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精选10篇)

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篇1

近来,我国道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其建设水平和规模巨大提高的同时,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甚至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和扩大.从生态学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1)对土、水、气、声、热等无机环境的影响;(2)对植物、动物等生命系统的影响;(3)对景观格局、过程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生命周期”概念分析并提出建设生态道路应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道路运营等阶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达到建设和谐生态道路的目的.

作 者:尹忠东 李一为 辜再元 赵方莹 赵廷宁 周心澄 YIN Zhong-dong LI Yi-wei GU Zai-yuan ZHAO Fang-ying ZHAO Ting-ning ZHOU Xin-cheng 作者单位:尹忠东,李一为,赵廷宁,YIN Zhong-dong,LI Yi-wei,ZHAO Ting-ning(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辜再元,赵方莹,GU Zai-yuan,ZHAO Fang-ying(北京林业大学边坡绿化研究所)

周心澄,ZHOU Xin-cheng(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篇2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的建设也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 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均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正确分析评价道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 这是摆在广大环保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2]。城市道路的环境影响评价就是通过对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 提出工程施工期、运营期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并分析其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为工程建设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 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2 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识别

城市道路建设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市中心区的道路改造工程, 而且有些道路为居民区或闹市区道路;第二类是城市新区建设道路;第三类是在城市外围规划区建设道路[4]。其中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前两种城市道路建设项目, 由于是在用道路, 其施工必然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根据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对工程施工期、运营期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和筛选, 其结果见表1。

3 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要素的识别与筛选结果 (见表1) , 本文重点对施工期和运营期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以减少城市道路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1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

3.1.1 环境空气

施工过程中基础土石方的开挖、堆放、回填和运输过程, 建筑材料 (水泥、石灰、砂石料) 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 施工垃圾堆放和房屋拆迁清运过程产生的扬尘, 沥青铺设路面产生的沥青烟以及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 均对周围区域的空气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是暂时的, 随着施工期结束, 影响也随之消失。

3.1.2 声环境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 其中对声环境影响较大的施工机械有推土机、装载机、压路机、挖掘机、摊铺机和自卸卡车等。施工噪声可近似看作点声源处理, 利用点声源噪声衰减模式, 可以估算声源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

LA=L0-20lg (rr0)

式中:LA——距声源r 米处的施工噪声预测值dB (A) ;L0——距声源r0米处的参考声级dB (A) 。

通过上式计算出主要施工机械噪声对环境的影响范围, 见表2。

由计算可知, 施工机械噪声在无遮挡情况下, 如果使用单台机械, 对环境的影响范围为昼间51m, 夜间281m。

3.2 运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

3.2.1 环境空气

运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来自行驶的机动车尾气。它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汽车排气管排出的含有CO、HC、NOx等污染物的内燃机燃烧废气, 约占总排放量的60%;二是曲轴箱排出的含CO、CO2气体, 约占20%;三是从油箱、气化器燃烧系统蒸发出来的HC等气体, 约占20%。机动车尾气所含成分比较复杂, 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HC、NOx等[5]。

这些污染源属于线性流动污染源, 对于城市道路而言, 汽车尾气对道路20~50m以内影响较大, 50m以外随着距离的增加影响逐渐减少。

3.2.2 声环境

道路建成后, 运营期噪声源主要是道路行驶的各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 (包括机动车发动机噪声、排气噪声、车体振动噪声、传动和制动噪声等) 。其大小与车速、车流量、机动车类型、道路结构、道路表面覆盖物、道路两侧建筑物、地形等多因素有关。

4 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措施

4.1 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 施工场地周围采用挡板围挡、封闭施工方式, 围挡一段、施工一段, 严禁敞开式作业。

(2) 配备足够的洒水车, 对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物料堆场等进行洒水, 保持一定湿度, 抑制扬尘污染。

(3) 加强回填土方堆放场的管理, 采取土方表面压实、定期喷水、覆盖等措施;对于渣土、垃圾、砂石等应及时清运, 不宜长时间堆积。

(4) 运输车辆应按规定配置防洒装备, 装载不宜过满, 保证运输过程中不散落;出入施工现场必须采取冲洗轮胎等措施, 防止车辆携带泥沙出现场。并规划好运输车辆的运行路线与时间, 尽量避免在繁华区、交通集中区和居民住宅等敏感区行驶。

(5) 施工堆料场、拌和站应设在环境敏感点下风向的空旷地区, 相距200m范围内, 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6) 沥青路面施工尽量使用商品沥青, 不应在施工现场拌合, 以减少沥青烟对周围环境及人体的危害。

4.2 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1) 严禁高噪音、高振动的设备在中午休息时间作业, 施工单位应选用低噪音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设备, 禁止使用柴油发电机组。

