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用文写作是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但是,各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总体上不能令人满意,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个中缘由,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单一恐怕是主因。破解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困境,我们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得到了启示,拓新了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建构主义的提出与基本观点

来自瑞士的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长期致力于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在认知结构当中,是构成整体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子结构,或者说是构成整体的一个元素。所以说,图式是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基础,成为我们认知结构的起点。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儿童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实现的。同化是指儿童吸纳外部信息源并融汇到自身已经有的认知结构系统之中;顺应是指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儿童原有的图式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信息,引发了儿童认知结构的改变与重塑。由此看来,同化是儿童认知结构的图式扩充,顺应则是图式的改造。依据皮亚杰的观点,我们获得的一切知识,从发生机制来说,都是人与外界环境同化与顺应的统一,并通过“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建构起世界的意义。[1]

在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对人类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个体的主动性所发挥的建构作用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维果斯基深入学习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探寻人的认知活动,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由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建构主义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四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情境”“小组协作”“发起会话”“意义建构”是支撑学习活动的四大要素。

(一)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的获取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学习情境,而非教师在教室里的一厢情愿式的简单传授。众所周知,关于向学习者灌输知识引起不快的问题,是建构主义大师皮亚杰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你会阻止他们随之可能出现的发明创造和完整理解。教师不该一味地给学生讲课,而要创设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创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二)小组协作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协作学习的合作伙伴在教师的指导下探寻问题的答案,攻克自己的难题,并通过正确答案来评价有意义的活动。除了协作形式之外,学生也有自己的责任和期望:解释对他们有意义的解题方法,向合作伙伴解释自己的思路,理解同伴问题解决的意图。[2]显而易见,小组协作学习,更容易打开思路,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习内容的知识意义建构。

(三)发起会话

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发起会话,有助于脑力激荡,引发解决问题的“头脑风暴”,每个成员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因此,发起会话是协作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完成学习者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小组之间,通过会话创造一种良好坦诚的学习氛围,学生敢于阐述自己的解释和方法,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路径,更有利于学习问题的解决或者说学习目标的达成。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基本上是“一言堂”,学生的会话欲望被压制,很多想法得不到鼓励和验证。

(四)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是个人建构而成的主观产物。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观照,现实是不确定的、不完善的,信息并非是独立于人类的存在。人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理解信息的本质意义,并实现与他人的信息共享。人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持续不断地意义建构并依据环境变化不断修正原有的知识建构。人在信息接收中,不是被动消极的过程,而是拥有主观能动的行为过程。意义建构,就是在大脑中形成学习内容的认知结构。教师将学生置身于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工具或流程,引导学生们进行研讨协商,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评价等高级思维活动,最终达成协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应用文写作教学难的声音不绝于耳。破解这一难题,还得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人的学习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有关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论点也渐为人知。笔者拟用建构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来探究应用文写作教学之道,希望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寻找新的突破路径。

(一)创设应用文写作的学习情境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不受学生喜爱,写作模拟情境与现实的疏离是原因之一,学生缺乏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应该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习置身于一种身临其境的场域之中,最后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如,简报的写作。简报使用频率很高却难以写好写精,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在2课时这么短的时间掌握简报的写作。情境化教学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快速掌握简报的撰拟。我们先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学校运动会刚刚落下帷幕,班级大部分学习参与了运动会,他们对赛场内外基本了解。由创设的学习情境导出当前的学习主题:据此制发所在院系的运动会简报。来自于学校现实的学习情境,自然容易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完成学习任务的热情。课前,通过蓝墨云课堂学生已经对简报的样式有所认知。课中,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去解决问题。教师提供线索,学生搜集资料、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通过小组协作,讨论交流,补充修正、深化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逐渐完成运动会简报的制发(意义建构)。

(二)应用文写作的小组协作与会话

协作学习与会话是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协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改,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协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协作学习在对话中进行,每一个学习者都可能从其他参与者那里获得新的信息、观点,受到启发,每一个参与者也都有意无意地成为其他参与者的老师,这样的会话环境即是建构主义所认为的意义协商环境。譬如,我们曾经布置南京地铁文化墙的调研(报告),学生分组进南京地铁实地调研。小组协作完成尤为重要,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拍照留影、采访问询小组协作进行才能做细做实,保证工作效率,达到预期目标。协作学习的过程离不开会话的参与。无论是设计问卷、实地调研、撰拟报告,小组成员都要经过讨论、协商、争论、修改等会话活动,最后达到意义建构。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换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意义建构并非是传统课堂那样,教师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繁多,就其核心而论,无非是教学活动的角色翻转,即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挖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原动力,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刻意灌输。正如前述所言,灌输会引起学习者轻微的不快,反而消弭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有点像电影作品的编剧和导演,把控着作品呈现的基调。总而言之,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学习经济合同文种时,教师把微课视频《合同的文体结构》、动画作品《合同知识小百科》课前上传到蓝墨云学习平台,指导学生先行预习。课中直接用投影展示创设的工作情景(学习情境),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讨论协商学习情境中衍生出来的应用文写作课题,协作完成一份合同文本。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居于幕后,做一个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这场学习活动的主角: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课中小组协作讨论、主动查询分析资料,观点交锋,与教师会话,分工写作,汇报成果,评价反馈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者是忙碌的、充实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完成学习。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给我们带来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关人的学习本质的认识也正在不断深入,相关的研究成果诸如创设学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也给我们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

摘要:文章简析了建构主义的由来以及建构主义关于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诸如图式、同化、顺应等概念,概述了“学习情境”“小组协作”“发起会话”“意义建构”四大建构主义学习观,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革新与实践。

关键词:建构主义,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2] 莱斯利,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2-334.

上一篇:浅析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下一篇: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