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精选8篇)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篇1

五矿地产华中区域公司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发酵,身边各类媒体都纷纷加入评论大潮。偶然遇见一本名字特别而又与经济相关的书《稳定不稳定的经济》,这本书是美国经济学家、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权威——海曼·明斯基教授所著。

于我而言,纯理论的书一般都是很少看的,总以为这类书籍不仅术语晦涩而且还让人耗费脑细胞,并不适合工作之后的放松。但是信手翻来却发现,虽然这本书早早在1986年公开发行,但其中“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理论却早早预言到了墨西哥、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债务危机甚至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明斯基把“金融不稳定假说”定义为债务对经济行为影响的理论,怀着对多次得到验证的“明斯基时刻”的敬仰之心,我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这本书。虽然尚未读完,还是忍不住想向对经济感兴趣的同事们推荐。明斯基在书中对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描述,他认为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来提高生活水平会产生破坏性的不稳定性和通货膨胀,经济在繁荣时期往往会积累出更多债务,杠杆比率也会大大提升,但是当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经济就会面临“明斯基时刻”,拐点之后就容易爆发出金融危机,导致大面积资产价格暴跌,大范围债务违约和大批量人口失业。举两个与身边业务相关的例子来看:

部分PPP业务的被叫停

2017年下半年开始,国资委叫停央企盲目参与PPP项目,随后财政部叫停非规范化PPP项目,紧接着部分银行全面暂停所有PPP融资业务,火了四年的PPP业务突然被急刹车。有机构统计,自财政部92号文之后至2018年4月,全国共有2407个ppp项目被清理出库,规模达2.39万亿元。可以预见到未来PPP业务会进一步降温。

那么为什么政府大面积叫停ppp业务,也许我们就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答案。如果留意新闻,可以发现近两年不论是政府或者经济学家都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系统性金融风险。套用书中的理论,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这之间的转折点就是明斯基时刻。政府要想规避“明斯基时刻”,就需要在宏观经济上去杠杆也就是去负债。

当前国内负债主要是来自三个层面,政府负债、企业负债及居民负债。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近日发布的《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2017年度)显示,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约30万亿元,约占GDP的40%,是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最大部分。而其中以政府投资基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等形式的“新马甲”成为地方隐性负债的主要形态。同时由于国资背景企业的参与,PPP业务一定程度又将地方隐形债务转嫁给了国有企业,所以在去杠杆行动中,为了进一步控制地方债务规模和企业债务的持续扩大,大量PPP项目被审查、调整或暂停。但鉴于PPP业务在公共设施建设的独特优势,相信在本轮调整规范之后,PPP业务将会迎来发展新趋势。

定向降准的深度含义

明斯基认为,为投资进行的融资是经济中不稳定性的重要来源,在经济的扩张中必然会出现三种类型的融资方式,即对冲型融资、投机性融资和庞氏融资。对冲型融资是相对安全的融资方式,其现金流既能覆盖本金也能覆盖利息。但投机性融资的现金流只能覆盖利息,他依靠以新钱还旧债的模式持续发展。第三种庞氏融资的债务人,其现金流既不能覆盖本金也不能覆盖利息,只能依靠资产变现或财富增值来维持发展,是财务风险最高的一种模式。

不论是投机性融资还是庞氏融资,他们都过度依赖于宽松的信贷环境和资本的逐利上涨,需要现金流持续的稳定。一旦条件不满足,则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所以不论是政府2016年主推的“三去一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还是2018年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中央政府都在不断强调防控金融风险,力图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逐步减少杠杆,改善债务结构,避免“明斯基时刻”.正因如此,近两年国家信贷政策一直处于逐步收紧的状态,然而信贷政策的收紧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债务,进而由于债务高企引发金融风险。同时国家拟促进发展的一部分小微企业,或因负债率过高、融资难而面临资金困境,企业发展停滞。所以就不难解释在收紧信贷政策的同时,央行在近日宣布7月5日前降准,本次降准其实不同于以往降准,是定向降准,合计将释放流动性7000亿,其中5000亿用于“债转股”,2000亿用于帮助小微企业,力图避免债务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打击。但一方面因为资本的逐利性以及地方债务与房地产业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为保证定向降准对实体经济扶持的精准程度,必然会严控资本进一步流入房地产市场,这也就可以解释出此轮降准消息出台后,西安、长沙等市场房地产调控加码,相信后续紧接着会有更多城市进入调控升级阶段。

诸如此类的金融案例还有很多,大多都可以用明斯基理论来套用分析。明斯基在《稳定不稳定的经济》这本书中通过崭新的经济视角和严谨的理论体系构建,说明了为什么看似稳定的经济下存在着不稳定,虽然其中的理论是上世纪形成,但现如今依然可以用来解释诸多的经济问题。如明斯基所说,稳定最终是不稳定的,因为稳定会引起资产价格膨胀以及信用过量。稳定繁荣的背后必定会逐步积累起大量债务,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书中还有许多理论可以被具体拓展,希望感兴趣经济的同事能一起阅读、共同交流。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篇2

