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共8篇)
——龙岩华洋技术学校校企合作模式
苏 靖
【内容摘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实行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改革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之路,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使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互惠互利,实现校企双赢。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的一部分,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因此,实行教育改革,寻求发展之路,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当下任务。本文就龙岩华洋技术学校校企合作的尝试,浅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1、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866年福州船政局设立的船政学堂,1876年上海机械学堂,可以算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论我国职业教育的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等教育及各种短期成人职业培训等。进入21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业教育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因此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
2、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生存危机(1)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偏失
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教育的地方就是其经济地位,对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民族竞争力的”职校特征”不同于普通学校。而近年来普高热日益升温,使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锐减,而学校为了维持生存,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招生对象主要以初中落榜生为主,甚至于职校往往更需要下“基层”由教职员工“拉生源”,用说客方式求生源,以招生数量来显示学校办学能力及水平,生源质量堪忧。另一方面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读大学,读好书才是生存之本,在这种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纷纷随大波逐流开办综合高中班,高职班,以另一种高考的升学方式来谋求学校生存,并以其高考升学率作为学校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在实际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校逐渐失去了自己职校的职责和特色。抓住职校区别,建设职校特色,是当前职校生存面临的严峻考验。(2)学校的教学状况不乐观
由于学生文化素质不高,以及中职学校在招生质量上的降低,使得生源质量下降,对学生的学习纯属应付,因此中职学校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记忆,联系实际不够,注重传统的学历教育,无突出技能实训。龙岩华洋技术学校除食品加工班(基地学习)、模具班(跟随车间生产)、秘书班(实训教室)外,其他专业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偏重死记硬背,知识记忆,无突出技能实训。
(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而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或者从职场上直接招聘入校,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却无扎实的理论作后盾。如华洋技校80%教师来于师范学校毕业生,理论精通,却无相应实践能力,都是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4)专业设置不合理
①新专业设置的随意性。许多学校调查研究不够,未真正了解社会需求,新专业的设置带有很大随意性,导致许多低水平的重复。这种低水平的重复,不仅分散人力、财力、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而且使学校毫无特色可言,还加剧了专业设置的混乱,使中等职教达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②不具备条件而开设新专业。由于热门专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导致许多学校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在新开设的专业中,没有视实际条件而言,准备仓促,以致专业教师,教学资料,实习实验设备不足,教学质量严重打折。这就是经济利益冲击了社会效益,使得教育质量下降。
③专业结构失衡。由于在专业调整中,存在大量无序现象,热门专业一哄而起,冷门及艰苦专业严重萎缩,专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失衡。这种新的失衡导致人才结构与国民经济相脱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
(二)开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就业质量不高,安置困难。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彻底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冲破黑板上面造机器、课堂里面做模具等传统的、不适应学生发展的办学模式,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把课堂延伸到车间,把车间变成课堂,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把技能转化为生产力,让受教育者既是学生又是工人,让学生学习有方向,就业有目标。因此,职业学校只有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才能让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让学校受到社会的认可,真正赢得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1]
2、实施校企合作模式,改善学校教学状况,实现校企双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在生存危机下需要越来越多的熟练工人来减少劳动力成本,工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及消费成本,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也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一次降低培训成本,缩短培训周期,而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 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解决职校学生实训少,技能差的困境。龙岩华洋技术学校06年开办的06食品加工班,首次成功实现校企合作。在解决学生实训及就业问题的同时,企业也能在第一时间享受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达到校企双赢。[1]
3、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邀请企业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授课,介绍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运用效果。或者让学校的教师走进企业,亲历企业的生产运作,以可靠实际经验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共同来传授,达到教学效果双丰收。
4、实施校企合作模式,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必然会引发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可以说触一发而动全身。校企合作,使职校走出专业设置的盲区,有目的有针对的进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
二、校企合作模式
(一)、国内校企合作的几种主要类型
1、校办工厂,直接可利用的车间
职业学校根据有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兴办与开设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这种模式大部分运用于高职院校,由学校独资或部分出资,由学校负责或学校主要参与负责经营管理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或隶属学校法人,它与校办产业可以理解为是同义词。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江中制药、上海交大昂立等都是校办企业中的佼佼者。校办企业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校办工厂中实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理论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校办工厂具有生产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同时也要兼顾生产,所以校办工厂的盈利与否直接也会影响到学校的财政。
2、企业进校,课堂延伸到车间
由学校提供厂房,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力量,但设备和技术力量必须满足专业的教学实习需要。学校根据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方案。企业每个月保障提供数名学生的教学和实习。学校厂房租金用来抵偿教学实习的耗材和师傅的工时工资。实习时,企业按照一般工人的工资标准支付学生报酬。这种引企入校的模式弥补了学校专业设备的不足和专业教师的紧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同时也讲课堂延伸至车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社会岗位的需求实现了有效链接,使学生迈出校门即可就业上岗,一上岗就是熟练工人。[2]龙岩华洋技术学校模具班历届均采用该方式,学校利用校址后一块空地构建厂房,提供教学环境,既可以用厂房租金抵用工酬等消耗,学生也能在学习理论知识后直接顶岗学习,同时又可以获得一定报酬。企业也乐意有相当理论基础的员工参与生产,学校在这样的模式下与企业合作愉快,打响了技术学校的名声,口碑良好,真正体现职校特色。
3、定点单位,顶岗实习
在职校末年级学生中推广顶岗实习,具体做法: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个月。顶岗实习期满回校后,凡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继续组班复习;不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根据考证类别,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多方共赢的效果。[2]
4、企校联合,定向培养
企校联合、定向培养是学校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与企业签订协议,变企业招工为学校招生,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实训安排、学业考核和就业安置计划等。由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学制可自定,前段的理论学习学校负责,也可有企业提供一定的实训理论基础,后段的实践教学由企业负责,毕业后安置在所属企业工作。[2]华洋06食品加工班与漳州厨师食品有限公司(以肉制品生产为主)合作,学制两年,头年在学校根据企业特点学习相应理论知识,次年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工厂实践操作,因是定向培养,学生入学时由企业支付一部分学费,毕业后直接安置于公司相应生产岗位工作,据资料06食品加工班毕业后100%进入厨师公司就业,解决了学校近半的就业压力,也获得了家长的一致认可。这样的合作实践,一方面解决了学校实训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了学生的对口就业问题,直接找到对口企业,就业质量提高了,对口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是个很成功的例子。
(二)、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例子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即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学制的特色,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定,50%的青年必须接受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的学生多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成为师傅制度下的学徒,一方面在工厂做工,接受师傅的指导,另一方面进入职业高等学校,进行相关职业理论的学习,做工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德国的高校与企业一旦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关系,将是长期、毯固和紧密的,其合作非常往重实效。
2、日本——企业教育
企业教育,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大企业,企业内教育被视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特别重视。像丰田公司就开办了“丰田工业大学”,松下电器公司则开办了“松下电器工学院”。中小企业也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单独或联合开设本企业学校或研修所,培训自己的从业人员。据调查,1992年,日本500人以上的企业中,实施企业内教育的占95%。中小企业虽然比例低一些,但大多数也实施了不同程度的企业教育。这与我们的校办工厂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3、韩国——将“产学合作”法制化
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000人以下的须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佣保险金。政府还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把产学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法制化。这项法律规定,产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 4 义务化。成立由学校、产业界、地方自治团体、民间代表参加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计划、指导和协调该地区“产学合作”。
4、美国——“学交替式”模式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美国的校企合作有多种培养模式,常见的合作形式有合同制教学,合作教学,注册学徒,职业实习,服务学习,技术准备教育等多种模式。其中,合作教育即“学交替式”是美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最有影响和最成功的模式。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大学生自入学起学习半年后,便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大学的教学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于学校授课直至毕业。在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学校与工商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主要特点是(1)办学以学校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由企业提供劳动岗位与一定的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一起评定学生的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2)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为1:1,即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学习与劳动更换的方式灵活多样。
5、英国—— “三明治”教育
英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主要有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工学交替制有“2+1+1”(4年制)和“1+3+1”(5年制)两种。“2+1+1”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工作,第四年再回到学校学习、考试、取得证书,在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为一年。“1+3+l”第一年在企业工作,第二、三、四年在学校学习第五年又回到企业,在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为两年。短期的工学交替制更为常见,通常为6个月。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校学习.都由企业付给酬金。以学佼为依托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提供资助,在企业工作期间领取企业付给的报酬。
三、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一)企业社会责任
