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服务型政府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建服务型政府(共8篇)

创建服务型政府 篇1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公共服务,简而言之是以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它十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重要思想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实践。因此,通过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将使政府的自身建设和各项工作有所创新、有所拓展、有所突破。无论是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能自觉地把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重要依据,做大多数群众赞成的事,办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使人民群众不断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但也必须看到,深层次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制度性监督与约束,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还较为普遍;二是条块分割、行业垄断、部门壁垒、职能重叠现象还比较突出;三是政府、企业、公民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四是政企不分,企业运营过分依赖政府保护等问题还比较普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五是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度还不高,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较突出,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桎梏,是加快发展的阻碍,同时也是激发体制创新、发挥后发优势的动力。历史上,我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大包干”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成功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是优化发展环境,进行体制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提高省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在我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关系问题始终是我省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我省“十五”计划又进一步把“以人为本”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把保护和改善居民的发展

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放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上。但是,在实际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往往忽视了社会的发展。这主要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职能所决定的,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起主导作用,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人口管理、教育卫生、文化等,滞后于发展实际,公共卫生、义务教育问题突出,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又反过来束缚了经济的增长。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长期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忽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必须看到,我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已为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例如,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的主要职责已转变为创造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不再是国有企业的“婆婆”,国有资产产权更加明晰化,更加市场化。这些都迫切需要政府管理职能相应地改变,将主导经济发展的职能让位于市场主体,同时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十五”以来,我省围绕建设“廉洁、勤政、务实、规范、高效”政府的目标,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积极推进政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精心组织实施了机构改革,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省级政府工作部门精简了28.6%;行政编制精简了48.5%;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取消了一大批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了一批不切实际,增加基层负担的达标评比项目;推广“一站式”高效服务方式,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基本形成;推广政务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广办文办事限时制,建立了各级投诉受理中心,省级招投标中心也开始启用。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在县级全面进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并建立了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全面落实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经济利益彻底脱钩、政府机关与所办实体彻底脱钩、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深入开展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不断提高廉政建设水平。这些改革成果来之不易,为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乘势而上,使政府职能转变尽快到位。

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

2011年05月12日来源:《理论前沿》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不仅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目标要求,也对新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模式指明了方向。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当前理论界和各级政府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而提出的政府改革目标模式。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何谓服务型政府?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却又与其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性服务的政府。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兴利者和服务者,意味着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不管怎么说,从上述定义来看,服务型政府主要是针对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大包大揽和以计划指令、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制型政府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与管制型政府相比,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含义:

首先,从理念上看,服务型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和官员必须树立“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思想,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让渡,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天职,人民的利益至上,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政府还必须从一味强调按章办事和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到强烈的当事人取向和对“使命”“公众”和“成效”的认同,充分考虑公众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而传统管制型政府的理念则停留在“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基础上,政府利用公共权力主要是维护统治秩序和对社会实施管制,公众和社会的主导性和自主空间很少。

其次,从政府的职能范围来看,管制型政府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而建立,因此对市场和社会的介入是无孔不入,政府职能也无限膨胀,职能设置上的不合理使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而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职能是有限的,政府要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政府主要是做市场和个人不能做、不愿做或做不好的事情。即主要是提供维护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性的公共服务。维护性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财产权利和公民权利、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这是服务型政府的基石;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体现。

第三,从政府运行机制来看,管制型政府向来只从便于自身控制、管理出发,整个社会运行都由政府在主导推动,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怎样提供服务,都是政府独断和一厢情愿的强制性提供,而较少的考虑社会公众的愿望和多样化需求,政府与公众是一种命令——服从式的单向关系,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政府的“恩赐”。而服务型政府则不同,他要求政府的施政目标必须首先征得服务对象,即民众的同意。其次,还必须经过一定的民主法定程序,即要公民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由民众和政府通过双向的交流互动,达成一致来决定。从这一点说,政府只能在法律和人民授权的范围内行事和提供服务,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是法治政府,而不是任意性的、长官意志型的政府。

第四,从政府提供管理、服务的方式和手段看,在管制型政府状态下,政府不仅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各种审批环节繁杂,效率低下,政府管理手段也主要是单一的行政手段。服务型政府则要求政府必须优化工作流程、使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本着方便、快捷、高效、亲切的原则为民服务。让民众在接受服务的同时,有享受服务的主人意识。

第五,从政府行为的后果看,管制型政府的权力本位和官本位思想使政府的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政府的责任心也不强,公众甚至于对个别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也不能得到法律和事实上对政府的追究。而服务型政府因其自身的民主特性,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所提供的服务负责。对于政府的失职行为,人民有权对政府提出质询、追究甚至罢免。

由服务型政府所包含的上述特性可以看出,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有效政府是紧密相连、内在统一的。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前者是后者的综合体现。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是一个口号的提出,更重要的是,它将要求政府从施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变革。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具体的说: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应对全球化趋势,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入世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的挑战。不管是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原则,还是公平竞争原则,都体现了一种政企分开前提下的社会本位、公民本位、市场本位、企业本位的精神,因此,面对全球化和“入世”最积极的应对只能是加快政府改革。政府必须尽快的还权于市场,还权于社会,还权于企业,尽快实现从生产者的角色向安排者、监管者的角色转变,从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从审批者向服务者转变。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向。

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制型政府,长期以来由于过于强调自身管治的政治职能,而弱化和忽视了社会服务职能,造成政府大量越位、缺位、错位。因此,政府要重

新树立自己的威信,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就必须用公共管理的理念改造政府,就必须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变革政府治理观念、手段、方式和方法。构建服务型政府将是政府实现自身革命的一个重要载体。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这是由我们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但是,从改革的要求和整个进程来看,这只能是一个过渡。政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效率兼顾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主,极易导致政府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是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很容易忽视本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而造成经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进而造成跛足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当前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贫富不均,两极化倾向严重,如果不能对之及时纠偏和调控,将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执政为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

