购房或按规划自建农民规范小区已成为发展必然。4个近郊村有2771户农民,在城区购买住房的有260户。其中,一个自建了两个高标准的规范农民居住小区,全村212户农民有96户进楼;一个村有40余户农民在市内购房,有80余户农民居住在村自建的规范小区内。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近郊村的土地在逐年减少,农民在城区购房或村集体筹资规划自建高标准农民居住小区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4.建成了一批服务城市和与完善城市功能相配套的二、三产业项目。近3年来,有2个村,通过多方筹资93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兴隆和建华2个供热中心,并按市规划要求完成了与城市供热系统的扩网改造,按照设计能力总供热面积将达到700万平方米(兴隆400万平方米、建华300万平方米);还有一个村于至20筹资近1200万元,建成了体育公园。此外,各村还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加大了投入,积极改善村屯道路交通环境,使城乡公路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实现了村村通高标准水泥公路。使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制约近郊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因素

通过调查,目前影响和制约其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因素,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管理体制落后。随着近郊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目前,4个近郊村,一产业收入只占农民人均收入总合的10.3%;而二、三产业收入却占农民人均收入总合的89.7%。随着工业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农业萎缩、农民失业和农村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的.迅速增多,原有的农村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了,亟需探索与农村城市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

2.农民就业技能低、适应性差。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低,缺少一技之长,就业本领不强,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郊村农业人口向城市转换速度。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市区的快速扩建,4个近郊村的土地大量被征用。由于在征地过程中对农民基本上是采取货币安置,不能使农民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再就业。目前,这4个村共有劳动力5230人,其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只有2624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0.2%,有一半农民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就拿城市化、工业化条件最好的村来说,通过货币安置后,仍有60%以上的农民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

3.相关的扶持政策不配套。一本稿版权属于青年秘书网是金融政策不够灵活。目前,银行对新办企业,尤其是农民办的企业原则上不予贷款,就是给予贷款,也需要多方协调,且审批手续十分复杂。二是税收政策扶持不到位。对刚刚失去土地的农民靠有限的资金筹建起来的企业来说,都负担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国家应该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减缓企业压力。尤其是对村办集体企业应积极扶持,促进其快速发展,让失去土地的农民看到生活的希望。

4.受市控制规划影响。由于这4个村地处近郊受市整体规划控制,使村里一些有潜力的计划项目得不到及时开发,影响了近郊村的城市化建设进程。4个近郊村共有农民2771户,在城区购买住房或居住在村自建规范小区的户数约占村民总数的10%。

5.工业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缺少骨干项目。从调研情况分析来看,近年来虽然近郊村在工业项目建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对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总体看,还存在质量不高、规模较小、增幅不快的问题。尤其是缺少具有形成支柱产业和拉动能力的骨干项目,缺乏过得硬、叫得响的拳头产品。

6.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眼界不宽。通过调查了解到,一部分农民过多地看重眼前利益,在土地征占问题上期望值过高,打走了一些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失去了发展机遇;再就是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缺乏重商意识和发展意识,想富不会富,热衷于小打小闹、小富即安。有的农民不愿离土离乡另某出路,老守田园,忙完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便无所事事,一年闲半年。调查数据显示,从事农业生产与从事二、三产业的从经济收益上相差7至8倍。如果能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分离到二、三产业之中,近郊村的经济增长幅度和城市建设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三、加快推进近郊村城市化建设的建议

农村城市化建设,是指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过渡的过程。具体衡量标准为:农村人口城市化,居住环境社区化,生产方式工业(二、三产)化,农民职业非农化,经济收入多元化。

1.以创新村政管理体制为重点实现利转民。创新现行的村政管理体制,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近郊村农业的逐年萎缩和二、三产业的逐年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原有的村政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了,要从过去以地管人向以钱管人的手段转变。4个村要通过村集体创办实业,建立独立法人,村集体控股、村民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把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实行民主监督、集体管理、鱼水相依、互利互惠。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和农村向城市化过渡过程中实现充分再就业,也实现了对农民的有效管理。

