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

2022-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

关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渐发育成熟及中国的成功入世,顺应全球服务行政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创建服务型政府作为中国政府改革的主导趋向和目标模式选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文章通过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建设的必要性的阐述,并提出相应构建对策。

关键词:公共;服务性政府;构建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其重要价值导向之一就是实现过去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消极行政,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积极行政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趋势。

理念上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包括如下三个内涵:首先它是“民本”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应该树立“以民为本”的全新行政理念。“以民为本”的行政理念体现了“顾客导向型政府”的理念和要求。它要求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中,打破原来的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进而建立一种新型的政民关系。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这一“商品”,而公民则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是政府服务的顾客,公民满意与否是衡量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标准,将政府行政置于公民的监督之下。其次是“正义”的政府。“正义”不仅是形式上的平等,更意味着实质的平等。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建构一个公平的合作体系的社会过程中,通过社会提供给每一个人的系统的帮助,主要是教育,因为“没有经济权力的社会化,政治与行政上的民主机制往往是空的,不落实的”。第三是“引导式”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在确立了公民的主体性地位后,政府对公民的反应必须作出高度回应,相应地政府的行政行为也应当表现为“导航式”,政府应该掌舵而非划桨。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模式只能是通过采取引导措施而实现行政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单位体制和资源统配制度,使社会的运行高度组织化。党组织通过对各类行政、乃至经济权力的控制,使党对社会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各种组织、乃至个人生活的渗透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并由此形成了管制型政府的政府管理模式。在管制型政府的模式下,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已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共同利益的党,我党的服务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见,我们的政府应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人民服务,这正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指导理念。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适应WTO规则的必然应对之举。WTO对我国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对我国政府行政模式雨挑战。世贸组织的客种原负厂雍凤濒面丽而场开放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这些原则都体现了一种政企分开前提下的“社会本位、公民本位、市场本位、企业本位”的精神,因此,面对全球化和“入世”最积极的应对方案就是加快政府体制改革。政府必须改变以往的高度集权模式,将部分权力释放,尽快实现从生产者向安排者、监督者的转变,从掌舵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自身发展的要求。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制型政府,长期以来由于过多的重视自己的政治职能,而弱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尤其是忽视了社会的服务职能,导致了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同时存在。所谓越位是政府管了自己不该管的事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错位是指政府扮演了不该扮演的角色。如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法律的同时,还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直接进行经济活动,参与市场竞争,诱发了腐败。所谓缺位是指政府该管的没管或没管好,并不能有效的满足公共需求,以及市场监管不力等。正因为政府企图掌管的事务太多,职能范围无限的扩大,导致政府规模的膨胀,政府的效能更加低下。因此政府要想重新树立形象,就必须转变以往的管制模式,改变政府与各方的关系,改变政府自身的体制和机制,而 服务型政府恰是政府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三、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一)转变行政理念和公民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一个弊端就在于政府责任的缺失。从思想观念的视角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官本位的传统心理。这种传统的官本位心理模式,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权力意识,促使人们狂热地对权力进行追逐;另一方面淡化了行政主体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无限地扩大权力的内涵,却缩小责任的内涵。因此,责任政府的真正实现,需要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和行政主体责任意识的养成。行政主体责任意识的养成,需要转变理念,也就是使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从传统政治中的官民观念转变为现代政治中的政府与公民的平等交换和平等制约观念。在行政理念方面,尽快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转变。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加强适应现代法治社会的行政文化建设来实现,尤其要大力培养公共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只有增强行政的责任意识,行政人员才能遵守外在的法律和制度约束,自觉地防止各种违法、失职和渎职等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实现责任行政。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权力是政府和行政人员管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工具,但往往因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在行使职权的同时,滥用权力,从而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保障政府制度行为的伦理性,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应设立政府制度行为的专门监督机构,维护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使专门监督机构与被监督机构相分离,加强专门监督机构的垂直领导,并给其以较高的权力和地位。这样有利于监督机构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独立公正的开展工作,有利于提高监督效率,有利于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法律制度的监督。法律不仅要对政府制度行为的伦理精神做出规定,还应对政府制度行为的范围、权限、内容、力度等方面给予明确的限定,对于那些违背社会伦理的制度行为法律应给以相应的处罚。最后,社会的监督。充分重视并发挥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舆论等对政府制度行为的监督作用。

(三)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要在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下工夫。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的制度,培训内容要系统化,包括政治、理论、文化学习和业务学习。要建立长效机制。根据国家公务员条例和有关规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适应社会需要的培训机制,开放灵活的流动机制,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要健全严格的“出入制度”,严把“入口”,确保选人用人质量,疏通“出口”,积极推行辞职,辞退制度。逐步实现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建立健全公务员的选拔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交流机制和监督机制,另外,公务员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根本的追求;要切实提高公务员的能力素质。包括分析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要优化公务员的知识结构。要求公务员不断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系统的管理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要采用科学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公务员制度,提高公务员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法制政府建设,实现依法行政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权力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从国家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变,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从单向控制的行政体制向协商合作的管理体制的转变,都是我国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和变化的事情。我国社会关系的日益深刻变化,己对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不仅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更是社会生活对国家、对政府提出的现实要求。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从上至下加强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法律问责制。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权,尤其是涉及到关系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力。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时,着手逐步实现决策咨询的法定化,建立由公民代表和专家参加的咨询委员会制度。此外,要积极推进行政程序、行政执法和政策评价的法定化。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赵 聪,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王晓博,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唐 君,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政治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赵聪 王晓博 唐君

第2篇:关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政府服务的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政府实现公共管理的一个基本公式,从而建设一个好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也是我国政府发生转变的一个方面。需要建设好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必须一定要处理好一系列的重大战略关系,从而建立公共服务性政府一定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

关键词:公共服务型 政府 必要性

0 引言

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进行,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与民主化,从而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到了一个能够发生快速变革的时代。各国为了将自己的利益更大化,他们都对自己的战略方针和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现在世界各国纷纷都喊出了“更好的治理,更好的服务”这样的口号,作为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既实现了他们的利益最大化,也满足了对公共服务性政府的客观要求,并且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交流平台。基于以上所叙述的情况,我们国家也应该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形势,要有一个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样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过程中的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的条件又历史地把中国推到了新的政策选择面前。

1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政治层面上说,政府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从社会层面上说,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打击违法犯罪等。从经济层面上说,主要为社会提供市场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监管,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树立了最终模式,市场主导资源配置提供市场无法有效解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型政府依照宪法赋予的有限权力进行治理。政府没有其它任何特权和私利。从社会学意义上说,由于摆脱了经济上的利益之争,不仅保护精英阶层的利益,更强调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将人民群众作为真正的建设者,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1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是有必要的,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在这种发展模式中,政府既要培育市场又要管理市场,而这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必然会扭曲价格机制,抑制民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对企业过多的保护还会使其盲目扩张,难以承受竞争压力等问题。所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实行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向市场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2.2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

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受雇于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实现共同富裕。服务型政府不是党派或个人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服务工具而是为全社会服务的。所以,新世纪以服务为向的政府职能转变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2.3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国际化的外在要求

随着我国和国际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更加激烈。开放经济对政府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和挑战。遵守WTO的“游戏规则”,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化,实现由微观向宏观管理,加快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严格按照规则办事。投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和跨国化,迫切要求政府放弃“内外有别”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政府与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接轨。这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3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战略措施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公共服务是政府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宗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应采取如下战略措施:

3.1 制定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规划,使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协调发展、使公共服务的水平与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协调发展,从而既适应我国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又避免出现目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福利国家的危机”。

3.2 以科技教育公共服务为导向,提升中国的核心国际竞争力

第一,政府要强化教育公共服务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重点发展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具有首要的基础作用。第二,政府要强化科技公共服务职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外部效益大、对于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项目。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的经济建设费用或基本建设费用要转变投入的方向进行企业研究与开发补贴方向投入。

3.3 以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共服务为核心,实现持续、稳定、公平的增长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社会公正,人力资本投资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经济效率取向与社会公正取向的结合点,效率的实现要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来实现。所以,人力资本投资又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意义。

3.4 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

我国要建立公共收入制度,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调整公共支出的范围,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渐从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退出。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政府服务的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政府实现公共管理的一个基本公式,从而建设一个好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也是我国政府发生转变的一个方面。需要建设好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必须一定要处理好一系列的重大战略关系,从而建立公共服务性政府一定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吴纲.公共事业评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迟福林.危机后应加快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N].人民日报,2006—03一15.

[5]叶江平.政府如何转变职能[J].领导决策信息周刊,2004,(01).

[6]迟福林.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J].北方经济,2005(4).

[7]郑小玲,王玉兰,琚春林.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刍议[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

[8]江怡.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安排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

[9]吴玉宗.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05(5).

[10]叶伟芳.转变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J].福州市委党校学报,20Q5(4).

