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2022-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护理管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分析与措施

【摘 要】目的:探究护理管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方法:针对当前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对应的改善措施。结果:强化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建全相关规范操作等管理制度及规范化护理人员操作,可明显控制院内感染率。结论: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关键就是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护理管理;院内感染;影响;措施

患者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即指医院感染,这种问题也是目前医院管理中的难点之一,不仅存在医疗安全隐患,也影响着医疗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让患者的身体痛苦加剧,使其经济负担增重,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过程中,护理工作始终参与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密切相关,只能通过强化护理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1 目前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缺陷

1.1 对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不到位,造成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感染管理知识及概念,造成对高,中,低危物品未能准确有效的消毒等从而导致发生院内感染。

1.2 医院感染相关的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轻视医疗废弃物管理及一次性物品管理的检查,从而造成锐器盒使用不规范,不能区分生活及医疗垃圾等违背规范化的操作出现;

1.3 缺乏有效的感染管理监控,特别是针对重要环节的监控力度,在对护理人员进行职责安排及分配时缺乏正确的认知,造成消毒供应室的消毒工作受到影响,缺少对导管室,手术室,内镜室,产房,ICU等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控等。

1.4 意识观念淡薄,护理管理人员没有准确意识到医院控制感染中护理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正确看待护理工作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影响,从而忽视了对各病区医院感染的监控力度,使医疗护理质量降低,引发医疗安全事故或医疗纠纷等;同时护理人员忽视清洁,消毒,隔离等工作细节,缺乏职业安全意识或自我防护观念淡薄,从而引发院内感染。

2 提高护理管理的主要应对措施

2.1 对护理人员进全方位的强化培训,提升其整体职业素质

强化护理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措施之一,须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强化训练,让护理人员接受和学习各种类型感染的知识,并对此进行相关考核纳入绩效考评中,从而规范化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行为,让其充分意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化被动为主动,使护理人员积极学习预防医院感染知识和自我防护观念,提高其对控制医院感染意识,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的制度及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操作,从而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职业素质。我院院感办每年举行2次院感控制相关知识培训,我科每月对麻醉师及护理人员组织1次院感知识培训,对清洁员每季度组织1次院感知识培训,新入清洁员前三个月每月组织1次院感知识培训。

2.2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加强护理管理

因护理人员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会全程参与和护理的这种职业性质和特点,需要更加细致的做好每项预防措施,当护理人员发生某细节疏忽就会引发医院感染,所以在进行患者的生活护理,隔离,消毒等控制医院感染的每个环节中都要认真对待,严格执行病房管理,加强护理工作[2]。另一方面护士长作为护理管理人员则须主要负责组织和监督护理人员做好护理工作,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医院感染。我科在安排手术时严格按照手术级别,切口分类安排手术房间及手术台次,在手术通知单上明确标注感染类别,提示所有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在手术房间门外悬挂感染隔离方式,特殊感染安排在负压手术间,术中按感染方式做好安全防护。2.3 合理化人员分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以医院感染控制为出发点,护士长在进行人员职责分配和安排时,应按各岗位要求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尤其是重点的供应室,导管室,手术室,产房,ICU,内镜室等病区,做到护理人员各尽其责,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工作职能,另外可设定兼职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人员进行督促和检查医院感染控制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并随时记录问题和及时反馈,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我科安排手术严格按能级安排手术搭台护士,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有监督义务,护士长不定期对新入、低年资护士加强监管。在洁净手术室,清洁员的卫生消毒工作尤为重要,手术室护士长,院感办,手术后四工作人员应随时监督清洁员工作,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同时,手术室还要加强对器械科洁净手术室各级别过滤器的维护管理的监督。

2.4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相关管理制度并抓紧落实

强化护理质量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病房的保洁力度,消毒隔离措施到位,严格执行医院废弃物的管理制度,做到每个病区感染控制工作的检查和监控,强化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每项措施执行力度,尤其针对重点科室护理过程及质量要加强监控,在就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和监督,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并对结果进行跟踪改进,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院感办每周不定期对我科现场工作进行知道和监督,护理部质控科每月现场监督,护士长随时监督,科室质控小组每周现场质控,科室每月召开一次质控会议及院感专项控制会议,院感委员会每季度举行一次例会,环环控制,不断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2.5 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归入护理综合质量管理控制考评中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就是护理质量,其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还关系到当前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及工作效率,而且护理工作在整个医院的工作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和影响,所以护理管理人员能有效重视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抓紧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每项措施,并进行定期护理工作质量检查,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改善效果,就能有利于及早发现、解决问题,同时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归入到护理综合质量管理控制考评中,使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做到规范化护理操作行为,从而切实提高护理质量。院感办、护理部、科室制定院感检查标准,检查结果与月考核结合,以此推动互利管理。

