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精选8篇)
姓名:林海英学号:211211118专业班级:工程管理2班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化、形势、体系
摘要: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实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的预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是必须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这既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任务。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紧紧围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这一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破除体制和观念障碍,大胆探索实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我们应充分认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深刻把握内涵实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
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但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成为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和短板。目前,农业劳均GDP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
5、第三产业的1/4,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低,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削弱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大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业。新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四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依靠工业化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依靠信息化来加大科技支撑,增强市场竞争
力;依靠城镇化来吸纳转移人口,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促进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四化”同步打下坚实基础。
2.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求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和消费水平提升,我国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增加。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达到1.4万亿斤,而且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仍不稳固,一方面是农业的基础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较低,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另一方面,农业的粗放式发展又伴随着耕地和淡水资源紧张、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不断凸显。要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满足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利益诉求,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注重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走出一条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3.融入全球农业一体化,要求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全球农业产业分工深入发展、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出口优势农产品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适度进口农产品弥补了国内农业资源要素的不足;另一方面,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农产品进口规模增加、品种增多,农业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不断增长,2013年,农产品进口额达到1180亿美元,逆差509亿美元,我国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20%。新阶段,需要更多地从全球范围思考我国农业的战略定位,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要求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加快调整,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6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超过1.6亿,如何应对日本等国家出现过的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
民老龄化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受到高度细碎化的小农经营模式制约,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抵御日趋复杂的市场风险,必须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同时,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体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内部机制创新和外部环境改善,着力构建和强化支撑体系,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织保障。一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实现形式,进一步明确农民土地财产权能。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积极稳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三是加快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适应农业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趋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夯实第一产业发展基础。根据农业资源禀赋,积极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种养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机制造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积极发展食品、医药等产业,以及加工装备、农机装备制造业等。三是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着力发展生产环节服务业和流通环节服务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价值和竞争力。
3.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物质装备体系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硬件支撑。一是大力推进机械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突破丘陵山区和设施农业区等特殊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瓶颈。二是跨越式发展农业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营销等领域和环节的信息化,使现代农业朝着信息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三是加快用物
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智能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真正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4.现代农业制度保障体系。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软件支撑系统。一是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健全完善投入、补贴和价格三大核心支持政策,不断强化农业政策支持力度。二是现代农业法律保障体系。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制度化、法律化,尽快制定《农业投入法》。加强农业产业安全保护立法,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三是现代农业金融保险支持体系。创新金融支农政策,重点发展面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水平,增强现代农业抗风险能力。
三、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
着眼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适应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针对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着力完善以下政策措施。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农田污染治理工程,开展农田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南方丘陵山区重点搞好山坪塘堰清淤改造和末级渠系建设,平原粮食主产区重点抓好小型泵站等提灌抗旱设施建设,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建设节水灌溉设施。改善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实施高产种业科技攻关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围绕提高农产品产量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培育出更多类似超级稻这种突破性的高产品种。实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工程。以机械化为载体,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对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开展科技攻关,集成组装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实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发工程。着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节地、节水、节药、节能和节劳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制度,与农户承包地面积挂钩,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调动普通农户种粮积极性。设立粮食规模经营补贴,与实际种粮面积挂钩,重点向种粮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调动规模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构建价格支持体系。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最低收购价,保持粮价合理水平。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和差价补贴制度,保障农民务农种粮收益。加大产粮大县奖补力度,调动主产区抓粮积极性。