(2) 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与施工场所, 高噪声作业区应远离声敏感点, 对个别影响较严重的施工场地, 需采取临时的隔音围护结构, 土方工程应尽量安排多台设备同时作业, 缩短影响时间。将施工现场的固定振动源相对集中, 以减少振动干扰的范围。

(3) 施工运输车辆进出场地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区、学校、医院等声敏感点一侧;车辆进入声敏感区附近应限速, 减少或杜绝鸣笛。

(4) 禁止夜间 (22:00~次日6:00) 施工。

4.3 运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 加强对道路的养护, 使道路保持良好运营状态, 以减少扬尘的产生。

(2) 加强汽车保养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无尾气排放合格证车辆禁止上路, 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3) 加强道路两侧绿化, 栽种可吸收或吸附汽车尾气中污染物的乔木、灌木等树种或草坪, 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 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声干扰和防止环境污染, 还可以起到保护道路的作用[6]。

(4) 执行环境监测制度, 定期对道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尤其对学校、医院等环境空气敏感点的监测, 并建立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以便根据实际污染状况采取必要措施, 减轻不利影响。

4.4运营期噪声防治措施

(1) 临路首排不宜建设集中居民区、医院、学校等声环境敏感点。对于已建成的城区应通过限速、禁鸣、设置隔声等降噪措施减轻对现有敏感点的影响;对于规划建设的集中居民区、医院、学校, 建议在规划噪声敏感建筑的建设过程中, 其建设单位应组织实施跟踪监测。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如间隔一定距离、植树绿化、修建隔声屏障、隔声窗等降噪措施, 以减轻、避免交通噪声的影响, 保证声环境满足区域要求。

(2) 执行环境监测制度, 定期对道路沿线声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并建立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以便根据实际污染状况采取必要措施, 减轻不利影响。

(3) 加强对机动车鸣笛的管理, 禁止在环境保护目标较多的路段鸣笛。

5结语

对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 必须把好环境保护第一关, 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为环保管理部门的项目审批提供充分依据, 把城市道路建设和道路环境保护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但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除了本文探讨的几个问题外, 还有诸如不确定性评价、环境管理、施工监理、总量控制、公众参与等, 需要进一步地探讨。

摘要:分析了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特点, 阐述了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重点评价了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影响, 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城市道路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环境影响,措施,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方敏.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思考[J].江苏环境科技, 2004 (17) :43~44.

[2]刘翠萍.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甘肃科技, 2007, 23 (1) :200~202.

[3]张亚琴.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J].山西建筑, 2010, 36 (30) :291~292.

[4]王波.城市道路施工期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0 (4) :76~78.

[5]郭卫东, 吕科, 梁青槐.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03, 27 (2) :105~109.

浅谈市政道路建设生态环境 篇3

关键词:市政道路建设;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对策

目前,我国市政道路工程数量越来越多,有效的推进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工程项目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造成大量能源的消耗,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作为现代化的市政工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对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分析,从而采取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我国市政道路建设逐渐向着生态化方向而发展。为此,本文就以市政道路建设生态环境为重点研究课题,并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参考。

一、市政道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市政道路施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可以防止原有坡面排水沟渠受到破坏和避免原土层、岩层出现面蚀、溅蚀、细沟侵蚀等土壤侵蚀的情况发生,同时能够通过及时有效处理施工弃渣、降雨泥沙、弃土等,防止水土的流失。市政道路施工生态环境保护掌握水土流失规律和原因之后,进行公路建设,才能避免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破坏。另一方面,市政道路施工诱发的地质灾害常见于平地、丘陵和山谷之间,在这些地带进行施工,必须通过夷平、填充、削切等手段改变坡面、断面,从而给道路施工提供穿行条件。

二、市政道路施工建设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生态设计理念滞后

就我国当前市政道路工程设计现状来看,其中很多设计人员缺乏一定的绿化生态意识,在对道路路线进行设计时,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并未充分的考虑到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破坏。其次,部分施工单位虽然在施工之前已经对生态施工进行了认真全面的研究分析,但由于采取的生态施工方法不合理,或是采用了错误的生态管理观念,都将会使得公路生态建设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严重的制约了市政道路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植物材料选择盲目

在实际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因为选择植物资源的方式不科学,并未切实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等方面的情况,致使植物很难适应与生长环境,大大降低了植物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其次,由于盲目性的选择,使得一些侵略性较强在生长过程中严重怕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极大威胁了生物的多样性。

3施工管理问题

施工单位在进行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时,并没有严格遵守相应的道路生态规范标准要求,在、再加之一些施工单位缺少丰富的施工经验,施工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素质的监理人员和环保人才,导致其道路生态环境设计不合理,常常忽视了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偏移了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发展理念的初衷。