供求地位差距。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这种合作,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良性循环机制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职业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似乎颇为遥远。企业应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的帮助,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化被动为主动,共同发展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达到共赢
(二)认识不足
1、校企合作的性质目的。
我国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以学校为主动形式,企业则处于被动状态,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方面分析,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的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华洋与厨师的校企合作在华洋的极 力努力下达到完成目标,学校实属不易。
2、资金相关的经济制度。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然而,目前现状是相关的经济及政策法规不健全,资金投人没保障,学校单纯力量不可靠,在校企合作关系中,校方基本处于弱势状态。[3]从”华洋”与“厨师”的合作中,他们从教学内容,教材等一系列牵涉资金方面问题签订了相关合同、条款,极其谨慎,可以看出相关的法律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在处理校企合作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政府却不重视,所以这些都是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3、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稳定性。
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专业的设置有一定的影响,学校有根据合作对象的生产方向实际情况而进行专业设置的必要,但是,市场经济的变化,供求关系的变化,合作企业的变化,能否寻求到一个合适与三者关系不断变化比较稳定性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对较难,这样不利于专业的建设。校办工厂、企业进校、顶岗实习这些对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因为涉及的专业一般都是长期性的。而定向培养模式则不同,它是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一旦企业有要求,则对课程的设置波动大,因此,“华洋”在食品加工班的课程设置上完全依托于“厨师”,且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动,稳定性差。所以校企合作中专业的稳定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校企关系波动。
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要想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寻求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能全面满足教学需要的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变化,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灵活合作,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是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华洋”06食品加工班的校企合作是相对成功的,但两年的学制结束后,企业已招至足够的熟练工人,学校则面临着重新寻找新企业,开办新专业的新任务。[3]
(三)双方利益兼顾问题
1、追求目标。
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如何调整双方目的,达成共识,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职校在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2、期限冲突。
经过办学以及校企合作的反复摸索,职校一般都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把调整专业结构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战略选择来抓,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但必须注意的是,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3]
四、校企合作,任重道远
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结合,促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为 企业提供熟练工人的同时也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口碑,促进职校的发展,使校企合作真正做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实现校企双赢。而校企合作之路却也困难重重,寻求政府资源,法制为体系支持,努力发展校企合作,同时借鉴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类型,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扬长避短,促进校企合作稳步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结合体。【参考文献】:
1. 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曾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 肩负着向社会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和向高等职业院校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健的发展, 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需求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等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渐渐凸显。因此,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等都面临着改变、改革、创新的迫切需求。
2. 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遇到的问题需要从思想观念和教学两个层面来分析。
(1) 思想观念层面
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学而优则仕”这样的思想观念。大部分人认为只有在领导的位置上才能够实现个体的价值, 而作为被领导、被组织者就处于下等的位置。因此, 家长们无论如何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大学并培养成有着非凡才能的领导者, 结果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生源逐渐减少, 而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几乎被认为是被淘汰的劣等生。
(2) 教学层面
综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其体制相对比较封闭, 教学模式比较落后。其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传递如此迅速的今天已经逐渐显现出不足, 无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少数学校能够引进较为先进的、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时代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所以,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每位教师都应在实践中探讨的问题。
3. 地位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重任。特别是我国有着很大比例的农民, 自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更加关注, 期待有更好的方法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近年来, 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但是,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需要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
二、国外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 美国
在当代美国, 为满足青年人升入中学后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政府大力促进开办社会性的大学。在社会性大学取得规定的学分者, 有关部门可以授予副学士学位, 同时也是学生转入四年制大学第三学年的前提。它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 又是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 深受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崇。
学校一般情况下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设置并及时调整课程, 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有:副学士学位课, 一般为两年, 学生毕业后可转入大学继续深造;职业培训证书课, 分为两年制、一年制和短期培训, 重在就业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培训;学徒培训课, 学徒可在职业技术学校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接受培训。
2. 英国
英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是“CBET”模式, 它的全称是“能力本位教育和训练”。它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 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 通过这些标准相比较来研究员工的等级水平。它能够使每一个普通公众从不同阶段, 以不同的水平或方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 并可在这一体系中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取得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这种模式能增进公众和行业对国家证书整体的认可和信心。
而且英国职业教育的标准、种类、年限、形式等也具有多样性, 不仅具有职业和技术教育的特色, 而且也具有普通教育课程的特色,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英国推出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的GNVQ课程, 这种中介性课程采用单元课程与单元学分累计制的方式, 使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可以相互过渡。为了加强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英国政府承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享有平等权利, 获得高级证书者和获得二级证书者, 可以免试升入大学攻读。可见, 英国与美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在形式上存在不同, 但都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作了一定的衔接, 为学生的深造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3.德国
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双元制”著称, 其本质上是一种工读交替的学习培训制度, 又被称为现代学徒制。它将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交叉结合进行, 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 是企业与教育合作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办学, 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二是具有干预性, 政府出面干预职业教育的建设并使之成为制度化。因此企业不仅要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 促进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强化技能培训, 而且还能提供充足的经费, 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三是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高质量的产品生产以及保持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日本
日本主要是通过企业培训来实施职业技术教育, 其主要的特点是把对劳动者的培训看作一项长期投资, 培训时间跨越劳动者的整个工作周期, 培训范围超过劳动者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要求。日本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产学合作。形式主要有:定时制高中同技能培训机构合作, 职业训练机构同函授制、职业定时制高中三种结合;未达到高中毕业的职员进入函授制高中或国立工业高中学习;企业职员定期到校学习, 学校配讲师进行巡回指导;同行业设立学校或公司设立学校。日本产学合作形式既确保了企业在职人员素质的提高, 又做到了职高教员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 同时这种“合作”已扩展到高等专科学校。
三、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1. 改变传统观念
许多学生都是在考试分数较低的情况下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 我们应当树立甄别人才与分层次培养的发展观念, 让社会肯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同时担当起为高职教育提供人才储备库的责任。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需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中等职业教育应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基本教育目标。第二, 在对学生素质加以甄别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教学,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条件, 妥善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学生具备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余力的学生报考高等职业院校, 以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2. 创新教育体制
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紧紧围绕以培养技术类实践型的人才为目标, 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与生产业、服务业紧密联系的产学相结合的特点。第一, 要有计划地向中等职业院校输送学生, 多渠道地培养多类别、多层次的合格人才, 为企业发展积蓄后劲;第二, 从企业中选择优秀的职业员工, 积极推荐到中等职业院校讲学, 以克服职业教育中只是教师单纯讲学的局面, 同时, 也要尽力为学校教师到企业讲学、科研、科技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创造条件、提供帮助;第三, 要树立教育投资也是生产性投资的思想观念, 只有教育投资多了才能为教育资源的第二次分配奠定基础。
3. 改变教学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国外职教界开始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 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估, 重视学生反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评价者, 而且还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获取, 这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所以, 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 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 改革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 实行弹性学制等, 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企业与课堂教学的产学密切联系的教学模式,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高亮.对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人才, 2008.
[2]应良勇.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机遇[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 .
[3]樊淑侠, 樊志学, 张春风, 陈雅娟.国外职业教育与我国职业教育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4]胡旭晖.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产学合作的发展[J].长沙铁适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张洁茹.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借鉴[J].宁夏社会科学, 2004.
