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

2023-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学生试题解答错误的处理

【摘要】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教师经常面临课堂评析试卷如何处理学生试题的解答错误,本文提出了模型扩展法、点盲规范法、内隐分解法三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复习教学解答错误模型扩展法点盲规范法内隐分解法

皮亚杰说:“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通过反复思考、挖掘错误缘由,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高三复习中,教师经常面临考后阅卷和课堂评卷,如何处理学生试题的解答错误,即科学控制纠错过程中的变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处理学生的试题解答错误,主要是控制两个变量,一个变量是学习客体,即影响学生错误解答的最核心因素。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化学事实、化学语言构成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而化学观念具体表现为个体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1]。因此纠错必须首先从学生的化学观念重构入手,接着考虑学生对概念原理的准确理解,最后再关注学生记忆的化学事实、化学语言;另一个变量是学习时间,即教师与学生一起纠错的时间,显然课堂是主战场,其次是课余时间。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错题分类的基础上,设计出解决不同类型错误的针对性方案,并辅以适当教与学策略,比如化学观念、概念原理可采用课堂模型扩展法,化学事实、化学语言可采用课堂点盲规范法,这样可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再出现同类型错误,或帮助学生实现同类型错误出现概率较大程度地降低。

一、课堂模型扩展法

1。从化学观念入手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将化学观念内化为自身学习化学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样式,才可真正达到“高屋建瓴”的理解境界。对于那些化学观念融合型试题,教师可以通过化学观念解读,帮助学生构建化学观念融合模型、实现扩展学习。

【错误案例1】写出008 ol氯气通入到01 ol溴化亚铁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并描述实验现象。

【化学观念解读】本题考查了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变化观、定量观和实验观。①运用元素观:两种物质牵涉三种元素,分别为氯元素、铁元素、溴元素。②运用分类观:氯气是非金属单质,且氯气是常见的强氧化剂;溴化亚铁是化合物,属于强电解质,属于强还原剂。③运用微粒观:由eBr2[Y=]e2++2Br-知溴化亚铁溶液中主要存在两种溶质微粒——亚铁离子和溴离子。④运用变化观:一方面应该知道该反应的本质是离子型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亚铁离子和溴离子都是还原剂,氯气是氧化剂;另一方面要知道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强于溴离子,反应存在先后顺序,即体现变化的过程观,2e2++Cl2[Y=]2e3++2Cl-优先于2Br-+ Cl2[Y=] Br2+ 2Cl-在水溶液中发生。⑤运用定量观:遵循化学反应的先后过程,氯气先把亚铁离子反应完,再与溴离子发生反应,因此可以得到正确的总离子方程式为10e2++6Br-+8Cl2[Y=]10e3++3Br2+16Cl-。⑥运用实验观:实验现象为“浅绿色溶液颜色加深,可能出现橙黄色”,即一定浓度的e2+溶液颜色转化为e3+离子和Br2单质浓度比为10∶3的混合溶液颜色。

2从概念原理入手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因其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思想性、解释性和预见性等诸多特点,一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基本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组成其他思维形式的基本要素;基本原理是思维的“器官”,是体现整体有序思维的重要表达形式。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知识构建就是形成一种高度概括,达到自我主动认识规律、归纳内容、迁移运用,进而认识到事物本质。[2][3][4][]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高三复习中有关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试题,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特有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而教师帮助学生锤炼思维过程和对相关知识的概括、解释能力,即通过课堂试卷评析中,形成“错一题,备一类”,实现对点的基本理解,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达到事半功倍的纠错效果。其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电化学、化学平衡、盐类水解等有关试题及其错误解答就具有这样的功效。

【错误案例2】右图表示在密闭容器中

C(s)+H2O(g)[Y(N]高温[Y)]CO(g)+H2(g)(正反应吸热),反应达到

平衡后,由于条件的改变而引起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

以及平衡移动的状况,据图可知,改变的条件是 )。

A。增加CO浓度[WB]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DW]D。减少水蒸气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解读】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范畴的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状态既是某种状态,也是某种状态的延续过程;化学平衡移动则属于过程性问题,又隶属于基本原理。因此,教学要遵循由点开始、再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纠错展开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基于该基本原理的学科思维模型,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整体性认识。

第一步:构建t2时刻的学科思维模型,实现对点的科学理解。

↑p∈正条件v′正)↑;v′逆)↑

[JB(]↑p

△vg>0[JB)}]←[WB]反应逆向进行

[DW]v′逆)>v′正)[JP]

[WTBZ]

[说明] “↑”表示增大或升高;“←”表示可逆反应向逆向移动;“∈”表示属于;“”表示推导出;“”表示等价于。

t2时刻增大压强属于正条件,因此必然导致v′(正)、 v′(逆)均增加;再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根据可逆反应正反应方向特点气体体积增大)和外在条件改变增大压强),则化学平衡应该向逆向移动。也即t2时刻v′(正) < v′(逆);随后t2-t3时段v′(正)逐渐增大,v′(逆)逐渐减小,在t3时刻建立新的化学平衡。正确答案为C。

第二步:拓展探究,构建一类的学科思维模型,实现从点到线。

[WTBZ]

根据试题已知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可以画出A、B、D选项相应的正确图像,然后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得出v[Y(]条件改变[Y)]t

化学平衡移动图像学科思维模型,它共有十五种。

温度有四种化学平衡移动图像,因为一方面热化学方程式有希H>0和希H<0两种特点的反应焓变,另一方面有升高温度和降低温度两种温度改变的方法,因此可简记为T:C12×C12=4;同理,压强有六种化学平衡移动图像,因为有△vg>0、△vg<0、△vg=0三种气体体积变化的特点和加压、减压的两种条件改变,可简记为P:C13×C12=6;浓度有四种化学平衡移动图像,因为可以增加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也可减小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可简记为C:C12+C12=4;催化剂只有一种化学平衡图像,因为中学阶段一般只考虑“正催化剂”。

[WTBZ]

第三步:创新说明,构建高考试题新变化趋势的学科思维模型,实现从线到面。

根据拓展探究得出的一类学科思维模型——十五种化学平衡移动图像中的任何一种,还可以采用思维减法处理,要么减去正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要么减去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从而实现由双组曲线型向单组曲线型转化;也可以采用思维加法处理,由不确定的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图像具体到某三到四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相关的变化曲线,从而实现由双组曲线型向复合组曲线型转化。

二、课堂点盲规范法

考试完毕,学生在自我整理和分析错题时,还有不少是由于化学事实、化学语言、化学思维起点和切入点的盲点引起的,因此教师在课堂纠错的关键在于点出对应盲点,做到帮助学生规范认识,并寻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

1关于化学事实解答错误

高中阶段一方面需要理解并掌握许多物质性质、化学变化进程和结果、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等化学实验事实,比如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在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浓度减小,因此就有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氯气、浓硫酸与铜共热反应而不能完全进行到底出现酸过量的事实,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产物要发生变化的事实:起初生成二氧化氮,后来转化为一氧化氮;另一方面要正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等化学理论事实。比如碳酸根离子遇到铵根离子会发生相互促进水解是事实,同时二者与水解微粒主体比较,其最终的水解程度依然偏小,还要承认二者可以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事实,即存在碳酸铵溶液。因此对于高考模拟训练试题中的此类错误,必须明确提醒学生充分尊重化学事实。

需要提别指出的是,许多化学基础知识,学生需要作适当记忆,不论是布鲁尔的有意义记忆,还是简单机械记忆,必须强化记忆。教师对有些试题的错误解答必须帮助学生明确相关化学知识缺陷;同时在课堂上找到解决这些化学知识记忆、理解的共性新突破办法;另外在课后还要尽量个别辅导,争取用个性化方案实现突破。比如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与之有关的基本实验,可以用元素观统领法进行集中理解记忆,也可以采用分散突破法逐一记忆。

2关于化学用语解答错误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题意书写离子型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描述、电子式的书写等化学用语,是试题经常考查的内容。学生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可能会写出千奇百怪的错误形式。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宣讲某些错误形式,就会有少数学生下次出现教师提醒的那些错误,因为这些学生往往会在思想不集中的情况下获得它们。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比较后发现,强调它们的规范书写或按照书写规则再次板演示范,纠错效果通常会更好。

3关于思维起点和切入点错误

近几年高考试题,尤其是新课程高考试题,逐步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由暴露型向潜隐型、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方向发展。有些学生审题过程中经常存在不能看清定语或宾语等外显条件。比如,有些同学会将电子数目、电子物质的量混为一谈;也有些学生不善于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造成答题错误。

此时,教师点评试卷既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自我发现盲点、纠正错误的机会,更要帮助他们养成科学避免盲点、严谨治学的态度。特别要加强学生处理这些试题的科学方法指导:要帮助他们学会寻找思维起点的最佳途径——对试题进行边读边标注,画圈或画线来表达出定语和宾语等的不同,做到有针对性地回答;也要力争帮助学生找到科学把握思维切入点的方法——督促他们养成边读、边思、边写的习惯,如挖掘试题中化学概念、化学反应、数值特征、物质组成、物质性质、反应特征和实验现象等隐含条件[6];区分定性问题、半定量问题和定量问题;把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写出来,甚至把考点知识结构图画出来、把答题灵感记下来;如果有必要,还可以让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思维起点和切入点的盲点”题库。

三、课堂内隐分解法

当然,教师也不能有错必宣。实际上有些错误,既不具有班级整体代表性,也不具有典型性,仅是班级某一位学生或极少数学生在某个问题上的极特殊错误。此时,教师需要把这些错误在课堂内作艺术性地淡化、隐藏,即只利用课余时间分解错误,避免由于宣讲错误而造成对班级全体学生的不良影响。

1关于个性化偏差错误

化学知识在被建构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可能对不同的知识点产生自我理解偏差。因此,这些个性化错误,属于非班级普遍性的、非经典性的错误,它们可能是关于化学观念建构型错误,也可能是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错误,也可能是化学事实、化学语言记忆不准确等。诸如此类天马行空的错误解答,不适合课堂举例展示,教师最好利用课余时间与这些学生面对面探询、辩驳、讨论,在调查清楚这些错误解答的缘由后,再进行相关知识更正、辨析,最后帮助学生实现认识纠偏。

