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德育渗透之我见
摘要:当今初中物理教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已引起各个领域的关注。本文笔者论述了德育渗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渗透德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渗透;德育
前言
近几年,我国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在物理教育中,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大多还停留在物理理论教育的层面,与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初中物理教育,不只是关注传授知识,更要重视人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教师要通过传授知识,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数理思维、理解科学本质等方面的浓厚兴趣。下面笔者将对初中物理课堂的德育渗透教学进行论述,希望能给广大教育者一些的启示和指引。
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1,德育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不能做到很好地以课本为依据。物理教师既要讲授物理专业知识,又要增加德育内容,但德育内容不完善。物理课在有些学生们的初中生涯中占据了整整两年,但有些教师讲解的物理知识很多都是冷冰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些枯燥,甚至会使他们对物理失去兴趣。
第2,物理教育与德育内容设置并不完全一致,在加强学生道德修养的同时,注重对物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对于物理历史和物理思想深度的挖掘都不够,这样物理教学就不可能与德育有密切的联系。老师盲目地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灌输,不能起到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二、初中物理学科应怎样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教学
1.初中物理学科辩证思维的培养
由于老师在讲课时能说明正反两种观点,学生就能看到并解决正反两种观点的问题。教导学生看问题不要偏激,要理性、全面地研究一切问题。如教师在讲到“惯性”相关知识点时,可通过公车行驶、行人行走等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让学生在这些好理解的话题下知道假如我们没有惯性,我们的生活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但是,惯性并不会带来全部好处,正如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突然停车,如果翻车将可能会引起灾难,这一辨证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发展清晰的辩证思维。
2.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严谨学习的态度
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物理学的痕迹,一般情况下,老师会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通过一些物理实验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精神传达给学生。教学生实践真理,培养科研精神,勇于提问,勇于挑战权威。举个例子:关于“自由落体”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铁球和塑料球,以使其下落的高度相同,它能证明亚里士多德“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掉得快”的观点是错误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检验实际情况,避免实验数据在教学中出现错误。
3.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物理知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要使爱国主义教育与物理教育紧密结合。
例如:在初中学习“万有引力”的时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并进行运用,还学习了宇宙科学家们的伟大成就,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和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与研究章节有关的电影和电视资料,例如神舟载人航天发射、飞行轨道等。使学生学习航天飞行精神和科学家的精神,做一名有强烈爱国热情的青年学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4.用物理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物理学
同学们之前学过的力学和热学,也是他们现在正在学习的物理学的其中之一。物理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不懈努力,比如牛顿等等为物理学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前辈们,他们的事迹都可以作为课堂德育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教学素材。讲授力学时,教师可从当时的“日心说”与“地心说”之论争讲起,当时哥白尼正在研究天体的运动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为后世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以及伽利略对时钟摆动的研究,体现了他冲破人类思想束缚的勇气,探索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5.规划物理实践作业,提高实践能力
老师可开展实际调查工作,设计适合学生的物理实践作业。与书面作业不同的是,实践探究作业能帮助学生丰富物理知识的积累,在实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判断自己的理论知识是否正确并且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德育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完成作業提供无穷的动力,使学生在作业中更加主动,在作业中成长。比如,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根头发能承受多少力”的动手探究作业。学生随后完成动手探究工作,提出自己的设想,小组合作制定计划,进行研究,准备设备和材料,列出自己的方法和步骤。学生通过记录、比较资料,最后得出成果。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全过程中必须能进行实际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全面、详细地掌握教科书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还能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实践性作业能提高学生完成物理作业的效果,实现理想作业设计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生活充满了物理,可以将物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感受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与魅力,使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动力。
结语
从总体上看,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至关重要。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说教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解惑,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应遵循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认识学生的能力,找出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完成教学任务,然后在物理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堰鲂.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4):71-72.
[2]司晋.新时代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4):57+59.
[3]郜建辉.摭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2020(23):55-56.
[4]刘华.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4):91.
[5]刘宝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湖南理工学院,2020.