[11]侯琦.转型期中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观点荟萃[J].党政干部学刊,2004(10).

[12]乔占军.公共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范式[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

[13]何颖.加快政府转型塑公共服务型政府[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

作者:牛春成

第3篇: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面临的问题,实现的路径,重要意义3个方面,探讨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这个课题,旨在与同行探讨学习,共同进步。

关键词:政府 公共服务 购买

引言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是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具体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公共服务特指政府为了直接满足公民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的需求的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公共服务由于其公共性,往往是个人无力独自提供或不愿提供的。而这些服务通常又是满足公民生活所必需的服务,需要由国家或政府利用公共资源和资金来负责组织提供。居民所需要的一些社会性、经济性、安全性的公共服务,有时候也有非营利组织、个人甚至企业来提供,作为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补充。公共服务是在现代公共政府理念下产生的,体现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了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以建立契约关系的方式,利用财政资金向社会力量(营利部门、非营利组织及个人)购买,由承购方具体运作从而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虽然公共服务由社会力量(承购者)直接提供给公民,但是这种服务仍然是依靠财政资金来提供的,政府在服务的提供中占主导地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仅是指具体的公共服务购买过程,而且是公共服务的购买政策、购买程序、购买过程以及购买管理的总称。

一、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若没有制度、法律保障,则无法实现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还没有完全正式被列入政府采购的范围,缺乏与之相对的法律制度保障。虽然在一些地方文件中已有对此的制度创新,但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制度化还有待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财政制度的完善。

(二)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购买规模较小

相比发达国家模式,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在规模范

围上远远不足。大多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是经过直接委托下级部门或自身承接,从而导致开放、公平的竞争性购买较少

(三)缺乏规范的购买流程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程序上欠缺一定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预算资金不透明。购买公共艺术服务程序上尚未形成公开竞争的原则。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监督管理不规范。

二、政府購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实现路径

(一) 强化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责任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逻辑是公民通过非市场的集体行动向政府表达价值诉求,政府则以民主程序整合公民所表达的价值偏好,然后政府再采取市场行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民的公共文化需求。由此可见,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践过程中,政府承担着“双重代理”角色,这极易陷入“代理”困局。由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核心责任人是政府,只有政府是负责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才可能是负责的” ,才可能克服“双重代理”的困局,有效供给公共文化服务。

保障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推进,需要明确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强化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责。为此,政府要坚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形态的多元化,建立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伙伴合作关系,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整体合力; 要制定一系列公正、公开与透明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规范与民主程序,实现在政治过程中公民与政府价值偏好的一致性,并规范在市场过程中政府与生产者的交易行为,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 要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出力度,

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财政资金逐年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购买资金的支出、管理与运行等程序,保障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的合法、合理与有效利用; 要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交流培训力度,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保障政府成为“精明买主”。

(二)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基金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公民文化权利意识日渐觉醒。同时,近些年来,现代性思潮快速席卷全球,普遍崛起的“政府再造”运动回应着现实社会发展。在日俱开放性与流动性的宏观国际背景下,我国政府也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改革,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满足日益增长的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维护公民文化权利。但是,由于传统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目前亟需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基金会。

(三)完善招标采购制度

招标采购制度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交易的前置程序,是保障购买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实质正义的首要程序。招标采购的程序正义直接关乎着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质正义。政府亟需建立起一套完整严密规范的招标采购程序规范,保障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公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政府经由招标采购程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业已在许多地方付诸实践行动,但是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招标采购制度规范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亟需改革完善之处。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需要制定逻辑严密、程序公正的招标采购制度规范,保障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公正与高效。为此,政府要组建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参加的独立性招标采购委员会,全面负责政府招标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运作,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招标采购的客观公正; 要建立公共文化需求偏好表达机制,广泛搜集各方面的需求信息,尽可能将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日程,并实行动态性调整,保障购买到公民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 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目录的专业化整合机制,由专业化的独立委员会整合公民公共文化的需求偏好,制定出政府招标采购的可行性目录; 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招标采购的信息平台,建立公开化信息发布机制,完全公开政府招标采购的资格标准、服务内容、运作程序与最终结果等相关信息,保障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招标采购过程的透明性。

三、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重要意义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精简机构、转变职能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经济体制转变之后,政府管理体制却没有相应转变,己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提供公共服务占据了政府工作中的相当大部分的人力和资源。公共服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导致了政府工作任务繁重、机构臃肿。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成为当前政府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2)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

首先,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竞争性、专业性的市场配置方式引入到公共服务的提供当中,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政府公共服务成本。市场配置方式即社會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在公共服务提供领域形成市场竞争,从而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私营部门、社会组织和机构拥有更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更规范的办事流程,专业性也往往更强、发展方向更明确、激励机制更到位,公共服务的具体生产工作交给社会力量来承担,能够有效提供资金使用绩效,从而减少政府的公共服务成本。

其次,政府通过向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由“养人”变为“养事”,能够有效控制和减少政府的刚性支出。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生活最基础的服务部分,大多数都属于细致的事务性工作,而且涉及面广、种类繁多,需要不同的人去承担各种不同的工作。在传统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模式中,为了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务,政府不得不供养起大量的单位及人员,让他们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导致政府机构越来越庞大,供养的人员越来越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而且由于不存在竞争压力,服务效率低下。政府以向社会力量购买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向具备资质的机构和组织购买必要的公共服务“养事”。而这些机构和组织根据自身承担的事务需要,向市场聘请所需人力,将有效促进效率的提高,最大程度上节省开支。

(3)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当前公众的公共服务需要越来越多元化,仅仅依靠政府已经不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特点的公共服务需求。而社会组织和机构往往都是专业性很强、按照细分市场成立的专业组织,具有公益性、志愿性和多样化特征,他们利用专门人才和专业化的管理,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分工细致、贴近服务对象更了解服务需求的特点,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市场信息,及时提供符合实际需要的特色服务,制定具体的服务方案,针对不同需求提供更细致的服务。以政府购买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可以将不同种类的公共服务分包给不同特点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去承担,服务的针对性更强,有利于满足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牛华.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与价值探析[J].管理观察,2014(05).

[3]黄丽娟.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探析——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行政论坛,

2014(04).

作者:叶智昌

第4篇: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综述

引者按:这是一篇比较全面地论述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综述。读后深有体会,尤其是参与其中某些重要的研究过程,更能体会到在我国提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艰辛过程。特转载,以享关心中国改革的有志之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必须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

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公仆。它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一个没有私人利益的政府,一个最小化的政府,一个民主的政府。

●政府必须透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度供给服务、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核心职能,改革完善投融资型财政体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的财政体制,公开政务、公开政情,实现法治政府,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快政府治理结构创新,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建立符合本国、本区域特点的公共服务模式,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我国政府改革的思路逐渐明晰。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项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专家们一致认为,真正使政府改革进程发生实质性改变的是××年的非典事件,它使中央和各级领导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经济发展,绝不能以忽略社会发展、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

今年月日,在全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继续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各级领导干部的精力要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这是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之后,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对各方面专家关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论点给予跟踪介绍。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经济背景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政府行为,如政府的越位、缺位、错位和补位所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在经济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政府的改革也急需要提上日程,以跟上并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科学院国情中心胡鞍钢提出,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和“一个最不公平的时代”;中国需要社会进步就必须改革,不仅是经济改革,还需要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中国的改革与进步有赖于政府的改革与进步。

(一)为什么一定要转变政府职能

综合专家的意见,大致以下几点:

⒈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大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加快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严格按照规则办事。多年来,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审批盖章、决策处分,权力高度集中,在管理理念、职能配置、政策法规、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必须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陈淮认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应对“入世”挑战,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之需是“改政府”。

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无所不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环境的监管者,而无论规则制定还是市场监管,都是为市场、企业、公民提供服务的。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只有这样,才会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林凌教授认为,改革推进年之后,大量容易改革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和新体制形成的矛盾集中起来。过去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企业,目前的改革已经聚焦到政府。很多问题如果不从政府改革开始,就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

林教授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充当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政府实际已经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指出,目前,各级政府决定生产建设取向、包揽一切事务、行政审批等色彩仍然很浓。有人称之为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

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和环节复杂化。

⒊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失衡要求政府转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邵秉仁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城乡失衡: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严重。地区失衡: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渐次落后。产业失衡:我国第三产业一直比较落后。贫富失衡:城乡、地区、行业和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财产的集中度提高。

胡鞍钢提出,社会失衡还有两大表现,一是大规模破坏生态、制造环境污染,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高速增长。二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而转变政府职能是解决发展失衡的关键。邵秉仁认为,相对于其它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其关键是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上来。

