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共12篇)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定义、单位,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学会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理解功率的定义及其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渗透建立概念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的概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按照书上的情境引入

我们来观察下面这幅图,这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在工地上,工人可以用滑轮组搬运砖头,或者用吊车吊砖。这两个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做功的大小怎么计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吊车和人都是在对砖头做功,但是有快有慢,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做功快慢的问题。

2.播放动画引入

播放动画:功率选择“功率的引出”按钮,逐步点击相应按钮。

二、新课学习

1.想一想,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时,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1)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2)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3)利用路程和时间之比,即速度来描述。

由速度的启发,你能想一想怎样比较人和吊车做功的快慢吗?

(1)时间相同,比较运砖的多少,也就是做功的多少

(2)运砖多少相同,即做功的多少相同,比较时间

(3)如果时间和做功多少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利用做功多少和时间之比来描述做功的快慢,再进行比较。

其实在物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的物理量来描述做功的快慢,这就是功率,用字母P表示。

2.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公式: ,其中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

单位:瓦特(W),1kW=1000W,MW=1000 kW。你知道1W的物理意义吗?因为1W=1J/s,也就是说1W表示物体在1s内做功1J。

3.比较

比较这四个物理量的建立过程,找出共性,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4. 了解一些功率值

5.功率的计算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 篇2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使学生不仅努力的去学习, 而且能做到有兴趣的去学这门学科则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激发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才能更加有效的去实施教学工作,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实中, 有很多学生到了初三, 多数是女学生, 会对物理完全失去兴趣, 更有甚者是提到物理就头疼, 害怕.究其原因, 大多都是因为在初学阶段对物理这门学科的认识不到位, 把物理当成文科去背概念, 记公式, 结果造成概念不理解, 公式不会用, 自然谈不上正常的学习了.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上好第一堂课很重要.例如, 在第一次课上, 我总会问:“学生, 今天是咱们第一次物理课, 大家谁知道什么是物理吗?”看似简单的问题, 其实蕴含着对学生思维的激活和对物理好奇心的培养, 学生的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但是也有的学生会从字面上解释:“物理就是万物的真理.”不错, 物理其实就是万物的真理, 研究的就是自然界中各种现象背后的规律, 既不是概念也不是公式, 就是规律, 所以物理教学教的就是规律, 而概念与公式知识规律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 讲到这有些心存疑虑的学生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激发了对物理的兴趣, 同时, 也埋下了对物理学习的向往, 为下阶段的学习打好了第一仗.

二、让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的意义, 杜绝厌学情绪的出现

物理在初二开设后, 应该说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因为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龙头学科, 内容十分丰富多彩, 对学生来说, 则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同时又有别于基础学科的教学, 应该说这门学科的应用型更强一些.所以, 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 如果不教给学生前因后果, 往往就会变成学生的学习成了死记硬背, 事倍功半, 所以, 我在讲学中经常加入一些学生感到有用的知识.例如, 我在介绍一些定理定义的时候, 经常会介绍一下和发现定理定义的物理学家有关的一些趣闻或者发现定理时的经过, 这样可以间接的去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家的崇拜, 比如, 在讲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 简单的介绍一下牛顿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以及他获得的一些荣誉, 讲到物体运动的时候引入爱因斯坦和质能方程, 让学生理解物体不能超过光速, 讲到宏观物理的时候, 介绍现在最热门的霍金与黑洞等, 一步一步的吸引学生走到物理的大道上, 看似在课堂上浪费了几分钟的宝贵时间, 实际上学生如果对物理学家的崇拜了, 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相应的热爱物理.

三、适当增加选编习题的生活感、时代感

过去, 我们的教学是以书本为中心, 总是把物理定义和结果灌输给学生, 教给学生如何做习题、如何解习题, 以达到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对练习课教学过分强化解题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 要想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定义和结果, 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一定量的习题的训练, 但问题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技术、经济迅猛发展的科技社会, 选编什么样的习题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呢?如果我们所选编的习题都缺乏社会感、科技感、时代感和生活感, 甚至是脱离实际的纯“脑筋急转弯”式的题目, 太多的抽象的“物体”, 缺乏形象化的例子, 使活生生的物理越走越远, 越来越“深奥”, 都将成为“书本中物理”了, 这就难免使物理教学走入了误区, 违背物理从生活、从社会中来的本意.因此, 多选些生活中的例子则显得尤为重要.

