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路总结(共13篇)
知识点总结
1、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I=I1=I2=I3=……In
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I=I1+I2+I3+……In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U=U1+U2+U3+……Un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U1=U2=U3=……Un
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R=R1+R2+R3+……Rn
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常见考法
本知识是电学的重点,年年必考。属于考试水平中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有: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这部分经常出现在综合性较高的计算题中。
误区提醒
并联电路像河流,分了干路分支流,干路开关全控制,支路电器独立行。
串联等流电压分,并联分流电压等;串联灯亮电阻大,并联灯亮小电阻。【典型例题】 例析: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电压表()
A.V1示数增大,V2的示数增大 B.V1示数减小,V2的示数增大 C.V1示数减小,V2的示数减小 D.V1示数增大,V2的示数减小 解析:
分析电路中电压的变化,还是考查对公式U=IR的理解.在串联电路中,由于R的变化,引起I的变化,从而引起某个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从图中看:R1和R2串联,V1测的是R1两端电压U1,V2测的是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2,画出便于分析的图进一步分析可知,滑片P向右移动,变阻器电阻增大,根据I=u/R,总电压不变,总电阻变大,电流I减小.致使U1的变化:U1=I R1,其中R1不变,I减小,U1减小。U2的变化:U2=U-U1,U不变,U1减小,U2增大。
答案:B
产生这种不理想的结果的原因, 很大一部分在于教师没有把电路故障分析进行综合的总结归纳, 只是就题论题, 学生自然形不成知识体系, 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了。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归纳总结了电路故障分析的一些方法, 现以伏安法测小灯泡电功率 (电阻) 电路图 (图1) 为例, 把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进行归纳总结, 以供大家参考, 希望能给广大师生一些帮助。
一、引导学生掌握断路和短路所引起的电路现象
1.断路所引起的电路现象:被断路的电路设备中没有电流。
2.短路所引起的电路现象:被短路的电路设备 (不包括电源) 中没有电流。电源被短路, 电源中的电流很大, 电源可能被损坏。
在常规教学中, 各种问题中都是先给出故障现象, 再根据故障现象确定产生这种故障的原因。其实,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先给出故障的原因, 再根据故障原因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的故障现象, 这样反过来教学, 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电路故障分类
电路路障可分为三类:断路所引起的电路故障现象, 短路所引起的电路故障现象, 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连接不正确所引起的电路故障现象。下面我就依次分析这三类电路故障现象。
1. 断路所引起的电路故障现象
电路中除导线外, 共含有六个电路元件, 即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滑动变阻器, 每个元件都有可能发生断路。每个元件都有可能发生断路点都有两个, 电源AM两点、开关NK两点、电流表BC两点、电压表DE两点、小灯泡FG两点、滑动变阻器HI两点, 同一元件的两个断路点产生的故障是一样的。对每个断路点发生断路产生的现象逐一分析进行归类总结:
(1) 电源AM两点、开关NK两点、电流表BC两点、滑动变阻器HI两点发生断路:产生的故障现象都是一样的, 会使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 即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小灯泡不发光。
(2) 电压表DE两点发生断路:只会使电压表中没有电流, 其他部分不受影响, 所以产生的故障现象是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小灯泡发光。
(3) 小灯泡FG两点发生断路 (包括灯丝断) :此时的电路实际变为图2, 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由于电压表的电阻非常大, 所以电路中只有很微弱的电流, 这么微弱的电流不能使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而电压表的两端与电源两极连接, 电压表直接测量电源电压, 故产生的故障现象是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 (与无示数是不同的概念) , 电压表示数为电源电压, 小灯泡不发光。
小灯泡发生断路, 是断路故障中的重点和难点, 应重点引导。
2. 短路所引起的电路故障现象
主要分析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滑动变阻器这四个元件分别被短路时的电路故障现象。
(1) 电流表被短路:即用导线连接BC两点, 此时的电路变为图3, 电流不经过电流表, 对其他元件没有影响, 所以产生的故障现象是电流表无示数, 电压表有示数, 小灯泡发光。
(2) 电压表被短路 (小灯泡被短路) :即用导线连接DE两点 (或FG两点) , 由于电压表和小灯泡并联, 所以电压表被短路的同时, 小灯泡也被短路, 此时的电路变为图4或图5, 电流不经过电压表和小灯泡, 所以产生的故障现象是电流表有示数, 电压表无示数, 小灯泡不发光。
电压表被短路和小灯泡被短路, 是短路故障中的重点和难点, 应重点引导。
(3) 滑动变阻器被短路:即用导线连接HI两点, 此时相当于滑动变阻器接两个上接线柱, 滑动变阻器电阻为零, 不起调节作用, 所以产生的故障现象是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偏大, 灯泡很亮 (如图6所示) 。
3. 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连接不正确所引起的电路故障现象
(1) 电流表、电压表连接不正确包括正、负接线柱接反, 故障现象是电表指针反转;量程选择过大, 故障现象是电表指针偏转角度小;量程选择过小, 故障现象是电表指针偏转到刻度盘的最右端;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位置互换, 此时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 故障现象和小灯泡断路相同。
(2) 滑动变阻器连接不正确包括两个接线柱全选上接线柱, 故障现象是滑动变阻器不起调节作用, 且电表示数大, 小灯泡实际功率大, 小灯泡发光太亮;两个接线柱全选下接线柱, 故障现象是滑动变阻器不起调节作用, 且电表示数小, 小灯泡实际功率小, 小灯泡发光太暗。
初中物理,对电源的内阻一般不考虑。这样就可以根据电路动态变化的原因,将问题简单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于电路中开关状态不同,而使电路中各电学量发生变化,解决此类问题的原则是:动态电路→开关的断开与闭合→电路的连接方式改变→总电阻的变化→总电流(电压)的变化→部分电流(电压)的变化→各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第二种是因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使电路中各电学量发生变化,解决此类问题的原则是:动态电路→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的变化→总电阻的阻值变化→总电流(电压)的变化→部分电流(电压)的变化→各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解决动态电路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识别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2)明确各电表的测量对象及范围。
