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的养生内容(推荐7篇)
1.养生要求真务实,勤学常练。
颜之推认为,人生在世,到处都有牵挂羁绊。年轻时候,要尽供养父母的辛劳;成年以后,又增加养育妻子儿女的拖累。此外,还有穿衣吃饭的费用,公事私事牵挂。在这些纷纭的事务中,要想超脱于尘世之外,隐身于山林之中,进行养生保健,是不切合实际的。颜氏说,他认真考察过道教的经典,“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脱离人生的束缚。因此,不主张为保养身体而钻研、精通这门学问。
关于养生的方法,颜氏强调从日常实用者入手,勤学常练,讲求节制。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爱惜和保养精神,调理与养护气息,起居应有规律,饮食不能过饱,穿衣冷暖适当。平时可以依据体质的状况,吃一些滋补或调理药物,如槐实、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等,从中能得到很多好处。老年牙齿松动时,可以在每天早晨叩齿三百次,长期坚持去做,就能获益。
2.养生应避免祸患,保全生命。
颜氏指出,养生的人首先应考虑避免祸患,保全自己身家性命。有了这个生命,保养身体才会有基础。古代鲁国有一个叫单豹的人,善于保养身心,不料却因意外的灾祸而丧命。鲁国张毅善于驱凶避祸,却因心虚内热而丧生。晋代稽康写了一篇洋洋千言的《养生论》,但是由于傲慢无礼而惨遭杀头。晋代石崇经常服用延年益寿药物,却因积财而受到惩处。这些都是前代贤人们在养生时引以为戒的。
关键词:颜氏家训;现代家庭;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
中国是个家国一体、家庭宗族一体式的社会,家庭教育的好与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还会影响整个家族甚至国家的命运,所以历来无论是帝王、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其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家族的生存与延续发展。作为有思想有远见,而又历经战乱的颜氏大家族的家长在他花甲之年,终于参悟出如何进行家庭教育。他用质朴的言语,真挚的感情写出了《颜氏家训》。
一、颜氏家训中的“教”
(1)教“早”,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家族是荣辱共享的,孩子的未来决定整家族的未来方向,不能不及早教育,而语文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孩子幼童时就要加强语文教育。他从自身经验和对社会时代的观察思考后,更加深刻认识到无论读书还是做人,都要从小抓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而失去早教则会造成: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及早规范语音:九州之人,言语不同,古今言语,时俗不同,但是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经典文化之作的及早教育:“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诗书等经典之作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读书而仕是主要的教育目的,因此家族若想延续发达,读书是最佳出路,幼年时读书的最佳时期,怎么会不及早进行语文教育呢?历史多少文学大家,都是从小就接受了这种文化的熏陶,才得以成才。
(2)教“勤”,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一生孜孜不倦,勤勉求知,最终才能有所成就。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勤学,珍惜时间,才能博览群书。勤问,独学则无友,孤陋则寡闻,学问无止境,需要交流讨论,才会有所增益。勤思,保持独立的思考,不道听途说,不妄下断言,探究根源,才能获得知识。
(3)教“学习的目的”,心理学上说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起,提高学习的效率,颜氏家族生活在动荡年代,看到过多的世事变迁,对生存有着本能的追求,可是怎么才能好的生存下去,学习是最佳的选择,但是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养亲、事君、修身。小则保家生存,大则光宗耀祖,这种实用的学习目的更具有吸引力。
二、现代家庭语文教育的“失教”
首先现代家庭教育对母语的教育关注很少,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唯独没有语文班,觉得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也不重视学校的语文课程,正是家庭母语教育的不重视,这种观点也蔓延到学生的脑海中,反正语文就是那样,不需要过多的重视,其实语文的人文缺乏,会导致学生精神人格的缺失,失去了家庭及国家责任的厚重感。在母语的环境中,的确可以通过自然习得的获得语文知识,但这只是零散的,感知的,而学校的语文知识则是系统的,全面的,家长这种一叶障目式教育,严重危害到语文的教育,更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
其次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出了问题,语文是陶冶个人情操,修生养性的最佳学科,语文应该是与音乐、美术一样的学科,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感,但是这种培养是需要时间的熏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但是家长受社会速成功用的影响,急于求成,这种功利性培养方式,会有很多负面影响的。现在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比如情感淡漠、自私冷漠、自我中心,暴力等,与其说心理问题,不如说是家庭语文教育的缺失的造成的精神失去依托。尤其是孩子还很少,就有很强的功利心,这根本就不符合孩子的本性,是什么改变了本单纯的孩子,归根到底是家庭语文教育。试想家长教育孩子懂得什么是修生养性,孩子的心理和情感自然会得到健康成长;懂得自己背负的职责,就不会出现空虚,不负责的心态了,可以说改善家庭语文教育环境,或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更长远的作用。
三、家庭语文教育如何“施教”
孩子的成长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呵护,家庭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怎么施教才能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呢,这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第一、需要家长的亲身参与,与孩子共同成长,营造好一个家庭语文学习环境是很有益的,比如共同阅读,然后可以以聊天的形式讨论,,家长能在第一时间真实的了解孩子的动态,进而引导,正如颜之推家庭,子女多在家长亲自陪伴指导下、言传身教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第二、改变速成的功用教育观,正如韩愈所言“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语文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需要家长过多的“压迫”,孩子自发自觉的无压力的学习,能激发更多的学习兴趣,会唤起内心的情绪情感,在语文的熏陶下,人文素养和个人品性得以发展,有利于身心的成长。第三、语文教育的开放性,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大世界,我们的语文观也应开阔,不要一说语文就局限于字词阅读及写作,应该用大世界视野看语文。
参考文献:
[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陈秀锦.颜之推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2006.12
文章结构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
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
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
进一步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东西。但是,庄子想要表达的可不止这些。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不存认知的可能,一是顺其自然的心境,本文字里行间表面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
文章中心思想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p,砉然响然,奏刀�d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道大�U,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L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f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q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关键词:《颜氏家训》 语文 阅读教学方法
