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团队精神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么培养团队精神

怎么培养团队精神 篇1

2、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3、只要做的很认真,总有一天会成!

4、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5、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6、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7、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8、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9、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10、蚁穴虽小,溃之千里。

11、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

1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1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1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怎么培养团队精神 篇2

“工匠精神”德企百年成就的“钥匙”

丁格芬是慕尼黑以东100公里的一个小镇, 也是宝马最大汽车厂所在地。这里有1.85万名员工, 每天出产1500辆宝马车。在总装车间, 《环球时报》记者看到, 这里分工极细, 一条组装线上有数十个员工, 每一个工位由两到四人组成。22岁的托斯滕是装汽车座椅的技术工人。产品一到, 他与一个同事在五六秒内完成安椅子、矫正、拧螺丝等工序。而从装上底盘、发动机、轮胎, 到下线成一辆可以出售的成品车, 只要两分钟时间。“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某一颗螺丝没有拧上, 或没有完全拧紧, 整条安装线就得停止。”托斯滕说。

西门子、奔驰、博世……在德国, 有很多百年工业家族, 3月7日, 这个家族迎来一位新成员———宝马。在记者看来, 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特质, 正如前述宝马车间场景所展现的———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 其折射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 让德国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 让德国在欧洲经济一片困顿时一枝独秀。

“德式‘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是‘慢’。”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科隆大教堂, 始建于1248年, 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 耗时超过600年。德国工匠的“慢功细活”打造了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对德国人来说, “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

“专”是第二个特点。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 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 共同特点是都爱“钻牛角尖”。像“螺丝大王”伍尔特, 1954年创立时才几名员工, 现在扩展到5万多名员工。它的成功在于, 自始至终坚持“单一”产品———螺丝。

第三个特点是“创新”。一款新型汽车可以承载诸多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研发部门。

据了解, 从中世纪开始, “工匠”已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那时, 师傅就开始带几个学徒做手艺。“德式‘工匠精神’离不开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 (所谓“双元”, 是指职业培训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 一元是指职业学校, 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德国商会培训专家库兹科告诉《环球时报》, 这种体系可追溯到18世纪末, 但在19世纪末才初步成型。“当时也是‘德国制造’从被英国人贬低向高质量代名词转变的时期。目前, 德国可以系统培训350多种工匠。”

“‘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罗多夫说。

“职人气质”, 日本的轨迹

“工匠精神”并非德国专利。对中国人来说, 更多人熟悉的是日本式“匠心”。从保温杯到马桶盖, 从感冒药到接待服务, 中国游客蜂拥赴日背后, 有日本“工匠精神”的影子。

“工匠精神”在日本也被称作“职人气质”。职人, 就是匠人、工匠。日本在江户时代将民众分为“士农工商”, 职人属于“工”。当时主要是从中国、朝鲜去日本的陶艺、锻造、木工等工匠。

近代, 明治维新后日本大量引进欧洲的工业技术, 国内出现很多“街道工厂”一样的私人工厂, 日本政府将其划归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往往也被叫做“职人”。这些老板往往让孩子“子承父业”将技术传下去。

到了现代, 职人多指拥有卓越金属加工技术的人。比如日本有的街道小工厂能够将铜箔的厚度切割到仅有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这么细的铜丝是智能手机、太空仪器等不可或缺的原料。

日本学者盐野米松认为, 日本是一个有着“匠人”文化传统的国家。正因为此, 加上子承父业的传统, 使得日本很多企业不论大小, 都能够长久地存续发展。有统计称, 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 日本有3100多家, 居全球之首。而这些“百年老店”的经营模式都不是急着“做大做全”, 都不忙着资本积累、上市圈钱, 而是专注一个商品或者一种技术。当然, 日本人在经营上也很注重和消费者建立长久的“感情”。

日本很多老品牌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日本岐阜县是日本刀的产地, 中国的锻造技术传到日本后, 岐阜县很多“小作坊”一直守着古代的锻造技术不断制作出各种刀具, 现在则是锻造厨房用的刀具。日本尼康相机的镜头很贵, 是因为尼康公司早在一战后就一直致力于打磨玻璃镜头。

效率, 与“匠心”起冲突

品牌联盟咨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永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 就西方国家的“工匠精神”总结说, 瑞士做手表出名, 瑞士工匠原来都是给教堂做大钟的, 后来发展成做小钟小表, 这是历史的偶然性, 但瑞士工匠做大钟的时候都很精细, 这是一脉相承的;日本由于资源匮乏, 不能大手大脚, 所以凡事都求精细;德国、意大利的专业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他们都以做工匠为自豪。

不过, “工匠”并非一直站在历史舞台的前沿。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 很多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不仅中国, 国外也如此。日本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匠人就在逐渐减少和消失。日本学者盐野米松著有《留住手艺》一书, 呈现了一批传统匠人的艰难处境。

