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精选8篇)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1、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进入21世纪,全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追求可
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我们既要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转变增长
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
展。在此形势下,浙江省于2003年3月全面启动建设生态省的计划,嘉
善县又同时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为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单位
之一。发展生态工业、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省、县政府的共识和
要务。
2、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嘉善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东南侧,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是浙
江省接轨上海的第一站,距上海70公里、杭州90公里、苏州75公里。
嘉善交通便捷,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水路纵横交错,大大缩短了
与三大城市的距离。位居三大经济发展节点的中心地带,嘉善在接受三大
城市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辐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易于
与这几大城市形成工业产业互补的态势,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实
现相互的协调发展。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不仅有利于本地生态工业的良好
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工业的发展。
3、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嘉善县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2001、2002年连续两年位列
全国百强县(市)第31位,2003年又跃居全国百强县第29位。2003年全
县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生产总值达到102.3亿元,人均GDp达到3150
美元,列全省第6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0.3亿元,增长32.5,增速列
嘉兴市第一;合同利用外资4.3亿美元,列嘉兴市第一、全省第三;实际
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列嘉兴市第一、全省第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达13335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6138元,增长9。
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嘉善县的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
展。业已形成木业、电子、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产
业占全县工业总量的比重超过60。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4.13亿元,比2002年增长16.9;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04亿元,比2002年
增长22.8;规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37亿元,比2002年增长30.0。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技
术产业也开始崛起,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呈现强有力的市场需求。2003年,水泥、丝等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均超
过100;配混合饲料、塑料制品、水泥预制构件、电子元件等产品的产
量增长幅度也高达50左右;人造板、机制纸板、标准紧固件、轴承等传
统优势产业则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充分显示了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
力。
4、初具生态工业雏形
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经济的关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7.4;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为0.3201吨标准煤,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项目投资区域集聚度明显提高。2004年1-8月,县经济开发
区、木业城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县总量的60多,而“一
心四点”五个镇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11镇的总量的90多。
招商重点从单纯追求项目数量和项目金额不断向追求引资质量转变:无论
是单个项目的投资额,还是土地的投资密度、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比去年有
了进一步的提高,一些投资密度低或污染重、能耗大的项目遭到婉言拒绝。
5、生态工业建设的组织保证日趋完善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的要求,为保障生态县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嘉善县早在2003年底就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由县委主
生态工业的基本内涵
工业是现代化经济社会的核心, 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也是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 工业也是影响城市社会发展和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是当今城市环境危机的根源所在。传统工业的发展导致进入自然界的废物和污染物越来越多。这些“污染物”既造成了环境污染, 又威胁到了人类健康。同时,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工业发展给环境留下了大量的“三废”及其有毒物质, 极大地破坏了工业所在区域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平衡。通常的解决办法是“末端治理”, 即对“三废”及其有毒物质进行处理。这种所谓的“减少污染”实际上是“转移污染”、“分散污染”。这种“末端治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减轻部分环境污染,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为此, 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善生态环境, 就必须“从源头开始预防污染”, 即建立“生态工业”体系。
所谓生态工业, 是指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和进化型工业。在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基础上, 从区域范围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原理对企业生产的原料、产品和废物进行统筹考虑, 促使现代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工业的主题之一是采用消除或重复利用废料的“封闭循环”生产系统;主题之二是提高产品的使用周期, 减少废物的产生和资源的浪费与消耗。可见, 生态工业的发展既要着眼于每项工业生产的全过程, 又要着眼于地区工业生态的全局性和互补性。因此, 生态工业的发展为全面、根本地解决和控制污染, 为节约资源和能源, 以及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际策略, 是一个城市实现其产业生态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发展生态工业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发展生态工业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 是我们当前非常紧迫而必要的一项工作。主要体现为:生态工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生态工业建设符合环境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发展生态工业是解决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
(一) 发展生态工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生态工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形成生态上和工业上的两个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通过“能量转化”、“物质交换”等原理, 使一企业的“废物”成为其他企业的原料或能源, 使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化为全程控制, 从而达到无污染或污染排放最小化。同时, 生态工业涵盖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社会、文化与意识多个层面, 并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外向型、开放式的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既要发展经济, 又要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可见, 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才能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 发展生态工业符合环境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环境管理思想和方式必然实现以下转变:环境污染由“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 环境管理由单纯的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 环境保护由政府调控为主向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转变等。生态工业的建立, 使在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 既实现了区域内的清洁生产, 又实现了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 由于废物的充分利用能够带来一定的效益,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 污染治理是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自觉行为, 而不是在政府行政强制下的被动行为。因此, 生态工业建设符合我国今后环境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发展方向。