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的惯性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就不会满意,政令就不能畅通,也就无法实现民富国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博士认为,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遇到的迫在眉睫的改革,也是牵动全局的关键性改革。首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否到位,是否能够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政府,已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其次,这方面的改革滞后已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循环和增长方式升级的瓶颈;第三,这方面的改革滞后已成为干部落水的一个制度原因,成为抑制干部队伍健康成长和执政为民的重大隐患和障碍。

(二)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⒈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薄贵利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同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公共服务职能重视不够;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公共产品分配不公;公共服务体制僵化,质量不高,乱收费现象严重。以教育为例,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的,即使是与年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投入相比,也存在着巨大差距。

⒉强调经济政绩。在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观念的长期主导下,公共服务理念并未引起一些地方领导的足够重视。陕西某县一位常务副县长承认,县政府每年要召开~次常务会议,主要都是研究招商引资、上项目、征地、筹措资金、经济规划等问题,只有两三次涉及公共服务方面的事。

陕西省行政学院教授王嘉让在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强烈的经济政绩冲动,总是把经济发展置于首位,忽视公共职能的发挥。上一级政府为了实现自己提出的发展目标,总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向下一级政府下达各种经济指标,出现层层加码、级级下压的态势。王教授还透露,××年陕西省某县向乡镇下达的经济指标,就有果品新栽任务和优果率、蔬菜新种植面积和新建大棚数、奶牛新增头数、奶山羊新增只数、大枣新建示范园和新栽任务、乡土人才开发数、新建示范基地数和示范户等多项。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民政、司法等干部也要包村、包组,公共服务自然被放到了一边。

⒊财政支出不合理。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还基本上是“建设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明显偏高,而用于社会服务的费用偏低。公共支出被大量用于政府没有比较优势的用途上,过多地进入了竞争性和盈利性领域。因此,必须进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要大力压缩非公共性的财政支出,坚决杜绝政绩工程、首长工程、献礼工程等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的项目支出,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方面。

以上现象、问题的出现就更强调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定义、特征、意义

(一)什么样的政府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

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是对政府公共服务范围的新概括,是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的新界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下面的一段讲话更是涵盖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全部职能,他指出:“职能转变是我们政府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把应该交给企业、中介机构、市场的事情交出去,政府集中精力抓大事。抓什么大事呢,抓好两个‘四’。第一个‘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四项指标:经济增长、居民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我们不光要注意经济增长,还要注意就业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第二个‘四’是政府职能的四条: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政府职能要从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跳出来,变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第二项任务是市场监管,要保证市场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不能有假冒伪劣,不能伤害群众利益。对政府职能后两项任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恰恰是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恰恰是政府最为薄弱的环节。去年抗击非典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搞好公共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在这一问题上,各专家有不同的声音,但其核心问题是趋于一致的。即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公仆。

如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吴玉宗教授的定义就比较全面: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指政府遵从民意的要求,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主体是各级政府,服务对象是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的内容是由民意决定,服务的方式是公开透明的方式。

国家行政学院刘熙瑞教授提出,管制型政府不是只有管制而没有服务,服务型政府也并非就没有管制,这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在于:究竟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究竟是政府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究竟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这就提出了在三者的关系上,服务型政府要实现由官本位、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方向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公民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把“全能大政府”体制颠倒了的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主仆关系校正过来,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重要的在于建设对基本人权和对政府权力约束都有明确设定的宪政秩序;这就是说,要按照中共十六大的决定,推进政治改革:提升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社会。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必须是可问责的。人民群众对公务人员监督权和罢免权的行使,要通过可操作的法定程序切实得到保证。

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教授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简单的说就是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这里,首先要明确公共产品到底该给谁服务的问题。最近,很多情况反映有的政府部门掌握的公共产品、生产设施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在为自己部门提供服务,形成公器私用现象。所谓公器私用就是把国家给它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用。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晖认为,什么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经济学上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用通俗的语言说,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就是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组织。公民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政府,通过纳税将政府养起来,政府必须帮公民做一些公民做不了的事情。政府提供多少东西?怎么提供?要由公民通过投票的方式解决。规模大小,干得怎么样,也要通过民主的程序评定。

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必须透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余晖认为,更关键的是,一个服务型政府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是一个没有私人利益的政府。如果一个政府有私人利益,属于公器私用,就不是一个公共型的政府。公器私用的渠道很多,第一个渠道开办大量的国有企业,大量地进入竞争性的产业,与民争利。

第二,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最小化的政府。政府最小化有经济学道理。首先,政府提供服务是要有税收的,即有税收成本的。其次,政府官员不承担管理失败的风险。这跟企业不一样。企业经营亏损了,企业老板必须自己承担后果,政府官员就不承担这个责任。所以,政府的规模越大,意味着损失越大。企业、市场,还有非政府组织,甚至社区,都是可以来替代政府的。所以政府应该是最小化的,它应该在市场、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干不了的情况下才介入。如维护产权、巩固国防、裁决,除此之外政府不应该介入其它领域。

第三,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民主的政府。以民为本还不够,应该强调主权在民。

从上面各方面专家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调公众、公开和服务,强调以人为本,恢复人民赋予的政府的本来意义。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将对我国下一步的改革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民本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所谓民本就是要以民为本,真正做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具体来说:一是服务群众。政府应当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具体的事做起,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二是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对群众负责。三是深入群众,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⒉责任性。责任即份内应该做的事,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公共行政系统中,政府是主体,它和其他公共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共同行使社会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要承担应付的责任。政府不是全部公共行政机构,其责任和权力也不是无限的。通过分权、放权、授权,处理好政企关系、政事关系、政社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⒊调控性。宏观调控是国家主动积极地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计划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计划、政策及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过程。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是调节而不是管理,要从对经济的直接的微观干预跳出来,变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

⒋法治性。公共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受人民监督。政府在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规范行为,依法行政。“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法治政府执政的新理念。所谓有权必有责,就是从权力、责任对等的原则来说,享有什么样的权力,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用权受监督,就是要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加强纪律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⒌透明性。所谓透明,就是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阳光政府”。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只有建立起政务公开的制度,才能把政府和政府官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⒍务实性。务实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踏踏实实学习,扎扎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落到实处。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影响当地发展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上。

⒎绩效性。绩效即政府的业绩和效率。公共行政成本立于公共财力。也就是说,公共行政依靠公共税收支撑,就必须核算行政成本,讲究行政投入、行政产出、行政绩效。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健全行政管理法规和日常工作制度。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化。

⒏廉洁性。廉洁即清廉,清白;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廉洁从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从机制制度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蔓延,树立廉洁型政府形象。

总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涉及理念、作风、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工程。把这项工作做好,不但需要明确目标和任务,更需要把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和细化,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一一加以落实,这不仅是改革和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出的意义

方栓喜在“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重点的下一步改革”的文章中提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是现代经济社会政府观念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具有丰富的而深刻的内涵。

⒈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树立了最终模式,正确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市场主导资源配置,政府只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市场无法有效解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必须是“有限政府”或“小政府”,必须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确定其规模,严格限定治理成本和提高治理效率。

⒉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与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宗旨相一致的政府模式,是法治政府,严格依照宪法赋予的有限权力进行治理,所谓“有限权力”,就是政府的权力必须严格限定在为人民服务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政府没有其它任何特权和私利。因此这种政府是“阳光政府”,必须实行政务公开,接受人民监督。

⒊从社会学意义上说,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先决条件,由于摆脱了经济上的利益之争,才可以处于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不仅保护精英阶层的利益,更强调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⒋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公共服务型政府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将人民群众作为真正的建设者,为其提供便利条件。政府的本质不在于如何指挥和命令老百姓怎么做,而是老百姓怎么做决定政府如何做好配套服务。“公共服务型政府”对应的社会结构是是“大社会”、“小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改革的关键时期,从解决中国突出的经济社会矛盾出发,为政府转型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理论界一直认为政府改革重要,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认识上没有突破,所以政府改革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上确认了我国政府改革的起点和终点,并为寻求改革路径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说是一个观念上的突破。

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则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是在新的政府理念指导下,对政府的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不仅包括对政治体制的上端,在执政党的理念和组织形式,人大政协等层面进行改革,还包括对政治体制的下端,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重新优化组合。

三、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和任务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

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称为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一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⒈制度供给服务。作为秩序化的代表的政府,必须为人们和社会提供社会秩序的制度供给,也就是要为社会制定一个权威的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框架或者制度模式。政府根据人类最基本、最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如自由、平等、公正、安全、公平、繁荣等来向社会提供制度、执行制度和纠正已经过时的制度。政府还应该根据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推进制度创新。制度供给的内容非常的多。如法律制度、政治制度、财产权制度、财政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服务,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就有了保障。服务型政府最好和最大的服务就是良好的制度供给。

⒉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过程,所发展出来的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和办法。服务型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从公共性的角度出发,为解决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制定政策。如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义务教育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政府在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以后,其主要的服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

