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述要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不断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以分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五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加强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两支队伍建设、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研究;主流思想

一、引言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1]。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已经一百多年,不断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在中国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和历史经验,对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从俄国“十月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百年的传播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848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执笔写成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为中国人所知晓[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为创见中国共产党准备了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近代有识之士探寻救亡图存道路和实现民族振兴的选择。

晚清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896年,孙中山先生留居英国期间,在大英博物馆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时,曾敦促中国留英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载节译英国社会学家颉德的《大同学》一文,首次将马克思的名字印在中国的报刊上。流亡日本期间,梁启超接触到马克思的著作;后来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在译介西方思想时介绍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朱执信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在《民报》发表两篇文章向读者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并摘译《共产党宣言》的几段文字和第二章的十大纲领全文[2]。1908年,留日学生创办的《天义报》发表恩格斯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写的英文版序言和《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同年,出版了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朝田亩制度、师夷制夷、中学西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种种救亡图存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后,先进的中华儿女都在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西方社会主义思潮更多地被介绍到中国来。但这些通过传教士和旧知识分子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著作所作的零星介绍,并没有在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这一时期,李大钊先后在《新青年》等进步报刊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与此同时,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通过集会演说等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4月,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每周评论》刊发《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十月革命的胜利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新篇章,进入了自觉传播的新阶段。

五四运动到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后,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李大钊、陈独秀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和推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李大钊在《晨报》副刊开设专栏,连载《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并亲自撰写《创刊宣言》,宣传民众联合的思想,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预言,全国各阶层的大联合最终必定成功。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等著作先后出版,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杨匏安发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浅说》等文章,李达翻译《马克思经济学说》等著作,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1920年8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出版,多次多处翻印,供不应求,广为流传,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充分的宣传发动和思想理论准备[3]。

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工人运动迫切需要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1920年8月,我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之后相继在北京、长沙等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这些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到有组织、有领导的传播新阶段。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了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在共产主义者中秘密发行。这份月刊正式树起共产党的大旗,阐明共产党人的基本主张,喊出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成为全国共产主义者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成为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沟通信息、酝酿建党的重要纽带。1920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致蔡和森的信中称赞《共产党》月刊旗帜鲜明。陈独秀在改版后的《新青年》上发表《谈政治》一文,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准备。与此同时,在李大钊等人的主导下,《晨报》副刊更加自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觉悟》开设各种专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纷纷创办马克思主义刊物,在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反映工人真实境况,深受读者欢迎,促进了我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深入传播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以中高等学校、工人补习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为平台,在学生、工人、农民中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发出通告,要求宣传部门在1922年7月以前出版关于纯粹的共产主义者的书籍20种以上。在这个时期,我们党印行大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刊,如《新青年》《先驱》《向导》《前锋》《群众》《中国青年》等,重印《共产党宣言》《阶级争斗》《共产主义ABC》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出版《马克思主义概论》等通俗理论图书,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人撰写了大量著述,如,毛泽东同志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董必武发表《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恽代英发表《民主主义与封建势力》,李大钊著《史学要论》,瞿秋白著《社会哲学概论》,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的革命实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出版社,提出要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全书、列宁全书、共产主义者丛书等,供各地党员同志学习研究。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奠定党的理论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党建立起组织严密、分级实施的宣传体系,创办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等学校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据不完全统计,土地革命时期,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113种,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重要著作。在中央苏区,组织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主义ABC》等通俗理论读物,创办《红星报》《红旗》《红色中华》等报刊,在党员、红军战士、工农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家提高阶级觉悟,激发革命热情。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秘密发行进步刊物和红色图书,教育和引导进步青年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在推进工农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开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例如,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遭遇挫折后,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系统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论述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毛泽东思想从多方面展开并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在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的思想的同时,开始注重传播毛泽东思想。1938年5月,为纪念马克思120周年诞辰,党在延安创办了第一所专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的学校——马列学院,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院专门设立的编译部集中翻译修订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出版革命导师经典著作,在根据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当时干部战士和群众身边的马克思主义。随着边区的稳固,出版了大量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和专题文集,在全党全军和根据地人民群众中兴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毛泽东思想在党内和边区得到了广泛深入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最终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毛泽东思想在继续探索中不断发展。这一时期,解放区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解放区初步建立起一支忠诚信仰马克思主义、富有研究精神和传播能力的工作队伍,出版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译本,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4],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更重要的是,随着解放区快速扩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全中国迅速传播,极大地团结凝聚了建立新中国的强大力量。

(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正面临着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使命,全党同志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迫切地需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学习掌握毛泽东思想,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政策理论水平。

系统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系统。根据理论传播的需要,系统化地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等的经典著作,并根据传播对象的情况编辑出版各类专辑和单行本。1949年11月,在北京印刷苏联外交出版局出版的收有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全部7篇序言的《共产党宣言》一百周年纪念本。从1956年到1974年陆续编译出版了39卷(41册),从1979年至1985年,又陆续编译出版了补卷11卷(12册),即第40至50卷。还出版了《列宁全集》39卷,以及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的单行本和专题言论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呈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1964年,根据德文并参考英法俄等文本校订出版《共产党宣言》单行本。1971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三卷本,重印《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法兰西内战》《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国家与革命》等经典著作。1972年5月,出版新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

深入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

1950年5月,党中央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51年10月出版,到1960年9月,《毛泽东选集》四卷出齐。在国内传播的同时,1953年《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的俄译本出版。外文出版社陆续出版毛泽东著作中部分著名篇目的多种文字版本。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为领导干部出版《毛泽东选集》(甲种本),为人民群众出版《毛泽东选集》(乙种本),并大量出版发行《毛主席语录》,让普通百姓学习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和老三篇,大大增强了

毛泽东思想普及程度[5]。毛泽东著作被译为17国语言的外文版在国外发行总计达567万余册。

在党校和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

党着力加强各级党校和团校建设,建成了一大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专门学校,培养起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骨干队伍。1951年2月,党中央作出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按照理解能力将党员的理论学习分为三级,第一级学习政治常识,第二级学习理论常识,第三级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著作和毛泽东的理论著作。教育部门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在高校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并对每门课程的学习时数作出明确规定。

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

翻身得解放的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大规模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运动在华夏大地蓬勃展开,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纷纷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钻研掌握毛泽东思想。一些工厂成立工人哲学小组、哲学学习班、工人业余哲学班,一些农村成立农民学哲学夜校、田头哲学小组,在部队普遍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工农兵群众自觉自发学习马克思主义。《人民日报》等重要党媒党刊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书报之外,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理论传播媒介扩大到音频和视频领域,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艾思奇、于光远等在电台做关于社会发展史的系列讲座,通过广播电台传播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传播到千家万户。

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

根据不同社会群体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因人制宜,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加强翻译出版工作,强化学校教育,充分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戏剧、电影、文学、艺术、读报组、标语、演讲会、赛诗会等媒介和手段,全方位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上一篇:浅析新媒体背景下的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模式下一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