【关键词】中外合作大学;思政教育;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逐渐展现出了新的趋势,其传统理念、模式、内容等受到全方位的冲击和挑战。我们进一步加大对外教育开放,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旨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外合作大学遂应运而生,它不同于中外合作办学,从招生条件、教学模式和管理、师资构成、学校组织等方面看,更具独立性;它是拥有独立实体法人、独立校园的大学,实现了“不出国门享受优质留学资源”的目标,“在这样一所特殊的大学里,如何对学生进行有关国史、国情教育和有关国民品格、公民精神的政治思想引导,成为了中外合作大学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校长杨福家院士多次提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通晓中西文化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新的办学方式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国际化,使中外合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首当其冲地面向“国际化”背景开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理念与国外教育理念的博弈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自身内部的“多元性”特点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中外合作大学的文化多元性要求思政教育不断创新
(一)学生群体的多元性
中外合作大学由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的学生和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学生共同组成,俨然是一个“小型联合国”。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学生文化背景在同一校园中呈现出多元性,而这一多元性也正是中外合作大学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之一。在这样的国际化校园中,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受的是英式的教育模式和知识体系,常与外籍教师、学生接触交流,常有机会到国外进行交换学习,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传统在这里汇集、融合,势必产生中西文化多方面的交融和碰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社会文化、宗教信仰都会随之而渗透进校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同时,由于在吸收国外优质大学理念的过程中,因为招生对象相对集中使学校学生群体特征明显,一般而言,学生家庭背景相对优越,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吸收新鲜信息和资讯,但同时不同理念又对学生主体的思想影响性和交融性比较充分。如,宁波诺丁汉大学本科学生招生要求其高考分数需在一本线之上,同时英语单科成绩需在115分之上才能被录取;西交利物浦大学本科生招生条件为学生高考分数线需一本线以上;在这样的招生条件下,学生入校之后,学校实行全英文教学模式和国外的教学评估体系。在这种“严进严出”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一般而言,学生家庭背景相对优越,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其他学生群体相比: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期望值较高,成才愿望强烈;热情直率,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受家庭的影响,部分学生接触社会相对较多,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学校的正面教育、思想工作效果不明显。因而,在这些大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徑、多形式的传播和宣传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群体的多样性
相应于学生主体的多元性,同样由于中外合作大学发展战略的国际化,其专业课教师面向全球招聘,教师队伍由不同国家的专业教师组成。其行政员工也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招募。来自各国各地区的教师及行政员工群体,除了进行专业教学之外,同样需要适合自身的文化生活。比如在宁波诺丁汉大学针对不同国家的教师可以定期安排播放不同语种的电影,定期聚餐活动,还有组织不同种类的员工团体俱乐部进行定期活动,如自行车俱乐部(the UNNC Cycling Club)、瑜伽训练、体育类俱乐部(乒乓球、篮球等)、舞蹈社(Dance Club)、OL Dressing Club、UNNC Mama & Papa Club等等,这既是其自身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同时增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可能性,从而,实现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无形中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
(三)校园文化的多元性
由于文化主体及教育理念的差异,多元文化总是显示出其互相碰撞的情景,比如:语言问题、教学方式问题、工作流程问题以及对某些特定事务的立场观点和面对方式问题。当然,尽管此类的文化碰撞甚至冲突在中外合作大学中时有发生,比如,教学员工间、教学员工与行政员工间、教学和行政员工与学生间等等,都会出现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矛盾,但是,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及统一的校园情景,这种文化碰撞或者冲突,又能较好地得以交融。不过,我们必须看到的是,类似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所有的高等院校,甚至任何一人类群体中,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其自身的表现形式,只是在中外合作大学中,这种形式表现出国际化的特征。
(四)学制模式的多元趋向
中外合作大学本科生多实施“4+0”(国内读4年,但可参加学校的交换生项目、留学项目和暑期短期留学项目)、“2+2”(国内学习两年、国外两年),国外留学生活的经历让学生们亲身去体验异国文化,同时也让他们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境中。建党9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整个世界中,但世界上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从未放弃“分化”中国的阴谋,比如,海外法轮功邪教组织、藏独组织,他们那些有预谋的歪曲事实的宣传,容易使海外学习的学生落入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的陷阱。因而,高校要多对海外学生从思想上和生活上多关注和关心,提高大学生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腐蚀,提升爱国情愫,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网络社会资源的复杂性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进入信息传播的全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多挑战。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所面临的全英文教学环境和与国外大学网上资源共享,使学生在获得学术最前沿研究成果同时,也使其能更多途径获得鱼龙混杂的社会信息,良莠不齐的社会论调和别有用心的事实举证等等都对这些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和信念产生不良冲击。总之,西方国家从未放弃通过媒体、网络和文化产品等途径争夺优质人力资源,我们要牢牢绷紧思想政治教育这根弦,加强思政教育的建设,包括网络思想建设,多形式、多角度地深度建构思政教育的平台,从而让爱国情怀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坚守,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二、中外合作大学形式下思政教育创新的路径
中外合作大学处于多元文化交流的最前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重道远。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明确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继承、发扬,因而,在多元文化特征下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在塑造国民品格、公民精神等方面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
这里,以宁波诺丁汉大学近些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果和经验为基点,来探讨思政教育创新的路径,从而能对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相关借鉴。
(一)坚守文化使命,积极创新“两课”
中外合作大学更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引导和国情国史国学的教育。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伊始,坚持开设“两课”,占领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并积极尝试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授课方式,进行大胆改革。
自2006年9月起,采取了专题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以“中国思想传统”、“中国近两百年历史”、“中国文化名人”、“中国法律法规”等为观照范围,倡导“多元互观”、“中国立场”的治学品格和批判性思维的立体眼界。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逐渐尝试采取学生小组互助讨论模式、小班化授课模式和研讨性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更主要的是,大家达成共识:我们这所学校的学生更应该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学习和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惟其如此,当他们踏上异国他乡深造或工作时才能够真正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试想,一个连自己祖国文化都不热爱、不了解的人何以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改革后的“两课”是有初步成效的。学生说他们更喜欢老师们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欣赏他们的激情、享受着别样的平和、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去体味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开发特色学生活动,让思政教育“动”起来
为了营造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校园,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切地理解和体会中国文化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海纳百川”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感化学生,推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自发地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比如,爱中华文化社举办每年一度的诗歌朗诵比赛和经典著作诵读的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取”的宗旨开展各类活动、国际文化交流社举办的国际生汉语演讲大赛、书友会的书画大赛等等,让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们在感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文化也以不同方式进入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国际生在这氛围中感受和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和尊重。以上这些不拘一格的教育活动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浸润学生心灵。
(三)坚守党团建设,塑造公民品格
校园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传播不可替代的“润物无声”的力量,而且时间长、任务重,高校管理者需潜心研究并锲而不舍为其发展而努力,管理育人者可看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阵地”,他们在校园文化建构中发挥舵手作用和监督促进作用。
1.培育学生事务团队职业化
在中外合作大学中,要培养出具有好道德风尚和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培育好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不仅要有较好的英文水平,更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在学生中树威信、言传身教,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去看待中西文化。所以,学校积极为思政辅导员们寻求更多自我提高和学习的机会,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各司其职,逐渐形成一批专家化、专业化的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并且,各部门管理者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为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魅力而探索。在中外合作大学中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以及文化根基不可避免产生矛盾,但学校本着共同目标背景下,管理上取长补短,为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师生提供更好地服务。可见,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建构尊重、欣赏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自尊、自爱、自强。
2.党建工作的常态化
本着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国外教学模式,在独立的校区、独立的法人实体的校园内,全英文教学等等特殊模式,教学主要由英方负责,行政事务由中英方共同负责,其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由中方负责。宁波诺丁汉大学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建工作,定位于八字原则:保证、监督、传播、沟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党建工作推动中,我们特别注意启发式教育,提倡循循善诱,避免直接填充式灌输带来的弊端和鸿沟,并在要求学生党员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为学生党员,与普通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有何不同?
②作为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党员,与国内其他高校学生(党员),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有何不同?
③作为一名党员,在成长获得的过程中,有什么是可以奉献给这个学校、这个社会、这个国家?
党组织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进行海外党建工作,遂制定了《宁波诺丁汉大学海外学生入党条例》(针对本科生),旨在是确保他们与组织的紧密联系,使其不至于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在英国进行交换学习的预备党员刘铮同学曾在给党组织的一篇电子版的思想汇报中这样写到:来到英国之后,身边能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比在国内时多了很多,同时也就更能够听到多方面的消息。我也看到在国外的反华势力是怎样歪曲事实,丑化中国,丑化党。但是很多标榜客观公正的网站、媒体,却在用捏造的证据,采信单方面言论的方式来给民众灌输错误的信息。……我想,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客观分析和综合考量,一个人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或全盘接纳,那么或者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在纷乱的资源和言论中迷失自我。这是我应该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去探寻真相,获得真知的锻炼,让自己的认知水平能够尽量达到新的高度。
总而言之,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校,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更多地接触各国人士,能更深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对自身的重要性。
(四)抢占思政教育的网络宣传基地
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对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外合作大学模式下,每年都有部分学生留学海外,置身在异国他乡,学校可以利用网络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多种形式与之取得联系,如QQ、MSN、微博、微信,以学生喜欢、常用的联系方式,关心和鼓励他们,及时取得沟通,提供必要的帮助;还有以某组织的形式网络联系,如海外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国外党员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关心,通过视频参加国内党支部的活动和支部大会,使学生感觉到学校与祖国的温暖与关爱,传递着无国界的爱心,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然对中外合作大学这样具有探路者性质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成效还需要时间的推进,但我们还是能从一些方面,看见这种实践的成效正在逐渐显现,而且思政教育在因势利导的传承和变革中,与时俱进,有利于铸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赋予国际化视野,引导他们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行动。
参考文献:
[1]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国文化课程教研组.中国思想文化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序页1.