⒊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可以被社会公众共同享用的产品。如国防、公安、司法等。还有一种准公共产品,它是介于社会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产品。如教育、社会保险等。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不能通过市场进行分配,而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尽可能在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让社会组织来提供,但是政府要做好组织工作。

⒋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的总称。实际上,它是解决政府如何提供制度供给,如何采取和制定公共政策以及如何提供公共产品的问题。涉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公共服务时的程序、态度、方式和方法等。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服务行政理念的指导下,在服务程序、态度、效率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快捷和周到的服务,而不是冷漠的官僚主义者。

(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

简单地说,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具体从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来讲,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完成的,包括以下几个任务:

⒈确立社会目标优先于经济目标的原则,加快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薄贵利认为,必须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的核心职能。只要各级政府从竞争性市场中退出来,优质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迟福林认为,实现从优先于经济目标向优先于社会目标的转变,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点。他认为,要在指导思想上高度关注实践中突出的重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解决好失业、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社会弱势群体保障、腐败等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灵活、有效的社会危机管理机制。从危机预警、各类预案的准备,到危机下的统

一、协调指挥机制建设,都应当作为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能,加快完善。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及基础设施投入。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转型时期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提到:政府应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管好政府应该管而没有管好的事。也应该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改革。但强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扩大政府规模,也不意味着一定要增加公共支出,由政府来直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应转变角色,起到促进者、合作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将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在市场机制、社会参与和政府自身变革的基础之上。原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张皓若特别指出,贯彻以人为本,千万不要忽视了占全中国人口的广大农民,要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

⒉要改革完善投融资型财政体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的财政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结构性缺陷,总体上说,还是一个经济投资型财政体制。政府要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政府执政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但是不能由政府直接去发展经济,而是以战略、方针、法律、法规、政策等方式,由政府引导投资者、企业、劳动者去创业、投资、经营,推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把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公共财政转型要向五个“公共”方面转。一是转向公共安全;二是转向公共卫生,这点在危机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三是转向公共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四是转向公共的救济体制;五是转向公共便利,公众作为社会人,必须享有的公共便利包括交通、电力、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财政应该集中力量在这五个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教授认为,实现以人为本,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我们还得在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加大国家资源的投入,要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抽身,逐步把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

迟福林认为,目前,社会发展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没有明显增加,公益性投资项目中,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等所占比例过小。为此,应当加快建立公共型财政体制,构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制度基础。目前,完善公共型财政体制,应当从解决最紧迫的问题入手:一是要重构国家对公共卫生的责任体制,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公共卫生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有效的医疗保障体制。三是重建农村的合作医疗体系。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指出,目前,中国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要尽快研究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建议组织大规模债务登记调查,编制地方资产负债表。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公开发债,将隐性债务显性化,进而理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税和事权关系,避免县以下财政和债务发生危机。

⒊要适应开放社会和履行公共职能的要求,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迟福林认为,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及时了解公共信息,由此提高全社会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包括公共信息在内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面对全社会的,应当向全社会公开。公开政务、公开政情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目前,重要的是要尽快出台信息公开的相关立法,加强政务公开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作用。必须从法律上保护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权。新闻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大众传媒经营的主旨是为人民知情权服务。新闻要立法,强调有事发生一定要报道,不能谎报和瞒报,新闻违法要处罚。

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在《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一文中提出:在信息公开方面出现重大的失误,个别负责官员固然有一定的责任,然而更重要的问题却在于全能政府体制下形成的一套陈规陋习,其中包括对大众传媒的行政管制。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对于决策权的垄断,通常靠他们对于公共信息的垄断来支撑。政府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是公众得以了解公共事务和政府工作状况,监督公务人员的必要条件。因此现代国家通常都有信息公开、“阳光政府”的立法;除了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并经法定程序得到豁免的公共信息,都要公之于众。只有建立起信息透明的制度,才能把政府和政府官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⒋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真正实现法治政府。我国社会关系的日益深刻变化,已对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不仅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更是社会生活对国家、对政府提出的现实要求。

所有行政机关都应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都应纳入法制化轨道,包括政府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立、编制管理、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共政策的制定,行政决策、执行、监督,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首先是加快行政立法,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是增强公务员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再次是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监督约束,把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迟福林认为,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从上至下加强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法律问责制。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权,尤其是涉及到关系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力。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着手逐步实现决策咨询的法定化,建立有公民代表和专家参加的咨询委员会制度。此外,要积极推进行政程序、行政执法和政策评价的法定化。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认为,政府也要守法,这种守法的统治是通过政府的自律、法律的限制和司法的裁定来达到的。在市场经济中,官与民的关系是平等关系,官员要为纳税人服务。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自由与秩序、公正与效率、竞争和福利等价值要素之间应形成一种必要和可预测的规则。

另外,市场经济活动本身需要一定的秩序和规范。要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利,为各市场主体划定一个自由行事的边界和空间,处理好法治与市场、主体、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权力机构与权利安排优化资源配置,是法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体现。

吴敬琏教授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问责制,他认为,要把这种被颠倒了的主仆关系重新颠倒过来,重要的不在于宣言,而在于建设对基本人权和对政府权力约束都有明确设定的宪政秩序;这就是说,要按照中共十六大的决定,推进政治改革:提升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社会。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必须是可问责的。人民群众对公务人员监督权和罢免权的行使,要通过可操作的法定程序切实得到保证。

⒌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依法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建立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体制,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大任务。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方的情况差异很大,在保证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应当充分赋予地方处理和解决公共事务、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事权,并对此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转型时期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要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和事权体制。一是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包括地方各级财政税收)的财税体制。二是要划分中央、省、地、县各级的事权范围,界定清楚各级应负的事权责任,在此基础上核定各级在财政税收总盘子中分配的比例和规模。三是要进行税收结构的设计和改革,使地方政府不仅重视企业发展,还要重视市场发育和发展,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自觉融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中。

迟福林提出,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经济事务和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事务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彻底破除现行条、块分割行政体制的弊端,严格实行公共服务的“属地管理”原则,依法授予地方政府处理突发性事件和各类社会危机的统一指挥协调权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博士也认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一个政府分级管理、分级定位的问题。中国版图这么大,不能不分级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中央政府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是合一的,其他各级政府都不可能完全重合起来,这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所决定的,不是以地方长官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基层政府硬要把自己管辖的行政区划当作一个完整独立的经济体,结果必然是造成人为的市场分割,这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对于一个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来说,分级管理和分级定位就意味着行政管辖权和主要职责就是服务。

⒍政府治理结构创新。进一步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把全能管理的“大政府”逐步改造成有限服务的“小政府”的要求,大规模取消审批项目,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作改变管理方式处理,移交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制定《行政收费法》,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要将行政命令和审批收费型的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型的政府。

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责任体系。目前,是考核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经济发展目标被看得过重,数字中水分很大。如果加入失业率、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吃穿住行、教育卫生、政府的文明程度等社会发展指标考核政绩,并且与干部使用和责罚结合起来,就会促使干部勤学习、善思考、干实事,把自己的政治前途与为民做事结合起来,解决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

⒎大力发展民间组织,架起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应该大力发展民间的商会、协会、中介组织和其它民间组织,发挥它们在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中的政治和经济功能,营造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和协作机制。调动民间组织力量,支持政府改革。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认为,民间组织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引导和发展民间组织,建立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对话、协商和沟通机制,实现社会自律和自治,可以有力支持政府的各项改革,将传统体制下政府的许多事务转由民间组织去做,既可以稳定社会,缓解矛盾,又可以节省政治成本。

⒏专家提出的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

()“明租、征税、除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博士提出,政府改革的关键就是要通过“明租、征税、除费”,解决好政府的越位、错位和缺位。“明租”就是国有资产特别是土地资产的有偿使用。“征税”是国民收入的强制性分配,是政府的权力。“除费”就是废除那些不合理的行政收费和变相摊派,减轻广大农民和市场主体的负担。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要靠征税的方式来解决,绝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动用国家的土地租金收入,也不能运用各种收费手段,把原本属于商业行为的东西,变成政府的强制性权力。一个负责任的地方政府,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一定要脚踏实地从具体问题入手。各级政府应该明白,国家财产不等于政府财产,国家财产只能有偿使用,而政府财产的来源只能依靠税收。

()有限政府和与社会、市场的契约关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博士:要使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真正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得以深化,还需要重点把握这样一些基本的理论原则:一是确定政府的功能边界,使政府真正成为一个有限的公共政府,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前提;二是重新确立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使政府在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中,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所在;三是强化自下而上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必须的内在机制。总之,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仅是服务态度的改变和服务项目的增加,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以服务为目标导向的现代政府管理体制或新管理模式的探索,是在重新界定政府功能边界的前提下,按照有限权力的公共政府内在要求,在确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新型关系基础上,导入激励、监督机制和全新的服务理念、服务行为、服务管理系统。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一是解决政府管理“越位”问题。应改变过去包揽一切的管理体制,缩小、分解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范围,把不该由政府承担或政府管理不了的职能转移出去,实现政府与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工。二是解决政府管理“错位”问题。主要是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边界,明确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因分工不当、责任不明导致政出多门、交叉错位。三是解决政府管理“缺位”问题。就是把应当由政府办的事情真正抓起来,负起责任,避免管理出现“断档”,公共服务出现“真空”。总的原则就是要收缩权限,越位的要复位,错位要正位,缺位的要补位,有效解决“该管的无人管,不该管的多头管”的问题。

