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学校管理

2022-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以人为本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

【摘要】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占据着最为基础的地位。小学学校管理对小学教学质量以及小学教育的发展水平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此外,它还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广大小学管理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有效策略

学校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随时随地把对人积极性的调动放在首要位置,尽最大力量将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让学校的所有员工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近些年,为了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我们不断加大探索学校管理的力度,坚持以人为本,在目标制定上充分围绕和谐校园进行构建,对人性化管理予以强化,注重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把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构建立起来,创设和谐课堂,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干群关系,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巨大作用。

一、以人为本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渗透意义

小学生首次离开家长,和校园生活相接触,便是在小学中开始的,由此小学生便正式进入到接受启蒙教育的阶段。这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使小学生今后能更好地成长。学校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只有高度重视管理工作,把小学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好,才可以使小学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小学学校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是现阶段我国科学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渗透在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已成为有效开展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的大势所趋。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小学生、小学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教师和学生是小学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所以,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需要小学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营造尊重教师和小学生的校园氛围,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进而让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

二、现阶段我国小学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管理注重经验

现阶段,在我国小学管理和发展历程中,经验式管理是诸多小学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即依靠过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开展小学学校管理。如,只对学校的物质文明建设予以重视,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只对科学教育予以重视,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较为忽视等。小学学校管理者借助过去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或利用以往的管理模式对现阶段的学校进行管理,将眼前利益作为最高追求,不重视长远发展,没有正确地判断和认识现阶段的教育形势,不能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有效管理。

(二)教育管理主体有所缺失

教育管理主体缺失即专业的教育管理人员较为缺乏。现在的小学学校管理者通常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教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课业压力,同时还要担任起复杂的管理工作,致使身心俱疲,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还有一些教育管理完全依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降低了教师的主动性,教师不能根据自身的想法开展教育管理,致使管理效果极为不理想;同时,集权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小学教育管理中,领导掌握着管理大權,教师均不占据主导地位,致使管理活动缺乏创新活力。

(三)应试教育影响深重,教育趋向功利化

在传统教育体制和特殊教育背景的影响下,长期以来的教育事业都是直接为学生考试服务,应试教育早已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工作者的心中生根发芽。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即学校在管理上对考试的结果越来越重视,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培养过程。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紧张的排名竞争、巨大的考试压力、繁重的作业等导致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征逐渐丧失;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也因此丧失了,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体系的塑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只重视高分的获得,整个教育事业趋于功利化。

三、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加强管理沟通和调适

在学校的整体框架中,家长、学生和教师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要想将以人为本的小学管理模式构建起来,学校管理者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观念,把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关系处理好,加大调适和沟通的力度,通过共同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在学校中,教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管理者要对每一位教师的生活情况和教学心理予以了解,使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帮助他们把实际困难有效解决,让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此外,管理者还要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加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学校可以在教师队伍中组织“我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教育叙事活动,定期(每半个月)组织一次交流展示,还可以邀请家长和学生参与评价并提出建议,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予以完善,加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力度。

(二)制定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制定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向被管理者实施情感管理,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极为重要,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首先,制定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时,在管理思想上应从约束、控制向鼓励、尊重、关心转变,充分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看法都较不稳定。所以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次,在管理教师上,立足于以人为本管理的要求和内容,实行岗位责任制,使整个学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保证,提高教师工作绩效,提供给教师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平台。在年度考核中,从整体入手考核评价管理工作,借助优胜劣汰的考核方式,把教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合理有序地开展管理工作,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风气,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学校管理团队建设

学校既要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予以重视,也要对学校管理团队予以重视。管理人员能不能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对于在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甚至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过去小学的管理人员总是把教师当作一种教学工具,主要负责学校的教学重任,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所以,在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渗透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积极改变这种管理现状,让教师突破管制,在工作中可以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并与各科教师进行思维碰撞,研究制定新的教学方案。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培训,加大管理团队的建设力度。

