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区域化党建制度

2022-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制度是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社区区域化党建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社区区域化党建制度

区域化党建:社区党建紧迫而现实的命题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上海市松江区方松社区(街道)通过整合辖区资源,凝聚党员群众,大力推进“六步曲”工作方法的积极探索,分析了当前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并对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思考。

区域化党建;松江;创先争优

[关键词]

[

区域化党建,就是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统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区域化党建是基层党建工作紧迫而现实的命题,也是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深入、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方松社区(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这一新任务新要求,从街道实际出发,整合辖区资源,大力推进“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载体、夯实‘三给’做法、凸显四区联动、用好五本台账、搭建六个平台”的“六步”工作方法,着力在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中创先争优。

一、方松社区(街道)党工委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积极探索

(一)围绕“一个目标”,在促进幸福共享中推进区域化党建。方松街道是松江新城的一个新型社区,辖区面积33.81平方公里,内有松江大学城、区政府办公中心、区图书馆等机构和单位,地区呈现“高校多、政府机关多、商业广场多、在职党员多”等特点。社区(街道)党工委找准社会管理创新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整合辖区资源,凝聚党员群众,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党工委提出了一个总的工作原则,就是以服务为主,努力实现区域内党组织的“工作双向互动、力量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共享”的联动目标,并最终形成——上下联动聚成“一条心”、左右联动拧成“一股绳”、前后联动编织“一张网”、内外联动开成“一盘棋”的“区域、管理、服务一体化”工作格局,在促进幸福共享中创先争优。

(二)抓住“两个载体”,在促进社会管理中推进区域化党建。在区域化党建的推进过程中,方松社区(街道)党工委以社区党建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和居民区党员代表会议制度这两项载体为抓手,积极探索构建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2001年,街道党工委为了更好地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的作用,建立了方松社区党建共建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方松街道辖区内有关单位党组织及部分党建结对共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加。其宗旨是在社区各党组织之间加强横向联系,实行信息传递,进行工作交流,联手开展活动,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推进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目前共有成员单位33家。2004年,街道在江中居民区试点后逐步推行居民区党员代表会议制度。居民区党员代表会议是由社区(街道)党工委协调,居民区党组织牵头,由居民区内各单位党组织代表、在职党员代表、在册党员代表组成的,共同参与商议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的一种制度形式。通过“党员亮身份,奉献在社区”、“聚焦大难题,群智共化解”、“党员作表率,群众得实惠”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党员服务社区、奉献社区搭建了平台,进一步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夯实“‘三给’做法”,在促进共驻共建中推进区域化党建。2010年,街道党工委创造性地提出“给位子、给任务、给荣誉”的“三给”工作方法,进一步形成了区域工作合力。给位子,即确保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有用武之地。在社区(街道)党工委“1+3”(1指街道党工委,3指行政党组、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运行模式中,吸收规模较大的驻区单位党组织加入。在每年一次的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中,党工委要求驻区单位代表比例不低于代表总数的50%。目前,33名方松社区委员会委员中,驻区单位领导24名,占委员总数的72%。给任务,即调动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的积极性。社区(街道)党工委以共同的政治目标、共同的社区利益和共同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主动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听取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意见建议。给荣誉,即激励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更好地发挥作用。党工委坚持每年开展“松江新城共驻共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开展自下而上的民主推荐,广泛征求居民区党组织的意见。并且街道利用《松江新城》社区小报等宣传媒体,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进行专题报道。

(四)凸显“四区联动”,在促进资源整合中推进区域化党建。作为松江新城建设的核心区域,方松社区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实现松江行政中心区、大学校园区、新城商务区、居民生活区的“四区融合、联动发展”提供了极好的主客观条件,并进一步在整合组织资源、服务资源、人才资源中实现创先争优。在组织资源整合方面,深入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活动。在服务资源整合方面,逐步将学校、医院、物业企业等单位的硬件设施纳入社区共建共享,为居民区开展各项活动创造物质条件。同时街道也积极承担大学城学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任务。在人才资源整合方面,充分利用区域内人才集聚的优势,开展质量高、有影响力、富有成效的活动。

(五)用好“五本台账”,在促进党员作用中推进区域化党建。为更好地促进在职党员的作用发挥,居民区党组织接待在职党员报到时及时予以登记并建立档案,实施台账管理,详细记录在职党员基本情况、活动情况及意见建议,并为每位党员设立了“五个一”:一表、一书、一册、一评、一信(在职党员报到登记表、在职党员认领服务项目承诺书、在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册、在职党员综合评议表、在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信),激发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此外,还要求在职党员每年完成五个规定动作:参加一次夜间巡逻、提供一次专长服务、参与一次清洁家园义务劳动、为和谐小区建设献一计、参加一次献爱心捐款活动,从而形成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良好局面。同时,居民区党组织一年两次对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并及时向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反馈,对表现积极的向单位寄去表扬信给予精神鼓励。据统计,2009年以来居民区党组织共寄出表扬信1368封。

(六)搭建“六个平台”,在促进奉献服务中推进区域化党建。通过居民区党员代表会议制度,为社区党员服务社区、奉献社区搭建六个平台:团组式、建议式、岗位式、项目式、阵地式和工作室。其中团组式平台,主要以志愿组织、文化团队为主要形式,党员被选入或参与其中,协助推进党工委工作;建议式平台,通过听证会(涉及“物业费调价、停车位扩建、绿化移位”等)、矛盾协调会(涉及“噪音扰民、违章装修”等)、评议会(涉及“物业管理、社区民警、居委会干部”等)等,形成居民区工作决策;岗位式平台,以党员责任区、包干区的形式,如治安巡逻岗、文明示范岗、护绿岗等,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项目式平台,如助学、助老、助残等项目,彰显党员先进性;阵地式平台,如居民活动室、党员诉求站、居民区小报等阵地,促进党员作用的发挥;工作室,即依托党组织,培育发展党员志愿者工作室。

二、当前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

(一)在体制机制层面:对区域化党建的理解还需要深化。当前社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够强的部分原因在于自身建设上存在“软肋”现象:个别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共建党组织之间的联动缺少有效的沟通和机制制约;在联动内容和联动方式上缺少创新手段和激励措施;社区编制少、待遇低,使社区党务工作力量相对薄弱。

(二)在单位组织层面:对区域化党建的认识还需要提高。一是一些驻区单位缺乏属地意识,习惯于条条管理,特别是与居民区的结对共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地方党工委在与其沟通联动等方面尚有难度,造成党的资源不能在街道社区层面实现有效整合,党建工作不能形成强大合力。二是部分企业特别是少数非公企业往往意识不到党建工作促企业发展促企业和谐的功效,因而对党建工作缺乏热情,个别企业对党建工作甚至抱有“冷处理”态度,给“两个全覆盖”目标的实现增添了较大难度。三是少数基层党务工作者思想认识、工作方法不能适应区域化党建创新的需要,还不能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不会有效整合和利用辖区资源,不会设计党内活动载体,不会调动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在党员个人层面:对区域化党建的参与还需要扩展。一些在职党员参与支持社区党建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一是担心参与多了会增加负担,影响工作;二是担心与社区关系密切了,会变成领导、被领导关系;三是担心自己级别高,与社区打交道会降低身份与格调。归根到底是认为自己的组织关系、工作岗位都不属社区,不愿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活动,更不愿接受社区党组织的管理监督。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社区评价机制,并同时赋予居民区党组织相应职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民主评议、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等工作中,居民区党组织有审查、评价和建议权,并以此调动在职党员奉献社区、创先争优的积极性,成为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又一现实问题。