2.以发展工业和与城市功能配套的三产项目为重点,实现农转非。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服务城市的三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形成规模化建设、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实现农工贸、产加销多位一体的集群化发展模式,为农民创造出更多、更广泛的就业空间,尽最大可能把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工业和多种经营产业中去,实现农民身份真正意义上的非农化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

3.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为重点,实现村转城。要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吸纳多种经济成份,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配套功能,使农村尽快变城市,在形象上实现城市化。但由于受市整体规划的限制,在村民居住小区建设上与城市化要求相差较远,还无法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在加大城市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彻底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出路问题。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强与上级沟通和协调,积极争取政策,规划建设好相应的各种相配套的服务设施和高标准的农民新村,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居住形式社区化、城市化,农民就业持久化、效益化,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

4.以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实现劳动力转移。实现劳动力转移,就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是实现农业人口非农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当前,要以强化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失去土地的失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重新组织起来,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兴办企业、自主创业、从事非农生产,让他们走出土地。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收益,同时也能开阔视野,学习更多致富本领,提高创业、再就业的能力。并会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同闯市场,从而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篇6

一、丽江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现状分析

根据《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 (银发[2010]198号) 及《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指导意见》 (银发[2009]224号) 的文件精神, 丽江市人民银行积极指导推动各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稳步开展, 各支农金融机构亦从实际需求出发, 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步伐, 为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积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 三类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是担保类创新产品扩充农民担保资源。丽江涉农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激活农村抵押资产, 积极开办农民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流转土地、林权等抵押业务, 解决农户抵押缺失等难题。截至2011年3月末, 担保类创新产品贷款余额21941万元, 较年初增加16490万元, 增长302.51%, 贷款农户345户, 比年初增加178户, 增长106.58%。其中: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余额为188万元, 13户。该类贷款全部由宁蒗县信用社发放, 贷款中农户将其“农村集体土地证”、“房屋所有权证”进行抵押贷款, 由于房管部门不予登记, 由农户出具书面同意抵押承诺书, 并有村组委和村委会签署同意贷款发生风险, 由信用社处置抵押资产的意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三方担保贷款余额为500万元, 1户。该类贷款具体由农业银行操作, 其向由第三方企业提供担保龙头企业发放贷款;集体流转土地抵押贷款余额8541万元, 219户;该类贷款开辟了城中村贷款担保新模式, 贷款主要涉及寨后上村、福慧村、玉河村、金甲村、束河部分行政村。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为12712万元, 112户。农户通过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 该贷款的开办与拓展有效促进林业集约化经营和快速发展及农民增收。在这四类贷款中占比最高, 达57.93%。

二是组合类创新产品借助龙头企业满足农户贷款需求。该类产品主要表现为“公司+农户”类贷款,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大户普遍通过“公司+农户”的担保贷款模式进行融资, 以解决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农户急需的资金需求。截至2011年3月末, 该类贷款额为1200万元, 较年初增加645.5万元, 增长116.41%。贷款户数2户, 较年初减少47户, 主要由华坪农行及华坪农村信用社发放, 涉及的担保农业龙头企业主要是洪全鲜玉米公司、祥盛节能公司、绿野生物开发公司、金芒果公司。

三是特定对象类创新产品有效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截至2011年3月末, 特定对象类产品贷款余额71620万元, 较年初减少703万元, 减幅0.97%, 贷款户数122871户, 比年初减少19641户。其中扶贫贴息贷款余额5324万元, 2413户;农户小额贷款余额为55433万元, 118977户。“贷免扶补”贷款余额3931万元, 1191户。涉农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余额925万元, 贷款户数5户。小城镇二手房按揭贷款余额6007万元, 285户。

(二)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在三个方面取得成效

一是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及支付方式创新, 实现金融网点及“惠农支付服务业务”乡镇全覆盖。2009年以前, 丽江市共有27个金融服务缺失乡镇占全省金融服务缺失乡镇的1/5。通过人民银行的积极指导及政府部门的各项扶持政策, 至2010年底, 丽江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 提前两年完成预定目标。至2010年12月末, 27个网点共开展流动性服务223次, 办理各项业务30566笔, 金额3555万元, 为77126户农户节约支出约7712万元, 为27个乡镇节约支出48.6万元。另外, 截止2011年3月末, 丽江共建成23个“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点, 共办理业务15074笔, 金额358元。开创了全省在乡镇一级全部实现“惠农支付服务业务”便民服务的先河。