英国《金融时报》2015年的一篇文章则谈到, 在有很多积极力量推动的时尚界, 也面临着挑战———手艺人减少, “这一代的手艺人在不断变老, 而年轻人却不再愿意做手工活。”

某种程度上, 推崇效率的现代社会同“工匠精神”有着必然冲突。18世纪中期, 当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拉开工业时代的大幕时, 效率更高、更精确的机器逐渐取代人类的手工, 带来匠人行业的日渐式微。连“工匠”这个词都在逐渐往历史后台退, 由“工人”来代替。

即便在推崇“工匠精神”的日本, 对它的评判也出现分歧。因为进入工业社会的日本, 只有量产、高效率的大公司才能更好生存,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倒闭的很多。而且, “匠人精神”就是全身心专注于技术而完全无视其他方面, 在经济不好时, 这样做往往显得不切实际。有人甚至认为, 过于细致反而忽视了“简单就是最美”的原则。

不过, “工匠精神”为工业大国所重视却是无疑的。在日本机械表制作、精密加工等领域中, 大量匠人受到很好的保护和尊重。由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 日本不少中小企业破产, 为此日本专业人士大声疾呼要求保护中小企业, 保护日本“核心技术发展力量”。

在德国, 《职业教育法》《学校法》《就业促进法》等都对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有规定。2004年, 德国政府与各企业、工会签订协议, 要求每拥有15名工人必须招收1名学徒。“制造业的竞争就是技工的竞争”, 德国《商报》称。

一味追求效益最大化, 不好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尤克泰尔将制造业称作工匠技艺的“大表兄”。他曾写道, 奥巴马政府公开对制造业表示担心, 希望重振制造业以催生创新、削减贸易逆差等, “但他们却几乎从未再向前一步, 公开宣告一个日渐壮大的制造业激发工匠精神, 而这种精神是美国自我形象———勇于进取、热衷创新并能制造任何产品———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美国学者认为, 美国年轻人在无法培养手工技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尤克泰尔认为, 金融等领域的高薪是美国“工匠精神”渐行渐远的原因之一。《匠人》一书的作者、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则呼吁学习德国:“德国企业意识到, 不论从经济还是从爱国角度来说, 都有必要在国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我们从来没有这种时代精神。”

精神撒娇,这个男人怎么了 篇3

毕业于某大学的杨坤被分配到政府部门工作,有着稳定的经济收入,也早已娶妻生子。在别人的眼里,他家庭、事业双丰收。可是已经三十多岁的他突然发现自己似乎还没长大。

比如,婚后的他竟然喜欢收藏电动小火车、遥控汽车之类的玩具。之前是买给儿子玩的,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比儿子更喜欢玩这些五花八门、极富娱乐性、趣味性的玩具。以后,不论到哪个城市出差,他都会买很多电动玩具。嘴巴上说是给孩子带的礼物,不等孩子拆开包装,他早就玩得不亦乐乎了。

杨坤的爱好还不止这些,除了工作的几个小时,他会把大部分的闲暇时光都花在玩电子游戏上,而且每次出门上班前都会把游戏机藏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理由是“孩子会把它摔坏”。

另外,杨坤在单位是个部门领导,似乎是个能力强,能独当一面的职场强人,但在生活上,他跟自己5岁的儿子没什么差别,饮食起居、穿衣戴帽,都是在妻子的照顾下完成,甚至连人情世故都得妻子替他安排打理。

不仅如此,有时朋友同学聚会,谈到前途,谈到创业,他似乎没有多少激情。他觉得与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碰得头破血流,不如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来得舒适安逸。

当然,有时他也很烦恼,都三十几岁的人了,为何没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何凡事都得顺从家人的安排?他甚至想过要离开现在的家换来“自由”,可是尝试多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他说:对于我而言,自由与依赖恰似一对难舍难分的“双胞胎”。这表明,他已经习惯这种无忧无虑的、被保护的生活环境,并逐渐形成一种依赖。

他也曾恨过自己的父母,因为他知道目前的状态与父母给予过多的关爱有关。他也曾埋怨命运的安排,怎么会碰到了一个“管家婆”似的妻子。可是最终,他不得不放弃这些要逃离他们的种种想法,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些习惯了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没有自己想要的自由,但可以少操许多心。尽管,那种不满还在内心的某个角落肆虐,他希望自己能主宰自己,可就是没法实现这种愿望。他渴望有人帮助他走出这种依赖的生活状况。

关于“彼得·潘综合症”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彼得·潘生活在梦幻里,永远也不想长大。

患有彼得·潘综合症的人不愿意以成人的标准看待自己,感兴趣的大部分是同学聚会、朋友生日、一起出去玩儿等等,对个人的前途、婚姻设想得很少,根本就没有长远打算。

为何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彼得·潘”