(3)串联电阻个数增多时总电阻增大(即串联电阻越多,总电阻越大),并联电阻个数增多时,总电阻减小(即并联电阻越多,总电阻越小)。
(4)在电阻的总个数不变的情况下,无论串、并联电路,部分电阻增大,总电阻随之增大。
(5)当电源电压不变时,总电流与总电阻成反比。
(6)分配关系:串联分压成正比(阻值大的电阻两端电压大)、并联分流成反比(流经阻值大的电阻的电流小)。
(7)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用电器互不影响,变阻器只影响所在支路电流变化,从而引起干路电流变化。
一、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变化引起各物理量变化
1.在串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变化引起各物理量变化
【例1】如图1所示,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A表,V表(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1解析:首先判断电路类型(简单的方法为:将电流表看成导线,将电压表拆除,成为开路),此时容易看出,这是一个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所以A表示数不变。
本电路中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被跨接在电压表内的电阻随着变大,依据串联分压关系知,V表示数变大。
2.并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变化引起物理量变化
解析:依题意分析可知,图2所示电路为并联电路,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等于电源电压,故电压表V示数不变。
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时,并联电路各支路独立工作,对R1这条支路没有影响,所以电流表A1示数不变。
滑片P左移,接入的R2阻值变小,这条支路的电流变大,干路中电流也随之变大,故A2示数变大。
二、电路开关的闭合或断开引起电路中各电学量的变化
1.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的变化
【例3】如图3所示,将开关K闭合,则A表、V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图3解析:依题意知在开关K闭合前,R1和R2串联,电路总电阻较大,开关K闭合后,电阻R2被局部短路,电路中的电阻只有R1了,因此电路总电阻变小,电流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在开关K闭合前,两个电阻串联。电压表测量R1两端的电压,开关K闭合后,电阻R2被短路,电压表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因此电压表的示数将变大。
2.并联电路中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的变化
【例4】如图4所示,当开关K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将;电压表的示数将(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图4解析:本题首先要识别电路,现在不难看出这个电路是“并”联电路。电流表只测通过灯泡L的电流,当开关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从无变到有,故选填“增大”。电压表是测量电源电压,并不受电键控制,所以选填“不变”。
(责任编辑易志毅)endprint
初中物理电路动态分析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在中考中,该类题目出现的几率比较高。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笔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研究。
初中物理,对电源的内阻一般不考虑。这样就可以根据电路动态变化的原因,将问题简单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于电路中开关状态不同,而使电路中各电学量发生变化,解决此类问题的原则是:动态电路→开关的断开与闭合→电路的连接方式改变→总电阻的变化→总电流(电压)的变化→部分电流(电压)的变化→各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第二种是因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使电路中各电学量发生变化,解决此类问题的原则是:动态电路→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的变化→总电阻的阻值变化→总电流(电压)的变化→部分电流(电压)的变化→各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解决动态电路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识别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2)明确各电表的测量对象及范围。
(3)串联电阻个数增多时总电阻增大(即串联电阻越多,总电阻越大),并联电阻个数增多时,总电阻减小(即并联电阻越多,总电阻越小)。
(4)在电阻的总个数不变的情况下,无论串、并联电路,部分电阻增大,总电阻随之增大。
(5)当电源电压不变时,总电流与总电阻成反比。
(6)分配关系:串联分压成正比(阻值大的电阻两端电压大)、并联分流成反比(流经阻值大的电阻的电流小)。
(7)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用电器互不影响,变阻器只影响所在支路电流变化,从而引起干路电流变化。
一、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变化引起各物理量变化
1.在串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变化引起各物理量变化
【例1】如图1所示,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A表,V表(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1解析:首先判断电路类型(简单的方法为:将电流表看成导线,将电压表拆除,成为开路),此时容易看出,这是一个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所以A表示数不变。
本电路中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被跨接在电压表内的电阻随着变大,依据串联分压关系知,V表示数变大。
2.并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变化引起物理量变化
解析:依题意分析可知,图2所示电路为并联电路,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等于电源电压,故电压表V示数不变。
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时,并联电路各支路独立工作,对R1这条支路没有影响,所以电流表A1示数不变。
滑片P左移,接入的R2阻值变小,这条支路的电流变大,干路中电流也随之变大,故A2示数变大。
二、电路开关的闭合或断开引起电路中各电学量的变化
1.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的变化
【例3】如图3所示,将开关K闭合,则A表、V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图3解析:依题意知在开关K闭合前,R1和R2串联,电路总电阻较大,开关K闭合后,电阻R2被局部短路,电路中的电阻只有R1了,因此电路总电阻变小,电流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在开关K闭合前,两个电阻串联。电压表测量R1两端的电压,开关K闭合后,电阻R2被短路,电压表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因此电压表的示数将变大。