(四)在社会资源层面:对区域化党建的整合配置还需要完善。在实际工作中,要实现在街道辖区内,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在充分满足辖区内各个阶层和利益群体需求的基础上,有效形成覆盖全部社会单元(包括社区<街道>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各级政府机构等)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最终使各种党建工作资源和社会资源得以实现有效整合、合理配置,仅仅依靠社区(街道)党组织的力量,既不现实,也很难奏效,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作出制度性的安排。

三、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的思考

探索建立区域统筹、共驻共建、互联互动的党组织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区域内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共赢,才能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整体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保障机制。通过党费划拨、财政补贴、单位赞助等方式,设立区域化党建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形成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完善党务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区域党务人才库和党员骨干信息库,选派干部充实到区域党建工作一线,建立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定期到社区挂职锻炼制度;完善党务干部配备机制,适当增加街道层面党群干部编制,尝试从在职志愿者队伍中吸收兼职党务工作者,探索基层党务干部“社会化招聘、职业化运作、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的新途径。

(二)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动力激励机制。完善区域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针对性、操作性和关联性较强的量化指标体系,纳入对有关部门和党组织的绩效考核,把组织开展区域党建工作作为党组织书记的重要职责。健全联考联评制度,街道社区工作考核和领导班子成员任免,要广泛征求单位意见和建议,并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开展区域党建示范创评活动,建立常态化的“区域党建共建示范单位”、“党员服务先锋岗”、“五星级党员义工”等党内表彰制度,激励更多单位和更多党员积极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营造“赶比超”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活动运作机制。针对社区工作成分复杂的情况,着眼灵活多样,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为主,积极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活动内容和方式。针对辖区单位多,隶属关系各不相同的实际,开展各式各样共建主题活动和共建文明和谐社区等活动,激发驻区单位和群众参与区域化建设的热情;结合“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非公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在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维护稳定、服务群众工作;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类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同时,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区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和驻区单位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相互沟通、齐抓共管、合力并进的格局,给区域化党建注入新的活力。

(四)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教育管理机制。党员教育方面,制定“党员教育行动规划”,组建党员教育义工队伍,突破以支部为主的单一教育形式,结合党员职业特点、文化层次,对区域内党员进行分类联片教育,实现区域内党课共听、活动共办、骨干共育。党员管理方面,设立“区域党员活动日”,把不同单位、不同党组织之间的党员聚集起来,实现“开放式党组织生活”;建立党员信息库和信息卡,实行“党员电子活动证”制度和党员活动年审年检制度,根据党员参加活动情况即时记录;深入开展“党员认岗服务”活动,在街道和社区设立各种公益性岗位,大力引导和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和流动党员参与到“认岗服务”活动中来。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建立统一的区域党建网站,设置内容丰富的区域党建信息、网上服务窗口、网上党校、经验交流、党员论坛、网络会议室等栏目,实现党建信息资源互联互享,提高区域党建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区域化党建是党自身组织体系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体制机制的创新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管理服务效率的提升,不断提升驻区单位、党员个人的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区域化党建推动区域化联动发展的目的。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

特约编辑:古悦

作者:满媛媛

第2篇:社区区域化党建:经验、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社区党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领社区建设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一个新课题。针对当前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存在的资源整合不够、党建活力不足、队伍建设滞后和党员管理松散等突出问题,要注重从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社区党建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区域化党建的新途径。

关键词:城市管理;社区区域化;社区党建;执政基础

基金项目:2015年南宁市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调研课题“新形势下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2015NDJ004)。

作者简介:雷火剑(1985-),男,江西九江人,中共南宁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卢春伶(1983-),女,南宁人,中共南宁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当前,我国正处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日益呈现多元化、碎片化、流动性等新的结构特点,这对执行“凝聚”社会功能的组织——政党及其社会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背景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单位功能日趋分化、社会利益日益多元、组织变动频繁、成员流动日趋强烈,对执政党内部子系统的协调整合也形成较大压力,具体表现为“两新”组织及其人员难以有效管理及党组织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问题。这暴露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传统单位制党建难以适应社会转型的一面。对基层党组织而言,内外部整合功能的压力意味着其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这势必会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础。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深刻的时代变迁背景下,通过对基层党组织的体系设置和运作方式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转型,使之更顺应社会发展方向,更契合社会结构变迁,更好地实现政党内外部整合功能,既是做好转型期群众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更是保持执政党生命力及活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强化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区域化社区党建着眼于新形势、新变化,从区域化的角度谋划基层党建工作,深入探索党的建设内在规律,是创新和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重要途径。

一、社区区域化党建的特点分析

“区域化党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党组织对行政、居民区以及驻区各类组织实行政治、组织、文化等全面引导和整合,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由‘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转变,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的建设过程。”[1]社区区域化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重要领域,即在社区范围内实现党建工作区域化的建设过程。

社区区域化党建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现社区范围内党组织工作的全覆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数量逐渐增加,党员不依托单位、党组织不依托行政的现象日益普遍。区域化党建以地域为范围,扩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避免党建工作出现死角。二是提高党建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在传统分配模式下,企业、社会组织等体制外的党组织难以获得同等的党建资源配置,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不同党组织体系和党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不利于增强党内凝聚力和工作合力,也不利于党组织充分整合社会功能。社区区域化党建打破了单位、产业、行业、领域党组织的限制,合理统筹社区内各类资源,不仅有效提高了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还使社区内的体制外党组织及“社会人”党员与体制内党组织、“单位人”党员共同享受到社区内的多种资源,有利于形成两方面的合力,从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三是开放性的工作机制为基层党建注入新活力。长期以来,社区内的各类党组织建设主要局限在本系统内部,形成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不同类型党组织之间缺乏联动性,造成资源分散、难以共享,驻区党组织、党员对社区建设关心不够,参与社区党建的主动性不强,导致了社区党建滞后于社区建设的状况。区域化社区党建按照属地化管理要求,以社区为阵地,谋求辖区内单位及党员群众的“共建共享”式的发展,打破单位式党建的封闭性,实现各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合作联动、资源整合,更好地实现基层党组织整合功能的“下沉”。总之,社区区域化党建突破了传统单位式党建条线分割的局限性,构建起兼顾横向与纵向的基层党组织空间分布格局,具有参与主体更多元、工作机制更开放、资源整合及综合利用率更高的特点,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由封闭到开放、由分割到统筹发展的重大转变。

二、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1996年,为适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上海市委率先提出社区党建这一概念。随后,上海市的理念和经验在全国各地推广,社区党建也逐渐上升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2004年,中组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加强社区区域化党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要求;2009 年 11 月,时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要以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为标准,形成区域化、全覆盖的社区党建新格局。随后,全国各地围绕社区区域化党建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南宁市也于2013年2月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意见》,将兴宁区、西乡塘区等城区在社区区域化党建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推广到全市。从全国来看,各地的做法均立足本地实际,注重功能强化、机制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有力地开创了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实现组织架构区域化

全国很多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的一个共同点是“通过属地化管理重新设计党组织体系,在体制上保证以‘区域’为特征的社区治理资源的整合,为社区区域化党建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2]

上海市从2004年开始尝试实行社区党建“1+3”领导体制:①社区党工委全面领导本社区工作,下设行政党组、社区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三条线”组织体系。②党工委班子吸收驻区单位、居民区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党委成员。③在“1”领导的3条线中,行政党组由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建立,对社区内行政组织进行具体领导、协调,实现了派出机构及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合作;社区综合党委负责领导、指导、协调驻区单位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范围全面覆盖“两新”组织的党员和群众。 “1+3”的织织框架既强化了纵向领导,又突出了横向联系功能,促进了社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的形成。