二是强化银行卡的推广及使用, 鼓励非现金交易支付。自2006年开始, 丽江市在全省率先创建“刷卡无障碍示范一条街”、“刷卡无障碍示范旅游区”, 使银行卡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大幅提高, 开创了丽江市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得到人总行及昆明中支的充分肯定。至2011年3月末, 银行卡特约商户已发展到3146户, POS机4033台, ATM机166台。POS机跨行交易笔数从2005年的3.8万笔增加到26.68万笔, 增长602%;ATM机跨行交易笔数2005年19万笔增加到31万笔, 增长63.15%。

三是强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 发挥“惠农卡”财政直拨功效。2008年9月, 丽江启动全省金穗惠农卡首发式, 后在全省率先实现金穗惠农卡发放惠农资金的财政直补渠道。至2011年3月末, 累计发放惠农卡63704张, 授信额度达17900万元, 贷款金额12454万元, 卡激活率99.5%, 成为农户贷款、资金汇兑的载体及财政补贴的直拨通道。据统计, 仅2010年一年直接补贴各项惠农资金近1亿元。“十一五”期间, 通过惠农“一折通”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家电下乡产品补贴等各类惠农资金达36894万元, 及大地发挥了惠农功效。

丽江市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对丽江市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缓解农户贷款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全年农业完成增加值26.02亿元, 较2009年增长6.5%, 较2008年增长24.67%。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10元, 较2009年增长19.9%, 较2008年增长30.38%。2011年3月末, 全市农村信用社共为261747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 核贷农户201069户, 并有172132户农户获得贷款支持, 农贷面达65.76%。

二、丽江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典型案例分析

(一) 安贷宝, 增强农户贷款风险抵御能力

2008年, 农村信用社与太平洋寿险公司联合推出了“安贷宝”业务, 实现“小额贷款+保险”互动模式。该业务主要针对18—65周岁的贷款农户, 以2000元—100万元的贷款为保险标的, 借款人在贷款时按3‰的保费率缴纳保费, 合同期内借款人一旦发生意外身故或致残, 未偿还贷款即由保险公司代偿。丽江市内农村信用社自从2008年初推广此项业务以来,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至2010年末“安贷宝”业务保费收入620.17万元, 手续费收入114.88万元。3月末“安贷宝”业务保费收入227.31万元, 手续费收入29.43万元。

(二) 集体流转土地抵押贷款解决城区农户“贷款难”问题

有效抵押担保的缺失是城区农户“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为化解该问题, 针对寨后上村实际情况, 农村信用社制定了城区农户贷款看, 2005年有保险公司5家, 其中财险公司2家, 寿险公司3家。至2010年末已发展到保险公司10家, 其中:财险类公司6家, 寿险类公司4家。保险机构20个, 其中:支公司4个、营销服务部8个、保险代理机构8个。保险从业人员523人。

四、金融服务得到改善, 业务创新有所突破

一是金融创新取得突破。县工行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题;县农行通过惠农卡贷款以及龙头公司担保、三户联保等组合模式, 为农户脱贫致富提供信贷支持。探索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使我县成为全省林权抵押贷款重点推进县;县建行探索开办了表外保函业务;县农信社大力推行“两证一卡” (大额信用贷款证、消费信用贷款证、金碧惠农卡) , 与担保公司合作方面也取得进展, 促进了业务快速发展;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开展“保险先进村”建设, 加快了农村保险市场开发。

二是金融电子化进一步加速。金融机构掀起网点改造热潮, 纷纷设立了金融超市、自助银行, 增加了ATM、POS机具的布设, 银行卡得到普及, 减轻了柜台排队压力, 同时也为县域带来了现代化的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和拓宽。