颜之推,中国的教育家、文学家。他从小博览群书,做文章辞情并茂,因此深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用为官。一生坎坷,直至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受到礼待,但不久以疾终。依他自叙,“予一生而三化,备苶苦而蓼辛”,叹息“三为亡国之人”。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和《集灵记》等。
《颜氏家训》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内容广泛,包含的知识也相当丰富,是颜之推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正如王三聘所说的《颜氏家训》,“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颜氏家训》虽说是一部以论述儿童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著作,但书里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语文教学思想。包括口语、阅读、写作等各种语文教学的内容、目的、方法等。虽然这些教学思想散落在各个篇章中,但稍加整理之后,也可以呈现出完整的体系。
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来看,许多阅读教学方法仍然达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不仅要反思我们现今的阅读教学方法,还要从古代的阅读教学方法中学习借鉴,汲取经验。下面笔者就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方面来分析《颜氏家训》中所蕴含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
一、博览群书与专精读书相结合
在颜之推看来,刚刚过去的汉朝受“独尊儒术”的思想影响很深,只要通读一两本儒家经典就足够用一辈子;可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风气变了,大家都认为“死钻”一本经书是没有用的,认为读书以博览群书为贵,因为在书的大千世界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从《颜氏家训》这本书中不难发现所涉及的内容丰富繁杂:天象历法、器物名什、书证杂艺等方面无所不包。
颜之推指出:“夫学者,贵能博闻也。”博览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也是最可贵的地方。颜氏认为,只有博览,“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向各式书本学习知识,才能“兼通文史,不徒讲说”,进而“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这样才可以学得更好、更通透。
颜之推不仅强调博览群书的作用,认为读书贵能博闻多识,而且他也认为“专精”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认为通过深入研究书本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颜氏家训》将儒家经典奉为“坟典根本”。简单的概括一下,颜之推认为需要精读的有:《诗经》《论语》等初级读物,《礼记》《左传》等基本典籍,还有修身养性的《老子》《庄子》等作品,此外,还有更专业的书籍。
“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颜之推非常重视处理好博览与专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博览和专精结合到一起,并强调学不可以不博,学也不可以不精。就连康有为也说过:“惟专乃可致精,惟涉猎乃能致博,二者不可偏废。”在他们看来,阅读不仅要博览也要专精,而专精是在博览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有大量的知识储存积累,才可以将学问做到最好。
二、勤奋刻苦与终生学习相结合
《颜氏家训·勉学》开篇就写道:“自古明王圣帝,尤须勤学,况凡庶乎?”即使是高贵圣明如帝王这般的人物都要勤奋刻苦的学习,更何况是我们呢?他极力推崇“怀袖握书,晓夕讽诵”般的数年勤学,反对士大夫子弟“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疏懒怠惰不愿读书的消极态度。在《勉学》篇中,他还引用古人及同时代刘绮、朱詹等人勤奋读书的事例,告诫子孙,读书应该勤奋刻苦。
语文教学的范围与其他学科相比宽泛得多,知识的获得要靠个人在勤奋和刻苦学习中积累而来。自古以来,勤奋读书就是人们取得成功的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勤能补拙”等之语,都说明勤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勤学不是漫无目的的,若“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
颜之推强调读书不仅要刻苦钻研,勤奋努力,而且还要持之以恒。在他看来人的一生都要读书,并且应该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他说早年读书学习“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而“老而学者”,虽然如“秉烛夜行”,但总比“瞑目而无见”要好得多。“活到老,学到老”这样先进的终生教育思想在当时的提出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相互切磋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如果有好学、饱学的朋友在一起相互切磋,相互帮助,那其实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颜之推引用了古人的话来讲:“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作为一名博古通今的学者,颜之推非常注意汲取古人优秀的读书理念。他认为,个人的精力及读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而在书籍中的见闻和学到的语文知识有一定的狭隘性,那么士大夫子弟就需要不耻下问,相互讨论交流,相互切磋自己在书中的所闻所见,这样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拓展知识的广度,加深知识的深度,以便更快、更好地获得更多知识。
但相互切磋讨论决不意味着没有个人主见,我们在切磋交流的时候要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个体主观能动性。颜之推批评当时“江南闾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的现象,指出了他们缺乏对知识和问题的深入思考的弊端。他认为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对知识提纲挈领,掌握精髓,并以此赋予以个人意义,在此基础上再与人相互切磋,才是阅读的明智方法。
颜之推注意到了学习者之间互相探讨与独立思考的结合在阅读教学上的重要作用,在当时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个体性;鼓励他们相互切磋,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合作性。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更上一层楼。
四、总结
《颜氏家训》是家庭教育著作的典范,即使它里面有一些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表现出的问题,也不影响此书成为一部伟大的杰作,特别是它其中包含的语文教学思想,更显示出它是语文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著作,值得我们继续深究。正如开篇所讲,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借鉴《颜氏家训》中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经验,将博览与专精结合、勤奋与终生结合以及切磋与独思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如入到现今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多读书、勤读书、勤思考的好习惯,有利于我们阅读教学的展开。
参考文献:
[1]张霭堂.《颜氏家训》译注[M].山东:齐鲁书社,2009.
[2]张继合.《颜氏家训》新解[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1.
[3]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檀作文.《颜氏家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徐林祥.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6]郑新丽.《颜氏家训》中蕴含的语文教育思想探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2).
[7]李耀伟.《颜氏家训》中的阅读教学思想探微[J].文学教育,2013,(1).
[8]潘新和.讲论文章,修身利行——颜之推语文教育思想初探[J].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0,(2).