2.并联电路中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的变化
【例4】如图4所示,当开关K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将;电压表的示数将(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图4解析:本题首先要识别电路,现在不难看出这个电路是“并”联电路。电流表只测通过灯泡L的电流,当开关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从无变到有,故选填“增大”。电压表是测量电源电压,并不受电键控制,所以选填“不变”。
(责任编辑易志毅)endprint
初中物理电路动态分析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在中考中,该类题目出现的几率比较高。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笔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研究。
初中物理,对电源的内阻一般不考虑。这样就可以根据电路动态变化的原因,将问题简单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于电路中开关状态不同,而使电路中各电学量发生变化,解决此类问题的原则是:动态电路→开关的断开与闭合→电路的连接方式改变→总电阻的变化→总电流(电压)的变化→部分电流(电压)的变化→各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第二种是因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使电路中各电学量发生变化,解决此类问题的原则是:动态电路→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的变化→总电阻的阻值变化→总电流(电压)的变化→部分电流(电压)的变化→各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解决动态电路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识别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2)明确各电表的测量对象及范围。
(3)串联电阻个数增多时总电阻增大(即串联电阻越多,总电阻越大),并联电阻个数增多时,总电阻减小(即并联电阻越多,总电阻越小)。
(4)在电阻的总个数不变的情况下,无论串、并联电路,部分电阻增大,总电阻随之增大。
(5)当电源电压不变时,总电流与总电阻成反比。
(6)分配关系:串联分压成正比(阻值大的电阻两端电压大)、并联分流成反比(流经阻值大的电阻的电流小)。
(7)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用电器互不影响,变阻器只影响所在支路电流变化,从而引起干路电流变化。
一、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变化引起各物理量变化
1.在串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变化引起各物理量变化
【例1】如图1所示,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A表,V表(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1解析:首先判断电路类型(简单的方法为:将电流表看成导线,将电压表拆除,成为开路),此时容易看出,这是一个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所以A表示数不变。
本电路中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被跨接在电压表内的电阻随着变大,依据串联分压关系知,V表示数变大。
2.并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变化引起物理量变化
解析:依题意分析可知,图2所示电路为并联电路,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等于电源电压,故电压表V示数不变。
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时,并联电路各支路独立工作,对R1这条支路没有影响,所以电流表A1示数不变。
滑片P左移,接入的R2阻值变小,这条支路的电流变大,干路中电流也随之变大,故A2示数变大。
二、电路开关的闭合或断开引起电路中各电学量的变化
1.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的变化
【例3】如图3所示,将开关K闭合,则A表、V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图3解析:依题意知在开关K闭合前,R1和R2串联,电路总电阻较大,开关K闭合后,电阻R2被局部短路,电路中的电阻只有R1了,因此电路总电阻变小,电流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在开关K闭合前,两个电阻串联。电压表测量R1两端的电压,开关K闭合后,电阻R2被短路,电压表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因此电压表的示数将变大。
2.并联电路中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的变化
【例4】如图4所示,当开关K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将;电压表的示数将(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图4解析:本题首先要识别电路,现在不难看出这个电路是“并”联电路。电流表只测通过灯泡L的电流,当开关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从无变到有,故选填“增大”。电压表是测量电源电压,并不受电键控制,所以选填“不变”。
01电路连接有两种基本方法──串联和并联。
02串联电路的连接特点: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各个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03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由干路和几条支路组成,有分支点,每条支路都和主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
04串联电路的工作特点:各个电器相互影响,电路中若有一个电器不运作,其余的电器也随之无法运作。
05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各个电器之间相互不影响,即使某一条支路中的电器不运作,其他支路的电器仍能运作。
06串联电路的开关控制: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其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即使开关位置发生改变,也不会对电路的控制作用产生影响。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2.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即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
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电流和电路”一节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给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留有充足的空间。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等抽象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器材
1.电教器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两节电池组成的电源,开关,小灯泡,小电动机,小门铃,导线,铅笔,橡皮,金属钢笔帽,塑料笔杆,硬币。(以上器材均为两人一套)
三、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课题
设问讨论
问题:(1)世界上如果没有了电,会是什么样子?