2.6 普及预防医院感染知识,让患者共同参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让患者意识到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各种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严格遵守医嘱,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3 小结

在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中护理工作与其密不可分,需要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增强护理管理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我科通过教育和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消毒隔离等预防医院感染的知识和技能,牢固树立工作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观念,并有效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及监督,加大重点环节的监控力度和加强护理质量,以及有效管理患者,医疗环境和医疗用具等,有效控制和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每季度及年感染率均在国家规定的感染控制范围。

参考文献:

[1] 王爱云. 护理管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和解决措施[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2:468-469.

[2] 韩秀芬. 规范陪护管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1, 31:84.

[3] 奚春萍. 护理工作在院内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 吉林医学,2012,12:2642.

[4] 孙明月. 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34: 251-252.

[5] 李霞. 护理管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与对策[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9:393.

作者:肖丽 戴继芳

第2篇:产房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

【摘 要】目的:探讨产房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预防产房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制定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对策和预防控制措施。结果:通过严格执行管理与预防措施,避免产房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了产妇和医护人员的安全。结论:做好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及预防控制,是预防产房医院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产房;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加强产房院内感染的管理已成为衡量产科质量的重要方面。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每年有近七千名新生儿诞生,无会阴切口感染,会阴切口感染率为零。现对易引起产房院内感染的原因,预防措施进行讨论。

1 感染原因分析

1.1 自身因素 有些产妇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前置胎盘、产道有炎症等均有利于细菌上行感染;另一方面,肛门处细菌带入伤口或阴道,再者产妇因伴有妊娠合并症和产时失血等自身抵抗力降低也易引起感染。

1.2 间接因素 医护人员的手、手术器械、敷料、室内空气等均作为传染源。

2 预防控制措施

2.1 建立监控体系

健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在院感科的领导下,建立完善了产房管理机构,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任组长,护士长任副组长,挑选责任心强的产房护士为监控人员,负责科室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对医院感染工作的监督,每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2 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

建立和完善产房消毒隔离制度是保证产房消毒隔离质量的重要基础,这些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参观制度、陪伴制度.医院感染报告制度等。同时应建立监督机制,加强产房医护人员的思想认识教育,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大家自觉性,形成“人人参与监控,个个落实制度”的好风气。

2.3 产房环境的管理

产房的环境相对独立,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同室相邻近,便于管理;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标志明确,人流、物流各行其道,避免交叉;刷手间应临近分娩室,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产房每日通风换气,每天紫外线照射两次,每次30分钟,并建立使用登记本。紫外线灯管表面必须保持清洁,每周用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1次。每季度由院感染科专职监控院对灯管使用和照射情况检测1次。产房内产床及物体表面每日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液擦拭1次,清水拖地,且必须用产房专用抹布、拖把,每次使用后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液浸泡30 min,然后用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治疗活动后的清洁工作,每次治疗活动后产房地面受到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用含有效氯1000 mg/L消毒液消毒30 min后再清扫,拖地后的拖把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液浸泡30 min,然后用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2.4 物品器械管理

凡是与分娩有关的器械、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无菌物品应放置在无菌储物间,并有明显标志,每天专人检查无菌包;无菌包外需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 d,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

2.5 医护人员的管理

保持慎独精神进入产房必须更换产房专用衣裤、戴口罩、帽子、換鞋。非本科室人员一律不得入内,私人物品不得带入产房,操作前后洗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无菌物品如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以更换并重新灭菌:产妇分娩时严格控制室内人数(少于6人)并减少出入次数,门轻拉关(防污染空气进入室内)。

2.6 隔离技术

隔离技术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如HBV、HCV阳性者),应在隔离室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产房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常用的隔离技术有:戴口罩、帽子;手的消毒;穿脱隔离衣和无菌手术衣及戴手套等。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本院产房内的感染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住院产妇经阴道分娩无一例出现会阴切口感染,有效的降低了产科因素院内感染率。