[9]于茹.《颜氏家训》语文学习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7.
关键词:颜氏家训;勉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10-0161-01
《颜氏家训》分七卷,共二十篇,其中《勉学》单独为一卷,其内容约占全书的14%。由此可见,《勉学》篇是《颜氏家训》的重要篇章之一。朱轼读《勉学》篇后,颇有感慨地说: “此篇反复晓谕,真挚剀切,精粗具备,本末兼该,凡为学者,皆宜熟玩。”充分肯定了《勉学》的重要地位。
勉学,即劝学。作者针对梁朝贵族子弟不学无术,平时养尊处优,一旦社会动乱,立即陷于穷途末路的狼狈状况展开讨论,认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同时,《勉学》篇中也蕴含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1理论结合实际学习法
一套完整的理论是进行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基础,然而只有理论又显得空洞,缺乏说服力。在讲道理的同时加之以相应的事实根据,理论就会更加充实,更加有说服力。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在《勉学》篇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提出了中心观点:“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然后围绕这一观点展开事实论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所以,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皆须勤学。“人生在世,会当有业”,什么是专业?有哪些专业?作者随即解释说,“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大家都有所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安居。然而,梁朝的很多贵族子弟“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如此也只能浑浑噩噩、无所作为的虚度一生。这样的社会现实也正好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如果毫无专业,恐怕也就只能像这些不学无术的贵族子弟一般虚度一生了。
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而在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又最值得推崇的本事,就是读书。所谓读书,不是为了“但能言之,不能行之”,而是要做到“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作者认为“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如何通过学习来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帮助呢?作者又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学习可以使“未知养亲者”自惭形秽,从而孝敬父母;使“未知事君者”自我反省,从而报效国家;使“素骄奢者”震惊变色,从而自我约束;使“素鄙吝者” 幡然悔悟,从而仗义疏财;使“素暴悍者”气焰顿消,张显谦恭退让;使“素怯懦者”奋发振作,无所畏惧……
学习也要讲时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所以学习应及早进行,不可坐失良机。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适当地结合亲身经历论证自己的观点,不仅使理论更有说服力,还能拉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距离,使教育过程更加有效。
虽然是在讲道理,但作者没有把需要掌握的理论教条式的罗列出来,而是与一些小故事、小典故相结合,让读者在趣味中领会其中的道理。这也正是巧妙的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的结果。
2正反事例结合学习法
用事实说明道理,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方法。然而,在用事实说话的同时,也需要一些方法跟技巧。比如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比较中学习,以便更深刻地体会道理,这样的教育方法在《勉学》篇中也用到很多。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无论哪个行业,只要学好了就都可以安身立命。梁朝一些贵族子弟却不学无术,依靠祖上的荫庇,平时养尊处优,一旦社会动乱,往日的依靠消失了,想要依靠自己的时候才发现一无所长,最终只得“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从正面来说,有的人虽然世世代代都是平民百姓,但是自己平时能够读书学习,懂得《论语》、《孝经》,这样还可以给别人当老师,以此为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通过这样的正反对照,让受教育者深刻地感受到“有一技之长者”与“一无所长者”的不同际遇,并与自身结合,引发其学习的动力,帮助被教育者在人生的交叉口迈出不悔的一步。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学习本是为了提高认识力,以利于自己的行为。所以“未知养亲者”、“未知事君者”、“素骄奢者”、“素鄙吝者”、“素暴悍者”、“素怯懦者”都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就是把学习到的知识正确运用的结果。从反面来说,如果读书学习了,却没有学以致用,最终也只能“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如果学习之后的结果是这样,倒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学习。
通过正反事例相结合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深刻的让受教育者体会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行为会有什么结果,把这些都摆在受教育者面前,应该选择什么也就不必多言了。
3榜样学习法
榜样学习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能够让受教育者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样可以减少受教育者由于盲目探索而犯的错误。
《勉学》篇的第五段专门就榜样学习进行了论述。所谓“榜样”,是指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什么人或事物是值得学习的呢?作者首推“古人”,“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颜之推认为,“古人”应当是世人首先学习的榜样,当然,这里的“古人”并不是指所有的历史人物,而是指像孔子、孟子那样一直为后人所称颂的圣人、学者、志士等。除了古人之外,身边的榜样同样有很多,“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榜样不分贵贱,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可以。梁元帝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勤学的榜样,才十二岁的他就已经很喜欢学习了,“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曲。闲斋张葛帏避蝇独坐,银鸥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以自宽痛。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既未师受,或不识一字,或不解一语,要自重之,不知厌倦。”一个帝王之子尚且能如此用功学习,何况那些想要通过学习谋求腾达的人呢?