4.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扶持政策重点。发展初期帮助解决信贷担保、基础设施、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问题,成长成熟阶段帮助解决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问题。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加强监管,坚决禁止非农化,对非粮化行为也要加以引导。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确立新型职业农民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使农业成为“进入有要求、经营有效益、收入有保障、职业有尊严”的行业。建立高素质人才回流农村机制。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5.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重点实现以下突破。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物权保护,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机制,完善继承、转让和退出机制。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支持发展各类为农服务组织,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服务,加快构建多元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机制,探索开展大中型农机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试点。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总之,只要坚持不解地加强新型农业基础地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一目标要求,是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转变的过程逐步完善起来的,是对农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五个方面有机统一、密不可分。准确把握这个目标要求,并落实有效措施,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顺利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2014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如何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教授, 1964年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从此, 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农业改造的高度重视。这里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即什么是现代农业?对于这个问题, 学者们有不同的回答, 官员们有不同的理解。撇开细微差异, 我认为, 至少要从三种不同视角来现解“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一是从阶段论视角来理解。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 现代农业是指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 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按照阶段论方法, 把历史上的农业区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原始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原始工具, 传统农业主要依靠畜力和非石油动力机械, 现代农业则主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先进技术装备、方法等。
二是从状态论视角来理解。按照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农业生产方式特征进行描述性定义, 现代农业一般具有科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流通、产业化组织、社会化服务等基本特征, 并具有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商品率“多高”的显著特点。也有人更直截了当地把现代农业描述成机械化、电器化、化学化、工厂化、市场化、专业化等农业。
三是从过程论视角来理解。从事物发展过程看, 现代农业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而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现代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有着不同的要求。当今世界上所谓的现代农业, 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 特征是商品化, 方向是集约化, 目标是产业化。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即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 就是农业现代化。
可见, 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认识现代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理解现代农业, 那么,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 (张晓山, 2008) 。与传统农业相比, 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 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大量经济活动人口 (劳动力) 从事粮食生产的局限性, 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发挥资源、区位和竞争优势, 实现了区域分工的合理化布局;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 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 建立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系统化管理和服务;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 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组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 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原因
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 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发展积累, 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目前, 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 (姚润丰、董峻, 2006) , 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除特别注明外, 本文有关世界各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数据均来自于《世界统计年鉴2008》, 国家统计局编辑, 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
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 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另一方面, 美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足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3%, 日本不到6%, 韩国也只有不足5%, 但我国却高达46%以上, 印度为39%。
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 2005年我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公顷 (约为4.5亩) ;印度为0.6公顷, 韩国0.9公顷, 日本2.1公顷, 以色列5公顷。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公顷, 是我国的200多倍。另一方面, 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 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 除小麦外, 我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按播种面积计算, 2006年我国的水稻亩均产量为418公斤, 只达到美国的81%, 低于日本、韩国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而这些发达国家并没有推广杂交水稻技术;2006年我国的米玉亩产为358公斤, 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3, 美国达到了624公斤, 是我国的1.7倍, 以色列更高达1015公斤, 是我国的2.8倍;2006年我国的大豆亩产为114公斤, 美国是202公斤, 发达国家平均为194公斤。
从农业资源利用率来看, 2005年我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吨, 墨西哥只有69吨, 印度129吨, 巴西137吨, 日本270吨, 美国只有110吨, 澳大利亚仅44.8吨。在水资源利用方面, 2006年我国平均每亩农用地消耗水量37.17吨, 澳大利亚为12.13吨, 以色列16.73吨, 法国19.55吨, 日本26.94吨, 美国27.92吨, 印度31.08吨, 韩国35.34吨。
从农产品商品率来看, 2006年发达国家农产品商品率平均水平达到85%以上, 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产品商品率都超过了90%以上。巴西达到80%以上, 但我国只有不到60%, 比印度、越南等国还要低。