(四)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大家都知道,环境对人有着极大的影响。对学生的智育和德育的发展而言,校园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想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进行充分实践,就需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受到熏陶,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以保持积极的心态。比如,管理者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对教师予以帮助,让其在教学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和思想予以尊重,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为开展针对性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在学生陷入困境的时候,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温暖,从而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这既是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又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学校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心态予以平衡。制度管理是必需的,同时还要实施情感管理,要坚持“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的原则。若是学校的制度管理过于苛刻、死板和僵化,势必会加重职工的反感,进而使师生的情感以及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所以,不能采用随时签到、签退,中间抽查坐班的行为控制方式以及将教师休班时间减少的做法,更不能采用那些不考虑广大职工意愿,强行让职工执行领导意志的做法,这样必定会对职工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要尽全力为教师构建和谐的内在环境,积极分担教师的难处并帮助其有效解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五心三情”,也就是对教师要全心依靠、细心体察、耐心扶助、诚心关怀、真心呵护,用真情开展思想工作,在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中富于情。这样,领导的关怀就如雨后甘霖一般滋润着每一位教师的心田,进而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使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还应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使教师的精神需要得到合理满足,这也体现了管理的人性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小学学校的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对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极为不利。学校需要加大建设管理队伍的力度,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起来,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使教师和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党亚民.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小学校园——谈小学学校管理[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4(01):164.

[2]刘世祥.贯彻落实“以人為本”,提高小学学校管理质量[J].科教导刊,2015(07):161-162.

[3]冉义德.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提高小学学校管理质量[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13):195.

[4]张世标.关于优化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法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7(05):62.

作者:杨土胡

第2篇:现代学校管理呼吁“以人为本”

摘 要 现代教育的发展呼唤现代教育管理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在管理目标上追寻人本。在国外,学校不仅仅是育人的殿堂,更多时候,它是学生们的精神家园。因此,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对加强与改善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学校管理工作是完全适用的,即管理以人为本。

关键词 行政管理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我国原有的传统教育提出了诸多要求和转变。从宏观上看,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等;就微观而言,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仍在于学校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上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的,发生了扭曲,产生了异化,逐步失落和丢弃了它最主要和最核心的主体——人。因此,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归本原,把人作为主体是教育变革中的重中之重。从教育本质的认识出发,涉及到学校职能的转轨、师生角色的转换,课堂功能的转变等一系列问题,是一次深刻的变革。

如何在学校行政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操作和把握:

1 学校行政管理要具有合乎规律的科学取向

(1)遵循客观的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而长期以来形式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诸多的非科学性,比如片面强调远景终结性管理而忽视阶段性的过程管理,忽视人的主体以及主体的价值选择,把社会的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对立起来。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更谈不上综合素质的提高。鉴于此,学校应在管理实践中将远景终结性管理与阶段性过程管理相结合,尤为突出传统模式下易忽视的阶段性过程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行政常规管理模式,即:德育常规、教学常规、总务常规、校务常规、教务常规等体系。如:德育常规环节紧扣班主任的落实及学生会的反馈,在动态中修正学生的德育偏差,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从而弱化终结性的德育“双差生”。教学常规环节紧扣备、教、批、复,一周一检查教案及听课笔记,一月一反馈教师教学状况,加大了学校行政对过程管理的可控性。

(2)遵循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及素质形成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素质形成规律具有多环节、多因素以及不平衡性和个性的独立与互动性,使得素质教育下的行政管理应体现全面性和整体性。在素质培养上既要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又要引导学生其它良好的社会综合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在按照课程标准设置开足开齐各门学科的同时,以此为依托在遵循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个性的独立和互动性基础上,成立各学科兴趣小组,并配以专门的指导教师,专门的时间、地点给予小组活动的保障,初步具有了研究性学习的倾向。同时,针对当代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成熟性和矛盾性。校团委特设学生心理咨询室,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心理医生定期为学生服务。在管理机制上,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与学校的整体教育功能结合,再辅之以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型的学校行政管理机制,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形成和合理发展。

(3)适当引入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素质教育下的学校行政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体系,其改革和完善必须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际及特点,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其一是树立市场观念,面向市场对“商品”——人的素质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向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为此,就要转变传统模式下以培养单一型的人才——升学人才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适应“市场”管理模式。其二是介入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整合作用,又可以形成特色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机制、供求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实现学校管理规律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2 学校行政管理要具有真挚的人本取向

(1)对教师的人本管理。教职员工是学校各项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资源,加强对人的管理,合理组织学校的人力资源,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是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注重培养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把学校荣誉归功于集体智慧的结晶,把个人成就植于集体的“沃土”,饮水思源。另一方面发挥工会、教代会的“家庭功能”,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解除教职工的后顾之忧,淡化领导管理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界限,减少和消除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产生融洽的心理气氛,增强凝聚力、自觉性和义务感。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学校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人本管理功能,做到“三重”:第一,偏重两地的参政职责,审议学校重大决策。第二,学校成立经济审查委员会等,确保学校校务各类事务的公开,体现教师的学校主人翁地位。第三,由向学校提建议偏重于协助学校行政调节政群关系,把发动教职工落实学校的行政决策作为两会的重要义务。