总的来说,颜之推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所总结出来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勉学》篇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更是得到了后人无数的褒奖,其中也蕴含了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除了上面列举的方法,还有预防教育法、感染教育法等等。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仔细研读《颜氏家训》,尤其是《勉学》篇,并将其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颜之推著.檀作文译.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颜之推现身说法,陈述了自己的修养成长经历。他小时家教严整,跟随兄长,严守父子长幼之礼。冬温夏凊、晨省昏定(古代礼制规定的人子之礼,冬天暖被窝,夏天扇扇子,早晨请安,晚上侍睡)。显然,幼年之教对颜之推的人格培育影响极大。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儿时期的家教,对一个人的未来有着超出常人想象的影响,而后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不决定一切。所谓“三岁看老”或者“三岁看大,五岁看老”的说法,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但是,由于九岁丧父,颜之推由兄长抚养,而兄长的养育“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然熟读《周礼》和《左传》,他却偏爱文学,走上了类似现在“文学青年”的道路。所幸青年时期就有所砥砺,努力向善,二十岁以后,再没有大的过错。而这种进步,是在“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的过程中实现的。颜之推把自身经历拿出来作为子孙的前车后辙,对管理者来说,何尝不是观察人生与社会的车辙。
《颜氏家训》具有管理思想内涵的篇章较多,下面分篇陈述其主要内容。
《教子》篇
胎教和幼教得方,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幼教之方是什么,值得管理者深思。颜之推强调,世间常见的偏差是“无教而有爱”,在饮食等日常小事上,由着孩子的性子任其所为,“宜诫翻奖,应诃反笑”,养成骄纵习气,到了该重视礼节之时,家长才想到令其克制,但为时已晚,“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难以校正,终至败德。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并以俗谚“教妇初来,教儿婴孩”验证。意思是媳妇必须在刚进门时教育,孩子必须在婴儿时教育。
颜之推称:“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威严和慈爱的关系如何处理才可恰当,《家训》给出的准则是:“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按照当时的社会等级,士人以上的家庭,父子居处不同室,这隐含着不狎之道;给父母搔痒捶背,铺床叠被,这隐含着不简之教。如此举措,都值得管理者参照。例如,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分寸应该如何掐算,就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职场上可敬的老板不可亲,可亲的老板不可敬,几乎是普遍现象。当然,父母和经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在知识传授上父不教子,这就同非家庭组织大不一样。因为许多知识存在着父对子难以明言的障碍。即便是儒家经典,《诗》有对淫荡的讽刺,《礼》有对嫌疑的解释,《书》有对悖乱的记载,如此等等,都是父亲对儿子不可以摊开说的。父不教子,同医不自治是一个道理。
教子的最大问题是偏爱。“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凡是偏爱,最后都是害了儿子。而直到今天,公司领导怎样才能做到既器重工作骨干,又不至于让一般员工感到歧视,依然是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另外,教子更要注意价值取向的引导。颜之推说,北齐有一官员,其子十七岁,该官员为了让他的儿子飞黄腾达,给儿子教鲜卑语,令儿子学弹琵琶,以掌握讨好鲜卑公卿的技艺。颜之推强调,那怕这种技艺可以爬到卿相之位,也不愿子孙学习这些。那么,今天的经营者,会不会也因为“赚大钱”的技艺而拉偏了前进的方向,本质上是同一性质的问题。
《兄弟》篇
人伦关系本于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九族是由三亲扩展而来的。在三亲中,兄弟关系最容易出现变化。幼年时,父母前拉后扯,兄弟同食共卧,即便有薄情之人,也会相亲相爱。而到了壮年,各有自己的妻儿,各有自己的生活,即便是厚道之人,兄弟之情也难免衰减。妯娌之间疏薄,兄弟之间亲厚,二者之不合,有如器物方底而圆盖。只有靠友悌深情。才可维持兄弟关系。
双亲去世以后,兄弟之间是最需要互相关照的。而兄弟由于其血脉相连,往往对另一方有很高期望。这就极易形成矛盾。“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就像居室,雀鼠会做窝打洞,风雨会洗刷浸渍。家庭中的仆妾就像雀鼠,妻子就像风雨。兄弟之间的亲近,可以做到发现漏洞立即堵塞,看到缝隙立即涂抹,如此,则不会形成颓毁隐患。如果不加防范,听之任之,那么,壁陷楹沦,无可挽回。
如果兄弟不和睦,子侄就不相爱;子侄不相爱,族群就会疏远;族群疏远生分,则僮仆就会为仇敌。到了这种地步,路人都来欺辱,又有谁能前来相帮相救?
妯娌之间是容易产生冲突的,即便是姐妹也难以调和。以本属陌路的妯娌,处于利益相关的多争之地,能够没有嫌隙的太少了。其原因在于处理大家利益时偏小家之私,担负全体责任时心存个人之惠。如果能够“换子而抚”,就能消除这种祸患。兄弟之间不同于父子之间,弟弟不能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兄长,所以就不能抱怨兄长爱弟不及爱子。
在兄弟妯娌的关系处理上,颜之推讲了许多道理。归纳起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家庭特殊情境中的具体运用。看似简单,实际难度相当大。其中的情境辨析和分寸把握,需要精心拿捏。管理活动中,所遵循的原则往往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情境。颜之推的两句话,很值得管理者深思:“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nlc202309011510