(三) 发展生态工业是解决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
发展生态工业是解决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首先, 生态工业的最高目标是使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 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很少, 甚至零排放。其次, 生态工业强调实现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路循环, 建立工业体系中不同工业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 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 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正效益的目的。再次, 生态工业要求把一些企业产生的副产品作为另一些企业的生产原料或资源加以重新利用, 而不是把它作为废物废弃掉。这种回收利用过程是工业生态链的行为。
生态工业建设的载体与核心
生态工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建设领域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它涵盖生产、消费等多个领域;其建设方法具有广泛的互补性, 不仅要采用传统污染治理和总量控制手段, 还要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 并注重吸纳应用现代管理工具。为此, 要重视生态工业建设的载体和核心, 即重视生态工业园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建设。
(一) 生态工业园区的基本概念
工业园泛指被分割和开发以供多个企业同时使用的大面积区域, 一般具有某些可共享的基础结构, 企业间有比较紧密地联系。工业园的类型主要包括出口加工区、工业群、商务圈、办公园、科研园以及生物技术园等等。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 是指各种产业群体或企业群体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集聚起来, 进行物质原料、副产品循环使用、能源层叠使用等的生产合作园区。园区内企业通过质能循环合作方式进行物质、能量的优化配置, 达成企业间产业共生式关联, 使产业系统获得互补的、共生网络式的集聚效应, 从而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产业系统通过质能循环, 使原材料、能源消耗和有害废弃物排放达到最小化, 从而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 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关系。
(二) 生态工业园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思路
生态工业园区与高新技术产业是生态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的一种重要依托。因此,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应改造重构原有工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区, 搭建生态工业园和高薪技术产业建设的技术平台, 加强信息沟通和改善产业环境, 完善政策引导和支持,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 改造重构原有工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区。
我国以前的园区成长主要是依靠廉价的土地和优惠的政策起步和发展的, 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 这种优惠政策已不存在, 而我国人多地少和城市化的压力需要严格控制城市对耕地的占用。因此, 在原有园区的基础上改造重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充分利用原有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开放的市场环境, 调整招商引资战略, 由政策优惠转向废弃物交流、共同获利、共同管理环境等成本节约的利益驱动, 重新定位竞争优势, 将赋予现有园区新的活力。
2. 搭建生态工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的技术平台。
生态工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需要生态技术予以支撑, 生态技术的开发离不开科研投入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因此, 搭建生态工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的技术平台主要包括两点内容: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 不断提高科技支出所占的财政比重, 确保科技攻关资金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基金落实到位。并对关键技术, 如信息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物质循环利用技术等进行攻关, 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二是强化与企业的科研创新和交流, 一方面, 开发资源利用的新方式, 延长经济产业链条, 提高生产效率、节能效率和生态保护效率;另一方面, 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科技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 提高科研成果的推广普及率,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加强信息沟通和改善产业环境。
目前, 大部分企业对生态工业的策略以及实行生态工业的费用和效益等缺乏认识, 对生态工业的理论、实践以及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更是知之甚少。因此, 加强信息沟通和改善产业环境, 有利于生态工业的建设和发展。首先, 要加强对生态工业的宣传。不仅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舆论工具,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还要围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召开一系列研讨会、经验和技术交流会。其次, 要加强政府、园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搭建信息平台, 加快相关信息的传递和流通, 促使工业园积极开展生态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 还要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国际上著名的生态工业园区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 充分吸收国际信息, 借鉴成功经验, 避免走弯路。
4. 完善政策引导和支持。
为了使生态工业园区快速、健康的发展, 需要当地政府和园区管理部门的支持和推动。首先, 要为园区推进清洁生产、建设生态网络类的项目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如专项基金支持、提供贴息贷款等, 通过政策导向促进园区的生态化探索。其次, 要加快制订、颁布环境保护相关条例和办法, 出台有关土地、税收、信贷、排污费返还的政策法规, 以保证生态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再次, 要重视制订相应的支持鼓励政策。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市场化运作。加大对环保科技产业、废物资源化企业的税收减免、财政扶持、贷款担保以及利率优惠力度, 吸引废物资源化企业入园。
5.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进一步跟踪评估生态工业园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 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它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发展指标, 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GDP年平均增长率、人均GDP、万元GDP的综合能耗、新鲜水消耗等) , 经济发展潜力指标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等) ;二是生态工业特征指标, 如有无成熟的生态工业链, 重复利用指标 (水资源、原材料、能源等的重复利用率) , 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如信息网络系统、废物处理共享设施等)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如环境保护指标 (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污染物处理处置等) , 环境绩效指标 (万元GDP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及有毒有害废物等的产生量) , 生态建设指标 (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区绿地覆盖率等) , 生态环境改善潜力 (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等) ;四是绿色管理指标, 如政策法规制度指标 (园区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园区内部管理制度的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等) , 管理与意识指标 (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园区企业ISO14001认证率、生态工业培训等) 。
参考文献
[1].金涌, 董丽华, 赵风云.循环经济与科学技术.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04, (4) .