(2)你想知道有关电的哪方面的知识?
筛选本节学习内容,告诉学生其他电的知识,以后将逐步学到。
展开联想,积极讨论回答问题。
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电学知识。
创设情景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电流和电路
学生实验
(1)讨论
提示实验警钟。
巡回指导学生实验。
三次动手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小门铃发声,小电机转起来。
讨论探究,为什么小灯泡会发光,小门铃会发声,小电机会转。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发现用导线将电池、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有了“电”的流淌路径,从而产生电路的概念。
计算机投影演示猜想
演示、点拨学生思路
观看、讨论、猜想.
了解电路是如何形成的。
利用现代化手段使抽象变为形象。
电路的组成
观察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观察自己所连接的电路,联系自家的家庭电路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观察能力
由简单电路联想到家庭电路及其他复杂电路的组成。
电源
用电器
设问学生实验(2)讨论
问题:(1)前边学过,光是一种能量,热也是一种能量,电是不是一种能量?(2)在电路中电能由谁提供?最终电又变成了什么?(3)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手电筒、收音机、计算器中的电池会用完吗?
思考探究。
用一节干电池、开关、小电机组成电路,观察小电机转速变慢,讨论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猜想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路图
设问启发(电脑投影)
2 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认识串联、并联电路,会画串联、并联电路图。本节难点是根
据要求或根据电路图,画出实物图或连接实际电路,尤其是连并联电路。
3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简介串联、并联电路及其各自的特点,会画它们的电路图;第二部分是连接串联、并联电路,探究开关在串、并联电路中的作用。
在编写第一部分时,让学生思考用电器的连接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作为讨论
两种最基本电路的出发点。通过观察课本图13—22和13—23,并画出其电路图,给出串联、并联电路的定义,进一步分析其特征。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交流与合作来得出结论。
第二部分则是让学生动手连接由两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和若干导线来组成的不同电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同时探究开关在串联、并联电路中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4课标要求
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理解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学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尝试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选择实验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同学交流与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措施与建议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思考题以及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逐步掌握画电路图和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这些技能。连接电路时,要注意教给学生连接电路的方法,加强示范与校正,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让学生观察,教师边讲、边操作,起到示范作用。
教学中不宜引入混联电路,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的定义不必追求严谨,只需要指出电路元 的连接特点。教师要多举例介绍判断串联或并联的方法,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动手紧密结合起来。建议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分析,帮助学生对其连接方式的领会和理解。
一、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题思路
首先, 认真分析电路, 在做初中电学题时, 最为主要的就是分析电路图, 没有给图的题目按照题中文字信息画图, 用电路图将题中描述的所有信息表现出来, 并且在此基础上, 要学会简化电路图, 在面对一个非常复杂的复合电路时, 主要任务就是要分析电流走向, 然后将一个复杂的图分块,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 要把题中已知的物理量、要求的物理量和题中隐含的量在分析电路时标记出来, 同时, 把未知量都标在图上, 寻找各种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分析要求的就是各种很基本的电学计算公式, 在寻找逻辑关系时, 要从物理量入手, 先把有可能用到的所有式子列出来, 然后观察哪种情况已知量最多或者其中包含的物理量可以用已知量表示出来, 去试着推导。
二、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决方法
(一) 单个电路的解决方法
例1:李昕同学到物理实验室做实验, 他先将一只阻值为20Ω的电阻R接入电路中, 如图1所示, 测得通过它的电流是1.2A, 后又在该电路上并联一只电阻为24Ω的小灯泡 (图中未画出) , 电路中的总电流为多大?