(2)对学生的人本管理。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的精神集中体现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主体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此乃教学以人为本,而管理以人为本则主要把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既学生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并非纯粹的管理客体。在管理实践中,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最后达到学生的管理自治,将学校非实质性的管理放权于校团委和学生会,充分发挥校团委和学生会自治功能。学校在实践中,具体区分校团委和学生会的职能和功能:校团委负责学生的思想管理自治,用团的纪律约束学生,用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和激励学生。学生会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的自治,充分利用学生会与学校管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效益和活力。

3 学校行政管理要具有鲜明的特色化取向

素质教育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教育实践客体的层次性和不均衡性必须带来素质教育实践的个性化,因而要求素质教育下学校行政管理的特色化取向。

如今诸多的成功素质教育及管理模式,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及管理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同时,学校行政管理和特色化取向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注意因地制宜,体现浓郁的地方色彩,向“地利”要特色,要管理效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本身就是“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特色。因此要善于发掘当地的地理、人文、经济及教育环境之所长,融入学校管理模式之中,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行政管理特色。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指导就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开拓办学渠道,采取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全日制教育与函授教育并举的办学模式,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扩大学校招生规模。

二是要注意时代性原则。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向“天时”要特色。现代教育的时代性特征,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三个面向”,这就要求我们的行政管理以此为指针,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创造出符合“三个面向”的学校特色管理模式,没有时代烙印的个性特色是短命的。要始终坚持“大环境小学校和小环境大学校”的办学管理理念,把动态的时代环境与静态的学校管理相结合,牢牢抓住时代脉搏,适时地变“应试管理”为“素质管理”,变“分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上紧紧立足本校的区位特点,在管理上以“向下培养现实生产力、向上输送潜在生产力”来诠解现代教育“三个方面”的时代性特征,使我校的行政管理既具有个性特色,更富时代特征。

4 学校行政管理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取向

创新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作为素质教育的行政管理层则应遵循创新取向。使相对稳定的行政管理模式能不断适应动态的素质教育实践,通过管理创新出质量、出效益、树形象。

行政管理的创新取向。首先要求行政管理层具有创新精神,表面上看,行政管理具有保守的一面,但保守只是获得发展的手段。稳定是管理过程的一种特殊状态,变革才是管理的本质要求。如果管理层只将传统的管理模式套之于素质教育,必须束缚现代素质教育,导致其畸形地发展。为了培养行政管理层的创新精神,学校在行政管理培训模式上下功夫,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高管理层的理论水平,在管理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中,培育创新精神。

其次要求行政管理层创新管理机制。对教师要完善竞争机制和差异管理机制,在竞争机制上,应引入“末层淘汰制”、“定岗定编定职”和“差额竞选制”。在差异管理机制上按班级、科目、教师级别、学生层次确定管理目标,制定不同的终端评价制度,将学生的起始点和终结点相结合,再参考过程点的变异,达到较科学的考评目的。使学校教师队伍不断优化,使人事管理机制更趋民主化、规范化,从而形成教育资源的合力。对学生要建立以创造思维训练为载体的全方位、主体化的创新教育新模式,树立创新教育价值观和创新教育多元观,从而真正推进和贯彻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管理及实践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的在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合力,最终达到在弘扬人的主体性中提高和完善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目的。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只有抓住整合资源的关键环节——学校行政管理环节,以科学管理为依托,向人文管理要活力,靠特色管理求生存,以创新管理谋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新世纪我国素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当然,失落和丢弃了千百年的人的主体地位,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找回;而失落和丢弃人的主体地位的客观社会因素,也不可能迅速彻底地改变。因此,可以预见,教育中人本的实现注定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用高度的责任感、深沉的爱和聪颖的睿智锲而不舍地、日积月累地追寻的过程。

[1] 郭景扬.现代学校管理变革.香港:银河出版社,2003.12.

[2] 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松.当代管理学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杨一丹

第3篇: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

【摘 要】一所好学校,教师是基础,管理者是关键。“以人为本”的藏区学校管理,管理者更是关键。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对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的突破,是对传统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素质化的趋势和学校层面改革深化的需要,也是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的自身要求。那么,如何优化学校管理呢?