同样是“1+3”工作体制,南宁市的做法则是着重强化了社区内各类党组织的横向联系与合作。①街道党组织实行“1+3”工作体制。“1”是街道大工委制,吸纳辖区内影响较大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委员,实行区域共建;“3” 是社区党组织、“两新组织”党组织和行政单位党组织,分别负责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街道机关党建工作。②保持现行党组织隶属关系和职能不变,组建非建制性的联合党组织,如兴宁区的“社区联合党委”。 ③打破条块分割,把城市社区划分若干个网格,以网格为基本单元,灵活划分党建区域,建立区域性党组织。上海市和南宁市的社区区域化党建在具体的组织设置上不尽一致,但都能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构建社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二)创新举措,构建区域化社区党建运行机制

在组织设置完成后,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及具体的举措来明确、细化相关权责,从而使区域化社区党建机制顺利运行。全国各地都普遍从制度建设的路径来构建社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具体制度丰富多彩,有组织联建、定期例会、定期汇报、双向考核、党群互动等多种制度安排,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从工作对象上看,既涵盖对人员的管理、队伍的建设,又涵盖到组织资源统筹利用,基本涵盖了组织建设的方方面面。如上海对驻区党组织和党员实行“双报到”制度,南宁市兴宁区建立的共建承诺制度、共驻共建制度等。二是从工作环节来看,涉及到社区党建工作的决策环节,又涉及到执行、监督环节。如哈尔滨南岗区通过完善制度支撑起“平等议事—联合执行—双向监管”的区域党建工作三层联合组织架构。“在议事层面,实行社区党建工作联合党工委制度;在执行层面,在社区分别成立理事会、工作站和联席会开展工作;在监督层面,聘请地区党代表、人大政协委员、驻区党员群众作为监督员,对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进行监督。”[3]三是从动力机制来看,既有激励机制,也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哈尔滨南岗区实行“轮值书记” “评议函询”和“表彰激励”等制度,“既对社区区域化党建进行激励,又进行严格的监督,真正激发了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了党建工作由“单位体内循环”向“区域外循环”的转变。”[3]

(三)突出治理导向,丰富社区区域化党建内涵

社区区域化党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应对社会结构变化后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从原先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多方参与、互动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因此,在社区区域化党建中,很多地方都很注重突出治理导向,从而回应了现实的需求,并丰富了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内涵。治理导向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如社区联建、结对共建的工作内容,大多是从社区群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都共同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安等问题入手,或者结对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注重提升服务水平。二是注重多方参与、共同建设。以贵阳市白云区大山洞社区为例,该社区通过社区区域化党建,形成了“一委一会一中心”(社区党委、居民议事会、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区治理结构。居民议事会,“由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代表社区全体居民,负责收集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并向社区党委转达。除此之外,还设立了社区‘大党委’,由社区党委成员和辖区内有影响力的单位负责人共14人组成,多方共同参与能更好地吸收各方的意见,协调多方利益,提高了社区治理的科学性。”[4]

(四)加大投入,提供坚实保障

社区区域化党建的保障工作包括人力资源保障、场地保障和经费投入保障。如“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自2007年以来,每年公开招考46名大学生居官到街道社区服务,并为每个区域党工委配备3名工作人员;加大街道社区党建经费投入,平均每年列入财政预算100万元;确保‘有场所议事’,46个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改建、扩建、共用等形式全部达到120平米以上。”[5]

三、社区区域化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社区区域化党建,积极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区域化党建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提升、执政基础巩固和干部作风转变。总体而言,新形势下社区区域化党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区党建资源统筹整合不够

新时期,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关键是形成辖区内各机关单位、企业厂矿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大党建”格局。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单位和个人参与社区党建的积极性不强、工作的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各单位之间普遍缺乏相互沟通协作的意愿,单位与社区在党员管理和服务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机制,部分单位对于社区党建工作只是口头重视,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社区党建活动中。一些单位对社区区域化党建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习惯于本单位的封闭管理,一些社区党组织也把自己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狭义社区党建”的范围内进行,把辖区内的各个单位排除在外,导致了社区党建和单位党建相互游离、平行推进的状况,没有把统筹协调、促进区域内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放到应有的位置给予重视。社区区域化党建在建立完善社区和社区内单位协调互动机制方面还是很缺乏的,还不能真正实现区域化整体推进的效果。

(二)社区区域化党建活力不足

积极参与社区党建,是在职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但是因为在职党员的组织关系在单位,社区对在职党员的管理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社区出现了大量新生经济组织和新生社会组织,这些新生组织在隶属上相对独立,党组织在这些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比较薄弱,党组织生活不能正常进行,这对传统的社区党建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虽然新时期各级党委对非公经济和新型社会组织党建非常重视,通过联合党建和指派基层党建指导员等多种形式加强非公经济和新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但是总体效果仍不明显,新型组织的党建活动仍然不能做到定期正常开展,导致新型组织党建工作推动乏力,效果不明显。

(三)社区区域化党建队伍建设滞后

社区区域化党建队伍必须以当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社区党建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是首要任务,一些社区党建人员对自身的职责认识不清,对社区党建的根本目标和要求不清楚,对社区党建的相关理论理解不透,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不够,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尤其是对新形势、新任务缺乏足够的思考,导致社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工作手段单一,创新意识缺乏。另一方面,保障力度不够也制约了社区区域化党建队伍建设,比如,社区开展基层党员培训辅导需要订阅相关的学习资料,需要相应的学习场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党组织生活,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党建工作重心下沉,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由单位向社区转移,社区的负担越来越重,但社区在承接职能的同时并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四)社区党员管理形式单一

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大批单位党员转变为社会党员,社区党员在人数上陡然增加,构成上也愈发复杂,党员的流动性加大,社区内的转业复员军人党员、学生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的比例大幅提高,这对社区党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一些从企业退休的老党员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参加社区党组织生活力不从心。还有一些党员因为工作原因流动性大,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再加社区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对流动党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一些党员对于社区党组织活动抱着应付态度,参加活动的动力不足,从而使社区党组织活动流于形式,起不到管理服务基层党员的效果。另外,基层党组织工作理念还没有彻底转变, 对新形势新任务适应能力不强,在团结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的管理服务上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对策建议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流动党员不断增多,传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和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与当前党建要求不相适应的背景下,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关键是要建立起单位党建与区域党建的互促机制,积极推动社区党建由点向面延伸,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一)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要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完善社区党组织内部的学习制度,除了做好“三会一课”的学习,还要结合当前新形势新挑战更新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通过积极开展党建活动,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纪律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社区党组织要开展好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努力把中央的各项重大决定部署落实到基层。同时,社区党组织要经常性地组织社区党员开展各种社区服务活动,通过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社区居民自治带好头,激发社区居民的政治热情。社区党组织要发挥好思想上的引领作用,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争取思想阵地,为社区区域化党建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要根据当前社区流动党员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组织设置,在巩固传统建制党组织的基础上,加强新型非建制党组织建设,改变传统单一的纵向党建模式,大力发展横向的职业、兴趣、年龄等条块化的党组织。另外,要全力打造党建工作联席会这一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立健全市、县区(开发区)、街道、社区四级党建工作联席会,实现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整合,使社区党建由服务内部党员向服务社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拓展,真正建立起全方位的社区区域化党建格局。

三要实现区域内的共驻共建。“在现行党组织隶属关系和职能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地域相邻、产业相联、利益相关、工作相促的原则,在社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等各领域各类型党组织之上组建非建制性的联合党组织。”[6]社区联合党委要在打破条块分割、层级管理的限制的基础上,积极搭建联系沟通的平台,推进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实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的目标。

