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22-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包括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三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又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中学生有着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其人生观与价值观还不是特别成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个性也比较独立,相对比较容易冲动,甚至走向极端。如果是从躯体方面来说,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黄金阶段,一般来说,身体都比较健康,但是心理健康状态却不是特别乐观,这些中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面对来自老师以及家长的压力,在生活与学习中还会遇到很多挫折,由此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认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1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对于很多学校来说,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其心理教育教育课成为摆设,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把一些不是特别专业的教师兼职为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也不理想,学校会以主要课程紧张为理由,不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去,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取得成效。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针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开展的事后教育,为他们讲解基本的卫生方面的知识,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

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比较多,家长的疼爱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叛逆的心理,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也不愿意跟家长沟通。而且很多家长存在一种错误的思想理念,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他们把孩子放在学校就可以万事大吉,孩子的教育一切交给了学校。他们觉得,学校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将来考入名牌大学,这一点在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这种轻视思想就导致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为其他教育就是在浪费时间,这些都影响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1.3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教育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心思在研究教学成效问题上。假如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做铺垫,很难做好这项具备挑战性的工作。就如同普通话不好的教师难以胜任语文教学工作、运动机能不发达的教师不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一样,自身专业素质有问题的教师也是很难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纵观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现状,专业性人才比较缺乏,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者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其思想业务也有待提高,专业素质的限制就会让他们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对症下药。

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2.1学校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现代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学校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到学校工作中去,通过多方位的渠道进行落实,保证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同步发展。因此,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学生传授心理教育知识,开展跟心理健康有关的讲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疑惑。此外,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2.2 开展家长培训讲座,实施家校共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前提。学校方面要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跟家长之间的配合。而家校联系与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共同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通过开展家长培训讲座,针对不同思想特点的家长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让他们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两者拧成一股合理才能提高教育的成效。转变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态度,让他们学会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帮助家长引导与培养孩子健康心理,要让家长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个性,鼓励孩子参与人际交往,跟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总之,让家长积极参与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做出努力。

2.3构建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和互助网络体系

针对当前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者专业素质不高的状况,学校要加大心理教师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支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队伍。要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心理教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先从自身专业素质上下功夫,提高人格魅力。积极转变教育模式,对学生心理动态进行关注,把心理教育工作落实的实处,培养中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减少社会上以及网络上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丰富、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心理教育成效。据此,学校要考虑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以专为主,专职跟兼职结合,并且队伍成员要相对稳定,积极构建中学生心理互助网络体系,让中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其认知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为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论

在新时期,全面提高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愉快的情绪占据主导位置,对生活与学习充满着信心。作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分析、认真把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据中国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真思考切实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途径,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健康教育新模式和新方法,优化大学生心理素,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为其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徐献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应注意的问题[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4).

[2]吴增强.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向成熟发展的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崔景贵.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07).

作者:冯晓瑜

第2篇:中学历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就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它不直接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蕴含于历史知识中。因此,要有效地实施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挖掘,需要历史教师有“透视”的眼光,能看到历史课程内容深层次暗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历史课程中的“潜台词”,把文章做足。

1.从中学历史课程理念现代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现代化理念。例如,认为历史是史学家通过证据建构的知识,这种建构是可以改变的。历史不仅是论述富人、名人和强人的知识,而是包括普通人在内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等。如今的中学历史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学术性和探究性,注重运用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现代化的课程理论。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实施心理教育要从课程理念现代化角度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一是通过设计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等形式,自觉运用大历史观,重组学习内容体系,删繁就简,淘汰艰涩难懂的内容,加重与社会生活相关内容的份量,照应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点;二是开发、设计专门的“探究活动”模块,如“寻找历史”、“破解彩陶之谜”、“我走丝绸之路”等,让学生在模块中自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开展探究活动;三是不断了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适当地将其引入历史课堂,因为这些成果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好素材。

2.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综合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通读《历史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它比较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知识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例如,“教学活动建议”就要求“学唱《国际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讲述《天方夜谭》中的故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针对当前中东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出一期黑板报”;“收集反映近代服饰、建筑、交通、习俗等的有关材料,描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类似这样的综合化设计,人教版、华东师大版教材大量引用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内容。教材“自由阅读卡”中还有不少跨学科的材料,如“品种多样的饼食”、“华丽的匈奴妇女头饰”等。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综合化的倾向。为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强调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融合与联系,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且能体现多学科整合的主题开展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学科的背景下,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联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兴趣和团队精神。

3.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生活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的现实社会是他们学习的方向,挑选那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心理教育,更能为学生所认同。“越是现代的历史越应给以关注,而对遥远的古代的选择应以对当代理解是否产生影响与有利为准绳。”基于此,教师须对历史课程进行取舍,在保留必要历史线索的基础上,突出历史知识的现实性与借鉴性,使所选取的心育素材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这样,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社会的各项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整体素质去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综合认识水平。也只有这样,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立足于与社会的接触,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4.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生动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从已经出版的几套新课程历史教材来看,它们都注重表达形式的生动化,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方式。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方面力图突破传统历史课程编写的窠臼,使新教材充满时代气息。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材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乐趣。精美的图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生动化的设计,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5.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个性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发展。历史教学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群体协作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材料,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坚持心理教育原则

1.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历史教学必须与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历史教学应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突破长期单一追求历史知识去“应试”的陈规,注重那些难以用考分量化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强身健心,形成学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二是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协同,使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群形成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心理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多学科协同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突出那些与心理素质发展有关的联系点,做到有机、有度、有序、有效。三是历史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协同,如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和历史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历史课内学习与历史课外学习相互配合的关系等。