分析:本题中主要涉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电阻的并联。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源的电压, 该电路上并联一只电阻为24Ω的小灯泡时, 先根据电阻的并联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 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总电流。
解答:R=20Ω, I=1.2A, 则电源的电压:U=IR=1.2A×20Ω=24V。该电路上并联一只电阻为24Ω的小灯泡时, 电路中的总电阻:, 电路中的总电流:
, 因此, 该电路上并联一只电阻为24Ω的小灯泡时, 电路中的总电流为2.2A。
本题考查了电阻的并联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因条件已给出, 难度不大。
(二) 串联电路解决方法
例2:已知电阻R1=10Ω, 电阻R2=20Ω, 将R1和R2串联后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上。求: (1) R1、R2串联的总电阻; (2) 电路中的电流; (3) R1两端的电压; (4) R2的电功率。
以上问题的主要知识点是关于欧姆定律的应用和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运用, 考查电功率的计算。
分析: (1) 求出两电阻串联时电路中的总电阻; (2) 已知总电阻和总电压, 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 (3) 根据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和欧姆定律求出R1两端的电压; (4) 根据P=I2R求出R2的电功率。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
(三) 并联电路解决方法
例3:如图2所示, R1=5Ω、R2=10Ω的两个电阻并联在电路中, 闭合开关, 电流表的示数为1.2A, 求电路中的总电流。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在并联电路中, 各支路电压是相等的, 通过各支路的电流之和等于干路电流。
解答:支路R1两端的电压U=IR1=1.2A×5Ω=6V, 电阻R2与电阻R1并联, 所以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 故通过R2的电流I=U/R=6V/10Ω=0.6A。
由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可知, 电路中的电流I=I1+I2=1.2A+0.6A=1.8A。
此题考查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和电压规律, 要结合欧姆定律进行分析求解。
(四) 可变电路解决思路
1. 存在滑动变阻器的电路
例4:如图3所示, R1=5Ω, R2为滑动变阻器, 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端点b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0.5A;当滑片P移至变阻器的中点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0.75A。
求: (1) 电源电压; (2)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分析:根据两次电流表的示数、定值电阻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表示出电源电压, 解出结果即可, 电源电压为7.5V,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0Ω。
在解决以上问题时, 知道串联电路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会根据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就可以得到答案。
2. 由于开关引起的可变电路
例5:在图4所示的电路中, 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示数为0.3A, 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0.8A。
求:开关S闭合时通过R2电流。分析:由电路图可知, 当开关S断开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 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当开关S闭合时两电阻并联, 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可知, 开关S闭合时通过R1的电流不变。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通过R2电流。
解答:因为开关S闭合时通过R1的电流不变, 即I1=0.3A, 因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开关S闭合时通过R2电流I2=I-I1=0.8A-0.3A=0.5A。
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 根据并联电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的特点, 判断开关S闭合后通过R1的电流不变。
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的实物图和对应的电路图中开关的连接,并没有在位置上严格地一一对应。这种失误表面看起来是小事,但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它干扰了课堂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工作者须改变唯教材是从的错误思想,排除教学干扰因素,使学生的思维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关键词
开关连接 出现失误 排除干扰 思维回归
翻开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的实物图和对应的电路图中开关的连接时,你会大吃一惊,教材中两幅图中开关连接位置竟然是相反的(如图1所示)[1]。结合教学实践,我对教材中开关的连接提出质疑,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教材没有将实物图和电路图中的元件一一对应连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
《课标》对初中学生电路知识的要求是:“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2]。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化难为易,我就让学生按照电流的路径采用“点对点”的方法来连接。所谓“点对点”的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准确说出实物和电路元件的两个端点名称,然后将对应的端点连接起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连接,学生的正确率达到了惊人的95%。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开关的两个端点(如图2所示),一个是动触点(能转动的部分),另一个是静触点(不动的部分),连接电路时只要对应,很容易连对的。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方法是一样的,先认清连接位置,找到连接点,问题便迎刃而解。反观教材中实物图和对应的电路图中开关的错误连接,让教师怎么向学生解释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麻烦,也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开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能随意连接,不会影响实际效果,这实质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误导。
1.随意连接开关,实际效果与设计结果相反
根据图3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图4的实物图,通过5个学生的展示,有4个同学将S1与S2的导线连成①,只有1个同学将导线连成②。老师引导学生:这两种方案哪个是对的呢?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认为两种方案都是对的,谁也说服不了谁。学生决定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两组同学分别按①、②两种方案连接成实物电路,然后操作开关,观察实验现象。同学们发现:方案①中当断开S2,闭合S1时,灯L1发光,说明S2这个干路开关不起作用;方案②中只有当S2闭合,S1也闭合时,灯L1才发光,说明S2这个干路开关起了作用。最终全班同学达成共识:①的连接是错误,②的连接是对的。理由很简单,在电路图中S1的静触点连接S2的静触点,方案①中S1的静触点连接S2的动触点,开关的连接位置出错了,实验效果当然不一样,看来,连接小小开关也马虎不得,我们再也不能像教材上一样随便连接开关了。由于教材给学生的思维造成干扰,在课堂上花了许多时间才得以纠正。