创建服务型政府 篇2

所谓服务型政府, 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的, 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 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应对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要求, 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表现在:

第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新的形势要求政府经济职能要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直接投资管理项目向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把不该管且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活力与效率。同时, 应该由政府办的事情, 政府必须切实负起责任, 不折不扣地办好。

第二,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长期以来, 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中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社会结构的调整也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今后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向人民提供更加健全和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等等, 都要求政府转变管理方式, 在履行好经济监管、市场调节职能的同时, 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和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

第三,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许多进展, 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总的看来, 行政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很好解决政府管理中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问题, 因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第四,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 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自觉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 提高我们社会制度的竞争力, 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增强防范各种外部冲击和风险的能力, 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 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现状

从计划经济下的“全能政府”向市场经济下的“有限政府”转变, 是关系到民计民生、国家发展的大事, 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攻坚战。以往的改革, 重点是政府自身精简机构、减少人员、提高效率。然而进入新时期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就不是一般的政府职能转变, 而是要实现政府转型。这意味着政府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 要承担更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但是, 传统和习惯以及原有机构体制缺陷, 必然会使改革面临困难。比如政府有些部门在角色定位方面, 存在人员的越位、错位、缺位甚至失位现象。还有政府信用危机, 如干群关系紧张, 干部作风不实, 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等。

在职能与权限授予方面, 也普遍存在利益政策化, 获利途径审批化, 审批方式复杂化等问题, 这说明政府有关部门对权限行使还缺乏有效监管与制约。

政府转型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 是必然会触及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利益的。新的改革后, 部门会整合, 职能会合并, 很多问题会一并浮现出来。其中, 部门利益是改革的最大障碍和攻坚关键。

所以, 政府转型要成功, 须有政府、专家和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和评议, 否则,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只会流于形式, 甚至被一些利益集团扭曲。

3 创建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综合的考虑上述问题, 快速、高效地实现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需要加强以下一些途径的建设:

3.1 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建设服务型政府, 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所谓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不仅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更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在应对社会问题和解决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时, 他们能够主动、高效和公正的予以调查和处理。消除个人的、非理性的和感情的因素, 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为此政府应当做好加强培训工作, 搞好公务员的政治、理论、文化学习和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同时还要建立长效机制。依据国家公务员条例和有关规定, 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 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符合社会需要的培养机制、开放灵活的流动机制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把公务员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3.2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管理就是服务”,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建立“小政府、大服务”、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放松政府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规制, 增强各级政府的回应性、自主性和灵活性, 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计划经济条件下, 政府审批项目和程序过多过杂, 甚至乱收费、乱罚款, 同市场经济要求以及WTO规则是背道而驰的, 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行政许可法》的出台, 要求政府必须规范审批行为, 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废止或取消, 对于非政府审批不可的要规范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这将大大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

3.3 建立公共财政, 逐渐提高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

公共财政是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有效进行公共服务,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危机、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安排。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中, 社会私人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费用比例过高。可以说, 相应减少公众接受公共服务时所支付的成本, 也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指标之一。

3.4 树立廉洁型政府形象

廉洁从政, 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 杜绝腐败现象, 真正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依靠立制和教育突出人民民主, 树立政府形象;强化和利用民众监督实现公众参与, 以此来减少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蔓延;对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政府官员, 要坚决严惩, 实现专政的权威性。

3.5 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公共服务社会化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 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这样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 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 真正做到“掌舵, 而不是划桨”, 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总之, 服务型政府不仅仅是一种理念, 更重要的是一种制度结构。它的基本内容也不仅仅是几条便民利民的措施, 而是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全面发展观。建立服务型政府, 就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科学的政治行政体制及其长效机制, 最终实现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

参考文献

[1]蔡放波.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J].山东人事, 2003 (12) .

[2]周志忍.当代西方行政改革与管理模式转换[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4) .

[3]沈荣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4 (1) .

创建服务型政府 篇3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关系

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058—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学术界与服务型政府同样流行的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两个概念在相关著述中出现的频率几乎等同。但对于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系,学术界仍然存在着分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研究以便统一认识。

一、两者提出的背景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源于西方。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发的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市场失灵,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了凯恩斯主义,资产阶级国家政府由以往“守夜人”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当时的政府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社会管理者。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府干预也开始遭遇危机,受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开始了对自己行为的反思,重新思考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确立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明确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补充地位,理顺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西方国家政府逐步转到了创造和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上来,正如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所说,“长期以来,效率和经济是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的两个支柱……把效率和经济作为公共行政的指导方针是必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必须加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第三个理论支柱,使公共行政能够回应公平的需要。”[4]服务型政府的创建便成为西方国家政府追求的目标。我国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建国以来直到改革开放,由于受外部环境和对形势判断的影响,我们一直沿袭着建国以来的执政理念,计划经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政府的定位自然成为了经济、社会的主导者、管理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和政府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有政策都围绕这一中心来制定,经济发展水平成为此时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此时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主要是改革开始触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般说,这些问题不再是改革初期政府职能范围大小的问题,而是政府角色的定位问题,即政府在与市场、社会以及公民的关系中,到底应该处在什么样的地位[3]。很显然,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为市场、社会发展提供秩序和服务的服务者。正如张成福教授在分析中国公共行政体系内部的深层次问题时所指出的,公共行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表现之一就是“管制行政”与“服务行政”的冲突,因此,中国行政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就在于建立市场化或亲市场的政府行政,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到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5]。要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过渡,就意味着必须真正将政府角色定位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也必须实现政府管理模式以政府为本位向以公民为本位的方向转变。这样,学界对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定位就开始由服务行政的概念,改为直接的服务型政府概念了[2]。