2.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心理自组织的过程,即自定目标、计划,自我实现目标、计划以及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建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历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能实现。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形成新型师生关系。正确的“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历史教师须自我反省,把正确的学生观贯穿于历史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始终。

第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心理教育是他助—互助—自助的过程。”教师的“他助”是手段,学生的“自助”才是目的。基于此,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唱主角”,自定目标与计划,自我反思与评价,改进策略与方法,从而改变不良历史学习习惯。“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第三,建立交往——生成性课堂模式。“心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交往——生成性实践,即以师生相互承认,尊重对方的存在为基础,通过师生间的话语交往、精神交往、思想交往等活动,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丰富学生个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历史心育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昭示着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互惠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置身其中,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开发和提升,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张扬。

3.成功性原则

成功性原则是指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使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减少失败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一个人如果在学生时代能对自己的学习满怀成功的信心,就会为他将来从事社会事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衡量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学生能否通过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逐步确立终身受用的历史思维方法、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贯彻成功性原则,首先要求历史教师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合理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其次,应因人而异,指导学生确立适宜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应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

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上述原则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不可偏废。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方法

历史教师应根据历史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原则、目标、内容等,创造性地探索其具体教学模式和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历史学习情境或情景,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这是一种把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两者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并得到发展的全新教学观念。

历史情境教学具有三大特征。其一,它以知、情、意的统一为目标。一方面强调历史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一致,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情感的作用,把情感激发和历史意识的培养看作是最主要的目的。其二,以学生为教学过程的中心,特别注意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其三,以创设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可以有多种形式,但不论什么形式,一般都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创设历史情境。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或实物的替代品复现历史情境,可以通过幻灯、录音、录像和电影片断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复现有关历史情境。历史活动课中,可以将学生带到有关历史遗址或革命纪念地等处上课。创设历史情景要因地制宜,因课堂内容而制宜。

第二,在“历史情境”中开展多样活动。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使学生“神入情境”,和历史人物一道思维、说话和心灵互动,产生内心体验。这样,鲜活的历史人物活跃在学生的身边,生动的历史场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第三,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凭借情境理念,感悟和加深有关历史意识、历史情感和历史个性等,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体验教学法

体验教学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交流、扮演一定角色,通过实践、自我感悟、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情、意和谐统一发展的教学方法。其中,主要是体验学习,它是一种个性化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有区别,它重视学习个性,看重价值选择。历史体验学习的基本步骤如下:

(1)调查,获取和运用史料。学生调查选择的内容主要是历史中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仍有直接关系且易直观考察的内容。教师的作用主要在帮助学生设计学习策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显出来。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所欲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养成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做”的体验实现了。

(2)立说,用自己的立场说话。搜集和处理史料只是体验学习的第一步,历史认识的提炼还需要对“体验”做进一步“内化”的处理,将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根据不同思路处理的史料集中起来,“资源共享”,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

(3)批判,多角度看问题。体验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理性经历阶段。其表现是能够完整而有逻辑地陈述自己已经理解的历史。体验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体验的目的。从历史教学理解的角度看,被理解的历史一定是能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说明的历史。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和应有的批判精神。

3.专题研究法

专题研究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以时间为序、按不同属性划分的历史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体验历史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实际上是时下流行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一个分支。

专题研究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专题研究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第二,专题研究呈开放学习的态势,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使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自由呼吸;第三,专题研究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第四,专题研究中知识的应用性和综合性明显,具有学以致用的特色。

组织实施专题研究主要包含以下环节:

(1)研究准备。首先是研究讨论专题的选定。专题的选择要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创造性、现实性和综合性。其次教师引导,设计目标,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法步骤,提出研究的基本要求。最后,学生研究,学生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撰写小论文。这个阶段学生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初步认识历史,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充满趣味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在自主探索求知的状态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研究探讨。专题研究的课堂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采用辩论式、讨论式等。主要以班为单位,通过对各小组研究阶段成果的展示、交流与探讨,完成对研讨对象的建构和价值认同。首先是小组研究成果的展示,即学生研究阶段成果的阐释与交流;其次是对研究成果探讨,这是对专题研究的深化与提高;最后教师小结,进一步整合和深化历史认知,概括历史发展规律,归纳自主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的角度认识历史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3)研究评价。评价的目的应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反省,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通过评价使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自我改进。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历史结论,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要尊重学生的研习成果,不要随意否定或贬低学生的观点和结论,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体会到进行科研活动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侯明中

第3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摘要: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对中学生情感的引导,近年来,各学校吸取传统教育中的经验与教训,充分促进了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注重中学生个人生理特征发展,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底线,以柔和引导地方式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不良因素不仅影响到中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是对家庭与社会造成了困扰,因此,学校教师应当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准确把握新时代的脉搏,创新完善传统教育方式,以此引导中学生走向更美好的明天。基于此,本文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策略研究

中圖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的社会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心态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真实写照。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非常重视。同样,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课业辅导过于紧张等问题成为当前压垮中学生心理防线的关键因素。统观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重视。如何保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在 学习教育中加强引领,因材施教