四、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如何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改革中遇到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许多国家在对政府的建设方面有成功经验,但中国的政府职能转变却不是简单地改革,就象迟福林所说,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在于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不仅在于政府应当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在于政府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不仅涉及政府机构的调整,更在于实现“政府再造”和推进政府“自身革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不是单纯地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增增减减,也不是一般性地政府职能调整,而是建立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模式。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并重、借鉴与创新结合,大力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加快政府转型步伐,努力建设现代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这一思路包括以下要点:

行为规范。所有行政机关都应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都应纳入法制化轨道,包括政府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立、编制管理、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共政策的制定,行政决策、执行、监督,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首先是加快行政立法,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使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其次是增强公务员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再次是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监督约束,把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运转协调。所谓运转协调,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所属部门之间政令畅通,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整个行政体系目标统

一、运转有序。这就要求政府职能界定科学清晰,机构设置合理精干,分工明确,职权责相一致。

公正透明。所谓公正,就是政府应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政府应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使社会分配公平合理,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各类经济主体一视同仁;扶持困难群体,维护社会正义;搞好社会保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谓透明,就是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阳光政府”。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廉洁高效。政府应廉洁从政,高效行政。廉洁从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高效行政,就是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增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把成本管理、效率管理纳入政府管理之中。

(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专家的共识。大家认为:

一是要建立符合本国、本区域特点的公共服务模式。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地发展水平的差异,公共服务的模式选择也不一样。比如,同样是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德国采用的是强调社会保障制度中权利和义务对等性的俾斯麦模式,英国采用的是强调机会平等、鼓励个人自助的贝弗里奇模式,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采用的是强调全面公平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中欧公共行政合作项目欧方负责人李斯特教授提出忠告,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公共服务模式,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创造适合自己国情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要根据我国国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根据中国目前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来确定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当前,不仅要加强城镇的公共服务建设,更要加强广大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要把农村的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力转移、公共设施建设等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不仅要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建设,更要加强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建设。

三是要探索不同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创新是世纪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环节。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法治化,正在成为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的发展方向。

一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问题。市场化改革要求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要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是公共服务的社会化问题。社会化就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动社会力量改善公共服务,鼓励各种民间组织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要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三是公共服务的法治化问题。应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法治化建设,要在国家相关立法中进一步明确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要通过一系列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建构,为公共服务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服务的规范和监督,强化政府责任意识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从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开始着手《行政许可法》的调研、起草,到起草工作移交给国务院法制办接手,再到起草的阶段性成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用,终于在××年月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草案进行审议并通过。

相对于我国近年来的行政法立法,《行政许可法》漫长的制定过程中经过了更多的讨论,吸取了更加广泛的相关人员意见,考虑得也更加周到缜密。正因为如此,《行政许可法》被寄予了更多厚望,社会各界都希望能够通过《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进行一场中国政府的“自我革命”。这场“革命”不但要直接改变行政管理者的理念,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而且也要改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力求打造一个近乎完美的、在透明的阳光下勤恳工作的“服务型政府”。

据了解,南京、重庆、珠海等地已经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此,我们希望,《行政许可法》的制订和实施能够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服务于人民不是一句空话。

第5篇: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综述

引者按:这是一篇比较全面地论述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综述。读后深有体会,尤其是参与其中某些重要的研究过程,更能体会到在我国提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艰辛过程。特转载,以享关心中国改革的有志之士。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必须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公仆。它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一个没有私人利益的政府,一个最小化的政府,一个民主的政府。

●政府必须透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度供给服务、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核心职能,改革完善投融资型财政体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的财政体制,公开政务、公开政情,实现法治政府,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快政府治理结构创新,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建立符合本国、本区域特点的公共服务模式,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我国政府改革的思路逐渐明晰。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项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专家们一致认为,真正使政府改革进程发生实质性改变的是××年的非典事件,它使中央和各级领导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经济发展,绝不能以忽略社会发展、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

今年月日,在全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继续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各级领导干部的精力要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这是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之后,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对各方面专家关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论点给予跟踪介绍。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经济背景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政府行为,如政府的越位、缺位、错位和补位所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在经济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政府的改革也急需要提上日程,以跟上并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科学院国情中心胡鞍钢提出,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和“一个最不公平的时代”;中国需要社会进步就必须改革,不仅是经济改革,还需要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中国的改革与进步有赖于政府的改革与进步。

(一)为什么一定要转变政府职能

综合专家的意见,大致以下几点:

⒈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大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加快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严格按照规则办事。多年来,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审批盖章、决策处分,权力高度集中,在管理理念、职能配置、政策法规、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必须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陈淮认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应对“入世”挑战,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之需是“改政府”。

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无所不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环境的监管者,而无论规则制定还是市场监管,都是为市场、企业、公民提供服务的。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只有这样,才会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林凌教授认为,改革推进年之后,大量容易改革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和新体制形成的矛盾集中起来。过去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企业,目前的改革已经聚焦到政府。很多问题如果不从政府改革开始,就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教授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充当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政府实际已经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指出,目前,各级政府决定生产建设取向、包揽一切事务、行政审批等色

彩仍然很浓。有人称之为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和环节复杂化。

⒊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失衡要求政府转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邵秉仁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城乡失衡: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严重。地区失衡: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渐次落后。产业失衡:我国第三产业一直比较落后。贫富失衡:城乡、地区、行业和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财产的集中度提高。

胡鞍钢提出,社会失衡还有两大表现,一是大规模破坏生态、制造环境污染,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高速增长。二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而转变政府职能是解决发展失衡的关键。邵秉仁认为,相对于其它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其关键是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上来。

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的惯性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就不会满意,政令就不能畅通,也就无法实现民富国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博士认为,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遇到的迫在眉睫的改革,也是牵动全局的关键性改革。首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否到位,是否能够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政府,已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其次,这方面的改革滞后已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循环和增长方式升级的瓶颈;第三,这方面的改革滞后已成为干部落水的一个制度原因,成为抑制干部队伍健康成长和执政为民的重大隐患和障碍。

(二)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⒈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薄贵利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同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公共服务职能重视不够;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公共产品分配不公;公共服务体制僵化,质量不高,乱收费现象严重。以教育为例,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的,即使是与年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投入相比,也存在着巨大差距。

⒉强调经济政绩。在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观念的长期主导下,公共服务理念并未引起一些地方领导的足够重视。陕西某县一位常务副县长承认,县政府每年要召开~次常务会议,主要都是研究招商引资、上项目、征地、筹措资金、经济规划等问题,只有两三次涉及公共服务方面的事。

陕西省行政学院教授王嘉让在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强烈的经济政绩冲动,总是把经济发展置于首位,忽视公共职能的发挥。上一级政府为了实现自己提出的发展目标,总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向下一级政府下达各种经济指标,出现层层加码、级级下压的态势。王教授还透露,××年陕西省某县向乡镇下达的经济指标,就有果品新栽任务和优果率、蔬菜新种植面积和新建大棚数、奶牛新增头数、奶山羊新增只数、大枣新建示范园和新栽任务、乡土人才开发数、新建示范基地数和示范户等多项。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民政、司法等干部也要包村、包组,公共服务自然被放到了一边。

⒊财政支出不合理。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还基本上是“建设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明显偏高,而用于社会服务的费用偏低。公共支出被大量用于政府没有比较优势的用途上,过多地进入了竞争性和盈利性领域。因此,必须进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要大力压缩非公共性的财政支出,坚决杜绝政绩工程、首长工程、献礼工程等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的项目支出,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方面。

以上现象、问题的出现就更强调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定义、特征、意义

(一)什么样的政府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

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是对政府公共服务范围的新概括,是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的新界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下面的一段讲话更是涵盖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全部职能,他指出:“职能转变是我们政府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把应该交给企业、中介机构、市场的事情交出去,政府集中精力抓大事。抓什么大事呢,抓好两个‘四’。第一个‘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四项指标:经济增长、居民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我们不光要注意经济增长,还要注意就业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第二个‘四’是政府职能的四条: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政府职能要从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跳出来,变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第二项任务是市场监管,要保证市场有一个公平

公正的竞争环境,不能有假冒伪劣,不能伤害群众利益。对政府职能后两项任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恰恰是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恰恰是政府最为薄弱的环节。去年抗击非典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搞好公共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在这一问题上,各专家有不同的声音,但其核心问题是趋于一致的。即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公仆。