2关于个性化偏正“错误”

还有一些优秀学生,由于参加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和化学自主招生相关课外学习,自己储备了丰富的大学化学知识;由于参加生物、物理、数学等奥林匹克竞赛和自主招生相关课外学习,自己储备了这些相关学科的丰富知识,他们会出现一些化学学术前沿知识和学科交叉知识的偏正理解。但是局限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现状,这些解答往往与试题的参考答案相悖而被定性为错误,因此本文把这些定义为偏正“错误”。为避免挫伤这些学生追求学术的积极性,教师不但不能在课堂上公开批评,也不应该简单宣布参考答案了事。教师同样要通过课余时间积极了解他们,在知晓他们的认识方法、分析思路后,再查阅相关内容资料,和他们作及时、真诚、有意义的交流,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当前高考要求和未来学术研究的区别。

参考文献

[1][Z(#]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6。

[2]宫凯峰。 概念原理探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01):78-79。

[3]吴俊明,王祖浩。化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02-110。

[4]韩秋萍,魏壮伟。基于化学概念原理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1(21):11-12。

[]蓝文平。概念原理内容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及问题讨论[J]。吉林教育,2010(10):3。

[6]李召亮,孙中林。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途径[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2(21):49-1。[Z)][HJ]

[)]

[TP1,+0。1。189,X,BP][TS(][HT6][HJ*2][CD12]

1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度第十期立项课题《普通高中师生共建教学问题库的实践》课题编号:2013J10-086,课题主持人:姜红珍、胡福林)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黎绍亮

第2篇:促进数学思维训练的好题/中学生数理化试题研究中心

A.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第3篇:促进数学思维训练的好题/中学生数理化试题研究中心

1 已知定点F1(-2,0),F2(2,0),满足下列条件的平面内的动点P的轨迹中,为双曲线的是( )。

第4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库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

(

)和(

)。 答: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

1、语文素质包括两个层次,四个方面。直觉层次是指语感;非直觉层次包括(

)

2、语文教学原则包括( )、( )、( )和( )。

答案:全息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3、发散思维具有( )、( )、( )三种特性。

答案: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4、语文的二重构成要素是( )、( )。

答案:言语、语言

5、语言学中的言语的三要素包括(

)、(

)和(

)。 答: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

6、语感的特征是( )、( )。

答案:心理特征、言语特征

7、语文课程的目的包括( )、( )、( )。

答案:单一型目的观、复合型目的观、中心型目的观

8、学生经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包括( )、( )、( )、( )和( )。

答案:浅表同化、疏陋同化、片面同化、错失同化、孤立同化

9、在听读教学中,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三对关系是( )、( )和( )。

答案:文内与文外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10、关于说写教学,需要特别重谨慎对待的三对关系是( )、( )和( )。

答案:“根本”和“枝叶”的关系、“我”和“你”的关系、创造和规范的关系

11、正确的朗读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和指点朗读法。

答案:激发生命意识、设置对话情景

12、语文试题的基本类型包括( )、( )、( )和口试。

答案:标准化试题、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

13、关于语感的心理特征,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它的特征是(

);作为一个静态的结构状态,它的特征是(

)。

第 1 页 答:迁移、图式

14、早在1836年,德国语言学家(

)就提出了(

)这个概念。 答:冯·洪堡特、言语

15、一般认为,语言的三要素是指(

)(

)和(

)。 答:语音、语汇、语法

16、同化论主张,所谓语感就是(

)。 答:建立在言语材料意义基础上的言语意义创造

17、一般地说,课程可以分为(

)、综合课程、核心课程与(

)四种。

答: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18、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特征有(

)(

)和(

)。 答:规定性、预期性、可行性

19、在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浅表同化、(

)、片面同化、孤立同化和(

)。 答:疏漏同化、错失同化

20、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读”的方法有(

)(

)、抄读和(

)四类。

答:朗读、默读、背诵

21、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主要的联想类型包括(

)(

)和(

)。

答: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22、目前,语文课程研究的主要理论要点有(

)、(

)、“实践”的观点与(

)。

答:“课程”的视角、“言语”的范畴、“对话”的精神

23、在语文教学上从苏联引进了其五环节教学法后,就建立起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它具体是指(

),从而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答: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24、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

)和(

)。

答: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25、远程教育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

)、

第 2 页 对话空间观念的变革、多媒体组合教学应用得到广泛实现、(

)与(

)。

答:对话方式的变革、教师职能的转变、方便有效地实现终身教育

26、一般认为,语文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全息性原则、(

)(

)和(

)。

答:审美化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27、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要识记方法有理解记忆、归类记忆、(

)、(

)、联想记忆和(

)等等。 答:提纲记忆、概括记忆、形象记忆

28、在语文教学目的的研究上,其总体的趋向是由(

)到复合目的型再到(

)。

答:单一目的型、中心目的型

29、语文是由(

)和(

)构成的。 答:语言

言语

30、语言的三要素是(

)、(

)和(

)。 答:语音

词汇

语法

31、(

)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答:语感

32、语文技能包括语文(

)和(

)两个方面。 答:动作技能

心智技能

33、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特征有(

)、(

)、(

)。 答:规定性

预期性

可行性

34、语文教材的特征有(

) 、(

)、(

)。 答:文选的形式

模糊的序列

丰富的内容

35、(

)的培养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永恒的中心。 答:创造

36、语文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全息性原则、(

)、(

)。 答:实践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37、传统的语文试题总是由(

)和(

)两个基本部分构成。 答:基础知识

作文题

38、所谓语文知识,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言语知识和(

)。

第 3 页 答:语文文化知识

39、当今国际教育总的评价趋势是(

)、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全面性、(

)和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答: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诊断性、更加注重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

40、(

)是(

)的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学说,它是人们在认知客观对象时用已经形成的心理图式来解释和说明对象的过程。 答:同化论、皮亚杰

二、名词解释题

1、语文生活

语文就其本真状态而言,它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待我们去把握的存在物,而是人为之人的生活世界。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是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

2、语文技能

答案:语文技能是指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较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方式。关键有两个,一是它是自动化的,二是它是巩固的。

3、审美化原则

答案:语文教学对话的审美化原则,即主体(包括类和个体)在对话过程中,运用强有力的语言材料,直接对人或人类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以促进人的审美化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原则。

4、教学方法

答案: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特征是:首先,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即方法服务于目的。其次,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本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师生合作是教学概念的核心。再次,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的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

5、语文测评

第 4 页

答案:语文测评是指语文教师或其有关部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效果所进行的测试和评价。它属于整个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的以环。语文测评的范围很大,按测评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分为校内进行的各类测评活动和校外进行的水平考试两大类。

6、语文素质

它是借用“素质”的原始意义创造出来的语文学概念,具体是指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修养。换句话说,一个人语文修养方面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所讲的语文素质。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其实也就是一个人生活世界的智慧品格和境界。

7、语文教学重的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指的是,在语文教学对话过程中,教师全力营造一种支持学生言语创造的环境,运用创造教学的策略,以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培养言语创造的能力。在教学中,它变“知识文化观”为“智慧文化观”;变“被组织”为“自组织”;变“模仿”为“创造”;从而提高创造思维品质。

8、言语环境

所谓言语环境,就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一般情况根据各种条件因素与言语活动关系得远近不同,可以分为情境语境和背景语境两大类。情境语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交际场合;而背景语境包括了言语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

9、朗读

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言语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言语的创造性对话活动。朗读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物理、生理现象,朗读其实是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创造。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提升语感品质、提升言语品味的捷径。

10想象

所谓想象,就是从人类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结构的一种思维活动。表象和言语是想象的两个重要条件,而

第 5 页 且两者密不可分。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11、人文说

人文说是在工具说指导下的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在对工具说的反拨中崛起。人文说立足言语教育,强调“语言教育”的质变,并把对话理论引入课程教学,从而使人文说得到长足发展。人文说已经成为指导语文课程教学的性质理念。

12、语文教学中的全息性原则

全息就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个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语文教学中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揭示的就是全息关系:部分组成整体,整体“照亮”部分。因此,任何言语活动都是与言语主体的心理、思想、感情、个性以及时空背景等信息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学必然而且必须覆盖言语及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及其所映射、所敞开的整个世界,从而促进以语感为核心的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13、孤立同化

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某一部分具有完全不同于它独立于这个有机整体之外的价值,尽管这一部分本身秋毫无损。阅读和理解中不能将部分从其整体中孤立出来,而必须立足于整体来看待部分,否则就会谬以千里。

14、语文课程“工具说”

所谓工具说,就是认定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性质理论学说。它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践途径。它是一种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最重要的一种理论学说。但它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它所倡导的通过语文教学,一是学语言,二是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本体构成的缺失,使语文课程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无由达成,还使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误入歧途。

15、对话性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作为对话,它是由教师、学生、课文、教材编写者等多个对话者的多重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课文、学生和他的听者或读者之间、学生和教材编

第 6 页 写者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课文、教师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相互交织而成。这种对话型教学,重学生的感悟,重学生的实践,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它既重结果更重过程。

16、语文技能:

答:语文技能是指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叫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方式。

17、语感:

答语感是一种综合语文修养,属于主体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在语言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3、联想:

答: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18、朗读:

答: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音言语的创造性对话活动。

19、语文思维:

答:语文思维是指具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

20、水平考试与升学考试

根据预定的考试大纲,通过考试达到标准准予毕业,或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依据,这一般被称为水平考试或学能考试/升学考试。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的目的并不一样,前者考查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后者考查学生的潜在能力,但两者作为校外考试,具有权威性,有选拔功能和导向功能。

三、判断题

第 7 页

1、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 答:对

2、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要素。(

) 答:对

3、从语文课程来看,语言的习得并没有“自然”的一面,更没有“教育”得一面。(

) 答:错

4、“语文”即语言的运用,但并不是“语文学科”研究的对象。(

)

答:错

5、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认定为“人文性”,主要是根据“语言”的人文性和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其教学内容。(