四、重视平时物理实验落实

由于受到我们现行应试教育思想与受实验条件的影响, 教师平时不太重视学生的物理实验, 多在纸上进行“实验操作”, 势必造成学生对实验题的害怕与陌生;又由于对真实的物理实验过程不熟悉、不了解, 因此, 遇到实验题当然就感到“烦”了.可是, 实验题是“作”出来, 而不是“做”出来的, 学生只有在实验室亲身实践过、体验过、操作过物理实验, 在他们做的实验题时才能看不到“作假”的痕迹;如果不是这样, 时间长了, 学生自然对实验失去兴趣, 自然对真实的物理世界失去探求热情, 慢慢地失去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与发现, 从而导致学生对科学探索的错误认识.

五、不断加强自我总结,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演绎法教学到归谬法教学, 应该说, 其核心都在于教师少讲精讲, 学生多练精练, 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就此,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的方法比反复磨知识点更有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其实, 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虽然很难实现, 但是在教学工作中, 尽量向这个目标去发展.比如, 在复习课上介绍解题的方法所用的时间一般比较多, 效果也非常好.同时, 教学工作要做到经常反思.比如, 适时适当的加入科普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缓解听讲疲劳心理.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几点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 物理 教材 研究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是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的,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往的教材中缺少逻辑结构,并且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较为抽象。而物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体现物理学的特点。相比之下,现在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却很注重实践内容,通过将理论知识和时间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充分把握二者的联系,并发现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关系。由于初中物理知识涉及的面较广,且考虑到学生综合发展的因素,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较为完整。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初中物理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物理教材注重科学探究情景的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苏科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科学探究模块。在一个单元中,先会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然后起初几点探究方向。事实上,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探究,并发挥他们自身的创造性。当然,在对问题进行探究时,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步骤,并且每个步骤都需要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这就使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有效地避免科学探究的形式化。由于初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这种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把握规律。

例如,对于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中“物质的比热容”的知识点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涉及到很多科学探究模块。“物质的比热容”包括较多的学习目标,比如“物质的吸热能力”、“比热容属于物质的一个属性”、“水的比热容”、“比热容的生活实例”以及“热量计算”等。当然,教材中比较注重对只是环境的描述。就拿该课题为例,其中讲述的是暑期海边游玩的情况 ——人们在中午赤脚走在沙滩上就会觉得沙子烫,而接触海水时就会发现海水很凉;到了傍晚时,人们感到海水很温暖而沙子却很凉。这样的情景设置和简单的理论描述相比,就更为形象具体。紧接着,这段文字下面提出了相关探究问题,也就是让学生从中分析“水的比热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在探究过程中变得更为主动。

二、教材比较注意人文化背景的记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由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据,也就是说教材的设置也该以学生为主。老版本的教材中很少考虑到物理的人文化方面,使得学生虽然学到了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何在。当然,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却将其考虑在内,也就是会在内容设置上注意到一些人文化的背景。物理知识是那些科学家通过努力得来的,教材中不仅谈到了物理理论,而且还涉及到发现该理论的科学家的趣闻以及执着的精神。

例如,对于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第十四章“欧姆定律”的知识点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涉及到人文化背景的讲述。“欧姆定律”包括“电阻”、“电阻器”、“欧姆定律”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四个模块。欧姆定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提出的,这一定律大大促进了电路工作的发展,并给电磁学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课本中对欧姆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趣闻进行了讲述,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学习这些著名科学家身上崇高的品格。当然,在本教程其他章节也有相关记载,比如奥斯特的“电生磁”实验和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等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应该讲解中外物理学家。

三、教材的版式设计较新颖,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

进入初中之后,学生的教材普遍都是黑白文字记述,比如语文教材。这种教材会使学生提不起学习下去的兴趣,同时也会对使他们产生视觉疲劳。相比之下,苏科版的物理教材则更为生动活泼,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耳目一新。由于物理知识本就十分抽象,这种设计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具图片理解这些抽象知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材中设计了学生和教师的对话图片,这种视觉形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 篇4

