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社会实践(推荐8篇)
学院:
班级 :
学号:
姓名:
建设家乡生态文明,共筑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
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
个方面。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 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理性的价值取向。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资
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
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才可
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我的家乡在药都亳州市,这次实践,经过了解和实地调查,我发现近年来,亳州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走绿色、节约、科技化发展之路,在
环境保护上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全区环保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良好,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碧水蓝天“共舞”。眼下的亳州正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
机,不断抓好涡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环保基础
设施建设、重点水源保护、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作,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生
态亳州”渐行渐近。
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与生态相关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
来,我市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
局,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文明,不同
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
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
伸。我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部
门联动新机制。同时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对城区烟尘、油烟、噪声进行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此
外我市还加大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实施了多项污水处理工程,较好的改善
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着力建设美好乡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提高,促进了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多措并举。我市加强源头控制,防止工业污染,着力加大生态
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了亳州绿色形象,争取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
赢。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大多采
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忽视了生态效益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其
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对家乡经济的发展带来的
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 ,采
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我的家乡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人民群
众切身利益,而且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
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一
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
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的保护,使生态环境日益得
到改善。“碧水蓝天”的美景正从记忆中逐渐回归现实。然而,虽然近年来亳
州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上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对照全省文明城市测评体
系,亳州还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按照标准和要求,积极开展绿色行动,力
争把亳州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首善之区。
为此,我们要根据亳州市在城市发展的定位,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确
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优化国土资源开发;要加强经济生态系统和
城市配套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重点
整治市区内河水系和排污体系,保护城市水源,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处
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
性和责任意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需要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要坚
持以人为本,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实行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大力提倡科学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
每个人、每个家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此,政府和人民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
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促进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实现美丽家乡与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也应该为家乡,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献出一份力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
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共筑我
们美好的家园。
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七大标准表述)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
二:保护动植物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野人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现在我国的人参产地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人参了。我国许多中草药,一旦被证实对某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原料植物就会很快被采挖一空。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现在的物种不可能退化成过去的物种,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现据国际捕鲸协会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6万头鲸被杀(平均每小时3头),其中俄罗斯和日本的捕鲸数占总捕鲸数的95%。例如蓝鲸,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在半个世纪前还有30万头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约2000头;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动物之一,由于犀牛角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黄金还贵,捕杀犀牛的行为加剧,致使黑犀牛的数量已锐减了90%,处于灭绝的边缘。
据估计,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到2000年,地球物种的15%-20%将会消失,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来,已知有139种鸟类、110种哺乳动物绝灭了,其中近1/3的物种是在近几十年中消失的。现在还有600多种大型动物面临绝灭的危险。在我国,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依法取缔对野生动植物的收购、加工、销售等;三是坚决禁止采挖捕杀,有关部门要加大专项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滥捕乱采的不法行为;四是推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责任制,对工作不力,致使本行政区内发生乱采滥捕现象的,要从严追究当地行政领导的责任。
三:保护森林
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重要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广、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森林和环境经过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和适应,不但推动了自身的生长、繁衍,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
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m2,森林覆盖率为60%。目前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亿hm2,占陆地总面积的28.5%。开发较晚的大陆如北荚,当第一批殖民地到达时,美国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约有17亿hm2森林,目前只剩下0.1亿hm2。南美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开始,这片森林就被大规模砍伐。仅1966年-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hm2。这片森林大部分处于巴西境内,大肆毁坏亚马逊林区的后果,使巴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80%迅速减少至40%。如果大规模的毁林不加制止,在30年后,亚马逊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
解决措施:
一、制止乱砍滥伐,禁伐天然林;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大力加强商品林建设;
二、全面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企业;
三、合理配置护林点,充实加强护林员队伍;
四、完善森林防火措施,加强火灾扑救力量;
五、防治森林病虫害;
六、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强化林政管理秩序;
七、增加投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软硬件建设;
八、停止在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殊护林带以及封山育林区一切有害生态保护的生产性开发。
四:草原退化
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草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草原却呈快速消失之势。
在我国近4亿公顷的天然草原中,目前约有90%的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面积扩张。在过去的5年内,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草地减少5.49万平方公里,其中覆盖度在5%~20%的地区明显减少,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形势堪忧。据内蒙古农牧业厅提供的资料,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首的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已达5.8亿亩,并且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扩展。
