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
这段时间,我集中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参加了多项专题辅导,并自学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著和讲话,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政治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边学习边思考的做法,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去思考目前自己的管理、技术和学习方面的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很多以前迷惑不清的问题,找到了应对各种新问题、新形势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下面将学习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重要的论断,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科学的界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根本依据。
我们党向来注重理论指导,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最早是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他明确指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说一脉相承,一是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二是它们都坚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主题上一脉相承;三是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品质上一脉相承;四是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在出发点上一脉相承;五是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目标上一脉相承。
说与时俱进,是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同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统一的。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要求我们要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日常的学习工作,提高自身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工作中,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中心支行也积极组织各处开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动,这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深入理解党的领导,各项政策的出台,国家机构的变化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意义,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无限憧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依据。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角度,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此原理的体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角度,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是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伟大的理论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又指导着伟大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的角度,体现了生产力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观点。邓小平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在及时分析、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经验的前提下,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继续和深入。有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我们就把握住了对改革是非、改革成败判断的根本标准,就可以冲破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就可以大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发展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立足现实、总结历史、前瞻未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当代世界和中国得出的科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第一个代表,同时提出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坚持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性作用的原理,生产力标准是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可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依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了更加完整、系统的概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创造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这一时期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的能够指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他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即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密切结合改革开放和国际局势的新变化,集中全党智慧,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它的提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同时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发展方位,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 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尤其是广大党政领导干部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必须有理论的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政领导干部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破除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统领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指针,确保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始终抓好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的这个基础性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全党的理论素养,把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内化为全体党员同志的自觉性追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最终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2.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并长期坚持的优良学风。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是中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基础。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总结过去,客观地分析现实,科学地思考未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那种认为科学发展观只是单一解决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的片面认识,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3]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同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我们要坚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继续解放思想的实践,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指导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努力在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3.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申奥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从“神五”的成功发射到“神七”的太空漫步,从加快城镇化水平到新农村建设,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文化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从东部率先发展到西部大开发,改革的进程全面的展开,这些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那种认为把科学发展与改革开放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在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偏见,恰恰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才能解决。很多问题并不是改革造成的,而恰恰是不按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造成的,正是在改革问题上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所致。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加强和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三十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内政治风波、经济风险、严重自然灾害以及汶川特大地震等方面的严峻考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就是因为进行了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社会主义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相融相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之,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才能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摘要: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才能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加以深入的剖析,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并就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42-743.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27-28.