作者:张目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德育教育已经是所有教师共同的教育目标。并且,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也要求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教育。但是,新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文化与道德的多元发展,在多样文化的冲突中,会造成道德观念的功利化,不利于初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初中阶段是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必要且重要。
关键词:初中物理;德育渗透;策略方式
初中物理是初中学习中重要的一个学科,学习物理对学生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现象的实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初中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他们逻辑抽象思维新的起点,同样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在中考的应试影响下,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在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上面,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的关注度低,这样无法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对此,本文就提出初中物理德育渗透的方式,希望能夠帮助到同行教师。
一、挖掘物理教材德育教育渗透资源
在各学科的学习中,教材是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可以从教材中记忆知识,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文化品质,为学生渗透德育。对于物理教材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在初中物理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挖掘物理教材德育教育渗透资源,以此作为道德情感的引入话题,并利用情境手段作为方式,顺利引出德育资源,让学生切身体会其中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部分物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物理教材中搜集与本知识点相关的科学家,并利用视频的方式,将生动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看、欣赏和学习他们的励志与精神。在物理学习中,教师先将牛顿的简介展示给学生。当学生了解之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用一段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伽利略坚持真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以及不断探究的精神。通过不断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有效提升,也强化了对知识的记忆效果,还能丰富学生的学科情感,有助于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二、加强物理德育教育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教学是教师按照一定人数比例,为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分配小组成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从而提升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会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不断碰撞思想火花,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同时,需要教师在合适的时间内容,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和提升,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部分物理知识的时候,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对于组建小组来说,首先一点,是要科学合理的分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小组分配。如,每个小组中至少有学习较好的学生,以及学习较弱的学生,方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其次,小组人数也需要确定。如果人数过多,不利于小组成员的管理,会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如果人数过少,每个小组成员需要承担的压力会增多。所以,每个小组4到6人即可。当小组组建好后,经过教师任务布置以及引导后,让学生明确合作任务,在共同努力下,完成合作目标。通过加强物理德育教育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学生合作精神的提高。
三、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
对于德育的渗透方式来说,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而学校环境是学生学习德育品质的重要场所,是培养正确道德思想的重要途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让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德育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在初中物理德育教学的渗透过程中,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建设校园德育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德育环境中,真正提升自己,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物理历史的展览、科技展览活动等内容;或者,运用各式各样的海报、张贴画等。当然,在德育环境中,教师要做到带头作用,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活动实践。通过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德育环境的熏陶中,提升自己的德育品质,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德育的渗透过程是复杂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还要树立正确的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在初中物理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掌握科学方法和树立科学精神,才能将其运用到学生中。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品质、德育素养的提升,为社会提供一个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荣忠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3(20):58.
[2]南海波.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J].科技视界,2015(20):217.
招远市罗山初级中学
作者:路永辉
摘要:随着新教学理念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物理教师愈发重视课堂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并在具体的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有效的促进了班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物理教师要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指引,不断的探索物理课堂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进一步的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效能,促进中学生德智美的全面发展。本文将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手段进行讨论。
关键词:初中物理;德育渗透;策略;探索
目前在物理课堂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重视程度低、榜样力量不突出、德育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理课堂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的开展效果,需要物理教师以问题为指引,不断的优化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改进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的激发德育教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入手,就初中物理课堂的德育渗透艺术进行探索。
一、提高重视,明确目标