“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在过分保护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行为模式,习惯于让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中有些人不是不希望自己“长大”,也不是不想为自己负责任,只是缺乏勇气摆脱以往形成的种种依赖行为模式。他们因为害怕而没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在压力来到的时候往往选择逃避。

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清单

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实际需要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迫使他们面对现实,并懂得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因为这类人本身想要自由,觉得周围的人不信任他,但是他自己幼稚的行为无法让人放心,所以需要长时间建立责任感。

比如文中的杨先生已经意识到了,也表示不喜欢目前和过去的一些依赖行为模式,但苦于无法改变。我们可以促其自问:有无改变这些行为的计划或具体方法?有无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单?如何将这种积极的思维变成现实中的行为?如果能努力将这些积极的思维变成自身的行为,就有可能调动身上沉睡已久的积极力量和能力,从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若总是停留在心有所动却没有实际行动状态,则永远无法改变依赖者的命运。

精神分裂症怎么治 篇4

急性期治疗。急性治疗,从小剂量的药物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至有效治疗量,一般来说在用药治疗的头2周内达到有效剂量,要达到控制症状的效果,一般需要6~8周。本期的治疗目标是尽力减轻和缓解急性症状,重建和恢复病人的社会功能。

稳定期治疗。即维持治疗,药物维持治疗的目的为预防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或减少副作用。

恢复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也称为巩固治疗,本期继续急性期治疗的有效剂量,巩固治疗一般要3~6月。恢复期精神病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对病人的应激,降低复发可能性和增强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弘扬长征精神作文怎么写 篇5

84年来每忆长征,我都心绪难平。昔日领袖、首长、战友们鲜活的身影,悲壮惨烈的战斗场景,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环境,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作为一名红军老战士、长征的亲历者和幸存者,深感那段不平凡的历程,至今仍有许多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深思、记取。

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是红军不竭的精神动力。我是1930年参加红军的,在人民军队里长大,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的历程。仔细想来,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最为艰难困苦和惊心动魄的当属长征,因为它关系到红军的生死、革命的成败。对于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一路遭受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的红军来说,流血、牺牲、疾病、伤残、高寒、缺氧、沼泽、饥饿,哪一样没遇到过?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哪一道不是坎啊!我常常思忖:当年是什么东西支撑着我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我看最关键的还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长征初期,博古、李德等继续排斥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又使红军兵力损失大半。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极端危急时刻,广大红军指战员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没有丧失革命的信心,没有失去对党的信任,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念毫不动摇,才使得红军能够克服千难万险,取得常人无法想象的万里长征的伟大胜利。不管天上飞机轰炸、地上重兵围堵,还是征途饥寒交迫、疲劳伤病,都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多少战友在我们身旁倒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耗尽了最后一点力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斗争,这就是最崇高的理想和最壮丽的事业。他们都抱定这样一个决心,信念永存,坚持不懈,胜利和光明就在前头!正是这种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坚定的革命信念,鼓舞着我们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一路向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奇迹,是红军指战员用铁脚板丈量出来的,是用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铸就的。邓小平同志说得好:“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理想和信念出凝聚力、出战斗力,使我们这支军队无往而不胜。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长征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科书。在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学习发扬长征精神是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党员、干部应当学习先辈们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丧失理想和信念,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实现党的指导理论与时俱进,就一定能把红军的光荣传统一代代传下去,就一定能创造新的人间奇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团队建设学习心得怎么写 篇6

这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在此由衷地感谢公司领导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平台。虽然此次培训时间短暂,但是大家都感觉过得非常充实快乐。每天的培训项目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着大家的心,使大家的思想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非浅,意犹未尽。

怎样的团队算是一支优秀的团队,如何打造一支高效率高水准的企业团队?

从国企到世界五百强的外企,我们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渐渐发现一支优秀的团队需要一个很好的团队领头人,团队领头人的能力与理念至关重要。团队应有合作精神,成员间充分交流,理解并相互支持。团队擅于创新并永葆创新精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团队想成为优秀的团队必须有一个好的领头人。这个领头人的思想与理念对这支团队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而一个团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其内部沟通一定是通畅而且有效的,这个团队成员之间一定是精诚合作的,而这种合作源于内部的信任,而这种信任甚至信赖正是源于他们之间良好而有效的沟通。

那怎样才能使团队沟通畅通并永葆创新呢?这就要求团队的领导者要有很好的管理技巧与驾驭能力。企业每年都会制定新的经营策略,这是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所谓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如何实现企业的经营策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中层管理者,我们首先应了解企业的经营策略,并将该目标有效地分解到下属,通过与下属进行有效沟通来实现与下属共设目标,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励并促使下属有意愿去完成目标。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还应时刻注意有效跟踪,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并对部门工作分阶段进行评估,对不同的人、不同时期的团队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风格。