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则是2003年“非典”过后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2003年“非典”疫情出现时,广州和北京等大城市出现了公众极度恐慌的局面。中央及时采取了措施,特别是对工作不力的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两位高官的撤职,开始了对高官实施问责制的先河。虽然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但也引发人们开始反思。人们的理性反思集中到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定位问题:即政府全部工作的重点是不是只有一个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在内的各种公共服务职能,政府是不是更应该承担起来?考察一个政府工作绩效、决定政府官员职位升迁与否的指标是不是主要是经济指标?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对政府职能定位进行彻底的改变,即政府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指标,更应该关注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指标,并将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指标作为考核政府绩效和决定官员能否升迁的主要指标,以迫使政府及官员更加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1]。温家宝总理就明确指出,“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在继续增加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样有学者就提出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认为要想使政府职能更多的作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就必须实现政府改革的实质性转型,即要由原来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也就是政府应该从经济领域中退出,把主要职能定位于诸如公共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研究和发展等公共服务领域。

二、学者的观点

对于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系,学术界仍然存在着分歧,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两者是平行关系。持此种观点的研究者在自己的相关著述中都是采用两个概念中的一个,平行使用这两个概念,并未有意识地将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分析过,研究者们各自表述、平行而用,两个概念之间缺乏有意识的交汇。谢庆奎认为,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可以同时使用,只是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6]。

2.两者是等同关系。此种观点明确将两者等同,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等同使用这两个概念的现象在学术界非常普遍,许多学者在自己的著述中就是交替使用这两个概念的,认为它们之间没有什么不同,其实就是同一概念。比如,陶学荣等就在引用刘熙瑞关于服务型政府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讨论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问题,事实上也就是将两个概念等同起来[7]。

3.公共服务型政府优于服务型政府。此种观点从政府历史类型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府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呈单线历史发展趋势,是一个从统治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并最终向公共服务型政府逐步转变的过程,从而将服务型政府与统治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并列为同一类型的传统政府形态,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的发展趋势,是更符合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政府模式。王艳认为,服务型政府仍然属于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范畴,因此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可能出现服务行政的三种异化形态。突破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建设以公民、公民权和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新公共服务型政府才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8]。

4.服务型政府优于公共服务型政府。井敏在对这两个概念的产生背景和研究视角进行对比分析后指出,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井敏认为,从产生背景来看,提出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的理论背景是我国学者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角色定位的长期思考,现实背景则是中国加入WTO后对政府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公共服务型政府则是在2003年非典危机过后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相关学者对非典疫情的反思。从研究视角来看,在这两个概念中,公共服务型政府主要是基于政府职能结构调整的视角,只是抓住了服务型政府的外在表现,而服务型政府才是整个政府管理模式从管制向服务的根本性转型,因此不能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来代替服务型政府的概念[9]。

三、笔者的观点

我认为,两者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它将涉及执政理念、职能配置、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行为方式和监督体系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是政府转型时期党执政理念指导下的政府定位。服务型政府是由法治型政府、参与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高效政府、透明政府、学习型政府、节约型政府等一系列具体政府形态组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只是政府职能重点的调整,属于“服务型政府”的具体形态。

参考文献:

[1]谢庆奎,佟福林.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高尚全.政府转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刘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景鹏.政府职能与人民利益表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

[5]张成福,党秀云.中国公共行政的现代化——发展与变革[J].行政论坛,1995.

[6]谢庆奎.服务型政府: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人民论坛,2006.

[7]陶学荣.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05.

[8]王艳.服务型政府的异化与转型:论建立新公共服务型政府[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

[9]井敏.论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区别[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

创建服务型政府 篇4

根据国家卫计委《关于开展新一轮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和省卫计委《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县创建“新国优”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县情——全面落实责任,计生基础扎实

在省、市卫生计生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XX县始终坚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抓基层、夯基础,抓关键、严落实,构建了依法行政、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群众满意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格局。

1.强化领导,把责任落实在一线。一是层层传导责任。县委政府严格坚持计划生育“三个不变”政策,坚持党政同责、联动履责。坚持把人口计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同等位置,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部署、调度、考核人口计生工作。县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每月主持召开一次乡镇党政主职工作经验交流会,传导计生工作责任。二是严格责任考核。县委政府在制定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时,将计划生育考核分值均设为50分,占考核总分值的5%。三是坚持“一票否决”。近3年来,对1 个乡镇、7个县直单位、102个村执行了“一票否决”和重点管理,对参选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 所有部门评先表彰和干部的提拔重用,事先均由计生部门严把计生审核关。

2.强化投入,把保障落实在一线。一是力量配备到位。各乡镇、各科局均设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挑选最优秀的干部从事计划生育工作,与此同时,还狠抓了计生队伍的业务培训与从优秀的计生干部中选拔领导干部,近3年来,县委从计生干部队伍中提拔了20余人进入乡局级领导班子,极大的调动了计生干部的积极性。二是投入保障超常。人口计生事业费均按上级规定纳入预算,每年有一定幅度增长。我县基层计生队伍的资金保障水平较高,计生奖扶配套资金到位,上级专项拨款均能按时拨付。三是强化待遇保障。县委政府决定,对乡镇和计生综治部门的计生干部每人每月落实了100—200元的岗位津贴,并为1418名县、乡、村计生干部和计生协专职副会长购买了1份意外伤害保险。