农业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的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主要草原分布区的产草量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7.6%,荒漠草原产草量降幅最大,在40%左右,典型草原的下降幅度也达20%。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和甘肃等传统牧区产草量下降幅度最大,牧草质量变劣,毒害草增多,不可食草和毒草逐渐取代优良牧草成为群落优势种。大面积的草地正失去利用价值,如云南、四川两省的一些草地近年来受不可食草紫荆泽兰的侵入,并逐步取代了原来的草地植被,使草地失去利用价值。
要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的势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首先,在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同时,应制订合理的休牧、放牧制度,保证牧草的返青和草原的休养生息;其次,在草原严重退化、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恢复植被,突出天然草原的生态功能;再次,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完善建立奖惩机制,切实做到草原使用权利和生态环境维护义务同时落实。
五:保护河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据2000年五普资料统计)。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正在加重,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1万公顷,侵蚀程度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地区之一的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湿地萎缩、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中华水塔”本是对黄河源的一种美称,也是对青海省生态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是,目前这个大水塔却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0%以上,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现在每年12.4厘米的速度下降,不出百年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不复存在。
保护河流的措施:
一、加强对河流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动态评价,研究制定河流生态恢复的中长期规划;
二、植树造林,恢复流域生态,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加强对于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中小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等;
四、加强对河源和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
五、主要领导亲自抓,要落实责任、分解指标、细化任务,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一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六、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完善资金配套政策,解决治理资金紧张问题;
七、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明确责任义务和落实奖惩措施,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治理荒漠化
近年来,每到春天,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黄沙自甘肃河西走廊腾空而起,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这个历史上曾以“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西部金腰带”,如今,正在风沙的危胁下渐渐褪色,处处可见废弃的村庄,撂荒的耕地,成片成片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态失衡的“难民区”。生态专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后认为,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还是我国北方主要沙尘天气的策源地之一。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接吐哈盆地,南依祁连山,北偎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几十至上百公里。数千年来,河西走廊因它厚重的历史而闻名于世:不仅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战场,而且也是各民族往来、迁徙、交流、斗争、融合的见证。
然而,今天的河西走廊却因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因素,成了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了“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正在加快向南侵移的步伐;南北祁连山水源涵养带也因干旱加剧了雪线升高;中部绿洲地带则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大片大片的沙化,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态势。昔日民勤、金塔、武威等走廊上的“明珠”,如今成了有风就起尘的主要策源地。
河西走廊荒漠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干旱、缺水、多风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其次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应当停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减少沙尘源地;实施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人口承载量、实现走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开展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环境。
综合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是一个与人口、资源紧密相连的问题。自2005年1月,中国大陆人口已突破13亿。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天然无法居住的地带占1/3,水土流失的面积又超过1/3,现在能生存的土地仅占总量1/3。我们现在的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45种主要矿产,按现有储量和开采速度计算,15年后将只剩下6种。石油已经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以后几乎70%以上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这种“高耗低能”的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沿海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5个。
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危机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X月X日,运用问卷的形式对阳光大学生网,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不记名问卷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97.5%,问卷容量为117。
2、调查问题分析
1、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同学人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十分担忧,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同学经常关注生态环境。
2、偶尔关注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百分之五十以上认为环保与大学生有关但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对身边的人进行环保宣传,可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但很少能够去考虑去付出行动,几乎所有人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觉得一般或不满意但只有极少数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人认为地球一小时有意义,认为环境保护作用很大,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行动性差。
3、80%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4、81%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60%同学对当今世界生态资源环境状况十分担忧,可见他们对环境十分关心。
三、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
1)学校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学校切实加强宣传力度。
2、取消食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3、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和惩罚措施。
4、学校以身作则,决策要符合生态文明。
5、增加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的数目。
2)如何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
1、积极参加生态环保活动。
2、养成关注环保知识并向身边人传播绿色生活意识的习惯。
3、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
4、积极响应有关生态文明宣传的活动。
5、从自身出发少用一次性餐具。
四、结语
本调查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以阳光大学为例从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的生态文明观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议
(一)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 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
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二)政治方面:党和政府要重视
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
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主动自觉地进
行生态环境保护、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
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
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
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所以应保
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
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
热情。
(三)文化方面: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
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
形成。人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
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
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
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
生态建设的含义。
(四)社会方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
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 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
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
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
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
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
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
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
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
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
一次性消费”。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
浪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不应该害怕,我们不应该畏惧,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建绿色家园!
