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属性。由其本质规定出发提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其使命和目标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是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以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正在构建的新兴学科,许多经济学理论需要依据实践进行创新,创新的基本路径是问题导向,包括时代问题导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导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导向和现代化问题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经济分析的层面不能太窄,其理论体系包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四大板块。其中,每一个板块的研究都要针对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而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原则规定上。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流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学理化成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要求,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富矿”。经济学研究需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实践中来、到中国的实践中去,把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要从经济学的阶级性说起。经济学有没有阶级性?马克思的回答是明确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2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公开主张和维护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44。显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还在于为无产阶级提出了理想社会,这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推导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反映了无产阶级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宣示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基本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所说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这个思想既表明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面对不同群体的经济利益,如企业家利益、工薪阶层利益、农民利益等。“以人民为中心”的定位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被某个利益集团绑架,不能只是代表某个利益群体说话,必须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谋求包括各个利益群体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福祉。
根据上述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功能上的学科定位就是:作为政治经济学,它提供一种意识形态,分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同时提供思想教育教材,解决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功能不仅仅在此,它还必须提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不能认为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只能由西方经济学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由其本质规定出发提供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理论,而且不只提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必须成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为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决策、政策制定和战略选择提供经济理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使命和目标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线属于时代命题。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时,面对资本主义,使命是推翻这个社会,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主线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解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问题,政治经济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只是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主线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这样,政治经济学在相当长时期是批判和斗争的经济学。
邓小平根据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特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大目标: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这个规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使命和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进入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根据其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目标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建立建设新社会的经济学理论;第二,建立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共享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使命和目标决定了其研究对象和主线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突出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突出研究生产力是由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决定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任务是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52。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成为中心任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进入生产力领域,会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窄,对中国经济的解释能力及指导作用越来越小。政治经济学就难以科学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明确了这个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的研究就有两个规定:第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动员一切生产力要素发展生产力,这就涉及到对生产力要素的准确理解。
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要素概括为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研究《资本论》就可以发现,这只是马克思在研究简单劳动时提出的三要素,已经无法概括现时代的生产力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的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才是生产力要素规定,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5]这表明生产力是多要素的,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入生产力发展过程。科学、分工协作、管理、自然力等都是生产力要素,特别是数据也已成为生产要素。这说明生产力要素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会逐步扩展。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生产力的技术层面,而是生产力的社会层面,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邓小平讲,一个是解放生产力,一个是发展生产力,需要把这两个方面讲全。[4]370习近平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这样,生产力研究就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解放生产力,涉及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二是发展生产力,涉及的是生产力各种要素的动员和协同作用;三是保护生产力,涉及的是环境生态的保护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突出共同富裕研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7]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涉及富裕和共同两个要求。在改革开放伊始,为了尽快使人民富裕起来,我国曾经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创造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到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现在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人民的富裕水平大大提升。但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就是要在发展中共享、在共享中发展,努力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在共享发展中,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民生改善中有更多获得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就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且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这样,由使命和目标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线就是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以实现共同富裕。这同时表明,所建构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既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突出生产力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研究生产关系,就像研究生产关系不能脱离生产力一样。中国的发展问题离不开生产关系分析,政治经济学既研究生产关系又研究生产力,两者结合在一起分析产生的理论才能准确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需要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学需要分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具体地说分清公有和非公有,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功能使然。但分清公有和非公有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而是服从于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各自的领域各展所长、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三、问题导向创新政治经济学理论