作者:黄锐

第3篇:浅析检验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措施

【摘 要】 检验科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有效的预防检验科院内感染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进行细致的阐述具体的措施,为临床此举措积累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检验科 院内 预防感染

医院检验科是工作人员直接与患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接触的工作区域,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区域,也是医院感染重点监控的科室。医院检验科必须制定预防监控措施,从源头上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以预防交叉感染,其现状与对策分述如下:

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通过系统学习,我们会了解如何鉴定人的血型、确定一个人是否贫血、肝功能是否正常、怎样拍人体胸部及四肢的X线片,怎样进行CT扫描等等。该学科要求使用各种光电仪器及化学试剂完成实验分析,所以偏重理科,要求有较好的物理、化学基础。近年来,政府已加大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力度,各级医院都成立了相应的感染管理科室,但有些医院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仍不健全或流于形式,未认真进行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检验学科已经从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检验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科室,它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正凭借全新的检验理念、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转变为临床医学的专业科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因素较多,包括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环节,临床医师在医疗过程中获得患者体内客观而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就要求医护人员和检验工作者必须加强有效的合作,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最大限度地降低检验全过程中的误差,尽量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实为临床提供科学、准确的诊疗依据。

部分基层医院检验科防护设施很差,无生物安全柜,室内设计不科学,采光通风差,或由于用房分配不足,造成作业流程不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不能明显分开,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不清,从而也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如忽视此现状,即易造成感染的发生。因此,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1 健全组织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检验科主任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各实验室应设1名生物安全负责人,并实施责任问责和追究管理,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管理程序、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SOP)、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等系列相关文件,持续性改进并逐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更好的预防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2 加强检验人员的培训

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等有关专业知识,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对新进人员、实习生、进修人员以及工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学习,定期考试和测评。

3 提高检验人员个人防护意识

检验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范和措施,把预防医院感染作为自己永久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防护能力和防护水平。(1)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3)加强手消毒,日常工作中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按照标准六步法洗手,操作前、操作后,上下班前后,均要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有资料表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病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所以控制好手的卫生,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4)严禁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会客、吸烟,禁止在实验室的冰箱存放食品。尽量减少可能导致感染的危害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4 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

关心检验人员身体健康,定期进行职工体检,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必要时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对意外遇到职业暴露,锐器损伤的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上报专门机构如医院预防保健科备案,定期追踪观察。

5 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

医院领导应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验室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加自我防护设施(如感应水龙头、烘手机、洗眼装置、生物安全柜等),勤通风换气,改变工作流程,样品集中处理,减少污染机会。增加业务用房,检验科要科学合理安排科室布局,将实验室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分别进行管理。

6 加强检验科消毒管理

检验科各类培养物、化验检查残余物、废液中均带有致病性微生物,必须加强消毒与管理,每天对室内空气、墙、门窗、工作台面、地面进行消毒,包括门及柜把手的定期消毒,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器具摆放留有空间,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如有污染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对于实验器具及时清洗并用高效环保消毒剂进行消毒,要严格金属器械、塑料橡胶制品和贵重仪器的消毒。要注意检验报告单的消毒,这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至关重要的措施。

7 严格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废液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注射器、吸管、试管、加样器吸头,各种废弃标本、培养基、酶标板等经含氯消毒剂消毒或高压灭菌后分类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扎紧,贴好标签,由专人回收,集中送交医用垃圾处理站,对针头及损伤性废弃物必须用防穿透的利器桶盛放,并做好各类垃圾回收的记录及交接工作,由双方签字。通过对上述各项措施实施和制度的不断改进及完善,使每个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危害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过程和消毒方法,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和因素,从而更好的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宁尚民.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消毒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203.

[2]李瑛.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3):86.

[3]徐兰,郭玉杰,张鑫.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786-787.