生态环境在概念上不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而生态环境则指建立在一定的依依相存的生态关系上的系统整体,强调的是系统性,整体性。换言之,某个生态部分被破坏就意味着生态环境整体的破坏。所以说,生态社会是一个全面协调和谐的社会,这与全面的和谐的小康社会是不谋而合的,生态社会是整个社会有机体内部的和谐秩序的表现。
一、全面“生态”观在党的发展思想中的“一脉相承”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两个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则直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而党的十八大将其写进了党章,明确了其战略地位。
二、“生态社会”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里的生态不应仅仅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去理解,而且应理解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党的建设与发展和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在这个意义上,生态就是科学发展。
为回应十八大以来新的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那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进行生态技术、方法的创新。生态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要求系统的各部门之间要协调发展,也不仅是城乡发展,城市与人和谐发展的问题。我国积极在国际区间内寻求区域合作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以促进绿色增长和绿色世界的建设与进步,这就要求建设、绿色开放、共享的生态发展系统,在多渠道、多边积极开展环境技术方面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并做好普法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升,与全世界人民共同应对生态问题。
事实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用生态思想统领党的建设与领导,就能保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领导和科学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优化党的建设理论和决策,并更大程度实现党员干部队伍的优化配置和纯洁性建设。“生态社会”也因此将是一个涵盖和党和国家的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
三、生态选择,全面小康社会宏伟进程中的正确抉择
坚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建设有序和谐的自然系统;四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生态文明机制。”不难看出,生态发展是解决当前中国发展道路上诸多问题的根本思路。作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本身就包含着生态发展的思想。在小康社会建设中,资源极大浪费与缺乏,环境的恶化与不断破坏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做出争取的选择。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农村问题也是解决全国性问题的关键。深刻看来,解决好农村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才是实现农民群众增产增收的根本途径。目前,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并不同步,相对来说,农村是工业化负面的一片净土。以最小的生态代价实现最大的农业利益是现在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最为重要的课题。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从目前来看,距离这个总体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国家非常广泛地建设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并尽可能地退耕还林,但是土地荒漠化仍呈非常明显扩大趋势。其次,城市扩建与周边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焦点是土地问题。其他如城市内涝问题特别突出,尤其在今年。但是依然有可喜的变化,城市绿化种植面积的数据是上升的,人们的生态意识也有所增强。
四、“美丽中国”目标如何实现———十八大以来生态社会建设的途径与方式
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当前生态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新一任总书记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的家园。他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当前的生态文明和生态社会的建设,应该进一步延续和发展十八大报告给出来的思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除此之外,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发展思路:
首先,坚持城乡协调、绿色发展。党在各个时期给出了不同阶段的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十八大之前的胡锦涛同志所领导的党中央集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强调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主要还是经济方面,因此,发展的对象主要还是城市。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度,上海、广州等城市都进入了巨型城市的行列,新兴城市也在不断建设与发展当中。但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建设,必须强调城市的绿色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因为在本质上城市是农村生活功能的放大与程度的加深,城市本身也是自然系统的一个部分。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城市的发展必须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农村建设也要尽可能地在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能照搬旧的城市建设方案,要注意保持乡村生活特点,在此前提下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寻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由政府提供生态产品,将生态环境纳入基本公共产品范畴。近两年出现的大面积雾霾天气以及城市内涝,导致城市居民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极其不满。客观上讲,城乡空气质量、水源质量等这些基本的环境质量,都是政府应该对居民进行提供并保证安全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当前各种社会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问题的出现,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理应纳入但并没有将其纳入基本公共产品范畴。对地方政府而言,良好的社会生态是其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必须把生态基本产品保障和提供纳入其财政支持、扶助的考量因素。习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再次,让生态富国惠及群众。在生态社会建设中,培养生态意识的重中之重是培养群众的生态意识。广大劳动群众是生产、生活的主体,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实现真正为全面的系统的、从上到下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关乎增收,提高生活水平的经济利益问题是群众关注的根本点,所以生态经济必须切实与增加广大劳动群众脱贫致富广泛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建设生态社会不仅是群众的目标,更是群众的动力,使其契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宏伟目标。