1.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 过程与方法

⑵通过了解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成果,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⑶经历观察光的折射和放电现象的过程,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

⑸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材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中所起的作用,物理学家研究问题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本节是初中物理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入口,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作用和方法。因此,本节课看起来具体的物理知识并不多,但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需要教师予以特别关注。

本节课的编写思路非常清晰:先通过自然界中有趣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实验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或模拟,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向学生展示物理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所起的巨大作用,使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最后介绍物理学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三位科学巨人——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其中特别突出地介绍了他们研究问题时运用的科学方法。对于伽利略,主要介绍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于牛顿,则重点介绍了他在前辈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和数学分析的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构建了经典力学的体系。对于爱因斯坦,主要介绍了理性思维的方法。最后指出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富于理性思维的一门科学。这些方法既是研究物理学的方法,也是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这样处理是希望通过对科学家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总之,本节课的内容从低到高,由浅入深,既有学生容易感知的现象、实验和故事,又有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的科学方法,既有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作用,又有研究学习物理学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台阶,有助于将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引领到较高的境界。

本节还有一个极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生动,具有极强的激励性。传统教材大多为追求语言简练而显得有些枯燥。初中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容易受到激励和鼓舞的时期。本教材则从初中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更多的采用了一些充满张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现在,让我们迈开自信的脚步,到奇妙的物理世界中去探究一番,感受她带给我们的乐趣”、“研究、学习物理学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智力探究活动”、“时代的发展,召唤着世界各国有志的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自然;期待着有更多的青少年学习和研究物理学”、“在学习中养成随时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努力创造条件动手实验,你也许会从中获得惊人的发现!”、“也许,你在今天闪现的思维火花,会在明天孕育成一颗璀璨的明珠!”、“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们也能像伽利略和其他科学家那样,热爱科学,随时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各种物理现象,刻苦钻研,动手实验,你也许会从平常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探究出伟大的真理。祝你成功!”。类似的语言还有很多,看似不像物理教材的味道,其实这正是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所在:激励学生对物理学欣然向往和倾情投入的感情,应该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目前的教学实际中,相当多的人仍然把物理课唯一地看作知识传授甚至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课上得比较机械。本教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来写的,意在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尤其是其中蕴涵的思想教育,不仅具有教学价值,而且具有教育价值,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现象、进行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难点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物理学所起的作用,认识科学家研究问题运用的观察、实验、归纳、数学分析、理性思维等科学方法。

3.教学建议

章前的章首诗是本教科书的特色之一,它通过优美的语言概括了每一章的内容。章首诗的用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安排。例如,可以用在每章或第一节开始时,作为引入课题的材料;也可以放在章后复习时,作为总结性的材料;还可以先在开始时作为学生学习本章的引导,再在复习时作为总结材料使用。具体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个别学生不明白的词句,教师应解释说明。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不要作为纯知识性的总结。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认为这些章首诗虽然写得优美,但比较空洞,不如做几个练习来得实在。因此,容易忽视章首诗,根本没有引导学生看过、读过,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据使用过本教材的教师和学生反映,章首诗有利于引领学生对物理学的向往和热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引入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然后教师说明物理学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奥秘,而且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为了说明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教材选取了两个有趣的现象:奇特的海上日出和闪电。如果有条件,最好播放有关录像,给学生真切的感性认识,产生视觉和听觉的惊奇与震撼。如果没有录像,也可查找相关图片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对于没有多媒体播放设备的学校,可以让观察过或了解有关现象的学生讲述,然后阅读课文。后面的“活动1”和“活动2”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这两种现象,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而设置的。

活动1最好由学生自己做,这样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晰地看到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可以用市场有售的小玩具激光笔作光源,在平底烧瓶中装半瓶茶水(或用清水,加几滴牛奶),使之能显示出光路,将燃烧着的香插入烧瓶中,使烧瓶中的空气中产生淡淡的烟,可以清晰地显示出空气中的光路。但要注意烟不要太浓,浓烟会挡住光,影响实验效果。还可以把半圆玻璃砖粘贴在白色的衬底板上,用激光笔作光源,选择适当的角度入射,可以在衬底白板上看到折射前和折射后的光路。如果没有条件做学生实验,采用演示实验的话,器材的尺寸要尽量大一些,光源要更亮一些,以提高实验的可见度。