(二)健全社区区域化党建的保障机制

一要落实运行保障措施。以社区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充分整合社区“两委”干部、社区工作者、党建工作组织员、党建工作指导员、大学生助理等人才资源,创新选任机制,实行专业化培养,切实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为社区区域化党建注入强劲动力。采取财政拨付、党费补充、社会筹措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解决工作经费。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整合各项基层组织建设经费,实现资金统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经费以奖代补制度,对区域化党建工作推广成效显著的地方或单位,要按年度给予一定经费奖励。同时要充分利用党建信息平台、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构建起全天候、广覆盖的管理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党组织在虚拟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信息化条件下管理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二要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考评机制。要结合社区党建工作实际科学量化考评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党建工作考评机制。各级党委要把社区党建情况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责任制的考核范畴,把党员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表现作为组织考评党员的重要方面,把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的情况作为参与各类评比的重要指标。市直部门单位党委(党组)要把本系统、本行业单位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情况作为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主动征求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同时,要将单位及个人参与社区党建情况纳入全市各级先锋示范系列的创建及考评中。

(三)在服务中提升社区区域化党建水平

一要结合社区实际和党员特点,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社区党员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和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机制。坚持社区党员服务群众的承诺制度。通过社区党组织定岗、党员认岗和群众评价的方式,提高党员服务社区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党员服务社区的范围和水平。“结合社区群众的实际需要和社区党员的职业特点、特长爱好等组建不同类型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扶贫济困、环境整治、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党员志愿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志愿服务,树立社区党员的良好形象。”[7]

二要积极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提升服务时效。可以采取支部组织联系,党员与群众结对的方式加强党员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实现“群众有困难党员第一时间帮扶、群众有纠纷党员第一时间调处”的效果。结合社区实际设立意见信箱,开通党员服务热线,积极建立便民网站、QQ群、微信群等现代联系方式,不断拓宽服务沟通渠道。党员服务群众的效果要由群众打分,坚决杜绝表面文章和花架子情况,用实际工作效果赢得群众拥护。“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收集社情民意、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党员服务活动,坚持开展“方针政策讲一讲、邻里纠纷劝一劝、有了困难帮一帮、生病住院访一访、不良行为管一管、文体活动乐一乐的‘六个一’活动,让社区居民真正享受到社区党建的丰硕成果。”[8]

三要联合社区其他各类组织共同做好服务工作。各类新型社会组织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社区区域化党建可以利用的一个重要资源。社区党委要支持各类新型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联系群众、反映民意、扶贫济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形成以社区党委为主导,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体系。“要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力、切实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规范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巩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注意提高其他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9]

(四)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党员是开展社区党建活动的主体,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是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基础性工作。当前,要从实际出发,认清社区党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径。

一要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教育,提高社区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使其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区党建提供强大动力。“整合、优化、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资源配置结构,着力把党员培养成群众意见领袖,把基层群众领袖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群众培养成为基层党组织骨干,把党员作用发挥到引领团体成员、一线群众中去,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社区党建工作中来。”[7]对离退休老党员要注重开展保持革命晚节和发挥余热的教育,动员他们多为社区发展提建议,多出谋划策。对流动党员,主要进行道德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对下岗失业党员,要注意开展对国家改革政策的学习,使他们下岗不失党性原则。对单位在职党员,主要是要加强对“社区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增强他们参与社区党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不断增强社区党建活动的生动性和吸引力,积极树立正面典型,鼓励先进,弘扬正气,提高社区党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二要加强对社区党员的规范化管理。当前社区党员大致可分为五类:社区在册党员、离退休老党员、下岗流动党员、单位在职党员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员。“社区党员结构复杂,要求社区党组织在党员管理上要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党员联络站和服务站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把比例较大的离退休党员、单位在职党员和下岗流动党员作为工作重点,按照不同年龄、职业和专业特长进行分类管理。”[4]随着改革的深化,下岗流动党员大幅增长,对下岗流动党员的管理成为当前社区党建的一个难点,社区党组织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下岗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有条件的社区可尝试设立下岗流动党员服务站,并派专门人员负责管理,摸清情况、完善信息、加强服务,使之学习不间断、思想不落后、组织不脱节,发挥他们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梁妍慧.区域化党建与加强党对社会的领导[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中共鼓楼区委组织部课题组.“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的路径探索——南京市华侨路街道“公民社区”建设的实证分析[J].唯实,2012,(4).

[3]刘志成.关于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学理论,2012,(2).

[4]李卓莉.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新型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研究——以贵阳市白云区大山洞社区为例[D].天津大学,2013.

[5]高红霞.城市社区党建区域化模式的研究——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为例[D].内蒙古大学,2012.

[6]陈新光.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路径和方法[J].党建创新,2014,(2).

[7]江涛.新时期推进区域化党建的基本途径[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5).

[8]许华.区域化党建工作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学习月刊,2011,(2).

[9]姚志文.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今日浙江,2008,(8).

【责任编辑:张晓妍】

作者:雷火剑 卢春伶

第3篇:依托党建平台创新社区区域化综合管理

[摘 要]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不断赋予“凝聚力工程”新内涵,不断优化社区综合管理格局,创新社区综合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社区综合管理活力,深入开展组团式服务,推进项目化服务,从过去关心少数弱势群体向关心多数人的公共利益拓展;从物质关心为主向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拓展;从发挥党员个体作用向发挥团队影响力拓展;从党组织一家做向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拓展;从面对面走访向构建协调利益关系的机制拓展;从运作活动项目为主向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拓展。

[关键词]党建平台;区域化;综合管理;创新

[

在上海市长宁区被中央综治委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之后,华阳街道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充分运用“凝聚力工程”的群众工作优势,探索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延伸管理,着力解决社会管理难点问题,不断探索社区区域化综合管理模式,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动员组织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做到全覆盖了解人,全过程关心人,全方位凝聚人。

一、整合资源,提升功能,优化社区综合管理格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着眼于社会治安管理向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转变的形势任务,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为突破,探索长效常态机制,不断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能。

(一)整合资源,完善社区综合管理共治机制。依托社区(街道)党工委“1+3”的运作模式,搭建平台、创新载体,从体制内向体制外,从区属向区域拓展,动员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坚持社区“三会”运作,通过区“凝聚力工程”学会社区分会、社区党建工作会议和社区代表大会(下设综合治理、城区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发展四个专业委员会),推进社区各方参与社区“三性”事务,增强各方协同,促进社区共商、共议、共治。完善区域化综治组织体系,健全“社区、小区、街区”三级网络。在社区,优化调整社区综合治理委员会,吸收驻区单位、“两新”组织作为成员单位,共同维护地区内安全稳定。做实综治委领导下的社区综治工作中心。在小区,建立21个居民区综治工作站,健全“中心—工作站”两级网络。在街区推进综治工作向楼宇、向商圈拓展,并且建立楼宇综治工作点11个。在中山公园商圈探索完善平安创建联席会议机制,发放商圈平安建设服务手册、建立商圈平安建设公约,发动商圈单位共同打造平安商圈。

(二)整合平台,促进“五大中心”有效联动。在系统梳理街道科室职能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协调、联动处置的原则,以信息化系统为支撑,建立涵盖服务协处、监控管理、分析研判、事务协处、应急指挥等主要功能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联动平台,通过项目“一口式”受理、处置“流程化”规范、人员“预案式”绑定、舆情“科学化”分析,实现社区“三个中心”与党员服务中心、综治工作中心之间的有效联动,推进管理和服务相融、应急和常态并重,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效能。