现代心理学和认知学认为,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很多种,有遗传的影响,有原生家庭生长环境的影响,有来自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有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等。就中学生群体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表现为如下几类:一是在情绪上不稳定。学生在心绪愉悦时,学习兴趣较高,与人和睦相处;在心绪不良或不稳定时,就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情绪。二是在意志力上缺乏应有的自控能力,思想不稳定,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外在因素的负面性影响和实质性干扰,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说,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三是在性格和行为上往往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进取心和自信心”“做事虎头蛇尾”等不良现象。四是“青春期综合征”相对明显。到了中学阶段,学生普遍进入了青春期发育阶段,“青春期综合征”也难免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定的挑战性。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象,作为以“教书育人”为本职的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一方面应善于通过专题教育、主题班会等途径和形式,利用相应的知识学习、理论教育、案例分析等,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对相关学生进行艺术性辅导和教育。

2.2 家校配合,有效引导青春期学生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有充分的理解,学生家长配合学校措施,与学校合力帮助学生,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帮助下,保障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注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心理状况,做到家校沟通及时,让老师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2.3 合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中学生在与异性交流时不够成熟,教师应适时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建立良好健康的异性同学关系。同样,在同学关系的建立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之间多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班级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建立健康的同学关系,从而有效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2.4 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青春期的叛逆往往被中学生视为对“权威”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家长不能一昧地打压学生,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控能力,例如通过家务或承担班级事务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琐事消磨自己的脾气。从教师角度来说,中学生是非常容易被感情支配的群体,过于丰富的情绪使得中学生一直都处于“阴晴不定”的状态,而教师应该尽可能通过情感教育与班级管理来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例如在晚自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抽出五分钟让学生围绕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他们关心的主题开展自由发言,通过争论琐碎的话题,让中学生合理宣泄情绪,同时教师也应该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避免学生思想偏离正常轨道。

2.5 在深入亲近中走向学生,在勇于正视中认真以待

我国人类社会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指出:“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意重在强调——构建和谐教学关系是打造并实现“善教乐学”的客观因素和必要前提。如果缺乏“亲师信道”意识,就难以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教学关系。通俗地讲,要想管理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要想深入详尽地掌握学情,教师首先必须亲近学生。无论对班级常规管理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必须全方位、立体式、动态化地了解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包括学习与生活、思想与行为、校园与家庭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秘密地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通过这个档案,既可了解学生过去,也可据此寻找应对之策和有效措施,还能在未来见证他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针对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包括心理健康状况在内的标准,把全班学生分为多个层面。

2.6 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并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仅在课堂上,更要体现在中学生校园生活中。在家长与教师眼中,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是乖巧、内向的,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然而实际上,中学生封闭的内心无非是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长此下去,中学生积累的负担与焦虑会摧垮他的内心,使他变得极端,从而造成学生与教师、父母之间的完全对立,最终影响到中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正确方法,让心理辅导深入到中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3 结束语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教师、家长的合力教育,有效保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其性格特点、心理状况进行合理分析,充分引导中学生发展健康心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进行适当调整,加强教师、家长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桂香.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1(96):13-15.

[2]路承智.对新形势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初探[J].智力,2021(27):169-170.

[3]徐玲玲.灌溉健康雨,风雨之后见彩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知识文库,2021(14):197-198.

作者:李萍

第4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发展性教育,所以其策略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策略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一、兴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兴趣对于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兴趣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突破口,兴趣策略应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策略。兴趣策略的要求是:学校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认真调查学生的心理现状,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想方设法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正当兴趣爱好,进一步形成其良好的个性特长。比如,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游戏节目;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适当的竞赛性活动;考虑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需要,可以在教育教学内容中挖掘和增加“佚事”之类新奇有趣的内容。

二、价值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不是唯一的老师,我们激发、培养、维护学生的兴趣也不是唯一的教育目标,而是要在兴趣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事实上,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也不可能事事如人意,但是许多人们不感兴趣的事,对人类是有价值的,必须去努力做好。因此我们在采用兴趣策略的同时,应该重视使用价值策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价值策略时,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现实的事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价值体验,让学生逐步认识学习、生活、工作等的价值所在;在选择活动内容主题时,除了一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课题外,应当注意社会基本道德价值和科学知识价值的课题;在选择活动方式时,根据现在独生子女较多而他们的劳动实践较少的客观实际,可以开展能增长劳动经验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一分钱、一张纸、一本书、一节课、一天、一个人、一棵树、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价值”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科学、爱集体、爱祖国、爱生命的积极情感。

三、态度策略。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另外,学生对待当前事物的态度又是其心理特征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学生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关注学生的行为态度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现

1 状,又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及时调控自己,以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所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积极求知和不断探索的态度是引导学生成才成功的关键性策略。我们在实施态度策略时,除了教育学生有认真、勤奋、谦虚、谨慎、合作等态度外,特别要重视培育学生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勇于争先的积极态度。例如,学生除了完成教师的计划任务后,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寻找新的学习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计划目标,扩展学习范围,提高学习层次;完成教师的作业时,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认真领会老师的训练要求,以“训练即创造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态度,努力达到老师的训练目标。

四、群体策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的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塑造人”深刻地表述了环境对人的作用。现在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已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重视,从教育来讲,大的方面要建设教育的大环境,包括教育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许多内容;小的方面要营造学校教育的小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班级体建设等诸多内容。在此,所要论述的是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大最深刻的班级体建设方面的一些策略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培育所在班级的团结奋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中迅速健康成长;应当旗帜鲜明地鼓励宣传班级的优势、正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里大有前途;必须有效地抑制班级的劣势影响和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班集体在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五、余暇策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既表明了学习的成功道路,也说明了学习的艰辛。在中国历史上,自开科取仕以来,不知有多少学子在书海里浩首穷经,耗尽毕生精力。于是,学习就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必修课,“学习就要吃苦”成了天经地义的事。现在,我们的学生因为应试而苦苦煎熬,许多幼儿园里活泼、聪明的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后,变得僵化、缺乏灵气。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如此严重的压抑,要实施真正的创新教育,就必须解放学生,还给学生学习自主权,留给他们自学时间。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余暇策略极为重要。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培育学生的自学精神、自学习惯、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学生最进发展区为出发点,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老师也只能引导为本;以学生的承受能力为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忙于应付的局面出现;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2