怎么培养团队精神 篇7

一、班子团队示范:专业、指导、管理三合一

1. 三尺讲台:普通+优秀

普通,即每个管理人员首先是一名普通教师。我校要求管理岗位人员必须担任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凡是要求普通教师做到的,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优秀,即对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管理人员必须走在前面,积极参与并将其作为教研契机,将指导、研讨融为一体,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管理人员还必须是该学科的领军人物,要以学校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着力于课堂教学研究。

2. 专业指导:示范+引领

每个管理人员还有一个身份,即专业引领者。我们要求管理人员每学期都要带教徒弟,用自己的教学行为作示范,引领年轻教师的成长。管理人员还要承担起学校教研员的职责。一是理论学习重导读,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二是实践学习重提炼,在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前,管理人员要将培训主题的背景、教学动态、研究重点等进行提炼,使参与培训的教师无论是学或思,都目标明确,更有针对性。在实践学习后,管理人员要组织教师交流、总结。三是过程指导重反思,管理人员必须先教师学而学,先教师思而思,对教师起示范引领作用。

二、教研组组长培养:学习与管理相结合

1. 加强学习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学习,尤其注重教研组组长的学习。从2005年开始,我们每年选派几名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到结对学校万航渡路小学学习,这些教师师从教学专家,积极参加校际教研活动,在学习中获得收获。他们从实践中学习,提高对教研组或备课组的专业管理能力。

2. 岗位自培

一方面,我校以科研、课堂教学等为抓手,以过程指导的方式,在实践中培训教研组组长开展课题研究、处理钻研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我校还让教研组组长参与教导处的教学管理全过程,进行实战性培训,提升教研组组长培训的质量。

3. 参与管理

我校鼓励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如在各类教学比赛中,教研组组长是评委;在各类常规检查中,他们是检查者;在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的制订、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他们是出谋划策者、实施者与总结者。

4. 组长再衍

除教研组组长外,我校选择一些具有管理潜力的教师担任准组长。在每学年初课务安排时,我们有意识地进行搭配,将准组长分配到优秀组长身边。准组长跟着组长,向其学习如何进行教研组管理和教学研究,在带教合作中,组长与准组长的专业素养都得到了迅速提升。

三、骨干教师引领:注重互动

我们开展了“师徒同上展示课,在实践探讨中共提高”“骨干展示家常课,在常态教学中共受益”“骨干教师展示系列,在听、思、辨、写中共进步”等活动,促进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骨干引领活动,我们提倡的都是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互动互学。我们既要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他们带动全体教师的进步,又要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为骨干教师提供不断向上的动力,使所有教师都在合作中发展。

四、中年教师再发展:研究与实践结合

1. 学习驱动,转变中年教师教学观念

中年教师往往因为思维定式,难以理解新课程,甚至排斥、回避,游离于教学改革之外。因此,在引导中年教师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把问题、理念、实践三合一。我们确定实践切入口,围绕“聚焦课堂提问,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开展了中年教师系列活动:上“移植课”,打磨教学设计;上“镜子课”,自我诊断;上“特色课”,实践智慧。

2. 项目研究,追求中年教师风格发展

成立项目研究中心是引导中年教师风格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先后建立了“绿色作业,减负增效”项目、“营造书香校园,打造阅读特色学校”项目、“示范带教,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项目等,用项目推进中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3. 有效教研,展示中年教师教学经验

(1)“理论+实践”,展现中年教师教学智慧。我们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依托名师工作室,评选学校语、数、英三门学科首席教师,开展“课堂展示”“大讲坛”“课堂诊所”等活动,由中年教师执教,然后结合实践讲述理论,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

(2)“常规+特色”,让中年教师才能得以发挥。我们在每学期教学系列活动中开设中年教师专场,有班级常规管理、教学技能的展示,有优秀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的评比,有课题研究、教学沙龙、教学故事分享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广大中年教师展示了才华,展现了教育智慧。

五、职初教师培养:比赛与培训相结合

我们对职初教师的培训是将比赛与培训相结合,比赛的过程就是培训的过程。此外,我们举办“职初沙龙”,引导教师互助,相互协作,共同提高。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师徒结对活动,如立足于基础带教的“一一结对”、立足于特色带教的“一徒多师”、立足于辐射带教的“一师多徒”等,有效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我校对教师培养的目标着力于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与团队的伙伴共生,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分层培养,让不同阶段的教师都得到发展,力求促进教师个体主动发展,从而建设一支合作发展的教师团队。

六、团队合作,教研合一

我们以学校骨干教师为核心,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借团队合作之力,促青年教师积极跟进,引全体教师加入研究,从而实现每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校将团队教研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紧密结合。经多年探索,我们的团队教研培训系列逐渐成型。

1. 完善磨课,深度研修

我们开展磨课教研,每学期,各学科教研组围绕教学研究专题,注重过程中的全员参与,教学设计反复磨、教学过程反复磨,其间伴随的是教师对设计、执教、听课后的反思。在近十年的具体推进过程中,我们的磨课教研不断完善:形式上,先点后面,渐次细化;内容上,由自定到统一,由宽泛到明晰。如近几年我们的校级研究主题从“人文课堂,有效教学”转向更小的切入口“有效提问,关注参与”,这个转变带来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 每日两议,常态研修