3.强化管理,把工作落实在一线。一是严格人口信息管理。对人口出生、流动人口信息、社会抚养费征收及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等信息进行清理,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实行日上报、周比对、月分析,全面提高了人口数据的覆盖率、准确率、及时率和流动人口信息匹配率。二是认真开展抽样调查。对调查发现的人口出生漏报、瞒报、挪报、虚报的乡镇和村居实行了责任倒查,促进了全县计生工作的抓实和报实。三是认真开展专项测评。每年对社会抚养费征收对象、长效节育措施落实对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象进行电话测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升了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

4.强化服务,把关爱落实在一线。近3年来,全县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育龄妇女免费提供各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落实结扎、上环等各类手术9844例,开展生殖健康普查45万人次,免费为2.3万名对象进行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同时,关爱特殊计生群体,对计生家庭在子女就读、就医、生产、情感抚慰上给予帮助,3年共为15337人发放计划生育家庭“两项扶助”资金1752.49万元。

正因为工作扎实,特色突出,我县人口计生工作连续28年处在省、市第一方阵。XX年,我县被评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XX—XX年连续5年被评为省、市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县。近三年,我县计生符合政策生育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均在正常值以内,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XX年全县孕产妇产前筛查率达88.9%,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9.2%,今年我县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去年同期比明显下降。我县完全符合“新国优”申报的各项基本条件,创建计生新国优县具备优势。

二、特色亮点——顺应转型需要,创新推动发展

我们在落实“放开二孩”新政的工作中,坚持人口计生工作“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处罚向利导转变、从被动向主 动转变”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1.创新责任倒逼机制。调整计划生育考核办法,将半年考核改为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实行月考核、月通报。建立月约谈机制,根据考核问题的严重程度,由分管副局长、局长、县委副书记或副县长分别约谈相关责任领导干部,并严格目标管理分值考核。建立计划生育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机制,坚持每月检查组明查和专人暗访,并建立工作台账,跟踪督促落实。建立部门联审把关机制,县委、县政府在评优评先、干部提拔任用和国家工作人员招考录用时严格落实了计划生育严格审定制度。

2.创新利益导向机制。将利益导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我们把特困计划生育家庭作为扶助重点,帮助其脱困解贫。落实民政救助与计生帮扶联动机制,对特殊困难的计生对象,县卫计局与县民政局整体联动,解决失独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问题。落实计划生育奖扶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共享服务,凡是计划生育奖扶对象一律纳入公共卫生重点服务,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定期提供上门服务。

3.创新卫计联动机制。全面完成了卫生计生服务、执法机构的整合,实行了计生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各股室联动的工作模式。实施计生与公共卫生资源共享,聘请村级计生专干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实现了村级计生工作与公共 卫生服务的联动双赢。整合信息资源,将疾控部门的预防接种信息,妇幼部门的出生婴儿信息,新农合的住院补偿信息等资源与计生信息整合,更好的掌握出生人口情况与流动人口信息。

4.创新民主监督机制。每年分别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计划生育工作并进行评议;每季度对全县计划生育家庭满意度进行电话测评,加大了对计生特困对象的回访力度,“满意计生”水平得到提升。

三、思路目标——锁定国优目标,主攻五大重点

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创建“新一轮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目标,紧扣党政领导、部门协作、依法管理、生育服务等十大指标,牢牢抓实五大重点工作:

1.坚持党政重视,进一步强化计生工作保障。一是完善领导责任体系。进一步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度,坚持重点管理、一票否决、离任审计的奖惩制度;坚持计划生育月考核、月通报、月约谈的追踪问责制度;对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人和事,坚决彻底查办。二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计生事业经费按照上级考核要求及时足额到位,确保计生事业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严格执行社会抚养费收支两条线管理,严厉查处转移、挪用计生经费等违规行为。三是加强计生队伍建设。在卫生计生职能整合、乡村区划调整工作中,确保乡镇、村 卫生计生机构稳定、队伍稳定、工作稳定。加强人口计生队伍廉政建设、作风建设,增强法制观念、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树立人口计生队伍的良好形象。

2.坚持强基固本,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一是宣传倡导。将人口理论、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县委、乡镇、县直单位、党校主体班学习内容,大力开展国情国策、人口形势、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的宣传教育。二是自治主导。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抓好计生协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扶贫帮困、生育关怀等服务活动,努力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是信息引导。进一步完善全县人口数据库信息,打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性人口信息平台,提高人口信息的真实性和综合利用率。

3.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加强社会抚养费征收。规范执法程序,严格依法行政,有效运用法院强制手段促进征收,不断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立案率、准确率和到位率、结案率。二是突出优质服务。进一步抓好对育龄妇女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认真做好生殖保健咨询、妇科病查治、查环查孕以及出生缺陷防治、干预工作。三是严格监督管理。加强人口计生依法行政行为和计生服务行为日常监控管理,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 责任追究制度,杜绝损害群众利益的执法行为出现和违法恶性案件发生。

4.坚持齐抓共管,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机制。一是创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别扶助、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补助制度。二是突出抓好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整治。联合公安、卫生、药监、纪检、监察等部门,加大对“两非”案件的查处力度。抓好相关医疗机构的硬件配置、人员培训等工作,推进妊娠分娩信息实时通报。三是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完善和落实流动人口“统筹管理、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一盘棋”服务管理机制。

5.坚持长效提质,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程度。一是常态化抓好计生工作。对计生工作不搞抓一阵、松一阵,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善作善成。二是切实由管理向服务转型。真情为育龄妇女做好全方位服务,真心解决计生特困家庭困难,努力打造满意计生。三是创新计生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更新思维,调整工作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创建学习型政府的思考 篇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逐步加快,这对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提出了挑战,“学习型组织“理论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甚至政府都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口号,我区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府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学习型政府?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政府? 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府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一粗略探讨。