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篇7

然而,如何解决好农家书屋的经常化管理问题,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把党和政府的关心真正送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把好事办好,切实解决农民的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并持之以恒,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应当承认,在建设农家书屋过程中,有关部门为农家书屋的建后管理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是,毕竟农家书屋工程牵涉面广量大,面临的情况纷繁复杂,想一蹴而就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新问题,分析新情况,对管理问题进行思考,及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笔者是县新华书店经理,直接参与了农家书屋的援建和管理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家书屋管理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图书的添置和常换常新工作责任不够明确。书屋的完善需要不断充实新图书,这些图书由谁来充实?用什么办法来充实?是谁的经费来充实?目前各级还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说法。2、有的书屋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大多数书屋建成时,对图书登记、借阅、开放、图书流转等是有章可循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流转的加快,有的图书登记帐物不相符合了,有的借阅手续不规范,造成图书流失。有的书屋开放不及时,有的则担心图书流失,关门了事,造成农民群众借书难。3、图书管理员素质亟待提高。现在图书管理员不少是村干部兼职,事情多,抽不出时间管理;其次,有的管理员业务不够熟练;再次,管理员的激励措施欠缺,多做少做没什么区别。

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篇8

对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地方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在多年的招商项目工作实践中,我县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经历了一些深刻的教训,既引来了不少“金凤凰”,也有“赔本赚吆喝”的时候。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招商项目工作质量、促进招商项目工作再上台阶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招商项目工作作为我县经济工作的重头戏,在“项目兴县、项目强县”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呈现出非常喜人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今年以来成效更加显著。

招商引资工作方面,1998年引进内资4968万元、外资万美元,引进内资8830万元、外资万美元,增幅分别为%、%。今年1-10月已到位内资12800万元、外资万美元。在6月中旬举行的“桃江招商活动周”期间,全县共有13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签约资金总额达亿元,为全县历年之最,目前已有11个项目完成了立项,其中5个项目有资金到位,2个项目开始动工。其中与广东水利工程二局签订的修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项目合同,签约金额达亿元,为全县历史上引资额最大的项目。民营创业园签约入园项目9个,总投资亿元,目前均已完成论证、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其中2家已动工建设。

项目工作方面,1998年全县争取

项目资金4124万元,达到8500万元,增幅达%。今年1-9月就有28个项目已在国家或省级部门立项并下达投资计划,落实资金万元,其中国债资金万元、国投资金775万元、专项资金万元、省投和省拨资金510万元、国家政策性贷款7000万元。目前有6个项目已建成,14个项目正在实施当中,有8个项目尚未启动。

分析我县近年来的招商项目工作,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认识统一,全民招商的氛围初步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招商项目工作,将其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围绕“经济建设项目化、项目争取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这根主线,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和争取项目资金的目标责任文件,并建立健全了招商项目工作督查、落实、奖惩机制,集中全县人民的精力和智慧,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和资金,借助县外资金来强力拉动县域经济

发展,形成了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县级领导经常对招商项目工作进行调度、督查和调研,并亲临谈判桌与外商老板谈判,亲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上级部门跑项目,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上下招商引资和立项争资的士气。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的主管部门安排精干力量,确定项目重点,集中有限财力,强力对接政策,全力以赴跑项目,一心一意争投资,在全县招商项目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全县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项目是生命线,招商是主旋律”的理念,均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和招商引资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招商引资工作,许多单位还将招商项目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股室,责任到人,实行目标管理,与本人工作业绩挂勾,并做到时间安排优先、车辆安排优先、经费安排优先,一改过去重业务、轻招商,重执法、轻服务的思想,不当局外人,不当旁观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捕捉招商信息,努力挖掘项目资源,全县上下逐步形成

了全力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共识和聚精会神想项目、齐心协力跑项目、同心同德建项目的良好氛围。县环保局副局长王克明一次在市里开会时,从益阳邦博公司的副总姜博士口中得知,邦博公司原想在桃江天竹公司上一个竹碳板项目,但由于原承租老板的租期未到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而准备放弃,王克明听后高度重视,一边劝姜博士不要轻易放弃,一边向县政府有关领导汇报情况,并主动做承租老板的工作,请他以长远发展为重,终于促成了这一项目的引进,目前邦博公司投资800万元的竹碳板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民政工作本来与招商引资关系不大,但县民政局切实转变观念,克服招商引资与己无关的思想,积极联系3位老板投资开发凤凰山景区,在先后十多轮谈判中,民政局作出了艰苦的努力,虽然目前该项目尚未最终谈妥,但民政局这种不置身事外、主动招商引资的作法已被许多部门效法。