上述策略各有侧重,兴趣策略重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解决教育的“突破口”问题;价值策略侧重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处理学生发展的原动力问题;态度策略着眼学生现实中求发展的行为习惯,调整学生现实与未来的关系问题;群体策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人文要求,处理学生个人发展与集体进步的关系;余暇策略是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根本,处理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因此,教育中应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策略。

第5篇:2013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学习策略的训练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人们在学习、阅读时常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但很少有什么学习策略总是有效,也很少有什么策略总是无效。显然,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具体情况。在进行学习训练时,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都可以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习策略的使用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使用策略,并主动地应用策略来促进学习。

(二)内化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是指要求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三)特定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年幼儿童没有反思他们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直到儿童晚期和青少年期,学生才有能力评价某个学习问题,或选择一个策略去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评价他们成功与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策略对这些年幼的儿童不重要,这仅仅意味着针对学习者的发展水平,教师要确定哪些策略是最有用的。

(四)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这也是要求学习者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要想使一种学习策略有效,这种心理加工是必不可少的。通常生成性程度高的策略有:写内容提要、提问、列提纲、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等。

(五)有效的监控原则

学生应当知道何时、何地及如何应用学习策略,并能反思、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那么,学生就更有可能记住和应用学习策略。

(六)个人自我效能感

个人自我效能感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一)指导教学模式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然后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让学生口头叙述和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并报告自己应用学习策略时的思维。通过不断重复这种内部定向思维,可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感知、理解与保持。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每种策略来选择许多恰当的事例,以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概括化认识。而提供的事例应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由简到繁,使学生从单一策略的应用发展到多种策略的综合应用,从而形成一种综合应用能力。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

所谓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程序化训练的基本步骤是:第一,将某一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而且使用简练的词语来标志每个步骤的含义。第二,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步骤活动。第三,要求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使其达到自动化程度。

(三)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例如,在教学生列提纲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然后解释这些提纲是如何统领材料的,下一步就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提纲。这种分步训练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需要学生听课或阅读时填写一些支持性的细节。第二,提供一个只有主题的提纲,要求填写所有支持性细节。第三,提供一个只有支持性细节的提纲,要求填写主要的观点。如果学生加以适当的练习,就能学会写出很好的提纲来。完形训练的好处就在于能够使学生有意注意每一个成分或步骤,而且每一步训练所需的心理努力都是学生能够胜任的,更为重要的是,每一步训练都让学生对策略应用有一个整体印象。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成绩差的学生学会阅读,并掌握这样四种策略:第一,总结,总结段落内容。第二,提问,提出与要点有关的问题。第三,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第四,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一开始,教师作一个示范,朗读一段课文,并就其核心内容进行提问,直到最后概括出本段课文的中心大意。提问是为了引起讨论,概述大意则有助于小组成员为阅读下一段课文作准备。然后,教师指定一个学生扮演“教师”,彼此提问。在这里,教师先树立一些榜样性行为,示范四种主要策略,然后改变自己的角色,在学生不会使用策略时给以必要的帮助,起一个促进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五)合作学习模式

许多学生可能已经发现,当自己和同学讨论所读到的和所听到的材料时,获益匪浅。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一节一节地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听着,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彼此交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关于这种学习方法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都要结合学科知识。研究认为,学习策略知识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专门知识。而且专门领域的基础知识是有效利用策略的前提条件,脱离知识内容的单纯训练容易导致形式化倾向,难以保证学生提高学习策略水平。教师要善于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步骤,为学生提供可以仿效的活动程序,同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路,让其有意识地内化有效的学习策略。

第6篇:中学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学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许多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着其健康发展。近年来有较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论及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令人担心的。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专门论及中学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并不多见。本人在高中的班主任任教过程中,担任了两年文科班的教学工作,班中女生47人,男生9人,发现中学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关于中学生的焦虑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在对人不安、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存在着比男生更为严重的焦虑。女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较快,往往超过男生,且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更为明显,再加上社会、文化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常常使她们更易出现心理困扰和障碍。就教育者来说,多数中学教师往往对女生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她们心理上的种种困扰认识不足,导致教育不力。对许多女生成绩突然下降,学习后劲不足,认为是其智力、能力比男生差,丧失学习自信心等。鉴于此,我对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专门分析,探讨中学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特点及类型,以期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分析成因

中学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她们不同程度地受如下四个方面的心理问题所困扰, 具体情况如下:

1.人际关系问题是困扰中学女生最严重的问题。我们分析了女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具体内容,发现女生涉及的人际关系是与同学关系,与父母关系,与教师关系三个方面的问题,女生的人际困扰中, 最为严重的是亲子关系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与父母间缺乏理解和信任或者父母管得太严,干涉太多。有的女生写到:我知道顶撞父母是不对的,可他们不理解我,不懂我的心„„,我很少真正开心过,上学期期末考试„„全班排第23名的总成绩„„妈妈大动肝火„„母亲高要求的压力,使我在学习中无时无刻不感到紧张,怎么办?我们不是泥巴,可以捏出你想要的形状„„