一、创建学习型政府的重要意义

学习型政府中的“学习”,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有其特定涵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政府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政府中的各个级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管理决策层,他们决定组织发展方向和命运,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不能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政府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团体学习比个体学习更重要,它更符合学习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1、建设学习型政府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未来社会,成功者将是那些在竞争中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组织和个人。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异常迅猛,科技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特别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迅速变化,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因此大大加快。据统计,最近30 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两千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的总和。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是现在的3—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量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据专家分析: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工作生涯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伸为5—22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技急速发展,因此每个人一辈子的工作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人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方能获得成功。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团体必须建成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的政府必须建成学习型政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2、建设学习型政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旗帜上的中国共产党,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永保自己的先进性。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它的出现,对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和公共事物的管理者,作为社会中的先进阶层,理应首先掌握和运用这一先进的理论成果,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发挥表率作用,具体地说,就是在推进建设学习型政府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列,将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我区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最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创建学习型政府是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加入WT0,对政府转变职能和作风,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出了迫切要求。而要转变作风,提高效率,迫切需要提高政府的整体素质。建设学习型政府,正是适应这一形势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需要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而系统思考,正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特征。因此,建立学习型政府,有利于推进政府的工作创新,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

二、正确把握创建学习型政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据统计,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的80%正在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管理企业。应该说,学习型企业并不少见,但学习型政府却凤毛麟角。那么,既然创建学习型政府非常必要,为什么目前真正的学习型政府却非常少呢?

1、传统组织体制的阻碍。当今社会的组织管理体制,不外乎两种类型,即等级权力控制型和非等级权力控制型。等级权力控制型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力为特征,从上到下形成垂直型的组织管理架构。而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习型组织的管理体制,他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形成的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架构。由于政府机关长期实行的是前一种管理体制,组织运作的惯性很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传统政府组织的发展要求,但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利。

2、缺乏变革的足够压力。虽然近年来政府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增大了竞争的压力,但政府机关毕竟不象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机制的选择,优胜劣汰的压力远远比不上企业,因此组织主动变革的积极性不高。

3、对学习型政府认识不够。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对学习型政府的深刻内涵认识不到位,简单地认为学习型政府就是比传统政府更强调学习的政府,而没有认识到建立学习型政府是领导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组织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

4、缺乏实践经验。学习型组织这一理论主要是企业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创建的,目前也主要应用在企业界。虽然该理论在国内外不少知名大企业的实践中取得成功,但尚未普及。尤其是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借鉴和应用到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则更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

以上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习型政府的建立。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形势发展和实践的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将迎来一个重大机遇,从而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期。对于政府机关来说,建立学习型组织也具有不少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1、政府机关整体素质较高。政府机关干部是一个相对优秀的社会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这十分有利于学习型政府的建立。

2、政府机关教育和培训机制比较健全。能够定期组织公务员和政府机关工作者进行培训和学习,这为建立学习型政府打下了良好基础。

3、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相比企业来说,政府机关成员个体差异较小,彼此接受相同或相近的机关文化熏陶,易于形成共识,共同开展组织学习,等等。

三、抓住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学习型政府的建设 关于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界流行的观念是:没有现成的地图,路要靠自己走出来。对于创建学习型政府,更是如此。虽然机关的情况千差万别,创建的方式可以各种各样,但都需要把握好一些关键环节,处理好一些共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也才能保证学习型政府的健康发展。

1、广泛发动,营造创建学习型政府的良好氛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方法固然重要,但认识更重要。只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有永恒的动力;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因此,创建学习型政府的首要问题,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切实提高政府机关上下对创建学习型政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人人都领悟到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真谛,学习型政府的创建才有坚实的基础。

2、结合实际,确立一个清晰而有感召力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即所谓的共同愿景,是指建立在政府机关全体员工价值取向一致基础上的能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愿望或理想。要创建学习型政府,离不开共同目标的激励和引导。而共同目标的提出,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必须清晰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不能太笼统。目标只有清晰明确,才具有感召力。二是必须切合政府工作实际,要涵盖干部职工的共同价值观,体现其共同追求。三是目标必须要长远。创建学习型政府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分步实施,这既需要有短期目标,也需要长期目标,但从实践看,建立学习型政府,更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四是提出共同目标,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善于走群众路线。如果目标只是领导者提出和个别、少数人认同,而未被广大机关成员所接受,或有相当数量的人对目标抱怀疑态度,不予认同,就不可能为目标而努力奋斗,更不可能激发起创造力。所以,共同目标应该是人人衷心向往的目标。

3、更新观念,领导干部率先实现角色转换。学习型的政府,需要有学习型的领导。要建立学习型政府,首先领导必须转变观念,破除“真理在我手中”的思想,因为学>--j型政府的根本特点是整个政府的所有层次都在进行思考,而不是只有主要领导在思考。同时,领导也必须相应转变角色。在学习型政府中,领导是一个单位的舵手,是设计师,也是教师。领导不是通过控制机能将人们往正确方向推,而是通过满足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需要来达到目的,即满足人们的成就感、归属感、自尊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得到认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领导者只有带头推行全新的管理理念,才能有助于政府内部创新环境的形成。

4、循序渐进,推动政府机关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建立学习型政府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特别是启动步子要稳健。如在推进政府机关学习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的关系。首先必须强调个人学习,因为个体学习是团体学习的基础,没有个体学习,团体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仅有个体学习,没有团体学习,也不可能建立学习型政府,团体学习是个体学习的延伸和提高,没有团体学习,个体的学习就容易失去方向,就不能产生l+1>2的效果。因此,要将个体学习上升到团体学习,这有利于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等到众多团体都变成整个组织的学习单位,并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和标准,才会实现整个政府机关的组织学习,进而构建成学习型政府这一组织管理模式。在创建学习型政府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锲而不舍,认定目标,坚持不懈,集中精力解决创建中的主要问题,遇到干扰不能轻易放弃,要把问题作为学习的机会。