虽然新课改明确强调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积极的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物理教师仍然将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对物理知识理论的教授上,忽略了课堂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不利于班级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初中物理教师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改进。其一,物理教师要树立正确合理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的重视起物理课堂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并有效的将德育渗透与教学水准的提升和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结合,积极的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物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之中,这是有效在物理课堂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最基础前提。其二,物理教师要设置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对物理课堂德育教育渗透工作的中长期目标规划和每一节课的具体渗透目标进行有效明确。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小节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述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来鼓励学生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和勤于探索,在学习《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宣传安全用电小知识,让学生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当然,在制定德育教育渗透目标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向有经验的物理教师进行学习,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精准的定位德育教育目标。
二、发挥示范,做好榜样
物理课堂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要想有效的开展和顺畅的推进,则需既需要物理教师的言传,又需要物理教师的身教,只有做到言传和身教并行才可能让课堂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具有感染力和渗透力,从而不断的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像积极的进行精准全面化的备课、有效的探索课堂高效教学的方法、认真的对待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教师的用心工作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又例如,教师要付出浓浓的爱心,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积极的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学生指引有效的学习方向,真正的将学生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从而让教师的用心和负责为班级学生的提供良好的示范,促使学生自觉地的去提升自我的道德素养。另外,物理教师还要积极的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与乐于助人的学生,让班级学生向他们学习,自觉地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例如,学生A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积极的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他还拾金不昧,友爱同学,笔者对这位同学提出了表扬,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鼓励,让班级学生以该同学为行动的标准和学习的榜样,积极的向榜样看齐,有效的提升了物理课堂德育教育渗透工作的开展效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挖掘素材,有效渗透
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我们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归纳,并按照某一主题将这些资源进行精准化的整合,则可以为课堂的德育教育渗透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撑。例如,可以将《电能》《太阳能》《核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归类到节约资源和绿色发展教育主题中,可以将一些物理科学家积极探索、不畏艰险的故事归类到理想信念教育中来,同时,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德育教育渗透实际来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如可以添加一些具有时代感的小发明故事、一些物理科学家名人名言以及我国物理科学家励志奋斗报国的故事,在课堂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应用,自然可以提升课堂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效能,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工作作为物理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对于班级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的提高对课堂的德育渗透工作的重视力度,并在具体的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明确德育教育目标、发展示范作用、不断挖掘教材资源,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德育教育渗透的生机和活力,为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刘金刚.爱之润泽,无声无痕——初中物理德育渗透初探[J].华夏教师,2019(15):67.
[2]刘俊秀,胡青云,周谋远.浅谈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认识[J].教育现代化,2017,4(51):257-258.
作者:王科贞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年节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有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
(3)知道实验推理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理想条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了解科学进步的漫长、艰难的历程,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教学用具 斜面、木板、小车、毛巾、棉布等、多媒体课件等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出示小车,提问:如何让物体运动起来?
演示
1、用力使小车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提问:从以上实验中,可以看出力与运动存在什么关系?
师:你的观点与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你就是现代的亚里士多德。
课件:亚里士多德头像及观点
师:今天这里还有一位伽利略
课件:伽利略头像及观点
历史上,科学界对这两种观点争论了一百多年,到底谁正确呢,学了今天的课程,就能做出判断。
进行新课:
课件展示:小车从斜面滑下,将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时间。
1、提出问题: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假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各组代表回答
(评价:同学们思考非常到位)
课件展示:
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因素:
小车质量 水平面的阻力
斜面坡度 小车起始高度
教师:如果要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的阻力的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
非常正确,请大家根据现有器材,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改变?
(鼓励)
还有吗?
同学们的回答简练而且全面,综合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得到了今天实验的操作方法,哪位同学归纳一下。
归纳得非常精彩。请思考,这样的实验方法是什么呢?
课件展示:
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 控制的条件:斜面坡度、小车起始高度、小车质量相同
与水平面的阻力的关系 改变的条件:水平面的阻力(不同表面)
4、进行实验,分别指导。
提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分析论证:
a、三种表面谁的阻力最小?从三次实验现象得到怎样的描述?
b、若表面再光滑一些,则小车所受阻力将怎样?前进距离呢?速度减小的程度呢?
课件展示:初步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在水平面前进的距离越长。
c、沿着这个推理,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没有任何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推理:如果小车不受外力,将会怎样运动?
出人意料地大声赞扬:你答得太对了!
即: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原来静止的物体呢?
6、得出结论
总结上述两点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课件: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7、评估交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成立条件又是什么?
结论呢?
什么情况下静止,什么情况下匀速直线运动?
精彩!从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所有的物体都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在物理上称为惯性,我们将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去研究。
回顾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用到了哪些方法?