【关键词】藏区学校 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 素质教育 发挥功能 尊重教师

一、学校管理者,“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所好学校,教师是基础,管理者是关键。“以人为本”的藏区学校管理,管理者更是关键。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价值观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新的管理理念正以其强大的力量挑战着我们。学校人本管理是人本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当代素质教育应当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学校管理模式。传统管理理论在观念上表现为,以物为中心,把人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控制与约束,压抑甚至是扼杀了人发展。在管理制度上,强调管理的模式化、制度化、组织化,注重秩序的稳定与保持,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与创新。在管理方法上,强调命令与服从,缺乏民主与参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忽视人的价值,不利于人的发展和教育创新。人本管理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从而实现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人本管理是人本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是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学校管理。它是把人作为管理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服务于学校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和学校成员个人目标而进行的学校管理。就学校管理而言,“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讲就是学校的领导干部、教师、学生,还有家长和社区群众等,这些人对学校管理的质量都有重要影响。而其中最重要的人则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学校教学管理时时处处要“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必须以尊重师生为前提,创设一种尊重师生、相信师生的民主氛围。管理学告诉我们:对人的管理,不同于对物的管理。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尤其是对师生的管理,要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上,体现在依靠上。

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对西藏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的突破,是对我们藏区传统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精致管理是体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即学校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把人放到中心位置,做到学校为人、学校靠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从学校特色出发,确定管理理念,设计管理蓝图。是当今世界教育素质化的趋势和学校层面改革深化的需要,也是西藏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的自身要求。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管理者的组织功能

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对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的突破,是对传统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完整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管理者在管理的全过程中必须具有完备的组织管理机构,并有领导机构的总要求,即清晰的职位层次、流畅的意见沟通、有效地协调合作、有力的指挥中心、高效的执行机构、准确的信息反馈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在管理内部建立如下机构,确保领导的正確决策和有效执行

(1)建立决策中心。人员要精干,中心中的领导关系要明确,不能多头指挥;内部成员必须要有较高的能力、水平和较丰富的经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囊团。

(2)建立执行系统。这一系统要求所有成员执行决策要坚决、迅速。每人要有各种不同的技能和才干;在思想上要高度民主统一,忠诚于工作和事业,有认真实干的精神;能够出色完成任务。

(3)建立有效的控制与监督系统。建立有效的控制与监督系统以及及时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保证领导工作中随时调控和完善自己的工作行为,也就能大大的提高学校管理。

三、办校灵魂,善于沟通,注重调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教师也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基本力量,校长平时要以普通教师的身份置身于教师之中,与教师平等相处。利用课余时间与教师倾心交谈,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家庭、兴趣,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具体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1)尊重教师的心理需求。人的行为是在需求引起的动机支配下,指向一定目标的。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应尊重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尽量给予满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同一个教师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对此,校长要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为此,我在工作中,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知识、能力、爱好、情感、个性特长等方面的特点,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管理者,我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把“五心三情”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即对教师要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真情,物质激励富于激情,精神鼓励满含热情。这样使老师们安教、乐教,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受到群众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2)建立校长与教师间的心理协调

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重视言传身教;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规定教师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校整个教师队伍令行禁止,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学校管理是一项“凝聚力工程”,学校管理者只有建设好这个工程,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把教师凝聚在自己学校这块育人的园地里,形成强有力的教师集体。

四、把握好学校的制度建设,以制度管理学校

我校的制度建设是个不断更新的动态的管理体系,学校的制度建立不是我们管理者说了算的,主要是由全体师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不违反国家法令法规的前提下,自已制定的管理制度,对每一样全体老师所关心的,大家认为有必要做出规定的,我们都制定出制度,使学校的每一个人切身的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管理者。并定期开会,按照新出现的问题定新规定,把一些认为没有必要存在的制度消除。最后形成的局面是:做为管理者,也只是学校制度执行者,是大家集中意志的体现者。是大家的工作在推着管理者向前走。

总之,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要关注人,关注生命,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是一项“凝聚力工程”,学校管理者只有建设好这个工程,“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把教师凝聚在自己学校这块育人的园地里,形成强有力的教师集体,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学校管理变革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①《校长管理大全》: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

②《杜威教育名篇》:赵祥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1日。

③吴志宏.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作者:次仁旺堆

第4篇: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学校)

时下,不少校长为了把学校做强做大做优,大多把希望寄托在建造豪华的“标志性”大楼和购置先进设备上,如2005年第一期的《杂文选刊》上有一篇《没有大爱,何来大学》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学校只热衷建大楼而忽视了对师生的人性化关爱;另外,据《扬子晚报》报道,广州市不少中学都在每个教室的后面安装摄像头,有的还建有校园闭路电视网,认为这样就能随时观察到学生和老师在教室内的一举一动,从而使学校教学秩序井然。但事与愿违,面对摄像头,老师和学生如坐针毡,心理压力很大,试问这样老师能教好学,学生能上好课吗?所以我认为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实际上是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老师和学生是充满灵感、有血有肉的人,本人认为应更多地从思想上入手,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管理,创设宽松、和谐、团结的人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台湾有这么一所学校,学生年龄在15-18之间,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的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七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暑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这就是台湾享誉30年的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在台湾的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的字样。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就是以人为核心来优化学校管理的。其实,任何学校管理的核心都是人,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合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就是最优化的管理。