从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来看, 2005年我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拖拉机使用量为7.1台, 印度为15.9台, 以色列为72.5台, 韩国为128.5台, 日本为461台, 美国为27台 (主要为大型联合拖拉机) 。众所周知, 日本的农业自然条件并不比我国优越, 由于土地分散, 日本农业中大量使用小型拖拉机。日本的大型拖拉机拥有量只相当于法国的70%, 英国的80%, 而小型拖拉机却相当于法国的35倍、英国的80倍。日本每千公顷耕地收割机使用量为237台, 但我国只有2.6台, 日本是我国的91倍。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 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 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的现代农业水平都是比较低的。我国必须急起直追,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但是,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都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大规模转移农民为基本特征的。所以, 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又被称为“石油农业”或“能源农业”。这种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显然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与农村的实际,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吃饭问题将长期成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必须坚持维护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全世界每年的粮食贸易量在2400亿公斤左右, 我国每年需要消费粮食5100亿公斤, 我国即使进口需求总量1%的粮食, 就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2个多百分点。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稍稍多进口一些粮食, 就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度攀升。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我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我国用不足世界8%的土地, 解决好13亿中国人吃饭的问题, 本身就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 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长期的战略任务, 必须坚持走“两型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仅存18.26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一亩三分八,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并以每年1400万亩的速度锐减, 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此外, 我国原油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仅相当于美国的1/5, 加拿大的1/48。
第三, 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基数巨大, 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空间有限, 必须坚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发展道路。2007年末我国城市化率为44.94%, 农村人口为7.28亿人, 农村就业人数为3.14亿人, 约占全国就业人口的41%。如果我国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模式, 农村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降至5%以下, 需要从农村再转移约2.7亿劳动力到城镇中去就业, 这个数据恰恰与目前全世界制造业就业岗位数相等。目前我国已有制造业岗位约1.5亿个, 也就是说, 即使我国拥有全世界全部制造业岗位, 还会有1.5亿农民工在城镇很难找到工作。我们再参照韩国经验, 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新村运动”时, 城镇化率只有40%, 全国总人口不足4000万人, 2005年韩国城镇化水平为81%, 总人口4800多万人, 30年里有大约1500万人转移到城镇中, 其中经济活动人口约为600万左右, 韩国只需要发展汽车制造一个行业就能全部吸纳农村转移进城的“农民工”。但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80%左右, 至少有3.4亿农村人口进城, 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在1.2亿以上 (这个数字相当于日本全国总人口数) , 城镇将难以为这么多进城“农民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即使如此, 我国农村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也只相当于韩国2005年水平的70%而已。
第四, 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十分复杂、条件相对落后, 必须坚持走农业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道路。我国各地农业自然条件相差甚大,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据统计,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 土地荒漠化严重。加之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严重短缺, 土地细碎化导致耕地缺乏整理, 所以, 农业机械适用程度较低、农业抗灾害能力不强。据调查估计, 我国目前至少有40%以上的农用地基本上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化作业 (牛淑卿, 2006) 。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每年因洪涝灾害损失粮食产量在5%以上, 因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粮食产量约3%左右。由于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尚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 导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与科研成果转化难度较大。
第五, 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并呈现出扩大趋势, 缓解城乡矛盾不可一蹴而就, 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非常缓慢。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只有2.57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3.33倍。农民人均收入在1994年突破1000元, 1997年突破2000元, 中间花了3年时间, 2005年突破3000元, 中间又花了8年时间, 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太难了。而城镇居民从2004年到2005年只用1年时间, 就人均增收1071多元, 2006年到2007年又用1年时间就增收了2026元。农民增收之难由此可见一斑。加上城乡居民在享受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均等性, 城乡差距就更加放大了。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以缩小这种差距为目标, 但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只能统筹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如何科学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 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 是实行家庭承包制, 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小平同志预言的我国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 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党的十七大审时度势, 适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思想, 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为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我国农业改革发展、实现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全面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5项战略要求;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健全农业产业体系等四大战略手段;提出了提高效率和增强能力两大战略目标, 提高三大效率, 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增强3项能力, 即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现代农业总的发展思路, 即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 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出发,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努力实现七大战略部署。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首要的目标是要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决定》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多个环节, 提出了粮食增产 (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粮食节约 (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 强化节粮措施) 、加强粮食国际贸易合作 (为改善全球粮食供给做出贡献) 等具体措施。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决定》有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丰富, 概而言之, 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 哪样赚钱搞哪样, 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优势。同时, 《决定》特别强调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业, 强调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舒尔茨早就指出, 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决定》从我国国情出发, 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创”) ;要求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三化”) ;特别强调农业节水、防灾减灾、设施栽培等领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调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决定》特别强调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 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特别强调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 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特别强调加快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决定》要求, 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决定》还特别提出, 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 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决定》提倡节水、节地、节能农业, 强调保护土地肥力不因过度耕作利用而衰退。我国鼓励耕地复种、美国实行土地休耕, 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但如何保护土地不过度利用, 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决定》要求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 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加强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决定》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 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决定》鼓励出口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适度进口结构性短缺产品。