这种方法叫实验推理法。
那么请大家思考,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吗?请说明理由。
回答正确。当然,虽然不能用实验验证,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现在是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本节小结:我们今天花一节课的时间就解决了曾在科学史上争论了一百多年才解决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说明,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不断地质疑和探索才能够推动其进步。今天我们班上的“伽利略”同学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为了鼓励他坚持真理、敢于质疑的精神,我决定奖励他一个砸中过牛顿的幸运苹果。
颁奖
回答: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回答:用力推或拉
观察
生:要维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
(惊奇)
生: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兴奋)
阅读。
观察
思考
讨论后回答: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倾斜度、小车下落的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思考后回答:保证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坡度和小车的起始高度不变,改变水平面的阻力。比较小车在不同情况下前进的距离。
思考,讨论
生:改变水平面的状况,让小车在同一个斜面滑下;
先让小车直接滑在木板上,滑一次,然后分别在上面铺毛巾、棉布再重新做一次。
生:必须从相同的高度开始滑;
生:小车必须是同一辆。
生:在水平面板上铺上不同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让小车滑下,
归纳:改变水平面的状况,分三次让同一辆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比较小车在水平板上滑行的距离。
齐答:控制变量法
分组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什么都不铺的时候阻力最小,可以看出:阻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
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就会越小,前进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
小车的速度将会不变,一直运动下去
生:如果原来是运动的,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保持不变。
将继续保持静止
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齐读
回答:一切物体,不管原来是运动还是静止。
不受外力的作用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生1:实验
生2:还有推理
回答:不能,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的情况,但我们周围不存在不受外力的物体,因此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科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学习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坚持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
复习旧知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意外的评价激起学生兴趣。
两位著名人物的两种观点的对撞,引发学生好奇。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科学探究方法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科学方法的渗透
1、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2、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3、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4、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幽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例如:笔者在讲解电功率时,为了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给一小灯泡供电,电压由低变高,小灯泡越来越亮,当电压刚超过额定电压时,小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眼看灯毁在即,笔者随口大声吟出:“生命诚可贵,电势差更高,小灯泡呀,你一路走好!”一道闪亮,灯灭了。真实而略带悲壮的感受,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5、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例如布鲁诺、哥白尼、伽俐略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时,揭示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就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因素。
6、如;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7、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8、 例如,在讲作用与反作用、合成与分解、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N极与S极、裂变和聚变以及波粒二象性等时,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
再如,有些内容可以画龙点睛,点到而止。如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但形成电流,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短短几句话,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电流产生的条件,而且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9、诚实守信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两方面来培养学生讲诚信的好品质。一是教师自己做到实话实说,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必回避,可以坦诚地告诉学生自己不知道,而不能教授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和方法。二是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和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提高到了同样重要的程度,不再仅仅用分数评价学生物理课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实验课上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查找原因,并且给他们重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的严谨。物理课上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整整一代人都将从“诚信”中受益。
10、社会公德
在习题编制,课外兴趣活动中可适时、巧妙的进行德育,比如讲功时编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一个社会公德很差的人从六楼扔下一个酒瓶,分析酒瓶下落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巧妙的进行了德育。
11、环保意识
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挖掘教材内容,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又必须列举数据使学生懂得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是相当必要的;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核能开发利用的意义及前景的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能源建设和核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做出贡献。我在讲授噪音污染,内能利用与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同时,例证当今世界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洪水泛滥,许多动、植物种濒临灭绝,绝大多数城市遭到污染,全球气温升高,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危机四伏„„这样可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12、。如我在上《声音》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星期让他们找自己身边的声音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然后集体加以讨论解决。学生们发现了声音有时清脆、有时沉闷;有时很响、有时很弱;有时让人愉悦、有时让人厌烦;有时同一个声音,我们可以听见两次或多次……
13、如在《光》一课的的教学时,我提供了一些资料,如香港的银行大楼上的平面镜、爱迪生小时候的救母故事、近视眼和老花眼的知识……确定了目标:光是如何为人们生活服务,人类又应该如何正确利用光去为自己服务,如何去避免一些不正常的用光习惯等等。同学们在探究和讨论中不仅学习了好多的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会应用简单的光的知识为自己和他人寻求方便。一些同学甚至因此改正了不正确的用眼习惯,保护了自己的眼睛,一些假性近视的同学因此而„治好‟了,他们还回家去讲给老人听,教家人也学会科学地利用光来工作、生活。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同学们预习中得到了初步形成,坚持这样做下下去,我们会发现德育之花已经在渐渐地生根发芽!