) 答:对

6、所谓“人文”,在语文课程论中的意义就是指语言的人文性。(

) 答:对

7、所谓教学观念,指的主要就是对教学活动性质的认识。(

) 答:对

8、语文主要由主体的言语实践转化而来,语文素质主要在主体的言语实践中积淀而成。(

) 答:对

9、语文教育活动主要是学生与他者的对话。(

) 答:对

10、在说写教学中,教师若要成为成功的对话者,没有必要尊重、信任、爱护学生。(

) 答:错

四、简答题

1、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答:(1)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体性的。(2)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在性的。(3)语言是空间性的,言语是时间性的。

2、简述语文教育特点的三个方面。

第 8 页 答:一是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二是指出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三是指出要充分考虑汉语文的特点,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简述课程教学目的研究的走向。

答:(1)单一型目的观(2)复合型目的观(3)中心型目的观

4、简述语文教学原则。

答:(1)全息性原则(2)审美化原则(3)实践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

5、简述有利于识记的方法。

答:(1)理解记忆(2)规类记忆(3)提纲记忆(4)概括记忆(5)联想记忆(6)形象记忆

6、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答:

所谓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所谓言语,则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它们的区别主要有:

1、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性的。

2、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在性的。

3、语言是空间性的,言语是时间性的。

它们的联系主工要是:

1、言语是语言的历史前提,语言是言语的逻辑前提

2、言语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推动了言语的发展

3、语言潜存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7、怎样理解语文生活的本质内涵?P22-29 答:

一、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1)语文是人的符号本质的对象化;2)语文是人性的积淀性遗传方式;3)语文是人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二、语文生活是一种“对话”实践。1)语文生活具有对话语文学解释的意义;2)语文生活具有对话的伦理品格;3)语文生活具有对话的认识价值;4)语文生活具有对话的本体论意义。

8、如何选择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P379-380

第 9 页 答:

选择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一般根据是:教学媒体对促进语文素质发展目标或教学目的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这个潜在能就是指教学媒体本身的特性和在语文教学中所具有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具体的选取择依据,如媒体的特征和功能、教学目标类型和学生特点、各种媒体的优化和实现程度等等。每一种媒体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功能,因而也就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没有一种万能媒体,各种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同时要注意,新媒体的产生并不能完全代替旧媒体。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使用可以结合、发挥多种教学媒体的优势,让学习者的多种感观参与教学。但是,要避免多种媒估的拼凑。另外还要考虑使用媒体可能得到的效益以及制作和使用媒体需要付出的代价的比值。

9、如何提高默读的速度? 答:

针对中学生默读中影响速度的主要原因,提高默读速度的主要途径有:

1)克服唇动喉诵。实践表明大多数的学生的习惯是照词宣读。这样默读的习惯越差,读物的难度越大,潜语也就越强。有意识地控制唇动喉诵,可以使潜语大大缩减,只有压缩潜语才有可能把握读物,提高默读速度。2)减少无效重复。默读时的重复有两种,一种是在出现新思想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必要的重复;另一种是无意义的重复,这种重复意味着目光在回头寻找未弄懂的单词和句子时做了无效劳动。3)扩“距”求“整”。扩距就是扩大视野,根据视野大小和眼停次数,默读可分为合成认识和整体认读。整体认读即一次眼停认读一个意群,整体地理解它的意思,善于整句整句地看,不仅是一个视觉问题,还是一个方法问题,一般采取闪示法或遮幅法进行求整练习,可以提高整体认读能力。

10、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答案:①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性的。②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在性的。③语言是空间性的,言语是时间性的。

11、为什么说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答案:①语感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②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③语文素质的其他要素是从属于语感素质的。

第 10 页

12、语文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案:①激发学生的兴趣。②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③指点听说读写的门径。

13、语文教学过程中激疑的基本要求

答案:①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②激发主体意识。③适时合度。④因材施教。⑤注意评价。

14、语文试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案:①保证试题与教学目标一致。②试题的构造要保证能考出所要考核的目标,必须重视整体性。③试题题型的选择和使用要恰当。④选用何种类型的试题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发展特点。

五、论述题

1、谈谈对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理解

⑴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观念。①相对于传统观念重学生的接受,对话型重学生的感悟。②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教学重的是实践。③相对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④相对于传统观念重结果轻过程,对话型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 ⑵对话关系:师生关系的新定位

教学是教学和学生的协同活动,双方缺一不可,教学观念也必然涉及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分割。

在对话关系中,对话双方是平等的,强调师生互爱。

2、为什么说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P43-47 答:

1)语感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先有语言,然后才有语言学;而不是相反。如果理解句子、生成句子都要从理性的语言知识出发,每听、说一句话要亦步亦趋地根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以及有关的句法规则,别说中小学生,就是语言学家也决无可能。语感是一人联系世界的主要通道。语言本

第 11 页 身就产生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感,而不是人们对语言所指称的对象的研究。语文首先是一门艺术,它的规律是感觉的规律,这种感觉的规律就是语感。因而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要素。

2)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语文素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语文智慧。这种语文智慧集中体现在语感上。可以说语文智慧就是语感智慧。语感的智慧特征可以从语感心理机制来加以说明。语感的心理特征是直觉。直觉有三个特点:一是知情合一;二是身心合一;三是理解和观照的合一。直觉不是感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外部属性的反映;直觉则既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属性的反映,也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和本质属性的反映。从智慧理论的角度来看,语感也是一种理解。理解有两种,一种是知性的理解;一种是完形的理解,它靠直觉、顿悟和灵感达于事物的本质。其实对言语作品的理解,真正可能达于其本质内涵的还是这种直觉的感知,即我们所说的语感。

3)语文素质的其他要素也是从属于语感素质的。语文素质的四个要素并不是处于一个层面上,它们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它们处在不同的层面上。其中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本身并没有终极性目的意义,语文教育的终极性目的并不在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是为语感的形成服务的,为语感形成打基础、提供前提条件或手段条件的。语文思维相对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又处在更高些的层次,因此它的目的性意义比之其他两项又要更大一些。但比之语感又不能相提并论。

3、语文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应该怎样发挥?P160-190 答:

语文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最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果没有兴趣而凭靠强制手段,不但不能奏效只会适得其反。激发兴趣,是语文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让语文回到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到生活。首先是让师生关系成为生活中你我之间的对话关系。教师不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那点知识、才能从而暂时的尊重自己。而是要通过对话让课本内外的万紫千红,课堂内外的奇山异水去吸引学生,让学生自己生发出与之对话的强烈愿望,让他们感到语文对话其乐无穷。关于阅读教学,教师应使阅读活动迈入真实生活的门槛,成为他们自由自觉的生活。阅读毕竟不是和作者面对面的对话,学生面对文本这样特殊的对话者,往往有话不知从哪里说起的困惑,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深刻体察

第 12 页 学生作为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线、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装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关于说写教学,同样必须首先回到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真正的兴趣。说写教学回到生活,首先是指写作动机应当来自于生活,写作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对话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最主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有兴趣。只有自己喜欢语文,才有可能让学生喜欢语文。

2)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首先,语文教学的对话观念告别重视良好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而且和过去一味强调认真、刻苦有所不同,更加关注参与对话原主动性、积极性和进行对话的真诚性、平等性、创新性。对话之所以能使人变得更美好,首先是由于对话双方总是平等的,当然这指的是人格上平等。第

二、对话总是真诚的。第三,对话双方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追求进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并不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热情鼓励学生自己去和文本对话。在说写教学中,学生作为对话者正确的态度,良好的习惯比说写的技巧重要得多,也比在阅读中重要得多。在说写教学中,教师若要成为成功的对话者,必须格外尊重、信任爱护学生。

3)指点听说读写的门径。听说读写的门径,和听说读写的目的、内容、对象、情境等密切相关。听说读写,最根本的一条是感知存在于两个主体之间的张力,从而消除这一张力达到相对的平衡。在听读教学中,如下三对关系需要引起特别重视,首先是文内与文外的关系;第二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第三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关于说写教学,许多方面是和听读教学相通相似的需要特别谨慎对待的是如下三对关系。首先是“根本”与“枝叶”的关系;其次是“我”与“你”的关系;第三是创造与规范的关系。

4、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运用“理解”?P294-300 答:

1)在生活世界中理解。我们提出的与生活同构,实际上就是要冲破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限制,把工具理性、对象性思维方式以及逻辑等暂时“悬置”起来,进入逻辑的生活世界,达到对这个世界的“直观”。世界之所以向人显现意义,生活之所以能实现意义,正是因为人与世界建立了生活性关系。言语世界不是分析的、实证的、数理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它是本源的、直观的。人的生活本身就是对世界意义的领悟和建构,也就是说,意义是从生活,从世界中“体会”理解出来的,理解表达的是

第 13 页 我们与世界观交互作用的关系。

2)在对话中理解。理解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语文学科思维则具有“双主体性”,它探讨的文本,是主体的一种表达,它进入交流,面向另一个主体,另一个主体也面向作为主体的它。进入对话的语境,它需要的是“理解”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主体与主体、意识与意识的交锋,“我”与“你”的相互讨论与了解。在对话与交锋中,两个主体,互揭短长,去芜存精,共同发现,揭示真理因素。

3)在争鸣中理解。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把一种意识视为永恒真理,并要强制他人接受,顶礼膜拜,这实际上必然导致漠视他人意识,排斥他人的独立意识与思想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意识当成一种超人思想,转而变为独白、单语世界。意识实际上是多样的,它们相互交织,各自独立,又具充分权利,自有价值,相互平等,在交往与对话中互为存在。意识能在交往、对话的关系中,互相启发,并为补充。

4)在理解中“构建”理解图式。理解的过程就是接受心理图式的应用和建构过程。所以我们在理解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主体心理图式的建构。理解是把新的经验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而产生的,它是原有“结构”的应用,也是新的“结构”的建立。所谓理解就是在各部分之间、在文本与个人的经验之间积极构造意义的过程。在言语活动中接受图式的“建构”其实就是语感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永远是语文理解能力的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构造中的一项主体工程。

5、试论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激疑”有哪些基本要求?P277-281 答:

语文教学过程中激疑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激疑同时也是激趣。否则,主体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一切都是空谈。语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探索语言奥秘的兴趣。当探索语言表达的张力产生后,此时你想不让他们思考,不让他们探索都不可能。激疑的关键是要有疑。但在教学过程中扼杀兴趣的“激发”也随时可见。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兴趣,反倒成了十足的折磨。长期如此,不仅不利于语文教学,而且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都将一蹶不振。

