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及学科建设的实践探讨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是四川省最早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系。2007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专科生;2010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被四川省教育厅授牌确定为“四川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2020年,在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点下增设特殊教育领域,并将于2021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逐步实现了人才培养层次从专科、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升级。经过13年的发展,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上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专业建设

“专业”,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中国、前苏联等国家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领域”[1];潘懋元教授在其《高等教育学》中将专业定义为“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2]。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反映,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以城市与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不断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平台搭建、加强国际交流等多种渠道,不断强化专业建设。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服务城市发展

成都大学是由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成都市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建校以来,成都大学始终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始终坚持与城市同心同行,坚定实施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形成了“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以“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全国”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热爱特殊教育事业,适应融合教育的国际趋势,能在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普通学校及相关机构开展特殊教育教学活动、早期干预、理论研究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学生就业以本地为主,服务地方

从2007年开办至今,特殊教育专业源源不断地为成都地区、四川省,乃至其他省份输送了超过300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去向遍布四川省内的特殊教育学校,尤以成都地区为主,近3年在成都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本专业全部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80%、81%、8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对毕业生的积极进取、踏实肯干、专业技能突出等特点高度认同,毕业生供不应求。

此外,随着近年来成都地区对人才层次要求越来越高,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将于2021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提高人才培养层次,以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打造早期干预课程模块,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针对四川省特殊儿童数量基数大、早期干预需求空间大的现实需求,开设了由特殊教育康复基础、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特殊儿童认知训练、特殊儿童语言训练、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等课程组成的早期干预课程模块。同时,为学生提供进入高质量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机构、幼儿园等实践基地实习的机会,提升学生为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开展有针对性教育活动与康复训练的能力,使特教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能在特殊教育学校,还能在康复机构、幼儿园、早教机构中发挥作用,服务于四川省特殊幼儿及其家庭。

3.在师范专业开设融合教育课程,为随班就读储备师资

在国家大力推动随班就读的背景下,自2014年起,特殊教育系不仅在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资源教室方案、学前融合教育等课程,还将融合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普通师范生的课程体系,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融合教育相关课程。至今已经为1600余名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融合教育导论课程,使未来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普通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都具备一定的融合教育素养,为随班就读的开展储备师资。

(二)内培外引,携手行业,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特殊教育系不断加大教师培养与引进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鼓励在职教师深造。迄今为止,已有2名教师取得捷克帕拉茨基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博士学位,1名教师取得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目前还有1名教师在香港教育大学攻读特殊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特殊教育系现有专任教师9名,取得博士学位者6人,取得副教授及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5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为56%。同时,特殊教育系长期聘任一批活跃在特殊教育一线,有着深厚的专业背景、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康复机构的治疗师、特教机构的教师等来承担特殊教育康复基础、特殊教育班级管理等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行业建立协作育人机制,加强对学生实践的指导,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以教学改革促发展,以课程建设促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1.加强课程思政,强化育人导向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从师德风范、政治导向、专业伦理、学习伦理、核心价值五大方面深度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多年来,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培养的特殊教育教师遍布全省,服务于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毕业生普遍获得好评。

2.加强教学改革力度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立项教改项目“融合教育背景下师范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以师范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着力构建一个新型的、递进式多元化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向融合教育发展的现实趋势,进而促进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疫情期间,教师团队积极建设和实施网络在线课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有效“设计学习活动”,由“教师传授”转向“组织、引导、提升学生的学”,提高了教学互动和反馈效率。同时基于网络教学的现状,就“基于网络教学环境的PBL教学模式实践”等内容开展主题式研讨,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深化教学改革。

3.加快一流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特殊教育系建有成都大学校级一流课程特殊教育导论、教育诊断与评估。以一流课程为抓手,切实做到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获得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材建设上,特殊教育系教师团队编撰了《特殊教育政策与法规》教材。同时,拟在3年内,结合各类师范类专业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培养要求,编撰新的《融合教育导论》教材,以满足教学需求。

(四)搭建优质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全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在4年本科专业培养中,坚持实践导向,构建全程实践、递进式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大一至大四共计8学期中,平均每学期实践教学时间为4周,4年总实践教学时长占总学时的35%以上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学前与特殊教育实验中心”,建设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儿童行为观察、特殊儿童诊断与测评等功能室,保障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校外实践基地包括四川省全省范围内30余家优质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特殊教育系在原有特殊教育学校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与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和早期干预教学改革相结合,拓展实习基地的规模,先后与成都市高新区、武侯区、锦江区、龙泉驿区等区域的多所优质中、小学和早期康复机构加强联系,建立了良好的实习合作关系。学生毕业后专业实践能力过硬,专业实践上手快、后劲足,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开设双语课程,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积极搭建国际性、专业性、实用性学术和人才交流平台,定期邀请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学生开放性、国际化视野的形成,加强了教师高层次的学术交流。

同时,特教专业的学位课程特殊教育导论以双语课形式已开设多年,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内外课程学习资料、国外最新研究论文等,帮助学生掌握特殊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拓展国际视野,学生反馈良好。此外,专业必修课行为矫正技术也将于明年以双语课形式开设。

