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野下多校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研究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高校不断地扩招在高校建设中存在新校区与旧校区的结合办学模式,校区之间独立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出现空间上非接触式断裂,不易扎根。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相对独立的象牙塔环境,信息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化可仿效途径。媒介环境、大学生的快速变化,目前涌现出抖音、中青网的青小小等一系列短视频,加速的信息片段化传播,而疫情助推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上平台的整合和建设,线上网络视频,线上网络会议等应运而生,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新阵地。

[关键词]媒介;多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

一、融媒体时代下高校多校区的媒介环境

随着高校大学生扩招,部分高校合并,新校区建设等因素,造成高校多校区办学。这为新时代高校的发展带机遇和挑战,新校区的建设使得办学硬件设施、校区环境得到极大提升,但新老校区之间也呈现出地域分片式状态,老校区独立“存在”的现象。高校相对独立性空间被分解,场域发生变化。高校的管理模式,最具代表的加州大学是“事业部管理模式”、康奈尔大学则是“一校多制管理模式”,校区出现文化差异,开放与半开放之间,城市中心与郊区之间,大学生接收周边商业、居民环境影响甚大,诱惑力不同。多校区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的开展和媒介交互活动中,会出现各自“独立运营”的现象,地域的差异也会间接造成学科分裂,学生割裂的现象。

随着信息时代融媒体的快速发展,融媒体概念最先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普尔教提出的,即“以发展为前提,以扬优为手段,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条件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影响大学生的环境出现了“现实社会”和“媒介化社会”,大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切换角色,大学生作为媒介用户的主要用户,融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信息化为不同校区、不同地域创造了网上办公,减少办理空间限制。融媒体时代涌现出一批以抖音为代表的、深受欢迎的娱乐性、商业化的短视频平台。中青网的青小小等涉及高校的短视频平台夹杂在商业化短视频平台中,表现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影响力弱,其在人手、技术中也不占优势。

融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带来了在虚拟社会中的平等性和话语权,网络空间中大学生可以平等的对话,间接的参与社会化活动,并获得新知识反哺父母或者师长。与此同时,也给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带来挑战,在媒介环境里,网络信息多、学习途径多、效仿对象多,潜移默化地改变了00后大学生的大学三观和思维。高校利用融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因陷入工具理性误区,存在着诸多问题。借助融媒体技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尤为重要。

二、融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跨校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解决跨校区教学管理、教育资源优化与共享等关键问题,互联网的嵌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生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五个时期,不断推陈出新,跨越提升。2018年9月,随着第一批00后新生涌入高校,为高校注入了新的活力,相比90后,00后学生搭载网络信息时代的契机,擅长使用手机学习和浏览新鲜知识和新鲜事,思想更加活跃,个性化特征更为明显。出现“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相互切换的现象,0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对社会上发生的事缺乏辨识、辨别能力。思想政治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石,良好的政治素质的培养和引导至关重要。信息大爆炸下的高校思政治教育,需要介入融媒体正确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娱乐化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信息的虚拟性、互动性和多元化、碎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网络信息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被无限放宽,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的“战场”。大学生极度渴望被社会认可,占据“话语权”。而“0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主动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自我诉求和维权意识增加,师生矛盾也普遍增加。网络虚拟空间中,德育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部分大学生在社交软件中发表不当言论,伤人伤己,于国民个人和国家皆危害尤甚,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敲响了警钟。大学生内在传播自我对话的时间被压缩,生活在自己“缩小”的时空中,只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求信息,释放自身情感情绪,在共享和交互中得到“被认可”。新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碰撞,对大学生思维、学习、行为和思想都会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其人格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行为和情绪正在被固化。

融媒体时代,网上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方式,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学习空间中的大环境被缩小至个人空间,学生占据了主动权。网络平台功能由辅助教学转为主要教学手段。师生关系在信息共享和人机交流中冲击了各自的角色定位。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变得灵活,学习在时间、空间中不在固定,分享、探讨和解决问题就变得更为重要。学习的主动权放置学生手中,灌输式转变为分享式。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介入平台中,“抓住教师主体,借用平台桥梁,引导学生客体”,强化弘扬正能量价值观的引导,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