活动2可以采用演示实验,利用感应起电机产生高压,适当调整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使之放电产生火花,来模拟闪电和雷声。但实验时要注意遮挡光线,能设计个暗室最好,要保证让学生看到火花并听到声音。本实验也可采用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搜集一次性气体打火机中的打火装置(其他能产生电火花的装置也可以),按压按钮时,可以看到轻微的火花,并听到“啪啪”的声音,也能模拟闪电和雷声,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只是可见度很小,两个学生至少要有一套。

以上这两个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对其中的原理不必做深入的解释。但可以向学生说明,学过光学、声学的知识后,我们可以解释这些现象。

“世界物理年”一段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物理学的重要性,并引出下面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这里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即可。“世界物理年”的相关资料和徽标含义参见后面的课程资源。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这段课文中,通过物理学研究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了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段教材没有知识性的要求,但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从简单机械的运用,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乃至高科技新时代的大致发展过程,认识物理学研究成果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信心和能力,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看法和观点,以使学生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物理学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学生一般通过其他科目、课外阅读或电视节目等渠道获得过一些信息,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础,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自己的认识,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以上介绍的是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的方法,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可以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采用讲解的话,不能变成由教师念课文或念资料,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有关图片、文字、录像等素材,这些素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可以是教材中展示的修建金字塔的图片,也可以是辘轳、水车或《天工开物》中介绍的一些简单机械;能够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等;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利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总之,采用讲解的方法时,要充分考虑信息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视觉、听觉及各种信号,呈现丰富的、对学生来说新鲜的、信号强烈的、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愿望和激情的信息,加之教师倾情投入的讲解,必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物理学的召唤

这段内容的编写意图是解决“怎样学好物理学”这个问题,主要通过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从教材编写意图上看,教材并不是让学生读几位科学家的小故事,而是更侧重让学生领悟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物理学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虽然学生普遍喜欢科学家的故事,利用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能仅仅理解为讲故事,这里的功能是利用学生对科学家的景仰之情来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学习物理学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引领和激励学生学好物理学。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在此基础上予以提升,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些科学方法是科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所在。教师自己首先要弄清几位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然后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以使学生初步体会科学方法的内涵。由于学生没有物理知识基础,要防止科学方法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脱节。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物质

的一门科学。

2.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3.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成果。

4.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5.你还知道哪些物理学家?你知道他们的重要贡献吗? [参考答案] 1.规律

结构 2.参见课文 3.略

4.伽利略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等一些重要的物理规律,可以说是近代物理学的创立者。牛顿运用归纳和数学分析的方法,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总结出物体运动的定律,构建了经典力学的体系。爱因斯坦是理性思维的代表,他运用超人的想像力,建立了相对论,使人们对时空观有了全新的认识。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 篇5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难点】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预习指导】

1.我们用钢笔写字,时间久了,要清洗一下,回忆一下,清洗后清水还清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2.你常看到妈妈在放衣服的箱子里放樟脑丸防虫蛀。过一段时间后,打开箱子取衣服,就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回家问一下妈妈,煮咸鱼前是不是要在清水里泡一下,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在哪里?

4.做一做。将饭盒用橡皮筋系住,用手向上提,然后将饭盒的底部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向上提起饭盒,观察橡皮筋的伸长有何变化,猜想一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提起饭盒后仔细观察它的下表面,再猜想。)

5.人们喜爱鲜花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花的芳香。春天的兰花香,夏天的茉莉花香,秋天的桂花香,冬天的腊梅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感觉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呢?

【学习过程】

问题:

1.从外表看连续的.物体究竟是怎样构成的?

2.人们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又如何去研究物质的构成?

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

现象:

1.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这些微粒又是怎样构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的?