2、完善各种制度,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做好“五定”工作。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工作岗位职责。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精减机构和精编人员,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达到满负荷,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五制”,即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另外,还要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还要有正确执行制度的干部。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学校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监督、评价等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程序。学校的腐败,特别是用人的腐败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选用干部要有严格的程序,避免腐败因素搀杂其中。

3、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结合,用优越的制度凝聚、吸引教师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平衡不同层次教师的心态。必备的制度管理不可缺少,更重要的是推行情感管理。要坚持“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的原则。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在道,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那些一天到晚的签到、签退,中间抽查坐班的行为控制方式和随意减少教师休班时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那些不顾广大职工的意愿,把领导的意志强加与人的做法,更是影响职工积极性的。比如强行集资,还得让教师写出自愿申请。教职工代表大会上要通过某事,问“不同意的举手”等,这些不尊重职工人格的做法是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把“五心三情”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即对教师要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这样,领导的关怀就如点点甘霖滋润教师心田,“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忘我工作。另外,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合理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也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总之,在学校管理中,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价值。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达到强、大、优的办校目的。

第5篇:以人为本谈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浅谈学校管理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发展,千方百计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在一个学校里面,校长就会把学生既看作教育管理对象,又看作服务对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学、管理和各项活动中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真心实意地依靠教职工来办学,把他们真正看作学校的主人,并把他们的成长、发展作为学校的成功要素之一,对他们信任、尊重,与他们同心同德,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其积极性;就会与全体领导成员肝胆相照,结成最亲密的事业伙伴,为着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形成强大的合力,避免任何"内耗"。整个学校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和意义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校长的权力将更多地表现为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做到上下一致、令行禁止,促进各项工作步步上台阶、学校事业一步一层天。(未完待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能否适应包括内部员工和外界顾客在内的所有与企业发生各类关系人群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问题,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地建立和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每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企业基础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升企业文化水平,使之更加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把企业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品牌形象、服务理念、经营目标、行为准则等等有关的方面,都融入到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体现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

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使员工感到宽松和谐的、有一定的压力也有更多的动力,能够不时取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愉悦的工作氛围。也应该是使顾客、潜在用户、周边人群等与企业接触和发生关系的所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优质服务、细微服务和温馨服务的氛围。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既要通过有形的品牌、产品、司容、司貌、司徽、服装等予以展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员工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组织纪律性、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宽松和谐的氛围等各个无形的方面得到体现。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人的工作”的范畴,因而必须“以人为本”,围绕人(内部员工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来建立,并根据人群需求的增长而不断予以完善和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的企业规章制度,是优秀企业文化赖以建立、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必须通过一定的条件培养和打造而成。全体员工普遍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只能在一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干预下形成,在良好的舆论氛围影响下得以巩固和完善的。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企业舆论氛围,既是衡量企业员工行为的尺度,也是造就优秀企业文化的前提。

但是,企业规章制度实施的对象是员工,推行的效果如何,也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员工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和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因此,就必须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予以落实,才能更有效地使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推行来予以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的和不断予以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既是创造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又是优秀企业文化得以维护、延续、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证。因而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和员工的各种行为活动、内部和外部等各个方面相互关系的建立和调整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优良的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创新,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三、坚持以人为本,吸引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要建立、保持和不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必须重视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全体员工吸引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因为企业的主体是人,企业的各项活动要靠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要通过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是非标准、日常行为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必然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参与。

倡导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员工主人翁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协作奋斗的团队精神,使广大员工普遍增强“司兴我荣、司衰我耻”的思想意识,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同时从提升服务品位入手,大力提倡亲情介入和换位思考,组织全行开展大讨论,弘扬诚信、合规、尽职等职业价值理念,切实提高文明规范服务水平。

最大限度地吸引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还能够保护好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达到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推进企业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生存是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所有企业的期盼,它必须满足多种因素。在这众多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中,惟有人的因素最重要位居第一位。因为其它因素最终都要通过人这个载体去实现去完成,没有人因素的存在,其余因素的价值将无法得到体现。因而,在一个企业内,人的智慧、力量得到了有力发挥,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壮大。作为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好人的资源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充分发挥人的资源优势呢?又如何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呢?