(三)整合职能,着力做实综治工作中心。将社区综治工作中心作为社区综合管理的重要载体,实行实体化运作,做到机构设置上“合”、日常管理上“统”、职能整合上“联”。一是扩建中心,实现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人口办、禁毒办等11个部门、相关协管队伍和社会组织工作室的集中办公,并将社区综合服务管理联动平台的实地位置设在综治中心内,突出综治中心在社区综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促进整合,按照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人员联管、平安联创的工作目标,不断完善组织架构,按照功能运作的原则,设立“四室”,即信访调解室、人口管理室、公共安全室、联动指挥室,实现对综治办、司法所等街道科室、行政执法力量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三是规范制度。按照业务统筹谋划、人员统筹管理、经费统筹报批、应急统筹调配的要求,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议事例会、首问责任、督查督办、检查考核等制度,加强对中心工作队伍的统一管理和考核,将综治工作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落到实处。

二、服务为先、动态管理,创新社区综合管理机制

面对开放、动态的社会环境,社区综合管理必须建立在对区域内人、地、事、物、情和组织等信息全面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动态管理为理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提高及时处置和有效服务能力。

(一)注重分类服务,优化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机制。开发电子走访日志系统,健全组团式走访制度,以居委会干部、社区民警、综合协管员、各类社工、志愿者等服务力量组成的走访团队,以居民小区“块”为单位,实现对居民的普遍走访。在普遍走访的基础上,坚持“在走访中采集,在受理中补充,在应用中完善,在服务中更新”的人口信息采集理念,完善社区实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从户籍人口向实有人口拓展,开放实有人口基础数据库,实现与信访救助联动系统、CCPM党员电子身份认证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关联共享。

(二)注重动态管理,健全公共安全长效预防机制。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基础上,开发公共安全电子巡查日志系统,由原市容管理设施向社区安全物防技防设施、消防安全设施拓展,确定了重点单位、小区门卫室、监控探头、水喷淋、灭火点等为首批安全巡查项目,并通过整合专业行政执法队伍、居委会干部、相关协管员队伍、物业管理队伍和平安志愿者等力量,建立对影响社区公共安全的隐患源、安全点、重点部位定期巡查、自我发现、即时处置、及时反馈的社区安全运行长效机制。

(三)注重社情民意,健全社区稳定预判预警预案机制。建立舆情中心,注重信息收集、分析、评估等功能。通过来信来访、电视报刊、社区热线、门户网站、监控设备、华阳微博等媒介,加强对治安热难点问题和各类不稳定情况信息采集收集。建立健全“日处理、周汇总、月分析、季评估”制度,对社情、民情、舆情、网情加强分析研判、预警通报和应急处置。对社区内重大项目主动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风险应对措施,努力做到从源头上预防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

三、广泛动员、各方参与,激发社区综合管理活力。

依托区域化大党建优势,围绕社区动员、社团参与、社会运作,把群众工作触角从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引导各方共同融入社区,实现共建共享,增强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动员力、凝聚力和活力。

(一)搭建“凝聚力工程”学会社区分会等平台,发挥社区单位共建作用。通过分会运作搭建社区单位参与社区综合管理的平台,动员其参与创先争优、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创新社会管理等重点工作。

(二)创新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区等载体,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功能性作用。依托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区,在提供需求调研、政策研究、项目培育、人才培训等综合服务和公共支持中,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扩大社会参与。

(三‘ )健全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机制,发挥党员、骨干示范引领作用。依托长宁虹桥志愿者网站,发布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平安服务等志愿者。坚持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总队运作,组织社区单位、行政组织、居民区党员每年集中举办四次大型服务活动。

四、大走访,全参与,项目化,深入开展组团式服务

从宣传动员到构筑网络,健全完善组团式服务的网络体系。根据小区的分布情况,以现有的块作为走访和服务群众的单元,21个居民区共划分成141个责任块区,同时,组团式服务与楼组党建相结合,形成“街道——居民区——块区——楼组”的服务网络。

(一)“大走访”从居民区延伸到企业

把走访从居民区延伸到“两新”组织、延伸到驻区单位,通过走访服务企业,同时也通过走访宣传组团式服务,凝聚起组团式服务的力量。

以电子日志为抓手进家庭。街道开通了电子日志系统,要求居民区干部以块为单位,通过每天下块走访居民家庭,重点做好残疾人、独居老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员、刑释人员等重点人群的走访工作,走访日期、走访人员、被访者基本信息、提出的问题、反映的诉求在线记录。做到“三清”,即楼组情况清、居民家庭情况清、居民需求清。居民区干部如在走访中发现问题,在电子日志记录后,通过系统直接上报到书记主任、机关职能科室,责任人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反馈,从而规范工作的流程。

以党群工作者为纽带进楼宇。以社区党群工作者为主,居民区书记、社区工会、妇联、团工委等参与,走访楼宇“两新”企业,“两新”企业中发起“六个便利联盟”,将“健康、送餐、交友、学习、法律、融资”送进楼宇,同时,把“两新”党建和居民区党建相结合,推动组团式服务工作。

以“凝聚力工程”学会华阳分会为平台进单位。在分会运作中,为分会全体会员单位指定了1名街道定向联络员,明确规定《联络员职责》,设计《会员联系服务手册》,本着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理念,为会员打造了“一人一册”,内容包含《会员概况》、《工作日程》、《走访记录》、《供需库表》等。街道联络员根据服务手册的内容保持经常性走访、经常性沟通,确保分会单位与社区间常来常往。

(二)“全参与”从党组织到全社区

组团式服务开展后,以区域化大党建的优势,积极动员各方,从党组织一家做,到在职党员、“两新”企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社区各方形成组团式服务的工作合力。以“两个主动报到”为契机,制作《党员特长和资源征询单》,向每位在职党员征询服务项目,注意挖掘一批有职业特长、专业优势、乐于奉献的在职党员,形成党员服务项目库,针对居民的特殊需求提供服务;以“百企帮千家、百楼凝千家、百队连千家、百事惠千家”的精神为主题,进一步整合资源,动员驻区单位、“两新”企业、社会组织、行政机构等参与组团式服务。

五、从公共服务到个性服务,开展项目化服务

以公共服务和个性服务相结合,形成服务项目化。公共服务以针对不特定人为主,提供服务延伸到块区。个性服务以征询式为主,针对特定人的需求提供服务。

(一)大力推进公共服务

党员服务中心通过接纳和调配资源,从人、财、物等方面为组团式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将各类资源延伸到块。开设了“36512”接待承诺,通过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及45个党员服务站点、“十大接待日”、“十个志愿者工作室”等党建工作项目,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化为党和政府的实事项目。依托“一组两委”的组织体系,举办“困难党员体检”、“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整洁、送欢乐、送温暖”等活动,全面满足社区党员群众的需求。在“凝聚力工程”分会中推行项目认领,依托社会力量实现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常态化、规范化”。

(二)开展个性化服务

块长通过走访了解居民的需求,根据需求,由居民区党组织整合辖区内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单位、在职党员的资源,根据不同居民的需求提供菜单式个性化服务。如老年协会的“心铃之约”“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互助”,华一居民区的党员志愿者工作室“法官信箱”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服务,华四居民区的在职党员路杰的“爱心聆听工作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只要居民群众有需求,他们就针对群众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用于记录走访情况的电子日志,以街道实有人口库为基础,居委会干部在每天走访的同时,不仅掌握居民的需求,还在第一时间掌握动态的居民信息,及时维护更新“实有人口”库,日走访成为信息之源。针对居民反映的问题、居民区内存在的矛盾,我们对社区综治工作中心、综合服务管理联动中心进行功能整合和流程重塑。着重提升服务协处功能、舆情处理功能、监控管理功能、事务协处功能、应急指挥功能五大功能,完善领导包案、接访下访、基层信访调解等制度,探索疑难信访矛盾化解方式方法,推进对人、事、地、物、情、组织的大排查,构建了情报信息一口报送全覆盖的大情报网络,完善街道与区应急办、应急联动中心等部门联动的大应急机制,实现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大预防管控,构建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的“大调解”格局。