《后娶》篇
颜之推根据经验认为,后娶之害极大。他指出,继母虐待前妻遗孤,离间骨肉之情,制造家庭悲剧的概率相当高。根据他的观察,江东对孩子不忌讳庶出,男子丧妻,往往以妾媵主持家务,虽然也有鸡毛蒜皮的小纠纷,但妾媵限于名分(古代的妻妾之分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妾没有妻的权利),很少引起重大的家庭冲突。而河北则不然,庶出子女没有正室子女的权利,所以丧妻后就得重娶,后母的孩子与前妻的孩子在生活上和仕途上有着士庶贵贱之分,由是冲突迭起,男主人去世之后,家庭往往陷入官司。“身没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矛盾的根源,是子女的嫡庶差别。
就常情来看,“后夫多宠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颜之推认为,这并不全是后妻嫉妒,后夫受惑,而是“事势使之然”。因为前夫的孤儿通常不敢与后父之子争家,故后父关怀以示爱;而前妻之子往往地位优于后妻之子,故后母虐待以提防。但是,父亲宠爱异姓子女,亲生子女会怨恨;继母虐待前妻之子,同父异母兄弟则会变成仇人。
有学者认为,颜之推反对继娶却主张纳妾,这种观点并不确切。颜之推确实反对继娶,但他的真正主张是要防止嫡庶子女的权利差别过大。当然,这种子女权利趋向平等,在颜之推的时代是以剥夺妾媵权利为代价的。如果不拘泥于时代局限,这里面对管理者具有启发意义的是如何处理好新人与旧人、嫡系与非嫡系的关系。
《治家》篇
首先,颜之推强调治家中的上行下效。“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如果“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那么这种人就是天生的“凶民”,不是可以教育训导的对象,只能付诸刑戮。
其次,家庭不能没有惩戒,而惩戒又不能过头。一旦家庭取消了笞杖之责,竖子过错就会立现。治家同治国一样,需要宽猛相济。关键依然是宽猛之间的分寸拿捏。
再次,治家之道,立足于俭约。但颜之推指出,俭约不等于吝啬,“可俭而不可吝”。俭是合乎礼制,吝是不恤穷急。其恰当的界限是“施而不奢,俭而不吝”。
最后,治家的基础是衣食无忧。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做到从稼穑桑麻,到蔬果园场,再到鸡豚埘圈、房屋器械,无一不是自己生产制造,凡是能守家业者,无不可以自给,不过就是缺一口盐井而已。在这一方面,北朝多能躬俭节用,而南朝过于奢侈。
关于治家的具体举措,颜之推以各种事例加以详细说明,有过于严苛而被妻妾谋杀者,有过于宽厚而导致家业败亡者。他反对妇人治家,认为女性只能操持家务而不能主持家政。即便具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也只能是家长的辅佐,否则就是“牝鸡晨鸣”,乱了章法。撇开颜之推对妇女的歧视,从管理角度看,这实际是一个如何避免多头领导而政令不一的问题。另外,家训中关于妇人“率宠子婿而虐儿妇”的通病分析,十分值得管理者参照。颜之推认为,宠婿,则儿子会产生怨言;虐妇,则小姑会进谗挑拨。如此,无论女子嫁出去或者娶进来,都会得罪家人。两边不落好的婆婆,多数是自己不当行为的回报。这是家庭常弊,尤其需要警诫。还有,凡是论财的婚姻,就会把家庭关系变成交易。实际上,治家是否有方,全在行为是否得当。
《风操》篇
颜之推所说的风操,就是各种礼仪规范。他指出,礼仪制度对生活细节都有规定,“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礼生于俗,而且随着世事变化而演变,君子会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调整礼仪。所以,不同士大夫的风操随家门而不同,但其大致路数是清楚的。
颜之推认为,亲人称谓的避讳,目的是表达敬意,而不需要徒具形式。避讳过度,反而失去礼仪本意。有些人滥用避讳,动辄犯禁,貌似讲礼,实无必要,甚至流为笑谈。称呼不可不讲究,也不可穷讲究。至于行为礼节,要看具体情况。例如,南方人宾至不迎,相见只拱手而不揖,送客只是离开坐席,而北方人来宾迎送到门口,相见行揖礼,这才符合古人遗风,值得称道。至于画符念咒的旁门左道,颜之推一概反对。各种礼仪,要旨在恰当表达人的不同情感,其要有二:一要真诚而不虚伪,二要适当而不拘泥。
《慕贤》篇
颜之推强调,人才难得,为人要追慕圣贤,尤其是要从少年开始。“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在交友上要慎重,孔门高足式的贤人难以遇到,只要优于自己,就值得交往。
在贤能的识别上。世人往往有“贵耳贱目,重遥轻近”的偏蔽。对于听到的远方贤哲,往往神往追慕;而对于见到的身边良善,往往轻蔑慢待。例如,鲁国人称孔子为“东家丘”,虞国君主不纳身边宫子奇的谏言而致亡国。这种厚彼薄此的失误,不可不留心提防。
在同别人交往中,“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窃人之财要受刑罚,窃人之美要受鬼神谴责。
颜之推举出了许多用人的事例:梁元帝时的丁觇擅长草隶,为元帝抄写文书,军府之人却看不上他的书法,有“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之说。梁元帝把丁觇书写的文集送给书法名家萧子云(王褒之姑夫),萧子云赞叹不已,问起作者为谁,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众人才稍微改变了看法。后来由于战乱,其书法湮散佚亡,求片纸而不可得。侯景之乱攻打建康城,全靠太子左卫率羊侃组织抵抗。齐文宣帝高洋放纵酒色,全靠尚书令杨遵彦主持政务。杨遵彦遇害后,北齐政局急转直下。斛律明月是安邦镇国的北齐大将,无罪被诛,军心因之涣散,北周由此萌生了吞并北齐的志向。类似这些现象,不胜枚举,都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
《勉学》篇
颜之推作为学者,期望后人能以学问为志业。他所说的士子学业的大致过程为:“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他指出,人生在世,必须有谋生职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有些所谓士大夫,既不懂农商,又不会工技,射箭不能击穿靶子,提笔只会写出姓名,懵懵懂懂,白过一世。有的靠门荫为官,茫然无知,被人白眼相加。与其一生受辱,何不数年勤学?梁朝灭亡之时,即便是俘虏,有学和无学也大不一样。“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所以,他以此来告诫儿孙:“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颜之推劝学,不讲道德性命之辩的大道理,只讲现实功利的私家语。这种劝学逻辑,恰恰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使用最广泛的方式。正如孔子所言“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正是由此萌发并发扬广大的。对当今管理者而言,它可以提醒人们区分精英和大众的不同追求。