[2]蒋和法、王国荣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宁波模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页196.
[4]诺丁汉毕业生“真情告白”[N].宁波日报,2008-03-26.
作者简介:
姚亚红(1979~),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成员、中国文化课程教研室教师、讲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支持下,认真落实国家、省、地职教工作会议精神,面向市场,服务经济,在办学思想、办学观念、办学机制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意见》的精神,使学校办学更加贴近市场,满足新形势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根据《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本校企合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意见》精神,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建设。在不断完善现有实习实训条件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省、地各级政府的支持,用3—5年的时间,着力建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护理、畜牧兽医、汽车应用与维修、学前教育等学校骨干专业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建设,联办的护理、汽车维修等专业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和试办的针织缝纫专业的校企合作,以满足课程改革后的实践教学的需要。主动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扩大校外校企合作的规模。加强校企合作的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和作 用。
二、基本原则
校企合作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超前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骨干专业为主体,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网络。
2、高标准、现代化。校企合作要严格按照标准建设,以实物为主,重点选择,避免校企重复建设投入。
3、实训和生产相结合。把社会、国家企事业单位、工厂联系成校企合作的对象。
4、与企业密切合作。采用合作、股份、租赁等模式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
三、发展目标
1、在现有9个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添加设备,使得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2、巩固校外校企合作成果,加强与东太公司、南天公司、昌裕公司、石阡龙庆茶文化研究中心、医院、幼儿园、石阡退伍军人汽修厂等企业的联系,通过南天公司、退伍军人汽修厂等地企业的订单办学,使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20个以上。
四、运行过程
校企合作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2012年)为设计规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充实,增加部分设备,提高设备利 用率,确保运转正常。同时根据各专业需要,对校企合作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论证。选择县域内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科学合理利用县域企业资源为我校各相应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服务,同时解决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的用工需求,达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第二阶段(2013-2014年)为全面推开阶段。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多方协调,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提升办学水平。2011年起主要联系茶叶校企合作聚凤、龙塘、坪山、新华等茶场,畜牧兽医专业主要联系龙洞等养殖基地,电子电器专业主要联系东莞启盈电子厂和佛山富士康电子,护理专业主要联系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新华医院、石阡县博爱医院及乡镇卫生所,针织缝纫专业主要联系成业针织厂等为实习校企合作。
第三阶段(2014-2015年)为完善提高阶段。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校企合作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对校企合作建设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实习实训的工作重要性,落实责任,确保校企合作建设目标的实现。
2、积极主动的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每年从县财政列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学校预算外收入的主要部分用于校企合作建设。
3、利用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良好契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设项目。
4、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利用企业良好的实训条件,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实训效果。
5、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造就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
6、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实训教师建设模式,一方面,将这些企业的业务尖子请进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教学,并对校内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实训教学指导;另一方面,选派校内各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去向企业专家学习,学习企业的的生产业务,企业管理,同时做好到企业实习实训学生的管理,既是教师,又是学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教学。
7、在建设好现有校企合作的同时,努力拓展新的校企合作对象。增加校企合作规模,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五、各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叶专业是我校适应石阡县产业发展的需要举办的,根据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到2015年石阡县要实现人均一亩茶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在铜仁具有较大影响的西部茶都要求。我校该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58人,三个年级,5个教学班。为了满足该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我校建设了校内茶叶生产实训室1个,茶艺表演实训室1个,校外企业实习校企合作11个,与石阡县坪山贡茶有限公司、石阡县坪山乡凤凰综合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祥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县黔鑫茶叶加工厂、贵州和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茗茶科技开发 有限公司、贵州南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龙庆茶文化研究中心、翠红茶叶加工厂、梵锦茶业农业发展公司等茶叶企业建立合作共建关系。每年3-5月,学校根据教学及企业生产实际,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实训,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缺乏技术工人的难题,达到了互利双赢。
(二)护理专业
护理专业是我校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专业,也是我校的一个优势专业,招生人数屡创新高。现有在校学生286人,6个教学班,我校该专业与石阡县人民医院、石阡县中医院、石阡新华医院、汤山镇社区医院、石阡博爱医院、城区各医疗站点、药店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每年假期,选派该专业学生到这些单位、企业实习实训,上课期间这些单位、企业作为学生的见习单位,学生毕业实习时,学生到这些单位、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企业专业人才的用工问题。
(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校的一个较有幼师的品牌专业,除依托校内实训实训场地以外,主要依托我县的石阡县退伍军人汽修厂、龙林汽修厂为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紧紧依靠这两家企业的专业设备、技术人才,为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服务,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繁忙时技术工人的用工问题。
(四)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专业
该专业除利用校内的实训实习设备外,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东莞启盈电子公司、上海松下电子公司建立了实习实训共建关系。每年5-8月为该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期。解决了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问题。
(五)针织缝纫专业
我校针织缝纫专业实习实训主要是依托县内的几家针织厂作为该专业的实习校企合作。
(六)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联办专业,学生在我校就读期间,除依托校内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外,主要依托我县境内的幼儿园作为我校该专业的学生实习校企合作。基本能满足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需要。
(七)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
旅游是石阡县今年来依托石阡县“温泉之乡”“苔茶之乡”“百佳旅游目的地”“长寿之乡”大力打造和发展的支柱产业,石阡现有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石阡宾馆、泉都酒店、临江宾馆等较大型的旅游与酒店设施,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我校该专业与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联办,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石阡宾馆、泉都酒店、临江宾馆作为该专业的实习校企合作。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
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春季生合作探究型学习新模式
靳振坤
摘要:探索出一种针对中职学校春季生基础知识薄、自控能力差、思维活跃、争奇好动的合作探究型学习新模式,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探究为行动过程”模式的学习方法,可以调动中职春季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动手技能、让其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春季生;合作探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一、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实施的目标
1.采用赏识教育方式鼓励每个春季生在课堂上自由、开放地学习,达到“教也融融、学也陶陶”的氛围。
2.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改掉原来在初中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挖掘学生好奇、爱动、探寻的潜力,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形成合作、自主的综合意识和创新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高兴地学,而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让他们课后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途径进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课后无所事事的现象。
二、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采取不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如趣味故事、幽默的语言、制作新颖的教具、运用充满刺激的现代教育手段等方式从各种感管上对学生潜在的本能得以激发,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和探
异的本能,激发学生参与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2.提供各种方便,让学生去体验去发展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还要为学生创造方便的条件让其去探究,如开放实训室、开放图书馆、开放电子元器件等,让学生在激起兴趣有动手愿望的情况下,能够马上查资料、制作方案、找到材料然后实现自己的设计愿望。
3.及时反馈,促进学生提高和创新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学生非常高兴。如果能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作品进行及时点评和反馈,同时为学生做进一步指导,就可以让其作品在原来的基础上功能变得更加完善和先进。进一步挖掘学生青年期的斗志,激发其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学探究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所讲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融入到要做的任务活动中,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带动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在每一个“模块”的授课之前,都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这一模块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创造条件,解疑导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性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解决,但也存在一些不能理解或实在是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在这一阶段进行解决。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生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及集体探究的型式来进行解决。生生合作探究就是让相邻的学生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就相关问题进行相互启发、相互研究,最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是将四到六个人分为一个协作小组,然后利用小组内学生集思广益、互为补充、互相提升等特点让大家各抒己见、透彻分析,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得出更清楚的概念、更准确的结论。集体合作探究就是对一些小组内解决不了的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教师在班内进行引导,让全班学生参与,各自发表见解,同时还要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相互答辩、积极争论以及教师的实时点拨总结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通过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从而构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春季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互帮互助,明理强化,指导学生实践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该方案是否合理和可行。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方案的检验又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掌握工程实践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了解工程实践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快乐和艰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践探究的情况实时进行简要归纳、概括要点、指出方法、理清概念,让春季生通过实践探究获得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开拓思维,扩大创新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激励评价,肯定成绩,引领学生创新探究
通过前三步的探究,学生会有一定的收获,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阶段就要及时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探究的成果给予充分评价,同时也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引领学生为以后更深、更新的方向探究指明方向。经过这一阶段的探究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使合作探究学习培养模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总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对基础知识薄、自控能力差、思维活跃、争奇好动的中职春季生来说,是一种比较科学、适宜的学习模式,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探究为行动过程”的学习模式可以调动中职春季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动手技能、让其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
谈谈如何打造桃源职专学生快乐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桃源职专教科室
冯泽民
课堂教学现状:我们在教学巡堂时,在不少的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堂上不难发现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起觉的,玩手机的,看课外书刊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清楚地印证传统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事实存在。