如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吴玉宗教授的定义就比较全面: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指政府遵从民意的要求,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主体是各级政府,服务对象是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的内容是由民意决定,服务的方式是公开透明的方式。

国家行政学院刘熙瑞教授提出,管制型政府不是只有管制而没有服务,服务型政府也并非就没有管制,这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在于:究竟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究竟是政府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究竟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这就提出了在三者的关系上,服务型政府要实现由官本位、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方向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公民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把“全能大政府”体制颠倒了的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主仆关系校正过来,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重要的在于建设对基本人权和对政府权力约束都有明确设定的宪政秩序;这就是说,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决定,推进政治改革:提升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社会。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必须是可问责的。人民群众对公务人员监督权和罢免权的行使,要通过可操作的法定程序切实得到保证。

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教授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简单的说就是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这里,首先要明确公共产品到底该给谁服务的问题。最近,很多情况反映有的政府部门掌握的公共产品、生产设施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在为自己部门提供服务,形成公器私用现象。所谓公器私用就是把国家给它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用。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晖认为,什么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经济学上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用通俗的语言说,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就是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组织。公民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政府,通过纳税将政府养起来,政府必须帮公民做一些公民做不了的事情。政府提供多少东西?怎么提供?要由公民通过投票的方式解决。规模大小,干得怎么样,也要通过民主的程序评定。

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必须透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余晖认为,更关键的是,一个服务型政府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是一个没有私人利益的政府。如果一个政府有私人利益,属于公器私用,就不是一个公共型的政府。公器私用的渠道很多,第一个渠道开办大量的国有企业,大量地进入竞争性的产业,与民争利。

第二,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最小化的政府。政府最小化有经济学道理。首先,政府提供服务是要有税收的,即有税收成本的。其次,政府官员不承担管理失败的风险。这跟企业不一样。企业经营亏损了,企业老板必须自己承担后果,政府官员就不承担这个责任。所以,政府的规模越大,意味着损失越大。企业、市场,还有非政府组织,甚至社区,都是可以来替代政府的。所以政府应该是最小化的,它应该在市场、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干不了的情况下才介入。如维护产权、巩固国防、裁决,除此之外政府不应该介入其它领域。

第三,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民主的政府。以民为本还不够,应该强调主权在民。

从上面各方面专家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调公众、公开和服务,强调以人为本,恢复人民赋予的政府的本来意义。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将对我国下一步的改革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民本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所谓民本就是要以民为本,真正做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具体来说:一是服务群众。政府应当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具体的事做起,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二是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对群众负责。三是深入群众,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⒉责任性。责任即份内应该做的事,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公共行政系统中,政府是主体,它和其他公共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共同行使社会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要承担应付的责任。政府不是全部公共行政机构,其责任和权力也不是无限的。通过分权、放权、授权,处理好政企关系、政事关系、政社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⒊调控性。宏观调控是国家主动积极地根据国民经济发展

一有效的医疗保障体制。三是重建农村的合作医疗体系。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指出,目前,中国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要尽快研究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建议组织大规模债务登记调查,编制地方资产负债表。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公开发债,将隐性债务显性化,进而理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税和事权关系,避免县以下财政和债务发生危机。

⒊要适应开放社会和履行公共职能的要求,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迟福林认为,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及时了解公共信息,由此提高全社会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包括公共信息在内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面对全社会的,应当向全社会公开。公开政务、公开政情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目前,重要的是要尽快出台信息公开的相关立法,加强政务公开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作用。必须从法律上保护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权。新闻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大众传媒经营的主旨是为人民知情权服务。新闻要立法,强调有事发生一定要报道,不能谎报和瞒报,新闻违法要处罚。

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在《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一文中提出:在信息公开方面出现重大的失误,个别负责官员固然有一定的责任,然而更重要的问题却在于全能政府体制下形成的一套陈规陋习,其中包括对大众传媒的行政管制。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对于决策权的垄断,通常靠他们对于公共信息的垄断来支撑。政府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是公众得以了解公共事务和政府工作状况,监督公务人员的必要条件。因此现代国家通常都有信息公开、“阳光政府”的立法;除了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并经法定程序得到豁免的公共信息,都要公之于众。只有建立起信息透明的制度,才能把政府和政府官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⒋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真正实现法治政府。我国社会关系的日益深刻变化,已对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不仅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更是社会生活对国家、对政府提出的现实要求。

所有行政机关都应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都应纳入法制化轨道,包括政府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立、编制管理、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共政策的制定,行政决策、执行、监督,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首先是加快行政立法,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是增强公务员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再次是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监督约束,把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迟福林认为,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从上至下加强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法律问责制。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权,尤其是涉及到关系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力。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着手逐步实现决策咨询的法定化,建立有公民代表和专家参加的咨询委员会制度。此外,要积极推进行政程序、行政执法和政策评价的法定化。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认为,政府也要守法,这种守法的统治是通过政府的自律、法律的限制和司法的裁定来达到的。在市场经济中,官与民的关系是平等关系,官员要为纳税人服务。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自由与秩序、公正与效率、竞争和福利等价值要素之间应形成一种必要和可预测的规则。

另外,市场经济活动本身需要一定的秩序和规范。要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利,为各市场主体划定一个自由行事的边界和空间,处理好法治与市场、主体、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权力机构与权利安排优化资源配置,是法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体现。

吴敬琏教授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问责制,他认为,要把这种被颠倒了的主仆关系重新颠倒过来,重要的不在于宣言,而在于建设对基本人权和对政府权力约束都有明确设定的宪政秩序;这就是说,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决定,推进政治改革:提升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社会。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必须是可问责的。人民群众对公务人员监督权和罢免权的行使,要通过可操作的法定程序切实得到保证。

⒌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依法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建立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体制,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大任务。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方的情况差异很大,在保证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应当充分赋予地方处理和解决公共事务、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事权,并对此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转型时期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要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和事权体制。一是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包括地方各级财政税收)的财税体制。二是要划分中央、省、地、县各级的事权范围,界定清楚各级应负的事权责任,在此基础上核定各级在财政税收总盘子中分配的比例和规模。三是要进行税收结构的设计和改革,使地方政府不仅重视企业发展,还要重视市场发育和发展,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自觉融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中。

迟福林提出,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经济事务和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事务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彻底破除现行条、块分割行政体制的弊端,严格实行公共服务的“属地管理”原则,依法授予地方政府处理

政许可法》漫长的制定过程中经过了更多的讨论,吸取了更加广泛的相关人员意见,考虑得也更加周到缜密。正因为如此,《行政许可法》被寄予了更多厚望,社会各界都希望能够通过《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进行一场中国政府的“自我革命”。这场“革命”不但要直接改变行政管理者的理念,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而且也要改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力求打造一个近乎完美的、在透明的阳光下勤恳工作的“服务型政府”。

据了解,南京、重庆、珠海等地已经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此,我们希望,《行政许可法》的制订和实施能够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服务于人民不是一句空话。

第6篇:基于政务公开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思考与研究

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的对策分析

M030314101 宋爽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再次强调了政务公开,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政务公开,打造服务型政府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各项改革、应对新时期各种严峻挑战,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

政务公开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如何在政务公开的基础上打造服务型政府是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一、 已有观点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参考了有关文献,政务公开的全面推行对中国政府有着深远影响和意义。政务公开的进一步完善问题,有关学者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

1、统一标准,推进办事公开透明度。由于政务公开内容的标准化程度不足,深入推进办事公开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因此必须科学、严格界定公开和免予公开的事项。公共企事业单位要加大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的力度,全面推进涉及群众民生的信息公开,为群众提供廉洁、高效、满意服务,要指导、监督窗口单位依照办事公开的各项要求和标准开展办事公开工作。

2、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保障。政府要加强对政务公开的重视程度,采取专人负责,突出重点,提高办事公开实效,要把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社会最为敏感、职工最为关心、最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内容,作为办事公开工作的重点。 对已有观点的评价:

(1)政务公开不单纯是政府信息的公开,更涉及其背后部门利益、权力重新划分与配置,因此政府信息的公开不仅揭开了政府神秘的面纱,更体现了更深层次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政府从封闭到开放,从全能到有限,从晦涩到透明。在新形势下,政府必须要客观掌握自身情况,扬长避短,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改革,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公开是确保各种公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障,政务公开制度应进一步完善。

(3)电子政务平台作为一种政务公开的新方式,成为一种流行和趋势,而这种广泛的

1 政务公开方式,也十分有可能造成政府信息的过分暴露。把握尺度是这种新渠道的重要方式。电子政务的推出,不仅提供了政务公开的新方式,也是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新形式下,随着电子政务等新渠道的推出,在需要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领域,完善政务公开的内容,丰富政务公开的形式,加强对政务公开的监督的要求下,如何适度的进行政务公开,打造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 李云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打造服务型政府--对丹东市政务公开制度运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理论,2014,(13):56-57. [2] 刘影.浅析我国政务公开推进中的电子政务建设问题[J].黑河学刊,2014,(2):29-30. [3] 秦朝明.政务公开制度应进一步完善[J].企业导报,2014,(8):29-30. [4] 寿志勤,郭亚光,高勋炳等.省级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绩效评估管理创新——安徽的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30-34.