教育案例: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德育活动
我参加工作十几年了,一心想教育好学生,既让他们学到知识又想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曾经以为德育仅仅是学校德育处、校领导、班主任的事情;德育一定是简单的说教、死板的管理,德育和教学是两个不相干的领域。我曾经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可是却发现在教学和管理这两个领域都举步维艰。常常是尽管承认“教书育人”,但在授课时怎样实施,却被忽视。我在改变、在摸索。慢慢的我发现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有效地进行德育教学,让这二者相辅相成。教学一旦与德育分隔开来,则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在这一代孩子身上,有很多难以说清的东西交织在他们身上,他们敏感、有主见、有时懒惰、有时缺乏意志、有时又特别有责任感,很难用精确的语言对孩子进行描述。为了很好地保护他们的敏感、保护他们的创造欲望、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让他们树立目标、坚定信念,我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吸取他人经验,提出让德育走进物理课堂,进行有效物理教学。
我现在教的学生大多十三四岁,有主意、有思想、接受东西快,但是普遍害怕吃苦、意志力不够、有点好高骛远,有时很叛逆、讨厌说教。如果我们老师只是枯燥讲课、简单说教,教学和管理都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让德育走进课堂。
例如:在物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一章,有大量非常好的德育素材。我精心备课,备好课内外的知识、备好学生、充分挖掘好德育素材,上课时因材施教,讲好物理知识的同时,实施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头查阅资料、认真阅读教材。他们有的组查“自己家附近噪声的来源”、“调查对周围邻居有什么危害”、“自己和周围的邻居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那些控制噪声的方法及措施”;有的组分析附近噪声的来源;有的组分析对周围邻居有什么危害,有的组调查“自己和周围的邻居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那些控制噪声的方法及措施”。上课时我让他们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并根据各种观点进行辩论。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控制噪声的思路,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例如:介绍一些物理科学家的著名事迹,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人关于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事迹使学生领悟到了前辈科学家们对自然奥秘不屈不挠探索的精神和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进而感悟到科学的结论总是在顽强曲折的科学实践中悄悄地来临,任何远大理想和目标的实现,一定要付出汗水和勤奋。通过对牛顿时空观、爱因斯坦时空观以及两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黑洞”的研究,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学习勇于探索。课堂上引用了牛顿的名言:“……我不过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时地为比别人找到一块更光滑、更美丽的卵石和贝壳而感到高兴,而在我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却完全是个谜” 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物理学家的博大胸怀,使得学生们明白为人要谦虚低调、不能骄傲自满、要懂得团结合作、懂得吸取别人的强项优点为我所用、积极面对人生、生活中要有目标和希望。爱因斯坦的名言:“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宇宙学家霍金的名言:“为什么人们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因为它就在那里。”鼓励了学生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懈的追求、不懈的探索,挑战困难挑战未知。慢慢的我发现学生们学习更加主动了,更能吃苦了,意志力加强了,每个人都有了学习目标,效率高了,成绩在稳步提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班级氛围更加的和谐了,同学间相互帮助,团结合作,更加自觉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合作,作为初中,抓学生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为了使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成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自觉要求,必须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很自然的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文明与审:美的习惯、权力与责任的认知、认真与潇洒的态度、坚韧与灵活的意志、健康与成熟的心灵。
:
戴利华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在下面我就谈谈在《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这节课的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一直令人瞩目,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物理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善于抓住每个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在本课教学中,可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开篇的引入,我播放了《能源革命》这段视频,让学生如临其境,体验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使他们初步感受到人类的伟大智慧。在进行“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先创设情境,展示能源储量及需求的图片,播放《能源利用与环境》的视频,然后引导他们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交流学习,使他们明白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这是他们的责任,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而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教学中,先展示图片,介绍了我国现在核能的利用情况,向学生介绍我国科技的重大成果;通过视频让同学们了解了太阳能的利用,重点介绍了2008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和水立方,以及神州七号的发射,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通过把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也让学生明白,虽然目前我国在一些领域内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在许多方面,我国一些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而使学生产生为中华崛起和祖国腾飞而勤奋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在本课“能源的利用”的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人类与能源》,让同学们了解到,能源的利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能源技术的创新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然后展示了几张图片:能源储量及需求,视频《能源利用和环境》,使同学们认识到,能源不断消耗也带来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这反过来又制约社会的发展,给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通过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要用辩证的观点。
3、渗透科学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开始的引入视频,不但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能源,而且通过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引导学生也要像前人那样由于探索,不断创新;学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时,我让大家讨论:如果你是新能源开发者,你设想的新能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家非常热烈的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仿佛自己真的就是新能源开发者。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兴趣,为国家发展而学习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物理学中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和物理学史,就能有意识、有计划的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德育熏陶。我们也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料体现德育功能。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使德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自身特点,深情感染,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个人的感悟,深情感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教师就像一面镜子,用你的魅力、动作、言语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且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如: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优美的景象,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祖国这两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机械能;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也会联想到“潭清疑水浅”等优美的诗句。