必须尽快健全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和安全审查机制。目前国外的农药正逐渐进入我国, 毒性弱、效果好、残留少, 但价格贵, 其潜伏的附作用检测, 是安全审查的重中之重。同时还要加快培育我国农业跨国经营企业, 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和标准制定, 促进形成公平合理的贸易秩序。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从基本国情与农村实情出发, 坚持把深入改造传统农业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 在农业贡献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 把农业总产值不断做大、把农业不断做强, 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 促进农村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较快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具体来说, 我们应当从创新发展理念、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经营形式、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等多方面, 科学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第一, 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最重要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升发展质量。
“大资源”理念。我们要立足于全国所有的国土资源,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 只是把主要的力量、主要的眼光盯在耕地上。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淡水、海洋、生物、光热水等各种资源,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许多资源不可再生, 数量有限, 必须综合利用;随着现代化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高级化 (营养要求提高, 不光要吃饭, 还要吃海鲜、吃牛奶) ;农业功能拓展、土地资源边际替代效益不断提高, 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有着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高的要求。土地不光是农业资源, 而且还成为新的能源资源生产资料。从长远来看, 粮食安全与能源危机的最终解决途径, 都可能在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上面。
“大生态”理念。生态环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农业本身, 每一个国民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都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譬如说, 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在很大程度上与上游的生态失衡密切相关。我们要充分发挥林、草等植被的生态屏障作用。努力营造农田防护林网, 搞好水土保持, 治理污染, 推进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农业”理念。农业的内涵要挖掘, 农业的外沿要延伸, 大农业不仅要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各个行业以及与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 增强和发挥农业的食用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而且要积极开发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拓展的新功能。所以现代农业是一个大问题, 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 含义非常深刻的农业。
“大食物”理念。农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食物, 但是, 不能只把农业提供食物作为解决吃饭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和平衡人体的营养需要。我们的食品应当是优质、安全的, 是符合生态要求的, 是有益于人们健康的。同时, 食物结构调整对人们智力的开发功能也十分显著。在生物链中, 食肉动物处于食草动物的上方, 也就是说, 食肉动物比食草动物更“高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物绝不只是单纯的粮食, 还包括非粮食的食物 (例如碳酸饮料) 。不能光盯住稻谷、豆科、暑类等植物性食物, 还要大量增加动物性食物供给, 要广辟食物来源,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物数量与营养需求, 包括对食物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 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 而且要在耕作方法上创新技术, 把传统的精耕细作科学化, 推行标准化田间作业;不仅要在农业增产“内因”上创新技术, 也要在“外因”上创新技术, 包括遗传育种、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农药研发、节水节地、集约采光技术等。
“大市场”理念。充分利用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要在这种“大市场”观念指导下, 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特别是农产品现代物流业, 扩大流通范围, 消除流通障碍, 提高流通效率, 使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的送到消费者手中。我国有大连等少数农产品期货市场, 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还很不发达, 亟需培育市场主体。这是缓解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第二, 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决定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快慢。我国应当从4个方面强化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措施。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研发, 特别是要在粮食良种培育、先进种粮技术、农产品精加工方面, 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要鼓励实力雄厚, 有一定基础的私营企业建立科研开发中心, 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特别是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
大力发展“两型”农业。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特别是极力推广节地、节土、节肥、节能等节约各种资源的节约型农业。
第三,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加强和改进农业物质基础装备条件, 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显著的目标, 必须牢牢抓住不放松。主要是通过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提高各种能源资源产出效率;通过推广使用农业先进技术与经验, 提高农业劳动效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这里所指的农业投入品是一个大概念:一是指土地, 要提高土地产出率, 但是要防止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生产经营。二是指劳动力,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要努力减轻农民的田间劳动强度,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发展其他兼业生产经营, 如农村家庭养殖业、果蔬业, 这样才能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较大空间。三是指能源资源, 如电力、化肥、农药、种子等 (有人也把它称为“资本”或“资金”投入) , 要提高能源资源产出率。既要节约, 又要减排。四是指技术, 先进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投入, 而且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投入, 包括良种良法的采用。提高技术产出率, 最关键的在于减少技术推广应用成本、降低技术推广应用风险、充分发挥技术推广应用的作用, 所以需要加强农村教育和技术推广培训, 当然, 同时需要研究普适型先进适用技术, 即通常所说的“傻瓜型技术”。五是指制度,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制度具有资源性, 制度有其产出效率。这里包含着采用不同制度具有不同成本, 在不同地区采用同一制度, 由于存在路径依赖, 其制度成本与效果是不一样的。制度的利用程度不同, 其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所以, 制度同样有产出效率。我们要充分用好用活用足党和政府的各项农村制度, 特别是扶农惠农政策。
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要严格规范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生产和供应市场管理, 扩大配方施肥, 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 引导农民增加有机肥, 当前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就是要通过加快普及农村沼气, 开辟农村新的能源和肥料, 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
加快农机具推广运用。要在重要的农时, 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一些大众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农机具。例如我们国家在小麦收割时, 推进农机跨区作业, 不仅方便了农民群众, 而且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 初步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 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 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同时继续扩大实施无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 全面提高地力, 增强农作物增产的后劲。
第四,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重点是要加快建成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相连, 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
加深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意义的认识。农业产业化有很多好处, 它可以带动农民走向市场, 实现多层次增效目标;有利于推进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品种;有利于农业标准化、规模化推广。要拼弃那种分散农户的“小农户经济”不能形成产业化的错误观点。日本就是一个“小农户经济”的汪洋大海之国。“小农户经济”不等于“小农经济”, 后者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的根本标志在于市场化, 关键要看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 当然, 在小农户经济条件下,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技术化、高产化、专业化、组织化, 才会有高商品率。
