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精选8篇)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篇1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的地位。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 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 中,使德智相长,是新世纪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对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1、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情感与道德观念成长现状为出发点,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主题与道德主题积极理解,受到身临其境的陶冶,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保持情感、情绪的兴奋,主动获得课文中知识、情感、品德的精华,成就健康豁达的人格。

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还包括对学生情感发展、品德发展欲望的唤醒能力。这种能力唤醒了学生对自我人格成长的自觉意识,坚定他们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信念。

语文教师应是探究教学育德功能的“弄潮儿”,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同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能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牎师生同泳”,那么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学、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教师在这时也就达到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教育艺术境界。

有人说“学生的身上有老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道德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甚至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着某种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自珍、自爱、自尊、自重,从而在认识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逐步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一点,我要和各位教师共勉。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育德功能,不仅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对课文道德、情感主题的品评水平。只有教师自己从课文中受到感动,才能把课文中的情感点传递给学生。只有教师自己对文中的精神境界向往,才可能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使语文教学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语文教师应加强指导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国旗下的讲话稿写作;指导学生编辑学校小报、墙报和黑板报;指导学生搞好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才能。

3、发挥德育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材,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篇2

一、利用名人故事渗透德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初中语 文教材中,有许多如诸葛亮、曹操、范仲淹、辛弃疾、鲁迅、朱自清、毛泽东、居里夫人、海伦 · 凯勒、高尔基之 类的古今 中外名人,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里所表现出来的情怀和先进事迹,像座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一直照耀着后来人奋勇直前、前赴后继,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都是我们开 展德育教 育的优秀 资源和良 好素材。 如教学《享受生活》一文时,教师应向学生讲述作者的故事,促使学生在把握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主题的同时, 深刻感受海伦 · 凯勒那不 屈不挠、乐观向上 的生命态 度,获得相应的人 生启迪,从而逐步 培养他们 积极、乐观、进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外,还可向学生 推荐作者的自传体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他们在阅读感悟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结合时代背景渗透德育

“文章作品都是有时代背景的,如果没有时代 背景的滋润和涵养,这些作品就会缺乏生命的活力,那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教材作品,教师有必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作出适当介绍,并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 《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正值第一 次国内革 命时期, 壮志凌云的鲁迅从日本回国后立志报国,却遭受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被迫离开北京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图书馆里他写了此文。文章一方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誓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教师应教育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意识的热血公民,就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心系责任、热血报国,只有这样,才不负所学、不虚此生,才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

三、抓好关键词句渗透德育

对于思想深刻、情感丰富的文章作 品,其中那些 含义深刻、牵动全篇的关键词句,往往就是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主题思想和作者产生心灵共振的链接点,而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着眼之处和有效抓手。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地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语“蹒跚地走”“探身下去”“两手攀”“两脚缩”“身子左倾”等,这些细腻、精练和形象性的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爬月台时艰难的样子,由此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年迈肥胖、行动不便的父亲对孩子甘于付出、不计得失的深沉爱意。亲眼看着 这一切, 怎不令“我”流泪呢?“天下的父母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一问激起学生的内心涟漪。

四、通过写作教学渗透德育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刘勰对“作者”撰文和“读者”阅读之法的生动性描述。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写作技巧,还应当通过以下几点对他们进行德育渗透:审题立意中引导学生努力体会“文以意为主,文为意而发,意在文之中”;选材布局时要引导学生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批改评比时努力推进德育渗透的深入。以读后感教学为例。其中“感”是重点也是 关键,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是其主体部分,必须要联系个人实际和思想行为才 能写好。这一“阅读”和“感想” 的联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和内化。

五、借助课外实践渗透德育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延伸和 有效性拓展,也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促进者,语文教师 要有计划地指导和推进学生阅读名人名著,还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主题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课本剧表演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并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进”的效应,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参与语文活动的热情, 并从中寻找相应的时机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德, 激情励志,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又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中赢得“1+12”的教书育人效果。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教师 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反映,也是考量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主要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等内容。人文性的一面就决定了德育是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从阅读、作文教学和课外实践等方面探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3

一、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教育可不能只靠老师,尤其是德育。德育,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配合。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不能只靠政治课,不能只靠班主任老师的说教,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开展德育,势在必行。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入钻研语文课本,用好课文这一德育素材

语文这一学科在德育方面的优势是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需要挖空心思地四处寻找素材,只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思量,设计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即可。