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借此来丰富语言,听其言,寓于心,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从知识点中孕育德育教学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电和磁”这章内容的时候,学生普遍对电能产生磁,即奥斯特试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磁能否生电呢?”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也可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学习“摩擦”时,物体的摩擦有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之分,可渗透“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观点;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三、注重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1、通过实验树立世界观 物理学是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形态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说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在物理学及其发展中得到验证。因此,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以“做功和内能的改变”这一节为例,学生在观察“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实验时,对棉花不点火就燃烧的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带领学生亲自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棉花不点自燃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从而使棉花燃烧的缘故,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类似的例子在初中物理课中还有很多,比如在学习地磁场后,让学生回忆电视里看到农村广泛流行的看风水现象,认识风水先生所用的罗盘其实就是一个小磁针,小磁针在不同的地方的指向不完全相同是因为受地磁场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真正明白了这一迷信活动的实质。教师通过这些实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例如,在做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都知道乒乓球掉不下来这个结果,对教师做这个实验没有多大兴趣,这时教师不用自己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做,结果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但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这样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成功,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实验,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分组试验时,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不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电磁感应、发电机”时,可以补充介绍“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细心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找准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就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对整体教育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胜学校 刘波
邻水县石永镇初级中学
万文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一、转变观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学大纲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物理学悠久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物理学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和物理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科学精神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内容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即能体现其强大的德育功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切入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实体物质和场两种形态。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就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础。“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因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例如,在讲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裂变和聚变,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等,可揭示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可概述亚里士多德差不多二千年来一直得到人们公认的说法被伽利略的小车实验所否定,以后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最后由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过程,通过这一规律得到逐步认识过程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其内容都将进到高一级的程度。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别的科学家,再到牛顿,才使人们对运动的这一规律有了本质的认识并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我们在讲授运动的概念时,在强调了“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同时,应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学史向我们展示了物理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笛卡儿、牛顿、惠更斯、卡文迪许等为了科学研究终身不娶;美国的富兰克林做风筝试验而被雷电击晕,待他醒来时,还风趣地说:“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点电死一个傻瓜!”。这些为科学试验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而又非常风趣、乐观的精神,是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年轻的学子们永远铭记的;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牺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养成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达国家之一,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辉煌成就。例如,我国古代著作《墨经》《考工记》《天工开物》《论衡》《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太平广记》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都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更是不胜枚举,如指南针、地动仪、回音壁、石拱桥等。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列举了中国向西方传播机械和其它技术达26项之多。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员奋发图强的事迹,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我国在理论物理方面提出的物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超导的研究与实践,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都处于国际前列。钢铁和电力事业的发展、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结合教材内容,可以进行今昔对比,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第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例如,在讲光学时,可以介绍优秀光学家蒋筑英、蔡祖泉,为发展我国光学事业,填补电光源空白而艰苦创业的事迹。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返回祖国。他们对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如钱学森等历尽艰难险阻返回祖国的事迹就更多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教材。
(四)让学生在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分组试验时,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不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电磁感应、发电机”时,可以补充介绍“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9-11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论文09-26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09-09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6-26
怎样学好初中物理,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11-12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07-08
初中物理概念10-02
初中物理记忆10-20
初中物理化学05-28
初中物理听课评语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