2.随意连接开关,不利于电磁继电器的学习
电磁继电器虽然原理简单,但结构复杂,是教学的难点。要学生由实物图画出正确的电路图或设计符合要求的电路图更难。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在正确认识单刀单掷开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单刀多掷开关的结构,掌握了单刀多掷开关的作用,就掌握了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技巧。图5是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图,我们可以将衔铁及B看成开关的动触点,A和C是开关的静触点。经过这样简化,电磁继电器工作电路中的A、B、C三个触点可等效成单刀双掷开关,如图6所示。
我们以十堰市一道中考习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先设计电路图,后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图7是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灯的实验装置图。要想控制电路在开关闭合时甲灯亮乙灯不亮,开关断开时乙灯亮甲灯不亮,请用笔画线代表导线将所给器材按要求连接起来。解析思路如下:先看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略),将工作电路中电磁性电器的三个触点转换成单刀双掷开关,依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工作电路的电路图(如图8所示)。然后找出元件的正确位置,利用“点对点”方法很快就能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了,如图9所示。学生如果会连接实物图,由实物图画电路图就简单多了,当然也就会画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彻底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细节,像教材一样随意连接开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要想正确连接电磁继电器的实物图和画出电路图,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教材将实物图和电路图中的元件一一对应连接,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大家都知道工程图纸在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按图纸施工,工程质量才有保证。如果随意改变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的位置,工程使用过程中就会垮塌,结果害人害己,得不偿失。正因如此,所以图纸一旦冻结,为保证工程的质量,是不允许施工人员更改的。电路图其实也是一种图纸,我们要按图施工,采用点对点方法既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使学生的思想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更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养成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减少人为的错误,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年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用若干个开关控制同一个用电器:要求不管哪个开关闭合,用电器都能工作,那么这若干个开关一定是并联的,并且用电器在它们的干路上。
2.开关的短路用法:要求当开关闭合时,一灯发光,开关断开时两灯都发光,就要把这两盏灯串联,把开关与其中一灯并联,在开关闭合时造成这盏灯短路,从而达到只有一盏灯发光的目的。
3.单刀双掷开关的应用:
(1)改变电路的连接方式,使用电器由并联变为串联,或由串联变为并联。
(2)方便控制一盏灯。把开关安置在两个不同的位置,随意拨动任何一个开关,都能使灯由亮变灭,由灭变亮。
4.简单的混联:每个支路上的用电器工作时,总有一个特殊的用电器与它们一起工作,这个特殊的用电器就要安装在它们的干路上。
电路设计步骤:
1.仔细审题,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
2.根据题意,弄清用电器之间如何连接;
3.找准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4.综合以上分析,画出草图;
5.对照题目要求,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开路,短路的判断:
(一)开路的判断
1、如果电路中用电器不工作(常是灯不亮),且电路中无电流,则电路开路。
2、具体到那一部分开路,有两种判断方式:
①把电压表分别和各处并联,则有示数且比较大(常表述为等于电源电压)则电压表两接线柱之间的电路开路(电源除外);
②把电流表分别与各部分并联,如其他部分能正常工作,电流表有电流,则当时与电流表并联的部分断开了。(适用于多用电器串联电路)
(二)短路的判断
1、串联电路或者串联部分中一部分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其他部分用电器能正常工作,则不能正常工作的部分短路。
2、把电压表分别和各部分并联,导线部分的电压为零表示导线正常,如某一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为零,则此用电器短路。
※根据近几年中考物理中出现的电路故障,总结几条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的主要判断方法:
“症状”1:用电器不工作。
诊断:
(1)若题中电路是串联电路,看其它用电器能否工作,如果所有用电器均不能工作,说明可能某处发生了断路;如果其它用电器仍在工作,说明该用电器被短路了。
(2)若题中电路是并联电路,如果所有用电器均不工作,说明干路发生了断路;如果其它用电器仍在工作,说明该用电器所在的支路断路。
“症状”2:电压表示数为零。诊断:
(1)电压表的两接线柱到电源两极之间的电路断路;
(2)电压表的两接线柱间被短路。
“症状”3:电流表示数为零。诊断:
(1)电流表所在的电路与电源两极构成的回路上有断路。
(2)电流表所在电路电阻非常大,导致电流过小,电流表的指针几乎不动(如有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
(3)电流表被短路。
“症状”4:电流表被烧坏。诊断:
(1)电流表所在的电路与电源两极间直接构成了回路,即发生了短路。
随着学习的深入,许多同学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方法不对的缘故。一般题目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反向推导到已知;二是由已知想可知,逐步向结论靠拢。将两种思路掌握熟练并运用到解题中,相信大部分的物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学好初中物理的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养成自学的习惯,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3、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6、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完成物理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换。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反思及总结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科学探究及学好物理学的根本方法之一, 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师细致的演示实验教学, 为学生实验的正确操作起着示范的作用。在实际教学和实验中, 下面一些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及教师演示实验
(一) 紧扣教学, 目的明确。
1. 明确实验课题及实验目的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
2. 在课前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的地步, 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
3. 掌握演示时间, 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