[2].赵小苗, 赵小惠.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河北工业科技, 2001, (1) .
[3].杜丽丽, 付颖.浅谈生态工业.中国环境卫生, 2006, (4) .
[4].耿勇.生态设计策略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3, (1) .
[5].邓伟根, 陈林.生态工业园构建的思路与对策.工业技术经济, 2007, (1) .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绿色发展
我国工业园区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但目前园区建设普遍存在污染企业相对集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控制污染不利,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环境承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创建生态型工业园区,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水平,实现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 工业园区的定位
建设工业园区是把企业向更大规模、更高档次、更大科技含量推进,把工业园区作为产业升级的载体,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园区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通过产业链关联共同使用公用基础设施、集中管理降低运输成本,发展循环经济,能获得比单个企业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 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这类方法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新加入企业和原有经过改造的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生态工业园区是最具环保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
国内外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科学规划和合理组织,营造良好的建设发展环境,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集聚效应和规模发展,才能打造出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物质减量循环、污染控制有效、管理体系完善等功效于一体的工业企业集聚区域。[1]因此,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河北省现有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工业园区建设始于“十二五”期间,“十三五”得到蓬勃发展,现已形成县县有园区的局面。多年来,工业园区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很多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来看:仅仅依靠末端治理,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的成本将非常高。梳理现有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现状及管理水平,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园区规划不科学,产业布局不合理
工业园区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提速密不可分的,各地为了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顺应上级工业企业进园入区的要求,发挥土地集约化效益,为建园区而建园区,不论是园区选址、产业定位还是园区布局,都带一定的盲目性。园区规划往往不是在充分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缺少科学性,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不能很好地衔接与协调。
2.2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环境问题突出
工业园区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配置,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然而,由于目前许多园区的规划得不到落实,集中供水、供气、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设施不完善,固体废物处置场、甚至给排水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规划承诺的设施未能先建先行,先期入驻园区的企业不得已而自行建设临时设施,导致造成重复性投资,分散治污水平低、排放去向无出路等现象,还形成一个企业一座锅炉房、烟囱林立,一个企业一个污水处理站、排污水分散的局面,造成园区企业肆意排污难监管,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2.3 准入门槛低,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效益难发挥
由于园区企业大多是当地形成的众多特色企业的简单聚集,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规模效益难以发挥,致使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普遍。企业设备自动化水平有限,清洁生产水平不高,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污水平低,单位产品排污量居高不下。
2.4 环保管理薄弱,环境保护与GDP追逐相矛盾
政府建设园区重点考虑如何招商引资,怎样实现GDP的增长,从而忽视了环保工作。有的園区虽然组建了安全环保部门。地方政府的GDP政绩驱动,使园区环境管理弱软无力。
3 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集中治理、统一监管的原则。[2]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推动工业聚焦区生态化改造和产业升级,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1 以规划环评统领园区建设,与项目环评协调联动
园区的规划环评应遵循全程互动、一致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2015年实施的新《环保法》明确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环评的法律地位。多年的实践表明,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对园区建设从决策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特别是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颁布实施,建立了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3]
新《环保法》提出:环境保护要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4]规划环评基于区域发展与环保的综合要求,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明晰园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功能区、环境敏感区的生态位置关系,论证规划目标与发展定位的合理性、规划规模的环境合理性、规划布局合理性、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环境合理性等,并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科学有效的规划调整建议,提出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4]工业园区应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体现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捆绑机制,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可以避免工业园区盲目建设,或因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引发新的区域性环境问题。