[4]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5]辛鸣, 杨海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1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发展 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丰硕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全面学习深入探究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
一、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我国刚粉碎“四人帮”,“左”倾的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处于徘徊状态。而此时,世界的主题已由革命和战争变为和平和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正在思考并着手进行改革。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邓小平勇于突破“左”的思想束缚,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使我党的思想路线又重新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轨道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世纪之交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情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呈现出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这要求我党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总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从党情上看,随着我党执政时间增加,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的提高,对我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党在从严治党的方针下,进一步提高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想想,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知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科学发展观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即是机遇又是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与中国发展的新形式、新阶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一定能够争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同上,第12页。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田克勤.邓小平理论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周本貞.解放思想科学发展[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仰。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充分证明,它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二、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坚定不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哪些重要原则?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论述,解放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四个坚定不移”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强大动力、根本要求和奋斗目标。做到“四个坚定不移”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
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党根据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思想,从而将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这“三个建设”发展为“四个建设”,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社会建设,将“三个文明”发展为“四个文明”,并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充实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格局。与此同时,胡锦涛同志还具体阐述了“四个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针,强调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认真抓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最早是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系统概括。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
五、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发展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最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命题,胡锦涛在“6·25”重要讲话中,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概括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
__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__年2月14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一项惠及亿万人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举措。
七、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
__年6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首次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路。__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并就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而且也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
八、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主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
九、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__年,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它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
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新理念
努力建设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一种国际战略新理念,是中国关于确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崭新思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在这样时代背景和国际格局下,明确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路线、推进形成和平稳定的国际战略新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现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蕴涵丰富内涵的中国国际政治新理念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广泛认同。
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只能有这一个而不可能有其他。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所有理论成果都属于这个科学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从静态看,它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辐射力,内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理论空间十分广阔;从动态看,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心得
经历了一个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我觉得自己最大的进步,当属思想的成熟。一向不关注政治的我,现在开始从图书馆收集各种中国时政与美国政权的资料。明白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不可否认,老师也是一位幽默感十足的大师,本来一门听上去很枯燥、很乏味的课程,可我却没有逃过一节课,只能说是被深深地吸引,引人深思。
在这门课上,我了解到更多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有他的社会历史条件,他是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传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胜利的中国,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鉴定,终于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前提下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此原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本阶级的思想武器和革命政党的领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萌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 30年代前期,银妆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时间上为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并解决了与这条道路有关的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关于《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已初步包含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这标志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和后期,即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领导全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大学生成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干力量。我深深地认识到大学生应该把祖国放在心里,口头上的爱国很虚,最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落实、贯彻实施。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奋发努力,永不怠慢。虽生在和平年代,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俗话说的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得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昂扬进取的锐气。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危”在哪里,“忧”在何处,“患”在何方?很值得我们深思。这学期这门课,开起了我们的思想更为我的未