1.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应该学会感恩。感恩太阳给我们温暖,感恩祖国让我们幸福安定地生活……每个人都是父母含辛茹苦地抚养教育长大的,如果连感恩、孝敬父母都不懂得,谈何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呢?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感恩之心的激发,特别是对父母的感恩。在课本中抒发对父母感激之情的文章很多。上课时,播放孙道临先生朗诵的《背影》片段,配上视频动画,很多学生流下了眼泪,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亲时,学生好像瞬间想起了平时被忽略的父亲的很多好。学生们不是不爱父母,只是他们不善发现,不善表达,缺乏引导而已。

2.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爱国之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人人都为国家之繁荣昌盛而努力,祖国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人士书写的抒发爱国之情的文章,学习了它们,学生的爱国之情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能够借此确立奋斗目标,不懈地努力下去。如多灾多难的祖国让诗人艾青牵挂着,他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只因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是因为有唐雎这样的爱国者,不畏强暴,勇于斗争。我们要像端木蕻良一样把家乡把祖国牢记于心,时刻准备着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那种没有私心,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3.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至少每个人都应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要明白是非善恶,看清青红皂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教育学生不能像《变脸》中的爷爷一样重男轻女,不能像《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一样唯利是图,要知道这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要学习《老王》的作者杨绛不在意身份地位,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开展并搞好各项语文活动

1.在情真意切的演讲中表达。演讲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要尽量教会每个学生如何写演讲稿,给每个学生到讲台上演讲的机会。内心所想不写出来、不说出来,别人很难感知,表达情感尤其如此。一些逐渐懂事的学生已经明白父母的辛苦,可是他们只是在日记本中表达这种感受。一些学生能记住父母的生日,却只是在日记中写下:祝爸爸妈妈生日快乐。一些学生在心里爱着父母,却从未对父母说。初中语文课本某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献给母亲的歌”,笔者让学生们写下了心中想对妈妈说的话,感激,忏悔,道歉,抑或是一些小意见,只要是心里话就好。作文很容易就写完了,又安排他們把自己的稿子熟悉一下,到讲台上尝试演讲,又要求他们把稿子讲给妈妈听一听。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克服了心里的紧张与不自然,对着妈妈说出了精心准备的心里话。所有的妈妈都被感动了,一些妈妈跟孩子也说了自己的心里话。在之后的日记中,学生说自己跟父母的距离拉近了很多,不再像从前那样把心里话憋在心里。

2.在真心实意的作文与日记中书写。从任教的第一天就告诉学生,好作文不是靠好词好句堆砌起来的,而是流畅地写真事、写真情的文章。要想写好文章,在生活中一定要做个有心人,要认真观察,及时思考,不仅要流畅地写出事情的经过,还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立场。从初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没有字数限制,只要求写自己每天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每篇日记教师都亲阅亲评,三年下来,不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幅提高,而且思想也日趋成熟。在作文练习中,经常布置一些写亲情友情类的题目,学生就能在书写的过程中回忆、感恩;经常布置一些适合论辩的材料作文题,学生慢慢就学会了自选角度,求奇创新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篇4

一位教育家曾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表明了学生的智能的形成和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学科教学中德育功能的体现必须依附学科知识,在改善认知结构的同时,抓住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各种思想的、情感的心理运转机制,及时地进行感悟、累积、转化、提高,让学生在精神上不断充实自已,意志上不断激励自已,人格上不断完善自已,实现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优化。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品质、化归思想,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做到有“性”的加强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久而重要的工作。教师必须首先研究哪些内容跟思想教育联系紧,哪些内容能和学生思想品质教育有机结合,同时要用政治家的敏感度去接受信息,观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决不搞形式主义,要有声有色、内容充实、持之以恒、毫不松懈,使德育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完整化。

1、计划性:德育渗透应成为备课、备写教案、备学生的一项提前的工作量。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引导学生思考:(1)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2)三角形的两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数学教学中设计一些探究的思考题,可以使学生大胆假设、猜想、实践、总结,发展学生推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的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意志品质。