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活动3:酒精与水充分混合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阅读课本那种物质的结构模型能支持上述现象;你选择第种。

一、分子

1.定义:

2.特点: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二、分子运动的证据

阅读课本活动7.2观察图7-4;7-5;7-6;

1.你分别发现:①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 篇6

(二)整体教学思路、方法

探究是科学的灵魂,而猜想与假设是探究的核心,探究教学通过猜想、设计实验等完成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教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应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建立物理概念,让学生通过协作交流,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

(三)教学重点:除状态、比热、密度外,物质的物理属性:硬度、透明度、导电状性、导热状性等。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物质物理属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自然物质的多样化,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真正掌握物理知识。

(四)教学难点: 比较物质的硬度。

突破: 比较多种物质的硬度,并按硬度大小排序,学生的猜想各不相同,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必须事先建立一个比较的基准点,然后再比较有关物质硬度。基准点的选择决定了探究方法的繁简,一般以你认为硬度居中的物质作第一基准点,这样可将物质分成了两类:一类硬度较大的,一类硬度较小的。然后在硬度较大的部分按上述方法分类排序,最后在硬度较小的部分按同样的方法分类排序。

(五)教学器材: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 篇7

第一,演示实验有惊更有喜

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中,很多物理概念的建构和认知都是依托于实验来达成的,很多实验是需要教师通过演示来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对比,然后建构相关的认知。这种演示实验首先要给学生呈现明显的实验现象,以此服务于学生的观察和概念的构建。其次就是要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惊更有喜,有惊的是借助实验的出奇来吸引学生的表象兴趣,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而喜则是架起学生思维结构与正确规律、结论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成为建构规律与概念的主体。比如在研究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时候,教师先用力将两个铅块挤在一起,在手没有松开以前,问学生两个铅块能不能吸引在一起,在学生异样的声音中呈现实验现象,最终没有吸引,很多学生感到好奇,也有很多学生说这是预料之中的,肯定不能吸引在一起。于是,教师拿出刀片,在铅块边上用刀片刮平,再次实验,现象正好相反,两个铅块吸引在一起,而且下面能挂好几个钩码。有惊又有喜的演示实验能从惊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

第二,分组实验有分也有合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规定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由此可见,这些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价值和地位。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优化这些分组实验的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所以,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中有所参与、有所提升、有所收获是关键所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分组实验中,我们就要充分体现实验过程中分与合,分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合的是凝聚学生的综合智慧,从而完善分组实验的实验结论和规律的构建。在单独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就启发学生结合前一节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不同的成像,再启发学生用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远处的房屋,比较观察到像之间的差异,再去分析产生这些现象差异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开启探究之旅。而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一个学生负责测量并读出物距、像距,让一个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一个同学注意观察成像特征,还有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成像特点,在分工的情况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而且在分工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相对薄弱的负责记录,操作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负责移动蜡烛和光屏,这样的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所分工的领域做的很出色,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提升,而且也能协同参与其他思维活动。而合在一起完成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每个学生都结合实验现象归纳出自己建构的实验结论,通过交流和讨论,逐渐完善实验结论,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是集合大家的智慧而生成的。

其实在整个分组实验中,我们要体现出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最终以此促使全班学生的学习,即“三学合一、相辅相成”。

第三,课外实验有旧还有新

课外实验是一项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作业,虽然它的作业效果很难立竿见影的服务于应试教育,但是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挖掘的话,它的价值将远远的大于笔试作业。比如,学生在学习好“物体的浮与沉”以后,我们不一定采用题海战术来巩固和训练学生对浮与沉的理解与应用,而是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去制作一个密度计,可以参考书本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一课外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主体材料的选取:吸管、蜡油、细铁丝、刻度尺、水、不同密度的液体等等。

2.竖直漂浮的调节:学生要通过调节配重来降低密度计的重心,以此保证密度计能在液体中竖直漂浮。

3.水中刻度的标注:由于水的密度是已知的,让密度计漂浮在水中,并标出浸在水中的深度H,即此处的密度就是1×103kg/m3。

4.其他密度的标注:结合已知的水中的深度H,标注出其他深度所对应的密度计的刻度值。

5.刻度特点的分析:结合学生已经制作出来的密度计,分析刻度是不均匀的,而且上面的数值小,下面数值大,结合这一实际制作结果,再去从物理和数学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