一、经济增长率波动指数和经济增长率持续度

根据某年实际GDP=基期现价GDP×当年GDP指数这个公式我们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性进行分析, 将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分成两个时期,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和改革开放至今。

1952-1977年, 黑龙江省的GDP按不变价格计算, 我们用Y代替各年GDP, 用t=1、2、……、26依次代表1952、……、1997年进行回归分析得:

(1) 式中, 各个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线性方程的斜率为6.0968, 表明改革开放以前黑龙江省年均GDP增加额约为6.0968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 黑龙江省的经济又翻开崭新的一页, 1978-2009年GDP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通过《2010年黑龙江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根据上表仍然利用上述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得:

上面两个式子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 从式中我们可以看到,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发生了巨大变化。 (2) 式的斜率为54.271, 大于 (1) 式的6.0968, 表明改革开放以来, 黑龙江省年均GDP增加额为54.271亿元, 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表明黑龙江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增长更加稳定。因此, 为了进一步分析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我们仅对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可以用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来评价。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是指当年GDP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增长的程度。公式表示如下:

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 (%) = (yi-yi-1) /yi-1×100%

yi, yi-1分别为分别为本年和上年经济增长率, 这里的经济增长率采用实际经济增长率, 即用末期实际GDP÷基期实际GDP。

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在-30%--+30%之间, 则经济增长稳定性好;在-50%--30%及+30%--+50%之间, 则经济增长稳定性差;大于+50%或小于-50%则稳定性极差。经济增长率持续度大于等于1, 则经济增长持续性好;经济增长率持续度小于1, 则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差。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可以用经济增长率持续度来评价, 公式为:

经济增长率持续度=yi/yi-1

黑龙江省改革开放32年中有5年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超过±50%, 分别为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7, 其中有2年超过±100% (1980年和1987年) 。这种状况表明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这连续四年黑龙江政府在经济政策选择上出现了偏差。改革开放到1987年期间,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率波动指数比较大,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差, 这与我国刚步入市场经济不久, 国家政策制定, 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不熟练有关。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自1987年以后, 黑龙江省似乎已经认识到这种政策使用过度的危害性, 在实践中,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 一方面更多地采取了经济政策手段调控经济运行, 另一方面政府注意了政策使用的过度, “软着陆”的指导思想及其结果表明这种转变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1988-2009年,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率波动指数控制在±30%之内。这种良好的开端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虽然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在某些年份存在明显的短期波动,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差, 不过总的来看, 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一直在高位上较为平稳地运行, 经济增长率的均值为8.60%, 标准差为14.16%。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率序列具有总体的平稳性, 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稳定性较好。

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要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协调一致,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 将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和经济增长率持续度作成时间序列图, 如图3: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率持续度受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影响, 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越大, 经济增长就越不稳定。黑龙江省从改革开放到1993年之前经济增长率波动指数比较大, 从而使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大的波动, 1993年到2009年, 经济增长率波动指数在-30%-+30%之间, 则经济增长稳定性好, 但根据经济增长率持续度大于等于1的原则, 黑龙江省从2000年开始才出现较好的经济增长持续性。

从图3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经济增长率持续度与经济增长率波动指数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通过回归分析, 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R2=1.000 D.W=1.798 F=1402365.580

由方程可以看出, R2=1.000已近似为1, 在显著水平α=0.05, F>Fα

说明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率持续度与经济增长率波动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会导致经济增长持续性的破坏, 因此, 应该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使其处于正的稳定度区域0-+30%, 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使二者保持协调一致。通过以上的分析, 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 要想维持这种好的趋势, 还得加快技术创新, 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通货膨胀 (紧缩)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也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病态, 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动荡, 人们的货币收入贬值。由于通货膨胀, 人们不愿将货币持在手中, 会大量购物, 从而又加速了通货膨胀, 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效应。因此, 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有必要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由于查找资料的困难, 本文就以黑龙江省零售物价上涨率反映黑龙江的通货膨胀情况。

资料来源:《2010年黑龙江统计年鉴》

上表反映了黑龙江省从改革开放到1997年20年间, 除了1985、1988、1989、1993、1994、1995年以外, 黑龙江省通货膨胀率保持在10%以内, 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 根据西方学者的论断, 这对经济有正面的推动作用。结合表2可以看出, 由于1988年和1989年通货膨胀率大于10%, 当时的经济过热, 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政府采取紧缩政策是有必要的, 使GDP增长率由8.60%下降到6.29%, 但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成为-26.93%。说明当时政府为了控制经济过热使用宏观调控政策过于猛烈, 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巨大的波动。1993年到1995年期间,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均大于10%, 但政府认识到猛烈的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采取了“软着陆”的指导思想, 其结果表明这种转变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这可从上表中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得出。