4. 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 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实验, 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 以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师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 启发学生思维, 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二) 实验过程中的正确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 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 应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 拆卸时先断电源, 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 准确使用实验用语。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 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 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 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 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说成“互相推斥”;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及“质量”说成“重量”, 等等。
(四) 加强师生互动及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 再讲给学生听, 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 不断启发提问, 让学生分析、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 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 我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 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我打开活塞, 让空气进入半球中, 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 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 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 而且不小, 这使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物理实验之后的反思和总结
教学比较注重的是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 而忽视了实验后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对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 优化实验方案, 创新实验设计, 揭示实验本质, 增强实验效果。那么, 物理实验之后应反思些什么呢?
(一) 反思实验原理。
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 可变通实验原理公式, 使实验方案更为简洁, 实验结果更为准确。例如, “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公式是η=Gh/Fs, 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 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若反思一下实验原理, 公式可变通为:η=Gh/Fs=Gh/Fnh=G/n F, 此时可只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观察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 即可方便地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二) 反思实验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思维求异, 寻求多种实验方案, 然后对实验方法进行反思, 找出其特点和不足, 从而优化实验方案, 选取最佳策略。例如“测盐水密度”实验时, 学生可探求以下多种方法。方法一: (1)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 烧杯内倒入盐水称出总质量m2; (3) 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 读出盐水的体积v; (4) 计算:ρ= (m2-m1) /v。方法二: (1)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 把烧杯内的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盐水的体积v; (3)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 (4) 计算:ρ= (m1-m2) /v。方法三: (1) 用天平称出空量筒的质量m1; (2) 量筒内倒入适量的盐水, 读出盐水的体积v; (3) 用天平称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m2; (4) 计算:ρ= (m2-m1) /v。方法四: (1)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 把烧杯内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 读出盐水的体积v; (3) 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4) 计算:ρ= (m1-m2) /v。引导学生对以上四种方法进行反思:方法一中, 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时, 烧杯壁上沾有盐水, 使测出的盐水的体积变小, 密度变大;方法二中, 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后, 烧杯内壁沾有盐水, 用天平称得空烧杯的质量变大, 算出盐水的质量变小, 从而使所求盐水的密度变小;方法三中, 由于量筒高, 放在天平上称量易发生倾斜、歪倒, 容易损坏仪器, 不便于操作;方法四弃掉了以上三种方法弊端, 使测量简洁而又准确, 确为最佳策略。
(三) 反思实验现象。
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反思, 可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增强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例如“组成串、并联电路”实验中, 两灯泡串联时发现一只灯泡亮, 另一只灯泡暗, 学生提出疑问:“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两灯泡会同样亮, 怎么会一只亮一只暗呢?”此时,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决定灯泡亮暗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根据P=I2R, 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 功率的大小取决于灯泡电阻的大小。一亮一暗是因为两只灯泡的电阻不同, 亮的灯泡电阻大, 暗的灯泡电阻小。如果其中一个灯泡电阻很小, 实际功率很小, 达不到亮的程度, 则出现一亮一灭的现象。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反思, 学生加深了对决定灯泡亮暗的是实际功率, 而不单是对电流或电阻大小的理解。
(四) 反思实验规律。
教师应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 深入反思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 总结实验规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 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 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反思, 可总结出以下规律: (1) 物体由2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 像逐渐变大。 (2) 物距小, 像距大, 像变大。反之亦成立。 (3) 2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 1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对以上规律化的知识, 学生印象深刻, 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对基本知识的复习要扎实认真