三、市政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1科学的规划设计

第一,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工程设计人员在对市政道路工程进行设计时,必须坚持生态环保的基本的原则,尊重生态环境,顺应生态环境的自然变化规律,充分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将市政道路建设与其更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并对周围的建筑物结构、地下水位分布情况进行全面的勘测分析,通过得到的勘查数据来制定出最终完善的施工方案,以此来避免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植被的破坏,并且,通过将大量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应用于施工中,加强对道理整体的合理布局,促使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二,路旁景观设计作为市政道路工程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与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在道路用地范围中安全的地带栽种一些绿色植物,以此来提高驾驶过程中的速度感。对于高速公路来说,可以栽种一些带刺的灌木丛,起到一定的围栏保护作用。其次,如果是高陡坡路段,由于其自身存在着较大的危险性,通过在该路段不安全的地带种植遮蔽式树丛,增强防撞性。另外,驾驶员在架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道路两侧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最终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所以,设计人员可以通过采用更多有效的绿化手法来对道路两侧进行修饰设计,阻挡驾驶员的视线,尽可能栽种灌木、宿根花卉这类数量较多的植物。

第三,生态恢复设计。结合道路的特点,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充分发挥植物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止灰尘、降低噪音等作用。生态的恢复要选择生长能力较强的植物,并采用工程措施,使得植物生长基质量附于坡面,保证植物生长。另外,生态恢复应该将植被护坡技术和污染防护工程结合起来,保证边坡的稳定和实现植被的快速恢复生长。

2.施工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施工。市政道路建设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环保专业人员,并进行科学施工,一方面是减少道路的占地和防止植被被破坏,一方面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态修复经验,采用补充机制,避免或者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道路施工过程中要按月召开工地例会,邀请各代表方参加,听取各方汇报,结合项目负责人是项目进度、质量、环保等的汇报工作,监理人员要定时检查和汇报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确保工程的科学施工和如期竣工。

其次,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减少施工污染。市政道路生态环境的施工污染主要有噪音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为了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首先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环保制度,健全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的环保管理人员,将环保责任落实到人;其次是要求各施工单位切实加强施工期环境的保护工作,合理规划施工场地,一是要采用低噪音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譬如在居民区采用降噪措施,控制噪音污染;二是在水体附近进行施工,要开挖沉淀池,将弃渣排入其中,防止水土污染水体和阻碍泄洪;三是在施工材料运输、装卸、搅拌过程中,要尽量远离居民区和其他公共场所,减轻空气污染。

3.加强环保监理。

首先,建立环保组织机构,并同步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每次监理工地会议由环保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下达环保工作指令,并建档约束。其次是以环境影响报告和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复意见的要求为依据,对所有监理人员进行环保知识培训,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第三是在环境监理过程中,利用工程分部、分项路段验收的手段要求施工方在正常完成施工任务的同时,务必完成环保监理工程师下达的环保工作指令。第四是在整个环保监理工作中,各监理单位的环保监理人员要将日常检查情况及时向项目办汇报,并与工程监理互相配合,共同推进生态公路的环保工作。

四、结束语

上所述,市政道路的生态环境施工对于保护道路周边的生态环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不仅能够保证道路施工的科学进行,还能够促进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道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经济、生态、大气、声音和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为避免公路建设和运营期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对该区域环境特点进行总结,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月辉,胡远满,李秀珍,肖笃宁. 道路生态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03)

[2]陈晓斌,陆剑,袁剑刚,杨中艺. 道路交通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08)

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篇4

道路贯穿于各类景观.道路网络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生态效应.道路的生态风险分析是基于生态效应,通过格局和过程的研究,综合评估各类潜在生态影响及其累积性后果.从景观生态学理论入手,分析了道路对景观的.影响,将道路对景观的影响区分为建设期和运营期2个阶段,并提出了基于格局和过程的生态环境指数,进而得出道路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以澜沧江流域上中下游的3个典型区为例,研究道路对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不同案例区道路影响的景观类型和格局不同,其风险的分布也不同,但综合风险指数和道路密度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作 者:刘世梁 杨志峰 崔保山 甘淑 Liu Shiliang YANG Zhifeng CUI Baoshan GAN Shu 作者单位:刘世梁,杨志峰,崔保山,Liu Shiliang,YANG Zhifeng,CUI Baoshan(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甘淑,GAN Shu(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昆明,650091)

水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篇5

摘要:水库是集灌溉、防洪、发电以及渔业、旅游为一体的水工建筑物。本文从水库的作用,水库对气候、水质等方面,分析了水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水库 环境影响社会影响

兴修水利工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旨在兴利除害,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然而由于人们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不强,对水利工程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没有全面研究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从而使水利工程在带来利益的同时,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水利建设事业和其它经济建设一样,出现的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水库的作用 1.1防洪作用