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也是女生人际烦恼的第二大问题,从与她们的交谈中发现,女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却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

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这对教师的教育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早恋问题是中学女生心理困扰中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其涉及面较广,既与学习有关,又与人际交往有关。女生们有男女交往的需要,但真正涉足恋爱的比例并不大,并且她们都表现为难以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方法,这严重地影响了她们的学习,正如她们所描述的:“我们喜欢和男生在一起,毕竟和女生不一样,有朦胧异样的感觉„„”

3.学习问题是中学女生心理困扰的第三大问题,特别是在高中,竞争和压力非常大,女生普遍表现为学习动力方面的困扰,尤其是学习的外界压力和干扰,特别是学习兴趣,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这是引起女生学习困扰的重要因素,此

外,还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适应等问题。

4.中学女生的社会适应、性别及爱美、人生观问题的心理困扰 ,根据我与男生的交谈观察,在人际关系问题、早恋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及性别和爱美问题等方面,女生都比男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女生更易受到来自这些方面的心理困扰。因为女生感知细腻、情感脆弱、体验深刻,在性格上依赖性强、敏感、多疑,再加上社会对女性的不正确看法,均可能使女生在这些方面产生的心理冲突比男生更为突出,更为严重,因此,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我们尤其要正确认识中学女生的心理困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育策略

针对中学女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表现,提出如下教育对策。

1.加强学习指导,传授学习策略

刻苦学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这是学生的主要目的。每一位女生都渴望在此方面获得成功,然而正如调查结果所示,这个问题仍然是困扰她们的主要问题之一,她们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来自父母、教师、社会压力和干扰太大,或是因为学习负担太重等等,使她们不能享受到以学为乐,乐在其中的道理,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反而严重地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加强中学女生的学习指导,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引导她们找到有效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教给她们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要消除女生的学习困扰,教育者首先必须改变对学生学习的陈旧观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一般女生在学习问题上都存在着不正确的归因:大多数女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许多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师或家长在对其进行学习辅导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激发学生以积极情感参与学习活动。有实验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其教学效果比一般情绪状态要高得多。女生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其实并非单纯是教学内容和要求偏高、偏多、偏难造成的,而往往与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活动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有直接关系,所以,可以认为女生学习负担过重往往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其次,训练或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是学习成功的前提。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以不知不觉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学习活动;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它既有认知、情感成分,又有行为成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活动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促进其学习活动。第三,传授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学习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但每位中学女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存在着认知和非认知的差异。所以传授学习策略必须加强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应针对女生的不同特点施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她们进行学习策略教育,教给她们学习的方法、技巧。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重视传授“条件化”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教给她们识记材料、加工材料以及监控学习活动的策略等。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2.实施心理辅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中学女生产生这些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女生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家庭不和带来的情感受挫,社会消极文化因素的诱导,尤其是中学女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上急剧动荡与变化造成的烦恼与忧虑,以及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中学女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然而这正是她们所缺乏的。实施心理辅导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工作者和部分理论工作者的强烈呼声。实施心理辅导,可以使她们增强认识自身的自觉性,增强自我激励、调控的心理机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关研究指出,由于心理障碍,至少有10%—40%的中学生在学习上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实施心理辅导一方面要重视对女生实施心理咨询。现代心理咨询正在由传统的治疗模式向现代的教育发展模式转移。因此,通过心理咨询,对中学女生已经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困扰乃至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行咨询,加以诱导,可以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能提高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自觉抵制、调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训练和提高其意志力,扩大其兴趣,培养多种能力,塑造开朗性格,培养高尚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它们能使学生抗御过强的精神压力,是增进女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教育往往具有主动性和超前性,只要她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就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而且还能防患于未然。对女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她们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3.强化交往教育,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学女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她们不能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常令她们烦恼。总认为父母不理解她们或管教太严,干扰太多。处于青春期的中学女生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变化。她们有强烈的“成人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她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父母的不信任或过分关心,教师的不平等对待等常常使她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相互抵触,产生消极、压抑的情感体验。因此,加强交往教育,鼓励女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反省自我是十分重要的。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通过人际知觉而达到相互认同。当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取得了相互了解,满足了交往的需要时,才能情感交融,行为协调。在对女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她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要努力寻求交往双方的共同点,发现人际知觉中的相似性,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认识交往双方对彼此的权力、义务、责任,正视差异,及时沟通。另一方面,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女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她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她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应在和谐、平等、理解的气氛中进行。父母对孩子应给予充分的爱,对她们的思想、品行、交友、身体、学习等方面都要真诚关心和正确评价并提供合理的帮助和适当的指导;成功时肯定,失败或挫折时鼓励指导,应尊重她们的意见,鼓励她们参与家庭事务。作为教师,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对她们应有良好的“期待”,形成尊重、信任、平等、鼓励

的师生关系。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多鼓励女学生经常参与交往活动,多与人交谈、讨论、交流。交往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交往活动中才能实现。

4.重视早恋和性教育,引导情感健康发展

早恋问题是目前中学生中比较普遍的心理困扰,尤其是对中学女生影响更大,常常干扰她们的情绪,严重影响她们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女生不能正确对待男女生情感,产生早恋。一方面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生理、心理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在生理上,中学女生的第二性征形成,其性生理基本成熟,心理上,结束了性疏远期,进入异性向往期,她们对性和异性的了解欲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学校教育的缺陷和家庭教育的退化所致。近几年来各种大众传媒中对性的描写和宣扬,强烈地刺激着中学女生的性意识过早活跃,而大多数教师或家长对早恋问题采用粗暴干涉的手段,这严重地刺伤她们的情感和自尊心。一些研究指出,中学生的早恋是客观存在的,有其生理、心理发展的基础,并认为中学生早恋存在着摹仿、崇拜、从众等几种类型。