摘要:生态发展是党的绿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十八大以来新的发展阶段,生态选择应该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始终。生态社会是整个社会有机体内部的和谐秩序的表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
《绿野寻踪》节目于2006年3月24日首播,截至2007年3月13日,全国共拍摄76期,播出144期。
虽然节目开播仅一年,而且处于并非“黄金”的收视时段,但《绿野寻踪》的收视率在播出的少儿频道全部33个节目和栏目中,一直稳居同时段之首,节目得到了业内同行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的和生态首先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绿色事业的成败。国家林业局一贯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生态教育,并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首先教育的实施意见》。为充分贯彻《意见》精神,2006年,受国家林业局委托,中国协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策划拍摄了我国首个反映林业生态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系列少儿科普栏目——《绿野寻踪》。
为办好《绿野寻踪》中动协先后在北京、湖北、四川、青海、辽宁、福建六省(区、市)召开了九次《绿野寻踪》栏目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同志对《绿野寻踪》节目的意见和建设,不断提高节目制作的质量:为了总结《绿野寻踪》栏目的收视成果、中动协于2006年12月在上海隆重召开了“生态首先教育暨《绿野寻踪》总结表彰会。”
为了进一步扩大《绿野寻踪》的影响,充分调动全国少年儿童的收视积极性,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2006年中动协还在全国发起了征集“百所《绿野寻踪》栏目小小三员(即:小小评论员、小小通讯员,小小观察员)学校”活动,目前全国已有百所小学、千名老师,万名同学成为该栏目固定的互动者,中动协还开通了《绿野寻踪》网站,编辑出版了《绿野寻踪》系列野生动物科普读物,确定了一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作为节目固定的拍摄基地,并在野生动物园树立了《绿野寻踪》宣传牌。
《绿野寻踪》节目是曾送给青少年的一份“绿色厚礼”是弘扬生态文化和推动未成年生态道德教育的成功实践。《绿野寻踪》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心中播下的绿色种子,必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萌发出强烈的生态意识,进而转化为爱护自然的自觉行动,开出绚丽生态文明之花。
心灵寄语
《绿野寻踪》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乔羽(著名词作家)
孩子们都喜欢小动物、都渴望了解神秘大自然更多的故事:《绿野寻踪》节目正好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是一个培养孩子们祖国、热爱大自然的好节目,像所有小孩子一样,我在童年时代非常喜爱动植物,我到现在还非常怀念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我亲手种下的那棵椿树,也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一晚上不睡观察螳螂蜕皮的事情。当螳螂蜕皮的那一瞬间,我激动的心情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如今的孩子们太幸福了,他们不及像我那样苦苦地等待。《绿野寻踪》这样的节目,可以充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祝《绿野寻踪》节目越办越好。
难度大,意义更大
梁晓声(著名作家、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剧)
我参与过许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工作,因此我深知像《绿野寻踪》这样以孩子和动物为主角的节目拍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孩子和动物都难以控制,都不会乖乖地听你指挥。尽管拍摄难度大,但是向孩子们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意义更大。而对这样双重的难题,林业部门做到了,《绿野寻踪》拍摄和播出效果都很好,相信通过经验的积累,节目会越办越好。
我是野保小小宣传员
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二小学刘颜冰
当今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影响着我们学生的正常成长,过去由于自己知识有限,对乱抓野生动物、乱吃野生动物的现象认识不清。《绿野寻踪》使我们有了一个了解野生动物的平台,我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也有了新的提高。以后,我会认真做野生动物保护的小宣传员,告诉爸爸、妈妈和所有身边的人都江堰市要吃野生动物,因为它们很珍贵。
我爱故乡的野马
新疆伊宁市第十五小学六(5)班胡仲意
感谢叔叔阿姨为我们制作了这么好看的节目,《绿野寻踪》节目既有趣,又使我懂得了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通过观看你们的节目,我了解到许多动物已经快灭绝了,像我国的大熊猫,东北虎、野马等已经被列为国家珍稀保护动力。野马就生活在我们新疆,如果野马消失了我会非常难过,因此我会告诉我周围的人都要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这样这些美丽的野生动物才不会灭绝。
为了野生动物,我呼吁!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燕山学校小学参加蔡旭宇
“濒临灭绝的动物”是一句多么让人揪心的话,可它却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金丝猴、华南虎、海豹、蓝鲸……这些可爱的动物在人类大肆滥杀下,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人人都来保护野生动物这种现象就不会出现了。我呼吁:“保护动物,人人有责!不要再捕杀危在旦夕的动物了,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让《绿野寻踪》伴我长大
安徽安庆双莲寺小学陈桢
不经意间,我看了一期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绿野寻踪”节目,从此我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作业多或者有别的事情,我都会腾出时间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这档节目。虽然还有一个学期我就要小学毕业了,但我想以后进入中学,我也会一如既往地观看下去,因为《绿野寻踪》已经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学习与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好伙伴了!
保护小鸟,让家乡重现生机
湖北省京山县三阳镇小学刘佳
我是《绿野寻踪》节目的忠实观众,这个节目非常有趣,让我在快乐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动物的可爱,也学到了很多保护动物的知识,我的家乡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也栖息着许多美丽的鸟类,它们本来可以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但是这些年有些人为了钱把树砍光了,使鸟儿们失去了家园,我想只要我们一期努力向周围的人们宣传保护动物,让人们知道那些飞禽走兽的可爱和森林与我们的密切关系,我的家乡就会重新焕发生机。
《绿野寻踪》是展示林业工作的窗口
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工程师
罗红星
“绿野寻踪”向全社会打开了一个展示林业建设成果的窗口,社会公众了解到经过政府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长期努力,大熊猫、扬子鳄、金丝猴等众多野生动物已经摆脱了濒危状态,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对于树立林业部门形象,以及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都是很好的促进,作为基层林业工作者,我们将大力配合《绿野寻踪》节目的拍摄,希望节目越拍越好!