我们在磨课研修的基础上,推行“每日两议”。一是“课前小议”,每天上课前,教研组、备课组成员结合教学设计,就当日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讨,为课堂教学做足预设功课。二是“作业布置小议”,每天课后,组内教师找时间再度集中,反馈教学情况,对教学中的得失进行探讨,以此确定作业的内容与量,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家庭作业。这种常态的团队教研活动,使教师始终处在不间断的学习中,及时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逐渐融合到常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制订了“每日两议”制度,将“每日两议”与教师教学设计的二度修改和课后反思,以及与教研组(备课组)的问题探讨与经验总结结合起来。

3. 学科协作,跨科研修

上海二期课改的重要特征是课程的综合化,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了原有的独立作业的教学形态。我们注重学科间的协作,一是不同学科教师针对某个问题合作研究,共同开发、共享教学资源。二是不同学科教师针对某个学段的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统整、教学要求的统一。三是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同一个目标,相互补位,共同组织学生活动,达成目标。

我们的“工匠精神”是怎么弄丢的 篇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33-02

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于5月8日在天津举行。今年“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全国共有近500万名职业院校学生报名参加本届技能大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仪式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更加注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继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2016年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再次号召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这无疑是国家层面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回归的务实之举,将对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从2015年“五一”央视播出《大国工匠》至今,“工匠精神”已成占据各类媒体重要版面的高频词汇,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笔者曾在上一期撰文纠正人们对“工匠精神”内涵与外延认识的偏颇。随着对“工匠精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国家对重塑“工匠精神”的越来越重视,笔者深切感到,要想在“重塑”实践中事半功倍,避免多走弯路,我们首先必须要搞清楚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工匠精神”是如何“丢失”的。

之所以说“工匠精神”是“丢失”的,是为了强调我们国家不是没有“工匠精神”,而是曾经有过,并且非常辉煌。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黄道婆、鲁班等都是优秀的工匠,他们的身上都包含着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精神如今已经几近消失。而且,这种“消失”不是偶然的“丢失”,而是混杂着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弄丢”。相比不小心的被动“丢失”,主观上不当回事地“弄丢”之后,要想“找回”的难度自然要大很多。所以,系统地搞清“工匠精神”怎么“弄丢”的,非常必要。

追根溯源,“匠”是个会意字。其外框“匚”是口朝右可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所用的斧头,所以在上古只有木工才叫“匠”。后来,凡是具有专门技术的人都可以称为“匠”,只不过一般“匠”只能叫作“手艺人”,而只有具备工艺专长的“匠”才能称得上“工匠”,即优秀的手艺人。古代的工匠受人尊敬,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再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匠人逐渐从农业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以手工技艺谋生的特定人群,而且门类齐全,覆盖面广。古有“九佬十八匠”之说,这其中的“佬”指成年男子,暗含贬义,类似于“乡巴佬”这样的不敬称呼。“九佬”主要指阉猪、杀猪、骟牛、打墙、打榨、剃头、补锅、修脚、吹鼓手九行,而“十八匠”则包含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雕匠,画匠,弹匠、篾匠、瓦匠、垒匠,鼓匠、椅匠、伞匠、漆匠、皮匠、织布匠、绒匠、染布匠、弹花匠、铸造匠、磨剪铲刀匠、窑匠等,已不限于18种,更多的是虚指。“匠”所从事工作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而“佬”所做的则多是体力活、非体面活。因为工匠之活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处于被人使唤地位,因而此时工匠的社会地位已逐步降低。

不管怎么说,虽然各个历史时期工匠的社会地位高低不等,但其确实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务群体,他们为繁荣地方经济、服务人民生活、解决劳动就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提供优质服务争取到更多的客户,也就是挣到更多的服务收入,“工匠”们无不自发地钻研业务,努力淬炼独门绝活、独家秘籍,“工匠精神”形成的最原始动力正在于此,而非我们今天所讲的追求理想与享受人生。

“工匠精神”养成很难,而要走向衰败却非常容易。就当代中国而言,十年浩劫,损失惨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之前的近三十年间,我国社会百废待兴,物资极度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求温饱,完全没有闲情逸致和能力去追求“工匠精神”。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林牧渔的发展和工业生产能力被激发,社会物资渐趋丰富,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这一改善完全是建立在“短平快”生产的基础之上,此时,人们有能力、也乐意购买的大都是“简易”的便宜货,在这样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显然无法培植“工匠精神”。