原因分析:一方面,桃源职专学校生源素质差,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养成不好,这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都没能学好,而要让这些英语、数学等科目只能考十几分的学生接受高中段的知识,课堂上出现学不会、学不了、上课睡觉的情况,实在不足为怪。但是,如果我们以此为由,听之任之地让此种现象发展下去,势必违背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责。另一方面,教师的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填鸭式” 教学仍然占据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不仅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导致厌学情绪加重,甚至引发学生的流失现象,增加职业教育的办学难度。某种程度上讲,中职学校的教师如果没有教学上的“独到之处”,而要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引人入胜地让学生学好、学会,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人格健全、素质优良、特长鲜明、技艺精湛”的合格建设者,恐怕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而已。
怎样重建我校的课堂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现实迫使我们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构建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让中职学校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果好起来!”成为我们追寻的目标。探索一条适合中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改革成功之路,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由此,自2011年2月我校拉开了以“打造中职学生快乐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为宗旨的课堂教学改革序幕。
一、“快乐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提出。
课堂教学改革究竟应该指向改变“教”,还是应该指向改变“学”?事关改革的方向,也会影响到教学改革的质量和效果。提起教学改革,在一些人的意识里,似乎更多的是意味着“教”的变革。倘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改变教?教的改变是为了什么?显而易见的是,单纯追求“教”的改变并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指向由“教”的改变而引起的“学”的改变。诚然,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为前提,但是,如果我们单单强调教的改革,很容易使改革陷入方向不明、目的不清的迷茫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应致力于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这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符合桃源职专学生的学习现状。
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把课堂教学改革当做重头戏,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 “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教学过程改革的重点。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既然我们的改革始于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那么就需要从解决“学”的问题方面入手。桃源职专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习相对较差的原因固然很多,知识缺陷的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不足、失败挫折的负强化等等都会导致学生厌学。但从根本上分析,原因还是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对头。因为不会学,所以学不会,因为学不好,所以才厌学。所以,从“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入手找突破,从而引发教学方式、方法等的相应变革,进而再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螺旋式的前进发展方式,应该是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
学习归根结底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是他人不能包办和替代的。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不同人看到的是不同方面,所以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可以通过合作学习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正是我们提出“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于此,我们便把建立在“自主学习”、“快乐合作学习”两种学习方式上的,以落实“自主快乐学习”与“合作学习”为鲜明特征的各种有效教学形式的综合,称之为“快乐合作式教学”。或许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失浅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索之后,我们又进一步把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表述如下:
所谓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就是建立在“自主快乐学习”、“合作学习”两种学习方式上的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一系列教学形式的综合。以班级授课为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单元,以落实合作学习、自主快乐学习为导向,以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基础,以教材的加工为前提,以问题的解决为驱动,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团队、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有效互动为特色,追求最优化的教学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快乐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的课堂形式。
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的课堂形式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我们赞成并提倡这样的说法:“唯模式又不唯模式”。事实上,针对不同的课型,如,单元测试后的讲评课,我们就表述为这样的环节流程:
1、交流会诊,学习借鉴;
2、归类析因,行为矫正;
3、转化巩固,发散延伸;
4、迁移应用,能力提升;
5、平行测试,补偿矫正。快乐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这种描述完全站在了学生活动角度刻划课堂结构,因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帮助者、激励者等角色的教师,在课堂上所有工作和表现,均应围绕“学生的活动”而相应开展,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尽到应有的责任,提供最大化的服务与帮助。
快乐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充分继承吸收了目标教学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把课堂教学的结构划分为五个环节,相对于教师的教学习惯而言,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可以使教师较容易适应。虽然,这一模式中似乎缺少了对教师行为的刻划,我们认为,如果说非要对教师提出什么要求的话,那便是:教师要牢牢把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把“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激励为条件”贯彻于课堂中,把“自主快乐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展示”倡导起来。把“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的应有意境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表达出来!
三、分组研讨,确立桃源职专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的模式 桃源职专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并取得一些典型的成功课例的基础上,经过筛选,逐步确立了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初步设定为这样五环节:
定向自学----展示交流----反馈矫正---归纳巩固----迁移拓展 为便于理解和操作,又进一步把课堂教学过程表述为这样的流程:
1、明确任务,确立目标;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交流展示,巩固提升;
4、达标测评,补偿矫正;
5、回顾总结,迁移应用。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在分组研讨、攻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分学科教学模式如下:
(一)、语文课,称之为:“以读促写,感悟提高模式”。把学习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归结为这样的环节:
1、激情引入,确认目标。强调教师要带着激情进入课堂,富有激情地导入新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感染下,激发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在唤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认同学习的目标。
2、自主交流,解读文本。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内的交流,扫清字词障碍。教师有效地收集问题信息,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初步感知,疏通文意等,达到能朗读的水平。
3、合作探究,品文论道。在问题指引下展开探究,师生、生生之间充分交流,“品文论道”即发现文章中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揭示,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手法与技巧,品味表达的感情意境,感悟文章对人的教化等等。
4、回顾反思、总结收获。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反思自己的收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体会情感经历,交流学习收获等。
5、成果展示、积累提高。把学习收获,运用于“写”中,体现在写作水平、写作能力提高上。达到“懂别人所表达,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语文学习之目的。
(二)、数学课的“以练为主、小组对抗模式”。在精讲、示范、或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组内互帮、组间竞争的方式,强化练习训练的作用和效果。
(三)、英语课的教学模式称之为:“情境对话训练模式”。要求以话题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听说领先,读写跟进。教学过程为:
1、创设情境、确立话题;(师生协商确立话题,学生要认同并明确任务及目标)。
2、话题交流准备;(包括先前知识的复习、新单词的学习、句型结构等语法知识的复习与学习等)。
3、尝试简单对话;(在“听”、“读”的基础上,尝试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简单对话)。
4、模拟情境对话;(创设模拟情景,在小组合作编写对话脚本的基础上,汇报表演)
5、话题自由交流。(学生能在相关话题下,自由展开交流)。体现“英语是交流的语言工具”,“学英语是为了交流”,“学英语是为了说英语”,“在说英语中学会英语怎么说”等基本思想。
(四)、德育课以及财会和旅游专业课的教学,多数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为:
1、呈现案例,提出问题;
2、自主合作、分析探究;
3、成果展示、生成智慧;
4、巩固强化、拓展迁移;
5、回顾反思、提升能力。
(五)、电子、机加、服装和计算机等专业课的“任务驱动模式”。则强调教学过程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成品展示,引入新课;明确任务,确立目标;学教交融,全面准备;合作探究,完成任务;过程展示,交流创新;整理提升,达成目标。
四、开展教学技能达标培训,全力推进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 模式一经建立,便成为当前条件下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也代表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为实现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按照模式要求的去做,让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走进日常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应有效果。
建议重点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行校领导、骨干等管理人员听课谈话制度。要求校领导骨干深入课堂,检查了解课堂情况,及时反馈,加强指导,同时了解教师的心理感受,及时疏导、排解教师的不良情绪反应。严格落实学校的管理人员听课谈话制度,把管理人员谈话评课情况纳入工作例会予以点评,发挥好每位管理人员的作用,对管理人员听课中发现的优秀课例和先进典型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总起来,定期公示反馈给教师,实现对教师实施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水平评价的过程化、公开化,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确保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进入日常课堂。
二是开展好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全员培训和达标活动。采用分批验收方式,评选实施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的骨干教师,以“教学技能骨干教师”的名义加以奖励,切实提高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的实施水平。专门组织管理人员对各教研组自主快乐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学习与培训,统一对模式的理解和认识,统一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掌握,从而实现对教师更加有效的指导和要求;
三是申报好课题立项,提升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的质量。在主持人的带领下,由教科室、教务处全面负责各项研究的具体事宜,实行分工负责制。采取与课题组成员签订《自主快乐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责任协议书》的形式,约定课题组成员必须履行下列职责:
1、日常课教学必须采用自主快乐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自主快乐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必须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
2、加强自主快乐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撰写有关文章,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3、各教研组要服从课题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承担子课题研究的任务。
4、各教研组年内必须提供1—2节研讨课,每学期上交一篇课题研究总结。
5、各教研组课题研究期间,争取在教学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
6、各教研组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课题组成员必须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和动员本学科教师积极采用自主快乐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
7、本课题组实行动态管理,如果课题组成员不能履行上述职责,将取消其课题组研究成员的资格。同时,本课题组将对志愿加入,并对本课题研究表现突出的非课题组成员,定期吸收加入。确保研究进程按时完成,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
四是进一步加强各教研组教师的业务理论学习,提高理论认识和修养水平。
1、选编有关理论文章,印发给教师学习;
2、倡导并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文献,及时推荐给教务处,并由教务处编印下发,学校对教师推荐情况予以统计表彰;
3、组织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4、组织开展“为教学设计和操作拿依据”活动,探索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增强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教师树立“有效的教学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先进的理念要在教学行动中来体现”的正确观念,既要克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弊端,又要防止走向本本主义的不良倾向,切实促进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的同步提高;
五是各教研组要成立自主快乐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攻关小组。
采取集慧式备课方式,在“试讲—修订—完善—固化”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的成功课例并及时加以推广,从而不断丰富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的有效形式;
五、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努力方向
1、随着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到,当初提出的“自主快乐合作式教学”这一提法,可能更多的是从一些外在特征或形式表现上提出来的。这似乎尚不能够凝练地反映和表达出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和观念。我们主张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充满着“智慧”的课堂,教师要充满教育教学的智慧和艺术,课堂要饱含教育机智,学生是在经历着一段充满智慧的学习生活训练,并最终生成智慧。