nlc202309011806
3.2 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准确定位
首先,工業园区的设立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红线的总体要求,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设立工业园区。如果工业园区选址涉及村庄的,应考虑村庄搬迁,或合理规划园区工业企业布局,通过功能分区、物理隔离等措施,实现生产区与生活区的相对独立,避免因园区开发而造成对村庄居民的污染影响,避免形成“城中园”或“园中村”。
第二,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应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产业布局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匹配,功能分区应与环境保护目标一致。如果上述关系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想进的项目进不来,进来的项目无处放,园区内部相互制约。比如某园区,本来产业定位是新能源产业的制造基地,但地方政府为了规划好获批,园区规划中只划定一类、二类工业用地,土地利用规划明显与产业定位不协调。如果该规划获批,则太阳能、风能产品、储能设备制造企业就都不能入驻,明显与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相违背。在规划环评过程中,通过与规划部门沟通,及时对规划用地类别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三类工业用地;并且对功能分区提出了优化建议,将污染较重的产业布局在远离生活区的位置,基本无污染的产业与生活区相邻。不仅使园区规划得以顺利实施,也从源头避免了园区工业生产对周围环境形成污染。
3.3 基础设施先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是根本
环境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既是工业园区的必备条件,也是优势所在。园区可依照现化化的水准,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园区道路、供水、供热、天然气、雨水、污水、供电、通信等网络,集中供水、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固体废物处置场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配置和废水固体废物的集中处理处置和统一管理。园区环境基础设施要在企业入驻前先行建设,为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创造条件,但要根据园区的开发时序合理规划分期建设规模和建设时间,既要避免企业因无设施可依托形成的无序排污,也是避免园区初期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过大造成的浪费。
3.4 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总量控制,实现源头控污
各工业园区应根据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确定发展目标,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对入区企业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总量控制,来倒逼产业“淘汰落后”、“上大压小” 、“上档升级”,从源头控制污染。
首先,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应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新环保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再者,就是产业选择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及传统产业相衔接,既不能“低小土”规划落后,也不能“高大上”脱离实际。对于地方特色产业,要用引导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淘汰落后”、“上档升级”。《新环保法》规定: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三,要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确定应当由目前的目标总量逐步向环境容量总量过渡。在某地太阳能产业建设项目审批时,科学地运用了环境容量总量,为保护区域水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地环保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出了科学预见,并用环境容量倒推的方法确定了合理的排放浓度,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了预见是科学有效的。
第四,以环境容量为先导,引导行业有序发展。有的行业过分集中又会受到环境容量的限制,因此要控制建设适度规模,不能盲目地发展。例如某防水卷材小区聚集了几十家企业,该类型企业排放的主要源为废气,主要污染物为有机废气和粉尘。该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是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应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要以环境容量定发展规模,二是要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工程措施腾出环境容量。
3.5 实施生态化改造,打造循环经济园区,实现绿色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应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工业生态学将工业园区这样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设想为自然生态系统,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地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系统。
国外的经验以及我国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对于已经建设的工业园区,重点应该应用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使其形成互补的生态工业链,达到产业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化,以及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5]
4 结语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创新环境管理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科学制定规划、合理产业布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和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由传统的末端治理向生产、流通、消费、贸易和投资等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从工业生产领域推动环境和经济不断融合,实现绿色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魏云慧.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园区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112
[2]南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南昌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条例[N]. 公告第3号,2008-8-13
[3]国家环境保护部. 关于学习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N]. 环发[2009]96号,2009-9-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2014-4-24
