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的校本实践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做到“入心”“入行”。探讨“榜样+评价”双管齐下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从大国工匠、优秀师生等榜样入手营造育人氛围、赢得学生认同,实现“入心”;继而在学习、劳动、生活等方面以多元化的评价激励中职生逐步提高自我认知,逐步将“精益求精”化为行为自觉,实现“入行”。

关键词:榜样;认同;评价;自觉行为;

自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品质的保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面对这一时代要求,职业教育人责无旁贷。与培养技能不同,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培育工匠精神需要“走心”。因此培育工匠精神首先必须做到心理认同——“入心”,然后才能实现行为自觉———“入行”。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工匠精神获得中职生的认同,并成为自觉行为呢?我们的实践表明,“榜样激励+评价鼓励”双管齐下的方式是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入心”———树立多层次榜样,赢得学生认同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向往独立,遇事有自己的见解,与高中生相比逆反心理更强,对家长、教师的说教容易产生厌倦甚至抵触情绪。因此,培育中职生的工匠精神仅仅依靠说教、宣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获得他们的认同才有成功的可能。

(一)宣扬时代榜样,以民族自豪感赢得学生认同

当下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量杰出人物、典型事例。其中符合工匠精神的例子很多,我们从中选择贴近学校专业、贴近学生认知的事例用于营造校园氛围。

我们利用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结合学校的“陶文化”,组织开展“大国工匠,陶铸典范”的主题宣传活动,介绍“火箭的心脏”———高凤林、“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等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发现胡双钱、顾秋亮、方文墨、管延安等都是钳工,而高凤林、卢仁峰、张冬伟、未晓鹏是焊工,裴永斌是车工,李峰是铣工,周永和是起重工,让学生看到熟悉的钳工、车工等普通工种同样大有可为。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也增强了其对专业、学校的认同。

《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的热播,引爆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研究这些电影中出现的武器、设备,让学生从电影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武器,收集其前世今生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通过这样的主题研究,让学生看到先辈们从进口、仿造,逐步到自研自造,在一代代升级改造中的艰辛付出,体会到技术的进步正是一代代普通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结果。

教师以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自力更生开发“两弹一星”技术等事例引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使其认识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可贵。

从“大国工匠”到“两弹元勋”的时代榜样,让学生在民族自豪感中达成对工匠精神的认同。

(二)树立师生榜样,以荣誉激励提升学生定位

对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的榜样。教师对工作的尽心尽力、对学生的关爱指导等言行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评选“我最喜爱的班主任”“我最喜爱的老师”等活动,并将获奖教师的事迹制成宣传展板,张贴在教学楼走廊上。这样既表彰了教师,提高了教师的威信,让学生对老师更易认同,也为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

与教师相比,来自身边同学的榜样具有更强大的说服力,因此我校特别重视先进学生的评选与表彰。为了适应中职生个性化发展更为突出的特点,我校设立了多样化的学生评优项目。我校设立有“学习之星”“技能之星”“进步之星”“文体之星”“礼仪之星”“诚信之星”“劳动之星”“卫生之星”“服务之星”等多项荣誉,让有一方面突出表现的学生就有获奖的机会,借以鼓励更多的学生争先夺优。对获得校级“××之星”荣誉的学生,学校不仅在新学年开学典礼上加以表彰,还和先进教师一样将其事迹制作成展板张贴。

我校不但设计了多样化的奖项,还在荣誉级别和时间维度方面进行了延展:每月月底评选班级月度“××之星”,学期末评一次班级年度“××之星”,学年末在班级推荐的基础上评选出校级“××之星”。这一长时段、多品类、分层级的评优过程设计一方面扩大了获奖面,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因某方面的先进表现而获奖的可能;另一方面让常态化的评选过程成为宣扬正能量的途径,让争优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主旋律。

师生榜样的树立,让学生看到榜样就在身边;“××之星”荣誉的评选,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定位,为由“知”入“行”做好准备。