5、健全制度,为学习型政府的建立提供保证。人都有惰性,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人的进取心会渐渐被惰性所替代。因此,在创建学习型政府的初期,一定要特别重视制度约束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包括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和一般干部学习制度,并加强督查和考核。要制定中长期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规划,有计划加强对于部职工的培训和教育,建立教育培训机制。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并同奖惩、升降挂钩,只有体现制度的严肃性,才能真正推进学习型政府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健全民意收集机制,创建亲民政府 篇6

专稿:为进一步掌握广大农村群众对全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工作业绩的反映,锻炼选派干部和选聘生的能力,为明年村“两委”换届工作提供可靠依据。谯城区抽调77名干部,组成15个调查组,用10天左右的时间,对全区271个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进行民意调查。

一、精心抽调调查人员。区委专门成立了15个调查组,由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或分管书记)任调查组长,抽调22名第四批选派干部和10名第一批选聘生,组成15个调查组,每组2名队员,跨乡镇进行调查。每个调查组半天负责调查1个村,调查组成员实行地域回避。

二、科学细化调查内容。民意调查的内容分为14个方面: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评价、村“两委”班子的评价、村干部作风民主情况的评价、村党务和村务公开情况、农村党员议事会坚持情况、召开党员大会情况、召开村民代表或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村里重大事项情况、村“两委”办实事情况、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情况,以及计划生育、信访稳定、新村建设、文明创建和村干部廉洁自律等情况。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三、认真组织岗前培训。4月21日,区委组织部召开全区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民意调查动员会,并进行了培训。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杜金陵参加会议并讲话。会议对调查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了调查活动程序、步骤和工作纪律。要求调查组要认真负责,按照调查方案组织实施,严禁走过场。记录要认真、全面、客观、真实。各调查组对调查结果进行保密,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调查方案、调查信息。

四、严格调查方式方法。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民意调查的过程,也是扩大基层民主的过程,主要是多方面收集民意,让更多的党员干部群众参与这项工作。民意调查按照村人口1%的比例确定每个村参加人数,充分考虑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重点走访老党员、老教师、老村干部、老退伍军人和隔阂户等。其中党员和村民代表各不少于10名。调查通过个别访谈、实地查看的方式,将访谈和查看情况,在调查记录表内如实记录。对民意调查的结果认真分析,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找出存在问题,调查结果进行分级分类反馈。

五、综合运用调查结果。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民意调查的综合评定意见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不了解”四个档次。把民意调查结果作为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进退去留的重要依据之一。满意度(满意和基本满意之和)低于50%的,要告诫并扣发当年50%的绩效报酬;连续两年满意度低于50%的,经考核确属不称职的,进行组织处理或依法罢免。受告诫的当年不得评先评优,不得报考公务员,明年村“两委”换届,不得继续提名为候选人。民意调查结束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出台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配套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安徽先锋网谯城区分站供稿 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是政协工作的重要职责

把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作为当前政协履行职能的首要课题

当前,文山州比较凸显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困民穷状况没有根本好转,农村群众读书难、看病难、出行难依然还很突出,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和城镇周边,由于建设用地、土地开发等原因,出现大量失地农民,一些地方城市建设中拆迁房产补偿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这就需要文山州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重视这些矛盾现象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动向,积极围绕发展生产、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等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全面了解实际,积极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对一些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实事并也能够解决的,政协组织要发挥作用,促进及时研究解决。对一些难事一时还解决不了的,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应积极引导人民群众通过发展生产,发展经济逐步解决。政协组织作为惟一按界别组成的政治协商机构,与各行各业之间无利益冲突,位置相对超脱,对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平时注意关注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点”、矛盾的“易发点”,主动地配合党委、政府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工作,多做团结鼓动、凝聚人心工作,多做排忧解难、解疑释难的工作,多做通报情况、沟通思想工作,多做合民情、顺民意、得民心的工作,为文山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安定和谐、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

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必须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工作,必须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这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出发点。政协委员是社会各界群众的代表,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是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神圣职责。作为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下岗职工、失地农民中间去,到热点、难点的地方去,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的情绪,设身处地感受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准确全面地加以反映,使党委、政府更好地掌握社会各方面的真实情况。要针对一些损害群众的利益问题,大胆开展监督,提出批评建议,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运用好政协界别渠道,了解其他渠道不易掌握的社情民意,获得其他形式不易反映上来的意见,听到其他途径不易听到的批评,把各阶层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纳入政协视野,全面真实地加以反映,使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加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围绕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职工权益、社会治安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视察,广泛听取意见,全面了解实际,进行协商议政,提出郑重而不敷衍,深刻而不肤浅,全面而不零碎的意见建议。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履行职能中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开展协商讨论,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千百万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政协作为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坚持民主协商,求同存异,需要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又要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形成人民需要政协,政协服务人民,使政协成为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亲民政协。

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当好党委、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桥梁和纽带

坚持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政协履行职能的根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中愿望作为政协建言献策的基本依据。在履行职能中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及时反映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利益,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那么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都会通过不同渠道反映到政协组织中来。政协组织对群众的困难、困苦,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对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要视而不见,漠然置之,而是要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去呼吁、去破解。对群众提出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往往一时难以实现,政协要一以贯之予以关注、呼吁,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创造条件,分轻重缓急,尽量予以解决。要把文山州群众增收难、就业难、读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民生工程作为政协履行职能当中关注的焦点,把爱民、亲民、忧民、为民作为参政议政的切入点,认真关注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最想什么,最盼什么,从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从建言立论、参政议政的内容上贴近群众,运用提案、调研、视察、民主评议、反映社情民意等方式,形成能够帮助和促进党政决策,最终惠及人民群众的可行之论,工作中还要注意抓住重点,选择文山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建议,协助党委和政府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到为民不言累,为民不言足,为民不言谢,言他人所欲言,言他人所不能言,为文山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献计出力。