2)激发主体意识。激疑的起始和归宿都在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第

一、强调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状态,只有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状态下教师的“启”和“发”才能起作用。第

二、强调教师的激发作用,当教师处于“愤”、“排”之时,教师应抓住机会,

第 14 页 适当刺激,以收“时雨化之”的效果。第

三、强调教师立足于“激”,所谓“启”是“开其意”,也就是打开思路,不是替学生表达,而是提示学生表达的途径。

3)适时合度。一是时机要适当,在最佳的时候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智慧的火花。二是刺激的强度、广度、数量要适中。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性。

4)因材施教。由于遗传、环境、实践机会、主观努力等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在智慧探索的水平、习惯等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激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阶段特点和个体差异。

5)注意评价。评价一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不仅要对学生探索的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他们的探索态度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其内容,更要评价其言语表达。二要民主。民主就是要尊重不同的意见,对学生的各种积极的探索作出积极的肯定。

6、论述对话型教学观念之新的主要体现。

答:(1)是相对于传统观念重视学生的接受,对话型重学生的感悟。(2)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重的是实践。(3)相对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

7、论述想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答:(1)想象可以直接激发并转化为个体的创新思维。首先,想象能提供创新思维赖以产生的热情。其次,有些想象的成分还可以转化为创新思维的内容。

(2)想象有助于创新品格的培养。创新品格是创新思维方式、思维状态、思维水平、思维风格等等的总和,是一种极具个人特色高级思维品质。想象不但可以增加形象思维的可感受性,还可以开拓思维领域,增大其表现广度;想象不仅可以激发人的灵感思维,而且有时其本身就是人的灵魂的重要来源。借助于想象,人们记可以创造出并为直接感知过的或已经消失了的事物的形象,又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或尚未出现过的形象。

六、实践题

根据所学的教学理论写一篇简短教案,要求逻辑谨严、思路清晰、教法新颖、切实可用。

春晓

第 15 页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答案:评分标准①逻辑谨严、思路清晰。

②逻辑谨严、思路清晰、教法新颖。

③逻辑谨严、思路清晰、教法新颖、切实可用。

第 16 页

第5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模拟试题三(含答案)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课程考试

模拟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温馨提示】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 ) A.交流工具 B.实践工具 C.交际工具 D.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来设计,下面表达不属三个维度内容的是( ) A.知识与能力 B.过程与方法 C.人生观与价值观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7—9年级的默读目标是( ) A.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B.养成习惯,有一定的速度,第分钟不少于500字 C.学习默读,不出声,不指读 D.初步学会默读

5.下面不属于汉语拼音教学目的的一项是( )

A帮助阅读 B帮助识字 C帮助学习普通话 D帮助查字典 6.《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建议主要是( ) A.有广泛性和一定的阅读量,多读古今中外优秀作品 B.广泛阅读,多读古今中外优秀作品 C.多读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有一定的阅读量 D.广泛阅读各类读物,达到一定的阅读量

7.正确认识阅读的过程,它更应该是一个( )的过程。 A.技术的过程 B.文化建构的过程 C.积累的过程培养技能的过程 D.培养语感的过程 8. 下面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观点错误的是( ) A.要进行比较系统集中的语文知识教学 B.了解语文知识的目的是帮助阅读和表达 C.语文知识应随文学习

D.对修辞和写作知识要进行系统集中的教学

9.现在中小学生作文文风不正现象相当普遍,对策是( ) A.让学生与不良环境隔绝,多作正确引导 B.解放学生,正确引导

C.多读好作品,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引导 D.多读好作文,提高写作技能,加强指导 10.语文综合性学习是( )的课程 A.具有综合性,生活化,情感化,个性化 B.具有综合性,生活化,经验性,个性化 C.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个性化 D.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开放性,生活化 11.《新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应( ) A.具有典范性,时代气息和知识性

B.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丰富多样,难易适度

C.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丰富多样,难易适度 D.具有规范性,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12.新型的语文教学方式应该是( ) A.灌输、分析、讨论、训练的方式 B.讨论的方式 C.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网络教学的方式

13.语文评价的目的是( )

A.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教的情况 B.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以便选拔与甄别 C.了解教与学的情况,改进教与学,促进学生发展 D.检验课程,以利用改进课程 14.语文评价应注意( ) A.整体性、开放性、量化和客观评价 B.整体性、连续性、多样性

C.整体性、开放性、重视定性评价、方式多样化 D.连续性、重视定性评价、方式多样化 15.下面关于语文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倡积极的评价,防止消极的评价 B.重视形成性评价,也重视终结评价

C.应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特点,不可机械照搬一般评价方法和其他课程的评价方法

D.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的自评互评往往片面、偏激,仅可供作参考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温馨提示】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1.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语文教育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论”对我国语文教育曾有过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3.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是个体行为,不需要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

4.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 )

5.语文教材应该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教师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余地。(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写作教学的策略有哪些? 2.语文教材编写的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3.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考虑语文评价,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教学实录,从《语文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新思维》的角度,评价这堂课的优劣。

“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关和价值取向,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自我和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

2.了解他人的烦恼,能从多角度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3.学会沟通与理解,增进同学间互相合作,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能帮人解脱烦恼。

[活动重难点]

1.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2.能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知事物,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和写作的欲望,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在尊重学生对人生成长经历的独特体验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走出封闭的个人世界,调整好心态,并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人生,感受、学习和运用语文,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实施]

一、活动准备

1.列出自己最困惑和烦恼的事,分析原因及其影响,并想象在别人遇到同样烦恼时,你会提供什么建议,寻找克服烦恼的方法。拟好发言提纲。 2.你作为一名小记者,设计好采访的问题,向父母、长辈进行采访,记录情况。如填写“采访情况记录表”:采访对象、采访地点、采访时间、采访内容、长辈寄语、采访心得。

3.要求学习小组合作分工,每位同学至少准备一项内容,每项内容至少有一位同学准备。

4.提倡学生从课外收集补充相关材料。

5.在教室或其他适当地点布置好活动场所。(可借鉴中央台“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节目的场景,营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

二、活动过程

(一)人生导航(设“最有主见奖”)

播放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1.你喜欢剧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你的体验。

2.学习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可以有分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感受。

教师小结:这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可贵的是他们能把烦恼说出来,并能正确评价自我。亲爱的同学们,你曾经也遇到过烦恼吗?“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今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进行一次大梳理,大家打开心窗一吐为快,也许你心头的阴云就会烟消云散,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笑容如鲜花一般绽放。

(二)心情驿站(设“最真实奖”)

1.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交流,畅所欲言,态度真诚,大方得体。 2.组长小结归类,以备班上交流。

3.班上交流。(有些学生对自己的烦恼可能有所保留,不敢直言:或不愿意说,或不好意思说,或只说那些不关痛痒的,等等。教师应鼓励他们,让他们放下包袱,因为总是把烦恼埋在自己心里,不仅会影响学习,影响情绪,天长日久还会影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对于那些特别内向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或好朋友或日记本说,或者课后与老师交流,不必强求在大庭广众中说)

(三)云开见日(设“金点子奖”)

今天大家倾诉了这么多的烦恼事,不过要把它们都给解决掉才算畅快是吧?其实我们的同学都是

“智多星”,相信凭我们群策群力,会想出更有实效的金点子来解决烦恼的。

比一比哪一小组哪位同学介绍的方法最多,出的点子最好。(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的或具有共性的问题,以便他们做出公正的评价。如小张面临中考升学压力,变得爱发脾气,容易烦躁不安甚至紧张兮兮;教师可从心理学角度加以引导、疏通、升华:自我放松法、自我暗示法、倾诉法、大哭或放歌法、音乐疗法、体育调整法、阅读法、系统脱敏法、向心理辅导老师等寻求帮助……又如小王不明白父母和班主任老师对他过分注意自己的打扮为什么总是看不惯;教师可从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注意自己对异性同学留下良好印象谈起,肯定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培养文明的行为,但是过多注意自己的外表是不妥的,给异性同学以美好的印象更应注重内在素质的培养,同时建议小王应与父母老师多沟通,争取相互理解、相互适应)

(四)真情碰撞(设“金话筒奖”)

1.我们同学间进行了一次心语沟通,互相非常坦白、真诚。那么你还有什么更想了解的?请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向你最想了解的同学或老师提问。

2.我们回家也都做过小记者,采访了身边的成年人。请同学们把采访的经过和自己的心得简要与同学交流。

(五)学海拾贝(设“丰收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从表情达意的技巧、做人的态度等多方面来谈。(也可让每个学生用名言警句的形式写出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比如: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然后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名言警句,让所有的同学大声朗读全班推选上来的优秀的名言、名句)

(六)引吭高歌(放歌曲《金梭银梭》或《明天会更好》) 教师: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也了解了他人的烦恼,而且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是的,我们学会了体验生活,学会了为他人着想,学会了化解烦恼,相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灿烂,更加美好!