经济管理学院
人力1003班
安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心得
来找到了方向,感谢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感谢你,老师。怀着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我认真地对待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也许是本性,或许是后天的学习。中国正在崛起,世界有目共睹。社会在进步,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格局,难道不是我们青年现在应考虑的问题吗?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朝气蓬勃,怀着一颗救世的雄心,奋斗着,为中国共产党奋斗,为中国人民奋斗。这学期的学习,让我见证了这位伟人的伟大,更让我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大好青年。
今天是2012年06月01日,儿童节,在这个属于儿童的节日里,许多的大学生却把这个节日当成了自己的日子,微博、人人、腾讯QQ的疯狂转载,无不说明了这群人的“可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小孩,把自己还当作祖国的花朵,殊不知自己已经在奔三的路途中。清醒吧!你们不是,你们是新世纪的青年,你们或许都可以堪称“园丁”了,别再傻了。忆毛泽东青年时代,那段轰轰烈烈的事,针刺伤我一颗脆弱的心。只愿你的所作所为,你的思想刺激我来发愤图强,好好学习。前进吧,青年!前进吧,中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上就结课了,只希望这本书,能给当代大学生带去新的活力与精神,拿起前辈手中的接力棒,跑下去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天,靠我们,靠每一位有志之士,有了你们,祖国的繁荣与富强才能延续,加油吧青年!
经济管理学院
人力1003班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大历史性贡献。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深刻理解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历程,深入领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到关重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七大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指出:“改革开放以业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 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见《毛泽东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408页。)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马克思最根本、最一般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科学理论, 科学方法, 而且同最根本、最一般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了解很深, 在毛泽东思想中无不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 甚至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名词术语来作为自己文章的标题, 如《实践论》、《矛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个体系分别依次凝聚、代表了第二、三、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 治国的理念和科学方法。这个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一样, 同最根本、最一般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邓小平理论与科学方法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为解决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供了根本指针和科学方法。
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路, 不把书本当教条, 不照搬外国模式,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确立了初步的道路和科学方法, 为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确定了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科学方法, 是必须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 不能脱离实际, 超越阶段。
邓小平理论在解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的科学方法, 就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在解决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的科学方法, 是强调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不能僵化停滞。经济体制改革的科学方法, 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科学方法, 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 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 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理论在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的科学方法, 就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又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邓小平理论在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的科学方法就是“四个坚持”。
邓小平理论在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的科学方法, 就是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邓小平理论在处理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的科学方法, 就是要求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 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依靠广大工农、知识分子, 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要依靠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来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这也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在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科学方法, 就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理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最一般的科学方法的道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不能脱离实际, 超越阶段, 这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的道理, 还符合革命发展阶段论的道理;改革开放中, 改革体现了运动、变化、发展、量变、质变、新生事物的哲学道理, 开放体现了内外因辩证关系的道理;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体现了质量互变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哲学道理。
邓小平理论还直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名词术语来作为自己简练话语的主要内容。如最具哲学思想的话语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还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方法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最一般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下面就这种联系予以探索。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从实际出发的光辉典范。这个实际可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来讲。从国内来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从国外来讲,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矛盾普遍性 (共性) 和矛盾特殊性 (个性) 的道理。这一思想里面的“代表中国先进……, 代表中国先进……, 代表中国最广大……”是共性, 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的根本利益”却是个性。
“三个代表”思想包含着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道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三个代表”所强调的“生产力”就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落后的社会生产) 的决定性因素。而“文化”又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必须是“先进”和“发展”的, “文化”也必须是“先进”和“前进”的, “人民”必须是“最广大”和维护其“基本利益”的。这就标志着抓住了重点的重点、关键的关键。“生产力”和“文化”也分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的重要内容, 而生产力更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文化”是导航、是先锋。
“三个代表”思想还充分体现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句里, “生产力”是质, “先进”和“发展要求”是量;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句里, “文化”是质, “先进”和“前进方向”是量;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句里, “人民”是质, “最广大”和“根本利益”是量。而在这三句话里都强调了“中国”这一带规模性的量, 连续出现了三次, 除了体现要从今天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外, 还体现了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信心、热爱、厚望。