2、针对性:针对性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变化趋势,是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前提。①适时,例如针对九年级学生学习疲软期,在讲述一道关于光速的题目时,我讲述了丹麦天文学家雷默在观测木星的卫星蚀时,由于他的细心和不懈努力终于得出光速c为297700千米/秒,这与近代准确测定的光速值c=299792.458千米/秒极为相近,为学术界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以此来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意识,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细心观察的品质。②适用,数学要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紧密相联。例如教材中有一题“:张力以两种形式储蓄了300元,一种储蓄的年利率是10%,另一种是11%,一年后共得到31元5角利息,问两种储蓄个存了多少钱?”既可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合理开支的意识,还可渗透尊重长辈、体谅父母、热爱劳动等美德的教育。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的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事、适时、适度地进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强,否则,便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综合效果。

3、恒久性:德育渗透不能搞一阵风,需要长期精心培养,持之以恒渗透。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过程。“透”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和课外活动也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九年级复习学习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下学校各班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使用饮料瓶和垃圾袋的数量,然后计算一星期、一个月、一年的使用量,根据数据就可以有力生动的上一堂环保爱校课了。

因此,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准确把握好课堂各个环节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将数学教材中的育人因素都寓于知识中,找出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究、推导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意志、毅力和品质得到升华。

三、激活学生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可采取以下尝试:

1、让学生自主明确学习的重要价值。现行教材的编写非常贴近生活,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个人努力学习的目标、抱负、志向。

2、正确运用评价、奖励方法。评价可以采用语言评价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赞扬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成功。但教师的真诚、中肯、激励和赞扬都要发自内心;非语言式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采取竞争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年的成绩要比去年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建立互爱、民主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要与学生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进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教学时,让学生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通过填不同的辅助线,寻找多种证明途径,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可贵精神。

总之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设计,找准最佳渗透点,发展学生能力,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好比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无声地滋润万物,更好的完善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南湖中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论文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原则方法

语文,指语言、文字和文学。语文教学:“传道授业解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初中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面对的是刚刚脱离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1、明确目标。

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文而异,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我们在教学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张冠李戴。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实质;教学《斑羚飞渡》就要教育学生摒弃私心、对动物要富有爱心;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德育目标。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至,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读之诵之,学生在吟诵中感悟、积淀、升华,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心胸得以开阔。他们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扼腕,叹时光之长流不回,惜岁月更替之难改。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收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还能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感染。

2、针对实际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教师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跟上时代的步伐。

例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直言:“那个罗敷真是太傻了,太守有权有势,嫁给他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比在家里整天采桑养蚕强多了吗?”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这种想法离经叛道、幼稚可笑,实际上,在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持有这种想法的绝非个别。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讥讽、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摆正他们的人生航向。

3、把握时机

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他们时刻在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生活。因此,在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在自然状态下,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进行德育非常重要。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有个人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

4、营造氛围

语文教学的德育,也应善于借助各种媒介,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创造情境,营造德育氛围。

例如《安塞腰鼓》一文里的一段文字: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读完之后,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接着,让学生再观看一段视频资料。之后提问:你又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我想,此时的我们不仅见识了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了解了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更有深刻体会的,就是理解了文章所描述的:“发狠,忘情,狂舞”还有“壮阔、豪放、火烈”,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在文章里,安塞腰鼓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这样,作者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借助媒体资料,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陕北人的精神风貌、舞蹈中迸发出的激情与力量怎能不感染着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子的心。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因此,在分析描写这些人物的作品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例如《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1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生命的意义》保尔卧病不起的时候,仍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写作,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些典型的形象,都能给学生无比的震憾,学生会明白:生活属于强者。《俭以养德》、《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好例子,强调“俭朴”,反对奢侈;学生品味文中志愿军战士一口雪一口炒面的生活,能体会到“坚强的品质”对人成长的重要。

2、用美好的景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

例如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一》中,有这样的.描述:“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意思是说,在昭庆寺喝完茶,立刻泛舟湖中,初春时节,西湖山色就像眉上的彩黛是青黑色的,桃花艳丽如少女颜面光彩照人,温馨的风吹过来就像酒一样香醇,湖面的波纹又像绫缎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看就沉醉其中了,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已经不可能了,大概就像东阿王在梦中忽然遇见了美丽的洛河女神一样吧。

此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更要注意培养提高其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对祖国的锦绣河山欣赏、赞叹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我想,此时的我们不仅见识了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了解了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更有深刻体会的,就是理解了文章所描述的:“发狠,忘情,狂舞”还有“壮阔、豪放、火烈”,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在文章里,安塞腰鼓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这样,作者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借助媒体资料,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陕北人的精神风貌、舞蹈中迸发出的激情与力量怎能不感染着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子的心。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因此,在分析描写这些人物的作品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例如《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1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生命的意义》保尔卧病不起的时候,仍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写作,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些典型的形象,都能给学生无比的震憾,学生会明白:生活属于强者。《俭以养德》、《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好例子,强调“俭朴”,反对奢侈;学生品味文中志愿军战士一口雪一口炒面的生活,能体会到“坚强的品质”对人成长的重要。