2、越来越凸显出教材加工的基础性作用。教师的教材观念,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感悟水平,教材的加工技术水平,已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方面。这是我们将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方面。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概念。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高等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主要包括: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境外硕士学位以上教育、境外学士学位教育、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外国文凭教育、非学历高等教育等。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主要有融合式、嫁接式、松散型模式等。中外合作办学因其具有多国别性、多层次性、多领域性和多学科性,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和国外教育的需求。目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多达一千多个, 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发展到了规范管理阶段, 但是部分中外合作办学, 还存在着质量不高、管理不善, 部分学校在国际上形象不佳的情况。2007年,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 从项目的审批、合作办学项目的监管、招生、证书的认证、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化管理和质量监控管理。
(一) 规范管理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分布于全国各地, 但是在发达地区相对集中, 与我国具有合作项目的对象大多是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同时高等教育水平也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和水平也呈现多样性。
周文婕从国际教育发展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的视角出发, 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分为三类:开放与远程教育;引进国外院校项目并设立分校区;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另外一种提法就是,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大致有四种各具特色的模式。
融合式, 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中外两所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其做法是:引进国外合作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 聘请外国教师来中国讲课, 派遣中国教师去外国进修, 引入外国的教学方法, 如课堂讨论、实践环节、案例教学等。以双语授课。通过全面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 做到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 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我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满足了人们渴望接受国外高水平教育的需求, 避免了在国外学习的巨大经济压力。
嫁接式, 主要是充分保留中外双方各自的教学模式, 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 互相承认对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嫁接式主要有“2+2模式”、“1+2+l模式”和“3+2模式”等。“2+2模式”是在国内学习2年, 然后在国外再学习2年, 修满要求的学分者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有关证书。“1+2+l模式”就是在国内学习1年, 再去国外学校学习2年, 然后再回到国内学习1年, 修满要求的学分者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有关证书。“3+2模式”即在国内学习3年, 再去国外学习2年, 获得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国内大学的学士学位。嫁接式的优点是结合中西方的教育优势, 能让学生直接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
松散式, 即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学校讲学, 中国教师去国外学习、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 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 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这是一种渐进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吸取国外办学的先进经验, 利用国际教育资源, 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公司+学院式, 即充分利用国内有关涉外教育机构、公司、中介等组织与海外联系密切的优势, 通过他们提供海外信息, 实现与海外院校的联合办学。国内相关院校可联合起来, 在某一领域、某些专业共同与海外院校合作, 共同研究与海外院校的接轨问题, 探讨办学途径和方法, 形成较大的规模, 实现国内院校优势互补。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水平。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层次分布来看, 学历教育机构和项目占多数, 其次是非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机构和项目中, 举办本科专业所涉及的学科主要是应用文科, 其中以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为主, 工科专业所占比例小, 而且以计算机和信息专业为主;举办专科专业所涉及的学科主要是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在非学历教育机构和项目中, 外国语言培训占据较大比例。
(二) 规范管理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
改革开放后, 中外合作办学从制度层面上看, 可以说和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双轨制。从政府层面上看, 高等教育属于高教司、学生司、政治思想司等多个部门联合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只属国际交流合作司管理。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一个重学位、轻学历的教育模式, 而我们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个重学历而相对轻学位的教育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从刚开始的非学历教育到后来的学位教育, 再到现在部分纳入计划内招生, 体现了其与现行高教体制的融合和相互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部分。
(三) 规范管理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资源的引进问题。教育资源的引进主要是在课程、教材和师资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对课程、教材等教育内容的引进主要是对显性教育资源的引进。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显性的资源, 如教材、课程等可以诉诸清晰的文字表达来加以传递的资源, 而且包括隐性的知识资源, 如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经验等, 两者对中方合作高校提升自身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水平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但后者在实际的合作办学实践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 只引进显性的教育资源是不够的。很多合作办学学校在引进教育资源的时候存在问题, 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难以提高, 以至于大多数的中外合作办学层次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引进隐性的优秀教育资源, 徒有其表, 未具其里。引进的外籍教师资源学历层次偏低。我国对高校引进外籍教师的资格认证仍然停留在本科学历。而且对于外籍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也流于形式, 缺乏规范的监督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规范管理问题。个别地区和学校缺乏依法办学和维护教育主权的意识, 与境外高校或教育机构违规开展合作办学, 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损害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有的高校没有合法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也成立了“国际学院”、“合作办学部”, 大肆虚假宣传、广招学生, 开展所谓的“中外合作办学”, 骗取高额学费, 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许多国外大学也将中外合作办学看作是一种投资, 目的是获取利润, 而一些国内合作方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背离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 将营利放在了首位, 甘心当起了国外大学和机构敛财的帮手。有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甚至打着“海外优质教育”的旗号, 开展虚假中外合作办学, 乱收费或肆意提高学费, 直接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还有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不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不科学、年审制度不健全, 其未能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提升产生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二影响规范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因素
(一) 中国高校自身条件的制约
中国的高校, 由于自身教育资源的质量、办学规模以及学术声望等客观原因。无法与国外知名的大学建立合作。从教育部所提供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名录上可以看到, 国内办学单位中属于“211”或“985”的高校为数很少, 这些高校在寻找国外合作教育机构时也很难被国外的知名大学所了解认同或产生建立合作办学的愿望。不少国外名校虽然也看到了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 但顾及其学术声誉和学术交流的对等性, 仍保持旁观的态度。
(二) 缺乏规范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的指标体系。根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内容, 主要是分8项一级评估指标, 2l项二级评估指标。一级指标从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项目管理、培养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组织、培养质量、社会效益、办学特色八个方面进行评估, 具体评估要求在二级指标中实。但是到目前, 中外合作办学缺乏对外国合作者资质的规范评估和检查。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 就像一位外国的学者所说:“多数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感兴趣的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在他们本国往往都不是顶尖大学;简单地敞开大门并希望市场会自己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是一个失误;现在并不清楚一些经过认证的但质量较低的高等教育机构能否为中国的学生和学术系统提供好的服务;必须有一种机制来评估在中国办学的外国学术机构, 包括一种十分彻底的质量评估和对机构在本国的地位的全方位认识。”
三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措施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扩展更加多样的合作模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是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国外大学在短期内不可能将核心课程完全输入中国, 这就意味着在国内读一段时间、国外读一段时间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主流之一。这种模式通常是一种较短期的阶段性行为,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1 25其效果往往有限, 很难让我们近距离全方位了解国际一流高等教育的实际运作与管理。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鼓励各个高校进行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 国家可以扶植一批高水平项目,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也可以鼓励国家的“211”和“985”高校, 适当引进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 提高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二) 完善质量法律保障体系
教师引入制度的质量监控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 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的外籍教师聘任质量。办学主体要严格落实外籍教师教学考评体系, 真正选择优秀人才, 确保外教作用的充分发挥。
目标管理的质量监控体系。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是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目标管理的质量监控体系,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年检工作, 并将有关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自我管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办学主体也要加强内部监管和约束, 确保办学活动中的经营行为、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的规范运行, 切实维护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声誉。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体系, 设立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鼓励和监管。
(三) 形成科学发展的理念
我们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更加开明开放的工作姿态、更加扎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针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主动地进行研究和探讨, 及时出台相适应甚至较超前的具体政策和规定, 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科学发展的管理机制。“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 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公益性原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既要符合中外合作双方的愿望与规定, 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还要遵守国家政策要求, 并考虑学生求学目标与成才规律等, 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科学发展的管理机制。
特色发展的管理机制。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引进, 要突出特色。要引进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有特色的办学项目。办学理念是维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崇尚科学、开拓创新、借鉴分享、中西合作等是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理念所在。要进一步凝炼办学理念, 继而培育项目精神, 奠定项目运行的思想文化基础, 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引进有特色的办学项目, 培养各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应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2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1
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 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的全局规划和分类指导, 形成中外合作办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机制。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在地域、学科、专业上的总体布局和分布的宏观调控, 加强对不同类型高校合作办学活动以及不同模式合作办学活动的分类指导和统筹管理。要创新全面质量管理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应该实行“政校”分开, 成为真正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要建立科学公正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董事会成员不应仅限于合作办学利益各方的人员参加, 还应当吸收与办学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参加, 以有效地汇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接受监督, 从而有效地确保办学过程中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避免帮派体系或家族式的管理, 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机制不断适应良性运营和健康发展的要求。最终使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中外合作办学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虽然短期内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随着制度的完善, 不断构建科学规范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机制, 全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周文婕.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发展对策[J].教育探索, 2005 (5) :64一65.