(省环保局副巡视员 张振钿)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文明以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许多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如果继续沿用原有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当前在生产和消费领域,还存在着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对策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样性。1.建立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体系
(1)加强环境分类管理。加紧环境功能区划工作,逐步实行环境分类管理。在优化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优先,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在重点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力。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为主,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在禁止开发区域,坚持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2)严格环境准入。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禁止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的项目。
(3)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制定相关法规,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广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和典型经验,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
(4)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把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资源节约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类废弃物收集、转运、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的构架体系,大力推进生产、生活中各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2.构建生态文明的环境安全体系
(1)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类管理,确定不同地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提高保护质量;建立一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定生态脆弱区,使脆弱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加强灾后生态恢复与建设。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环境安全管理。
(2)强化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力度,优先保护饮用水源。逐步划定各主要河流、湖泊的水生态功能区,建立健全水生态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推进重点行业污染综合治理。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积极开展农村污染治理,加强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规范有机食品发展,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建设,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4)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做好资源、能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度,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新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有效保护水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提高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监管,推广生态旅游试点示范。3.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
(1)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不同层面入手,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资源。大力倡导以清洁生产、爱护公物、文明办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不断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积极弘扬以简约生活、善待生命、邻里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树立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新风尚。
(2)推广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以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完善塑料包装制品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政策措施,实行垃圾分类、清运和回收,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3)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家风;通过学校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通过社会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4.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环保部门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2)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逐步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投入格局。
(3)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4)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强化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建立并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制定和实施利用信贷、保险、税费、证券、贸易等市场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等。
(5)推广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活动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基础和前提。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街道、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自下而上、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建设成果,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08年5月,韶关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将承担起为全国其他地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重任,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韶关正积极在推进和探索,加强了组织领导,完善了工作机制,制定了建设规划。同时,提出了努力完成五大建设任务,即: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建立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功能体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建立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一)、做好规划先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制定科学的生态发展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市里已组织编制了《韶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韶关市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韶关市2009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等制度文件。
规划、建设时,要注意示范性,能否提炼出一些模式、做法等,能为同类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同时,要注意特色性,提炼出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难以复制的主题。根据地方的自然景观特质,人文景观特质,经济环境特质,通过系统分析,逻辑推理,科学论证,梳理出地方的主题,之后对地方主题进行系统开发和利用。地方主题文化是一种稀有的战略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手段。
(二)、推进生态创建
生态示范创建极大的推动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载体。韶关可结合各类创建活动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践证明,生态创建活动是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和有效载体,是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模式,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环保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循环经济
市里提出:“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韶关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从源头和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企业层面上为清洁生产;区域层面上为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社会层面上为生产与消费大系统。企业层面(小循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区域层面(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社会层面(大循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切入,逐步向生产领域延伸,以求在每个产业链网的节点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密切结合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一、二、三产业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及产业间废弃物的循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前和消费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建立循环型社会。
(四)、完善生态旅游
韶关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这是韶关的优势之一。以“绿色生态环境与禅宗文化交相辉映”为主题,着力抓好丹霞山和南华寺两大龙头景区的开发建设,打造广东旅游航空母舰;精心营造五条黄金线路,全面提升韶关旅游形象。完善配套旅游休闲服务体系,增强韶关市的综合接待和服务能力。稳步培育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会展业,逐步形成特色会展产业。