nlc202309011510
正是出于实用,颜之推把儒家奉为神圣的六经也看作技艺,直接引用谚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而且直截了当地宣称,技艺好学而又可贵的,无过于读书。不肯读书,就像“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一样,不能成事。
当然,颜之推作为学者,不至于把读书治学的功利性过于庸俗化,而是强调学问能够增进人的修养。他指出,读书可以使人知道如何养亲,如何事君,抑制骄奢,抛弃鄙吝,消除暴悍,不再怯懦,纵然不能学识精淳,也可以做到去泰去奢。所以,读书求学,要表现在行为的改进上,而不在字句的玩习上。“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由此,他对“学以为己”和“学以为人”给出了新的解释。
颜之推告诫后人,且不可借学问而自高自大。读了几本书,便盛气凌人,非但不能从读书中获益,反而会受损。如此之学,不如无学。至于学习的年龄,早晚各有所取。少年就开始学习具有极大优势。颜之推称,他七岁时背诵的名篇,每十年重温一次,至老不忘。然而二十岁以后所读,一个月不再重温,就记不得了。但由于条件限制而少年不学者,不可自弃。中老年才开始学习而成为名家的大有人在。治学不需雕琢章句,“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颜之推认为,魏晋学者的一大毛病,是崇尚玄学清谈而不济世成俗。他对子孙殷切期望其学以致用,而且不断以忠孝之名、富贵之利诱导。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多问博闻,以文字小学为本。
《文章》篇
颜之推强调文章出于五经,认为文章的首要功能是“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是行有余力的附带功效。如果只求表达情感、品尝滋味,则会舍本求末。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就是因为本末倒置。
颜之推论学文写作,有许多经验之谈可圈可点。凡学文者,须有自知之明,谨防高估自己;尤其不能师心自用而取笑旁人,意气用事而慷慨激昂。“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而魏晋文章,流于浮艳不实,辞胜于理。他强调,颜氏家族一直没有这种文风上的毛病。“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他也希望后人能继承这种家风。
《名实》篇
名实关系如影随形,“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颜之推认为,世人对待名声,有三种境界:“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体道合德的上士可遇而不可求,修身慎行而立名的中士是常人的努力方向,而要谨防流于下士以伪饰计谋来窃名。
颜之推指出,“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是因为其言行声名没有余地造成的。这就需要自己以行为拓宽立足之地,增添致信渠道,以此建立自己的名声。有些人有了清名就开始谋取金银珠宝,有了信誉就不再信守承诺,这是自毁名声。尤其不能作伪求名。曾有名人以孝著称,但他居丧期间用巴豆涂脸(巴豆外用可引发皮炎),以显示自己哭泣过度,别人得知后,连他本来的孝行也不相信了。“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在求名问题上,颜之推举出的一些事例,至今可用来作为管理之戒。有一士人,天资不高,读书不多,然而家财殷厚,以酒犊珍玩交往名人,他人也乐得吹嘘其才华盖世。有人发现其宴席中当众所赋之诗,与往常作品大不相同,于是在真正的文人圈内遭人鄙视,而当事人却浑然不知一如既往。有人为子弟润色文章以求声名,不但最终会暴露实情,而且还助长了子弟的依赖性而不去自我磨砺。求名还需量力而行,有士人在担任县令时,体恤属下,有人出征服役,必逐人握手送别,馈赠梨枣饼饵,得到民众的高度颂扬,但职务提拔后,这种行为就无法持续下去,费用和时间都不允许,而一旦表现出虚情假意,原来建立的名声彻底毁败。
《涉务》篇
《家训》指出,国家需要的人材可分为六类:“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作为士人,能够在某一类称职坚守,就无愧于世。
魏晋形成的门阀士族,以清高自许,崇尚浮华,不谙实务。而寒门出身的小吏,必须干练务实,擅长琐细,方可立足。即便有了过错,寒门也可鞭杖督责。因此到了南朝,具体办事人员往往任用寒门,史称“寒门掌机要”。世人都抱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颜之推认为,这种批评是“眼不能见其睫耳”。士族不被重用,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省事》篇
颜之推认为,士人要追求一技之长,不可贪多。一个人什么都懂,等于什么都不精通。聪明人尤其容易出现这种失误。
颜之推特别反对上书言事。他把上书分为四类:谏诤、告状、对策、游说。他认为,这四类上书都不足取。“总此四涂,贾诚以求位,鬻言以干禄。或无丝毫之益,而有不省之困,幸而感悟人主,为时所纳,初获不赀之赏,终陷不测之诛。”他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凡是上书言事者,即便得到高官厚禄,最终多数不得善终。所以,他断言上书“非士君子守法度者所为也”,而是侥幸之徒的伎俩。作为君子,应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
在事务参与上,颜之推信奉“佐饔得尝,佐斗得伤”;并由此给家人指明行为准则“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仁者怜悯之心当有,亲友危难当济,然游侠之行当忌,逆乱之举当避。“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
《止足》《诫兵》篇
颜之推重申祖训说:“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人如果不知足,就是败亡之始。对于家产,颜之推主张,二十口之家,奴婢不可超过二十人,良田只需十顷,堂室能蔽风雨即可,车马只求用来代步,有几万余钱以备不时急需。超过这些,以义散去;不足这些,不可用不正当手段追求。对于仕宦,颜之推主张,为官只求中等,前看有五十人,后看也有五十人,就足以免去耻辱,又无倾危之险。高于这一层次,就应该谢绝或辞去。