面对中学女生的早恋困扰,我们必须全面诱导,及时疏导。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早恋,早恋一般是指人在性成熟后,思想还不成熟,心理尚不稳定,经济还不独立时发生的恋爱行为。尽管这种恋爱行为是不合时宜,过早发生的,可能造成她们学习不能集中精力,成绩下降,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和忧伤,造成多疑、紧张等心理疾病,但它却是中学生的一种情感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并带有文饰性,她们往往渴望友谊,尤其是喜欢与异性交往,要求亲密、信赖、愉快的内心体验,对于这些,教师或家长应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教育者不要虚张声势,要善于观察作出判断,即使出现早恋,要有科学态度,不能视为邪恶,把它看成是“不良行为”或“下流行为”。其次,改变性教育观念,加强青春期性教育,现代教育者应用全新的恋爱观和性爱观对中学女生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既要让她们正视其性意识的出现,又要教育学生懂得人类的性行为不单是生理本能的冲动,而且要受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是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个体从性成熟到性要求得到满意,其间必须通过合法的婚姻,有一相当长的成熟过程,在青春期由于性冲动引起的心理困扰,只有通过理智和自我来调节。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中学女生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早恋问题还是其它心理健康问题,其形成的一个共同的因素是当前来自学习和社会压力的巨大和心理教育方式的落后。因此如何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减轻中学女生的心理压力是我们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则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学课程让她们懂得健康心理培养的基本知识,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而在第一线的班主任们要尽可能的转变教育观念,去真正了解女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加强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第7篇: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当今全面实施新课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年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引起教育界同仁的重视,但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那么,当前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教育对策?本文通过对在校农村中学生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心理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的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问题 现状分析 原因

对策

农村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心理、生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困扰。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从各方面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时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和困扰变成了妨碍注意力的因素,则势必影响到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就有必要帮助他们认清问题的严重性并帮助他们学会自行解决的办法了。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

1、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普遍不高,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学习动力是一个由兴趣、需要、抱负、价值观、自信心、学习态度等组成的混合体,它与人的个性息息相关,并能决定一个人的学习与生活的成功和失败,是一个能促进人取得进步的助推器,学习动力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影响因素。

农村中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而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简单——“学习好,别惹事!”。即使孩子学习不好,他们也不会过分施加压力,多是顺其自然。由于家长的期望值不高,农村学生在学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就小的多,没有压力就动力,久而久之,也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据调查报告显示,在13~18岁的中学生中,62%的学生认为父母的管教方式适当;21%认为管得过严;令人遗憾的是17%的学生认为父母都不管。虽然有62%的学生认为管理得当,但仍有38%的学生在半年之内被父母打过。部分学生反映在学习方面还是希望得到家长的过多关注,由此表明农村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待提高。

2、 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中考和高考制度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关系到中学生的人生前途和事业发展的方向,再加上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是以优生数与学生分数作为依据,致使学生面临的各学科的学习任务、作业压力和考试压力就比较大,另外还要承受来自家长的压力,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厌学逃学等现象,甚至出现思维迟缓、思维混乱等思维障碍。 当问及学生是否喜欢上学时.不喜欢上学或者说厌学的学生比例是不少.初中有6%的学生,高中有13%学生。学生逐渐不喜欢上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值得是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分析思考的。

从调查问卷中可知:26%的学生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他们会自觉学习,65%的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9%的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或干脆睡觉。调查结果还表明,6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3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0%的学生害怕学习。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70%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核心课程之一。

3、缺乏自信,压抑、自卑,耐挫能力差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与特点的肯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对一个人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给自己精神世界蒙上层层阴影。如形象不佳、成绩不好、家境贫困、父母离异等原因,觉得自己事事不如意,处处不如人,总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自己畏缩不前,并由此怀疑而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陷入自我挫折的误区难以自拔。而人一旦失去了自信,便失去了积极的心态,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否定了自我的价值,从而怨天尤人,得过且过,从而阻塞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和学校的教育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困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采取逃避策略,或面对挫折感到压抑、心情郁闷,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以畸形的方式对待他人和社会,更有甚者做出偏激或极端行为。

4、 逆反心理增强,性格孤僻,缺乏良好的人际环境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同龄人的友谊是中学生重要的心理需要,他们渴望与别人沟通思想,为他人所接受所尊重。建立同学间的友谊,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需要的信心和帮助,能够彼此分享秘密,分担烦恼,使人心情愉快,自信乐观,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而人际关系失调的人,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受阻,心情忧郁,容易产生自卑、自傲、敌对、孤独等不良心理,危害其心理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农村不少同学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策略,不善于与人交往,常常引起人际关系的障碍,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具有了成人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由于其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这就造成了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所以,当他们遇到被接受的水平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时,或是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便会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据调查显示,3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中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此外,现在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差,造成人际交往不适应。另外,中学生需要有一个能够倾吐烦恼并能够保守秘密的地方,他们交友范围缩小,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但部分学生往往由于自身性格的原因,不善于与同学交流,把内心的烦恼与困惑埋藏于心底,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以至于影响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女中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变化,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再加上父母的不信任和过分关心、教师的不平等对待,常常使她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相互抵触,产生消极压抑的情感体验。