2

第7篇:关于打造法治服务型政府的问题与建议

推进机构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增强 执政能力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四面山管理委员会自2005年9月以来,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主线,以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法制型”政府为目标,不断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切实提高了行政效能,在法制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就打造法制服务型政府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当前法制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一)负债沉重下寻求非法生存。

据权威机构保守估计,全国乡镇财政负债在2000亿元至22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乡镇400万元左右,有的乡镇负债高达千万元。全国乡镇一级卖掉了能卖掉的一切,还欠债约2300亿。四面山于2005年千方百计偿债300多万,现债务还有800万元。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计生、民政)的减少,将会进一步加剧债务,运行和发展举步维坚。

(二)“有限权力”承担“无限责任”。

“有权、有钱”的部门(如工商、税务、国土、广电等)权力和财富上收,进行垂直管理,但所承担的责任却没上收或没完全上收。上级部门的责任落到了乡镇身上,上级部门的任务压到了乡镇干部身上,而乡镇政府又缺乏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权力,造成了政府责任与权利失衡。乡镇每年都要与上级部门签订责任书,完不成就要挨板子,动不动就是一票否决。基层精力分散, 疲于奔命,该抓的抓不好,不该抓的少不了,无法突出重点,集中精力干好该干的事。

(三)现行体制与法制服务型政府不相适应。

现行体制下权力过于集中,机构设置臃肿,人浮于事现象严重。广大机关干部在法制服务型政府的打造中,观念没有完成从“全能政府”向“责任政府”的完全转变,没有完成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完全转变,没有完成从“管理”到“服务”的完全转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敢用”。

(四)减负与增收机制不健全,农民增产不增收。

农业全免后,由于减负与增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产生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一是农业生产资料涨价20—30%,农民每亩田增加40元投入,与国家补贴大体上相互抵消。二是粮食降价,粮价跌了10多个百分点。此消彼长,农民并没有真正得到好处。“行路难、就医难、供水难、供养难、增收难、照明难、上学难”现象依然突出,不少农村已经开始退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

(五)农村公益事业受到极大冲击。

税费改革后,“一事一议”难以推行,农村公益事业无法举办。农村现在是“多数服从少数”,少数人不同意,公益事业就办不起来。如果基层组织要强行实施,那些不同意的个别人,动不动就去上访,而且往往是越级上访,基层干部就要挨批,越级上访挨批的更重,农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就成了泡影。形成了“过去无法,干部有法;现在有法,干部无法”的怪现象。

(六)农村政治思想工作形势严峻

无税时代,传统国家的集体观念瓦解,乡村出现了政治空白,老百姓越来越调皮,“有钱有粮不靠你,出了问题要找你,解决不好要骂你,弄得不好要告你”;乡镇体制改革后,老百姓对政府信任度下降,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弱化;广播不响,农村精神文化活动难以组织开展、计生工作形势严峻。

以四面山为例,在景区3000多农民中,绝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在家的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对国家方针政策不了解,难以接受国家的一些惠农项目。农民“传宗接代”思想仍根深蒂固,不生儿子不罢休,搞计划外生育。对这样的农民,不严肃处理不行,处理起来难度又非常大。对政府发出的处罚通知,有的躲着软顶,有的当面撕毁硬顶,个别甚至无理取闹打骂干部。无法摆脱“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人口素质难以提高,构建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转变政府职能。

现代政府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政府不是“划桨者”,而是“掌舵者”,它的主要职能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从一定意义上说,“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要加快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严格按照规则办事。

(二)推进机构改革。

把政府从全能政府改为有限政府,从管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政府。建议加大干部到村社任职的力度和规模,建立便民利民队伍。建立部门行业协会,把农村的一事一议和行业协会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当前农村难以开展“一事一议”的境况,加强农村公共基础实施建设,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

(三)改革干部人事考核制度。

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面面俱到,显得很全面,其实不科学,也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势不相适应。要同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建立评估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解决“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情况。

(四)探索新形势下镇村社运行模式。

自推进法治服务型政府以来,各镇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合村并社,村社区域面积和区域人口急剧增多增,社会治安、问题,计划生育社会事业问题、家庭宗派问题有上升的势头。建议继续大力实施“双培双促”、“能人治村治社”工程,机关干部到村社第一线任职,从而建立一支高效的村社干部队伍。乡镇对村社的领导逐渐变为指导。

(五)加强执乡镇政能力。

新形势下,农民的法制意识、科技意识、致富意识等不断增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从服务意识、服务需求、服务类型、服务时间和空间位置、服务平台、服务流程、服务测评和服务沟通方面入手,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执政水平,解决“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能用”的问题。

(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彻底改变农民“有饭吃不靠你,有钱花不求你,有事情就找你,处理不好就骂你,心情不好就打你”的情况。

三、请求市级部门解决的问题。

(一)“下放权力”、“下放部门”、形成联动。

根据责权一致、~与事权一致的原则,增强乡镇的人事权、执法权、审批权,建立健全乡镇政权,形成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要么就加强主管部门的责任,使责、权、利、用一致;要么就还权于乡镇政府,各站、所、办仍交由乡镇管理,做到管人和管事有机结合,责任和权力有机结合,增强乡镇政府的调控功能。切实解决部门利益最大化、部门利益政策化的现象。

建议:

1、涉农性和文化性的机构,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2、专业性较强的机构,由乡镇和市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以乡镇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

3、有关执法监管部门和跨区域性的机构,由市主管部门和乡镇双重领导,以市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但在干部考核、职级晋升、人事调整等方面应征求辖区乡镇的意见。

4、加强乡镇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对涉及土地、林业等方面应授权或委托乡镇政府,培训专(兼)职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取消乡镇税收征缴任务。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不再承担任何税费的征缴任务,所有的税收严格按照据实征收原则,直接由市职能部门收取。建议取消乡镇税收征缴任务,切实解决乡镇高价买税、部门“吃拿卡要”现象。

(三)帮助解决农村基层组织无阵地的难题。

四面山五个村居基层组织均无阵地,严重制约了四面山法治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建议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加大对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的资金支持。

(四)加大对农村基础实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反哺农业力度,在投资上大幅度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建议交通部门、水利农机部门、电力部门、卫生部门加大对农村路、水、电、学、医等方面的投入,切实解决出村行路难、人畜饮水难,求医治病难、学生上学难、以及电力缺乏和有线电视收看难等问题。建议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将四面山景区公路纳入乡村公路试点工程,尽快实施农村农网改造。

(五)加大对广大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

建议组织乡镇干部探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新思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学习和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和能力。

(六)加大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的力度。

建议多开展科技下乡、进村、入社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科技人员下村、村,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具体操作。在科技培训既把农民“送上马”,在科学致富的路上把农民“扶一程”。对农民进行“全方位”扶持,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和科技素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和销售竞争

第8篇: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预算会计将面临着进一步改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 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 提出建立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预算会计

政府会计

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增强和支出规模的扩大,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财政管理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信息已成为检查、监督、评价政府公共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在理论基础、会计核算、报表披露和追踪问效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还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经济活动,不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正确、相关、有用的信息。因此,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革政府会计制度,促进政府会计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始于1988年,虽然一直以来预算会计核算能够满足财政各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核算制度与我国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较,还滞后很多,在实际执行预算会计时还发现不少问题,所以,预算会计改革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当前和未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公共财政管理的核心是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政府预算的公正和透明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有准确及时的政府预算会计信息作为支撑,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质量,还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

其次,目前我国虽有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严格预算会计体系,但是,预算会计能够报告的信息量还是不够充分。财务信息报告经常是只立足于政府使用,没有考虑公众和其他相关利益使用者的需求,进而使得财务报告经常脱离外部监督;另外,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揭示的财务信息也不全面、不真实,如缺乏社保基金运营的会计信息、负债计量不真实不到位等。

另外,在现今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下,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今天,我们发现我国政府的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可见,难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财政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解决预算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