许多世纪以来,洪水给沿岸地区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洪水除了毁坏国民经济各种设施以外,还使农作物减产、牲畜死亡、工业企业和运输停顿、建筑物使用期限缩短甚至损坏、通信和供电中断等。在美国,总计有40%以上的城市和1400万hm2的土地遭受洪水的威胁,亚洲国家每年由于洪水泛滥而使近400万hm2土地上的农作物遭受损失,受洪水威胁的人口达1700万。

洪水引起损失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淹没的范围,而且也取决于一系列其它因素:如洪水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水位升高的速度和洪水来临前的预报等。为了防洪必须利用水库进行径流调节,修建蓄洪水库,也可以在洪水期存蓄多余洪水。

根据文献[1],分布在我国七大江河上的245座大型水库,其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km3,占七大江河总流域面积的34%。这些水库都己发挥或将要发挥很大的防洪效益。特别是在抗御1998年长江大洪水过程中,湖南j湖北、江西、四川、重庆等5省市的763座大中型水库参与了拦洪削峰,拦蓄洪水量340亿m3,发挥了重要作用。

1.2灌溉和渔业作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缺水,特别是干旱年份,农业将遭受很大损失。地球上土地灌溉面积如表l所示,总灌溉面积中约60%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和前苏联。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所有国家,水浇地的粮食收成比未灌溉的高l倍~1.5倍,个别年份甚至达到3倍。气候比较湿润地区,灌溉后的收成可提高50%。在天然状况下,河流水资源不可能保证流域内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因此需要进行径流调节。建设水库后径流得到充分利用,故使灌溉面积大大增加,同时又有可能在最优浇水时间引水浇地,增加自流灌溉面积,降低机灌费用。

水库的修建改变了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热力、水化学和水生物的状态,因而改变了鱼类的迁徙、繁殖和食料的条件。某些大型水库,尤其是梯级水库,显著地调节了下游河道季节径流。洪水历时和洪峰量的减少,引起产卵区面积缩小,因不能及时形成产卵的有利条件,鱼卵和种鱼在产卵区死亡。结合不同鱼类的产卵时期和产卵地点,由于幼鱼过早地离开产卵场,缩短了鱼的育肥期。水库的径流调节,在枯水年对渔业的不利影响尤为显著。为保护回游鱼群的种鱼,必须在坝上游开发产卵场。

值得注意的是,修建大型水库对渔业生产也有良好的作用。由于水库水面显著扩大,水库的捕鱼量比调节前的同一河段上的捕鱼量增加了许多倍。水库还为内陆水体养鱼业开发优良品种创造了条件。大多数水库对增加当地的渔业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辽宁大伙房水库[2],2002年~2004年渔业平均年产量1543t,收入2480万元。水库渔业收入占水库总收入的21.3%,是水库发电收益(82万元)和灌溉收益(193万元)之和的9倍,为水库综合经营的主要来源。

1.3供水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日益凸现,为了满足城市不断发展的需水要求,单纯依靠地下水和未经调节的地表水越来越困难。水库具有调节径流量的作用,一般水较清澈,水量和水位变化较小,但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在光照条件下水生物过度生长和繁殖易导致水质恶化,以至堵塞输供水管道及增加净水的难度,因此设计时都应慎重对待。

1.4动力作用

要发展现代的动力工业,不建水库是不可思议的。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火电站和核电站都需要水库。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建设水电站是解决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没有水库调节的水电站径流利用率很低(多低于0.1~0.2),其经济效益也低,因为不能利用丰水期的径流。所以,修建水库减少天然径流不均匀性,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前提。径流调节能够增加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增加发电量和提高径流的发电利用程度,这往往也提高了水电站本身的经济效益。通常,在河流上兴建的不仅仅是单个水库,而是梯级水库。它们之间不仅有电力联系,也有水力联系。修建调节水库可提高位于该水库下游所有水电站的发电量,因此水库水电站具有许多优点。水库对环境的影响 2.1对水质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一方面吸纳了流域汇流带来的污染物,另一方面原来流动的水体滞留在库内,这些变化使得库区水质发生了变化。它对水质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1)有利影响。库内大体积水体流速慢,滞留时间长,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可使水体的浊度、色度降低;库内流速慢,藻类活动频繁,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CaCO3和MgCO3并沉淀下来,降低了水体硬度。

2)不利影响。库内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库内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利于藻类光合作用,坝前储存数月甚至几年的水,因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富营养化。