5、 情绪不稳定最突出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人的发展期,从小对父母或长辈的依赖感较强,到了中学脱离父母过独立生活后,有些学生一时很难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故心理不够稳定,心理问题也较多。

初中学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有时又会消极低沉、孤独压抑,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满或不平之事、挫折或对抗时,很容易爆发突发式的情绪反应,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更容易失控,男生之间有时会因为一点的矛盾而大动干戈。

二、 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一)生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身高、体重、肩宽、胸围等体征都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生理机能迅速增强,性机能逐渐进入成熟阶段,驱使他们成人感的增强,渴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希望得到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但由于其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 引发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另外,随着网络世界的飞速发展,网吧在农村的小镇上越来越多,再加上网吧管理的不规范,家长对网络知识的缺乏,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流等虚拟环境中不能自拔,或浏览一些不健康网站的信息,导致学生精神萎靡、情绪不稳、上课分心、厌学逃学,甚至模仿网络游戏内容,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个体健康心理形成与发展最经常化的环境,家庭中的人口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特别是家庭中的文化特质如教子观念、态度、情感氛围、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乃至其婚姻状况等,都会给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烙上深刻的印迹。

而许多农村父母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他们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往往只采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缺少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再加上他们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及家庭的希望也寄托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四)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除要学习学科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接受人际交往、独立生存、抵抗诱惑和对抗挫折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由于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加上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在农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并且由于资金和师资的制约,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这也是农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探究

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应积极地帮助农村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通力协作,共同来完成。

(一)、学生自身的应对对策

对于中学生自身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自觉学习,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要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凡事从大局出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懂得生活知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例如:学生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并在生活、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如学会微笑;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看问题;想自己高兴的事;及时转移、暂时回避不愉快的事;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让学生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完善,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能力。

(二)、社会的应对策略——社会教育是保障

1、改善社会大环境,全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切实减轻学业负担,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积极探求心理取向的学生。社会各界人士应努力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2、社会舆论应该积极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另外还须注意,舆论宣传不应一哄而上,大肆炒作造势,使其产生强大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展。舆论也应同社会各界一样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有关部门应大力抵制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腐化堕落的东西,以免对中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侵蚀带来消极影响阻碍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大众传媒可多开设有关学生心理辅导栏目(节目),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一些适合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的通俗读本,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也可多开设网上心理咨询。

(三)、家庭的应对对策——家庭教育是合力

为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发展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任何问题,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既不能溺爱子女,也不要对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1、转变家教观念,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它比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对家长的影响更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国教子的理念,摒弃子女私有、家长制、重智轻德的思想。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对他们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他们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

2、首先家长应该多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等状况,尽最大可能缩小“代沟”与“科沟”。

孩子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每个孩子总想将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新知识向家长炫耀向亲友诉说,但由于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长工作的繁忙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勾通的时间减少,质量下降,孩子只好通过其他途径和方法与他人进行交流或是花大量时间与电视、电脑等进行单向交流,即使有疑问或是想表白也只能“望而止语”,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亦不断加大,形成了所谓的“代沟”。“代沟”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一旦形成“代沟”,就很难通过孩子和家长本身予以消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因此,家长也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各种培训,多学一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有关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

3、家长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长应根据孩子生理、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要爱之有度,要热情耐心,要鼓励帮助,要严格要求。切忌用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口气来教训孩子。应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和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一些平等的心灵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当孩子向你倾诉他(她)的内心感受时,应耐心倾听,并给予劝慰和

4、树立正确地培养观,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长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切,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往往较高。孩子精神压力大,一旦考试受挫,容易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培养人才观,正确估量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爱好,为他(她)的发展和成长确立一个科学的可行的目标,切不可给孩子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目标过高,脱离实际,孩子无法实现,会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并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酿成悲剧。

5、家长自己也要成为子女的楷模。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家长的道德品质、行为准则、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就要求家长时时、事事、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出表率,以自己高雅的情操和文明的的言行熏陶孩子,用榜样和人格的力量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四)、学校应对对策——学校教育是根本

1、学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和教育体系,坚持学生自我调适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重点医治的方针,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改善学校管理,完善心育领导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可能的。要建立一支以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为骨干,由全体教师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此,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有关心理教育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督促教师参加自学考试、分期培训等多种渠道,着手从观念、知识、能力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进行培养、壮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全体教师明确人人都是心理辅导教师,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育能力,以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学校心育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等因素均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校园内葱郁的花草树木、洁净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及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人际关系等,都可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另外,学校加强对班级的管理,重视校园动态文化建设,如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园心理剧汇演,每年举行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心育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在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4、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转变师生交往观念,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健康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能够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注重去发现并满足学生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积极创设和谐气氛和良好关系,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学生,以良好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去感化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教师应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树立新型的师生交往观念,通过热爱学生——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理解学生——实现师生心理相容的基础、尊重学生——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柱,建立真正平等与民主、尊重与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5、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活动课、游戏辅导等形式,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学校针对初一学生入学时对新校园和学习环境的陌生、恐慌心理进行适应能力教育,对初二学生易出现的早恋问题进行异性交往指导,对初三学生的学习、升学压力等问题进行减压辅导,对学生不敢面对困难、失败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同时,各个学科都可以针对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其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渗透、相结合,使之达到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

6、关爱特殊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把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