三、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 (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 , 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数/ (在业人数+失业人数) %。

图4给出了黑龙江省1990-2009年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情况, 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均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黑龙江省的失业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1990-2009年间, 黑龙江地区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也在不断上升, 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从1990年的2.2%一直上升到了2009年的4.3%, 尤其是2002年黑龙江地区的失业率高达4.9%。事实上, 实际的失业率比这个数字还要高。把其与全国失业率作以比较, 1990年黑龙江地区和全国的失业率分别为2.2%和2.5%, 1995年失业率同为2.9%, 2000年黑龙江地区失业率反超全国0.2个百分点, 2001、2002年黑龙江地区失业率分别高出全国失业率1.1、0.9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说明黑龙江地区失业率一直高于全国失业率的平均水平, 失业问题非常严重。

根据数据表明, 2004年以来, 黑龙江省的失业率趋于平稳并略有下降趋势, 2004年-2009年失业率分别为4.5%、4.4%、4.4%、4.3%、4.2%、4.3%。这说明黑龙江省就业情况相对地缓和了。但这绝不代表着黑龙江的就业问题已经解决了, 考虑到真实的失业情况, 也就是没有登记的失业人口及进城的农民工, 黑龙江省的就业问题仍然棘手。

四、对黑龙江经济运行稳定性的几点思考

1. 加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监控。

要提高黑龙江省的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首先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政府要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要提出改善措施, 不断调整和提高, 以促进我省经济增长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有效解决就业难题。

努力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 特别是第三产业转移, 实现人力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医药食品生产、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生产、建筑环保材料生产、五金家电日用百货生产等轻工类项目和产品;积极发展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业、房地产业及金融保险证券业, 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坚持发展现代农业, 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一是要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粮食产业是我省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 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二是要做好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工作。我省生态环境比较好, 是理想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今后发展绿色食品上更应注重质量, 提升档次上下功夫。三是要大力发展畜牧产业。高度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 畜牧产业是县域经济重点发展的产业, 是我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

参考文献

[1]李岳平.经济增长质量评估体系及实证分析[J].江苏统计, 2001 (5) :19-22

[2]张长生.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J].南方经济, 2001 (10) :17-19

[3]王玉梅, 胡宝光.论经济增长质量之内涵[J].市场论坛, 2004 (2) :24-25

[4]朱纯, 曾明智, 韩波.环境质量评价得主成分因子分析的可视化方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7) :187-190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篇3

中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后,实施并出台了一系列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打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如及时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快速启动几万亿的首批投资计划、结构性减税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等。目前中国经济从整体上看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从总供给角度看,许多产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中国的人口红利期还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还有待转移,失业问题严重,居民储蓄过度,国债余额占GDP比重较低,拥有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制造业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民币一定程度的低估,危机过后严重的通货紧缩。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危机造成的外需萎缩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还缺乏整体性的推进,存在着大量的投资领域,居民收入提高的空间很大,消费潜力巨大。因此,这一轮的宏观扩张性政策对中国来讲既是审时度势的当务之急,又是顺势而为且可以较容易达到的。与这些政策相配套,前期某些不合时宜的经济与社会政策也暂停执行,保证了扩张性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目前从投资的速度,汽车、住房、家电等消费的增长,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刺激,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上升等方面看,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经出现。下半年GDP的增长速度、就业水平和居民收入与消费,都会有一个较高速度的增长。在危机中这样的增长水平是来之不易的,也是非常需要的,可以树立起“比黄金和货币还珍贵”的信心,为“后危机时代”的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提供了积极的条件。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

但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稳定性很差。

其主要原因有:第一,从总体上看,中国是一个储蓄过度的国家,国民收入任何形式的增加,都会导致储蓄的增加。由于危机过后实体经济恢复需要时间,尤其是外部经济还没有走出萧条,出口严重受阻,因此流动性的增加会部分地进入具有投资功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加上流动性充裕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迫使银行储蓄转化为资产投资,迅速拉高资产价格,导致国民经济的泡沫化。

第二,从金融资源的配置渠道看,流动性增加时,能够快速获得流动性的部门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第一时间进入民营企业相对困难,对实体经济启动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民营企业的活动也就难以活跃起来。而国有企业从总体上说是不缺资金的,融资需求也不是很旺,其中相当部分贷款进入资本市场也是其理性的选择。

第三,原有的经济结构非均衡问题会更加突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难以改变,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很热,但是民间投资很凉,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第四,许多产业领域中的“国进民退”现象严重,市场垄断力量明显增强,市场化改革进程有所倒退。