积极反映社情民意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

毕玉平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根据本党省委秘书处的安排,有幸在此和大家交流反映社情民意,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的做法和心得体会,机会难得,倍感荣幸。2006年度,我利用各种会议、考察、调研、走访等多种方式,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各类人群,体察和了解社情民意,积极形成、报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物技术,迎接第四次科技革命挑战”、“关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议”、“做好新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三点建议”、“关于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发规划纲要的四点建议”等6件社情民意,均被本党省委和本党中央采用,其中《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三点建议》被全国政协信息局采用。以上成绩得益于本党省委的关怀和培养,得益于广大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回顾过去的工作,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致公党党员,秉承“致力为公”的宗旨,积极反映社情民意,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反映社情民意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利益群体和利益需求。民主党派应协助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疏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理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继续发挥位置超脱、渠道畅通的优势,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如实反映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协助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作为民主党派成员,能够做到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自我做起,多说和谐之话,多做和谐之事,多谋和谐之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广泛的民意基础。

二、不断增强参与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能动性和自觉性

参政党党员是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重要主体。作为一名致公党党员能够自觉地把党员的荣誉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本界别的群众,经常地、主动地了解和反映群众的愿望及要求,使自己成为本界别群众名副其实的代表。应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熟悉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学习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扬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严守保密制度,不断提高社情民意信息质量。几年来,尽管本职工作很忙,我还是尽最大努力争取参加省政协和本党省委举办的各项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政治素养和参政议政的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更进一步增强了参与包括反映社情民意等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进一步明确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反映社情民意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遵照政协和本党章程,以及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要求,体察群众的情绪,及时、准确地向党政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应为更好履行参政党党员职责服务,为党政机关科学决策服务,为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建议服务。

在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主要内容方面,我日常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反映的那些不宜公开,事关决策的重要情况和意见;二是有识之士的警示性、前瞻性的意见;三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四是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实情分析和防治对策;五是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情况,以及保障政协委员正常履行职责的意见和建议等。

在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基本要求方面,努力做到:力求真实,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注重质量,充分反映需要党政机关了解的或其需要了解的有价值的信息;突出特色,注意界别性,重视反映其他渠道难以得到、不易反映的社会情况和群众意见,注意反映不同界别和特殊群体的需要。

四、深入调查研究,筑牢建言献策的基础

调查研究是民主党派了解社情民意,建言献策的基础。一年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本职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8篇调研报告(其中提报社情民意6条,政协提案2件)。有的调研报告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意见和建议被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过去一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本党省委的要求和同仁的工作成绩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新的一年,我会继续努力,力争取得更大进步。

创建服务型政府 篇7

今年, 四川在全国率先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引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省财政投入4000万元专项资金, 在45个粮食主产县开展政府购买植保病虫害防治公共服务试点, 取得显著成效。共培育新型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162个, 向638个水稻种植专合社 (种植大户、家庭农场) 共计购买水稻穗期病虫防治服务7万公顷, 带动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107.4万公顷次, 试点县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1.2%, 比全国平均高10个百分点。

(1) 部门联动, 配合无缝隙。试点县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 相关职能部门、有关乡镇领导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县农业局、财政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实施乡镇、村社等部门协调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形成了省级及时启动、15个市相互带动、45个试点县精心发动、278个乡镇快速推动、560个村积极主动、162个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扎实行动的良好格局。 (2) 强化预警, 指导无缺位。试点县在项目实施区域新建群众测报点136个, 共发布病虫预报220期, 植保短信13万条。县农业局组织专家会商最佳防治时间和高效对路药剂配方, 在水稻穗期病虫防治关键时期, 各试点县植保站派出植保专业技术人员278人连续20多天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 为防控技术落实到田提供了坚实保障。 (3) 规范程序, 操作无暗箱。一是一事一议, 竞争立项。二是资格准入, 公开招标。三是审定配方, 核定价格。 (4) 监督检查, 防控无遗漏。试点县农业局统一制订作业日志, 以乡镇为单位填写服务名册, 详细记载防治时间、地点、药剂、用量等, 被服务对象、村社干部、服务人员三方签字确认。服务组织、村社、乡镇、县植保站签字确认服务名册汇总表。各试点县采取服务组织自验、乡镇复验、县级抽验的“三级”审核方式对防治效果、农民满意度做出客观公正评价, 将验收、测评结果在乡镇、村社进行公示, 无异议后, 县农业局出具验收报告, 县财政局将验收报告、服务日志、名册作为财政资金拨付依据。

(来源:四川省农业厅)

创建服务型政府 篇8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执行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03-02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政府执行力的内在逻辑

(一)提升政府执行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与社会信息化、市场化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种变化给各国的政府治理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从而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政府职能变革浪潮:政府职能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政府角色从“划桨”转向“掌舵”与“服务”。在西方公共管理的浪潮影响下以及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公共部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2005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首次将建设服务型政府设定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价值取向。

所谓的服务型政府,简单地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部门必须明确自己存在的目的与宗旨,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服务型政府的最高伦理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实现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转变,由官本位、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体制的转变,为市场和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效能的公共服务产品。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是一个全方面、深层次的工程,它不仅涉及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换,更是政府组织内部的一场变革,一场体制与机制全面革新的运动。它不是21世纪政府部门喊出来的一个空虚的口号,而是各级部门必须达到的目标。