在推进生态旅游建设中,应注意把握好生态旅游的内涵,寓生态文明理念于其中,起示范、引领作用。生态旅游,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旅游形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全过程及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均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突出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主要是指采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生态体验的服务和要素组合;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指到具有生态价值的地区,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体验生态之美的行为。
要清醒地看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生态旅游规划滞后,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二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同质性开发比较普遍;三是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四是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一些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环境恶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一些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不高,对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不清,形成了对生态旅游的不当需求。
(五)、提升生态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需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人类却追求物质利益而舍弃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缺乏保护和建设意识,不合理利用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从而使得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这些生态问题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还威胁了人类的环境安全。要解决这些生态问题,人们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从而未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保驾护航。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全新的、和谐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从自然属性角度上分析,就是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要求实现不超过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要求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即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建设生态文明,应在更广范围内,开发更有效地使用矿物能源的技术,提供安全而又经济的可再生资源技术来限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CO2的排放,应通过恰当的技术选择,停止某些化学品的生产与使用,以保护臭氧层,逐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三、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卓越成就。毋庸置疑中国俨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骄人的成绩背后却隐藏着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严重的资源浪费,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以及令人震惊的生态退化,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换言之,中国的GDP数值很华丽,但是绿色GDP却让人不可恭维。依照2005年“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对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评估测算,中国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33位。2010年12月,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说,1月至11月,环境保护部共接报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49起,其中重大环境事件4起,较大环境事件39起。自然灾害导致及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达17起。从事件的起因来看,主要是由企业排污、自然灾害而引发的;从污染类型来看,则主要来自于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海洋污染。毋庸置疑,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很突出,形势异常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相对短缺、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2.大气污染恶化、气候变化异常
3.土地荒漠化呈扩大趋势、水土流失严重 4.森林面积减少、生态功能衰退 5.自然灾害频繁、生物物种骤降
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高强度的资源开采,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型企业的大量存在,给我国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问题。根据“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第一产业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与第二产业相比所占比重大但是发展不强。近些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改变,虽然占GDP总量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下降比例幅度不大。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缓慢,所以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影响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潜力的提升,而且加大了自然环境的压力,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失衡。
2.我国评价机制存在问题。中国采用的GDP核算法是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是从生态学角度讲,GDP不能反映自然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的破坏程度:从宏观经济角度讲,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和产业结构的落后与否;从思想意识方面讲,GDP不能反映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程度。
3.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较为薄弱。一方面,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只注重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很少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传统道德建设很少关注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下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不够,在环境道德教育以及环境道德实践方面比较薄弱,即使进行了环境教育也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的效果。所以我国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有效的规范自己的行为,生态文明意识没有在全社会树立起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转变发展观念,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要转变对经济与环境二者关系的认识。从过去把后者看作前者的子系统,转为把前者看作是后者的一个子系统,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只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转变发展观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其次,要转变当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发展观。必须彻底扭转经济增长至上观点,转变高投入、高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适度节制的物质消费观,减少甚至避免破坏环境,倡导有利于健康且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崇尚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生产、生活观念,使环保观念、意识扎根人心,形成热爱环境的良好氛围,藉此,才能不断改善人们内在的心理环境进而促进外在生态环境改善。
2.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体制
长远考虑,将生态文明建设切实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部署中。从国家层面,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等手段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职责,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文明发展体制。
3.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形成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重视资源环境的经济制度,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价格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实行和执行严格、严厉的环保政策、法律、法规,其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评价标准,培养专业且训练有素的执法队伍,采取行动迅速且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切实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效。
4.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举措
一、立足基本国情,明确提出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主动顺应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科学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不断深化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