政治经济学是古老的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正在构建的新兴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经济学理论需要依据实践进行创新,创新的基本路径是问题导向。问题导向研究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意味着不仅从实际出发,还要回到现实,回答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理论创新的源和本。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问题导向有明确的针对性,或者说需要克服三种倾向。第一,摆脱先验论导向。由先验的理论出发求证先验的理论,只能形成脱离实际的教条,不能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不能科学指导实践。其现实表现是以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条式地批判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需要指出的是,墨守成规构建不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防止以西方经济学范式改造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有人以中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学为由试图用西方经济学来替代和改造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一些学者采用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和通用的数学模型,嵌入中国的数据,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这种研究实际上还是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不能看作是中国特色经济学,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中国案例应用。第三,克服模型导向。目前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较为流行的研究模式,即先是建立模型,然后找数据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得出某个显而易见的结论。这种依据数学模型的抽象分析,着力点不是针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创新,而是玩数学模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简单地排斥模型分析方法,而是肯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运用数学方法,也不否认对西方经济学积极成果的吸收,但否认模型导向,否认以西方经济学体系改造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的是重大的中国改革和发展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原因很简单,现阶段的中国需要的经济学不是形而上的理论,而是能够解决中国人吃饱穿暖等民生问题和由小康到现代化等发展问题的经济学。
问题导向的目标是理论创新,问题既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对理论创新起导向作用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代问题导向。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所处时代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推动理论创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同各个时期的理论需要相关。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发展阶段,尤其是要解决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这就需要从所处的现时代出发创新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
第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导向。社会主要矛盾涉及生产力水平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虽然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已经由“富起来”时代转向“强起来”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解决主要矛盾问题就成为理论创新的导向,解决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政治经济学创新的重点领域。
第三,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导向。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30多年,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增长,潜在的增长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释放,发展的难题凸显:传统的依靠资源投入的发展动力衰减,资源环境供给达到极限,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开放质量不高,收入差距严重扩大。在此背景下,发展的质量替代增长速度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高质量发展问题就成为需要创新的重大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第四,现代化问题导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号角。现代化有一般的规律和标准,但对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有不同于一般现代化理论的新问题。首先,中国的现代化有社会主义规定性定位,不仅涉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要求,还突出共同富裕和人的现代化;其次,新时代的现代化是由工业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突出需要解决人和自然和谐相处问题;最后,新时代的现代化是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相互交织背景下推进的,需要转向新发展格局。所有这些都需要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需要强调的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导向不只是表象研究,不是摆问题,而是要对现实问题做深层次研究,研究问题产生和解决的经济规律。符合经济规律的理论才有生命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的必须是反映经济规律的理论。
四、研究层面决定政治经济学体系
政治经济学体系与分析的经济层面相关。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提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的层面就不能太窄。分析某个经济体通常涉及四个层面:一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层面;二是经济运行层面,即资源配置层面;三是经济发展层面,即从落后状态向现代化状态转化层面;四是对外经济层面。长期以来,经济学科似乎有一种误导的分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限定在生产关系上,经济运行问题研究交给西方经济学,经济发展的研究交给发展经济学(也主要是西方的),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只剩下几个干巴巴的关于生产关系的原则性规定和教条。实践证明,这种学科分工是不准确的。马克思当时创立政治经济学时有六册计划(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包括: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可见政治经济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涉及制度分析,也涉及经济运行和发展分析。《资本论》只是马克思六册计划的第一册。这意味着不能把《资本论》看做是其政治经济学的全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层面也不能仅限于《资本论》研究的范围。
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学,上述四个层面都是所要分析的内容。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质的规定性,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还要提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理论,以及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经济发展理论。进一步的研究层面还有对外经济问题,如马克思的六册计划就包含对外贸易和世界经济,进入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交织,中国经济需要在开放中实现发展,世界经济问题也就成为中国经济问题。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同制度分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就会形成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四大板块。其中,每一板块的研究都要针对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而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原则规定上。
经济制度板块的分析应该从基本经济制度分析出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别从生产、分配和交换三个维度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无疑问,政治经济学需要阐述这三方面的制度结构及其优势,但不能停留于此。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关键在于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的完善,因此,需要着力研究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例如:所有制的研究要深入到产权层面,涉及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靠产权流转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国有资产管理转向管资本为主;农地制度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分配制度的实现形式是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涉及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投入、按贡献、按市场供求参与收入分配。这就需要研究市场评价贡献,贡献决定报酬。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这正是分配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要关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分析,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建立经济调节机制,不断提高强政府和强市场发挥作用的协同性,从而形成强企业、强市场和强政府的合力。
经济运行板块分析实际上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是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国家安全问题。微观经济运行分析着力研究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机制,构建起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其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09-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的实现07-0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07-1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09-2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07-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理07-25
以法治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06-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读书心得10-02
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