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与规范。要加大国家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要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行为, 鼓励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 履行社会责任。否则企业跨掉就会为害广大农户。个别奶制品企业为谋取不当利润, 掺入三氯氰氨, 企业倒闭、养奶农户破产, 大量牛奶倒到县政府门口。企业社会责任很重要, 不仅是对消费者要负责, 对农户也要负责, 利润要合理分配, 不能压级压价、坑农损农。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稳步推广。我在这里提出,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广既要“加快”又要“稳步”, 这中间特别强调要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要尊重农民意愿, 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组织。还要加快重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 为小农户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贷款, 龙头企业应以订单为农户作贷款担保。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笔者不主张大资本大规模地进入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理想的模式是在新技术、新资源支撑下, 让农民自愿组织起来, 在农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即所谓“新三农”。
第五, 坚持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即使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但仍然没有放弃农业的基础地位。美国虽然只有不足3%的人从事农业, 但美国却是世界上耕地保护最好、粮食生产最多、粮食出口贸易最大的国家。从我国国情出发, 在发展现代农业中, 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不断增强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 多予少取放活的公共财政政策, 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三个“必须”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 也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 (美) 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 2003.
[2]、张晓山.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8 (3) .
[3]、姚润丰, 董峻.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N].西安日报, 2006-12-24
[4]、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6 (7) .
[5]、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
[6]、厉为民.荷兰的农业奇迹[M].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3.
[7]、邓汉慧, 邓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0) .
对象的聚焦性。全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问题展开,以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为战略目标,高度聚焦于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区域实现”两大基本问题,突出分析了约束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人地矛盾紧张、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严重短缺等“关键瓶颈”,并立足于不同地区受瓶颈约束的现实状况,深入查找农业现代化“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分析适合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道路“梯度推进”和“差异化发展”的具体实现模式。
指向的实践性。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制约我国现代化实现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该书从历史探源视角,在系统梳理和认真研究了农业现代化的经典理论、进行了必要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把研究重点紧紧指向如何立足国情、农情,在我国农业面临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重压力下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问题。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着力分析了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有利因素和制约瓶颈,分别针对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不同条件,研究归纳了现代化实现的不同模式和具体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
内容的系统性。全书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环环相扣,逻辑层层递进,结构浑然一体。该书首先从阐释经典作家对农业现代化的论述和国外农业现代化经验入手,系统研究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现实状况以及制约因素,特色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主要目标、基本方略、责任主体和主要手段,接着突出分析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农业发展区域导向和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状况,科学构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实现模式,最后从整体上研究了确保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保障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观点的创新性。书中第一次在理论界科学界定了“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农业现代化模式”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提出农业现代化模式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可以在走同一条道路的前提下实施不同的模式。指出农业现代化道路侧重于“性质”问题,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方向,而农业现代化模式强调农业发展的具体方式及发展形式上的规律性,更具现实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提炼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六大特色”。科学分析了约束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关键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农业主体功能区”相统一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区域差异化实现模式。
全镇幅员面积:80960亩,耕地面积:11272亩,林地面积:33600亩,农业总产值:6800万元,粮食总面积:18506亩,粮食总产量7412吨,水稻总面积:7900亩,玉米总面积:1556亩,珍珠花、甜叶菊600亩。农业人口:10817人,户数:4570户,劳动力:7922人,人均纯收入6752元。现有林地资源面积:2280亩,梨树面积:4410亩,已改良面积:亩,(品种:雪新、金黄、丰水等。)核桃面积:450亩,柏果:1500亩,种植大户:40户,养殖大户:26户。
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为推动我镇灾后农业生产快速恢复和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根据市委市府年初对农业工作的安排部署,在市委、市府、农办的关心、指导、支持下,我镇制定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工作规划,健全了领导班子,落实项目实施负责人具体抓工作的落实。根据我镇实际现将现代特色农业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态发酵床养殖场
位于清泉村二组占地面积12.6亩,于12月动工,3月竣工,发展规模年出栏10200头生猪,计划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带动农户600余户。目前发展情况:出栏生猪5000余头,现已投入资金120万元,带动农户130户。
二、硕丰生态园猕猴桃种植基地
位于白玉村16组,种植面积300余亩,于11月动工,12月竣工。计划投入资金300万元,带动农户100户,目前发展规模:已种植猕猴桃162亩,投入资金140万元,带动农户40户。
三、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措施、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措施
一是党委政府对农业增产增收工作高度重视;二是加强领导、落实分管领导、落实了抓项目的农经、农技、畜牧、科协等政府职能部门;三是对项目的实施开展制定具体的计划;四是对项目的具体实施部门制定奖励政策。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了工作落实。
2、成绩
一是使我镇农业生产在大灾后迅速恢复;二是农业产值、增加值比去年增长;三是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加;四是推动我镇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五是使我镇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增加农业土地价值。
3、存在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筑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打牢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全市“三农”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就会迅速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就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对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以科技化、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辩证观点分析研判,可以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与矛盾问题并存,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农业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继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繁重。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粮棉油、瓜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又要看到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难度明显加大。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5元,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6:1,但同时看到,在连续四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令人堪忧。