[5]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助理巡视员. 工业园区必须加强环境保护[J]. 中国环境网,2007-2-12
中国包装工业生态化建设研究
摘要:分析了包装工业的环境影响,探讨了包装工业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内容,研究了包装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办法和评价指标,提出了包装工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有赖于通过生态化建设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作 者:曾欧 罗亚明 ZENG Ou LUO Ya-ming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株洲,41期 刊:包装工程 PKU Journal:PACKAGING ENGINEERING年,卷(期):2008,29(5)分类号:X384关键词:包装工业 生态化 循环经济 废弃物 评价
为加快白马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促进园城一体化建设,把白马打造成武隆县经济中心,生态工业新城,一、总体目标
确立“生态工业新城”发展定位,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不减弱、项目建设带动不动摇、可持续发展不松懈,以一种“坐不住”的感觉、“闲不下”的激情、“大干一场”的豪气、“书写历史”的勇气,把全部热情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新城建设中,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显轮廓,三年出形象”。用五年时间,打造一个工业特色鲜明、新兴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备、城市设计现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现代生态工业新城区。
二、近期建设任务
(一)白马工业新城发展规划。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产业分区”的原则,狠抓承接平台建设。一是高起点规划。在聘请国家级权威研究机构和专业设计院所对城建、工业、旅游发展进行高层指导的基础上,围绕“园区为城市拓展、城市为园区配套”和“建生态工业新城、打造三百亿工业园区”的战略构想,按照“板块式发展、组团式开发、填充式建设”的要求和产业
链招商的布局,高起点编制工业园40平方公里的总规和各功能区的控制性详规。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等等;二是通信、水、电、管网设施建设;三是
(三)城市配套功能的完善。一是卫生院。二是中小学改扩建,三是汽车站,四是公募,五是公园打造,包括简湾登山公园,白马休闲公园,沙台生态公园,大锣溪绿色公园,招尔岩小游园。
(四)上下游产业的延伸拓展及商业圈打造。着力打造香树湾中小企业园和灵山中小企业园,启动黄金坝中心商业圈建设,打造特色一条街,(五金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等等)
(五)打造工业新城生态屏障。一是完成园区大道上侧1000亩桂花林栽种;二是建造2000亩麻竹园;三是完善城市园区的绿化工作;四是推进企业内部绿化。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领导,全力推进,为规划落实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哈南工业新城成立实施规划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
落实情况。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精神,组织好各级各类规划的实施,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编制好各类专项规划,特别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专项控详规划,搞好各级各类规划间的衔接,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相互衔接,形成对“十二五”的有力支撑。
2、明确责任分工。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相关单位、部门工作计划,制定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事项,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3、建立考评机制。改革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政府对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方面的评价,改进及阶段性考评办法,引导各部门、各单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4、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提高市场主体把握市场运行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推进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恳请县委、县政府解决的问题。
三、恳请县上支持和解决的事项
(一)建设资金问题。按照镇上的规划,要完成所有建设项目大约需资金1.33亿元,其中镇财政须投入资金2300万元。目前我镇尚无启动资金,恳请县政府批准县投资公司帮助我们融资500万元作为前期启动资金,我镇将利用各种收益逐年偿还。
(二)优惠政策问题。恳请县政府将镇域范围内4年(2009年—2012年)所征收的建筑安装营业税和新增收国税(基数200万元)县级实得部分全额返还镇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税费返还采取当月返还的方式。
打造环保新工业,循环利用增效益
该县采取市场手段对高耗能企业进行产业结构重组与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的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通过科技嫁接、引进配套项目,延长产业链,改“资源—产品—废物”的直线型产业链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产业链,实现企业节能增收、减污增效。陶瓷是该县的传统支柱产业。过去,陶瓷企业生产能耗大、资源利用率低,次、废品全部被丢弃,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大量材料被浪费。该县加大了陶瓷企业节能减排技改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快陶瓷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陶瓷企业建起了燃气宽截面节能明焰裸烧隧道窑,由烧煤改为烧气,采用窑炉余热干燥技术,实现了热能的循环利用,公斤瓷能耗从过去10000千卡降至3000千卡,年节约燃料费1200多万元;产品烧成率还由过去的85%提高到95%以上。如:康舒陶瓷公司通过回收次、废品和销售中的破损陶瓷,再次利用废品中的锂辉石,年节约原料50吨,节约资金18万元。该公司还建立纯水过滤池,收集原料车间废水,澄清下层泥浆再利用,年节约用水600多吨,节约原料70吨,节约资金近100万元。
建设生态新农村,农民增收添渠道
该县以沼气建设为龙头,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不仅推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形成“做饭不靠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家庭庄园式生产格局,实现了生物质能的循环利用。今年来,该县新建沼气池100多座,全县5000多户农民用上了卫生、方便的沼气灶,涌现出沼气生态庄园60多个。不仅减少了焚烧木柴、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节约了森林资源,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农民生产和生活质量。该县日峰镇塘回上村村民曾兰香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建起了沼气池,家里的烂柴草和废水派上了大用场,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家里养猪一年能赚3000多元,用沼渣当肥料种菜能节省化肥开支1000多元,种出的蔬菜是绿色无公害蔬菜还能多卖钱,再加上省下的燃料费、取暖费,一年能增收8000多元,沼气池变成了咱农民的‘聚宝盆’”。
发展绿色新农业,农民致富道路宽