“三个代表”思想体现着质量互变规律。最初掌握“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毕竟是少数人, 表彰和奖励他们, 并让他们致富也是应该的, 这才能鼓励更多的后来人, 造成万马齐奔的壮观局面, 使我们的综合国力雄居世界之首, 进而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处理好了少数 (局部) 和多数 (整体) 的关系。这也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还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里讲的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道理。鼓励“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 也是在力求通过局部的质变达到全局的质变, 再通过全局的质变达到新的质变, 循环下去, 以致无穷。
“三个代表”思想里的“两个先进”和“发展要求”、“前进方向”等除了用词准确外, 还体现在充分肯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坚定地站在新事物一边, 积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推动事物不断地由旧到新, 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个代表”思想具有实践性。因为,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都要由不断发展的实践来不断提出和实现, “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靠不断的实践来保证。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如“内燃机的设想”于1824年由法国的卡诺提出, 而后指导许多人去探索, 终于在73年后由德国人狄塞耳试制成功。这就说明了文化创意的巨大作用。而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性更强。而文化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能把全国人民团结起米, 无往而不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一种先进文化, 只要我们认真地、创造性地理解、贯彻和执行, 将会指导我们在新世纪实现强国梦。“先进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指导性, 是由于它的主体——科学理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本质和规律性的现象又会重复出现, 也就使科学理论可以预测未来。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群众观点。如果“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不推广, 不普及, 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和运用, 就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这就要得民心, 也就要考虑一个让广大人民的收入和生活越来越好的问题。通过改革, 有的人的收入增长可以多一点, 而大多数的收入也应增加, 只是可以少一点。有的单位即使收入和生活要降, 也应领导和群众一起降, 降的幅度和形式可以不同, 这才能解决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应该控制人口增长。但人多, 是不利还是有利?既使是不利也可以转化为有利。人多智慧多、生产力多, 创造的财富也多, 通过消费拉动经济的动力强劲, 消化特种支出的能力也强。以众多人口为基础建立的航空公司、运输公司等自然就规模宏大, 财大气粗, 可以办大事, 比如我们发展高铁就能正常运转, 而地广人稀的国家发展高铁就可能亏本, 无人投资。如果仅以士地和人口之比, 中国大陆的比重还不如中国台湾, 也不如日本等。财富多了, 卖不出去, 低价。这在资本主义初期往往造成销毁商品。与其不卖或者销毁, 还不如多发纸币给广大人民, 再让他们去各取所需, 这就可以说, 共产主义的萌芽已悄然来临。但这种纸币发放既要考虑公平问题, 又要考虑效率问题;既要考虑民众的基本生活, 又要考虑有利于积极就业, 发展生产。为了公平, 如国家用于解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支出, 已经包含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为了效率, 如给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其他人员发国家奖、地方奖或单位奖。而给八千万公务员增加工资既是为了解决公平问题, 也是为了解决效率问题。纸币发放的标准, 首先要看能否让广大人民幸福, 也看物价是否平衡, 还看是否有足够多并可持续不断的货物让人购买。而从本质上来看, 纸币发放的标准, 首先要看流通中需要多少金属货币量, 其次再把这种金属货币量换算为纸币量。所发放纸币来源, 除了靠资金回笼, 尤其是税收, 另外还得靠多印纸币 (赤字的一种) 。“赤字”是专业性较强的术语, 公开前, 必须通过宣传教育, 做思想工作, 让大家知道未达到饱和的“赤字”并不可怕。即使是纸币、供需都已绝对饱和, 也允许有赤字。宣传教育要走在改革的前面。可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利用节假日回本地宣讲, 再查漏补缺。另外, 为什么有时群众收入增加了, 但消费却上不去。这是因为, 群众消费有分散、零星、即刻、必须消费, 也有集中、积累、延期、弹性消费。往往一个大的消费不知要跑多少次银行, 才能存够足够数目的钱。一个三口之家, 从孩于刚诞生起, 如果又不想让孩子出国留学, 每个月能存五百至一千元钱, 可能就没有后顾之忧, 而会尽量消费, 这只是理论上的估量。
“三个代表”思想内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仅体现了手段和目的等关系, 还具有系列性和联动性、多层次性和立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自成体系。这顺应了全球一体化、和平 (联合、合作、合并) , 同时还预示着搞独立 (孤立) 、分裂将不得人心, 必将灭亡。
三、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方法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最新的科学方法。因为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
科学发展观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的科学方法。科学发展观全面回答了“怎样发展” (即发展的科学方法) 的问题。总的科学方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方法,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实现“全面”发展的科学方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新运用, 是针对中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思路和新的科学方法。
科学发展观最大的贡献是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最一般的科学方法中有关发展的继承、完善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 发展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 而是特指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是新事物的产生, 旧事物的灭亡, 即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科学发展观第一次鲜明地在发展前面添上了“科学”二字, 就在原有的基础上给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 注入了新的血液, 添加了新的活力, 进入了新的境界, 真是如虎添翼。
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最一般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理。科学发展观是从实际出发的光辉典范。这个实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以人为本”蕴含着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认识论、唯物史观的道理。在现代社会,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 作为一种发展观, 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 就是说, 与神、与物相比, 人更重要、更根本, 不能本末倒置, 不能舍本求末。“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蕴含着实践论和认识论的观点。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 没有人就没有实践和认识。“以人为本”蕴含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具体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全面”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观点。“协调”包含了联系观点。联系即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是普遍的, 又是客观的,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协调”还包含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理论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道理。“可持续”首先包含了发展观点。发展即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可持续”还包含了质量互变的道理, 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质变, 也包括量变。“统筹兼顾”包含了普遍联系、矛盾普遍性和两点论的道理。“协调”、 “统筹兼顾”属于方法中的方法, 都是讲的调控, “协调”属于微观调控, “统筹兼顾”则是属于宏观调控。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来的, 又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科学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的发展冠以“科学”二字, 使之更加规范和科学。举一反三, 推而广之, 也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的许多概念、原理、原则 (方法) 做出了科学规范的典范, 如科学的世界本原观, 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观, 科学地从实际出发, 科学地联系, 科学的矛盾论, 科学的两点论和重点论, 科学的质量互变, 科学地创造新生事物, 科学地实践, 科学地认识, 科学地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地创造历史, 科学史观, 科学的群众观。这样, 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由于冠以了“科学”二字, 就更加名副其实, 理直气壮, 也就更加具有了说服力、鼓动性和战斗性。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还需要完善和规范的地方由于“科学”二字, 就使得我们不得不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规范和完善。所以说科学发展观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完善、规范和科学, 正如当年把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写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 我们也应该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去,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对科学发展观加以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詹海观.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先锋网.