分析几年来得中考物理试题,不难发现,中考非常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基本知识部分的比重占80%左右,所以对基本知识的复习将是提高中考成绩的关键所在。其实,掌握好基本知识,学生也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为高中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基础,用不着再将这些知识进行更深的挖掘。
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育思想只讲究对知识的掌握,而知识是否有用则不去多想。这样即使学生背诵、记忆了大量的定理、定律、公式、结论,也不会应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健康发展。现代的素质教育重视知识的实际意义,重视知识应用与实践。而中考也很重视对应用物理知识的考查,所以,在复习过程中重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三、复习练习题要精选,不搞题海战术、时间战术
xx省实行新的教育改革后,开足了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但也使得各文化课的时间也减少了,如果还按原来的一套进行教学将不再符合实际需要。事实证明,只能我们适应环境。在有限的时间里,练习题精选精练是必须走的一条路子。
四、重视对作业的设计和使用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是非常认真的,一份设计合理的作业,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
长期以来,学生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物理很难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打开学生的这一心结,是广大物理教师的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六、重视搞好师生关系
网络教研的开展,它就像一个充满魅力的磁场,把所有教学一线的老师吸引到一起,携手并肩,在学习和反思中,在探索和交流里,共同经历着成长的过程,品尝着收获的甜蜜。
网络教研跨越时空距离,使广大的一线教师能够得以实现与同行、与能手、与精英、与专家在线交流、探讨、合作、学习的愿望。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改变了我们教师默默无闻、凭个体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的状态。实现了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开展网络教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对本学科教学研究的质量。网络教研促进了单纯、简单教书型教师向学习、研究型教师的转变。通过“教研博客”上的课例、反思、教学设计和论文,教师不但是在学习,更重要的是去反思、去研究,并不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加快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步伐。取长补短,改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在博客中发表一些教学中的反思,与同行共探讨。及时记录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便于保存,也为写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语言和实践素材。利用自己的博客,发表个人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想法。通过这些,为我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使我更加热爱工作,热爱学生,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献给教育事业。
通过一段时间来的网络教研,感受颇多,以下是我在网络教研中的一些感受:
一、网络教研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人与人交流方式。它不仅是交流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资料,更重要的是交流我们之间的教学思想。经过实践,我真正感受到网络教研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长了很多的见识,通过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我受益匪浅。
二、课堂因为网络而更加精彩。在自己的博客上和同行们交流案例、反思。计划、总结等,在相互评论的过程中,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开始,我们是满腹牢骚,抵制心理非常严重,总觉得是在加重老师的负担。我慢慢的尝到了一些甜头儿,变被动为主动,在这过程中我在不知不觉地进步,网络学习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三、网络教研,加强了教师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学习的过程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仅是指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引伸,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指导和品德教育,对于指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引伸,学习和掌握教学技能等觉得自身还差得很远,必须加强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学习外界的优点。网络教研能跨越时空地与其他学校的老教师、年经教师、各级骨干教师、教育专家等交流学习,这正是网络教研的魅力所在。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如果我们都能搭乘网络教研这一快车,尽情享受多姿多彩的难忘历程,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会是逐步高升的。
四、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由以往单纯、简单教书型教师向学习、研究型教师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单纯的教书匠向研究型的教师转变,做一名智能型的教师。通过课例、反思、教学设计和论文等的反思与交流、研究,并不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加快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步伐。利用网络的优点是资源共享,建立个人博客,通过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交流。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交到了许多新朋友。
自从有了自己的博客,我把自己的文章储存,将自己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反思、心得体会,教学设计等放在自己的博客中,与同行们对一些文章进行评论或者留言。在自己的博客中记下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将自己的培训心得发表在博客中,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回头看看过去所留下的教学痕迹,重新认识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花桥中学:刘恒辉
【初中物理电路总结】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动态电路与电路故障知识10-06
电路创新设计初中物理06-23
怎样学好初中物理,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11-12
初中物理磁总结06-05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09-16
初中物理研修总结总结06-05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规律总结09-07
沪科版初中物理总结09-27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图06-07
初中物理国培学习总结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