再后来,“海南精神”和“深圳速度”推动的深化改革,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发财机会。20世纪80年代下海当个体户能发财,90年代股票兴起又能投资,本世纪初房地产暴涨又“养育”了一大批暴发户。房子还没焐热,互联网时代又来了,遍地都是发财机会,大家自然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随时可能被替代的事情或物品之上。这段时期,我们强调的是紧紧把握机会快速赚钱,而不是打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为严重的是,这期间,不仅“工匠精神”没能得到弘扬,反倒是急功近利的“差不多”文化逆风生长,制假卖假的犯罪成本很低,山寨产品因利润巨大而打而不死、死而不僵,偷工减料因权力寻租而得到保护和纵容,这些歪风邪气的盛行成为压制“工匠精神”的重重桎梏,甚至还引发了“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

本意是为了防范贪污腐败而建立的集中采购制度,在执行“走偏”、“潜规则”横行的情况下,却无意中让产品的生产供应商钻了空子,他们热衷于把精力花在搞好关系上,而非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这种由供货方决定利润,而非消费者至上的变态“流通”规则,使“工匠精神”的生存土壤出现严重退化。

现行的分配制度也是“工匠精神”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各类国有集体企业,都是行政体系一统天下,行政人员实行级别制,其待遇普遍高于专业技术人员。在“干优则仕、仕优则贵则富”的现实语境下,还会有谁自甘寂寞、安贫乐道追求“工匠精神”?

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固然推动了规模化营销,改变了消费方式,修正了产品利润的分配去向,但却也在无形中弱化了生产环节,在利润为王、营销聚财的理念下,产品的数量被强化,而质量却逐渐被淡化,“工匠精神”也就失去了生存土壤。

另一个层面,当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知识传授而轻技能培养,重智力提升而轻素养培育,客观上导致年轻一代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的基因;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家长对子女择业观、人生观的影响,也导致孩子不愿选择“工匠”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前几代人的财富积累足以为下一代提供优越生活条件,让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逍遥日子,更推动了许多年轻人对“工匠精神”的敬而远之。

对于“工匠精神”,溯源是为了增强自信,寻因旨在制定对策。“工匠精神”被“弄丢”的前因后果清楚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期早日重塑辉煌。对此,我们任重道远。

大学生怎么学习雷锋精神 篇9

雷锋一生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没有令人仰慕的社会地位,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然而,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为什么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青年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为什么能够激励几代人健康成长?一场群众性的学习活动,为什么能够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持续高涨、历久弥新,影响和塑造着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一切都说明,雷锋精神之所以代代相传,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不以人事更替而废止,是因为人民群众推崇它、发展的时代呼唤它、党的伟大事业需要它。雷锋精神是一面永远的旗帜! “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闪光的思想和高尚的行为为基本特征,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一种高尚的品格,并具有超时代意义的一种道德标准。它的品格特征和核心思想用老一辈革命家的话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周曾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成长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雷锋精神形成在那个时期。在新世纪,雷锋精神也会有新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要主动地认识和拓展体现雷锋精神的行为模式,或者说,学雷锋活动的方式,以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学习。比如,雷锋同志当时勤俭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今天我们就可用珍惜资源、不奢侈浪费,自立自强来体现。如雷锋在学习上发扬“钉子精神”,有“挤”劲,有“钻”劲,我们大学生则要珍惜宝贵时间,勤奋学习。又如,雷锋同志为人民做好事,不求名利,今天的大学生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甘心情愿地为人民奉献。不同时代体现雷锋精神可有不同行为模式,但内核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大学生,我认为,学雷锋首先要从个人做起,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而大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文化素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来说,大学就是要把每一位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试想,如果一个学生他的成绩不好,素质不高,比如有些寝室也不打扫、对家人也不孝顺,一天到晚想着去外面做好事的学生,能很好地学雷锋吗?这让我想到了我小学的一个同班同学。他的成绩不好,但天天喜欢搞形式。每天我们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四处张望,看看是否有人需要帮助,或地上是否有钱捡,因为这样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但他学习不认真,考试总是考不及格。这样去学雷锋肯定是不行的。

现代社会要求学雷锋与时俱进,大学生学雷锋首先就要提高自己的本事。如果一个学生毕业时都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就算他天天琢磨着如何去学雷锋,也不能算得上践行雷锋精神的榜样。雷锋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爱岗敬业,就是钉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所以,大学生学雷锋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好,把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然后才去帮助他人。古人有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精神极度紧张怎么办呢 篇10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当我们出现精神焦虑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下面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当出现精神焦虑症时的一些自救方法。

第一步: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焦虑症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

第二步:自我松弛

也就是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并重复出现,你慢慢便会想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再体验到焦虑。此时便算终止。

第三步:自我反省

学会自我反省

有些焦虑症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

第四步:自我刺激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发病后,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在胡思乱想时,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忘却痛苦的事情。精神焦虑症的自救可以防止胡思乱想再产生其他病症,同时也可增强你的适应能力。

第五步:自我催眠

焦虑症患者晚上常常会出现睡眠障碍的现象,导致患者很难进入梦乡。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通过一些数数的方法来进行自我催眠。