作者:张冰建

第4篇:控制院内感染整改措施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降低感染发病率,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科室控制感染进行检查,检查内容按照各科室感染管理标准进行,对合格事项进行表扬,不合格事项提出整改或现场立即整改,整改过程中有如下措施:

一、护理部对合临床科室的治疗室处置室,病房进行检查测试消毒浓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处理病房的终末消毒,无菌技术操作等项目。

1、消毒液浓度不符合要求,责令护士长必须现配现用,并按照要求进行测试,如制剂室配制通知制剂室人员立即重配制,并测试符合要求为目标,如75%容易挥发,严格用酒精比重测试,立即更换,通知护士长每三天更换配制。

2、一次性医疗用品在检查中如回收和处理不符合,通知本科护士长和当班护士,立即整改,决不允许无原则流失,并且给予警告,下次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否则扣除当月30%奖金。

3、在无菌技术操作中如不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者,责令护士长对本科护士强化三基训练,并通知护士长进行培训、检查、直到合格为止,汇报护理部。

4、病房未进行终末消毒的处理,发现一个病室扣10分,并扣除护士长当月30%奖金。

二、护理部对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产房,供应室等进行检查时重点检查消毒、隔离、无菌操作。

1、各室间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擦拭,地面是否进行湿式清扫,消毒液拖地,如没有按要求去完成,责令立即改正,并不定期抽查,如二次发现不符合要求,扣除护士长当月奖金。

2、重点科室的用物如无菌敷料、镊子罐、液体开启的使用时间是否合格,不符合要求立即更换,并通知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感染知识培训,并对科内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合格为上。

3、无菌技术操作如违反操作原则者限在24小时内改正,如不按期改正的,停岗培训,由科护士长负责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如考核仍不合格,则调岗。

赛罕区医院护理部

第5篇:包钢医院院内感染控制管理整改措施

在本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医院管理年活动督查中,对发现的问题我部门进行整改反馈,并感谢检查组对我们工作的指导。 具体整改内容:

一、感染管理科的建设

按照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我院目前以有3名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符合规范要求,感染管理科目前归属预防保健部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科将加强科室职能,更好的为院内感染控制服务。

二、手术室内的内镜灭菌工作已由专人负责,新的灭菌及清洗消毒设备在按计划引进,消毒室、清洗间的划分也列入手术室建设的日程中来。

三、感染疾病科建设

由于科室内装修重新建设,我院目前感染科对来诊病人实行了病房隔离制度,肠道病区与呼吸道病区的划分在新的病区建设好之后投入使用。

四、科室内应用的小型灭菌器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已经做好了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确保了应用的安全。在化学监测的项目上,没有硬性指标要求小型灭菌器做B-D实验,为了安全工作,在全院小型灭菌器内按照上级检查部门的意见开展B-D实验,更为保障灭菌工作提供了依据。

五、在隔离手术室、隔离产房接疹的病人全部按照感染管理要求进行消毒及室内终末消毒,病人名单全为红笔标注,在今后的终末消毒记

录上,逐步建立独立的感染病人消毒登记与记录,确保工作开展无遗漏。

六、我院在医疗废物管理上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医用废物,逐步作废自制利器盒,订购专用的利器盒,工作已经开展并落实到后勤部门进行订购。

七、我院的污水处理已经开展了大肠菌群含量测定及余氯测定,日常检修由污水站工作人员专人负责,并使记录更详细。

对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我科进行积极整改,确保工作整改到位,并希望上级部门对我们的整改提出宝贵意见。

包钢医院院内感染控制科(预防保健部)2006年4月2日

第6篇:院内各类人员感染控制教育措施(范文模版)

院内各类人员感染控制教育措施

一、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参加人员必须有院领导及专职人员参加。

二、全院性培训

(一).各科推选一名护士长或护师,一名总住院医师或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对他们每年进行1~2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

(二).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1~2次。

(三).对实习护士来院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

(四).每年年底组织座谈会一次,请有关人员参加,由感染办公室提出院内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临床医生的培训

(一).怎样填报院内感染病历调查表,减少漏报率的发生。

(二).重点学习使用抗生素,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讲课。

(三).指导医师掌握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四、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

五、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第7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第十一章 加强院内感染控制,保证患者安全

1.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1.1什么是医院感染?

是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1.2医院感染分几类?

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两类: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1)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病人与环境。

2)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本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 1.3什么是医源性感染

在接受医学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都叫做医源性感染。例如:一个病人在门诊口腔科看病时,医生使用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就可能会引起病人口腔内感染、或者是造成血液感染,那么,这就是医源性感染。 1.4 什么叫医院感染暴发?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5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

1)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对流行病学调查,感染因素调查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同时向主管院长医院感染委员会进行上报,采取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 2)发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上报到院感科,同时上报到主管院长, 组织医院感染委员会对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确定后,12小时之内上报到县疾控中心。 3)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上报院感科、院感委员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鉴定后上报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定后24小时内上报卫生部。