2.2对气候的影响

1)对降雨、气温等气象因子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2)对降雨地理位置和季节的影响。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一般夏季水面温度低于陆地温度,水库水面上部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使降水量减少;冬季水面温度高于陆地温度,大气结构不稳定性增加,降水略有增加。根据文献[3],及其上游建库后雨量有所减少,而一定距离的外围区域降雨则有所增加,整个水库流域范围内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大。因此,水库修建引起了降雨地理位置和季节的重新分布。3)对气温的影响。从季节分析,春季气温回升,水体吸收热量升温较慢,水面温度低于陆地气温;秋冬季节气温下降,水体储存了大量的热量,水温下降,同时向大气输送大量热能,使空气增温,水面温度高于陆地温度。从年平均气温看,蓄水后库区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并且年温差、日温差减小。

2.3对生物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库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库淹没区由原来的陆地生态环境变成水生生态环境。天然植物被淹没,原来的自然河流变成深水型水体。这种变化影响了库区水生和陆生动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

1)对陆生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库区的淹没和库区永久性的水库水电T程建筑物对其范围内的陆生植物和动物会造成直接破坏,除此之外,局部气候的变化,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也会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库淹没区和浸没区原有植被的死亡,以及土壤可溶盐都会增加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库区周围农田,森林和草原的营养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水体,从而形成富营养化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有利于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底生植物的牛长繁殖,喜欢流水生活和静水生活的鱼类的数量将在水库内增加,而对适应于急流中牛活的鱼类,如体形细长、善泳或有吸盘等吸附构造的鱼类,将小能在库内生存。此外,水库大坝的修建,会隔断某些逆流产卵的鱼类的回游通道,影响这些鱼的繁殖。

2.4水库引发的地质灾害 水库蓄水投入运行后所遭受的破坏主要有渗漏、滑坡和开裂,其中渗漏最为主要,其它两种事故也与渗漏作用有关。渗漏分管涌、流土、接触冲刷和接触流土四种渗流破坏类型。

根据产生部位和原因的不同,渗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下游坝坡渗漏。浸润面从下游坝坡出逸,致使坝坡湿润或沼泽化。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均质坝或混合土料坝型中。过高的浸润面将增加滑坡的可能性;另外,在渗流的长期作用下,以及自然条件(温度、降雨等)的影响,坝坡土的抗剪强度将减小,从而引起局部渗透破坏,导致坝坡滑塌;

2)坝后地面出现砂沸、砂环、泉涌、管涌或沼泽化。对表层为透水性较小的粉细砂、淤泥或壤土,其下为强透水的砂砾石或砂层的成层地基,若坝后没有采取排水减压(减压井、沟)措施,或虽有排水设施但滤层级配不良或施工质量差,造成排水设施被堵塞,则此种地层的渗流出逸坡降往往是较大的。当出逸坡降大于表层土的临界坡降时,坝后地面即出现砂沸等破坏现象。对单一地层,若防渗设施质量不高或渗流出口无排水滤层保护,在坝后地面也易产生砂沸或管涌;

3)各种接触部位渗漏。在坝体与坝基或岸坡、坝体与刺墙、齿墙或涵管(刚性体)、两种不同粒径土的界面、防渗设施与破碎基岩等之间的各种接触部位,由于设计和施工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易成为渗漏的捷径,并引起接触冲刷而导致坝的失事。如岳城水库就是由于砾石和中细砂之间层间系数过大,不满足滤层要求,使得中细砂涌入排水管,并在暗管上部坝坡出现塌坑一处; 4)混凝土防渗墙渗漏。在一些采用混凝土防渗墙的工程中,一是由于施工技术和质量问题,在墙的搭接处存在张开的缝隙,缝内充填泥浆,从而降低防渗效果;二是由于刚性防渗墙与塑料防渗体的联结部位设计不当,易产生渗漏。如北京的西斋堂水库,混凝土防渗墙的渗漏就是由于墙段搭接不良引起的。

5)坝体裂缝渗漏。一旦坝基或坝体中产生了裂缝,大坝抗渗透破坏能力将显著降低,从而引起渗漏事故;

6)岩溶渗漏。由于基岩内存在未经处理的、且与裂隙和断层连通的岩溶,是导致在基岩内产生集中渗漏,冲刷与其接触的防渗体,并使下游覆盖层承受较大的水头,致使发生渗漏破坏;

7)绕坝渗漏。坝的两岸山体裂隙、节理发育,或有断层和岩溶,或为透水的第四纪堆积层,则绕坝渗流除影响山体本身的安全外(例如浸润面过高引起滑坡),对坝体和坝基还产生如下不利影响:抬高岸坡部分坝体的浸润面和坝基的扬压力;在坝体和岸坡的接触面上可能产生接触冲刷。

3结语

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篇6

2.1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要秉承科学合理的理念

在建设中,一定要遵循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合理要求,并且谨遵科学环保的环保理念,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战略,使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建设。在建设中务必贯穿环保的理念措施,从思想上将环保落实于建设中,以求两者间和谐发展。

2.2通过合理的机制、制度等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进行规范

在建设中一定要制定合理科学的机制制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建设,在制度上为环保提供坚实的保障,明确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系列不利因素对环保产生威胁。

3总结语

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对促进国家兴旺发达有极大的作用。然而,在国家发展时,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愈加显著,生态环境的退化将直接影响到国民,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中对环境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我们必须要注重环保的重要性,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哲学反思[J].黑龙江水利科技,(05).