[2]吉晓喆,廖玫.中国推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演化[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02) .
[3]牛群.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J].煤炭高等教育, 2010 (09) .
[4]Philip G Altbach.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an open-doorera[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No.45, Fall2006.
[5]冯晨昱.对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1 (01) .
[6]金之亮.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和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 2006 (01) .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2号)
[8]John Brennan.高等教育质量管理[M].陆爱华, 等, 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9]E.grady Bogue格威狄·博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摘 要: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成立于2006年5月,是经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苏州创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自建校以来,西浦经过数年发展,其独特的办学理念、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为深入探求西浦发展战略,本刊对该校执行校长席酉民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席校长指出,特色和品牌最本质地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文化;西浦多方面多举措配合区域经济发展;中外合作大学应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来避免与公立大学同质化发展;西浦种途径化获取资源以便支撑自身发展;“中国教育梦”是推动一流中外合作大学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外合作大学;创新;全球化
一、特色与品牌体现了大学的文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应该如何打造一所大学的特色和品牌?特别是对于新兴大学来说,形成和积淀自己的特色和文化的关键点在哪里?
席酉民:当缺乏自主权或市场竞争优势时,学校不会关注自身品牌和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社会定位与价值所在,即以何种独到的办学模式贡献社会;品牌则是这种实践的长期结晶,以其学生、教师、研究工作和社会服务展现出来,并通过口碑广泛传播。特色和品牌最本质地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文化。
大学文化似乎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理论上有太多的定义和讨论,如眭依凡教授认为,大学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三个方面,其中,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精神文化;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制度文化;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环境文化。三者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认为,大学文化包含精神、制度、环境和产品四个层面,产品维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成果,有文化、艺术、体育等人文产品。我个人认为,学生、教师、校友其实也是重要的传播大学文化的使者。通俗的讲法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形象地将大学文化比喻成“泡菜坛子里的汁”,有什么汁就会泡出什么样的菜。
大学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受到。当我们进入一所大学,与其中的师生、员工进行交流,就可以感受到这所大学的文化。文化的外延弥漫在这所大学的校园里,渗透在其追求、氛围、行为和产品中。
文化的积淀需要时间,对于历史较短的西浦来说,其文化还在孕育和成长中。但就精神、制度、环境三方面而言,应已具雏形;就产品来说,也可逐渐从其产品上发现西浦文化的影子。
西浦的核心理念顺应了人类生存的基本追求——“幸福生活和成功事业”(happy life and successful career)。为此,无论个体、组织,抑或社会,其根本目标都是提高生存能力,这也是学习、研究、教育的使命。为了真正实现这样的愿景和使命,每所大学应形成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体系。经过研究和提炼,西浦以“多元、规则、创新、自由、信任”(Diversity,Regulation,Innovation,Freedom,Trust,即DRIFT)作为自身文化的核心理念。“多元”意指文化背景、国籍、个性、追求等,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来讲,只有多元才容易稳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才有利于创新。因此,西浦非常宽松和包容,鼓励多元。但是,多元容易导致混乱,要想形成共生共荣的和谐共处状态,必须形成共处的“规则”,这就是法律、道德和制度基础,只有这样才会形成秩序,孕育建设性的创新。其实,“多元和规则”构成了和谐的基础,即“君子和而不同”的健康秩序,西浦的生存哲学和管理理念就是和谐管理。“创新”可以说是大学的真谛,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科学研究,或是对社会提供服务,都是试图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前行、改进和提升。因此,创新精神应该渗透到师生、员工的骨子里,这也是为什么西浦提倡研究型学习、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工作的逻辑基础。“自由”可以说是创新的保护神。师生没有学术自由,生活在各种框框里,是无法真正实现创新的。因此,学术自由应该是大学的生命线。西浦文化的核心理念之所以包括“信任”,不只是因为现代社会缺乏信任,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模式和面对挑战的认知——世界日益全球化、网络化,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快变性不断提高,在这样的世界,单枪匹马地成就一番事业难上加难,无论生活和学习,还是研究和工作,合作都会成为常态。创新活动信息不对称程度很高,因而,更加凸显了合作者之间相互信任的重要性。DRIFT是西浦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西浦实现基本追求和和谐目标的必要保证。
为了让西浦文化的理念真正上升为西浦人的文化,即变成西浦人的自觉行动,我们不仅将这种核心理念以显性的方式展现在校园里——篆刻于基础楼和中心楼之间东侧的一组球形雕塑上,以及中心楼与基础楼东侧放置太湖石的池边的石头上,还致力于将这些理念融入校园的设计,如校园的中西文化合璧、校园的开放、国际氛围的营造、建筑的绿色环保设计、校园设施的布局等。更重要的是,西浦还将这些理念落实在制度制定和组织体系的构建上。例如,为了提升知识工作者的效率,我们放弃了传统高校普遍采用的那种组织架构,转而探索并形成了由四个服务中心无缝链接的网络化和扁平化的组织体系,强调服务理念。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追求和理念会通过各种活动和方式融入到西浦人的血液里,体现在其言行及产品上。我们可以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媒介、师生和员工的行为、研究成果等方面体味到西浦的追求、精神和文化。
著名作家梁晓声对文化的经典解读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们希望西浦“自觉”承担“探索适合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的教育以及新型大学的运行体系,以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一批批有“修养”的西浦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下,以其“善良”的心态、“自由”的创新,践行这一使命。
二、西浦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中外合作大学的翘楚和大学民营体系的典范,西浦如何避免与公办大学同质化发展?