(三)既要看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又要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尽管随着各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落后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没过关,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集约资源 突出特色 加快发展潍坊都市现代农业
潍坊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历经多年的深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新的阶段,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和农业农村资源,突出地域特色,不断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外延,丰富都市农业的内涵,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进了农业转型升级。
一、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按照“依托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融合发展”的思路,以园区建设为裁体,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多类型发展。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都市现代农业园区615处,其中生产型园区388处,科技示范型园区157处,休闲观光型园区70处,园区总面积21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422万亩。
(一)以高端消费为目标,加快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品牌农业。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不同消费需求,我们在保证大众消费安全的前提下,为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瞄准高端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个性化、有特色的品牌产品。一是加快对农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有机农业为引领,从2010年开始,全市每年建设120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示范园区,到今年将建成有机食品示范园区144处,绿色食品示范园区216处,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二是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我们按照“重心下沉,监管前移”的要求,在乡镇一级设立了集监管、检测、执法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推行了农业投入品登记备案、定点经营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三项制度,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上的有效控制。三是精心培育农业品牌。所有都市现代农业园区,从创建之初就确定品牌培育方向,做到全部产品实现商标化和品牌化销售。目前,全市共有1200多个农产品在工商注册了商标,有1604个农产品取得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基地面积达到520万亩。
(二)以龙头企业建设为主体,加快发展新型食品产业。坚持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市场主体和带动力量,充分利用城市科研、人才、资本及基础设施等资源,引导工商资本和工商企业从事新型食品开发,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聚集区。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依托瓜菜、畜禽等产业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加工园区。二是突出龙头企业集群带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龙头企业集群,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67家。三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全市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中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44个,建成肉类熟食加工、面食精深加工及果菜FD生产线160多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原料和中间产品加工向终端产品加工的转变。
(三)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为有效实现产销衔接,我们还十分注重市场功能的完善。一是规范提升产地市场。对原有的155处产地批发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新建了中凯兴业贸易广场、山东晟鑫冷链物流园等以冷链物流为主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增强了集散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寿光蔬菜、昌乐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十大产地市场,已经成为全省乃至我国北方同类产品的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年交易额都在10亿元以上。二是积极开展城市“农改超”。对市区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进行改造,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卫生的购物环境,同时积极推进农超对接,让市民在家门口购买到放心满意的农贸物资和生鲜产品。三是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每年都组织企业(基地)举办或参加国内外重大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全国著名的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产品营销公司400多家,运销专业户17万个,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12家。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及大型消费机构开展了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等业务,有13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额达到17亿美元。
(四)以拓展农业功能为突破,加快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在强化农业食物保障、就业增收等一般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拓展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拉长农业服务产业链条。一是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创意型农业。立足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和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这一出发点,大力挖掘、开发和包装城市周边的特色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民俗观光、休闲娱乐、采摘认领、农耕体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已发展休闲农业园区70个,休闲农庄128个,农家乐962个。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发展节会型农业。先后成功打造了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等三大国家级节会和寒亭萝卜文化节。像每年一届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去年参观人数达到201万人次。三是以特色资源为载体,打造旅游型农业。结合农业生态建设,对生态林场、森林公园、河海湿地、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等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做强一批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充分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我市加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实。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对新技术的集成作用,不断提高都市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一是实施了良种产业化工程。广泛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进行良种的研究与开发,引进世界著名种子公司建立蔬菜、畜禽育种繁种基地,培育、引进了一大批适合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品种、新物种。像金皮西葫芦、七彩西红柿等,深受消费者欢迎。二是实施了科技攻关工程。对制约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逐一列出单子,由科技、财政部门立项,组织联合攻关,使一大批城市科研人员找到了用武之地,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实施了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每年都通过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培训农民30万人以上,加快了农民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更新步伐,一大批农民成长为创业主体。