第五,当民间投资不活跃时,也就意味着微观经济还是处于萧条期,加上眼下通货紧缩的存在,在名义利率不断降低的背后则是真实利率的上升,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民营经济中的流动性和居民手上的流动性也只能进入到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来保值升值,对迅速推高两市的资产价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损害实体经济的活力。最近出现的许多浙江民营企业将厂房卖掉用来购买上海的房地产进行投机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六,如果虚拟经济的泡沫化一旦形成,加上近期推行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呼声给市场造成的升值预期,2008年下半年前流出去的外国热钱会卷土重来,再次纷纷涌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结果会出现外汇储备进一步累积,在目前的强制结汇制度下,为维持中国汇率的基本稳定,外汇占款性的人民币发行就会再次不可控制,会同危机期间央行投放的大量基础性货币,引发新一轮通胀的内外因素正在交叉形成。

深层次问题是市场化改革没有彻底到位

中國非均衡的经济结构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市场化改革的滞后, 必须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过去30年,产品市场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大多数产品生产的民营经济主体地位也已经确立,其结果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但是,要素市场的改革相对滞后,要素控制和生产部门的垄断势力明显,效率低下,第三产业中的很多部门,如金融、教育、科研、媒体等,经济活动主体单一,竞争度也非常不够。要素市场的发育不全扭曲了经济结构,经济中要素控制和生产部门、第三产业中没有展开改革的部门一起吞噬着竞争性制造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率。

同时,中国经济城乡分割的两元结构特征,加上户籍制度造成的固化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化和工业化获得很高成就的同时,城乡统筹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与住房保障等后顾之忧得不到解决,城市化进程缓慢,广大农民本可以通过城市化而获得收入提高、消费提升的空间被抑制了,导致推动中国内需增长的长期动力不足,经济中迅速形成的庞大制造能力只有通过外部世界才能获得消化。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供充分的流动性来刺激中国经济中的制造业发展,使得剩余产能得以实现。

界定全国土地产权

“问题不是一夜出现的,也不可能一夜解决”,过度的流动性注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只能是一种短期为之的政策,绝不是什么“特效药”,要真正启动内需一定要找到切实的突破口,培育出新的增长点。

在战略上必须明确的是,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才是持久和稳定的。如果我们未来的增长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利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将几亿农民转移出来,实现彻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本含量,在此基础上去提高他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那么中国经济再高速增长20年是完全有可能的。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全国土地产权的界定,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形成,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土地级差收益,通过土地指标的分配和交易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既可以实现全国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保证经济发达地区高效率的实现。土地产权界定之后的抵押贷款的发放,将会在中国经济中注入巨大的金融流动性。

一旦土地产权界定合理,土地级差收益将惠及全国最广大的农民,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下,他们也将以此获得进入城市的初始资本,解决就业、培训和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部分费用,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拓展扩大内需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空间。

这一方面能缓解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根紧缩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减轻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农业人口压力和财政负担,其结果是中国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要素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优化配置。

完成农民的身份转变

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转移和在城市中的集聚,这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城市人口的集聚也是服务业兴起和发展的前提。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时间维度上的奇迹就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空间维度上的奇迹就是产业和人口在大都市的集聚所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经济总量及其强大的城市竞争力,世界上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无一不是如此。

利率市场化的时机与经济稳定 篇4

利率市场化的时机与经济稳定

金融改革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滞后对经济的.影响日益严重,但是力图消除这种影响,却又存在着两难的抉择.根据马西森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可以在金融改革和经济稳定之间取得平衡,这取决于金融改革的时机.我国经济改革走过了20年的历程,然而金融改革还没有取得相应的进展.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金融改革不但迫在眉睫,而且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作 者:周天芸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岭南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刊 名:社会科学家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TIST年,卷(期):200116(3)分类号:F123.9关键词:金融深化 利率市场化 经济稳定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篇5

韩子润

(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9512601)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化发展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就在这种市场化,金融化趋势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金融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在不停的积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用风险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这对于要建立一个健康运行的金融生态来说,显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障碍和制约,我国是一个特殊的转型经济国家,其信用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从传统经济迈向现代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成熟而健全的企业制度、金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金融监管制度,导致社会的信用基础薄弱,整个金融运行风险过大。二是由于我国曾经历传统的计划经济阶段,信用制度的基础需要一个逐步确立的过程。在转轨的过程中,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关系,这一点已经由过去存在的“三角债”、企业债转股、企业逃废债等所证明。失信现象的出现,将严重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秩序,因而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是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

关键词: 信用制度 金融信用体系

Abstract:

Keywords :