该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山上种桔、棚里育菇、田间栽烟”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农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蜜桔、食用菌、烤烟三大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70%现金收入来自此“绿色新农业”。
充分利用毗邻“蜜桔之乡”南丰的地理优势,大力引导农民发展蜜桔产业,建立蜜桔发展专项基金,扶助农民种植蜜桔。全县蜜桔种植面积4万多亩。拥有百亩桔园18个,初步形成了日峰、中田、龙安三个400亩以上的生态示范蜜桔基地,辐射带动全县蜜桔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发展以茶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大力调整和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推广用谷壳、棉籽壳、稻草替代杂木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并开发出珍珠菇、雪莲菇、鸡腿菇、竹荪菇等10多个新品种。全县涌现出食用菌生产专业乡3个,专业户1200多户。食用菌年种植规模超过2.4亿筒,菇农户均增收6000余元。
1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原则和方法
1.1 原则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除了要遵守一般的规划环评所要遵循的原则 (如:科学/客观/公正原则、整体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等) 之外, 还需要坚持:
(1)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到后期规划决策中, 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2) 早期介入原则:要求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尽可能的在规划编制初期介入, 把生态环境理念融入到后期规划中。
(3) 生态优先原则:运用生态优先的原则来指导工业园区环境规划的核心理念、时间和空间组织、层次安排以及各期利益的平衡等等。
(4) 全面分析和重点突出原则:既要考虑工业园区的整体环境承载力, 也要针对工业园区重点产业及其布局, 以及后期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突出问题进行有重点的评价和分析。
1.2 方法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环评不同, 通常采用到的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法, 计算出园区内的空气、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环境影响情况;生态适宜度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法, 此外, 还有大气扩散模型、水扩散模型等等。
2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思路及内容
2.1 思路
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低碳、循环经济理念, 因此, 与之对应和相匹配的规划环评应该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 遵循资源节约型、友好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环评思路对园区规划的产业链进行评价, 并将技术创新、环境治理融入到园区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 就相关产业所要实现的节能减排目标进行合理评价。
2.2 内容
评价对象:重点是对园区的规划目标、规划布局、基础设施规划等进行分析;对园区的建设发展规划的生态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进行分析;识别出园区各类环境影响因素;对园区的自然、社会、生态以及环境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适时进行监测、跟踪、对比;对拟定的规划实施可能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提出拟完善的方案;跟进业已制定的环评方案的落实情况, 进一步完善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报告书。
3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指标体系
从我国2001年设立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以来, 才经历了短短的13年时间, 包括生态园区的规划环评在内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以验证相关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但是, 可以在遵循生态工业园区自身建设特点的基础上, 借鉴其他领域的规划环评制定出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等前提下的生态园区规划环评指标体系 (见表1) , 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4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4.1 解决好园区规划与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协调性
生态园区的规划环评本身对于园区的未来发展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和高层次性, 是对园区相关决策从环境角度给予的评价方式, 这一特点就要求生态园区的规划环评应该与园区相关联的相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相协调一致:首先是作为上层位规划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应该告知相关部门在制定规划方案时应该遵守上层位规划要求;其次是坚持早期介入、把握环评重点等原则, 敢于从生态环保角度协调好规划方案与相关规划之间的冲突。
4.2 注重规划实施的资源环境制约因素的分析
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属现状调查、分析和评价环节, 是进行规划环评最基础性工作之一, 其最终目的是确定从环境角度判断规划方案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3]。因此, 在实际开展生态园区的规划环评时, 针对生态园区的规划环境资源环境制约因素的分析应该重点包含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环境质量的分析。
4.3 注重规划环境合理性的综合论证
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当前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协调。因此, 在进行规划环评时应该强调综合论证环境合理性, 弱化生态园区不同产业功能空间布局, 固化拟定产业定位、不同行业以及主导方向等方面对于生态环境提出的原则性环保要求, 以保证入驻园区内的同类企业或同类行业相对集中, 又可以让不同环境要求的企业空间布局满足环境保护所需的距离要求, 实现环境的相容性。
5 结论
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是一项技术工作, 但同时也是一项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管理工作, 是要解决规划实施与环境保护这一对矛盾的, 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达到规划实施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协调、共赢。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评价人员要不断更新观念, 统筹全局, 不断发展和完善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
参考文献
[1]孙蕾, 林建华.浅析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以上海市莘庄工业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2) :64-66.