这一系列的过程不仅充分巩固了物体的浮与沉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还提升了学生实验设计、分析能力,服务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真正促使学生潜能的挖掘、兴趣的再激发。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有力工具,以实验为枢纽,充分挖掘每一个实验、每一种实验的价值,让学生充分参与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启发学生的参与与思维,渗透必要的方法和思想,让学生因为物理实验的参与而兴趣倍增,让学生因为思维的深入而越学越深,最终促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渐进提升。

摘要: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而面对初中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年龄和心智逐渐成熟,他们的兴趣不再被表象刺激而吸引,而被深层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与价值所驱动。他们更希望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能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能服务于他们的生活与应用。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促使学生兴趣的再生长,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达成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真正的智力再生长、能力再提升,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苏科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初探 篇8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

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其在教育方面一直都狠下工夫,特别是在数学教育上更加注重逻辑性和推理性。在苏科版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教学内容逻辑严谨,讲究在细致的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并不知道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学实践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希望以下的应用体会能够帮助到其他的初中数学教师。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第一步就是创设合适的数学情境,并引入数学思想方法的概念,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师首先要合理地引入拥有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随后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讨论,从而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但在此过程中,多数学生形成的数学思想还是不健全的,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合理引入数学的概念,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升他们的数学思想认识。比如,在教导学生学习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先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用量角器自己去量三个角的度数,在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由讨论和发挥,等学生得出“三个内角相加等于180度的结论”后,教师再对这一数学知识进行补充和论述,引入正确的数学概念。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问题探索,归纳总结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索能力,加强他们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许多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常会发现,很多时候刚教导的知识稍微进行一下变通,就会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大大降低,不知道如何处理。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问题探索能力的培养工作,教导他们正确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按照设问—猜想—论证—反思这四个步骤一一开展。首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让学生大胆猜想推测,推测之后再进行反复论证工作,最后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想工作,加强他们对知识的了解和归纳。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常会发现某些数学知识都是有一定联系性和相似性的,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总结,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能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比如,平面几何中圆的位置关系,只要抓住两个圆的圆心位置关系,通过联想、分析、探索等多种学习方法就可以归纳出圆的半径和圆心距大小对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影响。目前,可以归纳总结的数学知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揭示事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数学原理,另一种则是能够明确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分析得出的共性能够推广到同类的对象中去的,其实也就是将复杂的转变为简单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活动实践,课外延伸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的第三个方法就是在活动实践教学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积极让学生进行课外延伸。苏科版的初中数学教材非常注重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在每一个章节后面基本都有相关的数学活动计划,教师参照学生的意见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活动应该要生动活泼、富有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到东西,并且愿意在学习中体会并思考数学知识的真正思想内容和方法。当然,数学思想的渗透工作并不只能停留在数学课堂内,在课外还应该继续延伸。教师要注重布置合理的课外作业和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组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找出一些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自己分析归纳,从而使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渗透。

总而言之,对于苏科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运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重视它的渗透,并不断在实践工作中巩固深化,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但需要注意是,要想让学生真正具备个性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通过几堂课就能达到的,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设计上深挖隐含在教材里的数学思想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王绍楼.新课标下初中教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版,2010(12):103.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 篇9

陈吉鹤

2015.12.2

第六章

图片加工与制作

第2节

图片制作

教学目的:

1、掌握Photoshop界面的组成

2、掌握Photoshop文件的新建与保存

3、掌握Photoshop中画笔、选取、图章、文字工具的使用

教学重点:

Photoshop中画笔、选取、图章、文字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Photoshop中画笔、选取、图章、文字工具的使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教室软件、教学素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提问:常见的图片格式扩展名有哪些?