我认为:首先,强化培训员工的技能水平,不断开阔视野。

在我们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作法,或从优秀的企业中邀请某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帮助提高,从而达到推动全体员工业务技能的目的;或将少数员工送出去到别的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学习他人先进技能的同时,切身感受他们的治企管企方略,不断开阔思维,从而发现本企业的治企管企不足,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及时“调频”,让员工与企业产生共振效应。

随着劳动用工体制的改革,社会保险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再似过去那样无论企业条件好坏与否,经济效益高低与否死抱一个单位不松手。现在的人们思想活跃,“跳槽”的念头在大脑中频现。如果企业效益暂时低迷,员工会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会以满腔的热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共同实现双赢。

第三,相互沟通,让员工时时刻刻融入到家的亲情中。

每当企业有较大举动时,往往是企业高层领导有参与决定权,而占绝大多数的员工就要享受到这种献言献策的权利。但是在现在员工们眼里,企业中的大事都是领导们说了算,认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应该是为数不多的领导层。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作为企业员工只有埋头苦干的份,丧失了为企业大家庭建言献策的机会。长此以往员工们虽有微词却无人理会,大伤其感情,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感情貌合神离,影响着企业的精神状态。为此,要吸引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就不能使员工只满足于作为各项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是要积极鼓励他们主动成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缔造者。只有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建设的东西,才更能够集中广大员工的智慧,才更能够被广大员工所接受,才更具有可行性和约束性,才更能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实现良性沟通,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群体性的舆论氛围。

总之,企业的发展就是人的优势竞争,人的智慧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与否决定着企业发展壮大的势头。从中外优秀的企业管理方法中可以看出,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方能缔造出优秀的企业,建设出优秀的企业文化。

第6篇: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管理受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只重物不重人,这种只重视物的管理的方式,使得学校教育教学都统统围绕着“物”而开展,而不是围绕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需求而展开。比如,多数校长注重学校制度、学校财务、学校事物等的管理,但对教师的个人状况漠不关心,这样,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容易形成“两张皮”。虽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倡导了多年,但很多学校领导对人的管理方式仍处于原来的初级阶段。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为对象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不等同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思想,与新课程下的管理理念是完全不相适应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的有尊严和有价值。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领导者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这种人际关系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其他成员。尤其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校长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矛盾和压力,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就是处理好各方

面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这次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校是这一改革的实施者,校长要积极配合各行政部门把课程改革的工作落到实处,并根据本校特点,因地制宜地将课程改革具体化。要树立学校职能新观念,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改革现行学校只培养学生的单一职能的管理体制。必须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的观念,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把培养教师列入行政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使学校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两项工作一起抓。

其次,要消除家长对学校的担忧。课程改革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比如人才观的变革、社会用人机制的改革等。但这些变改由于人们思维的惯性一时很难改变,而且与课程改革关系最为密切的考试制度的变革,也落后于课程改革,造成家长在择校和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时,仍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尺度,家长担忧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会造成孩子学习成绩的落后。而对于这样的问题,校长要让家长或家长代表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双基”,而且重视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再次,要倾听教师心声。教师处于课程改革的第一线,对新课

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最了解,最有发言权。校长应更多地从思想上入手,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管理,创设宽松、和谐、团结的人际环境来促进教师更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促进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而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关键在于张扬管理人性,让教师安心、舒心、热心、尽心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以人为本是搞好新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7篇:学校后勤管理应以人为本

后勤工作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是时代发展和学校建设的要求,如何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变管理为教育,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育人是现代人文环境中后勤工作面临的—个崭新的课题。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依靠自己努力,争取多方支持,把学校后勤办好,在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后勤工作效益中,坚持服务宗旨,突出人本、校本意识,主动适应,努力实现学校后勤的规范管理、质量管理、开放管理和创新管理,激活后勤自主发展的能力,使学校后勤真正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一、美化校园环境抓基础,突出环境育人。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学生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校园的环境质量跟学生息息相关,并持久地产生直接影响。从实用到艺术,从绿化、美化、净化到知识化,可以行“无言之教”,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使校园环境真正成为一本敞开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们结合创建绿色学校,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来影响人、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

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根本点就是培养人,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我们抓住主渠道——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绿化知识传授与教育。我校注重学生绿化知识的教育、推动社会进步,提高民族的素质。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绿化意识,发挥绿化积极分子的辐射作用。通过板报、广播、集会形式,向学生宣传绿化意识、饮食绿化及爱国绿化常识。二是抓住主渠道,绿化和环保知识进课堂,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绿化习惯和环保意识,良好的绿化习惯形成率达90%以上。清除垃圾,排除污水,保持室内外整齐清洁,经常开窗换气,使室内空气清新,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优化员工素质抓关键,注重示范育人。