4)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逐级县市主管部门报告,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调查确认后2小时之内上报到卫生部。

1.6医院感染监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医院感染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发病情况的监测,流行病学的监测,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测,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技术质量的监测和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监测。

1)医院感染监测:是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3)全院综合性监测 :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4)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1.7 常见的医院感染传播方式有几种? 接触传播(直接、间接、飞沫)。

空气传播(飞沫、飞沫核、菌尘、医源型)。

共同媒介传播(饮水和食物、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品及药液、医疗器械和设备)。 生物媒介传播。

1.8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滥用抗生素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 2)多次使用侵袭性操作。

3)环境污染严重,包括医院中一切医疗用具、空气、医务人员的手,一切医疗器械的表面。

4)易感人群:婴儿、老人、大手术后、危重病人、慢性基础病、原发病严重者、应用免疫抑制、放疗

或化疗者。

1.9术后切口感染常见的因素有哪些?

1)术前准备不合格,术中止血不彻底。 2)缝合留有死腔。

3)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4)脂肪液化。

1.10如何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1)择期手术者尽量缩短住院时间,选择性手术术前的感染应得到诊断和控制。

2)术前有潜在疾病应给予正确处理,如糖尿病应予以控制;营养不良者应予以改善,以提高病人的抵抗力。

3)手术室严格无菌操作。

4)做好病人术前皮肤的准备,尽量避免皮肤破损。 5)合理使用抗生素。

6)保持伤口引流通畅,注意对伤口的观察。 1.11如何预防泌尿道感染?

1)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减少不必要的导尿。

2)导尿时无菌操作,留置尿管采用封闭式无菌引流袋。 3)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尽量缩短尿管留置时间。

4)对长期卧床、慢性疾病、脊髓疾患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要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减少泌尿道感染。5)做好会阴部护理。 1.12什么是消毒: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原则: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1.13什么是灭菌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 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包括芽胞,要求绝对无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

1.14郎索片的有效成分是什么?物体表面如何消毒处理?

有效成分为有效氯,一般物体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特殊感染用1000mg/L. 1.15灭菌剂、高中低效消毒液有哪些? 1)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戊二醛,浓度2%,10小时灭菌,10—45分达到消毒;过氧乙酸,原液浓度为16%—20%。一般污染用0.05%;细菌芽孢用1%。消毒作用5分钟,灭菌30分。

2)高效消毒剂: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如戊二醛;3%过氧化氢30分钟、含氯消毒剂

3)中效消毒剂: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如酒精、碘伏、复方氯已定

4)低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如:新洁尔灭、氯已定 1.16哪些是高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要达到灭菌水平 1.17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要达到高水平消毒 1.18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清洁或低水平消毒就可以了 1.19什么是标准预防?

把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当成是有传染性,而采取的防护措施,接触以上物质时要戴口罩、帽子、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面罩、眼镜等。 1.20什么是手卫生?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2)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住菌的过程。

3)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住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1.21什么是暂住菌?

是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楚的微生物。 1.22什么是常居菌?

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的寄居菌,不易被机械摩擦清除。 1.23洗手七步法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第四步: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五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六步:指尖在另一手掌心中搓擦,交换进行;

第七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1.24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原则是什么?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洗手和卫生手消毒的原则选择洗手或速干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1.25手卫生指症(洗手五个时机):两前三后,无菌操作前,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

1.26医务人员在什么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1.27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应遵循那些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1.28手消毒效果应达到什么相应要求?

1)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 1.29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达到如下要求

Ⅰ、Ⅱ类区域:洁净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 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 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1.30空气消毒效果达到如下要求

1)洁净手术部(室)和其他洁净场所,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要求应遵循GB50333.

2)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注意事项: 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后采样。 1.31 医用垃圾分几类?

分五类: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1.32传染病分几类?

传染病分三类,甲类2种,乙类35种,丙类11种。

22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HIV、乙肝、丙肝、禽流感、非典、麻疹等 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等

1.33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34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 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1.35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上报流程

检验科发现多重耐药菌,24小时内上报院感科,院感科核实登记建档,微生物实验室在检验报告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请隔离)的红色标识12小时之内送临床科室,临床科室医生接到报告单立即下达“接触隔离”的医嘱,护士采取多重耐药菌病例隔离措施,全科医务人员按照多重耐药菌防控隔离措施进行医疗工作,预防隔离措施: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1.36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有那些?