nlc202309011510
颜之推出于自己的家族谱系,强调以文立家,孔子虽然可以“力翘门关”,却不以武力得名,这是圣人给出的证据。如果依仗武力,“大则陷危亡,小则贻耻辱”。由此推论,他认为文人读兵书,言军事,为“陷身灭族之本”。
《养生》篇
颜之推对汉代以来与养生相伴的神仙之事予以审慎地否定,炼丹服药并不可取。所谓养生,是指“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夭折者”。他说的药物,不是“五石散”之类,而是验有成效的槐实、杏仁、枸杞、黄精、白朮、车前等等。
养生先要考虑避祸,有生可养方可称之养生。嵇康写过《养生论》,却因恃才傲物而受刑;石崇喜用药饵养生,却因贪财好色而取祸。这都属于不明养生之理。
养生也不等于避死。“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如果无谓涉险而召祸,贪欲而伤生,谗慝而致死,君子所不取。但如果因忠孝而被害,因仁义而获罪,丧身是为了保全家庭,捐躯是为了拯救国家,则君子要坦然面对。
《归心》篇
该篇专论佛教。颜之推称佛教为内教,儒学为外教,“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他以佛教的五种禁戒与儒学的五常对应,论述二者的一致性。“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狩军旅,燕享刑罚,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
正因为颜之推强调佛教与儒学的一致性,所以,他认为推崇周公孔子而反对佛教是一种迷失。颜之推把当时反对佛教的声音概括为五种,并逐一进行辨析反驳。在今日看来,当时的反佛诘难和颜之推的辩解说理,都极为粗疏,《颜氏家训》并未从理论上解决儒释冲突。但是,他所说的因果报应和轮回等等来自佛教的观念,辅以广泛流传的善恶有报实例,在中国世俗社会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对民间社会行为准则的作用不可小觑。
《书证》《音辞》《杂艺》篇
《书证》是关于文字、校勘、训诂、考证的专论,属于传统中的小学。颜之推通过具体的字义、字型、写法等方面考证,说明汉字和汉语知识的要点。与前人不同在于,颜之推不仅以书本知识进行考证,而且广泛运用社会生活的见闻与文献互证。在方法论上,与近代以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互证是同一逻辑。
《音辞》是关于声韵学的专论。颜之推在南北两方俱有长期生活经历,因此对地方方言、南北俗语的了解超出常人,他并不主张统一文字读法和语音,但看到了方言引起的交流障碍,主张以金陵和洛阳两地方言作为南北两地的代表。“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对于两种方言的优劣,他概括道:“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并举出大量读音实例佐证自己的观点。
《杂艺》涉及书法、绘画、射箭、卜筮、算术、医学、音乐、博弈、投壶各种技艺。对于这些技艺,颜之推有自己的见解。《家训》指出,关于书法,可以留意,“然而此艺不须过精”。王羲之、萧子云、王褒等人,都因为书法而掩盖了他们的其他才艺。绘画本是名士的副业,同书法类似。值得注意的是,精于书法绘画,则往往为名所累,受人役使。至于射箭,兵射是军事,博射是礼仪,文人子弟,以不习兵射为宜。卜筮用于决疑,本是圣人之业,汉魏以来精于卜筮者,只有京房、管辂、郭璞数人,多因此罹灾,“傥值世网严密,强负此名,便有诖误,亦祸源也。”阴阳之术,吉凶之事,不可不信,但拘而多忌,则成无益之举。算术本来是六艺之一,“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医疗药方,精通极难,只要稍微懂得药性,可以居家救急就不错了。琴瑟技艺本是君子之事,衣冠子弟不会弹琴是一种缺憾,但不可以此出名,否则会被勋贵役使。博弈游戏,为疲倦时调适身心所用,不可沉溺其中。如围棋属于雅戏,但费时误事,不可常弈。投壶是传统礼仪,懂得即可。弹棋是后起雅戏,偶尔消遣。
上述三篇,尤其是《书证》《音辞》两篇,后学乃至今人,多以为同家训关系不大,有些传抄刻印《颜氏家训》者干脆删除。实际上,颜之推是以世家传人的身份,以最拿手的文字音韵之学,为后人作出范例。文士要赢得世人尊重,靠的就是这些才能。以今日眼光来看,颜氏这三篇,正是“管理是管理者的生活”之绝妙注释。
《终制》篇
本篇可以看作颜之推的遗训,是对后事的交代。他要求子孙在自己死亡之后,简单沐浴,殓以常衣,不行《仪礼》所载的招魂仪式;只需薄棺,勿需厚葬;“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各种随葬物品一概不用;不但不立碑铭,甚至不起坟冢;祭奠只用白粥清水干枣,不得用酒肉饼果。一切俭约,唯求后人传业扬名。
总体上看,《颜氏家训》以儒学思想为主,从个人修养到家庭成员关系处理,在待人接物之道、涉世处事之规、立身技艺之选、志向功业之途等各方面,都有出于自身经验的老道之言。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今观其书,大抵于世故人情,深明利害,而能文之以经训。”虽然时过境迁,但《颜氏家训》仍不失为来自世俗生活的日常管理实施手册。
他们笔下的思想似乎放之每个时代皆准然而多少娓娓道来的教训却饱含着时代的血泪先贤们是用生命给我们传道平静而深沉的陈述不是发生在象牙塔里而是发生在烽火遍布的历史舞台例如公元6世纪的《颜氏家训》巨变——“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公元554年,江南大地弥漫着兵刀和烽火,一座名叫江陵的城市,刚刚经历了梁元帝登基的热闹,又迎来北方铁蹄的踩踏和蹂躏。五万西魏军队撕碎重重军事防线,包围了江陵孤城。
这是一座有文化含量的孤城,里面有一个文化大师级别的老大——梁元帝萧绎,还有一群有文化的大臣。兵临城下之际的九月,南梁小朝廷的君臣却在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讲座,主讲者是梁元帝,讲课的内容是《老子》,讲课地点是龙光殿。《梁书》第五卷是这么记载的:“九月辛卯,世祖于龙光殿述《老子》义。”
城外,风雨飘摇,烽火连天;城内,书声琅琅,天花乱坠,一个脆弱的王朝,正在向城外的敌人展示自己强大的文化力量,書本在对抗刀锋。而在这一群人当中,就有23岁的颜之推,他当时的身份是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书。不知道这位书生的心中,在读着“道可道,非常道”的同时,会带着怎样的惊惶和恐惧。
十一月,西魏军队突破江陵城的防线,入城,开始军事上的摧毁,而饱读诗书的梁元帝萧绎,却开始文化上的摧毁。