2、用美好的景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例如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一》中,有这样的描述:“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意思是说,在昭庆寺喝完茶,立刻泛舟湖中,初春时节,西湖山色就像眉上的彩黛是青黑色的,桃花艳丽如少女颜面光彩照人,温馨的风吹过来就像酒一样香醇,湖面的波纹又像绫缎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看就沉醉其中了,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已经不可能了,大概就像东阿王在梦中忽然遇见了美丽的洛河女神一样吧。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过程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构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 作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德育教育 关键词: 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而学科德育则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

人才的内在动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

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很

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深刻的德“道德修养”育知识。比如语文八年级下册就有“咏物抒怀”“人生体验”等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内容,同时富含深刻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修养,这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 德育渗透,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语文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挖掘爱国主义素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中,不管是《七律长征》,这些《老山界》还是《草》、文章或通过叙事,或通过抒情,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以及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内涵的同时,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其实,适合注入《人、《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如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还有很多,《沁、“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民英雄永垂不朽》《我的雪》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歌词三首”?园春,等等,都包含深《黄河颂》、《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心》,让深的爱国情怀,我们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应“传道”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 自豪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团队协作教育

新课标指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新课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教师为辅,程应以学生为主,带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协作中增进友谊。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所以教师要精心选择。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协作完成采访任务,在过程中大家相互探讨,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真诚沟通,在团队中各尽其能,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己在团队中的处事能力,为将来踏上社会奠定基础。在苏教版语文初中阶段的六册书本中,像这样能锻炼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材料还有不、九年级下“广告多棱镜”少,例如九年级上册的专题训练:册的专题训练“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的收集和运用等,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中,增进友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环境保护的好坏将取决于他们

所具备的环境知识和环境知识水平的高低,对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要》指出:”由此可见,语文课也要渗透“绿色”教育。及环境意识。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人与环境”单元,单元提示中“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说道: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在本单元,你将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慨叹智者《明天不封阳台》、《幽径悲剧》、《都市精灵》的无奈……”等都能让我们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因此,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把环保教育渗透其中,教会学生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教学应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为培养跨世纪的 环保人才打下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现代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21 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应渗透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是语文课程所应承载的教育使命。科学精神回归语文课程,就是要转变课程理念,树立科学性与人文性互融的语文课程观;改进课程内容,增加语文课程的科学含量;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师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渗透科学精神;转变课程评价观念与方法,注重评价学,生对待学习的科学态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关注科学”告诉我们要在语文中学科学,在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梦溪笔谈》等,议论、《叫三声夸克》、有《斜塔上的实验》文的知识点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应精心引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科学素

养,在新世纪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在此阶

段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极为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优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苏教版语文初中教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发现适合渗透价,就要值观教育的资源。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陋室铭》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刘禹锡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杜甫的《茅屋为秋风尚情操。另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破歌》都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

育,让学生学会忧国忧民,学会坚强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多一些宽容》又能教会学生做人做、折。而《敬业与乐业》事有责任心,对人对事有宽广的胸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

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六、在语文课外时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密切联系,是课堂教学的必

要补充。语文课外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丰富多彩,二是生动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它能加深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开阔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眼界,满足和发展他们在各种知识领域中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及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它能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易于,要让学生被学生接受。例如“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社学会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增进友谊,加强合作精神,可以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明辨是会热点问题研讨会”学生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中,等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非,不仅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优秀。,也展现“人文性”的道德情操,让语文课展现“工具性”当然,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还有很

多,如课外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名著阅读,等等,教师都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语文课不仅要承传自己祖国绵延不

德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7

一、借助英语学科独特的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优美的发音、轻快的节奏是一种美;漂亮的板书、工整的字体也是一种美;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事迹又是一种美。总之, 英语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比如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美, 用作品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学生心灵, 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通过对典型形象的宣传, 使学生在美的诱导和陶冶下,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使社会道德规范和正确善恶观念在学生的心中悄悄扎根。例如在牛津英语9A Unit 5中介绍了国际巨星奥黛丽·赫本。文中描绘人物时, 不仅突出了她的倾城美貌、精湛的演技, 还勾勒出了她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光辉形象。她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光都在致力于慈善事业。她的美是内外兼修的。她的魅力之所以光芒四射, 征服世界, 不仅仅在于她的美貌, 还在于她的美德。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在提升中学生追星品味方面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和启示。