后勤人员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我们以“ 三抓”促进后勤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建没一支具备“三种意识”(即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三种精神”(即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

勤职工队伍。一抓学习培训。坚持一月一次政治学习,两次业务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了一批有开拓进取和奉献精神的后勤职工队伍。二抓职业道德。充分认识学校后勤工作的教育属性,始终围绕教育教学中心,牢记“服务育人”宗旨。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订了后勤人员道德行为规范,加强了后勤队伍的工作作风建设,广泛联系实际,深人调查研究,主动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要求,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问题。三抓后勤保障,确保校园安全。我们从学校员工入手,狠抓值班制度,特别是中午的值班工作,要求值周教师中午坐班处理学校应急突发事件,并以相关部门协调好关系,确保校园师生安全。

三、强化后勤管理抓重点,坚持活动育人

学校后勤工作的职能应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根据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施后勤管理,开展育人活动,以优良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共同书写育人华章。在工作中,我们着力强化“三性”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1)服务活动的主动性。学校设立了“校务公开栏”,及时收集师生的意见,及时维修损坏的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不断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广大师生感到家一样的温暖.产生归宿感,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2)管理活动的规范性。管理校产的关键是使用规范的操作程序,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固定资产发挥最大效益,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制定了财产管理制度、班级和寝室公物赔偿制度、财产维修制度等。组织学生学习,启发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增强他们的纪律性和组织性。(3)教育活动的经常性。在为师生服务的同时,针对各个时期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

后勤工作在服务的具体实施上,强化规范管理、质量管理、开放管理和创新管理。规范管理,即对学校后勤的各项工作,部门分类制定明确的管理工作规范。通过规范的管理,做到后勤的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杜绝随意性。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过程、评价标准和职责,保证了后勤工作的整体统一。质量管理,后勤服务的生命线在于质量,据此,在后勤管理行为中,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实施后勤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以质量保证后勤服务的效益。开放管理,学校后勤管理树立整体的观念,把后勤工作置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坚持建立开放的服务体系,采取各种措施,形成与学校各方面工作及各教师个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提高科学性、民主性。创新管理。学校后勤在开展服务中,针对

学校发展的各种新情况和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后勤服务,保证后勤工作的整体有效性。

四、硬化教育设施抓保障,实现开放育人。

学校后勤工作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对全校整体教育的物质保障上。基本物质条件不具备,教育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削弱。学校后勤想师生之昕想,急师生之所急,配齐了教学及生活所需的物资和设施设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后勤服务的保障功能。特别是面对“信息社会”的新形势,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学校办学的新要求,我们及时更新观念,加快了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改善硬件环境,为教育教学及管理配备了近30台电脑,组建了1间多媒体教室、1间电脑室。

我们利用各类形式的活动,突现育人功能。劳动育人,通过劳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的美化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既净化了校园,又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我校学生劳动实行年级循环制,每学期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课时,主要任务是清除园内不卫生死角。绿化组老师对每次劳动有较详细的记载,劳动完毕后有总结评比。这样既端正了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又美化了校园.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环保日、科技艺术月,学生自发组织环保小分队,深入到班级、乡村宣传废旧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学校广播站更是配合学校、少先队,适时宣传报道环保及环保教育的相关知识、信息,使环境意识深入到广大师生的心灵之中。

实践证明,学校后勤管理的真谛是育人,是潜移默化过程中蕴含着的无声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在课堂上、教科书中无法找到或看到的,而这些,对学生的成长、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价值取向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切实使学校后勤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撑,抓好学校后勤工作,任务紧迫而重要。只要目标明确,领导重视,群众参与,方法得当,机制有效,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当前,教育外部的大环境提供了改革的难得机遇,教育内部也具备了改革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我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自己的承诺,做好工作,开创学校后勤的崭新局面!