重点突出,对接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成效显著。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大,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农业、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县一级的投入,给我县争取项目资金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为此,全县各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积极筛选与国家资金投向相对接的重点项目,精心做好前期准备,有的放矢加大力度跑,收到了良好成效。其中抓住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实施通乡公路硬化工程的机遇,争取了总投资6582万元的桃江资江大桥建设工程、投资1200万元的桃花江汽车东站建设工程、投资4000多万元共104公里的通乡公路建设工程等项目,这对改善我县交通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抓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捆贷款的机遇,共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7000万元,将大大改善我县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

开发的机遇,积极向上申报争取了三堂街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泗里河1万亩优质粮基地建设项目和桃花江竹艺基地建设项目等,可有效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抓住国家实施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政策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扶贫开发资金和社会保障资金,有效地保障了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缓解了“三条保障线”的资金压力;抓住国家重视水利建设的机遇,争取了桃花江水库灌区建设、克上冲水库大坝除险、全县面上水毁恢复、“四水”治理堤防工程建设、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基础设施建设、节水改造、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资金万元,大大提高了我县的防汛抗旱能力;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争取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775万元;抓住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的机遇,积极上报和争取农村中小学危改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有效地改善了我县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条件。

渠道畅通,招商“外线”逐步接长。加强与桃江籍在外乡友的联络,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充分利用“关系”这一“生产力”来助推桃江经济发展,是招商引资工作的一大法宝。通过成功举办50周年县庆活动、承办省九运会有关赛事、精心筹备建立县经促会北京、广州、深圳三个分会,聘请招商联络员,组织各种招商联谊会等形式,广泛联络在外老乡,增进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激发爱乡热情,与许多外商老板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关系,许多老乡表示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资出力。通过跑市跑省、跑部进京,经常到上级部门联系工作、联络感情,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上级部门的领导来我县视察工作、检查项目、了解困难,求得上级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已与中央、省、市许多部门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为争资引项奠定了基础。县二水厂扩建工程项目开始在市里排在第四位,要进入省计划笼子几乎是不可能,但县建设局在高标准编制好项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长期以来与省市有关部门建立的友好关系,并请向来关心家乡建设的钓鱼台国宾馆汤国建老乡出面,通过多方努力,终于使项目前移到第一位,获得了300万元国债资金支持。

环境优化,“磁力”效应逐步显现。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县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都有较大的好转,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逐步增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软环境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坚持用硬措施来治理软环境,通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核减行政审批项目,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大力整治基建秩序、打击强揽工程等地痞地霸行为,出台优惠政策、减免有关税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土地全送”、规费全免、全程代办手续的“三全”政策的实施,在外来投资者中形成了良好印象,全县“亲商、扶商”的氛围初步形成,外商投资的软环境明显好转。同时,随着桃益公路、长石铁路的建成通车,洛湛铁路、怀桃

公路的动工建设,县城“西改东建”战略的稳步实施,民营创业园、科技工业园及十大乡镇工业小区稳步发展,我县的交通区位优势逐步增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随着我县楚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和美女文化的挖掘与弘扬,文明卫生县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营造了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和风光旖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许多外商老板前来投资兴业。深圳方正皮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跃荣看到家乡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毅然投资1000多万元上马一条手袋箱包生产线,在“深洽会”上正式签约后,厂房建设已基本完工,机械设备正在加紧进行安装调试,预计11月下旬即可投产,可安置下岗职工和社会劳动力近200人,目前收到的产品订单已到。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虽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整体水平还不高,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与新形势的要

求还有一定距离,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仍跟不上企业对环境的要求,一些工作的“短腿”逐步暴露出来。