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加上市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没有外在监督的道德约束时,就会导致失信行为发生,这就是信用风险行为发生,这就是信用风险产生的信息经济学机理,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问题并不能通过一两个制度的制定就能得到解决,构建一个健康合理的金融信用体系才是治本之策,同时也是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现代的市场交易环境而言,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当前,信用状况差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信用,直接导致不少企业陷入危机。面对这种情况,建立和健全国民经济的信用体系就成为一项当务之急。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比较健全,公正、权威的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已在全国普及,信用交易已成为其市场经济的主要交易手段,这样的国家通常被称为征信国家。在征信国家,信用管理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意识强烈,注重维护信用,有着明确的信用市场需求。因此,征信国家的对外信誉较好,信用交易的范围和规模很大,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福利,信用与金融体系、银行体系联系密切,经济与金融体系中处处存在着信用,信用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平台。发达金融体系的基础是健全的信用体系。对于现代化的经济,没有一个健全的信用体系和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是难以健康、快速、稳定地成长的。

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历经20多年的中国的改革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信用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用缺失问题和现象随处可见: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经济失信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银行体系中的大量不良资产的积累、资本市场中劣质上市公司的充斥,严重制约了信用功能的发挥,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市场效率和经济的活力,恶化了市场信用环境和市场秩序,直接影响到市场体系的完善和资源配置效率。现实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于是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和金融体系的改革成为近期各界关注的焦点。企业信用的缺失和不足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直接影响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成为制约市场发挥基础性配置资源作用的障碍。不可讳言,在我国目前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及信托关系不发达

资金往来过程中,现金支付仍是主要形式,这使得社会额外承担了巨额的流通费用。目前,由于我国商务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信用缺失,在所有交易中企业间信用交易仅占20%,而西方国家商业贸易的90%都采用信用方式进行。我国落后的现金(汇)结算方式,严重阻碍商务活动的扩大和消费的拓展。消费中的信用关系不发达,不太习惯借贷消费。信托关系也不发达,代客理财还不规范,不能取得广泛的信任。目前我国存在着大量不良资产,支付危机。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信托业务已成为美国商业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信托业务规模上,明显可以看出我国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二)缺乏信用中介体系

中国还没有建立全国的征信网,只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初步建立起一些征信机构。要建立全国征信网很难,因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干扰,全国征信机构很难进入;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的雇佣关系也妨碍了审计的公正执行。建立信用中介体系就变得日渐重要。但信用中介不能仅仅发展征信公司,还需要建立更多相关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担保中介机构、资质认证机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鉴证机构。而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不仅有一套针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而且公民个人拥有一个终身的社会安全号,通过这个无法伪造的安全号码,每个拥有一份资信公司保存的信用纪录,任何银行、公司或业务对象都可以付费查询。一旦信用等级出现有不良记录,就会造成政治、经济活动和生活、工作上的极大困难,所以西方人把信用看得和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在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远不及发达国家。

(三)相关法制不健全

中国目前尚无一部调整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破产法》。新破产法由于在国企要不要破产这个问题上存在争议,迟迟未能出台。同时,现行的《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与信用相关的法律对失信惩罚的力度太轻。

二 健全的信用体系对金融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当前,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现象屡禁不止,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用是一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在市场经济中信用尤为重要。信用问题的存在会阻碍信用行为的发生、阻碍市场规模的扩大,进而限制社会分工,导致经济运行的低效率。

(一)建立信用体系是金融经济稳定的需要

(1)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扩展和复杂化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相制约的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关系得到充分发展,并维系着错综复杂的市场交换关系,支持并促成规范的市场秩序。可见,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存在的基础。

(2)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西方发达国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建立了信用管理体系,形成了信用环境与信用秩序,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否已成为市场经济成熟与否的显著标志。

在我国,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出了紧迫要求。

(3)信用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信用具有货币属性,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功能,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

(1)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信用来保障

企业是社会信用活动中最活跃的层次,是巨大的信用需求者和供给者。企业进行转产改制和科技创新,需要通过银行信贷、证券市场操作和债券的发行等方式筹集大量的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资金。但由于信用缺失行为大量存在,使银行不敢轻易放贷,企业难以通过正常的信用渠道获取生产发展资金。

(2)扩大消费市场需要信用来启动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依靠扩大本国信用交易总额来扩大市场规模、拉动经济增长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一国的市场规模会因信用交易的增长而成倍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加就业。因此,要扩大市场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就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三)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的需要

(1)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风险危及金融安全,而信用风险是目前我国最大金融风险。

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银行信用规模快速扩张,信用制度不规范、不健全造成的。加强信用制度建设,通过增强借款人偿还能力和提高偿还意愿,促进借款人提高履约水平,能够降低银行业信用风险,从而维护金融安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2)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必须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深化金融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面临新的任务,都要求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力。

(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挑战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展示为一种新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造成越来越大的冲击。全球化时代的各经济主体都必须按统一的国际市场规则进行经济活动,这就需要有全球统一的信用体系来约束和支撑。

在我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缓慢,加入WTO后,我国信用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国民待遇,可能使国外信用服务公司依托其国际知名度、全球化的市场、完备的人才及成熟的技术等优势,对我国的信用服务机构产生巨大威胁,甚至垄断某个领域、某个地域的信用服务市场。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我国信用服务行业的建设,以应对国外信用服务公司的挑战。