(四)寓自治于服务之中

华一居民区的“1+6”议事会,反映社情民意、协商居民区事务、探讨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案,居民们参与“雏鹰驿站”、“法官信箱”、“金谷点评台”等议事会中的载体,民主自治管理有序而有活力。通过它的引领,各居民区又动员居民骨干组建了如华四“乐邻下午茶”“芝麻开门博思堂”、西一“闲聚同乐园”、姚家角“汽车间居民议事会”等新型组织,既服务了居民,又推进了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依托党建平台,加快创新社区的区域化综合管理,社区百姓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在此过程中,社区要进一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不断探索创新社区区域化综合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新载体,多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有感受的好事实事,立足民意,关注民情,解决民忧,赢得民心,力求在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中有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

特约编辑:古悦

作者:祁程

第4篇: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

王绍志

2010年第2期 ——党的建设

硚口区是武汉市老工业基地和小商品集散中心,辖区单位多,党建工作任务繁重。近年来,我们从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共驻共建机制入手,大力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初步形成了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一、健全组织运行体系,搭建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近年来,硚口区着眼于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整体性,从区域化的角度总体考虑区域内党组织的设置,探索出三种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一是在宗关街辖区,构建以优势社区带动周边社区的“1+X”党建工作新模式。将地域相邻的双墩、井南等5个社区联合起来,建立大党委体制,社区党委负责对直属党支部、直属党员统一管理、统一经费调度、统一工作部署、统一开展活动、搭建起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二是在汉正街辖区,设置三级组织网络,构筑“1+4+X”区域化党建组织模式。“1”即汉正街区域党工委;“4” 即在汉正街党工委领导下,组建行政党组、社区党委、市场党委、综合党委;“X”即汉正街行政党组、社区党委、市场党委、综合党委下属的汉正街地区各类基层党组织。通过三级组织网络,实现汉正街地区组织网络全覆盖,基层党建工作一盘棋。三是在韩家墩街辖区,构建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党建联建工作模式。6个社区党委实行交叉任职,物业服务企业经理和业委会主任兼任社区党组织成员。建立由社区党委牵头,辖区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联席会。通过社区党建联席会这个平台,全面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

二、完善共驻共建机制,发挥党组织党员作用。硚口区委明确提出:辖区单位要自觉接受驻地街道社区党组织协调,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搞好服务,加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的联系,并通过开展街道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各单位“党员教育联管、思想工作联做、普法教育联抓、社会治安联防、社区环境联治、公共设施联造、困难群体联帮、社区文化联办、社区文明联建、和谐社区联创”等“十联”活动,促进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同时,在全区面上大力实施“在职党员进社区”行动,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社区党组织根据居民群众需求设置了20多个社会公益岗位供在职党员自愿认岗。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将在职党员进社区的表现纳入年终民主评议党员内容进行考核。

三、强化组织保障措施,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为加强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硚口区建立健全区委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了11个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130个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和130个党员代表议事会,并分别制定协调议事程序、目标要求和制度章程,构建起区、街和社区三级协商议事网络。区委组织部每年下拨一定数量的党建工作经费用于支持区域化党建工作。同时,按照“大党建”的工作要求,把群团工作纳入区域党建工作,采取组织上带、思想上带、工作上带等形式,整合区域内群团组织资源,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做好区域内各类组织的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力量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形成党建带群团建设、群团建设促党建的局面。■(作者系中共武汉市硚口区委书记)

第5篇:创新社区党建机制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社区党建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水平,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不断创新,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就如何加强基层社区党建工作,如何进一步开展社区党建创新,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山东泰安市委党校副教授郁立强。

为有效解决社区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与社区建设新任务的矛盾,破解社区和区域党建条块分割体制下的属地管理难题,右江区立足实际,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以龙景街道七塘社区、百城街道文明社区和东笋社区为试点开展“区域党建,同争共创”活动。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深化管理服务,积极构建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使社区党建活动由相对独立向融合互助型转变,逐步形成了以社区联合党委为核心的“事情共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发展共有”的社区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成立联合党委,选准社区党建工作切入点,打破社区条块分离的传统格局

突破行政级别、行业地域限制,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和驻社区部分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社区联合党委,班子成员一般为15~17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5人,通过召开全社区(包括驻社区单位)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联合党委的主要职责是讨论和决定社区建设与管理、发展与改革等重大问题,领导和组织各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社区建设。联合党委直接受街道党工委管辖,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联合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驻区单位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即既归联合党委管理又属本系统单位上级党组织管理。驻区单位党员也实行双重管理,既归联合党委直接管理,也归所属的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管理。联合党委班子成员由街道党工委行文任命,从而初步构建起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联合党委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社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为社区党建工作“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局面的形成,为“区域党建,同争共创”活动的顺利推进夯实了组织基础。社区联合党委的成立,使辖区单位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由配角变为主角,工作由“无责”变为“有责”,实现了社

区事务一起议、活动内容一起定、发展成果一起享,极大地调动了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积极性。

二、推进资源共享,筑牢社区党建工作支撑点,改变社区“单兵作战”的运行模式

紧紧围绕“发展共推、文明共创、事务共管”三大目标和原则,在试点社区搭建三大平台,探索建立社区资源共享新机制。一是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坚持把服务居民作为“区域党建、同争共创”活动的基本立足点,整合原来社区“两委”办事窗口和驻区单位部分服务窗口及人员,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开设了民政、党务、卫生、计生、居家养老、就业援助、法律诉求与调处、民情专递7个服务窗口,运用居家养老“一键通”、电子警务监控等服务手段,搭建了社区事务共管的有效平台。二是搭建结对共建平台。充分发挥联合党委协调作用,组织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组织驻社区单位党员与社区居民党员进行联动联创。各党组织和党员结对子后,积极依托自身优势,开展联建联创活动。三是搭建共驻共建平台。社区联合党委在各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创新搭建了服务居民生产生活的载体平台。

三、发挥党员作用,把握社区党建工作结合点,转变社区“单一封闭”的活动方式

为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8小时内外”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试点社区的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了“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在岗位”的“三在”管理服务活动。一是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联合党委在建立社区居民档案,发掘社区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个人特长和服务意向等情况,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划分党员责任区。东笋社区联合党委还从驻区单位中聘请了15名“社情民意专递员”,建立完善了联合党委与居民群众之间对称互通的信息渠道。二是开展“社区主题活动日”。在深入开展“双带双促”(党组织带动社会组织,促进自我管理;党员带动群众,促进自我服务)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日”活动。三是通过爱心储蓄银行存储爱心。依托“志愿者服务站”设立爱心储蓄银行,以“志愿服务时间”为主要经营业务。以家庭为单位,凡是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居民都可以到“银行”“开户”,领取“爱心储蓄存折”。从而在自己有需求时,也可获得通过接受他人的免费服务来支取一定服务时长的权益,促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对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实行“星级制”管理,银行式储备,切实提高了志愿服务实效。

四、实施网格管理,把握社区党建工作着力点,消除社区管理服务的“空白地带”

着眼于解决“社情民意不明了,服务管理不到位,诉求渠道不畅通,矛盾化解不及时”的困惑,引入网格化的先进理念,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将试点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把农村、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党建资源全部纳入网

