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暴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涉及到的范围和领域也不断增长,随之很容易出现一些网络语言暴力等问题,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在自媒体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时有发生,所以,通过阐述网络暴力的特征和危害,研究了在网络暴力治理中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网络暴力治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网络自媒体社交平台陆续发展起来,如抖音、微博等,并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快捷迅速地了解社会中发生的时事,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尤其是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利影响。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对于学校而言,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学生们正确理解和看待网络暴力事件,保证学生们不受网络暴力问题的干扰,同时更不会引发网络暴力问题,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新时代下的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面对社会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时,网络舆论能够发挥出重要价值。但是,随着网络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涉及到的范围和领域也不断增长,随之很容易出现一些网络语言暴力等问题,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在自媒体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层出不穷,为此,我们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暴力的基本概念

对于网络暴力而言,通常情况下,更多地便是网络语言暴力,即面对一些社会事件时,参与的网民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语言行为,在网络舆论中表现过激,对当事人或者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属于一种虚拟网络世界的非理性表达行为。虽然网络语言暴力在网络暴力中占有很大比例,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交流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这就导致网络暴力不仅局限于网络语言暴力,还会涉及更多方面和更多内容。一般而言,只要在虚拟网络世界中涉及到一些不良的图片、视频,或通过其他形式揭示别人隐私的内容,甚至通过一些网络黑客技术故意攻击他人网站、盗取别人的私密信息等行为,都属于网络暴力的范畴,都会对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性的负面影响,使得相关事件的参与者的人格和权利受到损害。尤其是网络语言暴力,它更能反映出网络暴力的实际问题,本文也是结合此方面展开重点分析。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和危害

(一)网络暴力治理下的基本特征

首先,从网络暴力参与者方面来讲,其网络暴力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网络暴力的实施者、网络暴力受害者以及相应的目击者。对于实施者而言,它是指在相关的网络事件中,对与事件相关的核心人物进行有意或无意的非理性评价行为,并且对当事者造成了一定的利益损害;对于网络受害者而言,是指网络事件中的核心人物遭受外界舆论的不同程度的冲击;对于目击者而言,则是那些间接性参与和观看事件的人,通常包括有三类人,分别为支持者、反对者以及中间者。

其次,从事件发生的动机来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种是有意而为的网络暴力,一种是无意的网络暴力。其中,有意而为的网络暴力影响范围更广,对当事人造成的危害也更大,甚至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再者,从网络暴力的实施形式方面来讲,主要包括也有三类,第一类是个体的攻击和报复,第二类是对社会的报复,第三类便是对权威的报复冲击。

(二)网络暴力下对大学生的危害

网络暴力危害社会不同的人群,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危害极大,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心理上和实际行为的冲击两个方面。

1.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冲击

在当前的网络交际平台上,虽然我们一直提倡保持自己独立的价值和观点,但是在面对实际的社会问题时往往存在一些从众的现象。比如,在面对某些社会问题时,某些社交媒体可能优先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对相应问题的看法,然后使得舆论趋势出现一边倒的倾向,导致很多年轻人因缺乏独立思考和对实际问题的把握和判断,出现一定的盲目从众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观点是错误的,则会导致错误的优势继续增大,进而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年轻人的心理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另外,一旦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很多大学生便会逐渐丧失思考和逻辑判断能力,以至对相关事件的评价一般都追随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严重阻碍自身的发展,进而有可能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与此同时,也会出现一定的反向心理问题,如一些大学生在面对舆论问题时不仅缺乏自身的判断和对价值的把握,而且采用与社会大众相反的态度来看待。

2.对大学生实际行为的冲击

虽然网络暴力来源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但是,只要事件双方都在不断地参与,就会由于某一方的行为改变导致整个事件的升级。比如,前几年常见的网络暴力所引发的现实暴力问题,这对大学生群体未来的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严重的危害。通常情况下,对于网络的语言暴力来讲,其传播和发展方式包括两种。第一种方式是指那些直接将消息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传播的参与者;第二种方式则是通过某些社交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将这些不良信息进行再次传播的参与者。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一旦涉及到较高的政治性,它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将是非常严重的。而就当前来说,很多大学生只是过分参与网络世界,但并不能有效地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划分,这就导致很多网络暴力事件直接引发现实暴力问题,从而形成一些集体暴力事件等,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三、在网络暴力治理中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在网络暴力治理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价值理念教育、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之中,提升大学生的自控能力。

(一)加强大学生正确网络价值观念的教育

要想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我们可以从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事件时的态度进行正确的指导,促使大学生在网络事件中保持自己独立的正确的方向,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网络暴力问题对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而媒介素养的教育正好能够有效地解决此方面的问题。对于媒介素养来说,其基本的内涵便是要求学生们能够正确识别和分析社会舆论问题中的信息,从而正确判断它的价值,形成自身客观和正确的理念,并不受外界盲目从众现象的影响。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学校的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显然有很多不足之处,面对一些社会舆论问题时,往往出现一边倒的倾向,不利于学生的价值观念建设。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创业创新教育等相关课程中引入一些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以加强学生对此方面的重视,从而在面对网络暴力问题时能够有自身独立的判断和对价值观念的分析,这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在面对一些网络暴力问题时,很多学生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无法迎接和面对一些突发的暴力问题,因此对自身造成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可以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进行培育和教导,促使学生在面对网络问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另外,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在面对一些失衡的事态时,往往由于自身的消极情绪发泄而对他人造成一定危害。若问题发生在网络,则可能导致网络事件的升级,引发一定的暴力问题。为此,必须要着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如心理情绪方面的管理和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可以积极建立相关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在学校中一些实际心理问题的咨询需要,保证其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去进行学习和生活。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要加强自身的管控能力,尤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面对一些暴力问题时,一定要时刻保持冷静和清醒,不能由于自身的冲动而做出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事情;同时,还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转移注意力法等,保证对自己的情绪能够进行合理的管控。

(三)高校要将网络教育融合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

就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而言,主要是面对一些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便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另外,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大学生的发展更多是偏向于网络世界中,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网络社会的需要,为此,就必须要加强网络社会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融合,以全面适合新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能在更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受到的影响。因此,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将网络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将实际网络中的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不但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另外,还可以将网络教育划分到学生的心理课程教育下,培养大学生能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去对待网络暴力事件,避免出现更多的危害性问题。

结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对于广泛使用网络平台的高校大学生群体而言,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了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我们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其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受到更大的冲击。因此,高校应该对此方面进行重视,结合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价值理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将网络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以采取更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保证其在网络事件中能够有正确的判断和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进而全面治理网络暴力现象。

参考文献:

[1]韩飞.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0):9-10,13.

[2]兰丽娟,罗作勤.网络热点事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0):6-7.

[3]向宇婷.针对“网络暴力”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J].党史博采(下),2020,(6):62-64.

[4]苏艳春.网络暴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J].南方论刊,2016,(11):110-112.

[5]谭仁杰.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方院校德育研究[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67-170.

[6]艾四林,吴潜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聚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63-366.

上一篇:基于因素分析的食品生产企业财务绩效评估下一篇:酒店建筑设计建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