二、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1、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明确各地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合理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细化环境分类管理。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编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继续抓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实
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合理有效利用。
3、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以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为核心,发展低碳经济。
4、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种、养、加”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大农业内部的产业对接。
5、用生态理念指导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实现开发与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区。以生态体验为核心,整合自然、人文要素,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生态旅游服务。强化绿色管理,倡导健康饮食,突出环境保护,促进餐饮、娱乐业健康发展。
三、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夯实环境保护基础
1、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全面推行流域水污染治理行政首长负责制,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加大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严格执行企业废水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推进安全饮水工程,节约用水,合理调配生产、生活用水,维护水域生态健康。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充分利用湿地、坡岸以及水生生物的自然净化功能,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2、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推进平原绿化和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沿湖绿化美化。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沿江防护林建设以及石漠化治理,加强对重要生态敏感区域的建设与保护,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
3、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坚持环境基础建设先行,努力实现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粉尘等大气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整治餐饮业油烟污染。安全妥善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实施宁静工程,全面整治噪声扰民。
4、构建优美整洁的农村环境。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建设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科学开发利用土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
5、构建防控结合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制定完善防洪、抗震、防治地质灾害、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等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分级建立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强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核与辐射污染等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四、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1、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
2、推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理性消费,引导绿色消费,自觉减少过度消费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污染。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3、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全民环保行动”。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
开展生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等绿色创建活动。多层次、多领域强化生态文明细胞工程建设,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五、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各级党委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和解决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和组织落实,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部署、共同推进。
2、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积极推进规划环评、政策环评、战略环评,在城市规划、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建设等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和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严格考核评价。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考评,将环境质量、污染物总量减排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离任审计范围。建立问责制度,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地方、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文明以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因此,生态文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许多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生态文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如果继续沿用原有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当前在生产和消费领域,还存在着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
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践行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2013年国家颁发了多项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节约水资源的文件和法规。北京市政府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和措施, 制订了“量水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并从2013年9月1日起推行保障性住房达到绿色一星要求。
1、节水政策
(1)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国办发[2013]1号) 提出;
全面推进城乡建筑绿色发展, 重点推动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大力促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 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 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发[2011]1号) 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3)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2]号) 规定: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项目应制订节水措施方案, 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即“三同时”制度) 。 (见表1)
(4)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26号) 提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 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 研究实行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政府机关带头节能减排。
(5) 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
家庭、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和基层组织形态, 是推动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依靠力量。宣传节能环保理念, 倡导绿色生活, 形成节约风尚, 改变当前家庭生活中与节能减排不相适应的观念、行为。通过家庭影响社区, 通过社区带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6) 关于印发《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技术导则 (试行) 》的通知要求:
公共租赁住房在市政中水输配水管线覆盖范围内的建设项目, 应优先使用市政中水;没有市政中水的, 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 应配套设计、建设中水系统。
采用节水设备和器具、利用再生水资源, 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1.2关于同层排水相关规范文件
同层排水是国家为了解决排水管道产权不清和邻里纠纷问题而提出的设计措施。
1.国家强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03) 第6.1.6条规定:“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于本层套内。当必须设于下一层的套内空间时, 其清扫口应设于本层, 并应进行夏季管道外壁结露验算, 采取相应的防止结露的措施”。
以往错层排水系统、同层排水系统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固有技术缺陷, 无法完全解决同层清扫和不影响下层住户的“漏、臭、噪声”等污染问题。下沉卫生间做法存在清扫口埋在卫生间地面内, 无法使用且形同虚设。这些严重降低了居民排水系统使用的可靠性, 没有满足国家强制标准的要求。
2.《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强制要求第3.4.2条:为了使室内环境整齐美观, 管道应尽可能集中隐蔽设置, 可设立集中管井, 管道间和水平管道区, 方便管理和维修, 各户的排水支管应不出户。
3.《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十二条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铺设管线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 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造成损害的, 应当给予赔偿。
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009年版) 第4.3.8条下列情况下卫生器具排水横支管应设置同层排水:
住宅卫生间的卫生器具排水管要求不穿越楼板进入他户时。
2、北京市水资源及节水途径分析
2.1水资源现状
