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内容的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质性研究方法已经成为护理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并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旨在介绍质性内容分析方法与质量控制,为我国护理研究者的科学研究增加新思路与新工具。在方法方面,主要介绍Mayring内容分析法和Graneheim&Lundman内容分析法。在质量控制方面,质性研究需从研究的可信性、可靠性、可确定性以及可转换性来考量。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最适合的质性内容分析方法,并进行质量控制,从而提高护理质性研究水平。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质性研究;质量控制;护理研究

在全球护理科学界,由于利用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深入研究人类复杂的感知、行为、态度、情感、交往及其产生的意义和情境,质性研究方法已经成为护理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并占据重要地位[1]。质性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近年来在护理和健康研究领域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2017年使用此方法的论文为3384篇,2018年为4079篇,2019年为4666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PubMed数据库中,2017年使用此方法的论文为2721篇,2018年为3121篇,2019年为3406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可见,质性内容分析法在国际护理和健康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关注,但在我国护理研究中鲜有此方法的应用报道。因此,本文旨在介绍质性内容分析方法与质量控制,为我国护理研究者开展科学研究时增加新思路与新工具。

1质性内容分析法的概念及用途

质性内容分析法[2]是指通过对文本内容分类、制图表、评价文本中关键语句和主题,系统地对文本表面和隐含内容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文本要表达的思想。它可以用于反思群体、机构、社会的文化模式,揭示个人、群体、机构、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及描述交流内容中体现的趋势。转录文本时,不仅要记录语言内容,还要用语言和标点符号显示非语言信息及周围情境。数据分析时,质性内容分析侧重于语言交流的特点,关注研究对象所处的情境,强调文本内容的相似与不同;不仅分析文本的“表面内容”(是什么),也探究其“隐含内容”(怎么样);考虑研究者的能力、经历、教育背景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

2质性内容分析法的发展历程

内容分析法应用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主要作为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将文本数据编码为显式条目,然后使用统计数据进行描述,有学者将之称为定性数据的定量分析[3]。在19世纪,内容分析法开始是用来分析赞美诗、报纸与杂志上的文章、广告和政治演讲[4]。但到20世纪中期,学者们开始提出,仅对文本的表面内容进行分析而没有挖掘其深层含义及考虑相应的研究背景是一种简化和扭曲的量化过程[5],由此,质性内容分析法开始逐渐形成并发展,强调分析文本的“表面内容”和“隐含内容”[6]。目前,质性内容分析法主要有Mayring[5]、Grane-heim&Lundman[7]、Patton[8]、Krippendorff[2]、Hsieh&Shannon[3]五种方法。本文将具体介绍Mayring和Graneheim&Lundman这两种质性内容分析方法。

3Mayring的质性内容分析法

Mayring[5,9-10]质性内容分析法的分析步骤是“归纳”和“演绎”,方法的核心是由分析文本内容相似和不同归纳出的条目与依据理论定义条目分析文本内容而形成的条目之间不断比较、修订,最终确定条目,回答研究问题,并可验证此理论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进而补充或完善理论。

3.1“归纳”的分析步骤将每份转录出的文本合并成一个文本,通读文本几遍,以获得整体感;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确定条目的选择标准;基于条目的选择标准,将文本内容进行分类,然后提取其中有意义的语句作为语义单元;对语义单元进行仔细阅读与分析,区分、归纳形成条目;分析所形成条目的相似性与不同,将其压缩为几个主要条目;在条目形成和总结阶段,不断检查条目形成的可靠性;对最后形成的条目进行总结,获得整体感,进而解释研究结果。具体步骤流程,见图1。

3.2“演绎”的分析步骤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一成熟理论;将此理论引入研究界定条目定义;依据条目定义进行文本分析、收集编码;在条目形成和总结阶段,不断检查条目形成的可靠性;对最后形成的条目进行总结,获得整体感,进而解释研究结果。这一步骤的关键是要在理论和访谈数据的基础上,给在“归纳”和“演绎”分析过程中遇到问题,返回、重复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步骤,并进行小组讨论、修正;如有新的条目出现,经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后,决定其是否保留;需注明编码在文本数据中出现的频次。义单元”“编码”“条目”,逐步系统提炼,最后形成“主题”,回答研究问题。与Mayring质性内容分析法相比,Graneheim&Lundman质性内容分析法没有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确定条目的选择标准,没有加入理论定义条目,也没有计算编码出现的频次,它要求尽可能对文本内容保持开放性,并沉浸于文本内容之中,分析文本的“表面内容”和“隐含内容”。