(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培育新的信用文化,改变当前信用秩序紊乱状况的需要

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培育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文化,使信用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实际的管理手段,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创业、生活、工作、就业等直接挂钩,让守信者获得种种收益,让失信者遭到市场的淘汰。这样一种意识和文化的形成与确立,不能仅靠简单的教化来解决,而必须要依靠规范的信用制度来实现。

(六)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整顿信用秩序,建立严格的信用制度,依法惩处经济欺诈、逃废债务、不履行合约、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杜会信用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快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和征信系统建设,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征

信体系。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日益和世界经济接轨,建立起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当前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社会信用缺失将破坏市场秩序,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造成重大障碍。更为关键的是直接影响人们的信用道德观,产生社会信用危机。当面临重大社会事件时,人们的思想容易产生混乱,这一点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任务繁重而又紧迫。只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科学的、系统的社会信用体系,并与政治的、法律的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

目前我们的金融市场信用风险之所以累计的如此严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制度约束的缺失和无效,制度的缺失表现在失信惩戒法律的空白,制度的无效表现在有些制度执行不力,二是我们的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的规制必须以信用制度建设作为突破口,事实上,一些金融工具和制度本身的创新也为信用风险的规避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就是第三方担保制度,因此,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广大群众的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地措施,以便更好的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组织领导。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信息公开是信用信息服务业即征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可按照信息共享,公平竞争,有利于公共服务和监管,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既要规范信用机构和征信行为,还要适应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需要,促进信用业健康发展。二是征信与保护隐私的关系。发展征信业务必须建立在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基础上,注意平衡信息披露和信息保护的关系。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在隐私保护、信用征集等许多方面要区别对待,各有侧重。三是信用活动与其监管的关系。必须明确哪些机构或行为需要监管、谁来监管以及如何监管等问题。四是注意衔接配套,注意与现行法律法规相互衔接配套。

(二)要培育现代信用服务体系,加快信用服务行业国家标准化建设,形成完整、科学的信用标准体系。信用服务业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用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在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大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力度,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风尚。要鼓励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支持信用服务市场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加工、提供信用信息,鼓励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

(三)要完善行业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行业信用记录纳入信贷征信体系,有利于促进行业信用管理。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要依托“金税”、“金关”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个人偷逃骗税记录。要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要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定期发布产品质量信息,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和价格信用建设。要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信

用建设和行业守信自律。此外,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建设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四)要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要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管理系统,加强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逐步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稳步推进金融业信用体系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支持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其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建设和管理。

高连和 《微观金融管理前沿》2005

新华社评论员.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N].经济参考报,2003-11-7

徐纯先.浅论民法之诚实信用原则[J].改革与战略,2003,(10).吕世伦.法理念的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篇6

三、加入WTO后中国财税可能受到的影响和税制改革问题

中国加入WTO的日子正在临近,“入世”后的财税改革及其相关政策取向为各方所关注,在此试作简要讨论。

(一)入世带来的制度创新压力必然要求加快和深化财税改革

入世,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和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大势所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看到,入世将是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模式与经济增长模式“两个转变”的一种催化剂,必然产生国外制度规范、竞争机制、科技水平、市场辐射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增加中国调整经济机制与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含量的压力,短期看虽有痛苦,长期看却将是良性的效应,逼着我们上下一心,转换机制,加快市场化和现代化步伐,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靠创新调动潜力,焕发活力DD竞争力是竞争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在全球化的大市场环境中发展确立的。

中国财税体制是政府经济调控体系和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力工具,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新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入世以后,这些矛盾将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因而入世带来的制度创新压力,必然要求我们加快和深化财税制度改革。

(二)对关税将分步调减并改进结构与管理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名义关税税率的算术平均水平,已由1991年初的42.5%,逐步下降为1994年的35.9%,1996年的23%,1997年的17%和2000年的15%。当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后,还将依照WTO的要求和自己的承诺,将关税进一步降低。根据协议,将继续有若干年的过渡期,分步实施,至2005年要把关税平均税率降为10%。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合理调整关税税率结构,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对国内产业进行适当保护;将继续严厉打击走私和大力清理、整顿、削减关税优惠减免措施,提高实际征收率(现仍大大低于名义税率);也将加快建立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制度。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进口产品中近半数是加工贸易的来料,对这些来料,现行规定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流转税,允许在不提供确切担保的情况下,分散到各地自由进行加工,属于世界上最宽松的开放型全优惠征管办法,漏洞与弊病很大,今后可能的改进方向,是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把加工贸易纳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或指定的保税工厂实行保税管理。其他不进入这些地点的进口原材料,一律照章征收关税与进口环节流转税,或缴纳一定数额保证金,在加工成品出口时,退还所征税款或保证金。