席酉民:首先,西浦创建于全球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的时代,为西浦与国际一流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进行办学探索提供了机会;其次,西浦具有站在前人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没有历史包袱、“一张白纸好绘宏图”的后发优势;再次,西浦起步高,能够站在世界平台上整合资源和探索办学模式,为西浦实现教育和办学上的超越提供了机会。
在战略层面,西浦试图在三方面作出贡献。第一,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全球化、网络化使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导致生活方式、学习行为、社会组织架构、社会形态发生革命性变化,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赶快行动,抓住机会,迎接变革;教育专家们呼吁教育工作者赶快醒来,变革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浦至少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人类未来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大学怎样帮助人类应对这些挑战?这些思考和战略性的定位可为西浦奠定生存的基础、超越的可能。根据全球化、多元文化情景和复杂多变社会的常态化,西浦认为未来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跨文化领导力的国际人才。因此,西浦将具有跨文化领导力的世界公民作为自己的培养对象;学校要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借鉴世界教育最优实践,整合知识体系,改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营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育人环境,指导学生在学会学习、形成自己以兴趣为导向的融合性知识体系的同时,训练和提升跨文化领导力;在研究方面,针对人类生存面临的挑战,以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为己任,有选择性地开展有特色的研究。这样,西浦有可能以符合未来趋势和需求的新兴国际大学的身份屹立于中国,影响如火如荼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甚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探索适合知识工作者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提升大学管理的有效性。大学管理的有效性一直备受诟病。至今,大部分大学基本上还是采用层级式组织结构,还有一些大学借鉴矩阵式结构,成立了跨院系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取得了一定效果。尽管我国政府大力推进资源共享机制和学科合作,如共享平台、跨专业(院校)的研究中心,但因评价体系存在某些问题,矩阵式结构往往难以有效运行,大学难免沦为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在网络化和链接革命方面,组织的网络化给予知识工作者和组织效率提升的新途径,甚至不少企业开始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网络组织,以实现有机的企业运行机制。对于大学来说,这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否利用网络化组织实现提升知识工作者和组织效率的梦想?西浦利用自身“一张白纸好绘宏图”之优势,探索建立大学新型网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理,试图为改进大学支撑和运行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初步运行结果显示,西浦网络化组织平台为师生提供了友好、有效的支持平台和学术生态,消除了研究上和资源配置上的院系和专业壁垒,促进了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以及与社会和工业界的互动,显示出了强大的灵活性和高效率;同时,使学校愿景、使命的实现,以及办学与教育新模式的推行成为可能。
第三,建立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通过人才培养和研究为改善人类生存质量作出贡献。怀揣远大抱负的西浦人不仅试图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大学管理上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以实际的办学成果造福于人类,这就是在中国土地上建设一所新型国际大学,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具备跨文化领导力、来自全球的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在人类生存面临严重挑战的领域,有选择地开展有特色的研究,如生命科学、医药、环境、信息通信技术、城市化、老龄化社会、公共卫生、金融、管理等,为提升人类生存能力和质量作出西浦的贡献。西浦的诞生不仅源于教育变革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催生的产物,因此,西浦肩负着以自身国际资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历史使命,西浦以开放的校园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生态的重要科学社区、多元文化和国际化教育的示范区,以核心学校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早日建成类似于“硅谷”高新科技园区的“东方慧湖”,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影响中国高教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为使命的西浦,还力图通过自身的深度探索和有效实践在教育领域产生尽可能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目前,西浦被誉为“高教改革的先锋、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初步显示西浦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花结果。
三、西浦多举措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西浦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最大项目,其区域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堪称国际范例。您认为,西浦在哪些方面可以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
席酉民:西浦地处号称世界经济发动机(Power House)的长三角地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形成了共生共荣的良性互动关系。目前,来自50多个国家的600余名专家(2~3年后国际专家数量将超千位)聚首苏州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一个链接全球的国际创新生态圈,一个可整合世界科技资源和参与国际创新合作的网络,一批基本成型、亟待扩大和释放能量的研究平台,一种已显端倪、链接社会各界的创新生态。威尔希尔、IBM、汤森路透等世界级金融和技术公司已落户园区或在西浦设立了最新技术实验室。西浦借助这种趋势,正在建设11所研究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创新港,以助推苏州实现宏观经济转型,其中包括生物制药、可持续发展材料和环境、城镇化、老龄化社会、智慧与绿色城市、领导与教育前沿、金融、大数据与行为分析、经济一体化、卓越运营和供应链、工业设计与3D打印等领域。具体来说,西浦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积极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
第一,西浦已成为一张展示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化的名片。西浦每年在全球市场招聘上百个高端岗位,因此,每年有数千名国际专家及其家属通过申请西浦岗位而关注苏州,最终有上百位落户苏州;根据西浦发展战略,未来几年要加大力度招收国际学生,每年将有数以万计的国际学生及其家庭关注苏州,数千人到苏州学习和研究。西浦的大胆创新和探索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同行关注苏州、造访苏州,并开展合作,每年都有众多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活动在苏州举行。西浦还以其示范效应助力“国家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落户苏州科教创新区。
第二,西浦助推苏州工业园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实际上,西浦除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品牌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以外,还在智力支撑、科教生态、对外交流、社会发展方面为苏州打造创新国际生态圈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典范作用。来自4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一流专家、上万名学生会使西浦在苏州这块热土上成为世界专家聚集的高地、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世界水准的研究群落、激励创新与创业的平台、国际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引导者、每年吸引数万人关注和访问的亮点。西浦带给苏州的不仅是教育机会、人才、专家、研究成果、国际文化、新风尚,当其发展壮大后,每年还会带给苏州超过10亿元的现金流、数千万税收、大量间接收入,更重要的是世界的关注和交流,使苏州在世界上更加亮丽和有吸引力,更具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三,西浦的育人、研究和服务将为苏州工业园区的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西浦积极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争取早日打造成广泛联结社会的科学社区,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严重挑战,助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例如,为了影响中国教育改革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西浦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成立了“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为了强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及研究的影响,西浦与独墅湖“国家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合作成立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以自身的国际化优势带动区域教育的国际化,并通过“国家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为了探索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西浦已与淮安市成立了“城镇化研究院”,与吴江区成立了“苏州吴江太湖新城研究院”;针对中国转型升级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西浦国际商学院将从人才培养、研究、咨询等方面积极服务社会;为应对即将步入的老龄化社会,西浦正在组建“老龄化与商务研究所”和相应专业,研究解决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问题;西浦与有关企业联合建立了医药、蛋白质、金融、新能源、社会安全、电子电器、计算机等合作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促进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
四、西浦以多种途径获取资源
《世界教育信息》:西浦一直强调自己的研究导向,引进了一批世界级的学者,并设立了众多的科研项目,但作为一所中外合办大学,获取资源的难度无疑远远大于“985”高校。在这方面,西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席酉民:仍处于创业期的西浦相对于“985”高校,在获取资源方面,尤其是政府资源方面的确面临一些挑战。然而,西浦也具有传统大学所不具备的后发优势。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西浦人本着勤奋踏实的原则,努力在育人模式、教育管理、教学研究、社会贡献等方面办出特色,力图通过自己的深度探索和有效实践在教育领域产生尽可能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此获得更多的支持。此外,西浦还积极向政府献计献策,希望通过纳入省市共建的高校序列,获得地方政府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第一,针对苏州高校的特点,政府应有选择性地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使西浦成为国家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引领者,使苏州成为某方面的示范基地。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科教示范区已经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唯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通过共建,政府可通过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使苏州真正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领头羊”。再如,西浦在大学治理和管理、教育探索方面的创新已引起国内外高校的高度关注,并为其他高校培养领导、管理者和教师,在全国推广“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第二,政府应在切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上给予政策和财务支持。例如,针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举措形成的全球整合经济及全球治理、新一轮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治理、生命与医药科学、“互联网+”与未来社会设计、新金融与金融全球化等领域,积极支持建设特色专业和培养特需人才。
第三,针对苏州高校特点和相对优势,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级的研究院,以吸引世界级人才和企业界人才落户苏州,使苏州在未来创新型社会建设中充满后劲,成为创新源头。这些研究院应拥有国际级的研究专家、国际的合作网络、国内和当地的合作网络、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课题、具有国际水平和实用价值的成果及咨询服务。当然,除了经费上的适度支持外,人事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须有相应配套措施,尤其是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及其在苏州的生活、工作条件的完善。
第四,支持高校建设技术成果转移平台、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平台,以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健康发展。例如,西浦正在与国际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合作,以苏州为基地,打造一个提供技术集散(成果集聚与转移)、国际研究合作、技术咨询和服务的技术超市和企业问题解决中心,以强化大学利用其国际网络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第五,政府应对于具有极强社会外溢价值但又成本较高的人才引进、研究、科研平台建设提供支持。例如,对高端国际人才引进、博士生和博士后培养、前瞻性研究、具有共享意义的科研平台建设进行投资。
第六,针对一些学校的特殊性,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支持。例如,西浦的主要收入是学费,但其合作母校已经决定将其建成非营利性大学。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营利性大学的校园和所有资产归社会所有,所有参与者只是在创办一番事业,没有任何利益诉求。国内其他地方对这类高校从校园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西浦也希望与其他学校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市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另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非公立、非营利教育机构应该逐步享有国家给予教育领域的基本支持。
五、“中国教育梦”
助推世界一流中外合办大学的建设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结合西浦的办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中国教育梦”。
席酉民:如前所述,西浦试图通过自身探索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西浦已经具备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基础。10年前,这的确是一个梦。10年后,我们正在实现这个梦想。从家长和学生的热切选择、国内外同行的积极反应、西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的成果,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西浦教育梦的可能性,西浦已经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如果要问我的“中国教育梦”,我真心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当中国迈入世界强国之列时,我们的教育也会更强大,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领导者!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以及各界的爱护和帮助,当人们谈论世界上心仪的大学时,他们会自豪地提到位于中国苏州的西浦!
【中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推荐阅读:
县中等职业中等学校工作总结11-15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06-05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06-1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方法论文10-03
中等职业学校调查报告10-18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思考09-21
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培养的评价11-09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总结5则范文06-19
蚌埠市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11-0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卡管理制度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