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来, 人们对环境保护和治理越来越重视, “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青山绿水”常被各级政府提起。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建设新阶段, 具体到茶园建设, 一方面生态建设就是遏止生态恶化大力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大力加强生态茶园建设, 大力提高生态茶业发展水平。作为重要的茶叶产地, 我国福建省在茶园建设模式多有探索, 并取得了产量的提高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普遍存在生态效益不佳的状况, 在国家提倡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等重要的大背景下, 生态茶园的建设成为亮点, 生态茶园建设的新模式受到了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中国传统茶园存在着高投入、低效益、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 并且传统茶业收益低于进城务工收入使得茶农宁愿进城务工而不愿从事茶树种植。同时, 传统的茶叶种植中, 化肥使用和农药使用量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也远远超过合理使用水平, 恶化了生态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发展更注重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更关注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生态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茶园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生态茶园的设计和管理, 使其具有持续性、集约化、高效化的特点。持续性具体体现为生态、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四个方面, 集约化主要表现在资本、技术、劳动集约三个方面, 生态茶园的高效化体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1]。生态茶园的建设既能让茶农脱贫致富, 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其符合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当前生态茶园建设要多方考虑, 齐头并进。既要考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也要考虑茶叶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 还要考虑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色茶品, 更要考虑茶农收入的提高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只有这样, 才能使生态茶园建设更接地气, 推动生态茶园建设进入到一个新水平。本文结合当前及未来生态茶园建设提出几点对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态茶园的建设要向科技要效益。首先, 重视人才。两军对垒粮草先行, 生态茶园属于新产业, 复合型人才相对不足, 要提高相关人员的工资待遇, 吸引和留住人才。采取绩效机制来促动科技人员深入茶场一线为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聘请技术专家讲课、设立培训课堂等形式来提高茶农综合技术能力。其次, 生态茶园建设要着力引进、推广实用茶叶种植新技术、茶叶新品种等, 以此提高茶叶种植、物流、茶叶深加工等环节的科技含量, 来迅速提高茶叶烘焙, 保存、加工效益。再次, 要形成技术体系。生态茶园建设本身就是个系统工程, 它不是简单地教茶农一些茶树种植技术和茶叶保存、加工技术等就可以支撑运转的, 必须要将各种单一的、复杂的技术进行组织整合, 形成技术体系对员工进行培训。例如, 生态茶园技术体系迫切需要的就是大规模茶叶采摘技术, 降低茶园环境污染的有机化技术, 这些都将是生态茶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最后, 要有逐步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服务和技术对于生态茶园发展来说同等重要, 如设立茶叶科技推广科室负责茶叶相关技术的推广指导监督, 设立信息服务科室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为生态茶园建设服务, 让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更好地支撑生态茶园的发展[1]。
无规矩不成方圆, 生态茶园的建设必须在各方面实行标准化。一是要抓好茶场标准园基地建设。通过茶场标准园建设来满足生态茶园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要求, 从而促进茶叶生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是抓好茶树灌溉、施肥, 即生成标准化作业体系, 节约资源, 控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三是抓好茶叶品牌的标准化搭建, 吸收现有的茶叶品牌标准制定的经验, 打造茶叶品牌显著的生态标签, 广泛树立好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茶叶品牌新形象, 促进生态茶园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抓好生态茶园质量标准化, 质量标准化涵盖了茶树种植, 茶叶采摘前中后整过程, 也包括再加工及销售过程。具体的是在种植前要抓好对农药、茶树品种、有机肥的质量监管, 在种植中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为目标抓好茶园的相关质量例行监测, 在销售和再加工过程要有对应的质量管控标准, 如包装标准、烘烤标准等。完善的生态茶园质量标准化建设可为茶叶品牌的建立提供质量保证, 从而促进生态茶园建设的持续稳定的发展[2]。
政策支持是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动力。当前各级政府对生态茶园建设十分重视, 但专门针对发展生态茶园的支持政策较少, 缺乏基础环境支持政策, 缺乏对生态茶园生产主体成长的支持政策, 整体支持政策体系待建立完善。我国现有的茶业支持政策主要是从增产、增收考虑, 政策对生态茶园建设的支持仍显不足。比如, 对生态茶园发展保护区, 生态茶园旅游业发展, 杜绝人为的生产环境污染的政策支持;对生态茶园建设中的扩大种植环节、销售环节以及应对自然风险的政策支持等方面。对于茶农来说, 生态茶园还是个新鲜事物,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生态茶园发展的初始阶段, 没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仅靠民间力量将短时间很难广泛发展。生态茶园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被普通茶农快速理解, 在规模化生产技术掌握上也很困难。推广生态茶园迫切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来加大从业者的技术培训, 使其掌握生态茶叶生产技能和营销能力, 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生态效益, 逐渐吸引更多茶农回归茶园从事生态茶园建设。
生态茶园建设涉及多学科理论, 如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 还涉及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 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理论支撑体系。中国发展生态茶园受土地经营规模、茶园主体特征、市场化程度等重要因素影响, 当前, 我国的学科体系完整, 研究也比较深入, 但在跨学科理论的有机融合上还不完善, 在生态茶园上具体表现为研发出的一些生态茶园技术只具备单一学科的理论, 难以发挥出综合优势, 没有能够形成生态茶园理论体系。生态茶园的建设仅凭简单地整理茶农的经验是不够的, 它迫切需要足够的基础理论准备来对尚处于的试验阶段进行规律总结, 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基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考虑, 构建中国特色生态茶园发展理论体系是很有必要, 它的建立完善将促进成功的生态茶园模式复制并在全省范围推广。
生态茶园的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本文从生态茶园技术服务系统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理论体系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来谈对生态茶园建设的新模式, 也希望能让更多专家学者对生态茶园建设提供更多的对策建议, 共同来促进生态茶园在福建甚至全国的快速发展。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茶农收入, 增加茶农的幸福感。
摘要:我国已进入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并行发展的新时期, 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和治理越来越重视。我国传统茶园虽然通过茶林、茶果、茶药等种植模式提高了茶叶产量, 增加了经济收入, 但大部分茶园还是普遍存在茶叶品质不高、茶叶农残高、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不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目前, 全国对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与日俱增, 基于此, 侧重于生态, 从生态茶园的技术服务系统、标准化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理论体系四个方面来谈生态茶园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生态茶园,生态建设,模式
[1] 张锡友.高效生态茶园建设的技术要点[J].台湾农业探索, 2012 (3) :67-69.
[2] 黄天帆.强力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建设生态茶园——附城乡打造万亩有机生态茶园基地[J].中国茶叶, 2012 (8) :8-9.
推荐阅读:
游茶园作文07-16
茶园优美散文10-03
水坝建设的生态补偿模式研究05-29
生态立市创新发展模式11-05
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生态安仁06-26
水系生态建设06-24
生态社区建设方案05-30
生态建设社会实践07-08
生态文明建设试卷07-21
生态环境的建设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