分析步骤:把每个访谈文本作为“分析单元”,分析时首先将所有文本作为一个整体通读几遍,从而获得整体感;接着在“分析单元”中寻找表达特定含义的语句,形成“语义单元”;对“语义单元”进一步压缩,形成“压缩语义单元”;提取“压缩语义单元”,形成“编码”;比较所有分析单元中提取的“编码”的相似与不同,将具有共性的“编码”归为同一“条目”,进而形成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条目谱”,即“表面内容分析”。在研究小组内对形成的“编码”和“条目”进行反复讨论、反思,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将所有“条目”链接在一起形成“主题”,即“隐含内容分析”。具体步骤流程,见图3。

5质性内容分析的质量控制

研究表明,良好的质量控制能够增加读者对该研究的重视程度[12]。对于质性研究而言,可以用“可信性”“可靠性”“可确定性”和“可转换性”进行质量控5.1可信性指的是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在研究设计阶段,纳入不同性别、年龄、具有研究现象的经历并且能够将其准确描述出来的研究对象,对于确保质性内容分析的可信性至关重要[6]。另外,由于质性内容分析法强调内容的多样性和变化,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数据才能覆盖这些变化,因此选择恰当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合适的样本量也是影响研究可信性的关键。质性内容分析法的最佳样本量通常取决于数据收集的质量[6],或者数据达到饱和[13]。再者,质性内容分析通常是从不同的抽象水平和解释层次上对条目和主题进行描述,且随着解释和抽象程度增高,对研究结果可信性和真实性产生越大影响。因此,通过列表展示条目和主题被抽象、解释的过程和逻辑轨迹,并将其与研究目的紧密联系起来,能够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性[6]。如GEL等[11]在探讨我国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改善措施的研究中,列表展现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治疗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在方法学部分阐明采用连续抽样的方法纳入研究对象,直到主题饱和,且研究对象来源于不同医院;充分体现了该研究结果的可信性。

5.2可靠性指研究方法可靠且研究结果可以被复制,即其他研究者在相似条件下,按照该研究的步骤进行分析得出相似研究结果的程度[14-15]。在条目形成阶段,编码和文本语义单元与对应条目的归属安排可影响研究结果可靠性,可通过制定划分条目的明确规则解决这一问题[8],也就是说,应避免把本该归于某个条目的内容排除在外而把不相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可靠性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研究者。由于访谈是由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共同完成,分析是研究者基于文本进行,研究者的质性研究知识水平和经验会影响研究者访谈时询问问题的方式、追问何种问题以及如何看待和解释研究对象所阐述的内容[6]。因此,要明确并公开研究人员的质性研究知识水平和经验,并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分析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因不同研究者的解释能力有所不同,多个研究者能够提出不同的解释,可通过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1]。如GEL[11]等的质性研究明确阐述了用Graneheim和Lundman的质性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并对该方法加以详细的描述;另外,对于访谈提纲制定的过程及相关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资历与培训均进行了说明[9];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可靠性。

5.3可确定性指研究结果的可确定度,意味着研究结果可以溯源到原始数据且准确代表了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研究者的观点[16]。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作为资料收集的工具,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到数据的收集和分析[17]。因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现场笔记和写反思日记等自我反思方式,明确自己在研究中的定位,分析时既要沉浸于文本内容,又要与文本内容保持距离,把自己的信念、经验和经历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尽可能降低[1]。在文章撰写过程中,往往区分描述性语言和分析性语言,描述性语言可用双引号表示。

5.4可转换性指研究结果可以转移到其它情境和群体中的程度。在质性内容分析中,研究者能对可转换性提出建议,但能否将研究结果转移到不同情境由读者所决定[6]。人类学家Geertz在1973年提出“深描”这个术语,它要求对所研究现象的文化背景、数据收集方法、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及其主要特征进行准确、详细的描述[18],从而使读者能够对研究结果的可转移性做出判断。同时在报告研究结果时,适当引用具有代表性的语录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可转换性[19]。如GEL等[9]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可转换性,在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健康与疾病信念和健康相关行为的研究中,描述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对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及其主要特征和资料收集方法均有准确而详细的描述;为避免英汉互译过程的准确性影响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并且对该研究的局限性和实践指导均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和说明。“可信性”“可靠性”“可确定性”和“可转换性”是质性研究质量控制的4个方面,它们没有明确的界限,既独立又互相重叠,贯穿于研究的整个过程。因此,在质性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四个方面,实施质量控制。

6小结

质性内容分析法是一类用于分析文本数据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Mayring和Graneheim&Lun-dman的质性内容分析法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从众多的方法中选择最适合、恰当的方法,充分考虑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质量的各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保证质性研究的高质量,提高护理研究水平,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上一篇:个人认知、社会影响对高职学生干部媒介素养提高的影响研究下一篇:浅谈我国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