[2]轩辕晓璐,宾凌燕.对阿勒泰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认识[J].内蒙古水利,(01).

[3]孙超.浅析开都孔雀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科技资讯,(22).

[4]黄玉莲,李盈,万鹏.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J].科技信息,(21).

[5]温振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浅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03).

道路绿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道路绿化,边坡生态防护,生态环境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尤其是道路的建设日益加快, 而在道路建设中, 必然改变当地的生态平衡, 而道路边坡的绿化在协调道路建设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营造舒适的公路景观环境、提高行车的安全性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道路绿化的功能性

1 提高公路行车安全

道路绿化的交通功能主要包括中央分隔带的防炫功能以及沿线绿化带的视线诱导作用。

2 改善道路周边环境

道路绿化能使生硬、单调的道路线形变得丰富多彩, 使裸露的岩石边坡披上绿装, 使新建道路对周围环境景观的负面影响降低, 给公路的使用者提供优美宜人、舒适和谐的行车环境, 同时防止道路范围内的水土流失。

3 维护生态平衡道路的建设

由于大量填挖土方, 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和原系统的稳定性, 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原有河流水系的改变等;道路使用阶段又造成了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道路绿化的生态功能体现在能减缓道路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冲击, 如吸尘防噪、净化空气、水土保持、降低路面温度、维持道路沿线生物多样性等。对于所有的道路, 不仅是高速公路的边坡防护, 更应该有生态防护的理念。边坡绿化工程不作为道路建设的主要工程, 因此边坡的生态防护研究也被忽视了。

边坡绿化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新行业。对于边坡绿化, 大多数非业内人士会望文生义, 认为是绿化种草, 跟园林绿化差不多。其实并非如此。边坡绿化是“工程绿化”, 与“园林绿化”相去甚远, 边坡绿化有其特殊性, 应该具有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在其中, 否则是做不好绿化工程的。现在国家没有边坡生态防护的教科书, 没有边坡绿化的国家技术标准, 监理没有监理规范, 预算没有预算定额。因为无标准, 无规范, 技术上就出现了一些“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观点。边坡绿化行业出现的时间不长, 技术方法却比较多, 如:客土喷植技术、TBS技术、厚层基材技术、植被混凝土技术、喷混植生技术等等。对于浆砌片石、挡土墙、喷锚式护坡等传统的护坡系统, 将是强大的冲击, 相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边坡生态防护事业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

边坡生态防护是指用活的植物或用植物和非生命的材料相结合的方式, 代替纯工程防护的方式, 通过种植植物, 靠植物根系与土壤间的附着力以及根系间的相互缠绕来达到加固边坡、提高边坡表面抗冲刷的能力, 起到稳定坡面和防止侵蚀的作用, 同时又能恢复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 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

日本在这方面的发展是世界领先的, 日本国内客土喷播已开发20多种施工方法, 施工公司已经发展到几百家, 被誉为“从种子到森林的再生技术”。日本的绿化施工包括机械或人工实施。机械施工包括种子喷播法、客土喷播法、厚层基础材料喷播法等;人工施工包括植生带法、挂网法等。由于种子喷播法及植生带法只能实现人工植草绿化, 而日本国内推崇与自然协调、能持续繁衍的植物群落, 故多使用客土喷播法。目前, 日本正在抓紧研究特殊空间绿化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公路边坡绿化技术”、“景观仿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日本, 对边坡的治理和绿化十分重视, 其绿化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除坡面必须的工程防护外, 其他全部采用植物防护方式来达到防止雨水冲刷、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这对环境生态而言是较为理想的状态。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道路建设的绿化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等还比较落后, 边坡的生态防护也是如此。长期以来, 路基边坡的生态防护技术一直是道路修筑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主要以低等级公路建设为主, 由于交通量小, 深挖高填较少, 生态防护工程不作为道路建设的主要工程, 因此边坡的生态防护研究也被忽视了。尤其我国西北部,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西北部的开发亦是日益加速, 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日益加重。近年来, 春冬季的沙尘暴天气时有发生, 这与人们对环境绿化恢复的忽视有重大的关系。