(一) 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

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的推动, 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时代背景。“新公共管理”主义倡导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 在公共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 从企业化政府的角度定位政府会计的受托责任, 要求政府加强支出成本管理, 更有效地使用资源, 反映政府负债情况, 防范财政风险, 更充分地披露政府财务信息, 增加政府透明度, 因此, 推行政府会计改革, 适应了这种形势的需要。政府财政困难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内在动力。至20世纪80年代, 发达国家持续的财政扩张政策, 造成巨额财政赤字, 部分国家陷入财政困境, 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对投资和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影响本国的国际竞争能力。财政或经济危机促使政府重视整体的财务状况, 重视财政绩效的准确评价和衡量, 重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这必然要求改革政府会计。维护和改善政府形象是改革政府会计的外在动力。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20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 新西兰、澳大利亚率先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此后, 一场政府会计改革的浪潮在全世界迅速掀起。目前, 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法国等都实行了政府会计的改革。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 也在积极研究这方面的改革。此外, 有关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政府会计的改革, 特别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及其公共准则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 使政府会计改革成为世界潮流。

(二) 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模式

政府会计模式是政府会计实践的示范形式, 按照政府会计与传统的公共预算之间的关系不同, 将主要国家的政府会计分为德法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三大类。

德法模式的政府会计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 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这种模式的政府会计实际上只是预算体系的附属物, 政府会计机构直属中央财政部, 是一套独立于所有部门首长的平行行政系统, 是中央政府监督和控制公共财政特别是地方公共财政的最重要的工具。政府会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记录预算拨款的用途, 进行行政控制, 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才是向议会报告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确认基础传统上采用现金制, 目前也正在向应计制的改革。

美国模式的政府会计以美国为代表, 确认基础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会计报告倾向于满足实际或潜在的外部使用者的需求。该模式采用基金会计形式来监督预算的执行, 财务会计报告能够满足实际的或潜在的内部及外部使用者的需求, 以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为重任。这种会计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达到控制和检查限定资源的使用是否符合法律和行政的要求, 但缺点是按基金设置会计主体, 基金种类繁多, 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比较复杂, 且各项基金不能调剂使用, 造成政府单位财务的浪费。

英国模式的政府会计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预算。政府的所有活动都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预算本身也采用了权责发生制。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这一模式。以英国为例, 它将会计确认基础从现金制转向应计制的改革已初步成功, 除少数几个政府部门仍处于过渡阶段外,其他中央预算单位、地方政府部门和提供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单位在内的预算单位都采用了应计制进行核算及编制财务报告, 并且即将实现全面的政府会计报表合并。

三、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 从目前我国的政治环境来看,我国的政府会计模式应该是有着完整框架结构,能够提供政府整体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成果及现金流量信息,广泛体现政府的受托责任,并能够使信息使用者从中获取信息制定有用决策,适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政府会计模式。现在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

第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得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构建固定资产等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者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这些情况的变化要求对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模式进行相应的修改,特别是如何反映资金在支出机构中的流动是一个基础而关键的问题。

第二、发展新的会计核算模式

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也出现了“国库集中收付,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会计分散核算”两种情况。事实上在这两种模式之外,应该发展一种更为均衡的混合模式,即“集中核算为主,分散核算为辅”的模式。这样才能更合理地界定会计主体,保证核心部门和支出机构之间的信息均衡,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资金的监控使用效率予以保障。

第三、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度及透明度建设 对于许多国际组织来说,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度和透明度都是他们强调的内容,这涉及到政府会计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我国政府会计几乎没有体现的成本信息和绩效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都有一个最基础的要求,那就是权责发生制的引入。现阶段我们能够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强调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度,为权责发生制的转变创造条件,这也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做法。

第四、构建新的政府会计核算周期模式

我国政府会计应该建立一种“以支出周期为会计核算对象,以会计实体构造组织框架”的新型模式。这一模式从我国目前的国情出发,从国库资金流量信息出发,抓住政府整体及政府单位的业务核心,打破原有的“三分立”格局。同时这也是一种较为缓和的改革手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政府会计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结合其他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数据系统,为逐步引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更为国际化的政府会计模式做好了准备。

主要文献

王艳丽. 浅议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管理与创新, 2008.

顾海英.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科技信息,2008.

.石英华. 发达国家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财贸经济.2006. 陈小悦, 陈璇. 政府会计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 会计研究. 2005. 陈振明. 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 张国兴. 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会计研究,2008.

第9篇:关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的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动物医学院班级:动医四班 姓名:刘凡学号:201040307402 课程论文题目:关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的研究 课程名称:行政事业管理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

关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的研究

姓名:刘凡学号:201040307402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处理好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对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一旦促使二者的良性结合将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甚至解决我国农村出现的诸多问题,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键字:村民自治 法律依据 对策与建议 乡村关系

一. 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产生历程

在我国国家体制的演变历程中,乡镇建制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以后历代多有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到1957年,中央就建立基层政权体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尤其是1954年颁布的宪法及通过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对设立乡、民族乡、镇政府的相关问题所作的具体规定,为形成全国范围的农村基层政权体制提供了法律保障。但1958年后,随着人民公社运动的兴起,原有的乡镇政府体制遭到冲击并最终被取消,代之以人民公社体制。1975年和1978年宪法进一步从法律上确定了这一体制,强调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一般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民被束缚在公社内,参加统一的劳动和分配。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普遍推行,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政权层次划分为中央、省、县、乡(包括民族乡、镇)四级,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乡镇政府体制的恢复建立。从1983年到1985年,全国农村普遍将政社分开,

恢复乡镇政权建制。

在恢复乡镇政权建制的同时,村民委员会也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组织确定下来。从它产生的必然性来看,它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后导致人民公社的经济职能以被废除,由人民公社转化过来的乡镇政权失去组织和管理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后的必然产物。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强化了家庭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农户获得了生产和产品分配的自主权,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队丧失了组织社会生产功能,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弱化,再加上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体制加以管理,农村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序和混乱状况。这种状况也引起了中央的注意并在1982年以中共中央1号文件形式强调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在总结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同时,解决好这一问题。于是,原来由人民公社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逐步转向社会,社会急切需要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来办理农村中集体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当然,也不排除国家考虑在从农村退出后,必须培育农村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撤社建乡后也要借助农村社会的力量来监督基层政府,维护整个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权威。村委会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村民委员会诞生后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认为这是农民群众的创造,是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形式。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随后,全国普遍开展了村委会的组建工作,各地陆续制定村委会的工作制度和活动原则。到1985年2月,全国共建村委会九十四万多个,标志着村委会的建

立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

从乡镇政府的恢复重建和村委会的建立历程来看,它们都是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后的必然产物。这是国家对基层控制方式的一次重大转变,是国家在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其突出特点是实行政权组织和经济社会组织的分离。值得注意的是,乡镇政府是国家在农村设立的基层政权,乡镇以下设立的村委会则不在政府权力序列之中,它处于我国基层政权之下,是国家在农村的权力落脚点,是国家法定的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村委会与乡镇政府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组织。但它又同乡镇政府这一国家基层政权直接发生关系。

二. 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相关关系的法律依据

从1987年1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到1998年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我国以村委会为组织形式的村民自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达到一个新水平。

关于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作了原则性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委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这一规定从法律上确立了我国农村管理体制的“乡政村治”格局,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也明确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

关系的本质:

1.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不是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不是简单的上对下的行政命令

2.村委会作为群众的自治组织,不是一级行政组织,乡镇政府不能把大量行政工作压给村委会,形成乡镇领导代替村委会决定问题、任免村委会干部的不正常格局

三.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相关问题

(一)从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方面来看,乡镇政府的意志往往处于强势地位。

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精神,村委会是直选产生,村民在选举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但实际上村委会选举是乡村政府、村干部和村民三方的博弈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乡镇政府作为基层国家政权,较其他各方拥有更多的权力资源,自然要使过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二)从民主决策方面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镇政府用行政命令取代村委会的民主决策,从而侵害村委会的自治权。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9条规定,乡统筹的收缴办法、村提留的收缴与使用等涉及村民利益的八大事项,村委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有的乡镇政府超越村委会和村民大会直接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向村民施加压力,有的政府不顾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水平,制定的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严重脱离实际,有的乡镇政府对各村种植、产量、产值以至农民年

均纯收入增幅等,都强行下指标,名义上是“服务群众”,实质上是乡镇政府追求“政绩”、侵害村民经济自主权的短期行为

(三)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面来看,乡镇政府越权干涉村委会的财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有权依法管理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财物,自主管理村民委员会的财政事务,实行财务公开。但有的乡镇以村委会管理能力不足为名,实行“村账乡(站)管”,将村一级的财会账目统一拿到乡镇,由乡镇统一管。

乡村关系上的这些问题,实质上是乡镇政府的行政控制与村委会自治权利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我国目前的乡村治理是一种乡镇主导型体制,即乡镇政府在村级治理中占主导地位。

四.对策和建议

(一)村委会与乡镇人大衔接起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乡镇一级的国家权力机关,是本乡镇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行使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

(二)改革乡镇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制定制度。

(三) 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各自的职责权限。

(四) 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

上一篇:建筑安全员的岗位职责下一篇:7月挂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