格化管理。同时,建立党建网格化分片包干责任制,成立了由社区干部、普通党员、居民代表、大学生村官、社区党建组织员组成的管理服务团队,由服务团队成员各自包管联系服务本网格内5至10户普通群众,开展“组团式”服务。选派了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网格管理责任人,做到“包组建、包管理、包服务、包教育、包提高”,实现了基层服务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在七塘社区建立南大和江夏2个流动党支部,成立福州街第一流动党小组和福州街居民党小组,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五、建立健全制度,夯实党建工作的根本点,促进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

从制度建设入手,激发了社区共建合力,积极推动社区“区域党建,同争共创”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是推行社区联合党委书记每周1次接待群众、班子成员每年2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三项制度”;二是健全社区联合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工作例会制度、联考联评制度;三是推行双向反馈制度,即由社区党组织定期将在职党员在社区的真实表现情况登记在反馈卡上向其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所在单位党组织签注意见后再反馈给社区党组织,并将反馈结果纳入党员年度考核和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作者系中共百色市右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第6篇:推动区域化党建,引领幸福社区建设

莫斯台街道友谊社区坚持把党建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功能升级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为导向,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辖区企事业单位、党员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双向互动、资源共享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区域联建党务共议,建“红色家园”。整合辖区行政事业单位、国私营企业支部等党建资源,并组织个体工商户建立“联合商会”推行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议事协调机制;吸收支部直管党员、在职党员以网格为单位建立党小组,设置网格长、党员中心户,加强党员辐射带动,建“红色家园”。

党群联动政务共商,享“乐活党建”。友谊社区重视抓自治组织发展,利用自治组织特有的思想辐射优势及社会人才优势助推社区党组织建设。通过指导“草原情民族艺术协会党支部”、“摄影家协会党支部”完善党建工作,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传播党的精神;组建“石俊清正能量工作室”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建立“老包调解室”“大家有话说议事室”帮助社区化解矛盾纠纷,并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推动区域党群融合互动,享“乐活党建”。

政企联手事务共治,筑“和美社区”。以社区党支部为平台支撑,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契机,联合企事业单位开展“八进楼宇”联动服务,通过结对社区独居老人、困难学生,定期开展环保志愿活动、健康知识讲座、出资美化小区环境、协力整治小商铺食品安全等工作,实现三个转变,即变群众“找上门”为党员“走进门”;变服务“单打一”为服务“全方位”;变民情“单行线”为民情“多车道”,筑“和美社区”。

资源联享互利共赢,育“成长热土”。根据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特点及资源优势,梳理出政治、工作、生活、公益、文化、环境等六大类资源清单,搭建组织服务资源联动平台,并创新服务载体,强化“三位一体”党员管理,采取党员积分制、党组织评星定级管理,组织社区自管党员、在职报到党员认领志愿服务岗位,拉出清单、排出班次、明确任务,将组织生活与社会服务、居民需求有机结合,育“成长热土”。(友谊社区/陈傲)

第7篇:创建党建示范社区相关制度

在职党员登记报到制度

一、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在接受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教育、监督、管理的同时,八小时以外自觉服从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积极带头参加社区党组织各类活动。

二、社区党组织负责社区在职党员的登记工作,要在深入调查、了解在职党员的个人资料和居住地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在职党员名册。

三、在职党员在规定时间内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并如实填写《在职党员登记表》,以备工作联系和监督管理。

四、社区党组织要本着简便、业余、实效、适度的原则,在不过多增加在职党员负担的前提下,根据在职党员的年龄、身体、家庭和职业特点等情况,因人而宜,及时、合理确定其在社区建设中的工作岗位,明确职责、任务和要求,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及工作之余,通过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在职党员因工作、居住地发生变化离开社区党组织的,应及时向社区党组织报告,社区党组织应对其去向进行详细登记,并督促其到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重新履行登记报到手续。

在职党员活动情况通报制度

一、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等活动情况,一般由社区党组织每年度通报一次。

二、社区党组织适时对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将在职党员在社区活动表现情况,向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反馈。

三、通报的内容

1、在职党员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协助社区党组织做好居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带动居民党员共同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情况。

2、在职党员在带头宣传党的政策,带头参与社区服务,带头帮助困难家庭,带头协调邻里关系,带头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情况。

3、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的廉洁自律状况和思想、作风和生活情况。

4、在职党员带头引导居民党员认真执行党的决议,忠实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

6、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情况及其他需要通报事宜。

四、社区党组织要对参与社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社区在职党员适时给予通报表扬及向单位直属党组织反馈,对于表现一般的或起反面作用的在职党员给予通报批评。

在职党员活动定期反馈制度

一、社区党组织要本着对组织和党员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

三、社区党组织如遇重要情况或发现在职党员在社区中有突出表现或不发挥作用等情况,可随时进行反馈。

四、在职党员表现情况反馈材料,不宜由在职党员个人携带的,由社区党组织与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直接联系。

五、在职党员是单位主要领导的,其社区表现情况,由社区党组织向在职党员上级党组织反馈。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报送相关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六、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情况,由所在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沟通、协商后,如实向本人反馈。本人也应在年度单位党组织生活会上主动汇报社区建设的表现情况。单位党组织可视其具体情况给予表彰或批评教育。

考察党员干部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

一、社区内各级党组织在选先评优、民主评议党员、提拔使用干部等方面涉及考察工作时,必须征求社区党组织对被考察对象的意见。

二、社区党组织必须如实反映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廉洁自律、思想、作风和生活等方面情况。

三、考察采取个人述职、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查阅在职党员社区活动记录、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听取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有关党组织及广大居民群众意见的方式进行。

四、考察结束后,在与街道、社区党组织沟通情况的基础上,形成考察报告,做出综合评价,报送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

五、综合考察情况要通过内部通报或个别反馈方式,及时向职能部门、有关单位和被考察对象进行反馈。

六、考察结果作为党员干部评先选优、民主评议、公务员年度考核、提拔使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社区党组织认定为不称职的干部不能作为评优、提拔的对象。

七、对考察中发现有突出问题的党员干部,由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对其进行谈话诫勉,加强教育,指出不足,限期整改。

社区在职党员定期例会制度

一、在职党员例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临时召开。

二、在职党员例会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召集、主持。例会的内容一般应提前2—3天通知与会人员,以便做好充分准备。

三、在职党员例会的主要内容

1、政治理论学习,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

2、通报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活动情况,总结介绍社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学习先进典型、先进人物事迹。

3、分析和研究在职党员的思想作风建设情况,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

4、征求在职党员对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建议和措施,探讨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第8篇:社区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为保证市、区委、街党工委社区党建工作方针、政策、任务的落实,提高社区党组织有关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督查原则

1、日常性督查与阶段性重点督查相结合。

2、常规性督查与专项工作督查相结合。

3、检查指导与听取社区党组织、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相结合。

4、督查考核与社区党建工作总结、理论研讨相结合。

二、督察内容:

1、市、区委及街党工委社区党建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度落实情况。

2、市、区委及街党工委重要会议、部署及临时交办任务的学习、贯彻、落实情况。

3、重点工作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

三、督查方法

1、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街党工委主要对社区党(总)支部进行督查,社区党(总)支部对所属党组织进行督查。

2、每季、半年、年社区党(总)支部例会日为定期督查日。

3、对重点工作、临时交办任务视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

4、督查以听汇报、查资料、座谈、走访等形式进行。

5、街党工委办公室、组织科为督查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视情况邀请街有关部门参加。

四、有关要求

1、各社区党(总)支部要对涉及面广、时效性强的重点工作,按上级的有关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2、各社区党(总)支部对党建工作要做到年有设想、季有计划、月有安排,并做好日常工作记载和总结。