[2]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科学世界观方法论.ht-tp://www.pledaily.com.cn.
[3]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百度文库.
关键词:历史传承 创新 显著特征
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承担起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并体现出了一系列的显著特征。
一、历史传承性
每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批判吸收世界上一切思想文化成果而形成的,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新的内容,随后又成为后世继承和借鉴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新的理论体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最新概括,它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性作用。毛泽东不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而且领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他提出的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等,在指导中国革命与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中国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性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不断开拓进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六大就清楚地表明这一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等新的理论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些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深刻的历史传承性价值。
二、内涵的丰富性
任何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变化的长期实践过程,都有其思想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涉及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代表了一定的民族思想、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反映了民众的强烈愿望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精髓;二是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国情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是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矢”,去射中国实际的结果;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与中国的民族思想、民族特点、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果;四是来自于借鉴和汲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从照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逐步转变到借鉴资本主义建设的经验,是重新审视资本主义以及西方先进技术和一切先进文化认识的转变。
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否合理地论证和回答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衡量与判断其社会价值和科学性的重要标准。而这些都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集中体现了出来。
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更具有系统性。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决不会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会跟随时代的变迁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展现了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这一理论体系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限制,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突破了发展国家认识的限制,突破了计划与市场对立的限制,突破了经济制度属性的限制,突破了片面理解思想混乱的限制。[3]
具體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求真务实。它继承了实事求是的理念,强调要继续不断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二是自主创新。它以瞄准世界最先进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为理念,实现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三是核心价值的形成。它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以德治国、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四是注重生态文明。它以“四位一体”文明建设来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建设节约型国家,走良性循环、绿色社会、健康发展的道路,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未来。
这些理论创新,表明我党对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科学性、动态性与前瞻性,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和深度。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仍然处于不断创新中,从未停止脚步。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非人为的主观臆造,而是事物发展客观性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体系,是集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指导方法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具有历史传承性、内涵的丰富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的显著特点。它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推动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158.
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就业问题颇感兴趣。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意识。关注民生的首要就是关注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大学生就业更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用时代和发展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与结构不合理,二是教育体制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一)经济体制与结构不合理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双规制,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同时存在的一种制度。这种体制在某些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对宏观经济的有力调控,避免陷入资本主义式周期性经济衰退。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国家部门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并垄断能源、电信、运输、机械制造等重要行业;第二,各级政府握有重要经济资源流向的巨大权力;第三,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官员对企业活动进行频繁干预。这种靠政府强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资源实现的粗放式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其次,我国现行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贸易,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则比较弱。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再到欧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出现持续下滑。我国经济增长率更是连续两个季度低于8%。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出现下滑?因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政府投资,而政府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房地产,由于中央政府实行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
政策,导致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
最后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其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不稳、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足。按不变价格计算,第三产业总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虽由2000年2.9%上升到2007年5.1%,但相应年份,第二产业总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却由5.1%上升到6.5%。
以上三点导致经济发展态势下滑,使得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同时,很多企业进行裁员,宏观上阻碍了就业率的提高,为大学生尤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教育体制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对就业的影响
中国现行的教育是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重视分数,忽视素质;只看学历,不重能力。很多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获得更好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教育走向了极端的一面,一切围绕着分数做文章,对学习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考上大学,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考大学,考哪些大学,学什么专业等等,而只是盲目地去拿一张大学毕业证,然后去就业。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眼高手低,心里素质及专业能力较差,很难与当今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相适应。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人才供求出现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难以赶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可能就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要想从宏观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律基础,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
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是,加速推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变,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适应,实现专业人才的供需平衡。
当然,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推荐阅读: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06-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答案11-14
开放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1-11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07-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