基础性工作还不够扎实。一是项目库建设严重滞后。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权威的项目库,几个职能部门虽储备有项目,但零乱、分散,有的形同虚设,没有电脑,没有专业档案柜,项目储备少,且储备的项目没有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有深度的资料,更谈不上项目建设信息网的建立,软件和硬件设施都非常滞后。二是项目准备不充分。有的单位申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础资料不全面,技术水准达不到要求,得不到上级部门的认可;有的单位信息闭塞,工作被动,不善于结合本地实际挖掘项目资源,不积极捕捉招商项目信息,使不少商机白白流失。三是个别单位不注重关系的理顺。有的单位平时与上级部门和在外乡友不联系、不交往,有事才找人家帮忙,“平日

关于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篇9

一、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街道下辖8个社区,总人口3万余人;辖区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区域流动人口150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0.5;流动人口主要是做生意的、打工的、投亲靠友的、逃避计划生育的、负案在逃等几种类型。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流动,势必对街域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调查,辖区内被处罚的人员中有60以上的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辖区内刑事和治安案件的高发群体。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街域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街道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是重视程度低。有的社区及驻街单位,对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流动人口管与不管都一样,只要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就可以了。”由于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导致了组织管理上的软弱无力,没有把此项工作真正纳入议事日程,虽然工作上也说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但管理责任、管理措施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造成了工作上的流于形式。

二是畏难情绪大。由于流动人口暂寄住的流动性较大,分布面大、且较为零散,从村屯到社区、从平房到楼房,只要有空闲房屋,就会有流动人口入住。由于流动人口居住的不确定性,给社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管理干部的畏难情绪。有的干部认为“流动人口根本无法管理,如果发生了治安或刑事案件,报到派出所就可以了。”

三是协调不到位。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方式,虽然多年来一直说要形成网络、“齐抓共管”,但往往只落实在文件上,具体运作中还是在唱“单出头”。比如:城管、计生、民政、治安、教育、文化、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常常是单独到社区或单位开展工作,“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工作无规律、打乱仗,也给社区和驻街单位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对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通过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对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严把“四关”、建好“四卡”,是实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严把“四关”。

1.街道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清理整顿流动人口的领导责任,把好“指挥协调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由街道综治办、计生委、民政办、城管所、派出所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综合治理。

2.派出所应对辖区暂寄住流动人口进行身份审查,把好“审查、教育和处罚关”。一是对无身份证、无婚育证、无固定居所和无固定收入的“四无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对审查合格的要登记、造册、办证、进行普法教育;三是要加强监控和管理,做到“四知、两做到”。①知身份,②知暂寄住理由,③知原户口所在地,④知现实表现;做到见面知人、提人知门,做到人来登记、人在管好、人走注销。对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进行依法惩处,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3.社区要建好档案,把好“监督管理关”。流动人口要在社区内落脚居住,对新入住社区的暂寄住人员,社区要配合管段民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如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做好入户普查、协助做好登记(注销)办证、做好法制宣传、把好房屋出租关、加强日常走访和管理,切实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4.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好“服务、疏通、管理关”。为了发挥流动人口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的积极性,管理工作要做到“管而不死,管而有序”。要求各相关部门,如计生、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政府管理部门,既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又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培训和宣传教育;既依法行政,又根据相关政策,为流动人口经商、开发项目等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使党的各项政策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

(二)要建好“四卡”。

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篇10

关键词: 山杏;产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79-1

1加快山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1实行山杏改造和加强管理是延续生态林政策的需要

大力发展生态林,抓好山杏的改造和管理,既可以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实现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又有机会进一步取得上级的经济林政策和资金支持,更好地保持生态林政策的延续。

1.2实行山杏改造和加强管理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经过实践和理论测算,嫁接改造一亩山杏需费用200元左右,属于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的项目。山杏改造后,进行科学管理,产果期可达30年左右,每年亩均产量150~200公斤,市场价格最低为5元,每年亩杏核的均效益至少可达1500元以上,全县45000亩可实现收入675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60元。原山杏不改造也是闲置无效益,实行山杏逐步嫁接改造,仅杏核的经济效益就十分可观,好于大田种植,还可以解决瘠薄土地和山坡种植作物效益低的问题。再以杏仁为原料进行杏产品深加工,将会产生巨大的林果经济效益,可成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的又一重要途径。