4 结论

道路在路线长度及质量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 不应该把道路建设的理念仅仅停留在通行的基础上, 如何建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特色道路是建设道路的必然选择。道路绿化及边坡防护形式应对生态效果及自然环境给予结合, 继续加强植被生态护坡的理论研究及标准化规范化研究, 通过植被护坡与工程护坡的结合, 重视边坡生态防护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综合考虑乔、灌、草、藤、花等多种植物, 使道路边坡形成既有护坡功能, 又有优美、和谐的坡面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 (2005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2]周培云, 张俊云.植物护坡工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建设;生态坏境

前言

我国的社会在发展,为了保证人们对水的需求,便不断的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的确给我们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推动作用。然而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时间比较长,因此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一个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是要保证在生态环境受到很好保护的基础上。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中水的影响

如果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选择在河流上进行建造堤坝,那么必然在坝上的区域内会有范围较广的水域,就会造成原来的水的特性发生变化。比如原先是急速流动的水,可能因为水利工程中的大坝的建成,就变成了静水,进一步会导致原有的水温变化,甚至于水质的变化。上游的水的特征受到影响,相应下流的水也会产生变化。在变化后的水中,其水体很可能出现富营养化,泥沙的含量大增或者是水中的指标发生变化。在下游的水域,会因为上游坝中的水质发生变化,相应的导致其水体的变化,对于下游水域中本身具备的自我净化的能力也很可能会丧失。在一般情况看来,如果在没有污水排入河流内的情况下,河流的自我情况比较好的情况下,在这里建成的水利工程对下游的水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河流中水之前就被有污染过,那么就会对下游的水质造成巨大的破坏。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中气候的影响

2.1水利工程建设对大气温度会造成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水库的区域原先可能是陆地,现在为了能够适应水利的需求,就将其改造为水面,这样大气和陆地之间的空气对流就变成了和水面之间的对流。所以能量的交换的强度和方式都与之前不同,那么必然会导致大气的温度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冬天的时候空气和水库之间的温度要比陆地的高,但是在夏天就截然相反,空气和水库之间的温度要低的多。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大气温度有明显的改变和影响。

2.2水利工程建设对雨水会造成影响

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当地的雨水的量和降雨的时间都会造成影响。在影响降水的诸多因素中,其中一个是如果温度比较高,导致水面蒸发的水蒸气比较多,那么空气中的湿度会相应增加,从而会导致降雨。另一方面,如果在起大风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流线辐射,这样对降水量会造成减少。因为库区是水面,若是在暖季的时候,水面的温度会比较低,其大气的结构会比较稳定,从而不容易发生对流,也会致使降雨量降低。由于水利工程的建成,就会有水库的存在,那么在不同的季节,就会对降雨有极大的影响。在空气湿度比较大的地区,其空气中蕴含的水蒸气比较多,那么这时降雨的条件就取决于对流的发展或空气上升运动的强弱,因此在气候较暖的时候,库区上方气压稳定,就会导致其附近的降雨量的减少。相反在气温比较低的季节里,库区的上方气温比较高,空气湿度大,所以就会导致附近地区气温降水比较多。对于在比较干旱地区建成的水库,由于水库的影响,水库所在区域常年的空气湿度比其他干旱区域要大的多,因此无论气温是高还是低,都会有较多的降雨量。

3.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坏境其他方面的影响

3.1对生物的种类会造成影响

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会对经过长期优胜劣汰形成了的物种平衡的一种状态造成影响。对于生态环境是需要平衡的生态体系和规律的,这其中生物的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种类的繁多对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构成环节。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中的生物和陆地上生存的生物都会产生影响,影响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据调查情况来看,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对生物种类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在众多的影响中,对于在建造水利工程的水域中的生物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比如会导致在水库中的储存的水比外界的水位要高,那么在水中生存的生物如果遇到要产卵,其需要的坏境就发生了变化,就会比之前要困难的多。同时,水位的升高会造成河流的生态环境和系统发生变化,水中生物的生长环境也会受到影响。在河流中生存的鱼有其本身的生存习性,比如其每年都会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迁徙,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建成,造成其迁徙路线的路线被阻断,那么就会使得鱼的种类急剧的下降,从而对鱼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影响。不仅是水中的生物会遭到影响,对于陆地上的生物也不能免于受影响。如果需要建成一个水利工程,就会占用陆地,那么就会占用陆地生存的生物的土地,对这些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而造成的破坏是永久性的。因为水利工程的用地,那些生物永远都不能回到他们原来的家园。与此同时,对于水利工程所占用的地区的土地,其会造成土地的土壤的特质发生变化,其中土壤很可能会出现盐碱化和沼泽化,这样对生态坏境的破坏非常大。总之,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水会淹没大量的地区,夺取了各种生物的生存地点,和改变了它们的生存环境,这就造成了生物种类的急剧减少。