二、“入行”———推行多元化评价,优化学生体验

学生认同工匠精神还只是第一步,距离将“精益求精”内化为自己的行事准则还有不短的距离。陶行知先生曾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可见结合了反思评价的行动才能使人获得进步。在学校里,学生的“行动”并不少,但行动后的反思却很少。加上中职生多数毅力不强,存在“三分钟热度”的毛病,因此许多行动“行而无果”。我校尝试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劳动中引入适当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让日常的学习、生活、劳动真正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

(一)学习上引入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改进

学习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习中学生需要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如课前预习、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课内或课外练习、各项技能的反复训练等。多数中职生把这些学习任务看成负担,完成意愿不高。

我校教师引入自我评价,让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如作业,我校教师引导学生把“作业”看成“作品”,并定期评选“最佳作品”,开设“最佳作品”展。从“作业”到“作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作品”两字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定位,提高了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为了让学生提高作业质量,让“作业”更接近“作品”,教师将其完成质量划分为若干等级,并明确各等级的特点(等级划分及特征描述若能由学生归纳而成则效果更好),要求学生作业后进行自我评判。如理工类作业可分为:(1)独立完成并能清晰表达,教会其他同学;(2)能独立完成但表达不清;(3)明白思路,但过程中有步骤不会;(4)需要参考公式或例题后完成;(5)需要同学指导后才能完成;(6)题目看不懂。通过与自我评判标准的对比,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习层次,明确努力方向。由于中职学习要求多数并不高,只要愿意努力,获得进步并不难,多数学生会在明确“做什么”能获得进步后还是愿意付诸行动的。

与通常的学习评价不同的是,在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进步给予更多的重视,经常表扬进步明显的学生而非只表扬完成质量高的学生,并让他们介绍学习经验。在评价的焦点聚集到“进步”上后,学生会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意愿。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就会慢慢将“精益求精”转变为自觉行动。

(二)劳动上推行互相评价,在比较中转向重视质量

日常值日与阶段性的大扫除是学校劳动的主要内容,却往往因其“常规”而不受重视,多数是完成任务、草草了事。我校组织开展以“日常值日中的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系列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上,学生针对常见的卫生顽疾、教室及保洁区的卫生死角逐一分析成因及对策,在群众智慧的帮助下拿出解决的方案。班会活动后的日常值日和大扫除中,除了原来劳动安排外增加了面向全班的异岗评价环节,每一项分工任务都由其他同学评价完成质量并与学校评价对比。通过持续的“劳动—评价”,学生在一次次的改进中学会了地面清洁、门窗清洁等“家务活”,总结了很多清洁妙招,不断获得成功体验,逐渐由原来的完成任务变成重视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评价中逐步形成。

(三)生活上实行过程评价,以荣誉养成工匠精神

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卫生、日常言行礼仪是个人综合素养的表现。我校校级“礼仪之星”“诚信之星”“劳动之星”“卫生之星”等都是在班级每周评选的基础上产生的,班级每周的评选是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由全班投票产生。这样的评价过程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公平,也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到了有效的约束引导作用。每周开展的“礼仪之星”“诚信之星”“劳动之星”“卫生之星”的过程评价有效营造了个人综合素养的养成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定位,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学生一次次朝向荣誉努力的过程也是精益求精态度的形成过程。

事实证明,貌似“不求上进”的中职生一样能做到精益求精。原先的容易放弃只是在多次尝试却很难获得成功体验后的自我保护。多元评价让中职生在多形式、多层次的评价中获得了经常的成功体验,让学生在评价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评价中学会了反思,学会了自我约束,也让精益求精的态度逐渐成为行为自觉。

三、结语

时代榜样、师生榜样和从班级到校级的评优在通过民族认同进而实现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提升中职生自我定位的同时营造了争优的进取氛围,激励为主的多层次评价在通过优化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意愿、促使学生逐渐进步的同时让“精益求精”慢慢成为行为自觉。在多元化的榜样和多层次的评价相辅相成的作用下,工匠精神逐渐获得学生的认同,并逐步融入行动、成为自觉,真正实现了“入心”“入行”。

参考文献

[1]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0-64.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28.

[3]董立平.过程性评价:激活中职课堂的有效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6(4):41.

上一篇:教辅编辑成长道路下一篇:高校音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