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研究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和深化毛泽东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由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毛泽东论坛”于2020年12月18日至20日在韶山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论坛主题“毛泽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展开了深入研讨。

专家们认为,毛泽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基础。黄显中教授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步进行,而且具有在通达共产主义进程中的历史逻辑,而这个历史逻辑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奠定的。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提出了人类前途命运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要使阶级和国家权力等自然归于消灭、使人类进入大同的正确态度;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专政的国家权利是现实的条件等,这些都是毛泽东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理论贡献,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关于经济问题,有学者在参会论文中写到,自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底,我国完成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随即提出了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突破。关于文化问题,喻立平研究员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念念不忘“两个落后”,一个是经济落后,一个是文化落后,实现文化现代化是他挥之不去的梦想。毛泽东认为,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通过掌握真理来改造思想,进而强大队伍,在社会实践、斗争与说服、继承和借鉴中实现文化现代化。

专家们认为,毛泽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农业、工业和国防等方面的物质基础。关于农业问题,杨明伟研究员强调,农业现代化问题极为重要,是其他一切现代化的基础。他指出,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系列思想出发点有四:其一,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多产粮是上策;其二,从彻底的人民立场出发,一切以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为前提;其三,从大局出发,坚持“全国一盘棋”;最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农业、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抓粮食工作,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特别是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的启示。关于工业问题,徐俊忠教授指出,早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就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地提出,中国必须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他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开拓者和设计师。朱继东研究员指出,新中国是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多年的战争让工业、农业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论十大关系》这篇光辉文献不仅标志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走好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确立并特别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重要原则,并开启了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篇章。李明副研究员指出,毛泽东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军向苏军学习、加强自身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教条主义照搬照抄现象,提出的“以我为主”学习苏军思想分为四个方面,第一要有选择地学习他人经验;第二要把学习他人经验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第三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学他人的经验;第四要着眼于未来发展总结自己的经验。这一思想,强调以我军自身经验创造为主,将学习外军与我军实际相结合,成为我军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很好指导了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专家们还认为,研究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要有正确的方法。王宪明教授指出,研究毛泽东和中国现代化有几个必须要了解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时代观,其次必须要坚持人民立场,还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的方法,最后要正确看待历史档案和史料。李佑新教授认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指导思想基础、根本制度基础、国防武装基础和领导力量基础。他强调,研究毛泽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宏观与微观、基本事实与历史细节相结合,两者共同构成了毛泽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关系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在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上必须把握基本的历史联系,绝对不能脱离基本历史事实去做历史细节的考证。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述要下一篇:《民商法》保护网上交易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