(三)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并扩大出口退税税种范围

中国出口产品的退税率经近年的调整,已达平均15%的水平,但仍低于一般产品17%的法定税率,留有一定的出口税负。另因现在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产品生产中使用、消耗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劳务则缴纳营业税,除交通运输业外,一般也不得抵扣增值税,所以实际退税额是低于已征税额的,依据WTO规则和国际惯例许可的全额退税原则,今后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直至实行全额彻底退税,以加强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另外,中国目前出口退、免税的税种只有增值税和消费税,而依据WTO规则,可退税的间接税,还包括营业税、销售税、印花税等。为加大鼓励出口的力度,今后可考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篇7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分的重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还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混淆在一起, 这样就会遗留很多经济或者是社会上的问题, 比如说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贫富水平的不断加大、资源不能优化配置以及社会失调等等。接下来, 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经济增长、经济稳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具体联系, 希望能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

通常来说, 发展是建立在增长的基础之上的, 一开始人们将这两者混淆在一起, 单纯的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 人们的福利和物质财富就会不断的增加, 社会也会越来越富裕, 这就是一种经济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甚至在联合国中还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只要将资金注入发展中国家, 就可以提高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 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一些专家学者认为,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等同起来。但是当两者在一起使用时就必须要进行明确的划分。经济增长具体指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措施来扩大产出, 但是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产出量的增加还包括生产技术上的发展。经济增长中只包括了由于扩大投资而带来的产量增加和提高效率带来的产量增加, 但是经济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更多, 包括通过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各部门的分配状况等因素带来的增产。实际上,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成长阶段是一样的, 增长是身高、体重上的变化, 而发展则是人的素质能力上的变化。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1]。

因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伴随着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通常来说它存在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经济的增长, 也就是产出量的扩大;第二是结构的不断完善, 这一内容包括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人口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等等;第三是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具体包括分配公平、实现充分就业、提高社会保障、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公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等等;第四是政治和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是说, 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 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全面性的, 它涉及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而经济增长则是单纯的指经济产量的扩大。所以我们不能将这两者混淆在一起, 这样对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有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 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 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的稳定和团结, 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 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 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扩大时, 更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 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 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 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 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 在现代社会中, 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 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 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

因此, 严格地说, 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 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 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 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2]。因此, 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 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 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 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2]。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 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 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 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 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们认识到, 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当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续发展, 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样的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离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 离开协调有序性的经济增长, 最终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衰退乃至危机。为此, 必须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 消除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 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 以保证社会的稳定[3]。

综上所述, 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只有极大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经济繁荣, 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才能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经济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稳定, 其内涵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参考文献

[1]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2]胡鞍钢, 王磊.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J].新华文摘, 2006, (4) .

政府应发出稳定经济的信号 篇8

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

今年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外部环境绝对不容忽视!

美国的次级债,对全球影响到底怎么样呢?刚开始发生的时候,许多人都说没事,结果如何?现在都蔓延到全球许多地方了。美国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当多的利好措施,估计到年底可能就会好起来。

今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形势很特别的一年,这里面有许多不确定性。以楼市来说,可以说,现在许多人都在观望。我们知道,连续几个月的观望,市场就会产生另外一种趋势。可能过去是往上走的,现在又往下走了,这个完全有可能。现在来看,观望的态度在进一步加强。深圳许多人现在非常担心这个问题。房产市场是由大量的投资性、投机性的资金所支撑的。房价的上涨,并不是自住性的需求,而是投机性的需求。国外市场认为,如果一个市场超过20%的换手率就说明存在投机行为,而深圳楼市半年之内的换手率达到30%以上,两三年内的换手率达到50%,这个数字说明深圳存在着过度投机的行为。在过度投机的市场,在出现观望的态度下,投机性的需求会消失。比如,前段时间有人放出消息:北京有人要卖400套房。这种话完全可以不用相信!一下要卖400套房,这怎么可能呢?但这是个信号弹,这说明有人要赶紧把房卖掉,这个市场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动。我在深圳时就对朋友们说,从长期来看,我肯定看好这个市场,但从目前来看,由于观望,暂时不看好。

我们看到,房地产市场从去年第四季度出现观望,这种观望在今年一直延续。我把它称之为信心真空所造成的观望,这个信心的真空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比如说政府的导向,政府摆明了的姿态就是不希望房价上涨太快,这点是很清楚的。另外政府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开发商的现金流有很大的威胁。除了政策之外,还有“王石卖拐”。王石公开讲房市要出现拐点,这个对市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他是房地产界的领军人物,他跟学者讨论房价要下跌是不一样的,跟老百姓说我三年不买房也不一样,跟政府说我们要控制房价的增长速度也不一样,他是业界人士,他作为开发商,这样的说法,对整个市场产生了非常强烈的震撼。王石这么一吆喝,不仅公开说房价的拐点到了,老百姓最好三四年后再买房,而且万科的楼盘打着降价的旗号了。他不仅这么说,也在这么做。他大声吆喝着卖房,鸣锣开道地撤退,这对于整个房产市场,不亚于一次大洪水,对市场的信心产生了非常致命的影响。因为这个市场进入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的时候,它就是一个信心市场,不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所以,基本面的分析,没有任何意义。基本面不会变,但市场会有波动。我在深圳与一些白领聊天时了解到,他们本来打算今年换新车的,但现在不换了。为什么不换了?并不是说他们不挣钱了,而是他们的观望气氛加强了,是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了。政府要搞从紧的货币政策,政府说经济放慢一点,免得过热了,这本来挺好,但这导致大家信心的变化,这种信心的变化会导致投资力度减弱。