[2]丁昌福, 李旭.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广西轻工业, 2010, (5) :71-72.
嘉善之名,可以追溯到580多年前,明宣德年间置嘉善县。嘉善,有嘉兴和迁善之意,又取《论语》“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上善若水,水乡灵性,人文渊薮,孕育了独特的善文化。
历史千载而下,从嘉善历史深处生发的“善因子”,与当代精神文明主流价值融合激荡,自然滋养孕育出一个以“善文化”为核心的县域人文品牌;“向善、学善、扬善”正成为嘉善人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更成为支撑县域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向善:传承“善基因”
这里是最早的劝善思想家、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袁了凡的故乡,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裸捐之人丁宾的故里,这里诞生了江南最早的民办性慈善组织——同善会……嘉善历史上,善人善事善举多如繁星,一脉相承的善基因,绵延千年不绝。
嘉善干窑镇干窑村农民董纪法,对一副清末对联记忆犹新——上联:你嘉我嘉他嘉大家嘉;下联:你善我善他善大家善;横批:地嘉人善。
这副对联,不仅是嘉善历史人文的写照,更是嘉善人一直传承的精神DNA。善,仿佛是嘉善的通用语言,所有人都懂。
在嘉善县委书记姚高员眼里,“善”不仅是嘉善的人文精神,更是嘉善的本质胎记,“嘉善要弘扬‘地嘉人善、嘉言善行、善气迎人’的传统美德,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嘉善地方核心价值观和县域人文精神品牌。”
用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的话说,嘉善“善文化”的提出,“切中了中华文化的大意”。
嘉善正被爱的暖流感动着,就在冬日的圣诞夜,一辆满载6人的汽车坠入河中,冰冷的河水迅速将汽车卷到了十几米开外,汽车逐渐下沉,情况十分危急。
就在此时,听到呼救声的附近一家宾馆老板陈显拾第一个跳入河水中营救落水者,随后,嘉善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周浩与陈海明、嘉善尖锋救援等多人跳入河中救人,在众人的努力下,6人全部被安全救上岸。
“我们从小都接受善的教育,这些是每一个嘉善人都会去做的。”救人后,面对获救者家人的感谢,陈海明连连婉拒。
嘉善人就是这样,用“善”滋养着生命,奏响了一曲曲社会和谐的精神凯歌。
不管是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的最美教师倪瑞红,还是“善政勤政”2014中国最美村官陈俐勤;不管是乐善好施的杰出“善商”金月华,还是“崇善尊孝”的最美女孩王婷……这些“善文化”的典型人物,成为广大网友和市民热议、追捧、学习的平民英雄、道德楷模。他们就像一棵棵参天大树,深深根植于嘉善这片精神文明沃土。
扬善:播种“善种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善是每个嘉善人内心深处的一颗种子,“善文化”则如甘泉雨露,让每一颗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绽蕾吐芳。
如今,在嘉善县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书桌上,都有一本《善的教育》的校本教材。这是全国首本“善文化”校本教材,教材中多数事例都选自嘉善的凡人善举。自2013年10月进入课堂以来,该校本教材已经成为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
从孩童到成人,从现实到虚拟,嘉善处处镌刻着“善文化”烙印。
传统文化与时代思潮碰撞,“善文化”与新媒体“跨界”融合,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这场由一县之域发端的创作大赛,引发了每一颗向善之心的共鸣。
日前,“生命的常数”全国第三届“善文化微散文”大赛获奖作品,在新浪微博正式揭晓,47篇佳作从全国3700多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些最长不超过140字的“迷你”散文,或讲述身边的凡人善举,或表达一时的善念感悟,轻巧、暖心、隽永。带着网络“微时代”的独有印记,在微博世界被大量转发、评论,如同一场润物无声的绵绵春雨,滋润着每块向善的心田。
从盆景到风景,从风景到风尚,嘉善处处荡漾着“善文化”。