三、融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

融媒体的快速发展,短视频流行,学习时间碎片化。教育理念和模式在不断改进,信息化教学和互动性教学逐渐加强。“大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培养信息搜索整合筛选能力。融媒体时代,学习无处不在。疫情也加速了新型的教学方法的普及。2012年被誉为“慕课(MOOC)元年”,无教室、无课堂、无时间限制的线上教学出现在公众面前。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近几年的“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方式的推出,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正在新形势下创新,兴趣引导、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成为新的学习方式,通过互动与新媒体,直接参与创作。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创新,借助社交平台在线答疑与交流,合理制定监督,及时捕捉大数据,线上讲授、线下自学、小组研讨、团队协作、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性教学双向流动,相辅相成。

(一)融合平台优势,构建开放式思政格局。思想教育工作,从“面对面”到“屏对屏”,努力跑出“加速度”。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成为高校育人的必要场所。利用现有网站平台,加强多校区网络学习平台优化,实现网上资源共享。网络教育平台建设,首先考虑成本最优化,目前消费市场上出现诸多免费信息资讯库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U校园)等网络平台,辅以QQ语音屏幕分享功能、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雨课堂等直播平台,普遍是受众体可以免费使用,利用整合好平台比建设平台更重要。

建设“云思享”共用平台。平台个性化定制,提高检索功能。有条件的高校建设网上高清后期制作,开发实用性创新课程,“教学实验室和工作站”“数字媒体实验室”。剪辑制互联网办公。学习思想政治宣传思想理念、优化宣传管理模式、搭建宣传实体框架、加强宣传队伍建设等策略,推动宣传立体传播平台的建设。

(二)集结思政队伍,建设共享式知识资源。集结全国思政教师队伍,教师交流“充电”学习平台,包括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公社)的线上培训、知网在线教育平台,把控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增强网络空间的道德认知教育,避免传播方式单向输出,“学习强国”主动积分制奖励式引导,养成习惯。利用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视听+社交”多平台运用探索,短快精视频,突出绑定关联性。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媒介素养。平台融合,博采众长。依靠资源库共享,思政教师知识、技术培训,包括文本、视频、平台资源。目前思政教师借助学习公社、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中国知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服务平台。第三,开放个人社交平台,互助教学自动信息推送。利用社交媒体参与课堂,利用社交分享课堂笔记重难点。唤醒主体意识,为教学、为人才培养服务。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平台的最优化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每个高校都有独立的、自成系统的教育平台。

(三)发挥校媒作用,构建垂直式传播路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是全球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向,高校基于互联网、电信网等数字化网络,通过网上思想引领的传播模式为主体,发挥强劲的引领价值。高校利用“中央厨房”内容生产模式,多渠道分发信息,兼顾传统纸媒报刊与新媒体,整合采编联动平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手信息的可第一时间共享,“校级-学院-党团支部”垂直式快速传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有效载体的校园媒体,引导00后大学生的大思政观,从新闻内容的重整、组织机构的重构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媒体内容,整合校内媒体资源,发挥多种媒体优势互补的整体合力,构建高校校园舆论引导的新平台,搭建宣传实体框架、加强宣传队伍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化零为整。

构建高校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有效利用网络,合理利用虚拟社区平台,构建“两微一端”、校园特色视频APP德育平台,利用交互媒体让信息与诉求,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贯通,信息传到位,诉求能解决,发挥新媒体优势,树立高校00后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政治观。新时代大学生渴求平等的对话,德育教育,重中之重,在校园平台视频中融入日常生活,接地气良性引导。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际操作中的问题,需要理论的深层次研究。建立健全一个机构,整合所有资源,坚持平等互动和媒体融合的原则,提高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网上党课、网上团课趣味性,创新知识传播手段,激发大学生求知欲。结合理论与实践,建好直观平台、夯实组织平台、拓展活动平台、加强文化平台等方面,构筑综合平台,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覃川,威天雷.媒介化生存与大学生成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51-157.

[2]刘俊.融合时代的传媒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48-58.

[3]邹振东.弱传播[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306-315.

[4]赵怡,曹坤.融媒体时代艺术类院校教学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05-146.

上一篇:当代藏族民间文学机智人物形象的重构下一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