生回答:BMP、JPEG(JPG)、GIF、PNG、TIFF、RAW、PSD、DXF、WMF 师提问:PSD是什么软件制作的图片格式? 生回答:PhotoShop软件专用格式

一、Photoshop软件简介

1、Adobe Photoshop,简称“PS”,是由Adobe Systems开发和发行的图像处理软件。它是一款专业的图片设计与制作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数码照片处理、网页制作和影视多媒体开发等领域。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Photoshop来制作图片,表达主题思想。积小、重量轻、功耗少、功能强等特点。

2、Photoshop界面组成和Windows其它的窗口相似,只不过多出工具箱和各板控制面板。

3、Photoshop文件的新建

“文件”菜单——“新建”命令——弹出新建对话框——设定文件的宽高以及分辨率——“确定”按钮。

4、Photoshop文件的保存

“文件”菜单——“存储”命令——弹出新建对话框——选择文件保存路径、保存类型以及文件名——“存储”按钮。

二、用绘画工具绘画

1、Photoshop画笔工具的使用

单击工具箱中的“画笔”工具——在上方的画笔工具栏中,设定画笔的笔尖形状、大小和透明度——在画布区绘制图像。备课人:明祖陵初级中学

陈吉鹤

2015.12.2

2、实践任务1 利用画笔工具修改素材图片,完成后以JPEG格式保存于桌面。

三、用仿制图章工具修饰图片

1、Photoshop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

单击工具箱中的“仿制图章”工具按住ALT键单击鼠标左键设置仿制源点——拖动鼠标在画布中涂抹,将图像仿制出来。

2、实践任务2 利用仿制图章给素材图片进行修饰,完成后保存。

思考:如何给有污点的图片去除污点?

四、图片抠取与合成

1、图层的含义

图层可以看成是透明的玻璃纸,它们可以叠在一起,每一层独立编辑,互不影响。

2、Photoshop图层面板的使用

图层面板中可以完成对图层的管理,包括图层的新建、删除、复制、移动、样式、关联等。

3、学生自学

Photoshop矩形选择工具的使用 Photoshop魔棒工具的使用

Photoshop多边形套索工具的使用

4、实践任务3 将素材图片中有用的部分抠取出来,和其它图片合成一幅新图。

五、文字创建与编辑

1、Photoshop文字工具的使用

单击工具箱中的“文字”工具——鼠标在画布中单击——在文字选框中输入文字——选中文字更改字体字号颜色等。

2、实践任务4 在素材图片上添加文字,运用图层样式给文字图层添加自己喜欢的样式。

六、课堂小结

回顾操作要点,布置课后任务,收集素材创作一幅以“立志”为主题的图片。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 篇10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区分压力与重力;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知道压强的概念,单位。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会测量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力、压强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比较来生成压强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

四、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趣味游戏

有手掌压爆气球,女生不费吹灰之力,此时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压力

1、观察并分析图示现象,画出受力示意图,观察有什么共同点(回顾画力的示意图方法)。

学生总结出压力的概念。强调压力概念的理解,并着重分析。

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

压力产生的原因、作用点、方向

2、画出三幅图的重力示意图,互相讨论,重力与压力有什么不同?(作用点、方向)

总结:压力不是重力,压力可以由重力产生,也可以由其他力产生

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观看动画,思考为什么出现上述情况?

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体验:气球(用手掌和手指挤压气球,学生能认识到观察形变量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铅笔(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接触铅笔的笔尖和笔尾,体验压力效果)

(2)提出猜想

压力大小、受力面积(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验证猜想

小组演示实验,实验后准备交流,从三方面表达.

1.你是怎么做的?

2、你观察到了什么?

3、说明了什么?

总结: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1、给出练习,相同受力面积比压力作用效果,相同压力比作用效果

思考:当受力面积与压力都不相同时怎么比较?

2、引出压强物理意义

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概念理解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P)单位,公式的掌握

1Pa的物理意义

4、生活应用:视频欣赏

(三)习题巩固

三、课题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 篇11

【关键词】意义;目的;类型;名称;活动实例

一、开展DIY实验的意义

(1)促进重视DIY实验

通过研究与实践,建构DIY实验具体的教学模式,使DIY实验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健全DIY实验的评价体系,突出其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促使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多地关注DIY实验。

(2)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借助课题研究平台,可以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包括实验室、学生家庭、社区甚至大自然等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并能充分利用身边费用低廉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时间活动。

(3)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而教师同样能够真正转变工作理念,特别是教学方法和评价理念的改变,实现教学相长。

(4)有利于生物DIY实验的普及推广

实验的设计应该多样化,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来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通过本课题的活动过程实录,努力构建让有条件和没有有实验条件的学校均能够开展DIY实验的不同实践模式。