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服务行为的落实是关键。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心就应该实现由价值理念的建构向行政行为的优化过度,应注重增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政府执行力不仅是政府各项政策实现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而且它的强弱也直接决定了政府的各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实施,公众的公共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否得到落实。由此可见,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具有重大的意义,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内在动力

所谓政府执行力,是指政府组织内所存在的通过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向,精心设计方案并通过对政府的各种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律、制度等进行集中有效的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政府的公共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果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我们说政府执行力高低决定了公共利益满足的程度,政策执行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这与服务型政府的宗旨: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执行力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效率与效果,即提高公共利益的满足度,政府回应社会公共需求的能力,而这正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所以说,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理念为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它是政府部门不断提升其执行力的内在动力。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大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它把为人民服务,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府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就为政府执行活动提供了价值取向与目标导向。政府的执行活动不再像以往机械的、任务式的完成政策执行活动,而是充分吸纳了服务型政府所倡导的服务理念,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这使得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内在的驱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提升政府执行力是相辅相成的。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政府提高其自身执行力的积极性与信念;在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同时朝着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前进。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执行力问题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由于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官本位”思想等,严重阻碍了政府政策执行的实施,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导致我国政府执行力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很多问题急需我们去解决。

1.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不作为现象

受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各级政府组织内部的公务人员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不积极的问题。首先,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各级公务人员都视行政工作为“金饭碗”,这样从心理上造成了执行人员的工作惰性;而且普通民众也视这些公务人员为管理者,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这样就更助长了行政工作人员优越的心理,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行政执行的不积极与懈怠现象。有的政府组织是能推的工作就坚决不主动去做,实在是必须要去做的也是敷衍的表现一下。

2.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乱执行现象

在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除了因为执行主体的不作为,还存在因为诸多元素导致政府乱执行现象。例如,一些政策执行主体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有限,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政策的认识不足,而致使执行产生偏差。在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往往因为政府内部结构的混乱,信息沟通与监督制度的缺失,导致执行行为往往呈现盲目性与随意性。政府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经济资源与技术支持的匮乏,常常导致执行行为难以继续,导致不得不中途停止。

政府部门执行力的不畅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是导致政府执行效率的低下,行政成本的逐渐增大。更深层次的影响是,由于政府执行力的不足,政府部门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公共服务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权威性,使得政府的公信力逐步丧失。所以,提升政府执行力迫在眉睫。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政府执行力困境的原因分析

1.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服务意识的缺失

行政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是指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以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具有愿意扮演好服务者角色,自觉主动地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服务并承担服务责任的认知、思想和理念。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公共行政依靠的是完整的行政权力体系及其严密的等级组织结构运行的。在中国传统的政府治理中,官本位思想极其严重,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政执行过程中,主人意识、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和优越感极度膨胀,他们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政府工作的思想,而是扭曲的把所谓的“权力”当成是管理、统治百姓的一种力量,忘记了作为人民公仆的使命,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2.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服务职能的不完善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然而在传统的政府工作中,政府部门往往强调的是自身的经济调节与市场监管职能,而忽视了作为政府之根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这导致了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对于自身职能责任认识的偏差。在实际的政府活动中,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微观经济活动,而在提供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欠缺火候。

3.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服务方式的单一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管制型政府。该管的不该管的统统管理,社会上一些非政府组织难以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而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消费观念也在变化。在市场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人们更多的关注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等。人们的消费更趋向于享受型、服务型消费。而显然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性给政府公共服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时候单靠政府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能力更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功能和作用。

4.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服务资源的不足

近年来,虽然各地政府的收入一直呈正增长的趋势,但是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放在GDP总量的增长上,所以这就决定了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对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忽略。而且,以现状来看,地方政府更多关注的是经济事务和部门的收入,没有集中精力放在社会管理和社会事务上。大量的财政透支用于发展竞争性行业,而关乎国计民生的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显然是不够的。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对策研究

1.加强行政主体的公共服务意识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从观念层次上更新政府的服务理念,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心理转换。公务员是政府服务的直接从事者,在制度一定的基础上,公务员的素质不同,服务的质量往往也不一样。所以必须加强公务员思想建设,提升公务员自身修养,树立公务员公共服务精神,明确公共服务的目的和其核心理念。只有搞好思想建设,增强公务员的自律意识,那么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执行者,才能够以身作则,认真负责,以最热情的态度投身到社会公共服务当中。

2.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必须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对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要建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日常的政府行为中,首先是要履行好其自身的经济调节与时间监管职能,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其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3.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

公共服务市场化就是指在公共服务的领域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公共服务市场化打破了以往政府单一的供给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政府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它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的作用,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和改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市场化也分担了政府很大一部分的压力,能够让政府更加集中精力发展民生,为人民服务。

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要求打破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方式,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大力提高与改善社会各个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建立以政府为导向,各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公共的模式。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公共服务贫瘠的现状,实现公共服务的全方位、无缝隙供给。政府部门要不断培育社会中间力量,让他们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并且要积极支持社会公益性的组织和人员,鼓励他们积极成为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做出贡献。

4.调整政府财政预算,使政府由投资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

我们必须加快政府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把政府的行为与企业的行为区分开来。我们说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所以要积极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在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同时,要将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用于市场失效、市场不能供给的公用事业领域,例如基础科技、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因此,建立有效的公共财政,转变政府的职能,是适应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的本质要求。

三、结语

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所以,必须加快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步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并且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培育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内在动力,使得这两者产生一个良性的互动,最后能够在政府执行力完善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孟昭武.服务型政府的伦理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张创新,韩艳丽.服务型政府视域下政府执行力提升新探[J].中国行政管理,2010,(10).

[3]莫勇波.政府执行力刍议[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5]胡凌艳,庄锡福.论行政人员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和有效树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5,(2).

上一篇:鲁滨孙漂流记读书交流下一篇:在局长任职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