好爸爸是怎么“培养”的 篇11

女儿每天四点半准点儿醒,睁开眼就叫“爸爸”,睡眼惺忪地爬到老公胸膛上,把小脸儿贴上去。我呢,在一边撅着腚装睡,此时起床太崩溃了。不过呐,半分钟之内,老公还是会挣扎着爬起来,挤给女儿一个笑,然后抹把脸带女儿去小区散步。

每天听他们的关门声,我都要深深叹口气,为了闺女那声又萌又嗲的“爸爸”,老公真是起早贪黑啊。

有次闺蜜问我:老公必须帮老婆带孩子吗?为什么我身边有人以此要求自家男人,导致男人很愤怒呢?我想了想说:大概,男人都会觉得照顾小宝宝是妈妈的责任,但是,这个男人如果很爱妻子,看到妻子那么辛苦,肯定也会有心去帮一下忙。做妻子的如果懂得感谢人家,以后自然还会帮下去,如果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还抱怨人家做得不够,人家自然就愤怒了啊。

闺密马上点头说:明白了。我却觉得可以再多说几句。

老公应该帮妻子照顾孩子吗?这个问题的角度太像专家的研究课题了,那么客观,那么中立。可是讲理这种事,在家里出现争执的时候是很无力的。所以我们做事情依赖“专家观点”才会常常感到无效。因为我们不是专家,非让自己像专家附体一样去和老公讲道理,看上去一定不太可爱。很多爸爸被抱怨不喜欢学习育儿知识,我猜有可能在家里被老婆败坏过胃口。

而且,想要不挑男人的毛病,确实挺难,尤其像我这样的处女座龟毛事儿妈,月子里看到老公笨手笨脚以龟爬速度给闺女换尿不湿,急得直想撞墙,加上产后虚弱疲惫、荷尔蒙大量下降导致的情绪起伏,没少训他。后来导致这家伙一度拒绝给女儿换尿不湿,还振振有词地找了个理由:男女授受不亲!我真给他气晕了。

在无数个听着老公打着小呼噜、独自起床夜奶换尿不湿的夜里,我一边拍着孩子一边咬牙切齿地想:到底怎么办呢?!好吧,答案是,这种文学作品里经常描述的深夜里的思考其实是没有什么结果的。

但是女儿两个多月的时候,老公发现女儿不让他抱。

如果女儿只让我抱,他也不会那么难过,但是女儿准许姥姥抱。老公自卑地说:我不会抱孩子,女儿觉得我抱得不舒服。没错啊,我心说。但是姥姥说:哪有天生就会的,孩子还不习惯,你多抱抱就好啦!

得嘞!难得他有这个意愿,我打了鸡血一样给他各种支招,三天不到,女儿在他怀里不哭了。我拿出手机要给他拍一张抱孩子的照片,没想到一向鄙视自拍的老公竟然很合作地冲着我的镜头笑了一下,这是有多自豪啊!

女儿最喜欢的还是我的抱抱,可是随着体重的增加,外出玩耍时间的增长,抱她变成了越来越累的一件事,所以常常是我抱几分钟就转手给爸爸了,并暗自庆幸当初培训得早,现在才有了帮手。

有天,我正抱着女儿,老公转头问我们:爸爸抱抱吧?以前女儿会紧紧搂住我的脖子不肯撒手,那天竟然转身向爸爸张开了两只小手。那一刻,老公欢乐得尖叫了一声。没记错的话,当年我同意和他谈恋爱的时候,也尖叫了一声。

孩子在妈妈怀里天生不哭,孩子看到妈妈天生会笑,孩子和妈妈天生就亲,妈妈根本不需要花费什么努力,就可以得到孩子对自己的各种依赖和喜爱,所以妈妈也天生觉得照顾孩子是自己的责任。可是,爸爸对孩子的爱是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怎么培养起来的呢?老公的那声欢呼让我彻底明白了,就是让他体会到孩子对他的依赖和喜爱,孩子越亲他,他越愿意去照顾孩子。一定是感性的体验啊!

回到开头那个画面,第一次听孩子起床后叫的是“爸爸”,竟然不是我,心里有点小醋意,孩子和爸爸的感情越来越好,我甚至在内心很恶俗地思量:自己的地位不会被动摇吧?可是,我真的也不想回到听着老公的呼噜声静夜思的苦逼状态了,四点半起床陪玩这种体力活儿也还是让给勤劳又爱心爆棚的爸爸去做吧。我需要帮手,我的帮手也理应得到他的回报——孩子的喜爱与依赖。

事实上,妈妈永远都是孩子的最爱,但是孩子也要学习去爱其他人,也有权利被其他人爱。要给孩子这样的机会,也要给孩子身边的人机会。而妈妈要做的不仅仅是对老公不挑剔和给予感谢(这一点对提高老公的积极性确实加分),最重要的是,当孩子表达对爸爸的喜爱和依赖时,不吃醋,不担心。说实话,那才是一个爸爸照顾孩子的真正动力所在。