第8篇:浅析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应策略

摘要: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心理问题、学习问题、逆反心理、对应策略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教育旗帜。积极主动、科学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那么,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有那些呢?其影响因素有那些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中学时期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其中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另外还有就是考试焦虑,在“中学阶段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有78%的学生写有“害怕考试”。有的同学写道:“我在学习时,最头痛的是怕考试,怕考不出好分数”、“一想到考试就头痛”。这种怕考试和在考试中怯场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张、全身恐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己焦虑的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原来复习过的知识考试时回忆不起来。严重的还伴有口干、恶心、呕吐、手指哆嗦、睡不好、吃不好,腹泻等症状。

例如:我班有一学生崔某平时学习成绩不十分理想,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考试时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很高,她很想成为一个好学生,一个尖子生。上课时认真听讲、专心记笔记,但平时不注意复习,临考时又觉得需要复习的内容很多,手忙脚乱,抓不住重点,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很奇怪的想法,如自己会不会越来越笨?这种胡思乱想又使她更加焦虑,仍至影响复习。考场上常出现手指颤抖,以前会做的题目也不知从何入手等现象。

崔某的焦虑来自于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目标,对自己认识不足,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追求着自己很难达到的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又始终看不到希望,总是处在焦虑状态。越是焦虑与不知道该怎么做,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无法自拔。上面说到的“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想法,如自己会不会越来越

笨?”是神经症中的强迫思维,需要做心理治疗,一方面需要帮助他们减压,一方面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客观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早恋就是其中一种表现。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例如:中学生张某她叙述了自己早恋的经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班的小a,真是投缘,我们俩在一起感到有无穷的乐趣。可是没几天,放暑假了,我见不着他,一种难以名状的情升在心头。我觉得自己爱上他了,整个假期,我像丢了魂似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有关两性和爱情的种种信息不断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到了中学生中,冲撞着他们,感染着他们。可以说许多中学生早恋实际上就是受了社会上爱情影视、言情小说的影响。再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发育成熟普遍提前,出于人的本性,必然对异性产生一种朦胧的意识,就容易产生中学生最初的爱情写到这里,我们也许已经体会到了:中学生初恋的情网是那样的纤细、脆弱,早恋的土壤是那样的贫瘠,早恋的果子又是那样的苦涩。那么,我们如何保护中学生心灵深处那颗“爱”的种子呢?办法有一个,那就是将它珍藏在心灵的保险柜中而不要轻易地开启它,让爱的种子得到心灵的温暖和看护,它也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有的中学生已经恋爱了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感情是圣洁的,是年轻人纯真性格的体现。在这个前提下,让中学生学会驾驭感情的本领,而不做感情的奴仆。于是,中学生就会在理智的指引下找到摆脱爱恋之情的办法。走出这朦胧的世界,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集中到学习和集体活动中去,以后的路还长着哩!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以前我们往往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所致,事件A导致后果C。因此当有青少年遇到挫折出现心理失常行为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挫折事件

本身是直接原因。比如某某自杀了,为什么自杀?因为考试不及格。但实际上考试不及格的人多着呢,为什么就是他自杀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卢家楣教授揭开了谜底:“其实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应行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对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挫折事件错误的认知评价,才是导致消极后果的真正原因。事件A导致观念B,最后才是后果C。”

当产生了不合理的想法怎么办?卢教授推荐的是“认知调节法”。

自我调节,想方设法自己反驳自己,用正确的观念来反驳不正确的观念,进行逻辑推理,最终产生积极的调节效果。“比如可以这样调整对考试挫折的认知评价:做了努力就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吗?不一定。考不上大学就一片漆黑了吗?不,很多成功的人也没有读过大学啊。失败了,难道就不能再成功吗?也不是,经过多次考试才取得成功的人也不少啊……想通了这些,目标明确了,就会用更积极的态度争取。”

学会外部的诱引劝说是另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诱导、劝说改变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同样有个高考失利的例子:浙江的一个年轻人,连续4年高考失利。这时有位老师说:“你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啊!”因为这一句话,他彻底否定了自己,放弃学业回家了。而他的班主任得知此事后,立刻去家访,循循善诱,令他重新树立了信心,最后终于在高考中胜出。

可见,不同的心理调节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它对学习、事业乃至人生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关系。卢教授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期,又是一生发展中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阶段,加上社会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良好的心理调节无论在这一时期还是在人一生的发展中,更凸显其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五、逆反心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是大量存在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有的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逆反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

我认为对于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1、注重班集体建设,树立良好的班风。

2、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教育方法要妥当。

3、对学生已形成的逆反心理的处理要慎重,不可盲目地埋怨学生。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篇: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2012中丁乡卫生院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医院为更好的开展健康教育,结合我院实际工作情况,主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干预措施:

一、 政策干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推行全民免疫规划等,为鼓励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进行财政补贴,

二、环境干预: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开放体育运动的场所、改水、改厕、绿化等。

三、信息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传播、咨询、义诊、发放明白纸、宣传册等措施为人们提供有益于行为改变或维持的知识、信息,以促使农民群众形成促使行为改变或维持的态度、意识、价值观,掌握健康技能等,最终促使人们行为改变的措施。

四、人际干预:利用同社会示范、从众等社会心理现象,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的过程。

五、 服务干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人们提供就近的免费的血压测量服务、为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提供安全套等。

六、药物干预:采用服用药物,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的措施,该措施应用于心理行为治疗方面。

要想改变人们的行为,必须找出人们行为产生、维持、消除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产生、维持或消除是因为受到环境条件刺激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反复出现促成了某种行为的建立、维持或消除。

2012年1月10日

上一篇:党支部下一步工作下一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