[活动延伸]

将今天的真心话,心中情,写在日记本上,记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烦恼或快乐的一笔,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建议从此以后,建立自己的日记文档。

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B 5.A 6.A 7.B 8.A 9.B 10.B 11.B 12.C 13.C 14.C 15.D

二、判断改错题 1.× (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2.√3.×(它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这样做会相互启发,促进学习)4.√5.√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写作教学的策略有哪些?p84-87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

(二)培养观察的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

(三)鼓励自主写作;

(四)鼓励自由表达;

(五)重实践,重过程;

(六)加强写作与阅读、与口语交际的联系;

(七)加强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八)重视写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语文教材编写的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是什么?p104-114

(一)语文教材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语文教材应该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的规律;

(三)语文教材应注重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语文教材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语文教材应该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

(六)语文教材应该有好的创意。

3.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考虑语文评价,应该注意哪些方面?p137-138

(一)提倡积极的评价,防止消极的评价;

(二)既重视形成性评价,也重视终结性评价,但更重视形成性评价;

(三)不应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甚至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

(四)应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特点,建立起新的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和制度。

四、论述题

答题方向:(1)这一节综合性实践课怎样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性质;(2)学习方式怎么样;(3)教师的组织与指导如何。

第6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一

一、 简答题

1、简述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①1950年:将“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初步形成;

②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③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④1961—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先后提出“加强双基”和“工具说”;

⑤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⑥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

⑧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启动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为什么说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

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丰富语文知识,发展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可以丰富概念和判断,并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质思维品质的负载在语言

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交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3、根据语文课程的任务,与之相关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A方法的层次分类:①哲学方法②一般科学方法③特殊方法④具体方法

B方法的思想特点分类:①逻辑思维方法②形象思维方法③直觉思维方法④社会思维方法

C语文学习的方法的类型:①一般思想方法②一般学习方法③语文学科学与一般方法④语文学科学过程中的

具体学习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有效预习的方法、高效听课的方法、优质作业的方法、课外学习的方法

、系统小结的方法。

4、 简答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

A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B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

C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5、为什么说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这里首先涉及到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衡量学生语文水准,评定语文教学效果;

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反馈语文教学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语文教学工作。所以说,在实施教学评

价中我们应该坚持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目

标的程度,而且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

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侧重对所教过的内容的及时评价,随时了解学生

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的潜质。所获信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调适措施。形成性评

价可以迅速找出简单的困难问题并加以解决,形成一个“自我纠正系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所以说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6、 请简要回答阅读能力教学包含哪些内容?

根据阅读能力的结构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阅读能力教学所应该包含的内容:①通过积累性阅读来

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力;②通过理解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③通过欣赏性阅读培养阅读审美力;

④通过研究性阅读培养阅读评价力;⑤通过创意性阅读培养阅读创造力;⑥通过“信息阅读”培养信息搜集

和处理能力。

二、 论述题

1、 举例分析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①、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教育综合在一起的特点,体现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我

国古代语文作为学科不具有独立性,而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融合

在一起,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学科的非独立性不说明没有语文教学的内容,无论是原始

宗教、生产、生活,古代神话故事中,还是奴隶社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都

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语文教育内容。封建社会的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教育,当中也含有大量语文教学内容

②、启蒙先识字,后读经书。主要是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具体特点。也就是儿童启蒙教学是

通过蒙学读物先集中识字,再学习以儒家经典为主,文选为辅的经书。最著名的蒙学读物是“

三、百、千、

千”。

③、读经为主,文选为辅。体现了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五经”、“四书”一直是古代封建教育的主干

课程,这是封建社会采取的文化教育专制主义以及封建王朝科举考试制度所决定的。在思想内容方面,具

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应该辨证地、历史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文选读本主要用来

进行读写训练,所选大都是历代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仿写。

2、如何理解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举例论述之。

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

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 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课文内容、教

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

的人文性;

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

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

习;

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

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 。

例: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学语文,也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体裁看,从题材看,从语言文字成就以及

所负载的思想情感内容看,语文课程处处闪烁着人类文化的灿烂光辉,要充分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

养。

3、用你自己教学的例子,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我认为教师做工作不是要把世

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

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过程是怎样施加积极影响的,而主要调动学

生的语感能力,还有调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常与学生交流谈话。从而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任务

和过程方法,

4、根据教材第80页《从三到万》的教学案例,为它设计出教学目标,并简述所设计的目标的理由。

教学目标:全班同学用揣测法阅读《从三到万》,必须全部读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序)

设计目标的理由:指导学生读文章,帮助他们读懂,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对语文教学来说

,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懂”和“知”这个结果,而在于“怎样懂”“怎样知”这个过程这篇语文的学习特点是:结合

故事讲道理,叙议结合的写法,做为一名教师当然可以通过讲解深入本落实重点,但在这堂课上,学生的

理解不仅得之于深入的阅读而来自他们亲身的实践和体验。

5、举例论述阅读的心理本质。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性质,会有不完全一致的解释。从微观看,阅读具有多重性质,是一个特定环境

下、特定读者与特定读物相互作用的行为系统,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

一,言语操作技能与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是一种审美实践。

具体来说,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作出阐释,并汲取精神的滋养。这一点是阅读

的本质特征。读者自身是一个物质的存在,他需要借助各种物质材料进行阅读,记录或保留阅读的过程和

结果。阅读通过吸收精神营养,培育和铸造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

、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

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阅读、理

解是个性化的活动。

第三,阅读是一种言语操作技能。例如朗读时的发音和控声、停连和重音、语气的把握、节奏的变换、手

势的辅助等;又如眼动的方式、眼停的次数、阅读本位的变换、视觉广度的宽窄等。

第四,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审美实践。首先是因为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

会美和艺术美等等方面的美学因素。其次是因为在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需要亲自经历一系列

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

三、分析题

设计实例:《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问题①联系该教学设计具体分析“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这一基本属性。

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掌握“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的理论内涵。阅读教学过程具有活动和对话的两大基本

属性。即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个人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

有时空条件限制的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

凭借班级集体开展的。阅读具有对话的品格,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它是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是

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是课堂情境中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位教师的“《鲁迅自传

》教学设计”符合阅读教学的对话属性,充分注意了多重对话的开展,有目标,有步骤,可操作,便于实施

问题②该教学设计定位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请对此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点要抓住:一个是教学目的,一个是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相关阐述中,说道

:“当代初中学生,理应走近这位伟人,进而更好地继承鲁迅精神,高扬鲁迅作品中洋溢的民族正气,为提

高全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而努力奋斗。这应该是学习《鲁迅自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还有一处这样说

道:“这篇全文不到千字却记载了50年经历的自传,如用一般阅读分析的方法,补充相关材料,帮学生理清

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解说写作特点,估计效果不会太好。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依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这两段文字,体现了教师具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

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师对教材做了相当充分的基础分析,是根据教材的特点选取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说明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很到位,而这两点,正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执教思路的必要前提。我们具体分析 他所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到都是仅仅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在操作的。

问题③如果你来对此课进行教学设计,你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这个小问题是督促大家联系案例和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和研究,重在“以我为主”,提出自己的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二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写作活动的两个转化?

一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作文构思完毕,就是动笔作文了。就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由内部言语

转化为外部言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反复思考,认真地择词、用句,思考着怎样才能把所要表达的事

物表达清楚。这是一个使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趋向于准确和严密的过程,同时也是选用恰当的词

、句等语言形式过程,是发展思维和运用语言的统一。

二是模糊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在作文(记叙文、说明文)动笔时,学生的心理还要完成另一重转化——

把模糊的印象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这时,场面、环境、形象、声音、色彩、质地„„甚至氛围,一切都

要呈现在头脑里。不仅有丰富的想象,而且还伴随着异常活跃而丰富的情感活动。

理解写作的两个转化,可以使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和直觉思维,兴趣、情感和认识活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活跃的创造的过程,

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从事作文教学。

2、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1)发展性。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一致的。

(2)整体性。整合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三方面相互渗

透、融为一体。其整体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利

于学生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生存能力。

(3)操作性。围绕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

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主要反映活动的过程和步骤,主要用于指导实际操作,它说明做什么?怎样做的知识用于指

导操作。

4、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向学生呈现足够数量的有关某一概念的正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抽取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再

以准确的语言归纳出一个命题,揭示出概念的定义。

(2)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控制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3)恰当地运用反例。反例传达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在辨别中加深对概念定义的理解。恰当地运用反例,

可以排除非本质特征对获得概感念的干扰。

(4)引入变式进行比较。变式指的是概念在非本质方面的变化。

(5)在言语实践中运用概念。运用概念是知识的具体化,可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

5、语文学科多媒体课件设计一般要考虑哪些问题?

①树型结构——指妥善安排课件内容的组合关系,让别人能清晰理解脚本各部分内容的结构关系。

②呈现方式——指内容素材用什么方式——用文本,用图片,还是用音频,用视频,用动画来呈现。这是多

媒体技术在教学内容“整合”上的应用。

③呈现控制——指利用素材呈现方式的可控性,模拟学生的认知程序,对有关资源内容与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初步整合(进一步的整合是在应用中),以求提高课堂认知活动的质量。

④拓展选择——指利用信息数据的巨大存储功能,利用网页技术的灵活性,从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在不同

层次、不同维度上对资源内容进行整合。

6、简述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A语文专业知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和文学、语文教育史。

B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

C自然科学知识。

D社会科学知识。

二、论述题

1、结合你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应该如何进行作文指导。

A、作文指导包括审题指导和写作过程指导,应该联系作文几个阶段的心理分析来把握学生写作心理,运用

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

B、审题的指导。一般多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审题。

(1)审读圈点法。(2)结构分析法。(3)题目补充法。(4)比较辨题法。

C、写作过程的指导。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缺乏写作欲望,不想说、无话可说、说不好。所以

写作过程的指导,首要的是要自觉运用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

想说、有话说。可如下指导:

(1)运用联想的规律指导作文。这里要处理好媒体的选择和教师语言如何“搭桥”这两个问题。 (2)按照认识规律来指导作文。

(3)运用头脑风暴法来指导作文。这实际上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度对话,产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

碰撞,诱发和激活学生的智慧情感、灵感的方法。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注意围绕一个特定话题展开讨论。

2、

举例论述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

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是临场性、敏捷性、体态语的运用、运用语音表情达意。应该说,通过对教材第六

章的学习,大家对于几方面特点的具体论述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请大家引进一些实例进行论述分

析,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家在口语交际这个新的但又常常被忽略的课题上面多思考一些,借

机反思、总结一下自己或身边的行为案例,加深认识,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

3、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请举例论述。

语文知识的内容的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包含语言规律和言语规律两个方面。

②.他人的言语经验。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经典文篇,其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就是一种知识。

③.个体的言语规则

例:略

4、联系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论述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促进综合效应。

②.拓展选择空间。

③.提供便捷手段。

④.改善参与条件。

⑤.扩大共享范围。

此外,还可以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法过程的角度,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价值取向

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与有效整合的课题。

5完善语文老师的素质结构

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力求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例:略

三、评析题

1.《我的作文批改》是评论一位老师坚持采用面批的形式进行作文批改,可以这样评论:

①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活动,是一种对话。当面批改,可以

在近距离的当面交流中沟通感情,形成一种难得的氛围,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更有利于这种对话的

深入,从而收到实效。

②.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

提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么,“改”文章的主体是谁呢?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改’