一件旧衣裳、一碗素菜饭、两间小瓦房,每月花费不足10元,这是一个对自己极其吝啬的农村老人,却每年捐出2万元,连续10多年,30多个贫困家庭受助,这是一个对邻里十分慷慨的妇女,这位老人就是嘉善天凝镇的“中国好人”陈阿条。
“过去乡亲们帮我,现在我来帮别人。”这是对善的最质朴的认识,30年前,陈阿条家中遭遇火灾,是乡里乡亲的帮助让她得以渡过难关,这份深深的乡邻情她一直铭记在心。
随着家里的生活条件转好,陈阿条的儿女们每月都要给她一笔生活费,但陈阿条不舍得用,她一分一分地攒起来,并且全部捐给了村里,建立慈善助学基金。
在嘉善像陈阿条这样的好人还有很多:身怀绝技,用爱心为他人撑起一片蓝天的新居民李云;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邻居,成就邻里佳话的金瑞林;用血肉身躯守住一方安宁的交通协警谢晶;在料峭春寒里勇救落水女子的退休教师奚锦根,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勾勒出一组“善文化”践行者的群像。
用质朴乡音介绍身边的道德“明星”,用真情实感颂扬身边的凡人善举,创新开播“善文化”频道、设计展示道德模范漫画……漫步于嘉善,善文化像空气一样弥漫在角角落落。截至目前,各类讲堂开讲3000多期,受众逾20万人次。依托文艺作品,以“最美人物”的事迹为题材,创作的短剧《父亲》、方言故事《好人金瑞林》等文艺作品,在嘉善各界引起了强烈共鸣。
行善:收获“善果实”
存善念、话善言、兴善举;善人善事,细数难尽;嘉言善行,感人肺腑。“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一个小小的善举,终将在嘉善的土壤中结出了芬芳善果。
寒冬腊月,嘉善新闻网网络爱心志愿者团队,带着围巾等慰问品,走访全县所有敬老院,为他们送上了温暖。
嘉善新闻网网络爱心志愿者团队,是这些果实中的一枚。自2011年3月成立以来,已开展各类公益活动100多次。网络爱心志愿者只是嘉善“善行”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已有28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2万多志愿者活跃在嘉善大地。
嘉奖善行,以善为美;嘉善成立了嘉善“了凡·善基金”,把社会对善人善举的精神褒奖具象化,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更直接感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许,让更多的人通过榜样的力量,不断传递善的“接力棒”。
德不孤,必有邻;德者先,从者众。在“善文化”这一强大精神内核的驱动下,嘉善在“善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2014年2月,居住在嘉善姚庄镇的12岁新居民小孟熊因意外不幸身亡,在重症监护室外经过了一个小时的煎熬,小孟熊的父母做出了这辈子最艰难、最不舍,也是让所有人感动的“最美”决定:把小孟熊的5个器官捐献给其他需要救助的病人,小孟熊也成为嘉善有史以来首例人体器官捐
献者。
小孟熊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很多新老嘉善人,同年5月,年仅28岁的新居民妈妈郑关菊捐献器官,挽救了3位重症肝、肾疾病患者的生命,她的眼角膜还为两位患者带来光明……
“一个人有了向善之心,才能充实自己的人生;一个社会有了向善的力量,才能变得和谐美好。”嘉善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善念是一粒种子,善心是一株菩提,善行是一枚果实。关于善的诠释,著名作家麦家一语道破,“人类的精神应该是有常数的,比如我们对友爱、善良、孝道等品质的向往和传接是不能变的”。而在“善文化”的推动下,带着嘉善印记的“常数”将继续书写。
【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推荐阅读:
嘉善县新录用公务员参加初任培训06-29
工业生态学论文12-17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05-23
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生态安仁06-26
水系生态建设06-24
县生态规划保护规划05-31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09-22
生态农庄规划定位10-31
生态休闲农庄规划11-16
生态建设政治论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