1.3实行山杏改造和加强管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实行山杏嫁接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可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增强农民对山杏的管理积极性和种植水平,改善山杏生长环境,抵制因牲畜、病虫、自然条件等因素造成的山杏损坏,对发挥其生态作用优势明显,是巩固和提高我县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1.4实行山杏改造和加强管理是发展我县林果产业的前提

我县的山杏资源较为丰富,而且在改造技术上操作简便易行,在用工上老少皆宜,为发展山杏经济产业提供很好的基础条件。东北三省还没有形成山杏产业,市场预测看好,潜力和空间较大,通过改造和管理,可提高杏核质量和产量,逐步进行深加工开发,可形成一个新兴的特色产业。

2存在的问题

2.1认识有待提升

虽然县政府积极推进山杏改造和管理工作,总体看,对山杏产业的发展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作为产业紧紧抓在手上,宣传还不够深入,措施不够有力,推进和落实力度不够大,引导的效果不够明显,转变山杏产业发展观念迫在眉睫。

2.2管理亟待加强

由于我县的山杏属于农民分散经营管理,大部分不及时进行浇水施肥、防虫除病、修枝整形、防止牲畜、防风固穗等抚育管理,造成很多山杏嫁接失败,致使成活率较低,全县嫁接的山杏保存成活量只有1300亩左右。

2.3技术带头人少,典型作用不突出

我县这几年虽然加大了发展山杏经济的推进力度,但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指导力量薄弱,服务网络不完善。嫁接改造产生经济效益的典型虽然有说服力,但规模经营数量少,县、乡(镇)政府和典型自我宣传形式不广泛、力度不够大,对农民产生的影响力小,带动力和吸引力弱,农民对山杏产业发展前景认识不清,改造山杏的意识淡薄。

2.4扶持措施不得力

县政府坚持不懈地推进山杏的改造和管理工作,主要措施是为农民提供嫁接改造资金,但扶持资金有限,重点不突出、不集中,投入的资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扶持政策不够健全,支持力量不足。后续技术服务、抚育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山杏改造和管理工作没有形成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保障的全面扶持措施体系。

3工作建议

3.1进一步提高认识

县政府要把山杏改造和管理作为发展生态建设工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工作来抓,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制定科学改造规划,全力推进。大力宣传山杏改造的经济效益、技术方法和管理方式,解决栽植户只认识、不行动,只等靠、不主动的问题,为山杏改造推广和规范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2加大扶持力度

一要做好技术扶持。县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兴玉果业合作社的扶持与合作,抓好技术人员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形成技术服务网络,经常性地深入实际开展改造技术服务和嫁接工作,开展嫁接实验、技术交流等活动,切实提高山杏的嫁接改造和管理质量;二要做好资金和政策扶持。有效利用国家对林业发展的后续扶持资金,研究小额贷款等资金扶持措施,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扶持机制,有重点、分区域培育山杏改造典型户,实行改造、管理等全程式、连续式的投入和扶持措施,集中扶持一批各类山杏嫁接改造的成功典型,让群众真正看到山杏改造成果,吸引和调动农民改造的积极性。

3.3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一要发挥带头人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对山杏改造典型的技术、政策、资金等扶持,培育一批带头人,引领、带动农民参与山杏改造;二要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示范作用。动员和鼓励探索推行专业合作社管理经营模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组织栽植山杏的农民,采取以树入股、流转、发包等方式,在享受林业政策补助的前提下,把弃管的山杏委托给专业合作社或善于经营管理的大户,并对山杏进行嫁接改造和管理,实现山杏的集中嫁接改造、集中管理、集中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扩大山杏改造面积。

3.4适时引进杏产品加工项目,以龙头企业拉动山杏产业的发展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在我县西部山杏主栽区适时引进或扶持专业合作社建设杏产品深加工企业,以龙头为拉动,实现经济转化和效益增长。并在企业建设、产品生产、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全力帮助和扶持,形成我县新兴的山杏产业链条,拉动全县林业经济向良性、高效、纵深方向发展。

上一篇:心理活动作文教学下一篇:新晴野望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