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这位教师通过面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培养、训练修改作文能力的系统过程,从这里面,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自我修改作

文的方法和策略。

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心理细致入微的洞察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尊重作文教学个性化的特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我们今天的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的教学,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实际上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每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应该承认差距,在课堂上的时空中,不可能兼顾到每一

个学生;仅靠在作文本上有限的笔批,也难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而面批则很好弥补了课堂教学和笔批

的不足,可以使因各种原因平时少有机会发表意见、难得与教师交流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有机会与教师

沟通。

④.体现了教师热爱教学、认真投入的专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教师仔细推敲、精益求精的行为成为学生最

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求实学风和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各位学员完成这道题时,我们除了要求大家写出评论,还要求各位把看法提供出来在小组或网上交流,

完成了这一步,才算完成了这个作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促使大家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

教学思考,就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评论,这样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

方面,善于交流、利用网络技术发布和获取信息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以及利用

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也是我们开放教育课程学习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因此,按要求

完成作业,绝不是无意义的,请大家充分认识这一点。

2、《我用演讲鼓动学生发言》,可这样来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带给我们的启迪:

①.教师抓住了当前普遍存在的高中生不注重口才训练、课堂发言消极被动的教学顽症,想方设法进行突

破,显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研究眼光,而这正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语文

特级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②.教师富有勇于探索、创造性进行语文教学的可贵精神,并且善于发挥自身特点,开展了富于创意和能

收到实效的教学。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富有激情、善于雄辩、比较诙谐,语言具有逻辑感和

很强感染力以及鼓动性,根据自己的这些优势,率先垂范,用激情洋溢且不乏幽默的演讲激发学生的发言

热情,以“约法三章”来鼓动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做法。我们说,语文教学是非常需要

创造力、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是一种富有个人生命特质的创造性活动,那么,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是

否可以从这位教师似乎“别出心裁”的做法中受到某种启发,在面对各种语文教学难题时,“八仙过海,各显

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语文教学环境呢?

③.非常理解学生学习心理,瞄准症结,一针见血,以激情点燃学生的勇气,注重动机激发。针对课堂上

学生不发言的顽症,这位教师并没有简单化地来对待,而是入情入理、一针见血地分析和列举了种种不发

言的心理和行为,并针对这些现象采用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这种极富挑战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言动

机。课堂发言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知道,根据需要理论,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源于以下

需要:(1)言语交往需要。(2)言语的求知需要。(3)言语的启智需要。(4)言语审美需要。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激发口语交际动机的心理需要,符合高中生以上进为主、复杂而具有很大差异性的

个性特征,所以收到很好效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屡试屡验”,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几点,只是基于自己的认识提出的看法,仅供讨论参考。最重要的是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实践,都能

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广阔平台上充分交流,有所收获,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推动,这就达到我们

形成性考核这类题目设计的目的了。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

三、四解析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教材的理论,更多的是要运用于教学的实践。要注意教

学的方法和技巧,要注意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认识。因此,在第三次作业中,更多的是偏重于实践操作方

面的题。作业是围绕教材第三章“语文教学设计”和第四章“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容而布置的。本次作业题虽

不多,但却是需要同学认真结合教材中“教学设计”一章的相关理论去设计教案提纲。

此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对第三章的内容:语文教学设计概说,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二节内容的相关要点要熟悉。

其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本次作业应把握的重点,它包括:

1.教学目标的确定;2.教学过程的安排; 3.教学策略的运用;4.教学评价的组织;5.教学方案的编制。

作业三题目:教案提纲、设计阐述。

要求:

1.请你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独立设计一堂阅读教学课的教案提纲,并对你的设计

进行书面阐述。课题自选。

2.设计阐述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重点的依据;

(2)对学生认知特点和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分析;

(3)设计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新理念;

(4)教学评价设计的依据。

3.作业总字数不低于1200字,其中教案提纲500字,设计阐述700字。

考核知识点:教案提纲的编写及其评价。

答题思路:此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编写教案提纲,二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

念对设计教案提纲进行书面阐述。

第一部分:编写教案提纲

编写教案提纲,实际上是制作一份教学简案,要体现出题目给出的一些要求,并

要结合阅读课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1.明确教学设计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2)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

(3)发挥教师特长,充分利用资源;(4)预想教学过程,制定最优策略。

2.明确阅读教学课的一些基本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

(1)提问对话法;(2)整体感悟法;(3)理清思路法;(4)言语分析法。

对其中每一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及要求,可结合自己所选文章的内容和确定的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

3.注意教案提纲的编写的具体要求: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要完整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3)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中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等内容

(4)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5)要有个性特色展示各自不同的风格。

(6)字数符合要求。

4、教案提纲包括一下几方面内容: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五、教

学辅助手段,

六、主要教学过程(

1、

2、3---),

七、板书设计

第二部分 对设计的具体阐述

这部分实际是回答“本教案为什么这么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的各个方面,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

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学生认知特点和已有学习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新现念、教学过程设

计以及作业练习等。

答题的要求

(1)要针对题目给出的要求进行阐述;

(2)对结合教案提纲编写的具体要求进行阐述;

(3)阐述要注意条理。

(4)字数要符合要求。

第7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简答题

1. 语文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实践应用能力?

2.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性质。

3.倾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4.从今天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谈谈古代写作教学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5.请从一般教学环节的角度,概括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学习方法。

二、论述题

1.为什么学生缺乏写作欲望?联系作文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

2.教师作为“教育促进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表现?请结合教学实际论述。

三、分析题

分析下面的课堂教学实录,回答问题。

问题:1.本课教学过程是由哪几个环节组成?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2.试分析本课的教学体现了什么教学理念?

《爱莲说》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配乐莲花画面)多荚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丈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文字。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土上头”。

生:扬万里还写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清水出荚蓉,天然去雕饰。”

生:王昌龄也写过:“荷叶罗裙一色裁,荚蓉向脸两边开。”

生:唐代还有一位大诗人李商隐也写过:“留得残荷听雨声。”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很好,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再泉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看看和刚才朗读的诗句有什么不同。(打开课题字幕)请同学们打开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考。(打开配乐朗读画面)

师:老师首先要问的是,宇面上还有什么不懂?

生:没有。

师:好。请同学们朗读课史。(学生全文朗读)

师:朗读得很好,字音咬得比较准确。下面请同学们接着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本文和同学们刚才朗读的诗句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半分钟左右)

生:刚才同学们吟的诗句都是写莲花的外形。

生:周敦颐的《爱莲说》是通过时莲花外形的描述,着重写了莲花的品格——“出淤泥而不

染”,从用敦颐的议论中可以看出,是借莲花的品格喻指了其人的品格。

师:很好,这就是和刚才同学们吟的诗句的不同之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 生:托物言志。

师:(宇幕显示:托物言志)这堂课我们就要重点了解周敦颐赋予“莲”哪些高洁的品格,又是怎样含蓄而充分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托物言志”的。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可以联系个人情趣和爱好,以及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师: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柬抒发自己不慕荣华富贵,洁身白好的志向?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花卉?

生:不能,因为所写的物与抒发的感情之间一定要有内在联系。

师:那么,从哪些句干上可以看出莲花具有和作者一样的品格呢?

生:“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这是从生长环境来说的,和作者所处时代中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淤泥”世风相似,而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生:从体态香气方面,作者写了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棱”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生:还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花的清高,作者进一步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渍,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格。

师:同学们讲得太好了。说明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不仅书看得认真,而且善于思维,善于联想。是的.一般来说,咏物抒情,贵在揭示所咏之物与所言之志一定有内在相通之处。本文以精细全面的观察和独到的审荚追求,将莲花的可爱可敬、可咏可赞,一一再现于人们眼前。句句是精细的描景,笔笔是精辟的绘神,再融注作者的情思与意趣,使莲花净洁清幽、高雅挺拔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作者对莲花的审视和再现,确实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而这一切,除了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之外,更有“莲花”般的高洁、质朴、正直.芳香和清高,如果没有这一切,就算作者的文学功底再厚,也无法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因此,我们是否要再现一下周敦颐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呢?

生:要。

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周敦颐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资料,然后再看看老师准备的材料。看完后想一想告诉大家,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打开背景文字)

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杜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可是,作者在数百年习染成风的势力中,却能独步于尘俗之外,显示了他的高超不凡。作者在《爱莲说》中不但写出了莲花荚丽的外形、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尚的品德、荑好的情操、

刚正的风度作了逼真逼肖,尽善尽荚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很显然,这和一般封建士大夫消遣地赏玩是迥然不同的。它反映了作者对在污浊社会中能保持高洁情操的志同道合者的敬仰,对追名逐利的小人的厌弃。同时,也是他自我品德的写照。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不畏酷吏,明断狱案,“以洗冤为己任”,为了主持公道,他甚至不惜丢掉乌纱帽。黄庭竖称颂他:“人品其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一个封建士大夫力求。出淤泥而不染”,本来就难能可贵,何况把自己的这种荚学理想大胆地生动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更给人以鼓舞力量和荚感享受。

生:作者在数百年习染成风的势力中,却能独步于尘俗之外,显示了他的高超不凡”,对应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生长环境。尽管它生长在“世俗”淤泥之中,但出淤泥而不染。

生:“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不畏酷吏”,对应了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体态芳香。在污泥之中坚贞不渝地保持了自己正直的操守和香气。

生:“为了主持公道,他甚至不惜丢掉鸟纱帽”。对应了莲花。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的刚直、清高。为了不和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宁可丢掉乌纱帽。 师:都说得好板了,柞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救颐那笔笔待神、甸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妁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有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思维,联想,讨论,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荣华富贵。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在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格都巴阐述清楚了。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看还有什么仍不明白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助。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莲,为什么还要写菊与牡丹?

生:这是写作中运用的衬托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同意菊和牡丹是衬托莲花的,但是两者是不同性质的衬托。因为, 作者把菊比拟成。隐逸者”,所谓“隐逸。就是隐居,作者在这里是指那些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的人,所以隐逸避世。这至少说“不愿意艰统治者同流合污。是和作者的个性品格相一致的,可以成为绿叶,而牡丹就不同了,作者在文中把牡丹比作是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趋爽附势的沾染恶浊世风的人,或者说是“小人”,作者是取鄙弃态度的,因此,这里的“牡丹”就不是绿叶。

师(插说):讲得好极了。在写作中,衬托可分为两种,一种叫正村,一种叫反衬。作者这里讲的“菊。是正衬,是荚丽的红花须村不可少的绿叶。而“牡丹”呢?属于反衬。那么,“牡丹”不作正衬,不是绿叶,可以比作什么呢?