二、结合英语口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英语教师应教会学生使用“Thank you!”“Sorry.”“Excuse me.”“You are welcome.”等礼貌用语, 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习惯, 同时进行文化渗透, 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在与国际友人交流中做到文明、友好。

文明、友好还体现在当别人, 尤其是老人、小孩遇到困难时乐于提供帮助。例如牛津版8B Unit 6教育学生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情景对话或者是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尊老爱幼的事例,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口语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受到了助人为乐的美德的熏陶。

三、利用有效课堂教学手段渗透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 我大力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英语合作学习活动中, 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 将先进和落后的学生合理科学地搭学得较好的学生, 不要歧视落后的同学, 而要尊重、理解他们, 鼓励、帮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对子活动 (Pair Work) 中, 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选择相对难度大一点的角色, 做出示范, 然后再交换角色操练。在小组活动 (Group Work) 中, 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担当group leader的角色, 鼓励水平较低的同学大胆开口, 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先进的学生在提供帮助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落后的学生在帮助之下也减轻了焦虑感并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学会关心他人, 建立集体感和责任感, 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

四、利用教材内容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教材中有许多与环保有关的话题,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挖掘, 就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 在教8A Unit 5Birdwatchers, Unit 6Natural Disasters时,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湿地”、“一些濒于灭绝的鸟”、“地震”、“海啸”、“旱灾”、“洪水”等图片, 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还指导学生查找资料, 探求一些环保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还进行了环保知识测验, 让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等, 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环保意识, 树立“环境保护, 人人有责”的思想。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英语课外活动还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有助于进行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教育。

英语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英语小品比赛, 要求小组全体成员一起根据所学口语, 创编小品, 然后进行表演,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开圣诞节或元旦Party时, 要求学生亲手制作贺卡, 写上“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等圣诞和新年祝福话语, 并赠送给亲朋好友, 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美德以及热爱劳动、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珍惜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美好情操等等。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渗透 现实意义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28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特点。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实意义

常言道:知识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体育不好是半成品。尤其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学生思想混乱,信仰缺失,特别是初中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价值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有必要各个学科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整合资源,在教学中努力渗透德育。在这方面,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它比思想品德课更形象,更有教育效果,更加深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内外教学中,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感化学生,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很多教师都认为当代的学生难教难管,特别是留守学生厌学、叛逆,追求绝对个性和自由,再加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没有理想和追求,更何谈什么政治信仰。为此,当今之计就是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努力协作,齐抓共管,打造网络等各种思想平台,净化育人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些意义上讲,语文教师任重道远,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典型材料,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一起抓。

二、渗透德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这个概念出发,教师不仅要把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古人尚且这样做,那么当代教师更应该两手抓,一手抓文化知识,一手抓德育教育,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实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自始至终把这个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品学兼优,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应尽的贡献。

三、渗透德育正确有效的方法

1.转变观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社会,由于应试教育的广泛影响,很多学校扭曲了正常的育人观,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只要提高了中高考的升学率,这所学校就是好的学校。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教学观念的存在,导致很多学校只重智轻德,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了,他就是一位好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扭曲了学生的灵魂,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2.加强日记和作文的沟通效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初中学校一般都要求学生写日记,每个单元写一篇作文,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日记和作文一般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透过学生的文章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当他们情绪低落悲伤的时候,用积极有效的评语安慰他们,甚至可以找他们出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思想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

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不论哪种教材版本,教科书所用的文章都很有教育意义,教师要挖掘每篇文章的思想教育闪光点,通过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通过刻画父亲买橘子的情节表现了父子情深的主题,由此联系当今社会留守儿童的问题,教育学生自重、自尊、自立、自强。还有诗歌《长征》,通过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史实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做出的贡献,让我们更加热爱革命领袖,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文章还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联系现实,启发学生,感化学生。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做到哪里都有语文教育。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阅览室,走进校园文化走廊,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同时,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作文比赛、辩论大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把渗透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好抓牢,通过课程和教育改革,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

上一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下一篇:近期高校火灾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