微生物实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即可通知院感办和科主任、主管医师或护士长,立即对感染病人采取隔离措施,同种同原同室隔离;耐万古霉素金葡菌和肠球菌感染病人为单间隔离,具体措施如下: 1)感染病人床头设立明显的隔离标识、通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2)严格实行接触隔离。

3)医务人员、保洁人员、护工相对固定。

4)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卫生手消毒。

5)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班擦拭消毒。 6)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

7)患者标本连续2次,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后解除隔离。

8)在有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与环境来源相关时,对环境如物品表面、公用设施进行采样培养。

9)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评估。

10)上报到院感科。 1.37隔离的种类和标识 接触隔离——蓝色 飞沫隔离——粉色 空气隔离——黄色 1.38什么是非结核分枝杆菌?

是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土壤、气溶胶),对酸、碱比较敏感;对常用的抗结核菌药物较耐受;为条件致病菌。如龟枝杆菌。可引起人类很多疾病,包括颈淋巴结炎、角膜感染、肺部疾病、皮肤溃疡等。 1.39发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1)手术器械灭菌不合格引起切口感染。

2)戊二醛浓度错配导致手术器械分支杆菌污染,从而引起切口感染。 3)在清洗、消毒时污染了龟分支杆菌,是导致感染暴发的原因。 4)忽视院内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 5)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淡薄、防控知识欠缺。 1.40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控制措施是什么?

1)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2)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3)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和液体化学消毒剂。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1.41外科手术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多少分钟内或什么时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30分钟-2小时;麻醉诱导期

1.42外科手术中什么情况下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 1.43什么是医院感染病例综合性监测?什么是医院感染病例目标性监测?

综合性监测:是指对全院住院病人进行综合性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监测; 目标性监测:是指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对选定目标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 1.4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1.45什么是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感染前48 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呼吸道感染的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胸部X线症状及实验室依据。

1.46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措施

对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患者,. 每2—6小时用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无禁忌症,床头抬高约30℃、早期下床活动,控制血糖,对于使用呼吸机患者,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患者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以上,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做手卫生,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瓶添加应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47什么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液感染?

感染前48 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细菌血症(真菌血症)

和至少有1 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1.48什么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 小时内出现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患者,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1.49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置管时:1)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消毒规范,带口罩帽子,带无菌手套首选锁骨下静脉,消毒穿刺点皮肤,做最大无菌屏障;2)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置管后:1)选用无菌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定期更换无菌纱布,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立即更换。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带无菌手套,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患者洗澡擦身时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进入水中。2)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3)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4)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1.50什么是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 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留置导尿管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 个/高倍视野,女性≥10 个/高倍视野,或尿培养阳性即可诊断。 无症状的菌尿症 :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1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105cfu/ml,应视为泌尿系统感染。 1.51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插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插管时:1.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2.使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3.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4.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5.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插管后: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3.如要保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水清洁,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8.导尿管密闭系统受破坏或出现尿路感染应更换导尿管。9.长期留置导尿管,建议2周一次更换导尿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1.52什么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 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②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③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 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 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②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 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 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②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1.53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术前:1.择期手术患者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术前控制血糖3.缩短术前住院时间4.术前洗澡,术前即刻剪毛或脱毛备皮,5.消毒皮肤或粘膜。

手术中:1.切皮前30分钟前使用抗生素,超过3h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追加一剂;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做好手卫生;3.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4.有效止血,减少组织损伤,彻底清除坏死组织;5.保持患者体温,防止低体温;6.手术视野冲洗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负压引流,选择远离手术切口,确保引流充分。

手术后:1.接触患者切口或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拔除引流管;4.定期观察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进行微生物培养,有感染及时诊断治疗,监测上报。

1.54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应急措施。

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30分钟之内上报到院感科,院感科立即上报到领导小组到处置工作小组,启动紧急预案,各其履行职责:

1) 院感办:负责确定流失泄露,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对医疗废物污染现场指导消毒隔离措施。

2)

医务科:负责医疗废物泄露扩散造成导致一人死亡和3人健康损害时,负责组织专家会诊,调配医生进行医疗救治工作

3)护理部:医疗废物造成人员健康损害是调配护士协助医疗救治工作 4)物业中心:环境消毒隔离措施的具体实施,物资调配与供应后勤保障 5)保卫科:负责对医疗废物流失、泄露事件进行调查和现场保护或封锁污染区域 6)财务科:财力保障。 1.55医院感染暴发的应急措施