生:是萆芥,是墙头草。尽管它也具有绿色,但不应该是春风吹又生的“离离原上草”,而

是趋炎附势、随风倒的。墙头草”。

师(插话):太好了。同学们的生动比拟,把菊花的正衬与牡丹的反衬用绿叶和墙头单来作比,贴近作者的原意,而且贴近生活。尤其是对“牡丹”的比拟,爱牡丹的人很多,说明当时官场上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墙头苹”、小人很多,更衬托了作者自比的“花之君子”。 生:我也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课文的最后一节中,作者先写菊,再写牡丹,最后写莲花,可到结尾时,顺序颠倒了一下,先写菊.再写莲,最后写牡丹,为什么?

生:这篇文章就是批判当时一种攀附权贵的世风,把牡丹放在最后一个写,更显得褒贬分明。 生:这篇文章写了三种花,表达了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评菊花,抑牡丹,赞莲花。所以开始的三句按照这个顺序写了,后面三句把牡丹放在最后一个写,把正面的放在前面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

生:我认为,这样写不仅显得褒贬分明.而且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师:分析得有理有据、独到。透彻。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生:文章第1段中有两个“独”。都是“单一”、“只有一个”的意思,也就是陶渊明只爱菊,而周敦颐只爱莲花,是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而自比。 邵么菊花呢?这里可以说明陶渊明和用敦颐一样,都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那么,下面,作者又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这个隐士是比作陶渊明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但又无力抗争而逃避现实,这一层意思槁懂了,但菊是不是和莲同义呢?

生: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师:分析得非常透彻,同学们通过自主质疑、自主解题.对全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分析得非常透彻,还有许多地方有独到的见解,值得老师学习。下面,我们是否总结一下学习情况,向全班同学汇报,形式可以多样,如设计板书或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等。 (两位同学上台设计板书,其余同学在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请默写好的同学说说自己所默写的句子。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生: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以上同学们喜欢的句予,把周敦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都表达出来了,说明抓住了文意。„„唤,两位板书的同学巳板书好了,咱们先看一下,再请他们谈谈板书的设计思想。

生:我的板书突出了对比,第1,2行说了不同的人时不同的花的喜爱,第3行写这三种花分别比喻的三种人,最后揭示文章的手法——托物言志。

生:我的板书利用莲花本身的形象,着重表现出莲花的品质,用图案形象直观地表达作者托“莲”言志,更容易看得懂,记得牢。

师:这两种板书,各有千秋。第1种是课文结构内容的板书,这一结构的处理简洁、洗练,使文章内容一目了然。第2种板书运用图案直观展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课题赞莲、拟莲,爱莲。两种板书都有一定的创新,比老师想象中的丰富得多了,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的崇敬之情,深情地朗读全文(全班同学再一次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师: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活,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生:我特喜欢水仙,因为她不仅有“凌波仙子”的荚称,更因为她素雅,挺直,不矫揉造作 生:我特喜欢梅花,看到梅花就想到那抗严寒、化冰雪的无私无畏的精神,同时想到她不与百花争春,只把春来报的不争名利、勤劳谦让,全心全意为百花报春的高贵品质。

生:我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芳斗艳之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荚的,地像一位雍容的贵妇,荚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荑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咸了国秦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所以,我爱牡丹。

生:谈起爱花,我爱许多种花,用一句话说,我爱大自然中的每一朵花。《爱莲说》的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了花以特定的含义,且不论它的对与错,退一步讲,欠自然中的每一朵花都值得我们去赞荚,去喜爱。花不仅装扮了我们这个地球,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算是尽了一点力。更重要的是它在搏击了欠自然无数风雨之后,依然能存活下莱,并开出了鲜艳缤纷的花朵。这无疑是一种成功,一种生存的成功。其实,我们人也需要这种成功,尽管看似微不足道,然而若没有了它,又何谈漫漫人生路呢?它就像是人生的一个起点,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正因为如此,我才喜爱大自然中的每一朵花,因为她们不仅拥有的是荚丽,更重要的是她们拥有了生存的成功。她是一块生命的基石。

师:啊!XX同学富有哲理的话简直好极了。他把花与生存联系在一起,与人生搏击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篇散文诗,更是人生哲学的演讲。下面,我们把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这一莲花自然属性,结合X X同学的一番人生哲学演讲,结合自己实际的思想情感,谈谈你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生;我由“出淤泥而不染”想到了《红岩}的作者罗广斌,他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哥哥曾是重庆伪兵团司令,但他却不受家庭影响,成为一名竖贞不屈的共产党员。

生:我得到了一个辩证法:俗话说,“近来者赤,近墨者黑”,我认为应该是“近米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掌声)

师:好极了,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敢于向千古名言挑战,这种”亭亭净植”的正直,无畏,不仅是《爱莲说》所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更是当代青年所具有的敢疑,敢说,敢想、敢千的个性品质的再现。精彩,让我们为之而鼓舞。(掌声)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借用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的话作为学习《爱莲说》的结束语吧(打开宇幕)

一个人,入世既久,习染已深,既无法百分之百的“出污泥,而不染”,也不易在一转念之间,就回到了单纯。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经常的“提醒”,来使自己迷途知返,而这提醒,就是一种超乎物欲之上的使心灵净化之力。心灵净化才能回到无私,才能不为外在利欲所诱,放开无畏的征逐,而有余情欣赏世界上真正的荚好。这份无私的美德,和对世界的欣赏之情的维护,也就是荚化人生的力量了。(冰心)

师:课上,同学们想到的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以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请同学作托物言志的小散文或是小论文一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的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第8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绪论

1.传统写作教学的主要经验有

哪些?

①注重基本功训练;②多读、多

写、多改;③从模仿入手;④先

放后收。

2.中国古代语文教学有什么特

点?

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教育综合在

一起;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

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3.语文教学新理念的具体内容

是什么?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

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④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

文课程。

4.“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包括哪些内

容?

①教育民主;②多元主义价值观;

③回归生活世界;④关爱自然;

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5.应该依据什么来进行语文教

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①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②教学

目标和教学任务;③具体的教学

内容;④教师素质;⑤学生特点;

⑥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哪些实

践应用能力?

对于识字写字和汉语拼音教学来

说,应强调能识、能写、能说;

在阅读教学方面,要重点帮助学

生丰富积累,形成语感,能运用

多种阅读方法;写作教学要培养

实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口语交

际中强调文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

交往能力;信息素养方面要强调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具体任务有哪些?

①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②认识

中华文化的博大;③关注当代文

化生活;④培养科学态度;⑤培

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3.认识语文课程性质有何意

义? ①认识语文课程的交际工具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都不是一朝①语言的方法(包括讲授法、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语文一夕形成的,更不是一经形成就一成谈话法等);②直观的方法(包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不变的。而是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不断 括演示法、参观法等);③实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探索、思考、总结、归纳的,有着深践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践应用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厚的实践经验基础和现代心理学基法和实习作业法等);④自学过程的统一;③认识语文课程础。在中国语文教育中,语文学习方的方法(包括读书指导法、讨的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法是在传统学习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论法等)。 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的相互碰撞、渗透、交融中不断发展4.教学过程的安排应该考虑与情意的统一;④认识语文课的。 哪些因素? 程的基础性,正确处理基本素我国古代学习的概念是:通过接受、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仿效、练习以习得知识、技能。早就实际;教师自身的实际;现代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 4.语文的一般能力由哪些方行”的教学过程,非常注意志向、注5.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面构成? 意、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包运用检索工具搜集和处理信的影响。中国传统学习方法具有依赖括四个方面:语文教育理念;息的能力;语感能力;记忆能性、被动性、封闭性、个体性、保守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的认知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性。 水平和兴趣;教学资源的占有5.积累语言材料有哪些具体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行为主义、认情况。 要求? 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对语文教学设计首先要坚持语内容的广博性;过程的应用我国学习理论和学习实践的影响很文学科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性;目标的定向性;态度的坚大。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自主、合作、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韧性;方法的多样性。 探究的学习方法应运而生。与中国传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二章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统学习相比,现代学习理论更注重主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1.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动发现,重视学习者的个性、主动性,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哪些内容? 注重过程。 个维度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①写字习惯,即书写规范、端中国传统学习与现代学习理论各有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整洁;②说普通话的习惯;短,各有其存在的价值,相互补充,语文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课③读书看报的习惯;④留心观相互促进,二者的辩证统

一、矛盾斗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学察周围事物的习惯;⑤默读的争,推动着学习和学习方法的发展。 生的认知规律和需求,确定教习惯;⑥积累语言的习惯;⑦传统学习和现代学习的一般特征体现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在语文学习方法上,表现为如下主要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2.从语文课程任务的角度,特征:注重直接感受体验,不忽视间过程,语文教学设计,就要研应如何认识与之相关的语文接知识和经验,在语文学习的各个过究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学习特点? 程中都有丰富的感情活动,运用各种知水平,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①学习中要运用各种思维形思维形式,学习具有阶段性,学习的教学效果。所谓研究学生,是式;②学习具有阶段性;③学外延同生活相等,重视语文学习过程。 指设计者要了解学生的“已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知”和“未知”。语文教学属④重视学习过程。 1.语文教学设计的性质。 于母语学习范畴,学生对汉语3.合作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它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不是①相互支持、配合,促进性的合语文学科特点,按照语文课程的教“零”,而是已经具有一定的互动;②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学目的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一定的背人责任;③有效沟通,互相信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结合教师自景知识,设计者不能无视学生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④对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的这种“已知”的存在,应当每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做出的一种策在了解学生“已知”的前提下工;⑤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划。 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在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2.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是什么? 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还要预径。 ①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②先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4.如何正确地认识传统学习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其发展;③发挥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与现代学习的一般特征及辨教师特长,充分利用资源;④预想教是怎样的,学生怎样“学”才证关系?这种一般特征体现学过程,制定最优策略。 是最有效的等等问题。教师如在语文学习方法上表现为哪3.依据获取信息的途径来划分,有果只从自己的经验、好恶去考

些主要特征? 哪些教学方法?