浅析体育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篇12

现在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从他们刚出生的时候就被父母长辈呵护, 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 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严重问题, 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最多的是关爱, 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 而集体观念淡薄, 只要求社会及他人对自己多关心, 很少想着自己怎样去付出去帮助别人, 缺乏与他人进行团队合作的主动性, 这样的人就很难融人社会, 缺乏社会竞争力。因此, 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对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引导和培养

1、对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 班级和学校的学习生活氛围对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健康等起着积极的作用。集体活动最能体现集体的意识和精神面貌, 在活动中为同一个目标大家互相参与、互相激励。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中的“蚂蚁搬东西”, 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合作, 又借助“两个人三条腿”、“坐地起身”的游戏, 使学生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来完成游戏, 体验合作的快乐了解了团队合作的作用, 从而培养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并且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

在集体意识中, 每一个人为这个集体目标的实现自觉的付诸于行动的行为, 即是集体自主意识。如果没有自主意识, 而是被动的接受他人的安排, 其结果必然是没有活力, 缺乏生命力。例如, 学校的运动会, 拔河、接力跑都是锻炼学生集体意识的。在运动中人人都是运动员, 同时人人又是观众, 运动项目全是集体参加,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 自己的过失和集体密切相关, 所以大家都很关注自己和集体的关系。

3、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合作的前提是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和理解。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很难做到相互宽容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让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竞赛, 促使他们养成有利于团队合作的良好心理素质。例如;组织各个专项兴趣小组参加学校的教学比赛, 在队员参赛的同时让其他同学为本组的队员加油助威, 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进行技术和战术的安排。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一份子, 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取得成功。

三、对学生团队协作技巧的培养

1、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 必须要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和进行团队协作能力的相关理论教育, 采用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宣传或引导, 使学生自己有系统地学习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方面的基本理论。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 潜移默化地培养每个组员形成积极参与、善于倾听、相互合作、支持和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念, 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 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培养竞争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2、参加拓展训练和教学比赛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参加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熔炼团队,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集体主义教育。拓展训练通过开展一系列团队活动项目, 使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更加融洽地与别人合作, 为别人创造一切便利的条件, 共同成就事业, 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受了团队精神的洗礼。如拓展训练中的“穿越电网”项目, 这个项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平时上篮球课时, 利用最后5分钟进行教学比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例如:一个教学班30个学生, 教师按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素质把学生分成固定的三个组, 每组的成员不仅是运动员而且分别要兼职教练员、记分员、体能训练师、后勤保障等各个角色。每次课的最后5分钟进行教学比赛, 每次每组的比赛成绩记录下来并累积, 每个月清算一次。根据每次的比赛情况让学生在赛后进行总结, 学生根据各自担任的角色分析场上队员比赛的情况, 并提出改进的方法给予指导。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 而且能使学生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互相合作等团队协作精神。

3、激发学生的个人与团队的创新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给学生留一定自主学习的时间, 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的顺序, 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手段, 大胆的进行尝试、探索和实践, 让学生去发挥去想象, 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作用不能横加干涉。自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学习环境, 通过教师的启发和指导, 使学生学会了动手动脑, 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在团队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展现自己的个性, 使学生能在这个团队中得到重视得到认可, 满足学生的自尊心。

四、结论与建议

团队精神必须通过实践得以锻炼, 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受意志品质、团结合作、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消除自卑、自傲等不健康心理, 学会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学校体育是学生团队建设的最佳场所, 教学中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的项目都可以渗透团队精神建设。一个好的学生, 需要许多方面的教育, 体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教书育人的体育教师, 应当全面细心的观察每一个学生, 应善于把握团队精神的精髓, 使学生的单习团体形成积极的团体规范、团体压力和高度的团体凝聚力。在创造适宜的团体学习环境的同时, 发挥团队的高度合作、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摘要:团队精神是衡量新世纪合格人才的标准之一, 深受学校教育的广泛重视。如今学生中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已成为其健康人格形成的主要障碍, 体育育人是素质育人的重要环节, 作为兼备传授体育知识技能, 提高身体素质和培养道德品质重任的体育教师, 应正确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 挖掘体育教学素材, 探索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体育,团队精神,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团队意识培养的思考》, 《扬州大学学报》, 2006 (8) 。

[2]朱辉煌:《大学生团队精神及其培育》, 《赤峰学院学报》, 2005 (1) 。

[3]马颖:《在教学中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辽宁教育研究》, 2004 (5) 。

[4]乔守全:《注重团队精神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山西教育》, 2002 (11) 。

[5]季浏:《体育课程标准解读》,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7) 。

上一篇:从美国总统的选举制度看美国的民主下一篇:陌生的家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