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585mm, 年均降水总量98.28亿m3, 形成地表径流17.72亿m3, 地下水资源25.59亿m3, 当地自产一次水资源总量37.39亿m3。境内五大水系除北运河发源于本市外, 其他四条水系均发源于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06亿m3, 出境水量14.52亿m3。
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 属111个特贫水城市之一, 是水库存水量全国下降最快的三个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 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 远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m3的缺水下限。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
2003年北京市总用水量35亿m3, 地表水、地下水、其它水源用量分别为8.33m3、25.42m3、1.25亿m3, 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4%、73%、3%。
工业、生活、农业、河湖环境用水分别为7.96亿m3、12.43亿m3、13.66亿m3、0.95亿m3, 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3%、35%、39%、3%。
地下水长期超采, 使用率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3年的76%, 致使水位年均下降1.29米, 水环境和水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全市每年仍有4亿方污水直接排放, 再生水利用率也不足40%;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还未有效利用, 不仅污染城乡环境, 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2.2北京市用水特点
城市生活用水水平呈上升趋势, 由1980年的194L/人·d, 增加到2003年的316L/人·d, 年增长率2.2%。
工业用水呈现负增长趋势。万元产值用水量由1980年的279m3/万元下降到2003年的21m3/万元, 万元产值用水量的下降率11%。
农业用水由1980年的31.8亿m3降到2003年的13.66亿m3, 降低了57%。
2003年用水总量35亿m3, 比1980年降低了27%。用水构成发生较大变化, 农业用水比例由1980年的65%下降到2003年的39%;生活用水的比例由8%增加到35%;工业用水量比例有所减少。
2010年北京市用水总量为35亿m3, 其中工业用水5.2亿m3, 农业用水11.6亿m3, 生活用水15亿m3, 环境用水3.2亿m3, 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4.85%、33%、42.85%、0.91%。
从这些年的用水特点看, 城市生活用水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京市生活用水总量不断增加, 一方面是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引起生活用水总量的不断增加, 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高层建筑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形成的用水量的猛增。因此生活用水的节约已成为节水的重要环节。
2.3节水潜力与途径
生活用水包括公共建筑即机关、学校、宾馆、饭店、医院用水, 也包括大量的居民住宅用水。据《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第27卷第02期《城市居民家庭用水规律模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家庭生活用水结构正在从以水龙头、洗衣用水为主的结构向以淋浴、冲厕用水为主的结构转变。调查结果显示:冲厕用水占家庭生活人均用水量的29%。淋浴用水量占28.8%;洗衣占用水量的6.8%。以上数据表明, 节约用水, 就必须控制和减少用水量大的淋浴、冲厕用水。减少是一方面, 收集优质的杂排水, 延长水的使用流程, 是开源节流, 节水减污并重的另一重要方面。
3、现有节水措施及使用情况
3.1居民自发节水措施——三洗废水收集冲厕
据北京市市水务局调查发现:北京市有许多居民在家中自发进行节水改造。主要途径就是利用三洗废水冲厕节水。
(1) 用水桶将洗菜、洗衣、洗脸水储存起来, 然后用盆舀起冲厕;
(2) 将洗手盆或浴盆的排水管连接到马桶水箱上, 直接用洗手水等冲入水箱;
(3) 在洗手盆下方安装一个水泵, 将水提升到顶棚下悬挂水箱内, 然后将水箱与马桶直接用管子连通, 达到节约冲厕用水的目的。 (见图2)
居民这些做法的优点:用简单的方式, 节约了自来水, 减少了污水排放;
存在问题:
(1) 居民私自改造, 直接将废水管与马桶水箱连接的做法, 很容易造成废水与自来水的交叉污染, 引发自来水二次污染危害健康的问题。
(2) 将卫生间的环境变得杂乱, 影响居住舒适度。
3.2中水入户冲厕措施
(一) 技术介绍
中水分为两种:一种是市政中水, 一种是小区中水。
市政中水是指市政污水处理厂通过市政大管网向各个小区输送中水。如图2.4.2-1所示;
小区中水是采用小区中水处理装置, 将整个小区内的所有楼房的废水集中收集, 然后经过二级处理模式处理达标后用于小区绿化、洗车、或再通过水泵加压输送到用户冲洗坐便器。如图2.4.2-2、2.4.2-3所示;
3.3中水入户使用情况
(1) 中水系统正常运行的不到20%, 每天22万吨自来水冲厕。
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 节约用水成为政府和老百姓必须面对的问题。为节约水资源, 北京市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通告, 明确要求5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区, 或回收量达到一定标准的新建居住区和集中建筑区, 必须建设中水设施。在北京全市100多个小区中已开通中水系统并正常运行的不到20%。多数小区都安装了中水系统, 但启用的非常少, 多数物业都将自来水接入小区中水管线, 仍用自来水冲厕。
(2) 中水市场遭遇发展瓶颈
有资料表明, 铺设1公里的中水管网需要投资1700万元, 不仅投资巨大, 施工的难度也很大;因此有关专家建议中水利用需要统一规划。
北京居民提出“中水用起来还行, 就是稍微再改进一点儿, 就是有点儿味儿, 发黄。“反正它就是有点儿发黄”水冲完这坑儿有点儿发黄。”
在采访中有一些居民还对中水的水质提出了一些疑虑, 认为中水是从污水处理来的, 感觉有点儿脏。
据了解, 目前由于生产的中水市场利用不足, 导致中水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刚刚运营不到两年就出现了亏损。
(3) 中水污染自来水本市已发生多起
关键词:生态文明 社会 和谐 发展 建设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27-0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1 生态文明的含义及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文明观念已经超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生态环保运动也早已超越主义之争和国家界限,成为全人类最具号召力凝聚力的“共同语言”。
生态文明与其他三大文明的关系。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言:“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社会和谐的理想,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1 人口问题严峻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二战之后,世界人口数量大幅攀升。到了本世纪,尽管人口增长速率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基数大,妇幼保健水平提高等因素,世界人口仍将维持较高的数量,并以一定的速率增长。截止2005年12月19日,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5亿;据联合国发布人口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3亿。
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我国,人口问题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是导致今天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最主要的原因,并使之欲演欲烈。
2.2 能源危机,资源短缺
1975年的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人类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消耗了地球资源的1/3。按此速度计算,地球资源还能用多还能用多久呢?也有数据显示,我国多种资源已告急。我国即是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因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开发难度大,人均占有量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加剧我国资源能源紧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对资源利用的不够合理不够科学而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2.3 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环境问题必将威胁人类健康,导致生态失衡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荒漠化,森林资源锐减,草原退化,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水位下降,河流污染严重治理后又出现反复,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农产品的农药化肥残留超标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人民生活质量,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不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3.1 转变理念
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这种古老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过去我们豪迈的宣称人定胜天,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人类毫不顾忌的向自然索取我们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然后任意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结果怎么样?早在1876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上述一系列的危机不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和报复吗。 因此我们对自然要有一种尊重,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和谐,则天下太平。
3.2 转变模式
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3.3 从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的生活方式向适度,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竟然与我们所追求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我们对小汽车的追求使城市不但交通不畅,而且空气质量下降,并导致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其中很多消费并不是生活所必须而是奢侈品,因此这是过度和盲目的消费方式,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用适度,理智的绿色的消费取而代之。绿色消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等。
参考文献
[1]黃爱宝.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意蕴与历史必然[J].探索,2006年01期.
【生态建设社会实践】推荐阅读: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意义10-20
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生态安仁06-26
水系生态建设06-24
生态建设政治论文11-26
生态社区建设方案05-30
生态文明建设试卷07-21
生态环境的建设07-27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09-15
白杨村生态建设总结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