(二)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围绕生态市建设,强化农业生态功能,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为重点,加快发展低碳、低氮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全覆盖,特别是在大棚瓜菜生产上,推广了“水肥一体化”精准节肥节水技术,节肥节水效果达到了30—60%。蔬菜、果树等重点作物推广绿色控害面积达到400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农村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畜禽粪便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三)综合配套农村改革。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际,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284家,带动农户102万户。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探索完善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68.7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7.8%。对132个城郊村、城中村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资源的科学配臵,助推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不断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扶持政策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了鼓励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文件。每年市、县两级财政拿出5000多万元资金,用于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政策合力,实现重点突破。比如,在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或农耕体验园,开通公交线路或旅游专线,大大促进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下步打算
潍坊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农业部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再上新水平:
一是统筹都市现代农业规划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原则,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新型农业规划相衔接,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通过完善政策,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都市现代农业项目。
三是加强都市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专家学者参与,创意设计、营销策划机构运营,农业龙头企业高端人才配合,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广泛实践的“四位一体”人才储备体系,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 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 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 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 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 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 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 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 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 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 不仅数量多、规模小, 而且结构、行为相似, 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 因此, 推进农业现代化, 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 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 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第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 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 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 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时代特色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它实际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也是一种手段,它是一国使其改变落后的农业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以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农业现代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仅仅指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而广义的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要包括支撑、制约农业部门发展的社会经济内容,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提高,等等(傅晨,2001)。
二、 农业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1.毛泽东时期农业现代化特征
在我国,不同时期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各有不同。关于农业现代化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的农业“四化”目标和发展战略。特别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提出之后,农业机械化几乎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同义语。因此,在农业生产上最高限度地实现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到20世纪末,使我国农业主要产品的单位产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农业高产的国家,以满足整个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可以说,这是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内涵一次高度集中的概括。值得一提的是,工业化偏斜运行是这一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相应做出的农业政策安排和城乡社会经济制度安排尽管对国家实现工业化这一战略目标起了历史作用,但同时也阻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邓小平时代的农业现代化特色
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邓小平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直高度重视与认真思考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在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上,毛泽东一直以生产力实现机械化为主要目标,邓小平则认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并且提出了“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的论断。此外,邓小平还提出了著名的“两个飞跃”思想,即: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社会化的需要,發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正是由于这些思想,促使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完善。
在邓小平时期,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增加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农业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科学管理方法全面改造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因此,农业现代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傅晨,2001)。同样,工业化偏斜运行仍是这一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但由于这个时期正处于市场取向改革中,农户成为了农村经济的微观主体,经济利益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现代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明显增加。
三、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内涵
多年来,我国一直维持着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格局。农村占绝对优势的产业是农业,农民占绝对优势的职业还是农业。在这个格局中,农业处于中心地位,农村和农民都从属于农业。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以往,可以由农业带动农村和农民,围绕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意味着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现在情况不同了,单纯产业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不再等于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因此,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需要得到拓展。拓展后的农业现代化内涵应该包含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和农业主体现代化三大内容。其中,农业产业现代化是作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农业本身的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外部社会环境的现代化,实质上是农村的现代化;而农业主体现代化是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即农民现代化。此外,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运动广泛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实质是建设新产业、新环境、新农民,其基础是发展生产,也就是立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可见,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建设新产业、新环境、新农民)与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农业主体现代化)基本一致。其实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和关键在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人才培养和资金支持等功能。
参考文献:
[1]白跃世:2004.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推荐阅读:
中国茶文化的显著特色12-02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12-19
舌尖上的中国艺术特色12-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的实现07-02
中国特色介绍12-2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07-1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09-22
芭蕾舞剧中的中国特色解析12-03
中国特色民居建筑10-25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