3、督查前,被督查社区要按要求认真做好文字材料、有关资料、参加人员等准备工作。

第9篇:东路社区党建工作制度

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决定,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完成社区担负的各项任务。

2、领导社区自治组织和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法律、法规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3、加强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4、组织、协调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对辖区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实行政治领导。

5、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6、做好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7、密切联系群众,搞好社区服务,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社区党支部议事制度

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社区党总支决策的制度化、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议事和工作效率,正确领导和实施社区发展规划,特制定本制度。

1、社区党总支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议事会,特殊情况时,可以临时召开。

2、会议时间和议题应于会前1-3天确定并通知与会人员。

3、会议由社区党总支书记负责召集和主持,特殊情况下可委托总支其他成员召集和主持。

4、根据会议的内容和需要,社区党代表和居民代表可参加会议或列席会议。

5、议事范围:传达学习各级重要文件、指示和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具体意见和措施;安排部署社区党建、文化、卫生、治安、服务等重要工作的任务目标和措施;其他重要事项。

6、社区党总支议事会决定的事项和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并安排专人作好记录,整理归档。

社区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

党支部书记在党的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按照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的决议,负责主持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具体职责是:

1、组织发动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决议,保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研究安排支部工作,将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支部委员会、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

2、认真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掌握党内外思想动向,做好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社区居民群众和社区日常事务中去。

3、负责召集支部委员会、支部党员大会,组织检查支部的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的问题和反映,按时向支部党员大会和上级党委报告工作。

4、经常与各委员及同级行政领导保持密切联系,交流情况,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抓好支部委员会的学习,按时召开支部委员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

社区党支部组织委员工作职责

1、提出加强党建工作意见,拟订组织工作计划,掌握党组 织的活动情况。检查和督促各党小组过好组织生活。

2、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协助支部书记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小组和争做优秀党员的活动。搜集和整理支部、小组和党员的先进事迹,及时向支委会提出表扬和奖励的建议。

3、负责对入党对象的培养、预备党员的教育和考察工作,制订发展党员规划,提出发展党员的意见,具体办理接收新党员手续,按时办理预备党员的转正手续。

4、做好改选、补选支委和选举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代表的组织工作

5、负责党员管理和统计工作,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按时收缴党费,定期向支委会和全体党员公布党费收缴、使用情 况。

社区党支部宣传委员工作职责

一、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了解党内外的思想动态,提出 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拟定和提出学习计划的建议,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内外形势。

二、组织干部、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出组织干部、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的计划,经党支部讨论通过后,会同组织委员、纪检委员加以实施。

三、物色有一定宣传能力的骨干,组成一支宣传队伍。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弘扬在社区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的人和事。

四、指导、协调本社区各项工作;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积极开展科普、健教、文化学习活动,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

社区党员管理制度

1、 社区党员应当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按照社区党组织的部署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社区的各项工作。

2、党员应该参加支部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按时参加“三会一课”,过好组织生活,因事不能参加的党员,事先必须请假。党员必须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在各项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社区党组织要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参加学习培训,主要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政治理论、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和业务技能学习,做到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效果明显。

4、社区对党员实行登记建卡管理,党员因工作变动等原因流动时,必须及时按规定做好组织关系接转。

5、党员必须按中组部文件规定自觉按月足额缴纳党费,特殊情况时不能超过3个月。

6、社区内单位在职党员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党组织要定期把在职党员在居住社区的表现情况向其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

7、社区党员必须按规定参加支部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活动,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8、党员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缴纳党费或不参加组织生活,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经支部大会讨论决定,进行组织处理。

“三会一课”制度

“三会一课”是指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教育。

1、支部党员大会每季不少于一次,根据工作需要,提前或适当增加大会次数。

2、支部委员会会议每月召开一至两次。

3、党小组会每月召开一至两次,如果遇到党支部有专门布置,可适当增加次数。

4、党课教育每两个月一次,全年不少于五次。

社区党员职责

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社区党组织决定、决议。

2、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履行党员的义务。

3、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顾全大局,团结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4、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从社区实际出发,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知情出力。

5、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并参加文明社区的创建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弘扬新风尚,坚决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认真组织并参加社区各种“服务队”、“志愿者”活动。

社区党员学习制度

1、社区党组织要组织社区党员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当前形势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2、社区党组织每季度要组织全社区党员集中进行一次学习。

3、要认真组织好社区党员学习和讨论,并有学习记录。

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

1、社区党建联席会由辖区内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主要企事业单位组成。

2、社区党建联系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决定社区党建工作和事关社区全局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等重大事项;整合社区资源,协调落实联席会形成决议、决定的事项,实现共驻共建。

3、联席会由社区党总支负责召集,并确定中心议题,每季度召开一次,如有特殊情况也可临时召开。社区党总支应在会议召开之前一周提前通知成员单位党组织。

4、社区党总支要按期召开联席会,会前要深入到支部和成员单位党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做到议题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成员单位要按时参加联席会,对形成的决议、决定要认真贯彻落实。

社区党建联席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马家庄社区党建联席会(以下简称联席会)是由社区党总支与社区属地单位各级党组织自愿组成的以实现社区建设共同目标为目的的区域性党建工作联合体。

第二条 联席会是街道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协调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党总支和协调会双重领导下,继续发挥协调委员会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第三条 联席会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联合本地区所属单位、部门,围绕社区建设,发挥优势,为社区服务,自觉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章 主要职能和任务

第四条 联席会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指导、协调本社区党的建设工作。

第五条 联席会的主要任务是:

1、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党的基本知识,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研究制定本社区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社区党建工作制度。

3、组织本社区所属单位开展共建活动。

4、组织联席会成员单位进行党建信息、经验交流,组织表彰“争先创优”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联席会设会长1人,委员9-11人,由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成。会长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联席会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社区党总支组织委员担任,负责联席会日常工作。

第六条 联系会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联席会制定的工作方案及提出和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四章 会议制度

第七条 建立联席会会议制度。联席会全体会议由联席会会长负责召集。联席会每半年召开一次,研究、布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同时做好经验总结。

第八条 社区党建联席会成员单位要带头搞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党建工作。积极参加联席会召集的有关会议,主动承担联席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第五章 附则

第九条 本章程由联席会讨论通过后实施。

第十条 本章程由联席会负责解释。

社区党员推介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为了更好地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创新服务方式,把党的工作全面渗透到服务社区居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马家庄社区党总支特成立党员推介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责是:

1、推荐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建立社区党员信息采集制度,掌握下岗(失业)党员基本情况,广泛搜集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培训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社区党员“带头再就业、带领下岗职工再就业”活动。

2、推荐优秀党员进入企业领导岗位。及时向辖区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用人单位介绍所属优秀党员进入领导岗位,让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推荐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注重从社区居委会成员、小区负责人、居民代表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

4、推荐社会青年就业。负责协调、帮助广大社会青年寻求就业岗位,拓展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稳定。

5、为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认真做好城市低保、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社会青年入伍、就业等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方便党员和居民群众。

6、组织开展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建设一支以社区党员为骨干、社区居民为基础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

组织社区党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帮贫济困、社会救助等志愿者服务活动。

社区党员学习制度

1、社区党组织要组织社区党员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当前形势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2、社区党组织每季度要组织全社区党员集中进行一次学习。

3、要认真组织好社区党员学习和讨论,并有学习记录。

社区党员职责

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社区党组织的决定、决议。

2、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履行党员义务。

3、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4、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弘扬新风尚,坚决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5、认真组织并参加社区各种服务队、志愿者活动。

上一篇:英语七年级下期末测试下一篇:英国女王和白金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