二、开展DIY实验的目的

(1)帮助教师对苏科版教材中DIY实验的设计的目的和作用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对新课标新教材有更充分地理解和体会,从而更好地利用好教材,把课堂延伸至课外。

(2)帮助学生在DIY实验的实践中“做中学”,全面提升生物 学科学素养,特别是科学探究技能的提高。

(3)通过师生参与DIY实验的设计、开发和实践,努力形成一种课外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4)通过社团引领,努力探索出初中生物DIY实验教学的不同模式。

三、DIY实验类型和名称的开发

生物知识对抗赛

四、活动实例:艾滋病讲座

活动目标:1.说出艾滋病的概念;

2.说明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

3.交流防治艾滋病青少年应该如何做,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地点:阶梯教室一

活动准备:向各个班级发出活动邀请;

绘制宣传海报、印刷艾滋病知识手册及调查小问卷。

活动过程:1.课前学生整齐有序的到达指定地点,阅读知识手册;

2.聆听讲座;

3.交流讨论,发言提问;

4.完成调查小问卷。

活动总结:

本次讲座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大家对艾滋病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学们在会后还纷纷表示今后要多向周围的亲朋好友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争做一名称职的防艾宣传员。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 篇12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中有一种教学方式叫做多媒体教学, 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生物教学中, 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视觉、听觉的有机整合, 还能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感受, 将成果通过更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 可以调节课堂氛围, 提升学习效率。在教学方法上, 还能将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更直接地表现出来, 让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加明确, 并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教科书以外的内容, 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必要的教学内容中播放相关影片进行教学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加深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 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出, 教师立即进行解答, 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只负责教而学生只负责学的教学模式, 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的益处

(一)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基本都是教师在进行照本宣科的工作, 提出的问题也很有局限性, 学生只负责学习,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处于朦胧状态, 似懂非懂, 师生之间进行的互动也较少。新课改以后, 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善并引进了新的教学设备, 增添了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相整合, 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教学所需的图像、 影视动画进行综合处理, 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主设置教学主题, 将所讲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得更加直观, 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发学生思考, 实现课本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现阶段的学生在物质生活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网络信息也不陌生, 但网络技术在发展中有利有弊, 所以这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中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具有新颖、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便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网络进行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找到要了解的内容, 并出色地完成作业。

(三) 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在经过一阶段或一学期的学习后, 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 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这就要求学生将学习内容进行很好的复习, 但由于时间有限, 不能对所学的各个章节进行重复讲解, 所以在进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之前,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以往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播放, 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从而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将信息技术与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整合的具体方法

(一) 多媒体教学方式走进课堂

在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大量的道具, 但不能将所需要的道具都拿到课堂上, 即便有些道具方便带到课堂, 但由于季节或条件的限制还是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应用。如在“观察花的结构”这项实验中就需要大量的花朵作为道具, 这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没有任何一种花朵是可以随意采摘的, 所以在实验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可以找到实验中所需的内容, 还能让学生观看得更清晰、生动, 能很好地解决采摘等带来的问题。

(二) 将信息技术作为师生进行互动的工具

现代技术较为发达, 因而要正确利用这一点。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困难, 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 但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如在进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这项实验时, 自行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在网络上选取相关教学视频进行教学, 通过视频中的试验, 提出“在这项实验中淀粉经过唾液淀粉酶的分解后产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会看到, 在不同温度下, 加入碘液后淀粉的颜色会不同, 在37摄氏度时加入碘液颜色不变, 但在100摄氏度时, 加入碘液后颜色会呈现蓝色, 这就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学生观察越仔细, 收获也就越多。

(三) 运用信息技术生动讲解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更新较快, 教材更新永远跟不上科学研究, 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如在关于“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的实验中需要小鱼作为实验对象, 但传统的实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 教师就可以选择最新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 如用载玻片将小鱼的尾鳍压住, 关注小鱼尾鳍的摆动情况, 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这样不仅能达到实验目的, 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实验方法。

综上所述,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中是必然的, 将二者进行整合以后, 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让学生对实验理解得更深刻。

参考文献

[1]曹晓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示例[J].生物学教学, 2010 (11) .

上一篇: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文章下一篇:中学素质教育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