虑,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作文知识结构中的陈述性③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 第九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资

源的运用。教学资源除了教学媒

体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以外,还应

包括教学对象——学生。学生是

教学的重要资源。

第四章 阅读与阅读教学

1.读者的阅读期待主要表现为

哪些方面? 知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④突出口语交际的实践操作性; 展 1.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涉及哪些方面?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涉课堂、处理作业、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等方面。 2.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

是什么? 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较丰富⑤教师引导要切实、精当;的百科知识;鲜活的生活经验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口语和深刻体验的积累 交际能力。 2.学生缺乏写作欲望的原因2.口语交际的态度包括哪些要求。 及钻研教材、设计教学、驾驭有哪些?解决这个问题有哪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些相应的作文教学策略。 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缺乏写作欲望一般有如下原3.进行倾听能力训练主要有哪些方体裁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因:①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法?

自我期待。

2.如何理解阅读践行的内涵。

阅读践行就是学以致用。①善于

借鉴阅读所得的知识、技能和思

想观点去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

题,即实现读物意义的迁移;②

用读物所传播的思想观点、情意

态度去影响自我的主观世界,并

且从反思内省到身体力行,即阅

读的远迁移。

3.阅读教学的内容。

阅读教学的内容包括:经典文篇、

言语经验、读解策略和方法、语

言文化知识、整合性阅读实践活

动。

4.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何

指导学生解读文本?

①从文学话语层面解读;②从文

学形象层面解读;③从文学意蕴

层面解读。

5.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

“还原语境”的策略。

①利用上下文微观语境;②探查

写作活动发生的时间、场合、心

态等中观语境;③追寻作者所处

的历史、社会、文化状况等宏观

语境。

6.整体感悟的方法有哪些?

感悟的方法:①引导学生了解文

本的全局;②促成原始感悟;③

形成阅读期待;④从初感发展到

评说。

7.如何从阅读活动的自然进程

角度,理解阅读活动中不同阶段

的阅读能力结构?

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理解

性阅读与阅读理解力;欣赏性阅

读与阅读审美力;研究性阅读与

阅读评价力;创意性阅读与阅读

创造力;信息社会中的信息阅读。

第五章 作文与作文教学 和体验;②阅读量少,知识和聆听训练法;听记训练法;听写训练①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和对思想贫乏;③语文基础差,写法;听说训练法;听辨训练法;听测教师角色的认识;②热爱学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难;④作训练法;听评训练法;听赏训练法。 生;③具有开朗、乐观、积极文屡遭失败,挫伤了写作积极4.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进行口向上的健康情绪;④始终保持性。 语交际教学有哪些方法? 一颗童心;⑤富有同情心和耐相应的作文教学策略:①运用朗读训练;复述训练;讨论训练;口心;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境教学,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头作文训练。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欲望。包括:把现实生活引入第七章 语文知识教学 扮演“教育促进者”的角色? 课堂;(1分)开掘“胸中积1.语文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①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蓄”;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语文知识的内容包括社会的语言/言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②通过阅读来启迪智慧,激发语规律,他人的言语经验和个体的言的最佳途径;②指导学生形成写作热情。③在阅读和写作过语规则。 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程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2.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 略,发展智力;③创造丰富的3.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如何①精要致用:语文知识内容的选择要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少而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①认识观察的重要,培养观察程度;便于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操生的学习积极性;④为学生提的兴趣;②明确观察目的,选作和应用,能够形成能力。②综合实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择观察对象;③提出观察要践: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各种言语活务;⑤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求,指导观察方法;④提供关动的综合,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综的、宽容的课堂气氛;⑥作为于观察对象有关的知识;⑤指合,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导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思想方言语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综合,语文知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法。 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③注重寻找真理。 4.怎样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言语情境: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定取 能力。 舍,在疑难处学习,在精彩处学习。 ①评改的内容:主题、选材、第八章中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表达方式、结构、文字和语言、术 书面表达形式;②评改的方1.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法:教师评改;教师指导,学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生集体评改;学生边读边改。①促进综合效应;②拓展选择空间;③创造良好的评改环境。 ③提供便捷手段;④改善参与条件;5.联系写作心理规律,教师⑤扩大共享范围。 指导写作过程大体有几种思2.设计作业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路? 题? 运用联想的规律指导作文;按①突出重点,落实教学目标;②要有照认识规律指导作文;运用头启发性,避免机械操练,应着眼于素脑风暴法指导作文。 质教育;③形式多样,注重开发学生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 智力;④分量适当,避免学生负担过1.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重;⑤具有弹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①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学习、生均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活和今后的社会交际实际; 3.设计课件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 ②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设计课件时一般要考虑树型结构、呈

环境; 现方式、呈现控制和拓展选择。

第9篇:关于复兴中学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报告

关于复兴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教研的

调查报告

摘要:全校教师100多人,学生1500多名,其中语文教师16名,学历都是大专以上,本科学历占50%,年龄在30—50岁之间,青年教师居多,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学生因为是按片划区域进行招生的,因此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争创优秀寄宿制学校,为高中学校输送高素质、高水平、高成绩的学生,我校将来校学生分成寄宿和通学两类,寄宿班学生大都学习认真、成绩优异,而通学班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活泼好动,这些都给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也让我们有了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

关键词:教学方案专业发展语言操作能力

本人经过一周时间的调研,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思考。现将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一些调查与思考报告如下:

一、可喜的成绩

1、教师敬业精神明显增强。从听课的情况看,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准备比较充分,部分教师不仅能够精心设计课时教学方案,还能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编制学案,没有教案进课堂的教师极少,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候课的自觉意识,能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门前等待上课。从今年暑假开始,我校借鉴性地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五步教学法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且落实较好;部分教师有着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的意识和愿望,其中寄宿班的语文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与提升方面显得尤为迫切;部分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课堂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并能想方设法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

2、教师教学观念开始转变。从整体上看,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农民穿西装”,“满堂灌、满堂问”的倾向比较明显,但在少数教师和少数课堂上

仍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二是开始使用学案教学;三是开始关注“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四是有了初步的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五是能正确把握“工具性”这一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语言的积累。

3、学科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尽管从整体上看,我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在全市排名

还比较靠后,但进步的幅度较大:中考平均成绩与市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二、严峻的问题

1、教学理念整体滞后,适应不了课改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宰了课堂。课堂教学“讲风”太盛,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讨论、书写诸种权利被严重剥夺。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角色、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课堂讲授限时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到位,课堂教学中仍以讲析繁琐的“填鸭式”和提问琐碎的“满堂问”为主要教学方式。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自主学习时教师不给予有效指导,学生没有任务驱动,随意性比较大。合作讨论前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没有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和价值,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组分工,没有制定规范的合作讨论规程,形式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探究学习时教师没有设计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课题,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指导,探究缺少必要的深度和广度。

3、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不力。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担心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学科教学成绩,存在观望等待的思想。学校存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行为,不重视过程管理,缺少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氛围不浓。

4、教材研读与处理能力不够,教学有效信息把握不准。对文本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深度挖掘。教师对文本不作深入的研读,没有自己的原初理解和独立见解,只是照搬教学

参考书进行教学。关注较多的是文本内容层面的东西,而对文本形式(语言表达)层面的东西研究不透,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宽度。如一位教师在教《袋鼠之谜》(八年级下册)一文时,整节课只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袋鼠的“三大奥秘”以及奥秘背后的原因,而将文章最精彩的教学内容(“卒章显志”写法启示,用记叙文的框架、对话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独特表达形式,精巧的构思布局)舍弃,这是对文本内涵缺乏深度挖掘的典型表现。

5、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规律意识,教学操作能力较差。教师缺乏课型意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论何种文体,也不管教学内容的特点,统一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模式化倾向严重。如试卷讲评课,许多教师对“讲什么、为什么讲、怎样讲”缺少整体规划,逐题讲习的多,重点突出的少,没有充分发挥典型试题在知识建构和能力迁移上的作用,就试卷讲试卷的倾向明显;笔练意识淡薄,学生动口的多,动笔的少,能上黑板表演的机会更少,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较差;试卷讲评中忽视“互动性”,没有为学生充分表达思维过程提供机会,学生参与度不够。又如综合复习课,教师中普遍存在教学起点和标高确定不当,示例分析中缺少方法渗透,方法领悟与示例分析脱离,示例呈现缺乏层次、梯度、拓展和延伸等问题。再如作文指导课,绝大部分教师在两个课时中仅仅是命了一个题目,没有方法指导和作文讲评,学生学习写作的环节严重缺失。

三、诚恳的建议

1、强化教研意识。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这一平台,深入开展教学反思、课堂观察与诊断、说课评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应牢固树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纺意识,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在真实情景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教学研究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要尽可能利用上绩效课这一契机,逐步养成研课、磨课的习惯,切实增强学情分析、教材研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并最终让常态课能达到甚至超过绩效课的水平。

2、提高自身素养。一要重视案例分析与研讨。从调研的情况看,教师目前存在的最

大问题不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而是教学操作能力的问题,而提高教学操作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案例分析与研讨,如文本解读案例分析、课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材处理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标研读案例分析、问题设计案例分析、

训练设计案例分析等。二要狠抓业务自修与提升。一方面要强化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面要切实制定业务自修项目书,并认真落实,逐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3、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来构建教学模式。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已有学习飘平来整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用教学方法、选取教学组织形式。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局提出的教师课堂讲授限时制度,着力解决讲与练、教与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教程推进与方法融合等关系问题,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要敢于突破教育教学传统,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改革与继承之间的

4、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学案编制、课堂实录、训练检测、经典试题、教学反思、教材解读、课标研读、教学交流、教育理论等方面。教学资源库中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教师的原创,也可以是教育名家的资料选摘。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以电子邮箱、个人博客等为平台,教研室应分学科设有公共的电子邮箱和教研博客,教师个人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设立电子邮箱和教研博客。关系,按照“构建——实践——反思”纺思路构建自己的课型教学模式。

上一篇:学校工作特色亮点小结下一篇:全媒体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