(六)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挥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除了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外,特殊教育系还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导师与学生互动;通过开办职业规划讲座、考研经验交流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近三届毕业生中,有部分学生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还有3名学生分别考进新西兰梅西大学、泰国国家行政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了数个创新创业团队,有力地增强了学生毕业后服务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韬慧”“橙心天使”等创新创业团队,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实践成才”为宗旨,立足校园,在教育康复、教育咨询、融合教育文化推广等方面为社会提供了诸多服务,为毕业后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来自成都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数名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就承担了高新区、武侯区、龙泉驿区部分普通学校资源教室教学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各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的顺利完成。

(七)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管理层面都建立有相应的质量标准。特殊教育系在此基础上还制订了更为具体的符合专业特点的质量标准和工作实施方案。通过评教、评学,对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对专业课内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听课制度、督导制度、检查制度、试讲制度、研讨制度、评教制度、调查制度、审查制度、监控制度、考评制度,在质量保障上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人员落实。从参与院级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到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各项教学工作质量标准,保证了各主要教学环节规范化、科学化运行,形成了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机制和环境,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多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省市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获奖;在每年的毕业论文评审和答辩中,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表现出的能力屡获肯定,多名学生毕业论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在评选校级“十佳班集体”“十佳大学生”和“十佳优秀团干”的评选活动中,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连续多年获得殊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显现。

二、学科建设

学科是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统一体,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既有利于知识传授,又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体系。学科以发现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作为二级学科,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主要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术团队,加强学位点建设,完善学科基地建设等方式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一)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术团队

紧随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基于成都地区、四川省内融合教育师资、早期干预师资短缺的现状,结合本系、学院及校内外优势师资力量,特殊教育系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打造了“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和“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两个学术团队。通过团队成员间的跨学科合作,积极开展科研立项,寻求学术生长点,加大成果产出,提高团队专业影响力;同时科研成果又反哺教学,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1.“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学术团队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学术团队的成员包括特殊教育系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还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与小学教育专业的骨干教师,以及市级、区级资源中心的副主任及骨干教师,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现状、效果,融合教育支持体系,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该团队成员主持了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跨学科合作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与四川省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普通学校资源教室运作现状与

发展对策研究”。在融合教育师资培养方面,该团队获得中国教育学会的支持,加入“救助儿童会全纳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第二期,主持“师范生全纳教育素养培养路径研究”项目。团队成员还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的“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教研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改革试点项目”研究工作。融合教育团队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中发表融合教育相关论文约20篇。

此外,该学术团队成员也积极参与地方服务,与国家级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邛崃市教育局签订了“融合幼儿园”建设项目;与成都市部分中小学订了融合教育服务的相关项目。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承担着本地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巡回指导专家的任务,从普通教育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培训,到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建设等多方面,为特殊儿童、家长及普通学校的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服务和支持。培训与服务教师和家长上千人,指导教育教学的范围涉及60多所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2.“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学术团队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学术团队的成员包括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康复医院的院长及治疗师,持续对“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入研究,尤其是在聋儿康复、聋儿家庭抗逆力研究等方面成果颇丰。团队成员立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家庭抗逆力的探寻与实践:基于聋儿家庭的早期干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聋儿家庭抗逆力模型的探寻与建构”。在《中国特殊教育》发表《国外关于残疾儿童早期干预

中父亲参与的研究综述》《聋人父母指导聋儿早期阅读的策略研究述评》《且行且歌:听障儿童家庭抗逆力生成过程个案研究》等聋儿早期干预及家庭干预相关论文。同时,早期干预团队在特殊儿童的认知训练、语言训练、家庭教育等方面也开展了多项研究,发表了相关论文数篇。此外,该学术团队教师长期开展家长支持、幼儿教师培训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以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经过扎实的前期培育,2016年底,成都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落户师范学院,首批开设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则作为2020年新增领域,进入特殊教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序列。特殊教育专业作为二级学科,也积极响应学院统筹部署,扎实做好特殊教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同时,以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导向,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特殊教育系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术团队,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教师的发展方向,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加强学术团队中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参与度,大力引进康复学专业师资,形成良好的跨学科合作模式,优化学术团队结构;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通过对标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要求,加大建设力度,以现有研究生导师和助理导师为骨干力量,全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加和提升教育学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

(三)加强实验室与科研基地建设,为科研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上,特殊教育专业拥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学前与特殊教育实验中心”,建有西部领先的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儿童行为观察、特殊儿童诊断与测评等功能室;特殊教育学校、优质康复机构不仅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是科研基地。通过加强实验室与科研基地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以儿童评估与个训室为例,除了服务于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从事诊断评估与教育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外,也为课题研究、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硬件支持。该实验室在早期干预团队所开展的特殊儿童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相关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特教专业教师团队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等科研基地积极开展合作,如在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美术治疗实践研究”,通过与科研基地携手,积极培育高质量研究成果。

在未来发展中,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将继续秉持“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大力培育、引进领军人才,以一流专业建设,提高学科协同水平,深化国际合作,加强校城融合,打造成都大学品牌的特殊教育学校,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6.

[2]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上一篇:经营会计与企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下一篇:网络会计时代高校会计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