第8篇: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学校管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学校管理 ——学习党的“十八大”心得体会

永修县立新中学 熊高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次通过对“十八大” 的学习,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改变乡镇学校的教育状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学校管理是关键所在。

当前,我县不少乡镇学校在教育管理上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一味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对部分成绩差的学生要么是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要么是采取强硬的做法:一管代导,只要学生犯了错误,动不动就是训斥、惩罚或者是让家长带回管理,对老师的考评也只看重学生期末的成绩。长此下来,那些所谓的差生因长期得不到阳光的普照和人情的温暖,更加恶性循环;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教书,也只能违背自己的心愿,背着沉重的包袱朝着指挥棒的方向前行。所以我认为这种教育管理方式忽视了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实际上是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

作为学校,应更多地从育人的思想上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管理,创设宽松、和谐、团结的人际环境来促进教师更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促进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一所学校要想做大做强做优,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核心,优化学校的管理。

一、在教育管理中什么是以人为本

1、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解决为何而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就是以人为本。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倒觉得应该加一条:授人(调动)以“欲”。当学生明确为何而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你就不必担心有什么学不好的了。学校教育,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能的因素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2、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使其可持续的发展,达到能把握学习的规律、特点,运用有效的方法去面对学习,这就是以人为本。

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指导方法,把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去学等问题融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3、改进师生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过程,让师生共同成长,这就是以人为本。

在学校里,既要有老师评价学生的学,又要有学生评价教师的教,这样教学相长,就会出现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当教师们自觉的用积极的评价去激励、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生们自觉的参与教学,主动的思考,这样,师生共同成长的氛围就已形成。

4、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成长发育是全方位的,只有心智和体能都得到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

5、学校尽其所能的营造一流的育人氛围,为学生成长提供“绿色空间”,就是以人为本。

让墙壁说话,让专刊导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适应学生年龄特

2 点和时代特征的活动,来承载育人目标,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让教育做到与时俱进。

二、在教育过程中应怎样做到以人为本

1、要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人的发展为本。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2、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结合,用优越的制度凝聚吸引老师,用真挚的情感打动老师。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价值。

3、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那些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那些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那些有过错的学生、那些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那些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还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4、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包括他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 发展人、成就人是“以人为本”的至高境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平等、和谐、自主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三、在教学实践中要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误区

1、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尊重、理解、关怀、支持每一位师生,注重师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师生的发展动力,给予学生成长成才的条件和教师发展、创新、成才的空间。但是“尊重”不是放任自流,“理解”不是全盘认可,“关怀”不是拉关系走后门,“支持”更不是无原则同意,这些“尊重、理解、关怀、支持”都应是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以促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平等待人,公正处事,而不是在人情之下的一人一个标准、一事一个准则。

2、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坚持个人的需求必须符合或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利益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尊重的工作氛围,但更需要树立扬善抑恶的舆论导向,摆正个人与集体、责任与权利、付出与获得的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观念认同,不断提高群体的道德情操,形成主流价值观,对人性“善”的一面倡导人文管理,进行褒扬、激励、推动和发展;而对于“恶”的一面,要谨防“以人为本”可能成为他的遮荫树、挡箭牌。有了群体的高尚,才能使那些狭隘的偏见、刻意的歧解没有生长的空间,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才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达到个人的需求与学校整体的发展需要、精神价值的辩证统一及和谐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使“以人为本”的管理具有足够的动力支撑和真实的主体依托,否则,其运作只能是虚幻。实践证明,制度管理在克服人性弱点和惰性、维持工作准则、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学校管理者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同时,不能弱化制度管理,加强和完善制度管理与倡导“以人为本”管理应被视为改善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的两个方面,不宜过于强调孰重孰轻,我们需要做的是增强制度的人文色彩,使制度管理充满人本的温情,只有将制度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才能达成理想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

4、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说事事顺从学生,关键是:一方面,在合乎情、理、法的时候,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正当的追求,顺乎学生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应该在规则、纪律、制度之下,尊重学生的权益、个性与自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尊重和关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是任性,要对学生宽容而不是纵容,对于不合乎情、理、法的需求,教师要坚决抵制,通过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表扬与批评,激励与惩罚一样都不能少,这才是科学的教育规律,才是完整健全的教育。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只要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遵循教育规律,关心教师的利益,关注学生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我县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在十八大的指引下迈上新的台阶。

第9篇:以人为本 强化管理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建阳海螺召开2012年生产品质工作会议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及浙江区域2012年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生产品质各项工作,明确好2012年各项目标任务措施, 理清2012年管理思路、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进一步提升综合管理水平。2月5日下午,建阳海螺召开2012年生产品质工作会议,公司领导、中层管理人员、生技处和质控处全体人员共57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生技处副处长龚峰同志主持。

会议现场

会议首先传达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及区域会议精神。并就公司2011生产经营情况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生产品质各专业通报了2011年工作完成情况及存在的不足并对2012年工作思路及保障措施等进行了通报。

最后公司副总经理周旻同志肯定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开得非常充实,总结了过去的一年中,公司克服困难,全面完成产、销、效,实现了历史的突破。

要求2012年生产品质管理要坚定信心,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党建工作会议书记讲话下一篇:新时期优秀党员