现在有人在说:宏观调控的效果正在显现。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很可怕。为什么可怕?如果现在调好了,那中国可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了,这可能是个好机会,但这得有一个前提,就是光说没用,一定要有政策支持,要让国民有信心。

恢复信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前由于美国经济的影响,政府其实应该出“安民告示”,不管怎么说,应该以经济增长为主。所以,房地产这个市场,大家还应当互相打气,但这个市场已经从晴天变成阴天了,而且已经开始下一点小雨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估计,今年所有的房产公司都发愁,如果资金链断了,誓死保卫资金链可能会成为很多房产公司的目标。而且,如果这个市场发生逆转,我觉得,就会出现一个比较可怕的事情。从政策介入的角度,我认为,我们既不能让房价大涨,也不能让房价大跌。最成功的宏观调控,是尽可能避免让市场逆转。而这个市场现在受到一个空前的危险,而这个危险现在还在,整个市场的情形,从政府到民间,都好像很仇恨房产市场,老百姓仇恨房价增长,恨不得你赶快降一点才好,很多的人呢,包括一些经济界人士,恨不得开发商的资金链断裂。

如果要恢复这个市场的信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今年10月份是一个很敏感的点,10月份是销售的旺季,如果到10月份,开发商还是卖不动的话,市场的信心还是没有恢复的话,我觉得,房地产市场可能会进入一个长达一年以上甚至两年以上的调整。

对于奥运会后的房价,从现在来看,我是看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恢复信心的因素不明显,而且政府上调准备金率仍然是紧缩的心态,其他的方面没有很明显的利好因素,也包括越南金融风暴等等,都是坏消息。所以在短期内可能就是信心来主导市场,特别是过去几年,投资类的购房和投机性的购房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看淡的情况下,这些资金会跑得很快。虽然房产市场基本的经济面没有变化,比如说供需格局,整体来讲还是供不应求的,房地产的发展仍然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至少有10~15年的发展。但是这些都没有意义,因为短时间内是信心决定了我虽然有钱,也不去买房,因为买了房后万一下跌20%,那不就白白损失了吗?现在,开发商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削尖脑袋去找钱,但是消费者也在憋,不同省市之间寻找平衡,所以大家目前处在一种痛苦地博弈当中。

现在有不少的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整个经济还是过热的,他们认为央行还应该继续调控,包括加息。在这点上,我跟他们有不一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目前还过热,我也承认。但是调控不要太大,因为这几年都是紧缩的政策,不调也是紧缩的,保持就是紧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调可能会下滑过度,如果现在停在那里,它自己就会慢慢往下走。这个时候,不用再加力,再加力就会滑过头了。

现在看来,调控的效果已经很明显了,因为已经传递到消费者心里去了,传递到各个层面了,股市暴跌,外贸也不行了,投资已经低迷了。如果从实际投资来看,扣掉物价上涨指数,利润在大幅度下滑,意味着下一步企业更加不敢投资。再一个就是消费,消费是受收入影响的,去年的消费很高,但是去年的消费建立在去年的收入增长比较快,同时去年有财富效应,但是今年的实际收入增长已经大幅度下滑了,财富效应也没有了。虽然从一季度来看,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消费,但是这不可持续,因为没有收入增长,多余的收入没有了,消费这块是值得警惕的。

什么是好的调控?好的调控就是避免经济周期过大的波动,坏的调控就像股市的调控——暴涨暴跌。拿股市的调控来说,我们的调控机制很不成熟。房市也是这样的,如果房市也像股市那样暴涨暴跌,就不对了,我们应该让房市稳定,稳定两三年就把过度的东西消磨掉了,然后再继续往前走,就是很好的软着陆。

现在有些人讲房价暴跌对老百姓好,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房价暴跌,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受影响。从国民福利和公共利益来看,政府应该把房地产市场稳住,把经济稳住。现在要发出的信号应是稳定经济。就像美国那样,经济烂到那个地步,美国什么时候放弃过经济增长?在次债危机发生后,美国仍全力保经济增长,这个就是大国的做法,大国就应该这样。大国要考虑整个大国的利益,大国的利益特别重要。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上一篇:绝不饶恕电影观后感下一篇:卖豆花的老爷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