萧绎没有去检讨军事上、政治上的教训,却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在那些书本上。他命令手下焚烧自己那十四万册的藏书——“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些珍贵的书籍,可能就在那次大火中与中华民族永远告别了。
烧了藏书后,梁元帝又想把自己满肚子的书也烧掉,于是奋身往火堆里跳,被左右拦住。他觉得不仅是自己的王朝完蛋了,连带着文化也完蛋了,于是拔剑击柱,哭喊:“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萧绎将一肚子失败的怒火发泄在文化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中国史上罕见的才子皇帝,“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恐怕是中国皇帝中综合文化素质最高的。文化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文化,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却没有与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终致亡国。因此他烧书时的理由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是明显的唱衰读书,恐怕也是级别最高的读书无用论者。
什么叫崩溃?不一定是身临绝境,毫无退路,而是彻底否定自己所擅长的,怀疑自己所喜爱的。梁元帝的文化观崩溃了,这个王朝在十四万卷书的残烬中崩溃了,但是不是读书真的无用,南朝的文化真的崩溃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文化在这次江陵城的沦陷中走到尽头,那么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繁华大唐,不可能有后来的初唐四杰,李杜文章……
梁元帝太悲观了,太小看文化了,他完蛋了,但不等于文化完蛋了。不要忘记了,这江陵城的战俘队伍中,还有一个叫颜之推的小官吏。
传承——“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
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很凄惨,被敌人用土囊压死,然后草草葬在郊外。满肚子的史书文章、锦绣文采,就这样被一堆荒草掩埋了。
野蛮的西魏军队又进行了大肆的掳掠,据《资治通鉴》第165卷记载,西魏军队将城中数万男女当成奴婢赏赐给军队,强迫迁往长安,而弱小的孩子被丢弃或杀害——“尽俘王公以下及选百姓男女数万口为奴婢,分赏三军,驱归长安,小弱者皆杀之”。只有三百多户人家得以免于这场强迫迁移的灾难。
颜之推就在这支被驱赶的战俘队伍中。在迁移途中,因为饥饿和严寒,因为战马的践踏,战俘们死亡率达两三成,《资治通鉴》第165卷记载:“冻死者填满沟壑”、“而人马所践及冻死者十二三”。
悲惨的事实并没有因为迁移完成而终止,到长安后,这些幸存的男女都被贩卖为奴隶。不过,就算做奴隶也是有区别的,因为还要看你有没有文化。
南朝是一个贵族的国度,只要你是贵族,可以不读书,不学无术,却可以享有荣华富贵。然而,一旦到了西魏王朝的地盘,这套门阀制度在西魏人眼中不起作用,他们对战俘一个个进行甄别。他们问身份,你回答说:“我是贵族,是王谢家族的。”西魏政权会继续问:“会不会写字写文章?”如果你说“不会。”西魏人就会呵斥:“去,给我去种地看马。”如果你回答:“我不是贵族,也没啥文化,只会读《论语》和《孝经》。”西魏的官吏却会马上扶你坐好,恭恭敬敬对你说:“老师,教教我们文化吧。”
这一切都被战俘身份的颜之推看在眼里,记在他的《颜氏家训》里:“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所谓“百世小人”,即在南方时世世代代是平民,因为有了文化,到了北方,反而受人尊敬。倒是那些不通晓文化的贵族,虽然世代“冠冕”,但一到了北方,这一切都归零,他们不得不被派去干与自己以前身份不相符合的粗活,从此失去了在中国文化上的话语权。不怪战争对他们不公平,只怪自己不争气,贵族身份耽误了他们。
而颜之推本人正因为有文化,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文化,所以受到了不一般的欢迎。他后来辗转到了东边的北齐,被任命为平原太守。到隋朝,他被太子杨勇召为学士。
这前后的对比太具有讽刺意义了。在江陵那场焚书的熊熊大火中,读书人的代表梁元帝萧绎大呼读书无用,文化已完蛋,但是在那群征服南朝的人当中,文化却受到尊重。梁元帝因为文化而毁灭,颜之推却因为文化而保存。
其实,中国文化的轨迹当时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向被视为野蛮民族的北方政权,也正在努力向南方所持有的文化靠拢,在此半个多世纪前的北魏孝文帝就已经在大胆地汉化。对于这一批北上的战俘,他们也以文化筛选的目光进行区别对待。历史是残酷的,但是残酷也不会淹没合理的发展,在野蛮的军事迁移过程中,文化也完成了向北方的蔓延扩展。颜之推就是这次迁移当中的亮点。
血泪总结——“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颜之推在北方安定下来,有了家庭,有了子孙,他想起曾经的迁徙,曾经的战乱和苦难,觉得应该把这些感悟传递下去,于是,有了千古流传的《颜氏家训》。
在家训中,他痛斥南方贵族子弟享受荣华富贵却不学无术——“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明是爷儿们,一个个却女里女气——“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他们不读书,其文化层次与其贵族身份很不符合,吟诗作赋时,他们就请枪手作答。别看他们拽得一个个像神仙似的——“望若神仙”,可是一旦碰到战乱,他们的贵族资本不会跟着他们一起跑,到了北方,被当成“驽材”看待。倒是那些有文化有特长的人,能随时谋取生存——“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颜之推从战乱中的遭遇得出结论,一定要在心中“常保数百卷书”,这一句话和梁元帝的“读书万卷,犹有今日”遥相呼应,一个在绝望中毁灭,一个在希望中倡导,谁对谁错,历史已给出了答案,答案就是后来璀璨的大唐文化。
【《颜氏家训》的养生内容】推荐阅读:
颜氏家训勉学篇07-14
《颜氏家训》读书心得感悟之寒假读书笔记09-12
描写家风家训的作文09-22
我身边的家规家训征文09-22
家风家训的学生作文09-24
关于家风家训的名人名言05-25
我家的好家风好家训06-20
弘扬传承家风家训的倡议书11-01
以家训家风伴我成长为题的作文06-05
家训家教家风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