发生医院感染散发事件、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医院感染流行事件时,立即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对医院感染暴发的感染因素、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指导消毒隔离措施。同时上报主管院长和院感委员会,并启动

应急预案,各其职责:

医务科:负责组织专家会诊制定治疗方案,负责全员医生调配。 护理部:负责护理人员统一调配,协助制定护理方案组织培训、实施 检验科:负责临床及病原学监测、实验室诊断,标本采集及保存 药剂科:治疗用药调配与供应,消毒药品供应 财务科:负责财力保障

物业中心:环境消毒隔离措施的具体实施,物资调配与供应后勤保障 科研科:组织相关项目的科研

1.56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及遭受刺伤后的处理措施 局部处理:

1、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填写职业暴露登记单,上报院感科,暴露者立即做血液相关检测,专家咨询,采取积极的预防治疗.

第8篇:控制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一、一般隔离要求:

1、医护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洁,下班、就餐等应脱去工作服,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医疗器械(搪瓷管、治疗的镊子等)每周高压灭菌一次,消毒物品(切开包、敷料等)应有失效日期,在有效期内使用,病人被服,每周至少换洗消毒一次,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在消毒和灭菌。

3、发生可疑传染病人时,应按传染途径予以隔离,确认后的传染病人要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4、医院的手术室、分娩室(产房)、传染病室、血库、注射室、药剂制剂室、化验室、供应室、隔离观察室以及可以成为传染源的处所均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

5、传染病方应备有单人房间,如确有困难,没有传染病房,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单人病房,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

6、传染病员的排泄物和分泌物,须经过消毒处理后倒掉,病员所在的病室,应按时进行消毒,用过的器皿、被服、餐具等,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

7、消毒剂必须保持有效浓度,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因素。

8、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管道等,应定期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二、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病房

(1)病员住院期间,如发现传染病,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2)病房经常保持整洁,住院病员应按期进行卫生处理,如洗头、洗脚、理发、剪指甲等。

(3)病员用过的用具,如便盆、便壶、脸盆、餐具等应进行消毒并固定使用。

(4)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用湿拖把擦洗地面、床、床旁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专用,用后消毒。

(5)被脓血、排泄物所污染的敷料和布类等应用可靠方法进行。浸泡消毒后洗涤,必要时再行煮沸消毒,小件敷料可焚烧处理。

(6)病员的衣服、被套、褥单、枕套等应定期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所换下的脏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室内清点。

(7)病人出院后将所用的物品彻底消毒一次,用消毒液擦洗床头小柜及更换行李等。

(8)有传染病可疑的衣物或污染的衣物、被褥及书刊等,应用日光暴晒或其它方法消毒。

(9)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2、传染病室(或隔离病室)除严格执行病房的有关规定外: (1)传染病房的实设立应尽量集中,不得与居民住宅或职工宿舍设在同一院内。

(2)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为隔离,并尽快转送传染病院,当地无传染病院的应按急性传染病隔离措施处理。

(3)每一病房只能收治同一病种的传染病人,如确有困难,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用屏风隔开,同时实行床边隔离。

(4)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得到医师许可者,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5)传染病患者一般禁止探亲,特殊情况须经医生或护士决定。

(6)进入传染病房须穿隔离衣,遇不同病种须更换隔离衣。 (7)胃肠道传染病的便盆、便壶固定专用,并严格消毒。 (8)传染病房的地面和墙壁应注意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房和用具须作终末消毒(处理方法须视病种而异)。

(9)工作人员应定期做大便培养,大便常规检查,咽喉培养,工作人员患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须隔离观察,直到检疫期满为止。

第9篇:控制院内感染工作总结

在观看了预防控制院内感染以后,我院职工感触很深,领导也极其重视。现将我院控制院内感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各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全部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工作层层落实,保证了我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制定一整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医院有关人员的行为。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管好一次性用品,保证病员的医疗安全及防止社会污染

院领导加强了一次性用品购进的工作,严格查证、检查质量。对购进的一次性用品进行检查、登记,把好一次性用品、消毒药械购进关口,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我院。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各科一直坚持毁形、消毒并记录。因此,我院的一次性空针、输液器等的毁形、消毒率达100%.

四、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上一篇:防溺水安全教育的简报下一篇:农业局网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