3.2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会造成影响

为了适应我国发展的需求,水利工程的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逐渐扩大,但是与此同时给生态系统的平衡也造成了巨大了破坏。水利工程的建成,可以对我国生产用水上有巨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根据意愿调节水量,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整个过程中,必然会占用土地,各种施工材料的运输,人员的工作,各種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在水库建成后,对当地的环境和气候也造成了改变,从而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此对整个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破坏。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淹没大量的草地和森林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使原先生存在那里的生物造成了影响,同时对气候、降水、土壤等各种方面都会造成破坏。而且水利工程的建筑选址会在高山峡谷地区,这都是一些生态坏境好和生物种类丰富的地区,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会使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了破坏,而且会造成永远也无法恢复的状态。

4.结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确实给我们的社会带了经济效益,但是在注重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知道,水利工程的建设,一般会对生态中的水、气温、降雨、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都会有影响。因此,必须认识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巨大的影响,所以要做好保护工作,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周开瑞,徐孝洪,孙东亚.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9).

[2]陈香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02).

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篇9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息息相关, 兴建水利工程大多需要对河道等进行改造, 极易对其水文环境造成影响。一是水利工程通过截流等进行施工建设, 致使靠近河坝的水流量增加, 对河流的水流速度产生影响, 导致下游流速减缓, 泄水量减少, 下游地区河流在枯水期水流补给缓慢, 延长了枯水期;二是水利工程水文条件的影响, 通过对河流上游进行堵截放行来调整河流流速及下游水量, 日积月累会使上游水位升高, 下游水位因水动力的变化产生下降甚至断流, 导致一些池塘或湖泊等因水源缺失而干涸;三是水利工程对水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河流上游的建造使得水速产生变化, 水流由动水变成了静水, 水温也随之改变;四是施工过程中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也会对水质造成影响。将大量施工垃圾倒在河流中, 破坏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导致河流水质浑浊, 甚至可能因常年污染物质沉积而使河流中含有大量的有毒危险物质, 威胁河流周围居民的安全与健康[2]。

2.2 对气候和局部大气的影响

水利工程会对局部的气候包括降雨、气温等产生影响。水利工程对河道的改流将使区域生态水循环发生改变, 使与空间的接触面在工程区域因人为的干涉由陆地转变成了水面, 从而改变了该地区的空间能量转换方式, 导致空气中水分增多, 空气强度发生变化, 年平均气温将会增高。另外, 水利工程建设对大气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在我国普遍得到了较好的控制[3]。

2.3 对土壤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周边地区水流速度减慢, 造成地下水位升高, 引起沼泽化等问题。生态循环将会减少土壤中的含氧量使土壤肥力下降, 影响该地区农作物的种植;植物生长环境也会因沼泽化而过分湿润, 产生植物的衰败, 甚至会引起该地区整体环境的衰败, 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发展。

2.4 对地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易使周边土地在长期湿润状况下发生地质疏松, 导致土壤稳固能力降低, 在暴雨等恶劣自然天气的影响下较易出现塌方及滑坡等灾害事故, 严重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此外, 一些较大型的水利工程蓄水能力较强, 蓄水较多会使该工程区域岩石因不断增大的水压而产生破碎, 将会引起地壳不平衡甚至地震。

2.5 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 篇10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04日

一、许可事项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后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化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重新审批(以下简称“重新审批”);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后5年方决定开工建设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重新审核(以下简称“重新审核”)。

二、许可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三条;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第二十四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十八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九条;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二条;(五)《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七条。

三、实施机关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四、许可凭证

《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批准书》

五、许可条件

(一)拟建项目符合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规定;

(二)项目已获得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符合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对所在地区环境质量无重大不良影响,无重大环境安全隐患;

(三)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和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符合国家技术规范。

六、需提交的材料(一式二份)

申请审批(含重新审批和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应同时提交下列材料:

1、《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申请表》;

2、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同时附电子版);

3、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并增加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应有技术评估机构的评估意见,只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应有专家的审查意见。

4、涉及水土保持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应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申请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直接填报《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申请表》(同时附电子版)。

申请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还需附环境状况变化的说明。

七、许可程序和时限

(一)程序

1、申请

项目建设单位将申请许可所需材料提交市环保局接件大厅。

2、受理

接件大厅工作人员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分别作如下处理:(1)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2)申请事项不属于本局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3)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告知申请人当场更正;

(4)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5)申请事项属于本局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局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许可申请。

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局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3、审查

按照许可条件对申办材料进行实质审查,审查发现许可事项直接涉及他人重大利益的,应按有关规定分别告知相关人,并按有关规定在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意见或依法听证后提出审查意见。

4、决定

符合条件的,颁发《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批准书》;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二)时限

上一篇:销售人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下一篇:爱惜时间的手抄报美观好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